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在200MW汽轮机改造中的应用

新技术在200MW汽轮机改造中的应用

一、Application of new techniques to renovation of 200 MW steam turbine(论文文献综述)

谈晓辉,李祖勤,陈振华,刘阳,管洪军,杨淑威[1](2021)在《300MW汽轮机组通流改造技术浅析》文中认为针对300MW汽轮机供电煤耗高、缸效差等问题,对汽轮机通流部分实施技术改进。通过优化设计动静间隙,重新设计叶片叶型,降低气流扰流损失;并对汽轮机内缸设计进行优化,通过优化调节级速比,适当提高级后压力,从而提高缸效率。同时,新设计内缸对排气扩压及端壁进行优化设计,进一步降低了缸内气流损失。此次改造中,高、中压及部分低压动叶片围带采用自带冠CCB结构,叶顶汽封全部采用城墙齿结构,减少了漏气损失,同时,机组起停过程中能较好的保护其余汽封齿不被损坏。

郭峰[2](2020)在《耦合热泵的某300MW供热机组余热利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能源逐渐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促使人类对能源的探索更加深入。常规的火电厂发电,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而且汽轮机排汽导致大量的热损失,造成能源的浪费。如果对这部分废热进行有效回收利用,将低品质的乏汽用于供热,既能有效减少生产中能源的浪费,又能保护环境,是节能环保的一项有力措施。本论文基于我国火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现状,分析了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特征,研究了吸收式热泵技术的技术原理、热力学特性,将热泵技术应用在电厂的余热回收过程中,并对热泵技术的可行性加以论证。本论文对应用在电厂余热回收技术中的300MW供热机组耦合吸收式热泵展开研究,并对回收技术加以优化,为工程改造和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供热量一定的前提下,采用热泵进行供热产生的热力性能相较于抽汽供热要好一些;在供热工况均能满足总供热量的要求时,应优先选择吸收式热泵系统进行供热。(2)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对乏汽余热进行回收,随热网供水温度增加,最终实现热电厂的热力性能优化,热网供水温度由原来的58℃增加到后来的80℃时,节煤量也随之增加了约1/3;机组背压对热泵供热系统的热力性能影响不大,但是热电厂综合效率、系统节煤量都随着背压的増加而降低,因此,供热量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低的机组背压;热泵性能系数COP的增加有利于热电厂与热泵供热,COP从1.5增加至2.0时,供热(火用)损直接从63.89GJ/h降低至0.74GJ/h。(3)耦合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机组乏汽余热利用改造,增加了机组的供热能力。本文2×300MW供热机组耦合吸收式热泵后,可增加外供热能力130MW,实现新增供热面积236万m2。(4)在对电厂余热进行回收的过程中采用热泵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电厂的能源利用率,减少发电过程中能源的浪费,也减少了排除的有害气体以及煤渣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文对2×300MW供热机组展开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改造,在额定供热工况,单机组可回收100t/h的乏汽热量来进行供热,使得机组煤耗下降38.87g/k Wh,发电热效率提高14.95%,全厂热效率提高8%。回收乏汽供热量将节省7.17万吨/年的标准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多达16.55万吨/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可以减少达0.17万吨/年,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可达162.47吨/年,与此同时烟尘排放量也降低0.14万吨/年,产生的灰渣也降低2.68万吨/年。

宋学伟[3](2020)在《能源“双控”下燃煤电厂节能改造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节能降耗的政策及环保压力影响下,节能降耗的措施密集出台,其中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及控制能源消费强度的“双控”措施,有效推动了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电煤作为煤炭消耗的主力,削减煤电用煤及提高煤电效率成为最有效的方式。由于燃煤电厂的新建项目较少,要实现燃煤电厂的节能降耗,将存量燃煤电厂进行技术升级及节能改造的优势突显出来,且存量燃煤电厂的节能改造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所以一套实用有效的燃煤电厂节能改造项目评价模型具有极广的应用前景。本文以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鱼骨图理论与聚类分析理论,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并从四个效益维度建立了燃煤电厂节能改造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燃煤电厂节能和改造特点,综合技术特性、改造目标、能源“双控”政策等多项影响因素,使燃煤电厂节能改造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构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根据指标特点,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的确定,采取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评语集,依据最大隶属度理论,对指标进行评价,最后得出燃煤电厂节能改造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结果。并以M电厂节能改造的项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燃煤电厂节能改造项目综合评价模型是科学合理的,能够为燃煤电厂节能改造工程的科学评价及决策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对于推动煤电节能改造转型升级有较好的研究和实践意义。最后,根据本文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给出了燃煤电厂节能改造项目未来的发展对策,为燃煤电厂节能改造项目更好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张元甲[4](2019)在《富平高新区区域能源冷热电三联供方案设计及评价》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通过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能源项目也在我国迅速发展。2016年我国热电联产装机规模已经达到3.56亿千瓦,其中以煤为燃料的发电机组占绝大多数。以区域能源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为代表的区域能源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应用较少,实际应用中也多以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为主。尽管天然气具有清洁环保的特点,但存在着气量少、价格高、用点窄、分布不均匀的缺点。而煤炭作为我国主力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以上,具有分布广、余热量大、适应性强、成本低、且环保基本达标的特点,因而对已建成的燃煤发电厂和更新换代超级发电容量的燃煤发电厂来讲,继续提升燃煤发电一次能源利用率,研究基于燃煤发电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根据拟建设的富平热电厂为能源动力站,由富平热电厂引接电、热、冷等产品供给富平高新区各个用户,研究以燃煤发电厂为动力源头的区域能源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方案并进行评价。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区域能源供电、供热、供冷及不同能源相互结合利用的发展现状,说明区域能源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并对冷热电三联供的相关技术进行介绍。其次结合富平高新区基本情况和规划要求,分别对高新区电、热、冷需求进行分析,得到各能源负荷数据。然后根据高新区实际需求,提出以燃煤发电机组为基础的供电、供热、供冷方案,并根据中长期需要提出优化或扩建方案。再者根据能源负荷数据,分别计算电力系统、供热系统和制冷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加权计算得到系统一次能源利用效率为71.568%。最后通过4F-LCA模型对其环境、经济、物质、能量的影响进行计算,并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式比较说明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指标占优,量化说明区域能源冷热电三联供与大型燃煤电厂结合的优势。

阎晓亮[5](2019)在《热电厂低真空循环水供热改造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循环水供热可以提高汽轮机组的热效率,能够得到较好的节能效果。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北方一些电厂陆续将部分装机容量≤50MW的汽轮机用于低真空运行,近几年开始尝试对200MW以下机组进行改造,取得了一定效果。采用排汽加热循环冷却水直接供热或作为一级加热器热源,进行冬季采暖供热,经过多家电厂运行实践表明,从技术角度讲该技术可靠,机组运行稳定。抽凝机组采用低真空循环水供热时,汽轮机组无需大规模改造,只需将凝汽器循环冷却水的入口及出口管路接入供热系统。从汽轮机运行角度考虑,这种改造是一种变工况运行。将冷凝器作为一级加热器,利用排汽的汽化潜热加热循环水,用循环水代替热网水供暖,从而将排汽汽化潜热加以利用;热网中的热用户就相当于循环冷却系统中的冷却塔,循环水在凝汽器中吸收热量送至热用户散热后,再回到凝汽器重新吸热循环。为保证凝汽器低真空安全运行,正常情况下水侧压力不能超过0.196MPa,因此,必须加固凝汽器使其承压达到0.4MPa,其供、回温度采用60℃、50℃为宜。由于低真空运行只是汽轮机的特殊变工况对汽轮机本体没有改动,但凝汽器在低真空运行期间,汽轮机组的发电量受供热量直接影响。因此,合理确定供热面积对汽轮机的经济运行影响很大。本文对大连泰山热电厂和中电投赤峰热电厂循环冷却水余热利用的技术开展研究。大连泰山热电厂拥有8400t/h流量循环冷却水,中电投赤峰热电厂拥有6000t/h流量循环冷却水,冬季水温稳定在18~26℃之间,而这部分热能在冷却塔的喷淋冷却过程中白白损失掉,同时冷却水的蒸发也损失了大量水分(大连泰山电厂每年采暖期损失824448吨水,赤峰热电厂每年采暖期损失127368吨水)。利用高温热泵技术和热网切换技术及相关设备,把热电厂的循环冷却水作为低温热源,提取回收其中的大量低温热能。经过改造后大连泰山电厂每年节约标准煤量36949吨,赤峰热电厂每年节约标准煤量28480吨,有效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CO2排放。改造工程可以利用多种方案:利用高温热泵和循环水相结合实现集中供暖;采用热网切换达到提高供热量;采用串联供暖系统,实现综合能效最大化。通过计算研究表明:高温热泵和循环水相结合回收余热方案和切换热网方案各有优缺点,适于在不同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潘杭萍[6](2019)在《供热系统能量梯级利用开发及优化》文中认为当前社会用电需求增幅回落,供热需求持续增加,凝汽式机组供热改造的研究,对热电联产的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有着重大意义,推进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地建设。目前对凝汽式机组进行供热改造,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供热改造经济性评估体系,忽视了供热抽汽的可用能损失,没有充分发挥热电联产的最大效能。因此,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按供热抽汽的能级高低进行能量梯级利用,是当前大型凝汽式汽轮机供热改造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凝汽式机组的供热改造研究分为民用供暖与工业供热。对凝汽式机组供暖改造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不同供热需求,分别对其改造为背压机、抽背机的方案进行热力计算,得出合理改造方案。调研实地工业供热需求,从供热可靠性、机组负荷变化的适应性、供热抽汽对机组安全性的影响和供热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低温再热蒸汽为主供热汽源,四抽蒸汽作为备用汽源。开发能量梯级利用抽汽供热系统,抽汽经过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做功后送往热网,最大限度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性。基于EBSILON软件,对抽汽供热系统进行电负荷、热负荷双重变化的主要工况仿真建模。对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进行变工况运行分析。随着主机负荷的降低,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效率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主机进汽量不变,随着供热量的增加,机组热耗率降低,供热净收益增加。计算抽汽量对汽轮机和锅炉再热器运行安全的影响,得出抽汽供热量的极限供热范围。针对现有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的进汽方式及其弊端,提出一种新型的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根据主机负荷运行工况,调整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进汽方式。分别对额定进汽压力、进汽方式切换点、新型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的高压缸级数进行参数优化,提高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的效率,扩大其进汽参数范围。

赵世飞[7](2019)在《燃煤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电联产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与污染物集中控制的重要技术,其发展关注点也呈现高效,环保,供热扩容和负荷灵活性等多元化特点。相较成熟的抽凝热电联产技术,高背压余热供热技术的节能潜力、适用范围与性能优化等尚待深入研究,为其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对大型燃煤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展开适用性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首先通过与传统燃煤抽汽凝汽式热电联产机组的对比,开展高背压机组的热力学特性研究,从理论层次揭示其节能原理与应用的局限性;其次,探究了高背压供热机组最常见型式(双机热电联产机组)的热电负荷运行及经济分配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节能和负荷灵活性的角度对热电联产机组进行了优化。基于热电联产能耗分配,揭示出热电联产机组的优越性及强化方向,指出热电联产节能优化需要从降低换热过程(?)损入手。利用EBSILON Professional建模,通过与抽凝热电联产机组的对比,从整体热力学性能和供热过程探讨高背压机组的节能潜力。高背压机组乏汽完全利用,且单位供热量(?)耗比抽凝机组低34.73%,发电(?)效率为比抽凝机组提高5.18%。针对纯高背压机组“以热定电”运行的局限,对比分析其常见其他型式对高背压供热热力学性能的改善。基于上述局限性,进一步以双机联合运行的热电联产机组为对象,研究双抽凝机组和高背压-抽凝机组的运行策略以及热力学性能差异。提出供热凝汽器最大温升比和乏汽供热比的概念,并用其分析一次网供回水温度对机组供热能力及热电负荷特性的影响。热网供回水温度的升高使乏汽供热比降低。基于双机联合运行机组的能耗和热电特性差异,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数学方法进行全供热期热电负荷经济分配,为双机联合运行机组提供能耗的最优化解决方案。本文案例研究表明,高背压机组在供热期发电量与抽凝机组相当,但供热能力大幅增加。与双抽凝机组相比,高背压-抽凝机组煤耗量降低8.55%,发电效率和燃料利用系数分别提高6.85%和5.78%,发电标准煤耗率降低32.79g/kWh。在双机热电联产机组热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挖掘热电联产机组节能潜力,提出新型的优化流程。包括基于余热回收和能级匹配的高背压-抽凝机组烟气与乏汽余热综合利用系统,以及基于降低蒸汽加热系统过热度的增设无再热汽轮机的方案,并分别对其展开热力学和经济性方面的研究。锅炉烟气与汽轮机乏汽的余热综合利用可有效提高高背压-抽凝机组乏汽利用率。在设计工况时,新型系统乏汽利用率比原机组高22.74%,供热量提高16.26%,对应的发电标准煤耗率降低19.65 g/kWh。新型系统的年净收益为180万美元(1242万元),新增设备投资动态回收周期为2.06年。增设无再热汽轮机后,供热过程(?)损显着降低,并通过对典型供热期的计算,得到了新型供热系统较之传统系统的节能及经济优势。本文总结了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提升常见技术,包括燃煤锅炉,电锅炉,电动热泵,蓄热系统,吸收式热泵以及其他余热回收过程等。并将依据技术原理、运行调节策略的差异将这些技术分为辅助热源模式和电制热模式,最后从节煤效果和技术经济性等角度展开了对比分析,给出了技术路线选择的逻辑与方法。当与辅助热源模式耦合时,热电联产机组的电负荷调节范围从78.72%-54.87%扩大为100%-25.20%,与电制热模式耦合时,则扩大为78.72%-0。余热利用技术最具节煤潜力,采用抽汽作为热源的蓄热系统技术经济性最佳。热电联产机组在选用灵活性提高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调峰需求,运行调节难度,节煤效果,技术经济性等诸多因素。

张继红,杜文斌,赵杰,张朋飞[8](2019)在《600MW等级超临界汽轮机通流改造综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能源结构改革的深入和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近年来600 MW等级超临界汽轮机通流改造技术发展迅速。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超临界汽轮机组的改造发展历程,对比了主要厂家通流改造方案的技术特点,从经济性、可靠性两方面对已经完成的600 MW等级超临界汽轮机通流改造项目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并与国外超临界汽轮机进行了对标,在此基础上对通流改造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600 MW等级超临界汽轮机通流改造技术成熟,改造后汽轮机组的经济性得到显着提高;与国外同类型机组相比,国内汽轮机组经济性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刘堃[9](2018)在《600MW亚临界机组锅炉节能提效改造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内蒙古某发电公司容量为60万千瓦的亚临界机组锅炉为研究对象,针对该锅炉在机组综合节能提效改造中,为配合汽轮机通流部分变更而进行的锅炉本体改造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锅炉概况及其运行现状展开调研;通过BMCR、100%、75%和50%等4种典型工况下的现场试验,重点对锅炉最大出力、锅炉效率和过、再热汽温特性进行考察,分析并掌握了改造前的锅炉运行特性。结果表明:锅炉最大连续出力和最大负荷工况下的锅炉效率均略优于设计值,分别为2087.62t/h和93.42%;主蒸汽温度在50%负荷以上可维持额定值;再热汽温在全工况下均偏低,在低负荷时情况尤其突出,低于设计值20℃。(2)根据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目标和机炉热力参数匹配原则,确定了锅炉的边界接口参数要求;并提出通过改造分隔屏过热器、后屏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以及墙式再热器、屏式再热器和末级再热器的管排来增加换热面积的总体设计方案。(3)针对锅炉改造方案,采用俄罗斯锅炉热力计算标准方法进了整体校核热力计算,得到了改造后锅炉整体及主要受热面的热力参数。为评估改造方案的效果和分析改造对锅炉运行的影响提供了定量依据,也可为今后的锅炉运行提供参考。(4)对比分析了节能提效改造前后锅炉热力参数。结果表明:改造后,锅炉的主蒸汽量提升了4.4%,出力达到2150t/h;主蒸汽和再热蒸汽温度也有了明显提升,分别达到571℃和569℃;完全可以满足通流改造后汽机进汽压力和进汽温度的参数要求。还分析了改造对锅炉运行的影响,主要有:改造后,炉内烟温水平和热负荷均有增加,应注意避免造成炉膛严重结渣;烟气流速增加约9%,需考虑防磨措施等。

杨双华[10](2017)在《三河电厂300MW汽轮机通流改造》文中指出我国“十三五”能源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一次能源总消耗量要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总消耗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所占比例控制在62%以内。火电厂是一次能源消费的大户。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密不可分,减少发电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性对火力发电企业来说很重要。发电煤耗是制约火电厂成本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按照对火力发电厂的热经济性分析,电厂能耗比较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效率比较低。所以以汽轮机通流部分增容改造为主的大量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项目,已经成为提高发电机组热效率的重要措施。本文以三河电厂#4机组为研究对象,描述了该机组在进行通流改造之前的设备状态以及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对该机组通流改造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进而涉及了相应的改造方案、原则以及内容。还对该机组改造后的热力性能试验数据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在不同工况下机组的运行经济特性,并且针对这个特性,还提出了深层次的的节能降耗建议和措施。

二、Application of new techniques to renovation of 200 MW steam turbin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pplication of new techniques to renovation of 200 MW steam turbine(论文提纲范文)

(1)300MW汽轮机组通流改造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发背景
2 研发目标
3 技术特点
    3.1 汽轮机汽动设计改进技术
    3.2 动静叶栅匹配技术
    3.3 高中压内缸优化技术
    3.4 低压内缸优化技术
    3.5 排汽扩压段优化技术
    3.6 低压末级叶片技术
    3.7 提高低压末级叶片根部反动度技术
    3.8 低压去湿、防水蚀技术
    3.9 防固体颗粒冲蚀技术
    3.1 0 新型汽封技术
4 技术指标
    4.1 技术水平
    4.2 具体技术指标
5 推广应用情况
6 知识产权

(2)耦合热泵的某300MW供热机组余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常规热电联产供热方案
        1.2.3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存在的问题
    1.3 热电联产乏汽余热利用现状
        1.3.1 汽轮机组低真空运行
        1.3.2 “NCB”新型供热机组
        1.3.3 常规吸收式热泵技术
        1.3.4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大温差供热技术
    1.4 吸收式热泵概述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吸收式热泵的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系统
    2.1 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构成
    2.2 工作介质
        2.2.1 制冷剂
        2.2.2 吸收剂
    2.3 工作原理
    2.4 吸收式热泵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耦合热泵供热系统热力学分析
    3.1 热泵模型的建立
    3.2 热力学分析
        3.2.1 (火用)分析
        3.2.2 相对经济性分析
    3.3 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3.3.1 不同供热工况
        3.3.2 热泵供热工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耦合吸收式热泵供热系统实例分析
    4.1 原抽汽供热系统
    4.2 耦合热泵方案设计
        4.2.1 耦合方案选择
        4.2.2 原系统优化
        4.2.3 方案确定
    4.3 运行优化
        4.3.1 运行发现的问题
        4.3.2 解决措施
    4.4 改造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热泵供热系统经济性分析
    5.1 等效焓降法
        5.1.1 等效焓降的定义
        5.1.2 等效焓降的应用范围
    5.2 弗留格尔公式
    5.3 热电联产经济性指标
        5.3.1 发电方面的经济性指标
        5.3.2 供热方面的经济性指标
    5.4 经济性分析
        5.4.1 节能分析
        5.4.2 环境减排分析
        5.4.3 经济效益分析
        5.4.4 社会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能源“双控”下燃煤电厂节能改造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燃煤电厂节能改造
        1.3.2 综合评价
        1.3.3 节能改造综合效益评价
        1.3.4 节能改造策略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节能改造基础理论
        2.1.1 节能改造基本概念
        2.1.2 节能改造项目特点分析
    2.2 效益分析基础理论
    2.3 综合评价基础理论
        2.3.1 综合评价方法
        2.3.2 指标赋权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能源双控对燃煤电厂的影响分析
        3.1.1 经济性影响分析
        3.1.2 运行方式影响分析
        3.1.3 原煤品质影响分析
    3.2 燃煤电厂节能改造现状
        3.2.1 节能改造必要性
        3.2.2 节能改造主要形式
    3.3 基于鱼骨图理论的节能改造效益影响因素识别
        3.3.1 鱼骨图理论简介
        3.3.2 基于鱼骨图理论的因素识别
    3.4 基于聚类分析理论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库的构建
        3.4.1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4.2 聚类分析理论应用
    3.5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评价模型构建
    4.1 评价方法的选取
    4.2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4.2.1 确定指标权重
        4.2.2 模糊评价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5.2 项目综合效益
        5.2.1 技术改造效益
        5.2.2 财务经济效益
        5.2.3 节能效益
        5.2.4 社会环境效益
    5.3 项目综合效益评价实证分析
    5.4 燃煤电厂发展对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富平高新区区域能源冷热电三联供方案设计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冷热电三联供概述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富平高新区概况和用能需求分析
    2.1 富平高新区概况
    2.2 富平高新区用电需求分析
    2.3 富平高新区用热需求分析
    2.4 富平高新区用冷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平高新区冷热电三联供方案设计与优化
    3.1 供电方案设计与优化
    3.2 供热方案设计与优化
    3.3 供冷方案设计与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一次能源利用效率计算
    4.1 电力系统能源利用效率计算
    4.2 供热系统能源利用效率计算
    4.3 制冷系统能源利用效率计算
    4.4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一次能源利用效率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4F-LCA模型计算与评价
    5.1 4F-LCA模型介绍
    5.2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4F-LCA模型建立与计算
    5.3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4F-LCA评价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热电厂低真空循环水供热改造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1.2 余热回收的意义
        1.1.3 大连泰山热电厂及赤峰热电厂简介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3 热电厂运行效率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低真空循环水供热基本理论
    2.1 热电厂供热
        2.1.1 凝气式热电厂供热原理
        2.1.2 凝气式热电厂供热特点
    2.2 低真空循环水供热
        2.2.1 低真空循环水供热原理
        2.2.2 低真空循环水供热的特点
        2.2.3 抽凝式供热机组的循环水改造
    2.3 高温热泵供热
        2.3.1 高温供热原理
        2.3.2 高温热泵供热特点
        2.3.3 吸收式热泵
    2.4 改造后年节能量的计算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热电厂中热泵与循环水联合供热研究
    3.1 总体方案
        3.1.1 方案设想
        3.1.2 方案实施对象介绍
    3.2 热泵方案的热负荷
        3.2.1 供热现状
        3.2.2 设计热负荷
        3.2.3 电厂供热能力
        3.2.4 供热可靠性分析
    3.3 总体方案描述
    3.4 本章小结
4 热电厂中热网切换与循环水供热结合研究
    4.1 总体方案
        4.1.1 热网切换方案设想
        4.1.2 方案实施对象介绍
        4.1.3 总体方案描述
    4.2 热网切换方案的热负荷
        4.2.1 供热现状
        4.2.2 设计热负荷
        4.2.3 电厂供热能力
        4.2.4 调峰热源厂
        4.2.5 供热可靠性分析
    4.3 供热参数的确定
    4.4 供热系统改造方案
        4.4.1 厂外热网
        4.4.2 实际运行的供热系统
        4.4.3 改造后的供热系统
        4.4.4 供热系统及设备的改造
    4.5 热负荷概况分析
    4.6 热负荷详细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汽轮机真空改造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5.1 汽轮机低压通流改造方案
        5.1.1 改造方案总述
        5.1.2 双背压双转子方案的技术要点
        5.1.3 双背压双转子互换方案实施的改造方案
    5.2 改造方案对相关系统和设备的影响
        5.2.1 对凝结水泵和锅炉给水泵的影响
        5.2.2 对开式循环冷却水的影响
        5.2.3 对低压加热器的影响
    5.3 采暖期最小热负荷工况时汽机背压的核算
    5.4 改造后年节能量的计算
        5.4.1 改造后年机组运行方式
        5.4.2 改造后年节能量的计算方法
        5.4.3 改造后年节能量的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热泵方案与热网切换方案经济比较
    6.1 两方案的投资估算
        6.1.1 估算的原则及依据
        6.1.2 投资概况
    6.2 资金来源及融资方案
    6.3 财务分析
        6.3.1 原始数据和计算依据
        6.3.2 主要财务指标
        6.3.3 盈利能力
        6.3.4 敏感性分析及说明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供热系统能量梯级利用开发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凝汽式机组供热改造方案
        1.2.2 凝汽式机组供暖改造经济指标
        1.2.3 凝汽式机组供热改造安全性分析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抽汽供热机组仿真建模
    2.1 抽汽供热机组仿真建模平台
    2.2 抽汽供热机组整体架构
    2.3 锅炉自定义模型
        2.3.1 部件脚本自定义
        2.3.2 锅炉自定义部件
    2.4 汽轮机通流数学模型
        2.4.1 汽轮机机组数学模型
        2.4.2 蒸汽管道压损数学模型
    2.5 换热设备数学模型
        2.5.1 凝汽器数学模型
        2.5.2 表面式换热器数学模型
        2.5.3 除氧器数学模型
    2.6 供热蒸汽参数调节
        2.6.1 供热蒸汽质量流量设置
        2.6.2 供热蒸汽压力
        2.6.3 供热蒸汽调温
    2.7 补水数学模型
第三章 凝汽式机组民用供暖改造
    3.1 凝汽式机组供暖改造方案
        3.1.1 调整抽汽供暖
        3.1.2 低真空循环水供暖
        3.1.3 低压缸“零功率”运行改造
        3.1.4 利用热泵供暖
    3.2 最佳供暖改造方案的开发与优化
        3.2.1 凝汽式机组抽汽供热
        3.2.2 凝汽式机组改背压机
        3.2.3 凝汽式机组改抽背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凝汽式机组工业供热改造
    4.1 供热参数的确定
        4.1.1 热电端供热参数
        4.1.2 供热管道压降与温降
        4.1.3 供热出厂参数与抽汽参数
    4.2 抽汽点选择
        4.2.1 四抽蒸汽
        4.2.2 高压缸排汽
        4.2.3 中压缸进汽
        4.2.4 中压缸排汽
        4.2.5 低温再热蒸汽
        4.2.6 抽汽点的比较与确定
    4.3 供热方案设计
        4.3.1 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
        4.3.2 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驱动设备
        4.3.3 供热蒸汽调温
        4.3.4 四抽辅助于压力匹配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
    5.1 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运行分析
        5.1.1 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变工况效率
        5.1.2 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功率
        5.1.3 机组热耗率及经济性评估
    5.2 极限抽汽供热量
        5.2.1 供热抽汽量对汽轮机影响
        5.2.1.1 抽汽供热汽轮机叶片受力
        5.2.1.2 抽汽供热汽轮机轴向推力
        5.2.2 供热抽汽对锅炉再热器影响
        5.2.3 供热极限抽汽量
    5.3 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优化
        5.3.1 现有进汽方式
        5.3.1.1 喷嘴配汽式汽轮机
        5.3.1.2 旁通配汽式汽轮机
        5.3.2 新型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结构与运行方式
        5.3.3 新型底置式背压供热汽轮机优化参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成果

(7)燃煤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和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热电联产技术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热电联产技术研究动态
    1.3 热电联产发展的问题
        1.3.1 燃煤高背压机组研究
        1.3.2 热电联产节能优化
        1.3.3 热电联产灵活性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燃煤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
    2.1 热电联产能耗分配研究
        2.1.1 热电分产系统能耗分配
        2.1.2 热电联产系统能耗分配
    2.2 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介绍
        2.2.1 传统燃煤热电联产机组
        2.2.2 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
    2.3 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
        2.3.1 系统建模
        2.3.2 评价指标
    2.4 热力学性能分析
        2.4.1 设计工况热力学性能
        2.4.2 基于(?)分析的热电能耗分配
        2.4.3 背压变化对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2.5 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局限与改善
        2.5.1 热电负荷特性区间
        2.5.2 其他高背压机组型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机热电联产机组运行策略研究
    3.1 双机热电联产机组介绍
        3.1.1 双抽凝热电联产机组
        3.1.2 高背压-抽凝联合运行机组
    3.2 区域供热热网适用性
        3.2.1 热网供回水温度对供热能力影响
        3.2.2 双机热电联产机组热电负荷特性
    3.3 供热期运行策略与热力学特性
        3.3.1 热电负荷经济分配
        3.3.2 供热期案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电联产机组节能优化
    4.1 热电联产机组节能潜力
    4.2 烟气与乏汽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4.2.1 新型余热利用系统的提出
        4.2.2 热力学性能研究
        4.2.3 技术经济性分析
    4.3 增设无再热汽轮机的热电联产系统
        4.3.1 新型供热系统的提出
        4.3.2 热力学性能研究
        4.3.3 基于等价标准煤耗率的经济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提升
    5.1 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限制
    5.2 提高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的技术
        5.2.1 电制热模式
        5.2.2 辅助热源模式
    5.3 运行策略与评价指标
        5.3.1 运行策略
        5.3.2 评价指标
    5.4 热力学性能分析
        5.4.1 设计热量下热力学性能分析
        5.4.2 实时热电负荷下热力学性能分析
    5.5 技术经济性分析
        5.5.1 年化技术经济性分析
        5.5.2 技术经济性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2.1 理论创新
        6.2.2 应用创新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600MW等级超临界汽轮机通流改造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超临界汽轮机改造历程
    1.1 国外超临界汽轮机改造
    1.2 国内超临界汽轮机改造
2 在役600 MW等级超临界汽轮机存在问题
3 600 MW等级超临界汽轮机改造技术特点
    3.1 高中压整体内缸
    3.2 优化低压内缸
    3.3 优化高压调节级
    3.4 优化进排汽结构
    3.5 低压末级长叶片技术
    3.6 采用组合型式汽封方案
4 各制造厂通流改造方案
    4.1 S制造厂方案
    4.2 D制造厂方案
    4.3 A制造厂方案
5 汽轮机通流改造效果
    5.1 改造后机组经济性
    5.2 改造后机组安全可靠性
6 国内、外超临界汽轮机性能对标
    6.1 机组经济性对比
    6.2 机组可靠性对比
7 下一步工作建议
8 结语

(9)600MW亚临界机组锅炉节能提效改造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中国火电机组能效水平现状
        1.1.2 机组节能提效的必要性
        1.1.3 机组节能改造中锅炉热力计算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组节能提效改造情况
        1.2.2 锅炉热力计算研究情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600MW亚临界锅炉设备概况及问题评估
    2.1 锅炉结构布置概况
    2.2 原始设计参数
    2.3 锅炉运行现状及分析
        2.3.1 锅炉最大出力试验
        2.3.2 锅炉热效率试验
        2.3.3 不同负荷下的主汽和再热汽温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600MW亚临界锅炉节能提效改造方案
    3.1 锅炉改造设计目标及边界条件
    3.2 锅炉本体改造原则
    3.3 锅炉本体受热面改造方案介绍
        3.3.1 过热器系统受热面改造
        3.3.2 再热器系统受热面改造
        3.3.3 集箱和连接管道改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锅炉节能提效改造校核热力计算方法
    4.1 锅炉热力校验整体计算构架
    4.2 预备计算
        4.2.1 空气和烟气物性计算
        4.2.2 锅炉整体热平衡算法
    4.3 锅炉受热面校核热力计算
        4.3.1 炉膛热力计算原理及构架
        4.3.2 屏及对流受热面热力计算原理及构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600MW亚临界锅炉节能提效改造性能分析
    5.1 汽水参数及吸热量分析
    5.2 锅炉参数提升后的热力数据
    5.3 改造后参数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5.3.1 炉膛热负荷及出口烟温
        5.3.2 排烟温度和热效率
        5.3.3 NOx排放
        5.3.4 汽水及烟风的流量和阻力
        5.3.5 受热面设计
        5.3.6 承压元件设计及材料选型
        5.3.7 锅筒及汽水分离器
        5.3.8 安全阀及动力泄放阀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专利

(10)三河电厂300MW汽轮机通流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通流改造的状况
        1.2.2 国内通流改造的状况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在役汽轮机所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
    2.1 汽轮机通流部分能量损失的原因分析
        2.1.1 汽轮机级外的损失
        2.1.2 汽轮机的级内损失
    2.2 三河电厂 300MW汽轮机改造前概况
    2.3 改造前主要参数
        2.3.1 改造前主要设计参数
        2.3.2 改造前汽轮机机组不同工况下热耗以及缸效率
    2.4 三河电厂 300MW汽轮机现存的问题
第3章 汽轮机的经济性分析
    3.1 汽轮机中级的工作过程与热力学分析
        3.1.1 反动度
        3.1.2 在动叶中蒸汽的热力过程
        3.1.3 动叶的通流能力
        3.1.4 轮周效率
        3.1.5 轮周效率与速度比的关系
        3.1.6 汽轮机的扭叶片级
    3.2 汽轮机提高经济性的方向
        3.2.1 提高新汽参数
        3.2.2 降低汽轮机背压
        3.2.3 更换新型汽轮机叶栅
        3.2.4 改进汽轮喷嘴叶栅效果
        3.2.5 改进汽轮机的动叶栅效果
        3.2.6 同时完善汽轮机级内动、静叶栅
        3.2.7 汽轮机叶片的出口角的影响
    3.3 调节汽轮机级间轴向间隙和加装径向汽封圈
        3.3.1 级内封闭的轴向间隙对汽轮机效率的影响
        3.3.2 汽轮机开口式轴向间隙对级内效率的影响
        3.3.3 级中径向汽封圈的影响
    3.4 减少汽轮机的余速损失
    3.5 减少汽轮机级间的流通阻力
        3.5.1 进气弧段在部分进汽机组中的相对位置
        3.5.2 减小叶轮直径突变位置的阻力
    3.6 减少汽轮机轴封的漏汽损失
        3.6.1 汽轮机轴封系统的设计缺陷
        3.6.2 减小汽轮机轴封的漏汽面积
        3.6.3 汽轮机轴封系统的改进
第4章 三河电厂 3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的原则及方案确定
    4.1 三河电厂 3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改造原则
    4.2 改造范围和改造项目
    4.3 改造后主要技术规范
    4.4 改造后技术经济指标及保证条件
    4.5 三河电厂 3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的方案研究
        4.5.1 三河电厂 3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改造方案
    4.6 三河电厂 300MW机组通流改造所采用的措施
        4.6.1 汽封系统
        4.6.2 本体结构
    4.7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估
第5章 三河电厂 300MW汽轮机组改造后性能试验分析
    5.1 改造后机组主要经济指标
        5.1.1 汽轮机组主要技术规范
        5.1.2 通流部分改造后三河电厂 300MW机组性能的保证值
    5.2 改造后三河电厂 300MW汽轮机的性能试验
        5.2.1 热力性能试验的目的
        5.2.2 试验内容和工况
        5.2.3 试验仪表及测量方法
        5.2.4 试验方法及步骤
        5.2.5 试验过程介绍
    5.3 试验结果的计算
        5.3.1 试验数据处理
        5.3.2 主要计算公式
        5.3.3 结果修正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1 对于试验结果的分析
    5.5 改造后性能试验小结
    5.6 性能试验曲线
        5.6.1 轴封漏汽曲线
        5.6.2 顺序阀运行时高压调节阀升程与与流量关系曲线
        5.6.3 单阀运行时高压调节阀升程与与流量关系曲线
        5.6.4 中压调节阀升程与与流量关系曲线
        5.6.5 调节级后压力与主汽流量关系曲线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Application of new techniques to renovation of 200 MW steam turbine(论文参考文献)

  • [1]300MW汽轮机组通流改造技术浅析[J]. 谈晓辉,李祖勤,陈振华,刘阳,管洪军,杨淑威. 中国设备工程, 2021(S1)
  • [2]耦合热泵的某300MW供热机组余热利用研究[D]. 郭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3]能源“双控”下燃煤电厂节能改造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宋学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富平高新区区域能源冷热电三联供方案设计及评价[D]. 张元甲.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5]热电厂低真空循环水供热改造技术应用研究[D]. 阎晓亮.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供热系统能量梯级利用开发及优化[D]. 潘杭萍. 东南大学, 2019(05)
  • [7]燃煤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适用性研究[D]. 赵世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8]600MW等级超临界汽轮机通流改造综述[J]. 张继红,杜文斌,赵杰,张朋飞. 热力发电, 2019(02)
  • [9]600MW亚临界机组锅炉节能提效改造的设计研究[D]. 刘堃.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10]三河电厂300MW汽轮机通流改造[D]. 杨双华.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新技术在200MW汽轮机改造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