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时限网络技术在东干渠工程进度控制中的应用

强制时限网络技术在东干渠工程进度控制中的应用

一、强制时限网络技术在东干渠工程进度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琨[1](2021)在《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物质工程设施及相关公共服务,对其投资可以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乘数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先行地位”。随着全球基础设施短缺及老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持续性的挑战。由于传统采购模式引起的公共部门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以及资产交付与服务质量的低效率问题,基础设施正由公共供给转向私营供给,这一趋势因思维方式转变和良好实践效果受到支持,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得以加强。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英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兼顾效益、效率、公平的公私合作PPP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全球已有135个国家开展了基础设施公私合作,但各国PPP运行效率差异较大,在PPP模式风靡全球之际,加拿大发展为最具PPP市场热度和成熟度的国家之一。本篇论文针对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展现了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全貌:以PPP模式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全生命周期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多元化投融资市场,法律制度与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探究,挖掘加拿大PPP模式跻身领先地位的深层驱动力。目前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正经历由高增长到高质量的规范化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通过研究,吸取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中西交流和鉴往知来,对我国PPP模式的行稳致远与深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对PPP模式相关理论和制度优势进行了探讨。第一,阐述了PPP模式概念,众多参与主体、伙伴关系、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服务绩效五个主要特征,以及价值驱动因素。第二,分析了PPP模式应用对象,即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特征,基础设施属性与市场失灵,以及PPP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行业领域。第三,以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新公共管理与实践、公共事业民营化等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探究了PPP模式的制度优势。最后,以不完全契约下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PPP模式缔约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物有所值、投融资结构、风险与利益分配、合同管理、绩效监管与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第二,分别从基础设施的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角度,阐释了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公私合作PPP模式的动因。总结了近30年加拿大PPP模式发展的两次浪潮及特征,宏观展现了项目在各基础设施领域、管辖层级及地域分布的基本情况。在1991-2003年的第一波浪潮中,加拿大PPP模式经历了由理论转向实践的艰难过程,伴随着部分项目失败,在质疑声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第二次浪潮是2004年至今,加拿大省级政府作为PPP主要开拓者,打造了更具活力的基础设施PPP市场,公共部门拥有更专业的评估技术与监管能力,制定了更明晰的法律制度体系,不断深化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伙伴关系。在项目实践中,转变对私营资本需求方式,优化交易结构与回报机制,采用有限的需求与市场风险转移,极大提升了PPP项目产出效率及复杂程度。第三,加拿大PPP模式展现了公私双方从咨询伙伴、运营伙伴、协作伙伴、到贡献伙伴权利逐渐下放过程,根据私营部门参与度和风险转移程度,形成连续的包含设计、建设、融资、维护、运营等责任的组合体。在探讨加拿大PPP模式全流程运行机制和采购管理中发现,加拿大主要PPP应用省份虽然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项目审批与采购管理上更为复杂且周密,但实际上加拿大PPP项目采购效率极高,表现为较短的招投标时间以及较低的招投标成本。这种高效性得益于,采购前期项目评审与决策管理、招投标评估与竞合谈判、合同体系建立三方面的运行监管与结构设计。首先,加拿大PPP项目采用了以物有所值为核心,细致且繁复的前期规划和评估工作;其次,加拿大省级PPP专业机构借助发达的咨询服务,实施评标以及竞争性对话,能够确保透明度和竞争性,权衡技术创新与财务方案;最后,分析了加拿大PPP合同协议在绩效产出规范以及回报机制两个关键边界条件的特征。第四,基础设施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能够获得足额、长期、稳定的资金,PPP模式核心价值驱动因素之一是发挥民间资本优势,缓解政府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加拿大PPP模式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其成熟且深厚的PPP项目投融资市场。论文回答了关于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的相关问题,并着重阐述了包括PPP项目债券、绿色债券、社会效益债券在内的债券类融资,政策性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养老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加拿大PPP基金与联邦基础设施基金,以上四类重要且极具特色的多元化投融资工具,对加拿大PPP模式支持方式和投融资特征。第五,加拿大PPP模式风险管理较为完善。以加拿大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原则以及风险管理工具为依据,探讨了加拿大在PPP项目风险管理七个要素,分别为风险全流程沟通,建立风险管理范围和标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以及风险动态监管。并根据安大略省交通类PPP风险矩阵,探讨加拿大PPP项目风险识别中的风险触发机制与影响结果,以及风险评估方案。最后,归总加拿大主要省份交通项目的风险分配方式,探究加拿大PPP项目风险分配特征。第六,加拿大PPP模式拥有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宏观治理能力仍有待提升。首先,探讨PPP制度建设的意义,以及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总结了加拿大联邦及主要省份PPP法律制度体系。其次,将治理能力、人力资源、协调能力归纳为加拿大PPP专业机构三大核心能力要素,体现了联邦PPP机构的战略引导作用,以及省级PPP机构的运营与执行能力。最后,从绩效监管、财政监管、审计监管三个方面,探析加拿大PPP广泛的宏观治理体系。最后,对加拿大PPP模式进行了评价及启示。重点分析了加拿大PPP模式按预算与准时交付效率,社会公众与主要参与者认可度,以及项目经济系统性影响。探讨加拿大在PPP模式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市级PPP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降低对长期私营资本需求及有限需求风险转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部分地区和项目未实现真正的物有所值的原因。并且对本篇论文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进行了总结。篇末部分,阐述了我国PPP模式发展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对加拿大的研究得到对我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朱培源[2](2021)在《政策法制与实践视角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研究 ——以河南省D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宋铁勇[3](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研究指明“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李翔[4](2016)在《灾后重建下独克宗古城传统聚落空间评价体系及优化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地域文化保护意识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性开发模式也日渐成熟。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脆弱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往往很难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国内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灾后重建的相关研究多以社会学、经济学和规划学领域为主,而针对灾后重建下的传统聚落空间既有建成环境评价体系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独克宗古城为研究对象,在其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1·11”火灾后“统规自建”的背景下,探索灾后重建中传统聚落空间恢复的可行性。以期为独克宗古城开发保护提出建议和引导,同时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更新和灾后重建恢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对传统聚落空间保护、自组织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结合模糊综合评价(FCE)的方法(F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以明确研究对象,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基于本人多年生活在独克宗古城的亲身经历和多次不同年份的实地踏勘,系统总结独克宗古城传统聚落空间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1·11”火灾前后对比以及统规自建模式的实施现状等;采用F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收集原始住户对既有建成环境的综合评价数据;结合评价结果,对独克宗古城既有建成环境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独克宗古城既有建成环境优化策略原则和措施,并总结历史文化名城灾后重建实践经验。研究发现,自组织理论能有效解释独克宗古城历史演进和发展过程,同时,该理论可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更新和可持续开发的理论依据;F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很好的适应于灾后重建既有环境评价中,“统规自建”模式在独克宗古城灾后重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独克宗古城既有环境优化应该包含物质与非物质两部分,具体涵盖地域特征恢复、空间形态重塑、功能布局调整、安全保障实施和运营管理优化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刘勇明[5](2016)在《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住房需求不断提升,房地产行业迎来了长达十年的黄金发展时期,但大城市待开发土地随之变得越来越少,土地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城市化和房地产行业均遇到发展瓶颈。为突破瓶颈,则需要加快推动城中村或旧厂房等集体土地的改造开发,提高用地效率,拓宽城市发展空间,然而目前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模式不成熟,合作开展缺乏科学指导,亟需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开发项目合作的研究,建立一套能充分有效发挥政府、村集体、房地产企业作用,完整、科学的合作机制。论文尝试利用通过对集体土地开发合作中各影响因素的研究形成规范、合理合作机制,并构建经济学模型,使集体土地开发合作更具有科学性。首先,论文概述集体土地开发模式、多方合作及博弈论等基本理论概念,集体土地项目开发的背景情况,说明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模式构建研究必要性和意义;其次,概述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模式构建影响因素与构建原则,并尝试对其进行博弈分析与模型构建;再次,概述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模式构建步骤,并建立一个广泛适用于各类型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的基本框架;最后,以佛山市东鄱村改造项目为例,套用研究所得的步骤、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论文基于博弈论和多方合作的理论,对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模式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对佛山市东鄱旧村改造项目开发进行实证研究,构建科学集体土地开发项目合作模式从而权衡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村集体及村民的利益,为政府相关部门的集体土地开发或“三旧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推动集体土地利用开发,同时对佛山市东鄱旧村改造合作模式的选择以及顺利展开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邓少君[6](2016)在《风险社会视域下基层矛盾治理研究 ——基于广东省的实践样态》文中研究说明社会治理是人类追求政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社会治理作为一种工具理性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是世界各国通向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选择。中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双重转型期,同时也全面进入风险社会。改革开放使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但是社会建设尤其是社会治理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当下的中国面临社会矛盾多发、社会治安复杂、风险隐患凸显、社群融合困难等突出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发生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也相应地面临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全、管控社会风险等三大基本任务,迫切需要在依法治国视域下,构建基层综合治理体系,在建设法治中国、平安中国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乌尔里希·贝克1986年首次指出,人类已进入全新的社会形态即“风险社会”时代。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社会双重转型并发生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也使中国同样迈进风险社会,并同时具有前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矛盾共生的“断裂的社会”特征。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当今中国高发多发的基层矛盾纠纷,主要是涉及民生领域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相互之间基于权益基础上的民间性冲突和社会性对立。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今中国社会矛盾风险类型,在类型特征上,可以从对抗性质、所涉主体、适用法律、对象规模、时代背景、主题归属等多重同角度,厘清各类矛盾纠纷的基本属性;在宏观表象上,可以归结为总量长期高企、递增幅度明显,扩散领域宽泛、发展向度多维,结构关系多元、所涉对象复杂,表现形式多样、触点难点交织,强度烈度扩张、社会燃点降低等特征;在发展态势上,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面临涉农纠纷量大面广、涉土纠纷对抗激烈、劳资纠纷高发多发、医患纠纷日渐严峻、金融纠纷破坏力强、环保纠纷成为焦点、群体纠纷组织化更加明显的发展趋势。探寻中国社会矛盾纠纷高发频发的风险源头并非易事。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人们日益增长的权利需求与落后的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也越发明显。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纠纷“井喷”的源头性归因,可以从经济、社会、行政、司法、教育、党建等多个层面寻找症结所在,可以归结为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变迁巨大与社会结构分化、政府结构膨胀与管理服务缺失、公平正义有失与法治权威有限、教育扭曲失范与文化精神失魂、基层组织涣散与先锋作用迷失等六个方面的基本缘由,当然每个层面的不同病灶相互交织、盘根错节、复合叠加、甚至互为因果,均会不断诱发、催化出新的社会矛盾。这样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对社会风险来源进行比较系统而又一定深度的剖析,对于建立完善中国社会转型期基层矛盾治理格局应该具有基础性的意义。面对社会矛盾纠纷的不同表征与多元起因,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先行先试无疑做了积极而富于价值的风险调控探索实践。如建立了以行政为主导的制度化路径,通过着重顶层设计、明确责任主体、构建联调机制、改革信访机制等措施,使以国家行政力量为代表的国家治权主导的矛盾解决机制成为一种基础性保障;拓展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社会化路径,提出了坚定人民调解发展方向、拓展人民调解职责内涵、创新人民调解体制机制的思路,特别在如医患纠纷、交通纠纷、环保纠纷等社会矛盾风险热点领域,大力推进和发展第三方专业性、行业性社会组织的治理思路显得更富创新意义;创设了以诉前联调为机制的法治化路径,矛盾纠纷当事人到法院起诉后、在法院正式立案前,以法院为主导,法院与各行政职能部门、行业组织协调联动,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共同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探究了以复合治理为基本框架的多元化路径,通过厘清各种解纷方式的主体与特性、关系定位与路径选择、探索经验与现实困惑,对多元解纷机制的未来进路和网络结构做了具有一定前瞻意义的探讨,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中国执政党一直在探求国家长治久安之道。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综合治理,到中共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相继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这一系列重大决策无疑适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同阶段的治理需求。然而,以政府主导的国家治理体系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尽管历经多次改革,最终都是陷入了一种不良循环,特别是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镇街治理机构,由于强调与县级以上各职能部门的条条对接、垂直管理,反而造成基层治理部门分割、资源分散、单打独斗、效率低下。在这样的国情下,广东省创设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实战平台,通过有效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理顺治理机制,健全运行机制,凝聚了基层治理正能量,产生了1+1>2的治理效果。从广东经验中可以得到创新基层社会矛盾风险治理的五点启迪:创新基层矛盾治理理念,强化“以人为本”价值观、推进“利民便民”服务观、践行“依法治理”法治观;创新基层矛盾治理格局,盘活政府资源存量、优化镇街资源配置,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实现“官民共治共享”;创新基层矛盾治理体制,建立以县区为龙头、以镇街为支撑、以村居为基础、以网格为细胞的治理体系;创新基层矛盾治理方法手段,推进指挥协调扁平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治理手段信息化、治理方式多样化;创新基层矛盾治理目标管理,细化目标管理责任、强化综治政策工具、完善考评问责体系。这些思路和建议,体现了现代社会风险防控与治理的发展理念,对各地深化基层矛盾治理具有一定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王央央[7](2015)在《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国内实验室将被推向市场,使得实验室必须自谋出路,自主经营。实验室要在市场上立足,必要实施科学、规范、严格的管理,因此国内许多实验室纷纷建立起实验室质量体系并取得实验室认可,提高管理水平。本文就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的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特种设备机构现状和内外部环境,运用管理学、管理统计学、质量管理学等理论,融合文献研究法、调研法、问题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特种设备实验室质量体系相关的规范,重点分析了质量体系的架构、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指出机构在思想意识、组织结构、员工素质、检验流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结合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按照发展特种设备,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从完善机构组织结构、提升人员素质、优化检验流程、改进管理体系和制度等方面改进该院管理体系的方案。从而把质量管理高效的理念、手段和技术引入特种设备检验工作中,克服行业内普遍弊端,有利于防范检验质量风险,提升特种设备检验工作水平,本文所得的结论对研究院质量体系的改进和广大同行依据国际标准建立的实验室质量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凌[8](2014)在《Y土地开发工程项目成本动态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项目管理是一门年轻,但是很具有活力的新兴学科,经过几十年发展,其应用领域已迅速扩展到各行各业。本文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对农业开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薄弱环节——成本动态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以期从理论到实践指导项目成本动态管理方法在农业开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对整个农业开发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农业项目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农业开发项目来说,从项目管理角度优化计划与成本控制,有效节约成本,尚是一个涉足不多的理论研究领域,因此,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同时,从实际应用情况看,绝大多数的农业项目仍在采取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根据静态预算控制成本,只要是没有超过预算的成本就是有效的控制了成本。这种采取上限控制的方法,必然导致在成本管理粗糙、简单,难以使项目成本达到最优化的控制,形成了大量的成本管理漏洞。特别是在面对农业项目开发这一特定领域时,由于较模糊的目标设计、复杂的建设环境和较低的劳动力素质等,使项目成本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项目管理中以计算机项目管理系统为基础的动态计划控制技术,动态、精细地规划了项目建设流程及相关成本,从实践看,采取这一控制方法的农业项目成本均有极为明显的下降,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脉络,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思路是,在从理论角度探讨项目成本动态管理的方法和相关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农业开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现状,研究农业开发项目成本动态管理的实施方案;然后以东营市某农业开发项目为例,阐述成本动态管理方法在实践应用中的过程、效果及相关问题;最后在理论论证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农业开发工程项目中实施成本动态管理的重要性和关键措施。结论主要有四点:在农业开发项目管理中,成本动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开发工程项目实施成本动态管理,关键是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开发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为成本动态管理打好基础;农业开发工程项目应用成本动态管理方法,还需要尽可能提升信息收集整理及后期分析处理的自动化水平。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点:一是首次结合农业开发项目特点和成本管理现状,分析了当前影响农业开发项目成本动态管理的主要问题;二是指出了农业开发项目实施成本动态管理的关键措施;三是完善了农业开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本文的主要特点是,紧密结合实际,注意结合项目成本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先进技术,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

郭培勋[9](2014)在《中外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招标投标活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国家、集体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招标投标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为了确保能够达到上述目标,招标投标活动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即招标投标制度。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出台招标投标专项法律并成立专门机构来规范工程项目建设的招标投标行为。中国招标投标实践起步较晚,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顺利通过并依法实施,这标志着中国招标投标行为进入法制化轨道。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招标投标制度在业务内容、行为准则及法律规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招标投标业务的国际化发展。因此,招标投标法律制度的国内外比较研究不仅是当今时代发展对招标投标制度建设提出的任务,也是招标投标业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比了国内外招标投标法律制度,总结了我国的不足之处和国外值得借鉴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对策。第一章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把握招投标理论演进、招投标法律制度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在充分把握该领域最新研究方向及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并构建本论文的架构第二章主要分析招标投标的基本理论。首先对招标投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招投标与拍卖的关系,主要是在理清二者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招标投标的概念;然后介绍了招投标的适用范围及适用条件;最后阐述了招投标制度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招标投标制度。首先回顾了中国招标投标制度从初步建立到不断完善的演进历程;然后概述了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基本框架,介绍了《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并主要总结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该章最后说明了中国招标投标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第四章对中国与国际组织的招投标制度进行了比较。该部分详细阐述了联合国、WTO和世界银行的招标投标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中国与这三个国际组织在招标投标制度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第五章对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招投标制度进行比较。该部分首先分析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招标投标制度,具体包括:美国采购管理的基本制度、相关机构、主要法规状况、公共职责等;欧盟采购指令的形成过程、性质和目的,欧盟采购指令中供应、工程和服务的操作规范,公共事业指令的纠偏机制;日本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的立法情况、政府监督管理机制、半官方机构协助管理机制、评价企业的标准和指明原则。在此基础上,侧重分析中国的招标投标制度与这三个发达国家的差异。第六章对国内外招标投标制度进行综合比较。主要比较了国内外招标投标制度的建构内容、法定程序、应用实践基础以及法律规范等。这些比较有助于深入了解招投标制度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再结合中国与国际组织招标投标制度的对比分析,以及中国与发达国家招投标制度的对比分析,指出我国招投标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招标投标制度的设计对我国的启示。第七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招投标制度的对策。完善并协调已有法律规范,实施招标人终身负责制和竞标者信用制,推行无标底招标制度和网上招投标,完善招投标行业自律机制,发挥政府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文章最后归纳总结了不足之处,也指出了进一步需要完善的内容.

蔺琳[10](2013)在《NXCORS建设及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推动了空间定位技术的发展,以GPS为代表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高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作为依托于GNSS定位技术的新型定位模式,已成为领域的发展热点。近年来我国CORS系统正飞速发展,一批城市、地区、行业成功地建设起了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各具特色、效益显着的CORS。但是作为新型信息化基础设施,作为新一代测量模式,CORS的工作方法、选址布网、建设方法、定位精度等等均有待系统研究。本论文以宁夏卫星导航连续运行基准站网(NXCORS)项目为依托,对CORS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本文首先简要概括了研究背景及CORS国内外发展现状;然后从CORS基本理论着手,对CORS的定位原理、工作方法、特点及应用等做系统介绍;继而结合NXCORS项目建设的具体实施流程,分别介绍了CORS各大子系统的建设;最后选取了NXCORS系统建设中若干关键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包括:CORS基准站选址关键、基准站的实地测试及其精度分析、NXCORS系统测试、NXCORS的发展前景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总结出基准站选址及测试的关键问题,系统精度测试表明NXCORS各项精度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并对NXCORS建设意义和今后系统服务做一展望。本文的研究对日后NXCORS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参考建议,对其它省市CORS站建设有一定参考意义。

二、强制时限网络技术在东干渠工程进度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制时限网络技术在东干渠工程进度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1.2.2 国外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基础设施PPP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2.1 PPP模式一般性分析
        2.1.1 PPP模式概念
        2.1.2 PPP模式特征
        2.1.3 PPP模式价值驱动因素
    2.2 公共产品与基础设施相关理论
        2.2.1 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
        2.2.2 基础设施性质与市场失灵
        2.2.3 基础设施分类与PPP项目选择
    2.3 PPP模式与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2.3.1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理论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PPP实践
        2.3.3 公共事业民营化组织形式
    2.4 PPP模式缔约机制相关理论
        2.4.1 交易费用理论与PPP模式
        2.4.2 产权理论与PPP模式
        2.4.3 委托代理理论与PPP模式
第3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动因及现状分析
    3.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需求角度动因
        3.1.1 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
        3.1.2 基础设施老化与投资缺口
    3.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供给角度动因
        3.2.1 基础设施投资呈下降趋势
        3.2.2 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管理能力不足
        3.2.3 基础设施战略与PPP政策导向
    3.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现状与运作机制
        3.3.1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特征
        3.3.2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现状与国际地位
        3.3.3 基础设施PPP模式主要运作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分析
    4.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框架与管理原则
        4.1.1 PPP模式全流程采购框架
        4.1.2 PPP模式采购管理原则
    4.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评估与采购决策体系
        4.2.1 PPP全项目筛选及物有所值动态评估
        4.2.2 PPP物有所值定性评估计分法
        4.2.3 PPP物有所值定量评估方案
        4.2.4 PPP物有所值创新因子与量化
    4.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管理的竞争性与效率性
        4.3.1 PPP项目竞合对话的充分竞争性
        4.3.2 PPP项目非招标提案的竞争性优化
        4.3.3 PPP项目技术与财务评标的权衡
        4.3.4 PPP项目采购时间与成本的效率性
    4.4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主合同边界条件
        4.4.1 PPP项目合同标准化
        4.4.2 PPP项目合同绩效产出边界
        4.4.3 PPP项目合同回报机制边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管理分析
    5.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结构
        5.1.1 PPP项目投融资一般性分析
        5.1.2 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
    5.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债券类融资构成及创新
        5.2.1 PPP项目债券融资现状
        5.2.2 PPP项目债券构成要素
        5.2.3 绿色债券与PPP绿色项目协同创新
        5.2.4 社会效益债券与公共服务融资创新
    5.3 加拿大PPP项目政策性及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与变革
        5.3.1 加拿大基础设施银行对PPP政策性金融支持
        5.3.2 省属金融管理局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5.3.3 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PPP投融资变化与变革
    5.4 加拿大养老金对基础设施及PPP项目投资与绩效
        5.4.1 养老金资产配置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5.4.2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与风险偏好
        5.4.3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方式与投资业绩
    5.5 加拿大PPP产业投资基金与基础设施基金作用与机制
        5.5.1 PPP产业投资基金类型及主要作用
        5.5.2 PPP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
        5.5.3 联邦基础设施基金运作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分析
    6.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特征及风险管理制度
        6.1.1 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及特征
        6.1.2 PPP模式风险管理原则与工具
        6.1.3 PPP模式风险管理要素
    6.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核心内容与管理实践
        6.2.1 PPP项目风险识别
        6.2.2 PPP项目风险分配
        6.2.3 PPP项目风险评估
        6.2.4 PPP项目风险救济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保障分析
    7.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与制度框架
        7.1.1 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
        7.1.2 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
        7.1.3 联邦与省级PPP法律制度框架
    7.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专业机构与治理能力
        7.2.1 PPP专业机构核心能力要素
        7.2.2 联邦级PPP机构战略引导作用
        7.2.3 省级PPP机构运营与执行能力
    7.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机制
        7.3.1 PPP模式绩效监管
        7.3.2 PPP模式财政监管
        7.3.3 PPP模式审计监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评价
    8.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效率评价
        8.1.1 加拿大PPP项目交付效率分析
        8.1.2 社会认可度与市场参与度分析
        8.1.3 PPP模式经济系统性效益分析
    8.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面临挑战
        8.2.1 加拿大市级PPP模式发展受到制约
        8.2.2 弱化对长期私营资本的需求及其影响
        8.2.3 部分地区或项目未能真正实现物有所值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9.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现状
        9.1.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
        9.1.2 我国基础设施PPP项目发展现状
    9.2 我国基础实施PPP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2.1 政府与社会资本PPP模式理念认识不清,双方合作地位不平等
        9.2.2 PPP模式全生命周期监管、财政隐性风险、绩效管理存在不足
        9.2.3 PPP项目融资属性欠缺,项目回报渠狭窄,存在短期投资倾向
    9.3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9.3.1 协调财政与发改部门轴心作用,建立省和市级PPP专业团队
        9.3.2 提升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财政及审计综合治理能力
        9.3.3 加强PPP项目规划与筛选,完善物有所值定性与定量分析
        9.3.4 优化PPP项目风险分担、回报方式与激励机制
        9.3.5 拓展PPP多元化投融资市场,逐步向项目融资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章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引言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引言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引言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引言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一、扎赉诺尔光复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引言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二、单位制社区
    本章小结
终章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4)灾后重建下独克宗古城传统聚落空间评价体系及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独克宗古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1.2 独克宗古城火灾概述及其灾后反思
        1.1.3 独克宗古城灾后统规自建模式实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对象解析及研究范围界定
        1.4.1 相关概念辨析
        1.4.2 研究范围界定
        1.4.3 研究对象确定
    1.5 研究方法及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2章 独克宗古城相关基础研究
    2.1 独克宗古城地理环境及地域文化
        2.1.1 地理生态环境概述
        2.1.2 地域人文环境概述
    2.2 独克宗古城历史演进及发展规律
        2.2.1 传统聚落空间历史演进
        2.2.2 传统聚落空间发展规律
    2.3 独克宗古城火灾前后对比
        2.3.1 整体空间灾害前后对比
        2.3.2 街巷空间灾害前后对比
        2.3.3 火灾后重建模式解析
    2.4 传统聚落空间评价体系构建缘起
        2.4.1 必要性
        2.4.2 可行性
        2.4.3 特殊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聚落空间评价体系构建及评价
    3.1 评价体系的评价思路构建
        3.1.1 评价目的
        3.1.2 评价对象
        3.1.3 评价方法
        3.1.4 评价原则
        3.1.5 评价流程
    3.2 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发掘
        3.2.1 评价指标体系因子集形成依据
        3.2.2 评价指标体系因子集推导过程
        3.2.3 评价指标体系因子集初步构建
    3.3 评价体系的评价过程梳理
        3.3.1 设定评价指标体系
        3.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3.3 建立评价等级评估
        3.3.4 问卷设计和发放
        3.3.5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3.4 评价体系及评价结果解析
        3.4.1 评价结果整体性描述
        3.4.2 评价体系适应性解释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灾后重建既有环境现状及问题解析
    4.1 地域特征
        4.1.1 精神寄托中民俗多样性减弱
        4.1.2 生活场景中日常活动逐渐消失
        4.1.3 聚落风貌中宅前风貌单调乏味
        4.1.4 公共绿地中街巷绿地景观不足
    4.2 空间形态
        4.2.1 街道和路径中尺度原真性遗失
        4.2.2 广场和节点中路标和休憩设施缺乏
        4.2.3 院落和建筑中风貌原真性恢复欠佳
    4.3 功能布局
        4.3.1 基础服务设施中环卫治理不佳
        4.3.2 休闲娱乐设施中商业化率过高
        4.3.3 旅游服务设施中咨询服务不全
    4.4 安全保障
        4.4.1 治安防控中监管力度不足
        4.4.2 火灾防控中邻里合作不够
        4.4.3 地震防控中民众意识不强
    4.5 运营管理
        4.5.1 政府组织落实性管理滞后
        4.5.2 公众参与灵活性相对不足
        4.5.3 个人承担实效性缺乏监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既有环境优化策略和灾后重建启示
    5.1 既有建成环境优化原则
        5.1.1 整体性原则
        5.1.2 适度性原则
        5.1.3 开放性原则
        5.1.4 持续性原则
        5.1.5 实效性原则
    5.2 既有建成环境实施策略
        5.2.1 尊重历史还原地域特征
        5.2.2 弹性引导优化空间形态
        5.2.3 适应需求完善功能布局
        5.2.4 奖惩并行促进安全保障
        5.2.5 多方参与加强运营管理
    5.3 灾后重建启示
        5.3.1 更新保护中的灾害预防
        5.3.2 灾后重建中的应急预案
        5.3.3 运营管理中的保障机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独克宗古城灾后建成环境评价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2 独克宗古城灾后建成环境评价指标因子集体系构建专家问卷
附录3 独克宗古城传统聚落空间灾后重建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2.1 集体土地开发模式的研究
        1.2.2 多方合作模式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影响因素与原则
    2.1 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模式构建影响因素
        2.1.1 土地因素
        2.1.2 项目因素
        2.1.3 资源因素
        2.1.4 政策法规因素
    2.2 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模式构建原则
        2.2.1 效益优先原则
        2.2.2 平等公平原则
        2.2.3 互利共赢原则
        2.2.4 决策民主原则
        2.2.5 公开透明原则
        2.2.6 适应竞争原则
        2.2.7 责权明晰原则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的博弈分析
    3.1 博弈论的基本原理
        3.1.1 贝叶斯纳什均衡
        3.1.2 机制设计
        3.1.3 显示原理
        3.1.4 激励相容
    3.2 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博弈模型构建要素分析
    3.3 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的博弈模型构建
        3.3.1 村集体作为委托人的矩阵博弈模型
        3.3.2 房地产企业作为委托人的矩阵博弈模型
        3.3.3 政府作为委托人的矩阵博弈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模式构建
    4.1 合作范畴确定
        4.1.1 合作参与方在不同阶段的参与程度和作用
        4.1.2 确定合作范畴方法
    4.2 合作主体选定
    4.3 合作方式的比对
        4.3.1 深圳下沙村改造项目合作模式
        4.3.2 深圳大芬油画村改造项目合作模式
        4.3.3 深圳水贝村拆改项目合作模式
        4.3.4 深圳蔡屋围改造项目合作模式
        4.3.5 东莞下贝村项目合作模式
        4.3.6 佛山大沙村IT数码城合作模式
    4.4 合作关系的规范
        4.4.1 平衡权力关系
        4.4.2 平衡利益关系
        4.4.3 平衡责任关系
    4.5 风险管理
    4.6 集体土地开发项目合作模式框架
第五章 案例分析:佛山市禅城区东鄱旧村改造项目
    5.1 项目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
    5.2 东鄱村旧改项目的影响因素
        5.2.1 土地因素分析
        5.2.2 项目因素分析
        5.2.3 资源因素分析
        5.2.4 政策影响因素
    5.3 东鄱旧村改造项目目标定位与合作原则
        5.3.1 村民调查问卷定量研究发现
        5.3.2 合作参与方访谈分析定性研究发现
        5.3.3 东鄱项目开发合作原则
    5.4 东鄱旧村改造项目开发合作的博弈分析
        5.4.1 主要参数的设定和相关依据
        5.4.2 东鄱村作为委托人的博弈分析
        5.4.3 房地产企业作为委托人的博弈分析
        5.4.4 政府作为委托人的博弈分析
    5.5 东鄱旧村改造项目合作范围和主体
        5.5.1 东鄱旧村改造项目合作范畴
        5.5.2 东鄱旧村改造项目合作主体
    5.6 东鄱旧村改造项目合作方式
    5.7 东鄱旧村改造项目合作关系
    5.8 东鄱旧村改造项目风险管理
    5.9 东鄱旧村改造项目相关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建议
    6.2 论文创新之处
    6.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东鄱村旧改项目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大纲

(6)风险社会视域下基层矛盾治理研究 ——基于广东省的实践样态(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中国执政党治国理念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三、中国基层矛盾治理需求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风险社会研究
        二、基层矛盾治理
        三、基层社会治理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式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厘定
    第一节 风险社会理论
        一、社会风险演变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涵
        三、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治理理论
        一、治理的基本内涵
        二、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三、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构建
    第三节 核心概念厘定
        一、社会转型与风险社会
        二、基层与基层矛盾
        三、治理体制与治理机制
第三章 风险形式:基层矛盾表现特征
    第一节 矛盾纠纷的基本类型
        一、从矛盾性质划分
        二、从所涉主体划分
        三、从人员规模划分
        四、从适用法律划分
    第二节 基层矛盾的宏观表征
        一、在数量上:总量长期高企,递增幅度明显
        二、在走向上:扩散领域宽泛,发展向度多维
        三、在主体上:结构关系多元,所涉对象复杂
        四、在形态上:表现形式多样,触点难点交织
        五、在强度上:矛盾张力扩大,社会燃点降低
    第三节 基层矛盾的多发领域
        一、涉农纠纷量大面广
        二、涉土涉房矛盾对抗激烈
        三、劳资纠纷高发多发
        四、医患纠纷日渐严峻
        五、金融纠纷破坏力强
        六、环境纠纷成为焦点
        七、群体纠纷组织化明显
第四章 风险来源:基层矛盾源头归因
    第一节 经济转型: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结构失衡
        一、粗放型增长
        二、城市化失序
        三、房地产泡沫
    第二节 社会分层:社会变迁巨大与社会结构分化
        一、个体分化
        二、群体分化
        三、阶层分化
    第三节 执政效率:政府结构膨胀与服务管理缺失
        一、政府结构臃肿膨化
        二、决策管理时有失控
        三、基本公共服务滞后
        四、维稳模式呆板僵化
    第四节 司法实践:公平正义有失与法治权威有限
        一、地方立法滞后
        二、司法公正有失
        三、基层法治薄弱
        四、法治文化缺失
    第五节 教育文化:教育扭曲失范与文化精神失魂
        一、教育扭曲失范
        二、主体文化受侵
        三、精神信仰丧失
    第六节 基层党建:组织建设弱化与先锋作用淡化
        一、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弱化
        二、基层党的领导干部蜕化
        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淡化
第五章 风险调控:基层矛盾解决路径
    第一节 制度化路径:行政主导
        一、着重顶层设计,强化制度牵引
        二、落实主体责任,健全体制机制
        三、构建联调机制,打造综治平台
        四、改革信访机制,畅通诉求渠道
    第二节 社会化路径:人民调解
        一、坚定发展方向
        二、拓展职责内涵
        三、创新组织机制
    第三节 法治化路径:诉前联调
        一、诉前联调的出台背景
        二、诉前联调的基本内涵
        三、诉前联调的运行机制
        四、诉前联调的司法效率
    第四节 复合化路径:多元衔接
        一、历史与现实:多元解纷机制价值判断
        二、主体与特性:多元解纷方式辨析
        三、定位与选择:多元解纷方式的关系
        四、探索与困惑:来自广东的实践经验
        五、讨论与结论:多元解纷机制的未来进路
第六章 风险治理:基层矛盾治理创新
    第一节 创新基层矛盾治理理念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二、践行“依法治理”的执政观
        三、推进“利民便民”的服务观
    第二节 创新基层矛盾治理格局
        一、党委政府领导:担当主体责任
        二、国家治权主导:发挥职能作用
        三、社会组织担当:激发自治活力
        四、公民广泛参与:加快全民普法
    第三节 创新基层矛盾治理体制机制
        一、镇街中心是支撑
        二、村(居)工作站是基础
        三、县级中心是龙头
    第四节 创新基层矛盾治理方法手段
        一、指挥协调扁平化
        二、社会治理精细化
        三、治理手段信息化
        四、治理方式多样化
    第五节 创新基层矛盾治理目标管理
        一、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二、实施综治政策工具
        三、建立考评问责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管理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特种设备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特种设备基本介绍
        2.1.1 特种设备概念
        2.1.2 特种设备检验基础理论
        2.1.2.1 特种设备监督检验
        2.1.2.2 特种设备定期检验
    2.2 特种设备管理体系基础理论
        2.2.1 计量认证
        2.2.2 实验室认可
        2.2.3 检查机构认可
        2.2.4 建立同时满足四大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
        2.2.4.1 建立四合一体系依据规范
        2.2.4.2 四大体系要素的区别
    2.3 特种设备现状研究
        2.3.1 特种设备的国外现状
        2.3.2 特种设备的国内现状
        2.3.2.1 特种设备的国内发展情况
        2.3.2.2 特种设备的国内事故统计
        2.3.3 浙江省特种设备概况
        2.3.3.1 浙江省特种设备总量及新注册情况
        2.3.3.2 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情况
第三章 浙江省特检院概况和管理体系运行存在问题分析
    3.1 浙江省特检院概况
        3.1.1 浙江省特检院的竞争环境
        3.1.2 浙江省特检院的外部环境分析
        3.1.3 浙江省特检院的内部环境分析
    3.2 浙江省特检院管理体系运行问题
        3.2.1 浙江省特检院管理体系简介
        3.2.2 浙江省特检院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浙江省特检院管理体系改进设计思路和方案
    4.1 浙江省特检院管理体系改进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4.2 浙江省特检院管理体系需要改进的内容
        4.2.1 组织机构
        4.2.2 人员结构
        4.2.3 检验流程
        4.2.4 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4.3 浙江省特检院管理体系需要改进设计基本方案
        4.3.1 对浙江省特检院组织机构改进设计方案
        4.3.1.1 调整组织结构
        4.3.1.2 优化职责配置
        4.3.2 对浙江省特检院人员结构优化方案
        4.3.2.1 业务发展对人员结构的需求分析和计划
        4.3.2.2 优化人员结构调整方案
        4.3.3 对浙江省特检院检验流程改进方案
        4.3.3.1 检验流程改进设计的目标
        4.3.3.2 检验流程改进的内容及对策
        4.3.4 对浙江省特检院管理体系改进设计方案
        4.3.4.1 管理体系保证的构建
        4.3.4.2 管理体系运行的改进设计
第五章 浙江省特检院管理体系改进实施对策
    5.1 改进后管理体系可能产生的问题
    5.2 解决问题的对策
        5.2.1 强化质量管理思想,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5.2.2 加大员工体系宣贯,确保全员参与
        5.2.3 把好过程质量控制,预防不符合
        5.2.4 重视管理评审,持续改进体系
        5.2.5 不断持续改进,完善管理体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
    6.2 结论的局限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Y土地开发工程项目成本动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项目成本动态管理理论
    2.1 项目成本动态管理概述
    2.2 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2.3 项目成本动态管理的方法
第三章 农业开发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3.1 影响成本管理的项目特点和因素
    3.2 农业开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现状
    3.3 农业开发项目成本动态管理的实施方案
第四章 Y土地开发项目成本动态管理案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和成本管理基本情况
    4.2 成本动态管理方法的应用
    4.3 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中外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招标投标及其发展策略的研究
        二、招标投标机制设计研究
        三、招标投标过程中的信息分析及成本核算
        四、招标投标活动过程中的技术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一、本文的研究框架
        二、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招标投标制度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招标投标的概念解析
        一、招标投标的概念界定
        二、招标投标与拍卖的关系
    第二节 招标投标的适用范围与条件
        一、招标投标的适用范围
        二、招标投标及其适用条件
    第三节 招标投标制度设计的相关理论
        一、博弈论
        二、交易成本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章 中国的招标投标制度
    第一节 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演进
        一、我国招标投标制度的早期建立
        二、我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发展
        三、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不断完善
    第二节 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基本框架
        一、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层次结构
        二、《招标投标法》的内容
        三、菲迪克条款的主要内容
        四、《招标投标法》与《菲迪克条款》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 中国招标投标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
        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有利于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推动投资体制改革和投资管理规范化
        四、有利于加快中国的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
第四章 中国与国际组织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与联合国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及其主要内容
        二、《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的特点
        三、联合国和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异同
    第二节 中国与WTO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GPA的主要内容
        二、GPA的原则
        三、中国与WTO招标投标制度的异同
    第三节 中国与世界银行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世界银行采购指南》的主要内容
        二、《世界银行采购指南》的竞争措施
        三、中国与世界银行招标投标制度的异同
第五章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招标投标制度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与美国的招标投标制度比较分析
        一、美国采购管理的相关制度
        二、美国采购管理的相关机构
        三、美国采购管理的主要法规
        四、美国政府采购管理的公共职责
        五、中国和美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差异
    第二节 中国与欧盟的招标投标制度比较
        一、《欧盟采购指令》的形成
        二、《欧盟采购指令》的性质、目标与规则
        三、供应、工程和服务指令的操作规范
        四、公共事业指令的适用范围
        五、救济指令的纠偏机制
        六、中国与欧盟招标投标制度的差异
    第三节 中国与日本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
        一、日本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的立法情况
        二、招标投标活动过程中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
        三、招标投标过程中的半官方机构协助管理机制
        四、日本招标投标工程的分类
        五、招标投标过程中评价企业的指名原则与标准
        六、中国和日本的招标投标制度的差异
第六章 中国和国外招标投标制度的综合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与国外招标投标制度的建构内容比较
        一、招标投标参与主体的比较分析
        二、报价方式及标底的比较分析
        三、招标监管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中国和国外招标投标制度的法定程序比较
        一、招标方式的比较分析
        二、招标准备工作的比较分析
        三、信息发布和资格审查的比较分析
        四、评标和定标的法定程序比较
    第三节 中国和国外招标投标制度的应用实践比较
        一、国外招标投标制度的实践
        二、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实践
        三、中国和国外招标投标实践的比较
    第四节 中国招标投标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招标投标法》的立法缺陷
        二、中国《招标投标法》与《菲迪克条款》的衔接问题
        三、中国招标投标实践中的串标围标问题
    第五节 国外招标投标制度的借鉴及启示
        一、重视立法,推行法制化管理
        二、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其依法运作
        三、组建专门机构,实行职业化管理
第七章 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对策
    第一节 完善《招标投标法》在实施中的规定细则
    第二节 对《招标投标法》和《菲迪克条款》的关系进行明确和协调
        一、明确法律适用的主体范围
        二、明确标的的范围
        三、明确方式与程序问题
        四、明确履约责任
    第三节 建立招标负责人终身负责制和竞标者信用登记制度
        一、对招标负责人建立终身负责制
        二、对竞标企业实行信用登记制度
    第四节 推行无标底招标制度和电子招标投标方式
        一、推广实行无标底招标制度
        二、利用网上招标投标系统完善投招标活动
    第五节 加强招标投标的行业自律机制和政府监督机制
        一、完善代理行为并建立起行业的自律体系
        二、完善政府对招标投标行业的监督机制,实现依法管理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和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NXCORS建设及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CORS定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CORS发展概况
        1.2.2 国内CORS发展概况
    1.3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内容概述
        1.3.1 本文研究的项目背景及项目意义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解决问题
第二章 CORS系统概述
    2.1 CORS基本理论
        2.1.1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介绍
        2.1.2 GNSS定位原理
        2.1.3 网络RTK定位技术
    2.2 CORS的构成与工作方法
        2.2.1 基准站网子系统
        2.2.2 数据通讯子系统
        2.2.3 数据处理与控制中心子系统
        2.2.4 用户应用子系统
        2.2.5 CORS的工作方法
    2.3 CORS的特点
        2.3.1 连续实时
        2.3.2 高精度
        2.3.3 定位快速、高效
        2.3.4 坐标基准统一
        2.3.5 服务范围广
    2.4 CORS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5 CORS的应用
        2.5.1 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2.5.2 环境与灾害监测
        2.5.3 农业、林业与野外考察
        2.5.4 气象预报
        2.5.5 地壳运动监测
第三章 NXCORS项目建设
    3.1 NXCORS概括
        3.1.1 宁夏地理概况
        3.1.2 宁夏已有CORS建设资料
        3.1.3 系统建设基本要求
    3.2 基准站系统建设
        3.2.1 基准站点的踏勘与选点
        3.2.2 基准站设计与施工
        3.2.3 基准站设备选型
    3.3 数据通讯子系统建设
    3.4 数据处理与控制中心子系统建设
        3.4.1 控制中心的功能分析
        3.4.2 数据结构分析与设计
        3.4.3 控制中心技术设计
        3.4.4 控制中心施工建设
    3.5 服务系统建设
    3.6 系统坐标联测及转换参数的求解
    3.7 系统测试
第四章 NXCORS建设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4.1 基准站选址中的关键问题
        4.1.1 NXCORS基准站站址选择实例
        4.1.2 基准站选址关键问题总结
    4.2 基准站的实地测试数据分析
        4.2.1 TEQC软件介绍
        4.2.2 数据测试结果要求及分析
    4.3 NXCORS系统测试
        4.3.1 实时定位精度测试
        4.3.2 定位服务时效性测试
        4.3.3 接收机兼容性测试
        4.3.4 系统测试结论
    4.4 构建NXCORS的重要意义及发展前景分析
        4.4.1 NXCORS建成的重要意义
        4.4.2 NXCORS建成后发展前景展望及建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所获成果

四、强制时限网络技术在东干渠工程进度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D]. 刘琨. 吉林大学, 2021(12)
  • [2]政策法制与实践视角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研究 ——以河南省D县为例[D]. 朱培源.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4]灾后重建下独克宗古城传统聚落空间评价体系及优化策略[D]. 李翔.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5]集体土地项目开发合作模式构建研究[D]. 刘勇明. 广州大学, 2016(04)
  • [6]风险社会视域下基层矛盾治理研究 ——基于广东省的实践样态[D]. 邓少君. 武汉大学, 2016(06)
  • [7]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王央央.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8)
  • [8]Y土地开发工程项目成本动态管理研究[D]. 张凌. 山东大学, 2014(04)
  • [9]中外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研究[D]. 郭培勋.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10]NXCORS建设及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蔺琳. 宁夏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强制时限网络技术在东干渠工程进度控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