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加心理康复治疗消化性溃疡300例观察

穴位埋线加心理康复治疗消化性溃疡300例观察

一、穴位埋线与心理康复治疗消化性溃疡300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吴瑞[1](2021)在《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对比穴位埋线与传统针刺及西药治疗改善胃溃疡腹痛、反酸等临床症状的疗效,为临床上穴位埋线改善胃溃疡症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治疗前均经西医明确诊断的90例胃溃疡患者,且排除如穿孔、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穴位埋线组)、对照组(普通针刺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并根据证型加减配穴治疗,西药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三组均进行两个疗程共两个月的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及症状评分,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三种疗法对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疗效和短期疗效。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证型分型,及VAS评分、症状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两个疗程:三组患者在VAS评分、症状评分方面对比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对比针刺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与西药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3.总有效率对比: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3.3%,针刺组为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为83.3%,与观察组、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3个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两个疗程对比,埋线组对比针刺组及西药组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穴位埋线、普通针刺、口服西药三种治疗胃溃疡方法观察,发现三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治疗结束后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组的近期疗效相当,均优于口服西药治疗。但穴位埋线于治疗结束后三个月的短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及口服西药治疗。穴位埋线治疗胃溃疡具有安全高效、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吴冬[2](2020)在《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且上述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这些慢行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一种疾病。本课题组根据耳穴区特定的解剖部位,多年来一直开展耳甲电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耳甲电针对FD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各45例。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外耳缘中部,即上耳舟部。使用华佗牌SDZ-ⅡB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8-20 mA,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临床试验疗程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耳甲电针组与对照刺激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1只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本研究采用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进行FD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动物自由摄食摄水,不予任何处理;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FD模型大鼠麻醉后,采用华佗牌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干预,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缘,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4 mA,每天干预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和干预后,使用一般情况评分、体重、3h进食量、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评估各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行为。结束干预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取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FD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和十二指肠的p38 MAPK、IκB-α、p65 NF-κ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耳甲电针治疗FD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基线方面耳甲电针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较对照刺激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耳甲电针组在主要症状评分表、FDDQL、HAMA、HAMD、SDS、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较对照刺激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甲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是91.11%,高于对照刺激组治疗有效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耳甲电针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有效率91.11%,对照刺激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9例,有效率 68.89%。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枯黄,便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度、灵敏度降低,静卧扎堆乃至蜷缩于鼠笼角落,情志抑郁不安,易受惊。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体重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体重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3h进食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3h进食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降低(P<0.05);耳甲电针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HE染色胃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微损伤和脱落、排列无序,腺体明显水肿、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腺体结构完整、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十二指肠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紊乱,高矮不一,部分倒伏、融合,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破溃,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ACh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血清ACh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ACh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2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5-HT含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结论1、耳甲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耳甲电针可影响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和组织形态。3、耳甲电针具有抗炎、调控脑肠肽的效应。4、耳甲电针可以下调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即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许梅[3](2020)在《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发热、肝区疼痛、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中医证候、KPS评分、肝功能指标的情况,探讨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作用及安全性,以及对中医证候、KPS评分、肝功能指标情况的影响,为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住院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3例(n=23),对照组给予TACE术后患者常规西医对症处理(退热、止吐、护肝、止痛),治疗组予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前d1穴位埋线治疗以及d1-d7桂枝加大黄汤随证加减水煎剂内服治疗,于术后d1-d7监测记录患者发热、肝区疼痛、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记录患者术前d1及术后d7的肝功能情况,分别于术后d1-d7运用中医证候积分表进行证候积分评测、以及KPS评分。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探讨桂枝加大黄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结果:(1)两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TACE术前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及KP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组在发热程度控制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腹胀便秘程度分级上,治疗组发生情况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治疗组在恶心呕吐程度分级上病例数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治疗组肝区疼痛发生病例及疼痛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症状持续方面,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术后两组的KPS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术后d7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升高,但治疗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可有效减轻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发热、腹胀便秘、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程度,以及缩短该症状的持续发生时间,可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中医临床证候及KPS评分,以及术后肝功能损伤的恢复情况。

许裕伟[4](2020)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共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方案治疗。通过观察中医症状积分变化、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胃镜疗效情况、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溃疡复发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此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共纳入统计分析的6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3.症状改善情况:(1)症状总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症状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单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单项症状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1)在对比Hp根除率上: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Hp根除率方面疗效相当。(2)在对比Hp复发率上:治疗组为7.14%,对照组为36.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Hp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5.胃镜疗效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血清胃泌素水平:(1)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的血清GA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方案均能降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血清GAS水平。(2)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胃泌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血清GAS水平上,治疗组更具有优势。7.用药安全性情况:两组患者本次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任何药物不良反应。8.溃疡复发情况:在治疗结束停药6个月后,分别对两组胃镜下表现为临床治愈、显效的患者行复查胃镜,结果显示:治疗组未发现溃疡复发;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2.2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溃疡复发率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优势。结论:(1)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能有效地改善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降低Hp复发率,并且用药相对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安胃二号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有关,值得继续研究。

范嘉伟[5](2020)在《任脉灸与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探索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本课题通过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评价其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旨在提高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与提供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的10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清远市中医院门诊或住院的符合标准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阳性药物泮托拉唑口服治疗,饱胀明显者加予多潘立酮,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采用四联疗法;试验组予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治疗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与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表现与幽门螺杆菌的情况,并参照相关标准进行疗效评定。采用SPSS 22.0软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的中医证候的程度分级、中医证候总体疗效、胃镜疗效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结果:可比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100例受试者。治疗前,对照组与试验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胃脘隐痛、胃脘胀满、泛酸嗳气、纳呆少食、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中医证候积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临床疗效分析:(1)中医证候的程度分级:试验组在治疗前后的所有单项证候的程度分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所有单项证候的程度分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经治疗,试验组在改善疲乏无力的严重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两组间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着降低(P<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3)中医证候总体疗效:经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痊愈率为32%、16%,总显效率分别是70%、44%,两组间的总显效率对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4)胃镜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胃黏膜炎症(P<0.05);经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胃镜病变总体疗效的痊愈率分别为32%、36%,总显效率分别为68%、76%,两组间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Hp根除率:试验组为25%,对照组为81.82%。安全性分析: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改善疲乏无力的症状与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方面,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疗法的效果更显着。在改善胃镜下胃黏膜炎症方面,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的效果与泮托拉唑相当。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西药四联疗法虽然明显优于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但出现了不良反应,而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未出现不良不应。

刘惠燕[6](2019)在《透刺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运用透刺穴位埋线为主的方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患者,探究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推广穴位埋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针灸科门诊、消化内科门诊、国医堂、胃镜室等科室纳入80例符合PDS患者病例。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表法,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40例使用透刺穴位埋线法,2周/次,2次/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40例口服吗丁啉(多潘立酮片)(国药准字:H10910003),10mg/片。用法:每次10mg,第1-4周3次/日,第4-8周1次/日。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疗程完成1个月时采用消化道症状体征乘积积分(见附录1.2)和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见附录3)作为疗效评估。运用SPSS20.0软件包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2个疗程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治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4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治愈7例,有效9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治疗组治疗后消化道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程完成后1个月时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40例,治愈12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0例,治愈8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透刺埋线法有良好的远期疗效。结论:两组患者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症状体征积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均较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经治疗之后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说明辨证透刺穴位埋线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远期疗效。该法具有简便易行、节约就诊时间,无副作用,远期作用良好等优点,值得推广使用。

梁氏秋(Luong Thi Thu)[7](2019)在《中药联合埋线干预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调查。本研究通过慢性胃炎临床调查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量表(ChGEDPRO)、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①评价慢性胃炎患者的焦虑抑郁、患者报告结局状况。②评价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患者报告结局、与证候,胃镜诊断、不同年龄段评分。总结归纳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证型分布规律。希望对提高本病的认识及疗效有一定的帮助。2.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疗效观察。基于导师在临床上运用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和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有效性的对照研究,探究中药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及其伴随的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患者报告结局来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初步探讨中药联合埋线的治疗作用。方法:1.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调查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收集病例。采用慢性胃炎临床调查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量表(ChGEDPRO)、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测量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及患者报告结局,样本量为300例(200例慢性胃炎患者组与100例健康者组)。采用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慢性胃炎患者的焦虑抑郁、患者报告结局平均得分,将慢性胃炎患者的焦虑抑郁、患者报告结局平均得分跟健康人群焦虑抑郁、患者报告结局平均得分对比,分析本病焦虑抑郁与证候、患者报告结局与证候评分比。2.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评价。本研究采取从2017年12至2019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中药联合埋线)40例,对照组(中药)40例,均治疗4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用慢性胃炎临床特点调查表、脾胃PRO量表、HADS量表、中医症候填表评价治疗前、后各1次。通过统计分析,对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疗法对慢性胃炎患者的症候及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报告结局的疗效评价,进而探讨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的作用机制。结果:1.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调查(1)年龄与性别:在CG患者中,男性有118例,女性有82例,而健康人组中,男性47例,女性53例。CG组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的63岁,平均年龄为40.96±10.30岁;男性平均年龄38.97±10.02岁,女性平均年龄43.38±9.80岁;健康组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的65岁,平均年龄为38.80±11.25岁;男性平均年龄37.35±10.20岁,女性平均年龄40.50±12.28岁。两组平均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G患者发病年龄段:为青年(18-40岁)103例,中年(41-60岁)87例,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10例。青年男性发病率高于青年女性,不同年龄段与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0例CG患者学历分布:小学15例、初中58例、高中及中专55例、大专及本科59例、研究生以上13例。100例健康人学历分布:小学9例、初中20例、高中及中专22例、大专及本科36例、研究生以上13例。两组中小学与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较低。(4)CG患者组与健康人组焦虑抑郁之间比较:两组焦虑抑郁评分之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CG患者在焦虑、抑郁两个方面与健康人群对比,健康人明显比CG患者好。(5)CG患者组与健康人组患者报告结局之间比较:两组评分患者报告结局之间比较4个领域的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CG患者在患者报告结局与健康人群对比,健康人明显比CG患者好。(6)200例CG患者组劳动分布:体力劳动70例、脑力劳动130例。100例健康人组脑力劳动44例,脑力劳动56例。(7)CG患者组胃镜诊断分布:浅表性胃炎(40%)、胆汁反流性胃炎(30.0%)、平坦糜烂性胃炎(30.0%),可见本研究慢性胃炎患者组胃镜结果占比例最高是浅表性胃炎。(8)CG患者组证型:肝胃不和证(78.5%),非肝胃不和证(21.5%),占比例高是肝胃不和证。(9)焦虑和抑郁亚量表的分值为:0-7分属无症状;8-10分属可疑存在;11-21分属肯定存在;在评分时,以8分为起点,即包括可疑及有症状者均为阳性。本次调查200例患者其中无焦虑为16.0%、焦虑状态62.0%、焦虑障碍22.0%、无抑郁55.0%、抑郁状态30.0%、抑郁障碍15.0%。2.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疗效观察(1)本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评分、病程、第1次治疗前症候评分、HADS评分、患者报告结局评分,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经治疗4周后,治疗组痊愈8例,占总数的20.0%;显效10例,占总数的25.0%;有效20例,占总数50.0%;无效2例,占总数的5.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痊愈5例,占总数的12.5%;显效6例,占总数的15.0%;有效24例,占总数的60.0%;无效5例,占总数的12.5%;总有效率为87.5%。各组临床症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在治疗前:无焦虑为2.5%、焦虑状态为62.5%、焦虑障碍为35.0%。治疗后;无焦虑为77.5%、焦虑状态为22.5%、焦虑障碍为0.0%;对照组治疗前:无焦虑为10.0%、焦虑状态为62.5%、焦虑障碍为27.5%,治疗后;无焦虑为55.0%、焦虑状态为45.0%、焦虑障碍为0.0%。治疗组在治疗前:无抑郁为52.5%、抑郁状态为47.5%、抑郁障碍为0.0%;治疗后:无抑郁为80.0%、抑郁状态为20.0%、抑郁障碍为0.0%。对照组治疗前:无抑郁为47.7%例、抑郁状态为50.5%、抑郁障碍为2.5%;治疗后:无抑郁为77.5%、抑郁状态为22.5%、抑郁障碍为0.0%。各组焦虑抑郁评分治疗前后进行秩和检验,差异显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焦虑抑郁评分差值进行秩和检验,焦虑状态评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状态评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患者报告结局评分治疗前后对比,经秩和检验,四个领域积分比较差异显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进行秩和检验,除了两组治疗前后生理领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还有另外三组独立性领域、心理领域,社会环境领域,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报告结局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调查(1)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比抑郁高,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肝胃不和证最为常见。(2)CG患者在焦虑、抑郁两个方面与健康人群比较,健康人群患者明显比CG患者好。(3)CG患者在生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四个领域与健康人群比较,健康人群患者报告结局明显比CG患者好。2.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观察(1)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确切,能有效地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同时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患者报告结局,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开郁和胃方。(2)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疗法患者依从性好,较安全,值得推广于临床治疗。

张兆辉[8](2006)在《由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探讨中医治疗与处方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迄今所知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是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发现的一具保存良好的男性古尸,该男性于一千多年以前在中国古代西汉时期死于胃溃疡穿孔。最早有文献记载的胃溃疡见于15世纪(1例)和16世纪(3例)的尸体解剖报告。19世纪至20世纪初,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明显增加,特别是自19世纪中叶以后,首先是胃溃疡的发病率激增,10~20年以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井在20世纪初超过胃溃疡的发病率而在消化性溃疡中居主导地位,成为当时西方国家最主要的疾病之一,约有10%的西方人在其一生中罹患消化性溃疡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在达到高峰之后,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明显下降;在亚洲国家,其发病率出现下降趋势比西方国家要晚,直到最近十几年才开始下降。除遗传因素以外,至少有5种环境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相关:即非甾体抗炎药(NSAID)、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吸烟、环境应激和饮食习惯。二百多年来,发病率的演变趋势可用上述5种环境因素的变化来加以解释。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间的慢性溃疡,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粘膜的消化作用有关得名。本病临床表现不一,部分患者可无症状,但多数消化性溃疡有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疼痛等特点。上腹痛为主要症状,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目的及意义】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国内消化性溃疡中医疗法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其年代文献量、文献地区分布、期刊载文量、文献研究类型、中医治疗方式等指标来回顾国内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发展,并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治疗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估测今后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依据和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由于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既包括内服治疗,也包括局部用药、经络疗法、静脉注射等,还包括综合疗法(内外合治),还有中医治疗方面的实验研究,但不含中医综述、西医治疗。为了防止文献的遗漏,尽量全面地检索到符合研究标准的论文,不直接采用相关副主题词检索的方法,而是根据每篇论文的题录、副主题词、关键词、摘要等元素,对所检的5380篇论文逐篇进行整理,从中共检出与中医治疗相关的文献1598篇。并去掉实际重复的,以及通过原文内容查询后确定与中医治疗无关或不纯与中医治疗相关的论文205篇,一共获得1394篇论文题录。本研究依据文献统计分析类目的一般要求和形成方法,先选取少量样本作典型分析,最后确定分析类目。本文将从年代文献量、文献地区分布、期刊载文量、文献研究类型、中医治疗方式、辨证分型、辨证处方、辨证用药、专方处方、专方用药等几方面进行计量分析。【研究成果及结论】纵观13年对消化性溃疡的研究,大部分力量集中在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观察上,中医治疗研究的文献量亦显示出良好的增长趋势,成为消化性溃疡中最大最集中的研究热点。研究的地区分布呈明显的不均衡状态,文献主要产出地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及中部科研实力较强的地区,河北省成为国内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的核心地区。文献的期刊分布亦主要以中医药类杂志为主,而消化专科和肠胃专科的杂志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刊物比例较低。中医药研究的报道虽然最多,但其杂乱程度也很严重,许多研究缺乏严密的科研设计和统计学处理,也缺乏临床检验客观化指标,大多为自身治疗前后对比,随机对照试验所含比例不多,致其临床疗效不易评价。因而,中医药对消化性溃疡的研究目前尚处于低水平重复阶段,有待深入、规范、系统化。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方式、途径多样,内治思路上有辨证治疗、专方专药及现代中药制剂治疗,而外治中局部用药和经络疗法同样在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消化性溃疡的病机核心侧重于肝、脾、胃三脏,而气滞血瘀贯穿病因病机的始终。因此,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离不开肝郁、脾虚、胃虚、气滞血瘀等相关证型。但这种分型并不是绝对的,临床上往往有多证兼并的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施治。总的来说,调理脏腑并活血祛瘀则是制方的共通要点。

马彬[9](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刘辉[10](2013)在《穴位埋线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古典中医理论及现代应用解剖学,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选取作为治疗组患者的穴位埋线点,将其与对照组毫针针刺效果进行临床观察分析,总结出穴位埋线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治疗中的优势,为提高穴位埋线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将60例患儿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二者均在包含运动疗法、按摩、作业疗法以及物理疗法的常规康复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经络穴位治疗。治疗组加用穴位埋线法,埋线穴位取风池次、天髎次、臑会次、天宗次、承山次和伏兔次,每10天一次,30天一个疗程;对照组毫针针刺法,针刺穴位同治疗组,每日一次,20天一个疗程,休息10天后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总百分比、肌张力波动变化情况,统计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总百分比均有所提高,但穴位埋线组优于毫针针刺组。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波动情况均有明显变化,但穴位埋线组在缓解肌张力波动方面优于毫针针刺组。3.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结果显示:显效率分别为53.3%和16.7%;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66.7%,穴位埋线组明显优于毫针针刺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毫针针刺结筋病灶点能够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对其有治疗作用;2.穴位埋线疗法能够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对其有治疗作用;3.穴位埋线组作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治疗作用优于毫针针刺组。

二、穴位埋线与心理康复治疗消化性溃疡300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穴位埋线与心理康复治疗消化性溃疡300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分组
        1.2.2 治疗相关器材准备
        1.2.3 治疗方法
        1.2.4 观测指标
        1.2.5 疗效评价标准
        1.2.6 安全性评价
        1.2.7 统计学方法
        1.2.8 结果及统计分析
第二章 讨论与分析
    1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胃溃疡的认识
        1.1.1 胃溃疡的病因
        1.1.2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
        1.1.3 胃溃疡的流行病学研究
        1.1.4 胃溃疡的主要临床症状及常见并发症
        1.1.5 胃溃疡的西医治疗概况
        1.2 中医对胃溃疡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医治疗胃溃疡概况
    2 讨论与分析
        2.1 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的依据
        2.1.1 穴位埋线中医作用机制研究
        2.1.2 穴位埋线西医作用机制研究
        2.1.3 小结
        2.2 穴位埋线不良反应讨论
        2.3 本研究采用穴位的依据
        2.4 针灸治疗胃溃疡的机理研究
        2.4.1 针灸对胃酸分泌的影响
        2.4.2 针灸对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
        2.4.3 针灸对修复胃黏膜屏障损伤相关蛋白酶的作用
        2.4.4 针灸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2.4.5 针灸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影响
        2.4.6 小结
        2.5 观测指标讨论
        2.6 西药组选用药物讨论
        2.7 研究结果讨论
    3 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
        3.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与诊断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炎症的关系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针灸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4 参考文献
    综述四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
        1 耳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2 迷走神经的概念
        3 耳迷走神经的概念
        4 迷走神经刺激的分类
        5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疾病的治疗
        6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炎症的治疗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部分
    研究一 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1 研究方案与设计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研究随机数字表
    附录2 伦理审批件
    附录3 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

(3)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现代医学对肝癌的认识及TACE综合征的研究
        1 肝癌流行病学
        2 肝癌的治疗
        3 TACE术后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4 小结
    文献研究二:中医对肝癌的认识和TACE综合征的研究
        1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2 肝癌TACE后的中医认识
        3 中药治疗
        4 外治治疗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背景
    2 导师学术思想
    3 临床运用
    4 作用及药理分析
    5 穴位分析
    6 特色与优势
    7.疗效分析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 TACE 术后并发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疾病相关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1.1 十二指肠溃疡诊断标准
        2.1.2 良性溃疡内镜下分期及分级
        2.1.3 病理诊断
        2.1.4 Hp的诊断标准及根除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脱落以及中止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观察指标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3 疗效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4.2 根除Hp疗效判定标准
        4.3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4.4 溃疡复发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 疗效比较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个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Hp根除率比较
        2.5 两组患者Hp根除后复发率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2.8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药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1.1 病名的研究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1.2.1 古代中医家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家的认识
        1.3 中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1.3.1 辨证论治
        1.3.2 中药复方治疗
        1.3.3 中成药治疗
        1.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1.3.5 针刺疗法
        1.3.6 艾灸疗法
        1.3.7 穴位贴敷
        1.3.8 穴位注射疗法
        1.3.9 推拿按摩疗法
    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1 胃酸与胃蛋白酶
        2.1.2 幽门螺杆菌(Hp)
        2.1.3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2.1.4 其他因素
        2.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2.2.1 抑制胃酸分泌
        2.2.2 根除Hp
        2.2.3 保护胃黏膜
    3 安胃二号方方药分析
        3.1 安胃二号方创制、组成及功效
        3.2 安胃二号方的理法分析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4 胃泌素
    5 疗效分析
        5.1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分析
        5.2 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5.3 Hp根除率和复发率变化分析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分析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分析
        5.6 用药安全性
        5.7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任脉灸与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1.1 对慢性胃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
        1.2 对慢性胃炎治疗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2.1 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对慢性胃炎治疗的认识
    3 任脉灸的研究进展
        3.1 任脉灸的概述
        3.2 任脉灸的临床运用进展
    4 穴位埋线的研究进展
        4.1 穴位埋线的概述
        4.2 穴位埋线在脾胃疾病中的临床运用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可比性分析
        3.2 临床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4 结论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任脉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理论依据
        1.1 任脉及经穴与脾胃系疾病的关系
        1.2 隔姜灸与脾胃疾病的关系
    2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理论依据
    3 临床疗效分析
    4 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透刺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一般资料
    1.4 治疗方法
    1.5 详细操作步骤
    1.6 疗效评定、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1.8 受试者状况
    1.9 治疗结果分析
    1.10 安全性分析
2 讨论
    2.1 西医对FD的认识
    2.2 FD的病因
    2.3 FD的的发病机制
    2.4 现代医学对PDS的认识
    2.5 PDS的鉴别诊断
    2.6 PDS的治疗
    2.7 中医对痞满的认识
    2.8 五脏与痞满的关系
    2.9 中药在治疗痞满中的运用
    2.10 针灸治疗痞满
    2.11 透刺穴位埋线治疗痞满的机理研究
3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中药联合埋线干预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一、概念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研究
        四、治疗
    第二节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一、中医病名认识
        二、中医的病因病机
        三、脾胃与情志
    第三节 开郁和胃方的前期研究
    第四节 针灸埋线临床运用
    第五节 量表运用研究
        一、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二、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
第二章 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调查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来源与分组
        二、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标准
        四、研究工具
        五、统计
        六、伦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CG患者与健康人群研究
        二、200例CG患者研究
第三章 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观察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来源与分组
        二、研究对象
        三、病例选择标准
        四、治疗方法
        五、观察指标
        六、统计分析
        七、伦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般资料
        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第四章 讨论分析
    第一节 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临床调查
        一、中西医对CG的认识
        二、结果讨论分析
        二、焦虑抑郁
        三、患者报告结局
    第二节 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观察
        一、慢性性胃炎肝胃不和证
        二、开郁和胃方研究
        三、选择埋线依据
        四、选穴依据
        五、中药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症候的疗效分析
        六、中药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分析
        七、中药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患者患者报告结局的疗效分析
        八、依从性分析
        九、创新点
        十、不足与展望
        十一、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由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探讨中医治疗与处方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消化性溃疡的历史记载及迁衍
    2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与治疗
        2.1 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旋菌的关系
        2.2 消化性溃疡与NO的关系
        2.3 消化性溃疡与生长因子的关系
        2.4 消化性溃疡与神经降压素和胃泌素的关系
        2.5 消化性溃疡与自由基的关系
        2.6 消化性溃疡与多巴胺的关系
        2.7 消化性溃疡与热休克蛋白(HSP_(70))的关系
        2.8 消化性溃疡发生和复发与免疫功能的紊乱或改变的关系
        2.9 消化性溃疡与性激素的关系
        2.10 消化性溃疡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2.11 碳-13呼气法胃幽门杆菌检查方法
    3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第二章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进展
    1 病因病机
    2 治疗方法
        2.1 名医经验
        2.2 辨证施治
        2.3 治则治法
        2.4 专方治疗
        2.5 外治法
        2.6 少数民族用药
        2.7 综合疗法
        2.8 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三章 研究内容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选文标准
        2.3 相关文献的纳入标准
        2.4 相关研究的排除标准
    3 研究过程
        3.1 确定分析类目
        3.2 选用统计方法
        3.3 年代文献量
        3.4 发文地区
        3.5 文献研究类型
        3.6 治疗状况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文献总量的年度变化及时段差异
        4.2 文献的地区分布
        4.3 文献研究类型的分布
        4.4 治疗状况分析
        4.5 中医辨证分型
        4.6 中医处方与用药
        4.7 消化性溃疡的时间医学
第四章 讨论
    1 消化性溃疡与中医文献研究的整体状况分析
    2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状况分析
        2.1 中医治疗方式
        2.2 病因病机及辨证规律
        2.3 辨证处方及用药规律
        2.4 专方处方及用药规律
        2.5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规律
第五章 结语
附录一 消化道溃疡误诊相关文献整理
    1.1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之误诊
    1.2 儿童及幼儿期消化性溃疡之误诊
    1.3 青少年消化性溃疡之误诊
    1.4 一般年龄层消化性溃疡之误诊
附录二 2004年台湾地区主要死亡及男性、女性死亡原因
附录三 2004年台湾地区主要癌症死亡及男性癌症、女性癌症死亡原因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10)穴位埋线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穴位埋线与心理康复治疗消化性溃疡300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D]. 吴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吴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3]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许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D]. 许裕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任脉灸与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范嘉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透刺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刘惠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中药联合埋线干预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D]. 梁氏秋(Luong Thi Th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由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探讨中医治疗与处方用药规律[D]. 张兆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02)
  • [9]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10]穴位埋线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研究[D]. 刘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标签:;  ;  ;  

穴位埋线加心理康复治疗消化性溃疡300例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