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兽之王——狮子

百兽之王——狮子

一、百兽之王——狮子(论文文献综述)

秦鼎[1](2021)在《明朝中期对西域诸国政策的调整——基于明政府对西域贡狮态度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朝建立后,随着朝贡体系日趋完善,西域诸国纷纷遣使来华进献土产。在西域诸国进献的物品中,狮子是较为特殊的一种。在永乐、洪熙、宣德年间,明朝政府将贡狮视为祥瑞,对于贡狮欣然接纳,并且给予使臣丰厚的赏赐。而到了成化年间,西域贡狮不再受到明政府欢迎,更有一些大臣上疏主张却贡。弘治、嘉靖两朝,有更多的大臣反对接纳贡狮。大臣却贡的主张大多被明朝皇帝采纳。由明政府对待西域贡狮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明朝中期,明政府对西域诸国的政策由之前的"交通四方"转变为"外收内敛"。发生这一变化与明朝中期海内外形势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玥[2](2021)在《浅析元代人物戏狮纹玉带板的图像内涵——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例》文中指出人物戏狮纹自宋代始用于官员的带銙之上,并时兴于元、明两朝。人物戏狮纹玉带板被用作皇帝和官僚贵族佩饰,不仅是等级和地位的象征,也是元朝国力和宗主国地位的反映。本文试对故宫博物院所藏元代人物戏狮纹玉带板的图像内涵进行解读,从中分析元人的治玉思想。

梁越[3](2021)在《大理民间拟兽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拟兽舞源于原始时期人类的图腾崇拜、狩猎生活和与生俱来的模仿本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无限灵感的象征体现,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社会生活,呈现出早期人类群体丰富的精神世界。拟兽舞作为一种原始舞蹈,是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舞蹈艺术的方式记载着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从对鸟兽等动物的外型、神态和动作的模拟,再加以艺术化的提炼、加工与创造,发展成为反映生产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舞蹈表现形式。其表达的形式特征、文化意蕴,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劳动生活、图腾信仰等都有着莫大的关联。拟兽舞历史悠久,从最初的单纯性模仿,到图腾祭祀仪式,再到现在成为大众的娱乐表演节目,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载体,一直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并得以传承。本文将运用民族学、艺术人类学等理论方法对大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拟兽舞的形态、现状以及文化内涵展开研究与探讨。探寻其起源与发展,了解原始文化的生存现状,结合民俗文化与艺术文化,探究大理民间拟兽舞与民间活动的关系互动,观察其在民间活动中的表现方式,阐释其功能与所承担的身份角色。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阐释拟兽舞的起源背景,通过查阅地方志、文献资料对大理民间现存的拟兽舞进行梳理,找寻具有代表性的拟兽舞。第二章通过田野调查与资料收集,对道具模拟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拟兽舞---平川狮灯进行阐述,分析其起源与发展,通过民间活动中的平川狮灯分析其在当地社会的意义与作用,并考察平川狮灯现有的传承与保护现状。第三章通过田野调查与资料收集,对身体模拟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拟兽舞——“力格高”中的拟兽舞进行分析。首先对“力格高”的起源发展、整体的舞蹈形态与情感表达进行初步探讨,再对“力格高”中拟兽舞的动作要素进行分析,阐释“力格高”所承载的文化功能与审美观念,并考察“力格高”现有的传承与保护现状。第四章通过前文梳理代表性拟兽舞平川狮灯与“力格高”中拟兽舞的形式与内涵,对大理民间的拟兽舞展开文化阐释,并思考大理民间拟兽舞的保护与传承。

高子期[4](2021)在《虚实之间:汉唐时期狮子意象的流变》文中提出狮子并非中国本土的动物,但狮文化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狮文化在汉唐之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至今已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元素。西汉及以前,中原地区的狮子意象存在于神话传说和人们的想象中,所呈现的并非狮子的真实形象。这种狮子意象受以希腊与犍陀罗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此时,狮子尚未来到中原,这种想象中的狮子既包含了人们对异域的想象,又代表了对未知事物的憧憬。东汉时期,根据史料记载,开始出现贡狮活动,狮子的形象逐渐为国人所知。迨至南北朝时期,狮子造型多呈现出“实”的特征,与真实狮子形象逐渐接近,宗教中的狮子形象呈现出世俗化的发展趋势。其一,以贡狮为重要媒介的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是狮子入华的重要途径;其二,佛教的传播使狮子意象流传更广,对中原社会写实狮子造型、狮子世俗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翼狮的造型正在慢慢淡去,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表达狮子真实的形象,细致的面部刻画成为写实狮子造型的重要特点。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开创了经略西域的新局面,丝绸之路上使者络绎不绝,奇珍异宝汇聚长安,帝国威严也多由狮子这一西域瑞兽的增饰,使得唐人对狮子的了解超越前代,达到新的高度。但狮子作为异兽,养之苑囿也只有皇室及亲贵众臣才得一睹真容,民间大众则多通过狮子舞、相关诗文等获得了对狮子的初步认知,在自己的想象中借助传统文化演绎了新的神话。同时,思维投射于实物,唐人在镇墓兽、器物纹饰上塑造了夸张神异又吉祥活泼的艺术形象,走向大众生活的狮子更加神秘而深入人心。汉唐时期的狮子意象经历了重要的演变,从造型上来看,经历了“虚—实—虚”的演变过程,与宗教、政权相结合,并逐渐世俗化。

许思仪[5](2021)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寓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寓言的学习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许多一线教师在进行寓言教学时,在寓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存在一定问题。本文研究三个主要问题:小学语文寓言选文呈现了哪些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寓言教学实践中重构了哪些教学内容;分析文本中呈现的和教学实践中重构的教学内容,能够发现哪些问题以及有怎样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先,通过文献法梳理前人关于语文教学内容、寓言教学内容等的相关研究,以此明确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等有关概念,其次,本文确定以寓言文体特征、学生学情和课程标准作为分析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的依据,接着,笔者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并分析第一、二、三学段部编版教材中辅读系统和课后练习系统所呈现的内容,然后,运用课例分析法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三篇经典的寓言进行了课例综述,得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生成”了哪些教学内容。鉴于本研究对文本中和课例中呈现的寓言教学内容的发现与探讨,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有:缺乏课标指向的教学内容、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比教学实践中的更欠缺、部分教学内容不符合学情。对此,笔者认为提出合宜寓言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应该做到对话课标,增强语文课程性质意识;对话文本,做好文本解读;以生为本,基于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尹璐瑶[6](2021)在《敦煌石窟动物图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敦煌石窟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其中动物图像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敦煌石窟动物图像可划分为胎生动物图像、卵生动物图像和神异动物图像,每类动物图像都有若干个典型代表。敦煌石窟动物图像有着不同的功能特点,或是象征,或是反映现实,或是代表祥瑞等,即使相同的动物在不同的故事画或石窟中,表达的含义也不完全相同。其产生不同含义的原因较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时代的变化,不同时代的动物图像特点,也从侧面说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佛教思想的演变。从纵向时间轴看,动物图像在故事画中占比越来越少,在装饰画中占比越来越多,这说明时间越靠后,动物图像的装饰性越强。从横向空间轴看,丝绸之路沿线四个较有代表性地区的动物图像丰富多样,古印度、新疆、敦煌以及中原地区的动物图像各有特点,在风格、技法及内容等方面差别较大,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地域、时代、题材和思想的不同。这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地中原传统文化交流融合。

谈维榕[7](2021)在《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狮纹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符号被引入中国,在唐代作为瑞兽形象得到了本土化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论文通过文献记录、图像和实物资料三者对照的方法,系统地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进行梳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概述。第二章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文化溯源进行论述,从中国早期神兽崇拜思想、印度佛教文化、波斯文化中分别对狮纹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所包含的中外文化因素。第三章从图像学的角度,根据狮纹在纺织品中的表现形态对其进行造型、构图、色彩和工艺特色归纳,总结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艺术特征,通过艺术特征具体探究狮纹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变迁。第四章是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社会文化功能进行分类,深入分析狮纹的祈福纳祥、身份区别以及装饰审美等社会文化功能。第五章根据唐代纺织品中狮纹装饰艺术的风格与特征,探讨其设计思想,以及狮纹应用于现代装设计中可借鉴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品牌案例,归纳出狮纹创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第六章主要提取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元素,将其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研究认为: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是由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唐代狮纹艺术,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本民族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和丰富唐代服饰文化的研究。

吴礼鑫[8](2021)在《狮子大王与时间之神》文中研究表明狮子大王有一次听到群兽议论说,唯有时间之神是威力无穷的,狮子大王百思不得其解。狮子大王认为自己是百兽之王,自己才威力无比,时间之神有什么威力呢?狮子大王就渴望与时间之神比试一下到底谁更有威力。于是狮子大王常常对着天空叫嚷道:"我是百兽之王,我力大无比,时间之神,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郭伟其[9](2020)在《醒狮与猛虎:重读何香凝的象征图像》文中指出1910年的《猛虎咆哮图》与1914年的《狮》图是何香凝的两件猛兽题材精品,可代表她早期的最高水准,然而这两幅作品却缺乏必要的文字说明,这使得进一步的研究难以着手。于是,为了更加具体地展示这两幅画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只有将其置于20世纪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力求在这个复杂的结构网络中对其进行深入的发掘。本文力求对这两幅作品的画面进行细读,分析其独特之处,指出这两件作品首先体现出画家研习博物学及日本绘画的成果——尤其是《猛虎咆哮图》很可能是一幅精彩的习作,而《狮》则是一幅技法纯熟的"标准像";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在象征功能上的可能性,因此要深入探讨相关的图像志及社会情境。狮子和老虎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习见的题材,常被用于祥瑞、镇守等功能,成为威武、力量等象征符号,近代以来这对传统图像陆续被用于"唤醒"功能,以印刷品及各式绘画、工艺品的面貌出现在革命派画家的笔下,深入到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去。狮子和老虎,既具有相似的象征含义,又在不同的具体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而言,在20世纪初期老虎是共和力量的化身,而狮子则是被唤醒的对象,但有时候它们又可以交互替代,形成复杂的意义网络。它们在演化出现代意义的同时,也形成了它们的现代样貌。何香凝的作品就诞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是这整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蒋硕[10](2020)在《利类思《狮子说》底本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康熙朝葡萄牙进贡清廷活狮是彼时中葡关系的一件大事,在京的耶稣会士利类思采集西文书籍编译《狮子说》一文刊印行世。关于《狮子说》的底本70余年来中外学者已多次讨论,但仍众说纷纭。笔者经过梳理,确认惠泽霖为最早论述《狮子说》底本者,对后世论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大量对比,基本否定了前说,排除其他疑似底本,为该书确定了最为接近的西文底本。

二、百兽之王——狮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兽之王——狮子(论文提纲范文)

(1)明朝中期对西域诸国政策的调整——基于明政府对西域贡狮态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朝前期对西域贡狮的态度
二、明朝中期对西域贡狮的态度
    (一)成化年间部分大臣反对接纳贡狮
    (二)弘治、嘉靖年间更多的大臣反对接纳贡狮
        1. 接纳贡狮会产生高昂的费用
        2. 西域使臣不遵礼仪、违犯条规
三、明朝中期对西域诸国政策调整的脉络
    (一)政策制定时期(从洪武初年至成化中期)
    (二)政策调整期(从成化末年至嘉靖时期)
四、结语

(2)浅析元代人物戏狮纹玉带板的图像内涵——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故宫博物院所藏元代人物戏狮纹玉带板的研究现状
二、元代人物戏狮纹玉带板的纹饰内容
三、元代人物戏狮玉带板的图像内涵
    (一)承袭旧制与自我认同
    (二)树荫十里与国家庇护
    (三)狮子的“驯”与“戏”

(3)大理民间拟兽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基本思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理民间拟兽舞的起源及类型
    第一节 大理民间拟兽舞的起源与特点
        一、拟兽舞的起源
        二、大理民间拟兽舞的类型特征
    第二节 大理民间拟兽舞的现状
第二章 道具模拟:平川狮灯
    第一节 舞狮的起源
        一、传统舞狮
        二、平川狮灯
    第二节 平川狮灯的表演程式
    第三节 平川狮灯的文化内涵
        一、“兽”的象征意义
        二、与本土文化的互动
    第四节 平川狮灯的传承现状
第三章 身体模拟:“力格高”
    第一节 “力格高”的概况
        一、“力格高”的起源
        二、“力格高”的发展
    第二节 “力格高”中的拟兽舞
        一、“力格高”的舞蹈形态
        二、“拟兽舞”的动作要素
    第三节 “力格高”的文化功能
        一、审美观念的体现
        二、群体社交的方式
        三、强健体魄的功能
    第四节 “力格高”的传承现状
第四章 大理民间拟兽舞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拟兽舞的文化涵义
        一、娱人娱神的功能表达
        二、族群融合与文化认同
        三、抒发情感的表达释放
    第二节 拟兽舞的传承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虚实之间:汉唐时期狮子意象的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相关概念界定
    二 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章 西汉及以前:翼狮造型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节 域外狮子意象的演变与发展
        一、西亚地区狮子与翼兽造型的逐步融合
        二、希腊与犍陀罗文化继承发展的翼狮造型
    第二节 狮子意象的东传与发展
        一、西域的狮子造型
        二、中原地区的翼狮
第二章 东汉至南北朝:写实狮子与狮子的宗教化
    第一节 从“师子”到“狮子”:狮子认知的改变
    第二节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贡狮活动
        一、东汉时期贡狮的开端
        二、南北朝时期的贡狮活动
    第三节 狮子内涵的宗教化演变
        一、佛教中对狮子尊贵地位的认可
        二、狮子形象宗教内涵的泛化
第三章 隋唐时期:写意狮子与狮子的政治化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贡狮活动
        一、初唐时期的贡狮
        二、盛唐时期的贡狮
    第二节 突显政治内涵的狮子意象
        一、狮纹官服的创设
        二、唐陵镇墓石狮
    第三节 走向大众生活的狮子
        一、狮子舞
        二、神异化的狮子
结语
附录一 本文所涉域外狮子文物出土情况
附录二 本文所涉国内狮子文物出土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5)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寓言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寓言教学及教学内容的研究
        (三)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二章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的分析依据
    一、基于寓言文体选择教学内容
        (一)抓住寓言的语言特征
        (二)抓住寓言的内容特征
    二、基于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二)小学生言语发展的特点
    三、基于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一)总体要求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
    一、第一学段教材中的寓言教学内容分析
        (一)第一学段的寓言选文分析
        (二)练习系统呈现的寓言教学内容
    二、第二学段教材中的寓言教学内容分析
        (一)第二学段的寓言选文分析
        (二)辅读系统呈现的寓言教学内容
        (三)练习系统呈现的教学内容
    三、第三学段教材中的寓言教学内容分析
        (一)第三学段的寓言选文分析
        (二)辅读系统呈现的寓言教学内容
        (三)练习系统呈现的寓言教学内容
第四章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实践分析
    一、第一学段《狐假虎威》课例综述
        (一)文本解读
        (二)教学内容综述
        (三)教学内容评析
    二、第二学段《鹿角和鹿腿》课例综述
        (一)文本解读
        (二)教学内容综述
        (三)教学内容评析
    三、第三学段《两小儿辩日》课例综述
        (一)文本解读
        (二)教学内容综述
        (三)教学内容评析
第五章 寓言教学内容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一、寓言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课标指向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比教学实践中的更欠缺
        (三)部分内容不符合学情
    二、合宜寓言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一)对话课标,增强语文课程性质意识
        (二)对话文本,做好文本解读
        (三)以生为本,基于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A 部编版教材中第一学段练习系统中的练习题与提示
附录 B 部编版教材中第二学段的辅读系统与练习系统中的练习题与提示
附录 C 部编版教材中第三学段的辅读系统与练习系统中的练习题与提示
附录 D 课例中呈现的教学内容
致谢

(6)敦煌石窟动物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及研究重难点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敦煌石窟动物图像分类与整理
    第一节 胎生动物
    第二节 卵生动物
    第三节 神异动物
第二章 敦煌石窟动物图像意涵
    第一节 写实动物图像
    第二节 祥瑞动物图像
    第三节 象征动物图像
    第四节 装饰动物图像
第三章 敦煌石窟动物图像意涵的演变
    第一节 十六国北朝时期
    第二节 隋唐时期
    第三节 归义军时期
    第四节 西夏元时期
第四章 敦煌与其他地区动物图像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与古印度佛教艺术动物图像比较
    第二节 与新疆石窟动物图像比较
    第三节 与中原地区石窟动物图像比较
    第四节 动物图像不同的原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现状
        1.2.1 数据库相关文献分析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
2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文化溯源
    2.1 中国早期神兽崇拜思想
        2.1.1 辟邪
        2.1.2 麒麟
    2.2 印度佛教文化中的狮子
        2.2.1 作为护法的狮子
        2.2.2 作为驯服的狮子
    2.3 波斯文化中的狮子
        2.3.1 彰显王权
        2.3.2 猎狮习俗
    2.4 本章小结
3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艺术特征
    3.1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造型
        3.1.1 走狮—气势雄迈
        3.1.2 立狮—威武跃动
        3.1.3 蹲狮—憨态可掬
        3.1.4 跑狮—活泼可爱
    3.2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构图方式
        3.2.1 对称式
        3.2.2 散点式
        3.2.3 对波式
    3.3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色彩特点
        3.3.1 对比色
        3.3.2 同类色
    3.4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工艺特色
        3.4.1 印染
        3.4.2 织锦
        3.4.3 刺绣
    3.5 本章小结
4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社会文化功能
    4.1 祈福纳祥
        4.1.1 宗教用品中的狮纹
        4.1.2 节俗用品中的狮纹
    4.2 身份区别
        4.2.1 官服上的狮子
        4.2.2 赐服上的狮子
    4.3 装饰审美
        4.3.1 服饰中装饰审美
        4.3.2 宗教用品中装饰审美
    4.4 本章小结
5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方式探索
    5.1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设计思想
    5.2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方法分析
        5.2.1 从概念到视觉的表达
        5.2.2 从具体到抽象的表达
    5.3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创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5.4 本章小结
6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设计与实践
    6.1 设计理念
    6.2 实践过程
    6.3 款式图展示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醒狮与猛虎:重读何香凝的象征图像(论文提纲范文)

小结

(10)利类思《狮子说》底本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人对《狮子说》底本的考察
二《狮子说》底本探源
三结语

四、百兽之王——狮子(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朝中期对西域诸国政策的调整——基于明政府对西域贡狮态度的考察[J]. 秦鼎. 新乡学院学报, 2021(08)
  • [2]浅析元代人物戏狮纹玉带板的图像内涵——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例[J]. 李玥. 上海视觉, 2021(01)
  • [3]大理民间拟兽舞研究[D]. 梁越. 大理大学, 2021(08)
  • [4]虚实之间:汉唐时期狮子意象的流变[D]. 高子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内容研究[D]. 许思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敦煌石窟动物图像研究[D]. 尹璐瑶. 兰州大学, 2021(12)
  • [7]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研究[D]. 谈维榕.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8]狮子大王与时间之神[J]. 吴礼鑫. 新教育, 2021(03)
  • [9]醒狮与猛虎:重读何香凝的象征图像[J]. 郭伟其. 艺术工作, 2020(06)
  • [10]利类思《狮子说》底本考[J]. 蒋硕. 宗教与历史, 2020(01)

标签:;  ;  ;  ;  ;  

百兽之王——狮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