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昆铁路工程设计要点

内昆铁路工程设计要点

一、内昆铁路的工程设计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聂鑫梅[1](2021)在《BIM技术在施工总承包项目中成本动态管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施工总承包模式的项目具有项目工程量大,涉及专业多,严控进度,工期紧张的特点,因此容易造成成本预测精确度低,成本管控难度大,成本结算复杂的情况。BIM技术的可视化、可协调性、可模拟、可优化的特点在提高项目施工质量,节约项目建设成本,提高施工效率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全面提升了项目管理层次。BIM作为新技术被引入建筑行业中,为施工总承包企业在进行成本动态管控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措施。但是BIM技术在我国施工总承包项目中的成本动态管控方面的运用仍不成熟,还处于探索与应用研究的初级阶段,在我国建筑项目中全面推广BIM技术的应用方面仍存在各种难点。本文选择BIM技术在施工总承包项目中成本动态管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总结出了施工总承包企业在成本动态管控方面的现状及管理难点,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入BIM新技术,阐述其在施工总承包项目中各阶段成本动态管控的优势。然后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具体案例,再次具体分析BIM技术对于施工总承包项目在各阶段的成本动态管理应用点。最后,通过全文研究分析,得出BIM技术在施工总承包项目各阶段成本动态管控方面的应用,分析优势与不足,结合目前建筑业施工总承包的基本情况,提出BIM技术应用的注意事项,以期未来BIM技术在施工总承包项目中成本动态管控方面的效益能发挥到极致。本文通过分析研究BIM技术在施工总承包项目中各阶段的成本管控,对各阶段BIM的应用研究形成总结,分析BIM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同时提出应用这一新技术的的注意事项。BIM能更好地优化施工总承包项目的施工管理,加强施工总承包项目的成本管理,以期能促进建筑行业在工程系统中能深入地推进BIM技术的广泛应用。

王峰利[2](2020)在《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公路的建设方便了沿线居民的交通出行、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也导致了一系列的水土流失问题,最常见的是弃渣松散堆积体的坍塌、坡面溜渣、对沿线水系的影响等。高速公路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为例,对该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进行研究。首先,了解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及水土流失现状,然后确定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分析项目区工程设计总体布局、设计确定依据,结合沿线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开展研究区水土流失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确定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段,路基及隧道工程区、弃渣场和桥涵工程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满足规范要求。从水保角度分析,本研究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均能达到方案防治目标要求,至设计水平年,扰动土地整治率约为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约为97%,拦渣率约为95%,土壤流失控制比约为1.1,林草植被恢复率约为99%,林草覆盖率约为53.4%。结论表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既能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现象,并且对沿线景观有很好的改善,与周边的环境更加协调,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魏永幸,岳志勤,李光辉[3](2019)在《复杂艰险山区地质灾害识别与铁路减灾选线》文中认为复杂艰险山区铁路规划设计必须重视以规避、防范地质灾害风险为根本的减灾选线;地质灾害识别是减灾选线的基础,必须重视地质灾害的识别与评估。从铁路减灾选线工作出发,分析地质灾害识别与铁路减灾选线的相互关系,研究地质灾害识别的途径、方法,以及地质灾害识别的内容、程式,提出基于铁路减灾选线的地质灾害识别工作重点、要点。指出:灾害类型识别、灾害机理识别、灾害风险识别是地质灾害识别三大基本任务,地质灾害识别工作要结合铁路减灾选线工作来开展,应做好区域系统识别、沿线全面识别、区段详细识别。复杂艰险山区地质灾害识别的工作重点是:宏观把握区域重大地质灾害类型、分布与特征,做好线路径路方案选择;识别铁路沿线突出地质灾害,做好线路与工程方案的比选;查明铁路区段地质灾害,做好工程防灾减灾设计。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4](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张振峰[5](2018)在《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减灾总体设计定量化方法初探》文中指出复杂艰险山区线路总体设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线路方案选定是一件具有总体性的工作,同时具有综合性强和牵涉面广的特点,事关铁路建设全局,而且在选线作业中会涉及到多学科的综合,本身工作就十分复杂;另一方面复杂艰险山区中地质灾害频发,成因复杂多变又相互作用,为选线作业增添了巨大的难度。目前选线设计人员对总体设计的认识和执行仍依赖于传统经验和定性条例,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工作步骤。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吸取其他学科总体设计的成功经验,从系统分析的角度进行总体设计,提出了系统三阶段的设计流程:子系统划分、子系统优化和系统综合评价,规范了复杂艰险山区线路总体设计的作业程式,并根据线路工程的特点,针对系统设计的各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定量化研究方法。在进行子系统划分时,首先介绍了传统线路工程子系统划分的方法,然后通过结构模型解析法对新建铁路工程项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影响新建铁路项目主要因素的层次结构图,便于理清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科学地决策。子系统优化阶段,选取泥石流沟拦挡坝参数设计作为案例分析,建立了离散变量优化和随机模拟相结合的参数优化设计模型,最后通过实例对该方法原理和计算程式进行了说明,该工程的优化设计案例可为子系统优化设计提供参考。在系统综合评价阶段,通过建立了网络搜索模型,得以快速计算不同权重的方案网络权值和及其排序,有利于分析在不同偏好下各方案可能的后果和影响,为选线设计提供辅助决策信息。以上这些定量化研究方法将传统总体设计中的定性分析提升为可操作性更高的定量化研究,推动了线路总体设计由理念倡导向精确化科学迈进。

陈诺[6](2018)在《地形艰险灾害严重山区选线策略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形艰险与灾害严重山区的选线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一方面选线本身是一项牵涉多学科的系统体系,涉及到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另一方面西部山区地势陡峻、灾害多发,也给选线带来了难度。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今后我国的路网将继续向西部延伸,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由中国西部通往南亚的交通通道也将列入建设规划,这些都会给未来山区高标准线路的建设带来挑战。针对目前山区线路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多以经验评判方案优缺点的现象,本文选取了多个山区线路选线设计和方案决策的典型案例,分析并总结了减灾选线要点,提出了更科学的山区选线设计指导思想。论文共分为四个专题分别对灾害频发山区和地形艰险山区的选线策略进行了探讨。专题一为泥石流特别严重区铁路减灾选线策略。首先以东川支线铁路为例,分析了原线的选线设计思路、受灾情况和原因,将新老线路对比得出主弱支强型河段减灾选线应首先考虑高程绕避。之后针对川藏铁路行经的帕隆臧布流域冰川泥石流堵河严重区段提出了铁路利用山麓地带冰碛台地布线的减灾选线策略,并论证了其可行性。专题二为内移隧道通过大型灾害点时的选线策略。选取了G318线“102”滑坡群整治工程,分析了其受灾情况和成因,总结出了沿河线路在通过潜在大型灾害点时采用隧道工程绕避的优势。专题三为灾害严重越岭段线路合理布局隧道与展线段的选线策略探讨。分别以G318线二郎山隧道和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为例,以线路修建历史,运营状况和新老线路的对比总结了利用长隧方案越岭在建设、运营和避灾方面的优势;专题四探讨了铁路跨大地势阶梯高差障碍的选线策略。论文以经吉隆口岸的中尼铁路为例,分析了吉隆藏布帮兴台地原为冰碛堰塞湖的成因,从而论证了其作为车站的稳定性;针对喜马拉雅山南坡普遍分布南北向平行水系的特点,提出了线路可利用平行水系布置跨流域的马蹄形展线方案的建议。最后对线路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铁路建设的意义。

朱颖[7](2016)在《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减灾选线技术框架》文中提出在复杂艰险山区从事铁路建设,自然灾害的风险不可回避,必须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本文基于工程实践的总结,回顾了山区铁路选线技术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地形选线、地质选线、减灾选线三个阶段;提出了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减灾选线的概念,并对减灾选线理论、程式、技术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包括"三个内容",涵盖"五大理论""四项工作""两类技术"的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减灾选线技术框架。

邱燕玲[8](2015)在《基于风险调控原理的高地震烈度山区选线设计研究》文中认为“5.12”汶川大地震对山区铁路公路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不仅严重阻碍了抢险救援队伍的进入,而且严重滞后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目前线路工程的抗震设计主要体现在结构物抗震设计方面,但通过选线源头规避与线路工程全寿命周期统筹防控风险,才是最先进有效的抗震减灾模式。因此高地震烈度山区铁路减灾选线,应是以铁路定线为主体,同时考虑线路工程全寿命周期统筹防控风险的一种总体设计。论文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大量实震资料调查的基础上,以大地震风险调控为指导思想,开展了高烈度地震区新建线路从廊道选择、空间定线到个体工程设计的选线技术研究,并针对震后成灾环境巨变,次生山地灾害频发的特殊情况,研究有关震后线路工程修复与重建技术。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通过对实震现象的调查分析,总结了路基工程震害特征,提出减轻山区线路震害的根本措施:路基工程破坏并不严重,而且易于抢通;山地灾害是造成线路工程破坏的最主要因素,山地灾害对线路工程的影响远大于工程直接震害;边坡防护工程能有效减轻山地灾害对线路的影响,但地震触发山地灾害的发生往往是始于山脊线附近的,对线路造成巨大损失的山地灾害发生在路域以外;对山地灾害的预防(防治)不能单纯依靠工程措施,应该在线路设计的源头——选线阶段从减灾的角度来考虑;线路通过发震断裂,任何加强工程结构物抗震能力的措施都难以抵抗大地变形问题,应通过选线阶段的策略来减轻震害损失。针对选线设计环节中的廊道方案选择,运用构造地貌理论,对活动断裂塑造的地貌格局和强震灾害效应的综合分析,得出廊道方案原则:断裂构造盆地在地形陡峭的山区往往形成一系列宽谷或线状分布的开阔地形,即是自然演化的经济据点和交通廊道,也是选线应利用的有利地形,还能有效减轻铁路服务期内的山地灾害;逆断层下盘挠曲盆地、正断层上盘断陷盆地、走滑断层断陷盆地和拉分盆地,均是铁路廊道方案可利用的地貌单元;综合考虑地震风险和地形条件,对逆断层,线位可选择在下盘的盆山过渡区域;对正断层,由于该类断层震级不大,铁路可沿正断层上盘断陷盆地布线,并采用工程抗震设计抵御地震风险;对走滑断层,一般有平直地形可利用,可实现以简易工程通过走滑断裂带的减灾策略。针对选线设计环节中的空间定线,根据波动理论与实震资料,研究了地震波在三维空间传播的地形效应,以线路在地震动作用相对较弱的部位通过为原则,提出高地震烈度山区空间定线要点:区域性地震动的强弱程度与高程并无密切的关系,宽厚山体或大地势台阶也不存在明显的地震动沿高程递增的规律性,在选线确定大段落线路高程时,可不考虑高程放大效应;体波的直射和反射使背坡面易于产生顺坡向的裂隙,因此易在背坡面产生大规模的崩塌灾害,迎坡面更易于形成面波,且面波不易于传出迎坡面,因此在迎坡面产生表层塌滑灾害,当坡体两岸条件相同时,在体波占地震波主要能量的近场区,线路应选择迎坡向,在面波占地震波主要能量的远场区,线路应选择背坡向;峡谷地形在空间上能有效阻断高频成分Rayleigh波的传播,地震波在峡谷入射一侧振动强烈,在另一侧减弱,选线通过峡谷地形时,根据活动断层与峡谷之间的相对位置,应避免选择峡谷入射方向的一侧。针对选线设计环节中的个体工程布设,在风险调控的设计思想下,提出高地震烈度区采用新建工程造价低、损毁后宜修复的路堤、浅路堑、短隧、低桥等简单易修复的工程减轻大震风险的减灾策略。对大地形变导致断层两侧线路发生错断的特殊灾害,研究了相应的线路减灾设计方案,为使线路恢复的工程量最小,线路宜以大曲线半径通过断层,地震后可通过减小曲线半径的措施恢复线型要求;若不降低原线路设计水准,在线路设计时,曲线外移变形一侧需预留一段直线段;不宜以直线段通过断层,若以直线段通过断层,也应在断层附近设一曲线。对于断层蠕滑问题,认为在线路空间定线时不构成控制性问题,可放在工程布设和工程设计环节予以考虑。灾害弹性是目前国际上应对大灾所提出的最新理念,建设灾害弹性道路体系,也是我国的发展方向,而铁路公路抢险修复技术,则是弹性道路体系实现迅速恢复正常功能的重要保障。在汶川地震路基工程震害调查的基础上,总结路基工程抢险保通工程措施;对震后受损的路基支挡工程,研究其震损机理、震后损伤评估及震后修复加固技术。另外,在汶川地震震后线路工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峡谷地区重建线路和震后新建线路,提出选线设计的原则。震后线路抢险保通的基本原则是对线路通行有较大影响的变形过大或局部破坏结构,采取简单有效的临时加固措施,维持道路通行,提高线路通行能力。对路基挡墙主要采用加固坡脚,对地基不稳定工点,需治理滑坡。挡墙震损主要有倾斜变形和滑移变形两种模式。倾斜变形挡墙震后仍为挡土墙工点,采用横向加固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变形发展,并能将挡墙整体稳定性和基地应力恢复到规范要求;整体滑移变形挡墙可能已转变为滑坡工点,需根据变形位移判断是否已发生转化,从而按滑坡制定处治方案。对在原有线路廊道上恢复重建的线路工程,需避开地质灾害高发期,重建工程应以震后次生山地灾害防范为主指导选线设计,在地质选线框架下,注意震后次生山地灾害的特点。震后新建“生命线”工程,应在廊道上与既有线分开。

刘晋南[9](2014)在《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工程特性及其双指标设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幅员辽阔,丘陵和山地广泛分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频繁遇到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工程。因斜坡软弱地基的特殊性,易出现垮塌失稳、地基侧向变形过大等典型病害。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工程调研,在全面地回顾、评述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工程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运用精细化数值仿真技术,基于岩土工程计算力学软件P1axis和FLAC3D,依托室内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及现场测试的研究成果,系统地研究了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变形和稳定性等工程特性,提出了兼顾“变形”与“稳定”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双指标设计体系,归纳总结了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工程处治对策。论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国内公路、铁路、岩土等行业规范,从成因、分布、工程特性等方面入手,较系统地比较了“斜坡软土”与一般“软土”的异同,明确了“斜坡软土”的概念,并尝试提出了“斜坡软土”相应的判别标准。(2)运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建立斜坡软弱地基在路堤自重荷载作用下的数值分析模型,模拟了路堤分步建造的施工力学行为,从土体变形和稳定安全性两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成果,综合论证了表层软弱层、地面横坡对路基结构工程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坡软弱地基不能简单看成斜坡地基和软弱地基的等权重线性叠加;表层软弱层、地面横坡加剧了地基的侧向变形、竖向沉降,改变了潜在滑移面的形态,导致路堤结构稳定性降低,工程中应高度重视下坡脚处的侧向变形以及对表层软弱层的处理。(3)基于弹塑性平面应变有限单元法,建立了斜坡软弱地基在路堤荷载作用下的数值分析模型,真实模拟了路堤水平分层分步填筑的动态施工力学行为,获得普通水平地基、水平软弱地基、普通斜坡地基及斜坡软弱地基四种工况下地基的侧向变形与竖向沉降随路堤填筑施工的动态变化规律。引入地基变形系数,分析了地基侧向变形与竖向沉降之间的相互耦合、制约关系,奠定基于侧向变形控制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设计原则的理论基础,结合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所获得的地基变形系数及位移场,讨论了打入桩与抗滑桩加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机理。结果表明:引入无量纲化的地基变形系数,并通过其随路堤分层分步建造而变化的趋势,包括单调性、陡缓性、与1.0之间的大小关系等,可科学描述地基侧向变形与竖向沉降之间的相互耦合、制约关系,能有效指导工程对策选用;打入桩、抗滑桩加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机理不同,打入桩主要是控制斜坡软弱地基竖向沉降,同时可适当抑制侧向变形;抗滑桩主要是抑制侧向变形,对沉降控制作用有限。(4)运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建立斜坡软弱地基在路堤自重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型,探讨了软弱层特性各因素对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变形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评价了软弱层特性各因素对变形影响的显着性。结果表明:软弱层土体模量、软弱层厚度是产生过大竖向沉降和侧向变形的决定性因素;地面横坡的存在,是加剧地基变形的重要因素;当软弱层位于地基顶面时,其对地基变形,尤其是侧向变形影响显着;软弱层特性各因素对侧向变形和竖向沉降的影响权重不一致;宜综合考虑软弱层特性多因素的影响,采取地基处理、侧向约束等工程对策限制变形。(5)因现行技术规范尚未明确定义斜坡软弱地基的概念及工程处治对策,或仅通过调整单一影响参数的试算方法尝试修正考虑地层坡度的稳定安全系数容许值。为准确获取斜坡软弱地基变形和路堤稳定性的内在联系,运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建立了斜坡软弱地基在路堤自重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型,根据弹塑性变形所获的地基变形系数以及剪切强度折减法所获的稳定安全系数,结合渝怀铁路实际工点的现场测试成果,构建了兼顾“变形”与“稳定”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双指标设计体系,论证了该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提出了该设计体系的实际运用步骤。结果表明:兼顾“变形”与“稳定”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双指标设计体系可更真实地反映路堤的稳定状态及变形发展趋势,有效指导工程设计及施工(6)鉴于在路堤下坡脚处采用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可有效限制地基侧向变形,是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核心设计原则之一。采用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经与室内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成果对比、校核,建立了抗滑桩加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精细化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抗滑桩桩距、桩长、桩身弹性模量、桩身横截面尺寸及桩位等设计参数对其内力、变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坡脚处实施抗滑桩可显着约束斜坡软弱地基侧向变形;需综合考虑桩身受力、经济性、施工等影响因素以确定合理的桩距;桩身应深入滑移面以下,但随着桩身长度的增长,加固效果增长不明显;随着桩身弹性模量、桩身横截面尺寸的增加,抗滑桩的加固效果得到一定提高;抗滑桩宜设置在下坡侧路堤边坡的中部。(7)初步提出了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工程处治的基本原则,并从提高地基整体抗变形能力、提高地基抗失稳能力、强化路堤本体、采用桩网(桩板)结构等新型结构性路堤以及加强防排水等方面,系统归纳了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主要工程处治对策,明确了不同处治措施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

朱奇炯[10](2013)在《基于可靠度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斜坡软弱地基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因其独特的工程特性,在其上填筑路堤容易产生路堤连同地基一块滑塌失稳、地基侧向变形过大等风险。显然确保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具有足够的稳定安全性是设计的前提,既有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多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剪切强度折减法,但忽略了实际工程中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无法真实全面反映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稳定性。围绕这一问题,本文把数理统计理论引入传统确定性分析方法中,开展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的可靠度研究。全局最小概率分析方法假定按照确定性分析所获得的最危险滑动面发生滑动破坏的概率即为整个边坡的破坏概率,理论上尚欠严谨,宜采用整体边坡分析方法。基于垂直条分极限平衡法Slide软件平台,依托室内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土工离心试验成果,对比了全局最小和整体边坡的计算原理和计算结果,分析归纳了两种方法的异同点,并讨论了其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最后采用整体边坡分析研究抗滑桩加固对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与土工离心试验结果相印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全局最小分析方法,采用整体边坡分析方法能使设计更趋于保守,但分析计算耗时较大。整体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较好地说明了抗滑桩加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科学有效性。通常以确定性分析获得的稳定安全系数作为评价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的指标,忽略了实际工程中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无法真实全面反映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稳定性。基于垂直条分极限平衡法Slide软件平台,运用全局最小可靠度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路堤和斜坡软弱层土体参数、地下水位、路堤顶部张拉裂缝水分充填量、微型桩纵向桩距和抗剪强度及水平向地震荷载等因素的变异性对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的影响,讨论了这些随机变量的敏感性,较好地阐释了室内斜坡软弱地基路堤与水平软弱地基路堤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现象差异性的机理。使用可靠度能更客观地反映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安全性;可根据各因素对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影响敏感性的正负、强弱采取相应合理工程对策。刚体极限平衡法或剪切强度折减法已成功运用于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分析,但既有研究多采用确定性分析方法,未考虑路堤、表层软弱层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异性。联合采用有限元剪切强度折减法和点估计法,经与室内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成果对比、校核,建立了可描述路堤、表层软弱层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变异性的数值分析模型,比较了水平软弱地基路堤和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破坏概率,研究了路堤分层填筑过程中土体张拉破坏和剪切破坏的动态发育规律、屈服区域分布等。研究表明,联合采用剪切强度折减法和点估计法可科学阐释室内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土工离心模型失稳破坏的机理,可根据屈服区域分布等规律指导工程实践。从计算原理和计算结果两方面比较了刚体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剪切强度折减法,讨论了蒙特卡洛模拟(Monte-Carlo)和点估计法的特点,评述了两种传统分析方法和抽样方法的组合搭配关系,总结了可靠度分析方法自身对破坏概率的影响因素。

二、内昆铁路的工程设计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昆铁路的工程设计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BIM技术在施工总承包项目中成本动态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对象界定
    1.6 论文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我国施工总承包模式下成本管控的现状分析
    2.1 施工总承包模式下成本管控的影响因素
        2.1.1 内部因素
        2.1.2 外部因素
    2.2 施工总承包模式下成本管控现状及原因分析
        2.2.1 成本体系制度、技术方面
        2.2.2 内部管理方面
        2.2.3 施工管理方面
    2.3 本章小结
3 BIM技术在工程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3.1 BIM技术相关理论
        3.1.1 关于BIM技术起源研究
    3.2 BIM技术在工程设计领域的应用
        3.2.1 可视化设计交流
        3.2.2 可视化设计创作
        3.2.3 可视化设计分析
    3.3 BIM技术在工程安全管理领域的应用
        3.3.1 塔吊施工安全管理
        3.3.2 四口五临边防坠落保
        3.3.3 优化施工现场空间
    3.4 BIM技术在工程进度管理领域的应用
        3.4.1 施工进度动态展示
        3.4.2 工程施工进度监控
    3.5 BIM技术在工程信息协调管理领域的应用
        3.5.1 项目决策阶段的应用
        3.5.2 项目运营阶段的应用
    3.6 BIM技术在工程装配式管理领域的应用
4 BIM技术在施工总承包模式下成本管控的应用
    4.1 基于BIM技术的成本动态管控的应用价值与必要性
        4.1.1 提高运算效率与精确性
        4.1.2 实现成本动态监控
    4.2 BIM技术在施工总承包项目中的应用特点
        4.2.1 可视化
        4.2.2 可协调性
        4.2.3 可模拟性
        4.2.4 可优化性
        4.2.5 参数化施工
    4.3 基于BIM技术的成本动态管控系统流程
    4.4 基于BIM技术的成本动态核算与分析
    4.5 BIM技术在投标、合同签订阶段的成本动态管控研究
    4.6 BIM技术在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动态控制
        4.6.1 构建项目完整BIM成本模型
        4.6.2 优化人员组织机构
        4.6.3 三维审图
    4.7 BIM技术在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动态控制
        4.7.1 物料动态管控、材料精细化化管理
        4.7.2 利用数值模拟计算优化钢结构施工方案
        4.7.3 利用BIM模型优化幕墙结构下料
        4.7.4 BIM技术与挣得值法
        4.7.5 利用BIM管控项目过程变更
        4.7.6 施工进度款和结算款中的BIM应用
    4.8 本章小结
5 BIM技术在A商业项目中的施工总承包成本动态管控研究
    5.1 项目情况简介
        5.1.1 项目概况
        5.1.2 项目现状分析
    5.2 A商业综合体项目成本管控中存在的问题
        5.2.1 投标阶段成本管控问题
        5.2.2 施工准备阶段成本管控问题
        5.2.3 施工阶段成本管控问题
        5.2.4 施工验收成本管控问题
    5.3 BIM技术在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动态管控研究
        5.3.1 最优方案比选
        5.3.2 BIM技术在施工总承包中成本管控标准的编制
        5.3.3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总承包成本管控组织架构
        5.3.4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总承包成本管控软硬件配置
        5.3.5 机电管综深化
        5.3.6 临建方案的比选
        5.3.7 场平布置
    5.4 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成本动态管控研究
        5.4.1 运用BIM技术对标高进行控制
        5.4.2 优化施工工艺
        5.4.3 可视化方案编制
        5.4.4 虚拟工法样板
        5.4.5 材料精细化管控
        5.4.6 利用BIM进行各类优化
    5.5 BIM技术在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动态管控研究
    5.6 案例总结
    5.7 本章小结
6 BIM技术在施工总承包模式下成本管控注意事项
    6.1 投标、合同签订阶段
    6.2 施工准备、施工阶段
    6.3 竣工结算阶段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及水土保持现状
        1.2.2 国内外水土流失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工程设计总体布局
    2.1 工程设计确定依据
        2.1.1 工程等级确定依据
        2.1.2 工程规模确定依据
        2.1.3 工程征占地面积确定依据
    2.2 项目概述
        2.2.1 工程地理位置
        2.2.2 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2.2.3 工程等级与规模
        2.2.4 工程项目组成
        2.2.5 项目布置
        2.2.6 工程征占地
        2.2.7 土石方平衡分析
    2.3 自然条件概况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质及地震条件
        2.3.3 气象与水文
        2.3.4 土壤条件及植被分布
    2.4 土地利用状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3.1 水土流失特点
        (1)对工程自身安全的影响
        (2)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影响
        (3)对周边河道水质的影响
    3.2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3.3 占地分析
    3.4 施工工艺分析
        (1)剥离表土
        (2)路基工程
        (3)隧道工程
        (4)桥梁工程
    3.5 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
        3.5.1 数学模型法
        3.5.2 类比法
        3.5.3 通用流失方程
        3.5.4 流失系数法
        3.5.5 本工程采用的方法——类比法
    3.6 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
    3.7 水土流失情况分析
        (1)对当地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2)对周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3)对沿线水体产生影响
        (4)弃渣对周边的影响
        (5)施工临时设施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
    4.1 水土流失防治
        4.1.1 防治目标执行标准
        4.1.2 防治责任范围
        4.1.3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4.1.4 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4.2 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
        4.2.1 Ⅰ区路基及隧道工程区
        4.2.2 Ⅱ区桥涵工程区
        4.2.3 Ⅲ区互通及附属设施区
        4.2.4 Ⅳ区改移工程区
        4.2.5 V区弃渣场区
        4.2.6 VI区施工临时设施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治工程设计效益分析
    5.1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5.1.1 六项指标计算过程
        5.1.2 扰动土地整治率
        5.1.3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5.1.4 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
        5.1.5 拦渣率
        5.1.6 土壤流失控制比
    5.2 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复杂艰险山区地质灾害识别与铁路减灾选线(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灾害识别是铁路减灾选线的基础工作
2 做好铁路减灾选线是地质灾害识别的根本任务
3 地质灾害识别的内容、途径、方法
    3.1 地质灾害识别内容
        3.1.1 灾害类型识别
        3.1.2 灾害机理识别
        3.1.3 灾害风险识别
    3.2 地质灾害识别的途径、方法
        (1) 宏观识别
        (2) 系统识别
        (3) 详细识别
4 地质灾害识别程式
5 基于铁路减灾选线的地质灾害识别工作重点、要点
    5.1 宏观把握区域重大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及特征, 做好线路径路方案选择
        (1) 要重视基于大地构造的地质灾害识别。
        (2) 要重视基于地形地貌的地质灾害识别。
        (3) 要重视基于地层岩性的地质灾害识别。
        (4) 要重视基于特殊气候水文条件的地质灾害识别。
        (5) 要重视基于人类活动的地质灾害识别。
    5.2 识别铁路沿线突出地质灾害, 做好线路与工程方案的比选
        (1) 要做好大高差地区突出地质灾害识别。
        (2) 要做好岩溶山区突出地质灾害识别。
        (3) 要做好高烈度地震山区突出地质灾害识别。
        (4) 要重视高山峡谷区链式灾害识别。
    5.3 查明铁路区段地质灾害, 做好工程防灾减灾设计
6 结束语

(4)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5)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减灾总体设计定量化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选线设计研究
        1.2.2 山区铁路选线设计研究
        1.2.3 总体设计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铁路总体设计概念
    2.1 铁路总体设计定义
    2.2 铁路总体设计三阶段作业内容和步骤
        2.2.1 子系统划分阶段
        2.2.2 子系统优化阶段
        2.2.3 系统综合评价阶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线路工程子系统划分方法研究
    3.1 铁路线路工程子系统划分的基本模式
        3.1.1 按区间段划分的方法
        3.1.2 按专业划分的方法
    3.2 新建铁路工程影响因素分析
        3.2.1 结构模型解析法原理概述
        3.2.2 影响因素分析
        3.2.3 结构模型求解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泥石流地区铁路工程优化设计案例
    4.1 泥石流及其危害
        4.1.1 铁路泥石流灾害基本概况
        4.1.2 泥石流防治工程
    4.2 泥石流防治工程参数优化设计模型
        4.2.1 工程可靠性设计
        4.2.2 主要设计参数的确定
        4.2.3 参数优化设计模型
    4.3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案例
        4.3.1 工程概况
        4.3.2 建立模型
        4.3.3 模型求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铁路设计方案综合评价案例
    5.1 铁路可行方案网络搜索模型
        5.1.1 图论及其相关概念
        5.1.2 最短路径算法
        5.1.3 铁路可行方案网络
    5.2 方案评价体系
        5.2.1 弧权评价指标
        5.2.2 数据标准化
        5.2.3 方案优劣评价准则
    5.3 川藏铁路线路方案优化辅助决策应用案例
        5.3.1 川藏铁路康定到林芝段概况
        5.3.2 建立模型
        5.3.3 选线辅助决策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地形艰险灾害严重山区选线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选线设计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1.2.2 我国选线设计技术发展
    1.3 本文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泥石流特别严重区段铁路减灾选线策略
    2.1 泥石流地区主弱支强型河段铁路选线要点
        2.1.1 东川支线的概况
        2.1.2 原东川支线采择低线方案的思路
        2.1.3 原东川支线的受灾情况及原因分析
        2.1.4 东川支线新线与老线的对比分析
    2.2 冰川泥石流堵江危害严重区段铁路选线策略
        2.2.1 帕隆藏布流域概况
        2.2.2 帕隆臧布流域山麓地带地貌特征与冰碛台地
        2.2.3 基于立体绕避原则的铁路线位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移隧道绕避大型灾害点案例分析
    3.1 “102”滑坡群概况
        3.1.1 “102”滑坡群地理位置
        3.1.2 “102”滑坡群所处地区情况
    3.2 “102”滑坡群灾害及成因分析
        3.2.1 “102”滑坡群受灾情况
        3.2.2 “102”滑坡群成因分析
    3.3 “102”滑坡群整治工程情况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灾害严重越岭段展线与隧道布局原则探讨
    4.1 越岭隧道与明线翻越方案相比交通条件改善显着—以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工程为例
    4.2 低标高长隧方案有利于减少引线段山地灾害-以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加长方案为例
    4.3 高海拔山区利用隧道工程克服雪害-以扎墨公路为例
        4.3.1 扎墨公路沿线概况
        4.3.2 扎墨公路的修建历史
        4.3.3 嘎隆拉隧道—以隧道工程克服高原雪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跨特大地势阶梯铁路选线策略-以跨喜马拉雅山中尼铁路为例
    5.1 引言
    5.2 研究现状和概述
    5.3 线路走向方案分析
        5.3.1 喜马拉雅造山带简介
        5.3.2 建设穿越喜马拉雅造山带跨境铁路的思路
        5.3.3 沿线自然地理条件概述
        5.3.4 线路走向方案概述及优缺点分析
    5.4 线路限制坡度和加力牵引坡度比选
    5.5 基于信息熵原理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水系分析
        5.5.1 研究区水系分布情况
        5.5.2 研究区水系有序度分析
    5.6 吉隆口岸附近线路展线方案研究
        5.6.1 吉隆口岸车站站位选址
        5.6.2 展线方案分析
    5.7 局部方案比选
    5.8 线路方案的推荐意见和综合评价
        5.8.1 线路推荐方案简述
        5.8.2 线路方案的综合评价
    5.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8)基于风险调控原理的高地震烈度山区选线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选线设计发展及现状
        1.2.2 山区选线设计研究
        1.2.3 高地震烈度山区选线设计研究现状
        1.2.4 震后线路工程修复及重建设计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山区线路工程震害特征
    2.1 汶川地震线路工程震害概况
    2.2 路基工程震害特征分析
        2.2.1 路堤工程震害特征
        2.2.2 挡墙工程震害特征分析
        2.2.3 路堑边坡工程震害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构造地貌与地震活动特征的廊道选择
    3.1 断裂塑造的各类山间构造盆地
        3.1.1 挠曲类盆地特征
        3.1.2 伸展类盆地特征
        3.1.3 走滑类盆地特征
    3.2 基于地形和灾害风险综合分析的廊道方案选择原则
        3.2.1 近逆断层的选线原则
        3.2.2 利用正断层断陷盆地的廊道方案原则
        3.2.3 利用走滑断层构造盆地的廊道方案原则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地震波传播地形效应的定线技术
    4.1 地震波理论
        4.1.1 地震波的基本方程
        4.1.2 地震波的散射
    4.2 地震波地形效应分析与定线要点
        4.2.1 高程放大效应与定线要点
        4.2.2 山体坡向效应与定线要点
        4.2.3 峡谷地形屏蔽效应与定线要点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地形变与跨断裂线路设计
    5.1 大地形变预估方法
        5.1.1 确定性分析方法
        5.1.2 概率危险性评估方法
        5.1.3 最大永久位移回归模型
    5.2 考虑大地形变的跨断层线路设计
        5.2.1 断层在曲线上
        5.2.2 断层在夹直线上
        5.2.3 断层在直线上
    5.3 蠕滑变形区线路工程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线路工程全寿命周期大震风险调控技术
    6.1 采用简易工程策略应对大震风险条件分析
    6.2 震后线路工程抢险修复技术
        6.2.1 震后线路工程抢险保通措施
        6.2.2 基于变形控制的路基支挡结构修复技术
    6.3 震后重建线路设计原则
        6.3.1 峡谷区线路震害特征与重建工程设计
        6.3.2 “生命线”工程选线设计原则
    6.4 本章小结
结论
    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2 论文的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工程特性及其双指标设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分类
        1.2.2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理论研究及数值模拟研究
        1.2.3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试验研究
        1.2.4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工程特性研究现状评述
        1.2.5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设计方法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研究当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斜坡软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2.1 “软土”同“斜坡软土”的异同
        2.1.1 “软土”的判别标准、分类及成因
        2.1.2 “斜坡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特性
        2.1.3 “斜坡软土”的分布、成因
        2.1.4 “斜坡软土”的概念及工程特性
    2.2 本章小结
第3章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宏观变形及稳定特征
    3.1 数值计算原理介绍及分析模型的建立
        3.1.1 Plaxis计算原理
        3.1.2 弹塑性强度折减法
        3.1.3 模型建立
    3.2 主要计算成果分析与讨论
        3.2.1 路堤坡脚处沿地基深度方向的侧向位移分析
        3.2.2 路堤顶面、地基顶面及表层软弱层底面竖向位移分析
        3.2.3 稳定安全系数随分步填筑过程的变化
        3.2.4 潜在滑移面分析
    3.3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对数值模拟成果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路堤荷载作用下斜坡软弱地基变形耦合特性
    4.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4.1.1 有限元模型及参数
        4.1.2 初始应力及路堤动态填筑施工模拟
    4.2 四种地基条件下路堤分步建造时变形特性
        4.2.1 普通水平地基路堤
        4.2.2 水平软弱地基路堤
        4.2.3 普通斜坡地基路堤
        4.2.4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
    4.3 四种地基条件下地基变形耦合特性比较
    4.4 基于变形耦合关系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工程对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弱层特性对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变形影响
    5.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5.2 软弱层特性对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变形的影响
        5.2.1 软弱层土体模量对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变形的影响
        5.2.2 地面横坡对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变形的影响
        5.2.3 软弱层厚度对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变形的影响
        5.2.4 软弱层层位对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变形的影响
    5.3 基于变形的软弱层特性多因素显着性分析
        5.3.1 因素水平及试验方案设计
        5.3.2 基于竖向沉降的软弱层特性多因素显着性分析
        5.3.3 基于侧向变形的软弱层特性多因素显着性分析
    5.4 基于变形特征及显着性分析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工程对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双指标设计体系
    6.1 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6.2 主要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6.2.1 四种地基条件下地基变形系数和稳定安全系数的内在联系
        6.2.2 横断面核心几何参数对双指标的影响规律
    6.3 考虑变形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实例分析与验证
    6.4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双指标设计体系的提出
    6.5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双指标设计体系的实际应用步骤
    6.6 基于双指标设计体系的单线斜坡软弱地基加固措施效果分析
        6.6.1 模型建立
        6.6.2 计算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抗滑桩加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工程特性
    7.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及可靠性校核
        7.1.1 Mohr-Coulomb本构
        7.1.2 pile结构单元简介
        7.1.3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简介
        7.1.4 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模型
        7.1.5 数值分析与离心模型试验成果的对比
    7.2 抗滑桩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7.2.1 桩距对弯矩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7.2.2 桩长对弯矩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7.2.3 桩身弹性模量对弯矩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7.2.4 桩身横截面尺寸对弯矩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7.2.5 桩位对弯矩和水平位移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工程处治对策
    8.1 工程处治基本原则
    8.2 工程处治对策的选用
        8.2.1 提高地基整体抗变形能力
        8.2.2 提高地基抗失稳能力
        8.2.3 强化路堤本体
        8.2.4 新型结构性路堤
        8.2.5 防排水措施
    8.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基于可靠度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斜坡软土材料参数的变异性
        1.2.2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整治措施
        1.2.3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力学行为
        1.2.4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概率极限平衡法探讨
    2.1 全局最小与整体边坡两种概率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比较
    2.2 基于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概率边坡稳定性分析实例讨论
        2.2.1 分析模型建立
        2.2.2 主要计算结果分析及讨论
    2.3 抗滑桩加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整体边坡概率稳定性分析
        2.3.1 分析模型建立
        2.3.2 主要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全局最小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分析
    3.1 分析原理及软件介绍
    3.2 分析模型建立
        3.2.1 几何模型
        3.2.2 土体材料模型及参数
        3.2.3 计算分析方法
    3.3 主要计算成果分析与讨论
        3.3.1 概率分析
        3.3.2 敏感性分析
    3.4 实例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SRM/PEM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分析
    4.1 SSRM/PEM稳定性概率分析原理简介
    4.2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4.2.1 室内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简介
        4.2.2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4.3 数值分析模型可靠性验证
        4.3.1 数值分析模型与土工离心模型表层软弱层位移场对比
        4.3.2 数值分析模型与土工离心模型最危险滑动面形态对比
    4.4 数值分析模型主要计算结果及讨论
        4.4.1 两种地基条件路堤稳定性宏观计算结果对比
        4.4.2 土体张拉/剪切破坏随路堤填筑的动态发育规律
        4.4.3 两种地基条件下路堤屈服区域分布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可靠度分析方法评述
    5.1 刚体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剪切强度折减法的比较
    5.2 Monte-Carlo模拟和点估计法抽样方法的比较
    5.3 组合模式
    5.4 分析方法对破坏概率PF的影响因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内昆铁路的工程设计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BIM技术在施工总承包项目中成本动态管控研究[D]. 聂鑫梅. 西华大学, 2021(02)
  • [2]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D]. 王峰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3]复杂艰险山区地质灾害识别与铁路减灾选线[J]. 魏永幸,岳志勤,李光辉. 高速铁路技术, 2019(03)
  • [4]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5]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减灾总体设计定量化方法初探[D]. 张振峰.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6]地形艰险灾害严重山区选线策略初探[D]. 陈诺.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7]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减灾选线技术框架[A]. 朱颖. “川藏铁路建设的挑战与对策”2016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6
  • [8]基于风险调控原理的高地震烈度山区选线设计研究[D]. 邱燕玲.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4)
  • [9]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工程特性及其双指标设计体系研究[D]. 刘晋南. 西南交通大学, 2014(11)
  • [10]基于可靠度的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研究[D]. 朱奇炯.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2)

标签:;  ;  ;  ;  

内昆铁路工程设计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