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震技术预测燕南古潜山储层特征

利用地震技术预测燕南古潜山储层特征

一、运用地震技术预测燕南古潜山储层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燕,史鹏宇,李晶,覃豪,金雪英,杨黎明[1](2020)在《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基底浅变质岩岩性测井解释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确定古中央隆起带基底岩性分布特征、支撑勘探评价工作,通过岩心刻度测井,总结了基岩测井响应特征并确定了测井分类方案。首先应用K—A图解判断原岩;其次应用自然伽马—中子密度孔隙度差识别岩石成分,应用FMI图像模式判别结构、构造;最后采用"原岩+成分+结构"的方法确定岩石类型,可识别9种岩石类型,解释符合率达92.6%,落实了岩性平面分布特征。针对优势岩性部署了4口井,其中2口井试气获得工业气,1口井试气获得低产气,1口井试气为干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杜彦男[2](2019)在《车西地区断裂结构特征及其控藏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车西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车镇凹陷西部。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程度提高,在中浅层储量逐步落实的基础之上,深层古生界潜山被认为是优良的勘探对象和增储领域。而潜山油气藏主要受早期发育的断裂控制,因此开展断裂特征、断裂结构识别、断裂带物性分析及断裂控藏作用的研究对高效勘探、增储上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基础之上,落实断裂构造特征;利用“井-震-心”结合的方法综合识别主控断裂带结构特征;探讨断裂带不同结构单元物性差异;开展主力控藏断裂封闭性研究及成岩胶结作用分析。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车西洼陷控藏断裂主要集中于二台阶潜山带和南部断阶带。受多期构造应力场作用,断裂在平面上以网状组合、斜交式组合、平行式组合为主,剖面上分别以北部陡坡带发育的堑垒组合、翘倾断块和南部缓坡带发育的顺向断阶为主要控藏构造样式。(2)车西地区断裂带结构发育,测井响应特征明显。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单条断裂而言,其内部可能存在有多条滑动破碎带,滑动破碎带的宽度与诱导裂缝带的宽度具有幂指数关系,断裂的落差与断裂带的宽度也具有幂指数关系。(3)明确了断裂带内部结构单元物性特征,总体呈现出诱导裂缝带孔渗性大于滑动破碎带孔渗性的趋势。受断裂带发育地层岩性影响,往往深部碳酸盐岩孔隙度较浅部碎屑岩表现为低值。渗透率由高到低排序为:上诱导裂缝带>下诱导裂缝带>滑动破碎带。(4)车西地区断层封闭性呈现出以下规律:古近系断层封闭性中等-较好,受断裂活动时期、砂岩厚度、泥质含量等影响较大;裂缝受成岩胶结作用控制,胶结物类型以碳酸盐岩胶结物为主,主胶结期为东营组沉积时期和馆陶组早期,断裂胶结率多数大于80%。该区断裂控藏模式可划分为上生下储式和阶梯式两种模式。

李杰[3](2017)在《页岩气储层解释及AVO正演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世界需求洁净能源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各种技术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资源问题一直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重中之重,目前常规能源有石油等,但是单一的能源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在石油的开采、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也和现在环保主题格格不入。天然气一直是常规能源的代表,也是一种新型能源,但是这种常规能源含量较少,并不能成为我国能源的主流力量,因此,页岩气等一些非常规的能源越来越多的得到了关注。随着美国页岩气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寻找自己国家的天然气资源。据不完全统计,页岩气的远景资源量相当于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两倍,如果合理有效地开发,必定能为我国能源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但是我国页岩气事业还在起步阶段,方法技术还在学习、摸索,尚需要各方面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这其中就包括用地球物理的手段来对支持页岩气事业。本文先从页岩气成藏机理展开,阐述页岩气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条件,再介绍目前我们对于页岩气藏的评价条件。由于在勘探院实习解释工作的经历,接着讲了关于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通过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再通过地震相干技术等进行层位精细标定,以及构造精细解释,然后根据实际工区情况建立岩石物理模型,找到与目标地质体相关性最高的岩石物理参数。最后用左布里兹方程进行AVO正演模拟,得到了页岩气AVO响应,并且根据影响AVO因素的条件进行分析,找到了他们对于AVO的影响效果。最后,根据在实习单位得到的实际工区数据,对目标区域进行精细解释,得到了研究的目标区域页岩气地球物理特征及敏感参数,并且得到了最终所研究工区的正演结果。

刘兵卿[4](2016)在《义东地区潜山储层地震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义东地区复杂潜山带发育广泛,发育层系包括太古界、古生界及中生界,胜利油区千吨以上的井出油层主要是古潜山储层。探明储量区外仍发育多个出油点,无论从层系上、类型上来看,潜山勘探都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和深入挖潜的空间。本文针对义东地区复杂潜山储层的研究难点,在深入分析复杂潜山带地质特点和地震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潜山储层的地震刻画和预测方法研究,提高潜山储层的识别能力,建立潜山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形成一套适合于义东地区潜山储层边缘检测、储层空间展布刻画的方法流程。在潜山储层地震数据处理方面,研究了三维保构造平滑滤波技术,并对数据做了处理,进行了分析对比;在倾角扫描方面,为计算更精确的地层倾角,用于频率域层拉平,引入并改进了一种在频率域内的地层倾角估计算法,总结了一套基于时间域倾角搜索和频率域倾角估计相联合的层拉平算法流程,并设计模型进行实验,分析对比,然后将其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中。对基于倾角扫描的地震预测方法中,根据潜山储层的研究的难点,本文主要研究了振幅变化率技术,边缘检测技术等,并设计实验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将其应用到实际资料中分析效果。研究认为,不同方法都能精准的刻画地震边缘,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储层,其效果不同,因而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对于刻画潜山储层方面,本文研究了三参数小波分频的方法,模型和实际应用表明采用三参数小波变换能够获得时频聚焦性更好的地震分频数据体。将三参数小波变换和吸收衰减属性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预测方法—基于三参数小波变换的谱拟合吸收衰减属性技术。综合所研究的方法,建立了义东地区潜山储层地震预测方法,提高了潜山储层描述的可靠性。

张艳云[5](2014)在《储层裂缝预测技术在齐家古地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潜山带中裂缝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等直接影响着潜山油藏的储油潜力和规模。裂缝不仅是决定低渗透储层产能的关键因素,而且也直接控制着裂缝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裂缝储层识别与评价一直是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国内外在油气盆地低渗透储层中对裂缝预测及评价已经形成了很多富有特色的方法,但是由于裂缝成因的复杂性、发育的多阶段性,各种方法有其局限性,使我们还很难只用一种方法就解决裂缝识别和评价的全部问题。例如,测井中的裂缝识别虽能达到定量水平,但只是小范围的、局部的;地震资料虽是大范围的,但其对地层的分辨率较低。因此,综合应用各种资料描述和预测裂缝分布是寻找裂缝油气藏勘探的基本思路。本论文是以辽河油田齐家古潜山基岩储层为例,运用储层裂缝预测技术对该研究区进行了综合研究。齐家潜山由三个局部山头组成,即南山头、中山头和北山头,三个山头呈北东向展布。北山头以安山岩、玄武岩和凝灰岩等火山岩为主,中山头及南山头以混合花岗岩为主。此次研究的重点是齐家古潜山中山头花岗岩储层。首先对测井、钻井、试油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了解到各井点处目的层段岩性变化情况和含油气后的地震响应特征。然后进行了叠后波阻抗反演,从目的层段提取了多种地震属性;在多种地震属性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工神经网络油气预测。通过对反演、地震属性和油气预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掌握了对含油气性较敏感的地震属性及含油气分布情况。其次从目的层段提取多种曲率属性,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最小正曲率、最大负曲率和倾向曲率对断层和裂缝有一定的刻画能力。基于断层是裂缝的宏观表现;裂缝是断层的雏形的观点,在方差体(相当于相干体)资料基础上应用蚂蚁追踪技术得到该工区的断层、裂缝系统的空间展布。调节蚂蚁追踪软件的技术参数可以得到裂缝部位的空间分布。最后利用常规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资料进行裂缝预测,比较测井、地震两种裂缝预测结果,有较高的吻合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曲率属性和蚂蚁体属性对裂缝预测有一定的作用。

张军林[6](2014)在《碳酸盐岩储层流体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北隆起西部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为开阔台地台内滩与滩间海储层沉积类型,储层岩性较纯、易受断裂构造与岩溶作用的影响,形成空间分布具强烈非均质性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该区碳酸盐岩储层埋深大,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改造,对其进行储层流体预测研究难度极大,制约了该区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开发进程。论文回顾了反射地震发展历程与碳酸盐岩储量增长之间的关系,从振幅解释技术、地震相分析技术、非连续性裂缝检测技术、三维可视化分析技术、地震联合反演技术与AVO流体预测方法等六个方面,总结了缝洞型碳酸盐岩地震储层流体预测的技术手段,并对裂缝、孔洞有效描述的地震方法进行分析,指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体地震预测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研究首先应用储层沉积相与构造样式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储层类型与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通过应用非连续性裂缝分析技术、地震相分析方法对裂缝和孔洞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描述,结合岩石物理分析和地震联合反演,利用纵横波阻抗交汇投影方法,进一步对裂缝孔洞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储层定量化研究;同时应用流体替换与模型正演方法进行AVO反演可行性研究,并通过叠前AVO反演,提取AVO流体因子;最后结合储层定量化研究与叠前AVO流体预测结果进行缝洞型储层的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以岩石物理分析方法为基础,分析对裂缝、孔洞型储层敏感的岩石物理参数,指导联合反演得到对缝洞敏感的纵、横波阻抗数据体,并对其进行交会与可视化投影分析,结合非连续性裂缝检测与地震相分析对裂缝、孔洞分布规律进行分析验证,最后进行缝洞型储层定量化研究,是一种有效的裂缝孔隙型储层描述方式。基于叠前AVO流体因子的储层流体综合预测方法对研究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体预测方法更为有效,应用该方法对哈13井进行流体预测分析攻关,发现了新油气藏;应用叠前AVO流体预测方法结合缝洞储层的定量化研究,进行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评价更具客观性;通过理论探讨并结合生产实践的应用,描述了一种较为适合碳酸盐岩地区储层流体预测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同类碳酸盐岩储层的流体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常敬德[7](2013)在《曙光低潜山曙125区块综合地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辽河油田曙光低潜山带曙125区块为研究目标,开展油藏地质研究。曙125块位于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境内,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研究目标为碳酸盐岩潜山油藏,1999年上报含油面积2.6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2×104t。该区块研究目的层属于海相沉积体系,目标区井控程度较低,储层横向变化快,油水分布规律不清,为了保证潜山油藏的有效开发,需要展开综合地质研究。本文研究以潜山油藏基础研究入手,以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岩石矿物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多方法、多技术研究方法,结合地震、地质、测井、化验等多专业,综合运用地层归属及层序划分、地震精细解释、内幕地层产状研究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曙125块潜山油藏开展了综合研究。利用三维地震对潜山顶面构造解释成果,研究断裂特征和构造特征,通过内幕产状研究解决了地层变化问题。潜山主要受北东向主干断裂控制,同时被近东西向次级断层复杂化,整体上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南低北高的构造形态。储层研究表明,该区储层物性较差且横向变化较快,属于低孔、低渗储层:通过Jason软件反演预测,储层横向变化较大。通过对油藏控制因素分析及有效储层研究表明,该区控制因素复杂多样,分布范围多为裂缝发育区。该区油层分布主要受构造、储层及物性等多因素控制,油藏类型为裂缝型块状构造油藏,油层主要发育于潜山面下200m范围内。通过本次对曙光低潜山带曙125块地质综合研究,落实储层及油层发育特征,可以为该区下一步全面投入开发提供指导。

孙卉[8](2010)在《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藏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研究过程中,以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变质岩潜山内幕成藏等新理论和新方法作指导,辅以潜山顶面识别、构造样式判别、潜山岩性测井识别及有效储层评价预测等手段,系统总结了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强化了储层评价技术的攻关和潜山成藏特征的研究,着重探讨了裂陷期构造演化、烃源岩、多样性储层与裂缝发育条件、多套封盖体系及区域供油窗口与潜山油气富集的关系。创新了断裂系统形成机制及潜山成藏主控因素的认识,丰富了潜山成藏模式和潜山成藏理论。研究认为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富集主要受裂陷阶段的构造发育、沉积特点以及基底岩性多样性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裂陷阶段的构造发育决定了潜山整体分布格局和规模,不同的应力机制控制了两套独立断裂系统,使潜山油气更加丰富;二是充足的油源条件是潜山成藏的物质基础;三是大面积分布的优质、多样性储层为油气提供了良好储集空间;四是全区分布的两套区域盖层是潜山形成高凝油含油气系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沙四段区域盖层不仅厚度大、分布广泛,而且具有良好的超压封盖,抑制了油气向上运移,使潜山具有独立的“自封闭”成藏特征;五是区域供油窗口的存在是潜山大面积成藏的主控因素。这些条件的有机配合,促成了大民屯凹陷潜山油藏具有“整体含油,局部富集”的特点。论文在潜山油气藏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对重新评价大民屯凹陷潜山整体勘探潜力,指导目标区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罗鑫[9](2010)在《埕北306—桩海10下古生界潜山储层溶蚀缝洞横向预测研究》文中指出在潜山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中,由于储集层非均质性一般都比较严重,储集层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的预测和描述是勘探开发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埕北306-桩海10下古生界潜山储层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古潜山断层组系复杂多样,地层风化溶蚀程度各异,裂缝尺度与形态变化万千,从而使储层空间分布及内幕中的有利油气聚集和运移的缝洞发育带的空间分布规律性差、横向变化大,具有强烈非均质性、各向异性,储渗空间的多样性,多期次的成因复杂性等特征,给该区储层横向预测和描述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进一步采用新方法进行储层平面分布研究的必要。本文首先根据完钻井的录井、测井、物性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深入认识了埕北306-桩海10下古生界潜山储层的岩石学、孔隙结构、储层物性等基本特征,通过地震相干体计算技术认识了储层地震纵向特征。为潜山储层分级标准的确定和储层溶蚀缝洞发育程度横向分布预测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根据该区的常规测井资料,分析常规测井资料溶蚀或裂缝段的测井响应特征,得出各类储层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及其判识标准。根据判识标准,对目的层段分别提取控制储层特征的常规测井参数,建立单井储层预测的粒子群支持向量机模型,并对未知层段进行预测研究,预测结果与实际综合解释结果吻合度较高。再次,将储层单井精细预测结果和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的定性分析相结合,建立起地震属性参数与储层单井精细预测结果的对应关系,根据对应关系建立研究区的储层溶蚀缝洞发育程度横向预测粒子群支持向量机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用粗糙集知识约简理论对所提取的21个地震属性参数进行约简,得到9个能较好反映储层溶蚀缝洞发育情况的地震属性。将9个属性对应的样本数据代入建立好的两种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储层溶蚀缝洞发育程度横向预测,得到储层溶蚀缝洞发育程度横向分布图。最后,对横向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埕北306-桩海10井区下古生界潜山储层溶蚀缝洞的发育程度,总体表现为发育不好,平面上多呈孤立状或长条状,分布面积有限。在工区的北部、cb305西部、zh104-zh101一线以西、zh103以南等部位存在一些溶蚀空间发育带,这些区域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部位。

王宏斌[10](2009)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技术、方法及应用 ——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塔中I号坡折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复合体和北部斜坡带下奥陶统鹰山组风化壳岩溶的发育主要受沉积相、岩溶作用和构造破裂三大因素控制。塔中I号断裂坡折带沿走向地质结构的分段性控制了良里塔格组礁滩体东西发育的差异性。良里塔格组由下部的开阔陆棚相过渡为中上部的陆棚边缘相,发育3~4个准层序组。礁滩复合体由内带向外带迁移叠置,平面上具有大滩小礁,西滩东礁,以塔中62井区礁滩最为发育特征。储层纵向叠置,横向连片,主要集中在良二段;平面上储层沿台缘相带分布,具有分段性特征,中段以孔洞型储层为主,向两侧过渡为裂缝-孔洞型至裂缝型储层,由外带向内带、总体物性变差。下奥陶统鹰山组风化壳岩溶发育程度主要受古地貌和构造破裂双重控制,储层具有多期岩溶叠置模式。岩溶成层分布,垂向分带性明显,以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为主,岩溶深度达100-280m,平面上,以岩溶斜坡区储层最发育。在储层主控因素指导下,利用首次建立的地质-地震一体化数据平台识别了串珠状强振幅反射、杂乱反射和弱反射三种储层地震响应并通过波动方程模拟正演,明确储层地质-地震模型。综合利用古地貌恢复,波形分类、井-震联合反演、频谱分解等方法开展岩溶储层分布预测;利用相干计算、应变量分析和叠前各向异性分析等技术进行叠后大尺度裂缝、构造成因裂缝和有效裂缝的分布预测;利用地震岩石物理参数分析,AVO属性分析和弹性阻抗反演等方法进行叠前地震储层与流体探索性预测研究。综合预测与评价塔中I号坡折带上奥陶统礁滩体有利区块面积为659km2,资源量总计2770×108m3;塔中北斜坡带下奥陶统风化壳有利区块面积1866km2,资源量总计7580×108m3。利用海相碳酸盐岩地质-地震储层综合预测与评价技术在塔中地区提交的33口井位中,储层预测成功率高达90%,其中塔中82井获得塔里木盆地第一口千吨井并由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奥陶纪生物礁型超亿吨级大油气田;同时协助油田在塔中地区奥陶系累计上交三级储量近3.0×108t。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地质-地震储层综合预测与评价技术系列的完善与形成,对类似其他地区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与评价同样具用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运用地震技术预测燕南古潜山储层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地震技术预测燕南古潜山储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基底浅变质岩岩性测井解释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区岩性特征
2 变质岩岩性测井识别理论基础
    2.1 岩石、矿物、元素与测井响应关系
    2.2 沉积岩、火成岩与测井响应关系
    2.3 基岩测井特征及分类方案
3 变质岩岩性识别方法
    3.1 原岩判别
    3.2 岩石成分识别
    3.3 岩石结构、构造识别
4 应用效果
5 结 论

(2)车西地区断裂结构特征及其控藏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意义及来源
    1.2 研究现状
        1.2.1 断裂带结构研究现状
        1.2.2 断层封闭性研究现状
        1.2.3 断裂带物性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背景
    2.2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断裂特征与演化
    3.1 断裂体系分级描述
    3.2 断裂组合样式分析
        3.2.1 断裂平面组合样式
        3.2.2 断裂剖面组合样式
    3.3 车西洼陷构造演化特征
        3.3.1 构造动力学背景
        3.3.2 埕南断层活动性分析
        3.3.3 平衡剖面分析构造演化
第四章 断裂带结构划分
    4.1 断裂结构识别方法
        4.1.1 断裂带结构地震识别
        4.1.2 断裂带结构岩心识别
        4.1.3 断裂带结构测井识别
    4.2 主控断裂结构划分
        4.2.1 .埕南断层断裂结构
        4.2.2 .二台阶断裂结构
    4.3 断裂带内部结构关系
第五章 断裂带物性分析
    5.1 样品测试分析断裂带岩石孔渗性
    5.2 测井曲线表征断裂带岩石物性差异
        5.2.1 常规测井曲线交会图法
        5.2.2 三孔隙度法
        5.2.3 各结构单元渗透率差异
    5.3 断裂带内部物性模式
第六章 断裂控藏作用
    6.1 车西地区油气空间分布特征
        6.1.1 油气平面分布特征
        6.1.2 油气剖面分布特征
        6.1.3 油藏发育特征
    6.2 断层封闭性综合评价
    6.3 断裂带成岩胶结作用分析
        6.3.1 成岩胶结物类型
        6.3.2 成岩胶结期次的定量判断
        6.3.3 胶结作用影响强度和范围
    6.4 断裂控藏模式
        6.4.1 上生下储式断裂控藏模式
        6.4.2 阶梯式断裂控藏模式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页岩气储层解释及AVO正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外页岩气勘探开发历程及现状
        1.1.2 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历程及现状
    1.2 研究主要内容
    1.3 研究难点
第2章 页岩气地质特征评价及标准
    2.1 页岩气藏的基本概念
    2.2 页岩气藏的形成条件
        2.2.1 生径条件
        2.2.2 页岩气的储层条件
    2.3 页岩气藏特征
    2.4 页岩气藏的评价
第3章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3.1 合成地震记录及层位储层标定与解释
        3.1.1 合成地震记录
        3.1.2 层位标定
    3.2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3.2.1 层位精细解释流程
        3.2.2 精细解释主要技术方法
        3.2.3 构造精细解释
        3.2.4 断层解释
    3.3 速度分析及构造成图
        3.3.1 速度分析
        3.3.2 构造图
    3.4 精度分析
第4章 岩石物理分析模型
    4.1 岩石物理参数及其相互关系
        4.1.1 岩石的波速
        4.1.2 泊松比
        4.1.3 弹性模量
    4.2 纵横波速度经验关系
    4.3 Gassmann理论
    4.4 页岩气岩石物理分析及建模
第5章 页岩气储层AVO地震响应特征及分析
    5.1 AVO技术理论
    5.3 理论模型的AVO正演模拟
        5.3.1 含气饱和度对AVO响应的影响
        5.3.2 孔隙度对AVO响应的影响
第6章 页岩气层的含气性分析
    6.1 四川某地区页岩气层岩石物理分析
        6.1.1 储层特征
        6.1.2 储层地球物理特征及敏感参数分析
    6.2 四川某地区页岩气层岩正演模拟分析
    6.3 四川某地区构造及圈闭特征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义东地区潜山储层地震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二章 义东地区地质概况及潜山储层发育模式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与分布
        2.2.1 地层特征
        2.2.2 地层展布
    2.3 潜山储层发育模式建立
        2.3.1 碳酸盐岩潜山岩溶模式
        2.3.2 表生岩溶发育模式
        2.3.3 埋藏岩溶发育模式
第三章 潜山储层解释性目标处理方法研究
    3.1 三维保构造滤波
        3.1.1 保边平滑的基本原理
        3.1.2 保构造平滑的基本原理
        3.1.3 模型测试
        3.1.4 实际资料处理
    3.2 地层倾角扫描
        3.2.1 时间域相干体算法
        3.2.2 频率域层拉平算法
        3.2.3 时间域-频率域联合的层拉平算法
        3.2.4 模型试算
        3.2.5 实际应用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义东地区潜山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4.1 基于倾角扫描的振幅变化率技术
        4.1.1 AVR的基本原理
        4.1.2 模型试算
        4.1.3 实际应用分析
    4.2 基于层拉平的梯度属性边缘检测方法
        4.2.1 基本原理
        4.2.2 实际应用分析
    4.3 基于小波变换的谱拟合吸收衰减属性
        4.3.1 小波变换基本原理
        4.3.2 小波变换应用效果分析
        4.3.3 吸收衰减理论研究
        4.3.4 地震波吸收属性提取方法
        4.3.5 实际应用分析
    4.4 义东地区潜山储层预测
        4.4.1 下古生界奥陶系潜山储层预测
        4.4.2 中生界三台组潜山储层预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储层裂缝预测技术在齐家古地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齐家古潜山油藏地层与构造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地层特征
    2.3 潜山形态
第3章 齐家古潜山储层预测
    3.1 波阻抗反演基本原理
    3.2 中山头前震旦系地层波阻抗反演
    3.3 人工神经网络油气预测
    3.4 地震属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震方法识别裂缝
    4.1 曲率属性基本原理
    4.2 曲率属性的几种提取方法
    4.3 曲率属性在齐家潜山裂缝储层中的应用
    4.4 蚂蚁体追踪技术的应用
第5章 测井方法识别裂缝
    5.1 研究区块资料基本情况
    5.2 裂缝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5.3 地层倾角测井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碳酸盐岩储层流体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于项目来源
        1.1.1 选题依据
        1.1.2 项目来源
    1.2 论文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量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论文主要成果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预测国内外发展现状
    2.1 反射地震与碳酸盐岩储量增长历史
        2.1.1 反射地震发展历程
        2.1.2 碳酸盐岩储量增长历程
    2.2 碳酸盐岩储层主要类型及特点
        2.2.1 全球碳酸盐岩储层特点
        2.2.2 中国碳酸盐岩储层特点
    2.3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方法
        2.3.1 模型正演
        2.3.2 波形分析技术
        2.3.3 叠前叠后地震反演
        2.3.4 不连续性检测技术
        2.3.5 地震属性综合研究技术
        2.3.6 可视化振幅解释技术
    2.4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预测
        2.4.1 叠后流体预测
        2.4.2 叠前流体预测
    2.5 塔北隆起西部碳酸盐岩勘探现状与存在问题
        2.5.1 塔北碳酸盐勘探历程
        2.5.2 塔北碳酸盐储层流体研究现状
        2.5.3 塔北碳酸盐储层流体研究发展方向
        2.5.4 进行储层流体预测研究的必要性
        2.5.5 现有技术与技术需求
        2.5.6 存在的主要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塔北隆起西部地区石油地质概况
    3.1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概况
        3.1.1 盆地勘探简史
        3.1.2 地层分布特征
        3.1.3 储盖组合
        3.1.4 油源条件
    3.2 塔北隆起西部地区区域构造背景
    3.3 地层沉积特征
        3.3.1 塔北西部奥陶系区域地层划分
        3.3.2 塔北西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对比
    3.4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模式
    3.5 储层类型
        3.5.1 英买1、2井地区一间房组储层特征
        3.5.2 哈拉哈塘地区一间房组储层特征
    3.6 影响碳酸盐岩储层因素分析
        3.6.1 英买1、2井地区
        3.6.2 哈拉哈塘地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震属性储层特征研究
    4.1 岩石物理分析
        4.1.1 横波估算模型的建立
        4.1.2 岩石地球物理分析
    4.2 联合反演
        4.2.1 基本理论
        4.2.2 反演过程质量控制
    4.3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表征
        4.3.1 裂缝型储层预测
        4.3.2 孔洞型储层预测
    4.4 储层定量化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VO流体预测
    5.1 AVO流体预测可行性分析
        5.1.1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替换
        5.1.2 AVO模型正演
        5.1.3 AVO算法可行性分析
    5.2 AVO反演
        5.2.1 地震道集预处理
        5.2.2 流体因子的构建
    5.3 AVO流体检测应用
        5.3.1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综合预测
        5.3.2 流体预测精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综合评价及有利目标优选
    6.1 储层综合评价
        6.1.1 裂缝形成机制与平面展布特征
        6.1.2 优质储层发育带描述
    6.2 有利目标优选
        6.2.1 英买2井区
        6.2.2 英买1井区
        6.2.3 哈拉哈塘地区
    6.3 本章小结
        6.3.1 英买1、2井地区
        6.3.2 哈拉哈塘地区
第7章 结论
    7.1 储层预测
    7.2 流体预测
    7.3 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评价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曙光低潜山曙125区块综合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0.4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一章 曙光低潜山曙 125 块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及气候
    1.2 构造位置
    1.3 工区现状
第二章 地层特征研究
    2.1 地层层序
    2.2 古生界地层的确认
第三章 构造特征研究
    3.1 区域构造特征
    3.2 古潜山的形成
        3.2.1 先期构造形成了古地貌山
        3.2.2 早第三纪构造运动是古潜山形成的最终条件
    3.3 曙光低潜山带构造特征
        3.3.1 地震解释关键技术
        3.3.2 局部构造特征
    3.4 断裂
    3.5 潜山内幕地层特征
    3.6 构造发育史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层物性
    4.2 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4.3 储层识别
        4.3.1 岩性识别
        4.3.2 有效储层识别
    4.4 潜山构造的地震预测
第五章 油藏特征研究
    5.1 油源条件分析
    5.2 储层条件分析
    5.3 油气的排聚与运移条件分析
    5.4 圈闭条件分析
    5.5 潜山圈闭与油源岩和盖层的配置关系
    5.6 油层分布及油藏类型
        5.6.1 油藏控制因素
        5.6.2 油水分布
        5.6.3 油藏温度与压力
        5.6.4 流体性质
第六章 储量及开发方案
    6.1 储量参数选取
    6.2 储量计算
    6.3 曙 125 块开发方案
        6.3.1 开发目标优选原则
        6.3.2 试油试采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藏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潜山油气藏的概念
        1.2.2 潜山油气藏勘探研究现状
        1.2.3 辽河坳陷潜山油气藏勘探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2 区域地质特征
    2.1 工区概况
    2.2 勘探历程
    2.3 地层特征
        2.3.1 太古界
        2.3.2 中上元古界
        2.3.3 中新生代
        2.3.4 地层分布特征
3 潜山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
    3.1 烃源岩特征
        3.1.1 烃源岩分布
        3.1.2 烃源岩有机质特征
        3.1.3 潜山原油性质与来源
    3.2 构造特征及演化
        3.2.1 构造背景
        3.2.2 大民屯凹陷区域构造
        3.2.3 断裂特征
        3.2.4 基底构造特征
        3.2.5 构造应力场演化
        3.2.6 构造演化特征
        3.2.7 断裂系统成因分析
    3.3 潜山储层条件
        3.3.1 岩石学特征
        3.3.2 潜山岩性测井定量识别
        3.3.3 潜山地层岩性分布综合预测
        3.3.4 潜山储层储集性能
        3.3.5 潜山储层综合评价
    3.4 封盖条件分析
        3.4.1 区域盖层
        3.4.2 地层流体超压封盖
        3.4.3 盖层及油气保存
4 潜山油藏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4.1 裂陷阶段构造演化控制潜山油气富集
        4.1.1 裂陷阶段构造演化决定潜山分布格局和成藏模式
        4.1.2 裂陷期构造演化控制相对独立的潜山成藏系统
        4.1.3 构造演化控制基岩潜山裂缝发育
    4.2 优越的油源条件控制潜山油气富集
        4.2.1 烃源岩条件优越
        4.2.2 沙四段油页岩控制潜山高蜡油的形成
    4.3 多样性潜山储层控制潜山油气富集
        4.3.1 在应力作用相同的条件下,潜山储集性能受优势岩性序列控制
        4.3.2 在岩性相同条件下,裂缝发育程度受构造应力的大小控制
        4.3.3 可溶性矿物含量控制了不同潜山溶孔和溶洞的发育程度
    4.4 多套优质封盖控制潜山油气富集
        4.4.1 区域盖层控制潜山成藏规模
        4.4.2 内幕隔层局部封盖控制潜山内幕油藏的形成
    4.5 区域供油窗口控制潜山油气富集
5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埕北306—桩海10下古生界潜山储层溶蚀缝洞横向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2.2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选题来源、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选题来源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工区概况
    2.1 勘探简况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层特征
        2.2.2 构造特征
第3章 埕北306-桩海10 下古生界潜山储层基本特征
    3.1 储层岩性特征
    3.2 储集空间特征
        3.2.1 储集空间类型
        3.2.2 储层岩石类型与储集空间关系
    3.3 储层物性特征
    3.4 储层地震特征
        3.4.1 储层地震检测的地质基础与方法选择
        3.4.2 储层地震纵向特征
    3.5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第4章 埕北306-桩海10 下古生界潜山储层溶蚀缝洞单井建模
    4.1 常规测井资料溶蚀或裂缝段的测井响应特征
    4.2 各类储层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及判识标准
    4.3 各井单层资料的整理
    4.4 储层溶蚀缝洞单井模型的建立及效果评价
        4.4.1 支持向量机基本原理
        4.4.2 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
        4.4.3 粒子群支持向量机模型实现步骤
        4.4.4 模型建立
        4.4.5 未知井段预测及分析
第5章 埕北306-桩海10 下古生界潜山储层溶蚀缝洞横向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5.1 支持向量机预测过程模式建立的流程
    5.2 工区储层溶蚀缝洞横向预测模型的建立
        5.2.1 地震资料及评价范围
        5.2.2 工区井位分布
        5.2.3 模型建立
    5.3 储层溶蚀缝洞有利带横向预测及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技术、方法及应用 ——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难点
    1.4 研究路线及关键技术
    1.5 研究内容及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1.7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位置
    2.2 勘探概况
    2.3 地层分布特征
    2.4 区域构造特征
3 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有利地质背景分析
    3.1 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奥陶系构造特征及演化
    3.2 奥陶系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
        3.2.1 层序地层学应用概述
        3.2.2 海相碳酸盐岩判别相对水深指标的依据、分析方法
        3.2.3 相对海平面变化及其沉积响应
        3.2.4 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3.3 塔中I 号坡折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体沉积特征
        3.3.1 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
        3.3.2 沉积相类型和特征
        3.3.3 礁滩体分布及演化特征
    3.4 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特征
        3.4.1 塔中I 号坡折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体储层特征
        3.4.2 塔中北部斜坡带下奥陶统鹰山组风化壳沉积储层特征
4 碳酸盐岩多参数地球物理信息储层预测
    4.1 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4.1.1 不同类型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4.1.2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4.2 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识别
        4.2.1 储层预测的技术思路
        4.2.2 利用古地貌恢复技术预测礁滩体分布和岩溶地貌单元
        4.2.3 叠后地震多属性储层综合分析技术及应用
    4.3 波动方程模型正演
        4.3.1 波动方程模型正演方法原理简介
        4.3.2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波场响应的模拟正演
    4.4 地震岩石物理分析技术
        4.4.1 岩石物理技术理论基础
        4.4.2 塔中82 井区岩石物理研究
    4.5 AVO 分析及叠前弹性参数反演技术
        4.5.1 AVO 技术的基本原理
        4.5.2 AVO 技术在塔中地区的应用
        4.5.3 叠前弹性参数反演技术
        4.5.4 叠前地震属性优化分析
    4.6 裂缝综合描述技术
        4.6.1 利用本征相干体数据计算进行叠后地震大尺度裂缝预测
        4.6.2 利用应变量分析技术预测构造成因有效裂缝
        4.6.3 利用叠前地震各向方位异性预测有效裂缝发育带
5 奥陶系综合评价及有利勘探目标优选
    5.1 塔中I 坡折带上奥陶统礁滩体储层综合评价
    5.2 塔中北坡下奥陶统鹰山组风化壳储层综合评价
    5.3 塔中地区奥陶系井位建议与协助储量上交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运用地震技术预测燕南古潜山储层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基底浅变质岩岩性测井解释及其应用[J]. 王春燕,史鹏宇,李晶,覃豪,金雪英,杨黎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20(02)
  • [2]车西地区断裂结构特征及其控藏作用[D]. 杜彦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3]页岩气储层解释及AVO正演分析[D]. 李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4]义东地区潜山储层地震预测方法研究[D]. 刘兵卿.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5]储层裂缝预测技术在齐家古地区中的应用研究[D]. 张艳云. 长江大学, 2014(01)
  • [6]碳酸盐岩储层流体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地区为例[D]. 张军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 [7]曙光低潜山曙125区块综合地质研究[D]. 常敬德. 东北石油大学, 2013(S2)
  • [8]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藏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D]. 孙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1)
  • [9]埕北306—桩海10下古生界潜山储层溶蚀缝洞横向预测研究[D]. 罗鑫.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5)
  • [10]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技术、方法及应用 ——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为例[D]. 王宏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标签:;  ;  ;  ;  ;  

利用地震技术预测燕南古潜山储层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