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给福建省人民革命政府和人民革命军的第二封电报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给福建省人民革命政府和人民革命军的第二封电报

一、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致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及人民革命军第二电(论文文献综述)

曾业英[1](2021)在《蔡廷锴何以能成为福建事变的主要发动者和领导者?》文中研究指明学界对于福建事变失败的原因已有较为清晰的论述,但对蔡廷锴何以能成为福建事变的主要发动者和领导者的考释却不多见。个人以为蔡廷锴之所以能成为福建事变的主要发动者和领导者,固然离不开他已有的军中地位,但与他个人的经历和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即主要是由他个人的历史渊源、日益严峻的日本侵华时局和他对国共两党不同内外政策的亲身体验等因素决定的。

陈航泽[2](2020)在《中共抗日将领群体研究》文中认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及其军事将领,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抗日将领群体包括八路军将领、新四军将领、东北抗联将领和华南纵队将领。中共抗日将领的成长过程十分复杂。从社会背景来看,他们的地域分布、家庭出身、教育程度都有很大不同,但也呈现出某些共同特征。从军事背景来看,他们的革命转向、军事转向、年龄结构也都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此后,中共将领一步步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并实际参与到抗日斗争中。中共将领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付出了巨大的军事牺牲,二是作出了有力的政治建设,三是促进了思想的空前统一。经过抗战,中共将领自身也得到了很大历练。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军事指挥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二是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三是个人威望得到了很大提升。

刘慧芳[3](2020)在《《红色中华》抗战的思想动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步步紧逼和国内外形势的波谲云诡,中国共产党在1931年12月及时创办了党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尽管处于与国民党残酷斗争的革命时期,但当日本侵略中国,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时,中国共产党依然号召工农群众一致抗日,积极进行抗日工作。与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相比,中国共产党率先在《红色中华》刊出了“对日战争宣言”,公开宣示了团结工农大众抗战到底的抗日主张,首先举起了抗战的鲜明旗帜。同时,在《红色中华》上,不断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痛批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详细报道中国国内工农群众日益高涨的抗战热情和抗战斗争等。这些报道和政论文章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识和抗战斗志,赢得了全国人民对抗战的大力支持,起到了抗战思想动员的积极作用。抗战思想动员中,《红色中华》采取对动员信息的选择、动员对象的预设、动员内容的贴切动人等策略,掌控了抗战舆论,采取了别具一格的抗战思想动员形式,形成了鲜明的思想动员特点,成为中国共产党抗战思想动员中尖锐的思想武器。《红色中华》在抗战思想动员中,不仅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建构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关系,而且在瓦窑堡会议后,又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政策,率先刊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促成抗日战争的局势向良性、合作的方向发展,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和全国抗日浪潮的来临。

周一平,雷春梅,杨媚,王鑫[4](2017)在《《红藏》中毛泽东着作目录》文中研究说明凡例一、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藏》,影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及其各级机构、组织、团体主办,或在其领导下创办的进步报刊151种,基本上都是1949年10月以前出版的。本目录是将《红藏》中151种报刊中刊登的毛泽东论着、电报、书信、诗词、题字、语录、讲话及毛泽东签署的文件等,辑录而成。凡是毛泽东署名的文献,

周成莉[5](2018)在《革命语境下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研究》文中认为苏区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中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道路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的苏维埃政制是我党开展局部执政的首次尝试,为我党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时期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历经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由盛转衰,见证了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转折,总结了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经验,但会后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共产党以此为契机,重新思考中国革命的出路,实现革命战略的转变。本文聚焦于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追溯根源,梳理过程,延伸发展,以基本历史史实为依据,综合运用多维研究方法,以历史个案为研究视角揭示中国革命选择苏维埃道路的历史根源和实现苏维埃道路转化的历史过程。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根源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苏联苏维埃模式,同时和国内环境息息相关。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中国的苏维埃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南,成为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原点;苏维埃俄国模式是以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指导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制度,成为中国苏维埃运动和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原型。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以俄为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初便对苏维埃制度表示认同。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思考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苏维埃道路是当时唯一选择,于是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开始宣传苏维埃,成立城市苏维埃,并于1931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了局部执政。到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制度的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经济上进行了土地改革,文化上进行了革命意识的教育,军事上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在苏区站稳了脚跟。与此同时,国民党在前四次“围剿”失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革命根据地的认识,提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战略发起了对中国共产党政权的第五次“围剿”的准备。中央苏维埃准备委员会是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专门统筹机构,宣传是筹备工作的重要环节,宣传部和教育部承担着重要的宣传职责。查田查阶级运动、检举肃反运动、选举运动是社会结构重组的重要手段,三者层层递进,查田查阶级和检举肃反运动为选举运动清除了障碍,选举运动巩固了查田查阶级和检举肃反运动的结果。为保障选举运动的参与度,重新划分行政区域以从小从基层为思路。但归根结底都以战争动员为根本任务。代表选举是确保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的核心环节,法律视角下的苏维埃选举制度较为规范。在将选举制度进行实践中,以乡苏为选举的重心,成立选举委员会、划分选区、选民登记、提出候选人、开展工作报告、召开选举大会、投票选举、代表提出提案基本遵从选举制度,长冈乡和才溪乡在选举运动中起着模范作用,红军选举有其独立性和特殊性。区-县-省-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以间接选举为原则,通过选举产生了776名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过程改造了苏维埃政权,为妇女参政提供了重要渠道。1934年1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形成四面围合之势,中国工农红军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战事失利,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月22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如期开幕,大会以“一切牺牲给予革命”为基本方针,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及各部代表分别向大会作了5个工作报告和1个紧急动员报告,通过了5项最高决议案,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形成新一届最高权力中心。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初步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革命建设经验,进一步奠定了新中国的雏形,但由于受共产国际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刻上了“左”的烙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以一切服从战争为原则,以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为根本任务,以军事决议案的执行为中心,形成军事、经济、政治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各项决议案的执行。开展了扩红、优红工作以保障战争人力供给;以粮食突击为战斗任务,同时开展财政资金、军用物资的突击为战争提供财政、物力保障;通过继续开展查田查阶级、肃反检举运动以保障军事和经济突击。然而,各项决议案执行出现了偏差,优红扩红不到位,物资、财力动员不济,强化的阶级斗争削弱了政权的政治优势,军事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不得不面临转移。随着战略转移和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国共产党逐渐采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代了工农民主联盟,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完成向人民共和国再到民主共和国的转变历程,实现了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的转化。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是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又一次实践,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探索。在革命语境下,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担负着动员革命的职责。中国革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中国“特色”道路;中国革命实则为农民革命,只有保障其民主权利,保证其民生利益才能充分发挥农民的政治优势;革命的失败并不等于革命终结,而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形势和国情的演变,逐渐探索出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而中国共产党也实现了由局部执政党——革命党——执政党的转换和成长。

周一平[6](2016)在《日本版《毛泽东着作年表》校勘、研究》文中提出1986年日本出版的《毛泽东着作年表》,至今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存在缺陷,需要进行修订。日本学者竹内实主编(监修)的《毛泽东集》(1970-1972年北望社初版,1983年苍苍社修订版以下简称日《集》)10卷出版后,又出版了《毛泽东集补卷》(1983-1986年苍苍社版,以下简称日《补》)10卷,其中第10卷即《别卷:毛泽东着作年表》,主要编纂者是中村公省。1986年出版的《毛泽东着作年表》(以下简

黄润浩[7](2012)在《东北地区朝鲜共产主义者的“双重使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明末清初开始,朝鲜人为求生计不断犯越到中国东北地区。1910年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后,朝鲜人更是大量迁入东北,并逐渐形成了众多的聚居区。他们在东北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压迫和剥削,过着极其艰难的生活。尽管如此,在朝鲜民族主义者的带领下,他们建立了垦民会等具有民族自治团体性质的各种团体,进行自发的政治、经济斗争,形成了以延边地区为中心的朝鲜人社会。此外,他们还开设近代学校,进行反日民族教育,建立民族主义团体和武装队伍,开展各种形式的争取朝鲜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但是,由于民族主义者的阶级局限性等原因,他们所领导开展的反日运动未能取得广大朝鲜人民的支持逐渐走向衰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列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东北地区,其影响日益扩大。1926年5月16日,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以下简称为朝共满洲总局)在珠河县一面坡正式成立。从此,在朝共满洲总局的带领下,朝鲜人革命群众组织纷纷建立,反日斗争蓬勃开展。但是,由于朝鲜共产主义者的大部分成员是农民或小资产阶级出身,加之多数领导人原是民族主义团体的骨干,因而未能将朝鲜共产党组织发展为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政党。不仅如此,他们在斗争方略上还坚持“朝鲜革命延长论”(或朝鲜延长论),严重脱离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宗旨以及东北朝鲜人社会的实际。加之朝共满洲总局内部派别林立,分歧矛盾重重,最终被共产国际强行解散。之后,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朝鲜共产主义者抛弃了“朝鲜革命延长论”,直接投入到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洪流,间接支援朝鲜的独立和解放,亦即朝鲜共产主义者开始肩负起“双重使命”的重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朝鲜共产主义者为了履行“双重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中国各族人民一道,建立抗日游击队和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武装斗争。不久,东北各地抗日游击队先后整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其中,第二军的绝大多数是朝鲜人。在粉碎日伪“讨伐”的残酷斗争中,许多朝鲜人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其间,虽然由于在东满地区党和军队中错误地开展反“民生团”斗争中,致使诸多朝鲜人领导干部和战士被错杀,但朝鲜共产主义者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转战于白山黑土之间,沉重地打击了中朝两国的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为中国反日武装斗争的开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有力地支援了朝鲜的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1935年“华北事变”后,东北人民革命军各部队中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同中国各族指战员一起,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酷暑、严寒,与前堵后截的日伪“讨伐队”展开激烈的游击战,坚持抗日武装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灿烂的革命史诗。期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曾建议朝鲜共产主义者单独建立韩国民族党和韩国民族革命军,但他们始终从东北抗日战争的大局出发,主张建立更为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祖国光复会”。此后,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国内进军作战”,给日本帝国主义在朝鲜的殖民统治以沉重的打击,有力地推动了朝鲜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事业。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进一步扩大,东北地区抗日武装斗争形势日益严峻。大部分东北抗日联军队伍被迫转移到苏联沿海州地区进行军政训练。尽管如此,朝鲜共产主义者始终坚持首先完成中国革命,继而开展朝鲜革命的理念,不时地派遣小分队返回东北,开展各种形式的武装侦察和袭击活动,忠实地践行其“双重使命”。1945年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苏联野营的大部分朝鲜共产主义者陆续返回祖国,投入到消灭日伪残余势力、建立政党新政权的艰巨工作中,一部分则回到东北继续开展革命工作。此外,朝鲜义勇军也从延安等地开赴东北地区,在朝鲜人聚居区开展了扩军、政权建设等工作。之后,各部队的朝鲜人积极参加到四保临江战斗,夏季、秋季、冬季攻势和解放长春的战斗中。与此同时,部分朝鲜共产主义者回国后,在建设新政权的同时,积极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为中国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解放东北后,部分朝鲜共产主义者选择留在中国,继续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最后打到海南岛和广西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8年9月9日,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在朝鲜北部(38线以北)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2年9月3日,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规定,在延边成立了朝鲜民族自治区。至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朝鲜共产主义者的“双重使命”最终完成。

李友唐[8](2012)在《54天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深情地对原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说:"没有你们那时的人民政府,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人民政府。"周恩来总理也说:"你们十九路军对中国人民做过两件大好事,一是在上海抗日;二是在福建反蒋。"毛泽东所说的"人民政

陈东[9](2010)在《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30年代初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着一场生死的搏杀,其中双方较量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围剿”与反“围剿”。国民政府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中共领导的苏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江西省曾是国共武装冲突的主战场,1930年至1933年国共在江西进行了五次较量,特别是1933年10月,蒋介石督率100万军队对中共领导的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其中直接用于“围剿”江西的兵力达50万以上,这是十年内战期间国共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战役无论是从作战规模还是持续时间来讲都是空前的,最后的结果是国民党军队占领江西苏区,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但国共双方都不是胜利者,国民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把中共赶出了中央苏区,但没有彻底消灭红军。中央红军固然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被迫长征,最后却顺利到达陕北,保存了基干力量。国共双方人员在十年内战中大批地伤亡,最终是使中国的抗战力量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受到损失。日本乘此机会逐步蚕食华北,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30年代初国民政府把中共看成是心腹之患,在其制定的许多政策几乎都与“围剿”苏区和红军有关。国民政府曾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连续发动对中共和苏区的“围剿”。国民政府在江西第五次剿共战役胜利后,把政策的重点转向做好对日作战的准备。红军在江西战场的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华南一带转移到西北,这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30年代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战役的历史与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很大的关联,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有:首先对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战役前的国际环境做了比较详细地阐述。从国际化的视角解读了当时国民政府与德国、英美、日本、苏联等国的外交关系,作者认为,1933年国民政府面临的国际形势总体来说对于国内的剿共战争十分有利,使得国民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对付中共及红军。其次对国民政府的剿共方针及其演变作了比较详细地考察。国民政府欲达到消灭中共的目的,先实行清党运动,30年代初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集中力量对中共领导的苏区和红军进行“围剿”。在江西战场连续四次剿共失利后,国民政府汲取以往的教训,开始实行新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军政方略。最后,本文从中共、国民党和共产国际三者的角度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的原因进行了重点的探讨。作者认为,中共在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犯了一系列的错误是其失利的根本原因。国民党在第五次剿共战役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是其取胜的重要原因,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永刚[10](2010)在《对抗与合作: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与闽粤国民党地方政府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央苏区建立之后,严重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为了巩固政权,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加强对中央苏区和中共军队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先后五次对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围剿”,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处境非常艰难。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不断调整政策,积极利用南京国民政府与国民党地方政权的矛盾,同国民党地方政府进行了军事上和经济上的交往,尤其是和十九路军的交往、和广东军阀陈济棠的谈判,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冲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而且对中共在危机时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本文通过深入的资料解读和广泛的调查分析,在更大的视野范围内综合考察苏维埃中临时中央政府与闽粤国民党地方政府及其武装对抗与合作的方方面面,探析苏区时期与国民党地方政府交往的经验教训及对之后中国共产党处理外部关系和矛盾、发展民主革命时期的统战工作的影响。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文章的基本结构。第二部分讨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与福建地方政府的关系。论述南京国民政府与十九路的矛盾及中共和十九路军谈判的经过,分析福建事变发动的原因及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应对福建事变措施的客观原因。第三部分讨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与广东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关系。从蒋陈矛盾入手,分析了陈济棠由一个坚决的反共斗士到和临时中央政府谈判合作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临时中央政府和陈济棠方面军事经济交往的具体情况及影响。结论部分指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与闽粤国民党这地方政府的交往,严格意义上说是互相利用的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对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致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及人民革命军第二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致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及人民革命军第二电(论文提纲范文)

(2)中共抗日将领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绪论
第一章 中共抗日将领概述
    一?中共与抗战
    二?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
    三?中共抗日将领
第二章 中共抗日将领群体的社会背景
    一?中共将领的地域分布
    二?中共将领的家庭出身
    三?中共将领的教育程度
第三章 中共抗日将领群体的军事背景
    一?中共将领的革命转向
    二?中共将领的军事转向
    三?中共将领的年龄结构
第四章 中共将领与抗日斗争
    一?中共将领与军事牺牲
    二?中共将领与政治建设
    三?中共将领与思想统一
结语中共将领与抗战胜利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红色中华》抗战的思想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主题新
        1.4.2 研究视角新
        1.4.3 研究思路新
        1.4.4 研究方法新
第2章 《红色中华》的创刊及其基本情况
    2.1 《红色中华》的创刊
        2.1.1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2.1.2 相关文件的出台
    2.2 《红色中华》的基本情况
        2.2.1 《红色中华》的发展过程
        2.2.2 《红色中华》的发行情况
        2.2.3 《红色中华》的编辑部情况
        2.2.4 《红色中华》的主旨
        2.2.5 《红色中华》的栏目和主要内容
第3章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内容和策略
    3.1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主要内容
        3.1.1 揭露日军对华侵略的军事部署和侵略暴行
        3.1.2 痛批中国国民党消极抗日
        3.1.3 报道国内工农群众抗战情况
        3.1.4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
    3.2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策略
        3.2.1 以信息选择掌控舆论导向
        3.2.2 以对象预设构建舆论环境
        3.2.3 以贴近群众打造核心力量
        3.2.4 以情感同振激起受众共鸣
第4章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主要对象和形式
    4.1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主要对象
        4.1.1 对工农群众的动员
        4.1.2 对青年学生的动员
        4.1.3 对白军士兵的动员
        4.1.4 对哥老会成员和地主的动员
    4.2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形式
        4.2.1 通俗易懂的文风
        4.2.2 喜闻乐见的插画和口号
        4.2.3 多样化的栏目设置
        4.2.4 特点鲜明的典型宣传
第5章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特点与积极影响
    5.1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特点
        5.1.1 鲜明的政治性
        5.1.2 强烈的鼓动性
        5.1.3 广泛的群众性
    5.2 《红色中华》抗战思想动员的积极影响
        5.2.1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
        5.2.2 激发了全国人民积极抗战和支持抗战的抗战热情
        5.2.3 建构了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信任关系
        5.2.4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革命语境下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苏区史研究现状
        1.2.2 苏维埃代表大会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创新
        1.3.3 论文的不足
    1.4 论文研究思路
第2章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
    2.1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溯源
        2.1.1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原点
        2.1.2 苏联苏维埃是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原型
    2.2 中国共产党从“割据”到局部执政的初步探索
        2.2.1 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2.2.2 实施了土地政策
        2.2.3 开展了对农民革命意识的先期教育
    2.3 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战略
        2.3.1 战略的提出
        2.3.2 战略的实施
第3章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筹备
    3.1 筹备机构
        3.1.1 中央苏维埃准备委员会
        3.1.2 宣传机构
    3.2 查田查阶级以整肃阶级队伍
        3.2.1 查田查阶级的缘由
        3.2.2 查田查阶级的领导组织系统
        3.2.3 查田查阶级的过程
        3.2.4 查田查阶级的效果
    3.3 检举与肃反以清除异己
        3.3.1 检举与肃反的缘由
        3.3.2 检举与肃反的领导机构
        3.3.3 检举运动与肃反运动的过程
    3.4 重新划分行政区域
        3.4.1 原因
        3.4.2 方法
        3.4.3 结果
第4章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参会代表的选举
    4.1 苏维埃选举制度
        4.1.1 选举法的演变
        4.1.2 法律视角下的选举制度
    4.2 选举制度的运行
        4.2.1 选举的前期准备
        4.2.2 乡苏、市苏及红军的选举
        4.2.3 区-县-省-全国的选举
    4.3 选举的意义
        4.3.1 改造了苏维埃政权
        4.3.2 提供了妇女参政的渠道
第5章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
    5.1 大会召开的主要过程
        5.1.1 开幕
        5.1.2 主要议程
        5.1.3 闭幕
    5.2 通过决议案
        5.2.1 《关于红军问题决议》
        5.2.2 《关于苏维埃经济建设决议》
        5.2.3 《苏维埃建设决议案》
        5.2.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5.3 评价
        5.3.1 初步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革命建设经验
        5.3.2 进一步奠定了新中国的雏形
        5.3.3 刻上了“左”的烙印
第6章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决议案的执行
    6.1 军事决议案以扩红、优红工作为基础
        6.1.1 扩红、优红工作的开展
        6.1.2 扩红、优红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6.2 经济决议案以物力、财力保障为核心
        6.2.1 物力、财力突击工作的开展
        6.2.2 财力、物力突击中出现的问题
    6.3 政治决议案为军事和经济突击提供保障
        6.3.1 检举肃反是保障军事和经济突击的重要手段
        6.3.2 政治优势遭到削弱
    6.4 中国苏维埃运动的转化
        6.4.1 从“工农共和国”到“人民共和国”
        6.4.2 从“人民共和国”到“民主共和国”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7)东北地区朝鲜共产主义者的“双重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动态
    1.3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朝鲜人社会的特征及初期的反日运动
    2.1 朝鲜人迁入东北与聚居区的形成
        2.1.1 朝鲜人迁入东北地区
        2.1.2 朝鲜人聚居区的形成
    2.2 二十世纪初朝鲜人社会的反日与“自治”运动
        2.2.1 朝鲜人私立学校的建立与反日教育的开展
        2.2.2 “三一三”反日示威运动与朝鲜人武装团体的建立
        2.2.3 朝鲜人反日武装团体的联合与凤梧洞、青山里大捷
        2.2.4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东北朝鲜人社会的“自治”运动
    2.3 中国政府对朝鲜人政策与朝鲜人社会的特征
        2.3.1 中国政府对朝鲜人的政策
        2.3.2 东北朝鲜人社会的特征
第三章 朝鲜共产党的建立与“朝鲜革命延长论”
    3.1 朝共党的建立与东北地区朝鲜人共产主义团体
        3.1.1 朝鲜共产党的建立及其组织机构
        3.1.2 东北地区马列主义的传播与朝鲜人共产主义团体
    3.2 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与“朝鲜革命延长论”
        3.2.1 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的建立及其组织机构
        3.2.2 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的活动及其影响
第四章 朝鲜共产党人加入中共与“双重使命”的提出
    4.1 朝共党重建的失败与满洲总局的解散
        4.1.1 共产国际“十二月提纲”与朝共党重建的失败
        4.1.2 “朝鲜革命延长论”的抛弃与斗争方略的转变
        4.1.3 中共中央与满洲省委对东北朝共党及朝鲜人的政策
    4.2 中共实施“一国一党”方针与东北朝鲜人的革命高潮
        4.2.1 中共中央和满洲省委“一国一党”方针的实施
        4.2.2 朝鲜人聚居区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高潮
第五章 东北人民革命军时期“双重使命”的实施与艰辛
    5.1 朝鲜共产主义者积极参加中国革命
        5.1.1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的滋生和蔓延
        5.1.2 “秋收”、“春荒”斗争
        5.1.3 抗日游击队的建立及其特点
        5.1.4 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及其特点
    5.2 朝鲜共产主义者在实践“双重使命”过程中的挫折
        5.2.1 “一二六”指示信与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5.2.2 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建立及其特点
        5.2.3 反“民生团”斗争及对朝鲜共产主义者“双重使命”的影响
第六章 东北抗日联军时期“双重使命”的实施及其意义
    6.1 “祖国光复会”的建立及“十大纲领”
        6.1.1 迷魂阵会议与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的建立
        6.1.2 “祖国光复会”的建立及主要活动
        6.1.3 河里会议与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成立及活动
        6.1.4 抗联部队的朝鲜国内进攻战及其意义
    6.2 转入苏境后朝鲜共产主义者的“双重使命”
        6.2.1 “伯力会议”与东北抗联转入苏境
        6.2.2 野营时期朝鲜共产主义者忠实践行“双重使命”
第七章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双重使命”的彻底实施
    7.1 抗日战争胜利后朝鲜共产主义者的“双重使命”
        7.1.1 抗战胜利后中国东北地区政治局势的变化
        7.1.2 抗战胜利后朝鲜共产主义者的两种选择
    7.2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双重使命”与在中朝鲜民族自治的实现
        7.2.1 朝鲜共产主义者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7.2.2 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贡献
        7.2.3 朝鲜的共产主义者对中国解放战争的贡献
        7.2.4 新中国的建立和东北地区朝鲜民族自治的实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54天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论文提纲范文)

一、闽变前十九路军曲折的道路
    1.1933年5月以前
    2.1933年1月以后
二、福建事变
    1.宣布成立中华共和国、成立人民革命政府
    2.蒋介石镇压了福建事变
    3.蒋介石继续进行第五次围剿
三、福建事变中中共中央实行了“左”的政策

(9)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四、本文研究结构和思路
第一章 20世纪30年代前期国民政府对中共政策及其演变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前期国民政府的国际环境
        一、德国对国民政府的支持
        二、30年代初美、英对华的政策
        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的方针
        四、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华政策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前期国民政府对中共的政策
        一、国民政府的清党运动
        二、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确立
    第三节 国民政府发动剿共战役
        一、中共开展武装割据和中央苏区的成立
        二、国民政府江西四次剿共战役的失败
        三、四次剿共战役失败因素探析
    第四节 国民政府剿共政策的调整
        一、国民政府剿共方针的转变
        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方针的实施
第二章 国民政府发动第五次剿共战役
    第一节 国民政府第五次剿共战役前的形势
        一、中日《塘沽协定》的签订
        二、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平定
        三、中央苏区内部的危机
    第二节 江西战场国共双方军队的战斗序列和作战方针
        一、江西战场国民党军队战斗序列和部署
        二、中共军队的战斗序列和作战部署与方针
    第三节 国民政府第五次剿共战役的爆发
        一、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战役的开始——黎川战役
        二、国共军队在赣东北的争夺战
    第四节 福建事变的发生
        一、福建事变
        二、中共对福建事变的态度及其处理"闽变"的失误
第三章 国民政府第五次江西剿共的胜利与中共军队的战略转移
    第一节 国民政府军队的进攻作战
        一、国民党军的进攻作战和中共军队战术的转变
        二、广昌会战
        三、占领筠门岭、建宁与国民党军的六路进攻
    第二节 中共战略转移方针的确定
        一、中共军队作战资源的困窘
        二、中共中央战略转移方针的酝酿和确定
        三、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
    第三节 国民党军队占领中央苏区与中共军队的战略转移
        一、兴国与石城的作战
        二、中共反"围剿"失利与中共军队的战略转移
    第四节 国民政府江西剿共胜利因素探讨
        一、从国民党方面看第五次剿共胜利的因素
        二、从中共方面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因素探析
        三、共产国际与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刍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对抗与合作: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与闽粤国民党地方政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结构
第2章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与福建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关系
    2.1 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的原因
        2.1.1 十九路军入闽的缘由
        2.1.2 十九路军从“剿共”到反蒋
    2.2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与十九路军的联系
        2.2.1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十九路军的初步联系
        2.2.2 《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的签订
        2.2.3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与十九路军继续谈判
    2.3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关系
        2.3.1 福建事变爆发后中共对福建方面的矛盾态度
        2.3.2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与福建人民政府的军事关系
    2.4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与福建国民党地方政府的经济交往
第3章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与广东军阀陈济棠部的交往
    3.1 陈济棠从积极反共到消极“剿共“的变化
        3.1.1 坚决的反共斗士陈济棠
        3.1.2 陈济棠和蒋介石的矛盾
        3.1.3 陈济棠消极入赣“剿共”
    3.2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与陈济棠的军事对抗与合作
        3.2.1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与陈济棠“明打暗和”
        3.2.2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陈济棠的“借道”谈判
    3.3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广东国民党地方政府的经济交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致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及人民革命军第二电(论文参考文献)

  • [1]蔡廷锴何以能成为福建事变的主要发动者和领导者?[J]. 曾业英. 区域史研究, 2021(01)
  • [2]中共抗日将领群体研究[D]. 陈航泽.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3]《红色中华》抗战的思想动员研究[D]. 刘慧芳. 南华大学, 2020(01)
  • [4]《红藏》中毛泽东着作目录[J]. 周一平,雷春梅,杨媚,王鑫. 毛泽东论坛, 2017(01)
  • [5]革命语境下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研究[D]. 周成莉. 吉林大学, 2018(12)
  • [6]日本版《毛泽东着作年表》校勘、研究[J]. 周一平. 毛泽东论坛, 2016(01)
  • [7]东北地区朝鲜共产主义者的“双重使命”研究[D]. 黄润浩. 延边大学, 2012(01)
  • [8]54天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J]. 李友唐. 档案天地, 2012(04)
  • [9]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 陈东. 南京大学, 2010(08)
  • [10]对抗与合作: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与闽粤国民党地方政府关系研究[D]. 刘永刚. 赣南师范学院, 2010(06)

标签:;  ;  ;  ;  ;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给福建省人民革命政府和人民革命军的第二封电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