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属新种的描述

鸟属新种的描述

一、鸟胃线虫属一新种记述(旋尾目:旋尾科)(论文文献综述)

夏伟丽[1](2016)在《两种蛙的棘头虫和线虫感染调查及种类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在人们更多关注哺乳动物和鸟类保护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庞大而古老的家族——两栖动物,特别是其中的蛙类。我国蛙类资源丰富,根据中国蛙类目录统计,我国共有蛙340余种。由于蛙类能适应陆地和水域的不同生存条件,加以生活环境的多变,使其感染寄生虫可能性的幅度亦相应扩大。这不仅会对蛙类自身造成影响,而且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本研究旨在对实验室20132014年检获的蛙类棘头虫和线虫进行感染情况调查和种类鉴定,以便了解蛙类寄生棘头虫和线虫的概况,为相关研究及防控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1.蛙的种类鉴定为了确定用于寄生虫感染所剖检蛙的种类,利用线粒体12S序列对98只青蛙和84只蟾蜍的种类进行了鉴定。首先分批次提取青蛙和蟾蜍的肝脏、肠道或血液DNA,并进行PCR扩增、测序。将测序所得结果进行BLAST对比后,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90只青蛙为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8只为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84只蟾蜍为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这与传统的形态学观察结果一致。2.两种蛙的棘头虫和线虫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对20132014年两年收集的90只黑斑蛙和84只中华大蟾蜍,经过编号后并进行剖检,按脏器检查、收集寄生虫体,记录并统计棘头虫与线虫寄生部位、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结果显示:在90只黑斑蛙体内共收集棘头虫和线虫550条,其中棘头虫314条,线虫236条。总体感染率为65.56%,棘头虫为41.11%,线虫为50%;平均感染强度为9.32条。而在黑斑蛙体内不同的脏器感染中,肠道感染率最高,为77.97%,其次为胃和肺。在84只中华大蟾蜍体内共收集棘头虫和线虫1422条,其中棘头虫207条,线虫1215条。总体感染率为86.90%,棘头虫为28.57%,线虫为84.52%;平均感染强度为19.48条。而在中华大蟾蜍体内不同的脏器感染中,肺脏的感染率最高,为73.97%,其次为肠和生殖系统。通过对检出虫体形态的初步观察,发现棘头虫有1科2属,线虫有5种。但具体是哪一种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调查结果为初步掌握上海市黑斑蛙与中华大蟾蜍寄生棘头虫与线虫虫感染状况和做好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基础依据。3.两种蛙的棘头虫的种类鉴定本研究对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蜍体内检获的521条棘头虫,按每只蛙体每个脏器至少制作一张封片的原则,结果共制作65个封片。然后进行形态学观察,仔细测量棘头虫吻钩数目及排列方式、是否有体棘、睾丸的位置及排列方式、粘液腺数目和排列方式以及虫卵形状等特征,并与文献对比。结果鉴定出2属7种棘头虫,分别是蟾蜍伪棘头虫(Pseudoacanthocehpalus bufonis)、黎氏阮伪棘头虫(Pseudoacanthocephalus nguyenthileae)、里斯伪棘头虫(Pseudoacanthocephalus reesei)、卢兹伪棘头虫(Pseudoacanthocephalus lutzi)、斯梅尔伪棘头虫(Pseudoacanthocephalus smalesi)、光洁棘头虫(Acanthocephalus lucidus)和蛙棘头虫(Acanthocephalus ranae)。4.两种蛙的线虫的种类的初步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90只黑斑蛙和84只中华大蟾蜍体内收集到的1451条线虫进行科属的判定,即按脏器的不同,分别提取肠道、肺、体腔、胃、肺、生殖道共13条线虫的DNA,利用线虫cox1引物进行PCR扩增,然后BLAST比对建立ML进化树。最后再通过形态学观察确定线虫的种类。结果显示,在1451条线虫中,共有2科2属5种,分别为棒线属线虫(Rhabdias sp.)和对盲囊属线虫(Contracaecum sp.),但是具体的种类还需形态学的进一步探索。5.中国蛙类寄生棘头虫与线虫的种类与地理分布为了解我国蛙类棘头虫与线虫的种类与地理分布,本文收集了报道我国蛙类棘头虫与线虫的相关文献,并依据较新的棘头虫与线虫分类系统整理成文。共记录在中国蛙体内检出棘头虫8种,隶属于2科、3属;线虫48种,隶属于17科、23属。本文列出了每种棘头虫与线虫的中文名称、拉丁文名称、命名人与命名年、宿主与寄生部位、地理分布及文献来源等信息,为较全面了解我国蛙类棘头虫与线虫的种类情况提供了基础材料。

张树乾[2](2012)在《北京猛禽寄生线虫的分类学研究(线虫纲:旋尾目)》文中提出北京猛禽救护中心成立于2001年,它是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合作项目,也是中国第一家非营利性的野生猛禽救护和康复机构,接收救治了很多受伤或者是从不法分子手中没收的猛禽,它们中很多活了下来并被放回到大自然,但一些不幸死亡。我们对死亡的鸟进行了解剖,检查了其寄生虫感染情况。经鉴定,此次我们共检得旋尾类线虫9种,隶属于6科,6属,分别为:泡翼科Physalopteridae泡翼属Physaloptera1种;螺尾科Spirocercidae副旋翼属Paraspiralatus1种;柔线科Habronematidae原鸟胃属Procyrnea3种;针线科Acuariidae合带属倍咽亚属Synhimantus (Dispharynx)2种;无肛科Aproctidae无肛属Aprocta1种;双三叉科Diplotriaenidae钩刺属Hamatospiculum1种。其中新种3种:贝氏原鸟胃线虫Procyrnea beveridgeisp. nov.采自于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 (Gmelin)、松雀鹰Accipiter nisus(Linnaeus)和普通鵟Buteo buteo Linnaeus的砂囊角质层下;中华原鸟胃线虫Procyrnea sinica sp. nov.采自于长耳鸮Asio otus (Linnaeus)和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 (Scopoli)的砂囊角质层下;北京副旋翼线虫Paraspiralatusbeijingensis sp. nov.采自于雕鸮Bubo bubo (Linnaeus)的胃。我国新记录种1种:红角鸮无肛线虫Aprocta noctuae Spaul,1927采自于领角鸮Otus scops(Linnaeus)的体腔。我国已记录种5种:具翼具翼泡翼线虫Physaloptera alataalata Rudolphi,1819采自于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 (Temminck)的口腔、嗉囊、腺胃和肌胃中;锯齿原鸟胃线虫P. excisiformis (Yamaguti,1935)采自于长耳鸮Asio otus (Linnaeus)的砂囊角质层下;长耳鸮合饰带线虫Synhimantus (Dispharynx) oti, zhang2005采自于长耳鸮Asio otus (Linnaeus)和领角鸮Otus scops (Linnaeus)的口腔和食道;红角鸮合饰带线虫Synhimantus (Dispharynx) noctuae uzbekistanica (Sultanov)采自于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 (Scopoli)的口腔;柱形钩状线虫Hamatospiculum cylindricum(Zeder,1803) Hartwich,1954采自于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 (Temminck)的肾浆膜和雕鸮Bubo bubo (Linnaeus)的口腔。所有标本均保存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本文中,作者还编写了中国鸟类寄生线虫的名录。此名录是在收集近年来各学者专家发表的论文及出版物的基础上整理编写的。在名录中,作者列出了281种中国鸟类寄生线虫,隶属于5目27科70属。(见附表)

明珠[3](2010)在《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的分类学和派氏异尖线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文中指出本论文实验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SEM)技术对几种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进行了分类鉴定,共描述线虫3种,包括1新种和2新记录种;第二部分基于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基因部分序列(pcox1)及烟酰胺脱氢酶(NADH)第I亚基基因部分序列(pnad1),首次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对黄海海域鱼类寄生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几种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的分类学研究天津锥尾线虫,新种Subulura (Murisubulura) tanjinensis sp. nov.采自天津蓟县五道眉老鼠Eutamias sibiricus的肠道内,隶属于蛔目Ascaridida,锥尾科Subuluridae。该新种与鼠锥尾亚属Murisubulura其它种相比较,其唇叶结构、副引带存在与否以及尾乳突的数目均与本亚属其它种有明显区别,因此定名为一新种。长颈鹿小单齿线虫Monodontella giraffae Yorke et Maplestone, 1926采自天津动物园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肝胆管内,隶属于圆线目Strongylata ,钩口科Ancylostomidae。本次所采标本主要特征与原始描述基本相同,但通过扫描电镜首次观察到该种线虫具有窄的侧翼,并对交合刺和生殖锥的详细结构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小单齿属Monodontella的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该种线虫在我国为首次报道,为我国新记录种。凯氏原圆线虫Protostrongylus (Pulmostrongylus) kamenskyi Schulz, 1930采自新疆雪兔Lepus timidus Linnaeus肺内,隶属于圆线目Strongylata,原圆科Protostrongylidae。本实验首次观察到凯氏原圆线虫P. (P.) kamenskyi镰刀形角质化副引带结构,补充了Schulz(1930)的原始描述。该种线虫在我国为首次报道,为我国新记录种。2.黄海鱼类派氏异尖线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首次利用PCR-DGGE结合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黄海鱼类派氏异尖线虫A. pegreffii1433个样品的pcox1和pnad1进行了分析,共涉及19个种群(Ga, Ar, Ch, Ha, De, La, Mu, Lu, Au, Ze, Cl, Ps, Tr, Sa, Co, Pn, Lo, Clu, Sc),得到14种单倍型(Hap1-14)。mtDNA pcox1区序列长均为384bp,共有13个多态位点,其中1处颠换和12处转换。相应的pnad1区序列长均为357bp,有9个多态位点,其中2处颠换和7处转换。所有种群共享的Hap1和2个体数量最多(>80%),表明各种群间具有高水平基因交流。利用MEGA4.1软件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聚类分析显示,Hap13单独形成1支,而其它13种单倍型又明显聚类为2支:一支包括Hap2,3,4,5,7,8,9,10,14;另一支包括Hap1,6,11,12。Arlequin3.1软件计算显示19个种群核苷酸组成基本一致(G+C<A+T)。分子方差分析(AMOVA)计算派氏异尖线虫A. pegreffii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 = 0.00904(P<0.05),种群内个体间遗传变异明显大于种群间遗传变异,说明黄海派氏异尖线虫种群内部遗传多态性较高。Ga与Au, Ps;Mu与Au, Ps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在0.16369-0.20464之间,并且Fst的P检验都表现显着差异(P<0.05),表明Ga与Au, Ps;Mu与Au, Ps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大部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处于0-0.15之间,表明这些种群间仅有较弱或中等程度的分化。还有一些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负数,并且Fst的P检验没有出现显着差异(P>0.05),表明这些种群间没有遗传分化。总体结果表明,黄海派氏异尖线虫19个种群之间遗传分化程度不高,可推断出黄海派氏异尖线虫不存在宿主特异性。

廖党金,李力,代卓见,杨光友,毛光琼[4](2003)在《中国西南区畜禽线虫寄生虫名录(五)》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汇集了我国西南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鸡、鸭、鹅、兔、猪、山羊、绵羊、黄牛、水牛、牦牛、奶牛、马、驴、骡、犬、猫寄生的线虫,共有272个虫种、分布于27科94属。

成源达,叶立云[5](2000)在《鸟胃线虫属一新种记述(旋尾目:旋尾科)》文中提出本文记述寄生于红嘴相思鸟[Leiothrixlutea(scopoli)]肌胃的一线虫新种。新种特征:缺侧翼,具粗大环纹,雄虫尾部腹面复盖盾片和大小相等的尾翼,尾乳突排列对称且肛后乳突特大,引带铲形,有别于其他种。

张路平[6](1991)在《旋尾类线虫一新种(旋尾目:旋尾科)》文中认为本文报道在福建省采集的旋尾类线虫一新种,纹翼鸟胃线虫,新种Cyrnea(Procyrnea)strialata sp.nov.寄生于松雀鹰Accipiter vigatus nisoides的砂囊中。本新种两个发达的侧翼和雄虫的尾翼上均具波浪状的角质横纹而与其它种类不同。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吴淑卿[7](1973)在《云南省临沧专区鸟兽寄生蠕虫的研究 Ⅰ.鸟类寄生线虫》文中研究说明 关于云南省的鸟、兽寄生蠕虫,迄今只有朱佐治和马贤成(1940),顾昌栋(1956),吴淑卿、尹文真和沈守训(1965)就该省中部昆明地区作过人、兽、家禽和家畜等寄生蠕虫的调查报告。至于该省西南地区的鸟、兽寄生蠕虫,尚无调查研究。 1964年4—8月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西南动物研究所的鸟兽考察队,曾在该

二、鸟胃线虫属一新种记述(旋尾目:旋尾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鸟胃线虫属一新种记述(旋尾目:旋尾科)(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蛙的棘头虫和线虫感染调查及种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蛙类棘头虫的感染现状
    1.2 我国蛙类线虫的感染现状
第2章 蛙的种类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来源
        2.2.2 主要仪器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5 组织或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2.2.6 12S r RNA基因的PCR扩增
        2.2.7 12S r RNA PCR产物的胶回收、连接和转化
        2.2.8 阳性克隆的PCR鉴定及测序
        2.2.9 12S r RNA基因序列的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3 结果
        2.3.1 12S r RNA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2.3.2 12S r RNA基因序列的测序及比对
        2.3.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形态对比
        2.3.4 遗传距离的计算
    2.4 讨论
第3章 两种蛙棘头虫和线虫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来源
        3.2.2 主要器材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5 载玻片和盖玻片的洗涤
        3.2.6 棘头虫和线虫的收集
        3.2.7 棘头虫和线虫种类的初步判定
    3.3 结果
        3.3.1 棘头虫和线虫总体感染情况
        3.3.2 按脏器统计棘头虫和线虫的检出情况
        3.3.3 棘头虫和线虫种类的初步鉴定
    3.4 讨论
第4章 两种蛙棘头虫的种类鉴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来源
    4.3 结果
        4.3.1 棘吻科伪棘头属棘头虫
        4.3.2 棘吻科棘头属棘头虫
    4.4 讨论
第5章 两种蛙线虫的种类的初步鉴定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分子生物学鉴定
        5.2.2 形态学观察
    5.3 结果
        5.3.1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5.3.2 形态学鉴定结果
    5.4 讨论
第6章 中国蛙类寄生棘头虫与线虫的种类与地理分布
    6.1 引言
    6.2 棘头虫
        6.2.1 四环科Quadrigyridae Van Cleave, 1920
        6.2.2 棘吻科Echinorhynchidae Cobbold, 1876
        6.2.2.1 细长棘头虫Acanthocephalus elongatus Van Cleave, 1937
        6.2.2.2 光洁棘头虫Acanthocephalus lucidus Van Cleave, 1925
        6.2.2.3 蛙棘头虫Acanthocephalus ranae(Schrank, 1788)Lühe, 1911
        6.2.2.4 中华棘头虫Acanthocephalus sinensis Van Cleave, 1937
        6.2.2.5 蟾居伪棘头虫Pseudoacanthocehpalus bufonicola Kostylew, 1941
        6.2.2.6 蟾蜍伪棘头虫Pseudoacanthocehpalus bufonis(Shipley, 1903)Petrotschenko, 1956
        6.2.2.7 里斯伪棘头虫Pseudoacanthocephalus reesei Bush, Duszynski et Nickol, 2009
    6.3 线虫
        6.3.1 棒线科Rhabdiasidae Railliet, 1915 同物异名: 杆形科
        6.3.2 类圆科Strongyloididae Chitwood et Mclntosh, 1934
        6.3.3 毛圆科Trichostrongylidae Leiper, 1912
        6.3.4 裂口科Amidostomatidae Baylis et Daubney, 1926
        6.3.5 杆咽科Rhabdochonidae Skrjabin, 1946
        6.3.6 旋尾科Spiruridae Oerley, 1885
        6.3.7 吸吮科Thelaziidae Railliet, 1916
        6.3.8 异尾科Kathlanidae Yorke et Maplestone, 1926 (Travassos, 1918)
        6.3.9 异刺科Heterakidae Railliet et Henry, 1914
        6.3.10 丽尾科Cosmoceridae Travassos, 1925 同物异名: 弱尾科
        6.3.11 毛细科Capillar iidae Neveu- Lemaire, 1936
        6.3.12 高氏科Goeziidae Skrjabin et Karokhin, 1945
        6.3.13 狭肠科Angusticaecidae Mosgovoy, 1959
        6.3.14 蛔虫科Ascarididae Blanchard, 1849
        6.3.15 异尖科Anisakidae Skrjabin et Karokhin, 1945
        6.3.16 丝虫科Filar iidae Claus, 1885
        6.3.17 管圆科Angiostrongylidae Anderson, 1978
第7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2)北京猛禽寄生线虫的分类学研究(线虫纲:旋尾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论文综述
1 野生鸟类寄生线虫病研究进展
    1.1 胃瘤线虫病
    1.2 毛圆线虫病
    1.3 倍咽属,棘结属和束首属线虫病
    1.4 气管线虫病
    1.5 裂口线虫病和瓣口线虫病
    1.6 四棱线虫病
    1.7 鸟龙线虫病
    1.8 异刺线虫病和蛔属线虫病
    1.9 对盲囊线虫病、前盲囊线虫病及贝蛔属线虫病
    1.10 双三叉线虫病、锯刺线虫病及类锯刺线虫病
    1.11 丝虫病
    1.12 毛细线虫病
2 线虫及其旋尾类线虫分类系统
第二章 北京猛禽体内寄生线虫的分类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线虫采集
        2.3.2 线虫观察、绘图和测量
        2.3.3 扫描电镜(SEM)观察
    3 结果与讨论
        3.1 贝氏原鸟胃线虫 Procyrnea beveridgei sp. nov
        3.2 中华原鸟胃线虫 Procyrnea sinica sp. nov
        3.3 锯齿原鸟胃线虫 Procyrnea excisiformis (Yamaguti, 1935)
        3.4 纵纹腹小鸮无肛线虫 Aprocta noctuae Spaul, 1927
        3.5 北京副旋翼线虫 Paraspiralatus beijingensis sp. nov
        3.6 红角鸮合饰带线虫 Synhimantus (Dispharynx) oti Zhang, Liu and Song, 2005
        3.7 纵纹腹小鸮合饰带线虫乌兹别克斯坦亚种 Synhimantus(Dispharynx) noctuae uzbekistanica (Sultanov, 1950)
        3.8 具翼具翼泡翼线虫 Physaloptera (Physaloptera) alata alata Rudolphi, 1819
        3.9 柱形钩刺线虫 Hamatospiculum cylindricum (Zeder, 1803)Hartwich,195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附表

(3)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的分类学和派氏异尖线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1 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研究
        1.1 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1.2 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病
    2 寄生线虫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进展
    3 本研究应用分子技术
1 几种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的分类学研究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1.4 实验方法
        1.4.1 线虫采集
        1.4.2 线虫观察、测量和绘图
        1.4.3 扫描电镜(SEM)观察
    1.5 结果与讨论
        1.5.1 长颈鹿小单齿线虫 Monodontella giraffae Yorke et Maplestone, 1926 (图1.1、图1.2)
        1.5.2 天津锥尾线虫,新种Subulura (Murisubulura) tanjinensis sp. nov.(图1.3、图1.4)
        1.5.3 凯氏原圆线虫Protostrongylus (Pulmostrongylus) kamenskyi Schulz, 1930(图1.5、图1.6)
    讨论
2 黄海鱼类派氏异尖线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试剂
        2.3.1 所需配置试剂
        2.3.2 其它试剂
        2.3.3 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异尖属线虫幼虫分子鉴定方法(见Du et al.[147])
        2.4.2 PCR 扩增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 mtDNA pcox 1 区和pnad 1 区
        2.4.3 琼脂糖电泳分析
        2.4.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操作步骤
        2.4.5 DGGE 指纹图谱分析及选取代表性条带类型样品测序
        2.4.6 DNA 序列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PCR 扩增mtDNA pcox 1 区
        2.5.2 14 种单倍型DGGE 图谱
        2.5.3 测序结果和单倍型分析
        2.5.4 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2.6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鸟胃线虫属一新种记述(旋尾目:旋尾科)(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蛙的棘头虫和线虫感染调查及种类鉴定[D]. 夏伟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2]北京猛禽寄生线虫的分类学研究(线虫纲:旋尾目)[D]. 张树乾.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 [3]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的分类学和派氏异尖线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D]. 明珠.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1)
  • [4]中国西南区畜禽线虫寄生虫名录(五)[J]. 廖党金,李力,代卓见,杨光友,毛光琼.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3(03)
  • [5]鸟胃线虫属一新种记述(旋尾目:旋尾科)[J]. 成源达,叶立云.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0(01)
  • [6]旋尾类线虫一新种(旋尾目:旋尾科)[J]. 张路平. 动物分类学报, 1991(02)
  • [7]云南省临沧专区鸟兽寄生蠕虫的研究 Ⅰ.鸟类寄生线虫[J]. 吴淑卿. 动物学报, 1973(04)

标签:;  ;  ;  ;  ;  

鸟属新种的描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