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听力受损婴儿配戴助听器的新方法

为听力受损婴儿配戴助听器的新方法

一、为听力障碍婴幼儿验配助听器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潘锋[1](2019)在《人工听力干预技术助力耳聋患者听力恢复——访北京天坛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夏寅教授》文中研究表明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听力障碍在我国残障人群中占比约27%,总数约2780万,发病率居各类残疾之首。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听觉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天坛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夏寅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耳聋可能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耳聋的治疗和预防,但耳

朱颖贤[2](2019)在《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研究》文中提出妇女儿童健康指标是国际上公认最基础的健康指标,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综合性指标。妇幼卫生体系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个公共卫生体系,经过约7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其他医疗保健机构和教学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妇幼保健机构作为协助政府部门履行社会责任、发展妇幼卫生事业的重要载体,为提高我国妇幼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衡量妇幼保健水平最核心的指标“两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均有下降,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妇幼保健服务普遍利用状况明显增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差异较大,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市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较为薄弱,妇幼卫生整体发展仍显不足。本文选取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为研究对象,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与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焦点组访谈、德尔菲法、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了解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的基本情况,从结构性服务能力、过程性服务能力和结果性服务能力三方面,对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基本情况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指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提升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地方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入、推进县区妇幼保健机构四大业务部建设、互联网+妇幼健康助力分级诊疗、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人才下沉、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向产儿科倾斜等,为提升广东省乃至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能力提供可行性建议,为“一法两纲”的贯彻落实提供科学依据,为降低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对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所贡献。

CommitteeofPediatricNeurorestoratology,SocietyofNeurorestoratology,ChineseMedicalDoctorAssociation[3](2019)在《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文中提出

陈光福,栾佐[4](2018)在《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1概述本共识所界定的婴幼儿脑损伤是指婴幼儿时期由于各种围产期高危因素、感染、创伤、意外窒息、中毒、脑血管病等所致的中枢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癫癎发作、视听障碍、社会交往和心理行为障碍等[1-3]。本界定不包括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先天性脑畸形所致的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是通过采用神经保护、组织工程或细胞移植、神经电刺激、药物、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等各种综合干预措施,促进被破坏或受

董玉蓥[5](2018)在《QG助听器竞争战略转型分析研究》文中提出助听器作为医疗器械的一个细分行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世界听力仪器行业共有11家,而其中的6家占有90%的市场份额。本文研究的QG公司是这重要的6家寡头公司中的一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家助听器生产商。就专业技术而言,QG公司无疑是行业中的翘楚,即使在多寡头的竞争中,QG的产品也十分具有竞争力;但就市场份额而言,QG公司一直处于行业第三的位置。本文应用资源基础观的战略理论,以VRIO作为理论框架,从价值、稀缺性、可模仿性和组织四个角度对全球化竞争战略中QG公司现有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试图寻找QG公司现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予以保留。其次,通过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和竞争优势理论的相关量化工具,对QG公司当前形势下为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客户利润需要作出的战略选择和调整。尤其在价值链分析当中,着重将客户价值链加入到公司价值链当中,从客户的角度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重新让公司与最终用户连结起来,并通过具体的运营活动设计和配称设计让公司的战略定位与其核心的竞争优势相匹配。通过对QG公司战略选转型的案例分析,论文明确提出公司利润来自客户需求,在技术领先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客户沟通,了解客户实际需求,才能让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保持竞争优势。

王丽燕[6](2017)在《0-3岁儿童真耳—耦合腔差值(RECD)参考标准的建立及在助听器验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遍开展及听力诊断技术的进步,早期干预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儿童,国际上公认有效的听觉干预手段一是配戴助听器进行听力补偿,二是植入人工耳蜗进行听力重建。即使听力损失程度达到重度/极重度、属于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的听障儿童,其植入人工耳蜗前双耳仍不能放弃配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后为确保双耳聆听对侧耳也需要配戴助听器,由此可见,助听器是听障儿童康复必备的常规听辅装置,助听器验配效果直接影响到早期干预的质量。但是,由于0-3岁低龄听障儿童验配配合程度差,主观评估难度大,客观验证方法少,如何做到为低龄听障儿童精准验配助听器,确保助听器安全、舒适、可听,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探讨一种既客观又简便的为低龄听障儿童精准验配助听器的方法是本课题的目标。外界声音通过助听器放大后在外耳道内形成介入增益,其声压级大小除了受助听器增益设置影响外与外耳道容积关系重大。因此,助听器验配时需要考虑个体的外耳道特性。真耳-耦合腔差值(real-ear-to-coupler difference,RECD)方法考虑了个体外耳道特点,能客观、准确测量外耳道声压级,使助听器验配更具个性化,其用于听障儿童助听器验配的优越性、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专家公认。目前欧美等国家虽然已建立了其所在地区不同人群的RECD参考标准,并得到一定范围的应用,但是,由于RECD测量操作较复杂、耗时长,低龄儿童难以配合,因此在应用推广方面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即使在国外儿童助听器验配中也较少进行个体RECD测量。目前我国RECD的研究和应用还很少,即使有专家用此理念为儿童验配助听器但大多是沿用国外RECD参考标准,其精准程度难以保证。因此,为适应我国低龄听障儿童早期干预亟需,本研究通过对244例0-3岁儿童开展实证研究,建立我国0-3岁儿童的RECD参考标准,创新一种简便易行的RECD测量方法,并对此参考标准在助听器验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验证,最终目的是探索出一种适合于低龄听障儿童的客观、有效的助听器验配方法,为实现低龄听障儿童助听器精准验配、提高早期干预质量奠定基础,推动RECD方法在低龄儿童助听器验配中普遍应用。在回顾文献和预实验的基础上,本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索与开发一种测量儿童RECD的新方法,并对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第二部分建立我国0-3岁儿童RECD的参考标准,并与国外参考标准进行比较;第三部分分别采用我国RECD参考标准和国外RECD参考标准进行助听器调试,比较两种RECD条件下的调试效果;第四部分对RECD参考标准用于0-3岁听障儿童助听器验配的效果进行验证研究。具体的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第一部分在查阅文献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操作方便、快捷有效、儿童易配合的RECD测量新方法——探管固定同步介入法(TFSI)。采用传统方法和TFSI方法分别对20例受试者的40耳进行RECD测量,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得的RECD值差异不显着(P>0.05),TFSI方法耗时(平均2.15分钟)明显少于传统方法(平均6.03分钟)(P<0.05);采用TFSI方法对26耳先后进行两次RECD测量,结果显示两次测得的RECD值差异不显着(P>0.05)。由此证明TFSI方法可以准确、有效测量RECD,其耗时短、可重复性好。第二部分建立了我国0-3岁儿童的RECD参考标准。对188例0-3岁健听儿童进行RECD测量,得到338耳RECD数据(0-11个月组153耳,12-23个月组96耳,24-35个月组89耳),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各频率处的对数回归方程,得到了不同月龄(1-35个月)儿童的RECD参考标准。将此参考标准和国外同龄儿童的RECD参考标准进行比较,两者差异显着,由此推测我国儿童外耳道生理特点和国外儿童存在差异,在为我国听障儿童验配助听器时利用国内参考标准更可靠。本研究还发现,0-11个月组、12-23个月组、24-35个月之间的RECD值存在显着差异(P<0.05);0-3岁儿童的左、右耳RECD值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男、女儿童的RECD值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不同频率处的RECD值差异显着(P<0.05),整体呈现出频率越高RECD值越大的趋势。第三部分进行了我国RECD参考标准和国外RECD参考标准用于助听器验配的比对研究。对20例0-3岁听障儿童的32耳分别采用我国RECD参考标准和国外RECD参考标准调试助听器,比较两种RECD条件下助听器实际增益和目标增益的吻合度,结果显示,我国RECD参考标准条件下助听器增益的吻合度更高,尤其在2000-4000 Hz处更为明显(P<0.01),提示在为国内听障儿童验配助听器时不宜采用国外参考标准。第四部分对36例0-3岁听障儿童采用我国RECD参考标准验配助听器,验配结束后进行助听听阈测试,并于验配前和验配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林氏六音察觉测试、听觉问卷评估(IT-MAIS问卷、LEAQ问卷和CAP问卷)和言语测听(韵母识别和声母识别),结果显示,受试耳利用我国RECD参考标准进行助听器验配后,助听效果90%以上为最适或适合;受试者验配后半年内各项测试成绩均有显着提升且持续增长,显示听觉能力发展状况良好。对其中3例听力损失程度分别为中度、重度、极重度的典型个案进行深度分析,结果显示3例个案利用我国RECD参考标准验配后助听器补偿效果理想,个案听觉能力发展状况良好。由此进一步证明,我国RECD参考标准用于低龄听障儿童助听器验配可行且有效。本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在于:(1)建立了我国0-3岁儿童的RECD参考标准,填补了国内本领域空白。该参考标准为实现国内低龄听障儿童助听器精准验配提供了重要参数,尤其对不具备RECD个性化测量条件的验配机构更为实用。(2)创新了 RECD测量方法,即探管固定同步介入法(TFSI)。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快捷、有效、儿童易配合,为RECD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3)通过比对研究揭示了国内外0-3岁儿童RECD参考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差异,提示在为国内低龄听障儿童验配助听器时应用我国参考标准更可靠。(4)通过追踪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我国0-3岁儿童RECD参考标准应用于低龄听障儿童助听器验配的可靠性及有效性,为低龄听障儿童助听器的客观、精准验配提供了新的手段。(5)建立了一套RECD用于听障儿童助听器验配的工作流程,为临床工作提供了规范。

万慧颖[7](2014)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纳与融合教育思想逐渐被世界各国接受,我国特殊教育在学前阶段也尝试开展随园就读等融合教育形式。然而,无论融合教育以何种内容或方式呈现,学前特殊儿童的生活都必然建立在以生命尊严与生存价值的人文关怀基础之上,以适切的教育补偿活动为核心的学前教育中。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是学前教育中的教育补偿主体对客观存在缺陷或障碍的儿童进行的潜能代偿活动,教育补偿需要延伸至家庭与社会,以提供更为融合的教育环境的补偿。因此,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补偿需要从笼统与模糊概念中,抽象细化为深具根源性与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关注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补偿是彰显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特殊儿童的学前期属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期,错过黄金期的早期补偿将使儿童的缺陷或障碍无法补救或降低补救的时效性。本研究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内涵出发,阐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价值、历史发展与现实特征,并以不同视域下的理论为基础探究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补偿。同时,深入实践探讨目前我国专业康复机构中学前听障儿童教育补偿的现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活动更加丰富与完善。本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导论,从研究缘起出发,指出在教育公平与全纳、融合教育思想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在大量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补偿、缺陷补偿、教育补偿等核心概念进行归纳与分析,从而把握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发展,为本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导论中还明晰了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提出理论与现实研究意义。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价值探寻。研究从早期干预、教育康复、教育救助等概念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进行辨析,以界定本研究中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内涵。并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为视角,探寻学前特殊儿童早期生命意义的内在提升与社会价值的人权化基础,以进一步阐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价值存在。第二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特征分析。研究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历史发展为出发点,梳理以国外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发展为主线,以及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发展历程,借此分析现实状态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本质特征。第三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理论基础。研究从哲学中的关怀伦理为基础阐释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从心理学领域中的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与更多应用于教育学的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本研究的基点,阐述其相关理论以及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第四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个案分析——以吉林省某聋儿康复中心的儿童为例。研究运用以涉及观察法与访谈法等具体方法,其中以个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力图对吉林省某聋儿康复机构中的学前听障儿童教育补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改进策略。研究尝试提出有针对性的三方面改进策略,包括探究多元的社会支持体系,探究社会支持体系下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补偿模式,以及不断完善教学机构中的教育补偿活动等内容。

刘爽[8](2013)在《天津市新生儿听力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天津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进行报告,探讨聋病易感基因同步筛查的意义,通过联合筛查弥补听力筛查的不足,提高耳聋患儿的检出率,同时发现耳聋易感人群并进行靶向性指导和听力监测,降低耳聋的发病率。方法:对2004年至2012年天津市出生的新生儿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采用耳声发射(DPOAE)和高危儿调查同时进行,对出生3-5天的新生儿在安静、睡眠状态下进行耳声发射测试并对家长进行听损伤高危因素调查。初筛未通过或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于出生后42天到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进行听力复筛。复筛采用耳声发射(DPOAE)和快速脑干诱发电位(AABR)联合筛查。复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3个月至6个月进行诊断性听力检查,如声导抗检查、脑干诱发电位(ABR)和多频稳态(ASSR)检查,对存在听力损失的婴幼儿进行助听器验配或相应处理。自2009年启动妇幼网络化管理后,相关数据均输入妇幼网进行统一管理。2012年开始进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工作,对我市婴幼儿在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足跟血或指血送至华大基因进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筛查基因为GJB2235delC、SLC26A4IVS7-2A>G和线粒体12SrRNA A1555G及1494C>T。筛查阳性患儿至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采用DPOAE+AABR进行听力复查同时对家长进行相应宣教工作,对听力异常患儿进行相应听力诊断检查。结果:2004年至2012年我市共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631927例,初筛率为74.15%,需进行听力复查91912例,初筛阳性率14.54%,42天共复筛40455例。2009年至2012年共进行3个月听力诊断1489例,发现听力损伤984例,6个月听力诊断559例,诊断听力异常492例,共验配助听器138例,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34例。至2012年12月02日共进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59861例,发现阳性患儿2190例,基因携带率3.66%,其中GJB2235delC纯和突变8例,杂合突变1142例,SLC26A4IVS7-2A>G纯和突变8例,杂合突变907例,GJB2/SLC26A4复杂杂合突变14例,线粒体12SrRNAA1555G纯和突变86例,杂合突变17例及1494C>T纯和突变8例,未发现杂合突变。基因阳性患儿进行听力复查601例,进行听力学诊断43例,发现听力损失患儿38例。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的有效方法,聋病易感基因筛查可以发现听损伤易感人群,两者联合弥补了听力筛查的不足,在实现听损伤患儿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同时通过对易感基因携带人群的定期听力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迟发型耳聋患者并加以干预。对易感基因携带人群的用药、生活、运动方式及以后的生育进行指导可以避免部分药物或迟发型耳聋患者发病,并减少耳聋患儿的出生。

杨运强[9](2013)在《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文中指出在人权、民主、平等之普世价值已被渐为接受的今天,世人对待残疾的态度依然没有彻底转变。身体缺损常被指认为异常、病态、残废的代名词。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聋人①等残疾群体却像是另一个世界的陌生人,有人刻意保持与他们的距离,甚至还有人对其公然的取笑、排斥等。聋人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过着困苦不堪的生活。对他们的教育,社会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过去是“有养无教”、“养而不教”,现在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聋教育长期以来的服务不足与质量下滑,使其无法给聋生一个可期许的美好未来,这也导致它被广泛地定义为异常的、病态的教育。可以说,聋教育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从内到外的信任危机之中,这既是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困境的真实再现与微观缩影,也折射出一个久被遗漏、忽视的教育公平难题。本研究选择的正是这一危机重重但缺乏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重点解剖的问题是:在回归主流、融入社会为特殊教育基本愿景的背景下,聋教育作为聋生身体补偿,生存、生活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是否满足了聋生的教育需求?通过呈现当前聋教育、一线聋校办学的现况,及聋生聋校学习、生活的场景,本文力图回答的是,带着不便的身体和挥之不去的污名而踏入聋校的聋生,他们在兼具解放和限制功能的聋校中的情况和遭遇如何?聋教育当前扮演的实际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客观审视中国特殊教育变迁与残疾群体命运之间的复杂关联。本研究以聋生是谁及他们的需求②为出发点,以生活史研究、教育人种志和实地研究方法作为搜集、整理及分析资料的主要工具,通过大学聋生的生活史追溯分析以及聋校的实地研究,试图寻找当前聋人不幸社会遭遇和边缘生存的答案。研究以Z大学特教学院的聋生为主要选样范围,借助于教师身份的优势确定具有各自典型特点的19位聋生为研究对象,依靠真诚低调的态度取得聋生信任,借助手语翻译架起沟通桥梁,在日常平等的交往中实现与聋生的心灵沟通,并以走进聋生家庭、实地调研聋校、与聋教育专家对话、进入聋人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丰富、验证以聋生教育需求及其遭遇的困难为核心问题的资料收集工作;在资料整理和分析阶段,运用开放性编码、主题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方式,并在对典型个案进行案例概括的基础上提炼结论。本研究的结论如下:第一、真实的聋人面貌与社会的普遍认知存在偏差。一方面,在余音不绝的“残废”观下,聋人是社会生活中的弱者和边缘群体,业已被赋予形式各异的标签和污名;另一方面,尽管聋人的听力不便限制了他们的生活,但并不妨碍他们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听力受限为聋生及他们的生活学习蒙上了影响,但聋生依然和正常孩子一样拥有多元、丰富的梦想。梦想是身体、经历、环境、个性等建构的产物,因应于不同的特殊需求。故而,聋生与听人的梦想同中有异,不能等同视之。第三、聋生最核心的教育需求是生存、生活能力。融入生活、自食其力构成了聋生最重要的内驱力。具体而论,尤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改善学业支持以实现人生成功;2.建构真诚融洽的人际关系;3.营造有爱无碍的社会氛围;4.提供多元、丰富的资讯服务;5.进行生涯发展指导与协助。第四、聋校教育未能满足和实现聋生的教育需求。聋校教育的“实然”角色与“应然”功能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形成名实不符的“乱象”。聋校教育的理念混乱与聋校办学实践的乱象相互纠结,导致聋教育正陷入一场从上而下,从学科建设到基层实践的整体性办学危机之中。第五、隔离和逃离构成聋校生活的两条主旋律。一方面隔离构成了聋校的生活场域:高墙隔离了学校和社会、区隔分解了校内生活群体;另一方面逃离成为聋生的真实生活:在隔离编织的天罗地网中,聋生的学校生活苦不堪言,一系列逃离的方式便成为聋生的弱者应对策略,包括:身体改造、身体装扮、身体表演及身体暴力等。概言之,本研究试图“管窥见豹”,尽管受研究对象和条件限制尚有遗憾。但研究结果至少证明当前国内聋教育业已沦为“全方位落后的教育”。聋生广泛具有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教育需求,聋校教育却未能也无法满足聋生的这种教育需求,相反以隔离为标志的聋校实践给聋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烦恼和消极影响,既造成了聋生逃离教育场域的事实,更进一步强化并增大了聋生与普通人的社会差异。可以说,在当前的聋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下,聋生所面对的将是一个无法琢磨的黯淡的未来。因此,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业已成为当代最紧迫的问题,它既是当前中国特殊教育共同的紧迫课题,也是转型期中国践行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共同的时代课题。

冯燕妮,潘红飞[10](2012)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新生儿出生缺陷中听力障碍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先天性缺陷之一,约占全部新生儿出生缺陷的20%,据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1‰~3‰[1,2]。在我国不同地区报道中各有不同,听力损害发生率为2.41%~9.52%[3,4]。结果说明各种影响听力筛查的相关因素可能会导致听力障碍发生率调查结果的差别。而

二、为听力障碍婴幼儿验配助听器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听力障碍婴幼儿验配助听器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听力干预技术助力耳聋患者听力恢复——访北京天坛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夏寅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耳聋成因复杂
早期听力筛查获广泛认可
人工听力技术快速发展
颅底手术也要兼顾听力
专家简介

(2)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妇幼卫生工作
        2.1.2 妇幼保健机构
        2.1.3 医疗服务能力的定义
    2.2 主要理论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3.2 指标重要程度评判与筛选
    3.3 指标权重确立
    3.4 两类妇幼保健机构的指标评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基本情况
    4.1 结构性服务能力概况
        4.1.1 Ⅰ型机构
        4.1.2 Ⅱ型机构
    4.2 过程性服务能力基本情况
        4.2.1 Ⅰ型机构
        4.2.2 Ⅱ型机构
    4.3 结果性服务能力开展情况
        4.3.1 Ⅰ型机构
        4.3.2 Ⅱ型机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问题与原因分析
    5.1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的存在问题
        5.1.1 结构性服务能力方面的问题
        5.1.2 过程性服务能力方面的问题
        5.1.3 结果性服务能力方面的问题
    5.2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部分地方政府对基础建设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5.2.2 基层财政补助不够到位
        5.2.3 部制改革进度缓慢
        5.2.4 双向转诊落实困难
        5.2.5 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岗位吸引力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加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建设的投入
        6.1.1 加快推进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升级建设项目
        6.1.2 补齐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业务用房
        6.1.3 加大设备投入并按标准配置机构设备
    6.2 推进县区妇幼保健机构四大业务部建设
        6.2.1 明确妇幼保健机构功能任务
        6.2.2 规范业务部门设置
    6.3 互联网+妇幼健康,助力分级诊疗的实施
    6.4 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人才下沉
        6.4.1 按政策落实人员经费
        6.4.2 设置妇幼保健特岗
        6.4.3 探索“3+3”医学教育体制创新
        6.4.4 促进医联体内人才流动
        6.4.5 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向产儿科倾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研究专家咨询表
    附录2 广东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急性期脑保护治疗
    2.1 基础治疗
        2.1.1 支持治疗
        2.1.2 对症治疗
        2.1.3 病因治疗
    2.2 亚低温治疗
    2.3 神经保护药物治疗
    2.4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
    2.5 免疫调节治疗
    2.6 高压氧治疗
3 急性期康复治疗
    3.1 体位管理和护理
    3.2 昏迷或植物状态治疗
        3.2.1 多感官刺激
        3.2.2 低频电刺激
        3.2.3 HBO治疗
        3.2.4 药物治疗
    3.3 早期运动康复训练
    3.4 进食和营养管理
4 早期干预治疗
    4.1 丰富环境多感官刺激
    4.2 智能发育干预训练
    4.3 运动发育干预训练
5 后期康复治疗
    5.1 运动障碍治疗
        5.1.1 运动疗法
        5.1.2 物理因子治疗
        5.1.3 作业治疗
        5.1.4 引导式教育
        5.1.5 感觉统合训练
    5.2 言语、语言障碍治疗
    5.3 认知障碍治疗
    5.4 视听障碍治疗
        5.4.1 视觉障碍
        5.4.2 听力障碍
    5.5 吞咽障碍治疗
6 中医治疗
7 探索性治疗
    7.1 细胞移植治疗
    7.2 神经调控治疗
    7.3 光生物调节治疗
    7.4 基因工程治疗
    7.5 体外反搏治疗
8 小结
9 利益关系与冲突的声明

(5)QG助听器竞争战略转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
第二章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第一节 战略与战略管理过程
        一、战略的内涵
        二、战略管理过程
    第二节 竞争优势理论
        一、什么是竞争优势
        二、竞争优势的类型
        三、如何衡量竞争优势
    第三节 价值链理论
        一、什么是价值链
        二、价值链分析法
        三、价值链分析的作用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QG公司现有竞争优势分析
    第一节 助听器行业概况
        一、助听器发展史
        二、助听器简介
        三、行业价值链
        四、全球助听器市场
        五、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节 QG公司概况
        一、QG公司简介
        二、QG公司市场分布
        三、QG公司价值链
        四、QG公司财务数据
    第三节 QG公司竞争优势计算
        一、助听器客户关注点
        二、客户对公司关注点的期望支付值比较
        三、QG公司现有竞争优势
    第四节 QG公司现有竞争战略分析
        一、价值问题
        二、稀缺性问题
        三、可模仿性问题
        四、组织问题
        五、小结
第四章 QG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第一节 QG公司行业环境
        一、进入威胁
        二、竞争威胁
        三、替代威胁
        四、供应商威胁
        五、买方威胁
        六、互补者
    第二节 小结
第五章 QG公司战略选择与实施
    第一节 从客户角度做战略选择
        一、QG公司价值主张
        二、目标市场
        三、分销模式
        四、客户接触点
    第二节 QG公司战略定位
    第三节 QG公司战略实施
        一、价值主张不变扩大品牌影响力
        二、坚守高端市场不动摇
        三、云服务开启新模式
        四、价值链增加新环节
    第四节 风险评估与保障
        一、风险评估
        二、控制与保障
第六章 结束语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6)0-3岁儿童真耳—耦合腔差值(RECD)参考标准的建立及在助听器验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思路
    第一节 真耳-耦合腔差值(RECD)的涵义
    第二节 RECD在小儿助听器验配中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问题提出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RECD测量方法的开发及其有效性研究
    第一节 新RECD测量方法的开发
    第二节 新RECD测量方法的有效性研究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0-3岁儿童RECD参考标准的建立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0-3岁儿童RECD参考标准
    第三节 国内外0-3岁儿童RECD参考标准的比较
    第四节 我国0-3岁儿童RECD值的特点
    第五节 讨论
第四章 国内外RECD参考标准下助听器增益吻合度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五章 RECD参考标准在0-3岁听障儿童助听器验配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典型个案
    第四节 讨论
第六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缘起
        (一) 实现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目标
        (二) 对弱势群体教育补偿是全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实施早期教育补偿是改善特殊儿童生存状态的重要路径
        (四) 个人工作经历
    二、 文献综述
        (一) 关于教育补偿的研究
        (二) 关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研究
        (三) 关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
        (一) 研究的方法论
        (二) 具体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一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历史沿革
    一、 国外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 古代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萌发
        (二) 近代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多元化
        (三) 现代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空间的拓展
    二、 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 古代注重对特殊人群生存技能的补偿
        (二) 近代教育补偿受西方特殊教育的影响
        (三) 现代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迈向融合教育
第二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理论分析
    一、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与早期干预
        (二)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与教育康复
        (三)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与教育救助
        (四) 学前儿童教育补偿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
        (五)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概念界定
    二、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价值解析
        (一)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有助于早期生命意义的提升
        (二)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有利于实现儿童的权利
    三、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特征分析
        (一)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使早期缺陷补偿效果最大化
        (二)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以满足儿童多种需要为目的
        (三)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强调延伸至家庭
        (四)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
第三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理论基础
    一、 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
        (一) 行为方与反行为方的关怀关系
        (二) 儿童作为关怀对象的多种需要
        (三) 关怀教育提供关怀的空间基础
        (四) 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启示
    二、 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
        (一) 缺陷儿童自卑感的普适性存在
        (二) 补偿是脱离自卑的客观性存在
        (三) 教育补偿是自卑的优越性超越
        (四) 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的启示
    三、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一) 以优势智能代替或弥补劣势智能
        (二) 塑造新儿童观、教育观与评价观
        (三)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
第四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个案分析
    一、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三) 资料收集与整理
        (四) 研究者角色定位
        (五)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
    二、 个案分析
        (一) 个案背景
        (二) 集体课补偿
        (三) 个训课补偿
        (四) 其他课程补偿
        (五) 教育评估
    三、 问题表现
        (一) 教育补偿内容倾向直接缺陷补偿而忽视潜能开发
        (二) 教育补偿过程重语言补偿而补偿方式方法相对单一
        (三) 教师之间倾向于纵向交流而相对缺乏横向沟通
    四、 影响因素分析
        (一) 社会因素
        (二) 家庭因素
        (三) 管理模式
        (四) 师资条件
第五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改进策略
    一、 提高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教育补偿的质量
        (一) 创建适合学前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多元补偿模式
        (二) 力图探究教育补偿活动中适切的教学计划与方案
        (三) 加强学前特殊教师专业发展建设
    二、 建构多元社会支持体系
        (一) 建立保障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法律法规
        (二) 逐步完善学前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制度
        (三) 推动社会慈善与社会服务队伍发展
        (四) 探寻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补偿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着述情况

(8)天津市新生儿听力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流程
引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听力筛查的研究方法
        1.2.2 听力基因筛查研究方法
    1.3 研究技术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004年至2012年初筛及复筛情况分析
    2.2 2009年至2012年诊断情况分析
    2.3 聋病易感基因检查结果
    2.4 GJB2基因阳性病例听力检测结果
        2.4.1 GJB2纯合突变听力分析
        2.4.2 GJB2杂合突变听力分析
    2.5 SLC26A4基因阳性病例听力检测结果
        2.5.1 SLC26A4纯合突变听力分析
        2.5.2 SLC26A4杂合突变听力分析
    2.6 线粒体基因阳性病例听力检测结果
    2.7 GJB2与SLC26A4复杂杂合突变听力检测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9)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一、为何研究该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是什么
        一、初始的研究问题
        二、研究问题的转换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特殊教育需求的研究
        二、聋生的学校适应研究
        三、聋生的教育安置研究
        四、文献讨论
    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第一节 走进聋人的内心世界
        一、难以接近的聋人
        二、研究共同体的手语翻译
        三、如何与聋人实现心灵沟通
    第二节 聋教育现场的对话方法
        一、走进聋人的家庭
        二、在聋人学校蹲点
        三、与特教专家对话
        四、对接聋人虚拟空间
    第三节 文本的收集、整理及分析
        一、资料的收集和补充
        二、资料的整理及分析
        三、研究者的角色
    小结
第三章 拨云见日:聋人是谁与他们的梦
    第一节 弱势的陌生人群
        一、困窘卑微的生活
        二、文化心理中的弱者
        三、背负污名的聋人
        (一) 怪异的人
        (二) 无用的人
        (三) 可怜的人
    第二节 与常人无异的聋人生活
        一、听障不妨碍聋人的生活
        (一) 无声世界的模样
        (二) 和普通孩子一样
        (三) 除了听,我们什么都可以
        (四) 失去听力不等于失去智力
        (五) 无声的世界很精彩
        二、听障限制了聋人的生活
        (一) 限制的多维解读
        (二) 人际交往的烦恼
        (三) 生活上不方便
        (四) 学业上受影响
    第三节 无声世界的五彩梦
        一、梦想的表现
        (一) 多元丰富的聋生梦想
        (二) 与听人学生的梦想有所不同
        (三) 梦想的建构与障碍程度相关
        二、梦想的类型
        (一) 改善学业支持以实现人生成功
        (二) 建构真诚融洽的人际关系
        (三) 营造有爱无碍的社会氛围
        (四) 提供多元、丰富的资讯服务
        (五) 进行生涯发展指导与协助
    小结
第四章 隔离下的生存:身体束缚与应对策略
    第一节 隔离及被桎梏的身体
        一、学校外的隔离
        (一) 无声世界的隔离
        (二) 隐形的社会隔离
        二、隔离再造:学校内的隔离
        (一) 符号隔离
        (二) 空间隔离:碉堡式的学校
        (三) 制度隔离:纪律的提醒与管束
        (四) 多样的说教劝诫
    第二节 学校隔离的逻辑
        一、达摩克利斯之剑
        二、对异常身体的担忧
        三、出走恐惧及效率的考量
        四、规训与隔离的诞生
    第三节 身体管理与自救:隔离下的聋生行动
        一、身体改造:对常态身体的追求
        (一) 医疗治愈的努力
        (二) 科技附具的寻求
        二、身体装扮:聋信息的控制
        三、身体表演:弱者的对话方式
        (一) 迎合性表演
        (二) 对抗性表演
        四、身体暴力:对规则的破坏
        (一) 极端方式的身体伤害
        (二) 相对温和的行为偏差
    小结
第五章 帷幕下的剧场:保障缺位与教育混乱
    第一节 白璧有瑕:举步维艰的聋教育
        一、抱残守缺的教育理念
        (一) 特教理念的变迁路线
        (二) 正常/异常的残疾观
        二、莫衷一是的教育研究
        (一) 量小力微与各干各的
        (二) 各执一词与办学纠结
        三、挂一漏万的教育法制
        (一) 笼统“含糊”的法制规定
        (二) 法制建设存在盲点
        四、杂乱无章的教育管理
        (一) 管理格局的设计及架构
        (二) “没人疼”的特教
        (三) 衔接断裂的聋教育
    第二节 适变从宜:聋校经营的选择及安排
        一、因陋就简的聋校课程
        (一) “我们课程的课标在哪呢?”
        (二) “爷爷辈”的教材
        二、短路的课堂教学
        (一) 自说自话的手语
        (二) 教学的困扰:词汇量不足
        (三) 教师手语“不过关”
        三、变味的考试
        四、忧心的专业师资
        (一) 专业教师“缺口”甚大
        (二) “门槛低”下的教师素质
        (三) 培训“不是很理想”
    第三节 风行草靡:聋校办学的普校突围
        一、模仿普校的解释
        (一) 对普校办学的向往
        (二) 升学率下的无奈
        二、“普校化”的聋教育
        (一) 普校教材的引入
        (二) 文化知识的偏向
    小结
第六章 融入:艰难的日出与理性的归路
    第一节 安放在高墙的青春
        一、无形隔离及其影响
        (一) 听力隔离
        (二) 社会隔离
        二、学校隔离及其影响
        (一) 监狱般的生活
        (二) 成长中的局限
    第二节 机会剥夺与教育的危机
        一、品质管理空位与机会剥夺
        (一) 家长与学校的烦恼
        (二) 让孩子在外边飞一会
        (三) 推诿扯皮与没人管
        (四) 上学难与没学上
        二、教育失范与无助的成长
        (一) 打了折的需求
        (二) 黯淡的人生
    小结
对本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时段
    三、聋人本位
附录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文章
    三、硕博士论文
    四、报纸
后记

四、为听力障碍婴幼儿验配助听器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听力干预技术助力耳聋患者听力恢复——访北京天坛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夏寅教授[J]. 潘锋. 中国当代医药, 2019(31)
  • [2]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研究[D]. 朱颖贤.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3]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J]. CommitteeofPediatricNeurorestoratology,SocietyofNeurorestoratology,ChineseMedicalDoctorAssociation.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9(01)
  • [4]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J]. 陈光福,栾佐.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8(10)
  • [5]QG助听器竞争战略转型分析研究[D]. 董玉蓥. 厦门大学, 2018(12)
  • [6]0-3岁儿童真耳—耦合腔差值(RECD)参考标准的建立及在助听器验配中的应用研究[D]. 王丽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7]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D]. 万慧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8]天津市新生儿听力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情况分析[D]. 刘爽.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1)
  • [9]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D]. 杨运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10]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冯燕妮,潘红飞.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06)

标签:;  ;  ;  ;  ;  

为听力受损婴儿配戴助听器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