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清除自由基作用的体外测定方法及原理

保健食品清除自由基作用的体外测定方法及原理

一、保健食品清除自由基作用的体外测定方法和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印[1](2021)在《酸枣仁蛋白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酸枣仁(Semen Ziziphi Spinosae,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ex H.F.Chou)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我国西北地区、黄河流域。酸枣仁生物活性多样、临床疗效显着,在中医临床和保健食品开发上应用较为广泛。作为首批药食同源物质,酸枣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直备受关注,相关研究表明,酸枣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资源,蛋白含量约为27%,然而,目前对酸枣仁蛋白的研究较少,还未见对其功能特性和生物活性相关的深入研究,因此,为有效开发利用酸枣仁蛋白资源,探索更多潜在药用价值,对酸枣仁蛋白进行系统的生物活性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对酸枣仁蛋白进行提取工艺优化和生物活性研究,揭示酸枣仁蛋白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发掘新的具有良好食物特性和保健功能的植物蛋白资源,为酸枣仁药材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其相关的保健食品开发提供实验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1酸枣仁蛋白提取工艺参数优化:以蛋白提取率和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对设计的不同提取工艺路线进行筛选,并采用单因素法和响应面法对最佳提取工艺进行提取工艺参数优选。2酸枣仁蛋白结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研究:采用UV、FTIR、CD和荧光光谱等光谱方法分析酸枣仁蛋白的结构组成,检测酸枣仁蛋白的蛋白分子量、氨基酸组成、溶解度、热稳定性、乳化性、持油性和持水性等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评价酸枣仁蛋白的食品加工特性。3酸枣仁蛋白的免疫活性研究:通过体内、体外药理活性实验评价酸枣仁蛋白免疫活性,建立CTX诱导的小鼠免疫低下模型,检测小鼠脏器指数、免疫因子分泌、脾淋巴细胞增值、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NK细胞杀伤力等指标,并对小鼠脾脏、胸腺等免疫器官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建立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检测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并基于MAPK和NF-κB信号通路探讨酸枣仁蛋白调节免疫活性作用机制。4酸枣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层析法,对酸枣仁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研究,探索具有显着生物活性的酸枣仁蛋白分离组分,并采用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肝癌细胞Hep G2,评价酸枣仁蛋白分离组分的增强免疫和抗肿瘤活性。5酸枣仁蛋白酶解工艺优选及生物活性研究:以水解度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为指标,筛选酸枣仁蛋白酶解最适酶解蛋白酶,在此基础上,以水解度为评价指标优选最适酶解工艺参数;对所得的酸枣仁蛋白酶解物进行免疫活性评价;并基于体外抗氧化试验和体内、体外抗疲劳活性试验,比较酸枣仁蛋白和酸枣仁蛋白酶解物的生物活性差异。结果:1通过比较不同蛋白提取方法,确定了碱提酸沉法为酸枣仁蛋白的最佳提取方法,并采用单因素考察和响应面法对该方法进行参数优选,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1:20(g/m L)、p H=10、提取温度51℃、提取时间49 min,蛋白质提取率为79.71%。对该工艺参数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工艺参数准确可行。2对酸枣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酸枣仁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β-折叠构成,热变性温度为110.5℃,酸枣仁蛋白主要由分子量小于40 k Da的亚基组成,其中25、35 k Da亚基含有糖蛋白结构。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酸枣仁蛋白具有理想的氨基酸组成,多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符合WHO/FAO对成人摄入量的要求。酸枣仁蛋白的持油性为2.38 g/g,持水性为3.63 g/g,并具有与大豆蛋白相似的溶解性。酸枣仁蛋白的乳化、起泡性能,随着p H值的变化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3基于CTX诱导的小鼠免疫低下模型和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研究了酸枣仁蛋白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酸枣仁蛋白能够缓解CTX诱导的小鼠免疫功能降低,保护免疫器官生长状态,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小鼠血清中Ig M、Ig A、Ig G、TNF-α和IL-6等炎症相关因子的分泌,并调节免疫活性器官中CD4+、CD8+的表达;同时,酸枣仁蛋白能够促进RAW 264.7细胞得生长分化,刺激NO和炎症因子分泌,并基于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研究了酸枣仁蛋白对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调节免疫活性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酸枣仁蛋白可通过调节MAPK和NF-κB信号通路调节JNK、ERK和IKBα蛋白表达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产生。4通过Sephadex G50和DEAE-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了S1F2G1和S1F2G2两个酸枣仁蛋白分离纯化组分,对各组分进行免疫活性评价,结果显示S1F2G1组分对RAW 264.7细胞具有较好的增殖活性,并能刺激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其作用效果强于酸枣仁蛋白,进一步Western Blot试验表明,S1F2G1组分能够调节MAPK和NF-κB信号通路中免疫调节蛋白的表达。此外,通过CCK8法研究了各组分对肿瘤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S1F2G1组分对Hela和Hep G2细胞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当给药浓度为400μg/m L时的抑制率分别为71.67%和54.69%。5以水解度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比较了不同蛋白酶的酶解活性,确定碱性蛋白酶为酸枣仁蛋白最适酶解蛋白酶,在此基础上优选提取工艺参数,得到了酸枣仁蛋白酶解最佳工艺为底物浓度5%,酶与底物浓度比2%,酶解温度50℃,酶解p H值8.0,酶解时间180 min;对酸枣仁蛋白酶解物进行体外免疫活性研究,结果显示,酸枣仁蛋白酶解物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活性,并能显着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ROS的产生(p<0.01);酸枣仁蛋白及酶解物的抗氧化和抗疲劳活性表明,与酸枣仁蛋白比较,酸枣仁蛋白酶解物在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DPPH和ATBS+自由基清除能力等抗氧化活性检测指标均有明显提高;酸枣仁蛋白酶解物能够有效缓解运动疲劳小鼠各项检测指标,促进C2C12细胞的增殖、增加C2C12肌管中的ATP储存量和培养基中葡萄糖的消耗(p<0.01)。结论:本论文通过对酸枣仁蛋白提取工艺、结构、理化性质、功能特性的研究,获得了提取工艺稳定可行、理化性质明确、功能特性优良的酸枣仁蛋白;免疫活性研究表明,酸枣仁蛋白能够调节CTX诱导的小鼠免疫低下模型中免疫器官淋巴细胞CD4+和CD8+的表达,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中MAPK和NF-κB信号通路JNK、ERK、IKBα蛋白的表达,达到调节免疫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针对具有良好免疫调节活性的酸枣仁蛋白,采用现代蛋白分离技术及酶解技术,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及酶解研究,从中得到了免疫活性较好的酸枣仁蛋白纯化组分S1F2G1和酸枣仁蛋白酶解物,深入的实验研究表明S1F2G1组分对Hela和Hep G2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提示S1F2G1组分可通过MAPK和NF-κB通路的表达进而提高免疫活性而达到抗肿瘤作用;其酶解产物可在有效的免疫活性基础上发挥抗氧化及抗疲劳作用,其综上所述,酸枣仁蛋白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可靠的新的植物蛋白资源和食品与功能性食品原料。

王苗[2](2021)在《葛根蛋白的提取及抗氧化、抗疲劳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以碱提酸沉法提取葛根蛋白,对其结构、功能及抗氧化、抗疲劳生物活性进行探究,为进一步开发葛根蛋白资源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1、葛根蛋白的提取:以蛋白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对葛根蛋白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确定其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考察和响应面设计实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选;利用超滤膜分离技术对葛根粗蛋白进行精制研究。2、葛根蛋白的结构性质研究:采用SDS-PAGE电泳、氨基酸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热稳定性测定等方法对葛根蛋白的结构性质进行研究。3、葛根蛋白的功能特性研究:对葛根蛋白的溶解度、胶凝特性、持水(油)性、乳化及乳化稳定性、起泡及起泡稳定性等功能特性进行研究;4、葛根蛋白的活性研究:以Vc为阳性对照,采用还原能力测定法、羟基自由基清除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及ABTS+自由基清除法,对葛根蛋白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以HepG 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结和MDA等因子含量来考察葛根蛋白的抗氧化活性;采用小鼠衰老模型,考察葛根蛋白体内抗氧化活性;采用小鼠力竭游泳试验,测定其相关生化指标,考察葛根蛋白抗疲劳活性。结果:1、以碱提酸沉法提取葛根蛋白,通过单因素考察和响应面设计实验,得到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45℃,提取时间2h,料液比1:20(g/m L),碱提pH=10,葛根蛋白提取率为11.73%,葛根粗蛋白含量为60.18%;精制工艺研究结果为:采用分级水溶法溶解葛根蛋白两次,蛋白含量为68.09%;膜分离工艺参数为:样品浓度10mg/mL,采用10kDa超滤膜,4000r/min离心8 min,分离后蛋白含量为77.20%。2、结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葛根蛋白等电点为pH=3.5,溶解度为84.96%;葛根蛋白含有17种氨基酸,且氨基酸组成均衡。SDS聚丙烯凝胶电泳结果显示,葛根蛋白的亚基主要分布在10.0-15.0kDa、15.0-25.0kDa、35-40 kDa、55.0-70.0kDa区间,其中15.0-25.0 kDa颜色较深,说明此区间内亚基较多,所占比重较大。葛根蛋白最小胶凝浓度(LGC)为12%;变性温度为82.5℃,△H=30.45 J/g;葛根蛋白中总巯基含量较多为(81.37±1.83)μM/g,二硫键含量为(13.36±0.16)μM/g。3、功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pH值、温度及离子强度对葛根蛋白的持水(油)性、乳化及乳化稳定性、起泡及起泡稳定性等功能特性影响明显。4、生物活性研究表明,葛根蛋白清除自由基及总还原能力随着浓度的逐渐增大而变强,且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与过氧化氢损伤模型组相比,葛根蛋白能够增强HepG2细胞活力,提高T-AOC活力,降低MDA的含量;与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模型相比较,葛根蛋白给药组可以有效地降低小鼠血清及肝脏组织中总羰基和MDA的含量,同时可以提升小鼠血清、肝脏组织中的GSH-Px的活力、SOD活力。抗疲劳测定结果显示葛根蛋白能够延长小鼠游泳时间,增强乳酸脱氢酶活力,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提高肝糖原含量,有明显的抗疲劳活性。结论:以碱提酸沉法结合膜分离技术得到的葛根蛋白,具有较好的结构及功能特性。此外,葛根蛋白还具有明显的体内、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抗疲劳活性,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葛根蛋白的研究及其进一步产品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刘奇[3](2020)在《微生物发酵法制备植物基免疫功能肽及其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多年的研究证实,肽类是最易吸收利用的食用蛋白产品形态,其中植物肽是一类资源丰富的食用蛋白产品,而利用玉米制备肽在植物制肽中占较大比例。玉米活性肽(CP)是玉米蛋白水解后的产物,它改善了玉米蛋白的水不溶性等缺陷,具有更高品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目前报道的玉米活性肽活性功能主要有醒酒、护肝、抗疲劳、抗氧化等,是深受健康品行业追捧的产品之一。但根据玉米活性肽的组成推断,玉米活性肽还有重要的免疫功能没有得到深入研究,本论文旨在通过微生物转化的方式,选择玉米活性肽作为植物肽的原料,修饰玉米活性肽链结构,使其免疫功能得到充分表达,从而扩大玉米活性肽的应用领域。论文通过以下试验得到了一条可增强玉米活性肽免疫功能的生物转化途径。(1)通过基因比对,确认了枯草芽孢杆菌Bls-45的蛋白酶分解功能,利用该菌种酶系较为丰富的特征,本论文确定Bls-45为玉米活性肽转化菌株,并进一步对其转化培养基和转化工艺条件进行摸索。(2)对微生物法修饰玉米活性肽进行了供体基团的选择。通过不同糖类、酸类和金属离子等与底物的转化效应,分别研究了底物玉米活性肽与供体基团的反应比例及反应pH值。筛选出最佳的修饰供体为葡萄糖,得到玉米活性肽-葡萄糖衍生物(CP-G);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确定最佳转化体系为:底物浓度6%,底物与供体比例为8:1,在pH8时进行转化效果最佳。(3)针对转化时的发酵工艺进行了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等因子的单因素试验,和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优化试验,从而得到最合适的优化条件为:Bls-45接种量10%,pH 6,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46 h。(4)粗制CP-G浓缩液依次经0.1-0.5kDa透析、6kDa超滤、SephadexG-25柱层析分离后,得到三个明显的峰值,分子量分别为2863Da、680Da和181Da,通过DPPH清除能力的测定,680Da组分效果最佳。(5)通过比较CP-G和CP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氨基酸组成、接枝度测定等分析比对,证明CP-G是由葡萄糖和玉米活性肽通过共价键连接,发生美拉德反应而形成的糖基化产物;CP-G分子中存在O-糖肽键,糖苷键类型为α型。(6)通过比较CP-G和CP理化性质,证明CP-G有更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和体外消化性。(7)通过比较CP-G和CP体外、体内抗氧化功能,结果显示,CP、CP-G均能降低血清、肝脏MDA含量,均能提高血清和肝脏中SOD活性、GSH-Px活性,但经糖基化的CP-G可以显着提高CP的体外和体内抗氧化能力;CP-G配伍香菇多糖体内抗氧化结果显示,CP-G可以与香菇多糖协同作用,配伍后比CP-G自身具有更高的抗氧化功能。(8)CP、CP-G免疫功能试验证明:CP-G的非特异性免疫试验、细胞免疫试验、体液免疫试验均较CP有较大提高;试验证明CP-G可以与香菇多糖协同作用,CP-G与香菇多糖配伍后比CP-G自身具有更高的免疫功能。体内抗氧化和免疫功能试验均能说明:CP-G与其他制剂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性和可复配潜力。

杜泽飞[4](2020)在《黄精的化学成分、炮制与结构修饰研究及黄精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中国药典3种法定基原黄精植物多糖及醇提物指纹图谱的差异;并对滇黄精传统“九蒸九制”及不同炮制方法中各成分的转化进行研究;同时,以3种基原黄精为原料,对多糖的提取、纯化、不同的化学修饰方法、结构分析、抗氧化、降血糖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及利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研究黄精属及其相关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为黄精药材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水提醇沉法从水中提取黄精多糖,利用三氟乙酸(TFA)水解后,使用PMP柱前衍生化方法衍生单糖产物,随后建立3种法定基原黄精多糖的色谱指纹图谱,同时以定位酶切技术(糖苷酶)对黄精多糖进行特征水解,采用凝胶色谱法,分析多糖中糖苷键的结构差异。(2)采用HPLC对三种基原黄精的醇提物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探讨3种法定基原黄精中醇提物化学成分的差异。(3)采用400 MHz核磁共振(NMR)指纹图谱技术,测定3种法定基原黄精的全成分信息1H-NMR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4)采用红外光谱结合PCA对滇黄精“九蒸九制”炮制及不同方法炮制后的化学成分的转化进行识别研究,同时采用HPGPC、HPLC和UV法对不同炮制品多糖的组分差异、指纹图谱的差异及多糖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5)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滇黄精多糖,用氯磺酸-吡啶法及氢氧化钠-乙酸酐法对其进行修饰,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滇黄精多糖及其修饰衍生物的总糖含量;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对修饰前后的多糖进行表征;并通过化学分析法、PMP-HPLC、HPGPC对滇黄精修饰前后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测定滇黄精多糖及其修饰衍生物在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方面的差异。(6)对滇黄精、卷叶黄精及玉竹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及比较;同时基于Genbank数据库,下载黄精属及相关类群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共52条,构建NJ树,推断其系统发育。结果:(1)3种基原黄精的多糖PMP-HPLC指纹图谱存在差异。PCA和HCA分析表明,黄精和多花黄精的多糖色谱指纹较为接近,而滇黄精与二者差异明显。多糖酶解结果显示,三种多糖均存在β-1,4-葡萄糖苷键,黄精多糖和多花黄精多糖中存在β-1,3-葡萄糖苷键,而滇黄精多糖则不含。(2)建立了3种基原黄精药材醇溶性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黄精基原植物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较好。其HPLC色谱均存在一定差异,多花黄精与黄精、滇黄精差异较大;尤其是多花黄精醇溶性成分更为丰富。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HCA和PCA分析显示,多花黄精与黄精、滇黄精能明显分开,黄精与滇黄精的化学成分相似性更高,归为一类;多花黄精单独归为一类。(3)3种法定基原黄精药材的1H-NMR指纹图谱差异性较明显,能够真实、全面地准确反映黄精中的各种特征性差异成分和内在的品质,其主要的差异判别成分为有机酸类及饱和脂肪酸类;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聚类分析(HCA)三种分析均可将3种法定基原的黄精加以准确区分。(4)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滇黄精的颜色、气味和质地逐渐发生变化,由生品的黄白色逐步变为黑色;不同滇黄精炮制品的IR平均指纹光谱和二阶导数指纹图谱的差异明显,PCA模式可将不同批次炮制的滇黄精加以区分为3类;HPGPC显示滇黄精炮制品的多糖组成分布与生品的差异性较大;各炮制品之间的差异性也明显不同,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小分子多糖组分比例明显减少,而大分子多糖组分则随炮制次数的增加逐渐溶出;HPLC结果表明,在炮制后,滇黄精不同炮制品的指纹图谱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图谱上的某些峰位和峰面积有所差异;PMP-HPLC检测炮制的滇黄精,均没有Man,Rib,Gal UA,Glc UA与Arab;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滇黄精生品的多糖含量最高,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多糖含量逐渐下降。(5)不同取代度的清除作用:硫酸化滇黄精多糖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氧化作用的清除作用明显强于滇黄精多糖,但还原力明显低于滇黄精多糖,而对超氧阴离子的氧化清除作用两者相差不大。S-PKP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性均有明显的增强。S-PKP与PKP两者相比,其中的总糖含量明显减少,单糖及其组成的种类和摩尔比不同。(6)A-PKP1-1,A-PKP1-2与A-PKP1-3的取代度依次分别为0.2113,0.4287,0.5328。不同种类和取代度的乙酰化滇黄精多糖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氧化清除作用抑制能力强于滇黄精多糖,但还原的能力低于滇黄精多糖,而对超氧阴离子的自由基清除作用两者抑制能力相差不大;A-PKP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能力均有明显的增强。三种A-PKP与滇黄精多糖相比,其多糖含量有明显的减少,单糖的种类和摩尔比不同。(7)滇黄精与卷叶黄精的叶绿体基因结构较为相似;研究结果支持APG系统对相关科属的处理,黄精属应从百合科中移出,归属于天门冬科。结论:(1)3种法定基原黄精物种的多糖组成、糖苷键及醇溶性成分存在差异,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黄精多糖中糖类的组成分析及黄精药材的质量评价(2)炮制前后滇黄精的色泽、性味、化学成分的组成、多糖分子量、含量和单糖组成均发生变化,为滇黄精炮制的机理研究及规范化炮制提供一定的依据。(3)滇黄精多糖经化学修饰后通过改变多糖的极性而增加了其抗氧化活性,不同修饰方法的滇黄精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与降血糖活性不同。(4)本研究对部分黄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进行了解析,并探讨了黄精属及近缘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黄精属的分类提供依据。

邸松[5](2020)在《刺玫果系列保健食品 ——双刺参胶囊的研究》文中提出刺玫果是蔷薇科山刺玫成熟果实,刺五加、人参为五加科植物的干燥根和根茎。三者富含皂苷、多糖、黄酮等有效活性成分,属于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且均具有较强的抗疲劳作用。故本研究以三者为原料,制备了具有抗疲劳功能的保健食品—双刺参胶囊,并对其提取工艺、纯化工艺及质量标准的制定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对刺玫果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进行了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刺玫果提取物中4种黄酮类单体成分含量的方法。经过测定,刺玫果提取物中金丝桃苷、芦丁、槲皮素、木犀草素的含量分别为607.98、450.63、187.32、12.68μg/g。根据含量测定结果,设计了4种黄酮类单体的复方配伍,并分别考察了刺玫果提取物、4种黄酮单体及其复方配伍的体外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活性。各供试品在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中,槲皮素的活性较强,而复方配伍的活性弱于刺玫果提取物;在体外抗肿瘤实验中,木犀草素具有较好的清除亚硝酸盐活性,阻断亚硝胺合成实验中复方配伍的活性强于各单体本身;在体外抑制α-糖苷酶的活性实验中,槲皮素具有效较强活性。其次对双刺参胶囊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筛选。分别优化了乙醇热回流法、柱层析循环联合提取法及天然低共熔溶剂协同微波-超声提取法的工艺条件。在对应的最优提取条件下,三种提取方法的总皂苷提取率分别为28.84、29.02、48.28 mg/g。然后采用大孔树脂静态吸附-解吸法对双刺参提取物中的总皂苷进行了纯化。以吸附率和解吸率为考察指标进行单因素考察,并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工艺进行优化。经最优纯化工艺纯化后,双刺参胶囊提取物中总皂苷纯度由17.83%提高到37.04%。再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双刺参胶囊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双刺参胶囊中人参皂苷Rg1、Re、Rb1和紫丁香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经过测定,双刺参胶囊中总皂苷的含量为13.32 g/100g,4种抗疲劳功能因子人参皂苷Rg1、Re、Rb1及紫丁香苷的含量分别为137.90、189.58、356.83、114.99 mg/100g。最后对双刺参胶囊内容物的体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刺参胶囊内容物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综上所述,本论文对刺玫果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及其体外活性、保健食品双刺参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吉林省道地中药材刺玫果、刺五加、人参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研究基础。

贺屹潮[6](2020)在《大鲵肉酶解肽制备及抗氧化与免疫调节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免疫活性肽是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多肽。《本草纲目》记载大鲵肉具有提高机体免疫调节能力的作用,但尚未有较详细的实验证明。通过对大鲵肉进行酶解制备多肽,用体内外细胞免疫性实验评价大鲵肉酶解肽的免疫活性,以证明大鲵肉酶解肽具有提高机体免疫的功能,为大鲵肉酶解肽开发增强免疫功能保健产品提供依据。研究主要的结果如下:1.大鲵肉酶解肽的制备。分别用风味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对大鲵肉进行了酶解,酶解条件分别为pH 7.0、8.0、7.0,温度50°C、55°C、50°C,酶解时间为3 h,制备得到水解度分别为10.36%、28.55%、15.58%,得率分别为16.59%、18.27%、10.10%的三种大鲵肉酶解肽。凝胶渗透色谱(GPC)结合内标法发现,三种大鲵肉酶解肽的分子量分布集中在5 kDa以下,5 kDa以下分别占97.65%、99.73%和99.64%。Tricine-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分离胶在4.1 kDa和14.4 kDa上出现两个条带。体外免疫性结果表明,三种大鲵肉酶解肽对RAW 264.7巨噬细胞的增殖率在浓度400μg/mL时,分别为35.97±1.56%、17.96±0.49%和16.57±0.78%,选用风味蛋白酶制备大鲵肉酶解肽。大鲵肉风味蛋白酶酶解肽经Sephadex G-25凝胶过滤层析分离获得4个组分,在50μg/mL时对RAW 264.7巨噬细胞的增殖能力依次为9.73±6.97%、23.23±7.23%、2.81±4.39%和39.2±0.91%,四号组分具有较强的细胞增殖能力。2.大鲵肉风味蛋白酶酶解肽有抗氧化性。体外抗氧化性结果为,在10 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65.01±0.24%,其IC50为3.54 mg/mL;在2.5 mg/mL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为50.98±0.41%,其IC50为2.47 mg/mL;在2 mg/mL对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为74.11±0.42%,其IC50为1.14 mg/mL。体内抗氧化结果表明,大鲵肉风味蛋白酶酶解肽可在血清、心脏、肝脏和肾脏中都显着提高GSH-Px的活力(p<0.01);可在肝脏中显着提高T-AOC能力(p<0.01);100 mg/mL大鲵肉风味蛋白酶酶解肽可在血液和心脏中显着提高SOD活力(p<0.01);在血清和心脏中可显着降低MDA含量(p<0.01),100 mg/mL时可显着降低肝脏中MDA含量(p<0.01)。3.大鲵肉酶解肽有免疫调节活性。利用灌胃环磷酰胺建立免疫低下小鼠模型,并灌胃不同剂量的大鲵肉风味蛋白酶酶解肽,100 mg/mL的大鲵肉风味蛋白酶酶解肽能显着提高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免疫低下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和IL-6的分泌(p<0.01),略微提高IFN-γ和TNF-α的分泌(p>0.05)。

王倩[7](2020)在《蜂胶黄酮对小鼠铅中毒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铅是一种有毒且不可生物降解的重金属元素,因其在不同行业的广泛应用成为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长期与铅的接触会对神经、血液、消化等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导致严重的疾病。因此,铅中毒的治疗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毒性小的二巯丁二酸(DMSA)和2,3-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治疗重度铅中毒,而对于中、轻度铅中毒则建议采用天然物质进行治疗和预防,因此寻找安全且具有生理功效的天然产物或药物显得尤为重要。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强抗氧化、抗炎、增强免疫等药用功效。蜂胶是一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天然产物,因以黄酮化合物为主要有效成分而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蜂胶资源,本文以蜂胶中常见黄酮类化合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和实验分析筛选抗氧化活性强的黄酮类化合物,并以其为代表探究黄酮对铅诱导小鼠肝肾组织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及机制,以及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此外,选择蜂胶为材料,研究了蜂胶乙醇提取物对铅诱导小鼠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NBO电荷、解离能和概念DFT等方法,探究蜂胶中常见黄酮类化合物对金属离子配位以及自由基清除的能力。结果表明,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分子中邻苯二酚结构的羟基H原子具有多的正电荷分布和较小的解离能值易于被自由基进攻和夺取。同时,三种化合物分子均具有较低的分子轨道能隙而且羟基O原子上分布有较多的负电荷,利于与金属离子(M)发生反应并形成稳定的M-O键。2.采用光谱表征、抗氧化能力测定等方法,研究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抗氧化能力以及与Pb(Ⅱ)的配位作用。结果表明,杨梅素分子的HOMO轨道在整个分子体系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利于与Pb(Ⅱ)之间发生L→M电荷转移,使其UV-Vis光谱显着红移52 nm。根据CDA分析结果可知,杨梅素分子可以向Pb(Ⅱ)的空轨道提供0.549电子,形成稳定的Pb-O键,使其红外光谱在729 cm-1处出现强的ν(Pb-O)。此外,通过FRAP、ABTS和DPPH等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杨梅素具有强的铁还原能力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对DPPH的清除能力高达90.11%。总而言之,杨梅素具有强的抗氧化能力和配位能力,可能成为体内除铅的有效成分,为进一步研究黄酮类化合物对铅暴露小鼠的保护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3.通过分析肾脏组织金属离子水平、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肾组织病理学以及肾上皮细胞NF-κB p65阳性细胞表达的变化,研究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杨梅素可以有效预防铅暴露肾脏组织铅含量的升高(p<0.05)以及钙铁锌水平的降低;并抑制血清中BUN和CRE含量的升高;同时,有效地降低了MDA含量,并分别提高了SOD活性和GSH含量(p<0.05);此外,杨梅素可通过抑制NF-κB途径介导的炎性反应,显着下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并预防肾小球萎缩,缓解肾小管的肿胀和充血现象。4.通过测定小鼠肝脏组织金属离子、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并对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查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肝上皮细胞NF-κB p65阳性细胞表达的变化,研究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杨梅素可以有效地预防铅暴露小鼠肝脏组织铅含量的升高(p<0.05)以及钙铁锌水平的降低。杨梅素不但有效抑制血清中ALT和AST含量的升高(p<0.05),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抑制过量MDA的生成,并提高内源抗氧化物SOD和GSH的水平(p<0.05)。此外,杨梅素可通过抑制NF-κB途径介导的炎性反应,显着下调TNF-α的高表达。小鼠染铅前给予100 mg/kg杨梅素可预防肝索紊乱、肝细胞排列混乱等损伤。5.采用16s rRNA测序法分析小鼠肠内容物的微生物群落,探究杨梅素对铅暴露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铅暴露改变了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而杨梅素能够在属水平上有效地预防Mucispirillum和Candidatus_Arthromitus相对丰度的升高,并增加Adlercreutzia的相对丰度。因此,杨梅素能够有效地调节铅暴露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6.以蜂胶乙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利用Y迷宫实验、氧化应激等探究蜂胶乙醇提取物对铅诱导小鼠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同时用HPLC-DAD分析了蜂胶乙醇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蜂胶乙醇提取物中含有芦丁、杨梅素、桑色素、木犀草素、山奈酚、芹菜素、白杨素和高良姜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在铅暴露条件下,蜂胶乙醇提取物的预防性干预不仅有效降低铅诱导小鼠肝肾脑组织中的铅水平(p<0.05);同时还可以显着保护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抑制铅对中枢神经的影响;并且还可有效地预防肝肾脑组织的氧化损伤(p<0.05)。总之,蜂胶乙醇提取物对铅暴露小鼠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为进一步开发蜂胶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可预防机体铅中毒的天然保健食品或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慕星星[8](2019)在《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制备表征及抗辐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蕨麻为蔷薇科植物鹅绒萎陵蕨麻(Potentilla anserine L.)的干燥块根,入药性平味甘,有健脾胃、收敛止血、补血益气、生津利痰之功效。蕨麻作为一种常用藏药及滋补佳品,一直以来仅仅被作为壮阳通便的补药,甚至只是被产区的居民当做普通的食品食用,蕨麻及其多糖的开发研究受到生产地域的位置及文化经济的限制,因此急需提高蕨麻多糖的深加工与利用水平。本文以课题组前期分离纯化的蕨麻多糖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来优化工艺,调控制备因素合成不同硒含量的蕨麻多糖亚硒酸酯,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抗辐射效应。上述研究,迄今未见相同文献报道,为进一步研究蕨麻多糖亚硒酸酯作为抗辐射药品奠定必要的实验基础。结果如下:(1)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最佳反应时间为134.84 min,温度78.39℃,催化剂量49.37 mg,投料比(蕨麻多糖:H2Se O3)=1:0.81,此条件下制备的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硒含量可达到8518.81μg/g,较大程度提高了产物的硒含量;对硒含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催化剂量>反应时间>温度>投料比。(2)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XPS分析,证明制备出的五种硒含量的蕨麻亚硒酸酯结构中均含有Se=O键和Se-O键,即实现了蕨麻多糖的硒化;使用尺寸排除色谱-激光光散射联用仪及热重分析仪表征样品,发现硒含量越高的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分子量越小、热稳定性越低;使用GC-MS测定Se PAP1-5的单糖组成及摩尔比,发现各样品均含有甘露糖和葡萄糖,其中Se PAP1-3中含有少量半乳糖,且随着各样品硒含量的增加,样品中的甘露糖含量有所上升,葡萄糖含量有所下降;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蕨麻多糖亚硒酸酯在溶液中的形貌,发现其在低浓度(0.01μg/m L)下形成由分支的聚合链,当浓度升至0.05μg/m L时聚合链黏集形成球状体和絮状体,当浓度升至0.1μg/m L时,黏结成体积更大的球状体和不规则粗链。(3)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样品清除·O2-的能力,采用水杨酸法测定样品清除·OH的能力,通过样品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比较,发现蕨麻多糖和蕨麻多糖亚硒酸酯对·O2-、·OH和DPPH自由基均具有清除能力,清除速率与样品浓度成一定的剂量关系,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清除能力整体强于蕨麻多糖,且与硒含量成正比。说明硒化修饰提高了蕨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4)选择6 Gy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辐射损伤细胞模型,研究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抗辐射效应。发现蕨麻多糖和蕨麻多糖亚硒酸酯均能提升辐射损伤RAW264.7细胞的SOD活性,且SOD活性随着样品硒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同时能显着降低辐射损伤细胞的MDA含量,且MDA含量随着样品硒含量的增加而减少;还能显着提高辐射损伤细胞的GSH含量,且GSH含量随着样品硒含量的增加而增多,表明蕨麻多糖亚硒酸酯能够对60Coγ-射线照射导致的RAW264.7细胞辐射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修复作用;且整体上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抗辐射效果优于蕨麻多糖,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硒化修饰能增强蕨麻多糖的抗辐射活性。

邹宇潇[9](2019)在《西洋参总皂苷酸水解产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 L.)又称花旗参、加拿大参和广东参,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从加拿大和美国传入我国,主要在吉林、北京、黑龙江等地种植。西洋参是公认的、可靠的、天然的药食同源体,它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人参皂苷,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降低人体衰老速度、增强人体免疫力、抗疲劳、改善心脑血管供血不足、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但也有研究表明,皂苷类成分的直接使用可能伴随着毒性或有刺激性等不良反应,更重要的是皂苷类成分在人体内会受到水解或者破坏,从而导致其结构发生改变,为了寻找比皂苷类更具有保健优势的次级苷或苷元,所以,本实验对西洋参总皂苷的水解产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利用经典硅胶柱层析技术以及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手段,从西洋参总皂苷的酸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八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1H-NMR、13C-NMR等波谱学测试手段,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20(S)-人参二醇(1)、(20R,24R)-达玛-20,24-环氧-3β,6α,12β,25-四醇(2)、20(R)-达玛烷-3β,12β,20,25-四醇(3)、20(S)-达玛烷-3β,6α,12β,20,25-五醇(4)、20(R)-达玛烷-3β,12β,20,25-四羟基-3β-O-β-D-吡喃葡萄糖苷(5)、β-谷甾醇(6)、齐墩果酸(7)和20(S)-原人参二醇(8)。其中化合物5为首次从西洋参皂苷酸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在体外,通过三种抗氧化方法对西洋参总皂苷酸水解产物、西洋参总皂苷、人参总皂苷进行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分别是: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PSC)及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ABTS+·)三种体外测定方法来评价三种样品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150μg/m L的条件下,三种样品的抗氧化能力最好,但其清除自由基能力相对VC较弱。总体来说,西洋参总皂苷酸水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要优于人参总皂苷和西洋参总皂苷的抗氧化活性。采用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PTP1B两种酶实验来测定8个化合物的降糖活性,并尽可能的探究其可能的机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为8个化合物中抑制酶活性最好的化合物,IC50值为0.2137μM,其结果要明显好于阳性药阿卡波糖(IC50=9.455μM)。PTP1B抑制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5为降糖效果的最好化合物,其IC50值为5.905 u M。酶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四种人参皂苷对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均为竞争抑制,将化合物5与PTP1B进行分子对接来评价化合物与PTP1B空间结合模式,得出结论,化合物5与PTP1B的Tyr46、Val49、Phe182、Ser28、Arg254、Gly259、Ala217七种氨基酸残基有相互作用,这些作用能够使化合物5很好的与PTP1B的活性口袋结合,有效降低酶活性。本研究可以为寻找结构新颖、活性更强、保健效果更好的的先导化合物提供参考,并为药食同源品西洋参更好地应用于预防或治疗血糖不正常升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戴妍[10](2019)在《鸡肉寡肽的抗氧化、抗疲劳功能活性研究》文中认为鸡肉富含大量的优质蛋白,是家庭餐桌的常见菜品。由于家庭小众化发展趋势,目前市场大多是分割鸡肉的销售模式,而食用口感较差的鸡胸肉往往被大众忽视,经济效益较低。为了提高鸡胸肉的精深加工,提升经济收益。本文以实验室自制鸡肉寡肽EP1和EP2为原料,进行不同方式的抗氧化性测定和抗疲劳测定。根据分子量测定,EP1分子量小于1000 Da的组分达到96.99%,分子量在180~500Da和180 Da以下的组分分别占57.79%和30.66%。EP2分子量均在1000 Da以下,分子量在180~500 Da和180 Da以下的组分分别为47.70%和43.45%。EP1的短肽含量为891.67 mg/100 m L,EP2中的短肽含量为978.94 mg/100 m L。在氨基酸分析中,EP1和EP2中含量最高都是谷氨酰胺,分别达到了49.92 mg/100 m L和111.05 mg/100m L,占比例分别达到11.5%和14.8%,而谷氨酰胺在体内抗氧化反应中对机体起到一定保护作用。鸡肉寡肽的抗氧化性研究,主要通过四种体外抗氧化指标、建立细胞抗氧化模型和检验体内抗氧化指标。实验得出鸡肉寡肽EP1和EP2均能够有效的提高总还原力以及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综合提升体内抗氧化酶系的活力。当浓度为50 mg/m L时,EP1和EP2测得总还原力在700 nm条件下OD值为1.92和1.55,EP1和EP2对·O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达到了99.19%和95.69%;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56.78%和86.28%;当浓度为10 mg/m L时,EP1和EP2对DPPH清除率可以达到98.55%和95.55%。在Hep G2细胞中,EP1和EP2在浓度250μg/m L以下,细胞存活率在89%以上,在该浓度范围内。随着EP1和EP2浓度的增加,细胞的荧光强度在减弱,这说明二者都有抑制细胞内ROS产生的能力,而且随着寡肽的浓度增大,抗氧化能力呈上升趋势。在体内抗氧化性方面,通过KM小鼠模型,分组灌胃生理盐水、蛋白匀浆和高低鸡肉寡肽溶液28 d后,游泳30 min后目内眦静脉采血取血清,用试剂盒分别测定SOD、CAT和GSH-Px活力。研究EP1和EP2低剂量组[40 mg/kg·bw·d]的SOD活力相对于匀浆蛋白组分别提高了44%和34%,EP1和EP2高剂量组[200 mg/kg·bw·d]的SOD活力相对于匀浆蛋白组分别提高了50%和54%。相对于蛋白匀浆组,EP1和EP2高剂量组的CAT活力分别提高了19%和12%。相对于生理盐水对照组,EP1和EP2高剂量组的GSH-Px活力增幅显着,分别提高了119%和118%。通过KM小鼠模型,灌胃28 d后研究鸡肉寡肽的抗疲劳性。通过小鼠力竭游泳实验,发现鸡肉寡肽能有效延长小鼠的力竭游泳时间,EP1的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游泳时间比生理盐水空白组分别提高了31%和201%,EP2的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游泳时间比生理盐水空白组分别提高了41%和170%。鸡肉寡肽能有效提高肝糖原含量,降低小鼠血清中乳酸和尿素氮含量。在游泳30 min后,高低剂量组的EP1与EP2均能降低机体中乳酸的含量,其中高剂量组的EP1与低剂量组的EP2作用效果极显着(P<0.01),相对于生理盐水空白组乳酸含量分别降低了33.8%和37.3%。EP1的高低剂量组小鼠运动后的尿素氮含量明显低于蛋白匀浆对照组(p<0.01),分别降低了34.2%和24.9%。EP2的高低剂量组小鼠运动后的尿素氮含量明显低于蛋白匀浆对照组(p<0.01),分别降低了34.8%和33.0%。高剂量组的EP1与EP2相对于生理盐水空白组肝糖原含量提高均匀极显着提高(P<0.01),分别提高49.6%和59.8%。证明鸡肉寡肽EP1和EP2均匀较好的抗疲劳功效。巴氏灭菌法(70~80℃,20min)对寡肽溶液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影响较小,超过100℃的灭菌温度会降低溶液稳定性和鸡肉寡肽的抗氧化活性。p H>6的条件下,寡肽的抗氧化活性受到影响。2m M的Fe3+、Zn2+等金属离子对鸡肉寡肽的抗氧化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在生产加工中应采用低温杀菌,并且避免与铁、锌等金属器皿的接触。

二、保健食品清除自由基作用的体外测定方法和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健食品清除自由基作用的体外测定方法和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酸枣仁蛋白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酸枣仁药材的现代研究进展
        1.1 化学成分
        1.1.1 萜类化合物
        1.1.2 黄酮类化合物
        1.1.3 生物碱类化合物
        1.1.4 脂肪酸和挥发油类成分
        1.1.5 其他成分
        1.2 酸枣仁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1 镇静催眠作用
        1.2.2 抗抑郁、抗焦虑作用
        1.2.3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1.2.4 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2 植物蛋白的研究进展
        2.1 植物蛋白的提取
        2.1.1 碱提酸沉法
        2.1.2 酶法提取
        2.1.3 有机溶剂提取法
        2.1.4 盐溶提取法
        2.1.5 其他提取方法
        2.2 植物蛋白的纯化
        2.2.1 盐析法
        2.2.2 等电点沉淀法
        2.2.3 透析法
        2.2.4 超滤法
        2.2.5 分子筛层析法
        2.2.6 离子交换层析法
        2.3 植物蛋白的理化性质与功能特性研究
        2.4 植物蛋白的生物活性研究
        2.4.1 免疫调节作用
        2.4.2 抗氧化作用
        2.4.3 降血脂、降血糖作用
        2.4.4 抗肿瘤作用
    3 立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酸枣仁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酸枣仁药材质量检测研究
        2.1.1 基于2020 版《中国药典》的酸枣仁药材检测
        2.1.2 基于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方法的酸枣仁药材检测
        2.2 SZSP提取工艺研究
        2.2.1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2.3 SZSP提取率
        2.4 SZSP等电点的测定
        2.5 SZSP提取工艺参数优选
        2.5.1 单因素考察
        2.5.2 响应面优化SZSP提取试验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酸枣仁药材质量检测结果
        3.1.1 基于2020 版《中国药典》的检测结果
        3.1.2 酸枣仁药材鉴别检测研究结果
        3.2 SZSP的等电点
        3.3 SZSP单因素考察结果
        3.3.1 p H值对SZSP提取率的影响
        3.3.2 提取温度对SZSP提取率的影响
        3.3.3 提取时间对SZSP提取率的影响
        3.3.4 料液比对SZSP提取率的影响
        3.4 响应面试验
        3.4.1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3.4.2 回归模型建立与方差分析
        3.4.3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3.4.4 SZSP提取率的最佳条件和模型验证
        4 小结
    第二章 酸枣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酸枣仁和SZSP的营养成分分析
        2.1.1 凯氏定氮法检测蛋白含量
        2.1.2 酸枣仁和SZSP水分、灰分和脂肪含量的测定
        2.2 SZSP氨基酸的测定
        2.3 SZSP SDS-PAGE电泳测定
        2.3.1 SDS-PAGE电泳试剂配制
        2.3.2 SDS-PAGE电泳胶块配制及考马斯亮蓝染色
        2.3.3 SDS-PAGE电泳胶块配制及糖蛋白染色
        2.4 SZSP结构光谱检测
        2.4.1 圆二色谱(CD)检测
        2.4.2 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检测
        2.4.3 内源荧光光谱光谱检测
        2.4.4 紫外吸收光谱检测
        2.5 SZSP的热稳定性检测
        2.6 SZSP的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2.7 SZSP的游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的测定
        2.8 SZSP的 Zeta电位分析
        2.9 SZSP溶解度的测定
        2.10 SZSP持油性和持水性测定
        2.11 SZSP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测定
        2.12 SZSP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测定
        2.13 SZSP最小凝胶浓度检测
        2.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SZSP的主要化学成分
        3.2 SZSP的氨基酸组成
        3.3 SZSP的 SDS-PAGE结果分析
        3.4 SZSP结构光谱检测结果
        3.4.1 圆二色谱(CD)检测结果
        3.4.2 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检测结果
        3.4.3 内源荧光光谱光谱检测结果
        3.4.4 紫外吸收光谱检测结果
        3.5 热稳定性分析结果
        3.6 表面疏水性检测结果
        3.7 游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检测结果
        3.8 Zeta电位分析结果
        3.9 溶解度检测结果
        3.10 持水性和持油性检测结果
        3.11 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检测结果
        3.12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检测结果
        3.13 最小凝胶浓度检测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酸枣仁蛋白的免疫活性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SZSP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力低下小鼠免疫调节的研究
        2.1.1 实验室动物给药及分组
        2.1.2 免疫器官指数检测
        2.1.3 小鼠血清中免疫因子检测
        2.1.4 小鼠免疫器官生化分析
        2.1.5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
        2.1.6 脾淋巴细胞的制备
        2.1.7 小鼠巨噬细胞分泌NO和细胞因子检测
        2.1.8 中性红法检测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2.1.9 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检测
        2.1.10 小鼠NK细胞杀伤力检测
        2.1.11 小鼠血清溶血素检测
        2.1.12 小鼠免疫器官形态学检测
        2.1.13 小鼠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2 SZSP对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免疫活性的影响
        2.2.1 RAW264.7 细胞培养
        2.2.2 SZSP对 RAW264.7 细胞增值的影响
        2.2.3 SZSP对 RAW264.7 细胞分泌NO的影响
        2.2.4 SZSP对 RAW264.7 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量的影响
        2.2.5 SZSP对 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量的影响
        2.2.6 Western Blot检测
        2.2.7 SZSP激活MAPK通路诱导巨噬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检测
        2.2.8 SZSP激活NF-κB通路诱导巨噬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检测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SZSP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力低下小鼠免疫调节结果
        3.1.1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体重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1.2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因子分泌的影响
        3.1.3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LDH、ACP分泌的影响
        3.1.4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响
        3.1.5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原代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3.1.6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
        3.1.7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NK细胞杀伤力的影响
        3.1.8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3.1.9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CD4~+和CD8~+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3.2 SZSP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免疫活性的影响
        3.2.1 SZSP对 RAW264.7 细胞增殖的影响
        3.2.2 SZSP对 RAW264.7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3.2.3 SZSP对 RAW264.7细胞分泌NO、IL-6和TNF-α的影响
        3.2.4 SZSP对 RAW264.7 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3.2.5 SZSP对 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分泌NO、IL-6和TNF-α的影响
        3.2.6 SZSP对 MAPK通路调节免疫活性的研究
        3.2.7 SZSP对 NF-κB通路调节免疫活性的研究
        4 小结
    第四章 酸枣仁蛋白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预处理
        2.2 凝胶柱预处理
        2.2.1 葡聚糖凝胶(Sephadex)G-50 预处理、装柱与平衡
        2.2.2 DEAE-Sepharose Fast Flow装柱与平衡
        2.3 SZSP的分离纯化
        2.3.1 第一次Sephadex G-50 层析
        2.3.2 DEAE-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
        2.3.3 第二次Sephadex G-50 层析
        2.4 SDS-PAGE电泳的检测
        2.5 SZSP组分对RAW264.7、Hela和 Hep G2 细胞活性的影响
        2.5.1 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的培养
        2.5.2 Hela细胞和Hep G2 细胞的培养
        2.5.3 CCK-8 法检测细胞活性
        2.5.4 SZSP纯化组分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激活MAPK和 NF-κB信号通路检测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Sephadex G-50 层析
        3.2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
        3.3 第二次Sephadex G50 层析
        3.4 SDS-PAGE电泳的检测结果
        3.5 细胞活性检测结果
        3.5.1 酸枣仁分离纯化蛋白对RAW264.7 细胞活力影响
        3.5.2 酸枣仁分离纯化蛋白对Hela细胞活力影响
        3.5.3 酸枣仁分离纯化蛋白对Hep G2 细胞活力影响
        3.6 S1F2G1 分离蛋白组分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MAPK和 NF-κB通路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酸枣仁蛋白酶解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SZSP酶解工艺研究
        2.1.1 酶解蛋白酶种类的筛选
        2.1.2 SZSP酶解工艺的参数优选
        2.1.3 SZSP酶解工艺的确定及工艺验证
        2.1.4 SZSPH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2.2 SZSPH对 RAW264.7 细胞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
        2.2.1 SZSPH对 RAW264.7 细胞活力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2.2.2 SZSPH对 RAW264.7 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影响
        2.3 SZSPH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
        2.3.1 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测定实验
        2.3.2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实验
        2.3.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3.4 ABTS~+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4 SZSPH抗疲劳活性研究
        2.4.1 SZSPH对 C2C12 细胞(小鼠成肌细胞)的活性影响
        2.4.2 SZSPH对小鼠体内抗疲劳作用的研究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蛋白酶的确定及参数优选
        3.1.1 酶解蛋白酶的确定
        3.1.2 SZSP酶解工艺的参数优选结果
        3.1.3 酶解工艺的验证
        3.1.4 SZSPH的分子量分布检测结果
        3.2 SZSPH的 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
        3.3 SZSPH对 RAW264.7 细胞活力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3.4 SZSPH对 RAW264.7 细胞内ROS的影响
        3.5 SZSPH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3.5.1 SZSPH对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3.5.2 SZSPH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3.5.3 SZSPH对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影响
        3.5.4 SZSPH对 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影响
        3.6 SZSPH抗疲劳活性研究
        3.6.1 SZSPH对 C2C12 细胞的影响
        3.6.2 SZSPH对运动疲劳小鼠活性的影响
        4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葛根蛋白的提取及抗氧化、抗疲劳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葛根的研究概况
        1.1 化学成分研究
        1.2 药理作用研究
        1.3 葛根的开发利用
    2 植物蛋白研究进展
        2.1 提取分离方法研究
        2.2 结构特性研究
        2.3 功能特性研究
        2.4 生物学功能研究
    3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葛根蛋白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曲线
        3.2 葛根蛋白等电点分析
        3.3 葛根蛋白不同提取方法对比分析
        3.4 葛根蛋白提取单因素考察研究
        3.5 葛根蛋白提取响应面实验分析
        3.6 最佳工艺验证实验结果
        3.7 葛根蛋白精制工艺研究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葛根蛋白的结构性质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紫外光谱测定
        2.2 红外光谱测定
        2.3 热稳定性测定
        2.4 SDS-PAGE电泳实验
        2.5 巯基和二硫键测定
        2.6 氨基酸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紫外光谱结果分析
        3.2 红外光谱结果分析
        3.3 热稳定性结果分析
        3.4 SDS-PAGE电泳结果分析
        3.5 巯基和二硫键结果分析
        3.6 氨基酸结果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葛根蛋白功能特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溶解度测定
        2.2 最小胶凝浓度测定
        2.3 持水性测定
        2.4 持油性测定
        2.5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测定
        2.6 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溶解度分析
        3.2 胶凝特性分析
        3.3 持水性、持油性分析
        3.4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分析
        3.5 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葛根蛋白抗氧化、抗疲劳活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葛根蛋白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2.2 葛根蛋白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
        2.3 葛根蛋白抗疲劳活性研究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葛根蛋白体外抗氧化活性
        3.1.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分析
        3.1.2 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分析
        3.1.3 总还原能力分析
        3.1.4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分析
        3.1.5 葛根蛋白对HepG2细胞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3.2 葛根蛋白体内抗氧化活性
        3.2.1 小鼠体重分析
        3.2.2 葛根蛋白对小鼠肝脏和血液中 MDA 含量的影响
        3.2.3 葛根蛋白对小鼠肝脏和血液中 SOD 活力的影响
        3.2.4 葛根蛋白对小鼠肝脏和血液中GSH-Px活力的影响
        3.2.5 葛根蛋白对小鼠肝脏和血液中总羰基含量的影响
        3.3 葛根蛋白抗疲劳活性
        3.3.1 小鼠体重及负重游泳实验结果分析
        3.3.2 葛根蛋白对小鼠血清尿素氮(SUN)含量的影响
        3.3.3 葛根蛋白对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的影响
        3.3.4 葛根蛋白对小鼠肝糖原(GLU)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微生物发酵法制备植物基免疫功能肽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活性肽概述
        1.1.1 植物蛋白粉及应用现状
        1.1.2 植物活性肽及研究现状
    1.2 玉米活性肽的生理功能
        1.2.1 抗氧化功能
        1.2.2 降血压功能
        1.2.3 降血脂功能
        1.2.4 保肝护肝功能
        1.2.5 醒酒抗疲劳功能
        1.2.6 免疫功能
    1.3 玉米活性肽的制备
        1.3.1 微生物发酵法
        1.3.2 酶解法
        1.3.3 其他制备方法
    1.4 多肽修饰研究进展
        1.4.1 化学修饰
        1.4.2 物理修饰
        1.4.3 酶法修饰
    1.5 多肽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1.5.1 超滤法
        1.5.2 凝胶过滤层析法
        1.5.3 离子交换色谱法
        1.5.4 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
        1.5.5 电泳法
    1.6 多肽鉴定研究进展
        1.6.1 质谱法
        1.6.2 紫外红外光谱法
        1.6.3 核磁共振法
        1.6.4 Edman降解法
    1.7 免疫活性肽研究现状
        1.7.1 免疫活性肽研究进展
        1.7.2 免疫活性测定
    1.8 抗氧化肽研究现状
        1.8.1 抗氧化肽研究进展
        1.8.2 抗氧化测定方法
        1.8.3 体内抗氧化测定方法
    1.9 免疫功能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关系
    1.10 研究内容及意义
        1.10.1 主要研究内容
        1.10.2 研究意义
2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玉米免疫功能肽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菌种
        2.1.2 仪器
        2.1.3 药品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免疫肽发酵工艺流程
        2.2.2 菌种蛋白酶基因比对
        2.2.3 菌种Bls-45种子培养基
        2.2.4 菌株Bls-45衍生转化修饰供体试验
        2.2.5 衍生转化培养基配方设计
        2.2.6 DPPH清除能力和提高率计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Bls-45蛋白酶基因的鉴定结果
        2.3.2 修饰供体筛选结果
        2.3.3 衍生转化培养基修饰供体试验结果
    2.4 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2.4.1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2.4.2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
        2.4.3 响应面图形分析
        2.4.4 模型的检验
    2.5 本章小结
3 微生物制备CP-G免疫肽的工艺条件
    3.1 菌种及试剂
    3.2 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微生物转化条件单因素试验设计
        3.3.2 响应面优化试验
        3.3.3 DPPH清除能力和提高率计算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单因素工艺条件试验结果
        3.4.2 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3.4.3 模型的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CP-G纯化、结构及性质
    4.1 试剂与药品
    4.2 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CP-G分离纯化
        4.3.2 CP-G结构表征
        4.3.3 CP-G理化性质研究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分离纯化及结构结果分析
        4.4.2 理化性质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CP-G体内体外抗氧化及免疫功能
    5.1 试验主要原料与试剂
    5.2 仪器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香菇多糖配伍物(CP-G-LNT)制备
        5.3.2 试验分组
        5.3.3 体内抗氧化活性试验
        5.3.4 体外抗氧化功能试验
        5.3.5 免疫功能试验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体内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分析
        5.4.2 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分析
        5.4.3 免疫功能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创新点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黄精的化学成分、炮制与结构修饰研究及黄精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基于化学成分对黄精种质资源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基于PMP-HPLC和化学计量学的黄精基原物种多糖差异研究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3种黄精指纹图谱比较
        3.2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3.3 聚类分析(HCA)
        3.4 主成分分析(PCA)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基于糖谱法的黄精多糖HPGPC图谱的构建
        1 仪器、试药及材料
        2.实验方法
        2.1 黄精多糖的提取
        2.2 酶解反应体系的建立
        2.3 黄精基原植物多糖HPGPC图谱构建
        3 实验结果
        3.1 黄精基原植物多糖酶法水解产物特征性指纹图谱分析
        3.2 黄精多糖酶解产物HPGPC对比
        4.小结
    第三节 黄精基原物种醇溶性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1 仪器、试药及材料
        2.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4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比较
        3.2 相似度分析
        3.3 样品聚类分析(HCA)
        3.4 样品主成分分析(PCA)
        4 小结
    第四节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黄精基原物种1H-NMR指纹图谱与化学成分差异性识别研究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2 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2 测定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精化学成分的~1H-NMR指纹图谱及差异比较
        3.2 核磁共振图谱预处理、分析数据采集和处理
        3.3 相似性分析
        3.4 聚类分析
        3.5 PCA分析
        3.6 PLS-DA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章 滇黄精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差异性变化研究
    第一节 滇黄精“九蒸九制”炮制后其化学成分转化机制研究
        1 仪器、试药及材料
        2 方法
        2.1 滇黄精炮制品的制备
        2.2 红外光谱化学识别研究
        2.3 滇黄精炮制品多糖的HPGPC分析
        2.4 滇黄精炮制品多糖的PMP-HPLC组分识别
        2.5 滇黄精炮制品醇提物指纹图谱研究
        2.6 滇黄精炮制品总多糖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滇黄精生品的结构表征分析
        3.2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色泽、质地、气味的变化
        3.3 红外光谱方法学考察
        3.4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的红外光谱结果
        3.5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3.6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醇提物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3.7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多糖组分的变化分析
        3.8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多糖的HPLC-PMP单糖组成分析
        3.9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多糖的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不同炮制工艺对滇黄精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1 仪器、试药及材料
        2 方法
        2.1 滇黄精炮制品的制备
        2.2 红外光谱化学识别研究
        2.3 滇黄精炮制品多糖的HPGPC分析
        2.4 滇黄精炮制品醇提物指纹图谱研究
        2.5 滇黄精炮制品总多糖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炮制方法的滇黄精炮制品色泽、质地、气味的变化
        3.2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的红外光谱结果
        3.3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3.4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多糖组分的变化分析
        3.5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多糖的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滇黄精多糖的化学结构修饰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第一节 硫酸化滇黄精多糖的理化特性及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2 方法
        2.1 滇黄精多糖的提取
        2.2 滇黄精多糖的硫酸化修饰
        2.3 滇黄精多糖及其硫酸化衍生物的理化特性
        2.4 滇黄精多糖及其硫酸化衍生物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滇黄精粗多糖及其硫酸化修饰产物总糖含量
        3.2 滇黄精多糖硫酸化衍生物取代度的测定
        3.3 滇黄精多糖与硫酸化滇黄精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4 分子量的分布(Mw)
        3.5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3.6 刚果红实验分析
        3.7 氢谱核磁共振波普分析
        3.8 硫酸化修饰对滇黄精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9 硫酸化修饰对滇黄精多糖体外降血糖活性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乙酰化滇黄精多糖的理化特性及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2 方法
        2.1 滇黄精多糖的提取
        2.2 滇黄精多糖的乙酰化修饰
        2.3 滇黄精多糖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理化特性
        2.4 滇黄精多糖及其乙酰化衍生物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滇黄精粗多糖及其乙酰化修饰产物总糖含量
        3.2 滇黄精多糖乙酰化衍生物取代度的测定
        3.3 滇黄精多糖与乙酰化滇黄精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4 滇黄精多糖与乙酰化衍生物的HPGPC分析结果
        3.5 滇黄精多糖与乙酰化产物单糖组成分析
        3.6 刚果红实验分析
        3.7 氢谱核磁共振波普分析
        3.8 乙酰化修饰对滇黄精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9 乙酰化修饰对滇黄精多糖体外降血糖活性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探讨黄精属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
    1 材料
    2 方法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测序
        2.2 叶绿体基因组的组装与注释
        2.3 SSR分析
        2.4 系统进化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基因组成及分类
        3.2 重复序列分析
        3.3 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全文总结
    (一)研究总结
    (二)存在不足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黄精多糖的提取纯化与分子结构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现状与前景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刺玫果系列保健食品 ——双刺参胶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刺玫果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1.1 刺玫果总黄酮的提取及纯化
        1.1.2 刺玫果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1.1.3 刺玫果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1.1.4 刺玫果提取物的药理活性
    1.2 保健食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保健食品研究现状
        1.2.2 保健食品发展趋势
第2章 刺玫果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2.3 方法与结果
        2.3.1 刺玫果提取物的制备及总黄酮含量测定
        2.3.2 刺玫果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测定
    2.4 结论
第3章 刺玫果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复方配伍的体外活性
    3.1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材料与试剂
    3.3 方法与结果
        3.3.1 单体复方配伍的确定
        3.3.2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3.3.3 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3.3.4 体外抑制α-糖苷酶活性研究
    3.4 结论
第4章 双刺参胶囊总皂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4.1 乙醇热回流法提取双刺参胶囊总皂苷的工艺研究
        4.1.1 试验仪器与设备
        4.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3 方法与结果
        4.1.4 结论
    4.2 柱层析循环联合法同时提取双刺参胶囊总皂苷和多糖的工艺研究
        4.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3 方法与结果
        4.2.4 结论
    4.3 微波-超声协同天然低共熔溶剂法提取双刺参胶囊总皂苷的工艺研究
        4.3.1 试验仪器与设备
        4.3.2 试验材料与试剂
        4.3.3 方法与结果
        4.3.4 结论
    4.4 小结
第5章 双刺参胶囊总皂苷的纯化工艺研究
    5.1 试验仪器及设备
    5.2 试验试剂及药品
    5.3 方法与结果
        5.3.1 树脂的预处理
        5.3.2 溶液的配制
        5.3.3 吸附率与解吸率的测定
        5.3.4 单因素试验
        5.3.5 纯化工艺的优化
        5.3.6 工艺验证性试验及纯度测定
    5.4 小结
第6章 双刺参胶囊的质量研究
    6.1 双刺参胶囊的制备
        6.1.1 处方
        6.1.2 制法
    6.2 双刺参胶囊中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
        6.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6.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6.2.3 方法与结果
        6.2.4 结论
    6.3 双刺参胶囊中紫丁香苷的含量测定
        6.3.1 试验仪器与设备
        6.3.2 试验材料与试剂
        6.3.3 方法与结果
        6.3.4 结论
    6.4 双刺参胶囊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6.4.1 试验仪器与设备
        6.4.2 试验材料与试剂
        6.4.3 方法与结果
        6.4.4 结论
    6.5 小结
第7章 双刺参胶囊的体外活性研究
    7.1 试验仪器与设备
    7.2 试验材料与试剂
    7.3 方法与结果
        7.3.1 溶液的配制
        7.3.2 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
        7.3.3 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7.4 结论
第8章 国产保健食品XXX牌双刺参胶囊研究资料
    8.1 产品研发报告
        8.1.1 安全性论证报告
        8.1.2 保健功能论证报告
        8.1.3 生产工艺研究报告
        8.1.4 技术要求研究报告
    8.2 产品配方资料
    8.3 产品生产工艺资料
    8.4 安全性和保健功能试验资料
    8.5 直接接触保健食品的包装材料的种类、名称
        8.5.1 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种类
        8.5.2 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名称
        8.5.3 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标准号及全文
        8.5.4 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使用依据
    8.6 产品标签、说明书样稿
        8.6.1 产品标签
        8.6.2 XXX牌双刺参胶囊产品说明书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大鲵肉酶解肽制备及抗氧化与免疫调节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鲵研究现状
        1.1.1 大鲵资源
        1.1.2 大鲵肉加工利用现状
    1.2 生物活性肽研究现状
        1.2.1 生物活性肽的分类与功能
        1.2.2 生物活性肽的来源
    1.3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肽
        1.3.1 免疫活性肽的特点
        1.3.2 免疫活性肽的来源
        1.3.3 免疫活性肽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1.4 免疫活性肽的研究方法
        1.4.1 免疫活性肽的制备方法
        1.4.2 免疫活性肽的分离纯化方法
        1.4.3 免疫活性肽的鉴定方法
        1.4.4 免疫活性肽的评价方法
        1.4.5 免疫活性肽存在的抑制酶解研究
    1.5 课题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大鲵肉酶解肽的制备与分离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预处理
        2.2.2 大鲵肉天然肽制备
        2.2.3 大鲵肉酶解肽工艺
        2.2.4 水解度测定
        2.2.5 氨基酸组成分析
        2.2.6 酶解肽分子量测定
        2.2.7 体外免疫活性测定
        2.2.8 酶解肽的分离
        2.2.9 Tricine-SDS-PAGE电泳
        2.2.10 酶解肽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2.2.11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酶解肽与天然肽的品质与感官评价
        2.3.2 水解度曲线
        2.3.3 氨基酸组成分析
        2.3.4 酶解肽分子量分布
        2.3.5 体外免疫活性
        2.3.6 Sephadex G-25 葡聚糖凝胶洗脱曲线
        2.3.7 Tricine-SDS-PAGE电泳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鲵肉酶解肽的抗氧化活性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酶解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3.2.2 酶解肽的体内抗氧化活性
        3.2.3 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体外抗氧化活性
        3.3.2 体内抗氧化活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鲵肉酶解肽的免疫调节活性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体外免疫活性测定
        4.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样
        4.2.3 小鼠免疫脏器指数测定
        4.2.4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4.2.5 酶解肽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影响
        4.2.6 免疫因子测定
        4.2.7 数据处理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酶解肽对免疫低下小鼠生长状况的影响
        4.3.2 酶解肽对正常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4.3.3 酶解肽对免疫低下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4.3.4 酶解肽对免疫低下小鼠分泌IL-6、IFN-γ、TNF-α能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蜂胶黄酮对小鼠铅中毒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铅的来源
    1.2 铅的吸收及分布
    1.3 铅的毒性
        1.3.1 神经系统
        1.3.2 肾脏组织
        1.3.3 肝脏组织
        1.3.4 造血系统
        1.3.5 肠道微生物系统
        1.3.6 生殖系统
        1.3.7 其他组织/系统
    1.4 铅暴露对机体的毒性机制
        1.4.1 氧化应激机制
        1.4.2 炎症机制
    1.5 铅中毒机体的治疗及研究现状
    1.6 黄酮类化合物
        1.6.1 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
        1.6.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7 蜂胶——富含黄酮类化合物
        1.7.1 蜂胶的来源和组成
        1.7.2 蜂胶的生物活性
    1.8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8.1 选题依据
        1.8.2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蜂胶黄酮抗氧化和配位能力的理论研究
    2.1 实验方法
        2.1.1 理论背景
        2.1.2 计算方法
    2.2 结果
        2.2.1 蜂胶黄酮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2.2.2 蜂胶黄酮配位能力的研究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抗氧化能力及其铅配合物光谱特性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对溶液中Pb(Ⅱ)的清除能力
        3.2.2 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及其铅配合物的光谱特性
        3.2.3 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理论分析
        3.2.4 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抗氧化能力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组织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杨梅素对铅暴露小鼠金属离子的影响
        4.2.2 杨梅素对铅诱导的小鼠肾毒性血清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4.2.3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组织中MTs水平的作用
        4.2.4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组织中内源抗氧化剂和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影响
        4.2.5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组织中炎症的影响
        4.2.6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组织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5.1 实验材料及方法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
        5.2.1 杨梅素对铅暴露小鼠金属离子的影响
        5.2.2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毒性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5.2.3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s)水平的作用
        5.2.4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组织中内源抗氧化剂和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影响
        5.2.5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组织中炎症的影响
        5.2.6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杨梅素对铅暴露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
    6.1 实验方法
        6.1.1 动物实验设计
        6.1.2 16s rRNA测序分析
    6.2 结果
        6.2.1 OUT分析
        6.2.2 Alpha多样性分析
        6.2.3 分类学组成分析
        6.2.4 Beta多样性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蜂胶乙醇提取物对铅暴露小鼠氧化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7.1 实验材料及方法
        7.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7.1.2 实验方法
    7.2 结果
        7.2.1 蜂胶乙醇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7.2.2 小鼠行为学分析
        7.2.3 小鼠组织脏器系数的分析
        7.2.4 血液及组织中Pb含量
        7.2.5 血液及组织中金属离子水平
        7.2.6 血液及组织的氧化应激水平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8)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制备表征及抗辐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蕨麻的研究概况
        1.1.1 蕨麻的分布
        1.1.2 蕨麻的营养价值
        1.1.3 蕨麻的药用价值
        1.1.3.1 抗缺氧作用
        1.1.3.2 抗氧化作用
        1.1.3.3 抑菌抗病毒作用
        1.1.3.4 增强免疫力
        1.1.3.5 降血脂减肥作用
        1.1.3.6 补血作用
        1.1.4 蕨麻的经济价值和民俗意义
        1.1.4.1 经济价值
        1.1.4.2 民俗意义
    1.2 硒多糖的研究概况
        1.2.1 硒多糖的分类
        1.2.1.1 天然硒多糖
        1.2.1.2 合成硒多糖
        1.2.2 硒多糖的表征
        1.2.2.1 硒含量测定
        1.2.2.2 分子量测定
        1.2.2.3 红外光谱
        1.2.2.4 XPS分析
        1.2.3 硒多糖的生物活性
        1.2.3.1 抗辐射作用
        1.2.3.2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1.2.3.3 抗肿瘤作用
        1.2.3.4 增强免疫力
        1.2.3.5 抑菌作用
        1.2.3.6 拮抗重金属作用
        1.2.3.7 其他生物活性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SePAP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2.4.1 SePAP的合成方法
        2.2.4.2 SePAP硒含量的测定
        2.2.4.3 单因素实验
        2.2.4.4 响应面设计实验
        2.2.4.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1.1 反应时间对SePAP硒含量的影响
        2.3.1.2 反应温度对SePAP硒含量的影响
        2.3.1.3 投料比对SePAP硒含量的影响
        2.3.1.4 催化剂量对SePAP硒含量的影响
        2.3.2 响应面设计结果
        2.3.2.1 回归方程拟合及方差分析
        2.3.2.2 响应面图和等高线图分析
        2.3.2.3 响应面实验的验证
        2.3.4 不同硒含量SePAP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ePAP的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SePAP硒含量的测定
        3.2.3.2 SePAP分子量的测定
        3.2.3.3 SePAP的紫外扫描
        3.2.3.4 SePAP的红外扫描
        3.2.3.5 SePAP的单糖组成测定
        3.2.3.6 Se PAP的 XPS分析
        3.2.3.7 SePAP的热重分析
        3.2.3.8 SePAP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ePAP的硒含量
        3.3.2 SePAP的分子量
        3.3.3 SePAP的紫外光谱
        3.3.4 SePAP的红外光谱
        3.3.5 SePAP的单糖组成测定
        3.3.6 Se PAP的 XPS分析
        3.3.7 SePAP的热重分析
        3.3.8 SePAP的原子力显微镜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ePAP的抗氧化及抗辐射活性
    4.1 引言
    4.2 SePA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1.1 实验试剂
        4.2.1.2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O_2~-清除率的测定
        4.2.2.2 ·OH清除率的测定
        4.2.2.3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4.2.2.4 数据处理
        4.2.3 结果与分析
        4.2.3.1 PAP/Se PAP对·O_2~-的清除效果
        4.2.3.2 PAP/Se PAP对·OH的清除效果
        4.2.3.3 PAP/Se PAP对 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4.2.4 讨论
    4.3 SePAP的抗辐射活性研究
        4.3.1 实验材料
        4.3.1.1 实验细胞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购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4.3.1.2 实验试剂
        4.3.1.3 实验仪器
        4.3.2 实验方法
        4.3.2.1 细胞的培养、传代、冻存及复苏
        4.3.2.2 建立RAW264.7细胞辐射损伤模型确定辐射剂量
        4.3.2.3 样品处理
        4.3.2.4 PAP/Se PAP的细胞毒性检测
        4.3.2.5 实验分组及操作
        4.3.2.6 CCK-8法测细胞存活率
        4.3.2.7 SOD活性的测定
        4.3.2.8 MDA含量的测定
        4.3.2.9 GSH含量的测定
        4.3.2.10 数据处理
        4.3.3 结果与分析
        4.3.3.1 建立RAW264.7细胞辐射损伤模型确定辐射剂量
        4.3.3.2 PAP/Se PAP细胞毒性检测
        4.3.3.3 PAP/Se PAP对辐射损伤RAW264.7 细胞SOD活力的影响
        4.3.4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SePAP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5.1.2 SePAP的结构表征
        5.1.3 SePA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抗辐射效应
    5.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西洋参总皂苷酸水解产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西洋参介绍
    1.2 西洋参的化学成分
        1.2.1 皂苷类
        1.2.2 多糖类
        1.2.3 氨基酸类
        1.2.4 其他
    1.3 西洋参的药理作用
        1.3.1 抗肿瘤
        1.3.2 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1.3.3 调节免疫力
        1.3.4 其他
    1.4 西洋参抗氧化研究进展
    1.5 西洋参降糖活性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目的及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西洋参总皂苷酸水解产物分离纯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化合物1的鉴定
        2.3.2 化合物2的鉴定
        2.3.3 化合物3的鉴定
        2.3.4 化合物4的鉴定
        2.3.5 化合物5的鉴定
        2.3.6 化合物6的鉴定
        2.3.7 化合物7的鉴定
        2.3.8 化合物8的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洋参总皂苷酸水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3.2.2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3.2.3 清除ABAP自由基能力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洋参中单体化合物的降糖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化合物对 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影响
        4.2.2 化合物对 PTP1B 抑制作用的影响
        4.2.3 α-葡萄糖苷酶竞争或非竞争抑制类型
        4.2.4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竞争或非竞争抑制类型
        4.2.5 酶与抑制剂对接(Docking)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鸡肉寡肽的抗氧化、抗疲劳功能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前言
    1.1 肉鸡行业发展现状
    1.2 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
        1.2.1 氧化与自由基
        1.2.2 抗氧化肽的来源
        1.2.3 抗氧化肽的机理
        1.2.4 抗氧化肽的活性分析
        1.2.4.1 体外抗氧化性活性分析
        1.2.4.2 细胞内抗氧化性活性分析
        1.2.4.3 生物肽内的抗氧化酶
    1.3 抗疲劳肽的研究现状
        1.3.1 疲劳产生机理
        1.3.2 抗疲劳肽研究进展
        1.3.3 抗疲劳检验评价手段
    1.4 活性肽的抗氧化性与抗疲劳性的关系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鸡肉寡肽的制备
        2.2.2 鸡肉寡肽的分子量分布测定
        2.2.3 鸡肉寡肽的游离氨基酸组成测定
        2.2.4 鸡肉寡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2.2.4.1 总还原力测定
        2.2.4.2 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的测定
        2.2.4.3 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2.4.4 DPPH·清除能力的测定
        2.2.5 鸡肉寡肽的细胞抗氧化活性研究
        2.2.5.1 试剂的配制
        2.2.5.2 细胞抗氧化活性实验
        2.2.6 鸡肉寡肽在KM小鼠体内实验
        2.2.6.1 实验动物
        2.2.6.2 小鼠体内抗氧化活性测定
        2.2.6.3 鸡肉寡肽的抗疲劳性测定
        2.2.7 鸡肉寡肽的稳定性测定
        2.2.7.1 不同灭菌温度对鸡肉寡肽的稳定性影响
        2.2.7.2 不同pH对鸡肉寡肽的稳定性影响
        2.2.7.3 不同金属离子对鸡肉寡肽的稳定性影响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EP1与EP2的分子量分布测定
    3.2 EP1与EP2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分析
    3.3 鸡肉寡肽对体外化学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3.1 鸡肉寡肽对总还原力的影响
        3.3.2 鸡肉寡肽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3.3 鸡肉寡肽对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的影响
        3.3.4 鸡肉寡肽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4 鸡肉寡肽对HepG2细胞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4.1 不同浓度的EP1与EP2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分析
        3.4.2 EP1与EP2的细胞抗氧化活性比较
    3.5 EP1与EP2对体内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5.1 EP1与EP2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分析
        3.5.2 EP1与EP2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分析
        3.5.3 EP1与EP2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影响分析
    3.6 EP1与EP2的抗疲劳性分析
        3.6.1 EP1与EP2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6.2 EP1与EP2对小鼠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
        3.6.3 EP1与EP2对小鼠血液指标的影响
        3.6.4 EP1与EP2对小鼠脏器指标的影响
    3.7 EP1与EP2的稳定性和抗氧化稳定性分析
        3.7.1 不同灭菌温度对EP1与EP2稳定性影响
        3.7.2 不同p H对 EP1与EP2 稳定性影响
        3.7.3 不同金属离子对EP1与EP2稳定性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鸡肉寡肽结构分析
        4.1.2 鸡肉寡肽抗氧化效果分析
        4.1.3 鸡肉寡肽抗疲劳功效分析
        4.1.4 鸡肉寡肽抗氧化性与抗疲劳性的关系分析
        4.1.5 鸡肉寡肽的稳定性分析
    4.2 结论
5 论文创新之处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保健食品清除自由基作用的体外测定方法和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酸枣仁蛋白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张红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葛根蛋白的提取及抗氧化、抗疲劳活性研究[D]. 王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微生物发酵法制备植物基免疫功能肽及其活性研究[D]. 刘奇.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4]黄精的化学成分、炮制与结构修饰研究及黄精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D]. 杜泽飞. 大理大学, 2020(05)
  • [5]刺玫果系列保健食品 ——双刺参胶囊的研究[D]. 邸松. 吉林化工学院, 2020(11)
  • [6]大鲵肉酶解肽制备及抗氧化与免疫调节活性研究[D]. 贺屹潮.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7]蜂胶黄酮对小鼠铅中毒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倩. 西北大学, 2020(01)
  • [8]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制备表征及抗辐射效应研究[D]. 慕星星.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3)
  • [9]西洋参总皂苷酸水解产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邹宇潇.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10]鸡肉寡肽的抗氧化、抗疲劳功能活性研究[D]. 戴妍.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保健食品清除自由基作用的体外测定方法及原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