硬膜外术后镇痛对细胞因子和皮质醇的影响

硬膜外术后镇痛对细胞因子和皮质醇的影响

一、硬膜外术后镇痛对细胞因子、皮质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韩艺伟[1](2021)在《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观察相同浓度、不同剂量盐酸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与单纯吸入麻醉对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应激指标的影响,探讨动物临床麻醉中麻醉方案的合理选择,寻求有效调控手术应激的麻醉方法及布比卡因的合理使用剂量,以期为在动物临床手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犬作为实验动物,将12只健康犬分成三组。A组为对照组,采用单纯吸入麻醉方式;B组为低剂量实验组,采用0.25ml/kg、0.5%布比卡因硬膜复合吸入麻醉方式;C组为高剂量实验组,采用0.4ml/kg、0.5%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吸入方式。各实验组丙泊酚的诱导剂量均为6mg/kg。对照组A在诱导麻醉后,进行吸入麻醉;实验组B、C与对照组A进行同样的吸入麻醉操作,在麻醉稳定后,进行硬膜外穿刺。其中B、C组于T2时进行硬膜外穿刺,三组均于T4时进行开腹探查。各实验组均于气管插管后连接监护仪。以术前指标为基础值,分别于麻醉后5、10、15、20、25、30、45、60min、苏醒即刻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包括体温、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以麻前指标为基础值,各实验组分别于麻醉前、切皮后2h、切皮后6h、术后24h,采取外周静脉血,监测皮质醇(COR)、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细胞(NE);分别于苏醒即刻、术后1h、术后2h、术后4h,对三组实验犬进行疼痛监测。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各实验组麻醉后,随着麻醉时间的增加,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均受到抑制;布比卡因复合麻醉可以有效抑制动物在切皮后、苏醒时循环指标的波动;与对照组和高剂量实验组相比,低剂量实验组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小;2.与对照组,各实验组在切皮后2h、6h均可有效降低术后应激、炎性反应;不同剂量布比卡因实验组对术后应激反应、炎性反应的抑制无显着差异。3.不同剂量实验组均可抑制术后疼痛反应;与低剂量实验组相比,高剂量实验组随着布比卡因剂量增加,术后镇痛时间延长。结论:1.低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可降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抑制,可更好维持术中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稳定。2.等浓度、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均可有效抑制犬术后应激、炎性反应。3.与低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相比,随着布比卡因剂量增加,高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镇痛时间显着升高。综合结果表明,低剂量布比卡应硬膜外麻醉可有效抑制术后应激、炎性反应,缓解术后疼痛,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影响小,可在犬腹部手术中推广应用。

刘伟[2](2020)在《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手术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胸科手术创伤大,涉及皮肤、肌肉、肋骨、胸膜、肺脏等多个器官脏器组织及躯体和内脏感受器,开胸术后疼痛被认为是最严重的手术疼痛之一,目前胸科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率达80-96%,其中约有40-50%患者可以发展成慢性疼痛,麻醉疼痛潜在的影响免疫功能,不利于残留肿瘤细胞清除,如何更加有效控制术后急性疼痛,减少副作用发生,并关注免疫功能的保护,是当前胸外科麻醉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临床研究立足一种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脉冲注药镇痛”,通过与“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和常规“持续静脉输注镇痛”方法相比较,系统论证其对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和免疫应答的影响,评估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模式,应用于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实施肺叶切除后临床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进行不同术后镇痛方式的系统比较研究。1.研究分组:将90例行VATS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组”,(简称程控组,P组,n=30);“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组”,(简称连续组,S组,n=30)和“静脉持续自控镇痛组”,(简称静脉组,V组,n=30),术后分别应用相应镇痛方式。2.临床观察指标和时间点:观察术前(T0)、切皮后40min(T1)、切皮2h(T2)、术毕(T3)、术后 1h(T4)、术后 4h(T5)、术后 24h(T6)和术后 48h(T7)不同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疼痛强度数字模拟评分(NRS)、Ramsay镇静评分、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镇痛泵的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镇痛局麻药物罗哌卡因的消耗量、麻醉药品(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的消耗量、术后不良反应、QoR-15恢复质量评分。3.免疫应答指标选择和监测方法:(1)流式细胞术延续分析淋巴细胞及亚群中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NK 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比例在术前、切皮 2h 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2)基于吸附细胞因子特异抗体免疫微球的流式细胞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分析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浓度在术前、切皮2h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结果]1.NR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三组镇痛方式下,静息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方面,“程控组”(P组)[0.0(0.0)~3.0(1.0)]与“连续组”(S组)[0.0(0.8)~3.0(1.8)]和“静脉组”(V组)[1.0(2.0)~4.0(1.0)]分别比较,在术后4h、24h和48h(T5-T7)显着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方面,P组[2.0(1.0),2.0(0.0)]和 S 组[3.0(1.0),2.0(0.8)]与 V 组[3.0(1.0),3.0(0.0)]分别比较,在术后1h、4h(T4和T5)分别有显着降低(P<0.05);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三组比较各时间点(T0-T7)无明显差异(P>0.05)。2.镇痛药品和麻醉药品消耗量比较:三种镇痛方式下,自控镇痛追加药物次数方面,P组[0.0(0.0)~2.0(3.0)]与S组[0.0(0.8)~3.0(4.0)]和V组[0.0(1.0)~5.0(5.0)]分别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显着减少(P<0.05);在局麻镇痛药罗哌卡因消耗量方面,P 组[30.0(0.0)~525.0(37.5)]与 S 组[40.0(7.5)~540.0(40.0)]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出现显着减少(P<0.05)。在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消耗量方面,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均出现显着降低(P<0.05)。3.术后不良反应比较:主要包括心动过速和头晕症状,三组镇痛方式下,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发生率显着降低(P<0.05)。4.QoR-15 恢复质量评分变化:P 组(107.0±5.1,114.4±4.2)与 S 组(104.4±5.3,110.5±3.8)和 V 组(103.1±3.5,108.3±4.2)分别比较,在术后 24h 和48h(T6、T7)时分别显着增加(P<0.05)。5.对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影响(1)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对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NK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①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总淋巴细胞(P 组:22.1±6.0~6.3±2.0;S 组:25.4±7.5~6.4±1.4;V 组:25.0±5.5~6.2±1.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总 T 细胞(P 组:72.9±7.4~64.5±9.9;S 组:73.3±8.0~68.4±9.0;V 组:74.0±7.5~68.2±12.9)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辅助性 T 细胞(P 组:41.9±4.6~35.6±4.2;S 组:42.3±7.4~35.8±5.4;V组:41.6±7.6~35.1±10.6)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②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组内分别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B淋巴细胞(P组:10.8±3.5~12.8±3.9;S组:9.9±2.8~11.1±4.0;V组:9.6±4.4~11.7±6.5)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NK 细胞(P 组:16.9±5.8~21.1±8.2;S 组:16.8±8.4~20.3±7.7;V 组:13.9±5.6~17.5±7.8)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2)细胞因子变化:IL-2、IL-4、IL-6、IL-10、TNF-α、IFN-γ 在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IL-6和IL-10分别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①IL-6(P:4.6±2.2~82.4±61.3;S:4.9±1.9~72.9±39.5;V:4.6±1.7~125.4±77.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②IL-10(P:3.8±1.4~5.4±2.0;S:3.3±0.8~5.2±2.4;V:3.4±0.8~6.0±4.3)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结论]1.程控椎旁间歇注药镇痛通过脉冲式给药模式对于VATS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术后镇痛局麻药物的用量少,术后恢复质量好,适用于VATS术后镇痛。2.应用椎旁超前镇痛可以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应用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3.胸科手术及麻醉镇痛可以导致免疫抑制,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对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影响,并不比静脉镇痛具有优势,但是胸科术后免疫抑制现象值得关注和必要干预。

胡静[3](2020)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包括左半肝切除和左肝外叶切除)老年患者80例,年龄60~88岁,体重指数(BMI)21.34~26.98 kg/m2,ASAⅠ~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组Ⅰ和组Ⅱ),组Ⅰ,即患者接受单纯全身麻醉,其中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25例,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15例。组Ⅱ,即患者接受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23例,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17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结束时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记录两组患者全麻药物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气腹开始时即刻、气腹后1小时、气腹后2小时以及气腹结束即刻这四个时间点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数值、并于这四个时间点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以及p H数值。记录两组患者48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数值。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2小时、术后24小时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2小时、术后24小时血清CD3+、CD4+、CD4+/CD8+水平;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2小时、术后24小时皮质醇(Cor)以及血糖(Glu)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BMI、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以及输液量无明显差异性(P>0.05)。2. 麻醉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Ⅰ相比较,组Ⅱ患者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结束时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均明显降低(P<0.05)。3. 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舒芬太尼、罗库溴铵、瑞芬太尼以及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5)。4. 两组患者的Pet CO2数值气腹1小时后至气腹结束时均显着升高(P<0.05);两组患者气腹2小时后至气腹结束时Pa CO2数值显着升高,p H数值显着降低(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 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术后1h,6h,12h静息痛VAS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术后1h,6h运动痛VAS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麻醉前,两组患者IL-1、IL-6以及TNF-α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在术后2小时以及术后24小时,IL-1、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7. 麻醉前,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Ⅰ相比,组Ⅱ在术后2小时以及24小时CD3+、CD4+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但是CD4+/CD8+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8. 两组患者在麻醉前血糖以及皮质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Ⅰ相比,在术后2小时以及术后24小时,组Ⅱ患者皮质醇以及血糖水平比组Ⅰ患者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 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组Ⅰ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行腹腔镜下肝脏部分切除术,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较全身麻醉相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免疫功能影响较小,降低患者应激反应以及炎症反应,缩短术后拔管时间以及PACU停留时间,缩短患者住院日,促进老年患者术后康复。

王鹏[4](2020)在《加速康复外科策略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策略(ERAS)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01月~2018年09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择期行胸腹腔镜联合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78例,其中因各种原因筛除18例:如严重免疫系统疾病、明显的心肺脑功能异常者、患者及家属拒绝、过度肥胖等,最终入选食管癌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常规组(N组)和ERAS组(E组),每组30例。围术期N组和E组分别采用常规处理方案和加速康复外科处理方案。记录液体输入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舒芬太尼总用量,记录术前、麻醉后1h、手术结束时、回病房前的鼻咽温度:记录术后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胸管留置时间;记录患者术后2h、6h、12h、24h、48h静息时和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PACU停留时间、3个月内再住院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记录术后发生的恶心和呕吐、术后躁动、术后寒战、尿潴留、肠梗阻、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情况;分别于术前1d(T0)、术毕(T1)、术后1d、3d、7d(T2-4)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ELISA法测定血清IgA、IgM、IgG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BMI等一般情况和3个月内再住院情况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相比,E组患者术后PACU留观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患者输液量、舒芬太尼总用量明显低于N组(P<0.05)。3.两组患者入手术室时鼻咽温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N组相比,E组患者麻醉后1h、手术结束时、离开手术室前鼻咽温度明显增高(P<0.05)。4.与N组相比,E组患者术后2h、6h、12h、24h静息时和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48h静息时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N组相比,E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胸管留置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6.与N组相比,E组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寒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尿潴留、肠梗阻、肺部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与T0时相比,T1~T3时E组CD3+、CD4+和CD4+/CD8.明显下降(P<0.05),T1~T4时N组CD3+、CD4+和CD4+/CD8+明显下降(P<0.05);与N组相比,T1~T4时E组CD3+、CD4+和CD4+/CD8+明显升高(P<0.05)。与T0时相比,T1~T3时E组IgA、IgM、IgG浓度+明显下降(P<0.05),T1~T4时N组IgA、IgM、IgG浓度明显下降(P<0.05);与N组相比,T1~T4时E组IgA、IgM、IgG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处理策略可以减少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能够促进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恢复,一定程度上可改善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免疫功能。

赵承达[5](2019)在《盐酸氢吗啡酮术后镇痛对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盐酸氢吗啡酮术后镇痛对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择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PCIA应用不同镇痛药物,随机分为A、B、C和D四组,其中A组术后给予舒芬太尼2μg/kg,B组给予盐酸氢吗啡酮0.1mg/kg+舒芬太尼2.0μg/kg,C组给予盐酸氢吗啡酮0.15mg/kg+舒芬太尼2.0μg/kg,D组给予盐酸氢吗啡酮0.15mg/kg+舒芬太尼1.0μg/kg。于入手术室时(T0)、拔管后5min(T1)、术后6h(T2)、术后12h(T3)、术后24h(T4)和术后48h(T5)等6个时间点记录各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和Ramsay评分,48h内各组PCIA按压次数及补救情况以及各组恶心、呕吐、瘙痒、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ELISA法检测各组肾上腺素(EPI)、皮质醇(COR)、生长激素(GH)及TNF-α、IL-6、IL-12的浓度。结果:1、各组在男女比例、年龄、体重、手术时间、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和Ducks分期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显着性差异。2、四组患者EPI、COR、GH、TNF-α、IL-6、IL-12于T0和T1组间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3、术后COR对比,除了B组的T2、T3两个时刻,各组其余时刻与A组对比均显着降低;和B组对比,C组T2、T3,D组T2、T3、T4均显着降低。4、术后GH对比:与A组对比,C组T3,D组T3、T4均显着降低。5、术后EPI对比:除了B组的T2、T5,C、D组T5,各组其余时刻与A组对比均显着降低;和B组对比,C、D两组T3均显着降低。6、四组患者TNF-α各时间点无显着性变化。7、IL-6对比上,B组、C组、D组T2、T3、T4、T5与A组对比均显着降低;和B组对比,C组、D组T2、T3、T4、T5均显着降低。8、IL-12对比,与A组对比,C、D两组T2、T3、T4、T5,B组T3、T4、T5均显着增高;与B组对比,C组T2、T3,D组T2、T3、T4均显着增高。9、C、D两组患者EPI、COR、GH、TNF-α、IL-6、IL-12于各时间点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10、各组任一时刻VAS、Ramsay评分、PCIA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48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盐酸氢吗啡酮用于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镇痛可有效抑制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2盐酸.氢吗啡酮用于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镇痛可有效减轻患者围术期免疫抑制状态,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张华[6](2019)在《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患者应激反应是麻醉医生们关注的问题,适度应激反应能够使机体器官对不良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对机体非常有利,同时还能够增强机体免疫能力[1-2]。但过度应激反应则会对机体造成损害,使机体生理储备减弱。围术期患者因遭受手术和疼痛的双重创伤,使机体神经内分泌发生明显变化。有研究证实[3-4],采用适当的麻醉和镇痛方法能够减轻应激反应,使患者的机体尽早恢复至正常生理水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在应激反应发生时,交感-肾上腺髓质轴会分泌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会产生皮质醇。而血清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白介素(IL-8)等也与应激反应息息相关。这些均为评定应激反应的敏感指标[5]。本题通过对硬膜外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用于食管癌开胸手术手术患者的研究,以探讨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目的探讨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观察食管癌手术患者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手术的开胸食管癌患者,经严格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正常完成手术的88例患者进行分组,使用全凭静脉麻醉(自控静脉镇痛)的患者22例(对照A组),使用全凭静脉麻醉(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患者22例(对照B组),使用全凭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自控静脉镇痛)的患者22例(对照C组),使用全凭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患者22例(实验D组)。4组患者分别在麻醉前30min(T1)、切皮后2h(T2)、术后4h(T3)、术后24h(T4)、术后48h(T5)时抽取静脉血5ml,4℃2000r/min离心,分离取上清,从血浆中取1600ul加2mol/L亚硫酸氢钠20ul(抗氧剂)-70℃冷冻,待测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剩余血清在-20℃冷冻,用来检测皮质醇、血清白介素等应激反应指标。A组与C组患者在苏醒后,拔除气管导管,连接镇痛泵行PCIA。B组与D组患者在苏醒后,拔除气管导管,接镇痛泵行PCEA。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各组手术各时间点的疼痛进行评分。结果1.各组患者在T1时血浆N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T2时各组患者血浆NE水平均逐渐升高,T2、T3、T4时A组NE水平分明显高于B组、C组、D组(P<0.05或P<0.01)。T5时A组、B组、C组NE水平均明显高于D组(P<0.05)。各时间点A组NE水平上升幅度最大,D组NE水平上升幅度最小。2.各组患者在T1、T5时血浆E浓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A组T2、T3、T4各时间血浆E水平升高水平最明显(P<0.01),B组、C组次之(P<0.05)。各时间点A组E水平上升幅度最大,D组E水平上升幅度最小。3.各组患者在T1是Cor浓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各组T3、T4及T5时Cor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A组T2、T3时血浆Cor水平明显高于B组、C组及D组(P<0.05)。各时间点A组Cor水平上升幅度最大,D组Cor水平上升幅度最小。4.各组患者T1时G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A组、B组、C组、D组各时间点GH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D组比较,A组各时间点GH水平升高最明显,(P<0.01),B组、C组次之。各时间点A组GH水平上升幅度最大,D组GH水平上升幅度最小。5.各组患者T1时PR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A组、B组、C组、D组各时间点PRL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D组比较,A组、B组、C组T2、T3、T4及T5时PRL水平升高最明显(P<0.01或P<0.05)。各时间点A组PRL水平上升幅度最大,D组PRL水平上升幅度最小。6.各组患者T1时各组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A组、B组、C组、D组各时间点IL-8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从T2开始,各时间点A组IL-8水平下降幅度最小,D组IL-8水平下降幅度最大。7.A组术后4h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C组及D组(P<0.05或P<0.01),12h时B组、C组VAS评分明显高于D组(P<0.05),24h时A组、B组、C组VAS评分均明显高于D组(P<0.05)。结论1.胸段硬膜外阻滞能明显减轻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降低应激激素水平。2.对于食管癌手术患者,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可获得较满意的镇痛效果。

石秀丽,贾珍,赵世军,陈仲海,李孔兵[7](2018)在《高原地区不同镇痛方法对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镇痛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高原地区囊性肝包虫手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和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肝包虫手术患者200例。按术后镇痛方法分为硬膜外组(E组)和静脉组(I组),每组100例。麻醉诱导和维持均采用全身静脉麻醉方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强度、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分别于麻醉前、术后第1天、第3天检测血浆皮质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E组病人在术后24h内额外帕瑞昔布钠的用量明显低于I组(P<0.01),且术后48h内患者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及无效按压次数明显小于I组(P<0.01),E组术后呼吸抑制发生率显着低于I组(P<0.01)。两组各时间点的血浆皮质醇、IL-6、IL-10及TNF-α水平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在术后24h内,硬膜外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效果,术后48h内硬膜外镇痛的呼吸抑制发生率较低。

顾莹[8](2018)在《多模式镇痛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皮质醇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及皮质醇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择期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C组、M1组、M2组、M3组,每组各20例。M1组术前经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并经硬膜外腔给予芬太尼;M2组术前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术后硬膜外腔给予芬太尼;M3组术前经硬膜外腔给予芬太尼,术后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C组不给镇痛药物。记录并比较四组患者术后8h、12h、24h、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前、术毕、术后24h、48h的皮质醇(Cor)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术后8h、12h、24 h、48 h,M1组、M2组、M3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M1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M2组、M3组(P<0.05);术后24h、48h,M1组、M2组、M3组Cor、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M1水平明显低于M2组、M3组(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优于单一镇痛模式,可以有效减轻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及炎性因子水平。

林育南[9](2016)在《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的影响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对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的消耗量、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等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90例,ASA IⅢ级,年龄3265岁,体重4682Kg。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单纯静脉麻醉组,G组)、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和全身麻醉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组(GT组)。三组患者全程监测BIS,记录麻醉前(T0,入室后平静10min时)、气管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5min(T2)、切皮前即刻(T3)、切皮后5min(T4)、建立气腹后5min(T5)、术毕(T6)各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术中的用量,ELISA法检测血浆中T0、T4、T6时间点的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切皮后5min(T4)和术毕(T6)G组SBP、DBP、HR比GE组和GT组高(P<0.05);三组患者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时的BIS值和丙泊酚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组相比,GE组和GT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量和单位时间消耗量减少(P<0.05)。G组术中芬太尼的使用量最多(P<0.05);GE组和GT组患者T4及T6时点血清NE、Cor浓度升高的幅度比G组小(P<0.05);GE组、GT组病人术毕时血清IL-6、TNF-α的浓度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可以维持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减少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全身麻醉药用量,减轻术中应激反应,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减少。第二部分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影响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炎症反应、镇痛效果、疼痛评分以及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90例,ASA IⅢ级,年龄3265岁,体重4682Kg。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单纯静脉麻醉组,G组)、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和全身麻醉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组(GT组)。G组和GT组采用芬太尼0.5mg,氟比洛芬酯150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50ml,背景剂量3ml/h,PCA 3ml/次,锁定时间20min,进行术后镇痛;GE组采用芬太尼0.4mg,0.75%罗哌卡因30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50ml,背景剂量3ml/h,PCA 3ml/次,锁定时间20min,进行术后镇痛。观察三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术后6h、术后24h和48h的BP、HR、VAS评分,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012h、1224h、2448h PCA的有效按压次数,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情况,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拔除尿管时间,随访患者术后住院时间,ELISA方法检测患者术后6h、24h、48h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以及术后24h、48h血浆胃动素(MTL)浓度。结果:GT组和GE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比G组短(P<0.05);与GE组和GT组相应时点比较,G组患者T6、T7、T8时点SBP、DBP、HR较GE组和GT组高(P<0.05);G组术后拔管后30min、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 VAS评分较GE组和GT组高(P<0.05);GE组和GT组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较G组长,其中GE组最长(P<0.05);G组术后24小时以内的PCA有效按压次数较GE组和GT组多(P<0.05);GE组拔除尿管时间较G组和GT组迟(P<0.05);T8、T9时点GE组和GT组NE、Cor、IL-6、TNF-α升高的幅度较G组低(P<0.05)。结论:术中采用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可以改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少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抑制术后48小时以内的应激反应,对机体有积极保护作用,可以作为患者术后多模式镇痛的选择。

赵锋,莫怀忠,安裕文[10](2015)在《不同镇痛模式对广泛子宫切除术皮质醇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广泛子宫切除术患者较为理想的术后镇痛模式。方法择期行广泛子宫切除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E)组、静脉舒芬太尼(S)组、静脉吗啡(M)组。术毕启动患者自控镇痛(PCA)。E组用(0.125%罗哌可因+0.5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总容量180 mL),背景剂量2 mL/h,PCA量2mL/次,锁定时间15min。S组用(0.75μg/mL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泵(总容量150mL),背景剂量2mL/h,PCA量2mL/次,锁定时间15min。M组用(吗啡0.5mg/mL)静脉镇痛泵(总容量100mL),背景剂量1mL/h,PCA量2mL,锁定时间6min。3组患者均于手术结束时,术后2h、24h分别采集肘静脉血4mL,测血清皮质醇、白细胞介素(IL)-6值。结果术后2h、24h所有患者血浆皮质醇、IL-6均降低,且E组、S组皮质醇值明显低于M组,但E组与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h、24hE组IL-6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于妇科广泛子宫切除术患者均明显抑制了皮质醇、IL-6的产生,抑制了手术创伤及疼痛所致机体过度的应激反应。

二、硬膜外术后镇痛对细胞因子、皮质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膜外术后镇痛对细胞因子、皮质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麻醉与应激
        1.1 麻醉概念
        1.2 动物麻醉研究进展
        1.3 动物麻醉方式的分类
        1.3.1 局部麻醉
        1.3.2 全身麻醉
        1.3.3 静脉麻醉
        1.3.3.1 单次静脉输注法
        1.3.3.2 持续静脉输注法
        1.3.3.3 靶控静脉输注法
        1.3.4 吸入麻醉
        1.3.5 复合麻醉
        1.4 麻醉药的使用
        1.4.1 诱导麻醉剂-丙泊酚
        1.4.2 局部麻醉药-盐酸布比卡因
        1.4.3 吸入麻醉药-异氟烷
        1.5 应激
        1.5.1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5.2 麻醉与应激
        1.5.3 手术与应激
        1.5.4 麻醉方式与应激
    第二章 麻醉监护与疼痛
        2.1 麻醉监护
        2.1.1 动物麻醉的监护介绍
        2.1.2 麻醉分期
        2.1.3 对循环系统的监测
        2.1.4 对呼吸系统的监测
        2.2 疼痛管理
        2.2.1 疼痛定义
        2.2.2 疼痛后果
第二篇 研究内容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准备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2.3 术前准备
        2.3.1 禁食禁水
        2.3.2 静脉留置针放置
        2.3.3 穿刺区域准备
        2.4 麻醉与手术
        2.5 麻醉监测
        2.5.1 对循环系统的监测
        2.5.2 对呼吸系统、体温的监测
        2.5.3 对皮质醇的监测
        2.5.4 对血糖的监测
        2.5.5 对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的监测
        2.6 对疼痛的监测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三组动物一般资料
        3.2 麻醉各组对呼吸、体温的影响
        3.3 麻醉各组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3.4 麻醉各组对血浆皮质醇(COR)的影响
        3.5 麻醉各组对血糖的影响
        3.6 麻醉各组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3.7 麻醉各组对疼痛的影响
    4 讨论
        4.1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4.2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4.3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手术的应激反应
        4.4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4.5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疼痛的影响
        4.6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2)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纳入排除标准
        2.4 主要药品和设备
        2.5 胸椎旁神经阻滞穿刺置管方法
        2.6 麻醉及术后镇痛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免疫评估技术方法
        2.9 免疫检测原理、步骤
        2.10 疼痛、镇静、爆发痛和恢复质量评价标准
        2.11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患者纳入流程
        3.2 病人一般资料和分组情况
        3.3 三组镇痛方法在静息/咳嗽时NRS疼痛评分变化
        3.4 三组镇痛方法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3.5 术后Ramsay镇静评分情况
        3.6 三组镇痛方法镇痛泵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比较
        3.7 两椎旁镇痛组不同时点罗哌卡因用量差异
        3.8 术毕麻醉药用量变化
        3.9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10 三组镇痛方法QoR-15恢复质量评分情况
        3.11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
        3.12 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变化
        3.13 辅助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NK细胞变化
        3.14 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分析结果
        3.15 血浆IL-2、IL-4、IL-6、IL-10 浓度变化
        3.16 血浆TNF-α、IFN-γ浓度变化
    4.讨论
        4.1 程控间歇椎旁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4.2 镇痛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手术和麻醉对免疫反应及肿瘤进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3)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记录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术中全身麻醉药物用量比较
    3.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3.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etCO_2、Pa CO_2和pH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后48h内VAS评分
    3.7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的比较
    3.8 两组患者IL-1、IL-6 以及TNF-α水平水平的比较
    3.9 两组患者CD3+ 、CD4+、CD4+/CD8+水平比较
    3.10 两组患者血糖以及皮质醇水平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术后康复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参考文献

(4)加速康复外科策略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2 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与分组
    2.2 处理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因素概述
    参考文献
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盐酸氢吗啡酮术后镇痛对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主要设备及药品
    2.2 病例选择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比较
    3.2 各组应激激素比较
    3.3 各组细胞因子比较
    3.4 各组镇痛效果比较
    3.5 各组48h内 PCIA按压次数及补救情况比较
    3.6 各组48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盐酸氢吗啡酮对各组应激激素表达水平的比较
    4.2 盐酸氢吗啡酮对各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比较
    4.3 盐酸氢吗啡酮对镇痛的效果比较
    4.4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盐酸氢吗啡酮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6)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麻醉调控及手术应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高原地区不同镇痛方法对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镇痛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镇痛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帕瑞昔布钠使用情况比较
    2.2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2.3 两组术后PCA使用情况比较
    2.4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5 两组各时间点IL-6、IL-10、TNF-α和皮质醇水平比较
3 讨论

(8)多模式镇痛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皮质醇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收集
        1.2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药品
        2.2 研究方法
        2.3 疼痛评分
        2.4 标本提取
        2.5 放射免疫法检测
        2.6 ELISA检测
        2.7 不良事件处理
    3 统计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9)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不同镇痛模式对广泛子宫切除术皮质醇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硬膜外术后镇痛对细胞因子、皮质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D]. 韩艺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2]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D]. 刘伟.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20(01)
  • [3]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D]. 胡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加速康复外科策略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 王鹏. 郑州大学, 2020(02)
  • [5]盐酸氢吗啡酮术后镇痛对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D]. 赵承达. 南华大学, 2019(01)
  • [6]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D]. 张华.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7]高原地区不同镇痛方法对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镇痛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 石秀丽,贾珍,赵世军,陈仲海,李孔兵.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8(08)
  • [8]多模式镇痛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皮质醇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D]. 顾莹.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1)
  • [9]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D]. 林育南. 广西医科大学, 2016(11)
  • [10]不同镇痛模式对广泛子宫切除术皮质醇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J]. 赵锋,莫怀忠,安裕文. 山西医药杂志, 2015(03)

标签:;  ;  ;  ;  ;  

硬膜外术后镇痛对细胞因子和皮质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