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最先发现真实市值

人民币汇率最先发现真实市值

一、人民币汇率先发现真实市场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周颖刚,程欣,王艺明[1](2019)在《为什么人民币越来越重要呢?——基于网络分析方法的汇率证据》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运用网络分析的计量模型构造了G20经济体货币汇率间相互影响的动态网络,并从网络重要性这一新的角度构造了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指数,指数衡量了人民币汇率带动其它货币汇率同向变动的能力.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得益于人民币的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投资以及较高的利差.

彭博[2](2019)在《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上证指数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建立的同时,证券市场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90年12月19日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其上市股票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指数即上证指数,是观察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开始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功使经济走出了低谷,2014年1月,美国正式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在2015年底进入加息周期。无论是在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期间还是处于加息阶段,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都比以往要更加频繁,更加显着。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的货币政策变动必然会给中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中国的金融资产价格在此期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尤其体现在股票市场上,其中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参考指数——上证指数,在这期间波动较大。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之一,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变动对中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极为必要。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在汇率效应及美国货币政策变动的冲击下,中国中央人民银行应该如何分析并制定对策,这不仅需要引起中国学术界以及政策制定者高度关注,更需要作出有效分析及制定相应对策。本文首先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以及本文创新之处,统领后文。随后对货币政策关于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货币政策的一般内容特点引出美国货币政策特殊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建立了开放背景下的两国资产定价模型,并在模型基础上阐述了货币政策对于国外资产价格的传导机制。随后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上证指数影响的特点,在样本时间区间内分别描述了美国货币政策和我国上证指数的现状,进而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资产价格的影响机制,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建立VAR模型并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以此来说明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上证价格指数是否造成影响,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并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原因解释从而得出结论,证明了美国货币政策变动对我国上证指数有显着冲击。本文根据实证结果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要构建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继续推进汇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建立健全股票市场,更好发挥股票市场的功能。第二我国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应该关注国外尤其是大国货币政策制定,把国外特别是美国等大国的货币政策纳入国内货币政策制定参考因素,在积极应对国外货币政策变动的同时,保持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兰中停[3](2018)在《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研究与费雪效应检验》文中指出各国学者与政策制定者一直将通货膨胀作为重点关注的指标。近些年来,通货膨胀的周期性波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种背景下,研究通货膨胀形成机制与政府的货成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首先,对于理论而言,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理论,随着经济发展的多元与全球化,通货膨胀形成的因素更加多种多样,各种因素之间可能还存在相互作用,尤其是近些年通货膨胀形成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变,而传统的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理论难以有效解释与分析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其次,对于政策当局而言,可以应用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科学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以及传导渠道,实施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政策,以维持我国价格水平的稳定与经济协调平稳发展。因此,本文收集与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通货膨胀形成与费雪效应研究相关的大量文献,结合我国的统计数据,从理论上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并且应用国际上前沿的计量方法对我国通货膨胀形成与费雪效应展开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对混合型NKPC模型的识别性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通过加入泰勒规则,成本方程以及IS方程构建了一个封闭的数据生成过程,将消费习惯形成,利率平滑以及持续的成本冲击引入模型中用于度量宏观经济摩擦。在此基础上,构建GMM矩条件对NKPC模型的识别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宏观经济中存在足够的摩擦,NKPC模型能够进行有效识别。紧接着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并结合GMM估计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当大范围的参数组合,NKPC模型是弱识别的。习惯形成下GMM估计的分布不论是小样本还是大样本情形均变得更窄,并且在大样本情形下,估计量基本是无偏的。结合习惯形成与利率平滑能够实现小样本情形下NKPC模型的有效识别,NKPC模型的识别具有显着的国情特征。当数据生成过程包括持续边际成本摩擦时,所得到的结果与具有习惯形成特征所得的结果比较接近。习惯形成参数的变化对NKPC模型中不同的参数影响存在差异。最后,利用S检验统计量进行了稳健性分析,并与GMM估计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置信水平以上的区间,GMM估计的椭圆形置信集明显小于S检验统计量的置信集。在NKPC模型的基础上结合IS方程,构建了经济总产出、房地产价格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房地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信贷渠道、储蓄效应和货币激活效应等机制对消费与投资的影响,从而对产出产生非对称效应,最终对通货膨胀产生非对称效应。然后,利用UCUR-2M模型、UCUR模型、HP-AR模型、UC-2M模型以及HP滤波对我国产出缺口进行了度量,结果表明UCUR模型能够最好刻画我国产出缺口,但所度量的产出缺口波动频繁,与我国经济周期不匹配。UCUR-2M模型次优,并且所度量的产出缺口与经济周期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利用非线性ARDL-ECM模型检验了经济总产出与房地产价格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效应,结果表明通货膨胀与产出、房地产价格、实际利率以及流动性过剩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并且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经济总产出、房地产价格、实际利率以及流动性过剩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效应存在显着的非对称线性,非线性ARDL-ECM模型能够很好地刻画通货膨胀与产出、房地产价格、实际利率以及流动性过剩之间的关联机制。从非对称影响的长期效应估算结果来看,分别利用产出增长、UCUR-2M模型所测算的产出缺口以及HP滤波所测算的产出缺口作为经济总产出的代理变量所得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从通货膨胀对经济总产出、房地产价格、实际利率以及流动性过剩的动态响应来看,与长期效应的估算结果不同,短期内利用产出增长、UCUR-2M模型所测算的产出缺口以及HP滤波所测算的产出缺口作为经济总产出的代理变量,这三种情形下通货膨胀对经济总产出、房地产价格、实际利率以及流动性过剩的动态响应无论是幅度还是达到均衡的时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构建通货膨胀环境下汇率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模型,分析了汇率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机制,并且利用滞后通货膨胀作为转换变量的STAR模型类检验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非线性传递效应。首先,构建通货膨胀环境下汇率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模型,结果发现ERPT是滞后通货膨胀,滞后运输或分销成本以及参数η的非线性函数。其次,利用GSTUR模型对PPI序列、人民币有效汇率序列以及进口价格指数序列的时变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PPI序列、人民币有效汇率序列以及进口价格指数序列为时变非平稳过程;最后,利用STAR模型类检验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非线性传递效应,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环境对人民币汇率传递的非线性效应能够用生产者价格指数作为转换变量的转换函数进行有效刻画。相比于对称DLSTAR模型,ESTAR与非对称DLSTAR模型能够更好地刻画通货膨胀环境对人民币汇率传递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物价水平传递在程度与方向上具有非对称特性。Taylor(2000)假说在我国成立。人民币汇率传递系数的符号在通货膨胀程度较低(高)时为正(负)号。本文最后利用Johansen协整分析法、时变VECM以及时变秩和时变系数VECM模型对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检验。利用Johansen协整分析法检验发现我国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显着的长期均衡关系,这与国内已有研究利用Johansen协整分析法或者E-G两步法得出不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相矛盾,由此判断Johansen协整分析法缺乏稳健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时变VECM模型对我国名义利率与通胀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做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时变VECM模型能更好地刻画我国名义利率与通胀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我国名义利率与通胀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是时变的。估计的归一化协整向量表明,在整个样本期间,我国经济中弱的“费雪效应”占主导地位。在经济“新常态”时期,我国经济中不存在“费雪效应”占主导主导。TVP-VARs模型不能刻画我国名义利率与通胀率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时变秩和时变系数VECM模型对我国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做进一步检验,发现我国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时变参数VECM模型与I(1)数据时变参数VAR模型两种区制之间的转换。在整个样本期间我国经经济中存在“费雪效应”占优。“新常态”时期,我国经济中不存在“费雪效应”处于主导地位。

林永生[4](2018)在《汇率影响对外经济的效应研究 ——基于中美两国比较分析》文中认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陆续推出包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内的一系列经济调整措施,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影响,对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产生了显着冲击。此后,美国经济在一系列量化宽松政策、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和“再工业化”等政策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在这样的经济前提下,2014年1月,美联储开始启动量化宽松退出程序,量化宽松退出程序的正式推出对中国及全球经济都再次造成重大影响。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进行,中国的汇率制度和汇率变化水平亦随着发生很大变化,1994年、2005年以及2010年中国多次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力求通过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持续完善,以为未来经济更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可以认为在面临越来越大的内外不平衡经济发展压力的历史大背景下,现阶段研究美元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化对美国及中国对外经济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鉴于美国经济目前在全球发达经济体中率先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与作用仍将维持相对优势地位,且随着美国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美国继续保持相对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有着较强且较长的预期。在这样的前提下,美元汇率变动如何影响美国对外经济发展亦值得深入加以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将中国与美国同时作为论文研究对象,深入对比、分析与研究中国与美国两国货币汇率变动对各自对外经济的差异化影响,以求为中国未来汇率制度改革及经济发展如何应对汇率变动提供更富针对性的参考借鉴。本文首先对现阶段国内外既有研究中关于汇率与对外经济影响作用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国内外的既有研究对于相关关系结论存在较多差异——国内外诸多学者针对类似研究主题,对不同研究对象及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得出了不同的实证结果。而后详尽分析了中国与美国各自汇率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历程,从而为建立更加符合实际的实证分析模型奠定了较为充分的前提基础。本文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既有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对汇率变化影响对外经济的效应作用加以具体分析,进一步结合理论研究和中美两国的实际国情,运用相关数据进行经验分析,从而使结论更稳定可靠。具体而言:首先,本文利用相关时间段的数据,借助计量经济分析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受主要贸易伙伴国双边货币汇率变化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发现:汇率波动对于中国进口和出口都产生负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贸进口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在外贸出口方程中,汇率系数也显着为正,但通过原因分析我们得出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于外贸出口的作用影响逐渐显现,汇率水平变化传递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作为对比分析,本文亦实证分析了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进出口贸易如何受各自汇率变化的实际影响情况。研究结果发现:美元汇率相应变化会对美国外贸收支带来较为显着的影响效应,且对于进口的影响效应相对更大,同时汇率波动性变化相对于水平变化,影响效应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美国贸易伙伴经济规模的提升能够有效增进双边贸易量,同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改革措施的实施亦取得较好成效。同时通过面板VAR模型分别分析了汇率受到一个百分点冲击对于中美两国进口与出口的动态影响情况,中美两国汇率冲击都会对两国各自的进口和出口产生影响,从幅度来看美国汇率冲击对美国进、出口影响的幅度大于中国汇率冲击对于中国进、出口的影响幅度。其次,本文对汇率变化对于外部投资的影响效应进行考察。通过运用中美两国相关数据研究对比了汇率变化对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之间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结果发现:FDI来源地经济规模对于中国FDI的流入具有较为显着的影响效应,中国与FDI来源地之间的贸易量对于FDI的影响有着显着影响效应;而人民币汇率变化对FDI的流入并不存在较为显着的影响效应,可以认为这是由于价格传导机制与利率传导机制路径并未发挥应有的预期作用。另一方面,针对美国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FDI来源地经济规模对于美国FDI流入具有较为显着的影响效应,且流入美国FDI的正向影响效应亦持续增强;美国与FDI来源地之间贸易量对FDI影响具有更加显着的正向效应;第二,美元汇率变化对FDI的流入有着较为显着的影响效应,价格传导机制与利率传导机制路径发挥了预期作用。这也进一步反映出美元事实上作为全球货币,美联储汇率政策的实施对于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都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美元汇率的上升也必然会吸引FDI进入美国,更多的体现了国际资本的流动特点。在本章最后文章通过了面板VAR模型比较了中美两国汇率受到一个百分点冲击后对FDI的动态影响情况,得出中美两国汇率升值都对流入本国的FDI有正向影响,汇率升值对美国的影响幅度大于中国,汇率冲击对FDI影响的持续期短。最后在文章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上提出了本文的结论与建议,认为我国需要密切关注美国汇率走势对于中国人民币的影响效应,这样在保持汇率稳定的同时还能够显着提升中国外向型经济的长远发展;要把汇率波动幅度控制在较为合理范围内,不能忽视汇率大幅波动给对外贸易所带来的隐患;可以通过推动人民币货币互换有效的减少人民币与兑换国家货币的波动,进而有助于推动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贸易并带动FDI的增长。在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过程中,要持续完善与优化汇率变化对于价格与利率影响机制,进而达到汇率改革的既定目标。

周越,Miaojie YU[5](2017)在《用脚投票:中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汇率波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汇率改革着重扩大双向波动幅度,引起各界对汇率改革和对外贸易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并构造6组汇率波动变量,利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数据和工业企业库数据,考察汇率波动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本文发现,汇率波动扩大一个标准差,出口将下降1-3%。从机制上看,企业采用"用脚投票"的策略,向汇率稳定的国家或国内市场转移出口产品。特别地,大企业受到汇率波动影响更小,出口额下降更少,这是因为大企业市场份额大、销售渠道广,更容易将产品向汇率稳定的美国市场和国内市场转移。对于中国当前汇率改革,本文建议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政策,从而降低总体波动性;同时加强国内金融市场建设,为企业利用金融工具对冲汇率风险提供便利。

于志强[6](2017)在《国际游资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国家经济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安全影响越来越大。而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国家的金融安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经济安全。国际游资的流动直接威胁着国家金融安全,甚至引发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巨大,中国的金融安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安全,国际游资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觑。国际游资如何影响国家金融安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本论文着重分析国际游资的构成、特征与根源,构建国家金融安全需求分析范式、通过案例来分析国际游资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和与金融安全需求之间的影响机理,认为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安全基本需求,再传导至发展需求。中国面临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错综复杂的内外部金融安全环境,挑战大于机遇,虽然国内对国际游资严格的资本管制,但国际游资通过经常项目、资本市场、非法渠道大量流入国内,并呈现出流出迹象。国际游资在中国的无序流动,首先冲击了金融安全基本需求各子项市场、经济和金融机构,对中国股市、外汇市场、实体经济、国际收支、银行业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影响了金融安全发展需求中的金融监管有效性,抵消国家货币政策的效用预期,加大了中国金融监管的难度。针对目前国际游资对国家金融安全需求的影响,中国要标本兼治,既要通过维护金融安全发展需求,提升抵抗国际游资风险的能力,又要维护好金融安全基本需求各子项,减轻或者避免国际游资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一整套防范国际游资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发展需求和基本需求的战略选择和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对政府实操具有借鉴意义。

陈羽瑱[7](2017)在《基于小波分析的原油期货价格与人民币汇率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8月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跌幅超过60%,与此同时,中国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于2015年达到60.6%,国际油价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冲击也逐年增加。近年来,中国加紧原油储备建设,大量支出外汇购入原油,目前储备原油已达3197万吨,相当于中国33-36天的石油净进口量。2015年4月,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但一方面,持续升值的人民币在2013年起开始面临贬值压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6.9%,低于2014年的7.3%。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以美元计价,原油价格将首先通过汇率传递对中国国内经济造成影响。在中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国际油价的不稳定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研究国际原油价格和人民币汇率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金融学及统计学相关知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原油期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影响效果和波动溢出效应进行研究。首先阐明理论背景及现实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已有方法经验,并在此之上进行方法创新,提出相应的假设并设计实证方案,以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刻画。最后是理论运用和实证分析,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实证,对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与度量,并对结果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建议和举措。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了国际原油价格和人民币汇率之间的传导机制,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冲击主要通过国际收支渠道和国内经济渠道影响人民币汇率水平,而人民币汇率通过定价、投资、货币市场三种途径传导到国际原油市场。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选取了2005年7月-2016年5月布伦特原油期货连续合约价格和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月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采用极大重叠离散小波分解法研究分解后时间序列的多分辨率特征,发现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在2007年和2014年均存在较为剧烈的波动,在2008年6月-2010年2月存在共同剧烈波动特征。对序列进行小波相关分析发现原油期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之间存在相互负影响关系,且随波动期的增加,负相关性先增强,在中期达到最强后减弱。此外,采用小波交互相关方法分析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的领先滞后关系发现,在中期,二者之间的溢出效应达到最大,存在较强烈2-3个滞后期的相互负引导,且引导强度较为均衡。随后,本文采用交叉小波分解法研究序列的时-频特征,发现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在不同波动期下,相关性随时域的变化而变化,在2007年-2011年二者在中长期下呈现强烈的相关性。本文的研究在两个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一方面,本文是对现有成果的有益补充,弥补了原油期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研究成果的不足;另一方面,本文所采用的极大重叠离散小波分析法和交叉小波分析法弥补了现有研究原油期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方法上的不足,不仅能够揭示经济变量在不同波动期的波动特征和共同波动特征,反映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及关系强度,而且能够反映时间序列的时-频特征,揭示时间序列之间在不同波动期上的领先滞后关系以及溢出效应方向和强度。

付博君[8](2016)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按照“一价定律”理论,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应该逐渐相同,即一国汇率上升,物价水平下降;汇率上升,物价水平下降。但是,在2004年汇率改革之后,我国出现了高通货膨胀与汇率升值并存现象,这与经济理论相悖。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汇率和物价水平的关系究竟怎样?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希望能够在协调汇率与物价以及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首先梳理了汇率对物价影响的理论基础,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一价定律、购买力平价理论、高储蓄两难理论和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然后文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化,以及每一时期人民币变化趋势和特点;同时,比较分析了1987年以来的三次较为典型的通货膨胀,本文还总结介绍了每次通货膨胀的原因和特点,初步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物价走势以及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之后,本文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DL模型),运用2005年7月至2015年12月月度数据,使用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所得到的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人民币汇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最后,针对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李文丰[9](2015)在《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优化问题研究—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央银行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是国家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次贷危机发生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积极的对策来应对危机产生后国家金融宏观调控不足的境地,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我国中央银行也在危机后做出了深刻地反省和积极地对策应对。对于这次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毋庸置疑,这次金融危机的确暴露了全球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及监管措施所存在的诸多漏洞和问题,因此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主体,本次危机也会对中央银行的职责及使命产生影响。事实上,在许多国家,本次危机已经使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的作用加强。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中央银行已经在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被赋予了新职责。因此,从中央银行的视角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宏观调控体系进行反思全球金融危机,具有比较深远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化的环境下如何借鉴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主体职能,建立有效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制度,有效保证并促进我国金融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安全的发展,无疑将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打破了以往理论界的研究视角,重新对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总结了次贷危机给金融宏观调控理论带来的冲击,从而引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其次,以次贷危机下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的发展为研究命题,利用理论和实证方法证实了次贷危机的影响,分析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再次,.从崭新的理论层面视角,分析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有待优化的原因,并提供了理论解释;最后,从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将其优化发展的路径。论文具体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意义、选题背景,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现状,介绍了论文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对论文的创新与不足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为次贷危机对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的冲击。对次贷危机的概况进行了回顾,对次贷危机的肇因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分析了次贷危机引发的对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的反思,梳理了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应对实践,从而为金融宏观调控理论新发展的分析研究以及中国的优化路径进行铺垫。第三章为次贷危机背景下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的发展。对与金融宏观调控相关的宏观审慎监管理论、货币政策理论、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普惠金融理论进行了梳理、阐述和研究。第四章为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不足与缺陷。本章结合对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发展演变的系统阐述,在前两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宏观调控理论反思及其给金融宏观调控理论带来的新发展基础上,从调控主体地位与作用、调控工具效率调控政策协调、调控的金融基础等方面,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了系统深入地分析论证。第五章为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有待优化的原因分析。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与缺陷产生或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为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优化的路径。从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法律保障体系、优化政策调控目标、提高调控工具运行效率、加强中央银行调控力度、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理念、强调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协调发展,以及优化金融结构转变金融发展方式等七方面,提出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优化的政策路径和顶层设计。第七章为结语与展望。总体上,本文对于宏观调控体系的论述,开启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又一轮序幕,为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稳定,提供了借鉴和支撑。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是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先行决定的。政府对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研究是金融行业的物质承载,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研究成果,都构成了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内容和载体,解决了不同历史时期各国金融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影响着金融行业的前途和命运,尤其是在危机发生时,具有力揽狂澜的巨大作用。发挥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应有的管制作用,有利于实现金融行业的发展目标。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选择了比较独特的中央银行研究视角,对金融危机和金融宏观调控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2)试图跳出已有的金融危机分析框架,摒弃就危机研究危机的做法,能够从危机的爆发与救助触动思考,着眼于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课题,最终放眼于长远的金融的可持续发展。(3)立足于金融理论和政策实践层面考察中国从这场金融危机中获得的反思和启示,秉承“创新与积累相结合”的精神,从国家金融战略角度对中国未来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思路进行一些探索式的思考和顶层设计。当然,本文的不足在于研究偏重于实践,缺乏更为详实的计量分析,观点可能会有失客观全面。

董德志[10](2014)在《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传统而言,货币政策主要针对领域在于实体经济,其通过对货币量的调控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总产出,形成了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运行的直接传导过程,因此在传统经验中,货币政策的变化并不必要与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建立关联。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放松金融管制,全球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通过其变化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改变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从而将货币政策意图传递下去。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资产价格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引发了经济学者的关注,特别从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面对美国金融海啸(2008)以及欧洲债务危机(2012)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金融市场的波动甚至要远远超过同期实体经济的波动,前者的波动导致了大量金融资产失去流动性,金融机构纷纷被要求减计资产,资产流动性的丧失在很大程度上又阻碍了政府挽救危机的努力,客观恶化了实体经济运行。对于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学界所关注的问题,第一焦点集中于研究货币政策对于资产价格波动是否应做出反应以及应该如何做出反应。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论证的另一个层面内容是:货币政策变化会对资产价格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改进这种影响,以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本文即从该角度出发,论述研究在中国金融开放过程中货币政策对于各类金融资产(股票市场以及债券市场)价格所产生的影响。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论证在实践层面需要回答两个问题:1、金融资产价格是否能对货币政策变化进行反馈,即金融资产价格能否有效的传导货币政策意图;2、金融资产价格对于货币政策变化的反馈有效性是具有一定条件的,这些条件在一个经济体内是否存在或成熟以及如何改善。本文系统研究了2002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变化对于金融市场各类资产价格的冲击影响,从定性及定量的角度剖析了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程度与作用。通过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变化对股票市场、货币市场以及长期债券市场的作用分析,得出了如下一些基本结论:1、货币政策的变化主要通过流动性因素影响各类金融资产价格,而流动性的影响则受到金融开放程度的制约;2、各层次的流动性对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程度不同;3、我国利率政策与股票市场变化虽然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是在短期内效应并不明显,而利率政策对于债券市场的影响则不同;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以及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对于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相对薄弱;5、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程度并不敏感,这与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在上述分析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的相关因素,并针对强化两者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政策建议:1、积极加快利率市场化建设;2、强化货币政策的透明性;3、加强汇率市场化建设,摆脱非均衡汇率水平对于流动性调控的干扰;4、进一步丰富金融品种,形成金融资产之间的强替代关系;5、构建快捷高效的金融市场互联。本文结构如下:第一章为导论,着重阐述了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主要侧重于对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进行相关理论文献的综述归纳。本章首先从宏观金融理论角度阐述了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的相关理论,进而从微观金融定价理论分析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的决定因素,最终确定出金融资产价格决定框架中的货币政策因素。第三章论述了货币政策对于金融资产价格决定的一般性传导渠道与逻辑,两者之间沟通的主要桥梁为流动性。在此基础上,本章针对不同的金融资产价格进行流动性层次的剥离,分离出影响股票市场、货币市场以及长期债券市场不同层次的流动性因素。第四章则论述了在金融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对于金融资产价格冲击的作用程度,从理论上以三元悖论为基础,分析了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价格作用被扭曲的可能,同时还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了我国在金融开放不同阶段货币政策对于资产价格的不同影响。第五章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分析了最近十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变化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分别以利率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历次政策变化对于股指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意义。第六章则以货币市场、长期债券市场为出发点,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变化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冲击与影响,并定量化阐述了了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之间的长短期逻辑传导与影响程度。第七章内容侧重于从制度建设角度出发,首先针对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在不同开放条件下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的重要因素,最后以各类因素为出发点,对于强化我国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二、人民币汇率先发现真实市场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民币汇率先发现真实市场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为什么人民币越来越重要呢?——基于网络分析方法的汇率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综述及贡献
    1.1 文献综述
    1.2 贡献
2 数据说明
    2.1 描述性统计
    2.2 变量的构造和选择
3 实证模型
    3.1 基于向量自回归的网络分析法
    3.2 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驱动因素
4 实证结果
    4.1 货币汇率影响网络及指数
    4.2 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驱动因素
    4.3 稳健性检验
5 结束语

(2)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上证指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美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的相关研究
        二、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传导机制的相关研究
        三、美国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价格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于货币政策规则下的资本定价模型
        一、家庭部门
        二、公司部门
        三、金融中介的作用
        四、市场的均衡
        五、货币政策规则
    第二节 货币政策对于国外资产价格的传导机制
        一、利率渠道
        二、汇率渠道
        三、投资组合重组渠道
        四、宏观政策走向的影响
第二章 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上证指数影响的特点分析
    第一节 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与我国上证指数现状
        一、2008—2018年美国货币政策变动特点
        二、2008—2018年我国上证指数变动特点
    第三节 美国货币政策与我国上证指数同期变化
    第三节 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资产价格影响机制分析
        一、中美利差通过跨境资本流动影响资产价格
        二、汇率变动改变中美资产相对价格
        三、美债预期风险的变动影响中国投资组合
        四、中美货币政策操作对比
第三章 美国货币政策与上证指数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二、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
        三、Granger因果检验
        四、协整检验
        五、脉冲响应函数
        六、方差分解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构建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
        二、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应关注国外货币政策制定
主要参考文献

(3)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研究与费雪效应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通货膨胀形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新凯恩菲利普斯曲线的识别研究
        1.2.2 房价、经济总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研究
        1.2.3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研究
        1.2.4 费雪效应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目标与结构安排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结构安排
    1.4 创新、不足与研究展望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2章 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
    2.1 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分析
        2.1.1 通货膨胀形成的货币理论
        2.1.2 供需对比失衡导致通货膨胀形成的理论
        2.1.3 通货膨胀形成的经济结构理论
        2.1.4 通货膨胀形成的输入性理论
    2.2 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模型
        2.2.1 传统通货膨胀形成机制模型
        2.2.2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2.2.3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框架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作用
第3章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的识别
    3.1 NKPC模型的推导、设定以及政策含义
        3.1.1 NKPC模型的经济基础
        3.1.2 NKPC模型的扩展
        3.1.3 NKPC的政策含义
    3.2 NKPC识别的结构完整模型
    3.3 NKPC模型的识别
    3.4 NKPC模型识别的检验结果
        3.4.1 基本参数校准
        3.4.2 NKPC模型识别的集中参数
        3.4.3 利用GMM方法对NKPC模型识别的分布
        3.4.4 消费习惯形成对GMM估计分布的影响
        3.4.5 NKPC模型识别的预期置信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房地产价格与经济总产出对我国通货膨胀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4.1 房地产价格与经济总产出对通货膨胀作用的理论分析
        4.1.1 房地产价格影响通货膨胀渠道的理论分析
        4.1.2 房地产价格与经济总产出对通货膨胀作用的理论模型
    4.2 我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度量
        4.2.1 产出缺口度量的剔除趋势法
        4.2.2 产出缺口度置的生产函数法
        4.2.3 产出缺口度量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4.2.4 我国产出缺口的估计
    4.3 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4.3.1 非线性非对称协整回归模型
        4.3.2 非线性ARDL模型
        4.3.3 非线性ARDL-ECM模型的边限检验
        4.3.4 非线性ARDL-ECM模型的非对称动态乘数
    4.4 通货膨胀对房地产价格与经济总产出响应程度的检验与估计
        4.4.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4.4.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与单位根检验
        4.4.3 基于NARDL模型房价与经济总产出对通货膨胀影响效应的设定与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人民币汇率因素分析
    5.1 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模型
        5.1.1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渠道
        5.1.2 通货膨胀环境下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模型
    5.2 基于STAR模型类汇率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设定与检验
    5.3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影响的非线性检验与估计
        5.3.1 数据选取与数据说明
        5.3.2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5.3.3 基于STAR模型类的实证检验结果与模型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时变VECM模型的我国费雪效应检验
    6.1 “费雪效应”的理论模型
    6.2 时变VECM模型与时变秩时变系数VECM模型
        6.2.1 时变VECM模型与参数估计
        6.2.2 时变秩时变系数VECM模型与参数估计
    6.3 “费雪效应”的检验与估计
        6.3.1 数据采集
        6.3.2 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6.3.3 未考虑时变与考虑时变的“费雪效应”检验的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汇率影响对外经济的效应研究 ——基于中美两国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内容
        二 技术路径与研究框架
    第四节 相关概念说明
        一、汇率及其变化
        二、汇率制度
        三、对外贸易
        四、投资
        五、外商直接投资
        六、投资环境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汇率与国际收支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第二节 汇率水平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汇率波动与贸易收支文献综述
    第四节 汇率变化与外部投资之间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国内外已有文献评述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两国汇率与对外经济发展历程
    第一节 人民币变化发展历程
    第二节 美元汇率变化历程
    第三节 美元未来变化发展预判
    第四节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变化与外部投资流入发展概述
    第五节 美国进出口变化情况与外部投资流入发展概述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汇率影响对外经济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汇率水平变化影响贸易收支的主要效应
        一、短期效应
        二、长期效应
    第三节 汇率水平变化和波动对国际贸易收支影响理论模型分析
    第四节 汇率变化对外部投资影响效应的相关理论
        一、相关理论
        二、汇率变化对外部投资流入影响效应机制分析
    第五节 汇率变化影响外部投资流入数理模型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汇率变化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效应的经验分析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变化影响对外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模型构建
        五、计量模型分析结果
        六、小结
    第二节 美元汇率变化对对外贸易影响效应的经验分析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对象
        三、模型设定
        四、计量模型分析结果
        五、小结
    第三节 中美两国汇率冲击效应比较分析
        一、面板VAR (Panel-VAR)模型的结构与估计
        二、模型设定
        三、模型变量滞后阶数确定
        四、基于面板VAR的脉冲响应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汇率对外部投资流入影响效应分析研究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对外部投资流入影响效应分析研究
        一、引言
        二、研究依据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方法
        五、模型设定
        六、计量模型分析结果
        七、小结
    第二节 美元汇率变化对外部投资影响效应分析研究
        一、引言
        二、研究依据
        三、模型设定
        四、计量模型分析结果
        五、小结
    第三节 中国两国汇率冲击对对外投资影响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二、模型变量滞后阶数检验
        三、基于面板VAR的脉冲响应分析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局限
    第四节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国际游资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三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四 研究方法与学术努力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际游资与金融安全的相互关系与影响机理研究
    第一节 国际游资的内涵特征界定及流动渠道分析
        一 国际游资的含义及来源
        二 国际游资的表现特征
        三 国际游资的流动渠道
    第二节 国际游资形成的根源分析
        一 国际游资形成的内部因素
        二 国际游资形成的外部因素
    第三节 国家金融安全需求分析范式构建
        一 金融安全与国际关系之解读
        二 金融安全概念研究评述
        三 国家金融安全需求分析范式
        四 国家金融安全需求衡量标准
    第四节 国际游资对金融安全需求的影响机理分析—金融危机为例
        一 国际游资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二 国际游资对金融安全需求的影响机理
    小结
第二章 国际游资与中国金融安全现状分析
    第一节 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内外部环境解析
        一 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外部环境
        二 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内部环境
    第二节 国际游资在中国的流动渠道探析
        一 经常项目渠道
        二 资本与金融项目渠道
        三 投资市场渠道
        四 非法渠道
    第三节 国际游资流动在中国的现状分析
        一 国际游资在中国的现状
        二 国际游资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游资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国际游资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一 QFII的扩容增加股市投机氛围
        二 国际游资的套利行为导致股市巨幅波动
        三 国际游资的羊群行为会诱发金融危机
    第二节 国际游资动对外汇市场的影响研究
        一 国际游资加剧外汇储备波动
        二 国际游资冲击外汇汇率
        三 国际游资对外汇制度形成挑战
    第三节 国际游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
        一 国际游资流入诱发通货膨胀
        二 国际游资外逃挤重创实体经济
    第四节 国际游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一 国际游资流入导致双顺差趋势
        二 国际游资外逃加剧误差与遗漏项目扩大
        三 国际游资对资本项目开放形成挑战
    第五节 国际游资对金融机构的影响研究
        一 通过汇率变动加剧银行经营风险
        二 通过货币供给渠道影响银行业稳定
        三 通过资产价格变动加剧银行业经营风险
    第六节 国际游资对金融监管的影响研究
        一 国际游资抵消国家货币政策的效用预期
        二 国际游资加剧金融监管难度
    小结
第四章 防范国际游资风险,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维护中国金融安全发展需求的战略选择
        一 维护发展需求对提升抵御国际游资风险能力贡献度分析
        二 在G20框架下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组织话语权
        三 发挥中国在创建国际金融组织的主导作用
        四 合理调控外储、扩宽境外筹资渠道、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五 在G20框架下加强对国际游资的全球监管合作
        六 加强对国际游资区域和双边金融监管合作
        七 建立国家层次的金融混业监管
    第二节 维护中国金融安全基本需求的政策建议
        一 严控QFII加强股市去杠杆和上市公司治理
        二 优化汇率弹性和货币组合引入“托宾税”加强预期引导
        三 全面采取限售措施严控国际游资在房地产市场外逃
        四 审慎开放资本项目
        五 内外兼修提升银行业抗风险能力
        六 完善反洗钱法规加大反洗钱力度
        七 健全国际游资预警监控体系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小波分析的原油期货价格与人民币汇率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4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2 关于原油期货价格和汇率相关关系的文献综述
    2.1 原油期货价格与汇率之间的传导关系
    2.2 关于原油期货价格和不同汇率间的影响
    2.3 关于原油期货价格和汇率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
    2.4 小结
3 原油期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的相互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原油期货价格对汇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3.2 汇率对原油期货价格影响的理论分析
    3.3 原油期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相互作用分析
    3.4 小结
4 模型和方法
    4.1 小波分析的产生和发展
    4.2 小波理论模型
    4.3 小结
5 原油期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的实证分析
    5.1 小波函数及数据选取和相关检验
    5.2 基于极大重叠离散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分析
    5.3 基于交叉小波变换的时-频分析
    5.4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3.1 研究的创新
        1.3.2 研究的不足
2 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梳理
    2.1 汇率传递的含义
        2.1.1 汇率传导的概念
        2.1.2 汇率传导机制
    2.2 汇率传导的理论发展
        2.2.1 一价定律理论
        2.2.2 购买力平价理论
        2.2.3 巴拉萨-萨缪尔森理论
        2.2.4 高储蓄两难理论
        2.2.5 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
    2.3 汇率传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汇率传递效应国外研究现状
        2.3.2 汇率传递效应国内研究现状
3 中国汇率制度和通货膨胀变化与分析
    3.1 中国汇率制度的变迁
        3.1.1 1949年至1952年:爬行盯住汇率制度
        3.1.2 1953年至1978年:固定汇率制度
        3.1.3 1979年到1993年:双重汇率制度
        3.1.4 1994年至2004年:双重汇率并轨
        3.1.5 2005年至今:有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
    3.2 中国通货膨胀状况与分析
        3.2.1 1988年-1989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分析
        3.2.2 1992年-1996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分析
        3.2.3 2003年-2008年我国的通货膨胀分析
4 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4.1 模型设定
    4.2 数据选取
        4.2.1 数据的选择
        4.2.2 数据的处理
        4.2.3 数据的分析
    4.3 实证分析
        4.3.1 平稳性检验
        4.3.2 ADL模型建立
        4.3.3 模型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多方治理通货膨胀
        5.2.2 健全汇率形成机制
        5.2.3 协调汇率与利率政策
        5.2.4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5.2.5 加强国际协调合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9)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优化问题研究—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央银行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次贷危机后国内外有关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研究
        1.2.2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1.5 研究路线图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次贷危机对金融宏观调控理论发展的冲击
    2.1 次贷危机的概况
        2.1.1 产生
        2.1.2 蔓延
        2.1.3 爆发
        2.1.4 现状
    2.2 次贷危机的肇因分析
        2.2.1 金融脆弱性
        2.2.2 金融创新过度
        2.2.3 金融监管缺乏
        2.2.4 美联储货币政策失误
        2.2.5 美国市场新自由主义盛行
        2.2.6 美国体制性系统性“金融共谋共犯结构”
    2.3 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的反思
        2.3.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2.3.2 新古典经济理论需要重新审视
        2.3.3 金融创新的监管力度不够
        2.3.4 国家监管体制不够健全
        2.3.5 宏观审慎管理理念的偏离
        2.3.6 央行独立性地位缺乏
        2.3.7 央行调控目标失衡
    2.4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中央银行应对次贷危机的实践
        2.4.1 美国
        2.4.2 欧洲央行
        2.4.3 英国
        2.4.4 日本
        2.4.5 中国
        2.4.6 小结
第3章 次贷危机背景下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的发展
    3.1 宏观审慎管理理论得到广泛重视
        3.1.1 相关概念
        3.1.2 发展历程
        3.1.3 整体框架
    3.2 货币政策理论的新发展
        3.2.1 货币政策目标
        3.2.2 货币政策工具
        3.2.3 货币政策内涵
        3.2.4 货币政策效应
    3.3 金融创新理论引发新思考
        3.3.1 “规避型”和“压抑诱导型”创新理论
        3.3.2 制度创新理论
        3.3.3 交易成本理论
        3.3.4 控制风险的金融创新
        3.3.5 金融倾斜“迷失陷阱”
    3.4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凸显重要价值
        3.4.1 源于金融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3.4.2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是金融资源论
        3.4.3 发展金融学理论框架内的金融结构理论
        3.4.4 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
    3.5 普惠金融理论在调控政策中的新理解
第4章 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不足与缺陷
    4.1 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发展演变
        4.1.1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宏观调控主体地位的发展演进
        4.1.2 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发展演进
        4.1.3 金融宏观调控工具与方式的发展演进
        4.1.4 金融体系的发展演进
        4.1.5 金融市场的发展演进
        4.1.6 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演进
    4.2 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4.2.1 金融宏观调控主体地位和作用模糊
        4.2.2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运行效率低
        4.2.3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协调性不足
        4.2.4 金融结构失衡
        4.2.5 金融创新削弱金融宏观调控效能
        4.2.6 金融市场化程度不够
第5章 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有待优化的原因分析
    5.1 金融宏观调控主体地位模糊的原因分析
        5.1.1 我国银行业发展力度欠缺
        5.1.2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实施区域差别化特征不强
        5.1.3 人民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不足
        5.1.4 实施金融政策的独立性有待提高
    5.2 金融宏观调控工具运行效率低的原因分析
        5.2.1 货币政策透明度不高
        5.2.2 货币政策工具存在滞后性
    5.3 金融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不足
    5.4 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5.4.1 金融结构不平衡
        5.4.2 金融创新多元化不够
        5.4.3 虚拟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5.5 金融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5.5.1 忽视了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协调和发挥
        5.5.2 忽视了金融市场对全局利益的兼顾与平衡
        5.5.3 忽视了金融市场继续发展环境的培育与改善
        5.5.4 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的改革不同步
    5.6 金融市场化程度不够的原因分析
第6章 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优化的路径
    6.1 健全金融宏观调控的法律保障体系
        6.1.1 加快基本法的立法进程
        6.1.2 促进政策法规的协调与连贯性
        6.1.3 改善金融调控法律运行环境
    6.2 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6.2.1 优化货币政策多目标
        6.2.2 逐步优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6.2.3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优化选择
    6.3 提高货币政策工具运行效率
        6.3.1 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
        6.3.2 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效应
        6.3.3 增强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6.3.4 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作
        6.3.5 提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沟通水平
        6.3.6 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监测预警系统
    6.4 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力度
        6.4.1 注重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科学有效
        6.4.2 构建中央银行的分层次调控体系
    6.5 将宏观审慎政策纳入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6.5.1 发挥宏观审慎政策与中央银行的作用
        6.5.2 加强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及其行为和产品的联系
        6.5.3 加强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6.5.4 扩展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的使用
    6.6 强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发展
        6.6.1 推进金融创新与虚拟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
        6.6.2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促进金融监管机制协调
    6.7 优化金融结构,转变金融发展方式
        6.7.1 金融结构优化的原则和路径
        6.7.2 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方向
        6.7.3 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
    6.8 小结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7.1 结语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关系的相关研究理论成果
    第三节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逻辑思路与结构框架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的相关理论综述
    第二节 现实中货币政策和金融资产价格之间的联动性
        一、金融海啸中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
        二、中国人民银行观测金融市场的新指标—社会融资总量
    第三节 金融资产定价的微观金融理论综述
        一、权益类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理论综述
        二、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分析
        三、利率期限结构决定理论综述
        四、金融资产定价中的货币政策因素
第三章 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之间的桥梁—流动性
    第一节 货币政策对于流动性的影响
    第二节 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驱动因素
        一、流动性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二、流动性对于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
        三、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变化的传导
    第三节 货币市场金融资产价格的决定
        一、货币政策的变化直接调整基础货币
        二、基础货币流动性变化的逻辑渠道
    第四节 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价格的决定
        一、货币政策变化间接影响广义流动性
        二、广义流动性派生的逻辑与渠道
    第五节 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决定中的货币政策因素
        一、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的驱动因素
        二、金融资产价格与货币流动性之间的关联性
第四章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经济开放与金融开放
        一、金融市场开放的步骤与条件
        二、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考察
    第二节 开放金融体系中的“三元悖论”
        一、“三元悖论”理论发展综述
        二、“三元悖论”背景下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异化特征
        三、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
    第三节 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异化关系的案例考察
        一、2003-2004年期间货币政策变化对于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显着
        二、2006-2007年期间货币政策变化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效应一般
    第四节 金融开放的主要特征—资本自由流动
        一、我国资本流动现状
        二、外汇占款的形成与分类
        三、影响我国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 开放条件下外汇占款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
第五章 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货币政策对于股票市场影响的理论
    第二节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股票价格影响并不显着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对股指影响的理论分析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对股指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利率政策与股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一、利率政策变化对股指影响的理论分析
        二、利率政策与股指变化长期协整,短期弱相关
第六章 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影响的理论研究综述
    第二节 利率政策与我国债券市场的关系
        一、利率政策对债券市场影响的相关理论
        二、短期利率受利率政策的影响相对显着
        三、利率政策对长期利率的影响相对较弱
    第三节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与我国债券市场的关系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债券市场影响的相关理论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于短期利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对长期利率(10YTB)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公开市场操作与我国债券市场的相关性分析
        一、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曲线的传导效应
        二、公开市场操作对长短期利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五节 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影响的分析总结
第七章 政策与建议
    第一节 影响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的因素
    第二节 强化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变化有效传导的政策建议
附注计算表
    附表1 7天回购利率的方差分解
    附表2 1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方差分解
    附表3 月度货币净投放与7天回购利率月度平均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人民币汇率先发现真实市场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为什么人民币越来越重要呢?——基于网络分析方法的汇率证据[J]. 周颖刚,程欣,王艺明. 管理科学学报, 2019(09)
  • [2]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上证指数的影响[D]. 彭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3]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研究与费雪效应检验[D]. 兰中停. 吉林大学, 2018(01)
  • [4]汇率影响对外经济的效应研究 ——基于中美两国比较分析[D]. 林永生.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02)
  • [5]用脚投票:中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汇率波动[A]. 周越,Miaojie YU. 北京论坛(201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变化中的价值与秩序:迎接一个全球化的未来:反思与探索论文与摘要集, 2017
  • [6]国际游资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 于志强. 暨南大学, 2017(05)
  • [7]基于小波分析的原油期货价格与人民币汇率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D]. 陈羽瑱. 浙江财经大学, 2017(06)
  • [8]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D]. 付博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2)
  • [9]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优化问题研究—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央银行视角[D]. 李文丰. 辽宁大学, 2015(12)
  • [10]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D]. 董德志.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4(07)

标签:;  ;  ;  ;  ;  

人民币汇率最先发现真实市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