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草药复方蟑螂粉的实验效果观察

一种中草药复方蟑螂粉的实验效果观察

一、一种中草药复合灭蟑粉实验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高迪[1](2021)在《基于QbD理念的组分中药粉体性质-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颗粒剂是指将原料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均匀,制备成为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是现代中药制剂的主要形式之一。与普通中药制粒方法相比,干法制粒无需制软材、挤压制粒、干燥和整粒等过程,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辅料用量少等优点,在中药固体制剂中应用广泛。在干法制粒过程中,中药提取物的粉体性质、工艺参数设定等均与颗粒剂质量密切相关。在现有“经验和试错”的研发及生产模式下,不仅会造成时间和原料的浪费,也难以保证颗粒剂质量的一致性,因此,对中药提取物粉体性质、工艺参数与颗粒剂质量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构建预测模型对于颗粒剂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源于设计(Qb D)旨在将药品质量监管体系从过去单纯依赖终产品检验过渡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和研究阶段的质量控制,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生产工艺的可调节性。中药提取物由不同类型的成分构成,具有化学成分多样、构成体系复杂的特点,其中黄酮、皂苷及多糖类成分是中药重要的药效组分,不同组分中药原料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其性质的差异性,并将通过工艺过程传递至终产品的质量属性,导致颗粒质量的变化。基于Qb D理念,本课题分别以黄芩、知母及黄芪提取物作为黄酮、皂苷和多糖上述三类组分的模型药物进行干法制粒研究构建设计空间及预测模型,使得产品质控中心前移至原料控制和制药过程控制,以期在节省时间和辅料的同时,为保证中药颗粒剂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提供参考。综上,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基于FMEA的中药干法制粒贝叶斯网络故障诊断研究。采用FMEA辨识并确定中药干法制粒的CPPs,即送料速度、滚轮速度、滚轮压力;基于FMEA构建中药干法制粒贝叶斯故障诊断模型,依据FMEA故障模式的发生度及BN强大的数学逻辑推理计算功能求解故障模式的发生概率,将“颗粒质量不合格”的“Bad”状态值设置为100%,然后更新整个网络的概率参数,在颗粒质量不合格的条件下,“颗粒成型率低”、“颗粒溶化性差”、“颗粒脆碎度差”故障发生概率(Bad)均>50%。因此在后续实验中将颗粒成型率、脆碎度及溶化时间作为颗粒的CQAs,研究工艺及处方因素对中药干法制粒过程的影响。第二部分,基于Qb D理念的黄酮组分中药(黄芩提取物)粉体性质-工艺参数-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及预测模型的构建。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制备干法颗粒,构建设计空间,从中选取控制空间,蒙特卡洛法验证其准确度;采用混料设计制备黄酮组分提取物粉体样品,在该空间中选取具体工艺参数数值制备干法颗粒。综合上述样本数据作为模型数据,将彼此间具有较强相关性的模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进行提取,将重新得到的变量和其他输入变量(包括工艺参数和片状物厚度)分别作为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预测模型的输入层构建模型对粉体性质、工艺参数及干法颗粒质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控制空间选取为5Hz<送料速度<11Hz,15Hz<滚轮速度<27Hz,0kg/cm2<滚轮压力<37kg/cm2,颗粒成型率和溶化时间准确度分别达到100%、99.4%;构建的成型率、溶化时间和脆碎度的PCA-RBFNN预测模型的MRE均在6%范围内,与PCA-BPNN与PCA-GRNN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本章所构建的PCA-RBFNN模型对于黄酮组分提取物颗粒质量具有相对较好的预测精度,能够较准确的对黄酮组分中药干法颗粒的CQAs进行预测。第三部分,基于Qb D理念的皂苷组分中药(知母提取物)粉体性质-工艺参数-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及预测模型的构建。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制备干法颗粒,确定控制空间,蒙特卡洛法验证其准确度;采用混料设计制备皂苷组分提取物粉体样品,在该空间中选取具体工艺参数数值制备干法颗粒。综合上述样本数据作为模型数据,PCA方法处理模型中具有较强相关性的输入指标,构建并验证相应RBFNN的皂苷组分提取物粉体性质-工艺参数-颗粒质量预测模型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控制空间选取为10Hz<送料速度<26Hz,10Hz<滚轮速度<18Hz,10kg/cm2<滚轮压力<50kg/cm2,颗粒成型率及溶化时间的准确度均达到100%;构建的成型率、溶化时间和脆碎度的PCA-RBFNN预测模型的MRE均在6%范围内,表明本章所构建的PCA-RBFNN模型对于皂苷组分提取物颗粒质量具有相对较好的预测精度,能够较准确的对皂苷组分中药干法颗粒的CQAs进行预测。第四部分,基于Qb D理念的多糖组分中药(黄芪提取物)粉体性质-工艺参数-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及预测模型的构建。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制备干法颗粒,并确定控制空间,蒙特卡洛法验证其准确度;采用混料设计制备多糖组分提取物粉体样品,在该空间中选取具体工艺参数数值制备干法颗粒。综合上述样本数据,PCA方法处理模型中具有较强相关性的输入指标,构建并验证相应RBFNN的多糖组分提取物粉体性质-工艺参数-颗粒质量预测模型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控制空间选取为10Hz<送料速度<37Hz,7Hz<滚轮速度<19Hz,0kg/cm2<滚轮压力<50kg/cm2,颗粒成型率及溶化时间的准确度分别达到95%、94%;构建的PCA-RBFNN的成型率、溶化时间和脆碎度预测模型的MRE均在6%范围内,表明本章所构建的PCA-RBFNN模型对于多糖组分提取物颗粒质量具有相对较好的网络的预测精度,能够较准确的对多糖组分颗粒剂的CQAs进行预测。第五部分,复方组分中药提取物粉体性质-工艺参数-颗粒质量预测模型的构建。采用混料设计模拟制备不同物理性质的复方组分中药,选择黄酮、皂苷及多糖三种组分中药干法制粒工艺参数控制空间的重叠部分,并从中选取具体的工艺参数制备干法颗粒。运用PCA-RBFNN预测模型研究粉体性质-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间的相关性,PCA方法处理模型中具有较强相关性的输入指标,构建相应RBFNN的复方组分中药提取物粉体性质-工艺参数-颗粒质量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构建的PCA-RBFNN的成型率、溶化时间和脆碎度预测模型的MRE均在7%范围内,能够较准确的预测复方组分中药颗粒剂质量。综上,本文在黄酮、皂苷及多糖三种不同物性的组分中药粉体性质-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模型的预测结果能够对颗粒的成型性、溶化性及机械强度实际结果提供参考,应用Qb D理念,对处方组成及工艺参数设置、调整以确定最佳颗粒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组分中药干法颗粒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新思路。

张竹娇[2](2020)在《硫酰氟在生物基溶剂中的溶解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传统熏蒸剂溴甲烷的禁用,环氧乙烷高温易爆的危害性,硫酰氟(SO2F2)作为替代品,因其优良的特性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仓库、货船、集装箱、建筑物等领域。与此同时,硫酰氟的温室效应与健康危害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针对当前熏蒸后残留硫酰氟废气直排大气的现状,开发一种绿色环保的硫酰氟处理方法已刻不容缓。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基溶剂处理硫酰氟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生物基溶剂的官能团类型以及官能团数量对其溶解硫酰氟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利用SRK状态方程与PR状态方程结合范德华单参数混合规则关联了硫酰氟在各类生物基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建立了硫酰氟在生物基溶剂中的溶解度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根据硫酰氟的物理化学特性设计并搭建了一套恒定容积法的实验装置。其次,利用恒定容积法在温度20-50℃、压力0~600k Pa下研究了硫酰氟在丙二酸二丙酯、壬酸甲酯等十四种生物基溶剂中的溶解性能。结果表明:在各类生物基溶剂中,相比于羟基、羧基、酮基及醛基官能团,酯基官能团有利于生物基溶剂溶解硫酰氟气体,而酯基官能团数量的增加更有利于硫酰氟的溶解。在研究的十四种生物基溶剂中,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具有较好的硫酰氟溶解性能,可作为优选的硫酰氟吸收剂。同时,利用所测的硫酰氟溶解度数据,计算得到了20~50℃下硫酰氟在上述生物基溶剂中的亨利常数Ex,其大小普遍在2.21~11.03 MPa之间。基于亨利常数Ex与温度T的关联式,进一步获得了硫酰氟溶解于生物基溶剂过程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焓变、熵变,其焓变值大小普遍在10.13~17.28k J/mol之间,属于范德华力作用范畴。最后,利用SRK状态方程和PR状态方程结合范德华单参数混合规则对所得的硫酰氟溶解度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了SRK方程和PR方程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kij,进一步利用三次多项式关联得到了二元作用参数kij与温度T的关联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SRK模型和PR模型对硫酰氟在生物基溶剂中溶解度的预测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两个模型预测精度相当,其平均相对偏差在0.48%~1.39%之间。

张活[3](2018)在《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中药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传统中医药不仅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民众的认可和欢迎,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中医药的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得到了法律层面的保障,一系列规范和振兴中医药的政策相继出台。随着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中药的质量控制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如何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手段成为当下的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种新兴的光谱检查手段,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以其穿透性强、光谱分辨能力高、便捷高效、安全无污染等优势,在物质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为中药检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目前,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成分构成相对单一的物质检测上,对于中药这种成分复杂的检测对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从中药检测中不同情况的需要出发,结合光谱分析、量子化学及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相关知识,以分子仿真的方式分析了中药太赫兹光谱的来源,对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中药分类识别、定量回归分析模型展开了研究,并在增强其检测灵敏度上作了初步的尝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中药黄花蒿的有效成分青蒿素为例,对单一中药成分进行了检测与识别。通过青蒿素的太赫兹时域谱计算获取了0.2-1.6THz波段的吸收光谱,其吸收曲线表现出了显着的特征吸收峰,以此作为识别依据有效地将青蒿素同吡哆素、苯甲酸、肉桂酸等其他几种药物进行了区分。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中的密度泛函理论对青蒿素的单分子及多分子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以此对太赫兹特征吸收峰的产生机理进行了解释并为实验结果提供了佐证。(2)对于复杂成分中药的分类识别,在检测并计算出断肠草、忍冬草、五指毛桃、白英、寻骨风和龙葵草等六种外观相似中药材的太赫兹吸收光谱的基础之上,分别运用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建立模型对不同中药材进行了分类识别,并对分类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针对随机森林模型在中药识别过程中具有最快的运算速度并且对参数不敏感,但是在不平衡问题下效果较差这一问题,结合聚类算法和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MOTE),提出了CDKM-SMOTE随机森林。这一方法无论在一般情况下还是不平衡问题下,都在速度最快的条件下达到了较高的正确率,从而为复杂成分中药的分类识别提供了一种快捷高效的机器学习模型。(3)对于中药的定量回归分析,按检测中药复杂程度的不同,以掺伪中药材三七粉中的三七含量、中药复方止血定痛片中的三七含量和染色中药材蒲黄中的非法染色剂金胺O的含量这三种情况为例进行了研究。针对偏最小二乘(PLS)、区间偏最小二乘(iPLS)、后向区间偏最小二乘(biPLS)和组合区间偏最小二乘(SiPLS)等常用模型在中药定量回归分析中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提出了2DCOS-PLS模型,通过引入二维相关光谱(2DCOS)来对偏最小二乘的区间筛选进行优化。实验证明无论在哪一种测量情况下,2DCOS-PLS都取得了比另外几种模型精确的结果,从而为中药的定量回归分析提供了一种更为理想的机器学习模型。(4)利用超材料吸波器在太赫兹波照射下产生的谐振峰位置对表面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较为敏感这一特点,首次就太赫兹时域光谱结合超材料吸波器以提高中药检测灵敏度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于依据仿真结果制备的一种基于欧姆环结构的超材料吸波器,测得在0.750 THz和1.138 THz处各有一个谐振峰。当加入不同种类的中药冰片(艾片、梅片和人工合成冰片)时,谐振峰相应出现的不同程度红移能够将不同冰片直接区分;中成药添加剂马来酸氯苯那敏由于含量太小而无法在当前的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下得到反映,但是利用超材料吸波器之后,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变化情况能够较为明显地由谐振峰红移程度反映出来。实验表明利用超材料吸波器能够较大地提高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中药检测的灵敏度。

刘春花,赵长臣,罗霞,江小燕,巩华,黄志斌[4](2017)在《黄芪多糖对草鱼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将600尾健康草鱼随机分成Ⅰ-Ⅳ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黄芪多糖0、10.0、30.0、50.0 mg/(kg·d),于D0、D8、D15、D22、D29测定草鱼白细胞的吞噬百分比(PP)、吞噬指数(PI)及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与溶菌酶(LSZ)活力等指标,D29时对4组草鱼进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实验剂量的黄芪多糖可不同程度提高供试草鱼血液白细胞的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各实验组草鱼血清中T-SOD、CAT、LSZ活性均呈增加趋势,投喂实验剂量的黄芪多糖均可显着降低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草鱼的死亡率(P<0.05)。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黄芪多糖可提高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抵抗力,每千克鱼体质量的推荐剂量为1030 mg/d。

覃筱燕[5](2017)在《贝壳粉负载型抗菌材料及抗菌涂料的研究》文中认为贝壳是一种天然的廉价资源,研究发现贝壳在1100℃下煅烧活化后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纳米ZnO和TiO2是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的无机抗菌剂,本文以废弃贝壳作为载体,制备贝壳粉负载纳米ZnO和TiO2的抗菌材料,添加到聚脲涂料中,制备低表面能的抗菌涂料,用于海洋防腐抗污领域,有效防止海洋生物附着和腐蚀海洋构件。本研究通过将贝壳粉在1100℃下煅烧活化,采用共沉淀法制备贝壳粉/ZnO、贝壳粉/TiO2、贝壳粉/ZnO/TiO2复合材料,通过抑菌圈实验研究了三种抗菌剂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贝壳粉/ZnO/TiO2复合材料对需钠弧菌和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说明复合掺杂能得到抗菌效果比较理想的抗菌剂。研究了不同浓度配比、温度、不同时间对贝壳粉/ZnO/TiO2复合材料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nO/Ti02的摩尔比为2:1,贝壳粉与ZnO/TiO2质量比为1:1,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2.5 h所制备的抗菌剂具有最佳的抑菌效果。接着以硬脂酸钠为改性剂对贝壳粉/ZnO/TiO2复合材料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改性剂用量、改性温度、改性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通过接触角和活化度等不同的表征方法进行改性工艺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条件是硬脂酸钠用量2.5%、改性温度90℃、改性时间80 min,通过FT-IR、SEM、粒径分析对贝壳粉/ZnO/TiO2复合材料改性前后进行表征,并对改性后的复合材料进行抑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并未影响其抑菌性。将改性的抗菌粉体添加到聚脲中,通过高速搅拌物理混合方式共混制备复合涂料,对比了不同含量的贝壳粉/ZnO/TiO2复合材料对聚脲的力学性能、防腐性能及抑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聚脲涂料中添加经硬脂酸钠改性处理的贝壳粉/ZnO/TiO2复合材料后,涂层具有抗菌性能,且涂层的耐水性能、防腐蚀性能均提高。

郝瑞芬[6](2017)在《不同采收期留兰香品质评价及其提取物生物活性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留兰香(Mentha spicataL.)是唇形科薄荷属芳香草本植物,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本文以南京产留兰香为研究对象,基于精油和酚酸、黄酮等成分,对不同采收期留兰香进行品质评价,并对其精油及提取物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新的依据。按照ISO6571—2008标准方法测定留兰香精油含量,GC-MS技术对精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从6月到10月,留兰香精油含量先升高后降低,8月末最高,达3.95%,精油主要成分为香芹酮(约60%~70%)和柠檬烯(约20%~35%)。留兰香花穗中精油含量(3.70%)高于茎叶(2.08%),且精油中香芹酮含量高于茎叶。不同干燥方式造成精汕损失量顺序为:烘干>晒干>阴干,精油成分中柠檬烯损失量大于香芹酮。从精油得率的角度考虑,8月末到9月中旬为最佳采收期。鲜植株提取精油得率最高,阴干处理在利于保藏的同时能最大程度避免精油损失。比色法测定留兰香醇提物中酚酸与黄酮含量。结果发现从6月到10月,留兰香酚酸与黄酮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总酚酸含量波动范围为3~8 mg/g,总黄酮含量波动范围为7~30 mg/g。建立了 HPLC同时测定留兰香中绿原酸、咖啡酸和迷迭香酸的方法,测得不同采收期留兰香醇提物中绿原酸含量范围为0.3~0.8 mg/g,迷迭香酸含量范围为0.4~1.3 mg/g,咖啡酸的含量低于0.08 mg/g。7月上旬之前或9月下旬之后采收的留兰香,酚酸和黄酮含量更高,若直接作为药用,这两个阶段为最佳的采收期。对留兰香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结果发现,留兰香精油及粗提物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活性存在显着的量-效关系。0.2%(V/V)的留兰香精油,还原能力与5 μg/mL的Vc相近,浓度为1%(V/V)的精油,其羟自由基清除率与50 μg/mLVc相当,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与20 μg/mLVc相当。50 μg/mL的粗提物,还原能力略低于5 μg/mL的Vc,2 mg/mL粗提物浓度,羟自由基清除率可达到91.3%,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为70.5%。采用滤纸片法和试管常量稀释法,对留兰香精油和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留兰香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活性弱于牛至精油,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留兰香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值分别为0.08%、0.04%、0.01%,MBC值为MIC值的4~8倍。留兰香提取物及不同极性部位萃取物没有明显的抑菌效果。以留兰香精油为主,复配牛至精油和薄荷精油作为天然香精和杀菌剂,甜菊苷为甜味剂,加入具有除臭杀菌效果的松萝酸钠,研发出一款以天然成分为主的漱口水产品。其主要质量指标符合QBT 2945-2012标准,杀菌效果达到了工业产品的要求。留兰香具有抑菌、抗氧化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食品防腐、日化调香、医学杀菌、动植物疾病防治等领域均有应用前景。本文为留兰香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张贵会[7](2016)在《新疆药桑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及协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新疆特色植物药桑叶为原材料,对其化学成分、药桑叶中总黄酮提取工艺、醇提物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相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及黄酮单体间体外抗氧化活性等进行研究。1、采用系统化学预试法对药桑叶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发现药桑叶中含有:糖类、酚类、有机酸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生物碱类、甾体类、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2、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药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条件,建立了适宜的提取工艺:料液比1:25、超声时间45 min、乙醇浓度80%、回流时间60 min。该工艺条件下总黄酮的得率为2.24%。3、采用色谱分离技术从药桑叶分离出11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NMR)和高效液相-串联质谱(HPLC-MS-MS)鉴定其结构为芦丁(1)、异槲皮苷(2)、金丝桃苷(3)、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4)、草质素-7-O-(3″-O-β-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苷(5)、槲皮素-3-O-β-(2″-O-乙酰基)-吡喃半乳糖苷-7-O-α-吡喃阿拉伯糖苷(6)、红景天素(7)、山奈酚-3-O-β-(2″-O-α-L-吡喃鼠李糖基)-葡萄糖醛酸苷(8)、鼠李素-3-O-半乳糖苷(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其中化合物(3)10首次从新疆药桑叶中分离得到。4、以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清除法对乙酸乙酯相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从乙酸乙酯相分离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芦丁、异槲皮苷、金丝桃苷、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083 mg/mL、0.0237 mg/mL、0.0060 mg/mL、0.0510 mg/mL,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IC50分别为0.0172 mg/mL、0.0210 mg/mL、0.0120mg/mL、0.0870 mg/mL。4个单体化合物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且抗氧化活性顺序为:金丝桃苷>芦丁>异槲皮苷>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5、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评价各黄酮单体的抗氧化活性,并筛选出抗氧化活性较好的四种单体化合物—芦丁、金丝桃苷、草质素-7-O-(3″-O-β-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苷、红景天素,进行抗氧化协同作用研究,发现红景天素在清除自由基方面和其他化合物具有拮抗作用,其他三种黄酮单体化合物相互结合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张渭蛟[8](2016)在《重组病毒rCVS-11-G免疫原的制备及其实验免疫研究》文中指出狂犬病是由一种单链RNA病毒引起的致死性脑脊髓炎,所有温血动物和人类普遍对该病毒易感,发病后死亡率几乎100%。接种疫苗是预防狂犬病最主要的手段。目前国内主要的人用和兽用狂犬病疫苗是灭活疫苗,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好,但存在免疫原性差的缺点。提升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选择免疫原性更好的毒株,二是使用活性好的新型佐剂。本研究将一株通过反向遗传系统改造后获得的含有双G基因的重组狂犬病毒r CVS-11-G经细胞适应、培养、灭活后分别与三种多糖(IIP-A-1、IIP-2和PCP-II)复合后制备免疫原,通过实验免疫小鼠和犬评价其免疫原性。1.重组狂犬病毒r CVS-11-G的鉴定、细胞适应与培养。重组病毒r CVS-11-G额外插入的G基因表达稳定,不会因为传代而丢失;r CVS-11-G能够在BSR和Vero细胞上能高效稳定地复制,在BSR细胞上滴度较为稳定,稳定在5×108TCID50/m L-109TCID50/m L之间,在Vero细胞上滴度稳定在108 TCID50/m L左右。大量培养r CVS-11-G重组病毒,为免疫原的制备奠定基础。2.小鼠实验免疫研究。重组狂犬病毒r CVS-11-G经灭活后分别与板蓝根中提取的多糖IIP-A-1、IIP-2和自茯苓中提取的多糖PCP-II复合后制备免疫原,免疫小鼠。免疫后采血,分离血清。通过FAVN方法测定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效价;分离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B、T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采集小鼠腹股沟淋巴细胞制备单细胞PBS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其中B细胞活化状态。采集小鼠脾脏,分离脾细胞通过ELISpot和胞内因子染色测定其脾细胞中分泌IL-4和IFN-γ的细胞数;通过ELISA测定脾细胞分泌IL-2、IL-4、IL-10和IFN-γ的数量。最后通过攻毒保护实验以及暴露后免疫实验评价该免疫原是否能够保护小鼠应对狂犬病毒街毒株致死剂量的攻击。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与最常用的铝胶佐剂对比,r CVS-11-G复合三种多糖均后能够诱导较高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果好于铝胶佐剂,且能保护更多的小鼠免受致死剂量的狂犬病毒街毒株的攻击。3.犬实验免疫研究。选择佐剂活性最好的多糖PCP-II,复合灭活重组狂犬病毒r CVS-11-G制备免疫原后免疫犬,进行加强免疫实验以及梯度免疫实验。同时设立铝胶佐剂对照组以及梅里亚商品化疫苗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该免疫原相比商品化疫苗和铝胶佐剂组能诱导更强的回忆效应,产生更快更高的中和抗体效价。犬梯度免疫实验结果证明PCP-II与少量灭活r CVS-11-G结合制备免疫原后,即可诱导一个较为理想的中和抗体效价,且抗体效价高于相同免疫剂量的铝胶佐剂组。小结:重组病毒r CVS-11-G额外插入的G基因表达稳定,在BSR和NA细胞上能高效稳定地复制,病毒滴度在108TCID50/m L-109TCID50/m L之间;相比传统的铝胶佐剂,上述三种植物多糖,尤其是PCP-II,结合灭活重组狂犬病毒r CVS-11-G制备免疫原后,免疫小鼠能诱导的更高的中和抗体效价,活化更多淋巴细胞的同时,促进淋巴细胞分泌更多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且能针对狂犬病毒街毒株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免疫犬后能诱导相比商品化疫苗更高的抗体效价。三种植物多糖,尤其是PCP-II是一种良好的兽用狂犬病疫苗候选佐剂。本研究为一种高效、廉价兽用灭活狂犬疫苗(双G+糖佐剂)的研发奠定了前期基础,同时也为人暴露后免疫用狂犬疫苗佐剂的研发提供了参考数据。

尹婷慧[9](2016)在《特异性卵黄抗体对新疆牧区奶牛乳腺炎的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乳腺炎作为制约奶牛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给奶牛养殖业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养殖户对病牛主要的治疗方式为使用大量抗生素类抑菌药物。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已导致大量致病菌产生严重的耐药性,治疗效果逐渐减弱,治愈时间延长,并逐渐渐对某些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因此,寻找一种有效、安全的抗生素替代品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特异性卵黄抗体(Egg yolk immunoglobulin,IgY)可以预防和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具有安全、绿色环保、廉价且不会产生耐药性的特点,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和发展的抗生素替代品。已有文献报道将卵黄抗体应用到奶牛乳腺炎的治疗中,本文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患乳腺炎的病牛乳样中分离纯化病原菌,并将其用来制备卵黄抗体来治疗新疆兵团的临床型和隐性奶牛乳腺炎。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从60份临床型乳腺炎的奶样中共分离出14种细菌,其中两种主要病原菌:无乳链球菌9株,检出率20%,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检出率15.56%。药敏实验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主要对万古霉素和青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磷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表现出耐药性。注射两株细菌的病鼠各组织器官出现广泛病变,脾脏肿大、坏死;肾脏肿大,色淡;肝脏颜色变深。其次,用灭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疫苗免疫蛋鸡,获得的特异性卵黄抗体的最高效价为1:32000和1:24000,并且高效价一直持续了10周(效价>10000);采用水稀释、二次盐析、超滤三种方法结合,获得高纯度的特异性IgY,纯度为82.5%。特异性卵黄抗体可以与两种细菌特异性结合,并且可以使细菌发生凝集作用,10 mg/mL的特异性IgY.较其他浓度更有效果。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特异性IgY也能够与分离的其他四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四株无乳链球菌结合,免疫荧光电镜显示特异性IgY能够与两种细菌结合。最后,我们将患病奶牛治疗分为临床组和隐性组两组。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经特异性IgY治疗后,乳汁和絮凝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体细胞数由80万降低到40万,细菌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愈率达到12.5%。隐性乳腺炎经特异性IgY治疗后,体细胞数从50万减低到30万,细菌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同时乳蛋白、乳糖和乳蛋白含量都有所提升,乳蛋白、乳糖含量明显升高,LDH和AKP均低于给药前,治愈率37.5%。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分离纯化的奶牛乳腺炎的致病菌,成功制备了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两种特异性IgY,并研究了其体外活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乳腺炎的治疗中,为进一步将特异性IgY替代抗生素治疗奶牛乳腺炎提供依据。

杨欢[10](2016)在《沼液养殖小球藻条件优化及藻基蛋鸭饲料添加剂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畜禽养殖废水集中排放造成了土壤、水环境等的污染,给环境治理带来了严重负荷。微藻作为一种高光合作用效率的的低等生物,可以利用废水中的NPK、微量元素以及简单的有机小分子进行生长代谢,即可达到沼液脱氮除磷的净化效果又可获得大量的微藻生物质,所以利用微藻治污作为一种有机废水生物治理的新型方法近年来被科学家们广泛研究。本研究从猪场沼液中筛选能适应有机污水环境的嗜污微藻,开发利用微藻与微生物之间的的协同共生作用,探索菌藻共培养的最佳条件,以期提高微藻在养猪废水中的生物活性和生长速率,积累更多的微藻生物质,经适当预处理的猪场沼液培养后的微藻中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各种功能性多糖和细胞色素。本研究还初步探讨了小球藻粉与杜仲叶粉复配后,一起添加到蛋鸭饲料中,试图研究微藻及杜仲对蛋鸭产蛋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从养猪沼液中筛选出了能够适应有机废水环境而正常生长的微藻,经形态学初步鉴定为小球藻属普通种(Chlorella sp.);同时筛选分离出了能够与小球藻共生的微生物,通过菌液分离实验,进一步确认了菌对小球藻的生长促进作用,并得到了小球藻在最佳菌原液的存在下,叶绿素含量高达7.586mg/L,而空白组的叶绿素含量只有3.325mg/L,最佳菌株经过16S rDNA序列分析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以藻干重及藻液中藻的吸光度作标准曲线,得出小球藻在680nm波长下的吸光度与藻液中的微藻干重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用藻液的吸光度来间接的表征小球藻的生长状态,同时也可以通过藻液的吸光度来计算藻的生物量。通过单因素实验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菌藻共培养环境中的最佳pH为8.0,最佳菌藻接种比例为2:30,最佳培养温度为30℃;微藻生物量(干重)分别为1.016g/L、1.028g/L、1.020g/L;正交实验表明菌藻共生培养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5℃、pH=7.0、废糖蜜添加量2mL(即44.88mg)、菌藻比(v/v)为4:30。在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下,小球藻培养6天后,叶绿素含量高达4.650mg/L,微藻生物质干重达到0.795g/L。此外,正交实验得出温度对小球藻细胞中叶绿素a的含量具有显着影响,而pH、菌藻比、废糖蜜对叶绿素a的形成没有显着效应,这四因素对小球藻叶绿素a形成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温度>pH>废糖蜜添加量>菌藻比;在所有实验组中,通过比较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量和叶绿素a的形成量,发现二者并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原因可能是菌和藻随着培养条件的变化,对糖的相对代谢速率也会发生变化,当温度高于30℃时,培养液中的糖大部分为细菌所消耗。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对不同实验组中的小球藻的三大主要物质的相对含量分析,得出各处理组中的小球藻波形相似,只是一些波数下的相对峰高存在差别,经标准化后分析得知在不同的共培养条件下小球藻中碳水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异显着,含量最高的实验组为培养温度25℃,pH=8,废糖蜜量67.32mg,菌藻比2:30,这为今后小球藻的定向培养提供了参考,但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对小球藻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影响不大。蛋鸭的基础日粮中添加1%的小球藻粉及2%的小球藻粉-杜仲粉的等量混合物之后,蛋鸭的产蛋个数、产蛋量、产蛋率及耗料量没有显着影响,但是,在添加了微藻粉及微藻与杜仲粉的等量混合物后平均蛋重分别增加了3.8%和0.7%;蛋黄颜色提高了近3个罗氏比色单位;微藻组、微藻与杜仲叶粉等量混合组及空白组的哈夫单位值分别为72.86、76.94、70.23,对应的蛋白质含量为12.36%、12.01%、11.71%,说明微藻与杜仲叶粉等量混合物作为现行蛋鸭饲料添加剂可不同程度地改善鸭蛋的色值、哈夫单位值和蛋白质含量;微藻组及微藻杜仲叶粉等量混合组的鸭蛋的胆固醇含量比空白组分别降低了14.87%和21.15%,提高了鸭蛋的食用品质。微藻-杜仲叶粉等量混合组的料蛋比为7.51,比对照组降低了0.7%。

二、一种中草药复合灭蟑粉实验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中草药复合灭蟑粉实验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QbD理念的组分中药粉体性质-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基于FMEA的中药干法制粒贝叶斯网络的构建及其故障诊断研究
    1 FMEA及BN概述
        1.1 FMEA
        1.2 BN
        1.2.1 原理
        1.2.2 相关参数的确定
    2 中药干法制粒过程风险因素的统计分析
        2.1 中药干法制粒引发因素的统计分析
        2.1.1 工艺因素
        2.1.2 处方因素
        2.1.3 设备因素
        2.1.4 环境因素
        2.1.5 人员因素
        2.2 中药干法制粒的FMEA
    3 基于FMEA的中药干法制粒BN的构建
        3.1 中药干法制粒主要风险因素的识别与筛选
        3.2 中药干法制粒BN的构建
    4 中药干法制粒BN的故障诊断研究
    5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基于QbD理念的黄酮组分中药(黄芩提取物)粉体性质-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及其设计空间的构建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
        2.1.1 关键工艺参数(CPPs)的确定
        2.1.2 关键质量属性(CQAs)的测定
        2.1.3 关键工艺单元数学模型的建立
        2.2 设计空间的建立
        2.3 蒙特卡洛法的验证
        2.3.1 成型率
        2.3.2 溶化时间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粉体性质-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预测模型的构建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黄芩混合粉的制备
        2.2 粉体学性质的测定
        2.2.1 粉体软化性能
        2.2.2 粉体均一性能
        2.2.3 粉体堆积性能
        2.2.4 粉体流动性能
        2.2.5 粉体可压性能
        2.2.6 粉体稳定性能
        2.3 模型特征数据的提取
        2.3.1 粉体性质间相关性分析
        2.3.2 主成分分析(PCA)
        2.3.3 片状物厚度及颗粒CQAs的测定
        2.3.4 数据的选择及归一化
        2.4 基于PCA-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的干法颗粒质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2.5 基于PCA-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的干法颗粒质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2.6 基于PCA-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的干法颗粒质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2.7 不同模型预测准确性验证
        2.7.1 PCA-BPNN预测模型
        2.7.2 PCA-RBFNN预测模型
        2.7.3 PCA-GRNN预测模型
        2.8 不同模型准确性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基于QbD理念的皂苷组分中药(知母提取物)粉体性质-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及其设计空间的构建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
        2.1.1 CPPs的确定
        2.1.2 CQAs的测定
        2.1.3 关键工艺单元数学模型的建立
        2.2 设计空间的建立
        2.3 蒙特卡洛法的验证
        2.3.1 成型率
        2.3.2 溶化时间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粉体性质-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预测模型的构建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知母混合粉的制备
        2.2 粉体学性质的测定
        2.3 模型特征数据的提取
        2.3.1 粉体性质间相关性分析
        2.3.2 主成分分析
        2.3.3 片状物厚度及颗粒CQAs的测定
        2.3.4 数据的选择及归一化
        2.4 基于PCA-RBFNN的干法颗粒质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2.5 PCA-RBFNN预测模型的验证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QbD理念的多糖组分中药(黄芪提取物)粉体学性质-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及其设计空间的构建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
        2.1.1 CPPs的确定
        2.1.2 CQAs的测定
        2.1.3 关键工艺单元数学模型的建立
        2.2 设计空间的建立
        2.3 蒙特卡洛法的验证
        2.3.1 成型率
        2.3.2 溶化时间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粉体性质-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预测模型的构建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黄芪混合粉的制备
        2.2 粉体学性质的测定
        2.3 模型数据的提取
        2.3.1 粉体性质间相关性分析
        2.3.2 主成分分析
        2.3.3 片状物厚度及颗粒CQAs的测定
        2.3.4 数据的选择及归一化
        2.4 基于PCA-RBFNN的干法颗粒质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2.5 PCA-RBFNN预测模型的验证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复方组分中药粉体性质-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预测模型的构建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复方组分中药混合粉的制备
        2.2 粉体学性质的测定
        2.3 模型数据的提取
        2.3.1 粉体性质间相关性分析
        2.3.2 主成分分析
        2.3.3 片状物厚度及颗粒CQAs的测定
        2.3.4 数据的选择及归一化
        2.4 基于PCA-RBFNN的干法颗粒质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2.5 PCA-RBFNN预测模型的验证
    3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QbD理念的组分中药干法颗粒质量控制方法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硫酰氟在生物基溶剂中的溶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熏蒸剂概述
        1.2.1 磷化氢
        1.2.2 环氧乙烷
        1.2.3 溴甲烷
    1.3 硫酰氟
        1.3.1 硫酰氟的理化性质
        1.3.2 硫酰氟的制备方法
        1.3.3 大气中硫酰氟的来源
    1.4 硫酰氟的毒性及危害
        1.4.1 硫酰氟的毒性
        1.4.2 硫酰氟的危害
    1.5 熏蒸剂硫酰氟处理技术现状
    1.6 生物基概述
        1.6.1 生物基
        1.6.2 生物基产品
        1.6.3 生物基材料
        1.6.4 生物基化学品
        1.6.5 生物基溶剂
    1.7 溶解度模型
    1.8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装置
        2.1.4 实验流程
        2.1.5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1.6 测量精度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硫酰氟在生物基溶剂中的溶解性能研究
    3.1 本章研究内容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硫酰氟在不同官能团生物基溶剂中的溶解度性能
        3.2.2 硫酰氟在二元酯类生物基溶剂中溶解性能
        3.2.3 硫酰氟在三元酯类生物基溶剂中的溶解性能
        3.2.4 亨利常数比较
        3.2.5 亨利常数关联
        3.2.6 热力学性质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酰氟在生物基溶剂中的溶解度模型
    4.1 状态方程与热力学模型
        4.1.1 状态方程概述
        4.1.2 立方形状态方程
        4.1.3 混合规则
        4.1.4 逸度方程
        4.1.5 计算步骤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硫酰氟在不同官能团生物基溶剂中的溶解度模型
        4.2.2 硫酰氟在二元酯生物基溶剂中的溶解度模型
        4.2.3 硫酰氟在三元酯生物基溶剂中的溶解度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学术论文数据集

(3)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中药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当前中药的主要检测方法
        1.2.1 传统方法及存在的不足
        1.2.2 指纹图谱方法及存在的不足
    1.3 太赫兹光谱技术
        1.3.1 太赫兹光谱技术概述
        1.3.2 太赫兹光谱技术研究现状
    1.4 太赫兹光谱技术对的中药检测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路线
        1.5.3 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研究
    2.1 引言
    2.2 太赫兹波的产生与探测
        2.2.1 太赫兹波的产生方法
        2.2.2 太赫兹波的探测方法
    2.3 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
        2.3.1 透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
        2.3.2 反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
    2.4 光学常数的获取
        2.4.1 物理模型
        2.4.2 光学常数
        2.4.3 吸光度的获取
    2.5 实验装置
        2.5.1 光路说明
        2.5.2 样本制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太赫兹特征峰的单一中药成分识别研究
    3.1 引言
    3.2 单一中药成分的太赫兹光谱分析
        3.2.1 实验仪器列表
        3.2.2 样本选择
        3.2.3 样本制备
        3.2.4 光谱获取与识别
    3.3 青蒿素的太赫兹光谱理论仿真
        3.3.1 密度泛函理论概述
        3.3.2 计算步骤说明
        3.3.3 单分子结构优化及频率计算
        3.3.4 多分子结构优化及频率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复杂成分中药分类识别研究
    4.1 引言
    4.2 分类方法基本原理
        4.2.1 决策树
        4.2.2 随机森林
        4.2.3 BP神经网络
        4.2.4 支持向量机
    4.3 不同模型下的中药分类识别
        4.3.1 实验仪器列表
        4.3.2 样本选择
        4.3.3 样本制备
        4.3.4 光谱获取
        4.3.5 分类模型的建立
        4.3.6 分类结果
    4.4 不平衡问题分析
        4.4.1 不平衡问题
        4.4.2 不平衡问题下的分类结果
    4.5 基于CDKM-SMOTE的随机森林对中药的分类识别
        4.5.1 SMOTE算法
        4.5.2 CDKM-SMOTE
        4.5.3 分类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中药定量回归分析
    5.1 引言
    5.2 偏最小二乘回归
        5.2.1 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基本原理
        5.2.2 模型评价参数
        5.2.3 模型验证方法
        5.2.4 常见的PLS区间选择算法
    5.3 基于二维相关谱与子回归向量加权的偏最小二乘回归
        5.3.1 需求分析
        5.3.2 二维相关谱
        5.3.3 2DCOS-PLS
    5.4 中药剂量的定量回归实例研究
        5.4.1 实验仪器列表
        5.4.2 掺伪中药的定量回归分析
        5.4.3 中药复方的定量回归分析
        5.4.4 中药掺杂非法添加剂的定量回归分析
        5.4.5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太赫兹时域光谱结合超材料吸波器对中药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6.1 引言
    6.2 太赫兹超材料吸波器
        6.2.1 超材料吸波器简介
        6.2.2 基本原理
    6.3 基于欧姆环结构的超材料吸波器
        6.3.1 结构说明
        6.3.2 仿真分析
    6.4 基于超材料吸波器太赫兹谐振峰的中药检测
        6.4.1 实验仪器列表
        6.4.2 超材料吸波器的太赫兹光谱
        6.4.3 基于超材料吸波器太赫兹谐振峰的中药种类判别
        6.4.4 基于超材料吸波器太赫兹谐振峰的中药微量成分变化检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7.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黄芪多糖对草鱼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鱼及饲养
    1.2 黄芪多糖的投喂
    1.3 供试菌株的培养与制备
    1.4 采血
    1.5 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1.6 血清相关指标测定
    1.7 攻毒和保护率测定
    1.8 数据分析及处理
2 结果
    2.1 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的变化
    2.2 血清酶指标的变化
    2.3 攻毒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黄芪多糖对草鱼血液白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3.2 黄芪多糖对草鱼血清酶免疫作用的影响
    3.3 黄芪多糖对草鱼抗病能力的影响
    3.4 黄芪多糖的作用时间对效果的影响
    3.5 黄芪多糖的给药剂量对效果的影响
4 结论

(5)贝壳粉负载型抗菌材料及抗菌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贝类资源现状
        1.1.1 我国海洋贝类养殖概况
        1.1.2 贝壳材料介绍及应用价值
    1.2 纳米氧化锌、二氧化钛在抗菌方面的研究概述
    1.3 海洋抗菌防污涂料研究现状和发展状态
    1.4 本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贝壳粉负载型抗菌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及试剂
        2.1.2 技术路线
        2.1.3 制备过程
        2.1.4 测试及表征
        2.1.5 抗菌性能测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抗菌性能分析
        2.2.2 XRD分析
        2.2.3 红外光谱分析
        2.2.4 SEM及EDS分析
    2.3 抗菌剂抗菌性能最优条件研究
        2.3.1 反应物配比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2.3.2 反应温度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2.3.4 抗菌剂浓度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菌剂的表面改性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1.2 抗菌剂的改性制备
        3.1.3 抗菌涂层的制备
        3.1.4 测试及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改性抗菌剂的表征分析
        3.2.2 涂料的性能测试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6)不同采收期留兰香品质评价及其提取物生物活性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留兰香
        1.1.1 留兰香概述
        1.1.2 留兰香的化学成分
        1.1.3 留兰香的功能特性
        1.1.4 留兰香的应用现状和开发前景
    1.2 芳香植物精油
        1.2.1 芳香植物精油简介
        1.2.2 芳香植物精油应用前景
    1.3 漱口水
        1.3.1 漱口水的口腔保健意义
        1.3.2 漱口水的主要成分
        1.3.3 植物精油在漱口水中的应用
        1.3.4 漱口水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采收期留兰香精油含量测定与成分分析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留兰香精油与水分含量测定
        2.2.2 留兰香精油GC-MS分析
        2.2.3 留兰香挥发性成分HS-GC-MS分析
        2.2.4 不同采收期留兰香精油含量测定及成分分析
        2.2.5 留兰香不同部位精油含量测定及成分分析
        2.2.6 不同干燥方式对留兰香精油含量及成分的影响
        2.2.7 数据处理和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采收期留兰香精油含量及成分
        2.3.2 留兰香不同部位精油含量及成分
        2.3.3 不同干燥方式对留兰香精油含量及成分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采收期留兰香酚酸和黄酮含量测定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总酚酸含量测定
        3.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3.2.3 HPLC测定三种有机酸含量
        3.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总酚酸测定
        3.3.2 总黄酮测定
        3.3.3 三种有机酸测定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留兰香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留兰香粗提物的制备
        4.2.2 样品及对照品溶液配制
        4.2.3 还原能力测定
        4.2.4 羟自由基清除活性
        4.2.5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留兰香精油抗氧化活性
        4.3.2 留兰香粗提物抗氧化活性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留兰香的抑菌活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培养基的配制
        5.2.2 菌种活化与菌悬液的制备
        5.2.3 抑菌圈测定
        5.2.4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浓度留兰香精油抑菌圈测定
        5.3.2 留兰香与牛至精油抑菌圈比较
        5.3.3 留兰香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抑菌圈
        5.3.4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留兰香精油漱口水的制备
    6.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漱口水基础配方研究
        6.2.2 漱口水杀菌效果测试
        6.2.3 漱口水质量指标检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复合精油漱口水基础配方研究
        6.3.2 漱口水杀菌效果
        6.3.3 漱口水质量指标检测结果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新疆药桑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及协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新疆药桑的概况
    1.2 桑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1.3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设计思路
第二章 新疆药桑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材料、仪器、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新疆药桑叶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
    3.1 材料、仪器和试剂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新疆药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第一节 药桑叶醇提物乙酸乙酯相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4.1 实验部分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药桑叶醇提物正丁醇相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4.5 实验部分
        4.6 实验方法
        4.7 结果与分析
        4.8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新疆药桑叶黄酮单体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第一节 黄酮单体化合物抗氧化活性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二节 黄酮单体化合物活性筛选及协同作用研究
        5.4 仪器、试剂和材料
        5.6 结果与分析
        5.7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重组病毒rCVS-11-G免疫原的制备及其实验免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狂犬病与狂犬病病毒
        1.1 狂犬病
        1.2 狂犬病病毒
    第二章 狂犬病疫苗
        2.1 我国狂犬病流行状况
        2.2 狂犬病疫苗
    第三章 疫苗佐剂
        3.1 佐剂
        3.2 狂犬疫苗与佐剂
        3.3 植物多糖佐剂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rCVS11G病毒的培养及免疫原的制备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细胞、病毒和佐剂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1.4 rCVS11G在BSR细胞上的传代稳定性及生长动力学
        1.1.5 rCVS11G在Vero细胞上的传代稳定性及生长动力学
        1.1.6 病毒TCID50的测定
        1.1.7 rCVS11G的鉴定
        1.1.8 rCVS11G免疫原的制备
        1.2 实验结果
        1.2.1 rCVS11G在BSR细胞上生物学特性
        1.2.2 rCVS11G在Vero细胞上生物学特性
        1.2.3 rCVS11G的鉴定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以板蓝根多糖为佐剂制备免疫原的免疫原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小鼠、毒株和细胞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溶液配制
        2.1.5 小鼠免疫与攻毒
        2.1.6 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检测
        2.1.7 刺激物的制备
        2.1.8 IL-4 和IFN-γ 酶联免疫斑点实验
        2.1.9 IL-4 和IFN-γ 胞内因子染色检测
        2.1.10 ELISA检测细胞因子
        2.1.11 淋巴细胞活化流式分析
        2.1.12 暴露后免疫实验
        2.1.13 数据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效价
        2.2.2 狂犬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检测结果
        2.2.3 流式细胞术检测腹沟股淋巴结中B细胞活化状态
        2.2.4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B、T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
        2.2.5 ELISA检测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数量
        2.2.6 攻毒保护实验及暴露后免疫实验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以茯苓多糖为佐剂制备免疫原的免疫原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毒株、细胞和实验动物
        3.1.2 实验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小鼠免疫与攻毒
        3.1.5 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检测
        3.1.6 IL-4 和IFN-γ 酶联免疫斑点实验
        3.1.7 IL-4 和IFN-γ 胞内因子染色检测
        3.1.8 ELISA检测
        3.1.9 淋巴细胞活化流式分析
        3.1.10 小鼠暴露后免疫实验
        3.1.11 犬加强免疫实验
        3.1.12 犬梯度免疫实验
        3.1.13 数据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效价
        3.2.2 狂犬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检测结果
        3.2.3 流式细胞术检测腹沟股淋巴结中B细胞活化状态
        3.2.4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B、T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
        3.2.5 ELISA检测脾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结果
        3.2.6 攻毒保护实验及暴露后免疫实验
        3.2.7 犬加强免疫实验及梯度免疫实验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特异性卵黄抗体对新疆牧区奶牛乳腺炎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卵黄抗体的研究进展
        1.1.1 卵黄抗体的产生
        1.1.2 卵黄抗体的结构
        1.1.3 卵黄抗体的生物学特性
        1.1.4 卵黄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1.1.5 卵黄抗体的应用
    1.2 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1.2.1 奶牛乳腺炎的概述
        1.2.2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
        1.2.3 奶牛乳腺炎的影响因素
        1.2.4 奶牛乳腺炎的致病机理
        1.2.5 奶牛乳腺炎的诊断
        1.2.6 奶牛乳腺炎的治疗
    1.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奶牛乳腺炎致病菌的分离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奶样的采集
        2.3.2 细菌分离纯化
        2.3.3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3.4 细菌的耐药分析
        2.3.5 细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
        2.3.6 细菌的致病性研究
    2.4 实验结果
        2.4.1 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2.4.2 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2.4.3 16 SrDNA测序结果及系统发育树
        2.4.4 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2.5 讨论
    2.6 小结
3 特异性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分离纯化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菌种
        3.2.3 实验试剂
        3.2.4 实验仪器
        3.2.5 实验溶液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免疫原的制备
        3.3.2 蛋鸡的免疫
        3.3.3 卵黄抗体水溶性组分的提取
        3.3.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特异性卵黄抗体效价
        3.3.5 卵黄抗体的分离纯化
        3.3.6 卵黄抗体液蛋白质含量测定
        3.3.7 卵黄抗体纯度检测
        3.3.8 特异性IgY对抗原菌的凝集体外抑菌作用
        3.3.9 特异性IgY对其他分离菌的结合活性
        3.3.10 免疫荧光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抗原最适包被浓度的确定
        3.4.2 卵黄抗体效价
        3.4.3 卵黄抗体液蛋白浓度
        3.4.4 SDS-PAGE
        3.4.5 特异性IgY对抗原菌的抑菌作用
        3.4.6 IgY对其他菌的结合活性
        3.4.7 荧光电镜
    3.5 讨论
    3.6 小结
4 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奶牛乳腺炎的治疗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及设备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分组及给药
        4.3.2 乳样的采集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
        4.3.3 体细胞计数以及乳成分分析
        4.3.4 乳样的细菌平板计数
        4.3.5 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牛奶性状评价
        4.3.6 乳腺炎治疗疗效标准
        4.3.7 数据统计及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临床型乳腺炎治疗效果
        4.4.1.1 牛奶性状变化
        4.4.1.2 体细胞数变化
        4.4.1.3 细菌数目的变化
        4.4.1.4 治疗效果
        4.4.2 隐性乳腺炎治疗效果
        4.4.2.1 体细胞数变化
        4.4.2.2 细菌数目的变化
        4.4.2.3 牛奶中蛋白质、乳脂、乳糖含量变化
        4.4.2.4 乳清中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的变化
        4.4.2.5 治疗效果
    4.5 讨论
    4.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耐药性分析
附录B 碱基序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沼液养殖小球藻条件优化及藻基蛋鸭饲料添加剂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养猪沼液养殖经济微藻
        1.2.1 沼液成分
        1.2.2 微藻对沼液中营养成分的利用
    1.3 菌藻混合培养
        1.3.1 微藻和菌的生长条件
        1.3.2 微藻与细菌在生长环境中的关系
    1.4 微藻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
        1.4.1 饲料成分与禽蛋质量控制
        1.4.2 蛋禽饲料的开发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藻和菌的筛选与驯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培养基
        2.2.4 实验设计
        2.2.5 分析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藻种的分离、纯化与初步鉴定
        2.3.2 EM菌原露对小球藻生长曲线的影响
        2.3.3 菌种的分离、纯化
        2.3.4 小球藻与四种菌在养猪沼液中的生长状况
        2.3.5 菌种的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菌藻协同共生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培养基
        3.2.3 甘蔗汁
        3.2.4 实验仪器
        3.2.5 实验设计
        3.2.6 分析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小球藻吸光度与藻干重的关系
        3.3.2 小球藻在菌藻共生体系中生长的影响因子分析
        3.3.3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备及废糖蜜中葡萄糖含量测定
        3.3.4 菌藻共生体系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球藻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红外光谱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与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TIR谱图分析
        4.3.2 小球藻中三大营养物质的FTIR谱图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藻-杜仲复合蛋鸭饲料添加剂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5.2.3 实验设计
        5.2.4 分析测定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饲料中金属元素及钙、磷含量的测定
        5.3.2 藻粉及藻粉和杜仲粉混合物对蛋鸭产蛋性能的影响
        5.3.3 藻粉及藻粉和杜仲粉混合物对蛋品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一种中草药复合灭蟑粉实验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QbD理念的组分中药粉体性质-工艺参数-干法颗粒质量相关性研究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D]. 高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硫酰氟在生物基溶剂中的溶解特性研究[D]. 张竹娇.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3]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中药检测方法研究[D]. 张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4]黄芪多糖对草鱼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J]. 刘春花,赵长臣,罗霞,江小燕,巩华,黄志斌.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7(04)
  • [5]贝壳粉负载型抗菌材料及抗菌涂料的研究[D]. 覃筱燕. 广西大学, 2017(02)
  • [6]不同采收期留兰香品质评价及其提取物生物活性与应用研究[D]. 郝瑞芬.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0)
  • [7]新疆药桑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及协同抗氧化活性研究[D]. 张贵会. 塔里木大学, 2016(08)
  • [8]重组病毒rCVS-11-G免疫原的制备及其实验免疫研究[D]. 张渭蛟. 吉林大学, 2016(09)
  • [9]特异性卵黄抗体对新疆牧区奶牛乳腺炎的治疗[D]. 尹婷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10]沼液养殖小球藻条件优化及藻基蛋鸭饲料添加剂研制[D]. 杨欢. 南昌大学, 2016(04)

标签:;  ;  

一种中草药复方蟑螂粉的实验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