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艺术素养

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艺术素养

一、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殷月[1](2021)在《体育行为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唐珍玲[2](2021)在《团体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干预效果》文中提出人际交往作为大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突显,对其学习与生活也造成一定困扰,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而人际交往效能感作为一种中介机制,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交往效能感会影响人们的交往动机,能够预测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和情感变化。然而,目前对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干预研究还甚少。音乐治疗作为在心理健康领域有着不错成效的治疗方式,有着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并且大学生对音乐有着普遍的接受性,这为音乐治疗的干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研究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及音乐治疗作用机制相关理论,来探讨团体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改善人际交往问题,扩宽音乐治疗的应用研究领域,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开拓新思路。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使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现状及特点。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其性别、年级、专业、家庭贫困、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研究二采用两组前后测对照及追踪的准实验设计,招募30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成员进行八次团体音乐疗法的干预活动,对照组不施加处理。选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为主要测量工具,同时以《团体辅导单元反馈表》《助手观察记录表》《成员互评表》等为辅助工具,来获得质性数据。对所有研究数据及材料进行分析与探讨,检验并分析团体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干预效果。同时在活动结束八周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量,检验了干预研究的持续效应。综合整个研究,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家庭是否贫困、家庭居住地类型、专业及年级这四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存在着显着关联,但与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两个变量之间无显着关联。亲和效能与性别、专业和年级三个变量之间存在显着关联;自我印象效能与家庭是否贫困和家庭居住地类型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着关联;利他效能与是否贫困、是否独生、家庭居住地类型、专业、年级五个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关联;沟通效能与年级之间存在显着关联,自我价值效能与专业之间存在显着关联;情绪控制效能与性别、是否贫困生、家庭居住地类型、年级四个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关联。(2)在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六个维度中,沟通效能得分最高,情绪控制效能则得分最低。(3)音乐疗法团体辅导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且在六个分维度上均有显着效果。(4)团体音乐疗法对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有良好的持续效应。

刘璐[3](2021)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际交往作为大学生产生挫折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关系着大学生能否更好地实现社会化。因而,关注大学生人际交往,并以此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既是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也是增强挫折教育针对性的需要,更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成长成才是大学生发展的主线,也是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任务和目标。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挫折教育联动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人际交往挫折的重要举措。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主要内容,指明了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细致的统计和分析,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加以阐释,总结出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分析原因;第四部分为研究重点,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从高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入手,提出可行性解决对策,旨在进一步提高挫折教育的实效性,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人才保障。

伏文倩[4](2021)在《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提升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 ——以M大学“相伴同行”小组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体验大学生活。然而每年开学季,新生因人际冲突、不适应宿舍生活、选错专业等原因转学、退学、自杀者屡见不鲜。高校意识到了新生面临着适应的问题,也从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等多个角度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但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根本,学校更多的是从自身的声誉、管理便利程度等角度出发,着重干预学生的学习层面和安全层面,对于其它层面的干预流于形式且周期较短,没有抓住主要问题。在人的适应中,最主要的是人际适应,良好的人际适应性能够帮助新生更好地在学习、生活和环境等各方面进行适应。本文以哈贝马斯的语言行为理论和归因理论为基础,利用《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对M大学2020级大一新生进行多段抽样调查。通过抽样调查,发现2020级新生人际适应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高分学生并不多,女生的人际适应性相对比男生好,艺术生和文科生的人际适应性水平高于理科生,新生整体的人际归因性和信息传递性均低于理论中值。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依据理论基础及新生的实际需求制定了小组计划书,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介入干预。经过十次小组活动,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前后测数据比较分析,发现实验组的均分在十一个维度上均有所提高,且在自知性、吸纳性、信息传递性、移情性、调控性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在八个维度上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并不大,且在洞察性、反思性和移情性三个因子上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利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介入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新生的人际适应性,弥补学校在新生适应工作中周期较短、忽略学生需求的不足,与学校的新生适应工作相配合,能够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刘璐[5](2021)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际交往作为大学生产生挫折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关系着大学生能否更好地实现社会化。因而,关注大学生人际交往,并以此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既是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也是增强挫折教育针对性的需要,更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成长成才是大学生发展的主线,也是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任务和目标。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挫折教育联动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人际交往挫折的重要举措。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主要内容,指明了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细致的统计和分析,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加以阐释,总结出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分析原因;第四部分为研究重点,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从高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入手,提出可行性解决对策,旨在进一步提高挫折教育的实效性,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人才保障。

丁媚佼[6](2020)在《工科大学生交际挫折的成因与教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际关系和谐与否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在校工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影响人际交往关系的原因,提出提高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对策。

亓官石[7](2020)在《云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宿舍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是形成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较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而言,有着相对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在他们宿舍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也会影响校园安全。因此提出优化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策略,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进程,也有助于校园的和谐稳定。本研究用归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依据,首先总结和评述有关宿舍人际关系的现有研究成果。其次,以云南省四所独立学院的57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了解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及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策略。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独立学院大学生特点及宿舍人际关系的概述,通过对于现有研究成果的整理指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以及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基于这些理解展开了本论文的第二部分,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走访、数据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到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于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呈现出较为良好的状态,但是在一些变量中存在着显着性差异,据此归纳出四种宿舍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思想观念差异造成的分歧、不良心理状态造成的矛盾、生活琐事摩擦造成的冲突和“小团体”现象造成的排挤或对立。第三部分基于上述问题,应用归因理论从大学生个人主观因素、家庭背景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和管理因素三个方面阐述导致宿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结合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原因,在本论文的第四部分提出了优化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策略:首先,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求他们掌握交往原则、培养健康心态、提升沟通能力以及确立宿舍群体约定;其次,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对子女的帮助以及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第三,从健全宿舍管理体系、完善校内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以及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来倡导高校发挥其教育管理作用。

陈姝玉[8](2020)在《同伴支持对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文中指出人际适应是个体进入新环境时,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善交往环境,应对情景压力,以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并保持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个体步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有效提高人际适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际适应不良会使他们产生焦虑和孤独感,影响学业成绩、产生不良行为或严重的心理疾病。同伴支持作为青少年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对青少年的情绪、自我价值、社会行为等都有显着的影响。人际交往效能感被定义为个体对人际交往水平的预期评估。人际交往效能感的高低对个体在陌生环境中建立支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个体快速适应新环境。因此了解大学生人际适应状况,明确同伴支持与人际适应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两者之间的作用,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提供了参考意义。研究一,招募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360名,采用实验法,创建人际适应中的陌生人交友实验情境,采用2×4被试间设计,其中自变量为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男VS女)和同伴支持不同类型(同伴情感支持VS同伴信息支持VS同伴无支持VS无同伴无支持),因变量为人际适应(交谈过程满意度的高低),交谈过程满意程度越高代表被试的人际适应水平越好,交谈过程满意度越低则代表被试人际适应水平越低。检验同伴支持与大学生人际适应之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考察同伴支持类型与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在大学生人际适应方面的最优匹配。研究二,选取河南省几所高校大学生563名,采用问卷法,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引入人际交往效能感概念,探索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同伴支持和大学生人际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的主效应显着,女性被试组的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男性被试组。不同类型的同伴支持主效应显着,同伴信息支持组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同伴无支持组、无同伴无支持组;同伴情感支持组的人际适应得分也高于同伴无支持组、无同伴无支持组;总体上看,同伴支持组的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无支持组。(2)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和同伴支持类型的交互效应显着。不同的支持类型在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上的研究结果:男性同伴信息支持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同伴无支持组和无同伴无支持组;同伴情感支持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无同伴无支持组;同伴无支持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无同伴无支持组。女性同伴信息支持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同伴无支持组和无同伴无支持组;同伴情感支持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同伴无支持组和无同伴无支持组。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在不同类型同伴支持上的研究结果:在同伴情感支持组,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差异显着,女性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男性组;在无同伴无支持组,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差异显着,女性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男性组。(3)大学生人际适应总体状况良好,在性别、生源地、专业、是否单亲家庭、是否为独生子女及教养方式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女性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男性;城镇学生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农村学生;艺术体育类大学生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类;非单亲家庭学生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单亲家庭;非独生子女学生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独生子女;民主型教养方式学生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专制型;但在不同年级、父母文化水平、不同学校层次和不同学校性质等方面差异不显着。(4)同伴支持与人际交往效能感显着相关,同伴支持能够正向预测人际交往效能感;同伴支持与大学生人际适应呈正相关,同伴支持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人际适应;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大学生人际适应显着相关,人际交往效能感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人际适应。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同伴支持和人际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在陌生人交友情境中,同伴支持组的人际适应水平高于无支持组;不同类型的同伴支持、不同性别支持接收者与大学生人际适应的最优匹配结果:为女性提供同伴情感支持最佳。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同伴支持与大学生人际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李娜[9](2020)在《社会人际互动对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我国拥有巨大的工程科技人力资源,而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工科人才的重要基地,所培养出的工程人才质量必然不能忽视。本科教育质量受到多种多样的因素影响,而在大学生的每个教育环节中,学生的主要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并实现的,教育中人际的互动也是学生获得良好发展的背景。因此,研究社会人际互动对工科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探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同伴之间的互动沟通作为社会人际互动的整体研究对象,并分析这种互动对学生个人就读期间的学习收获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的学术互动和社交互动两线索为出发点,阐释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术融合和社交融合效果,着重构建以提升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的社会人际互动模式。论文主要借助于汀托的“辍学理论”模型构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以北京区域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采用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2017年首都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北京地区工科大学生进行访谈调查,探究了工科生大学期间所参与的人际交往活动现状及其对学习收获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整体来看,工科大学生的社会人际互动情况较差,师生互动现状较差,生生互动现状一般。其中,工科大学生的师生之间学术互动现状一般,与教师的社交互动现状较差;与同学之间学术互动表现一般,与不同群体同学之间的社交互动表现相对较好。2.不同工科生群体的互动表现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工科男生在与教师互动频率上高于工科女生,工科男生与工科女生在生生互动表现中无明显差异;担任班干部的工科大学生无论是在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上,都表现较好;高年级的工科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比低年级学生表现显着较好;生源地在城市的工科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上相对于农村学生均表现较好;就不同院校类型而言,工科大学生无论是在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中均无显着差异。3.工科大学生的学习收获整体情况较好。其中,技能收获、价值观收均值水平较高,但与知识收获相差并不大。4.通过实证分析得知,工科生的学术互动与学习收获的融合效果一般,师生学术互动、生生学术互动对学习收获均产生了显着影响的关系,但从数据来看影响程度较弱;工科生的社交互动对学习收获的融合效果不理想,数据显示师生社交互动与学习收获之间呈负相关,表明当前的此类互动质量较差,生生社交互动则对学习收获影响相对乐观。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需构建良好的互动模式;二是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三是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社会人际环境,构建以提升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的社会人际互动模式。

张姝[10](2020)在《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引导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是一个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信息时代,网络交往也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习惯以及交往方式,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研究不仅是人际交往理论及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更是新形势下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作用、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解决大学生成长难题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我国网络技术和网络社会化的迅速发展为背景,将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存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为基础,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基于查阅资料、生活经验进行问卷设计开展调研,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进行探究及有效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教育引导策略。第一章:从总体上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和解析,从人际交往的概念、对网络人际交往的理解处着手,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主要形式、主要特征、心理基础和相关理论借鉴等问题进行详细论述,提出本章主要观点:大学生基于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对网络的信任和安全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最常用的网络人际交往形式为即时通讯、网络论坛、网络游戏、短视频平台四种,并呈现出自由自主性、平等开放性、间接便利性、互动广泛性、匿名虚拟性五大特征。第二章:整体介绍调研情况及结果,对调研工具进行因子分析及信效度检验,详细说明调研结果。基于前期文献查阅积累及访谈、工作和生活经验设计调研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确定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四因子结构模型。采取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采用SPSS 25.0和Amo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人际交往能够正确认知自我及交往对象,独立性、自主性较强,善于自我表露,通过网络人际交往提高交往能力,表达真实想法,价值感和道德感均比较高,归属感与孤独感、失落感并存,整体来看交往行为表现较好;但也存在着主体认知迷茫、利用网络逃避现实问题、交往行为偏差、过度依赖网络人际交往等问题。第三章:基于调研结果及相关资料,结合访谈归纳总结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虽然在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拓展交往途径和方式、短暂加快社会化进程等方面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主体认知迷茫、交往动机偏差、情绪情感失调、交往行为失范等问题。而在大教育环境中,产生问题的原因不能单一归结为某一方,是国家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高校教育引导不够精准、家庭教育缺失缺位、个体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四方面复杂交织产生的结果。第四章:基于对现状的把握以及对原因的深层次理解和剖析,本章重点提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教育引导策略。倡导坚持因材施教、同频共振、换位思考、强化针对四原则,从调研的四因子出发,具体针对性提出优化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主体认知、端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行为动机、调控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调适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行为障碍四方面对策,并指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需要高校、家庭、社会的协同配合,形成多元交互力量网,共同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为切实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对策参考。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问题随着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大学生心理特点不断变化常做常新,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配合,形成有效合力共同应对,以教育和帮助大学生加快完成社会化,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二、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2)团体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干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研究总体方案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2.1.1 自我效能感概念
        2.1.2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2.1.3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概念
        2.1.4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维度
        2.1.5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测量
        2.1.6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1.7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特点
    2.2 音乐治疗
        2.2.1 音乐治疗的概念
        2.2.2 音乐治疗的基本功能
        2.2.3 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
        2.2.4 音乐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2.2.5 音乐治疗的实证研究效果
        2.2.6 音乐治疗在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干预中的优势
        2.2.7 团体音乐治疗
    2.3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的内容
        2.3.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3.2 拟研究的内容
3 研究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选取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程序
        3.2.4 数据处理
    3.3 研究数据分析
        3.3.1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现状分析
        3.3.2 亲和效能与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
        3.3.3 自我印象效能与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
        3.3.4 利他效能与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
        3.3.5 沟通效能与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
        3.3.6 自我价值感与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
        3.3.7 情绪控制效能与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
    3.4 讨论
    3.5 结论
4 研究二 团体音乐疗法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设计
    4.3 研究对象
        4.3.1 干预对象
        4.3.2 研究者
        4.3.3 观察员
    4.4 研究方法
    4.5 研究工具
        4.5.1 团体音乐疗法方案
        4.5.2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
        4.5.3 团体活动单元反馈表
        4.5.4 团体活动总反馈表
        4.5.5 成员互评表
        4.5.6 助手观察记录表
        4.5.7 场地及设备
    4.6 团体音乐疗法的干预方案
        4.6.1 团体音乐疗法的总目标
        4.6.2 团体性质
        4.6.3 音乐活动方案设计
        4.6.4 团体音乐疗法方案的理论依据
    4.7 量化测评结果分析
        4.7.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差异比较
        4.7.2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差异比较
        4.7.3 追踪测量结果
    4.8 质性材料分析
        4.8.1 团辅单元反馈表分析
        4.8.2 团辅总反馈表分析
        4.8.3 成员互评表的分析
        4.8.4 实验后访谈分析
        4.8.5 助手反馈信息分析
        4.8.6 带领者的反思与总结
5 讨论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7 研究发现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心理学实验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
    附录3 团体音乐活动单元反馈表
    附录4 团体音乐活动总反馈表
    附录5 《助手观察记录表》
    附录6 《团体成员互评表》
    附录7 部分活动方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相关概述
    (一)相关概念及内涵阐释
        1.人际交往
        2.人际交往挫折
        3.挫折教育
        4.人际交往挫折教育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2.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3.艾利斯情绪ABC理论
    (三)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是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3.是实现新时代教育目标的需要
        4.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问卷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程序
        4.调查方法
        5.问卷编制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挫折教育认知存在偏差
        2.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针对性有所欠缺
        3.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4.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效果不佳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主阵地作用发挥不足
        2.家庭积极联动作用发挥不够
        3.社会补充作用发挥不到位
        4.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不强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突出高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1.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增强人文关怀属性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育人氛围
        3.丰富挫折教育内容,彰显育人时代特性
        4.开展实践教育环节,拓宽挫折教育途径
    (二)注重家庭教育辅助作用
        1.提高家长素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2.注重环境影响,构建和睦家庭关系
        3.选择恰当方式,倡导科学民主教养
    (三)发挥社会教育补充作用
        1.完善社会管理,优化社会风气
        2.规范网络载体,净化交往空间
        3.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
    (四)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作用
        1.端正人际交往态度,正确认知挫折
        2.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效预防挫折
        3.磨炼坚强意志品质,合理应对挫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提升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 ——以M大学“相伴同行”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人际适应性的概念与内涵
        (二)人际适应性的测量、现状与问题
        (三)人际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四)人际适应性的介入与干预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第二章 大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需求评估及方案设计
    一、“相伴同行”小组的实施背景
        (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调查结果
        (二)大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需求评估
        (三)小组工作介入大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可行性分析
    二、“相伴同行”小组的设计方案
        (一)小组目标
        (二)小组计划
        (三)组员招募
        (四)预计困难与解决方案
第三章 大一新生人际适应性小组介入过程及评估
    一、破冰——有缘千里来相会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二、沟通与表达——把我说给你听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三、倾听与理解——让我听见你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四、合作与冲突——打开心扉,携手同行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五、共情与反思——做情绪的主人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六、拒绝的艺术——学会说“不”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七、走近不同民族——民族一家亲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八、走近异性——知己知彼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九、赞美——让我为你唱一首歌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十、总结——相伴同行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第四章 评估与总结
    一、评估
        (一)小组成员的满意度评估
        (二)实验组、对照组的人际适应性评估
        (三)督导的访谈评估
    二、总结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INA)
附录二 《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估表》
致谢

(5)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相关概述
    (一)相关概念及内涵阐释
        1.人际交往
        2.人际交往挫折
        3.挫折教育
        4.人际交往挫折教育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2.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3.艾利斯情绪ABC理论
    (三)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是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3.是实现新时代教育目标的需要
        4.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问卷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程序
        4.调查方法
        5.问卷编制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挫折教育认知存在偏差
        2.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针对性有所欠缺
        3.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4.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效果不佳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主阵地作用发挥不足
        2.家庭积极联动作用发挥不够
        3.社会补充作用发挥不到位
        4.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不强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突出高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1.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增强人文关怀属性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育人氛围
        3.丰富挫折教育内容,彰显育人时代特性
        4.开展实践教育环节,拓宽挫折教育途径
    (二)注重家庭教育辅助作用
        1.提高家长素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2.注重环境影响,构建和睦家庭关系
        3.选择恰当方式,倡导科学民主教养
    (三)发挥社会教育补充作用
        1.完善社会管理,优化社会风气
        2.规范网络载体,净化交往空间
        3.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
    (四)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作用
        1.端正人际交往态度,正确认知挫折
        2.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效预防挫折
        3.磨炼坚强意志品质,合理应对挫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工科大学生交际挫折的成因与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工科大学生交往技能的评价
三、工科生人际交往关系受挫的原因分析
    1.自身专业特点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2.工科院校校园环境及工科生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3.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导致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弱化
四、新形势下改变工科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状况的措施
    1.加强自身历练,不断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3.开设专题讲座,打破空间限制,加强院系间的相互交流
    4.加强对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
    5.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6.组织工科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人际交往技能

(7)云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问题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独立学院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
        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归因理论
        二、社会交换理论
第一章 独立学院大学生特点及宿舍人际关系概述
    第一节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
        一、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主性计划性有待提升
        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自我意识较强
        三、兴趣广泛,多才多艺,自我表现能力较强
        四、竞争意识强,集体荣誉感及合作意识较弱
    第二节 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一、宿舍管理制度完善,执行到位
        二、内部环境舒适优雅,风清气正
        三、成员交往动机端正,心态积极
        四、宿舍成员个性融合,求同存异
        五、成员人格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六、宿舍内务分工合理,集思广益
        七、成员积极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节 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确保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二、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
        五、有利于实现和谐良好的校园风气
第二章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调查
    第二节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分析
        一、宿舍人际关系的调查数据分析
        二、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在不同变量中的差异性
    第三节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差异造成的分歧
        二、不良心理状态造成的矛盾
        三、生活琐事摩擦造成的冲突
        四、“小团体”现象造成排挤或对立
第三章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宿舍成员的个人主观因素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
        二、人格差异
        三、生活习惯的差异
        四、大学生欠缺沟通和交往能力
        五、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较低
    第二节 家庭背景因素
        一、家庭的经济状况及氛围的差异
        二、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
        三、大学生和家长互动的针对性不足
        四、家庭变故的作用
    第三节 学校教育和管理因素
        一、宿舍管理制度不到位
        二、课程或讲座体系有待完善
        三、教育管理者的作用未能发挥
        四、宿舍环境有待提升
第四章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掌握交往原则
        二、培养健康的心态
        三、提升自身的沟通和交往能力
        四、确立宿舍内部的群体约定
    第二节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加强对子女的指导和帮助
        四、提升自身家庭教育水平
    第三节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管理作用
        一、健全宿舍管理体系
        二、完善校内教育体系
        三、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四、重视宿舍文化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问卷
    附录二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访谈提纲
    附录三 :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同伴支持对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同伴支持
        2.1.1 同伴支持定义
        2.1.2 同伴支持的测量方法
        2.1.3 同伴支持的相关理论
    2.2 人际适应
        2.2.1 人际适应定义
        2.2.2 人际适应的测量方法
        2.2.3 人际适应的相关理论
        2.2.4 人际适应的相关研究
    2.3 人际交往效能感
        2.3.1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定义
        2.3.2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测量方法
    2.4 同伴支持、人际交往效能感、人际适应的关系
        2.4.1 同伴支持与人际适应的关系
        2.4.2 同伴支持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
        2.4.3 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人际适应的关系
3 问题提出
    3.1 已有研究局限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4 研究一同伴支持对于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实验设计
        4.3.3 实验材料与情境
        4.3.4 实验程序
    4.4 研究结果
        4.4.1 同伴支持的操作性检验
        4.4.2 同伴支持类型在人际适应上的差异分析
        4.4.3 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在人际适应上的差异分析
        4.4.4 同伴支持类型、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对于人际适应的差异分析
    4.5 讨论
        4.5.1 同伴支持对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
        4.5.2 同伴支持类型与不同性别支持接收者在大学生人际适应方面的最优匹配
5 研究二同伴支持、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关系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工具
        5.3.3 施测与数据处理
    5.4 研究结果
        5.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4.2 大学生人际适应的描述统计
        5.4.3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4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5 是否单亲家庭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6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7 不同父母文化水平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8 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9 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10 不同学校层次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11 不同学校性质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12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13 同伴支持、人际交往效能感和人际适应的相关分析
        5.4.14 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同伴支持和人际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5.5 讨论
        5.5.1 大学生人际适应现状分析
        5.5.2 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同伴支持与大学生人际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社会人际互动对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学习收获相关研究
        1.3.2 社会人际互动相关研究
        1.3.3 关于大学生社会人际互动与学生学习收获相关性研究
        1.3.4 已有研究评价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2.1 汀托的辍学理论(Theory of Student Departure)
        2.2.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社会人际互动
        2.2.2 学习收获
        2.2.3 工科大学生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思路
        2.3.2 研究假设
        2.3.3 研究方法
        2.3.4 研究技术路线
    2.4 数据来源
        2.4.1 调查数据来源
        2.4.2 访谈数据来源
第3章 工科大学生社会人际互动现状分析
    3.1 师生互动情况分析
        3.1.1 师生之间学术互动
        3.1.2 师生之间社交互动
    3.2 生生互动情况分析
        3.2.1 生生之间学术互动
        3.2.2 生生之间社交互动
    3.3 不同工科生群体的社会人际互动差异分析
        3.3.1 不同工科大学生群体的师生互动表现差异分析
        3.3.2 不同工科大学生群体的生生互动表现差异分析
    3.4 工科大学生整体社会人际互动情况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现状分析
    4.1 知识收获
    4.2 技能收获
    4.3 价值观收获
    4.4 工科大学生整体学习收获情况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科大学生社会人际互动对学习收获的影响分析
    5.1 社会人际互动与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的关系分析
        5.1.1 学术互动对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
        5.1.2 社交互动对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
    5.2 社会人际互动对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1.1 工科大学生的社会人际互动情况整体状况较差
        6.1.2 不同工科生群体的互动表现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6.1.3 学术互动与学习收获的融合效果一般
        6.1.4 社交互动对学习收获的融合效果不理想
    6.2 政策建议
        6.2.1 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模式
        6.2.2 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6.2.3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社会人际环境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引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调查假设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基本问题阐述
    (一)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内涵阐释
        1. 人际交往
        2. 网络人际交往
    (二)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主要媒介
        1. 即时通讯(微信、QQ等)
        2. 网络论坛(微博、豆瓣、知乎等)
        3. 网络游戏(英雄联盟、穿越火线等)
        4. 短视频(抖音、快手等)
    (三)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主要特征
        1. 自由自主性
        2. 平等开放性
        3. 间接便利性
        4. 互动广泛性
        5. 匿名虚拟性
    (四)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心理基础
        1. 自我认知的需要
        2. 自我实现的需要
        3. 网络信任与安全感
    (五)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理论基础与借鉴
        1.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 网络心理学相关理论
二、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存问题实证调研
    (一)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 调查方案
        2. 问卷设计
        3. 数据处理
    (二) 调查数据结果统计
        1. 基本信息描述统计
        2. 调研结果分析
        3. 总体性结论
三、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存在问题
        1. 主体认知迷茫
        2. 交往动机偏差
        3. 情绪情感失调
        4. 交往行为失范
    (二)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问题原因
        1. 国家: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2. 高校:教育引导不够精准
        3. 家庭:家庭教育缺失缺位
        4. 个体: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四、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教育引导策略
    (一) 引导原则
        1. 因材施教原则
        2. 同频共振原则
        3. 换位思考原则
        4. 强化针对原则
    (二)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教育引导具体对策
        1. 优化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主体认知
        2. 端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动机
        3. 调控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情绪情感
        4. 调适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行为障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调查问卷
后记

四、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行为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D]. 殷月.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团体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干预效果[D]. 唐珍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D]. 刘璐. 渤海大学, 2021(02)
  • [4]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提升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 ——以M大学“相伴同行”小组为例[D]. 伏文倩.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D]. 刘璐. 渤海大学, 2021
  • [6]工科大学生交际挫折的成因与教育对策研究[J]. 丁媚佼. 林区教学, 2020(07)
  • [7]云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研究[D]. 亓官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同伴支持对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D]. 陈姝玉. 河南大学, 2020(02)
  • [9]社会人际互动对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研究[D]. 李娜.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10]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引导策略研究[D]. 张姝.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艺术素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