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宝日罕地区温都庙群变质岩系构造演化特征

内蒙古宝日罕地区温都庙群变质岩系构造演化特征

一、内蒙古包日汗区温都尔庙群变质岩系的构造演化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孙燕杰[1](2017)在《内蒙古中部二连浩特—东乌旗一带深部结构及构造成矿单元划分》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经过二连和东乌旗的两条深部地质—地球物理剖面进行大地电磁测深、布格重力异常、地磁异常的解释分析,并结合浅表地质特征,开展中蒙边境境内重要构造带、构造单元及成矿单元的划分,为区域成矿远景区带评价提供依据。兴和—二连浩特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剖面,经过的主要构造单元有:色尔腾山早元古代构造带、白云鄂博早元古代裂陷槽北缘构造带、满都拉—温都尔庙构造带、索伦—西拉沐伦构造带、二道井—红格尔庙构造带以及晚古生代的苏左旗—锡林浩特构造带。土城子—贺根山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剖面,经过的主要构造单元有:索伦—锡林浩特构造带、南蒙古—兴安岭构造带(包括二连—贺根山蛇绿混杂岩带)。该区主要经历了前寒武纪、古生代以及中生代三个大的构造阶段,空间上有不同时代构造单元的叠加,前中生代划分出两个Ⅰ级构造单元,天山—兴蒙造山系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和华北陆块区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分别包括4个Ⅱ级单元和2个Ⅱ级单元,中新生代划分出一个Ⅰ级构造单元,内蒙古中东部中新生代构造单元,包括4个Ⅱ级单元。根据该区主要构造带展布及主要成矿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在内蒙中部二连—东乌旗地质-地球物理剖面所涉及范围内划分出10个Ⅲ级成矿区带及25个Ⅳ级成矿亚带。并提出其中6个重要带开展成矿远景区划。

滕学建[2](2016)在《内蒙古狼山霍各其地区前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狼山霍各其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床远景区之一,赋存有多个大型层控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如东升庙、炭窑口、甲生盘、霍各其对门山等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及铅锌矿床,是重要的赋矿层位。目前,大量针对区域变质岩系的时空归属之研究,确立宝音图岩群,渣尔泰山群。遗憾的是,狼山地区古老变质岩中广泛发育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其属性及相互关系究竟如何,尚未有相对精细之论述,对该区变质岩系展开前中生代构造解析研究不论在基础地质还是矿产地质方面均十分迫切。作者在参与进行内蒙古1:5万查干呼舒庙等6幅区调工作时,在不同构造层中观察到这些能够揭露褶皱与断裂变形样式与相互关系的一些露头地质现象,拟以此为切入点,运用岩石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等对宝音图岩群、渣尔泰山群及古生代地层物质组成、变质变形特征、时代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第一期构造变形为研究区最早期的构造变形,是在分层顺层剪切流变作用下形成的中深层次的构造变形,主要形成在伸展构造体制中,变质地层的原始层理(S0)多数情况下表现在能干性较单一的石英岩中,在局部露头的石英岩组中可见原始层理(S0)与片理(S1)产状近于一致(S1∥S0),宏观上构成了“层片”构造,S1主要变现为大理岩中顺层掩卧褶皱、无根钩状褶皱的大量发育。第二期构造变形在宝音图岩群中表现为云母片岩中强烈构造置换,形成新生片理S2,片理(S1)发生褶皱,褶皱类型复杂多样,以紧闭褶皱为主。在渣尔泰山群中以原始层理面(S0)为变形面发生的褶皱,形态以压扁强烈、褶皱层变形明显的小型层间褶皱、褶叠层等为特征。第三期构造变形在宝音图岩群中表现为片理(S2)面上大量发育的皱纹线理及研究区内发生的以片理(S2)为变形面的褶皱现象,以中常—宽缓褶皱为主。在渣尔泰山群以片理(S1)为变形面的褶皱,在片理褶皱过程中,转折端部位出现强烈的构造置换现象,S2置换S1,发育透入性置换面理S2。在古生代地层中构造变形以原始层理为变形面发生以紧闭、倒转为主要特征的褶皱作用。其次,通过新获得的大量同位素数据,明确了中元古代、中新元古代、古生代的地层沉积时代,并初步探讨了三期变质变形作用的时代。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狼山地区前中生代构造变形样式及其演化。

蒋孝君[3](2014)在《内蒙古集宁地区中二叠世花岗岩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指出中亚造山带经历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发育了大量的岩浆岩,它们记录了中亚造山带形成发展演化历史。这些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等对区域构造演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指示意义。研究区位于内蒙古中部集宁地区附近,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它处于集宁-隆化断裂以北,索伦-林西断裂以南,横跨中亚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两大构造单元。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中二叠世花岗岩,在研究区其出露面积大,分布范围较广,主要位于布图木吉以南,察右后旗、商都县以北,化德县以西,主要沿哈达哈少-红格尔图-大库伦-镶黄旗北西一带,总体呈东北向条带状延伸。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岩相学,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本文讨论了它们的岩石类型,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及构造意义等,最后探讨了晚古生代特别是中二叠世期间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历史。本论文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中二叠世红格尔图岩体主要为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富硅,富碱,贫镁、铁、钛等,A/CNK的值在0.951.41之间,碱铝指数AKI值在0.680.97之间,碱度率AR值在3.306.68之间,为弱过铝质-过铝质类碱性系列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范围大,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 Eu负异常(δEu=0.030.89);富集高场强元素Th、U、Hf、Ta、Y等,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Eu等;P2O5与SiO2含量之间为负相关,Th与Rb含量之间为正相关,且具有低的高场强元素和值(Zr+Nb+Ce+Y<350×10-6),该岩体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锆石LA-ICP-MS同位素测年得其三个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67.2Ma±1.4Ma(MSWD=1.4)、269.2Ma±1.6Ma(MSWD=1.7)和272.1Ma±1.2Ma(MSWD=0.38),表明该岩体形成时代为中二叠世。2.中二叠世乌兰哈达岩体主要为碱长花岗岩,富硅,富碱,贫水,贫钛、镁、钙等,A/CNK在1.001.03之间,碱铝指数AKI值在0.930.95之间,碱度率AR值在5.305.67之间,属弱过铝质类碱性系列花岗岩;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相对于重稀土明显富集,重稀土配分模式平坦,Eu的负异常显着(δEu=0.220.38);Ba、Sr、P、Nb、Ta和Ti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Zr、Hf明显富集;具有高含量的高场强元素(Zr+Nb+Ce+Y=402×10-6640×10-6)和高的10000*Ga/Al比值(2.362.79),该岩体属于A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后造山)构造环境。锆石LA-ICP-MS同位素测年得其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65.1Ma±1.5Ma(MSWD=1.5),表明其侵位时代为中二叠世。3.红格尔图岩体和乌兰哈达岩体都是在两大古板块碰撞缝合基本完成后的碰撞后阶段,分别在热事件作用下,地壳发生伸展裂解,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开始侵位并固结而来,所以研究区内两大板块碰撞缝合的时间应该至少早于这两个岩体的形成时代,即应该至少早于267.2272.1Ma。4.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区内其他岩体的研究资料,得出华北板块北缘中段进入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特征为:泥盆纪以前(洋壳俯冲-弧陆碰撞)→泥盆纪(大陆边缘伸展变形)→石炭纪(洋壳继续俯冲,大陆边缘弧环境)→早二叠世(大陆边缘弧环境逐步结束,进入同碰撞阶段)→中二叠世(两大板块碰撞造山逐步完成,古亚洲洋消亡,进入后造山阶段)。

张文钊[4](2010)在《内蒙古毕力赫大型斑岩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发现过程与启示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板块北缘我国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该区经历了古生代多期板块俯冲和陆缘增生过程,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内蒙古毕力赫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古生代增生带内,是一个资源严重危机、濒临倒闭的国营矿山。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在矿山资源潜力评价和矿床地质特征详细研究基础上,认为矿床是形成于早古生代古亚洲洋俯冲碰撞,华北陆块北缘增生带之后,叠加晚古生代(二叠纪)陆缘火山-岩浆带背景的浅成低温-斑岩型金矿床。提出以针对性的地质科研引路,以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型为指导,以有效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配套使用为手段,适时并大胆设计验证工程,分期、分阶段有重点地加以实施的危机矿山找矿勘查增储的基本思路。通过工作,首次在毕力赫矿区外围新发现大型隐伏的独立斑岩型金矿床。矿床具有矿体规模大(单个矿体资源量超过20 t)、品位高(最高52.75×10-6)、变化小、埋深浅、金属矿物含量低(小于3%)、矿石简单、易采、易选等特点。研究表明,矿床形成于(271.3±1.7)Ma(MSWD=1.06),受NE和NW 2组构造交会部位及花岗闪长斑岩体控制,具有以斑岩体为中心,从深部到浅部、从中心到边部,由钾硅酸盐蚀变带→钾硅酸盐蚀变带+石英-绢云母化叠合带→石英-绢云母化带+中级泥化带→高岭土化带、蛋白石化带的环带特征。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包括550℃和小于380℃的2个区间,盐度变化在0.88%~8.68%之间,H、O同位素组成指示主成矿期成矿热液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物。建立了矿床形成的描述型模型。该矿床的发现具有如下重意义:一是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成功实施提供了典型示范;二是破解了本区作为典型的弧构造-岩浆环境却没有典型的大型斑岩型矿床发现这一长期困扰人们的科学谜题;三是对区域基础地质问题的重新认识提供了新线索;四是根据斑岩型矿床成群成带分布特点,为在本区及相似的环境内斑岩型矿床勘查提供了科学导向;五是基于本矿床发现的科学过程所总结出的找矿勘查思路和模型将对本区下一步找矿具有推广意义。

邢济麟[5](2010)在《内蒙古温都尔庙隆起带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文中认为内蒙古温都尔庙隆起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以北的加里东—海西褶皱带。区内发育大量的花岗岩。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研究,可以确定温都尔庙隆起带的花岗岩组成主要有碱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对温都尔庙隆起带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构造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确定了温都尔庙隆起带发育加里东期、海西期和燕山期的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岩形成于426-452Ma的晚志留世,以新民岩体为代表;海西期花岗岩形成于265-269.5Ma的中二叠世,以倒浪呼都格岩体为代表;燕山期花岗岩形成于134.9-144.9Ma,以那仁乌拉岩体和白旗岩体为代表。结合花岗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不同时期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张臣,吴泰然[6](2001)在《内蒙古苏左旗南部华北板块北缘中新元古代-古生代裂解-汇聚事件的地质记录》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苏左旗南部温都尔庙群是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岩石组合经构造作用拼贴在一起的构造拼贴体。根据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龄将其解体为古元古代宝音图群、中、新元古代温都尔庙群和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堆积。宝音图群为陆缘拉张解体阶段源自结晶基底的裂解古陆块。中、新元古代温都尔庙群及赋存在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堆积中的超镁铁岩、基性火山岩和硅质岩的洋壳组合代表中、新元古代 -早古生代陆缘拉张解体阶段的拉张过渡壳 ,早古生代末 -晚古生代初 ,本区构造体制由拉张转化为挤压 ,苏左旗南部出露的蛇绿混杂岩带以及大量的蚀变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代表本区晚古生代会聚阶段的挤压性过渡壳

张臣,吴泰然[7](1999)在《内蒙古苏左旗南部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指出内蒙古苏左旗南部温都尔庙群由早元古代宝音图群(1910Ma),中、新元古代温都尔庙群(1511Ma,825Ma)和早古生代乌勒图- 乌兰呼都格- 查干乌拉蛇绿混杂岩(409Ma)组成。出露于乌勒图—乌兰呼都格—查干乌拉地区的乌勒图蛇绿混杂岩是由层位不全的,肢解了的蛇绿岩经构造混杂而成。其基质主要为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变质凝灰质砂岩,局部为绿泥片岩。岩块成分复杂,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杂乱分布,主要岩石类型为白云岩、硅质岩、超基性岩、基性火山岩、灰岩。蛇绿混杂岩岩石化学分析表明,超基性岩MgO/FeO比值在8—13,MgO/(MgO+ FeO)比值在0.85—0.87 之间,与世界大多数变质橄榄岩相同。基性火山岩具大洋拉斑玄武岩特征,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显示陆间洋盆性质。蛇绿混杂岩被晚泥盆世色日巴彦敖包组地层不整合覆盖,前者所含超基性岩块Sm - Nd 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409Ma,表明其形成于中、晚志留世,于晚泥盆世前发生构造侵位。

徐备[8](1998)在《内蒙古北部温都尔庙群北带沉积环境及构造意义》文中指出乌拉特中旗以北的中蒙边境地区和苏尼特左旗以南地区的温都尔庙群北带是可以互相对比的。它们由成分成熟度高的细碎屑夹钙质、泥质沉积物和特殊的硅铁质沉积组成,缺乏代表强水动力条件的沉积构造,因而代表封闭、补偿条件不佳及水动力条件很弱的古环境特征。对该群火山岩的研究表明它们属拉斑系列,构造环境图解显示其碱度相当于板内玄武岩的最低范围或介于岛弧与板内玄武岩之间。上述古环境特征、火山岩特征及已有的同位素年龄证据表明温都尔庙群北带可能是中-新元古代华北板块北部的火山型被动陆缘

徐备,陈斌,张臣,白志强,王宏伟,张强[9](1994)在《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含铁变质岩系的时代和构造环境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北部苏尼特右旗以北二道井、哈拉干和红格尔地区的含铁变质岩系中变质基性火山岩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511±76Ma,这表明该岩系属中元古代而不是以往推测的早古生代。等时线的εNd(t)值为+6.3±1.7,属亏损型地幔源区。岩相学分析表明它形成于规模不大、具中等水深和较弱水动力条件的较封闭海域。据上述特征推测,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曾存在中元古代被动型火山陆缘。

翟安民,李增慧,汪玉麟,张殿发[10](1982)在《内蒙古包日汗区温都尔庙群变质岩系的构造演化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以东,自二道井经巴音敖包、包日汗、红格尔庙至锡林浩特一带(以下简称集二线北带),下古生代的温都尔庙群呈北东东向断续分布(图1)。它们产出在构造地质学上着名的“蒙古弧”东翼,习惯上多称为内蒙古华力西褶皱带。我们同意将温都尔庙群出露区划为加里东优地槽褶皱带的意见。温都尔庙群岩石主要为细碧岩、块状绿泥闪帘石岩、绿泥闪帘片岩、石英千枚岩(片岩)夹变质碧玉岩、石英岩以及磁铁

二、内蒙古包日汗区温都尔庙群变质岩系的构造演化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包日汗区温都尔庙群变质岩系的构造演化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中部二连浩特—东乌旗一带深部结构及构造成矿单元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构造
第3章 地球物理剖面特征及解释
    3.1 兴和—二连浩特剖面综合地球物理特征及地质解释
        3.1.1 剖面概况
        3.1.2 地球物理异常体特征
        3.1.3 地球物理异常的地质解释
    3.2 土城子—贺根山剖面综合地球物理特征及地质解释
        3.2.1 剖面概况
        3.2.2 地球物理异常体特征
        3.2.3 地球物理异常的地质解释
    3.3 不同地球物理剖面解释的重要构造异常带
第4章 主要构造单元划分
    4.1 概述
    4.2 构造单元划分的地球物理依据
    4.3 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第5章 成矿单元及远景区划
    5.1 地球物理揭示构造带对矿床空间分布规律的控制
    5.2 地球物理剖面异常揭示成矿的深部结构背景
        5.2.1 兴和—塞音山达剖面(剖面Ⅰ)揭示成矿的深部背景
        5.2.2 土城子—贺根山(剖面 Ⅱ)揭示成矿的深部背景
    5.3 区域成矿单元划分
    5.4 主要成矿带远景区划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内蒙古狼山霍各其地区前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的自然地理、交通位置及经济概况
    1.2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5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工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古元古界宝音图群
        2.1.2 中新元古界渣尔泰山群
        2.1.3 古生界地层
        2.1.4 中生界地层
    2.2 侵入岩
    2.3 变质岩
    2.4 区域构造格架
第三章 研究区构造地质特征
    3.1 构造单元划分
    3.2 构造单元特征
第四章 构造变形特征及变形序列的划分
    4.1 前寒武纪构造变形特征
    4.2 中新元古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变形序列
    4.3 显生宙构造变形特征
第五章 年代学分析
    5.1 分析方法及手段
    5.2 测试结果分析
第六章 讨论
    6.1 构造变形序列及时代探讨
    6.2 变质与构造演化探讨
    6.3 沉积时代探讨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内蒙古集宁地区中二叠世花岗岩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 实验方法及原理
    1.4 工作量统计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华北早前寒武纪克拉通
        2.1.1 华北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地层概况
        2.1.2 华北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岩浆岩概况
    2.2 中-新元古代大陆边缘裂谷带
        2.2.1 中-新元古代大陆边缘裂谷带地层概况
        2.2.2 中-新元古代大陆边缘裂谷带岩浆岩概况
    2.3 白乃庙岛弧
        2.3.1 白乃庙岛弧地层概况
        2.3.2 白乃庙岛弧岩浆岩概况
    2.4 温都尔庙俯冲-增生杂岩带
    2.5 晚古生代-新生代地质体叠加特征
        2.5.1 晚古生代地质体叠加作用
        2.5.2 中生代地质体叠加作用
        2.5.3 新生代地质体叠加作用
第3章 中二叠世花岗岩岩体地质和岩相特征
    3.1 岩体地质
        3.1.1 红格尔图花岗岩
        3.1.2 乌兰哈达碱长花岗岩
    3.2 岩相特征
        3.2.1 红格尔图花岗岩岩相特征
        3.2.2 乌兰哈达碱长花岗岩岩相特征
第4章 中二叠世花岗岩年代学特征
    4.1 红格尔图花岗岩年代学特征
    4.2 乌兰哈达碱长花岗岩年代学特征
第5章 中二叠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红格尔图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5.2 乌兰哈达碱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第6章 讨论
    6.1 岩石成因类型
        6.1.1 红格尔图花岗岩岩石成因类型
        6.1.2 乌兰哈达碱长花岗岩岩石成因类型
    6.2 岩浆形成与演化
        6.2.1 红格尔图花岗岩岩浆形成与演化
        6.2.2 乌兰哈达碱长花岗岩岩浆形成与演化
    6.3 构造意义
        6.3.1 红格尔图岩体构造意义
        6.3.2 乌兰哈达岩体构造意义
    6.4 小结
第7章 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7.1 晚古生代岩浆演化
        7.1.1 泥盆纪
        7.1.2 石炭纪
        7.1.3 早二叠世
        7.1.4 中二叠世
    7.2 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模式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内蒙古毕力赫大型斑岩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发现过程与启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1 斑岩铜矿
        1.2.2 斑岩金矿
        1.2.3 斑岩型矿床
        1.2.4 斑岩型矿床研究的重要进展
    1.3 研究基础及过程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研究基础
        1.3.3 本次研究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 主要认识和成果
2 成矿地质背景
    2.1 构造单元及其简要特征
        2.1.1 华北地块北缘(中段)
        2.1.2 白乃庙—温都尔庙—西拉木伦增生带
        2.1.3 索伦山—二道井—贺根山增生带
        2.1.4 东乌珠穆沁古生代增生带
    2.2 区域地层系统
        2.2.1 太古宙—古元古代
        2.2.2 中新元古界
        2.2.3 古生界
        2.2.4 中生界
        2.2.5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白云鄂博—多伦—赤峰断裂带
        2.3.2 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断裂带
        2.3.3 二道井—查干诺尔断裂带
        2.3.4 索伦山-二连浩特-贺根山断裂带
    2.4 区域岩浆活动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5.1 磁场
        2.5.2 重力场
        2.5.3 地壳厚度及速度结构
        2.5.4 地球化学场
    2.6 区域矿产概况
    2.7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
        2.7.1 太古宙—中新元古代
        2.7.2 早古生代
        2.7.3 晚古生代早期
        2.7.4 早二叠世
        2.7.5 晚二叠世
        2.7.6 燕山期早—中期
        2.7.7 燕山晚期-新生代
3 矿区地质特征
    3.1 大地构造位置
    3.2 地层
        3.2.1 岩相学特征
        3.2.2 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2.3 火山喷发旋回浅析
        3.2.4 火山岩产出大地构造环境
        3.2.5 火山喷发时代归属
    3.3 侵入岩
        3.3.1 岩相学特征
        3.3.2 岩石化学特征
        3.3.3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3.4 岩石成因及形成时板块构造环境
        3.3.5 成岩时代及岩浆演化
    3.4 构造
        3.4.1 断裂及其控矿作用
        3.4.2 火山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3.4.4 次火山岩构造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3.5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
        4.1.1 Ⅱ矿带
        4.1.2 Ⅰ矿带
        4.1.3 22、26 号脉
    4.2 矿石
        4.2.1 类型
        4.2.2 矿物组合
        4.2.3 矿石组构
        4.2.4 地球化学特征
    4.3 矿物
        4.3.1 贱金属硫化物
        4.3.2 非金属矿物
        4.3.3 金矿物特征
    4.4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4.5 围岩蚀变
        4.5.1 主要类型
        4.5.2 分带
        4.5.3 分带模型
        4.5.4 与金矿化关系及找矿预测
5 矿床成因的初步研究
    5.1 矿床地球化学
        5.1.1 氢氧同位素
        5.1.2 矿石微量元素特征及分带性
        5.1.3 包裹体特征
    5.2 矿床成因分析
        5.2.1 成矿时代
        5.2.2 I、Ⅱ号矿带矿化特征对比
        5.2.3 矿床成因与成矿过程初探
    5.3 毕力赫矿区金矿化与浅成低温热液型和斑岩型矿床特征对比
6 矿床发现的科学过程及启示意义
    6.1 勘查突破前的资源现状及找矿勘查思路的确立
        6.1.1 前期勘查、科研及生产现状
        6.1.2 本次勘查突破总体思路
    6.2 勘查突破的科学过程
        6.2.1 资源潜力分析
        6.2.2 影响矿床勘查的关键问题
        6.2.3 找矿勘查模型的建立
        6.2.4 工程验证前的综合信息提取
        6.2.5 工程验证结果
    6.3 矿床发现的意义与启示
        6.3.1 华北板块北缘首个大型独立隐伏斑岩型金矿床
        6.3.2 华北板块北部晚古生代汇聚板块构造体系的新证据
        6.3.3 华北北部基础地质一些认识值得进一步探索
        6.3.4 全国危机黄金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突破的典型示范
        6.3.5 找矿勘查模型在区域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6.3.6 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5)内蒙古温都尔庙隆起带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0.1 研究意义
    0.2 研究内容与目标
        0.2.1 研究内容
        0.2.2 研究目标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地层
        1.1.1 下古生界
        1.1.2 上古生界
        1.1.3 中生界
        1.1.4 新生界
    1.2 构造
        1.2.1 研究区板块构造轮廓
        1.2.2 锡林浩特地体
        1.2.3 深大断裂
        1.2.4 二连盆地
    1.3 岩浆岩
        1.3.1 加里东期花岗岩类
        1.3.2 海西期花岗岩
        1.3.3 印支期花岗岩
        1.3.4 燕山期花岗岩
第2章 新民岩体
    2.1 岩体地质特征
    2.2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2.2.1 主量元素特征
        2.2.2 微量元素特征
    2.3 花岗岩的年代学
    2.4 构造环境分析
第3章 倒浪呼都格岩体
    3.1 岩体地质特征
    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2.1 主量元素特征
        3.2.2 微量元素特征
    3.3 年代学特征
    3.4 构造环境分析
第4章 白旗岩体
    4.1 岩体地质特征
    4.2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3 年代学特征
    4.4 构造环境分析
第5章 那仁乌拉岩体
    5.1 岩体地质特征
    5.2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主量元素特征
        5.2.2 微量元素特征
    5.3 年代学特征
    5.4 构造环境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6)内蒙古苏左旗南部华北板块北缘中新元古代-古生代裂解-汇聚事件的地质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温都尔庙群的解体及岩石组合特征
    2.1 古元古代宝音图群
    2.2 中、新元古代温都尔庙群
    2.3 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
3 岩石化学特征
4 大地构造环境及其演化

(7)内蒙古苏左旗南部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蛇绿混杂岩的野外地质特征
    2.1 乌勒图蛇绿混杂岩
    2.2 乌兰呼都格蛇绿混杂岩
    2.3 查干乌拉蛇绿混杂岩
3 蛇绿混杂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1 超基性岩
    3.2 基性火山岩
4 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及构造意义

(8)内蒙古北部温都尔庙群北带沉积环境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层层序和沉积环境
    2.1 东部出露区
    2.2 西部出露区
3 构造背景
4 构造意义

(9)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含铁变质岩系的时代和构造环境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岩石组合及Sm-Nd等时线年龄
2大地构造环境

四、内蒙古包日汗区温都尔庙群变质岩系的构造演化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中部二连浩特—东乌旗一带深部结构及构造成矿单元划分[D]. 孙燕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5)
  • [2]内蒙古狼山霍各其地区前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研究[D]. 滕学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3]内蒙古集宁地区中二叠世花岗岩特征及地质意义[D]. 蒋孝君. 吉林大学, 2014(10)
  • [4]内蒙古毕力赫大型斑岩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发现过程与启示意义[D]. 张文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5]内蒙古温都尔庙隆起带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D]. 邢济麟. 吉林大学, 2010(09)
  • [6]内蒙古苏左旗南部华北板块北缘中新元古代-古生代裂解-汇聚事件的地质记录[J]. 张臣,吴泰然. 岩石学报, 2001(02)
  • [7]内蒙古苏左旗南部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张臣,吴泰然. 地质科学, 1999(03)
  • [8]内蒙古北部温都尔庙群北带沉积环境及构造意义[J]. 徐备. 地质科学, 1998(04)
  • [9]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含铁变质岩系的时代和构造环境初探[J]. 徐备,陈斌,张臣,白志强,王宏伟,张强. 地质论评, 1994(04)
  • [10]内蒙古包日汗区温都尔庙群变质岩系的构造演化特点[A]. 翟安民,李增慧,汪玉麟,张殿发.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3), 1982

标签:;  ;  ;  ;  ;  

内蒙古宝日罕地区温都庙群变质岩系构造演化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