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医学院学报》编委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编委

一、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论文文献综述)

杭燕南[1](2021)在《上海早年的麻醉学事业发展(下)》文中指出六、上海着名的麻醉学专家1.朱也森教授——口腔、整形麻醉学分会创始人及困难气道管理专家/syttxzz/articleFiles/2021/17/04/images/2096-8019-17-04-018-F001c.png"/>点击查看大图图1朱也森教授/syttxzz/articleFiles/2021/17/04/images/2096-8019-17-04-018-F001c.png"/>

董月,潘越,施晓亚,朱丹,迟素敏,杨轶男,孙菲[2](2020)在《《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2018年度计量学指标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分析《解放军医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2014-2018年度主要计量学指标,为期刊发展方向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参考2015-2019年核心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对《学报》的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他引率、综合评价总分、影响因子进行统计及纵向分析,并与办刊背景较为相似的《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进行横向比较。结果 2014-2018年《学报》总被引频次呈平稳上升态势,较2015年增长22.15%。除基金论文比波动下降外,其他指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学报》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的主要指标比较,除红点指标和平均引文数略占优势外,其他指标仍有一定差距。结论 《学报》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进步的幅度依然有限,下一步工作应以扩大宣传、追踪学术前沿、吸引优质稿源、扩大审稿专家队伍、尝试双语出版等方面为主。

沃红梅[3](2013)在《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文中提出医学统计学是统计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设计、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由于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类机体的反应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表现千差万别,所以需要运用统计方法来探讨其规律。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中国医学统计学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开始逐渐发展。1948年,《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一书出版,标志着医学统计学学科在我国开始建立。解放前,医学统计学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医学统计学得到了快速发展。迄今,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历经六十余年,但关于其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却尚不充分,鲜有医学统计学系统的史学研究发表。因此,归纳总结医学统计学发展的史学资料,对于反映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一是学科发展概况;二是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建设;三是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四是学科发展中的主要人物介绍。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和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解读,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学科发展进程的概述,反映出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对于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成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研究,从侧面反映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国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的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的进程。最后,我们将中国医学统计学工作者划分成四代人,按照出生时间的顺序,重点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人中的代表人物。与以往仅有的一些文献相比,本研究在学会、教材和人物方面,具有更为详尽和系统总结的特点。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梳理,让后人了解中国医学统计学的历史,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医学统计学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陈香美[4](2013)在《我们任重而道远——主编春之寄语(2)》文中提出金蛇狂舞新春祥,瑞雪喜降兆丰年。在几场凌空漫舞的飞雪后,我们迎来了2013年。2013年,继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更名为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后,《军医进修学院学报》亦正式更名为《解放军医学院学报》。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是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身的大型现

杭燕南[5](2021)在《上海早年的麻醉学事业发展(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在1844年2月初(清朝道光二十四年)上海开埠的同时, 英国传教士洛克哈脱(Lock Hart)正式创建了上海第一家西医医院——仁济医院, 至今已有176年历史。上海共有8所百年以上的医院, 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上海, 为满足西医外科手术的需要, 麻醉也逐渐开展起来, 1849年上海仁济医院在氯仿(chloroform)麻醉下施行颈部肿瘤切除手术。当时缺乏麻醉专科医师, 从事麻醉的医务人员大多数是护

郑茹[6](2018)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期刊是以探索、积累和传播人类的科技知识、先进思想为基本目标的特殊出版物。学术期刊凝聚着学者的智慧,对科学研究具有导向作用,学者以期刊为阵地分化出动态聚合的论域,催化新的成果的产生。学术期刊的出版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诸多环节以及出版要素,揭示学术期刊出版的演化历程,探索学术期刊出版规律,揭示出版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贯穿出版活动始终的准则和规范等。相比于自然科学期刊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研究更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具有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独特功能,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进行长时段研究,能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下社会对学术知识、先进思想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所呈现出的表现形态和差异性,可以镜观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情况。本研究采集1949-2016年CNKI近6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征稿启事,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并且有针对性的利用CNKI公开的期刊出版数据,作为征稿启事的补充,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历年期刊出版史料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涵盖建国至今,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因此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学术期刊出版生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揭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基本情况,梳理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概貌。包括期刊种类走势、地域分布、学科的基本分布等。(2)揭示建国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演变及完善历程。包括审稿制度、出版要求,如稿件类型以及论文格式(题名、摘要、引文)等方面的要求。(3)通过分期研究将建国后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每个阶段期刊的发展特征;通过分层研究重点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以及网络期刊等特殊类型,揭示名刊工程期刊的示范作用、核心期刊的引领效应以及网络期刊的倒逼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全景式、整体性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演化状况所做全景式描摹,是对以往以单一期刊或某类期刊、某地区出版期刊为主的个案式研究的补充,能够从多维度揭示建国以来学术期刊出版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特征。(2)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长时间段连续性研究的方法、区别于节点研究。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建国至今,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生态,既可以形成时间上的演化研究,也可以针对某一时间进行横向比较,在已有的期刊出版史研究中较为少见。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其一,建国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基本生态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发展过程较为波折,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差距较大。其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受欧美影响,日益与世界对接,审稿制度、稿件类型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其三,从分期情况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期刊出版在种类、发展速度、学科组成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术水平、科学技术的影响,期刊的出版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分层情况看,核心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具有引领效应,“名刊工程”对大学学报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网络期刊对纸本期刊具有倒逼效应。本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呈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体面貌和出版规范发展的完整过程,从学术期刊出版中出现的基本现象出发,涉及到学术期刊出版的诸多方面,揭示学术期刊发展中经历的低谷和浪潮,从而为本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许成勇[7](2018)在《窦永起教授治疗肿瘤学术思想总结及黄芪—莪术配伍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整理总结导师临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治肿瘤的学术思想,并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研究阐明导师常用益气活血配伍黄芪-莪术的抗肿瘤效果及其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1.学术思想总结方法:通过整理、总结导师的理论授课、临证讲解、学术论文、专题讲座等资料,参考古今中医相关文献,结合同学讨论,分析归纳导师在治疗肿瘤类疾病方面的临床经验和用药规律,对导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治肿瘤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总结。2.动物实验研究方法:皮下注射瘤细胞构建C57BL/6小鼠Lewis肺癌荷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DDP)、黄芪及莪术单药组、黄芪-莪术1:1,2:1,3:1配伍组。中药组予相应剂量药物灌胃15d,DDP组在第1,3,5,7,9,11,13,15d腹腔注射顺铂(2mg/kg),给药期间测量小鼠体重及肿瘤体积变化。第16d处死小鼠后,计算瘤重指数、抑瘤率、胸腺及脾脏指数,计数肺转移结节,H-E染色分析瘤组织病理学变化。选择模型组、DDP组、黄芪-莪术1:1,2:1,3:1配伍组的瘤组织进行抗肿瘤血管生成相关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TGF-β1/MAPKs/HIF-lα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3.细胞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对黄芪-莪术配伍中4种已知的有效成分黄芪多糖、黄芪总皂苷、姜黄素、β-榄香烯进行最优组分配伍筛选,并观察最优组分配伍(E)在不同浓度和时间条件下对A549细胞增殖抑制的干预效果。将A54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oCl2对照组、DDP+CoC12组(DDP)、0.5E+CoC12组(0.5E)、E+CoC12组(E)、2E+C0Cl2组(2E)进行干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的Bax、Bcl-2、caspase-3蛋白及血管生成相关的TGF-β1/MAPKs/HIF-lα信号通路关键因子表达水平。结果:1.学术思想总结结果:肿瘤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及相似的病理机制,而现代治疗手段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又可能成为损伤人体的病理因素;将肿瘤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手段,均纳入“辨病论治”范畴,并运用中医学相关理论对其进行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治,将个体化、动态化的中医治疗优势体现在肿瘤综合治疗的全过程中。2.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各药物组的瘤重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各中药组在抑制瘤重和肺转移方面不如DDP组,但3:1配伍组与DDP组的瘤重指数和肺转移灶数目差异不显着(P>0.05);各中药组的胸腺和脾脏指数高于DDP组(P<0.01)。各药物组MVD计数低于模型组(P<0.01);各配伍组的MVD计数多于DDP组(P<0.05)。DDP组、2:1和3:1配伍组的VEGF、TGF-βl表达低于模型组(P<0.01);3:1配伍组VEGF表达低于DDP组(P<0.01)。各药物组的HIF-1表达低于模型组(P<0.01);3:1配伍组与DDP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低于其它配伍组(P<0.01)。各配伍组的p38MAPK、p-p38MAPK表达低于模型组及DDP组(P<0.01)。各药物组的ERK1/2、p-ERKl/2和JNK、p-JNK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3:1、2:1配伍组的ERK1/2、p-ERKl/2表达均低于 DDP 组(P<0.01);2:1 配伍组 p-JNK 表达低于 DDP 组(P<0.01)。3.细胞实验研究结果:黄芪-莪术配伍中4种已知有效成分的最佳配伍组合(E)为200mg/L黄芪多糖联合32mg/L姜黄素,E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抑制A549细胞增殖。在化学缺氧环境下,E、2E组的凋亡率与DDP组差异不显着(P>0.05);2E组的Bax、Bcl-2表达与DDP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各剂量E组的caspase-3 表达均低于 DDP 组(P<0.01);2E 组上调 Bax、caspase-3 及下调 Bcl-2表达的作用优于其它剂量组。2E组TGF-β1、HIF-1α VEGF表达低于DDP组(P<0.01)。E、2E 组 p38MAPK、p-p38MAPK 表达均低于 DDP 组(P<0.01);0.5E、2E组的JNK和p-JNK表达低于DDP组(P<0.05);各剂量最优配伍组的ERK1/2、p-ERK1/2 表达均低于 DDP 组(P<0.01)。结论:1.导师认为肿瘤共同的发病基础是正虚邪实、气血紊乱;共同的病理因素是气滞、血瘀、痰凝、癌毒;在辨病基础上结合中医四诊的辨证,给予因人而异的、动态中医治疗,发挥对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的增效减毒作用,能够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水平。2.不同比例黄芪-莪术配伍能够抑制Lewis肺癌荷瘤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降低瘤组织MVD,能够不同程度的下调TGF-β1/MAPKs/HIF-1α信号通路关键因子TGF-β1、p38MAPK、p-p38MAPK、ERK1/2、p-ERK1/2、JNK、p-JNK、HIF-1α、VEGF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3.黄芪多糖联合姜黄素是黄芪-莪术配伍中4种已知有效成分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最优配伍组合,其通过调控Bax、Bcl-2与caspase-3的表达促进A549细胞凋亡;并不同程度的下调TGF-β1/MAPKs/HIF-1α信号通路关键因子TGF-β1、p38MAPK、p-p38MAPK、ERK1/2、p-ERK1/2、JNK、p-JNK、HIF-1α、VEGF 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闫军堂[8](2018)在《“水血同病”的历史考察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标:1.厘清宋以前、宋金元、明清民国、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血、水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厘清宋以前、宋金元、明清民国、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水血同病”不同概念体系下的临床应用模式。3.厘清血、水和“水血同病”概念的发展脉络,总结血、水和“水血同病”概念及其应用体系的发展规律。4.总结提炼“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的学术源流、发展特色,“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证”“湿证”“痰饮”“津液链”及“水血同病”的理论阐释,以及基于“水血同治”的辨治规律和证治经验。方法:本论文采用知识考古学话语构成的分析方法,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官方文献和影响力较大的医家着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以及金元四大家、张景岳、叶天士、吴鞠通、唐容川、周学海、王清任等医家着作。现代中医理论研究的主要文献是全国统编第1-9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教材。首先,明确该时期的主流思想,确定该时期的话语场。其次,以血、水为对象,探讨各时期的血、水概念关系,提炼各时期血、水概念的知识型,总结各时期“水血同病”概念的含义。再次,比较各时期血、水概念的知识型和含义,各时期“水血同病”概念的区别,阐述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结果:1.宋以前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宋以前的血证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包括咳血、呕血、便血、尿血、衄血等。宋以前医家认为血证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方面,主要有气、火、热等因素。通过历史考察发现:宋以前医家对血证形成原因的认识多集中在违背了大的自然规律,如气血之间关系规律、五运六气规律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等。血证的治疗思路多从气、火、热等因素考虑。宋以前医家从气、火、热等因素治疗血证,是在大的自然规律前提下通过判断是否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而进行。瘀血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包括痛症、痹症、厥证等都可由瘀血导致。宋以前医家已经认识到了瘀血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宋以前医家更重视从“象”上来判断是否有瘀血,进而治疗瘀血,临床多采用疏血气、通经络、散恶血、温则消而去之、导下等方法。宋以前的水证主要指水肿、水气、痰饮等疾病。宋以前医家主要是根据表现在外的部位、症状和特性对水证进行分类,同时,将水证纳入到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之中。在对水证形成机理的认识中,尤其强调气在水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治疗上并未完全由气、水等概念构建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诊疗过程。“水血同治”的情况出现较多,就其论述来看,多为该疾病血证兼见水证或者水证兼见血证,具体主要指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水气病中兼见瘀血,临床中采用利水和祛瘀的中药共同组方。同时,痈肿成脓后“水血同见”时,也有水血共同组方治疗的情况。第二,月经病、带下与经血同见时,从治水、治血两个方面共同组方。第三,痰瘀同治。由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着作中的“痰”与后世的“痰”概念存在差异,因此“痰瘀同治”多为后世医家所总结。另外,痰、瘀多为致病因素,临床疾病中多有痰瘀同时出现、方剂组成中也多为治痰药与活血药联合应用。本时期的血证与水证之间并无过多的因果关系讨论,临床上多采用“随证治之”的治疗方法。“水血同治”多为在“随证治之”的前提下,疾病出现血证与水证兼见情况下的共同治疗。2.宋金元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宋金元时期,火的重要作用被医家重视,在血证的诊治理论中,火被突出强调。宋金元时期,医家逐渐开始从重视气、热、火等因素在气血之间关系规律、五运六气规律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中的地位,转而关注“气”“火”“热”等因素本身在血证中的重要地位,进而集中关注火邪在血证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宋金元医家将血证的论治集中到火上,但其观点主要是强调火的重要作用,而非以火为中心建立因果关系紧密的理论体系。宋金元时期的水证主要指水肿和水气等疾病。同时,痰饮、带下病、痈肿成脓流水的情况也多从水证的角度考虑。本时期对水证的分类除了延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的分类方法,还以阴阳五行、脏腑理论重构《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分类模式,并且提出了阴水和阳水概念,使水肿的辨治更加丰富。尽管对水证的形成原因多有发挥,但就水证的具体治法而言,宋金元时期基本延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论断。宋金元时期,“水血同治”多为疾病中血证与水证兼见时的共同治疗。但是,宋金元医家鲜有从血水相互转化机制的角度探讨“水血同治”。与宋以前医家不同的是,本时期尤其重视导致疾病的内生因素。内生之火、风、痰、瘀受到重视,很多疾病都是从这些因素出发进行探讨。因此,“痰”和“瘀”作为两种重要的内生因素,在这一时期的相关论述逐渐增多并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着名医家朱丹溪倡导“百病多由痰作祟”,痰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不断被凸显。在临床治疗中,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并未过多关注“痰”和“瘀”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当疾病中同时出现痰证和瘀血证时,多以痰瘀共同治疗为主。但是,当疾病中只出现痰证或只出现瘀血的情况时,则不会过多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宋金元时期的“痰瘀同治”与“水血同治”相似,多为痰证之中出现瘀血或者瘀血之中出现痰饮时,采取共同治疗的方法。3.明清民国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明清民国时期逐步构建了以“气水——血火”为核心的血证诊治理论,临床上也将气水血火定为血证的诊治关键,即血证的核心病机。在治疗上,重视火在血证中的关键作用,从火论治。同时,清末民国时期对于血证的论述也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影响。另外,明清民国时期医家对瘀血病症也非常重视,多在气的基础上论述瘀血证治。明清民国时期,在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讨论水证的基础上,重视从肺、脾、肾三脏治疗水证。在水证的诊治中,明清民国时期的医家重视脏腑之气在水证中的重要作用。该时期医家多认为:气是导致水证的关键,气行则水肿自消。同时,将气与脏腑联系在一起,尤其重视肺气、脾气、肾气在水证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水证治法而言,多延续《内经》《金匮要略》中的论断,同时又有各自的发挥,尤其是补法和从肝火论治水证被该时期医家所强调。明清民国时期,“水血同治”为血证兼见水证或者水证兼见血证情况下的共同治疗。尽管出现了大量的关于“水血同源”和“血汗同源”的论述,但在对“水血同源”的论述中,特别强调气在水血同源中的重要作用;就血汗关系而言,尤其重视气的作用,而对疾病中的水血之间的转化机制关注较少。因此,明清民国时期的“水血同治”为血证兼见水证或者水证兼见血证情况下的共同治疗。另外,明清民国时期在继承前辈医家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对“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4.当代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通过对历版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教材的分析后发现:当代学者构建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概念,同时使用原有的词汇来表达新的理论,现代中医学者关注的焦点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就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而言,现代学者更加关注血证和水证发生的病因和疾病演变的机制。同时由于更加关心疾病产生的病因及演化机制,血、水、痰、瘀等具体物质被现代中医学者所强调。这种转变使中医原本同时关注疾病的关键和产生机制,转为只关注疾病的机制。另外,当代中医的辨治思路与西医思维比较接近,可以说受西方医学的影响较为深刻。同时,由于中医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一些概念被泛化后形成新的概念,如将水血共同治疗演化成“水血同治”,进而构建“水血同病”理论。当代学者构建的“水血同病”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水、血表示疾病的阶段或病证的范围,是抽象概括多种情况的概念,与构成人体的血和水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水血同病”强调血、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水血同治”也是根据血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第三,“水血同病”多是在临床具体疾病之上的大一统的理论讨论。构建“水血同病”的目的是指导临床几乎所有疾病的诊治,其讨论的重点多与具体疾病相分离。值得注意的是,在“水血同病”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套用现代医学知识论证解释“水血同病”的情况。5.“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传承谱系清晰,学术特色明显,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科研、学术、临床齐头并进,成为影响海内外各中医学派发展的典范。首先,“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于“水证”“湿证”“痰饮”“津液链”等病症的学术观点进行了理论阐释,其次,系统梳理了“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同病”的独到认识和辨治规律,即:水血同源,生理攸关;水血同病,病理密切;水血同调,辨治精当;以及辨治要点,尤需注意等四个方面。治疗上,由血病水者,治血为主,兼以治水;由水病血者,治水为主,兼以治血;水血同病者,治水、治血并重。本论文梳理出“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临床常用的“水血同治”经验方34首,包括:治血为主,兼以治水的柴胡活络汤、三草活络汤、柴胡止痛汤、柴胡鳖甲汤、宣络化瘀汤、珀朱六一汤、遂金丸、养阴活血利水汤。治水为主,兼以治血的苓桂茜红汤、三参苓桂术甘汤、柴胡解毒汤、三草柴胡解毒汤、三石柴胡解毒汤、白玉消胀汤、消胀除湿汤、加味黄连导赤汤、加减木防己汤、归芍温胆汤。以及治水、治血并重的荆防肾炎汤、加减旋复花汤、加减柴胡桂枝汤、加味知柏地黄汤、滋阴潜阳汤、三草芍甘汤、柴胡排石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桃红温胆汤、丹桅温胆汤、金铃温胆汤、菖郁温胆汤、丹郁温胆汤、失笑温胆汤、百地温胆汤、黛蛤温胆汤。最后,列举了本学派三代传人(刘渡舟,王庆国,闫军堂)从“水血同治”辨治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经验与临床案例,对临床有所裨益,可资借鉴学习。结论:本文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宋以前、宋金元、明清民国、当代)“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理论的系统考察发现:各时期医家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认识不尽相同。在王庆国、李成卫团队前期973课题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各个历史时期医家在构建中医理论过程中,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要。就“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而言,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和西方哲学在中医理论构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以两汉经学为例,两汉经学中的天人宇宙论是影响宋以前医家构建“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理论的主要思想。由于天人宇宙论强调各事物的归属及与天地、外界的联系,因此,该时期医家重视导致疾病的外因,而瘀血、痰饮、水湿等内因并未受到重视。“水血同治”也是血证中兼见水证或者水证中兼见血证时的共同治疗。宋金元明清时期,经过两宋哲学家的发展,中国哲学进入了理学成为主流学说的时代。与两汉经学中的天人宇宙论不同,宋明时期的理学强调“本体论”。因此,宋明理学中的“本体论”是影响宋以后医家构建“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理论的主要思想。由于宋明理学强调事物本身的作用,为此该时期医家重视自身导致疾病的因素,在此情况下瘀血、痰饮、水湿等内因受到重视。由于宋明理学中的“本体论”与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存在差异,尤其在因果关系的认识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水血同治”也是血证中兼见水证或者水证中兼见血证时的共同治疗,而并未形成“水血同治”,也并未由“水血同治”形成“水血同病”概念。自西学东渐以后,西方哲学对中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影响愈发加深。在西医占据主流话语权的大环境下,中医理论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核心理论的构建。其中概念思维和结构功能理论对中医的影响尤其深刻。就“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而言,现代中医对病机概念理解的转变,促使当代学者重视“痰”“瘀”等内生因素构建“水血同治”,并基于“水血同治”构建了“水血同病”。

陈冬梅[9](2016)在《北京市三级医院急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北京市三级医院急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明晰影响急诊护理人力配置的因素,建立一个以护理工作量和护理质量为科学依据的动态的、急诊护理人力配置预测模型。[方法]采取目的抽样法对北京市三甲医院急诊护理人力配置现状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专家咨询法、工时测定法对急诊护理工时进行分类别、分班次、分项目分析。对影响护理工时的因素采取前瞻性调查分析:单因素回归、多重线性回归: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法对直接护理工时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进行相关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改良NEWS评分系统对病人转归的预测价值;将多因素回归方程和改良NEWS评分方程分别回代,分别与实际护理工时进行配对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建立基于改良NEWS评分的急诊护理人力配置的预测模型。[结果]1.急诊编配护士标准不统一,人员不足和浪费并存;护士年轻,经验不足:<30岁占54.87%,初级职称占86.36%,工作年限<5年的占49.01%,大专学历以下占68.4%。2.在总的护理工时中,直接护理工时占71.06%,间接护理工时占11.58%,个人活动时间占17.36%;白班占50.95%,晚班占28.29%,夜班占20.76%;护理工时的多少与急诊量没有相关关系。3.单因素分析影响护理工时的因素有年龄、气管导管、胃管、中心静脉置管、呼吸支持、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血糖、心电图、排尿功能障碍、呼吸困难、吸氧、导尿管、活动能力、压疮:多元回归分析的影响因素有:活动能力、心率、年龄、排尿功能障碍、血氧饱和度、吸氧、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工时与NEWS评分、REMS评分、SCS评分、APACHEII评分,改良NEWS评分呈正相关,与ADL评分、Ma inz急诊评分、GCS评分呈负相关;多因素回归方程和改良NEWS评分方程均可预测护理工时,改良NEWS评分方程优于多元回归方程。建立基于改良NEWS评分的急诊护理人力配置预测模型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实用价值。4.评分系统对病人转归的预测价值:从曲线下面积(AUC)预测病人转归价值,APACHEII>SCS评分>改良NEWS评分;从约登指数来判断筛检价值,SCS评分>APACHEIIREMS评分。改良NEWS评分的AUC面积为0.844,约登指数为0.445,均高于NEWS评分。[结论]北京市三级医院急诊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结构不合理;急诊量不是急诊护理工作量多少的决定因素;护理工时与病人的病情密切相关;基于改良NEWS评分的护理人力配置模型测算的护理工时能满足病人的实际需要,可动态调配护士,是一种科学、有效、便捷的急诊护理人力配置模型。

谭燕,潘越,朱丹,董月,施晓亚,谭秋华,苏凤霞[10](2015)在《《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09-2014年度计量学指标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解放军医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2009-2014年度主要计量学指标,为期刊发展方向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参考2009-2014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他引率、综合评价总分和影响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4年,《学报》总被引频次、平均引文数及综合评价总分均大幅上升,增幅分别达117.60%、141.32%及61.24%,基金论文比、他引率及影响因子均呈现波动模式。结论 2009-2014年,《学报》整体呈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势头,质量逐年提升,个别指标的波动也为本刊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论文提纲范文)

(2)《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2018年度计量学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2 方法
结 果
    1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主要计量学指标变化
    2 同类期刊2018年度相关指标比较
讨 论
    1 《学报》的发展态势
    2 《学报》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2.1 加强宣传,提高期刊认可度
        2.2 追踪学术热点,引领学术前沿
        2.3 提高基金论文比,突出“军事医学”特色
        2.4 重组期刊编委会,扩大审稿专家队伍
        2.5 拓宽发布渠道,提供双语服务

(3)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学科建设进展回顾
    1、课程结构与专业建设
    2、教材建设
    3、师资队伍建设
    4、研究生培养
    5、科研工作
    6、学术交流
    7、小结
第二部分 对卫生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学会——记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原中国卫生统计学会)
    1、初创时期(1984-1997年)
    2、发展时期(1998年至今)
    3、小结
第三部分 建国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回顾
    1、郭祖超教授的《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
    2、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卫生统计学相关教材
    3、卫生部统编教材《卫生统计学》
    4、改革开放后迄今其他一些教材
    5、小结
第四部分 对医学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1、第一代人物
        袁贻瑾
        许世瑾
        李光荫
        薛仲三
        郭祖超
        祝绍琪
        高润泉
        倪江林
        郑戈
        杨纪柯
    2、第二代人物
        田凤调
        杨树勤
        李天霖
        张照寰
        杨建伯
        周有尚
        史秉璋
        丁道芳
        陆守曾
        顾杏元
        金丕焕
        杜养志
        王均乐
        杨瑞璋
        戴旭东
        高玉堂
        王仁安
        何大卫
        余松林
        周燕荣
        陈启光
        方积乾
        苏炳华
        孙振球
    3 、小结
第五部分 总结
    1、学科建设
    2、人才培养
    3、校际合作
    4、一点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目录
中国统计发展简史(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存在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研究述评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学术期刊与学术着作
        2.1.2 学术规范与出版规范
        2.1.3 出版、学术出版与期刊出版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与分类
        2.2.2.文献计量学与期刊统计
        2.2.3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
    2.3 研究现状述评
        2.3.1 国外期刊研究前沿与热点
        2.3.2 国内期刊研究成果及研究态势
第三章 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总况
    3.1 研究史料的采集与处理
        3.1.1 史料的采集
        3.1.2 数据的处理
    3.2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基本分布情况
        3.2.1 期刊的种类、年发行数量以及期刊载文量的变化情况
        3.2.2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更名、停刊情况
        3.2.3 期刊的版本分化情况
    3.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地域分布研究
        3.3.1 期刊的出版地域整体分布
        3.3.2 强势期刊出版区域
        3.3.3 弱势期刊出版区域
    3.4 学术期刊出版的学科分布研究
        3.4.1 期刊种类的学科分布
        3.4.2 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学科占比
        3.4.3 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期刊的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的演化
    4.1 审稿制度的演化
        4.1.1 三级审稿制
        4.1.2 双向匿名审稿制与同行评议制
    4.2 稿件类型的演化
        4.2.1 手稿
        4.2.2 打印稿
        4.2.3 电子稿
    4.3 论文结构规范的演化
        4.3.1 题名规范
        4.3.2 文章篇幅
        4.3.3 摘要与关键词
        4.3.4 引文规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分期与分层研究
    5.1 期刊的分期与分层
        5.1.1 期刊的分期依据
        5.1.2 期刊的分层依据
    5.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分期研究
        5.2.1 七年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5.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年)
        5.2.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7 年)
        5.2.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至今)
    5.3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分层研究
        5.3.1 CSSCI与“北大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
        5.3.2 核心期刊引入前后的出版情况比较
        5.3.3 核心期刊对规范的引领效应
    5.4 高校学报与名刊工程的分层研究
        5.4.1 学报的基本情况
        5.4.2 高校的更名情况
        5.4.3 名刊工程的示范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窦永起教授治疗肿瘤学术思想总结及黄芪—莪术配伍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窦永起教授治疗肿瘤学术思想总结
    1 学术思想溯源
    2 “辨病、辨证结合”论治肿瘤的理论阐述
    3 “辨病、辨证结合”论治肿瘤的具体应用
    4 益气活血法抗肿瘤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概述
第二部分 黄芪-莪术配伍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转移的干预作用及其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黄芪、莪术单药及不同配比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及转移的影响
        1 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不同剂量配比黄芪-莪术对小鼠Lewis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1 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讨论
第三部分 黄芪-莪术组分配伍优化筛选及其对A549细胞凋亡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黄芪-莪术有效成分组分配伍优化筛选
        1 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黄芪-莪术最优组分配伍对化学缺氧条件下A549细胞凋亡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 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水血同病”的历史考察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一: “水血同病”及其相关概念的现代研究
    1. “水血同病”的概念研究
        1.1 “水血同病”源于“水血同源”
        1.2 “水血同源”的溯源研究
        1.3 “水血同治”理论的临床应用
    2. “水”概念研究
    3. “血”概念研究
    4. “水血同病”概念研究的思考
        4.1 “水血同病”的概念并非一直保持不变
        4.2 气、水、血三者之间的关系被忽视
        4.3 水血同治、水、血概念未达成共识,造成水血同治理论的进一步混乱
        4.4 历史追溯法是导致“水血同病”概念被认为一直保持不变的主要原因
    5.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知识考古学及其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1. 知识考古学简介
    2. 知识考古学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 知识考古学的应用过程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上篇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水血同病”理论的历史考察
    第一章 宋以前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宋以前的“血证”研究
        1. 从气血关系、五运六气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等认识血证
        2. “血瘀”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
        3. 从气、火、热等因素治疗血证与气血、运气、五行规律等相关
        第二节 宋以前的“水证”研究
        1. “水证”的分类
        2. 水证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3. 水证的辨证治疗
        第三节 宋以前的“水血同治”研究
        1. 水气病、痈肿脓血同见与水血同治
        2. 妇人带下与经血同治
        3. 痰瘀同治初具雏形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金元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宋金元时期的“血证”研究
        1. “血证”关注的重点是火在血证中的重要地位
        2. 治血尤重治火逐渐成为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血证的共同认识
        3. 更加重视“瘀血”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4. 瘀血论治独具特色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的“水证”研究
        1. 延续前代的水证分类方法
        2. 重视从五行生克制化的角度治疗水证
        3. 具体治法延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论断又有新的发挥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的“水血同治”研究
        1. “水血同治”多为水血同见时则“水血同治”
        2. “痰瘀同治”的论述日渐详实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清民国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血证”研究
        1. 逐步构建“气水——血火”理论结构
        2. 气水血火逐步成为血证的诊治关键
        3. 强调从气的角度论治“瘀血”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水证”研究
        1 五脏之中,肺脾肾三脏尤其受到重视
        2 脏腑之气在水证中的作用受到重视
        3.具体治法在延续《内经》《金匮要略》的论断上又有发挥
        第三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水血同治”研究
        1. 水血共同治疗
        2. 血汗同源,辨治同法
        3. 血汗之中当重气
        4. 痰瘀同治的论述日渐完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血证”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受到重视
        1. 第一阶段,血证的病因、病机内容较为简单
        2. 第二阶段,血证的病因、病机内容结构形成雏形
        3 第三阶段,血证的病因、病机内容结构更加成熟
        第二节 “水证”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受到重视
        1. 第一阶段,水证的病因、病机内容较为简单
        2. 第二阶段,水证的病因、病机内容结构更加成熟
        第三节 痰瘀等病理因素愈加受到重视
        第四节 由“水血同治”构建“水血同病”
        1. 从阳气与阴精的角度,借鉴现代知识构建痰瘀同源、水血同病
        2. 从互为根本、互相转化的角度,套用现代医学知识构建痰瘀同源、水血同病
        3. 从水血同源的角度,套用现代医学知识论述痰瘀同源、水血同病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各个历史时期影响“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发展的主要原因
        1. 经学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影响
        2. 理学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影响
        3. 西方哲学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影响
        第二节 “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发展的思考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下篇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
    一、开门启“源”,别树一帜
    二、研经习业,“道”韵流长
    三、成学者众,蔓延成“派”
    四、“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的发展特色
    五、“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证”“湿证”“痰饮”“津液链”的理论阐释
        (一)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证”的理论阐释
        (二)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湿证”的理论阐释
        (三)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痰饮证”的理论阐释
        (四)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人体“津液链”的理论阐释
    六、“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同病”的理论阐释与辨治经验
        (一) 水血同源,生理攸关
        (二) 水血同病,病理密切
        (三) 水血同调,辨治精当
        (四) 辨治要点,尤需注意
        (五) 临床治验,拓展应用
    七、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点
致谢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北京市三级医院急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急诊护理人力配置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北京市三级医院急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分析
    四、结果
    五、讨论
第二部分 护理工时测量项目的确定
    一、成立课题小组
    二、确定专家研究对象
    三、问卷设计
    四、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五、统计分析方法
    六、结果
    七、讨论
第三部分 护理工时的测量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测量工具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方法
    五、结果
    六、讨论
第四部分 急诊护理人力配置模型的建立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分析方法
    五、结果
        1. 一般资料
        2.直接护理工时的影响因素分析
        3. 护理工作量与评分系统的相关分析
        4. 改良NEWS评分的确立
        5. 改良NEWS评分系统对结局转归的预测分析
        6. 直接护理工时与改良NEWS评分的相关分析
        7. 将影响护理工时的多因素回归方程和改良NEWS方程分别进行回代
        8. 急诊护理人力配置模型的建立
        9. 模型应用举例
    六、讨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北京地区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护士配置现状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09-2014年度计量学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四、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早年的麻醉学事业发展(下)[J]. 杭燕南.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1(04)
  • [2]《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2018年度计量学指标分析[J]. 董月,潘越,施晓亚,朱丹,迟素敏,杨轶男,孙菲.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0(05)
  • [3]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D]. 沃红梅. 南京医科大学, 2013(02)
  • [4]我们任重而道远——主编春之寄语(2)[J]. 陈香美.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3(03)
  • [5]上海早年的麻醉学事业发展(上)[J]. 杭燕南.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1(03)
  •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D]. 郑茹. 东南大学, 2018(05)
  • [7]窦永起教授治疗肿瘤学术思想总结及黄芪—莪术配伍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研究[D]. 许成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8(09)
  • [8]“水血同病”的历史考察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D]. 闫军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4)
  • [9]北京市三级医院急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模型的研究[D]. 陈冬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6(03)
  • [10]《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09-2014年度计量学指标分析[J]. 谭燕,潘越,朱丹,董月,施晓亚,谭秋华,苏凤霞.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5(09)

标签:;  ;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编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