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婚俗旅游发展“旅游参与”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以周城婚俗为例

大理白族婚俗旅游发展“旅游参与”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以周城婚俗为例

一、大理白族婚俗旅游"观光性参与"模式开发可行性分析——以周城婚俗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彭瀛莹[1](2021)在《安宁宁湖片区婚庆小镇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实践逐渐成熟,对特色小镇的建设逐渐由量化发展走向精细化发展,加上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需求日益增加,对结合了新型文化产业的文旅型特色小镇的研究和实践也渐渐增加。婚庆小镇作为以婚庆产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型特色小镇,对于探索文化体验型产业与特色小镇的有机融合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遵循婚俗文化和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为婚庆小镇营造的基本着力点,通过对文旅型特色小镇以及婚庆产业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案例分析以及深入的实证研究,研究怎样在婚庆小镇的规划建设中有机的进行婚俗文化的植入,以及具体的婚庆文旅产业链如何衍生运作,最后得出婚旅产业与婚庆空间之间是怎样的对应关系以及婚旅小镇规划营造的具体策略。在实证研究部分,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区位、经济、交通、文脉等多方面的具体分析,结合片区发展定位以及调查数据来对婚庆小镇的产业规划,空间营造以及文化体验活动进行人性化的具体规划设计。本研究针对婚庆小镇作为婚俗文化与婚庆产业相互融合的空间载体这一定位,在实证研究中结合了对区域发展资源的整合,对婚俗文化要素的提取,对产业空间的梳理以及对公共生活的总结,对婚庆小镇的文化活化,产业创新,空间营造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望能对同类型特色小镇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林芬[2](2021)在《民族记忆传承视阈下的大理白族婚俗建档保护研究——以大理州鹤庆县辛屯镇大登村为例》文中提出大理作为云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白族的聚居地,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婚俗作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称为婚姻习俗或婚姻习惯,是经过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被一个拥有相同聚居地和精神文化的人们约定俗成,世代遵循的关于婚姻家庭的非正式规则。婚俗主要包含婚姻观念、择偶方式、结婚礼仪、婚姻制度、姻亲关系等,凝聚了白族人民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宗教观念等。在整个婚礼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白族的音乐饮食文化、服饰建筑文化、宗教信仰等,可谓白族文化大观[1]。

刘雪[3](2020)在《基于RMP分析的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旅游形式。对非遗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其保护和传承,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陇南市拥有数量可观、独具特色的非遗旅游资源。非遗与旅游的结合对于促进陇南市非遗资源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选择陇南市非遗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RMP分析模式,从资源、市场、产品三方面对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文化生态学理论、旅游产品开发理论和旅游行为学等理论,依据陇南市非遗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及其变化,结合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外部环境条件分析,对陇南市非遗旅游资源进行了产品适宜性转化评价,进而梳理出其产品开发存在的“三大问题”。其次,以问题为导向,本文提出了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思路,并尝试构建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体系。最后对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陇南市非遗在资源赋存在传统表演类、工艺美术类、民俗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从旅游体验的角度来看,表演类、节庆类和技艺类非遗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基于陇南非遗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这“三大价值”,本文认为,应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此外应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推动非遗旅游“四化”发展;坚持有限度的市场导向原则,推动非遗旅游产品化;依托非遗的原生文化,开发基础型和提高型产品;拓展非遗的社会功能,“异地化”开发发展型产品。在此基础上开发旅游产品的培育体系和保障机制,以实现非遗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开发。

周昱希[4](2019)在《基于在线课程的小学项目学习实施研究 ——以“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工业4.0以及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混合学习环境下的项目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研究问题的提出源于“视像中国”远程教育项目自2017年开展的中小学“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的设计、开发、运行的实践探索工作。通过实践发现,在线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仍是一种浅层的混合,无法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项目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和迁移,进而达到深度理解的目标。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的方法,学习和借鉴了中小学混合学习、项目学习已有研究成果,将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理论引入基于在线课程的小学项目学习中,构建基于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实施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项目学习目标分析、项目准备、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学习环境与工具六个要素。本研究将根据此模式为“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的项目化实施设计方案和流程,改善“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在小学的教学效果,并以此验证模式的有效性和改进模式。参与“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项目学习的学习者是郑州市Y小学30名选修民族理解校本课程的学生。案例研究的最后将通过线上知识测验,项目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和学习评价五个层面评价学生对项目学习的满意度以及信息素养、理解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三个方面的提升效果,结合问卷结果和教师的访谈结果总结、分析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案例实施和模式改进提出建议。本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体验良好,可以为日后在中小学中开展基于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提供借鉴。

邢志刚,李金河,于飞,冶梦[5](2017)在《“泰山”品牌婚俗文化营销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文中认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来,文化逐步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众多企业希望通过应用民俗文化元素来培育品牌,更好地提升企业竞争力。然而,目前有的行业企业对于民俗文化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应用不足,能通过应用民俗文化元素成功开展营销活动并取得成效的企业更是少数。新形势下,能否准确把握民俗文化特点并将其应用于卷烟营销,同样事关烟草企业市场营销。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济南卷烟厂深入研究将"泰山"品牌与婚俗文化相结合,探索构建卷烟婚俗文化营销体系,并推广实施。

赵博雅[6](2017)在《建国后株洲婚俗的现代变迁研究 ——基于田野调查材料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婚姻,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其中的婚姻习俗作为人类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表现与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某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状貌,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持续变迁和进步。株洲,建国后因国家现代工业布局而形成的新兴工业移民城市,数十年间,快速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天南地北生活习俗的产业职工群体。相对封闭的厂矿社区与相对开放的区域社会,经过政治力量、社会风尚的互融性整合,导致生活习俗层面的差异性逐渐减弱;婚姻习俗层面也出现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后大致趋同的格局;婚姻习俗文化的现代变迁轨迹依稀可寻;在此前提下,衍生出自身的某些小社会特点。对建国以来株洲婚俗的变迁状况分析,可以运用文献资料分析、田野调查法等方法,以民国株洲婚俗为参照原点,纵向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株洲婚俗的演变状况,呈现近七十年株洲婚俗变迁的真实轨迹;同时亦将其置于一个广阔的系统空间,与同时期全国、湖南省其他地市的婚俗做一横向比较,认知其变迁的基本特点及其变化趋势。民国时期,株洲严格遵循汉族社会的传统礼仪习俗,婚姻缔结程序分为议婚、定庚、纳采三个阶段,成婚仪式繁琐、复杂,婚姻目标明确,通婚圈范围狭窄、固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天翻地覆、前所未有的变革,株洲婚俗文化也随时代、社会的变迁,经历了种种复杂而显性的变化。婚俗文化的变迁原因,包括了《婚姻法》的规约,厂矿企业的集中布局,工商业流动人口的聚集,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教育素质的提升,中西文化的日渐交流融合,社会开放性增强与多元价值观的流行,等等。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株洲婚俗的现代变迁,总体过程遵循着新旧交替、中西混融的路径方向,变迁内容反映出父母主婚权弱化、择偶标准物质化、两性的家庭责任平衡化、结婚年龄大龄化、生育观念多元化和离婚简单化、婚姻关系法制化诸多特点。从株洲婚俗的变革与传承来看,株洲的婚俗文化正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特征并存、形式多姿多彩的新格局。既部分保留传统的介绍人、择吉日吉时、宴请、人情攀比、闹洞房等习俗因素的内涵或形式,又生成出自主恋爱、自由择偶、单位组织介入、职业婚介所、旅游结婚、集体婚礼、彩礼货币化、证婚、婚誓、婚纱、钻戒,以及职业司仪主持、婚礼现场祝福、现场谢客、远亲送亲仪式娱乐性色彩等新风俗因子。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变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自有其合理性。被传承,是该习俗文化功能的生命力的持续绽放;不管是主动适应调整还是被动消失,变迁则是该习俗的文化功能的弱化或被替代。新婚俗现象的产生,一定是该文化事项能够满足人们婚姻生活的某些需要,对社会进步和家庭稳定构成,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同时,习俗的成型、稳态,也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与检验,对人们的长远利益和幸福产生消极的或负面影响的文化功能、习俗因子,也会被修正,乃至淘汰出局。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正确对待婚俗变迁及其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姚亚妹[7](2017)在《民国时期大理白族婚俗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理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白族作为生活在大理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一直以来以它热情好客的性格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婚俗作为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每个白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最能体现白族在民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思想、文化和审美等诸多方面发生的变迁状况的,因此这一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民国时期大理地区的生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状况;然后梳理了白族传统婚俗的演变过程,其中对上层阶级和下层平民分别进行讨论;最后论述近代以来大理白族婚俗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分别从婚姻观念、婚姻礼仪、婚姻制度三个层面来阐述民国时期大理白族婚俗新旧交错的情况,继而分析造成这些变迁与不变并存的原因。第三章是对白族婚俗变迁的解读,我们应当看到在民国时期婚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趋势,但是传统婚俗因其自身的合理性和有利的生存土壤仍占主导地位,故既要肯定婚俗变迁对整个社会的推动作用,又要了解继承传统的重要性。当然,传统也存在着一些糟粕的东西,那么在今天就要取其精华,力求使婚俗向现代文明化转变。最后是对现今大理婚俗旅游热的一点思考,既要因地制宜又要考虑民族情感和发扬传统婚俗文化,对传统进行创新和科学发展,让白族的特色婚俗为人们的生活造福。

孔亚丽[8](2014)在《弘吉剌婚俗的旅游开发》文中认为根据弘吉剌婚俗开发的背景以及对其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弘吉剌婚俗的开发思路,使弘吉剌婚俗成为赤峰地区的民俗旅游品牌.笔者将弘吉剌婚俗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可以推动地区经济,也可以将赤峰地区蒙古民俗进行保护和传承.

李静宇,阿荣高娃[9](2013)在《试论少数民族婚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科尔沁婚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少数民族的婚恋习俗和礼仪过程涵盖了本民族服饰、饮食、歌舞、宗教信仰、生活礼仪等多方面的内容,最原始的方式展现了本民族文化的多项内容。以它的独特性、古朴性、神秘性和趣味性,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本文以科尔沁传统婚俗为例着重探讨少数民族婚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策略,从而为未来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建设提供帮助和借鉴。

阿义莲[10](2013)在《互助土族婚俗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互助土族婚礼民俗是土族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别于异域或异族独具魅力的喜庆神秘奇特的原生态特色吸引了中外游客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突飞猛进发展,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旅游产品趋于多元化,以艺术性和宗教禁忌的高端文化为旅游资源的互助土族婚俗行业发展如火如荼本文以研究婚姻民俗土族和旅游的史料为基础,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获取了能真实反映土族婚俗的文字照片和口头资料,以此为佐证,充分发掘了珍贵的土族婚俗文化,并将土族婚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设计构思,希望通过各界的努力促进互助土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保护这项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研究了土族婚姻礼仪的基本过程,总结了具体的婚姻观念和突出特点第二章分析了土族婚俗文化中所反映出的土族民众宗教信仰观念第三章探讨了互助土族婚俗文化在经济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传播的现代社会中产生的变迁第四章在对互助土族婚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前开发现状和不足的认识,提出了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原则目标主题形象及概念设计,总结了对其开发的意义

二、大理白族婚俗旅游"观光性参与"模式开发可行性分析——以周城婚俗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理白族婚俗旅游"观光性参与"模式开发可行性分析——以周城婚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安宁宁湖片区婚庆小镇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社会文化背景
        1.1.3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前沿研究动态
        1.4.1 文旅融合理论研究动态
        1.4.2 产业聚集理论研究动态
        1.4.3 文化体验理论研究动态
        1.4.4 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研究动态
        1.4.5 特色小镇综合理论研究动态
    1.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旅型特色小镇规划研究基础
    2.1 文旅型特色小镇特征分析
    2.2 文旅小镇发展机遇与困境
        2.2.1 发展机遇
        2.2.2 发展困境
    2.3 文旅小镇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分析
        2.3.1 发展动力分析
        2.3.2 发展基础分析
        2.3.3 发展模式分析
        2.3.4 发展机制分析
    2.4 文旅小镇建设模式研究
        2.4.1 文化建设型
        2.4.2 生态环境营造型
        2.4.3 特色经济培育型
        2.4.4 复合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产业+”特色小镇建设可行性探究
    3.1 “文化产业+”特色小镇定义及研究意义
        3.1.1 “文化产业+”特色小镇定义
        3.1.2 “文化产业+”特色小镇研究意义
    3.2 案例对比研究
        3.2.1 区位资源优势型文旅小镇案例研究
        3.2.2 文化主题型文旅小镇案例研究
        3.2.3 文化体验型文旅小镇案例研究
        3.2.4 开发失败案例经验总结
    3.3 “文化产业+”型文旅小镇融合方法探究
        3.3.1 资源融合
        3.3.2 功能融合
        3.3.3 产业链融合
        3.3.4 组织融合
    3.4 “文化产业+”型文旅小镇产业发展可行性研究
        3.4.1 产业集聚力
        3.4.2 产业带动力
        3.4.3 产业效益
        3.4.4 产业市场
        3.4.5 产业创新
    3.5 研究对象现状及发展可行性剖析
        3.5.1 安宁城市发展现状总结—多元文化融合的公园宜居城市
        3.5.2 区位条件与生态基础
        3.5.3 特色旅游资源与地域文化
        3.5.4 产业开发与业态分析
        3.5.5 空间布局与生态风貌
        3.5.6 安宁“文化产业+”型特色小镇规划可行性剖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产业+”婚庆小镇营造思路与策略
    4.1 婚庆小镇解析——综合性多元婚俗文化体验型小镇
        4.1.1 宏观层面解析
        4.1.2 中观层面解析
        4.1.3 微观层面解析
    4.2 相关案例研究与总结
        4.2.1公园1903
        4.2.2 871文化创意工场
        4.2.3 世博园欢喜谷和大渔婚庆主题艺术公园
    4.3 婚庆小镇营造中婚俗文化的提取
        4.3.1 人文精神
        4.3.2 历史文化
        4.3.3 场所环境
    4.4 婚庆产业分类与空间营造
    4.5 婚庆产业SWOT分析
        4.5.1 婚庆产业面临的机遇
        4.5.2 婚庆产业面对的主要威胁
        4.5.3 婚庆产业发展中的优势
        4.5.4 婚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5.5 婚庆产业发展应对策略
    4.6 婚庆小镇产业建设
        4.6.1 产业定位
        4.6.2 产业规划
        4.6.3 业态培育
        4.6.4 产业融合
        4.6.5 品牌塑造
    4.7 婚庆小镇营造目标及对应策略
        4.7.1 突出小镇特色
        4.7.2 文化和产业的有机融合
        4.7.3 产业与物质空间对应
        4.7.4 传递文化内核精神
        4.7.5 符合社会群体需求
        4.7.6 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8 “文旅产业+”婚庆小镇营造思路及注意事项
        4.8.1 文化营造
        4.8.2 业态营造
        4.8.3 生态营造
        4.8.4 风貌营造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规划探索—安宁宁湖婚庆小镇营造策略
    5.1 安宁城市发展现状总结
    5.2 上位规划分析
    5.3 安宁宁湖片区现状分析
        5.3.1 区域空间结构及项目选址
        5.3.2 用地现状及场地调研报告
    5.4 安宁宁湖片区婚庆小镇发展适应性分析
        5.4.1 发展市场
        5.4.2 产业亮点及带动性
        5.4.3 地域资源针对性
        5.4.4 片区发展前瞻性
    5.5 安宁宁湖片区婚庆小镇规划设计原则
        5.5.1 主题时代性原则
        5.5.2 公众参与基本原则
        5.5.3 文化延续性原则
        5.5.4 以人为本原则
        5.5.5 经济适用原则
        5.5.6 绿色可持续原则
    5.6 安宁宁湖片区婚庆小镇规划设计策略
        5.6.1 整合区域发展资源
        5.6.2 提取婚俗文化要素
        5.6.3 梳理产业物质空间
        5.6.4 总结公共生活内容
        5.6.5 符合社会需求
        5.6.6 空间肌理设计
        5.6.7 交通体系设计
        5.6.8 商业业态设计
        5.6.9 文化体验设计
        5.6.10 人性化服务设施设计
        5.6.11 规避规划误区
    5.7 安宁宁湖片区婚庆小镇设计任务书
    5.8 安宁宁湖片区婚庆小镇探索性规划方案
        5.8.1 安宁宁湖片区婚庆小镇发展定位
        5.8.2 安宁宁湖片区婚庆小镇规划设计目标
        5.8.3 安宁宁湖片区婚庆小镇产业定位
        5.8.4 规划总平面
        5.8.5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8.6 分区规划设计
        5.8.7 重要节点空间设计
    5.9 空间规划配套分析
        5.9.1 功能结构分析
        5.9.2 外部交通策略分析
        5.9.3 内部游线组织分析
        5.9.4 景观结构分析
        5.9.5 空间风貌分析
    5.10 产业规划策略分析
    5.11 规划策略总结研究
        5.11.1 文化的活化策略
        5.11.2 产业的创新策略
        5.11.3 空间的营造策略
    5.1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反思与回顾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2)民族记忆传承视阈下的大理白族婚俗建档保护研究——以大理州鹤庆县辛屯镇大登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独具特色的鹤庆县辛屯镇大登村婚俗仪式
    1. 纳采及问名。
    2. 纳吉。
    3. 纳征和请期(订婚)。
    4. 亲迎。
二、鹤庆白族婚俗建档保护的必要性
    1. 传统婚俗文化的变迁与逐渐流失。
    2. 促进白族文化发展。
    3. 丰富我国非遗内容。
三、鹤庆白族婚俗建档途径
    1. 建档原则。
    2. 建档范围及主体。
    3. 鹤庆白族婚俗建档策略。
四、结语

(3)基于RMP分析的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世界普遍重视
        1.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旅游形式
        1.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一直为学界重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现状
        1.3.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现状
        1.3.3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进展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2.1.2 非遗旅游产品的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产品开发昂普模式(RMP)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理论
        2.2.3 旅游产品开发理论
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R性分析
    3.1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1.1 陇南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1.2 陇南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1.3 陇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2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3.2.1 陇南市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3.2.2 陇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3.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分布状况
        3.3.1 陇南市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分布及构成
        3.3.2 陇南市各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分布及构成
    3.4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
        3.4.1 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3.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对应关系
        3.4.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统计
    3.5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3.5.1 定性分析评价
        3.5.2 定量分析评价
4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M性分析
    4.1 陇南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4.2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
        4.2.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P性分析
    5.1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外部环境分析
        5.1.1 政治政策条件优越
        5.1.2 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5.1.3 地域分布和组合特征良好
        5.1.4 区位交通条件便利
    5.2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评价
        5.2.1 R-P共生模式
        5.2.2 R-P提升模式
        5.2.3 R-P伴生模式
    5.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5.3.1 非遗旅游资源的产品转化度低
        5.3.2 非遗旅游产品的组合结构效应不明显
        5.3.3 非遗产品开发控制性框架未构建完善
6 RMP模式下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6.1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6.1.1 “保护性”与“原真性”并重原则
        6.1.2 “资源依托+市场导向性”原则
    6.2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6.2.1 发挥政府主导,开展普查
        6.2.2 合理借鉴他人,创新开发
        6.2.3 加强区域协作,联合发展
    6.3 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6.3.1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树”——“主枝”(分类)构建
        6.3.2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树”——“细枝”(产品)设计
        6.3.3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开发
7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建议
    7.1 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推动非遗旅游“四化”发展
        7.1.1 生活化恢复民俗节庆活动类非遗文化活动
        7.1.2 舞台化再造民间表演艺术类非遗文化旅游产品
        7.1.3 商品化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化旅游商品
        7.1.4 情境化口头传统表现类非遗文化旅游氛围
    7.2 坚持有限度的市场导向,推动非遗旅游产品化
    7.3 依托非遗的原生文化,开发基础型和提高型产品
        7.3.1 原生地静态开发基础型旅游产品
        7.3.2 原生地活态开发提高型旅游产品
    7.4 拓展非遗的社会功能,异地化开发发展型产品
    7.5 完善旅游产品培育和保障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总体评价专家赋分表
附录二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需求问卷调查(李克特量表法)
附录三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在线课程的小学项目学习实施研究 ——以“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项目学习是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1.1.2 “互联网+”背景下项目学习的创新变革
        1.1.3 浅层的混合学习无法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4.1 项目学习
        1.4.2 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混合学习理论
        2.1.3 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Ub D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项目学习国内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小学在线课程研究与实施现状
        2.2.3 国内Ub D理论的研究现状
        2.2.4 研究述评
3 基于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实施模式构建
    3.1 基于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实施模式构建原则
    3.2 基于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实施模式构建框架
        3.2.1 项目学习目标分析
        3.2.2 项目准备
        3.2.3 项目设计
        3.2.4 项目实施
        3.2.5 项目评价
        3.2.6 学习环境与工具
4 “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项目学习实施案例
    4.1 “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目标分析
    4.2 “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准备阶段
        4.2.1 “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需求分析
        4.2.2 学习者分析
        4.2.3 学习环境分析
        4.2.4 线上学习内容分析与内容重构
    4.3 “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的项目学习设计
        4.3.1 预期学习结果设计
        4.3.2 情境化问题设计
        4.3.3 评估方法设计
        4.3.4 相关教学过程设计
    4.4 “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的项目实施阶段
        4.4.1 确定项目——什么是研学旅行、本项目研学主题是什么
        4.4.2 制定计划——分析研学旅行手册的结构与作用
        4.4.3 探究协作——开展网上探究和线下作品构思
        4.4.4 制作作品——制作研学旅行手册
        4.4.5 汇报评估——研学旅行手册汇报评估
        4.4.6 总结评价与反思
        4.4.7 具体实施过程
    4.5 案例实施效果评价
        4.5.1 学生学习结果分析
        4.5.2 教师访谈分析
    4.6 案例实施总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及改进建议
        5.1.1 研究结论
        5.1.2 改进建议
    5.2 研究创新之处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民族理解:白族》《民族理解:佤族》课程大纲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 学生期末测验题
附录D 学生问卷
附录E 学生作品展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6)建国后株洲婚俗的现代变迁研究 ——基于田野调查材料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株洲行政建制及传统婚俗的主要内涵
    1.1 株洲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划变动
        1.1.1 地理环境
        1.1.2 行政建制的历史沿革
        1.1.3 株洲城区工商业布局与经济高速发展
        1.1.4 株洲地域文化及其特征
    1.2 株洲传统婚俗的主要内涵
        1.2.1 议婚
        1.2.2 定庚
        1.2.3 纳彩
        1.2.4 迎娶
第二章 建国三十年的婚姻习俗
    2.1 株洲城区“联欢会式”婚礼成为主流
    2.2 株洲农村新式婚礼对传统婚俗的认同与改造
    2.3“文化大革命”时期婚礼的革命性色彩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婚姻习俗中的市场化取向
    3.1 改革开放初期传统婚俗内核的复兴
        3.1.1 相亲
        3.1.2 定亲
        3.1.3 嫁娶
    3.2 二十一世纪以来与时俱进的婚姻习俗
        3.2.1“媒妁”的多样化及通婚圈的扩大
        3.2.2 彩礼攀升与婚礼的奢华化
第四章 株洲现代婚姻习俗变化的特点
    4.1 婚姻当事人择偶自主性逐步提升
    4.2 择偶标准逐渐个性化
    4.3 成婚大龄化
    4.4 生育观从早生多生过渡为优生优育
第五章 株洲现代婚俗变迁原因分析
    5.1 行政规约强制是婚俗变迁的主导力量
        5.1.1 1950 年《婚姻法》的巨大影响
        5.1.2 1980 年《婚姻法》补充内容的作用
        5.1.3 2011 年《婚姻法》对夫妻财产权益的公平保护
    5.2 社会经济进步、生活水平提升是婚俗变迁的根本原因
    5.3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婚俗变迁的持久保障
    5.4 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婚俗内涵变化的参照因素
结语——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民国时期大理白族婚俗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的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资料类
        (二) 志书类
        (三) 着作类
        (四) 论文类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难点与创新点
        (一) 论文的创新点
        (二) 论文的重点、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理白族传统婚俗的形成与演变
    第一节 大理白族的社会经济生活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
        二、繁荣的商业贸易
        三、白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第二节 大理白族的传统婚俗
        一、大理白族婚俗的历史演变
        二、近代大理白族婚俗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大理白族婚俗变迁
    第一节 婚礼仪式的变化
        一、婚礼逐渐简化
        二、新式婚礼出现
        三、婚礼仪式的变化分析
    第二节 婚姻制度的变化
        一、婚姻家庭法的颁布
        二、白族特殊的婚姻制度
        三、婚姻制度的变化分析
    第三节 婚姻观的变化
        一、追求婚姻自主
        二、争取择偶权利
        三、教育对婚姻观变化的推动
第三章 大理白族婚俗变迁的解读
    第一节 婚俗变迁的特点
        一、传统婚俗仍占主导
        二、观念与行动的矛盾性
        三、民众在婚俗变迁中的作用
    第二节 白族婚俗的文化传承
        一、丰富多彩的婚姻礼仪
        二、传统婚俗是民族的文化符号
        三、团结、合作的传统风尚
        四、信仰的传承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弘吉剌婚俗的旅游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弘吉剌婚礼在赤峰民俗旅游中的特殊位置
    1.1 弘吉剌婚礼是最能体现赤峰地区蒙古民族的民俗风情的表现形式
    1.2 弘吉剌婚俗能为赤峰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赤峰地区弘吉剌婚礼开发现状分析
    2.1 赤峰地区蒙古婚俗的地区分布
    2.2 赤峰地区对于弘吉剌婚礼的旅游开发没有高度的重视
    2.3 营销意识相对薄弱, 营销手段单一
3 弘吉剌婚俗的开发思路
    3.1 全面挖掘弘吉剌婚俗文化, 丰富婚俗旅游的形式和内涵
    3.2 高度重视民俗文化旅游, 分阶段开发弘吉剌婚礼
        3.2.1 弘吉剌婚礼开发初期阶段
        3.2.2 弘吉剌婚礼开发中期阶段
        3.2.3 弘吉剌婚礼开发后期阶段
    3.3 加大宣传, 树立婚俗文化旅游的形象
        3.3.1 要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 赤峰市政府可以建立一个旅游发展基金, 这部分款项可以专门用来宣传赤峰.
        3.3.2 针对赤峰地区的旅游形象定位, 设计一系列传播营销策划方案.
        3.3.2. 1 电视广告:
        3.3.2. 2 利用影视剧隐性旅游宣传的方式:
        3.3.2. 3 网络媒体:
    3.4 修建婚礼民俗主题公园
        3.4.1 具有蒙古族特征的标志性实物真实仿照
        3.4.2 造真实的环境氛围
        3.4.3 消失的民俗和现存的民俗有机地结合, 打造原生态的蒙古民俗

(9)试论少数民族婚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科尔沁婚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少数民族传统婚俗的内涵及功能
二、少数民族婚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 舞台化倾向严重
    (二) 游客参与性比较差
    (三) 商业气息浓厚
三、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旅游产品的系统开发策略
    (一) 婚俗文化的静态开发
    (二) 婚俗文化遗产动态开发
    (三) 婚俗文化的衍生商品开发
    (四) 婚俗文化资源的酒楼开发
四、少数民族婚俗在旅游开发中的合理开发建议

(10)互助土族婚俗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方法
    四 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互助土族婚俗文化研究
    第一节 互助土族婚姻礼仪的基本内容
        一 提亲
        二 定亲
        三 送礼
        四 选吉日
        五 娶亲
        六 红仁切赴宴
    第二节 互助土族婚姻的观念
        一 民族选择
        二 世代姻亲
        三 舅权至上
        四 阿寅勒选择
        五 早婚早育
    第三节 互助土族婚俗文化的特点
        一 载歌载舞
        二 艳丽服饰
第二章 互助土族婚俗文化中的信仰观念
    第一节 山神崇拜
        一 崩康
        二 玛尼堆
        三 祭峨博
    第二节 火崇拜
    第三节 白色崇拜
    第四节 洁净观念
第三章 互助土族婚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变迁
    第一节 婚礼仪式简单化
        一 时间缩短
        二 服饰简约
        三 嫁妆改变
        四 哭嫁减少
    第二节 婚礼仪式多元化
        一 礼数变化
        二 地点变化
        三 歌舞变化
        四 宴席变化
第四章 互助土族婚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 互助土族婚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一 形势指引与政策支持
        二 良好的旅游资源组合
        三 便利的交通条件
        四 优越的市场条件
    第二节 互助土族婚俗旅游开发现状和不足
        一 互助土族婚俗旅游开发现状
        二 互助土族婚俗旅游开发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互助土族婚俗旅游的开发
        一 互助土族婚俗旅游开发的原则
        二 互助土族婚俗旅游开发的设计构思
    第四节 互助土族婚俗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 增加互助县的经济收入
        二 改善互助县交通状况
        三 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机会
        四 深层次发掘了土族文化
        五 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大理白族婚俗旅游"观光性参与"模式开发可行性分析——以周城婚俗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宁宁湖片区婚庆小镇规划设计研究[D]. 彭瀛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民族记忆传承视阈下的大理白族婚俗建档保护研究——以大理州鹤庆县辛屯镇大登村为例[J]. 杨林芬. 兰台世界, 2021(S1)
  • [3]基于RMP分析的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刘雪.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在线课程的小学项目学习实施研究 ——以“民族理解类在线课程”例[D]. 周昱希. 河南大学, 2019(01)
  • [5]“泰山”品牌婚俗文化营销体系的构建与实施[A]. 邢志刚,李金河,于飞,冶梦. 中国烟草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2017
  • [6]建国后株洲婚俗的现代变迁研究 ——基于田野调查材料的分析[D]. 赵博雅. 湖南科技大学, 2017(02)
  • [7]民国时期大理白族婚俗变迁研究[D]. 姚亚妹. 云南大学, 2017(05)
  • [8]弘吉剌婚俗的旅游开发[J]. 孔亚丽.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7)
  • [9]试论少数民族婚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科尔沁婚俗为例[J]. 李静宇,阿荣高娃. 北方经济, 2013(18)
  • [10]互助土族婚俗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D]. 阿义莲.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大理白族婚俗旅游发展“旅游参与”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以周城婚俗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