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胃病患者胃镜检查指征及Hp感染情况

不同年龄胃病患者胃镜检查指征及Hp感染情况

一、不同年龄、Hp感染状态的胃病患者胃镜检查的适应证(论文文献综述)

白托娅[1](2021)在《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及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对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和急诊科住院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近2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特点;并进一步将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与未服用NSAIDs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病因为消化性溃疡和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病例按照出血症状出现前10天是否服用过NSAIDs,分为NSAIDs组和未服用NSAIDs组,对NSAIDs组的服药原因、种类、时间及合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情况进行分析,并将两组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一)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回顾性分析1.基本资料: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男性187例,女性68例,男女比例为2.75:1。年龄范围为22~97岁,平均年龄59.36±15.27岁。以50~59岁和60~69岁年龄组多见,分别占27.84%和20.40%。既往高血压病史最多见(91例,35.69%),消化道疾病(66例,25.88%)、冠心病病史(50例,19.60%)、糖尿病病史(46例,18.04%)次之。住院天数主要集中在2周以内,平均住院天数10.21±6.33天。2.临床特点:诱因中药物因素占较大比例(103例,74.11%),其中以NSAIDs最多见(91例,88.35%);其次为饮食因素(24例,17.27%)。首发症状以黑便(125例,49.02%)多见。伴随症状以低血容量表现为主(68例,60.18%)。大部分病例(183例,85.92%)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3.胃镜检查: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依次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76例,29.80%)、消化性溃疡(68例,26.67%)、胃癌(54例,21.1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7例,10.60%)、贲门撕裂症(16例,6.27%)、杜氏病(10例,3.91%)、其他病因(4例,1.57%)。出血部位分布情况:食道22例(8.63%);胃197例(77.25%),其中全胃76例(29.80%)、胃窦41例(16.07%)、胃体33例(12.94%)、贲门21例(8.23%)、胃底20例(7.84%)、胃角18例(7.05%)、幽门5例(1.96%)、恒径动脉4例(1.57%);十二指肠51例(20.00%),其中球部48例(18.82%)、降部6例(2.35%)。以上病例中共38例存在2处及以上出血部位,出血部位除广泛胃黏膜损伤外,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相对较多。4.治疗及转归:208例(81.57%)行常规药物治疗,47例(18.43%)接受了常规药物联合侵入性止血治疗。114例(44.70%)因失血过多接受输血治疗,输血量为1~2u和大于6u占比较多,均为37例(32.46%)。大部分(240例,94.11%)经积极治疗,出血停止,病情好转并出院,15例(5.89%)因失血性休克导致多脏器衰竭而死亡。(二)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临床特点1.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趋势:近2年来呈上升趋势(构成比:15.97%vs 33.82%)。2.NSAIDs组服药原因、种类、时间及合用PPI情况:服药原因以冠心病为多(39例,60.00%)。服药种类中阿司匹林肠溶片为多(47例,72.31%)。服药时间半年以上最多(35例,53.85%)。73.85%服用NSAIDs者未同时预防性应用PPI。3.NSAIDs组与未服用NSAIDs组的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性别比例和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NSAIDs组平均年龄及发病年龄在60岁及以上所占的比例均高于未服用NSAIDs组(P均<0.05),且冠心病、高血压和脑梗死的患病率高于未服用NSAIDs组(P均<0.05)。4.NSAIDs组和未服用NSAIDs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间首发症状和病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SAIDs组低血容量表现、Hp阳性率、血红蛋白水平80g/L以下的比例均高于未服用NSAIDs组,而腹痛症状、平均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未服用NSAIDs组(P均<0.05)。5.NSAIDs组和未服用NSAIDs组治疗及预后情况比较:两组间治疗方案和转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SAIDs组院内接受输血治疗的比例高于未服用NSAIDs组(P<0.05)。结论1.上消化道出血以50~69岁年龄组为多见,往往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多因药物或饮食因素诱发,病因以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多见,大部分病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有效。2.NSAIDs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一个重要病因,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呈逐年增高趋势。既往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病史,及高龄、Hp感染者更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3.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症状隐匿,出血量较多,血红蛋白下降更明显,更易发生低血容量表现,需要输血者更多,经过积极药物治疗,预后较好。4.NSAIDs与Hp感染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2个独立危险因素。

李琼慧[2](2021)在《慢性萎缩性胃炎高危风险及预后随访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在随访慢性萎缩性胃炎过程中,探讨OLGA/OLGIM分期系统和血清胃蛋白酶原浓度等胃癌风险因素,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癌发生情况及其随访间隔。2.研究胃黏膜不同萎缩范围与组织学相关性,评估不同活检部位组合在检测癌前病变和评估胃癌风险方面的价值。方法1.对既往内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经病理证实符合腺体萎缩伴或不伴肠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内镜监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检测患者幽门螺杆菌状态,并根据新型胃癌筛查系统进行评分。2.纳入11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在采用链霉蛋白酶和去泡剂条件下,根据高清白光内镜下胃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透见以及胃黏膜颜色差异,确定内镜下萎缩黏膜边界,根据木村-竹本分类方法,对内镜下胃黏膜萎缩范围进行分型,同时根据新悉尼系统活检标准对随访患者进行组织学活检。结果1.16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7.48±10.71岁,男性/女性102/62。所有患者均曾被诊断为胃黏膜萎缩或肠化伴或不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平均随访时间为4.2±3.3年,至少进行了2次监测内镜检查。与OLGA分期及OLGIM分期低风险组相比,高风险组中胃泌素-17水平增加,胃蛋白酶原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过程中,检出6例胃癌(3.66%),男性/女性4/2。其中5例为早期胃癌,1例为进展期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肿瘤进展率每年为0.58%。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60岁,萎缩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为萎缩性胃炎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2.116例患者中,94例内镜诊断与组织学完全一致,一致率为81.03%。简化后的?村-竹本分类与简化后的组织学分类诊断萎缩的?致性较好,加权kappa值为0.668(P<0.05)。三处(胃窦小弯+胃角+胃体小弯)病理活检组合与新悉尼系统标准病理活检下OLGA和OLGIM分期的一致性分别为93.97%(Kappa=0.912,P<0.05)和93.10%(Kappa=0.914,P<0.05)。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状态,采用内镜病理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随着萎缩性胃炎范围扩大,胃蛋白酶原比值呈下降趋势。60岁以上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宜间隔2年甚至少于2年进行内镜随访监测。2.内镜下萎缩性胃炎分级可预测组织学萎缩,三处(胃窦小弯+胃角+胃体小弯)病理活检方案可作为胃癌风险筛查的常规活检。

李溦[3](2020)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胃脘痛的临床疗效及对Hp根除率,探讨该方药治疗Hp相关胃脘痛的有效性,以期丰富此病的治疗方法。方法:严格按照本课题的病例选择标准,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在厦门市中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寒热错杂型Hp阳性胃脘痛患儿9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组,每组各30例。中医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西医组采用西药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中西医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总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2周后三组患儿症状、体征变化,评估三组患儿的证候疗效及总疗效;记录疗程结束后4周三组患儿Hp根除率;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试验共纳入90例,85例完成临床试验观察,其中中医组脱落2例,西医组脱落2例,中西医组脱落1例,脱落率为5.56%,三组患儿治疗前一般情况、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三组疗效比较:(1)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三组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01),分别进行两两比较(两两比较以α¢≈0.017为检验水准),中医组与西医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中医组与中西医组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01);西医组与中西医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01),表明在治疗1周后、2周后中西医组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均优于另外两组。(2)组内比较:三组组内在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皆存在显着差异(P<0.001),两两比较后,均存在显着差异(P均<0.001),提示三种治疗方案皆有效。(3)总疗效比较:中西医组总有效率96.55%,西医组总有效率85.71%,中医组总有效率78.57%,三组总疗效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两两比较后,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中医组与中西医组比较,差异显着(P<0.001);西医组与中西医比较,差异显着(P<0.017),表明中西医的总疗效优于另外两组。3.三组Hp根除率比较:治疗结束后,中医组转阴12例,根除率为42.86%;西医组转阴20例,根除率为71.43%;中西医组转阴28例,根除率为96.55%。三组根除率差异显着(P<0.001),两两比较后,中医组与西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中医组和中西医组相比差异显着(P<0.001),西医组和中西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表明中西医组根除率优于另外两组。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能有效改善寒热错杂型Hp相关胃脘痛患儿的症状和体征,与西药三联疗法合用能更快的改善患儿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及Hp的根除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方政[4](2020)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统计ESD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分析术前活检及术后病理的差异,重点分析绝对适应证组和扩大适应证组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胃癌的312例患者的术前术后资料,统计分析,评估ESD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经ESD治疗的312例患者共切除327个病灶,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5个(13.8%),胃早癌282个(86.2%),整块切除率为100%(327/327),完全切除率为96.6%(316/327),治愈性切除率为88.7%(290/327)。并发症发生率10.9%(34/312),术后迟发性出血10例(3.2%),内镜下止血成功8例,经药物治疗止血成功2例;微小穿孔6例(1.9%),钛夹夹闭治愈,术后发热11例(3.5%),经抗生素治疗治愈;狭窄7例(2.3%),经球囊扩张治疗好转。病灶内镜下形态分型与切除标本大体分型一致率为57.8%;术前术后病理一致率18.3%,术前活检低判率81.7%。绝对适应证组整块切除率为100%,完全切除率为97.0%,治愈性切除率90.8%,复发率6.1%;扩大适应证组整块切除率为100%,完全切除率为91.3%,治愈性切除率60.9%,复发率6.3%。292例患者门诊随访,随访率99.0%(292/295),279例获得胃镜随访,胃镜随访率89.4%。随访中位时间7个月(2~25个月),至随访截止日期所有患者均存活,但有17例患者复发,复发率6.1%(17/279)。结论:(1)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一致性18.3%,术前活检低判率81.7%,需提高术前活检准确性,活检病理与内镜表现相结合,对高度怀疑早期胃癌的患者建议行内镜下治疗,并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2)绝对适应证组与扩大适应证组在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出血、穿孔、术后狭窄三个方面的发生率及术后随访出现复发的概率无明显差异;但发热发生率,扩大适应证组比绝对适应证组更高,治愈性切除率绝对适应证组高于扩大适应证组。(3)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整块切除率为100%,完全切除率为96.6%,治愈性切除率为88.7%,复发率6.1%,周围黏膜中重度肠化可能是复发危险因素;并发症发生率10.9%,以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热为主。ESD具有创伤小,术后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的优势,是一种有效且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李瑞莹[5](2020)在《威灵养胃汤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针对糜烂性胃炎(CEG)在临床治疗中Hp耐药性和根除后再感染等问题,基于云南省名中医张超教授治疗胃脘痛验方威灵养胃汤前期临床研究基础,通过对威灵养胃汤治疗糜烂性胃炎(CEG)伴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临床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民族医药治疗CEG合并Hp阳性提供有效药物和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云南省中医医院脾胃科门诊CEG合并Hp阳性患者108例,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口服威灵养胃汤(云南威灵仙、北沙参、兰花参、马蹄香、小红参、小白及、蜚蠊、重楼、炒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炒黄芩、川黄连、甘草),7天为1疗程,服用4疗程;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呋喃唑酮片、阿莫西林胶囊、枸橼酸铋钾胶囊,7天为1疗程,服用2疗程后改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继续治疗2疗程。两组在治疗4疗程后对两组Hp根除率、胃镜下黏膜恢复情况、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等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结束停药28天后复查Hp,Hp根除率经比较,治疗组为76.00%,对照组为75.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威灵养胃汤具有抗Hp的作用。2.胃镜下胃黏膜修复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胃镜下胃黏膜修复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8.00%,对照组52.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在改善CEG合并Hp阳性中医症状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组间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4周后在胃脘痞满、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反酸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组50例(脱落4例)中医辨证分型占比依次为脾胃湿热证16例(32.00%)、肝胃不和证13例(26.00%)、寒热错杂证9例(18.00%)、脾气虚证8例(16.00%)、脾胃虚寒证4例(0.02%)。表明威灵养胃汤治疗CEG合并Hp阳性临床主要适应证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气虚证。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均未出现异常。结论:1.威灵养胃汤治疗CEG伴Hp感染能有效根除Hp,显着修复胃黏膜,有效改善中医症状。2.威灵养胃汤可治疗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气虚证、脾胃虚寒证之CEG伴Hp感染的患者,前四种证型为临床主要适应证。3.威灵养胃汤治疗CEG伴Hp感染服用安全、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且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陈兆生[6](2020)在《同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多灶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及LINC00511在胃癌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同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多灶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胃癌年发病例数在恶性肿瘤中高居第二位。早期胃癌相对于进展期胃癌预后好、花费少。随着消化内镜设备的更新及内镜医师早癌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被发现,得以在内镜下切除,避免了胃部分切除。在这发现的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中,有一部分为同时性多灶早期胃癌。鉴于其发生率低,目前国内鲜有关于同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多灶早期胃癌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多灶早期胃癌同时ESD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筛选出符合入组条件的21例同时性多灶早期胃癌并行同时ESD治疗的病人(多灶早期胃癌组)及137例单灶早期胃癌病人(单灶早期胃癌组),对比分析多灶早期胃癌组与单灶早期胃癌组病人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内镜下特征、手术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内镜下的根治度等。结果:多灶早期胃癌组病人的平均年龄67.7±6.4岁,高于单灶早期胃癌组的62.8±10.0岁,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两组病人的癌灶分布均以胃下1/3多见,内镜下形态以浅表隆起型及混合型居多。多灶早期胃癌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单灶早期胃癌组(多灶早期胃癌组94.9±38.8 min vs.单灶早期胃癌组56.7±38.3 min,P<0.001)。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多灶早期胃癌组为9.5%(2/21),高于单灶早期胃癌组的5.8%(8/137),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P=0.623)。多灶早期胃癌组所有癌灶术后病理均为分化型癌,而单灶早期胃癌组有12例为混合组织学类型,余125例均为分化型癌,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1)。内镜根治度为A、B的在单灶早期胃癌组为86.9%(119/137),在多灶早期胃癌组为95.5%(42/44),两组间内镜根治度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457)。结论:对于同时性多灶早期胃癌,同时ESD治疗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及安全的。第二部分一-早期胃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同时性复发癌与异时性复发癌的临床分析背景及目的:对于没有淋巴结转移风险或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的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已被广泛接受并成为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法;对于这部分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可以获得和外科手术相似的预后。相比于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避免了胃部分切除,提高了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亦保留了大部分胃粘膜,而保留的胃粘膜则存在癌变的可能。同时性复发癌为首次内镜治疗后1年内发生的癌,为初次治疗时已经存在、但被遗漏的癌;异时性复发癌为内镜治疗1年后发生的癌。内镜治疗后胃的异时癌的发生风险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步升高。目前国内关于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后复发癌的研究及数据尚较缺乏,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总结、分析我们内镜中心的同时性复发癌及异时性复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同时性复发癌的漏诊原因及异时性复发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早期胃癌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切除病人的内镜及随访资料(入组病人同第一部分),共筛选出13例复发病人,包括6例同时性复发癌及7例异时性复发癌。结果:同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3.8%(6/158),平时时间间隔为5.3±3.6月(3—12月);异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4.4%(7/158),平均间隔时间为24.4±9.1月(15—36月)。单灶早期胃癌组,同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2.9%(4/137),异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4.4%(6/137);多灶早期胃癌组,同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9.5%(2/21),异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4.8%(1/21)。6例同时性复发癌中(共7处病灶),垂直分布以胃上1/3多见(42.9%,3/7);7例异时性复发癌中,垂直分布以胃下1/3多见(57.1%,4/7),水平分布以小弯侧多见(71.4%,5/7)。在巴黎分型方面,同时性复发癌以混合型多见(42.9%,3/7),异时性复发癌以浅表凹陷型多见(42.9%,3/7)。初次内镜下切除时,这13人(初次治疗时共16处癌灶)癌灶周围的背景粘膜均合并重度肠上皮化生;HP感染状态在10人中可查,其中9人为阴性。同时性复发癌漏诊的原因为:癌灶小、不明显(2例),未观察漏诊部位(2例),不认识病变(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浅表凹陷型是发生异时性复发癌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时,背景粘膜为重度肠上皮化生时,需警惕同时性复发癌的存在及异时性复发癌的发生。早期胃癌行内镜检查及治疗时,需仔细观察全胃,避免漏诊。定期内镜随访有助于复发癌的早发现及早治疗。第三部分---LINC00511在胃癌中的作用背景及目的:胃癌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常见的癌症,大量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IncRNAs)是肿瘤进展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尽管如此,LINC00511的生物学功能以及LINC00511是如何参与胃癌的调控仍然不清楚。方法:我们采用RIP分析及荧光素酶报告分析阐述LINC00511和miR-625-5p之间的结合。然后通过功能丧失研究验证LINC00511在胃癌中的功能。结果:在本研究中,LINC00511在胃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升高。而且,LINC00511在I/II和III/IV期胃癌中强表达。沉默LINC00511后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并提高其细胞凋亡率。我们用核质分离来判断LINC00511的亚细胞定位。进一步研究发现,miR-625-5p有与LINC00511的结合位点,并受LINC00511负调控。miR-625-5p的过表达可以抑制胃癌的进展。敲除miR-625-5p可以恢复LINC00511沉默的影响。而且,NFIX作为miR-625-5p的下游靶点被发现,NFIX的过度表达可以抵消LINC00511沉默的影响。体内研究结果表明,LINC00511表达下调可降低Ki67和NFIX的表达,同时上调miR-625-5p的表达。结论: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LINC00511可以通过作用于miR-625-5p/NFIX轴发挥肿瘤启动子的作用,提示LINC00511也许可以作为胃癌治疗的一个靶点。

周联菲[7](2020)在《清幽方联合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自拟中成药清幽方联合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湿热内蕴证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秘剂四联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幽方,疗程为2周,治疗结束满4周及16周后予以复查14C呼气试验,观察两组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及复发率。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胃肠疾病患者临床报告结局评价量表积分,观察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本次研究治疗组有1例脱落,对照组有2例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学描述病例共77例。结果:1.症状改善情况:a.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能够显着改善该疾病的中医症状(P<0.01)。b.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c.治疗后两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能够改善单项中医症状(P<0.05)。d.治疗组在改善胃脘痞满或疼痛、食少纳呆、身体困重、口臭、神疲乏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口干苦或口粘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大便溏而不爽、胃脘灼热方面两组治疗效果相当(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9.74%,对照组总有效率73.68%,治疗组临床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 1)。3.幽门螺杆菌根除和复发情况:a.治疗结束4周后,按意向性分析(ITT)治疗组根除率为87.50%(35/40),对照组根除率为77.50%(31/40)。按方案分析(PP)治疗组根除率为89.74%(35/39),对照组根除率为81.58%(31/38),两组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相当(P>0.05)。b.治疗结束16周后,治疗组复发率为2.86%(1/35),对照组复发率为9.68%(3/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生存质量改善情况:a.治疗后两组PRO量表各维度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P<0.01)。b.治疗组在消化不良、全身症状、心理情绪3个维度的改善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反流、排便异常、社会功能3个维度的改善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1/3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6/38),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很轻微,未影响患者接受治疗。结论:清幽方联合四联方案与单纯的四联方案具有相同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其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后者,并能够减少不良反应,提示在单纯四联方案基础上辅以清幽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魏宗苹[8](2020)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科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及癌前病变的发病年龄、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及影响因素;评估纳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感染情况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ESD治疗EGC及癌前病变的经济学评估;评估术前、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方法:(1)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2年1月2019年12月在消化科行ESD治疗,且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EGC和癌前病变的患者;(2)将EGC组和癌前病变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间在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病理一致性和经济学指标之间的差异;(3)评估ESD治疗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ESD治疗EGC及癌前病变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210例EGC及癌前病变患者中,男性153例,女性57例,男女比例2.68:1;年龄范围为2981岁,平均年龄57.59±10.31岁,以4069岁为主(83.33%);平均BMI 23.19±3.22;吸烟80例(38.10%);饮酒49例(23.33%);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者18例(8.65%);高血压病史56例(26.67%),糖尿病病史27例(12.86%)。2.实验室检查:将纳入患者分为EGC组和癌前病变组,将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仅有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在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共有140例患者完善了Hp检测,阳性70例(50%),且Hp感染在性别、EGC和癌前病变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病变切除情况:共切除病变221处,平均病变大小:3.06±1.23 cm。其中切缘阳性患者4例(1.90%,2例水平、基底切缘均为阳性,1例水平切缘阳性,1例基底切缘阳性),碎片化切除4例(10处病变,1.90%),整块切除率95.02%(210/221),完全切除率为93.21%(206/221),治愈性切除率92.31%(204/221)。平均手术时间:56.89±37.24 min。4.病变部位:共有221处病变,贲门24例(10.86%),胃窦112例(50.68%),胃角21例(9.50%),胃22例(9.95%),胃体31(14.03%),胃体窦8例(3.62%),幽门3例(1.36%),病变主要位于胃窦部,其次为胃体,贲门次之。5.并发症:术后出血13例(6.19%)。11例因迟发性出血行内镜下止血治疗(1例因内镜止血失败追加手术治疗),1例术后7天发生出血追加手术治疗,1例经保守治疗后止血。无术中及术后迟发性穿孔发生。追加手术9例(4.29%),均为男性(淋巴管浸润1例、脉管浸润1例,术后出血2例,切缘阳性1例,病变距切缘距离过小4例)。6.病理结果:完善术前病理检查者共1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例(3.89%),肠化8例(4.44%),LGIN 62例(34.44%),早期胃癌93例(57.22%)。术后病理结果:(合并多种病理改变时以最重的病理结果为准):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2.71%),肠化11例(4.98%),LGIN 72例(32.58%),早期胃癌132例(59.72%)。共有51例回报了组织学分型,其中48例腺癌(72.73%),以管状腺癌居多,腺癌合并印戒细胞癌2例(3.03%),印戒细胞癌1例(1.52%)。肉眼分型:共有94例回报了大体分型:Ⅱa型34例(36.17%),Ⅱb型4例(4.26%),Ⅱc型31例(32.98%),Ⅱa+Ⅱc型17例(18.09%),Ⅱc+Ⅱa 8例(8.51%)。合并溃疡病变6例(2.86%),以Ⅱa型和Ⅱc型病变为主。分化情况:共有40例包含分化情况,高分化16例(40%),中分化18例(45%),低分化6例(15%),主要以中、高分化为主。病变浸润深度:135例病变局限于上皮内(61.09%),粘膜层74例(33.48%),粘膜下层12例(5.43%,浅层6例:浸润深度≤500μm;深层6例:浸润深度>500μm)。7.术前、术后病理一致性:本研究中将HGIN归为早期胃癌组。共有180处病变进行术前、术后一致性分析,术前EGC共103例,术前、术前早期胃癌一致96例(一致率93.20%),术后病变较术前病变减轻7例(高判率6.80%);术前癌前病变共77例,术前、术后癌前病变一致52例(一致率67.53%),术后病变较术前病变加重25例(低判率32.47%)。8.住院费用:平均住院费用为26355.53(22080.94,30637.91)。9.住院周期:平均住院天数为10.83±4.88天。结论:1.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约为女性的2.68倍;2.我院消化科EGC及癌前病变患者的Hp感染率在50%左右;3.我院EGC的术前、术后病理一致性佳,一致率可达93.20%。4.手术时间≥60 min可能为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5.ESD在EGC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6.EGC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久于癌前病变,住院费用高于癌前病变组。

阳磊[9](2019)在《温中运脾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温中运脾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温中运脾汤治疗。治疗结束后记录其观察指标: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及病理疗效、临床总疗效、安全性评估及随访3个月的远期疗效,通过比较其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异来评价温中运脾汤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症状评分比较:两组在中医临床各症状评分通过组内比较发现治疗后对比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在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对比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而在疲倦乏力、畏寒怕冷、大便稀溏症状评分中两组无差异性比较(P>0.05)。2胃镜及病理疗效比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6.66%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6.67%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治疗效率76.66%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临床总疗效比较:对照组治疗有效70.00%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有显着性差异(P<0.05)。5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一般查体、常规抽血检查、心电图均未出现明显异常,但纳入患者中共有11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出现2例对比对照组9例有显着性差异(P<0.05)。6随访:治疗后三个月对两组进行随访通过临床症状评分,其对照组(3.86±1.53)及观察组(3.86±1.53)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对比治疗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温中运脾汤治疗CNAG脾胃虚寒证各临床症状上均存在一定的疗效,并在治疗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症状上存在优势。2温中运脾汤可以有效减轻CNAG脾胃虚寒证患者胃黏膜炎症反应。3通过整体观察,温中运脾汤治疗CNAG脾胃虚寒证在临床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并具有远期疗效稳定的优势,故值得推广应用。

王蓉[10](2019)在《胃和Ⅲ号治疗CAG伴IM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胃和Ⅲ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胃黏膜相关因子的检测,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70例CAG伴IM寒热错杂证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口服胃和Ⅲ号,每日3次,每次6g(每粒0.2g);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每日3次,每次4片,疗程均为6个月,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电子胃镜表现、胃黏膜病理结果,明确其临床疗效;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胃黏膜组织中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audal-type 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2,CDX2)、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3)、p53、增殖细胞相关核抗原ki67的蛋白表达,探究胃和Ⅲ号治疗CAG伴IM寒热错杂证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取得良好疗效,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经统计学分析,P<0.05,表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进行评价,经统计学分析,P<0.05,表明观察组总体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各症状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胃脘痞满、遇冷加重、嗳气三种症状上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在改善胃脘痞满、遇冷加重、嗳气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其余症状改善程度差异不明显。(3)治疗前后两组胃镜、病理组织学、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两组胃镜下表现、胃黏膜病理表现、Hp感染情况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胃镜黏膜色泽情况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胃镜下黏膜色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肠化生改变情况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改善胃黏膜肠化生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p感染情况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根除Hp感染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前后两组CDX2、RIP3、p53、ki67蛋白表达进行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黏膜CDX2、RIP3、p53、ki67蛋白表达均比治疗前下降,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小于0.05,说明观察组在抑制肠化生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1)采用胃和Ⅲ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寒热错杂证具有较好临床疗效,且优于对照药胃复春。(2)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胃和Ⅲ号参与抑制IM启动因子CDX2转录、RIP3信号通路,降低IL-33表达,进而减低SP表达、P53激活NF-κB通路从而抑制与IM启动因子CDX2的结合、以及根除Hp抑制ki67诱发细胞增殖与凋亡有关。(3)本次研究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说明胃和Ⅲ号在疗程和规定剂量内用药安全有效。

二、不同年龄、Hp感染状态的胃病患者胃镜检查的适应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年龄、Hp感染状态的胃病患者胃镜检查的适应证(论文提纲范文)

(1)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及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NSAIDs相关性消化道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危风险及预后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学及胃癌风险评估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入组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查方法
        1.4 组织学评估
        1.5 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和胃泌素-17
        1.6 幽门螺杆菌检测
        1.7 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萎缩性胃炎随访患者的基础特征
        2.2 病变的进展与消退
        2.3 萎缩性胃炎OLGA及 OLGIM分期
        2.4 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和胃泌素-17
        2.5 随访期间胃癌检出情况
    3 讨论
第二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及病理临床研究
    1 方法
        1.1 研究人群
        1.2 改良木村竹本-分类
        1.3 内镜检查
        1.4 组织学评估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基础特征
        2.2 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组织学一致性分析
        2.3 不同活检部位组合评价OIGA分期的准确性
        2.4 不同活检部位组合评价OIGIM分期的准确性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3)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认识
        1.1 对Hp相关胃脘痛病名的认识
        1.2 对Hp相关胃脘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辨证施治
        1.4 半夏泻心汤原方分析
        1.5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1.6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灵活应用
    2 西医学认识
        2.1 Hp的起源及流行病学特点
        2.2 Hp感染致病机理
        2.3 Hp感染的检测方法与诊断
        2.4 Hp感染与儿童常见的相关疾病
        2.5 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估计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内容
        2.5 评价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4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比较
        5.2 疗效评价
        5.3 Hp根除率比较
        5.4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课题设计思路
        1.1 选方思路
        1.2 组方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疗效方面
        2.2 根除率方面
        2.3 不良反应方面
    3 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指征
    1.3 疗效评价标准
    1.4 早期胃癌的巴黎分型
    1.5 研究资料
        1.5.1 资料来源
        1.5.2 资料收集
        1.5.3 资料分析
    1.6 研究方法
        1.6.1 ESD术前准备
        1.6.2 ESD操作过程
        1.6.3 ESD术后患者处理
        1.6.4 ESD术后标本处理
        1.6.5 ESD术后随访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及肿瘤标志物表达情况
    2.2 内镜下表现及术前活检病理
    2.3 早期胃癌患者ESD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病理情况
    2.4 内镜下分型和切除标本大体分型一致性分析
    2.5 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一致性分析
    2.6 绝对适应证组与扩大适应证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2.7 ESD治疗早期胃癌术后随访及复发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早期诊断的血清学与内镜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

(5)威灵养胃汤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二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观察评定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三 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入组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3 研究结果
        4 安全性观察
    四 讨论
        1 病因病机
        2 治法治则
        3 威灵养胃汤的临床应用基础
        4 威灵养胃汤的方义分析
        5 现代药理学研究
        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7 存在问题及展望
    五 结论
    参考文献Ⅰ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Ⅱ
附表
致谢

(6)同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多灶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及LINC00511在胃癌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同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多灶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早期胃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同时性复发癌与异时性复发癌的临床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LINC00511在胃癌中的作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课题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一
外文论文二

(7)清幽方联合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幽门螺杆菌的病原学特点
        1.2 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
        1.5 幽门螺杆菌常见的检测方法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指征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2.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辨证分型
        2.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治疗进展
    3.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主要药物
        2.3 治疗方案
    3. 疗效评价
        3.1 观察指标
        3.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4. 数据统计方法
    5. 临床资料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病情资料分析
    6. 研究结果
        6.1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6.2 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6.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6.4 Hp根除率比较
        6.5 Hp复发率比较
        6.6 生存质量改善评价
        6.7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总结与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清幽方方解
    3. 清幽方药味的药理分析
    4. 临床运用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表
    表2 基于慢性胃肠疾病患者报告临床结局评价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2.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ESD治疗相关器械
    1.4 术前准备
    1.5 ESD操作步骤
    1.6 术后处理
    1.7 病理结果及指标
    1.8 疗效和并发症评估及标准
        1.8.1 疗效评价
        1.8.2 并发症定义
        1.8.3 病变大小
    1.9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ESD治疗EGC和癌前病变的总体情况
    2.2 基本资料
        2.2.1 一般情况
        2.2.2 一般情况的组间比较
    2.3 实验室检查
        2.3.1 Hp检测
        2.3.2 血清学检查
    2.4 病理结果
        2.4.1 术前病理结果
        2.4.2 术后病理结果
        2.4.3 术前、术后病理一致性分析
        2.4.4 病变浸润深度
        2.4.5 分化及合并溃疡情况
    2.5 病变切除情况
        2.5.1 病变部位
        2.5.2 疗效评价
    2.6 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2.6.1 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2.7 经济学评估
        2.7.1 住院费用
        2.7.2 住院时间
        2.7.3 手术时间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温中运脾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CNAG的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CNAG病因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CNAG治疗的认识
        1.2.1 抗Hp治疗
        1.2.2 抑制胃酸治疗
        1.2.3 保护胃黏膜治疗
        1.2.4 促进胃动力治疗
        1.2.5 助消化治疗
        1.2.6 其它
    2 中医学对CNAG的研究概括
        2.1 中医学对CNAG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学对CNAG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脾胃虚弱
        2.2.2 外邪客胃
        2.2.3 情志不畅
        2.2.4 饮食不节
        2.3 中医学对CNAG辩证分型的认识
        2.4 中医学对CNAG治疗的研究认识
        2.4.1 专方加减治疗
        2.4.2 中医针灸治疗
        2.4.3 中医内外联合治疗
        2.4.4 中西医联合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CNAG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本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终止标准
        1.3.4 脱落病例标准
        1.3.5 脱落病理处理
        1.3.5 剔除标准
        1.4 主要仪器
    2 研究方案
        2.1 知情同意
        2.2 筛查入组
        2.3 治疗方法
        2.3.1 对照组
        2.3.2 观察组
        2.3.3 其他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资料
        2.4.2 安全性指标
        2.4.3 疗效性观察
        2.5 疗效判定标准
        2.5.1 症状评分判定标准
        2.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5.3 胃镜及病理疗效判定标准
        2.5.4 临床总疗效判定标准
        2.5.5 安全性分级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性别比较分析
        3.1.2 年龄构成分析
        3.1.3 病程差异比较
        3.2 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胃镜及病理炎症程度差异性比较分析
        3.2.1 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比较分析
        3.2.2 治疗前胃镜和病理炎症程度差异比较分析
        3.3 治疗后效果差异性分析
        3.3.1 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3.2 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比较分析
        3.3.3 胃镜及病理疗效差异比较分析
        3.3.4 临床总疗效差异比较分析
        3.3.5 安全性比较分析
        3.3.6 随访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法依据
        1.1 对脾胃虚寒证的认识
        1.2 导师治疗经验
    2 温中运脾汤探讨
        2.1 温中运脾汤药物构成
        2.2 温中运脾汤方药研究
    3 CNAG脾胃虚寒证应用温中运脾汤的疗效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胃和Ⅲ号治疗CAG伴IM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介
致谢

四、不同年龄、Hp感染状态的胃病患者胃镜检查的适应证(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及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探讨[D]. 白托娅.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危风险及预后随访研究[D]. 李琼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溦.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估[D]. 方政. 浙江大学, 2020(02)
  • [5]威灵养胃汤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李瑞莹.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同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多灶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及LINC00511在胃癌中的作用[D]. 陈兆生. 山东大学, 2020(08)
  • [7]清幽方联合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D]. 周联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D]. 魏宗苹. 兰州大学, 2020(12)
  • [9]温中运脾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临床观察[D]. 阳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胃和Ⅲ号治疗CAG伴IM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研究[D]. 王蓉.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不同年龄胃病患者胃镜检查指征及Hp感染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