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君儒先生与立宪运动

沉君儒先生与立宪运动

一、沈钧儒先生与宪政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万燕玲[1](2021)在《沈钧儒精神风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郭莎[2](2021)在《沈兹九的报刊活动与思想研究(1931-1949)》文中指出沈兹九是一位爱国女性,她积极动员妇女抗日救国,并对妇女解放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沈兹九在1931年到1949年参与编辑了五份报刊,分别是《时事类编》、《妇女园地》、《妇女生活》、《风下》、《新妇女月刊》。抗日战争时期,沈兹九利用报刊鼓励妇女从事实际的救亡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沈兹九发表多篇政治性文章,揭露国民党内战真面目,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呼吁民主。沈兹九不同时期的具体思想与活动,都是其爱国精神的体现。沈兹九的思想与活动具有时代性,体现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知识分子从事妇女解放和救国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对沈兹九的报刊活动和思想研究表明:首先,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女性能够在职业领域中同男性争夺资源,得益于清末民初男性精英对妇女解放的提倡。其次,男性话语下的妇女解放仍非常有限,为由“被启蒙者”变成“主动发声者”,女性知识分子自办报刊,女报人群体逐渐形成,沈兹九便是群体中的一份子。最后,女报人在提倡妇女解放的同时主动关注国家时局,将“小我”变成“大我”,将妇女解放融入到民族话语中。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报人凭借自身独特魅力和个人不懈努力逐渐在男权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她们通过新闻活动和社会活动给尚处在黑暗中的女性大众指明方向和道路。沈兹九作为其中一份子,同样具备群体性特征。她主动办刊,高举妇女解放大旗,抗战时期动员妇女参与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发表反内战、求民主的政治言论。作为办刊者,沈兹九始终坚守妇女解放和宣传救国的使命。沈兹九所处的时代环境要求思想和实践相结合,沈兹九在从事报刊宣传的同时亦参加妇女解放和救国的实际工作,正是这种结合让她成为当时文化界极有名气的女报人。

严旭琴[3](2021)在《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沈钧儒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也是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作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之际的民主人士,沈钧儒终其一生在探索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路,他的政治立场经过三次转变,他由清末君主立宪主张者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主张者,最后成长为一名新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期间,他以民主政治建设为主轴,积累了具有时代特色和阶级特色的实践经验和民主政治思想,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和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主要以沈钧儒探索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展开论述,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形成的背景。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与实践起源和发展于传统中国与现代社会的历史交汇期。受列强入侵影响,以中国社会现实需求为引导,沈钧儒在原有传统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近代西方和中国民主政治思想的合理成分,形成基础的民主政治思想。在他探索民主的整个过程中,中国政治建设曲折发展,所处阶级力量初弱后兴,加之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主义建设的综合影响,他的民主政治思想和实践不断丰富到成熟发展。第二部分系统梳理了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篇主要围绕沈钧儒对国家政权建设、人民权利保障的探索,着眼于沈钧儒民主探索全过程的政治思想变化,将其民主政治思想概括为宪政思想、人民权利思想和政党政治思想,以及向新民主主义转化的思想内容。清晰的阐明了沈钧儒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建树。第三部分阐述了沈钧儒民主革命时期各阶段的民主政治实践内容。文章通过论述沈钧儒在清末民初立宪方面的运动、民初探索民主共和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寻求抗战建国,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主建国实践,来论证他立场的转变和思想的变化。第四部分是对沈钧儒的民主思想和实践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做出客观的评价。文章主要立足沈钧儒作为有影响力的民主人士,评价他对民主党派的建设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扩大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沈钧儒热衷于践行法治以实现人民民主的思想和实践,对促进中国现代民主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杨丽娟[4](2021)在《末代进士》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任院长沈钧儒,被誉为民国“报界之奇才”的黄远生,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的“政坛不倒翁”谭延闿,投靠日伪最终被以汉奸罪处决的王揖唐……这些履历悬殊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最后一榜进士,名字都镌刻在现今收藏于北京孔?

孔丹阳[5](2020)在《国共两党报纸关于民主宪政运动报道的对比研究 ——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为例》文中指出本文试图以《中央日报》与《新华日报》两份党报对于民主宪政运动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综合抗日战争与民主宪政运动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比两份党报对于民主宪政运动相关报道的文本呈现两报对于民主宪政运动的具体立场,寻找两报对于民主宪政运动报道同与不同的深层动因。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铺陈民主宪政运动历史,以为后面章节报道内容起到论从史出、融会贯通的目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呈现两报对于民主宪政运动相关报道的立场与态度,并以宪政议题、民主议题以及自由议题为逻辑进行勾连;第四章则在前两章呈现的基础上对比两报对于民主宪政运动报道立场的同与不同,为本文的论证核心;第五章将从党派力量的角度出发,结合新闻传播领域的相关范式探讨两报报道立场差别背后的原因。综合对《中央日报》《新华日报》有关民主宪政运动相关报道梳理和对比之后,我们认为:两报对于民主宪政运动的报道呈现出同中存异的现象。具体来看,两报均对于宪政议题积极报道,支持宪政建社,特别是支持宪草研究以及国民大会的召集。同时,两报均认同中国应当加入世界民主潮流,促成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对于战时自由均表现出应受约束的立场。囿于代表党派的不同,两报相关报道还在这五方面呈现出分歧:其一,对于宪政问题是问题还是过程继续推进的不同;其二,对于国民大会的召开立场,特别是代表选举办法的报道不同;其三,两报虽都关心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进展,但可看出其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实现程度地认识不同;其四,报道中所谏言的对于民主政治的建设措施不同;最后,其对于人民所应追求的自由观的宣扬也不同。万事皆有因,促使两报报道立场产生相同之处在原因在于两报相关议程设置以及各取所求的报道目的。同时,以马克思的党报理论作为研究支撑,促使两报报道立场产生差异的原因两报所代表党派对于民众的人士与态度以及国共两党政治思想于理念的不同。

肖昭[6](2019)在《沈钧儒法制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沈钧儒(1875-1963),是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是“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是中国“宪政运动”第一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法治运动的旗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开拓者,研究沈钧儒法制思想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沈钧儒法制思想是沈钧儒先将西方法制思想后将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运用于中国具体实践的产物,是沈钧儒一生法制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沈钧儒一生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沈钧儒法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时期,可以说是初步形成于五四运动前、正式形成于新民主主义时期、发展完善于新中国成立后。沈钧儒法制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备,范围广泛,时间跨度较大,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先进法制思想的体现与缩影。其主要内容包括:主张民主法制,提倡以法治国;强调有法可依,树立法律权威;维护宪法尊严,强调依宪治国;推崇司法公正,倡导冤狱赔偿;力争人权保障,巩固人民地位;主张法学教育,培养法学人才。沈钧儒法制思想具有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爱国与爱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求实与求真相一致。沈钧儒法制思想对当今中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启示在于: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二是坚持依宪治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三是实现司法公正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四是加强法制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纽带,五是完善监督机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效保证。

苏翔[7](2017)在《张耀曾人际网络研究》文中指出张耀曾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与法律人物。他活跃于民国北京政府政坛,三次出任司法总长之职,并且参与创立政学会,是政学会的领袖之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他在上海担任律师,参与“七君子案”等要案。本文通过对其家谱、文集、日记以及相关书信的梳理,试图建构起张耀曾人际网络的大致框架,从而分析其人际网络的特点与影响,并通过张耀曾这一个案,考察民国时期法政家的交往样态。本文依据林其锬先生“五缘文化论”的理论来架构论文框架。第一部分主要从亲缘的角度来分析张耀曾与亲人之间的交往,体现张耀曾真情实感的一面。第二部分从地缘的角度,主要是张耀曾与祖籍云南的政治交集来分析,说明云南势力是他重要的政治资源,对其政治生涯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张耀曾人际网络的特点。第三部分分析他与政界和法律界人士的联系,张耀曾与他们的交往主要是公情,但非私谊,但也有友情的因素。最后一部分总结张耀曾人际网络的特点和对其的影响。张耀曾一生构建了复杂而广泛的人际网络,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他一方面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结识新的交往对象,拓宽交往层面的广度;另一方面通过与已相识人的密切沟通与联系,加深交往的深度。在这一过程中,张耀曾的社会影响力与地位也不断提升。下野之后,他又通过从政时建立的人脉关系,为自己律师事业的开展提供助推。在不同的圈子内,他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亲缘、地缘、业缘多方面的交集,构成了其立体的社会人际网络。

薛阳阳[8](2016)在《重庆时期《全民抗战》研究(1938-1941)》文中研究指明自近代以来,每遇民族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都会挺身而出,筹办报刊以启发民智,动员救国。前有维新变法带来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后有抗战爆发引出救亡报刊纷纷问世。《全民抗战》正是抗战时期救亡刊物的代表之一。该刊由《抗战》三日刊与《全民》周刊合并而成,邹韬奋、柳湜担任主编,宣传全民动员,抗战到底,民主团结。《全民抗战》在重庆出版时长两年零四个月,经过改版与革新,每期销售量曾达到30万份,成为当时国统区影响范围最广,深受民众欢迎的刊物。对于重庆时期的《全民抗战》,目前学界对其研究还停留在文本整理与史实描述层面,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本文以1938年10月15日——1941年2月15日在重庆出版的128期《全民抗战》全套媒介文本作为分析对象,在厘清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刊物的文本样态、传播主题、传播技巧以及传者队伍。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就重庆版《全民抗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对《全民抗战》办刊历史的回顾,包括其创刊和内迁经过、在渝发行遇到的困难以及最终遭国民党当局查封停刊等内容。第三部分就重庆版《全民抗战》刊物的文本进行剖析,通过对比三次改版前后的变化,用数据呈现题材和体裁特征,并对战地版和通俗版进行介绍,进而研究刊物的整体样态。第四部分为重庆版《全民抗战》的主题分析,将“抗战动员”和“民主政治”两大主题分为批判汪精卫卖国、宣扬抗战到底、动员民众参与抗战、分析国际有利局势、关注国民参政会和推进宪政运动等方面分别阐释。第五部分关注传播技巧,着重分析重庆版《全民抗战》如何体现为读者“服务”的精神。第六部分是对重庆版《全民抗战》作者群体的考察,尤其对于其所属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第七部分为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杨雪[9](2011)在《沈钧儒社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到沈钧儒先生,目前学术界谈论较多,但研究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的研究者要么仅倾向于对沈先生某些方面的观点进行阐述,要么就局限于对其生平事迹的总结,这使得我们至今对沈钧儒先生的光辉形象缺乏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沈钧儒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着名的法学学者和教育家。他跨越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朝代,历经沧桑,饱经忧患,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和法治的新中国奋斗了一生。他身上所具备的那种崇高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坚定不移的民主法治信念和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思想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钦仰效法。对沈钧儒先生研究的不足,是我们历史学界应该汗颜的。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了种种隐患,如何化解这些矛盾,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鉴于此,本论文立意从宏观上对沈钧儒先生的各种思想观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够对全面了解沈钧儒的社会思想有所帮助,更希望能够在对沈钧儒社会思想的研究中有新的收获,挖掘出宝贵的精神财富予以弘扬,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食粮。沈钧儒是一个着名的革命家,他为新中国的诞生奋斗了40余年。在这4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沈钧儒遭遇过无数次的艰难险阻,但他从来没有退缩过,反而愈战愈勇,始终走在革命队伍的前列。从一个科举出身的进士到主张君主立宪的维新改良主义者,从一个改良主义者到一个革命民主义主义者,再到完成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成为一个光辉的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沈钧儒成功的实现了三次思想上的巨大飞跃,并最终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解放中国。本论文以中国不同革命阶段的社会背景为依托,以沈钧儒先生在中国不同革命时期的思想的转变为线索,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在阐述了沈钧儒从封建儒生向维新志士转变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的同时,对本论文涉及的核心内容—沈钧儒维新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独立性与比较性阐述。其次:结合沈钧儒在中国民主共和革命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分析了沈钧儒从维新思想家向民主共和思想家的转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沈钧儒在这段革命时期的重要思想主张如政党政治思想、联省民治思想和民主宪政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就沈钧儒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救国联合阵线的思想主张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从本质上论证了人民救国联合阵线思想和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一致性。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就沈钧儒先生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两种不同的建国思想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沈钧儒建国思想的转变进行了阐述。在结语部分,笔者对沈钧儒社会思想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总结。

肖秀娟[10](2010)在《试论沈钧儒的人权法律思想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沈钧儒先生是中国近代着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法学家,在近代司法独立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人权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保护妇女和儿童的财产权和教育权、司法公正、整顿监狱、冤狱赔偿、用法律保障人权等五个方面。沈钧儒的人权法律思想和他生活的时代以及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沈钧儒先生与宪政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钧儒先生与宪政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2)沈兹九的报刊活动与思想研究(193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由及意义
    2 研究现状
        2.1 民国女报人研究
        2.2 有关沈兹九的研究
    3 时间界定及资料运用
        3.1 时间界定
        3.2 资料运用
    4 研究方案
        4.1 研究方法
        4.2 创新点
        4.3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沈兹九早年的生活经历
    1.1 家世及童年
    1.2 早期教育
    1.3 赴日留学
    1.4 工作经历
    1.5 小结
第二章 沈兹九的报刊活动
    2.1 担任《时事类编》助理编辑
    2.2 主编《申报》副刊《妇女园地》
        2.2.1 刊行背景
        2.2.2 刊物概况
        2.2.3 人际网络聚集下的作者群
        2.2.4 沈兹九的编辑策略
    2.3 创办《妇女生活》杂志
        2.3.1 刊行背景
        2.3.2 刊物概况
        2.3.3 人际网络聚集下的作者群
        2.3.4 沈兹九的编辑策略
    2.4 协办《风下》周刊
    2.5 主编《新妇女月刊》
    2.6 小结
第三章 沈兹九的妇女解放思想
    3.1 沈兹九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原因
        3.1.1 传统社会妇女的生存状况
        3.1.2 近代妇女解放思想的发展
        3.1.3 个人因素
    3.2 沈兹九妇女解放思想的内容
        3.2.1 驳斥“妇女回家”和“贤妻良母”
        3.2.2 抨击封建思想对妇女的荼毒
        3.2.3 妇女要担起救国责任
        3.2.4 重视妇女组织
        3.2.5 维护妇女权益
        3.2.6 关注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儿童
    3.3 小结
第四章 沈兹九的爱国思想
    4.1 沈兹九爱国思想的形成原因
        4.1.1 民族危机催生下的爱国思想
        4.1.2 近代报业的勃兴和女性刊物的发展
        4.1.3 个人因素
    4.2 沈兹九爱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4.2.1 抨击英国妥协政策、以德意法西斯真面目警示国人
        4.2.2 鼓励国人坚持抗战、坚信胜利属于中国
        4.2.3 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阴谋
        4.2.4 抨击国民党媚美政策、揭露美帝国主义真面目
        4.2.5 批判国民党反动统治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沈兹九在《妇女园地》发表的文章
附录二 沈兹九在《妇女生活》发表的文章
附录三 沈兹九在《新妇女月刊》发表的文章
附录四 沈兹九在《风下》周刊发表的文章
附录五 沈兹九在其它刊物上发表的文章
致谢

(3)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二)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三)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宪政的思想
    (二)关于人民权利的思想
    (三)关于政党政治的思想
    (四)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三、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的实践活动
    (一)清末民初沈钧儒政治实践活动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至抗战前沈钧儒政治实践活动
    (三)抗日战争时期沈钧儒政治实践活动
    (四)解放战争时期沈钧儒政治实践活动
四、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与实践的评价
    (一)引领了民盟等民主党派的建设和发展走向
    (二)有利于促进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现代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末代进士(论文提纲范文)

最后的科举
进士东游
立宪生力军
革命与遗老
翩翩记者
救国无罪
命途各异

(5)国共两党报纸关于民主宪政运动报道的对比研究 ——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民主宪政运动
        (二)《新华日报》
        (三)《中央日报》
        (四)当下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加深对于《新华日报》《中央日报》的对比研究
        (二)从报纸宣传角度出发,厘清民主宪政运动中国共两党关于民主宪政运动的声音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和具体设想
第一章 民主宪政运动的背景论述
    第一节 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
    第二节 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
    第三节 民主宪政运动的特征
第二章 《新华日报》有关民主宪政运动的报道呈现
    第一节 《新华日报》有关宪政议题的相关报道研究
        一、热情关注宪政建设,认为国内亟待解决宪政问题
        二、支持宪草研究全民参与,主张国民大会代表民众普选
        三、报道边区宪政建设,关注其余党派意见
    第二节 《新华日报》有关民主议题的相关报道研究
        一、声援世界反法西斯潮流,呼唤中国政治民主出现
        二、支持民主联合政府建立,呼吁各党派地位平等
    第三节 《新华日报》有关自由议题的相关报道研究
        一、认为个人自由为民权的基础,人民尚缺三大自由
        二、报道战时客观环境因素,支持自由应受合理约束
第三章 《中央日报》有关民主宪政运动的报道呈现
    第一节 《中央日报》有关宪政议题的相关报道研究
        一、积极报道宪政运动,认同促进宪政建设
        二、支持设立三民主义宪草,主张钦定国民大会代表
        三、强调国府领导地位,认为宪政建设以国府政策为基础
    第二节 《中央日报》有关民主议题的相关报道研究
        一、报道世界民主新潮,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已现
        二、坚持国民政府一党领导,告诫各党派切莫混淆民主
    第三节 《中央日报》有关自由议题的相关报道研究
        一、认定团体自由为战时之需,认为人民自由已得保障
        二、强调法律应为民主准绳,强调战时自由应受严苛管制
第四章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对民主宪政运动报道的异同
    第一节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对民主宪政运动报道的相同之处
        一、均积极报道宪政议题,力推民主宪政进程
        二、均密切关注宪草研究进程和国民大会召集问题
        三、均支持世界民主潮流,关注中国政治民主
        四、均认为战时环境下自由应受限制
    第二节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对民主宪政运动报道的不同之处
        一、认为宪政建设已有基础与认为宪政建设尚存诸多问题之不同
        二、强调国民大会代表民选与强调钦定之不同
        三、强调民治为法治之基础和强调法治为民治之基础的不同
        四、强调民主联合与强调一党专政之不同
        五、强调个人自由与强调团体自由之不同
第五章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对民主宪政运动报道异同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民主宪政运动报道存在相同之处的原因分析
        一、宪政运动规模较大,大众媒介议程反被设置
        二、三民主义纲领与新民主主义思想渗透,国共两党各取所需
    第二节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民主宪政运动报道存在不同之处的原因分析
        一、两党对民众的认识与态度之不同决定了两报报道之不同
        二、两党政治思想与理念的不同决定了两报报道之不同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沈钧儒法制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沈钧儒法制思想的演进轨迹
    2.1 初步形成时期:五四运动前
        2.1.1 清末考中进士入刑部与法制结缘
        2.1.2 东渡日本学习法律回国请愿设立民选议院
        2.1.3 撰写《论预备立宪要旨》并参与省谘议局筹办事宜
        2.1.4 发现预备立宪骗局后由改良转向革命
    2.2 正式形成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
        2.2.1 撰写《家庭新论》倡导制定约法并反对违法贿选
        2.2.2 专心致志从事法律教育和律师工作
        2.2.3 推行冤狱赔偿运动并组织和参加救国会
        2.2.4 坚持法庭斗争并发动宪政运动
        2.2.5 转向共产党并参加新政协会议
    2.3 发展完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2.3.1 大力加强人民司法建设
        2.3.2 起草修改并大力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2.3.3 殚精竭虑起草五四宪法
第三章 沈钧儒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主张民主法制,提倡以法治国
        3.1.1 主张法治,反对人治
        3.1.2 提倡法强则国强,法弱则国弱
    3.2 强调有法可依,树立法律权威
        3.2.1 创建立法机关
        3.2.2 施行“法权统一”
    3.3 强调依宪治国,维护宪法尊严
        3.3.1 强调依宪治国
        3.3.2 维护宪法尊严
    3.4 推崇司法公正,倡导冤狱赔偿
        3.4.1 推崇司法公正
        3.4.2 倡导冤狱赔偿
    3.5 力争人权保障,巩固人民地位
        3.5.1 用法律保障人权
        3.5.2 重视妇女的财产权和儿童的教育权
        3.5.3 保护囚犯的合法权利
    3.6 主张法学教育,培养法学人才
        3.6.1 主张法学教育
        3.6.2 培养法学人才
第四章 沈钧儒法制思想的主要特点
    4.1 爱国与爱民相统一
        4.1.1 贯穿丰富的爱国情
        4.1.2 体现强烈的人民观
    4.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2.1 具有浓郁的理论性
        4.2.2 具有充分的实践性
    4.3 求实与求真相一致
        4.3.1 具有求实精神
        4.3.2 具有求真品格
第五章 沈钧儒法制思想对当今中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启示
    5.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5.1.1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沈钧儒的法制梦才得以实现
        5.1.2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5.2 坚持依宪治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
        5.2.1 沈钧儒一生追求依宪治国
        5.2.2 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5.3 实现司法公正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5.3.1 司法公正是沈钧儒法制思想的价值诉求和核心要义
        5.3.2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司法公正
    5.4 加强法制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纽带
        5.4.1 沈钧儒非常重视法制教育
        5.4.2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贯穿法制教育
    5.5 完善监督机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效保证
        5.5.1 沈钧儒强调构建监督机制
        5.5.2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完善监督机制作为保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7)张耀曾人际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重点及难点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亲缘交际圈
    第一节 家族溯源
        一、家族源流
        二、家族脉络
    第二节 张耀曾与长辈的情谊
        一、与父母的深情
        二、与梁济的交往
    第三节 张耀曾与同辈的交往
        一、与胞弟张辉曾
        二、与表弟郑天挺
    第四节 张耀曾对晚辈的提携
        一、与女儿的深情
        二、与梁漱溟的关系
第二章 地缘交际圈
    第一节 张耀曾与云南留日同乡会
        一、负笈东瀛
        二、云南留日同乡会
    第二节 张耀曾与西南地方实力派
        一、与唐继尧的关系
        二、与新滇系的关系
    第三节 张耀曾与云南京沪同乡会
第三章 业缘交际圈
    第一节 张耀曾为政时期的人脉
        一、与孙中山的关系
        二、张耀曾在北京政府内的人际关系
        三、政学会中的政友
        四、张耀曾与政学系
    第二节 张耀曾在法律界的人脉
        一、张耀曾与民初法政人物
        二、张耀曾与沈钧儒
第四章 张耀曾人际网络的特征与影响
    第一节 人际网络的特征
        一、人际网络纷繁复杂
        二、选择云南作为政治资源
        三、以同学关系为纽带
    第二节 人际网络的影响
        一、政治生涯的助推
        二、对律师事业的帮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重庆时期《全民抗战》研究(1938-194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重庆版《全民抗战》的发展历程
    2.1 在全民抗战的声浪中创刊——武汉时期回溯
        2.1.1 顺应全民动员呼声而立
        2.1.2 从人员联合到刊物联合
        2.1.3 坚持以服务抗战为宗旨
        2.1.4 背靠生活书店进行发行
    2.2 不得不进行的战略转移——离别武汉,落脚重庆
    2.3 克服多重困难坚持出版
        2.3.1 敌机轰炸
        2.3.2 资金缺乏
        2.3.3 物价飞涨
    2.4 在国民党打压迫害下停刊
        2.4.1 审查制度
        2.4.2 散播谣言
        2.4.3 查封书店
3 徘徊于报纸与杂志之间——重庆版《全民抗战》的文本样态
    3.1 在逆境中的迈进——三次改版
        3.1.1 应对困难之举——前两次改版
        3.1.2 顺应读者需求——第三次改版
    3.2 内容特征:关注国内外时事
        3.2.1 文章数量
        3.2.2 文章题材
        3.2.3 文章体裁
    3.3 竭诚服务大众——増出战地、通俗两版
        3.3.1 赠予战地军民的“精神食粮”——《全民抗战》战地版
        3.3.2 通俗易懂,发动民众——《全民抗战》通俗版
4 民众救亡——重庆版《全民抗战》的传播主题
    4.1 全面动员——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
        4.1.1 批判汪精卫卖国行径
        4.1.2 宣扬抗战到底国策
        4.1.3 动员民众积极参与
        4.1.4 指明有利的国际局势
    4.2 民主政治——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
        4.2.1 关注四届国民参政会
        4.2.2 积极传播宪政运动
5 重庆版《全民抗战》传播技巧
    5.1 “明显畅快”的文风
    5.2 非语言传播的运用
    5.3 开辟传受互动渠道
        5.3.1 沟通读者,助困解惑
        5.3.2 鼓励发言,讨论争鸣
        5.3.3 监督政府,针砭时弊
        5.3.4 关注民生,反映疾苦
    5.4 潜移默化的力量
6 左翼知识分子的联合阵线——重庆版《全民抗战》的作者群体
    6.1 “以文为器”的四界联合
        6.1.1 以“生活书店”为首的出版界
        6.1.2 以“救国会”为首的政治界
        6.1.3 以“文协”为首的文艺界
        6.1.4 以“青记”为首的新闻界
    6.2 作者群体的社会特征
        6.2.1 以中共党员为主体
        6.2.2“江浙同乡”地位突出
        6.2.3 多为“本土派”文化精英
        6.2.4 身处文化工作一线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9)沈钧儒社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6 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的措施
2 沈钧儒维新思想研究
    2.1 沈钧儒维新思想的来源
    2.2 沈钧儒从封建儒生向维新志士的转变
    2.3 沈钧儒维新思想的基本内容
    2.4 沈钧儒维新思想与康有为、梁启超的比较
        2.4.1 对待革命方式的态度
        2.4.2 对待“政体”的问题
        2.4.3 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3 沈钧儒民主共和思想研究
    3.1 沈钧儒思想从维新向民主共和的转变
        3.1.1 优秀的个人素质是沈钧儒思想转变的前提条件
        3.1.2 立宪运动的失败是沈钧儒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因素
        3.1.3 武昌起义的成功是沈钧儒接受民主共和思想的关键因素
    3.2 沈钧儒民主革命思想的阶段性
        3.2.1 沈钧儒的“政党政治”民主思想
        3.2.2 沈钧儒的“联省民治”民权思想
        3.2.3 沈钧儒的“民主宪政”教育思想
4 沈钧儒救国思想研究
    4.1 沈钧儒救国思想的形成和地位
        4.1.1 救国思想的形成的历史背景
        4.1.2 抗日救亡经历促成救国思想的形成
        4.1.3 沈钧儒人民救国联合阵线的地位
    4.2沈钧儒救国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4.2.1沈钧儒救国思想的基本内容
        4.2.2沈钧儒救国思想的基本特征
5 沈钧儒建国思想研究
    5.1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局势
    5.2 沈钧儒建国思想的基本本容
        5.2.1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思想
        5.2.2 沈钧儒人民民主专政的建国思想
6 沈钧儒社会思想的时代意义
    6.1 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6.2 无私而后无畏的斗争精神
    6.3 坚定不移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6.4 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精神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致谢

(10)试论沈钧儒的人权法律思想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沈钧儒作为中国近代法学家的历史地位
二、沈钧儒人权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实践
    (一) 重视妇女和儿童的财产权和教育权
    (二) 提倡司法公正
    (三) 保护囚犯的合法权利
    (四) 冤狱赔偿
    (五) 用法律保障人权
三、沈钧儒人权法律思想的形成原因

四、沈钧儒先生与宪政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钧儒精神风范研究[D]. 万燕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沈兹九的报刊活动与思想研究(1931-1949)[D]. 郭莎. 河北大学, 2021(02)
  • [3]民主革命时期沈钧儒民主政治思想与实践研究[D]. 严旭琴.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末代进士[N]. 杨丽娟. 北京日报, 2021
  • [5]国共两党报纸关于民主宪政运动报道的对比研究 ——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为例[D]. 孔丹阳. 兰州大学, 2020(01)
  • [6]沈钧儒法制思想研究[D]. 肖昭.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7]张耀曾人际网络研究[D]. 苏翔. 云南大学, 2017(05)
  • [8]重庆时期《全民抗战》研究(1938-1941)[D]. 薛阳阳. 重庆大学, 2016(03)
  • [9]沈钧儒社会思想研究[D]. 杨雪. 重庆师范大学, 2011(09)
  • [10]试论沈钧儒的人权法律思想与实践[J]. 肖秀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标签:;  ;  ;  ;  ;  

沉君儒先生与立宪运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