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控制和调整墨水量

正确控制和调整墨水量

一、墨量的正确掌握与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赵紫文[1](2020)在《晚明草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探究特定历史时期内特定书体发展的研究型论文,即以“晚明”为时间限定,以“草书”为研究对象。其中,“晚明”是社会发展及审美意识的重要转型期,“草书”是极具个性及表现力的书体。两者的交融,无论是形体还是审美,都形成了诸多极具特殊性的艺术现象。本文试以形体发展、审美风格、理论批评等问题为探究视角,根据史料文献及图版资料,在前贤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晚明社会变迁的迹象与草书发展的特性之间的关联性为切入点,深入晚明草书的表现形态及细节变化,阐释其嬗变与流变的规律。并试图深化对其发展特徵的认识,揭示影响这一时期草书发展的成因、变化及旨趣。文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是对晚明草书发展的背景,及基于本体的诸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所涉内容为:绪论部分是对晚明草书领域的学术研究情况所进行的梳理。同时,对相关概念、范围、方法等进行简要的阐释;第一章总体论述晚明草书继承与发展的背景及基本形态,从社会生态、书体生态、承袭的观念及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主要讨论晚明草书笔法形态的正统探索与个性延展的相关问题,从历代笔法流变中审视晚明草书家对笔法谱系的吸取情况,并探究晚明草书“正统笔法”观念的细微构成,以及各位书家之间笔法理念的差异化。同时对笔法的实践条件、类型、特徵等进行阐释,并对“个性化线变”的利弊进行辩证分析;第三章是针对晚明草书墨法形态的维度开拓与创造的研究,从晚明之前的墨法运用及理论中,总结墨法流变的规律与规约,并阐释晚明至清代对墨法突破与总结的特徵。以此考察墨法在晚明“泛化”的成因,并对晚明草书“创造性墨变”的维度及特徵进行探索;第四章主要涉及晚明草书字法形态的择用与形体再草化的问题。在深入草书字法的发展内涵,及晚明草书字法的发展状态中,对符号草法和形体字法的改造予以细致探究,总结了晚明草书草法中的一些形变规律和特点;第五章以晚明草书结体形态的奇异形变及空间特徵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梳理从晋唐到晚明草书结体空间的流变,从单字、字组、长字组、纵向行形等角度,探讨草书结体空间的异变及奇异性;第六章主要讨论晚明草书章法与势的表现提升,及审美视域的拓展,通过设定参照系与测算参数的方式,对晚明草书章法的字间距问题进行寻绎。同时,对章法的欹正关系进行考察,通过“横中心倾角线”和“横行线律动”的方式进行尝试性阐释,得出数据和相关结论以辅助论述。另,对草书章法的区域对比与表现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笔势、体势等进行探究;第七章是从明代文艺思想与书学理论的同步关系出发,结合明代前期、中後期,书学理论的变化与特徵,对晚明草书相关的理论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对晚明草书的历史地位进行重新分析。下编是为配合正文研究所编《晚明草书字形汇编》,收集了晚明董其昌、邢侗、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以及傅山等书家的草书作品共420件,分为4100余个字头,共32220个草书字形。

付敏[2](2020)在《彩报印刷的质量规范体系建立与研究》文中指出报纸有强时效性,是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方式之一。报纸自产生以来就受到广播、电视、网络的冲击,现在更受到手机的冲击,人人都是自媒体,但大浪淘沙,报纸老而弥坚。报社一般都有附属印刷厂,尤其报纸印刷厂更是因报而生,以报而存。基于这个现实,在网媒冲击下,如何提高印刷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报纸印刷从业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战略亮点。现代报纸彩印早已实现,高速化,多色多版多元,更应用了色彩管理系统,生产工艺都已经标准化、数字化。但由于受地区、成本、人才所限,大多在生产过程中却缺乏数据化控制,即使控制,参数也大多采用经验值或者“拿来主义”。因此,印刷质量时有波动,不能保持长期稳定优质。本文对ISO12647-3 2013国际标准、GB/T17934.3-2003国家标准新闻纸冷固型油墨胶印进行了分析研究,也比对分析了企业实际情况。还对影响彩报印刷质量的各方面各环节因素进行了分析,挖掘影响质量的细节,梳理参数、标准、过程控制等。因为彩报印刷实质上也是一个加工复制产业,原辅耗材的影响巨大,因此也研究印刷耗材质量规范,分析企业实际使用的各种各类耗材性能参数。还对彩报印刷过程的各工艺环节:曝光、印版线性化、加网参数、制作测试版、印刷测试版、获取印刷特征数据以及制作印刷特征文件都做了分析研究。根据质量控制的标准化方法,提出了紧跟国际标准并且适合企业发展的彩报质量规范,油墨、纸张等材料规范化;对设备进行规范化;生产工艺规范化和印前制作规范化。建立起来适合企业的使用耗材及国内消费者喜好的印刷标准化参数数据,以便于提高印刷质量,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和美誉度。

蔡成基[3](2019)在《标签胶转柔经验对软包装凹转柔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标签印刷行业胶转柔已经基本成功,有关这一点,业界的不同声音已经不多了。标签胶转柔工艺的成功有几个特征。1.标签柔印的最小网点已经达到了15~16μm。这意味着采用175 lpi印版条件时,若要求渐变到零,即从1%网点到真正绝网,即使采用调幅网,肉眼裸视也不会有明显硬口。如果工艺要求不高,可以在1%~3%处采用混合网点技术,来掩盖因网点扩

李丹丹[4](2019)在《宋代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墨是中国古代的书写用品。古人对墨的使用经历了使用天然墨到人工制墨的发展历程。古人最早发现和使用的是天然墨,有矿物石墨、植物墨和动物墨等,对矿物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不迟于战国末期,人工制墨开始兴起,至两汉不断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人工制墨技术发展与成熟的时期。隋唐五代,是制墨业的兴盛时期,制墨区域向全国范围拓展,制墨业的重心在晚唐五代时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地区。安徽歙州成为制墨中心。随着制墨技术的不断提升,出现了一些制墨名家,如李超、李廷珪、李廷宽父子等,他们父子兄弟,技艺相承,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从出土资料看,隋唐五代,墨的形制趋于规范定型,以两端略称圆形的长条形墨为主要形制,墨锭的体量更大。墨面除模印图案外,还出现了模印文字的新特征。中国墨文化体系至宋代得以完备,墨的生产与消费是其文化表达的特质基础。在宋代,松烟墨和油烟墨并行于世。墨的生产流程分为两个阶段:原材料制备阶段与和制成形阶段。制墨的原材料有主要原料和辅料两大类。主要原料指烟和胶。辅料主要有各种香料、中药材、金箔、玉屑等。烟与胶的质量对墨的品质起决定作用。制取松烟,首先要选取好的松材,宋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后发现,含松脂高的松材更利于制烟。松烟是松木不完全燃烧时形成的烟炱。松烟的制备需要窑,宋人造窑制松烟之法有平面窑、立窑和卧窑。这三种窑形中卧窑相对而言更科学。宋人在制取松烟的实践中认识到松烟的粒度是松烟质量的重要指标,颗粒度越小,质量越优,所制成的墨黑度更高,渗透性更好。而影响其颗粒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有松材中松脂的含量,发火时松枝的数量、火候以及所得烟炱距火源的远近等。这些可贵的经验与认识都被宋代以后的人以及今天的科学技术证实是正确的。油烟墨的使用略晚于松烟墨。油烟的制备大抵有选取油料、点烟和取烟三个步骤。油料一般有桐油、清油、沥青、麻油。烧制油烟所需要的器具有粗碗、灯芯和瓦盆这三类。粗碗贮油,和灯芯一起构成灯盏。瓦盆覆盖于灯盏之上用于取烟。烧制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四种,即瓦盆地坑取烟法、瓦盆(或钵、罐)取烟法、水槽法和纸帐收烟法。胶的制备、和制对墨的质量也起着重要作用,它既可以粘结胶粒,也可以使墨的水溶液不易沉淀,形成悬浮液,还可以使墨较为稳固地粘附于纸上,并增加研磨和书写时的润滑度,增强光泽感。宋代制胶一方面沿袭了北魏以来常使用的牛皮胶以及鹿胶,更开发了鱼胶、鱼鳔胶等其它种类的制胶之法。墨之优劣,在烟炱相同的情况下,煎胶、和胶起着决定作用。制胶原料以鹿胶最好,牛胶最常用,常与鱼胶等参合使用。煮胶宜在春秋两季,忌热与寒。添加辅料是中国制墨业的传统特色,辅料作用不外乎增光、助色、取香这三大功能。将所制烟炱、胶和辅料合制加工,制墨成锭,是墨的生产与制作工艺的第二阶段,概括起来大致有筛烟、和料、捣杵、揉丸、模印、晾墨六个步骤。筛烟是为了保证烟料的纯净无杂质。胶与烟的和制比例根据需要而不同。旨在速售,则胶的比例宜小,意在久藏,则胶的比例宜大。合制后,捣杵多多益善。揉制成丸剂时,应急手速揉。模印成形后,或自然荫干,或放在炭灰中晾干。宋代墨的生产具有商品性。表现在私营制墨作坊的出现、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商品化、销售获利的生产目的三个方面。宋代墨的流通场所主要是在城市和佛寺之中。流通方式有二种,一是在城市中设有专营墨的店铺,二是由墨工或中间商背箧挑担流动售卖。宋代,墨主要被用于书写在各类纸品上,也被用于书写在墙壁、瓷器等器物上,还用于书籍印刷、碑刻拓印等,墨被用于官府、家庭、学校、寺院等场所,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和消费领域比前代更为广泛,需求量也大幅提高。其中书籍等纸质品的雕版印刷这一领域用墨量最大。朝廷与官府消费用墨主要体现在公文撰写办公用墨。士人消费用墨主要体现在撰写诗文、书法、绘画及收藏。抄写和印刷用墨主要体现在印刷书籍及纸币上。宋代文化的兴盛尤其是雕版印刷业的繁兴,使宋代用墨总量激增。宋代用墨总量的急剧增长引起了古松林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促进了制墨技术的改进,即油烟制墨的兴起,同时也推动了制墨中心的转移。宋代一笏墨的重量约在156.25克至206.25克之间。一笏墨约100文钱。由于供求关系或品牌效应等因素,一笏墨亦可值10000文,甚至价比黄金。宋代用墨量比前代激增,其中图书雕版印刷用墨量占的比重最大。再加上书法、绘画、建筑、制药用墨等,宋代对墨的消费量是十分惊人的。北宋产墨区比前代更加广泛,遍及南北。陕西终南山、河北易州一带持续衰落,河北真定、山东兖州骤然新兴,安徽歙州延续五代继续为制墨中心。南宋江南地区的制墨业得到飞速发展,遍布今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尤其是杭州、福建和四川。宋代制墨业消耗了大量的古松林资源,限制了制墨业的进一步发展,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南宋制墨区域的变迁是政治的客观因素造成的,也和北方松林的消耗与匮乏有关,制墨区域的分布与雕版印刷业的分布密切相关,基本一致。宋代文人不仅将墨视为必不可缺的工具和颜料,更是投入了很多的情感,墨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情趣和理趣。墨是宋代文人之间人情往来的馈赠佳品,人们赠墨、夺墨、斗墨、玩墨、品墨、藏墨、由墨悟理,宋代文人对墨的赏爱蔚然风尚。宋代文人对墨的品鉴之风颇盛,墨说、墨辨、论墨之文很多。这些文章形制短小,或鉴墨之优劣,或论墨工之高下,或品墨之理趣,不一而足。宋人品墨的风尚是宋代制墨业兴盛的体现,也反映了宋代制墨的水平、质量和档次。宋代的墨兼具实用、收藏、文学、药用等多种文化价值,墨的文化体系在宋代全面形成。墨为宋代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明清墨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王阳[5](2019)在《书画纸生产工艺及其润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以及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作为书法绘画艺术载体的书画纸得以迅速发展。为满足市场需求,部分企业逐渐采用现代制浆造纸技术进行书画纸的生产,但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书画纸性能的下降。因此,开展对书画纸的生产工艺以及润墨性能的相关研究与改善,已成为书画纸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以檀皮纤维和竹浆作为书画纸的主要原料,验证了木聚糖酶助漂技术在韧皮类纤维漂白中可行性,创新性的建立了可量化表征的书画纸润墨性能评价体系,探究了制备工艺对书画纸润墨性能及物理性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不同种类的碳酸钙填料对书画纸润墨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以未漂檀皮纤维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木聚糖酶预处理对韧皮类纤维漂白效果的影响,并以漂白檀皮纤维和竹浆为原料,探究了制备工艺对书画纸物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木聚糖酶预处理可有效疏松檀皮纤维的表面结构,有助于提高漂剂的可及性,优化后的酶预处理工艺为:酶用量1015 U·g-1,预处理温度4045°C,预处理时间80100 min。制备工艺优化实验表明,当檀皮纤维含量为50%60%,打浆度约为35°SR时,书画纸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能。其次,为量化书画纸润墨性能评价标准,建立了包含墨色反映系数(X)、墨色变动系数(D)、墨迹扩散面积(S)、墨迹圆润偏差值(R)以及表面墨量比(SIP)在内的书画纸润墨性能评价体系,并探究了檀皮纤维含量和打浆度对书画纸润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书画纸中檀皮纤维含量大于50%,打浆度为3035°SR时,X约为1.80、D约为14.0%、S约为8.59.0 cm2、R小于4.0%、SIP为56.0%60.0%,各项指标均优于或接近安徽宣纸以及富阳竹宣,具有较好的润墨性能。最后,初步探讨了轻质碳酸钙(PCC)、重质碳酸钙(GCC)以及微纤丝/轻质碳酸钙(MFC/PCC)复合填料加填对书画纸性能的影响,验证了通过加填不同种类以及用量的碳酸钙填料对书画纸润墨性能进行调控的可行性。

袁吉闻[6](2017)在《油墨预设置对Magnum4Ⅱ型卷筒纸胶印机印刷质量的影响及其补偿》文中研究指明在做卷筒纸胶印机准备工作时,降低废品率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节约成本。而在开机前的油墨预设置就是既重要又有效的准备工作。通过对高斯Magnum4Ⅱ卷筒纸胶印机印刷单元的详细介绍,分析了各个印刷滚筒的排列布局以及功能,重点介绍了油墨量控制原理及对其进行自动设置、闭环控制和自适应补偿的途径和方法,分析了印刷网格、环境温度、承印材料对油墨预设的影响。研究了 1-bit tiff文件的格式、特性和读取方式、印刷机墨区分区原因及常规分区墨区的要求,研究了网格面积与墨键开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油墨预设置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墨量转移曲线。通过插值拟合的方法建立网格面积率和墨键开度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对墨量转移曲线转换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印刷网格扩大的补偿方法并分析了油墨转移率、墨层厚度、油墨触变性、印刷机状态等对油墨转移曲线的影响。采用Matlab软件编写了油墨预设值控制程序界面。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建立墨色区域的覆盖率和墨键开度之间的关系,提高胶印机的印刷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张江江[7](2016)在《胶印生产中水墨平衡的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水墨平衡是指胶印过程中水量和墨量的平衡关系。胶印生产时,利用油水不相溶和印版选择性吸附两大规律,使油墨和水在印版表面同时存在且保持相互平衡,既可保证印版图文部分最大的载墨量,使印刷墨色鲜艳、饱和,网点清晰、光洁,又能保证印版空白部分高度干净整洁。在实际胶印生产中,水墨平衡不仅指静态下水量、墨量的参数设定,

方成[8](2016)在《高速印铁机墨量在线检测与智能控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机械制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光电子技术的推动,印刷技术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印刷行业正由传统印刷走向如PDF/JDF的标准作业流程,整个过程更加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金属薄板印刷是印刷行业的分支,其放墨量的大小时刻影响着金属印刷质量。在高速印铁的环境下,若不实时对印铁质量进行监控,待发现印刷颜色缺陷时,已产生大量残次品,浪费了材料,降低了经济效益,所以墨量在线检测和智能调控是控制印刷质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为了迎合数字印刷的总体趋势,本文采用机器视觉拍摄测控条的方法,来对金属印刷机进行墨量在线检测与闭环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论述了采用基于机器视觉的方式来检测印铁质量,并介绍了墨量调控的总体设计方案,并阐述每一模块的功能需求。其次,针对高速印铁的场合与印刷要求,本文对对机器视觉主要硬件系统进行分析与选型,用于在高速印铁生产线中搭建印刷检测台。本文采用多种图像处理算法来对印品进行定位,并分析各种算法的优劣性,避免了由于印品传输过程中振动造成的印品位置不正确对图像中颜色提取位置的影响。通过这些算法可以有效保证捕捉测控条的位置,既而提取正确的颜色信息。再次,根据CCD相机的特点和色度学原理,本文提出了三种常用的算法来实现CCD相机RGB色空间到CIE-LAB色空间的转化,并分析了各种算法之间的优劣性,为后续建模打下基础。最后建立了墨量控制模型。课题组进行了金属薄板印刷实验,获得了实际数据,并通过对实际数据进行详尽的分析,探究放墨量所呈颜色的规律,建立了带有串墨因素的色墨转化模型,并且对模型逆运算,可在数据量较少情况下实现放墨量的预测和调控;随着数据量增多,本文还采用减法聚类的ANFIS算法来建立控墨模型。该模型以数据挖掘的方式求解控墨量,考虑了更多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并提高了控制模型的精度,因而能更好的适应实际生产。为了解决实际训练数据少的问题,本文引用了油墨转移模型来作为印刷系统模型,用于生成训练数据和模型验证。经计算机验证,该减法聚类ANFIS模型精度高,拓展性好,可完成墨量智能调整,对实际生产有一定借鉴意义。

马金涛[9](2015)在《浅析印刷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文中提出印刷品质量控制涉及印前、印刷、印后三个工艺过程,但印前准备和印刷过程对印品的质量影响最大,印前准备主要包括纸张检查、包衬纸检查、印版检查和跑色;印刷过程主要包括作业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水墨控制,技巧和经验较为重要。纸张的检查印刷过程中各种因素变化的结果都会反映在产品上,所以对纸张的检查是十分重要的。在印刷作

王亚宁[10](2015)在《基于机器视觉的印刷墨量预置及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印刷过程中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印刷品的质量,墨量预置与检测是提高印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墨量的预置与检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依靠肉眼观察,手工调节的方法数值不精准,效果比较差。测量印张测控条密度或色度来调节墨量的方法速度慢,不能实现在线检测。而且,我国系统的墨量设置软件大都依靠国外,缺乏自主研究性。同时,在印刷中,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印刷墨量预置与检测方法。本文主要包括建立颜色空间转换模型和进行墨区墨量计算两大部分。首先,为了获得颜色空间建模的数据,要设计和打印建模色靶文件。同时,为了分析颜色空间建模的精度,需要设计和打印测试色靶文件。将设计的文件打印出来,通过扫描仪扫描成电子图像,采用投影法分割色靶色块,得到色块边界信息。然后,求色块每个像素点的RGB值,计算每个色块的平均RGB值,用密度计测量CIEL*a*b*,在photoshop中测量色块CMYK值。在获得所需的建模数据以后,建立扫描RGB到CIEL*a*b*的颜色空间转换模型,建立CIEL*a*b*到CMYK的颜色空间转换模型。为了分析模型的精度,采用测试数据对两个模型进行验证并进行误差以及色差分析。在进行墨区墨量计算之前,先要设计和打印样张图像和印张图像。为了采用基于测控条的墨区墨量检测方法,要在样张图像和印张图像的底部设计印刷测控条。同时,需要对样张和印张进行墨区分割,并获取墨层厚度和纸张尺寸。墨量的预置,为了检测的准确性,必须采用基于全画面的墨量预置方法。对于墨区墨量检测则采用基于全画面的墨量检测与基于测控条的墨量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测控条的分割采用投影法。最后,根据墨量检测方法的不同对墨量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本课题开发设计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墨量预置与检测系统,建立的颜色空间转换模型在速度和精度上能够满足要求。进行墨量预置与检测的方法,能够根据样张预置初始墨量,根据印张检测印刷墨量,为今后的墨量研究提供了很好的。

二、墨量的正确掌握与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墨量的正确掌握与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晚明草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上编:专题研究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晚明草书的特质需要多维探索与系统研究
        (二) 晚明草书的深入研究需要“书体”与“字体”理论相结合
        (三) 研究中的“过誉”与“误读”需要以批评的视域重新思考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一) 书法史论中涉及晚明草书研究的成果
        (二) 草书体研究中涉及晚明草书研究的成果
        (三) 以晚明草书家为研究对象的成果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一) “晚明”的界定及研究书家的范围
        (二) “草书”的界定及研究材料的范围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框架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晚明草书继承与发展的背景及基本形态
        第一节 晚明草书继承与发展的社会生态
        一、繁荣与衰飒——经济结构变化下的社会转型
        二、僭越与世俗——政治力量失衡下的士人行为转变
        三、彰异与抒发——文艺思想与美学观念下的草书“抒情化”倾向
        四、递传与趣尚——文人圈层对刻帖及草书鉴藏的关注
        第二节 晚明草书继承与发展的书体发展背景
        一、草书形体潦草化的滥觞阶段
        二、草书的发生与形成阶段
        三、草书的形定与调整阶段
        四、草书的标准确立与突破阶段
        五、草书风格的延展与探索阶段
        第三节 晚明草书继承的观念及途径
        一、法崇魏晋独宗羲献——晚明草书继承的理想观念
        二、融合汉唐延扩宋元——晚明草书继承的实践途径
        三、汲取同代承延为继——晚明草书对明前中期草书特徵的汲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晚明草书笔法形态的正统探索与个性延展
        第一节 古法再造:草书笔法的流传及明代对笔法谱系的接受
        一、草书笔法的流变述略
        二、明代对草书笔法谱系的接受
        第二节 晚明草书“正统笔法”观念及其构成
        一、董其昌、邢侗草书笔法正统意识的构建及坚守
        二、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草书笔法正统观念的构建
        三、王铎、傅山的草书笔法正统观念的多维构成
        第三节 晚明草书家个体笔法理念的差异化
        一、“平淡”与“雄强”——董其昌与王铎草书笔法理念的比较
        二、董其昌的“疑问”——董其昌对张瑞图新型笔法的态度
        三、“遒”“媚”之间——倪元璐与黄道周笔法理念的侧重
        四、“用笔”与“信笔”——关于王铎与傅山草书笔法理念中“随意性”的探讨
        第四节 晚明草书笔法的实践延展
        一、晚明草书实践条件与笔法的关联性
        二、晚明草书笔法实践的类型及特徵
        三、晚明草书笔法“个性化线变”的价值与缺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晚明草书墨法形态的维度开拓与创造
        第一节 聚墨成形:魏晋至晚明时期墨法理念流变的阶段性
        一、魏晋至唐对墨法观念的基础构建
        二、唐代墨法的整体渐变
        三、元至明前中期的自觉反思与调试
        四、晚明至清代对墨法的突变及总结
        第二节 晚明草书墨法在实践中“泛化”的成因
        一、物体条件方面的因素
        二、草书家主观能动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 晚明草书“创造性墨变”的维度及特徵
        一、“淡墨”非“淡”
        二、“浓重焦渴”施以“力感”
        三、“涨墨”与“破墨”的利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明草书字法形态的择用与再草化
        第一节 美草法之最奇:草书字法的内涵及晚明字法的特徵
        一、晚明之前草书字法的发展状态
        二、晚明草书字法意识及特徵
        第二节 晚明草书符号草法的择用与改造
        一、主要符号
        二、其他符号
        第三节 晚明草书形体字法再草化的类型
        一、极简草化
        二、极繁草化及楷行化
        三、异写形变及奇异草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晚明草书结体形态的奇异形变及空间特徵
        第一节 因时相传:晋唐到晚明草书结体空间演化规律述略
        一、从“简炼组合”到“缭绕连绵”
        二、从“衡匀合度”到“矛盾对冲”
        三、从“点线结合”到“点线成面”
        第二节 晚明草书单字结体的形变与奇异性
        一、字形:展大与形扩
        二、部件:位移与逾越
        三、结体:缭绕与支离
        四、空间:疏密与缩放
        第三节 晚明草书字组结体的构成类型及特徵
        一、均称平衡类
        二、动态变化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晚明草书章法与势的表现提升及审美视域的拓展
        第一节 晚明草书章法的字间距构成问题寻绎
        一、设定参照系与参数的测算方法
        二、以参数视角考察晚明草书章法的字间距情况
        第二节 晚明草书章法的欹正关系探微
        一、“横中心倾角线”和“横行线律动”
        二、从横向律动角度看晚明草书的欹正对立
        第三节 晚明草书章法的区域对比与表现力
        一、区域平衡的逐步突破
        二、微观与宏观空白的营造
        第四节 晚明草书势的嬗变与审美视域的拓宽
        一、晚明草书势的类型及特徵
        二、晚明草书审美视域拓宽的成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晚明草书理论形态的构建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明代文艺思想与书学理论的关系
        一、文艺思想对明代书学理论的影响
        二、明代前期及中後期书学理论的特徵
        第二节 承袭与转化:晚明草书相关理论述评
        一、新古两极:徐渭、项穆
        二、遵古纳新:董其昌、邢侗、赵宦光、李日华
        三、依古反思:王铎、黄道周、傅山
        第三节 推崇与思索:晚明草书的历史地位
        本章小结
    附表:《本文研究所见晚明草书作品表》
    参考文献
        一、图版资料
        二、古代文献
        三、现代着作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後记
下编:《晚明草书字形汇编》
    一、介绍
    二、凡例
    三、索引
    四、正文

(2)彩报印刷的质量规范体系建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ISO 12647-2013解析
    2.2 GB/T 17934.3-2003解析
    2.3 本章小结
3 影响彩报质量因素分析
    3.1 印前图文处理
        3.1.1 显示器的校正
        3.1.2 图片处理规范
    3.2 制版过程质量
    3.3 印刷耗材的性能
        3.3.1 新闻纸纸张性能
        3.3.2 印刷油墨
        3.3.3 橡皮布
        3.3.4 润版液
        3.3.5 胶辊
    3.4 印刷机性能
    3.5 印刷过程
    3.6 本章小结
4 彩报印刷耗材质量规范体系建立
    4.1 纸张参数的规范化
    4.2 油墨参数的规范化
    4.3 橡皮布参数的规范化
    4.4 润版液参数的规范化
    4.5 本章小结
5 彩报印刷过程控制规范体系的研究与建立
    5.1 CTP工艺对质量控制的研究
        5.1.1 曝光条件的规范化
        5.1.2 印版的线性化
        5.1.3 加网参数的规范化
    5.2 报纸印刷工艺参数规范化
        5.2.1 印刷测试版
        5.2.2 印刷测试版的印刷
        5.2.3 获取印刷特征数据及制作特征文件
    5.3 本章小结
6 彩报印刷质量规范体系
    6.1 印前文件规范
    6.2 印前图文处理及软打样规范
    6.3 制版规范
    6.4 印刷规范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标签胶转柔经验对软包装凹转柔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点结构在工艺替换中的作用
二、墨色深浅在工艺替换中的作用
三、柔印的硬件技术十分重要
四、工艺的标准化必须建立在柔印已经达到的各项基本技术之上
五、处理好印刷企业的定位

(4)宋代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宋代以前墨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天然墨的发现与应用
    第二节 人工制墨的兴起
    第三节 制墨技术的成熟与着名产地的形成
    第四节 制墨业重点的南移与制墨名家的出现
第二章 宋代墨的生产与工艺
    第一节 原材料制备——烟炱
        一、松烟的制备
        二、油烟的制备
    第二节 原材料制备——胶和辅料
        一、宋代胶的种类和制备方法
        二、宋代制胶及用胶的讲究
        三、宋代制胶的辅料及其功能
    第三节 和制成形
        一、筛烟
        二、和料
        三、捣杵
        四、揉丸
        五、模印
        六、晾墨
第三章 宋代墨的流通与消费
    第一节 宋代制墨的商品性
        一、私营制墨作坊的出现
        二、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商品化
        三、销售获利的生产目的
    第二节 宋代墨的流通
        一、城市市场摊位上墨的售卖
        二、墨工或中间商贩对墨的贩卖
    第三节 宋代墨的消费
        一、朝廷与官府消费用墨
        二、士人消费用墨
        三、抄写及印刷用墨
        四、其它消费用墨
第四章 宋代用墨总量的估算及影响
    第一节 宋代墨的价格及用墨总量估算
        一、宋代墨的价格区间
        二、宋代用墨总量的估算
    第二节 北宋制墨区域及特点
        一、宋代以前的制墨区域
        二、北宋制墨区域及特点
    第三节 南宋制墨区域及特点
        一、两浙路墨工
        二、临安御造墨工
        三、徽州墨工
        四、川蜀墨工
        五、其它地区墨工
    第四节 制墨中心的转移及原因
        一、松林资源的消耗
        二、制墨中心的转移及原因
第五章 墨与宋代文人生活
    第一节 墨与宋人文化生活
        一、嗜墨
        二、赐墨
        三、赠墨
    第二节 宋代文人对墨的品鉴
        一、品鉴标准
        二、对墨品优劣的品鉴
    第三节 宋代文人对墨的收藏
第六章 宋代墨的价值、贡献与影响
    第一节 宋代墨的实用价值
    第二节 宋代墨的收藏价值
    第三节 宋代墨的药用价值
    第四节 宋代墨的贡献与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5)书画纸生产工艺及其润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书画纸发展概述
    1.3 书画纸制作工艺
        1.3.1 传统书画纸制作工艺
        1.3.2 机制书画纸制作方法
    1.4 木聚糖酶在漂白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5 书画纸润墨性能研究现状
    1.6 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书画纸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檀皮纤维形态及化学成分测定
        2.2.4 木聚糖酶预处理及H2O2 漂白
        2.2.5 木聚糖酶预处理前后檀皮纤维形貌分析
        2.2.6 檀皮纤维漂后性能测定
        2.2.7 书画纸制备及性能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檀皮纤维形态及化学成分分析
        2.3.2 木聚糖酶处理对檀皮纤维形貌的影响
        2.3.3 木聚糖酶漂白预处理工艺优化
        2.3.4 书画纸制备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书画纸润墨性能研究及其评价体系建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墨色反映系数测定
        3.2.4 墨色变化系数测定
        3.2.5 墨迹扩散面积测定
        3.2.6 墨迹圆润偏差值测定
        3.2.7 表面墨量比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书画纸墨色反映系数分析
        3.3.2 书画纸墨色变化系数分析
        3.3.3 书画纸墨迹扩散面积分析
        3.3.4 书画纸墨迹圆润偏差值分析
        3.3.5 书画纸表面墨量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酸钙填料对书画纸润墨性能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复合填料的制备
        4.2.4 抄片实验
        4.2.5 书画纸性能检测
        4.2.6 书画纸润墨性能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填料优选分析
        4.3.2 碳酸钙填料对书画纸物理性能的影响
        4.3.3 碳酸钙填料对书画纸墨色反映系数的影响分析
        4.3.4 碳酸钙填料对书画纸墨色变化系数的影响
        4.3.5 碳酸钙填料对书画纸墨迹扩散面积的影响
        4.3.6 碳酸钙填料对书画纸墨迹圆润偏差值的影响
        4.3.7 碳酸钙填料对书画纸表面墨量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本论文创新之处
    进一步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油墨预设置对Magnum4Ⅱ型卷筒纸胶印机印刷质量的影响及其补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印刷机械的发展现状
        1.2.2 现有油墨预设技术
    1.3 现有CIP3技术的缺陷与不足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设想
第2章 高斯Magnum 4Ⅱ型卷筒纸胶印机油墨控制系统研究
    2.1 Magnum4Ⅱ卷筒纸胶印机概况
    2.2 墨量控制原理及油墨预设系统
    2.3 油墨预置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斯Magnum 4Ⅱ型卷筒纸胶印机油墨预设理论分析
    3.1 油墨预设源文件1-bit tiff
    3.2 1-bit tiff文件在印刷中的应用及优势
    3.3 读取1-bit TIFF格式文件
        3.3.1 提取低分辨率图像
        3.3.2 对1-bit TIFF图像分区
        3.3.3 墨区对应网格面积率的计算
    3.4 油墨预设置的数学模型
        3.4.1 油墨的转移和传递过程
        3.4.2 印刷机墨斗结构及墨量控制原理
        3.4.3 墨量转移曲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4.4 网格面积率与墨键开度之间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斯Magnum 4Ⅱ型卷筒纸胶印机油墨预设实验研究
    4.1 墨量转移曲线的建立
    4.2 实验数据
    4.3 实验数据分析
    4.4 曲线的建立与分析
    4.5 曲线转换结果对比与分析
    4.6 印刷网格扩大的补偿方法和措施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MATLAB油墨预设界面设计
    5.1 MATLAB软件及GUI界面简介
    5.2 GUI编程步骤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8)高速印铁机墨量在线检测与智能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印纸与印铁工艺区别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印刷质量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3.2 色墨控制模型参数转化的研究现状
        1.3.3 色墨智能调控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墨量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2.1 印铁机控墨原理
    2.2 墨量智能控制系统
    2.3 放墨量调整
        2.3.1 影响印刷色彩质量相关因素
        2.3.2 放墨量调整依据
    2.4 质量检测
        2.4.1 密度检测法
        2.4.2 色度检测法
        2.4.3 机器视觉检测
    2.5 墨量智能决策
    2.6 本章小结
3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设计与测控条颜色信息提取
    3.1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设计
        3.1.1 工业相机
        3.1.2 镜头
        3.1.3 图像采集卡
        3.1.4 光源
    3.2 在图片中提取测控条的位置
        3.2.1 霍夫变换检测边缘
        3.2.2 十字线检测定位
        3.2.3 模板特征匹配
        3.2.4 三种图像处理算法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色度值颜色空间转化
    4.1 颜色空间
        4.1.1 RGB空间
        4.1.2 PCS空间
        4.1.3 ICC颜色特性文件
    4.2 获取模型训练数据
    4.3 色空间转化算法
        4.3.1 多项式拟合
        4.3.2 神经网络法
        4.3.3 查表插值法
        4.3.4 几种模型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色墨转化模型的设计与研究
    5.1 实验方案设计
    5.2 实验过程
        5.2.1 实验设备
        5.2.2 实验环境
        5.2.3 实验步骤
        5.2.4 实验结果
    5.3 实验数据分析
        5.3.1 色墨转化关系研究
        5.3.2 串墨模型研究
    5.4 模型应用
        5.4.1 油墨预置
        5.4.2 墨量检测调控
    5.5 实验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减法聚类ANFIS算法的墨量智能控制模型设计
    6.1 墨量控制模型的建立
        6.1.1 墨量控制模型建模方法
        6.1.2 减法聚类的ANFIS模型
    6.2 训练数据来源——油墨转移模型
        6.2.1 油墨转移建模原理
        6.2.2 油墨转移模型验证
        6.2.3 获得训练数据
    6.3 模型训练与仿真分析
        6.3.1 单墨区训练与仿真
        6.3.2 全墨区仿真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基于机器视觉的印刷墨量预置及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印刷墨量预置与检测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常用的墨量预置与检测方法介绍
        1.3.1 常用的墨量预置方法
        1.3.2 常用的墨量检测方法
        1.3.3 机器视觉在印刷墨量预置与检测中的应用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课题数据的获取
    2.1 课题所用的仪器设备介绍
    2.2 课题实验色靶的设计
        2.2.1 RGB颜色空间色靶的设计
        2.2.2 CMYK颜色空间色靶的设计
    2.3 课题样张与印张的设计
    2.4 CMYK颜色模式TIFF图的打印
    2.5 课题实验数据的测量
        2.5.1 扫描RGB值的获取
        2.5.2 CIE L~*a~*b~*的测量
        2.5.3 CMYK值的获取
3 颜色空间转换算法概述
    3.1 本课题所用的颜色空间
        3.1.1 RGB颜色空间
        3.1.2 CIE L~*a~*b~*颜色空间
        3.1.3 CMYK颜色空间
    3.2 常用的颜色空间转换算法
        3.2.1 多项式回归法
        3.2.2 三维查找表法
        3.2.3 神经网络法
    3.3 本课题的颜色空间转换算法
4 扫描RGB颜色空间到CMYK颜色空间的转换
    4.1 扫描RGB颜色空间到CIE L~*a~*b~*颜色空间的转换
        4.1.1 算法介绍
        4.1.2 色差分析
    4.2 CIE L~*a~*b~*颜色空间到CMYK颜色空间的转换
        4.2.1 算法介绍
        4.2.2 误差分析
        4.2.3 色差分析
    4.3 扫描RGB颜色空间到CMYK颜色空间转换模型的整体精度分析
        4.3.1 整体误差分析
        4.3.2 整体色差分析
5 墨量的预置与检测
    5.1 印刷墨量预置和检测原理
    5.2 图像的采集和处理
        5.2.1 样张和印张的采集和预处理
        5.2.2 图像墨区分割和图像测控条分割
    5.3 基于全画面的墨区墨量预置
    5.4 基于全画面的印张墨区墨量检测
    5.5 基于印刷测控条的墨区墨量检测
    5.6 实验结果与分析
6 基于机器视觉的印刷墨量预置与检测软件系统开发
    6.1 软件总体设计和流程图
        6.1.1 软件总体设计
        6.1.2 软件设计流程图
    6.2 软件组成部分及各功能介绍
        6.2.1 获取色靶RGB值
        6.2.2 建立色靶RGB颜色空间到CIE L~*a~*b~*颜色空间的转换模型
        6.2.3 建立CIE L~*a~*b~*颜色空间到CMYK颜色空间的转换模型
        6.2.4 RGB颜色空间到CMYK颜色空间转换模型的整体误差和色差分析
        6.2.5 基于墨区的墨量预置和检测
        6.2.6 基于全画面的墨量预置与检测
        6.2.7 基于测控条的墨量检测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墨量的正确掌握与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明草书研究[D]. 赵紫文. 吉林大学, 2020(04)
  • [2]彩报印刷的质量规范体系建立与研究[D]. 付敏.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标签胶转柔经验对软包装凹转柔的启示[J]. 蔡成基. 印刷杂志, 2019(06)
  • [4]宋代墨研究[D]. 李丹丹. 河北大学, 2019(08)
  • [5]书画纸生产工艺及其润墨性能研究[D]. 王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油墨预设置对Magnum4Ⅱ型卷筒纸胶印机印刷质量的影响及其补偿[D]. 袁吉闻.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7)
  • [7]胶印生产中水墨平衡的控制[J]. 张江江. 印刷技术, 2016(08)
  • [8]高速印铁机墨量在线检测与智能控制[D]. 方成.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 [9]浅析印刷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J]. 马金涛.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15(09)
  • [10]基于机器视觉的印刷墨量预置及检测技术研究[D]. 王亚宁. 西安理工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正确控制和调整墨水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