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皮下跖内注射蜂毒诱导对侧热痛觉过敏的机制

大鼠皮下跖内注射蜂毒诱导对侧热痛觉过敏的机制

一、MECHANISMS OF CONTRALATERAL HEAT HYPERALGESIA INDUCED BY SUBCUTANEOUS INTRAPLANTAR BEE VENOM INJECTION IN RATS(论文文献综述)

陈昌茂[1](2021)在《慢性痛与情绪障碍形成的皮层细胞机制》文中认为疼痛是临床上最普遍的病症,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影响了约30%的世界人口。慢性痛通常还会伴随着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持续的组织损伤以及炎症能够引起疼痛以及感觉传导通路中神经可塑性的改变。尽管研究人员已经在脊髓水平上对伤害性信号和神经环路可塑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慢性疼痛的临床治疗仍然缺少有效的药物方案。人脑成像研究揭示了多个大脑皮质区域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变化与慢性痛的发生、发展和维持相关。然而,慢性疼痛发生过程中这些皮质区域的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作用模式,及其功能意义仍知之甚少。为探究慢性疼痛形成的皮层细胞和分子可塑性机制,我们首先采用了一种经典的神经损伤模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构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小鼠模型,并且发现CCI小鼠及其子代雌鼠均表现出显着的痛觉过敏。这些小鼠中,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thyl CpG binding protein 2,MeCP2)在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的锥体神经元中表达增加,并伴随着椎体神经元活性的增加。利用光遗传抑制S1区椎体神经元的活性可以显着缓解小鼠的痛敏。并且利用腺相关病毒介导的RNA干扰,下调S1区锥体神经元中MeCP2表达可降低其神经元的活性,并缓解小鼠的痛敏行为。RNA-seq和ChIP-qPCR分析表明,S1区锥体神经元中大量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其中一些基因受MeCP2调控。此外,我们还发现前肢截肢可引起同侧后肢继发性疼痛的发生,并伴随着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后肢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hindlimb region,S1HL)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常驻免疫细胞)的激活。利用化学遗传持续激活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前肢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forelimb region,S1FL)锥体神经元,可模拟前肢截肢诱发的后肢继发痛效应。利用药理学抑制截肢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可以显着缓解继发性后肢痛觉过敏,并降低其椎体神经元活性。以上的研究表明,组织损伤状态下,皮层小胶质细胞活化/炎症环境通过影响神经元活性而产生持续性疼痛。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我们继续研究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交互作用的细胞模式及其功能意义。我们通过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产生炎症的方式研究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小胶质细胞调控神经元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的机制及其在抑郁情绪中的作用(持续疼痛的小鼠表现出显着的抑郁样行为)。我们对出生后第14天(P14)小鼠腹腔注射LPS建立早期炎症模型。结果发现早期炎症(P14)可在青春期(P45)诱导出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并伴有ACC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锥体神经元活性的降低。利用化学遗传激活ACC锥体神经元可以缓解青春期LPS小鼠的抑郁样行为。通过药理学抑制ACC小胶质细胞,可以增加其椎体神经元的活性,进而缓解LPS小鼠的抑郁样行为。综上所述,组织损伤和炎症均可以诱导小鼠大脑皮层的可塑性改变以及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相互作用,进而产生持续的疼痛和情绪障碍。这些发现,从小胶质细胞角度对慢性疼痛和相关情绪障碍的形成提供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新的理论见解。

陈文阳[2](2020)在《白药膏联合关节镜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白药膏联合膝关节镜滑膜清理术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近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诊断为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都行膝关节镜滑膜清理术,治疗组术后第1天开始外敷白药膏治疗,1次/天,每次贴敷24h,14天为一疗程。对照组术后冰敷患侧膝关节72h。两组都予常规抗风湿及一般支持治疗。观察两组在VAS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的周径(选取髌骨上缘测量)、血清C反应蛋白、治疗优良率等指标,并进行比较评价。结果:临床数据如下,治疗组和对照组入组时在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及平均年龄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两组的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膝关节周径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两组的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都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消肿效果优于对照组;血清C反应蛋白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天、第28天两组的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都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消除炎症效果优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天、第28天两组的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都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膝关节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28天后治疗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的疗效更好。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滑膜清理术后外敷我院自制白药膏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的临床疗效确切,恢复快,近期疗效好。

程艳虎[3](2020)在《芍药苷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疼痛行为及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性(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探讨芍药苷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疼痛行为学和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将48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量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CI组)和CCI+芍药苷(PF组)。CCI组和PF组于大鼠左侧行坐骨神经结扎术,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进行结扎。PF组大鼠术后每日腹腔注射芍药苷(60mg/kg),Sham组和CCI组术后每日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给予14 d。分别在术前1 d(T0)、术后1 d(T1)、术后4 d(T2)、术后7 d(T3)、术后14 d(T4)给药2 h后对各组大鼠测定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和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每组随机取4只大鼠在T2、T3、T4大鼠疼痛行为学测定结束后,麻醉断颈处死取L4-6脊髓节段,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水平。另外每组在T4时随机取4只大鼠在深麻醉下,剖开胸腔充分暴露心脏,经4%多聚甲醛灌注,取固定好的L4-6脊髓节段行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测定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结果:1.各组大鼠术前TWL和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T1、T2、T3、T4时点CCI组和PF组在MWT降低,TWL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CI组比较,T1、T2、T3、T4时PF组MWT升高,TWL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和PF组在T2、T3、T4时间点GFAP表达上调(P<0.05);与CCI组比较,PF组在T2、T3、T4时GFAP的表达下调(P<0.05);3.免疫荧光结果:在T4时点,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明显,细胞数量增多(P<0.05);与CCI组相比,PF组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减弱,细胞数量减少(P<0.05)。结论:1.芍药苷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疼痛行为;2.芍药苷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刘志元[4](2019)在《CXCL12/CXCR4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文中提出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指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所直接引起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原因很多,包括物理,化学损伤,代谢性复合性神经病变外伤,代谢紊乱,感染,中毒,血管病变,肿瘤,神经压迫等多种病因均会导致中枢或外周性神经损伤,从而进·步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可概括为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脊髓及脊髓水平以上的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类在损伤后诱导白细胞向损伤部位迁移、聚集的具有细胞因子活性的小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神经元(包括初级传入神经元和脊髓背角的二级神经元)均能合成趋化因子以及相应的受体,提示趋化因子同样参与了痛觉的传递。近年来,学者们进行了大量关于趋化因子和疼痛的相关性研究。作为近期比较热门的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在病理病理性疼痛中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探讨CXCL12/CXCR4信号通路是否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脊神经结扎(SNL)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方法:1、制作大鼠SNL模型并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2、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XCL12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和分布。3、通过行为学测试研究外源性CXCL12,CXCL12中和型抗体,CXCR4拮抗剂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抑制剂对正常或者SNL模型的大鼠的痛觉敏感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4、通过RT-PCR检测c-Fos和CGRP mRNA的表达水平以评估神经元兴奋性;检测GFAP和iba-1的mRNA水平来评估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检测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评估神经炎症的发展过程;同样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调节因子(Connexin 30,Connexin 43,EAAT 1,EAAT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SNL损伤后引起了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行为学表现,同时伴有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促炎症因子表达的增加。SNL模型同样引起相应脊髓节段CXCL12和CXCR4蛋白的表达上调。2、在SNL模型中,CXCL12主要在神经元中表达,而CXCR4在脊髓背角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均有表达。3、鞘内注射外源性CXCL12能够诱导正常大鼠的痛觉过敏状态,并且能够被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抑制剂fluorocitrate部分逆转。此外,CXCL12还能够增加c-Fos,GFAP和iba-1的mRNA水平。4、单次鞘内注射CXCL12中和性抗体能够短暂逆转大鼠SNL模型引起的神经性疼痛的发生。连续使用CXCL12中和性抗体能够使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出现明显的延迟,并减少脊髓背角中GFAP和iba-1的蛋白表达。5、鞘内注射CXCR4拮抗剂AMD3100同样能够抑制神经性疼痛的发生并部分缓解神经性病理性疼痛的持续。进一步研究证实AMD3100是通过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性(c-Fos,CGRP),减少胶质细胞活化(GFAP,iba-1)以及减少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来实现上述作用。不仅如此,CXCR4拮抗剂AMD3100还能够引起其定位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调节因子表达的上调或下调,其中Connexin 30和Connexin 43表达降低,而EAAT 1和EAAT 2 mRNA水平增加。结论:CXCL12/CXCR4信号通路能够通过中枢敏化机制以及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调控SNL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效干预CXCL12/CXCR4轴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盛晴宇,张泽茹,罗放[5](2019)在《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对阿片诱导痛觉过敏大鼠中央杏仁核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CaMKⅡα)对阿片诱导痛觉过敏(OIH)大鼠中央杏仁核(CeA)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实验一:取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KN93组,每组右侧CeA立体定位置管恢复1周后经颈皮下注射芬太尼(60μg/kg×4次,间隔15 min)造OIH模型,随后对照组及KN93组大鼠CeA区分别注射50%DMSO 0.5μl或CaMKⅡα抑制剂KN93 10 nmol,记录给药前后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实验二:另取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Con-1组、Con-2组、OIH-1组和OIH-2组,建模成功后制成脑片,其中Con-1组与OIH-1组用膜片钳记录CeA区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s);Con-2组和OIH-2组记录CeA区神经元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观察加用KN93 10μmol/L前后上述电流幅值和频率的变化。结果实验一: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两组MWT和TWL均明显降低(P<0.01);与造模后比较,给药后KN93组MWT和TWL明显升高(P<0.01)。实验二:与Con-1组比较,OIH-1组sIPSCs幅值和频率明显降低(P<0.05),给药后OIH-1组sIPSCs幅值和频率明显升高(P<0.05),但对Con-1组无明显影响;与Con-2组比较,OIH-2组mIPSCs幅值和频率亦明显降低(P<0.05),给药前后OIH-2组与Con-2组mIPSCs幅值和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MKⅡα可抑制CeA区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这可能是CaMKⅡα调制阿片诱导痛觉过敏的机制之一。

刘庆广[6](2018)在《基于运动终板功能障碍探讨精准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的镇痛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又称激痛点,是造成慢性软组织疼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局部疼痛和牵涉痛为主的自主神经症状和骨骼肌功能障碍。我们通过钝性打击加离心跑,成功创建了大鼠MTrPs模型。组织形态学和电生理学观察中发现了MTrPs的挛缩结节以及自发性电活动(Spontaneous electrical activity,SEA)。大量研究人员推测挛缩结节发生在运动终板,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的过度释放是导致SEA和挛缩结节产生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尚未给出MTrPs的发生在运动终板的病理组织学实物证据。同时大量的MTrPs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表明,MTrPs的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躯体疼痛及功能障碍。如果MTrPs的产生是运动终板的功能异常导致,那么精准的MTrPs针刺治疗是否可更有效改善运动终板ACh的过量释放并降低SEA尚不清楚。MTrPs针刺可对MTrPs进行灭活,在临床MTrPs治疗过程中是否可通过监测SEA对MTrPs进行充分灭活并改善疼痛患者疼痛水平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对以上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精准针刺MTrPs诱发局部抽搐反应以及MTrPs充分灭活在治疗MTrPs疼痛中的重要性及作用机制。与精准针刺MTrPs相对应的治疗方法是MTrPs远端的针刺。有研究人员提出MTrPs处远端的针刺对MTrPs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远端针刺机制主要是通过内源性的下行抑制系统发挥作用,比如脑啡肽和β-内啡肽的分泌,条件性疼痛调节(conditioned pain modulation,CPM)等。研究发现远端的针刺可导致内源性阿片系统某些蛋白表达发生变化,但尚不清楚对疼痛的影响。另远端针刺会对肌组织造成机械性损伤,兴奋Aδ和C类纤维,激活中缝大核等脊髓上痛负反馈调制机制,引起镇痛作用。这种负反馈调制机制也称为弥散性伤害抑制性控制(diffuse noxious inhibitorycontrols,DNIC),在人体研究中DNIC通常表述为CPM,表现为身体某一部位的持续性疼痛(条件刺激)可以抑制施于身体另一部位的伤害性刺激(实验刺激)所引起的疼痛感知,即为人们所熟悉的“以痛镇痛”现象。通过对CPM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远端非精准针刺MTrPs治疗过程中,CPM的是否镇痛调节中发挥作用。本研究通过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 esterase,ACh E)染色显示运动终板,证实MTrPs挛缩结节发生在运动终板,进一步通过ACh的测定、ACh E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OD)及肌电图观察运动终板功能状态。然后通过对比精准针刺MTrPs和针刺非MTrPs后,肌电图和生化物质的改变,探讨精确MTrPs针刺治疗的重要性。通过临床研究对比MTrPs干针针刺组、肌电图引导MTrPs干针针刺组和肌电图引导MTrPs湿针针刺组,分析MTrPs充分灭活及局部抽搐反应(Local Twitch Response,LRT)在疼痛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CPM评估远端的疼痛刺激在内源性疼痛调节中的可能作用。全方位为MTrPs的发生、诊断和治疗该疾病提供最前沿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指导思路。研究方法研究一:将32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平均年龄7周,体重220±24g)随机分为4组。两个对照组,空白对照组1(C1)和空白对照组2(C2)。两个模型组,MTrPs模型组1(M1)和MTrPs模型组2(M2)。模型组大鼠通过钝性损伤和离心运动建立MTrPs大鼠模型,打击位置为左腓肠肌(GM),共计打击8周,恢复4周。C1和M1用于测量样品中ACh蛋白的含量,而C2和M2用于ACh E染色(形态观察和ACh E OD测定)。大鼠麻醉后,通过肌电图确定MTrPs位置并对GM进行取材。通过ACh E染色对MTrPs进行染色观察,通过Elisa检测ACh浓度结合肌电图分析运动终板的功能状态。研究二:将4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平均年龄7周,体重225±28g)分为4组。36只大鼠进行MTrPs造模干预。将12只大鼠分配到空白对照组(BC)组。MTrPs组通过钝性损伤和离心运动干预,打击部位为左GM 8周,恢复期为4周。建模后,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MTrPs模型对照组(MC),MTrPs针刺组(DNM)和非MTrPs针刺组(DN-n M)。大鼠麻醉后,通过肌电图确定MTrPs位置并对GM进行取材。通过肌电图变化分析两种针刺治疗方式效果,通过Elisa检测ACh、n ACh R、ACh E浓度,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左侧腓肠肌MTrPs区域NGF、Trk A和左侧脊髓L4-L6 BDNF、Trk B蛋白的表达。研究二:在上海体育学院疼痛门诊和上海沪东医院疼痛科就诊的门诊病人。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符合本研究要求的45例颈肩痛患者。向所有参与试验的患者说明实验的目的、方案和流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MTrPs干针针刺组(DN组:反复针刺,抽搐反应消失后结束治疗),肌电图引导MTrPs干针针刺组(DN-EMG组:反复针刺诱发抽搐反应,肌电图波形消失后结束治疗),肌电图引导MTrPs湿针针刺组(WN-EMG组:针刺诱发抽搐反应给药,不反复穿刺,肌电图消失后结束治疗),分析三种治疗方式对肌电图和疼痛水平变化的影响。研究三:本研究招募了年龄在18-40岁之间没有肩颈部持续疼痛的病史的受试者,其中男性(n=23)和女性(n=22)。所有受试者实验前一周和实验过程中要求不能进行强烈的体育运动。受试者被告知详细的研究方案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该研究获得当地伦理委员会(VN-20150051)的批准,并按照“赫尔辛基宣言”进行。这项研究是一项的随机对照研究,分两个阶段(条件性疼痛调节,Conditioned pain modulation,CPM和非CPM),两个阶段测试顺序随机选择,分隔24小时进行测试(第1天和第2天)。非CPM阶段,记录了优势侧冈下肌、旋前圆肌、腓肠肌压力疼痛阈值(PPT),并在冈下肌上施加相当于7cm VAS(PVAS7)的压力刺激,保持1分钟,以诱发局部疼痛和牵涉疼痛。压力刺激释放后,受试者在3D人体疼痛面积统计软件(像素点)上画出压力刺激引起的疼痛面积。在CPM阶段,在对侧小腿上施加80%Max VAS的袖带压力刺激(试验刺激),再次测量PPT和施加PVAS7测试疼痛面积。所有评估均在受试者处于俯卧位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结果研究一1.1.M1组和M2组MTrPs处有大量的SEA(正锐波、纤颤电位和束颤电位等神经源性或肌源性的损害电位)。量化EMG结果显示M1的SEA终板低电位的波幅和终板棘波的频率显着高于与C1。1.2.M1组MTrPs处ACh含量显着高于C1组(p<0.01)。M2组的ACh E OD值显着低于C2组(p<0.01)。此外,M2组中ACh E染色区域的肌纤维宽度大于C2组(p<0.05)。研究二2.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SEA具有较高的波幅和频率。DN-M组治疗后,SEA的终板低电位和终板棘波的波幅和频率都显着降低(p<0.01)。此外,DN-n M组治疗后,SEA终板低电位波幅降低。组间比较,DN-M组SEA波幅和频率在干针针刺后显着低于其余两组(p<0.01)。2.2.干针针刺后,DN-M组ACh水平显着低于MC组(p<0.05),DN-M组ACh R水平显着低于MC组和DN-n M组(p<0.05)。DN-M组ACh E浓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2.3.模型组NGF、Trk A、BDNF、Trk B蛋白的表达升高,但针刺后未发现显着变化。研究三3.1.WN-EMG组虽可以通过药物迅速降低SEA和患者VAS水平,但药效过后SEA的波幅和频率以及患者疼痛水平并未得到良好改善。3.2.SEA的降低与疼痛的降低具有较高相关性。DN组和DN-EMG组更能有效降低SEA、患者疼痛水平和牵涉痛区域(p<0.01)。研究四4.1.CPM过程中,三块肌肉的PPT显着升高(方差分析:F(1,43)=40.73,P<0.01),但性别之间未发现显着性差异(p>0.05)。4.2.女性达到VAS7所需的压力(687.4±236.89 k Pa)显着低于男性男性(971.0±237.67 k Pa)。CPM前和CPM过程中没有发现VAS7压力发生显着性变化(p>0.05)。4.3.女性PVAS7引起的疼痛面积的百分比显着高于男性(P<0.05),CPM前和CPM过程中男女疼痛面积未发现显着性差异。结论:1.MTrPs在运动终板位置发现膨大变粗的肌纤维结构,与MTrPs的形态学吻合,证实了MTrPs发生在运动终板。运动终板处中ACh浓度增加和ACh E表达降低可能引起异常SEA和局部挛缩的主要原因。2.精准的MTrPs处干针针刺比非MTrPs的干针刺更能有效降低SEA的波幅和频率以及改善运动终板的生化水平。3.肌电图可作为MTrPs位置查找和MTrPs灭活状况的观察工具。借助肌电图在MTrPs处反复针刺,诱发局部的抽搐反应,可对MTrPs充分灭活,减轻疼痛。4.远端的疼痛效应(CPM)可以降低疼痛敏感性,但对重度疼痛和牵涉痛面积影响不明显。然而,与男性相比,女性需要较低的机械刺激达到VAS7,同时具有较大的牵涉痛区域。由于本研究实验操作是在正常受试者身上进行,如果受试者是患者的话,CPM对牵涉痛的面积影响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何亚楠[7](2018)在《YNT涂膜剂抗血栓、抗炎作用及其透皮吸收特性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经过前期筛选,采用YN和TV1混合,制备外用透皮吸收制剂YNT涂膜剂,初步探讨YNT涂膜剂经皮给药的抗血栓、抗炎作用,考察YNT涂膜剂联合用药的疗效;对YN涂膜剂和TV1涂膜剂的透皮吸收特性开展研究,为后续YNT涂膜剂的透皮吸收实验及经皮给药制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方法YNT涂膜剂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采用大鼠实验性脑血栓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YN涂膜剂组(10 mg/kg)、TV1涂膜剂组(3.33mg/kg)、YNT高(TV1:YN 6.67:10 mg/kg)、YNT中(TV1:YN 3.33:10 mg/kg)以及YNT低(TV1:YN 1.67:10 mg/kg)剂量组,以神经行为学评分、血液流变学、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以及脑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IL-6、IL-10、IL-1β、TNF-α的含量作为检测指标,考察YNT涂膜剂对大鼠脑血栓形成的影响。YNT涂膜剂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采用尾静脉注射胶原蛋白-肾上腺素复合诱导剂诱导小鼠偏瘫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YN涂膜剂组(20mg/kg)、TV1涂膜剂组(18.88 mg/kg)、YNT高(TV1:YN 37.75:20 mg/kg)、YNT中(TV1:YN 18.88:20 mg/kg)以及YNT低(TV1:YN 9.44:20 mg/kg)剂量组,以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情况、偏瘫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作为检测指标,考察YNT涂膜剂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YNT涂膜剂对小鼠体内抗炎作用的影响研究,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200mg/kg)、YN涂膜剂组(20 mg/kg)、TV1涂膜剂组(18.88mg/kg)、YNT高(TV1:YN 37.75:20 mg/kg)、YNT中(TV1:YN 18.88:20 mg/kg)以及YNT低(TV1:YN 9.44:20 mg/kg)剂量组,以小鼠耳足肿胀度、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组间差异显着性,作为检测指标,考察YNT涂膜剂对小鼠抗炎作用的影响。YNT涂膜剂透皮吸收特性初探,采用改良的TPY-2型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借助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考察YN涂膜剂的体外透皮吸收特性;利用ADP诱导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模型,通过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考察YN涂膜剂对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并用HPLC法检测YN体内代谢的血药浓度;采用改良的TPY-2型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建立TV1涂膜剂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方法。YN涂膜剂和TV1涂膜剂的透皮吸收实验研究,为后续YNT涂膜剂的透皮吸收实验提供方法参考和实验基础。结果1 YNT涂膜剂的抗血栓、抗炎作用探究1.1 YNT涂膜剂对大鼠脑血栓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假手术组,神经行为学无异常;模型组,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与模型组比较,YNT(TV1:YN)涂膜剂高、中、低(6.67:10 mg/kg.BW、3.33:10 mg/kg.BW、1.67:10 mg/kg.BW)剂量组,神经功能有恢复趋势,造模后24 h神经功能评分TV1组、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高、中、低剂量组有降低切变率在10/s、60/s、150/s、200/s下的全血粘度、卡松粘度、FIB含量、延长PT的趋势;高剂量组能显着降低全血粘度1/s、红细胞聚集指数(P<0.05),提示YNT涂膜剂可能是通过改善神经功能缺失、血液黏度、血液流动状态,来抑制脑血栓形成和发展。与模型组比较,YN涂膜剂高剂量组IL-6含量明显升高(P<0.05),高、低剂量组IL-10含量有升高趋势;YNT低剂量组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高、中剂量组TNF-α含量有降低趋势(P>0.05),提示YNT涂膜剂的脑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脑内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与TV1涂膜剂组比较,YNT涂膜剂抑制大鼠实验性脑血栓的形成和发展作用没有显着性差异,YN的加入对YNT涂膜剂的疗效没有增强的作用。1.2 YNT涂膜剂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YNT(TV1::YN)涂膜剂高(37.75:20 mg/kg.BW)剂量组能显着抑制小鼠偏瘫形成(P<0.05),病理学组织结果显示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有轻度淤血,无明显出血,提示YNT涂膜剂可能对抑制小鼠体内血栓形成和发展有一定作用;与TV1涂膜剂组比较,YNT涂膜剂抑制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没有显着性差异,YN的加入对YNT涂膜剂的疗效没有增强的作用。1.3 YNT涂膜剂对小鼠抗炎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YNT(TV1:YN)涂膜剂高、中、低(37.75:20 mg/kg.BW、18.88:20 mg/kg.BW、9.44:20 mg/kg.BW)剂量组有抑制腹腔毛细管通透性亢进趋势,低剂量组有抑制耳肿胀度趋势,提示YNT涂膜剂对急性炎症可能有效,其抗炎机制和有效剂量待进一步研究;与TV1涂膜剂组比较,YNT涂膜剂对小鼠抗炎作用没有显着性差异,YN的加入对YNT涂膜剂的疗效没有增强的作用。2 YNT涂膜剂透皮吸收特性初探2.1 YN涂膜剂透皮吸收实验方法摸索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YN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良好,该检测分析方法科学可靠,适用于YN涂膜剂的体外透皮吸收实验。2.2 YN涂膜剂的抗血小板聚集及体内血药浓度检测方法摸索实验结果表明:YN涂膜剂对ADP诱导下大鼠的体内血小板聚集有一定抑制作用,30 min处有最大抑制率和最高血药浓度。2.3 TV1涂膜剂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方法摸索经实验初步发现,TV1涂膜剂在体外透皮吸收实验中,2 h开始TV1的B峰能明显透过皮肤进入到接收液中,透皮吸收72 h后在接收液中TV1的B峰仍能检测得出,其余峰暂时还未能在接收液中检测出。结论综上所述,YNT涂膜剂可能是通过改善神经功能缺失,改善大鼠血液黏度,从而对抑制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产生一定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小鼠体内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可能有效,同时有一定抗急性炎症作用,在抗血栓和抗炎药效方面,YN的加入对YNT涂膜剂的疗效没有增强的作用;为YNT联合用药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和新的思路;所建立的YN含量测定方法及TV1透皮吸收方法的摸索,为后续YNT涂膜剂经皮给药体内外实验研究和经皮制剂研发提供了方法参考。

赵爽[8](2018)在《硫化氢在疼痛形成及中枢认知功能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作为一种气体分子,参与生物体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硫化氢参与调节多个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内源性及外源性硫化氢均在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是一种配体门控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其亚型B在脊髓中发挥重要的疼痛传导作用。有研究显示,NMDA受体的激活介导了福尔马林诱发的痛觉过敏,其产生与外周组织和神经损伤有关。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硫化氢诱发海马长时程动作电位(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其方式主要通过增加NMDA受体磷酸化介导的电流而产生。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易导致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慢性损害及功能障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一种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受累的感觉神经分布区常常发生针刺样、烧灼样、电击样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有报道指出,在糖尿病患者中,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的发生率约为7.5%-24%。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及智能减退,同时伴有学习能力和执行力下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有研究显示高血糖可引起大脑神经元损害,也有报道将认知功能障碍归结为糖尿病晚期并发症之一。硫化氢存在多种神经保护作用,已被国内外大量实验所证实,主要包括抗神经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损伤和抗缺氧缺血性神经损伤。有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中硫化氢水平显着降低,同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且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硫化氢可增加神经细胞的可塑性,从而减少海马神经元的凋亡。临床上,糖尿病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内源性硫化氢的关系尚不明确,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通过中枢和外周机制,减少免疫炎症反应中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本研究探讨硫化氢参与疼痛的机制和硫化氢在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认知功能中的作用及机制,并且评价右美托咪定对糖尿病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血浆中硫化氢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第一部分硫化氢参与大鼠痛觉过敏的形成目的: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一种内源性神经递质,主要调节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疼痛信号转导。本研究旨在观察硫化氢对大鼠行为学影响及在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对NMDA受体2B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为临床疼痛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法:清洁级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连续5天足底注射NaHS和福尔马林,每天一次,观察最后一次给药后2小时大鼠双侧足底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变化及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NMDA受体2B mRNA和蛋白水平;足底注射NaHS前鞘内注射5-磷酸吡多醛依赖性酶-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nthionine-β-synthetase,CBS)抑制剂羟胺(Hydroxylamine,HA)或硫化氢的清除剂高铁血红蛋白(methemoglobin),观察给药后2小时对侧足底PWT变化;大鼠鞘内注射NaHS前鞘内注射NMDA受体阻断剂美金刚(memantine),于给药后15min,30min,45min,60min,120min时观察大鼠对侧后足PWT变化。结果:大鼠连续5天足底注射NaHS可显着降低对侧后足PWT,而注射福尔马林对大鼠对侧后足PWT无明显影响;福尔马林诱发的痛觉过敏大鼠中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NMDA受体(NMDA receptor,NMDAR)-2BmRNA和蛋白水平显着升高;NaHS诱发的痛觉过敏大鼠脊髓背角中NMDAR-2BmRNA和蛋白显着升高,而背根神经节中NMDAR-2BmRNA和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足底注射NaHS前鞘内注射羟胺或高铁血红蛋白可减轻NaHS诱发的对侧后足痛觉过敏;大鼠鞘内注射NaHS前,鞘内注射美金刚可减轻NaHS诱发的对侧后足痛觉过敏。小结:足底注射外源性硫化氢导致大鼠对侧后足痛觉过敏;足底注射福尔马林不能导致大鼠对侧后足痛觉过敏;外源性硫化氢所致大鼠对侧后足痛觉过敏的机制可能脊髓背角NMDAR-2B的上调有关。第二部分海马硫化氢参与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形成目的:观察糖尿病神经痛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测定糖尿病神经痛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海马中硫化氢含量及CBSmRNA和蛋白含量。方法:将2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神经痛组(n=12),通过腹腔注射佐脲链菌素60 mg/kg制作糖尿病神经痛大鼠模型,分别于试验开始前5d进行Morris水迷宫适应性训练,于成模当天及成模后7、14、21、28d分别行Morris水迷宫检测,记录每只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区的次数及平台停留时间。水迷宫检测后处死大鼠行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海马区细胞凋亡、液相色谱测各组海马组织内源性硫化氢含量、测定大鼠海马CBS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糖尿病神经痛大鼠在成模后14d、21d和28d的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21d和28d时穿越平台次数和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减少;糖尿病神经痛大鼠海马CA1区细胞排列紊乱,锥体细胞排列松散,不整齐,海马内出现核固缩现象,存在神经细胞的缺失;糖尿病神经痛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明显增多,海马内硫化氢含量降低,海马内CBSmRNA和蛋白水平减少。小结:糖尿病神经痛大鼠会产生认知功能障碍,随着时间推移其认知功能障碍加重;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与神经细胞的凋亡、海马硫化氢及CBS含量降低有关。第三部分外源性硫化氢对糖尿病神经痛大鼠中枢认知功能的影响目的:观察外源性硫化氢对糖尿病神经痛认知功能障碍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方法:6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分为5组:对照组(C组)、糖尿病神经痛组(DNP组)、低浓度硫化氢保护组(DSL组)、高浓度硫化氢保护组(DSH组)及单纯硫化氢对照组(S组)(n=12)。分别于试验开始前5d进行Morris水迷宫适应性训练及成模当天及成模后7d、14d、21d和28d分别行Morris水迷宫,记录每只大鼠的逃避潜伏期。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细胞病理改变及细胞凋亡情况。测定各组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yrosine related receptor kinase,Trk)B、NMDAR-2A/2BmRNA和蛋白水平;免疫组化测定大鼠海马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eptide,Aβ)-40和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水平;RT-PCR法测定大鼠海马APPmRNA、β-分泌酶(β-secreatase,BACE)1mRNA水平;RT-PCR法测定大鼠海马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mRNA、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RNA、核因子κB65(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65)mRNA。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DSL组21d、28d时逃避潜伏期较DNP组缩短,DSH组14d、21d和28d时逃避潜伏期较DNP组缩短。DSL组、DSH组海马细胞排列及形态较DNP组有所改善。DSL组和DSH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较DNP组减轻。与C组比较,DNP组大鼠海马BDNF/TrkB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DNP组比较,DSL组、DSH组大鼠海马BDNF/TrkB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与C组比较,DNP组大鼠海马NMDAR-2A/2B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高;与DNP组比较,DSL组和DSH组大鼠海马NMDAR-2A/2B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免疫荧光显示DNP组Aβ-40、APP较C组阳性细胞明显增多,胞浆着色明显加深,IHS评分分析显示:DNP组IHS评分较C组明显增高,DSH组IHS评分较DNP组明显降低,DSL组IHS评分与DNP组比较无明显变化。DNP组大鼠海马APPmRNA、BACE1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C组;与DNP组比较,DSL组和DSH组大鼠海马APPmRNA、BACE1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与C组比较,DNP组海马促炎因子IL-1βmRNA、TNF-αmRNA、NF-κB65mRNA增加;与DNP组比较,DSL和DSH组海马IL-1βmRNA、TNF-αmRNA、NF-κB65mRNA基因表达均明显减少。小结:糖尿病神经痛大鼠可产生认知功能障碍,腹腔注射NaHS可改善其认知功能;腹腔注射NaHS对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与剂量相关;其机制与抑制Aβ增加、BDNF/TrkB通路、减少炎性因子以及下调NMDAR-2A/2B的表达有关。第四部分硫化氢在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认知功能中的作用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糖尿病患者脊柱手术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硫化氢在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认知功能中的作用。方法: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前瞻性收集我院糖尿病患者全麻下行腰椎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于麻醉诱导前30min(T0)、手术结束时(T1)和术后第2d(T2)观察血清中TNF-α、IL-6、IL-10、CRP的浓度变化,同时测定血乳酸和血糖。分别于T0和T2采集患者静脉血,ELISA法测定血清中S100β浓度,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血清中硫化氢浓度。并于手术前一天、T2及术后一个月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并对两组患者术中全麻药物的用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T2时TNF-α、IL-6、CRP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T1、T2时IL-10显着升高(P<0.05)。T2时,D组TNF-α、IL-6水平显着低于C组;IL-10水平显着高于C组(P<0.05)。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时血乳酸和血糖明显升高(P<0.05)。与T0比较,两组患者T2时血清S100β浓度明显增高,D组患者血清S100β浓度降低。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硫化氢含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T2时,两组患者MMSE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D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2d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D组明显低于C组(P<0.05)。D组术中麻醉药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小结:右美托咪定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脊柱手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其发生机制与减少全麻药物的使用,降低促炎因子及S100β的升高,促进抑炎因子的升高有关。硫化氢在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认知功能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结论:1.足底及鞘内给予外源性硫化氢可导致大鼠对侧后足痛觉过敏,抑制硫化氢的生成或清除硫化氢可减轻大鼠对侧后足痛觉过敏。其机制与外源性硫化氢上调脊髓背角NMDAR-2B受体有关。2.糖尿病神经痛大鼠随时间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与时间呈正相关。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与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有关。糖尿病神经痛大鼠海马内硫化氢含量降低,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形成与内源性硫化氢减少有关。3.糖尿病神经痛大鼠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产生认知功能障碍,腹腔注射NaHS能改善其认知功能,高浓度NaHS改善作用更明显。其作用机制与Aβ通路、BDNF/TrkB通路、抑制炎性因子的增加以及下调NMDAR-2A和NMDAR-2B的表达有关。4.右美托咪定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脊柱手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其发生机制与减少全麻药物的使用,降低促炎因子及S100β的升高,促进抑炎因子的升高有关。硫化氢在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认知功能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

刘哲伦[9](2018)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电针频率对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肿胀、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的影响,并且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P物质(SP)含量,以期为临床电针参数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AS9.2统计学软件,按照1:1:1比例产生90例不重复的随机数字(1—90号),按照就诊顺序,将1-30号分到治疗1组、31-60号分到治疗2组、61-90号分为治疗3组。三组患者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予以血管二级预防治疗,并根据患者基础疾病予以对症处理,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稳定斑块、降压药物、控制血糖等基本治疗,并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三组患者均予以电针治疗,电针波形均予以连续波,治疗1组患者频率选择2Hz,治疗2组为50Hz,治疗3组为100Hz,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般不超过3mA,3组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40分钟,共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治疗3组患者疼痛改善优于治疗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患者在疼痛改善方面优于治疗2组和治疗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手部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治疗1组和3组患者手部肿胀程度改善优于治疗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患者在手部肿胀程度改善方面与治疗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治疗3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改善优于治疗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患者在Fugl-Meyer量表评分改善方面优于治疗2组和治疗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CGRP、SP血清含量比较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在CGRP血清含量比较方面,治疗1组和3组患者CGRP血清含量改善优於治疗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与治疗3组在血清CGRP含量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血清SP含量比较方面,治疗3组患者血清SP含量低于治疗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患者在血清SP含量低于治疗2组和治疗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结束后,治疗1组患者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4例,临床总有效率86.6%,治疗2组患者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临床总有效率76.6%,治疗3组患者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9例,临床总有效率70%,三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治疗2组和治疗3组。结论:2Hz、50 Hz与100 Hz频率电针治疗均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肩部疼痛、手部肿胀、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血清CGRP和SP含量,但相对于50 Hz与100 Hz频率,采取2 Hz频率电针治疗本病是最优的电针参数选择。

魏磊[10](2017)在《CXCR4启动子区低甲基化介导其上调诱导大鼠炎症性痛敏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炎症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有研究报道DNA甲基化与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有关。然而,在炎症性痛敏情况下,DNA甲基化是否参与调控特定基因表达进而介导炎症痛敏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CFA诱导的慢性炎症痛中的作用,并从表观遗传学的方面研究CXCR4基因启动子调控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在基因、分子和整体水平来探讨CXCL12/CXCR4信号通路在慢性炎症痛中的作用特点及其机制。方法1.用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大鼠炎症疼痛模型的建立2.用行为学检测来判断大鼠的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的程度3.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来定位表达CXCR4的细胞类型4.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RGs中CXCR4蛋白含量变化情况5.用Real-time PCR法检测CXCLl2和CXCR4 mRNA的表达6.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和重亚硫酸测序PCR(BSP)对CXCR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7.用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法(ChIP)检测NF-κB p65与CXCR4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结合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能诱导大鼠出现显着的痛觉过敏,同时也能显着增加背根神经节(DRG)中的CXC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其配体CXCL12表达同样显着上调。鞘内注射CXCR4阻断剂AMD3100能显着缓解炎症大鼠的痛觉过敏,效果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进一步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和重亚硫酸测序PCR分析发现,足底注射CFA后,CXCR4启动子调控区CpG岛发生明显的去甲基化,参与DNA甲基化酶DNMT3b也显着下调。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CXCR4启动子调控区CpG岛上存在3个潜在的P65结合位点,并进一步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证实确实存在,且炎症组的结合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炎症痛时DRG中CXCR4基因启动区低甲基化同时增强p65结合进而促进CXCR4基因表达上调,高表达的CXCR4可能参与外周痛觉信号的调制,最终产生炎症性痛过敏;这些研究结果有望从表观遗传的角度为治疗慢性痛提供理论依据。

二、MECHANISMS OF CONTRALATERAL HEAT HYPERALGESIA INDUCED BY SUBCUTANEOUS INTRAPLANTAR BEE VENOM INJECTION IN RA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ECHANISMS OF CONTRALATERAL HEAT HYPERALGESIA INDUCED BY SUBCUTANEOUS INTRAPLANTAR BEE VENOM INJECTION IN RATS(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痛与情绪障碍形成的皮层细胞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慢性疼痛概述
        1.1.1 疼痛分类
        1.1.2 慢性痛流行病学
        1.1.3 慢性痛的评估与治疗
        1.1.4 疼痛研究的动物模型
        1.1.5 慢性痛的形成机制
    1.2 大脑皮层与慢性痛
        1.2.1 感觉传导通路
        1.2.2 皮层可塑性与慢性痛
        1.2.3 躯体感觉皮层与慢性痛
        1.2.4 小胶质细胞调控慢性痛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1 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模型
        2.2.2 截肢模型的建立
        2.2.3 早期炎症模型建立
    2.3 小鼠痛行为检测
        2.3.1 小鼠机械痛阈测定
        2.3.2 小鼠热痛阈值测定
    2.4 小鼠抑郁样行为检测
        2.4.1 开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
        2.4.2 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
        2.4.3 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
        2.4.4 糖水偏好测试(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
    2.5 免疫荧光
    2.6 脑片电生理
    2.7 立体定位与病毒注射
    2.8 光遗传与化学遗传
    2.9 在体双光子钙成像
    2.10 Western blot
        2.10.1 样本制备及组织蛋白提取
        2.10.2 SDS-PAGE电泳分离蛋白
        2.10.3 免疫反应
        2.10.4 蛋白半定量分析
    2.11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2.11.1 单细胞获取
        2.11.2 流式细胞分选
        2.11.3 超声破碎与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2.11.4 DNA的提取与纯化
    2.12 定量PCR检测
        2.12.1 RNA提取
        2.12.2 反转录与定量PCR
    2.13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躯体感觉皮层锥体神经元对慢性痛的调控
        3.1.1 慢性痛小鼠模型建立
        3.1.2 慢性痛小鼠S1区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
        3.1.3 调控S1区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影响小鼠的疼痛
        3.1.4 慢性痛小鼠锥体神经元中MeCP2表达增加
        3.1.5 过表达锥体神经元的MeCP2调节小鼠慢性痛
        3.1.6 敲低锥体神经元的MeCP2的表达缓解小鼠慢性痛
        3.1.7 MeCP2调解神经元电活动以及慢性痛的分子机制
    3.2 躯体感觉皮层小胶质细胞调节慢性痛
        3.2.1 截肢模型建立及小鼠继发痛的产生
        3.2.2 截肢小鼠S1区神经元的活性变化
        3.2.3 截肢后继发痛小鼠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3.2.4 激活S1FL锥体神经元对小鼠痛行为影响
        3.2.5 持续的激活SIFL中锥体神经元对S1HL的影响
        3.2.6 抑制小胶质细胞影响截肢后继发痛
    3.3 前扣带回皮层小胶质细胞调节抑郁样行为
        3.3.1 LPS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并伴随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3.3.2 LPS诱导的抑郁样小鼠ACC的锥体神经元活性下降
        3.3.3 调控ACC中锥体神经元活性对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3.3.4 调控小胶质细胞对LPS诱导抑郁样的及神经元活性的影响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白药膏联合关节镜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X线分期标准
        1.2.3 中医诊断标准
        1.2.4 纳入标准
        1.2.5 排除标准
        1.2.6 受试者脱落标准
    1.3 试验药物
    1.4 基础用药
2 临床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麻醉准备
        2.2.3 术中操作
        2.2.4 术后处理
        2.2.5 术后康复锻炼
    2.3 白药膏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监测
    2.4 观察指标
        2.4.1 视觉模拟评分法
        2.4.2 膝关节周径测量(cm)
        2.4.3 血清C反应蛋白(CRP)(mg/L)
        2.4.4 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表
    2.5 疗效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均衡性比较
    3.2 两组治疗后膝关节VAS疼痛评分比较
    3.3 膝关节周径的比较
    3.4 血清C反应蛋白(crp)比较
    3.5 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的比较
    3.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4.1.1 病因病机
        4.1.2 中药内服治疗
        4.1.3 中药外用治疗
    4.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4.2.1 现代医学对RA的发病因素及病理的认识
        4.2.2 现代的医学方法治疗RA
    4.3 白药膏的药物功效、组成分析
    4.4 白药膏的现代药理研究
    4.5 白药膏在临床中的运用
    4.6 中医运用白药膏对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治疗
    4.7 白药膏在本次研究中的疗效分析
    4.8 影响中药外用的因素
    4.9 白药膏的安全性分析
    4.10 综合疗效分析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外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芍药苷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疼痛行为及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4)CXCL12/CXCR4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CXCL12/CXCR4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NL模型)脊髓中表达的变化以及在脊髓背角的分布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以及耗材
        4、实验试剂购买以及配制
    二 方法
        1 脊神经选择结扎模型的建立
        2 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测试
        3 RT-PCR测定GFAP和iba-1以及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
        4 Western Blot检测CXCL12以及CXCR4在SNL后的表达曲线
        5 利用IHC检测CXCL12以及受体CXCR4在脊髓背角表达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其定位的细胞
    三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SNL模型产生的机械性痛觉过敏以及温度痛觉敏感
        2 SNL导致活化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增加
        3 在SNL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后CXCL12/CXCR4在脊髓中表达的变化及其在脊髓背角的分布情况
    五 讨论
第二章 CXCL12/CXCR4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以及维持阶段中的作用及其涉及的中枢敏化机制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以及耗材
        4 实验试剂配制
    二 方法
        1 脊神经选择结扎模型的建立
        2 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测试
        3 鞘内注射
        4 RT-PCR测定c-Fos,CGRP,GFAP和iba-1以及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
        5 利用IHC检测GFAP以及OX-42在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
    三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鞘内注射外源性CXCL12能够通过改变神经元(c-FOS)以及胶质细胞(GFAP,iba-1)兴奋性引起正常大鼠痛觉敏感性(包括机械痛域和热痛阈)的变化
        2 CXCL12中和型抗体对SNL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和维持的影响
        3 阻断SNL后CXCL12的上调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4 鞘内注射CXCR4拮抗剂AMD3100对SNL模型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和维持的影响
        5 降低CXCR4活性能够通过调控中枢敏化机制来缓解SNL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五 讨论
第三章 CXCL12/CXCR4通过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机制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以及耗材
        4 实验试剂配制
    二 方法
        1 IHC免疫荧光双染确定CXCL12及其受体CXCR4在脊髓背角的细胞定位
        2 行为学测试探究星形胶质细胞代谢抑制剂fluorocitrate能否逆转外源性的大鼠CXCL12引起的痛觉敏感状态
        3 RT-PCR检测鞘内注射CXCR4拮抗剂是否能够影响CXCR4定位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相关的神经性病理性疼痛调控因子mRNA的表达
    三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SNL模型引起CXCL12在神经元表达,CXCR4在神经元以及星形胶质细胞表
        2 氟柠檬酸盐(Fluorocitrate)能够部分缓解CXCL12在正常大鼠引起的痛觉敏感状态
        3 CXCR4拮抗剂AMD3100能够降低星形胶质源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调节因子的mRNA表达
    五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表
综述(一) 神经性疼痛的病因学以及治疗策略
    References
综述(二) 趋化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References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对阿片诱导痛觉过敏大鼠中央杏仁核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6)基于运动终板功能障碍探讨精准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的镇痛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立项依据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3.1 实验一技术路线图
        3.2 实验二技术路线图
        3.3 实验三技术路线图
        3.4 实验四技术路线图
文献综述
    1 肌筋膜触发点
    2 MTrPs组织病理学特性
        2.1 MTrPs形态学染色
        2.2 运动终板染色
    3 MTrPs生化特性
        3.1 致痛因子
        3.2 ACh、nAChR、AChE
        3.3 NGF、TrkA、BDNF、TrkB
    4 MTrPs生理学特性
        4.1 SEA
        4.2 肌梭放电
        4.3 局部抽搐反应
    5 MTrPs发病机制研究
        5.1 神经肌肉接头
        5.2 慢性损伤
    6 MTrPs临床研究
        6.1 流行性病学研究
        6.2 MTrPs临床特点
        6.3 MTrPs临床诊断标准
        6.4 MTrPs临床治疗
        6.5 针刺镇痛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肌筋膜触发点大鼠腓肠肌运动终板的形态学及电生理学观察
    1 研究对象
        1.1 动物分组
    2 研究方法
        2.1 MTrPs模型的建立
        2.2 MTrPs识别及肌电信号采集
        2.3 MTrPs组织学观察
        2.4 Elisa测定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动物行为学观察
        4.2 MTrPs检查
        4.3 肌电图观察
        4.4 ACh含量测定及肌电图分析
        4.5 运动终板形态学观察及统计
    5 分析与讨论
        5.1 MTrPs动物造模
        5.2 MTrPs SEA
        5.3 运动终板ACh和AChE
        5.4 MTrPs运动终板染色
    6 结论
第二部分 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对大鼠运动终板生理生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MTrPs模型建立
        2.2 MTrPs位置确定
        2.3 MTrPs针刺治疗
        2.4 EMG记录检查
        2.5 蛋白的提取及测定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干针针刺MTrPs对SEA的影响
        4.2 ACh,nAChR和AChE的水平
        4.3 MTrPs NGF、BDNF、TrkA、TrKB蛋白表达
    5 讨论
        5.1 MTrPs nEMG
        5.2 MTrPs ACh、nAChR、AChE
        5.3 NGF、TrkA、BDNF、TrkB
        5.4 局部抽搐反应
    6 结论
第三部分 肌电图监测下对肌筋膜触发点充分针刺灭活治疗颈肩痛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操作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3.2 肌电图
        3.3 各组针刺次数及治疗前后VAS评分
        3.4 肌电图变化和VAS变化相关性分析
        3.5 MTrPs针刺后牵涉痛区域范围变化分析
    4 讨论
        4.1 MTrPs的成因
        4.2 各组治疗前后肌电图分析
        4.3 针刺前后各组VAS疼痛变化
        4.4 牵涉痛区域的变化
        4.5 MTrPs针刺镇痛机理
    5 结论
第四部分 模拟远端疼痛刺激对疼痛阈值及牵涉痛的影响分析
    2 材料和方法
        2.1 受试者
        2.2 实验设计
        2.3 压力疼痛敏感性评估
        2.4 由压力刺激引起的疼痛
        2.5 条件调节疼痛
        2.6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参与者特征
        3.2 压力疼痛阈值和CPM
        3.3 牵涉痛和CPM
        3.4 PPT变化与像素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压痛阈值和CPM
        4.2 由于VAS7压力引起的牵涉痛疼痛区域
        4.3 扩大牵涉痛区域和CPM
        4.4 临床意义
    结论
研究总结
研究创新性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资助声明
致谢

(7)YNT涂膜剂抗血栓、抗炎作用及其透皮吸收特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YNT涂膜剂抗血栓、抗炎作用探究
    第一节 YNT涂膜剂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5 结果讨论
        6 实验结论
    第二节 YNT涂膜剂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5 结果讨论
        6 实验结论
    第三节 YNT涂膜剂的小鼠抗炎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5 结果讨论
        6 实验结论
第二部分 YNT涂膜剂体外透皮吸收初探
    第一节 YN涂膜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方法摸索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果讨论
        5 实验结论
    第二节 YN涂膜剂的抗血小板聚集及体内血药浓度检测方法摸索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果讨论
        5 实验结论
    第三节 TV1涂膜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方法摸索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果讨论
        5 实验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已发表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硫化氢在疼痛形成及中枢认知功能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硫化氢参与大鼠痛觉过敏的形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海马硫化氢参与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形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外源性硫化氢对糖尿病神经痛大鼠中枢认知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硫化氢在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认知功能中的作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硫化氢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不同频率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古代文献的病理研究
        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3 中药疗法
        1.4 针灸疗法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
        2.1 关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诊断
        2.2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
        2.3 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病例来源及分组
    2. 诊断标准
        2.1 缺血性脑卒中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2.3 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治疗方法
    6. 观察指标
        6.1 疼痛评分
        6.2 肿胀程度评估
        6.3 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定
        6.4 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含量
        6.5 临床疗效
    7. 统计学方法
    8. 结果
        8.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8.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AS)比较
        8.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手部肿胀程度比较
        8.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
        8.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GRP、SP含量比较
        8.6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治疗选穴原则
    2. 电针对不同系统的调节作用
        2.1 循环系统
        2.2 消化系统
        2.3 神经系统
        2.4 呼吸系统
    3. 不同电针频率作用机制
    4. CGRP、SP与肩周综合征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综述
    参考文献

(10)CXCR4启动子区低甲基化介导其上调诱导大鼠炎症性痛敏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CFA诱导炎症痛模型的建立
    2.3 行为学实验
        2.3.1 机械痛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PWT)测量
        2.3.2 检测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 PWL)
    2.4 免疫荧光检测
    2.5 WESTING BLOTTING检测DRGS中CXCR4蛋白表达
        2.5.1 试剂和仪器
        2.5.2 实验方法
    2.6 实时定量PCR
        2.6.1 试剂与仪器
        2.6.2 实验方法
    2.7 甲基化检测
        2.7.1 试剂与仪器
        2.7.2 提取DNA
        2.7.3 亚硫酸盐转换DNA
        2.7.4 MSP和BSP过程
        2.7.5 BSP产物的回收,连接
        2.7.6 BSP产物克隆及测序
        2.7.7 实验方法
    2.8 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
第三部分 结果
    3.1 CXCR4参与CFA诱导的大鼠炎症痛的发生和发展
        3.1.1 建立CFA诱导的炎症痛大鼠模型
        3.1.2 免疫荧光法检测CXCR4与 β-tubulin共表达情况
        3.1.3 CXCR4参与CFA诱导的炎症痛形成
    3.2 CFA导致CXCR4启动子区CPG岛去甲基化
        3.2.1 CFA导致CXCR4启动子调控区CpG岛去甲基化
    3.3 CFA导致CXCR4基因启动子区去甲基化机制
        3.3.1 CFA导致DNA甲基化酶DNMT3b表达下降
    3.4 CFA增强转录因子NF-ΚB P65与CXCR4基因启动子区结合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本文使用的缩略词表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项目
致谢

四、MECHANISMS OF CONTRALATERAL HEAT HYPERALGESIA INDUCED BY SUBCUTANEOUS INTRAPLANTAR BEE VENOM INJECTION IN RATS(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痛与情绪障碍形成的皮层细胞机制[D]. 陈昌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白药膏联合关节镜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近期疗效观察[D]. 陈文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芍药苷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疼痛行为及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D]. 程艳虎.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4]CXCL12/CXCR4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D]. 刘志元. 苏州大学, 2019(06)
  • [5]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对阿片诱导痛觉过敏大鼠中央杏仁核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J]. 盛晴宇,张泽茹,罗放.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9(06)
  • [6]基于运动终板功能障碍探讨精准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的镇痛机理[D]. 刘庆广.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7]YNT涂膜剂抗血栓、抗炎作用及其透皮吸收特性初探[D]. 何亚楠. 大理大学, 2018(01)
  • [8]硫化氢在疼痛形成及中枢认知功能中的作用[D]. 赵爽.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9]不同频率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哲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10]CXCR4启动子区低甲基化介导其上调诱导大鼠炎症性痛敏的机制研究[D]. 魏磊. 苏州大学, 2017(04)

标签:;  ;  ;  

大鼠皮下跖内注射蜂毒诱导对侧热痛觉过敏的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