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山东莒南小城镇建设为例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山东莒南小城镇建设为例

一、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以山东莒南小城镇建设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曹萍[1](2021)在《“双轮协调”驱动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政策体系》文中研究表明

张晶[2](2021)在《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盘活集体用地,打造田园综合体”的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加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历史任务,是“三农”工作新时代的总抓手。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提出,为我国乡村未来产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而田园综合体就是在乡村振兴的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融合了现代农业、文创旅游和田园社区等有关产业的综合发展形式,是针对我国当前乡村产业的发展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种形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途径。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应适时向田园综合体布局。本文从理论基础入手,从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背景及概念内涵角度出发,对国内国外田园综合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文献引证法、案例分析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以及实证研究法等方法,对田园综合体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选取国内田园综合体相关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读,总结其经验。产业体系的规划及建设又是田园综合体的最主要核心。强化产业发展及融合对田园综合体的施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为例进行了总体规划与设计。从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出发,对项目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到其规划定位及建设目标,对凤凰谷田园综合体进行分区规划,对凤凰谷项目进行了SWOT分析,并做了总体定位和布局,将整个项目区总体布局为“一心五区”,并将核心区规划为9个功能区,重点对六大支撑体系中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以及生态体系进行了规划设计。完善生产体系规划,对园内生产道路建设、土地整理、梯田整理及生产加工和服务设施建设进行规划,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完善产业体系规划,对涉农产业、旅游观光设施及衍生产业进行规划,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完善生态体系规划,从农业废弃物处理和景观绿化两方面进行规划,来提升景观化。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来实现产业链的相加和价值链的相乘,发挥“新六产”的会聚效能,成为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多种新业态融合模式,打造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示范样板。为乡村振兴重要平台项目的规划发展提供参考。

周芳[3](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杜海龙[4](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周世同[5](2020)在《贵州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攀升,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外,精神需求越来越成为大众的主要需求。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上,十三五规划将体育产业的发展定位为“体育+旅游”,这种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有效推手。自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建设的通知后,全国开始相继开展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规划。在首批入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贵州省有两个特色小镇入选。分别是遵义市正安县中观镇户外体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黔西南州贞丰县三岔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小镇的基础设施、重点业态、活动开展和空间布局等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小镇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和面对的问题,以期能寻求符合贵州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路径和方向。研究发现贵州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小镇内重点业态不突出;运营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小镇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体育产业链;体育文化缺失,定位不明显。根据小镇存在问题,结合国外优秀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案例,提出以下路径建议:第一,利用禀赋资源,合理建设小镇;第二,丰富小镇业态,提升管理服务质量;第三,突出体育核心,加强赛事引领;第四,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小镇建设;第五,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小镇内涵。

李印作[6](2020)在《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城镇化作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城镇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连接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纽带,要想实现农村的发展就需要充分释放小城镇在经济发展中的活力与创新力。传统城镇化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大城市基础设施短缺、城市道路交通拥趸、住房与租房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发展农村城镇化不但可以解决传统城镇化带来的弊端,还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良好的条件,总之,农村城镇化有望成为促进县域增长的新高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载体,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和乡村振兴的新抓手。本文在整理了大量农村城镇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吉林省农村城镇化现状、农村城镇化案例及模式的分析,梳理出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各个模式的特点。选取了人均GDP、城镇化率等12个与农村城镇化相关的指标,搜集了详尽的数据,运用熵权法对吉林省的9个市(州)进行了纵向对比,得出了吉林省各地区间城镇化发展不均衡的结论。借鉴了国内外农村城镇化的经验,得出了对吉林省的启示。最后,通过前文定向与定量研究,为吉林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对策。

张亦弛[7](2019)在《北方地区小城镇清洁取暖技术路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小城镇近年来飞速发展,居民的取暖和能源需求也日益增长。小城镇供热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得冬季取暖能耗居高不下,污染物排放量大,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我国清洁取暖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小城镇设计出因地制宜的清洁取暖发展路线,十分必要。本文首先通过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北方地区小城镇的人口、建筑面积、产业结构与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总结小城镇的主要特征。再结合内蒙古自治区14个小城镇实际调研案例,提炼出小城镇供热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热源能效低、输配系统能效低与建筑保温性能不佳。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从清洁热源供应侧和小城镇取暖需求侧角度出发。通过20栋不同类型建筑物实际测试,分析小城镇建筑热耗高的原因。针对非节能楼房和平房的特点,考虑到小城镇居民经济条件,分别提出适宜的节能改造模式。并通过县城案例计算证明了小城镇节能改造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在供应侧,本文采取统计数据分析和企业名录调研结合的方法,细致展现了我国区县级别的清洁取暖资源分布情况。结合火电厂与工业企业的位置,对可以利用的余热量进行讨论。弥补了我国相关数据研究的空缺,作为各地区清洁取暖规划的重要基础。进一步,结合需求侧和供应侧的研究,本文对小城镇现状清洁取暖供需关系进行分类和匹配。按照不同地区小城镇发展特征和资源禀赋特性将我国北方地区分成了6大区域,每个区域分别设计清洁取暖路线,并对规划前后供热结构和能源消耗进行比较。同时对北方地区小城镇未来2025年和2035年建筑面积和取暖需求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清洁取暖路线,通过比较计算,优化出了采用热源改造和末端建筑快速改造的路线,能以相同的经济投入实现大幅度一次能耗降低。本文最后对小城镇清洁取暖路线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预测2035年单位面积取暖煤耗可以降低至7.5kgce/m2,相比于现状18.5kgce/m2有极大改善。本文研究成果为小城镇清洁取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许新宇,许书凝,李杰,张连舜[8](2017)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思考——以山东省临沂市乡村建设规划实践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城乡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如何将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区域协同等理念贯彻到乡村建设规划中是目前亟需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山东省临沂市乡村建设规划实践,通过现场调研、部门访谈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在反思乡村建设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临沂市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特色、技术要点及其理论意义,总结出"三三四"模式,即抓好分区引导、底线控制和有机衔接三大环节,坚持村民导向、特色导向和产业导向三大导向,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示范带动作用、人才智库作用和监督实施作用等四大作用,从而推动临沂乡村建设规划的有序推进实施。

刘真心[9](2018)在《动态能力视角下的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协调推进,村镇宜居社区建设被提上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日程。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村镇宜居社区”尚没有明确的概念,更枉论其他相关研究。本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镇宜居社区与小康住宅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编号:2013BAJ10B00),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对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前沿性和实践指导性。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将系统论、辩证法贯穿于全文来研究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发展战略。总体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应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综合法,明确“村镇宜居社区”及“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概念:所谓“村镇宜居社区”,“社区”是其本质,“宜居”是其基本特征,“村镇”是其地域范围。简单来说,村镇宜居社区就是在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精神指导下、在“新四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协调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村镇社区化、宜居化发展的结果。而“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内容主要涉及社区人口(people,P)、经济社会(economy&society,E&S)、资源环境(resources&environment,R&E)和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I),简称PESREI。(2)在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和动态能力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的建模工具 Mplus 7.4,结合大规模问卷调查,构建并分析了基于动态能力的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表明各测评维度对社区动态能力和社区宜居性的解释力度都比较大,从大到小依次为社区整合重置能力>社区变革创新能力>社区学习吸收能力>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区环境感知能力>社区组织柔性能力>社区人口幸福水平>社区基础设施便捷水平>社区资源环境保护水平。2)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表明社区动态能力的测评维度及对其解释力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社区整合重置能力>社区变革创新能力>社区学习吸收能力>社区环境感知能力>社区组织柔性能力;社区宜居性的测评维度及其解释力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区人口幸福水平>社区基础设施便捷水平>社区资源环境保护水平。3)EFA和CFA共同表明,社区宜居性和社区动态能力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应该围绕着社区人口幸福水平,注重社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即PESREI)的协调发展;注重社区动态能力的培育与提升;注重社区规划、创新与学习。(3)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CAS)理论构建了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系统分析模型,并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Vensim PLE进行系统仿真,根据仿真结果提出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七种发展方案。结果表明,在社区产业结构固定的情况下,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应该优先选择社区PESREI协调发展的协同治理型发展方案;其次考虑创新投入型发展方案和产业投资型发展方案;投资力度相同的内源型和外源型发展方案相比,优先选择内源型发展方案;如果均为外源型发展方案,则选择投资力度大的方案。在社区产业结构变动的情况下,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应该注意社区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组,促进社区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4)进行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量化分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1)从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 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 and Technological)环境、村镇环境、社区的PESREI以及社区规划、管理、治理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诸多方面对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SWOT定性分析结果为: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既具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又面临诸多挑战;既有相关成功经验,又存在诸多问题,如社区PESREI的系统协调发展问题以及社区规划、管理和治理等能力问题。2)主要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结合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n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IFE 矩阵)和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x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EFE矩阵)优化SWOT量化模型,并运用此SWOT量化模型对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应该采取外部机会与内部优势相结合的积极的开拓型战略,而且战略选择顺序依次为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5)基于相关文献研究,尤其是国内外典型村镇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以及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系统建模、仿真和综合评价分析,结合我国村镇社区建设的楷模—“兰陵现象代村实践”的调研,总结出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发展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KSF)是注重社区PESREI的协调发展,注重社区规划和创新,尤其要注重社区的协同治理。(6)以科学发展观和“三农”发展思想为指导,以构建人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方向,以系统协调、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社区参与和协同治理等原则为准绳,以PESREI协调发展的村镇智慧社区为目标,构建我国村镇宜居区建设的发展战略体系如下:充分利用“新四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以社区组织、人力、财务、文化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中心村镇建设为龙头,围绕社区人口幸福水平,着重构建与提升社区的动态能力,加强社区规划、创新与学习;通过社区协同治理发展模式的着重创建,完善社区软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构建了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PESREI模型,即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内容主要涉及社区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简称PESREI。并把其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分析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内涵、发展现状和问题、综合评价模型、CAS模型,并据此构建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发展战略体系。(2)把“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到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评价体系中,并基于SEM建模思想,构建了基于动态能力的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综合评价模型。(3)基于CAS理论,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Vensim PLE,对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进行系统建模与系统仿真分析,提出各种发展方案,为制定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和支持。(4)采用SWOT+IFE+EFE+AHP综合法优化SWOT量化模型,并运用SWOT量化模型对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进行定量分析。

李彦博[10](2017)在《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为特定区域,以县级财政的独立为标志,以县级区域内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并以特定县之下的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互动为基本结构,通过人力资源、资金、物资、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互换,从而具有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县域经济作为基础性的经济,也构成了县域发展的中心环节,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绩,但是当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创新力不足、发展不协调、资源能耗大、市场封闭等等一系列迫切的问题,严重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观在现实中的运用,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在此背景下,开展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这一命题切入,运用理论分析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阐明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功能和主要特征,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并立足于现实、把握好理论,针对突出问题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以期全面认识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有效模式,进而为决策者制定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参考。首先,对县域经济的理论进行概述。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从不同角度划分了县域经济的类型;明确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了县域经济产业构成多样、经济体系开放、地域特色鲜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特征。在阐明基本概念、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认识县域经济的作用、准确把握其特点是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县域经济的基础。其次,阐明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现代西方发展理论,包括主体功能区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清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进程与脉络,从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的先后提出,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性的指导理论。再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新开始阶段(1978—1982年)、探究摸索阶段(1983—1991年)、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2年)、科学发展阶段(2003—2012年)、新发展阶段(十八大以来至今)。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进行了介绍,对整体状态、分布状况和基本情况进行了展示。对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进行了实例分析;挖掘各个模式背后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继而得出我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经验启示。然后,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要素结构不断完善,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先后又出现了“江阴模式”、“神木模式”、“双流模式”、“新晋江模式”等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在于促进了自身县域经济的发展,更重要在于它为中西部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某种借鉴。基于对新型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丰富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宝库,为县域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文章基于理论、现状和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典型模式的总结,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分别是: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以期在刚性的原则下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县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维度,实现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以山东莒南小城镇建设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以山东莒南小城镇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2)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研究综述
        1.3.1 国外田园综合体研究动态
        1.3.2 国内田园综合体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田园综合体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梳理
        2.1.1 田园综合体
        2.1.2 产业融合
        2.1.3 乡村振兴
        2.1.4 乡村景观
    2.2 田园综合体的产业构建体系
    2.3 “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2.3.1 产业+科技
        2.3.2 产业+旅游
        2.3.3 产业+市场
        2.3.4 产业+品牌
    2.4 案例借鉴分析
        2.4.1 浙江安吉“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
        2.4.2 浙江绍兴“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
        2.4.3 迁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
3 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3.1 项目区位分析
    3.2 自然条件分析
        3.2.1 气候条件
        3.2.2 地形地貌
    3.3 自然资源分析
        3.3.1 土地资源
        3.3.2 矿产资源
        3.3.3 水资源
        3.3.4 生物资源
        3.3.5 基础设施概况
    3.4 SWOT分析
        3.4.1 优势(Strength)
        3.4.2 劣势(Weakness)
        3.4.3 机遇(Opportunity)
        3.4.4 挑战(Threat)
    3.5 政策分析、上位规划及发展历史分析
        3.5.1 政策分析
        3.5.2 上位规划分析
        3.5.3 发展历史分析
    3.6 规划总则
        3.6.1 规划目标
        3.6.2 规划原则
        3.6.3 规划定位
        3.6.4 规划策略
        3.6.5 规划布局
    3.7 分区规划
        3.7.1 核心区布局
        3.7.2 核心区分区建设
    3.8 完善生产体系规划,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3.8.1 园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8.1.1 生产道路归整
        3.8.1.2 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
        3.8.1.3 园区电力及照明系统
        3.8.2 土地整理
        3.8.3 梯田整理
        3.8.4 水肥一体化
        3.8.5 生产加工设施建设
        3.8.6 服务设施建设
    3.9 产业体系规划,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3.9.1 涉农产业体系发展规划
        3.9.1.1 葡萄标准化生产区规划
        3.9.1.2 葡萄采摘区防腐木长廊规划
        3.9.1.3 园林苗木培育基地规划
        3.9.1.4 花卉产业基地规划
        3.9.2 旅游观光设施规划
        3.9.2.1 农旅拓展设施规划
        3.9.2.2 农旅综合服务设施规划
        3.9.2.3 乡村旅游资源改造规划
        3.9.3 衍生产业发展规划
    3.10 生态体系规划,提升景观化
        3.10.1 农业废弃物处理
        3.10.1.1 沼气池规划建设
        3.10.1.2 生态堆肥场规划建设
        3.10.2 景观化提升
        3.10.2.1 道路两侧及园区入口绿化规划建设
        3.10.2.2 民宿及周边绿化规划建设
        3.10.2.3 设施大棚周边景观绿化
        3.10.2.4 办公及生活区周边绿化
        3.10.2.5 山溪花谷造景绿化
        3.10.2.6 田园绿化规划
        3.10.2.7 园区景观规划
        3.10.2.8 特色村舍及非遗文化的保护规划建设
4 讨论
    4.1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设计路径
        4.1.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避免同质化雷同发展
        4.1.2 发展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
    4.2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依据和意义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表演理论
        二、社区理论
        三、社会变迁理论
        四、文化资本理论
第二章 村落体育表演论略
    第一节 村落体育表演本体论
        一、村落体育表演概念
        二、村落体育表演源流
        三、村落体育表演本质
    第二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演进
        一、古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二、近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三、当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分类
        一、按照表演目的分类
        二、按照表演人员数量分类
        三、按照表演项目来源分类
    第四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特征
        一、表演动作的模仿性
        二、表演特色的差异性
        三、表演形式的朴素性
    第五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价值
        一、健身健体价值
        二、教育教化价值
        三、娱乐健心价值
        四、社会治理价值
        五、经济发展价值
        六、文化传承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村落体育表演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阐释
        一、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维度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中的村落体育表演
        一、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环境
        二、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契机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
        一、村落体育表演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二、村落体育表演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
        三、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现象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个案
    第一节 个案选择原则与方法
        一、个案选取原则
        二、个案选取方法
    第二节 个案一: 山东商河袁窦村鼓子秧歌
        一、田野概况
        二、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
        三、袁窦村鼓子秧歌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袁窦村鼓子秧歌发展历程
        五、袁窦村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
        六、精英引领: 乡村振兴中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个案二: 山东邹城尚寨竹马
        一、田野概况
        二、尚寨竹马表演
        三、尚寨竹马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尚寨竹马发展历程
        五、尚寨竹马的文化内涵
        六、政府推动: 乡村振兴中尚寨竹马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个案三: 山东祝阳大梭庄舞龙
        一、田野概况
        二、大梭庄舞龙表演
        三、大梭庄舞龙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大梭庄舞龙发展历程
        五、大梭庄舞龙的文化内涵
        六、自组织: 乡村振兴中大梭庄舞龙表演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优化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基本原则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一、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二、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三、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四、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创设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运行保障
        一、政府部门联动协作
        二、村落精英主动参与
        三、村落自组织积极发展
        四、村落文化认同增强
        五、村落文化产业发力
        六、专家学者科研助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名词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2.1 概念梳理
    2.2 内涵辨析
    2.3 特征论述
    2.4 理论基础
    2.5 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3.1 ESMF比较矩阵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3.4 德国DGNB UD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3.8 机制保障比较
    3.9 模式特征比较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5.3 钻石评价模型
    5.4 评价体系结构
    5.5 评价内容优化
    5.6 评价方法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后记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5)贵州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特色小镇
        1.3.2 体育特色小镇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文献综述
        1.4.2 国外文献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求
        3.1.1 遵守刚性约束
        3.1.2 坚持合理布局
        3.1.3 培育核心产业
        3.1.4 推进规划工作
        3.1.5 明确职责分工
    3.2 贵州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优势
        3.2.1 政策优势
        3.2.2 交通优势
        3.2.3 生态优势
        3.2.4 民族文化优势
    3.3 贵州省体育特色小镇介绍
    3.4 贵州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现状分析
        3.4.1 贵州省体育特色小镇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3.4.2 贵州省体育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现状分析
        3.4.3 贵州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重点业态现状分析
        3.4.4 贵州省体育特色小镇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3.5 贵州省体育特色小镇问题剖析
        3.5.1 重点业态不突出
        3.5.2 运营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3.5.3 未形成完整的体育产业链
        3.5.4 体育文化欠缺,定位不明显
    3.6 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借鉴
        3.6.1 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类型及特点
        3.6.2 国外优秀案例对我们的启示
    3.7 贵州省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选择
        3.7.1 利用禀赋资源合理建设小镇
        3.7.2 丰富小镇业态提升管理服务质量
        3.7.3 突出体育核心加强赛事引领
        3.7.4 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小镇建设
        3.7.5 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小镇内涵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村城镇化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城镇化概念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历程
    3.2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
    3.3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模式
第四章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土地利用问题突出
    4.2 农民文化程度低,就业范围窄
    4.3 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城市发展差距较大
    4.4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偏离度高
    4.5 资金缺口大,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
第五章 国内外农村城镇化经验借鉴及启示
    5.1 国外农村城镇化经验借鉴
    5.2 国内农村城镇化经验借鉴
    5.3 国内外农村城镇化发展对吉林省的启示
第六章 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策建议
    6.1 合理利用闲置建设用地
    6.2 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
    6.3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东、中、西部协同发展
    6.4 优化产业结构
    6.5 完善资金保障,拓宽资金来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北方地区小城镇清洁取暖技术路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我国小城镇发展状况
        1.1.2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
    1.2 研究现状
        1.2.1 小城镇建筑节能研究
        1.2.2 清洁取暖热源研究
        1.2.3 清洁取暖路线研究
    1.3 课题主要任务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小城镇发展现状与供热典型问题
    2.1 小城镇发展现状和特征
        2.1.1 人口特征
        2.1.2 城镇建设与建筑发展
        2.1.3 小城镇产业结构与功能
    2.2 小城镇供热现状与典型问题
        2.2.1 总体情况
        2.2.2 调研城镇概况
        2.2.3 热源
        2.2.4 末端建筑
        2.2.5 输配系统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小城镇建筑节能技术路线
    3.1 严寒地区小城镇建筑物热耗现状实测
        3.1.1 测试建筑概况
        3.1.2 耗热量现状
        3.1.3 耗热量影响因素
        3.1.4 节能效果
    3.2 小城镇节能改造问题分析
        3.2.1 节能改造思路
        3.2.2 节能改造成本效益理论
    3.3 小城镇楼房节能改造技术路线
        3.3.1 案例建筑
        3.3.2 不同改造技术经济性对比
        3.3.3 楼房节能改造敏感性讨论
    3.4 小城镇平房节能改造技术路线
        3.4.1 案例建筑
        3.4.2 改造技术综述
        3.4.3 改造技术对比
    3.5 节能改造模式讨论
    3.6 小城镇节能改造方案实施
    3.7 本章小节
第4章 小城镇清洁取暖资源调研
    4.1 方法概述
        4.1.1 调研内容
        4.1.2 研究范围
    4.2 热电联产
        4.2.1 调研方法
        4.2.2 调研结果
    4.3 工业余热资源
        4.3.1 调研方法
        4.3.2 总体调研结果
        4.3.3 具体余热
    4.4 生物质资源
        4.4.1 调研方法
        4.4.2 调研结果
    4.5 垃圾、污水废弃物资源
        4.5.1 调研方法
        4.5.2 调研结果
    4.6 其他可再生能源
    4.7 本章小节
第5章 清洁取暖供需匹配与路线研究
    5.1 北方城镇取暖需求调研
        5.1.1 单位面积热负荷估算
        5.1.2 城镇取暖需求估算
    5.2 清洁取暖资源现状供需分析
        5.2.1 清洁资源供需现状
        5.2.2 分散供热资源供需现状
        5.2.3 城镇资源禀赋状况
    5.3 区域清洁取暖路线
        5.3.1 东北及蒙东区域
        5.3.2 中部地区
        5.3.3 西北地区
        5.3.4 陕南与河南南部地区
        5.3.5 蒙中与冀北草原地区
        5.3.6 城镇路线汇总
    5.4 我国小城镇清洁取暖路线设计
        5.4.1 路线设计
        5.4.2 小城镇热负荷发展预测
        5.4.3 方案比较
    5.5 小城镇清洁取暖路线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城乡统筹背景下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思考——以山东省临沂市乡村建设规划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当前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反思
2 临沂乡村建设规划核心理念
    2.1 研究思路
        2.1.1 自上而下:从政府宏观政策着手
        2.1.2 自下而上:从乡村具体实践出发
    2.2 研究方法
        2.2.1 编制实践与实地调研
        2.2.2 政策解读与案例研究
        2.2.3 专家咨询与民众访谈
    2.3 核心理念
        2.3.1 公众参与
        2.3.2 底线控制
        2.3.3 多规协调
        2.3.4 面向实施
3 临沂乡村建设规划重点与创新
    3.1 抓好三个环节, 实现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全覆盖
        3.1.1 因地制宜, 分区引导
        3.1.2 规模定量, 底线控制
        3.1.3 深化研究, 有机衔接
    3.2 坚持三个导向, 创新村庄规划编制水平
        3.2.1 坚持村民导向, 赢得群众参与支持
        (1) 编制过程——力求村民“一起编”
        (2) 成果方式——力求村民“看得懂”
        (3) 项目建设——力求村民“说了算”
        3.2.2 坚持特色导向, 强化村庄风貌引导
        (1) “山里人家”意境——临沭县山里村
        (2) “诗意乡村”意境——沂南县竹泉村
        (3) “红、绿、蓝、紫”复合文化特色——临沭县朱村
        3.2.3 坚持产业导向, 提升村庄造血功能
        (1) 农旅型村庄——临沭县山里村
        (2) 农商型村庄——兰陵县前吴坦村
    3.3 发挥四个作用, 保障乡村规划工作顺利开展
        3.3.1 规划龙头作用
        3.3.2 示范带动作用
        3.3.3 人才智库作用
        3.3.4 考核督导作用
4 结语

(9)动态能力视角下的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1.1.2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1.1.3 村镇宜居社区建设面临新的战略需求
    1.2 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村镇宜居社区
        2.1.2 村镇宜居社区建设
        2.1.3 发展战略
    2.2 理论基础
        2.2.1 动态能力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2.4 协调发展理论
        2.2.5 协同治理理论
3 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综合评价模型分析
    3.1 模型设计
        3.1.1 模型及假设
        3.1.2 变量及标识
        3.1.3 样本和数据
    3.2 模型分析
        3.2.1 EFA分析
        3.2.2 CFA分析
        3.2.3 结果与讨论
4 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4.1 系统建模
        4.1.1 建模目的
        4.1.2 CAS模型
    4.2 系统仿真
        4.2.1 系统基本行为的仿真与分析
        4.2.2 系统调控行为的仿真与分析
5 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SWOT量化分析
    5.1 宏观环境分析
        5.1.1 政治
        5.1.2 经济
        5.1.3 社会文化
        5.1.4 技术
    5.2 中观环境分析
        5.2.1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5.2.2 中部经济一般发达地区
        5.2.3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5.3 微观环境分析
        5.3.1 村镇社区建设问题多
        5.3.2 典型村镇社区建设模式
        5.3.3 标杆社区分析
    5.4 SWOT定量分析
        5.4.1 SWOT量化模型
        5.4.2 模型应用
6 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发展战略体系
    6.1 战略定位
        6.1.1 关键成功因素
        6.1.2 综合分析结果
        6.1.3 发展战略定位
    6.2 总体战略
    6.3 战略重点
        6.3.1 以中心村镇建设为龙头
        6.3.2 致力于协同治理发展模式
        6.3.3 构建与提升社区动态能力
        6.3.4 采取参与式社区规划模式
        6.3.5 推行创新驱动发展策略
        6.3.6 创建学习型村镇宜居社区
    6.4 战略支撑
        6.4.1 社区组织管理
        6.4.2 社区人力资源管理
        6.4.3 社区财务管理
        6.4.4 社区文化建设
        6.4.5 社区信息化建设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县域经济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类型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类型
        三、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产业构成的多样性
        二、经济体系的开放性
        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
        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节 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作用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路径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代西方发展理论
        一、主体功能区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四、不平衡发展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
        四、新发展理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与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1978—198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开始阶段
        二、1983—1991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究摸索阶段
        三、1992—200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四、2003—201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步入科学发展阶段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县域经济迈入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
        一、中国县域整体状态及分布状况
        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及其启示
        一、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二、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东部地区发展成效显着,中、西部地区蓬勃发展
        二、要素结构得到不断完善,部分县域经济发展迅速
        三、充分利用地区中的资源,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
        二、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三、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
        四、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
        五、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
    第三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及经验启示
        一、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实例分析
        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新型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一、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完善土地经营制度
        三、深化县域金融制度改革
        四、落实“直管县”体制改革
        五、深化市县行政体制改革
    第二节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
        二、建设农业科技园区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农业产业合作化组织建设
    第三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树立“新型”理念
        二、转变政府职能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
    第四节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
        一、助推工业化发展
        二、推动县域服务业
        三、壮大民营经济
        四、打造特色品牌
    第五节 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
        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二、精准扶贫战略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第六节 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
        一、人才强县战略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注重宣传推广
        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全国行政区划(2015年底)
    附表2 2014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100强排名
    附表3 2016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以山东莒南小城镇建设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双轮协调”驱动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政策体系[D]. 曹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为例[D]. 张晶.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D]. 周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5]贵州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D]. 周世同.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D]. 李印作.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2)
  • [7]北方地区小城镇清洁取暖技术路线研究[D]. 张亦弛. 清华大学, 2019(02)
  • [8]城乡统筹背景下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思考——以山东省临沂市乡村建设规划实践为例[J]. 许新宇,许书凝,李杰,张连舜. 小城镇建设, 2017(12)
  • [9]动态能力视角下的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发展战略研究[D]. 刘真心.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6)
  • [10]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李彦博.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山东莒南小城镇建设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