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乳酸-乙醇酸胶原膜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聚乳酸-乙醇酸胶原膜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一、聚乳酸-羟基乙酸胶原膜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月[1](2021)在《PLGA载药微球缓释体系的研发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脊髓损伤(SCI)是一种感觉及运动神经元功能减退的创伤性损伤,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缺乏使脊髓损伤修复困难。但NGF难以通过血脑屏障,无法长期直接给药。传统的SCI支架存在药物释放时间短或难以实现临床应用等问题。因此,设计一种能够长期释放NGF且在临床有潜在应用价值的SCI支架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本课题以PLGA微球为NGF的负载体,设计了两种应用于SCI治疗的生物支架,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本课题首先采用电喷雾法制备了油溶性壳聚糖/明胶载药微球及水溶性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球。壳聚糖/明胶共混液固体在6.310-6.431 mg/100 mL范围内,可以形成形貌良好的微球,平均直径约450 nm。PLGA溶液的有机相浓度为7 wt%,水油比为1:200时,微球形貌最优。通过药物释放实验,圆二色光谱进行药物释放分析,壳聚糖/明胶微球在2天内快速释放NGF,释放率约为87%,PLGA微球药物缓释时间长达14天,释放率约为60%,两种微球均能良好的保持药物活性。研究表明油性PLGA微球相较水性壳聚糖/明胶微球产率及成球率高,同时因其不易溶胀而具有更加优异的药物缓释性能,可与其它生物材料复合制备SCI支架。(2)针对传统生物支架难以实现临床应用的问题,以PLGA微球为NGF的负载体,设计了 PLA/NGF-PLGA/CS复合膜。利用PLA膜的致密性作为密封层防止药物扩散并提供一定的力学支撑,浓度为7 wt%时纤维均一度最佳。PLGA微球作为负载缓释层。CS膜作为植入层,可以直接接触损伤区域,同时种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修复神经,溶液浓度为6 wt%时纤维形貌最佳。单向拉伸测试显示复合膜结构有一定的力学强度,可以方便于脊髓损伤修复的应用。通过药物释放实验,圆二色光谱进行药物释放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膜可以释放药物长达两个月以上,并能保持良好的药物活性。细胞毒性实验及细胞分化实验显示,复合膜无细胞毒性,可以成功诱导PC-12细胞在5天内分化为神经元。同时动物实验显示损伤部位应用PLA/NGF-PLGA/CS复合膜后,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明显改善,BMSCs的加入进一步促进了脊髓损伤的修复。这些结果表明该复合膜药物缓释时间能满足修复所需时间,并能成功改善脊髓损伤,在SCI临床应用方面具有较大的前景。(3)针对复合膜需要手术植入且无法填补病区空洞的问题,我们以P407及P188为基体,共混入SA,通过Ca2+交联获得物理-化学双交联的复合凝胶。P407浓度为16 wt%、P188浓度为3wt%,此时复合凝胶的凝胶化温度约为34℃,且固体含量低。通过黏温曲线测试、频率扫描序列、压缩测试、剪切变稀测试对凝胶的流变学特性表征。黏温曲线显示复合凝胶具有温敏性。频率扫描序列显示水凝胶形成,37℃下的凝胶转变为固态强度高于25℃。复合凝胶表现出剪切变稀行为可通过常规注射器注射,同时压缩测试显示凝胶注射入体内后能保持一定的形态。经Ca2+交联后复合凝胶凝胶网络结构收紧孔径变小,释放时间可达14天,其释放率约为48%。圆二色光谱显示,NGF活性保持良好,同时复合凝胶未见细胞毒性,并成功诱导PC-12细胞在5天内分化为神经元,有助于神经修复。结果表明NGF-PLGA/P407/P188/SA复合凝胶有良好的可注射性,在SCI修复以及更多的医学领域存在广泛的应用前景。

马兵利[2](2020)在《竹纤维/纳米磷灰石复合材料及其膜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缺损的再生修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医学难题之一。为开发来源丰富的天然资源用于骨科材料领域,本文探讨了天然竹纤维(BF)与纳米羟基磷灰石(n-HA)的复合材料及其膜的制备与性能,以获得性能优异的骨修复材料及引导骨组织再生膜(GBR),用于骨修复领域,为开发天然竹纤维用于生物材料提供新途径。首先,选用BF代替其他聚合物制备n-HA基纳米复合材料,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状态、不同处理方法、不同添加量及不同添加方法的竹纤维对相应的n-HA/BF复合材料中n-HA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规则形态的n-HA附着在BF纤维上,不同纤维上nHA的结晶度、尺寸和形成量存在细微差异,导致n-HA/BF复合材料的表面性能不同;力学性能表明,引入30%的BF可使n-HA/B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好,远高于纯n-HA。此外,体外模拟体液(SBF)浸泡结果表明,n-HA/BF复合材料表现出不同的吸水率,所有nHA/BF复合材料都能促进磷灰石的沉积;同时n-HA/BF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综上所述,用单一的BF聚合物代替天然骨中的胶原组分,可以作为制备n-HA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有机基质,且采用沉淀法引入30 wt%的碱处理和未溶解的BF是制备n-HA/BF复合材料的最佳条件,有望获得新型骨修复材料,可为开发竹纤维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新途径。其次,选用竹纤维代替其他聚合物制备n-HA/BF复合膜,并考察了不同成膜方式、不同干燥方式及不同n-HA添加量对复合膜材料的影响。FTIR、XRD及SEM结果表明,n-HA能均匀分散在复合膜中;接触角实验表明,复合膜具有亲水性,但复合膜的成膜方式、干燥方式及n-HA含量不同,导致复合膜的接触角存在差异,其中烘箱中成膜、冷冻干燥方式干燥及n-HA含量增加更有利于提高复合膜的亲水性。力学性能表明,20 wt%n-HA/BF复合膜材料的拉伸性能最好。此外,SBF浸泡结果表明,不同方式获得的n-HA/BF复合膜表现出不同的降解性,且都具有良好的诱导类骨磷灰石沉积的能力。同时初步的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n-HA/BF复合膜具有无毒性。以上结果表明采用简单的流延技术可获得性能可控的n-HA/BF复合膜,有望用于引导骨组织再生膜。然后,为获得性能更好的引导骨组织再生膜,本文还采用了静电纺丝技术和流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以竹纤维为流延层,聚乙丙交酯(PLGA)及n-HA复合材料为电纺层,构建多孔的双层复合膜,并考察了n-HA的不同添加方式及不同添加比例对双层复合膜的影响。FTIR、XRD、SEM结果表明,复合膜材料中流延膜组分BF与电纺膜n-HA/PLGA组分之间无相互作用,但两层膜结合紧密;接触角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接触角大小主要由电纺膜的特性决定,n-HA添加含量对其影响较小;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双层复合膜的强度取决于以竹纤维为基体的支撑层,与电纺层的组分关系不大;体外降解结果表明复合膜具有较好的降解性,且随着n-HA含量的增多,电纺膜表面沉积的类骨磷灰石增多,说明该双层结构膜具有较好的骨引导性;初步的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双层复合膜表现出更好的细胞增殖能力,更有望用作引导骨组织再生膜。最后,为了解决骨修复手术引发的炎症等问题,进一步将抗炎药物—万古霉素(VCM)引入电纺膜和流延膜构成的双层膜中,考察了VCM的不同添加方式及不同含量对复合膜的影响,同时与不添加VCM的双层复合膜进行了比较。FTIR、XRD、SEM结果证实复合膜中含有VCM,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随着VCM含量的增加,膜材料的亲水性变强,更有利于细胞的附着;拉伸试验表明,复合膜材料的力学性能与VCM的含量及添加方式无关,拉伸性能的强弱取决于以竹纤维为基体的流延层的支撑。体外降解、体外细胞实验及抗菌试验表明,该载药复合膜具有较好的降解性、骨引导性、细胞相容性及一定的抗菌性,有望用作新型引导骨组织再生膜。

姜虹[3](2020)在《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在Beagle犬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聚乳酸口腔隔离膜(PDLLA膜)在Beagle犬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引导组织再生作用,并与市售医用胶原膜进行比较,为国产自主品牌生物膜进一步临床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18只成年健康Beagle犬,随机分为2、4、8、12、16、24周6个时间节点,各时间节点各3只,雌雄不限。拔除下颌左侧第2、第4颗前臼齿,下颌右侧第3颗前臼齿,愈合3个月。在拔牙区切开翻瓣,用球钻于拔牙窝制备近远中向宽8 mm,垂直向宽6 mm,颊舌向宽4 mm的箱状骨缺损,完全随机填充三种填充材料,分别为:人工骨植入物(G)、人工骨植入物+医用胶原膜(GC)、人工骨植入物+聚乳酸口腔隔离膜(GP),自身对比观察诱导骨再生作用。分别于2、4、8、12、16、24周6个时间节点麻醉处死3只Beagle犬。取每只犬左右两侧下颌骨进行X线检查,定量分析影像密度。分离各时间节点含有骨粉、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医用胶原修复膜的下颌骨标本,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通过对其所有时间节点的X光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从新骨再生情况、膜材料隔离作用、膜材料降解三个方面,探讨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在引导组织再生修复中的作用,并与医用胶原修复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1.术后2、4、8、12周各实验组手术损伤部位影像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区域。术后16、24周各实验组缺损区可见新生骨小梁。骨缺损填充手术后各组积分密度均呈指数下降趋势。手术2、4、8、16、24周,G、GC、GP组两两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手术12周,GP组X光积分密度明显高于GC组,P=0.038,(P<0.05),GC、GP分别与G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充填材料2、4、8、12周,GP组各时点膜材料空间维持特性评分均高于GC组,(P>0.05),无显着性差异。GP组第24周膜材料空间维持特性评分高于同期GC组,P=0.017,(P<0.05)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实验期间,GP组膜材料空间维持特性累计评分高于GC组,P=0.009,(P<0.01)差异均具有显着性。3.填充材料2、4、8、16、24周,GP组各时点缺损区骨组织增殖评分略高于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填充材料2、12、16、24周,GP组各时点缺损区骨组织增殖评分略高于G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组缺损区骨组织增殖评分累计评分高于GC组,P=0.321,(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P组缺损区骨组织增殖评分累计评分高于G组,P=0.044,(P<0.05),有显着性差异。GC组缺损区骨组织增殖评分累计评分高于G组,P=0.314,(P>0.05),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在Beagle犬牙槽骨缺损修复中有较可靠的引导骨再生效果。(2)本实验研究可以为聚乳酸口腔隔离膜进一步临床使用提供依据。

乔庚[4](2020)在《3D打印制备不同重量比例的n-HA/PLA/PVA复合膜性能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3D打印的方法制备的不同重量比例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n-HA/PLA/PVA)复合膜,并对其物理性能、细胞毒性及其在比格犬牙周炎模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其作为口腔修复膜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出不同重量比例的n-HA/PLA/PVA复合膜,分别为PLA/PVA复合膜、15%n-HA/PLA/PVA复合膜、50%n-HA/PLA/PVA复合膜、75%n-HA/PLA/PVA复合膜。分别为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实验组4。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膜表面形态,进行拉伸性能、吸水率的检测,MTT法观察其细胞毒性。比格犬牙周炎动物模型中,不放置任何复合膜和放置胶原膜组为对照组,4组复合膜为实验组,在术后即刻、术后4周、8周、12周检测术区牙位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结果(1)扫描电镜下观察:n-HA/PLA/PVA复合膜呈现三维网状结构,各材料间相互结合,孔隙分布不均,大小不一,随着n-HA重量比例的提高,电镜下见各材料间孔隙逐渐减小,形成结构均匀的复合膜。(2)复合膜拉伸性能检测:n-HA与PLA/PVA复合后,随着n-HA质量比例的增加,n-HA/PLA/PVA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不断降低。其中,50%n-HA/PLA/PVA复合膜与75%n-HA/PLA/PVA复合膜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比例复合膜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随着n-HA含量的升高,拉伸性能有下降的趋势。(3)复合膜吸水率检测:随着n-HA的加入,复合膜的吸水率有下降的趋势。(4)细胞毒性检测:显微镜下各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细胞增殖实验均未发现存在细胞毒性。(5)动物实验结果:在同一时间点的检测结果比较显示,随着n-HA重量比例的增加,各组的检测结果也有所降低;在各实验组中进行组内比较发现,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五组检测结果均有降低的趋势。结论(1)使用3D打印的方法制备不同重量比例的n-HA/PLA/PVA复合膜,通过相关实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细胞生物相容性,为口腔修复膜材料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2)3D打印的n-HA/PLA/PVA复合膜中,更高重量比例的n-HA复合膜可能具有更好生物相容性,但机械性能会有所降低。

姚霁航[5](2020)在《SF/PLGA载药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多孔磷酸钙基复合材料治疗骨缺损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骨组织是人体分布最广泛、最普遍的器官之一,其功能的丧失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是目前骨缺损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其供体的缺乏、手术的创伤性较大和高成本等都是困扰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难题。国际上每年大约有200万例脊柱、骨盆骨和其他躯干骨的骨移植手术,然而,无论是自体骨还是异体骨移植,约有50%的植入物很快就会失效。骨与关节相关疾病如骨质疏松症、关节炎、肥胖、糖尿病、癌症等的高发,会对骨组织造成损伤,影响人体骨骼的健康和功能。为了获得适当的骨再生,骨组织工程受到了广泛关注。磷酸钙骨水泥(CPC)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特性,以及其可注射性,在牙科、骨科和重建手术中具有用于微创手术的潜力,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骨替代材料。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骨缺损替代产品,但是,单纯的CPC缺乏骨诱导能力的特点限制了其在骨再生重塑中的应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侧重于通过不同的方式对磷酸钙进行改性,从而得到载有生物活性因子的磷酸钙。有几种类型的骨生长因子,包括骨形态发生生长因子(BM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在所有这些生长因子中,BMP被认为是在胚胎发育、生长、愈合和整个成年期形成骨组织最有效的方法。越来越多的报道检测了BMP用于骨缺损的体内应用和生物学基础。地塞米松(DXM)是一种有效的类固醇糖皮质激素,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医学和生物学应用。已有研究报道,过量的应用DXM可诱导骨质疏松甚至病理性骨折,而适当剂量的DXM在体外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骨矿化,将地塞米松和rh BMP2同时应用于组织工程支架中,二者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组织工程支架骨诱导的能力。同轴电纺是制备纳米纤维支架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在组织工程和药物输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轴电纺支架具有高表面体积比,可促进细胞附着,实现药物装载,并证明其具有持续和可控的药物缓释能力。以往的研究表明,一些生物分子可以成功地封装在纳米纤维中,同时生物分子的生物活性被保留,如rh BMP-2作为生长因子可以成功地包含在同轴电纺纳米纤维膜中,实现了持续的药物释放和保存生物活性。丝纤维素(SF)是一种天然结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特性,如细胞附着力好、可控制降解、机械强度、渗透性和抗酶降解性。在组织工程和控制药物输送系统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PLGA因为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控制的降解速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被FDA批准人类临床使用。然而,尽管具有生物相容性,纯PLGA在骨再生的临床应用中受到骨传导性能差的阻碍,并且在承重部位应用时的机械性能不理想。因此,在本研究中,将SF/PLGA同轴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用于组织工程支架的一部分。利用同轴纤维良好的药物装载能力分别将rh BMP2和DXM装载到芯层和壳层。并通过自主研发的接收装置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将该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于制孔的磷酸钙上,得到了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复合支架,在骨缺损的治疗中发挥作用。目的:本课题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有rh BMP2和DXM的SF/PLGA纳米纤维膜,并通过自主研发的接收装置将SF/PLGA纳米纤维膜直接紧密包覆于制孔的磷酸钙上,得到了一种基于磷酸钙人工骨的新型复合材料SF-DXM/PLGA-rh BMP2/CPC。通过体内及体外实验,证明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的能力,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方法:1.采用同轴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载有不同浓度rh BMP2的SF-DXM/PLGA-rh BMP2纤维膜,芯层为搭载rh BMP2的PLGA,壳层为搭载DXM的SF。通过对纳米纤维膜形貌结构、力学性能、亲水性能等表征以及药物缓释特性进行评估。2.结合体外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进一步探讨双重载药纳米纤维促进细胞增殖的能力以及成骨诱导能力。3.通过课题组发明的新型接收装置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将前期实验得到的同轴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于制孔的磷酸钙骨水泥表面,控制纺丝时间(20min、40min、60min)得到不同厚度的三维包覆纤维膜,对其力学性能,亲水性能等进行评价。通过对BMSCs与复合材料的共培养,采用细胞增殖实验、活死细胞染色、茜素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染色及PCR等实验对复合磷酸钙支架的体外生物性能进行评价。4.建立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将复合材料植入骨缺损中,于4周,8周对大鼠进行Micro CT及HE染色,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评价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及促进成骨能力。结果:1.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具有壳芯结构的纳米纤维丝。药缓释放实验表明同轴纤维芯层和壳层可以分别持续稳定的释放rh BMP2和DXM。体外细胞实验说明SF/PLG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中双重载药的纳米纤维膜在诱导成骨及细胞增殖活性上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复合磷酸钙支架在纺丝时间40min时得到了比单纯磷酸钙及其他纺丝时间的复合磷酸钙更优良的亲水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通过CCK8及活死细胞染色等实验验证了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及PCR实验等多角度证明了载药的三维包覆的磷酸钙复合材料具有促进细胞增殖,诱导成骨分化的作用。其中SF-DXM/PLGA-rh BMP2/CPC具有更好的诱导成骨能力。通过将复合磷酸钙植入大鼠颅骨缺损模型,micro CT、HE染色等多个角度证实了双重载药纳米纤维膜包覆的磷酸钙(SF-DXM/PLGA-rh BMP2/CPC)具有更好的促进成骨能力。结论:本课题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载有rh BMP2和DXM的同轴纳米纤维,该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能力及生物相容性。虽然单纯的纤维膜具有一定的抗拉伸能力,但其力学性能较弱限制了进一步的应用。磷酸钙人工骨以其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成骨矿化能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但其本身的物理结构影响了自身载药的能力,不能进一步的诱导BMSCs成骨,限制了其发展潜力。本实验采用课题组新研发的静电纺丝接收装置将该纤维膜三维包覆于制孔磷酸钙表面得到了一种新型的复合磷酸钙支架,该复合磷酸钙支架由于纳米纤维膜的紧密包裹,增强了其力学折弯和压缩能力,同时还具有同轴纤维膜的药物缓释能力。通过体内体外的实验证实了这种载药的复合磷酸钙支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以及诱导成骨的能力,为骨组织工程材料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

聂玲[6](2020)在《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矿化支架用于拔牙窝位点保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牙齿拔除后,缺牙区的牙槽骨进行活跃的吸收与改建,导致牙槽嵴萎缩和软组织塌陷,影响种植体植入、义齿修复以及修复后的美观和咀嚼等功能。因此,以减少拔牙后牙槽嵴吸收、增加拔牙窝内新骨生成为目的的位点保存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应用于位点保存的人工合成生物材料存在体内抗原性与成骨性能欠佳的不足。本课题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兼并低免疫原性及良好骨引导性能的复合材料,即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矿化支架,用于拔牙窝位点保存。方法:本实验从桑蚕茧中提取丝素蛋白,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丝素蛋白多孔支架(SF),通过共沉淀矿化法得到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矿化支架(MSF)。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接触角测试仪等分析MSF支架的微观形貌、化学成分、晶相结构和亲水性能。通过体外培养小鼠胚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检测MSF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性,并建立SD大鼠拔牙窝位点保存模型,通过micro-CT、组织学分析评估MSF对拔牙窝位点保存的作用。结果:SEM、FTIR、XRD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均匀分布在丝素蛋白多孔支架表面,接触角检测和溶胀比实验显示MSF比单纯的SF支架具有更好的亲水性能。此外,MC3T3-E1在MSF支架上能够正常地黏附、生长、增殖,并表现出良好的成骨分化潜能。体内实验表明MSF组的新生骨矿物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均高于SF、对照组,且颊腭侧的牙槽骨吸收率均低于其余两组,证明MSF可促进牙槽窝内新骨生成、减少牙槽嵴吸收。结论:本实验构建的MSF支架部分模拟了天然骨组织的结构和成分,体外引导MC3T3-E1成骨分化,体内促进拔牙窝内新骨生成,具有可应用于拔牙窝位点保存的潜能。

刘祖兰[7](2020)在《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及其复合丝和织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蚕丝作为天然蛋白质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大规模获取等优势,除作为纺织纤维之外,已通过多种形式应用到生物医用、电子信息等领域。蚕丝材料的开发及应用可以进一步实现蚕丝的价值,是解决蚕丝扩大应用领域难题的重要方向,也是增强蚕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将蚕丝与高性能纳米材料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复合制备功能性复合蚕丝材料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养蚕添食法制备高性能、多功能蚕丝是一种相对节能、环保的蚕丝改性方法,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而蚕丝织物的后整理是较为简单、快速的一种方式,是制备蚕丝功能织物最为普遍的方法。通过静电纺丝的方式可以将再生丝素制备成复合微细纤维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以及尺寸效应等优点,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基于以上三种蚕丝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研究采用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GO)改性蚕丝,系统研究了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生长、结茧、部分酶活性以及蚕丝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蚕丝改性的机理。通过后整理方式制备了复合导电蚕丝织物,测试其性能,探究导电蚕丝织物的潜在应用。同时采用静电纺丝的方式制备了蚕丝微细纤维膜材料,对其基本性能进行研究,并评价其作为一次性防护口罩的可能性。主要研究内容及得到的结果如下:1.添食氧化石墨烯制备改性蚕丝及其性能研究从家蚕五龄第二天开始,采用不同浓度(0%,0.05%,0.10%,0.50%,1.00%)的氧化石墨烯对家蚕进行添食。记录家蚕生长情况和吐丝结茧情况。分析添食对蚕丝外观形貌和直径的影响,并对添食后获得的蚕丝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对比其他添食研究对蚕丝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等方式分析添食与未添食所得蚕丝的热稳定性。并将脱胶蚕丝制备成蚕丝支架,对小鼠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研究蚕丝的生物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添食氧化石墨烯家蚕体重增长率与未添食家蚕体重增长率相近,添食氧化石墨烯不影响家蚕的正常生长。但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吐丝结茧有积极的影响。未添食组蚕茧平均长径为30.53 mm,平均短径为18.45 mm,平均鲜茧质量为1.296 g,平均干茧质量为0.527 g。添食浓度为0.1%时,所结蚕茧尺寸最大,平均长径为31.50 mm,平均短径为19.05 mm,平均鲜茧质量增加7.63%,平均干茧质量增加5.12%。添食不同浓度的GO均能提升蚕丝的力学性能,在添食浓度为0.1%时,蚕丝韧性提升91%,而添食浓度为0.5%时,韧性提升92%,添食浓度在0.1%时所制备蚕丝的综合性能最佳。添食氧化石墨烯能够提升蚕丝热稳定性,随着添食浓度的增加,残碳量逐渐增加,这也间接证明添食的氧化石墨烯进入到蚕丝丝素中。此外,添食制备的改性蚕丝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2.添食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机理探索家蚕通过中肠对摄入的桑叶进行消化吸收,再通过血液对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进行转运,最后进入丝腺,合成丝蛋白,其中以碱性磷酸酶为代表的多个酶参与家蚕体内物质的吸收转运。通过对家蚕中肠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体内吸收转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同时,结合对家蚕血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试结果,分析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吸收及氨基酸转运的影响。对家蚕中肠组织、蚕沙以及蚕丝进行有机元素分析,进一步探究家蚕对氧化石墨烯的摄取及代谢情况。最重要的是,利用氨基酸分析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蚕丝氨基酸组成和二级结构进行测试表征,探究氧化石墨烯对蚕丝结构和性能的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添食氧化石墨烯后家蚕体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着提高,促进家蚕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家蚕体内还原性谷胱甘肽受添食影响,含量增加。另外家蚕血液中氨基酸的含量也受到积极影响,添食过后,血液中四种合成蚕丝的主要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因此,最后蚕茧尺寸增大、重量增加。家蚕丝腺内丝蛋白原液的流变测试表明,添食氧化石墨烯后,丝蛋白原液变得更加不稳定,易受剪切力的影响。添食氧化石墨烯后蚕丝的β-折叠结构含量降低,无规卷曲结构和β-转角结构增加。随着添食氧化石墨烯浓度的增加,蚕丝的结晶度逐渐降低。添食浓度为0.1%时,蚕丝结晶尺寸最小,取向度为0.926,高于未添食组。添食氧化石墨烯后,蚕丝中极性氨基酸含量增加,促使蚕丝结晶区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增加。总体上,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摄食有促进作用,所结蚕茧尺寸及重量有一定的增加。添食物质对蚕丝的二级结构影响较大,使β-折叠结构减少,结晶度降低,结晶尺寸减小,取向度增加,极性氨基酸含量增加,最终提升了蚕丝的力学性能。3.原位热还原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导电蚕丝织物及其性能研究分别采用丝素氨基酸和牛血清蛋白为交联剂,以不同浓度(2 mg/mL,5 mg/mL)的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整理蚕丝织物,再通过原位热还原的方式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四探针测试系统以及万能材料拉伸机对蚕丝织物的性能进行测试表征,研究热还原处理方式对蚕丝织物基本性能的影响,并对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导电稳定性、形变响应性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制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导电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再生丝素氨基酸为交联剂效果较好。将GO交联到蚕丝织物上后,通过简单的热处理能够去除氧化石墨烯的含氧基团,制备得到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所制备的蚕丝织物的二级结构、晶型未受到破坏,蚕丝织物力学性能保持良好,且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其最低电阻率能达到3.28 KΩ·cm-1,最高电导率能达到3.06×10-4 S·cm-1。获得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热稳定性良好,导电稳定性好,具有一定的形变响应性,可应用于传感器、柔性电极、可穿戴电子设备等。4.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静电纺微细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采用静电纺丝的方式制备丝素/聚乳酸羟基乙酸、丝素/聚乳酸羟基乙酸/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热重分析仪、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拉伸强力测试仪对制备的微细纤维膜进行了测试表征。对比分析引入和未引入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基本性能,将微细纤维膜的孔径分布与一般致病源颗粒尺寸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索制备的微细纤维膜用作一次性防护口罩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丝素/聚乳酸羟基乙酸/氧化石墨烯微细纤维膜具有更高的极限应力、杨氏模量和热稳定性。丝素/聚乳酸羟基乙酸/氧化石墨烯微细纤维膜的极限应力为3.71 MPa,比丝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细纤维膜提升53%。丝素/聚乳酸羟基乙酸/氧化石墨烯微细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表面积为2.63 m2·μg-1,孔隙体积为7.09×10-3 cm3·g-1,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最重要的是,其孔径仅为410 nm,远小于致病颗粒物的大小,可有效阻止此类物质穿过纤维膜,达到防护目的。此外,纤维膜上的氧化石墨烯还能赋予纤维膜一定的疏水性,再加上氧化石墨烯自身的抑菌作用,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生物相容性试验表明,引入氧化石墨烯后微细纤维膜生物相容性良好。我们制备的丝素/聚乳酸羟基乙酸/石墨烯微细纤维膜达到市售一次性口罩隔离过滤层的强力,但又比市售一次性口罩具有更III好的过滤性和抑制微生物繁殖的能力,并且丢弃后可自然降解,在防护纺织品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综上所述,本论文基于三种不同的方式制备得到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材料,并从生物学、材料学及化学等多角度系统研究了蚕丝/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可能性,从宏观表象到机理分析,研究结果为蚕丝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进一步实现蚕丝的价值,维持蚕丝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谢小波[8](2020)在《双层猪小肠粘膜下层脱细胞胶原/PLGA静电纺丝复合膜载荷PFTα提高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PFTα诱导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研究目的探索PFTα诱导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CCK-8检测PFTα对MC3T3-E1细胞毒性,筛选PFTα诱导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最佳浓度。细胞经PFTα处理后,real-time PCR、western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NOX4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ROS水平。制备并筛选siNOX4i并将siNOX4转染细胞,观察干扰NOX4后PFTα对MC3T3-E1细胞成骨诱导的作用机制。分别予细胞ALP、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情况;qPCR,WB、IF检测Nox4;流式检测ROS的表达。结果PFTα能显着提高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在10-80μmol范围内随着PFTα浓度增高细胞活力下降。同时,随着PFTα浓度增加,NOX4和ROS水平也逐步增加,成骨能力提升。在转染si-NOX4的细胞后,PFTα增加NOX4-ROS的作用和促进成骨的作用明显受到抑制。结论PFTα通过PFTα-NOX4-ROS通路促进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第二部分SIS-ECM/PLGA/PFTα,复合膜体外诱导MC3T3-E1细胞成骨的研究目的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外基质(SIS-ECM)复合材料在组织工程中备受关注,但在骨修复中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脱细胞胶原膜(SIS-ECM)与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纤维组装成独特的双层复合膜。方法为了增强复合膜的生物活性,在PLGA静电纺丝液中预载了 p53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我们用电镜观察SIS-ECM/PLGA结构,并将复合膜与MC3T3-E1细胞培养,观察细胞粘附性、毒性(CCK-8、溶血试验),然后在体外培养、成骨诱导,观察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及矿化的情况。结果所制备的SIS-ECM/PLGA/PFTα复合膜具有多孔隙、高孔隙相通率。SIS-ECM/PLGA具有良好的细胞粘附性,且能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CCK8试验结果提示所有复合膜的细胞毒性为I级;溶血试验显示相比于阳性对照组,复合膜不会造成溶血,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SIS-ECM/PLGA/PFTα+MC3T3-E1细胞体外培养并用成骨诱导剂培养后,结果显示SIS-ECM/PLGA/PFTα复合膜能促进MC3T3-E1的成骨分化和矿化。结论双层SIS-ECM/PLGA复合膜载荷PFTα促进了血管化骨的再生,组织相容性好。第三部分SIS-ECM/PLGA/PFTα复合膜体内诱导成骨的研究目的探索SIS-ECM/PLGA/PFTα在动物体内诱导成骨的能力方法试验分成四组:Ⅰ组为SIS-ECM组(对照组),Ⅱ组为SIS-ECM/PLGA组,Ⅲ组为 SIS-ECM/PLGA/PFTa20 组,Ⅳ组为 SIS-ECM/PLGA/PFTa40 组。各组对应的材料与MC3T3-E1细胞—起培养。将24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每只大鼠的左腿制作股四头肌肌袋,并将四组对应的膜植入左侧大腿肌袋。术后30天后处死大鼠,取植入物周围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染色、马松染色,同时对大鼠的心肝脾肺肾等脏器行切片染色以评估材料的毒性。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复合膜能显着提高成骨能力,增加骨矿化及血管长入。所有动物脏器切片染色均未见明显损伤改变。结论SIS-ECM/PLGA/PFTα能诱导成骨、矿化,促进血管长入,生物相容性好,较安全。

侯袁婧[9](2019)在《腔内基质填充导管的制备及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对离断性长段缺损(>1cm)来说,实现自我神经修复过程非常困难。虽然已有几种神经支架已获得FDA批准用于生产和临床使用,但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有限,而且将这些支架用于修复3cm以上缺损时效果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是修复长段缺损需要的修复时间较长,再生的神经缺乏有力的引导而错乱的分散在支架中,造成神经不能实现正确对接,最终难以实现神经功能上的恢复。目前研究主要通过在神经导管内引入纤维、基质、水凝胶等填充基质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对填充基质通过一定的仿生设计以发挥对轴突的趋触性引导作用,从而达到促进神经修复的目的。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作为新型天然高分子,由于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持水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被广泛用于生物医用领域,但是在神经支架方面鲜有报道,将其作为神经导管腔内填充基质用于修复神经缺损的研究更少。本文旨在制备一种新型腔内基质填充型神经导管,评价该导管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进一步将其植入大鼠体内进行坐骨神经10 mm缺损修复的研究,为实现其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本文制备的腔内基质填充型导管包括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glycolic acid,PLGA)外导管和冷冻干燥法制备的氧化细菌纤维素-胶原基质复合填充支架。首先通过静电纺丝工艺探索,优化了电纺PLGA纳米纤维膜的实验条件,选用浓度为15%的PLGA-DCM/DMF溶液进行纺丝,设置电压15 k V,推注速度0.4 m L/h,接收距离15 cm时可获得均匀连续的纳米纤维膜。所制备的纤维直径为283±73 nm,纤维直径分布在100-500 nm之间。厚度为0.2mm的膜拉伸强度达到3.1 MPa,断裂伸长率为24.9%,PLGA纳米纤维膜良好的孔隙结构和力学性能,不仅为营养物质和气体的交换提供多孔通道结构,同时能为神经再生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所以选择其作为神经支架进行进一步研究。由于人体内没有纤维素酶,将BC植入体内后难以降解,本文利用高碘酸钠对BC进行选择性氧化以制备了可降解氧化细菌纤维素(oxidized bacterial cellulose,OBC),并对其进行了理化性能表征、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的评价。研究了氧化度(oxidation degree,O.D.)对OBC支架的分子结构、形貌、孔隙度、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的影响,评价了将OBC作为神经支架研究了其生物相容性。氧化度的提高降低了力学性能,但OBC0.05/3和OBC0.05/6的拉伸强度仍有3Mpa以上,满足手术和神经修复过程中所需要的力学强度和力学支撑。不同氧化度的OBC在7天内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其中O.D.值为9.3%的OBC0.05/3的体外降解率为BC的15倍。将OBC与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胶原(collagen,COL)通过席夫碱反应复合,制备了OBC-COL复合支架。OBC与COL质量比为7:3的OBC-COL2样品中的交联度最高。OBC-COL复合支架仍维持着三维互通的网状多孔结构,各孔隙之间由高长径比纤维互相连接和交织,孔隙率达70%以上,孔径在10-100μm的孔占70%。OBC与COL复合后热稳定性提升,细胞实验结果表明OBC-COL2表现出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将静电纺丝法和冷冻干燥法结合制备了腔内基质填充导管(intraluminal sponge filled nerve guidance conduit,ISF-NGC),其中PLGA纳米纤维作为导管的外壁,OBC-COL复合支架作为腔内填充基质。将ISF-NGC植入大鼠体内研究用于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结果表明ISF-NGC对神经再生有积极作用,其中再生髓鞘的成熟度优于中空导管(hollow nerve guidance conduit,H-NGC),并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无明显差异。第8周后ISF-NGC组大鼠SFI值接近自体移植组。腓肠肌恢复情况结果表明,ISF-NGC更有利于缓解肌肉萎缩的症状。H-NGC为神经再生提供了一个通道,而ISF-NGC中填充的多孔支架为神经再支配提供了模拟了自体神经中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可以引导再生神经生长和延伸,从而促进神经再支配过程。综合实验结果表明,该导管能很好的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余文[10](2018)在《含镁粉聚乳酸-羟基乙酸/磷酸三钙(Mg/PLGA/TCP)3D打印多孔支架修复兔节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骨缺损是骨科的治疗难题。对于大段骨缺损的治疗,骨移植材料仍然是大多数外科医生的首选方法,因为它不仅能填补骨缺损部位的空间,而且还能为骨修复提供力学支撑。理想的骨材料能够促进骨愈合,含镁骨材料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的目的:1.验证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由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和磷酸三钙(TCP)为基本载体,同时掺入纯镁粉(Mg)的骨材料修复兔骨缺损的效果;2.尝试利用3D打印多孔支架联合膜引导再生技术修复兔骨缺损。[方法]1.含镁支架的制作。低温快速成型打印机制备了 PLGA/TCP(对照组)和含镁的PLGA/TCP复合材料支架,并对支架进行微型计算机断层(Micro-CT)扫描并重建,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微结构,在体外进行细胞相容性检测以及力学测试。2.实验分组:建立了兔桡骨15毫米的骨缺损模型,空白组、单纯Ⅰ型胶原膜组,PLGA/TCP+Ⅰ型胶原膜组,Mg/PLGA/TCP+Ⅰ型胶原膜组,每组12只白兔,支架植入即刻,术后2,4,8和12周拍摄X光片评价骨缺损区修复情况。3.为了评价含有促骨生成活性的镁生物活性支架的体内成骨潜能。将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PLGA/TCP组和Mg/PLGA/TCP组,每组12只,空白组采用方法2中的数据。支架植入术后立即进行X线照相,然后在术后2,4,8和12周分别再次拍照。另外,术后4,8,12周进行Micro-CT扫描后用软件3D重建并观察缺损区域修复情况,用自带软件MicroView计算骨矿物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体积分数(BV/TV,或BVF)和残余支架数量,和组织学观察新骨形成数量和支架降解情况。[结果]1.PLGA/TCP支架是白色,Mg/PLGA/TCP支架是灰黑色。支架大孔直径约450微米,支架孔隙率在85%以上,孔连通率97%以上。多孔支架体外试验结果显示有良好的相容性。含镁支架组显着比对照组压缩强度更高(P<0.01)。2.在桡骨1.5厘米骨缺损中,采用!型胶原膜包裹两种多孔支架,从4周开始可见骨断端逐渐封闭。3.术后X光观察和Lane Sandhu定量评分显示4到12周两种多孔支架组比空白组修复效果好(P<0.05),Mg/PLGA/TCP组的新生骨比PLGA/TCP组多,尽管无统计学差异(P>0.05)。Micro-CT自带软件MicroView分析后发现,4周时含镁支架组的BV/TV比对照组高(P<0.05)。含镁支架组的BMD高于对照组,虽然无统计学差异(P>0.05)。8周时含镁支架组的BV/TV和BMD比对照组高(P<0.05)。12周时,含镁支架组的BV/TV和BMD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到12周剩余支架占总体积百分比含镁支架组小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4周时含镁支架组比对照组有更多的新生矿化骨(P<0.05),8和12周时,剩余支架面积所占百分比含镁支架组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体外相容性实验结果,把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到支架上后,2天和7天进行死活染色,并用激光共聚焦细胞活体3D成像结果显示PLGA/TCP组和Mg/PLGA/TCP组均可以看到活细胞和很少量死细胞。[结论]1)选择了采用低温快速成型技术的3D打印机制作了 Mg/PLGA/TCP的带孔隙新型复合材料支架,此支架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孔连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2)选用新型Mg/PLGA/TCP支架用来修复兔桡骨节段骨缺损的体内实验表明,与PLGA/TCP支架相比,Mg/PLGA/TCP多孔支架展现出了理想的成骨潜能。综上所述,Mg/PLGA/TCP多孔支架可作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的骨科替代材料。

二、聚乳酸-羟基乙酸胶原膜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乳酸-羟基乙酸胶原膜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PLGA载药微球缓释体系的研发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脊髓损伤简介
    1.2 脊髓损伤治疗
    1.3 生物支架材料
        1.3.1 水凝胶
        1.3.2 纳米粒子
        1.3.3 纳米纤维
    1.4 载药微球体系
        1.4.1 微球的特性
        1.4.2 现有的微球制备方法
        1.4.3 医学应用
    1.5 选题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第二章 电喷雾法制备壳聚糖/明胶载药微球及PLGA载药微球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壳聚糖/明胶复合微球及其载药微球的制备
        2.2.4 壳聚糖/明胶共混液电导率及黏度的测定
        2.2.5 PLGA微球及其载药微球的制备
        2.2.6 形貌观察
        2.2.7 微球药物包封率的测定
        2.2.8 体外释放实验
        2.2.9 圆二色光谱分析
        2.2.10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壳聚糖明胶共混液性质对微球形貌、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2.3.2 PLGA溶液浓度对微球形貌、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2.3.3 壳聚糖/明胶载药微球及PLGA载药微球药物释放分析
        2.3.4 壳聚糖/明胶载药微球及PLGA载药微球的生物活性
    2.4 小结
第三章 PLA/NGF-PLGA/CS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PLA纤维膜的制备
        3.2.4 CS纤维膜的制备
        3.2.5 PLA/NGF-PLGA/CS复合膜的制备
        3.2.6 形貌观察
        3.2.7 PLA/NGF-PLGA/CS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3.2.8 复合膜载药量及体外释放实验
        3.2.9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3.2.10 细胞分化实验
        3.2.11 大鼠Allen's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
        3.2.12 复合膜的给药
        3.2.13 行为评估
        3.2.14 组织切片处理
        3.2.15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3.2.16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
        3.2.17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膜中各层的制备与优化
        3.3.2 力学性能
        3.3.3 体外释药研究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3.3.4 PLA/NGF-PLGA/CS复合膜体外诱导PC-12细胞分化
        3.3.5 功能性运动恢复
        3.3.6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负载NGF-PLGA微球温敏性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P407/P188/SA复合凝胶的制备
        4.2.4 NGF-PLGA/P407/P188/SA复合凝胶的制备
        4.2.5 P407/P188/SA复合凝胶凝胶化时间及凝胶化温度的测定
        4.2.6 复合凝胶的形貌观察
        4.2.7 复合凝胶的流变学特性表征
        4.2.8 体外释放实验
        4.2.9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4.2.10 细胞分化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407/P188/SA复合凝胶的温敏性研究
        4.3.2 P407/P188/SA复合凝胶的稳定性研究
        4.3.4 NGF-PLGA/P407/P188/SA复合凝胶的形貌表征
        4.3.5 体外释药研究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4.3.6 NGF-PLGA/P407/P188/SA复合凝胶体外诱导PC-12细胞分化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2)竹纤维/纳米磷灰石复合材料及其膜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骨修复材料
        1.2.1 人工合成骨材料
        1.2.2 竹纤维材料
    1.3 引导骨组织再生膜
        1.3.1 膜材料的分类
        1.3.1.1 不可吸收的引导骨组织再生膜
        1.3.1.2 可吸收的引导骨组织再生膜
        1.3.1.3 功能性引导骨组织再生膜
        1.3.2 引导骨组织再生膜的制备方法
        1.3.2.1 传统方法
        1.3.2.2 静电纺丝法
    1.4 载药膜在骨科材料中应用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竹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材料合成
        2.2.3 表征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TIR分析
        2.3.2 XRD分析
        2.3.3 SEM 分析
        2.3.4 力学性能分析
        2.3.5 n-HA/BF复合材料浸泡后的表征
        2.3.6 体外生物活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材料合成
        3.2.3 表征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HA/BF流延膜的结构表征及理化性能
        3.3.2 n-HA/BF流延膜的体外降解及细胞相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竹纤维(BF)流延膜与PLGA-n-HA电纺膜双层膜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材料合成
        4.2.3 表征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TIR分析
        4.3.2 SEM分析
        4.3.3 XRD分析
        4.3.4 接触角测量
        4.3.5 样品的力学性能
        4.3.6 HA-PLGA/BF复合膜材料的降解性能和生物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载万古霉素的n-HA-PLGA/BF双层膜的制备与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2 材料合成
        5.2.3 表征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FTIR分析
        5.3.2 XRD 分析
        5.3.3 SEM
        5.3.4 TGA测试
        5.3.5. 接触角分析
        5.3.6 拉伸强度测试
        5.3.7 体外降解实验
        5.3.8 药物释放
        5.3.9 细胞增殖实验
        5.3.10 样品的抗菌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Ⅰ(英文缩写名称对照表)
附录 Ⅱ(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3)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在Beagle犬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材料
        1.1.1 仪器设备
        1.1.2 材料
        1.1.3 药物
    1.2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1 实验动物
        1.2.2 实验分组
    1.3 实验方法
    1.4 资料收集及观察指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肉眼观察
    2.2 X线检查
    2.3 病理镜下评分
        2.3.1 膜材料的完整性
        2.3.2 填充材料对缺损区修复的作用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3D打印制备不同重量比例的n-HA/PLA/PVA复合膜性能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SF/PLGA载药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多孔磷酸钙基复合材料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1.1 骨组织与修复
        1.1.1 骨组织与骨修复背景
        1.1.2 骨的形成过程
        1.1.3 骨修复的干预措施
    1.2 骨组织工程材料
        1.2.1 金属材料
        1.2.2 聚合物材料
        1.2.3 生物陶瓷
        1.2.4 复合材料
    1.3 骨组织修复中常用的药物
        1.3.1 骨修复药物的种类
        1.3.2 小分子药物类
        1.3.3 生长因子类
        1.3.4 其他类
    1.4 静电纺丝
        1.4.1 静电纺丝原理
        1.4.2 静电纺丝的分类
        1.4.3 静电纺丝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第2章 双重载药纳米纤维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2.2.3 同轴载药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支架形貌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支架内部结构
        2.2.6 亲水性研究
        2.2.7 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测试(FTIR)和XPS测试
        2.2.8 力学性能测试
        2.2.9 药物体外释放的研究
        2.2.10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形貌及结构观察
        2.3.2 亲水性能比较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PS分析
        2.3.4 力学性能表征
        2.3.5 药物体外释放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载药同轴纳米纤维支架体外细胞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3.2.0 主要实验仪器
        3.2.1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3.2.2 实验动物
        3.2.3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提取和培养
        3.2.4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传代
        3.2.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冻存
        3.2.6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复苏
        3.2.7 纳米纤维膜接种BMSCs培养
        3.2.8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BMSCs在纳米纤维膜上的生长情况
        3.2.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MSCs在纳米纤维膜生长情况
        3.2.10 CCK-8 检测BMSCs增殖能力
        3.2.11 ALP染色定性分析纳米纤维膜诱导BMSCs的碱性磷酸酶表达
        3.2.12 ARS染色定性分析纳米纤维膜诱导BMSCs的钙沉积表达
        3.2.13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MSCs在纳米纤维膜的生长情况
        3.3.2 BMSCs在各组纤维膜的增殖活性比较
        3.3.3 ALP及ARS染色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SF/PLGA同轴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制CPC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4.2.1 主要实验仪器
        4.2.2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4.2.3 SF/PLGA同轴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CPC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形貌及微观结构的观察
        4.2.5 亲水性研究
        4.2.6 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测试(FTIR)
        4.2.7 力学强度测试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及结构观察
        4.3.2 亲水性能比较
        4.3.3 傅里叶红外光谱
        4.3.4 力学性能表征
    4.4 小结
第5章 SF/PLGA同轴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制孔CPC复合材料的体内体外成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5.2.1 主要实验仪器
        5.2.2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5.2.3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提取和培养
        5.2.4 复合材料接种BMSCs培养
        5.2.5 CCK-8 检测BMSCs增殖能力
        5.2.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BMSCs在复合材料上的生长情况
        5.2.7 活/死细胞染色观察BMSCs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
        5.2.8 ALP染色定性分析复合材料诱导BMSCs的碱性磷酸酶表达
        5.2.9 ARS染色和定量分析复合材料诱导BMSCs的钙沉积表达
        5.2.10 RT-PCR检测在复合材料上BMSCs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5.2.11 大鼠颅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及动物分组
        5.2.12 Micro-CT三维重建及分析
        5.2.13 组织切片染色
        5.2.14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BMSCs在各组复合材料的增殖活性比较
        5.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活/死细胞染色观察BMSCs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
        5.3.3 ARS及ALP染色结果分析
        5.3.4 RT-PCR检测在复合材料上BMSCs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5.3.5 Micro-CT三维重建及分析
        5.3.6 组织切片染色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矿化支架用于拔牙窝位点保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MSF支架的制备及理化性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器械
        1.2 实验方法
        1.2.1 SF溶液的制备
        1.2.2 SF支架的制备
        1.2.3 MSF支架的制备
        1.2.4 材料的表征
        1.2.4.1 SEM
        1.2.4.2 FTIR
        1.2.4.3 XRD
        1.2.5 接触角检测
        1.2.6 吸水溶胀比
        1.2.7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表面形貌
        2.2 化学成分
        2.3 晶相结构
        2.4 亲水性能
        2.5 溶胀性能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MSF支架的体外性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耗材
        1.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MC3T3-E1细胞的培养
        1.2.1.1 复苏
        1.2.1.2 传代
        1.2.1.3 计数
        1.2.1.4 冻存
        1.2.1.5 接种
        1.2.2 浸提液毒性
        1.2.3 细胞活力
        1.2.4 细胞分化
        1.2.5 细胞分布
        1.2.6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浸提液毒性
        2.2 生物相容性
        2.3 细胞分化
        2.4 细胞分布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MSF支架对大鼠拔牙窝位点保存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耗材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的购买及饲养
        1.2.2 SD大鼠拔牙窝位点保存模型的建立
        1.2.2.1 动物分组
        1.2.2.2 术前准备
        1.2.2.3 手术操作
        1.2.2.4 术后护理
        1.2.3 取材及标本处理
        1.2.4 Micro-CT分析
        1.2.5 组织学分析
        1.2.5.1 HE染色
        1.2.5.2 Masson染色
        1.2.6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Micro-CT
        2.2 组织学染色分析
        2.3 体内毒性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及其复合丝和织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蚕丝概述
        1.1.1 蚕丝的形成
        1.1.2 蚕丝的结构与性能
        1.1.2.1 蚕丝的结构
        1.1.2.2 蚕丝的性能
    1.2 氧化石墨烯概述
        1.2.1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能
        1.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3 蚕丝材料改性研究现状
        1.3.1 添食改性蚕丝
        1.3.1.1 添食纳米金属颗粒
        1.3.1.2 添食纳米金属氧化物
        1.3.1.3 添食碳纳米材料
        1.3.1.4 添食色素
        1.3.1.5 添食其他物质
        1.3.2 蚕丝织物导电后整理
        1.3.2.1 碳纳米材料复合导电蚕丝织物
        1.3.2.2 其他材料复合导电蚕丝织物
        1.3.3 静电纺再生丝素
        1.3.3.1 纯丝素蛋白静电纺纳米纤维
        1.3.3.2 复合丝素蛋白静电纺纳米纤维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添食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及其性能研究
        2.2.2 添食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机理探索
        2.2.3 原位热还原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导电蚕丝织物
        2.2.4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静电纺微细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添食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及其性能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1.3.1 家蚕的添食饲养
        3.1.3.2 家蚕生长记录和结茧调查
        3.1.3.3 蚕丝SEM表征
        3.1.3.4 蚕丝力学性能测试
        3.1.3.5 蚕丝热稳定性能测试
        3.1.3.6 蚕丝生物相容性测试
        3.1.3.7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生长和结茧的影响
        3.2.2 添食氧化石墨烯对蚕丝性能的影响
        3.2.2.1 蚕丝外观形貌及直径分析
        3.2.2.2 蚕丝力学性能分析
        3.2.2.3 蚕丝热稳定性分析
        3.2.2.4 蚕丝生物相容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食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机理探索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1.3.1 组织采集
        4.1.3.2 家蚕中肠酶活性测试
        4.1.3.3 家蚕血液及蚕丝氨基酸含量测试
        4.1.3.4 家蚕组织有机元素含量测试
        4.1.3.5 家蚕丝腺流变性能测试
        4.1.3.6 蚕丝红外光谱和XRD测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的生物学效应
        4.2.1.1 家蚕中肠酶活性分析
        4.2.1.2 家蚕血液氨基酸含量分析
        4.2.1.3 家蚕中肠和排泄物有机元素含量分析
        4.2.2 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丝腺流变性能的影响
        4.2.3 添食氧化石墨烯对蚕丝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4.2.3.1 蚕丝有机元素含量分析
        4.2.3.2 蚕丝氨基酸含量分析
        4.2.3.3 蚕丝红外光谱分析
        4.2.3.4 蚕丝XRD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位热还原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导电蚕丝织物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1.3.1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制备
        5.1.3.2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SEM表征
        5.1.3.2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红外光谱测试
        5.1.3.3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XRD测试
        5.1.3.4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拉曼光谱测试
        5.1.3.5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XPS测试
        5.1.3.6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力学性能测试
        5.1.3.7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导电性能测试
        5.1.3.8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导电稳定性测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外观形貌分析
        5.2.2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二级结构分析
        5.2.2.1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5.2.2.2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XRD分析
        5.2.3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还原氧化情况分析
        5.2.3.1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拉曼光谱分析
        5.2.3.2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XPS分析
        5.2.4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力学性能
        5.2.5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热稳定性
        5.2.6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导电性能
        5.2.6.1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电阻率、电导率
        5.2.6.2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形变响应性
        5.2.6.3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导电稳定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主要仪器设备
        6.1.3 实验方法
        6.1.3.1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制备
        6.1.3.2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SEM表征
        6.1.3.3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接触角测试
        6.1.3.4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红外光谱测试
        6.1.3.5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拉曼光谱测试
        6.1.3.6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热稳定性测试
        6.1.3.7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6.1.3.8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6.1.3.9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BET测试
        6.1.3.10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染料吸附性能表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外观形貌及直径分析
        6.2.2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结构分析
        6.2.2.1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接触角
        6.2.2.2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6.2.2.3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拉曼光谱分析
        6.2.3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性能研究
        6.2.3.1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6.2.3.2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6.2.3.3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生物相容性
        6.2.3.4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BET分析
        6.2.3.5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染料吸附性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等情况
致谢

(8)双层猪小肠粘膜下层脱细胞胶原/PLGA静电纺丝复合膜载荷PFTα提高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骨缺损研究现状及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
    2. 诱导膜技术
    3. PFTα诱导成骨作用机制
    4. 脱细胞胶原支架、静电纺丝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4.1. 脱细胞胶原支架的特点及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4.2. PLGA、静电纺丝的特点及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5. 研究路线图
    6. 研究目标及意义
第一部分 PFTα诱导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研究
    1. 引言
        1.1. P53的基本结构、作用及其与成骨的作用
        1.2. NOX4/ROS与成骨的相关研究
        1.3.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CK8检测药物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3.2. ALP结果
        3.3. Western blot、RT-qPCR检测NOX4的表达情况
        3.4. 免疫荧光检测NOX4表达情况
        3.5. 流式检测ROS的表达情况
        3.6. 设计合成SiNOX4,qPCR、WB检测NOX4,筛选最佳SiNOX4
        3.7. PFTα对MC3T3-E1细胞矿化的影响
        3.8. qPCR,WB检测Nox4的表达情况
        3.9. IF检测NOX4表达情况
        3.10. 流式检测ROS的表达情况
        3.11 ALP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双层SIS-ECM/PLGA/PFTα复合膜的构建及其生物特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SIS-ECM扫描电镜结果
        3.2. SIS-ECM/PLGA/PFTα复合膜扫描电镜结果
        3.3. 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粘附
        3.4. SIS-ECM/PLGA/PFTα复合膜的细胞毒性(CCK-8)
        3.5. 细胞死活荧光染色实验
        3.6. 溶血实验
        3.7. ALP试验
        3.8. 茜素红染色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SIS-ECM/PLGA/PFTα复合膜体内诱导成骨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异位成骨动物模型构建
        3.2. HE染色结果
        3.3. Masson's三色染色
        3.4. 体内组织相容性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腔内基质填充导管的制备及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周围神经结构与功能、损伤与再生
        1.2.1 周围神经结构与功能
        1.2.2 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
    1.3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1.3.1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材料
        1.3.2 周围神经支架设计原则
        1.3.3 周围神经组织工程支架研究
    1.4 周围神经支架制备方法
        1.4.1 冷冻干燥技术
        1.4.2 静电纺丝技术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静电纺PLGA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PLGA电纺膜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影响纳米纤维形态的因素
        2.3.2 PLGA纤维膜孔隙率分析
        2.3.3 PLGA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2.3.4 PLGA纤维膜的体外降解性能分析
        2.3.5 PLGA纤维膜的溶胀性能及亲疏水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降解细菌纤维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氧化细菌纤维素的制备
        3.2.4 氧化程度的测定
        3.2.5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2.6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WAXD)
        3.2.7 形貌及表面性能分析
        3.2.8 力学性能测试
        3.2.9 体外降解性测试
        3.2.10 细胞培养与毒性检测
        3.2.11 血液相容性评价
        3.2.12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C的氧化程度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WAXD结果分析
        3.3.4 形貌结构分析
        3.3.5 孔隙率及孔径分布分析
        3.3.6 力学性能分析
        3.3.7 体外降解性能分析
        3.3.8 细胞毒性分析
        3.3.9 溶血率(HR)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氧化细菌纤维素-胶原复合支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氧化细菌纤维素-胶原复合支架的制备
        4.2.4 交联度测定
        4.2.5 红外光谱分析(FT-IR)
        4.2.6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WAXD)
        4.2.7 形貌及表面性能分析
        4.2.8 热稳定性能分析(TGA)
        4.2.9 溶解性能测试
        4.2.10 细胞培养与毒性检测
        4.2.11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支架交联度分析
        4.3.2 红外光谱(FT-TR分析)
        4.3.3 WXAD结果分析
        4.3.4 表面形貌分析
        4.3.5 热稳定性分析
        4.3.6 溶解度分析
        4.3.7 复合支架对RSC96 细胞增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腔内基质填充导管用于神经缺损修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腔内基质填充型导管(ISF-NGC)的制备
        5.2.4 ISF-NGC理化性能表征
        5.2.5 动物实验
        5.2.6 术后大致观察
        5.2.7 组织学观察与分析
        5.2.8 透射电镜观察与分析
        5.2.9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5.2.10 神经再生相关因子的RT-PCR检测
        5.2.11 大鼠运动功能测试
        5.2.12 腓肠肌恢复情况
        5.2.13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ISF-NGC的设计与表征
        5.3.2 动物实验手术前后大体观察
        5.3.3 再生神经组织学评价和形态分析
        5.3.4 再生神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5.3.5 RT-PCR分析
        5.3.6 再生神经功能恢复评价
        5.3.7 腓肠肌恢复评价
        5.3.8 ISF-NGC促神经再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10)含镁粉聚乳酸-羟基乙酸/磷酸三钙(Mg/PLGA/TCP)3D打印多孔支架修复兔节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含镁粉聚乳酸-羟基乙酸/磷酸三钙(Mg/PLGA/TCP) 3D打印多孔支架的制作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新型Mg/PLGA/TCP支架的制备
        2.2.2 PLGA/TCP和新型Mg/PLGA/TCP支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2.3 新型Mg/PLGA/TCP支架的体外细胞相容性
        2.2.4 新型Mg/PLGA/TCP支架的力学测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新型Mg/PLGA/TCP支架大体观察和微型CT重建图像
        3.2 3D打印支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3 新型Mg/PLGA/TCP支架在体外的细胞相容性检测
        3.3.1 两种支架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检测结果
        3.3.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
        3.3.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孔支架材料激光共聚焦细胞活体3D成像结果
        3.4 新型Mg/PLGA/TCP支架的力学测试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含镁粉聚乳酸-羟基乙酸/磷酸三钙(Mg/PLGA/TCP) 3D打印多孔支架修复兔桡骨节段骨缺损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节段性骨缺损模型的建立
        2.2.2 缺损区X光和新生骨的面积评价
        2.2.3 新生骨的CT评价
        2.2.4 新生骨的组织学评价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体观察:
        3.2 桡骨骨缺损区域内新生骨及其面积百分数X线评价
        3.3 桡骨骨缺损区域内新生骨CT评价
        3.4 新生骨的组织学评价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引导骨再生模式下含镁粉聚乳酸-羟基乙酸/磷酸三钙(Mg/PLGA/TCP) 3D打印多孔支架修复兔桡骨节段骨缺损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大体观察
        3.2 桡骨骨缺损区域的X线观察结果
    4 讨论
    5 小结及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3D打印生物陶瓷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聚乳酸-羟基乙酸胶原膜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PLGA载药微球缓释体系的研发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D]. 许月. 扬州大学, 2021(08)
  • [2]竹纤维/纳米磷灰石复合材料及其膜材料的研究[D]. 马兵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在Beagle犬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实验研究[D]. 姜虹. 青岛大学, 2020(01)
  • [4]3D打印制备不同重量比例的n-HA/PLA/PVA复合膜性能比较[D]. 乔庚.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SF/PLGA载药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多孔磷酸钙基复合材料治疗骨缺损的研究[D]. 姚霁航. 吉林大学, 2020(08)
  • [6]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矿化支架用于拔牙窝位点保存的研究[D]. 聂玲.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及其复合丝和织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祖兰. 西南大学, 2020(01)
  • [8]双层猪小肠粘膜下层脱细胞胶原/PLGA静电纺丝复合膜载荷PFTα提高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D]. 谢小波.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腔内基质填充导管的制备及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D]. 侯袁婧. 武汉理工大学, 2019
  • [10]含镁粉聚乳酸-羟基乙酸/磷酸三钙(Mg/PLGA/TCP)3D打印多孔支架修复兔节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余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8(02)

标签:;  ;  ;  ;  ;  

聚乳酸-乙醇酸胶原膜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