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科技新闻文体总结

中国现代科技新闻文体总结

一、现代汉语科技新闻语体述要(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春,赵艺[1](2018)在《专门科技语体和通俗科技语体多特征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利用Microsoft Access、SPSS等软件,定量对比汉语专门科技语体和通俗科技语体的55项语言特征,结果显示,二者有49项语言特征存在显着差异。据此可以发现汉语科技语体在词汇使用上的特有规律,即汉语专门科技语体大量使用中频词,致使其在词型覆盖率和超用词的关系上不同于一般语体。情境特征决定语言特征,汉语专门科技语体和通俗科技语体相似的生成环境和背景环境,决定二者都具有书面文本的规范性;一般交际目的、发话者和涉及话题领域的部分一致,使二者呈现出科技语体的部分共性,同时也是科技语体区别于其他语体的一般共性;而参与者、参与者间关系、渠道、交际目的和话题的不同,则直接导致专门科技语体和通俗科技语体在49项语言特征上的显着差别。

倪璐璐[2](2017)在《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以梳理翻译实践中“换译”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起点,以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以俄汉双向语料对比为参照点,归纳并解析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换译具体类型,以语料库和翻译实例为支撑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阐释换译理据。换译方法随翻译实践产生而产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换译研究概述,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换译称名流变得出“换译”这一术语,相较于其他术语更具科学性。紧接着从换译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界定换译概念,加深对换译本质的理解。第三章解析换译类型,从形态入手将换译分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即从可视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流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第四章为换译机制假说,借鉴思维认知科学成果及方法,尝试模拟换译运行过程和方式。第五章阐释换译理据,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本文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李嘉耀[3](2016)在《忆熙宗》文中认为2016年5月5日熙宗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终身的学术园地,我们感到万分痛惜;但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厚的学术遗产,我们才略感欣慰。我同熙宗最初相识于他做望老研究生的时候,但作为同事是在1980年他从中学调回复旦的时候。从那时算起,在三十几年的日子里,我们一起编过杂志和文集,合作写过着作,也一起参加过许多次学术会议,我们之间经常对某些学术问题交换意见,形成了许多共识。我们也经常聊工作聊生活,知道他幼时生活的艰辛和工作中的烦恼。通过这些交往,加深了我们之间

蔡晓琳[4](2016)在《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报刊阅读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课堂,最初它仅仅作为精读课和泛读课之外的选修课并没有引起对外汉语教学界太多重视,但由于报刊阅读课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能够使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时事政治和国情,尤其在中国快速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21世纪,留学生对中国的现状十分感兴趣。正是这些原因使得报刊阅读课不再仅仅是一门选修课,逐渐成为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这一课程。学术界对报刊阅读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报刊阅读课教材内容的考察和对报刊语言研究上,对报刊阅读课的教学方法研究涉及较少,本文探讨基于新闻报刊语体中词语、句式和篇章三方面的特点的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学新模式,最后也针对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条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报刊阅读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陈雨,李韧[5](2016)在《科技新闻研究文献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了1978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20日之间的科技新闻研究文献,获得121篇研究样本。研究发现,过去37年的科技新闻研究主要集中在业务、理论、人才培养和报纸期刊等四个方面。从研究内容上说,重科技新闻采访,轻科技新闻写作,科技新闻摄影未被重视;科技新闻理论研究存在重理念轻效果的问题。此外,受众研究缺失,科技新闻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薄弱。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研究多为质化研究,量化研究的运用较少。跨学科和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展开的研究严重不足,研究分支领域和研究成果有待丰富。

温丽欢[6](2013)在《语言生活理论与方法研究初探》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也日益活跃多彩,语言生活的面貌也日新月异。本文以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语言生活”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国内、国外语言生活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中,宏观层面主要从语言规划理论研究、语言规划实践研究、语言规划新热点三个方面综述,中观主要从地域、人群、媒体三个角度把搜集到的相关文献分类进行综述,微观主要综述家庭、个人语言生活状况。此外,分别对国内和国外语言生活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和趋势、研究学科发展平台进行了归纳、统计、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尝试提出了语言生活研究的理论体系,并以微观层面个人语言的学习、使用调查为例,论述了语言生活调查规范的具体操作。最后,以笔者在印尼玛琅市所做的调查为例进行说明。

申晓彦[7](2011)在《播新闻与说新闻语体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末,以凤凰卫视陈鲁豫主持《凤凰早班车》为契机,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说新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以其平实的语调,贴近生活的表达迅速打开受众市场并蔚然成风。这对传统的播新闻节目样态是一种新的挑战。随着更多电视人的更多尝试,说新闻脚本的增多,学术界的讨论也异常火热。各大杂志、学术期刊纷纷刊出关于说新闻的文章,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仅在中国期刊网中,就可以搜索到百余篇相关论文。但由于语料很难收集的原因,对说新闻的研究较多,而播新闻与说新闻之间的对比研究则比较少。大家更多的是以电视媒体人的角度,对播、说新闻进行大的理论上的框架界定、内涵区分,并进而分析说新闻如火如荼发展的原因,以及说新闻实践中产生的误区及规范化问题研究。此类研究文章大都短而精,理论色彩浓,大多只给我们提供一个大概性的框架,而没有更深层次地细致解读。也就是说,学界对播、说新闻的研究,依然停留在表面,对它们之间的差别依然停留在感官角度,主观臆断的成分比较浓,缺乏一定的实证研究。本文拟从语体这个角度对播新闻、说新闻进行比较研究,这是前人未曾涉及的角度。所谓语体,就是指以语言交际功能为标准所建立的一种语言风格类型与规范,是适应不同交际需要的语言表达体系。笔者认为,播新闻与说新闻这两种不同的节目样态,在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产生了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形成不同的语体。本文通过对播新闻、说新闻进行细致的系统的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对播、说新闻之间的语体差异具体分析并进行深层次的解读,试图让播新闻与说新闻的特点明晰化。这样有助于拓展我们对新闻学及新闻语言的研究深度和范围,有利于让我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更加深入了解播、说新闻特点及差异,不仅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语言学、语用学的研究,而且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实践意义。与以往理论色彩浓厚的文章相比,本文将更注重一些实例上的佐证,增强说服力。本文不是单一地对说新闻进行研究,而是以比较分析的视角,通过一些对比分析,让大家对两种播音样态有更多了解,规避其中的误区,使得我们的说新闻在实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张明月[8](2011)在《科技汉语的文体研究及其在科技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科技汉语是汉语在传播和推广科学技术知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功能变体,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与载体,在本文中我们只研究书面形式的科技汉语。科技文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国内外关于科技英语的研究开始得较早也较为成熟,而随着科技汉语教学的发展,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科技汉语的文体功能与特点已显得越来越迫切。文体学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文体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视野。本文将运用系统功能文体学理论对科技汉语进行分析,探究其文体特征,并对科技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本文首先将科技类汉语分为和狭义的“科技汉语”和“科普汉语”两类,然后对两者的“语类结构潜势”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及文体分析方法,对科技汉语的衔接方式、语篇中的隐喻及名词化现象、科技汉语的词汇特征、语相特征等进行了细致地分类、对比和阐释。在应用部分,本文主要探讨了科技汉语教材编写的现状,并对今后教材编写的原则提出了几点建议。

储丹丹[9](2010)在《文史类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互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运用语篇语言学和互文结构理论对文史类学术论文摘要语篇进行了系统分析。在过去的语篇意识中,学术论文摘要仅为一种可有成分;而本文认为摘要是学术论文系统中的必有成份、互动成份,具有提示补充论文主体,传递学术信息,便于文献检索等重要的语篇功能。本文采用实证、对比分析以及定量研究的方法,在借鉴前人分类的基础上将互文关系区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从语篇生成和读解两个方面对摘要语篇中存在的互文现象,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修辞动因、语篇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通过语篇互文视角的考察,阐释摘要与论文主体、注释、参考文献、关键词、标题之间在不同层面上发生的互文结构关系,以此探索源自论文主体中的互文共现成分因何种修辞动因形成,以何种方式重现,最后凝结为摘要语篇;分析摘要与标题、关键词等副文本要素又是以何种语篇策略与主体文本发生互文结构关系,形成互动共生的语篇结构系统。本文预期通过这种互文关系的探索,归结摘要语篇生成与接受的互文结构规律,并以此对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制作及规范化、学术信息传播策略的拟定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将互文理论引入语篇研究领域,从全新的视角对语篇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和谋篇策略的有益尝试,我们希望通过互嵌互涉的关系网络发现其背后的创作意图以及接受效果,探索这种关系背后“语篇所赖以形成的标准结构”关系及人类语言运用共有的思维特征。论文主体包括八部分内容:绪论部分介绍论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回顾前人研究成果,交代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和意义。第一章界定了学术论文摘要的定义、语篇功能、语义特征,概括了学术论文摘要四种主要的结构类型,即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报道-指示性摘要、结构型摘要。第二章回顾总结了互文理论的发展和变化,比较了我国传统修辞格“互文”与西方互文性概念的异同,从语言学角度对互文性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评述了较有影响力的五种互文关系的分类情况;在此基础上,以是否具有形式标记作为划分依据将互文关系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并分别列举了两类互文关系下具体的互文策略。第三章和第四章结合实例分别从显性互文和隐性互文的角度对文史类学术论文摘要语篇中运用的具体互文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显性互文分析主要从引用互文、对照互文等角度研究摘要语篇中存在的互文结构空间;隐性互文分析分别从语义概括互文、语体交融互文、结构映射互文、主题互文等角度探索了摘要语篇与论文主体部分的互文结构关系,就文史类学术论文摘要的下位类型各自不同的概括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反例论证了摘要中不恰当运用语体交融互文策略造成的语体偏离对摘要信息传递的干扰。通过两类互文关系的具体分析,探讨摘要语篇生成与接受的结构规律,分析互文策略在摘要制作和接受中的作用。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就论文语篇系统中的另外两个要素——标题和关键词进行了讨论,分层次研究摘要与标题,标题与论文主体,以及摘要与关键词,关键词与论文主体之间的互文关系。归结这种互文关系关涉下标题与关键词的结构特点与语篇功能。最后是本文的结语部分,概括了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王洁[10](2009)在《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华语新词新义”为研究对象,力求拓展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维度。在区域变异和互动的视角下,对汉语新词语进行了新的理论思考,并突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以及语法观念的导入,围绕构词单位、构词法、造词法、词义发展变化、词汇传播扩散和跨区域通用等问题对新词语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以着重深化对普通话新词语的认识,并推进对华语区域变体中新词语的研讨。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各华语区新词均可分为“自源新词”和“他源新词”两大类,其中的新生词和传承词分属“绝对新词”和“相对新词”,新词语的词素、词义系统中也含有他源成分;(2)除词语个体外,华语区新词在词素、构词、造词、词义等方面均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变异:(3)通用词语聚合、同素同构词聚合、同义异形词聚合与一词多义聚合集中反映了各华语区新词语系统在变异中的关联;(4)构词单位经常提示词义参与构造新词是产生新语素义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多新义词现象的重要成因;(5)相对于一般词语,构词方式在新词语中的总能产性和在某一词类中所体现的能产性都有所变化,华语区也产生了新的构词方式;(6)新动词的动素在短语中的语义搭配对结构核心的位置有很大影响,新动词的复杂句法表现与不同的论元整合过程有关;(7)同义新词造词过程的差异包括理据认知途径、理据认知角度、词素理据和词素表达等不同层面;(8)华语区的词汇互动形成了双区、三区和四区通用新词等词汇子系统交集,作为华语核心,普通话所含纳的通用词语多于各区域变体。

二、现代汉语科技新闻语体述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汉语科技新闻语体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1)专门科技语体和通俗科技语体多特征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语料构成、统计工具和语言特征提取
    (一) 语料构成
    (二) 语料分析和处理工具
    (三) 语言特征提取
三、专门科技语体和通俗科技语体的语言多特征对比
    (一) 词类和部分特定词语对比
    (二) 词长对比
    (三) 标准型/次比对比
    (四) 超用词对比
    (五) 罕用词对比
    (六) 词型覆盖率对比
    (七) 句长对比
    (八) 句类对比
    (九) 比较句对比
    (十) 复句对比
    (十一) 修辞对比
四、专门科技语体和通俗科技语体的语言特征功能解释
五、结语

(2)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换译研究述评
    第一节 换译研究综述
        一、国外换译研究概述
        二、国内换译研究简述
    第二节 换译研究简评
        一、换译视角研究简评
        二、换译研究不足之处
        三、换译研究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换译概念界定
    第一节 换译称名流变
        一、换译称名梳理
        二、换译称名溯源
        三、换译称名术语化
    第二节 换译内涵
        一、换译的特点
        二、换译的本质
        三、换译的定义
    第三节 换译外延
        一、换译的类型
        二、换译的目的
        三、换译的原则
        四、换译的领域
        五、换译的地位
        六、换译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译类型解析
    第一节 有形换译
        一、单位换译
        二、标点换译
        三、形象换译
    第二节 无形换译
        一、词类换译
        二、语气换译
        三、语态换译
        四、视角换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换译机制假说
    第一节 显性换译机制
        一、概念替代机制
        二、意象替代机制
    第二节 隐性换译机制
        一、(语义→语形)+语用思维假说
        二、语用→语义→语形思维假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换译理据阐释
    第一节 换译的语言学理据
        一、换译的语形理据
        二、换译的语义理据
        三、换译的语用理据
    第二节 换译之思维学理据
        一、双语思维同一性理据
        二、双语思维矛盾性理据
    第三节 换译的文化学理据
        一、换译的文化同质性理据
        二、换译的文化异质性理据
    第四节 换译的其他理据
        一、换译之哲学理据
        二、换译之美学理据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材料和方法
2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学
    2.1 新闻语体与对外汉语报刊阅读
    2.2 报刊的词汇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2.3 报刊的句式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2.4 报刊的篇章结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3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的建议
    3.1 增加文化内容作为背景知识
    3.2 选材和补充材料要有时效性
    3.3 坚持学生主体,积极进行课堂讨论
    3.4 新闻报刊阅读和新闻视听说课程相结合
4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语体教学的要求和构想
    4.1 汉语大纲中语体的要求
    4.2 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应用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科技新闻研究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一)科技新闻研究趋势
    (二)文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三)研究目的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分析
    (一)业务研究
        1.采访
        2.写作
        3.摄影
        4.电视科技新闻
        5. 采写综合
    (二)理论研究
        1.科技新闻本体研究
        2.报道理念
        3.传播效果
    (三)报纸期刊研究
    (四)人才培养研究
三、科技新闻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前景和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6)语言生活理论与方法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步骤
    1.5 研究综述
2.国内语言生活研究
    2.1 宏观语言生活研究
    2.2 中观语言生活研究
    2.3 微观语言生活研究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热点和趋势
    2.6 学术发展平台
3. 国外语言生活研究
    3.1 国外宏观语言生活状况研究
    3.2 国外中观语言生活研究
    3.3 微观语言生活研究
    3.4 研究方法
    3.5 关键词分析
    3.6 学术发展平台
4. 语言生活研究的理论体系
    4.1 学科性质
    4.2 研究范围
    4.3 研究对象、内容
    4.4 研究目的、意义
    4.5 研究方法
5. 语言生活的调查流程与规范标准
    5.1 语言生活调查流程和规范
    5.2 语言生活调查表
6. 语言生活研究案例——印尼玛琅市华语语言生活
    6.1 海外华语语言生活概况
    6.2 印尼玛琅市概况
    6.3 玛琅市华语教学概况
    6.4 玛琅市华语语言生活调查问卷设计及主要数据统计、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尾注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7)播新闻与说新闻语体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缘起
第1章 绪论
    1.1 语体研究及概念界定
        1.1.1 语体研究
        1.1.2 语体概念的界定
    1.2 新闻语体
        1.2.1 新闻语体概念的界定
        1.2.2 国内新闻语体研究
    1.3 播新闻与说新闻
        1.3.1 播新闻与说新闻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播新闻与说新闻的语体研究
        1.3.4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2章 播新闻与说新闻语体差异(上)
    2.1 高频词汇密度分析
        2.1.1 播新闻语体
        2.1.2 说新闻语体
    2.2 专业术语使用
        2.2.1 播新闻语体
        2.2.2 说新闻语体
    2.3 新词新语分析
    2.4 简缩词的使用
    2.5 其他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播新闻语体与说新闻语体差异(下)
    3.1 播新闻与说新闻语体的句法分析
        3.1.1 播新闻语体
        3.1.2 说新闻语体
        3.1.3 小结
    3.2 播新闻与说新闻语体的语篇比较
    3.3. 播新闻与说新闻语篇的微观连贯方式分析
    3.4. 播新闻与说新闻语体的副语言分析
        3.4.1 播新闻与说新闻语体的有声语言表达比较
        3.4.2 播新闻与说新闻语体的势态语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 4 章 播语体与说语体的未来取向
    4.1 播新闻与说新闻的联系
    4.2“播”还是“说”
        4.2.1 学界一贯态度
        4.2.2 我的态度——当播则播,当说则说
    4.3 趋势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科技汉语的文体研究及其在科技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系统功能文体学简介
    2.2 我国科技汉语研究情况
        2.2.1 科技汉语本体研究
        2.2.2 科技汉语应用研究综述
第三章 科技汉语的文体特征
    3.1 科技汉语的界定
        3.1.1 科技汉语的广义与狭义之分
        3.1.2 从语类结构潜势来看科技汉语与科普汉语
    3.2 科技汉语的衔接方式
        3.2.1 科技汉语的词汇衔接
        3.2.2 科技汉语的语法衔接
    3.3 科技汉语中的隐喻现象
        3.3.1 词汇层面的隐喻
        3.3.2 语法隐喻
    3.4 科技汉语的词汇特征
        3.4.1 科技汉语中存在大量专业词汇
        3.4.2 科技汉语词汇的词义往往单一、明确
        3.4.3 科技汉语词汇中保留少量文言词
        3.4.4 科技汉语中使用大量数字
    3.5 科技汉语的语相特征
        3.5.1 表格、公式
        3.5.2 图形、图像
第四章 科技汉语的教材编写
    4.1 科技汉语教材发展概况
    4.2 关于科技汉语教材编写的建议
        4.2.1 科技汉语教材编写应遵循科学性原则
        4.2.2 建立系统化教材体系,重视写作教材编写
        4.2.3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编制立体化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9)文史类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互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价值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选取
第一章 学术论文摘要语篇
    第一节 学术论文摘要的定义及功能
        一、学术论文摘要的定义
        二、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篇功能
    第二节 论文摘要的语义特征及体裁结构
        一、摘要语篇的语义特征
        二、摘要语篇的体裁结构
第二章 互文性概念及互文关系的类型
    第一节 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
        一、互文性概念的缘起
        二、互文性理论的发展
        三、东西方理论中的“互文”
        四、互文性概念的语言学界定
    第二节 互文关系的类型
        一、前人关于互文性的分类研究
        二、显性互文性关系
        三、隐性互文关系
第三章 文史类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显性互文性分析
    第一节 引用互文
        一、有明确出处的引用互文分析
        二、无明确出处的引用互文分析
    第二节 语篇对照互文
第四章 文史类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隐性互文分析
    第一节 语义概括互文
        一、语义概括的互文类型
        二、语义偏离的互文类型
        三、摘要语篇的下位类型分析
    第二节 语体交融互文
        一、语体交融互文分析
        二、语体偏离互文分析
    第三节 语篇结构映射互文
    第四节 语篇主题互文
第五章 文史类学术论文语篇系统中的摘要与标题
    第一节 标题的功能及前人研究情况
        一、学术论文标题的功能
        二、前人研究概述
    第二节 语篇系统中的摘要与标题
        一、摘要与标题的互文关系
        二、摘要、标题与论文主体间的互文关系
第六章 文史类学术论文语篇系统中的摘要与关键词
    第一节 关键词的功能及前人研究
        一、关键词的功能
        二、前人研究概述
    第二节 语篇系统中的摘要与关键词
        一、摘要与关键词的互文关系
        二、摘要、关键词与论文主体间的互文关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10)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华语"视角下的新词语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华语新词语的构词单位
    第一节 构词单位的界定
    第二节 华语核心内新词构词单位的状况
    第三节 从区域差异和互动看华语新词语的构词单位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华语新词语的构词法
    第一节 从新词语看构词法中不同类型的比例消长
    第二节 新动词的成素配列
    第三节 华语新词语中的新生构词方式
    第四节 华语区域变体构词上的一些特点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华语新词语的造词法
    第一节 三字格新词的造词模式
    第二节 华语区同义异形新词的造词比较
    第三节 关于华语新词语造词主体和造词力问题的一些思考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华语新词语的词义发展变化
    第一节 华语核心内的新词多新义现象
    第二节 华语视角下对当代词语中褒贬色彩义变化的再认识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华语新词语的传播扩散与区域互动
    第一节 华语新词语的传播扩散
    第二节 华语新词语的区域互动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余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余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四、现代汉语科技新闻语体述要(论文参考文献)

  • [1]专门科技语体和通俗科技语体多特征对比研究[J]. 刘艳春,赵艺. 江汉学术, 2018(03)
  • [2]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D]. 倪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3]忆熙宗[J]. 李嘉耀. 当代修辞学, 2016(06)
  • [4]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学研究[D]. 蔡晓琳.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5]科技新闻研究文献综述[J]. 陈雨,李韧. 今传媒, 2016(02)
  • [6]语言生活理论与方法研究初探[D]. 温丽欢. 暨南大学, 2013(01)
  • [7]播新闻与说新闻语体差异研究[D]. 申晓彦. 江西师范大学, 2011(04)
  • [8]科技汉语的文体研究及其在科技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应用[D]. 张明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9]文史类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互文分析[D]. 储丹丹. 复旦大学, 2010(03)
  • [10]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D]. 王洁. 暨南大学, 2009(09)

标签:;  ;  ;  ;  

中国现代科技新闻文体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