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耳鸣为首发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124例诊断

以耳鸣为首发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124例诊断

一、124例以耳鸣为首发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雨菲[1](2021)在《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临床特点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es 2,SARS-Co V-2)是一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高致死性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其引起的严重疾病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SARS-Co V-2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COVID-19可引起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损伤,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研究发现,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嗅觉和味觉障碍是COVID-19发病早期普遍出现的症状,甚至是唯一的症状,可以作为COVID-19大流行地区无症状感染者的早期预警。听觉系统与呼吸道似乎相距较远,但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也已经被学者发现报道,但远没有像嗅觉和味觉障碍那样已经引起专家广泛关注、重视。早期发现和干预对早期病毒性耳聋患者非常重要。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对个人、社会和疫情防控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在普遍戴口罩的情况下,严重影响听力损失患者的交流和必需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迄今为止,COVID-19与听力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检索已经发表的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与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研究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临床分类及特点、发病机制、预警功能、治疗和听障人群健康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为大流行期间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以“新冠病毒”、“新冠肺炎”、“听力”、“听力下降”作为中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截至2021年1月15发表的文章,以“COVID–19”、“SARS-Co V-2”、“Hearing loss”、“Hearing”作为英文检索词,在Embase和Pub Med数据库中搜索截至2021年1月15日发表的文章。并制定相关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对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临床分类及特点、发病机制、预警功能、治疗和听障人群健康服务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COVID-19自2019年发现以来,有关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文献总体较少。2.根据纳入标准和研究目标,纳入文献包括9篇病例报告、1篇病例组报告、1篇回顾性研究、2篇横断面调查、2封致编辑的研究信函、2篇临床调查、1篇问卷调查、1篇注释和3个国家指南或专家建议。3.目前报道的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类型包括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其中突发性耳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似乎是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最常见类型。羟基氯喹和氯喹等治疗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聋未见文献报道。4.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机制研究文献较少。主要根据其他冠状病毒的嗜神经特性、临床研究等推测SARS-Co V-2感染的机制。SARS-Co V-2通过与人体病毒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结合,直接损伤耳蜗毛细胞、炎症反应、细胞因子风暴、免疫功能失调等致微循环障碍,最后导致中枢和周围听觉系统损害。5.听力损失可能是部分患者感染SARS-Co V-2的前兆。10篇文献报道COVID-19感染患者出现听力损失或原发听力损失加重。6.1篇文献报道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早期出现4000、6000和8000 Hz高频纯音测听阈值提高和高频测听和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幅值降低。7.治疗相关的文献包括26篇,其中药物治疗研究17篇,人工耳蜗治疗报告1篇。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鼓室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或两种方式联合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改善COVID-19相关SSNHL的听力。大多数COVID-19相关的SSNHL患者(5/7)的听力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得到改善。同时,中耳炎(9/10)可通过门诊治疗改善或治愈。8.COVID-19流行期间听力损失患者保健方面的文献13篇,耳科手术时机选择的文献2篇。结论:1.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可以是轻度或重度的、单侧或双侧的,感音神经性或传导性的。羟基氯喹和氯喹等治疗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聋还未见文献报道,但医生也必须警惕这类药物引起的听力损失。2.SSNHL可能是最常见的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类型。原有听力损失加重需注意明确是否存在SARS-Co V-2感染。3.听力损失可能是COVID-19感染常见的早期症状,可以作为某些无症状感染者的早期检测阳性的预测因素。4.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机制可能包括SARS-Co V-2直接损伤内耳结构、免疫介导炎症、血栓形成等。高频纯音测听和TEOAE可早期发现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5.口服、鼓室注射或联合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改善大多数COVID-19相关SSNHL患者的听力。COVID-19相关中耳炎可通过门诊治疗改善或治愈。6.在COVID-19大流行的时期,医疗保健机构应该为听力损失患者提供基本的保健服务,耳科手术时机选择需慎重。7.COVID-19感染对听觉系统的急性和长期风险及机制需要通过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进一步阐明。

伍琴琴[2](2020)在《隐匿性中耳炎的文献病例分析及总结》文中认为[目 的]隐匿性中耳炎(Silent otitis media,SOM)鼓膜完整,多无耳漏病史,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很容易误诊及漏诊。本文通过病例回顾及文献复习的方法,总结SOM常见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等特点,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并分析误诊漏诊的原因,从而指导实践。[方法]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17例SOM的病例,收集国内相关SOM的文献报道,进行对比研究,从中归纳SOM常见的临床表现、专科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报道3例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病例患者的资料,探讨其临床表现对诊断的意义。[结 果]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我科共诊断SOM患者17例(17耳),主要症状表现为听力下降17耳(100%),耳闷10耳(58.8%),耳鸣7耳(41.1%),耳痛3耳(17.6%),头痛1耳(5.8%),有并发症耳源性面瘫1例(5.8%);查体患耳鼓膜形态正常4耳(23.5%),鼓膜形态异常13耳(76.5%)。纯音测听为传导性耳聋7耳(41.1%),混合性耳聋10耳(58.9%);声导抗结果A型图1耳(5.8%),B型图11耳(64.5%),C型图4耳(23.6%),As型图1耳(5.8%);HRCT扫描显示所有患者中耳腔内有软组织影填充;术中可见6耳鼓室乳突腔内见巨大胆脂瘤,听小骨全部破坏,4耳上鼓室、鼓窦内见肉芽组织,听骨链完整,被肉芽组织包绕,听小骨活动度减弱,5耳有不同程度的听骨链破坏,1耳面神经部分锥曲段及垂直段骨质有破坏,6耳可见鼓室、鼓窦、乳突内有肉芽及包裹性积液,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中文文献中所纳入的诊断为SOM患者共265例(294耳),详细描述症状者有244例(273耳),其中听力下降177耳(64.8%),耳闷124耳(45.4%),耳鸣 105 耳(38.4%),头痛 78 耳(28.5%),耳痛 38 耳(13.9%);265 例(294耳)出现并发症者,其中耳源性面瘫15例(5.1%),迷路炎12例(4.0%),脑膜炎8例(2.7%),乙状窦性血栓静脉炎7例(2.3%),耳后骨膜下脓肿4例(1.3%),脑脓肿1例(0.3%);详细描述鼓膜形态的共261例(286耳),其中鼓膜形态正常68耳(23.8%),鼓膜形态异常218耳(76.2%);详细记录纯音测听者共215例(243耳),其中正常者17耳(7.0%),传导性耳聋191耳(78.6%),混合性耳聋30耳(12.3%),感音神经性耳聋5耳(2.1%);详细记录声导抗结果者共145例(169耳),其中A型图18耳(10.6%),B型图89耳(52.7%),C型图59耳(35.0%),As型图3耳(1.7%);CT扫描中耳腔内可见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影及不同程度的破坏征象。[结论]SOM的特点是鼓膜完整,多无耳漏病史,但鼓室、鼓窦或乳突内有不可逆的病理改变,缺乏典型中耳炎的特异性表现,容易导致漏诊及误诊。SOM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听力下降、耳闷、耳鸣等;鼓膜形态多有异常改变;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可发现异常。在临床上对于鼓膜完整的伴有长期耳部不适的患者,需认真询问病史,仔细检查鼓膜,而行颞骨HRCT检查对确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诊断明确后手术是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

郑佩[3](2019)在《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及数据挖掘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利用理论研究、统计学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有关耳的中医古代文献和近40年中医药期刊治疗耳鸣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并从中探讨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总结出临床中耳鸣的辨证论治及选方用药的规律性认识,对丰富与完善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内涵,特别是窍脏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临床治疗耳鸣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1.运用理论研究方法,收集有关耳的中医历代文献,以脏腑、经络分别归类,并进行生理与病理方面的整理分析,从中探讨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2.从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搜集近40年关于耳鸣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类文献,利用Excel软件和“R”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耳主要包括耳郭、耳轮、耳坠、耳门、耳孔等,具有司听主衡功能。生理上肾藏精,主宰耳窍生长发育,肾主水,输布耳窍津液,肾阴、肾阳温养耳窍,耳为肾之外窍,通过耳能够诊察肾脏盛衰;心藏神,主管耳窍听觉和平衡感,心主血脉,濡养耳脉,助其运行气血以维持耳窍功能,心肾精血互生,精神互用,以充养耳窍;脾胃化生气血,可上奉滋养耳脉,脾主运化,输送水谷精微于耳窍,调节耳窍津液平衡,脾主升,胃主降,升清降浊,保持耳窍清灵;肝主疏泄,调节耳窍气机,贯通于耳,肝藏血,补给耳脉血量,调节耳脉血流量,肝肾同源,精血互养,以濡养耳脉;肺开窍于鼻,耳鼻相通,肺主气,参与宗气生成,影响听觉,肺朝百脉主治节,统管耳窍气血,肺藏魄,主管耳灵(耳部感知觉)。病理上脏腑经络出现异常,皆能引起耳病。2.由药物频数分析可知:从肾论治耳鸣,主要包括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肾阳虚证,主要药物有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磁石、枸杞子、石菖蒲、菟丝子等。药物归经侧重于肾、肝、心,药性偏温,药味以甘、苦为主;从肝论治耳鸣,主要包括肝火炽盛证、肝郁气滞证、肝风内动证,主要药物有柴胡、石菖蒲、黄芩、白芍、栀子、白术、龙胆、甘草、生地黄、当归等。药物归经侧重于肝、心、脾,药性偏寒,药味以苦、甘为主;从脾论治耳鸣,主要包括脾气虚证、湿热壅脾证、脾阳虚证,主要药物有茯苓、白术、甘草、党参、黄芪、石菖蒲、升麻、柴胡、蔓荆子、葛根等。药物归经侧重于脾、胃、肺,药性偏温,药味以甘、辛为主;从心论治耳鸣,主要包括心脉痹阻证、心火亢盛证、心阴血虚证,主要药物有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甘草、生地黄、丹参、石菖蒲、柴胡等。药物归经侧重于肝、心、脾,中药药性偏温,药味以甘、辛为主;从肺论治耳鸣,主要包括风热犯肺证、风寒犯肺证、痰热壅肺证,主要药物有甘草、石菖蒲、桔梗、路路通、荆芥、麻黄、连翘、金银花、菊花、薄荷等。药物归经侧重于肺、胃、心,中药药性偏温,药味以辛、苦为主。3.由关联分析可知:从肾论治耳鸣,肾阴虚证二联用药20对,三联用药25组,肝肾阴虚证二联用药19对,三联用药15组,肾阳虚证二联用药19对,三联用药11组;从肝论治耳鸣,肝火炽盛证二联用药28对,三联用药19组,肝郁气滞证二联用药15对,三联用药9组,肝风内动证二联用药17对,三联用药13组;从脾论治耳鸣,脾气虚证二联用药20对,三联用药22组,湿热壅脾证二联用药14对,三联用药12组,脾阳虚证二联用药24对,三联用药24组;从心论治耳鸣,心脉痹阻证二联用药23对,三联用药28组,心火亢盛证二联用药16对,三联用药12组,心阴血虚证二联用药17对,三联用药17组;从肺论治耳鸣,风热犯肺证二联用药19对,三联用药16组,风寒犯肺证二联用药15对,三联用药14组,痰热壅肺证二联用药23对,三联用药13组。4.由聚类分析可知,从肾论治耳鸣,肾阴虚证常用组合有4组,肝肾阴虚证常用组合有3组,肾阳虚证常用组合有5组;从肝论治耳鸣,肝火炽盛证常用组合有4组,肝郁气滞证常用组合有4组,肝风内动证常用组合有4组;从脾论治耳鸣,脾气虚证常用组合4组,湿热壅脾证常用组合有4组,脾阳虚证常用组合有5组;从心论治耳鸣,心脉痹阻证常用组合有4组,心火亢盛证常用组合有4组,心阴血虚证常用组合有4组;从肺论治耳鸣,风热犯肺证常用组合有3组,风寒犯肺证常用组合有3组,痰热壅肺证常用组合有4组。结论:1.理论研究表明,中医的耳不仅与肾、心关系密切,而且与其他脏腑也存有关联。肾藏精,主耳,为耳之开窍;心藏神、主血脉,为耳之寄窍;脾胃化生气血,营养耳窍;肝胆主疏泄,调节耳窍气机,疏通耳脉;肺藏魄、主气,朝百脉,奉养耳窍,从而完善了中医的耳与脏腑相关理论。2.由频数分析可知:从五脏论治耳鸣,首先要辨虚实,虚证多从肾、脾论治,主要包括肾阴虚、脾气虚等证,常用滋阴填精,补脾益气、通窍聪耳类药物;实证多从肝、心、肺论治,主要包括心脉痹阻、肝火炽盛、风热犯肺等证,常用活血化瘀、清肝泻火、疏风散热、通窍聪耳类药物,其中磁石、石菖蒲和路路通是耳鸣治疗中出现频次最多的通窍药。3.由关联分析可知:从肾论治耳鸣,无论肾阴虚证还是肾阳虚证,用药组合皆以补肾填精、开窍养耳为基础,佐以行气活血、温阳利水、滋阴除蒸类药。从肝论治耳鸣,用药组合主要以清肝泻火、疏肝行气、平肝熄风、开窍通耳为主,佐以健脾养血、滋阴活血类药。从脾论治耳鸣,用药组合皆以补气健脾、通窍聪耳为基础,佐以升阳举陷、燥湿化痰、温阳利水类药。从心论治耳鸣,用药组合主要以活血化瘀、清心泻火、滋阴补血、通脉养耳为主,佐以行气、安神类药。从肺论治耳鸣,用药组合主要以疏风清热,散寒解表,清肺化痰、宣肺通窍为主,佐以健脾和胃类药。4.由聚类分析可知:从肾论治耳鸣,肾阴虚证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和左归丸加减,肝肾阴虚证常用方剂为耳聋左慈丸和聪耳汤加减,肾阳虚证常用方剂为肾气丸和右归丸加减;从肝论治耳鸣,肝火炽盛证常用方剂为丹栀逍遥散和龙胆泻肝汤加减,肝郁气滞证常用方剂为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风内动证常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天麻钩藤饮加减;从脾论治耳鸣,脾气虚证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和益气聪明汤加减,湿热壅脾证常用方剂为参苓白术散和温胆汤加减,脾阳虚证常用方剂为苓桂术甘汤和实脾饮加减;从心论治耳鸣,心脉痹阻证常用方剂为通窍活血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心火亢盛证常用方剂为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和导赤散加减,心阴血虚证常用方剂为四物汤、天王补心丹和归脾丸加减;从肺论治耳鸣,风热犯肺证常用方剂为银翘散和蔓荆子散加减,风寒犯肺证常用方剂为三拗汤和荆防败毒散加减,痰热壅肺证常用方剂为清气化痰丸、麻杏石甘汤和二陈汤加减。

丁然然[4](2019)在《从中医整体观探讨耳鸣与听力下降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耳鸣与听力下降常伴随出现,部分学者以此为依据,推定引起听力下降的原因就是耳鸣的原因,按照治疗耳聋的方法来治疗耳鸣,但临床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本文从中医整体观角度探讨耳鸣与听力下降的相关性,试图为探讨耳鸣真正的病因,进而为寻求更有效的耳鸣治疗方法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对634例耳鸣和/或听力下降患者进行临床调查,记录一般资料,分别对耳鸣与听力下降的病程、部位、音调、不良影响、严重程度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对耳鸣与听力下降并存者耳别、时间相关性进一步判别,并进行纯音测听、耳声发射、耳鸣音调及响度匹配检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634例中,单纯耳鸣者137例(21.6%),单纯听力下降者52例(8.2%),耳鸣合并听力下降者445例(70.2%),其中单纯耳鸣组的平均年龄低于单纯听力下降组及耳鸣合并听力下降组(P<0.05);单纯耳鸣组的患者接受高等教育比例较高(P<0.05),且脑力劳动者比例较高(P<0.05)。2.耳鸣的临床特征及与听力下降的关系582例耳鸣患者中,不同的耳鸣病程、鸣响部位、音调、严重程度合并听力下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耳鸣频率匹配结果多数为高频:高频占59.5%(377例),中频占22.2%(141例),低频占8.8%(56例),无法匹配占1.37%(8例);耳鸣响度匹配≤6dB SL者占81.62%(475例);耳鸣自觉响度与匹配响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静环境下听到耳鸣者合并听力下降的比例明显低于在一般环境及任何环境下听到耳鸣者(P<0.05);耳鸣对睡眠、心情、注意力的影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大多数患者影响心情,且程度较睡眠、注意力严重(P<0.05)。3.听力下降的临床特征及与耳鸣的关系497例听力下降患者中,只有283例能确定病程,其中病程6个月以内与6个月以上两组合并耳鸣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感音神经性聋合并耳鸣比例较传导性聋、混合性聋高(P<0.05),但三种性质的听力下降合并耳鸣的匹配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合并耳鸣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听力下降者合并耳鸣的比例最高(占94%),重度听力下降者合并耳鸣的比例最低(占75%),表明听力下降程度越轻,合并耳鸣的比例越高。4.耳鸣与听力下降的相关性分析 634例患者中,耳鸣与听力下降相关者仅93例,占14.6%;不相关者441例,占69.6%;不确定者100例,占15.8%。5.耳鸣与听力相关检查408例感音神经性聋的耳鸣音调的匹配频率与听力下降最严重频率一致者仅占22.5%,耳鸣频率与听力下降最严重相邻频率一致者占18.1%,而不一致者高达59.3%。单纯耳鸣组的耳声发射未检出率远低于听力下降组(P<0.05);将耳鸣、听力下降作为可疑危险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耳声发射未检出的差异,结果显示听力下降是耳声发射未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484),而耳鸣不能作为耳声发射未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耳鸣与听力下降合并出现的几率达70.2%,但耳鸣与听力下降有相关者仅占14.6%,不相关者占69.6%,不确定是否相关者占15.8%。说明耳鸣与听力下降相关者仅占少数,大多数耳鸣与听力下降不相关,意味着二者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听力下降是耳局部的病变所导致,耳鸣则另有原因,很可能是与整体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2.耳鸣的病程、部位、音调、严重程度等与听力下降情况无明显相关,依据听力学检查对耳鸣进行病变定位以及根据耳鸣音调、响度等特征作为中医辨证依据可能是不可靠的。3.耳鸣与听力下降的人群分布不同:相较于听力下降者,耳鸣者的平均年龄较低,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从事脑力劳动者较多,可能面临的压力较大,容易影响脏腑功能而导致耳鸣的产生。听力下降使患者听到外界声音减少,因而可能比听力正常者更容易察觉到耳鸣,这可能是耳鸣与听力下降容易合并出现的原因之一。

丁军[5](2009)在《120例分泌性中耳炎声导抗结果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声导抗各值与正常人的差异及与纯音听阈的关系。方法:系统回顾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120例(162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声道抗和纯音测听资料,并将声道抗各项指标、纯音听阈测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分泌性中耳炎组内声道抗结果做比较,组内声道抗各指标与纯音作比较,组内鼓膜穿刺后,可抽出液与不可抽出液体者做声道抗各项指标的比较。结果: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与正常组对比声导抗中的鼓室压、静态声顺值、及坡度:包括比值法(Grad)与压力范围法(TW)有差异(P<0.05),耳道容积无差异(P>0.05)。对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进行穿刺,是否能穿刺出液体组间比较,声导抗各指标无差异(P>0.05)。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纯音听阈分析高频与低频听阈有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有差异(P<0.05)。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听力障碍与无障碍患者比较,鼓室压、静态声顺值、坡度中的比值法无差异(P>0.05),坡度中的压力范围法有差异(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声导抗测试鼓室压、声顺值和Grad明显低于正常组,TW明显高于正常组,故诊断分泌性中耳炎这三项指标的判断,有助于诊断。耳道容积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故外耳道容积不能为诊断分泌性中耳炎提供依据。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鼓室压、声顺值、Grad和TW的值的大小不能为鼓室有否积液提供依据。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有听力的下降,以高频听阈下降为主。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以通过声导抗中的TW指标的大小,粗略估计听力有否损害。

刘治国,陈晋,赵晓磊[6](2000)在《124例以耳鸣为首发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体会》文中研究说明对 12 4例 199耳首发症状为耳鸣的分泌性中耳炎进行分析 ,发现上呼吸道感染占 5 1.35 % ,是发病的主要因素。诊断的关键在详细病史 ,鼓膜象及听力学检查。耳鸣性质依次为吹风样、流水音、搔抓声、难以表达、汽笛音、哨音、蝉鸣音。低音调耳鸣主要表现在急性期及浆液性、混合性积液中 ,听力损失呈中低频区传导性聋 ;高音调耳鸣主要在慢性期粘液性积液耳 ,听力损失呈混合性、感音性聋。说明 :耳鸣性质及听力损失程度取决于病程及中耳积液物理特性 ,主要与积液对中耳腔的刺激和内耳损伤有关。

张继东,张扬,李宏伟,金占国,陈伟[7](2009)在《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切术对咽鼓管周围组织的处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切术在处理咽鼓管咽口周围结构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6例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着重探讨对咽鼓管扁桃体和咽鼓管圆枕后方肥大淋巴组织的处理方法。结果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切术术后治愈率和好转率较常规腺样体刮除术高(P<0.05)。结论鼻内镜直视下用弯头外侧开口吸切头经口腔入路切除腺样体对于清除咽鼓管周围淋巴组织具有明显优势,对于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甚为重要,而且降低了咽鼓管咽口损伤的可能。

曹晓宇[8](2020)在《罕见结缔组织疾病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RP)病人的临床特征,以及性别差异对RP临床特点的影响。新型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比值(C 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 CAR)、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单核和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 MLR)、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比值(albumin to fibrinogen ratio AFR)可预测自身免疫疾病的活动状态。我们探讨了这些新型炎症指标和复发性多软骨炎疾病活动指数(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RPDA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2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PUMCH)住院的RP病人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描述全部病人以及合并其他疾病RP病人的临床特征。除外合并其他疾病的RP病人后,余下病人按照性别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RP病人性别差异对脏器受累影响。在新型炎症指标部分,入组2005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PUMCH住院的RP病人。排除合并其他疾病以及实验室资料,如血常规、血白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结果不完整的病人。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评估CAR、NLR、PLR、MLR、AFR和RPDAI的相关性。结果:2005年12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PUMCH共有212例住院病人,RP病人最常见的起病年龄段为40-49岁。病程中气道受累的病人占75%,其次发热症状的病人占70.8%。一共有19例RP病人合并其他疾病,其中5例病人合并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GPA),2例病人分别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肺结核、肿瘤。在控制起病年龄和诊断延迟时间两个因素的影响后,与未合并其他疾病的RP病人相比,眼部受累在RP合并其他疾病病人中更多见。在控制起病年龄和诊断延迟时间两个因素的影响后,男性RP患者出现关节受累的概率,是女性RP患者的0.357倍(p=0.003,95%CI 0.181-0.701)。一共入组170病人以探讨新型炎症指标在RP中的应用。CAR、NLR、PLR、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RPDAI呈正相关。血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与RPDAI负相关;控制入院年龄和病程两个因素后,结果显示CAR、NLR、PLR均和RPDAI具有相关性(R2=0.060,标准化系数 β=0.175,p=0.023;R2=0.098,标准化系数 β=0.265,p=0.001;R2=0.069,标准化系数 β=0.199,p=0.009)。结论:RP病人最常见的起病年龄段是40-49岁,病程中气道受累最常见。RP最常合并GPA。在控制起病年龄和诊断延迟时间这两个影响因素后,眼部受累在RP合并其他疾病病人中更多见;此外,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RP患者关节受累更多见。控制入院年龄和病程两个因素影响后,新型炎症标志物CAR,NLR,PLR和RPDAI有相关性,其中NLR和RPDAI的相关性最强。目的:我们旨在探讨行肾穿刺活检的中国SSc病人的肾脏损害特点。方法:我们回顾性收集1990年1月至2019年8月在PUMCH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的SSc病人的病例资料,并分析临床特征和病理结果。结果:一共有25例SSc病人行肾穿刺活检。其中,10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SRC;1例病人经过2次肾穿刺活检(第1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第2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SRC);2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ANCA相关肾小球肾炎;1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IgM)肾病;1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微小病变肾病;7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 LN),其中2例病人经过2次肾穿刺活检。具体来说,1例病人第1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IV型LN,第2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Ⅳ型和V型LN。另外1例病人第1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V型LN,第2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Ⅲ型和V型LN;1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SRC合并LN;2例病人发生药物相关性肾损害(1例由马兜铃酸引起,另1例由D-青霉胺引起)。在口服马兜铃酸的SSc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中,可观察到急性肾小管坏死。在D-青霉胺诱导的肾损害病人中,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示微小病变肾病。在所有SRC病人的肾脏病理切片中,均观察到了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TMA)的表现。例如,“洋葱皮”样外观伴管腔狭窄,内皮水肿和增生,内皮粘液样变和水肿,动脉血管壁内的红细胞碎片,小叶间动脉纤维素样坏死,缺血性肾小球,小动脉玻璃样变,血栓形成。其中,呈“洋葱皮样”外观的小动脉弹性纤维增生伴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表现。结论:SSc患者可出现多种肾脏组织病理类型,例如SRC、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NCA相关肾小球肾炎、IgM肾病、微小病变肾病、LN、SRC合并LN、药物(马兜铃酸和D-青霉胺)引起的肾脏损害。在疾病不同阶段,LN病理类型可发生改变。东方国家的风湿病学家应注意到马兜铃酸肾病的可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SRC是SSc患者最常见的肾脏损害类型。SRC病人的肾脏病理切片中均观察到TMA的表现,其中呈“洋葱皮样”外观的小动脉弹性纤维增生伴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TMA表现。上述提到的SSc病人中多种肾脏损害类型可与SRC的临床症状相似。由于截然不同的疾病管理模式,将SRC和其他类型的肾脏病变区分出来至关重要。对正在接受针对SRC治疗的SSc患者,不管是否有血尿,若病人仍存在持续肾脏损害伴蛋白尿,我们建议进行肾穿刺活检。目的:初步探究血管新生异常在SSc发病机制中作用。探讨CD4+CXCR5-PD-1+Tph细胞、CD4+CXCR5+CD25+Foxp3+Tfr细胞在SSc免疫学异常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PUMCH系统性硬化症门诊就诊、和在PUMCH风湿免疫科病房住院的SSc病人。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外周血中的CECs上JAMA表达、Tph细胞及其标志物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receptor CCR)2、CD25、CD38、CD69、T 细胞 Ig 和 ITIM 结构域(T cell Ig and ITIM domain TIGIT)、诱导性 T 细胞共刺激因子(inducible T cell costimulatory ICOS)、CCR7、T-bet 表达,Tph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白介素-21(interleukin-21 IL-21)和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以及外周血循环中Tfr细胞表达。比较HC和SSc病人细胞表达的统计学差异。若出现显着统计学差异,再进行临床分组,和其他细胞亚群、实验室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在HC和SSc中,CECs、凋亡CECs和活化CECs 比例没有差异,且JAMA在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 MNs)、CECs、凋亡CECs和活化CECs的表达也没有差异。入组62例SSc病人(仅3例病人为初治)和46例HC检测Tph细胞表达。与HC相比,外周血Tph细胞的表达在SSc中明显升高(3.52±1.27 vs 3.04±1.04,p=0.04)。在停用激素免疫抑制剂3个月以上,或者初治SSc患者中,外周血Tph 细胞表达明显升高(4.40±1.33%vs 3.36±1.20%,p=0.02)。Tph 细胞表面标志物 CCR2、CD25、CD38、CD69、TIGIT、ICOS、CCR7 及胞核内转录因子 T-bet 在HC和SSc表达均无差异。但是,与HC相比,Tph细胞上CD127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MFI)在 SSc 中较低(1734.00±325.50 vs 1510.00±307.00,p=0.03)。Tph细胞的胞内因子分泌情况方面,HC和SSc中的Tph细胞胞内因子IL-21的分泌情况没有差异(11.30±2.90 vs 12.67±2.88,p=0.46)。但是与SSc相比,HC中Tph细胞胞内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量更高(48.35±10.16 vs 34.14±12.94,p=0.03)。外周血Tph细胞表达与外周血嗜碱粒细胞绝对值(r=0.2581,p=0.0429)、PLT(r=0.3605,p=0.0040)、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ng width-standard deviation RDW-SD)(r=0.2695,p=0.0373)、CD4+CXCR5+PD-1+Tfh 细胞(r=0.374,p=0.002)均呈正相关;但是与Medsger疾病严重度评分、欧洲硬皮病研究组活动指数(European Scleroderma Study Group activity index EScSG-AI)评分、修订的欧洲硬皮病试验和研究组活动指数(European Scleroderma Trials and Research Group Activity Index EUSTAR-AI)无相关性。SSc中Tph细胞表达与静息B细胞、调节性B细胞、记忆性B细胞、浆母细胞、CD19+CD11c+B细胞、CD19+CD11c+CD21-T-bet+不典型记忆性B细胞没有关联。纳入16例SSc病人(均为经治病人)以9例HC检测Tfr/Tfh,SSc外周血Tfr/Tfh 比值较HC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0.012±0.01 vs 0.008±0.003,p=0.11)。结论:在HC和SSc外周血中,MNs表面JAMA表达没有差异。SSc病人的外周血Tph细胞表达明显升高,尤其在初治和停用激素免疫抑制剂3个月以上的病人中。与HC相比,SSc患者Tph细胞表面标志物CD127 MFI较低,胞内因子TNF-α的表达较低。SSc患者外周血Tph细胞表达与外周血嗜碱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Tfh细胞表达、RDW-SD呈正相关,未发现与B细胞亚群的相关性。与HC相比,SSc外周血中Tfr/Tfh有上调趋势。

贾茜[9](2016)在《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RP)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治及预后,对本病的诊疗提供帮助,减少临床误诊率及漏诊率。方法: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R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2001-2016年发表在CNKI、Pubmed等数据库有关RP的文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重点对国内近10年内相关的123篇文献中,记录较完整的142例患者及该例报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同时探讨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治、预后等一般规律。结果:RP发病率低,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可伴有多系统损害,病情易反复,首诊易误诊、漏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治疗有效,预后个体差异较大。1.病例:本次报道病例的临床表现为耳廓、肾脏受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后患者因个人原因未再用药,1月后随访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视物模糊等症状,并未再规范诊治,目前该患者仍在随访中。2.文献复习:(1)性别:男性75例,女性68例,男女比例为1.10:1。(2)年龄:各年龄均可发病,最小7岁,最大82岁,主要集中在40-60岁,中位发病年龄46岁,平均年龄45.05±15.36岁。(3)合并疾病:8例合并恶性肿瘤,其中5例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23例合并自身免疫病,其中7例合并骨关节炎,5例合并血管炎,2例合并寻常型银屑病,3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脂膜炎、sweet病、溃疡性结肠炎、抗磷脂综合征各1例。(4)临床表现:仅23例累及一个脏器或系统,余120例呈多系统损害。累及耳103例(72.0%),呼吸系统99例(69.2%),关节52例(36.4%),鼻、眼各49例(34.3%),皮肤1O例(7.0%),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各8例(5.6%)、6例(4.2%)、4例(2.8%),发热56例(39.2%)。(5)实验室检查:贫血72例(72/124),白细胞增多50例(50/124),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41例(41/124),淋巴细胞比率降低5例(5/124),血小板增多17例(17/124)。尿常规异常15例(15/53),肝酶异常9例(9/66),低白蛋白血症8例(8/15),高脂血症3例(3/6),甲状腺功能异常3例(3/12),高尿酸血症1例。自身抗体谱异常28例(28/114),血清免疫球蛋白异常24例(24/61),血清C3、C3异常9例(9/45)。血沉增快112例(112/139),血清CRP升高72例(72/95)。(6)影像学检查:93例行颈胸部HRCT检查,64例有异常发现,如气道管壁增厚、狭窄、扭曲,肺野高密度影,肺门等处淋巴结肿大,肋骨及周围软组织肿胀、模糊等。50例患者行气管镜检查,48例有异常发现,如黏膜水肿充血、软骨环消失、气道狭窄、管壁钙化、增厚、塌陷等。14例患者于气管镜下行局部组织活检及病理检查,组织学改变可见急慢性炎症、纤维肉芽组织形成等改变。(7)病理改变:30例患者行局部皮肤和(或)软骨组织活检及病理检查,共同特点为软骨正常腔隙结构破坏、嗜碱性消失,早期伴中性粒细胞浸润、后期为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晚期可见软骨被纤维组织替代。(8)治疗:142例患者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其中55例患者单用此方案治疗,82例在此方案基础上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等,7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4例联合应用生物制剂治疗。(9)预后:7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8例出现耳廓塌陷,3例听力丧失,14例视力受损,47例鞍鼻畸形,45例气道狭窄,2例声带、会厌运动受限。6例治疗无效死亡,其中5例死于呼吸衰竭、肺部感染,1例意外死亡。结论:1、RP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2、RP可伴发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3.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多系统损害。4.根据病情单独或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5.RP预后个体差异较大,早期正确诊断、规范治疗是控制本病进展的重要前提。

汪玲红[10](2014)在《OAE、ABR、EcochG和PTA对蜗性和蜗后病变耳鸣的诊断价值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耳鸣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sponse,ABR)、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agram,EcochG)和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82耳)耳鸣患者分别进行PTA、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ly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TE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ABR和EcochG检测,将TEOAE、DPOAE的检出率及反应幅值,ABR的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EcochG的SP和AP潜伏期及SP/AP振幅比的测试结果与健康人群进行对照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健康对照人群左右耳间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III、V波潜伏期和III-V、I-V波间期女性短于男性(P<0.05);2.健康对照人群EcochG AP潜伏期和SP/AP振幅比值左右耳间及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SP潜伏期女性短于男性(P=0.018);3.低调耳鸣组和高调耳鸣组纯音测听各频率听阈值、耳声发射通过率、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及耳蜗电图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两耳鸣组与对照组纯音测听各频率听阈值、耳声发射通过率及SP/AP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耳鸣组与对照组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耳鸣患者DPOAE幅值与纯音测听测定值间呈明显负相关,且f0(两个连续纯音刺激频率的几何均数频率)与纯音测听测试频率有明显的频率对应;5.耳鸣患者TEOAE异常率大于EcochG异常率(P<0.005);DPOAE与EcochG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耳鸣患者ABR I波潜伏期与EcochG AP潜伏期有较好的诊断一致性(P=0.001);7.TEOAE通过率为听力下降耳鸣组<听力正常耳鸣组<对照组(P<0.05),1.25-1.75KHz、1.75-2.5KHz、2.5-3.5KHz和3.5-4.5KHz频带处TEOAE幅值为听力下降耳鸣组<听力正常耳鸣组<对照组(P<0.05);8.DPOAE通过率听力下降耳鸣组<听力正常耳鸣组<对照组(P<0.01),f0为1KHz、2KHz、4KHz频率DPOAE幅值为听力下降耳鸣组<听力正常耳鸣组<对照组(P=0.00);9.听力下降耳鸣组、听力正常耳鸣组和对照组间I、III、V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听力下降耳鸣组I波PL较对照组和听力正常耳鸣组延长(P<0.05),余各波PL和IP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0.听力下降耳鸣组、听力正常耳鸣组和对照组间SP和AP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下降耳鸣组SP/AP异常率(SP/AP>0.4)较听力正常耳鸣组和对照组高(P=0.00)。结论:通过进行OAE、 EcochG、ABR、PTA综合评价,对耳鸣患者的蜗性和蜗后病变有早期定位诊断的价值。1、纯音听阈测试正常并不代表耳鸣患者的听功能良好,通过对其进行TEOAE和DPOAE的综合测试,推测可以先于纯音测听发现耳蜗毛细胞功能的早期改变。2、DPOAE f0与纯音听阈测试频率存在明显的频率对应关系,可认为DPOAE f0与纯音听阈测试频率是一致的。3、TEOAE较DPOAE及EcochG能更灵敏的对耳蜗功能进行筛选。4、ABR测试可为耳鸣患者听觉传导通路的病变部位的定位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ABR I波与EcochG AP有较好的一致性,ABR I波与EcochG AP可互相佐证。5、EcochG的SP和AP的潜伏期在对耳蜗功能筛选上不如SP/AP敏感。

二、124例以耳鸣为首发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4例以耳鸣为首发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临床特点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COVID-19相关嗅觉障碍和味觉障碍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隐匿性中耳炎的文献病例分析及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隐匿性中耳炎的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及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耳窍疾患与系统性疾病关联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耳的认识
        1.1 耳的结构
        1.2 耳的生理功能
    2 耳与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2.1 耳与肾的关系
        2.2 耳与心的关系
        2.3 耳与肝胆的关系
        2.4 耳与脾胃的关系
        2.5 耳与肺的关系
    3 耳与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
        3.1 耳与肾、膀胱经脉的关系
        3.2 耳与心、小肠经脉的关系
        3.3 耳与肝、胆经脉的关系
        3.4 耳与脾、胃经脉的关系
        3.5 耳与肺、大肠经脉的关系
        3.6 耳与心包、三焦经脉的关系
第二部分 从五脏论治耳鸣的数据挖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数据规范化
        1.5 建立数据库
        1.6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从肾论治耳鸣方药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2.2 从肝论治耳鸣方药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2.3 从脾论治耳鸣方药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2.4 从心论治耳鸣方药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2.5 从肺论治耳鸣方药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3 讨论
        3.1 常用药物的讨论
        3.2 药物归经、药性及药味的讨论
        3.3 处方中药物的关联分析结果的讨论
        3.4 处方中药物的聚类关系结果的讨论
    4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从中医整体观探讨耳鸣与听力下降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耳鸣与听力下降关系的研究现状
    1.1 耳鸣与听力下降的概念
    1.2 耳鸣与听力下降的流行病学
        1.2.1 耳鸣的流行病学
        1.2.2 听力下降的流行病学
    1.3 耳鸣的形成机制假说
        1.3.1 耳蜗毛细胞损伤学说
        1.3.2 听神经自发放电学说
        1.3.3 耳蜗内环境离子失衡学说
        1.3.4 神经递质失调学说
        1.3.5 中枢高敏学说
        1.3.6 蜗神经后核学说
        1.3.7 耳鸣神经生理模型学说
        1.3.8 中枢神经可塑性学说
        1.3.9 中枢代偿与失代偿学说
    1.4 耳鸣与听力相关检查
        1.4.1 耳鸣音调匹配
        1.4.2 耳鸣响度匹配
        1.4.3 纯音测听
        1.4.4 耳声发射
    1.5 耳鸣与听力下降相关的疾病
    1.6 中医对耳鸣与听力下降相关性的认识
    1.7 中医整体观对耳鸣病因的认识
    1.8 述评及本研究设想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病例选择标准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的步骤及方法
        2.2.1 基本资料
        2.2.2 填写“耳鸣评价量表”
        2.2.3 听力学检查
        2.2.4 对耳鸣与听力下降相关性进行判别
    2.3 资料分析
        2.3.1 整理数据,建立数据库
        2.3.2 一般资料
        2.3.3 耳鸣的临床特征及与听力下降的关系
        2.3.4 听力下降的临床特征及与耳鸣的关系
        2.3.5 耳鸣与听力下降相关性分析
        2.3.6 耳鸣与听力相关检查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年龄、性别分布
        3.1.2 学历、职业情况
        3.1.3 耳鸣、听力下降伴其他症状的情况
    3.2 耳鸣的临床特征及与听力下降的关系
        3.2.1 耳鸣病程与听力下降的关系
        3.2.2 耳鸣部位与听力下降的关系
        3.2.3 耳鸣音调与听力下降的关系
        3.2.4 耳鸣匹配频率与听力下降的关系
        3.2.5 耳鸣匹配的响度
        3.2.6 耳鸣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3.2.7 耳鸣的严重程度
    3.3 听力下降的临床特征及与耳鸣的关系
        3.3.1 听力下降病程与合并耳鸣的关系
        3.3.2 不同病因的听力下降与合并耳鸣的关系
        3.3.3 不同性质的听力下降与合并耳鸣的关系
        3.3.4 不同性质听力下降合并耳鸣的匹配频率情况
        3.3.5 不同程度听力下降合并耳鸣情况分析
    3.4 耳鸣与听力下降相关性分析
        3.4.1 耳鸣与听力下降的耳别相关性分析
        3.4.2 耳鸣与听力下降的时间相关性分析
        3.4.3 耳鸣与听力下降相关程度分析
    3.5 耳鸣与听力相关检查
        3.5.1 耳鸣匹配频率与听力下降最严重频率相关情况
        3.5.2 耳鸣、听力下降对耳声发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耳鸣与听力下降常伴随出现
    4.2 耳鸣与听力下降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4.2.1 耳鸣与听力下降的人群分布不同
        4.2.2 耳鸣与听力下降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同
    4.3 耳鸣与听力下降大多不相关
        4.3.1 病程
        4.3.2 耳鸣部位与听力下降的关系
        4.3.3 耳鸣音调、响度与听力下降的关系
        4.3.4 严重程度
        4.3.5 耳鸣与听力下降的相关程度
    4.4 耳鸣与听力相关检查
        4.4.1 耳鸣的匹配频率与听力下降性质无关
        4.4.2 耳鸣的匹配频率与听力下降最严重频率无关
        4.4.3 耳鸣与耳声发射无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120例分泌性中耳炎声导抗结果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病例来源
        1.4 检测方法
        1.5 检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患病组与对照组
        2.2 患病组内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124例以耳鸣为首发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2.1 本组病例出现6种不同特性耳鸣:
        1.2.2 鼓膜穿刺液呈浆液性72耳, 粘液性54耳, 混合性56耳, 血性17耳。
    1.3 听力学检查
2 讨论

(7)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切术对咽鼓管周围组织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8)罕见结缔组织疾病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复发性多软骨炎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新型炎症指标的应用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一)RP住院病人的整体临床特征描述
        (二)性别差异对复发性多软骨炎病人脏器受累的影响
        (三)初步探索新型炎症指标在复发性多软骨炎中的应用
    讨论
        (一)复发性多软骨炎住院病人的整体临床特征描述
        (二)性别差异对复发性多软骨炎病人脏器受累的影响
        (三)初步探索新型炎症指标在复发性多软骨炎中的应用
    结论
第二部分: 回顾性分析住院期间行肾穿刺活检的系统性硬化症病人肾脏病理类型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初步探究系统性硬化症发病机制
    中文摘要3
    Abstract3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综述 系统性硬化症新血管形成异常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病例报道
文献复习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OAE、ABR、EcochG和PTA对蜗性和蜗后病变耳鸣的诊断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研究一 正常人 ABR 和 EcochG 的结果分析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二 OAE、ABR、EcochG和PTA对不同音调耳鸣诊断价值的探讨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三 OAE、ABR、EcochG和PTA对听力正常和听力损失耳鸣诊断价值的探讨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124例以耳鸣为首发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临床特点及机制[D]. 张雨菲.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隐匿性中耳炎的文献病例分析及总结[D]. 伍琴琴.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及数据挖掘研究[D]. 郑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从中医整体观探讨耳鸣与听力下降的相关性[D]. 丁然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120例分泌性中耳炎声导抗结果回顾性分析[D]. 丁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 [6]124例以耳鸣为首发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体会[J]. 刘治国,陈晋,赵晓磊. 宁夏医学杂志, 2000(01)
  • [7]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切术对咽鼓管周围组织的处理[J]. 张继东,张扬,李宏伟,金占国,陈伟.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9(09)
  • [8]罕见结缔组织疾病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D]. 曹晓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 贾茜. 山东大学, 2016(02)
  • [10]OAE、ABR、EcochG和PTA对蜗性和蜗后病变耳鸣的诊断价值探讨[D]. 汪玲红.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以耳鸣为首发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124例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