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

大黄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

一、大黄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泺,顾美婷,何水平,唐千捷[1](2021)在《承气通腑法在先天性肠闭锁术后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承气通腑法对先天性肠闭锁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促进作用, 以期为改善先天性肠闭锁预后提供新方法。方法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研究, 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60例,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儿采用肠闭锁肠切除端端吻合术, 对照组在术后常规给予禁食、胃肠减压及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承气通腑方组方和四磨汤口服液。观察两组患儿术后伤口愈合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肛门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对照组30例, 其中男16例, 女14例;患儿均为出生48 h内的新生儿。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为(6.07±1.14)d, 肠鸣音恢复时间为(2.70±0.88)d, 完全经口进食时间为(13.23±1.74)d, 肛门排便时间为(9.10±1.63)d, 住院时间为(28.10±6.49)d;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为(7.20±1.24)d, 肠鸣音恢复时间为(3.20±0.85)d, 完全经口进食时间为(14.30±1.54)d, 肛门排便时间(10.57±1.60)d, 住院时间为(32.23±6.66)d。观察组患儿的伤口愈合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完全经口进食时间、肛门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承气通腑方联合四磨汤口服液的中医内外兼治通腑法, 可促进新生儿的先天性肠闭锁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而且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 是值得推广的新型中医治疗方法。

何晨曦,张卉,谢秀春,金暄,于瑛,吴夏颖,郭小霞,冯爱民[2](2021)在《早期鼻饲生大黄粉防治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早期鼻饲生大黄粉对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对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符合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的中晚期早产儿72例,按照2:1随机分为生大黄粉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24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根据鼻饲生大黄粉给药时间,分为出生后6~24 h内、出生后24~48 h内两组。结果观察组患儿入院后开奶时间、胎粪排空所需时间、奶量达到20 mL/kg·d所需时长、住院时长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早产儿出生后早期鼻饲生大黄粉可减轻胃肠功能障碍程度,缩短治疗周期,尽早促进肠内营养,且无不良反应。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赵紫楠,金鹏飞,李可欣,田超,胡欣[4](2021)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临床应用循证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CBM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临床应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起至2021年4月21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提取相关数据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26项研究,临床多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小儿腹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儿科疾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肝胆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且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但尚无针对该药品使用的经济性评价。结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适应证范围较广,且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但经济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石廷琪,张金花[5](2021)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茵陈蒿汤药浴联合神阙穴贴敷对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基于子午流注理论茵陈蒿汤药浴联合神阙穴贴敷在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效果。方法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思路,将本院产科2020年4月至7月出生的出现黄疸的70例新生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儿男20例,女15例,日龄(10.60±2.64)d;研究组患儿男16例,女19例,日龄(10.15±2.78)d。对照组于辰时(07:00—09:00)、巳时(09:00—11:00)以外的时间接受茵陈蒿汤药浴联合神阙穴贴敷治疗;研究组于辰时、巳时接受茵陈蒿汤药浴联合神阙穴贴敷治疗,疗程均为5 d。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疗效及治疗期间的摄奶量、排便次数、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血清TBil水平治疗1 d后[(196.57±33.60)μmol/L比(237.33±37.24)μmol/L]、治疗3 d后[(124.39±28.55)μmol/L比(168.92±31.48)μmol/L]、治疗5 d后[(75.48±18.38)μmol/L比(93.52±26.33)μmol/L]均低于对照组同期,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研究组治疗后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57%(31/35)比68.57%(2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8,P=0.041));治疗期间研究组患儿摄奶量[(346.80±46.80)ml/d比(319.35±39.72)ml/d]、排便次数[(3.37±0.53)次/d比(3.09±0.46)次/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11.43%(4/35)比14.29%(5/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子午流注理论择时,采用茵陈蒿汤药浴联合神阙穴贴敷治疗新生儿黄疸,可提升血清TBil下降速度,提升治疗有效率、摄奶量及每日排便次数,不良反应轻微。

蓝嘉欣[6](2021)在《宣肺调肠方改善脓毒症ARDS患者毛细血管渗漏指数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耿可欣[7](2021)在《基于文献的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哺乳期妇女因其生理、病理状态特殊,临床用药不当不仅可能对母体造成伤害,还可能会影响到乳儿,故临床用药需格外慎重。中药在治疗哺乳期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缺乏安全用药临床试验数据、部分中成药说明书标示缺失或不明确,因此,临床亟待针对哺乳期妇女用药开展相关研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证据。本课题组早在“十五”期间就开展了中药药物警戒相关研究,历经近20年,逐步建立了以“毒”为核心的“识毒-用毒-防毒-解毒”警戒思想框架,系统阐述了中药传统药物警戒的理论与实践。针对目前缺乏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相关证据的现实背景,本研究调研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用药风险、挖掘古今文献中哺乳期用药安全警戒认识,旨在识别该类人群临床用药风险,并凝炼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以期填补哺乳期妇女安全使用中药的警戒空白,为哺乳期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调研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现状,识别临床哺乳期用药的潜在风险。2.检索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发生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event,ADR/ADE)的案例报道,明确ADR/ADE的特征及影响因素。3.挖掘70余部传统古籍,建立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厘清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历史沿革。4.针对临床用药风险,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以期将防范安全问题前移,促进哺乳期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方法本研究围绕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将临床问卷调研、现代文献检索、古文献挖掘三种手段有机结合:1.临床调研。采用问卷调研方式,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余名医务人员进行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调研。2.现代文献研究。系统检索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PUBMED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1964年1月至2020年8月涉及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致ADR/ADE的案例报道,对纳入文献中ADR/ADE报告的患者一般情况、ADR/ADE累及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及转归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应用Apriori算法关联分析发生ADR/ADE单味中药的性、味和归经。3.古文献研究。系统挖掘秦汉至明清73部与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的妇产科专着、本草、方书、综合性着作等古文献,采用频次统计、百分位数、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建立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梳理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历史沿革。研究结果1.临床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608份,回收571份,有效问卷53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32%。调研结果显示:(1)受访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等级及生理病理药代特点认知情况不理想,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率均低于50%;(2)对哺乳期妇女用药监护意识较为缺乏,约35%的医务人员未告知哺乳期患者服药期间观察乳儿反应、谨慎服用保健品或药食两用之品等;(3)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不充分,对于有回乳功效的中药、慎用的中药等的选择正确率不足40%;(4)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跟进不足,除药品说明书外,受访医务人员通过书刊、网络、培训等其他途径获取哺乳期安全用药相关信息的占比低于36%。2.现代文献研究:收集近56年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致ADR/ADE的案例报道,共涉及19味单味中药、5种中成药、6种中药方剂,ADR/ADE主要累及胃肠系统、皮肤及其附件、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ADR/ADE发生在乳母用药10分钟至数天内,发生原因有患者个体差异等机体因素、毒性反应等药物因素及自行用药等不合理用药因素。3.古文献研究:建立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梳理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历史沿革,我国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是伴随着产后病治疗方法警戒的提出而最初萌芽的,其理论框架初成于隋唐时期,至宋金元时期内容趋于完善,并于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4.基于古今文献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主要包括治疗原则警戒、治疗方法警戒、药物选用警戒(产后病症、药性、剂型、剂量、疗程、产后时间、乳母体质、饮食禁忌)等方面。研究结论1.受访医务人员对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相关认知不足,临床用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哺乳期应用中药发生安全问题多样,轻则乳母恶心呕吐,乳儿出现皮疹;重则乳母出血性休克、肾功能衰竭、永久性闭乳,乳儿血小板减少等。3.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有着丰富的古文献积淀与理论内涵,为警戒思想的凝炼提供了直观的理论与数据支撑。4.本研究基于古今文献所凝炼的哺乳期中药警戒思想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的学术特征,可为哺乳期妇女临床安全用药研究奠定基础,促进哺乳期妇女临床合理用药。创新点1.多手段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基于目前尚无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相关系统研究的现状,本研究将临床调研、现代文献、古文献三者有机结合,凝炼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以顺应现代临床对哺乳期安全用药的需求。2.系统梳理并挖掘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历史沿革及内容系统梳理与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的古文献,厘清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一步发展的演变历史脉络,挖掘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为哺乳期妇女中药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与依据,以填补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的缺欠。

张景媛[8](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病毒性肝炎的慢性感染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在临床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慢性乙(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是常见的疾病发展转化规律。这种疾病发展转化规律可视为典型的“炎癌转化”过程。茵陈蒿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着的《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是中医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茵栀黄颗粒是以茵陈蒿汤为基础方,经组方加减制成的现代药物剂型。该组方由茵陈、栀子、黄芩和金银花4味中药提取物所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茵陈蒿汤对肝胆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还具有抑制肝纤维化和抗肿瘤的作用。由于中药组方成分复杂,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具体的作用机制难以阐释清楚。从网络的角度分析茵陈蒿汤作用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有助于为进一步开展茵陈蒿汤的基础实验研究以及对茵栀黄颗粒应用范围拓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和借鉴。由此可见,应用整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关键基因和作用机制,以及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机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及临床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旨在分析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关键基因和作用机制。从网络的角度全面地分析茵陈蒿汤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希冀为进一步开展茵陈蒿汤的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希冀为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作用机制进行预测,为进一步拓展药物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在GEO数据库中获取符合筛选要求的基因芯片数据集,使用limma包对筛选的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相关数据。使用STRIN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得到相关联的蛋白信息,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蛋白互作网络。Cytoscape软件中的MCODE插件可以在庞大的基因网络中进行聚类构建功能模块。对关键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获取差异基因在多个层面中的功能注释。此外,使用KM plotter、GEPIA等数据网站对分析得到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存分析、表达水平分析、关联性分析等。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有关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相关化学成分的研究文献,将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的化学成分导入PubChem数据库,获得中药化学成分简化分子线性输入规范信息(SMILES),将其导入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中获取化合物的已知或预测靶点。将以上数据在Cytoscape中进行Merge合并,获得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潜在靶点。将潜在靶点在STRING数据库中进一步分析,获取潜在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MCODE、CytoHubba等插件可以用于对潜在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进行模块分析。此外,使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的潜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软件对关键的潜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从PubChem数据库下载小分子药物的化学结构,转变为mo12格式文件,添加电荷后,保存为pdbqt文件。在PDB数据库中进行蛋白构象筛选并下载pdb格式的文件,删除水分子,分离原配体小分子等,并进行加氢、加电荷等操作。之后确定活性口袋的位置。PDB数据库里包括实验确定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DNA,RNA)的原子级三维结构。Autodock Vina被应用于对配体和受体进行对接运算。根据在Autodock软件操作中确定的Grid Box坐标与盒子大小进行分析运算,根据结合自由能对成分进行筛选排序。最后,在Pymol软件中对对接得到的受体——配体复合物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乙型肝炎炎癌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中,通过基因表达谱GEO数据集和TCGA数据的综合分析,筛选得到了乙型肝炎炎癌转化的22个重叠差异表达基因。对22个重叠的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GO条目显示重叠差异基因富集在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和细胞核条目上。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重叠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和细胞周期通路。该研究鉴定了 5个关键基因(CDK1,MAD2L1,CCNA2,PTTG1,NEK2)。此外,构建了由 PTTG1、MAD2L1、RRM2、TPX2、CDK1、NEK2、DEPDC1和ZWINT组成的预后基因标记,它们在预测总生存期方面表现良好。在丙型肝炎炎癌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中,通过基因表达谱GEO数据集筛选出1个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和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集。整合分析发现6个与肝细胞癌发病机制及预后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CCNA2、CCNB1、CCNB2、CDC20、CDK1、TOP2A。6个关键基因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核心基因之间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键模块中差异基因的GO条目显示,在生物过程中主要富集在染色体分离等条目上,在分子功能中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活性等条目上,在细胞成分上主要富集在纺锤体等条目上。KEGG通路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衰老等通路上。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在茵陈蒿汤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中,通过TCMSP检索得到茵陈蒿汤中44个有效成分。将有效成分对应的SMILES值导入Superpred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中预测得到510个靶点。使用Cytoscape进行网络构建,结果发现茵陈蒿汤在抑制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过程中,存在共同靶点MMP2。茵陈蒿汤在干预乙型肝炎及其炎癌转化过程中,CDK1和TOP2A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茵陈蒿汤抑制乙型肝炎炎癌转化和丙型肝炎肝硬化转化至肝细胞癌的过程中,AURKA、CCNB2、CCNB1、CDK1、TOP2A可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KEGG通路富集显示,模块1、2和4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了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p53信号通路等上。而模块3的关键基因富集在JAK-STAT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性通路、丙型肝炎通路等上。这可能与模块3的数据来源为疾病数据库有关,说明我们的研究在数据来源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茵栀黄颗粒治疗乙型肝炎机制研究中,茵栀黄颗粒的化合物从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获得,通过搜索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化合物对应的靶点。乙型肝炎病毒的靶点数据来自TTD、PharmGKB和DisGeNET数据库。对上述数据使用Cytoscape 3.7.1进行可视化分析。生物网络确定了 13个潜在靶点。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表明,CDK6、CDK2、TP53和BRCA1可能与乙肝治疗密切相关。此外,GO和KEGG分析表明,茵栀黄颗粒治疗乙型肝炎可能与转录的正调节、基因表达的正调节、乙型肝炎通路和病毒致癌通路有关。在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中,首先在中国知网和PubMed中搜索茵栀黄颗粒的成分,然后通过搜索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化合物及其对应的靶点。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的差异基因从TTD、PharmGKB及GEO数据库中获得。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预测靶点网路和关键模块网络。研究结果发现茵栀黄颗粒在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中存在共同的靶点MMP2;茵栀黄颗粒抑制乙型肝炎及其炎癌转化以及丙型肝炎肝硬化转化至肝细胞癌过程中,CDK1和TOP2A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KEGG通路富集显示,模块1、2和4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了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和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上。研究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系统层面揭示了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初步阐释了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作用机制可能与协同调控多个关键靶点和通路有关。本研究可为中药治疗肝脏炎癌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和思路,为进一步开展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基础实验研究以及促进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领领[9](2021)在《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利胆合剂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从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三方面探讨血清谷氨酸脱氢酶(GLDH)、精氨琥珀酸合酶(ASS)、羧酸酯酶-1(CES-1)作为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研究中药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及幼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模型大鼠早期血清GLDH、ASS、CES-1水平的影响,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探讨早期给予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预防治疗作用机制,以便有针对性的指导临床用药。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方面从现代医学及祖国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肝损伤传统血清标志物及新型血清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等方面,逐步探讨早期干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内容的设想。2.临床研究:(1)收集门诊体检健康婴儿60例、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60例、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治疗诊断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60例,收集相关血清指标,比较健康婴儿、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在肝功能全套检查显示ALT在正常参考值范围时,血清GLDH、ASS、CES-1的变化。(2)将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治疗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随机分为利胆合剂治疗组、熊去氧胆酸治疗组。将治疗前后血清TBIL、DBIL、ALT、AST、GLDH、ASS、CES-1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对肝损伤新型血清标志物与传统血清标志物出现时间,表达敏感性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分析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早期肝损伤的干预效果。3.实验研究:(1)建立幼龄SD大鼠胆汁淤积肝损伤模型,分别观察给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肝功能全套指标及GLDH、ASS、CES-1血清值变化,比较血清GLDH、ASS、CES-1与ALT的差异。(2)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选择对应的时间点给予利胆合剂和熊去氧胆酸干预治疗,观察利胆合剂对幼龄胆汁淤积大鼠肝损伤血清标志物GLDH、ASS、CES-1的作用。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最新研究提示目前血清ALT、AST作为评估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存在着不足,急需探索新的能够更早期反映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血清标志物。治疗方面,利胆合剂是否能起到早期预防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尚待进一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2.临床研究:(1)血清GLDH、ASS、CES-1指标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中均可较血清ALT更早的反映肝细胞的损伤。血清GLDH、ASS、CES-1或可作为早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标志。(2)利胆合剂及熊去氧胆酸均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细胞损伤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中药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患儿的血清GLDH、ASS、CES-1有积极的早期干预保护作用,较熊去氧胆酸疗效更佳。3.实验研究:(1)血清GLDH、ASS、CES-1可作为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在整个病程中,血清GLDH、ASS、CES-1与ALT、AST可作为肝细胞损伤标志物互补存在。(2)利胆合剂能早期干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对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研究结论:1.血清GLDH、ASS、CES-1可作为较血清ALT更早期反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生物标志物。2.利胆合剂对早期干预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效果较熊去氧胆酸更佳。3.利胆合剂早期预防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可能机制是通过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有效减轻炎性细胞对肝脏组织的浸润,降低肝细胞的损伤。

常乐[10](2021)在《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证型分布及针刺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脓毒症是由严重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而出现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胃肠损伤是该疾病常见脏器损伤之一,不仅严重影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而且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医在其诊疗中的优势凸显,但证型分布、疗效及安全性仍有待探索。目的:1.探索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了解其发病特点及中医辨证规律。2.通过观察针刺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TP、ALB、WBC、PCT、肠鸣音及胃肠功能评分的影响,评价针刺辅助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为针灸治疗在危重症领域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收集80例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应用频次描述的方法对症状、体征、舌质、舌苔、脉象进行研究;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出证型分布规律。2.进一步筛选出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每日1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登记号、年龄、性别)及整体状况评分(包括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观察患者治疗第一天和治疗第七天的TP、ALB、WBC、PCT、肠鸣音及胃肠功能评分,并记录14天病死率。数据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针刺辅助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1)基线资料:共纳入病例80例,其中男性46人,占比57.5%,女性34人,占比42.5%,平均年龄74.50±11.95岁,平均SOFA评分为6.73±2.79、平均APACHE-Ⅱ评分为21.21±6.83。(2)中医四诊资料:症状体征共58项,发热、便结、腹满硬痛、口渴欲饮及脘腹胀痛出现频次较高,占总样本40%以上;舌质中舌红、舌干少津、舌紫暗、舌有瘀斑、舌淡白出现频次较高;舌苔中苔黄、少苔、苔厚、苔燥出现频次较多;脉象中脉数、脉沉、脉弦、脉涩、脉洪、脉弱出现频次较高。舌质总频次共计135次,舌苔总频次共计96次,脉象总频次共计168次。(3)聚类分析结果:经聚类分析将纳入病例的证型分为5类:肠热腑实证(42.5%)>瘀滞胃肠证(27.5%)>脾胃气虚证(15%)>痰湿蕴脾证(7.5%)=胃热炽盛证(7.5%)。2.针刺辅助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研究(1)基线资料:两组性别、年龄及治疗前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均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指标:组内比较发现,观察组在治疗第七天TP、ALB较治疗第一天升高,治疗第七天WBC、PCT、胃肠功能评分较治疗第一天降低,治疗第七天肠鸣音较治疗第一天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第七天TP、ALB、WBC较治疗第一天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七天PCT、胃肠功能评分、肠鸣音与治疗第一天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两组PCT治疗第一天(P=0.304)及治疗第七天(P=0.8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鸣音在治疗第一天及治疗第七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P、ALB、WBC、胃肠功能评分治疗第一天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七天两组TP、ALB、WBC、胃肠功能评分出现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及预后转归: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未出现与针刺相关的不良反应。40例患者中死亡15例,总死亡率37.5%,其中对照组死亡6例,死亡率30%,观察组死亡9例,死亡率45%,两组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结论:1.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临床常见证型分布及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肠热腑实证、瘀滞胃肠证、脾胃气虚证、痰湿蕴脾证、胃热炽盛证。2.针刺辅助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可以调节胃肠功能,从而有助于控制感染,且有可能在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3.针刺辅助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安全性高,但对患者预后未见明显影响。

二、大黄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黄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早期鼻饲生大黄粉防治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诊断标准
    1.3?排除标准
    1.4?治疗方法
    1.5?观察指标
    1.6?疗效标准
    1.7?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及改善情况比较
    2.2 观察组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及改善情况比较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4)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临床应用循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检索、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儿科疾病
        2.2.1 小儿腹泻
        2.2.2 其他腹泻
    2.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4 肝胆系统疾病
        2.4.1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
        2.4.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4.3 肝硬化
    2.5 消化系统疾病
        2.5.1 幽门螺杆菌感染
        2.5.2 急性胰腺炎
        2.5.3 诺如病毒性肠炎
        2.5.4 溃疡性结肠炎
        2.5.5 老年慢性便秘
        2.5.6 功能性便秘
    2.6 呼吸系统疾病
    2.7 其他疾病
3 讨论

(7)基于文献的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影响哺乳期安全合理用药的因素
    综述二 产后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537名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调研
    第一节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调研问卷设计研究
        1 调研问卷的设计思路
        2 调研问卷的反馈与完善
        3 形成最终版调研问卷
        4 发放回收调查问卷
        5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问卷调研结果
        1 医务人员的一般情况
        2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等级及病理生理药代认知
        3 医务人员对于哺乳期妇女临床用药相关信息认知
        4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中成药安全用药认知
        5 医务人员获得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的信息来源及接受培训情况
    第三节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现状与问题分析
        1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现状总结
        2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认知不足原因分析
        3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认知不足的对策及建议
第二章 基于现代文献分析哺乳期中药应用安全问题研究
    第一节 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致ADR/ADE的文献报道分析
        1 资料来源
        2 方法
        3 结果
    第二节 哺乳期应用中药致ADR/ADE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 哺乳期应用中药发生ADR/ADE的特征
        2 哺乳期应用中药发生ADR/ADE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基于古籍文献对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挖掘
    第一节 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的建立
        1 古籍检索源
        2 古籍检索结果
        3 数据规范化处理
        4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历史沿革
        1 先秦至魏晋时期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萌芽
        2 隋唐时期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初步形成
        3 宋金元时期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4 明清时期哺乳期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补充与进一步发展
第四章 基于古今文献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
    第一节 治疗原则中的警戒思想
        1 顾护乳母
        2 防伤乳儿
    第二节 治疗方法中的警戒思想
        1 慎用汗法、下法,忌用吐法
        2 不宜专用消法
        3 补虚不可滞邪
    第三节 药物选用中的警戒思想
        1 产后病症的药物选用警戒
        2 药性的选用警戒
        3 剂型选用警戒
        4 剂量与疗程警戒
        5 产后时间用药警戒
        6 乳母体质用药警戒
        7 饮食禁忌
    第四节 加强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宣传教育与人才建设
        1 加强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宣传
        2 加强人才培养,开展系统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8)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茵陈蒿汤溯源与研究进展
    综述二 茵栀黄颗粒溯源与研究进展
    综述三 肝脏炎癌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肝脏炎癌转化的关键基因研究
    第一节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乙型肝炎炎癌转化关键基因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丙型肝炎炎癌转化关键基因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茵陈蒿汤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陈蒿汤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栀黄颗粒治疗乙型肝炎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利胆合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认识
        1.1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1.2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传统血清标志物
        1.3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新型血清标志物
        1.4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治疗
        1.5 小结
    2.祖国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认识
        2.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辩证思路
        2.3 治疗的认识
        2.4 小结
    3.利胆合剂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理论依据
    4.研究设想
        4.1 临床研究
        4.2 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新型血清标志物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及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1.6 小结
    2.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1.血清GLDH、ASS、CES-1 在不同时间点与ALT比较(预实验)
        1.1 实验材料
        1.2 模型制备及标本取材
        1.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1.6 小结
    2.利胆合剂在不同时间点对胆汁淤积肝损伤的作用
        2.1 实验材料
        2.2 模型制备及标本取材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1.结论
    2.创新
    3.问题与措施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证型分布及针刺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排标准
        1.4 不良事件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证型分布研究资料收集及研究方法
        2.2 针刺辅助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资料收集及研究方法
        2.3 统计方法
        2.4 质量控制
    3 研究结果
        3.1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证型分布研究结果
        3.2 针刺辅助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研究结果
讨论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大黄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承气通腑法在先天性肠闭锁术后的应用[J]. 陈泺,顾美婷,何水平,唐千捷.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23)
  • [2]早期鼻饲生大黄粉防治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 何晨曦,张卉,谢秀春,金暄,于瑛,吴夏颖,郭小霞,冯爱民. 吉林中医药, 2021(10)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4]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临床应用循证评价[J]. 赵紫楠,金鹏飞,李可欣,田超,胡欣. 中国药业, 2021(17)
  • [5]基于子午流注理论茵陈蒿汤药浴联合神阙穴贴敷对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效果[J]. 石廷琪,张金花.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13)
  • [6]宣肺调肠方改善脓毒症ARDS患者毛细血管渗漏指数的疗效观察[D]. 蓝嘉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7]基于文献的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D]. 耿可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8]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D]. 张景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9]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利胆合剂作用的研究[D]. 张领领.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证型分布及针刺疗效研究[D]. 常乐.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大黄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