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新品种—EP4

平菇新品种—EP4

一、平菇新品种—EP4号(论文文献综述)

陈浩南,闫振天,杨世璋,刘玉升,陈斌[1](2021)在《松材线虫病疫木的虫菌联合转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松材线虫病疫木无公害处理的新方法,为食用菌生产中菌糠废料有效利用提供新思路,为微生物和昆虫处理有机废弃物提供借鉴。【方法】利用秀珍菇Pleurotuspulmonarius和白星花金龟Protaetia(Liocola)brevitarsis(Lewis)安全无公害处理松材线虫病疫木。将收集到的8株秀珍菇菌种(X1、X2、X3、X4、X5、X6、X7、X8)和1株平菇菌种(P)通过拮抗试验进行初步分类鉴定。将菌种接种在不同配方的松材线虫病疫木木屑制作的培养基中,25℃恒温培养30-40 d,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将出菇后的菌糠粉碎后饲养白星花金龟幼虫,饲养15d后称量幼虫重量,并收集虫砂和剩余菌糠,计算取食量、饲料利用率、虫体转化率、虫粪转化率和近似消化率。采用植物种子发芽试验(GI)检验秀珍菇菌糠和白星花金龟幼虫取食菌糠后产生的虫砂的植物毒性。【结果】拮抗试验将8株秀珍菇菌种分为4个品种,第1品种包括X1、X3、X4、X7、X8,第2品种为X2,第3品种为X5,第4品种为X6;适宜接种供试菌株的栽培种培养基配方有2个:1)81%松材线虫病疫木木屑、15%麸皮、2%石灰和2%石膏;2)66%松材线虫疫木木屑、15%麸皮、15%棉籽壳、2%石灰和2%石膏。白星花金龟幼虫取食秀珍菇菌糠的最适温度为27℃,最适含水量在55%-65%之间。3龄幼虫取食效果最佳,在最适饲养条件下每取食100 g秀珍菇菌糠,可转化3龄虫体4.62 g,虫砂80.22 g。植物毒性测试发现秀珍菇菌糠GI值小于50%,仍存在一定植物毒性。菌糠饲养幼虫生产的虫砂的GI值大于50%,已基本不含有植物毒性。【结论】秀珍菇和白星花金龟幼虫可以用于联合处理松材线虫病疫木。

华蓉,李建英,刘绍雄,罗孝坤,王小艳,刘春丽,张丽英,孙达锋[2](2021)在《平菇病害调查及病原菌分离鉴定》文中指出通过对云南陆良县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过程中常见病害的调查以及病原菌分离鉴定研究,以期为云南平菇栽培管理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陆良县平菇栽培过程中菌包感染是最为常见的病害症状,也是影响最为严重的问题;基于rDNA序列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发现引起菌棒感染的病原菌有平菇木霉(Trichoderma pleuroti)、*Trichoderma patella、椰青霉菌(Penicillium copticola)和歧皱青霉(Penicillium steckii),其中T. pleuroti为引起病害的主要病原菌。

郑伟[3](2017)在《平菇优良菌株的选育及评价》文中指出本试验收集了冀中南地区33个平菇栽培菌株,通过酯酶同工酶、ISSR分子标记分析、拮抗试验以及出菇试验,对33个平菇栽培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和分子标记鉴定。在此基础上,选取了生产性状优劣互补的“99”、“680”和“双抗”三个菌株作为亲本。通过单孢杂交配对和原生质体融合,共获得176个杂交子代菌株,并对其进行一些列筛选试验,旨在获得平菇优良菌株。1.通过拮抗测定、ISSR分子生物标记分析和酯酶同工酶酶谱为依据,将供试菌株分为7大类,其中栽培量最大的是以“89”、“99”和“双抗黑平”为代表的三大类菌株。2.通过单孢分离技术分离了三个菌株的担孢子,得到“99”单核体2个,“680”单核体5个,“双抗”单核体3个。选取菌丝生长较快的亲本“99”和“680”单核菌丝分别与“双抗”单核菌丝进行了两两杂交配对,得到21个杂交组合菌株。3.根据锁状联合有无进一步确定杂交子,筛选出了10个优良杂交子,采用拮抗、酯酶同工酶及出菇等方法对融合子进行了进一步鉴定和评价分析。10个杂交子均与亲本有明显的拮抗线,且具有两亲本菌株的典型酯酶同工酶条带,确定是杂交菌株,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筛选出了4个平菇优良杂交子,都具备出菇能力,分别编号为“Pz945”,“Pz935”,“Pz675”,“Pz6115”。4.同时制备平菇优良品种“99”和“双抗”原生质体,并分离了单核体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子155个,根据锁状联合有无进一步确定融合子,通过菌丝长势筛选出14个长势较好的融合。

韦兰英,刘家仪,徐世宏,何礼健,吴登,赖树情,谭丹[4](2016)在《利用桑枝栽培4个新引进平菇菌株比较试验》文中认为为了筛选出适合广西桂中气候条件且可用利用本地原料桑枝栽培的高产优质平菇品种,进行4个新引进平菇品种——夏平1号、新选700、特抗6号、南抗6号和本地主栽品种农平4号(对照)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个新品种均适宜在广西桂中地区利用本地原料桑枝栽培。南抗6号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最高,比对照产量增加12.73%,可大面积推广;新选700、特抗6号的产量、生物转化率与对照相当,但新选700出菇早而集中,可作为早秋栽培品种;夏平1号的产量和生物转化率均比对照低。

陈靓[5](2014)在《平菇种质资源评价及优良菌株选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肉质肥厚、口感佳,营养丰富且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是我国产量第一的食用菌种类,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生产上使用的菌种由于栽培管理上的不规范,发生变异退化现象严重,导致产量和品质不稳定,因此,需要不断的选育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本试验通过对平菇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筛选出具有开发潜力的优良菌株。同时,采用单-单杂交的方法,选育出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菌株,具体结果如下:1种质资源评价通过对6个野生菌株和27个栽培菌株进行体细胞不和性试验结果表明,P1与P4,P3与P37,P9与P15,P13与P14,P18与P35,P26、P27、P28之间不产生拮抗现象,其余组合均产生拮抗现象。经酯酶同工酶电泳检测,共有35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采用NTSYS-PC聚类分析,相似系数为0.778时可将26个供试菌株分为14类。根据温型的试验结果表明,535℃范围内平菇菌丝均能生长,25℃是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各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良好,其中P11的生长速度最快,极显着高于其他菌株。5℃时,P35的生长速度极显着高于其他菌株,P41次之,这两个菌株为耐低温类型;35℃时,P8的生长速度极显着高于其他菌株,为耐高温类型。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对平菇菌株生育期、商品性状及产量的比较分析表明,各供试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为58.284.0%,生育期为3053d,差异较大。其中,菌株P11的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84.0%,明显高于其他菌株,子实体浅灰色,成熟所需的时间稍长;菌株P41的产量仅次于P11,子实体深灰色,属中晚熟品种,抗杂菌能力较强;菌株P22栽培种菌丝的生长速度最快,生育期短,但产量相对不高;菌株P8的子实体为白色,菌盖边缘浪形,商品性状好;菌株P35产量较高,子实体青黑色,荷叶形,抗性最强。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对平菇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5个遗传距离较远且互补性较强的优良种质资源,用于杂交育种和系统选育,它们分别是菌株P8、P11、P22、P35和P41。2系统选育优良菌株通过种质资源评价,初筛、复筛获得性状优良的菌株P11,暂定名为‘吉农4号’,属中熟品种,菌丝体粗壮浓密,子实体大型丛生、覆瓦状,菌盖扇形、浅灰色,商品性状好。以“蕈谷黑平菇”为对照品种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各试验点均比对照增产,丰产性和稳产性好,且抗杂菌的能力较强,准备申报吉林省审定品种。3杂交优良菌株选育通过对杂交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生育期、商品性状和产量的比较分析,筛选出2个性状优良的杂交菌株L40和L48。LP40菌丝生长速度快,满袋时间为20d,从接种到子实体成熟需30d,属早熟品种,生物学效率为82.0%。LP48属中熟品种,生育期为43d,产量高,生物学效率为83.4%。两者均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和优良的商品性状,且菌丝体粗壮、洁白,是具有开发潜力的杂交菌株。4平菇杂交菌株真实性鉴定程序本研究提出了杂交菌株真实性鉴定的科学程序。细胞学鉴定(普通光学显微镜镜检→双重荧光染色镜检)→生理特性鉴定(拮抗试验)→生化特性鉴定(酯酶同工酶测定)。

赵亚东[6](2011)在《不同培养料对秀珍菇生长发育、产量及胞外酶的影响》文中指出秀珍菇学名Pleurotus geeseteranus Singer,隶属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伞菌目(Agarical),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又名袖珍菇,小平菇。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原材料价格的升高造成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原来以棉子壳和杂木屑为主料栽培的模式严重制约了秀珍菇生产的发展。因此,因地制宜地寻找合适的替代培养料,筛选适宜的高产栽培配方是秀珍菇生产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试验以江苏地区主栽品种夏秀206为材料,研究了秀珍菇在六种碳源、五种氮源、九种不同碳氮比、九种不同含氮量和十七种不同栽培培养配方对其生长发育、产量、商品性状及菌丝胞外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漆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为生产上选择优良的母种培养基及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秀珍菇的营养生理奠定基础。1.母种培养阶段,以完全合成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考察了秀珍菇夏秀菌株对D-果糖、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可溶性淀粉六种碳源和酵母浸膏、蛋白胨、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钾五种氮源的利用情况,以及不同碳、氮源培养基中菌丝分泌胞外酶的规律性。结果表明,夏秀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酵母浸膏。利于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分泌的碳源是乳糖和葡萄糖,氮源则是硝酸钾和蛋白胨。在以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糖作碳源时,漆酶和淀粉酶活性最高。以酵母浸膏作氮源时,漆酶活性最高;以硝酸钾和氯化铵为氮源时,淀粉酶的活性最高;以蛋白胨为氮源时,过氧化物酶酶活性最高。菌丝体生长过程中,五种胞外酶活性分别与特定的碳源或氮源的诱导有关。不同碳源和氮源实验中,漆酶的活性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与菌丝的生长情况具有一致性。2.母种培养阶段,考察了夏秀菌株在碳氮比为10:1-80:1、含氮量为0.01%-0.4%的基础培养基培养中的生长状况。结果显示:夏秀菌株生长适宜的碳氮比为10:1-40:1,生长较适宜的氮素浓度为0.07%-0.2%。菌丝生长过程中分泌的五种胞外酶对碳氮比和含氮量的要求不同。利于胞外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分泌的含氮量为0.4%,碳氮比为20:1-30:1;而利于淀粉酶分泌的为10:1,含氮量为0.4%。利于漆酶分泌的氮浓度为0.2%-0.4%,而碳氮比的变化对漆酶分泌的影响与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在氮浓度为0.1%,碳氮比在10:1-20:1时,过氧化物酶表现出较高的酶活性。3.以棉籽壳、杂木屑、稻草等11种培养料为栽培基质,配制了17种不同的培养配方,通过对夏秀菌株菌丝的生长情况、现蕾天数和生物学效率测验分析,考察了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棉籽壳为主,添加部分玉米芯和牛粪的生长配方最利于菌丝生长,且产品商品形状好,有较高的生物学效率;通过综合比较筛选出了适合夏秀菌株生长并利于管理的4号、5号、7号、12号、13号五个高产配方。4.培养料的培养成分对五种胞外酶活性影响较大,但对其变化规律影响较小。胞外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在营养生长阶段活性较低,转入生殖阶段后活性升高,至子实体成熟时,有峰值出现,在子实体采收后均呈下降趋势。且发现纤维素的降解和纤维素酶活性与子实体发育之间可能存在调控关系。分解木质素的漆酶在原基期和第一潮菇的子实体期在几个高产配方的酶活性在某种程度上大于其他配方。

宋小希,安华伟,王亚光[7](2011)在《平菇夏季高温栽培品种比较试验》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简易降温菇棚,引进河南省5个平菇品种进行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适宜三门峡地区夏栽的平菇品种为新831和黑平8号,同时总结出夏栽平菇的生产技术,以期提高当地平菇的生产水平。

马晓龙[8](2009)在《糙皮侧耳优良杂交子筛选与侧耳属野生菌株驯化栽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4个栽培菌株HP(华平特白)、PG30(平高30)、JG3(姬菇3号)、PG981(平菇981)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单杂交与双单杂交两种不同杂交方式获得杂交子进行育种试验,经过秋栽和春栽筛选农艺性状优良的杂交子。野外采集得到两野生菌株子实体并进行组织分离,基于ITS序列分析对两野生菌株进行鉴定,期望能驯化栽培出菇获得新的种质资源。以锁状联合为遗传标记,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得到4个栽培菌株两种不同交配型的单核体,用单单杂交与双单杂交两种不同杂交方式将4个栽培菌株之间相互进行完全配对杂交,结合拮抗试验和ISSR分子标记鉴定杂交子。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供试菌株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比较,结合鲜菇总产量邓肯多重比较筛选杂交子。基于ITS序列构建两野生菌株的同源进化树,对两野生菌株进行鉴定。对未能出菇的张家界野生菌株利用原生质体技术再生出双核体,将再生双核体萌发的双核菌丝进行驯化栽培出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华平特白、平高30、平菇981两种交配型单核体的比例存在偏分离现象。4个供试菌株的8个单核体相互完全配对杂交,结合与双亲本的拮抗试验单单杂交配对得到13个杂交子。正反双单杂交完全配对得到13个杂交子。运用ISSR分子标记对杂交子进行了遗传分析,从40个引物中筛选出5个条带重复性好、谱带清晰的引物,扩增结果采用软件NTSYS2.10e计算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显示33个杂交子GS值变化范围0.31~0.94,进一步验证了双单杂交子的可靠性。灰色关联度与鲜菇产量邓肯多重比较结果确定了杂交菌株27号、26号、19号、37号、28号、30号等6个优良杂交子,春季栽培观察结果显示该6个杂交菌株性状表现稳定。采用PCR产物克隆测序获得两野生菌株ITS序列,测序后与其相似系数最高的前10位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鉴定出武当山野生菌株为佛罗里达侧耳,张家界野生菌株为凤尾菇。上述研究表明单单杂交及双单杂交均可获得农艺性状优于亲本的杂交子。张家界野生菌株经过原生质体再生双核体分离可得以驯化。

仝金山[9](2008)在《滑菇杂交新品种选育、菌种质量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滑菇是美味珍稀的食用菌之一,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栽培。河北省平泉县是我省滑菇主产区,其生产的滑菇畅销国内外,滑菇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平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近几年,在滑菇生产上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所用滑菇菌种普遍退化、老化,造成菇农栽培风险加大,经济效益下滑;二是滑菇菌种市场极为混乱。由于目前尚没有关于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的科学体系,菌种质量和产销管理薄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食用菌菌种杂、多、乱现象的发生,严重损害了菇农利益。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利用当地两个滑菇主栽品种C3-1和早丰112作为亲本,采用传统的单孢杂交育种方法进行了滑菇杂交新品种的选育,以期获得同时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同时,为了科学评价菌种质量,解决同种异名等现象,对平泉县提供的13个滑菇菌株的菌种质量进行了评价。此外,本论文还对从全国不同地区搜集到的16个滑菇主栽品种的分子标记和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单孢配对、杂交育种实验,共得到43个杂交组合;经过菌丝长势观察、生长速度测定及出菇试验筛选,最终筛选出1个菌丝长速快、污染率低、产量高的优良菌株,可以用于生产推广。2.采用生物化学技术对平泉县提供的13个滑菇菌株进行了质量评价,包括菌丝生长速度的比较,胞外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漆酶)活力的比较,拮抗实验及酯酶同工酶实验。结果表明:在PDA加富培养基上生长较快的菌株是4号(SB2林盛)、5号(107林盛)和7号(C3-1林盛)菌株;在模拟出菇培养基上生长较快的是7号(C3-1林盛)、9号(C3-3林盛)和11号(470林盛)菌株。在胞外酶活力的测定中,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的是1号(早生1号林盛)、4号、5号、和7号菌株,木聚糖酶活力较高的是1号、4号和7号菌株,漆酶活力较高的是7号、8号(C3-2林盛)和13号(112土肥站)菌株。综合考虑,7号菌株为优良菌株。3.通过拮抗实验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对平泉县提供的13个滑菇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鉴定,初步表明,4号和11号(470林盛),6号(CTE林盛)和7号,12号(早生112)和13号菌株分别为相同的菌株,即为“同种异名”菌株。其它如1号、2号(早生2号林盛)和5号菌株,11号和13号菌株,6号和10号(C3-1森源)菌株的亲缘关系也很近;9号(C3-3林盛)菌株与其它各个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远。在相似系数0.80水平上13个滑菇菌株被聚为5类,第1类包括9号菌株,第2类包括6号、7号和10号菌株,第3类包括8号菌株,第4类包括3号(早生4号林盛)菌株,第5类包括1号、2号、4号、5号、11号、12号和13号菌株。4.通过酯酶同工酶技术和RAPD(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分子标记技术明确了全国16个滑菇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并且酯酶同工酶实验和RAPD分子标记所得到的16个滑菇菌种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结果表明:5号(滑菇早壮)和7号(东北1号)菌株,10号(滑菇518)和14号(滑菇5188)菌株,12号(澳羽32)和15号(工羽3)菌株的相似系数都很高,即它们的亲缘关系很近;而16号(滑菇一号)菌株与其它各个菌株的亲缘关系都较远。通过2种方法的结果比较,表明酯酶同工酶技术和RAPD分子技术均为鉴定滑菇菌株亲缘关系可靠手段。

熊芳[10](2008)在《分子标记鉴别侧耳属10种食用菌种质资源的研究》文中指出侧耳属是一类广为分布的且具有食(药)用价值的木腐生真菌,种类较多,分类较为混乱。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已渗入蕈菌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的研究中。在研究中,我们应用RAPD、ISSR、和SRAP标记对侧耳属内的10个种,共计548个栽培种进行种质资源研究。从三种标记的电泳图谱中选取明亮、重复性好的多态性条带,将其转化成稳定的SCAR标记,以鉴定同一种内不同栽培种间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菌种,为我国侧耳属品种登记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信息。11个阿魏蘑菌株通过5个SCAR标记可分为7类;58个白灵菇菌株通过6个SCAR标记可分为10大类;16个鲍鱼菇菌株通过4个SCAR标记可分为5类;9个凤尾菇菌株通过5个SCAR标记,可分为5大类;16个高温平菇菌株通过4个SCAR标记可分为5大类;31个小平菇菌株通过8个SCAR标记可分成16类;72个杏鲍菇菌株通过3个SCAR标记可分成7类;16个金顶侧耳菌株通过6个SCAR标记可分为7类;36个秀珍菇菌株通过6个SCAR标记可分为15类;通过285个平菇菌株的SRAP、RAPD和ISSR综合分析,并联系所建立的SCAR标记发现:285个菌株中,利用现已完成的20个SCAR标记,得到扩增结果完全一致的31组菌株。

二、平菇新品种—EP4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菇新品种—EP4号(论文提纲范文)

(1)松材线虫病疫木的虫菌联合转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试验仪器
    1.2 培养基配方
    1.3 试验方法
        1.3.1 拮抗试验
        1.3.2 栽培试验
        1.3.3 3龄幼虫取食不同含水量菌糠
        1.3.4 3龄幼虫在不同温度下取食菌糠
        1.3.5 不同龄期幼虫取食菌糠
        1.3.6 植物毒性测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菌株拮抗试验
    2.2 供试菌株菌丝生长情况
    2.3 白星花金龟幼虫取食情况
    2.4 植物毒性测试
3 讨论

(2)平菇病害调查及病原菌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平菇病害调查和样品采集
        1.1.1样地概况
        1.1.2病害调查和样品采集
    1.2平菇病原菌分离鉴定
        1.2.1培养基制备
        1.2.2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1.2.3菌株鉴定
2结果与分析
    2.1平菇常见病害调查结果与分析
    2.2平菇病原菌分离
    2.3基于rDNA序列的病原菌系统发育分析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3.2讨论

(3)平菇优良菌株的选育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平菇的概述
        1.1.1 平菇的分类及特性
        1.1.2 平菇的营养价值
        1.1.3 平菇的栽培现状
    1.2 食用菌的概述
        1.2.1 食用菌的育种方法
        1.2.2 选择育种
        1.2.3 诱变育种
        1.2.4 杂交育种
        1.2.5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1.3 食用菌研究中杂交育种应用
        1.3.1 杂交育种的特点
        1.3.2 杂种优势
        1.3.3 杂交育种的一般程序
        1.3.3.2 单孢分离
        1.3.3.3 配对杂交
        1.3.3.2 优良菌株筛选与鉴定
    1.4 同工酶技术的概述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及来源
        2.1.2 供试培养基
        2.1.2.1 拮抗试验、同工酶电泳和RAPD分析培养基:
        2.1.2.2 麦粒种原种培养基
        2.1.2.3 出菇试验培养基
    2.2 出菇试验
    2.3 拮抗试验
    2.4 酯酶同工酶电泳
        2.4.1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2.4.2 菌丝体培养及样品处理
        2.4.3 试剂配制
        2.4.4 凝胶制备
        2.4.5 电泳
        2.4.6 酯酶(EST)染液配制及染色
        2.4.7 分析
    2.5 ISSR分析
        2.5.1 供试菌株
        2.5.2 菌丝体培养及收集
        2.5.3 供试试剂
        2.5.4 DNA提取
        2.5.4.1 DNA提取方法
        2.5.5 DNA质量的检测
        2.5.6 反应体系
        2.5.7 反应条件
        2.5.8 电泳
        2.5.9 数据处理
    2.6 平菇夏季菌株品比筛选出菇试验
        2.6.1 供试菌株
    2.7 平菇早秋菌株品比筛选出菇试验
    2.8 平菇优良品种杂交选育
        2.8.1 孢子单核菌丝分离
        2.8.1.1 多孢分离
        2.8.1.2 单孢分离
        2.8.1.3 单核菌丝鉴定
        2.8.2 单孢杂交的方法
        2.8.3 杂交菌株的鉴定与评价
        2.8.3.1 拮抗测定
        2.8.3.2 酯酶同工酶分析
        2.8.3.3 杂交菌株出菇试验
    2.9 平菇优良品种原生质体融合
        2.9.1 试验材料及培养基
        2.9.2 原生质体制备
        2.9.3 原生质体再生融合
        2.9.3.1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
        2.9.3.2 原生质体融合
        2.9.3.3 原生质体融合子出菇试验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的鉴定及出发菌株选择
        3.1.1 拮抗试验结果分析
        3.1.2 酯酶同工酶结果分析
    3.2 ISSR分析
        3.2.1 DNA提取结果
        3.2.2 引物筛选
        3.2.3 ISSR扩增图谱分析
    3.3 平菇夏季菌株品比筛选出菇试验
    3.4 平菇早秋菌株品比筛选出菇试验
    3.5 平菇优良品种杂交选育
        3.5.1 单孢子鉴定结果
        3.5.2 单孢杂交结果
        3.5.3 单孢杂交子的拮抗测定
    3.6 酯酶同工酶分析
        3.6.1 酯酶同工酶电泳结果
    3.7 杂交菌株出菇试验结果
    3.8 平菇优良品种原生质体融合结果
        3.8.1 原生质体单核菌丝鉴定筛选结果
        3.8.2 原生质体单核菌丝融合结果
        3.8.3 原生质体融合子筛选结果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4)利用桑枝栽培4个新引进平菇菌株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平菇菌株
    1.2 栽培料配方
    1.3 栽培袋规格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菌丝生长情况
    2.2 不同品种菌袋成品率的差异
    2.3 不同品种鲜菇产量和生物转化率
3 小结

(5)平菇种质资源评价及优良菌株选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平菇的概述
    1.2 食用菌种质资源评价方法
    1.3 食用菌品种选育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平菇种质资源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平菇系统选育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平菇杂交菌株的选育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不同培养料对秀珍菇生长发育、产量及胞外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秀珍菇的研究进展
        1.1 对栽培周期的影响
        1.2 对营养成分的影响
        1.3 对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2 栽培料的种类
        2.1 农作物秸秆类
        2.2 禽畜粪便类
        2.3 木屑类
        2.4 农产品加工后副产品及其他类
    3 培养基质中碳、氮源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碳源的影响
        3.2 氮源的影响
        3.3 培养基质中碳氮比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4 胞外酶活性与食用菌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
        4.1 食用菌胞外酶研究概况
        4.2 食用菌胞外酶的主要酶系
        4.3 培养基质对食用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5 本文的选题依据
第二章 不同碳氮源、氮浓度及不同碳氮比对秀珍菇菌丝生长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秀珍菇菌丝对碳源的利用
        2.2 秀珍菇菌丝对不同氮源的利用
        2.3 不同碳氮比对秀珍菇菌丝的影响
        2.4 不同含氮量对秀珍茹菌丝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3.1 秀珍菇菌丝生长对碳源和氮源的利用
        3.2 不同碳源和氮源对秀珍菇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3 适宜秀珍菇夏秀的碳氮比和含氮量
        3.4 秀珍菇菌丝的生长速度及长势与胞外酶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不同栽培配方对秀珍菇生长发育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秀珍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2.2 不同栽培配方对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配方对现蕾天数的影响
        2.4 不同栽培配方对产量的影响
        2.5 不同栽培配方原料成本比较
        2.6 不同栽培配方对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2.7 不同培养基对秀珍菇菌袋污染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的栽培配方对秀珍菇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栽培配方对秀珍菇胞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3.3 秀珍菇酶活性变化与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3.4 不同栽培配方对秀珍菇经济效益的影响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平菇夏季高温栽培品种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和菌丝形态特点
    2.2 不同菌株的子实体生长情况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3.1 夏栽平菇适宜品种
    3.2 夏栽平菇生产技术
    3.3 注意事项

(8)糙皮侧耳优良杂交子筛选与侧耳属野生菌株驯化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糙皮侧耳的遗传特性及生活史
    1.2 体细胞不亲和性
    1.3 食用菌育种方法
        1.3.1 野生菌株驯化育种
        1.3.2 人工选择育种
        1.3.3 杂交育种
        1.3.4 诱变育种
        1.3.5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1.4 灰色系统关联分析在食用菌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1.4.1 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
        1.4.2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
        1.4.3 灰色系统关联分析
    1.5 侧耳属蕈菌分子标记技术
        1.5.1 ISSR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1.5.2 ISSR技术在食用菌品种鉴定及选择亲本中的运用
        1.5.3 ISSR技术在食用菌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1.5.4 ISSR技术在食用菌遗传组图与基因定位方面的运用
        1.5.6 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及其应用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栽培料配方
        2.1.4 供试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原生质体单核化及不同交配型菌株T1和T2的确定
        2.2.2 交配型实测比例的x~2测验
        2.2.3 杂交配对及拮抗试验
        2.2.4 野生菌株的采摘及组织分离
        2.2.5 杂交菌株栽培
        2.2.6 出菇管理
        2.2.7 采收记录
        2.2.8 灰色关联度分析与Duncan多重比较
        2.2.9 基因组DNA提取
        2.2.10 ISSR-PCR
        2.2.11 ITS-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亲本选择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菌株农艺性状
    3.2 原生质体单核化
        3.2.1 原生质体单核化制备及再生条件
        3.2.2 再生单核菌株交配型的鉴定及比例
    3.3 单单杂交及双单杂交配对及杂交结果
        3.3.1 单单杂交
        3.3.2 双单杂交
        3.3.3 拮抗试验与杂交后代的初步鉴定
    3.4 杂交菌株生长速度测定
        3.4.1 CYM完全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3.4.2 三级种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3.5 优良杂交菌株的初步筛选
        3.5.1 秋栽杂交菌株主要农艺性状描述
        3.5.2 秋季栽培鲜菇产量性状分析
        3.5.3 秋季栽培菌株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3.5.4 春季栽培鲜菇产量性状分析
        3.5.5 春季栽培菌株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3.6 ISSR指纹图谱鉴定杂交子
        3.6.1 供试菌株
        3.6.2 引物的筛选结果
        3.6.3 聚类分析鉴定
    3.7 野生菌株驯化栽培试验
        3.7.1 野生菌株的采集
        3.7.2 野生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3.7.3 野生菌株培养特征观察
        3.7.4 两株野生菌株栽培出菇试验
        3.7.5 利用原生质体技术驯化野生菌株
    3.8 基于ITS序列对两株野生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8.1 ITS-PCR扩增产物检测图谱
        3.8.2 克隆检测图谱
        3.8.3 ITS序列分析
        3.8.4 两株野生菌株的Blast比对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的应用
    4.2 单单杂交与双单杂交两种育种方式的比较
    4.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糙皮侧耳综合性状评估中的运用
    4.4 ISSR在侧耳属菌株鉴定中的应用
    4.5 关于侧耳属的分类与ITS序列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9)滑菇杂交新品种选育、菌种质量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滑菇概述
        1.1 滑菇的生物学特性
        1.2 滑菇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1.3 滑菇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条件
        1.4 滑菇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2 食用菌菌种选育方法研究进展
        2.1 野生食用菌驯化育种
        2.2 食用菌杂交育种
        2.3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2.4 诱变育种
    3 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研究概况
        3.1 食用菌菌种在生产上的重要性
        3.2 食用菌菌种退化、老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3.3 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的方法
    4 食用菌亲缘关系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4.1 拮抗试验
        4.2 同工酶检测方法
        4.3 DNA 分子标记方法
第一章 滑菇杂交新品种选育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培养基
        1.5 溶液
    2 方法
        2.1 滑菇孢子的收集
        2.2 滑菇孢子的稀释培养
        2.3 滑菇菌落的挑取、配对杂交及核相检验
        2.4 杂交品种的比较筛选
    3 结果
        3.1 滑菇杂交实验结果
        3.2 杂交种实验室初步筛选结果
        3.3 杂交种出菇实验筛选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第二章 平泉县13 个主要滑菇菌种质量评价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溶液
        1.4 培养基
        1.5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菌丝生长势的测定
        2.2 酶活力的测定
        2.3 拮抗性实验
        2.4 酯酶同工酶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平泉县13 个滑菇菌种菌丝生长势评价
        3.2 平泉县13 个滑菇菌种胞外酶活力测定结果
        3.3 平泉县13 个滑菇菌种酯酶同工酶图谱比较
    4 小结
    5 讨论
第三章 全国不同地区16 个滑菇菌株亲缘关系分析
    1 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溶液
        1.5 培养基
    2 方法
        2.1 滑菇菌株酯酶同工酶的比较
        2.2 滑菇菌株的RAPD 分析
    3 结果
        3.1 全国不同地区16 个滑菇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3.2 全国不同地区16 个滑菇菌株的RAPD 分析
    4 小结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分子标记鉴别侧耳属10种食用菌种质资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侧耳属概述
        1 侧耳属的生物学地位及其分类
        2 侧耳属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第二节 侧耳属的分类研究进展
        1 传统的分类研究
        2 现代的分类研究
    第三节 分子标记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1 几种常用的分子标记
        2 分子标记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策略
第二章 秀珍菇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分析及其SCAR标记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菌株
        2 培养基和试剂
        3 菌丝培养
        4 试剂仪器
        5 CTAB法提取DNA
        6 RAPD、ISSR、SRAP引物
        7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程序
        8 DNA检测
        9 目的片段的回收
        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1 与载体的连接
        12 转化
        13 阳性克隆的检测(菌落PCR)
        14 测序分析
        15 SCAR引物的设计
        16 SCAR标记的验证
        17 数据分析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1 DNA质量
        2 秀珍菇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分析
        3 SCAR标记的建立
        4 讨论
第三章 凤尾菇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分析及其SCAR标记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菌株
        2 培养基和试剂(同第二章)
        3 菌丝培养(同第二章)
        4 试剂仪器(同第二章)
        5 CTAB法提取DNA(同第二章)
        6 RAPD、ISSR、SRAP引物
        7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程序
        8 DNA检测(同第二章)
        9 目的片段的回收(同第二章)
        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同第二章)
        11 与载体的连接(同第二章)
        12 转化(同第二章)
        13 阳性克隆的检测(同第二章)
        14 测序分析(同第二章)
        15 SCAR引物的设计(同第二章)
        16 SCAR标记的验证(同第二章)
        17 数据分析(同第二章)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1 凤尾菇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分析
        2 SCAR标记的建立
        3 讨论
第四章 高温平菇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分析及其SCAR标记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菌株
        2 培养基和试剂(同第二章)
        3 菌丝培养(同第二章)
        4 试剂仪器(同第二章)
        5 CTAB法提取DNA
        6 RAPD、ISSR、SRAP引物
        7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程序
        8 D NA检测
        9 目的片段的回收(同第二章)
        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同第二章)
        11 与载体的连接(同第二章)
        12 转化(同第二章)
        13 阳性克隆的检测(同第二章)
        14 测序分析(同第二章)
        15 SCAR引物的设计(同第二章)
        16 SCAR标记的验证(同第二章)
        17 数据分析(同第二章)
    第二节 结果分析和讨论
        1 RAPD、ISSR、SRAP多态性
        2 RAPD、ISSR、SRAP综合分析
        3 SCAR标记的建立
        4 讨论
第五章 鲍鱼菇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分析及其SCAR标记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菌株
        2 培养基和试剂(同第二章)
        3 菌丝培养(同第二章)
        4 试剂仪器(同第二章)
        5 CTAB法提取DNA
        6 RAPD、ISSR、SRAP引物
        7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程序
        8 DNA检测
        9 目的片段的回收(同第二章)
        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同第二章)
        11 与载体的连接(同第二章)
        12 转化(同第二章)
        13 阳性克隆的检测(同第二章)
        14 测序分析(同第二章)
        15 SCAR引物的设计(同第二章)
        16 SCAR标记的验证(同第二章)
        17 数据分析(同第二章)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1 鲍鱼菇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分析
        2 SCAR标记的建立
        3 讨论
第六章 阿魏蘑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分析及其SCAR标记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菌株
        2 培养基和试剂(同第二章)
        3 菌丝培养(同第二章)
        4 试剂仪器(同第二章)
        5 CTAB法提取DNA(同第二章)
        6 RAPD、ISSR、SRAP引物
        7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程序
        8.DNA检测(同第二章)
        9.目的片段的回收(同第二章)
        10.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同第二章)
        11.与载体的连接(同第二章)
        12.转化(同第二章)
        13.阳性克隆的检测(同第二章)
        14.测序分析(同第二章)
        15.SCAR引物的设计(同第二章)
        16.SCAR标记的验证(同第二章)
        17.数据分析(同第二章)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1 阿魏菇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分析
        2 SCAR标记的建立
        3 讨论
第七章 小平菇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分析及其SCAR标记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菌株
        2 培养基和试剂(同第二章)
        3 菌丝培养(同第二章)
        4 试剂仪器(同第二章)
        5 CTAB法提取DNA(同第二章)
        6 RAPD、ISSR、SRAF引物
        7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程序
        8 DNA检测(同第二章)
        9 目的片段的回收(同第二章)
        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同第二章)
        11 与载体的连接(同第二章)
        12 转化(同第二章)
        13 阳性克隆的检测(同第二章)
        14 测序分析(同第二章)
        15 SCAR引物的设计(同第二章)
        16 SCAR标记的验证(同第二章)
        17 数据分析(同第二章)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1 小平菇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分析
        2 SCAR标记的建立
        3 讨论
第八章 杏鲍菇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分析及其SCAR标记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菌株
        2 培养基和试剂(同第二章)
        3 菌丝培养(同第二章)
        4 试剂仪器(同第二章)
        5 CTAB法提取DNA(同第二章)
        6 RAPD、ISSR、SRAP引物
        7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程序
        8 DNA检测(同第二章)
        9 目的片段的回收(同第二章)
        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同第二章)
        11 与载体的连接(同第二章)
        12 转化(同第二章)
        13 阳性克隆的检测(同第二章)
        14 测序分析(同第二章)
        15 SCAR引物的设计(同第二章)
        16 SCAR标记的验证(同第二章)
        17 数据分析(同第二章)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1 杏鲍菇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2 杏鲍菇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
        3 杏鲍菇种质资源的SRAP分析
        4 RAPD,ISSR,SRAP的综合分析
        5 杏鲍菇种质资源SCAR标记的建立
        6 讨论
第九章 榆黄蘑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分析及其SCAR标记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菌株
        2 培养基和试剂(同第二章)
        3 菌丝培养(同第二章)
        4 试剂仪器(同第二章)
        5 CTAB法提取DNA(同第二章)
        6 RAPD、ISSR、SRAP引物
        7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程序
        8 DNA检测
        9 目的片段的回收(同第二章)
        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同第二章)
        11 与载体的连接(同第二章)
        12 转化(同第二章)
        13 阳性克隆的检测(同第二章)
        14 测序分析(同第二章)
        15 SCAR引物的设计(同第二章)
        16 SCAR标记的验证(同第二章)
        17 数据分析(同第二章)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1 ISSR-PCR扩增结果与分析
        2 RAPD-PCR扩增结果与分析
        3 SRAP-PCR扩增结果与分析
        4 ISSR、RAPD、SRAP的综合分析
        5 榆黄蘑种质资源SCAR标记的建立
        6 讨论
第十章 白灵菇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分析及其SCAR标记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菌株
        2 培养基和试剂(同第二章)
        3 菌丝培养(同第二章)
        4 试剂仪器(同第二章)
        5 CTAB法提取DNA(同第二章)
        6 RAPD、ISSR、SRAP引物
        7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程序
        8 DNA检测(同第二章)
        9 目的片段的回收(同第二章)
        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同第二章)
        11 与载体的连接(同第二章)
        12 转化(同第二章)
        13 阳性克隆的检测(同第二章)
        14 测序分析(同第二章)
        15 SCAR引物的设计(同第二章)
        16 SCAR标记的验证(同第二章)
        17 数据分析(同第二章)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1 ISSR多态性
        2 RAPD多态性
        3 SRAP多态性
        4 RAPD、ISSR、SRAP综合分析
        5 SCAR标记的建立
        6 讨论
第十一章 平菇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分析及其SCAR标记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菌株
        2 培养基和试剂(同第二章)
        3 菌丝培养(同第二章)
        4 试剂仪器(同第二章)
        5 CTAB法提取DNA(同第二章)
        6 RAPD、ISSR、SRAP引物
        7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程序
        8 DNA检测(同第二章)
        9 目的片段的回收(同第二章)
        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同第二章)
        11 与载体的连接(同第二章)
        12 转化(同第二章)
        13 阳性克隆的检测(同第二章)
        14 测序分析(同第二章)
        15 SCAR引物的设计(同第二章)
        16 SCAR标记的验证(同第二章)
        17 数据分析(同第二章)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1 RAPD、ISSR、SRAP多态性
        2 SCAR标记的建立
        3 讨论
第十二章 侧耳属种质资源近缘种种间SCAR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十三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与分析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四、平菇新品种—EP4号(论文参考文献)

  • [1]松材线虫病疫木的虫菌联合转化技术研究[J]. 陈浩南,闫振天,杨世璋,刘玉升,陈斌. 应用昆虫学报, 2021(06)
  • [2]平菇病害调查及病原菌分离鉴定[J]. 华蓉,李建英,刘绍雄,罗孝坤,王小艳,刘春丽,张丽英,孙达锋. 中国食用菌, 2021(09)
  • [3]平菇优良菌株的选育及评价[D]. 郑伟.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5)
  • [4]利用桑枝栽培4个新引进平菇菌株比较试验[J]. 韦兰英,刘家仪,徐世宏,何礼健,吴登,赖树情,谭丹. 中国食用菌, 2016(06)
  • [5]平菇种质资源评价及优良菌株选育的研究[D]. 陈靓.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6]不同培养料对秀珍菇生长发育、产量及胞外酶的影响[D]. 赵亚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7]平菇夏季高温栽培品种比较试验[J]. 宋小希,安华伟,王亚光.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0)
  • [8]糙皮侧耳优良杂交子筛选与侧耳属野生菌株驯化栽培研究[D]. 马晓龙.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9]滑菇杂交新品种选育、菌种质量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D]. 仝金山. 河北师范大学, 2008(01)
  • [10]分子标记鉴别侧耳属10种食用菌种质资源的研究[D]. 熊芳. 福建农林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平菇新品种—EP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