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非甾体抗炎药 ML-3000

一种新型非甾体抗炎药 ML-3000

一、新型非甾体抗炎药ML-3000(论文文献综述)

李纪伟,姬树青,董雅楠[1](2021)在《非甾体抗炎药口服制剂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文中研究表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膝骨性关节炎(KOA)治疗相关各大指南、共识中一致强烈推荐使用的止痛药,由于其胃肠道、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药品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从NSAIDs抑制环氧化酶(COX)达到止痛效果方面进行论述,据此分为4类:COX非特异性抑制剂、COX-1特异性抑制剂、COX-2倾向性抑制剂、COX-2特异性抑制剂。分别论述了各类药物的作用特点。随着针对减少NSAIDs不良反应的新型药品的研发,NSAIDs在KOA的治疗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郭华亮,王强,董凤妍,徐海生,李法红[2](2020)在《自制美洛昔康注射液装量、可见异物及无菌检查》文中提出本试验主要针对美洛昔康注射液的装量、可见异物及无菌方面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3个批次的美洛昔康注射液平均装量在50.3~51.2ml之间,单个样品的装量都在表示量的97%以上,符合注射液装量要求;3个批次美洛昔康注射液样品均未检出明显可见异物,均符合规定;无菌检查显示3个批次的美洛昔康注射均无菌,合格率100%,符合注射液要求。

黄元政[3](2020)在《吲哚-2-酰胺类化合物作为COX-2/5-LOX双重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学评价》文中指出花生四烯酸级联反应途径所产生的炎症介质是导致人类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而环氧化酶和脂氧合酶作为调节级联反应的主要限速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成药靶点。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t NSAIDs)通过非选择性地抑制环氧合酶途径发挥作用,但引发了严重的胃肠道副反应;随后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又存在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大量临床结果证明,抑制级联反应途径中的任何一条都可能将代谢过度的转移至另一条,从而引起不良反应的出现。因此,能够同时抑制前列腺素和白三烯释放的双重机制抗炎药物是目前迫切需要的。虽然已经有一些药物被合成并验证了它们的生物活性,但由于毒性等原因使得它们无法用于临床。本课题以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为基础,以吲哚作为母核,设计并首先合成了11个吲哚-2-酰胺类化合物,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内炎症模型实验、COXs/5-LOX酶活性抑制实验以及分子对接实验。在随后的研究中,为了考察双重抑制剂对肿瘤增殖的影响,本课题进一步优化并合成了12个化合物,并进行了体外抗增殖实验和细胞凋亡实验的研究。所合成化合物均通过谱图的结构确证。药效结果证明,与阳性对照地塞米松相比,化合物7f、7g和7i在体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抗炎活性。其中,7f表现出了与阳性对照相近的抗炎活性。而在酶抑制实验中,化合物6和7f表现出了与阳性对照塞来昔布和齐留通相当的COX-2/5-LOX抑制活性,且具有良好的COX-2选择性。在7f的对接实验中,我们发现其与COX-2的结合方式与塞来昔布类似。进一步的抗肿瘤活性测试中,化合物7f和8b显示出优秀的抗增殖活性。其中,8b对HCT-116和A549细胞株的抗增殖活性显着优于阳性对照,并在细胞凋亡实验中表现出了优良的抗凋亡活性。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对于COX-2/5-LOX双重抑制剂药物的开发显示出一定的价值。

李辉[4](2019)在《GIT2基因缺失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关节的影响及软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GIT2基因缺失对佐剂性关节炎(RA)大鼠关节的影响及软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符合试验标准的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对大鼠体征进行观察并且称量大鼠体重。2.3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类风湿)组,GIT2基因敲除(GIT2-KO)和基因敲除加类风湿(GIT2-KO+)组;RT-PCR及Western-blot各组为30,总只数120。3.本研究采用弗氏完全佐剂注射于左后足跖皮内0.1ml诱导关节炎(致炎)。4.在第26d后采集大鼠足趾关节,对正常组、佐剂组、基因敲除(GIT2-KO)组以及基因敲除加佐剂组,大鼠关节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5.通过q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白细胞介素-1β(1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和性别决定基因盒9(Sox9)的表达。6.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的Ⅱ型胶原。7.分别对正常组、佐剂组、GIT2-KO组以及GIT2-KO+组大鼠于致炎前(0d),致炎后第10、13、17、21、24天,分别用皮尺(所用皮尺的宽度是5mm,最小刻度是0.5mm)和游标卡尺测量各组大鼠左右后足踝关节下0.5mm处的周长和直径值。肿胀度用左后足(造模侧)相对于右后足(非造模侧)的周长增加值和增加百分比表示其肿胀度。结果:1.CFA诱导建立RA模型,造模第0、10、13、17、21和24天分别称重,比较各组大鼠的体重。结果如表1所示。在初始RA诱导当天,各组大鼠体重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然而在第10、13、17、21和24天,佐剂组大鼠体重均显着高于GIT2-K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组相比,GIT2-KO+组大鼠体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IT2-KO组大鼠体重与正常组无显着差异。2.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GIT2-KO组的滑膜组织除了出现较厚的滑膜组织外,还有不同程度的更严重的RA表现,其中炎性细胞也有明显的浸润。GIT2-KO+组中的滑膜组织明显更厚,被更多的炎性细胞浸润,并且在软骨损伤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严重性。3.根据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可知,II型胶原在正常组的大鼠的软骨组织中高度表达,而在佐剂组中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GIT2-KO组、GIT2-KO+组大鼠软骨组织中II型胶原的表达下降(P<0.05)。与GIT2-KO+组相比,佐剂组与GIT2-KO组中的大鼠软骨组织中II型胶原的表达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鼠软骨组织肿胀程度结果显示,在RA诱导初始,各组大鼠软骨组织肿胀程度无显着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然而在第10天以后,相比于正常组,GIT2-KO组大鼠软骨组织肿胀程度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佐剂组,GIT2-KO+组大鼠软骨组织肿胀程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q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IL-1β,TNF-α,Aggrecan和Sox9的表达,qRT-PCR结果显示佐剂组IL-1β,TNF-α,Aggrecan和Sox9的表达均低于GIT2-KO+组;Western-blot结果显示佐剂组IL-1β,TNF-α,Aggrecan和Sox9的蛋白表达均低于GIT2-KO+组(P<0.05)。在第10天以后,与正常组相比,各组IL-1β,TNF-α,Aggrecan和Sox9的mRNA表达水平在第10天以后逐渐升高,且显着高于正常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GIT2-KO组IL-1β,TNF-α,Aggrecan和Sox9的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P<0.05)。结论:1.CFA诱导10天后,RA佐剂组大鼠体重显着降低,而GIT2基因缺失对大鼠体重无显着影响。2.GIT2基因表达缺失进一步诱导佐剂性关节炎关节滑膜组织炎症反应的发生。3.GIT2基因表达缺失引起大鼠软骨组织中II型胶原的表达下降。4.GIT2基因表达缺失加重大鼠关节软骨组织肿胀程度。5.GIT2基因表达缺失引起关节软骨组织中IL-1β,TNF-α,Aggrecan和Sox9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6.GIT2基因表达缺失可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软骨细胞分化功能减弱;本研究可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张艺卓[5](2016)在《抗骨关节炎新药ML4000固体分散体及其片剂的制备与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关节炎(OA)属于临床常见的关节炎的一种,主要治疗药物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本文的模型药ML4000是在COX/5-LOX双重抑制剂ML3000的结构基础上连接NO释放基团,所制备的具有COX/5-LOX双重抑制作用的NO供体型新型非甾体抗炎药,ML4000抗炎活性强,同时还具有显着的NO释放活性,胃肠耐受性良好,无心血管不良反应。首先对ML4000进行了处方前理化性质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的外观性状、熔点、晶型、溶解度、引湿性。原料药为微黄色结晶性粉末,Tm=106.3107.3℃;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与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对ML4000的晶型加以研究,结果表明ML4000为晶态化合物;ML4000在乙腈、二甲基甲酰胺、丙酮、氯仿和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中溶解,在乙醚中略溶,在甲醇和无水乙醇中极微溶解,在水中不溶;在不同pH缓冲溶液中均为不溶或难溶;ML4000不具有吸湿性。ML4000在水中不溶,固体分散技术在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性能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本文将ML4000制备成为固体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s,SD),并压制成片,旨在改善药物的体外溶出情况,提高体内生物利用度。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对ML4000原料药、SD及其片剂的含量、溶出度加以测定,并进行方法学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高。本研究还对SD及其片剂进行了质量评价与初步稳定性考察。分别以泊洛沙姆188、聚乙二醇4000(PEG4000)、聚乙二醇6000(PEG6000)、聚维酮(PVP K30,PVP K90)、共聚维酮Co-PVP和SOLUPLUS?为载体,采用各自适宜的制备方法(熔融法、溶剂-熔融法和溶剂蒸发法)制备SD,并通过对体外溶出情况的考察进行处方与制备工艺的筛选。结果发现以上几种载体所制备SD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与溶出度,泊洛沙姆188、PEG4000和PEG6000与其他辅料相比所制备SD的增溶效果不明显。对以上三种方法加以比较,溶剂蒸发法的制备工艺以及所制备SD溶出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PVP K90与SOLUPLUS?在制备过程中,产品粘性过大,所制备SD难以刮出或处理。Co-PVP制备成固体分散体所需药辅比为1:5,所需载体量远大于PVP K30(1:2)。最终确定采用溶剂蒸发法,以PVP K30为载体,药辅比为1:2,二氯甲烷为溶剂,溶剂用量以1g ML4000加40ml二氯甲烷为优化处方。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技术(FT-IR)对ML4000-PVP K30固体分散体加以表征,以判断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的存在状态及药物与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DSC图结果表明,ML4000具有一个明显的吸热峰,PVP K30空白辅料本身为无定型态,物理混合物中药物结晶峰减弱,但仍明显存在,SD(1:2,1:3)中的药物结晶峰基本消失,证明ML4000:PVP K30=1:2即可形成SD,且药物在SD中以无定型状态存在;FT-IR结果表明药物与载体材料之间可能存在氢键作用;SD中药物的质量分数与溶出重现性符合要求。固体分散体初步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ML4000固体分散体在高热与强光条件下较稳定,溶出度及药物质量分数无明显变化,但SD具有一定的吸湿性,因此需密闭干燥保存;长期留样实验表明,SD留样3个月稳定,可进一步制备成片剂。在固体分散体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粉末直压技术将固体分散体片粉压制成片。以片粉的流动性、可压性和片剂的外观、溶出情况为判定标准,对固体分散体片剂的处方及工艺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筛选出崩解剂种类为PVPP,润滑剂种类为硬脂酸镁。在此基础上,选择崩解剂用量、润滑剂用量以及填充剂的种类三个因素,每个因素三个水平,应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处方。根据优化处方制备3批样品,处方的均一性和重现性良好,对其进行质量研究及稳定性初步考察。结果表明,ML4000固体分散体片的含量均匀度、含量及溶出情况均符合要求,初步稳定性实验显示,样品在强光(4500lx±500lx)、高热(60℃)与高湿(RH75%±5%)条件下放置10d或加速试验条件放置1个月均稳定。

宋艳宁[6](2016)在《非甾体类抗炎药ML4000纳米混悬剂释药系统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节炎是世界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及关节畸形,严重者可导致残疾。现有关节炎的治疗用药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但传统的NSAIDs经常引起不良反应,如胃粘膜防御和肾体内平衡的破坏。因此开发新的药物和传递系统延缓关节组织的变性成为一种挑战。新合成化合物ML4000,是一种NO供体型NSAIDs(NO-NSAIDs),为COXs/5-LOX双效抑制剂,在体内酶的作用下释放NSAIDs和NO,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和胃肠道、心血管保护作用。但是ML4000难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在关节炎治疗中的开发利用。因此,本文以ML4000为研究对象,采用反溶剂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ML4000纳米混悬剂,以期解决ML4000溶解性差的问题,为ML4000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制剂基础。首先了进行ML4000的处方前研究,分别考察了ML4000的基本理化性质,建立了ML4000胶囊含量测定方法和制剂的体外溶出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显示:ML4000在2.524.5μg·m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专属性强,方法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和重复性均符合方法学要求。筛选了制剂的体外溶出方法,最终确立以p H4.5醋酸盐缓冲溶液(含0.5%SDS)900 m L为溶出介质,桨法100rpm,建立体外溶出方法。采用反溶剂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ML4000纳米混悬剂,考察了超声时间、强度、均质压力、次数等工艺条件对纳米晶的影响。以粒径、多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为效应指标,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稳定剂浓度、poloxamer 188与soluplus的比例、药物溶液与稳定剂溶液体积比为因素,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face)进行处方的优化,并进行二次多项式模型的拟合,采用Origin 8.0.6.1绘制三维效应面和二维等高线图,选出最优处方。结果表明:采用反溶剂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ML4000纳米混悬剂,可成功控制该系统的粒径。筛选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冰浴中两相混合,探头超声时间为10 min,超声强度为200 w,均质压力为1000 bar,处理次数20次;最佳处方为:ML4000的DMSO溶液浓度为100 mg/m L,稳定剂为poloxamer 188与soluplus,比例为2:1(m/m),稳定剂溶液浓度为4 mg/m L,药物溶液与稳定剂溶液的比例为1:50(v/v)。对ML4000纳米混悬剂的制剂学性质进行考察。测定混悬液粒径、粒径分布及PDI值分别为(145±7.4)nm、(0.147±0.045)、(-29.41±0.84)m V。纳米混悬剂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0.59%、18.10%,药物含量为1.85 mg/m L。透射电镜观察ML4000原料药外观呈羽毛状,纳米晶外观呈棒状,粒度分布均一。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ML4000纳米混悬剂在4℃条件下保存3周基本稳定。为提高ML4000纳米混悬剂的稳定性,采用冷冻干燥法对混悬剂进行固化,通过筛选,最终确定以2%(m/v)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粉,并对制备得到的ML4000纳米混悬冻干粉进行制剂学性质的考察。结果表明ML4000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再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PDI、Zeta电位分别为(213±10.8)nm、(0.179±0.015)、(-29.85±1.36)m V;冻干粉的药物含量为7.43%。DSC图谱显示,在混悬剂的制备及冷冻干燥过程中ML4000可能发生了晶型的转变。粉体学性质表明,冻干粉末的粒度分布集中,含水量低,流动性较原料药有所提高。初步稳定性结果表明,将ML4000纳米混悬剂制备成冻干粉显着增加了制剂稳定性。以混料的流动性和胶囊体外溶出为指标,对填充剂和润滑剂进行筛选,制备ML4000纳米混悬胶囊剂。最终确定分别以微晶纤维素和硬脂酸为胶囊的填充剂和润滑剂,且纳米混悬冻干粉:微晶纤维素:硬脂酸为77:20:3。对胶囊剂质量进行检查,得胶囊外观、含水量、崩解时限及装量差异均符合药典规定。另外采用浆法考察胶囊的体外溶出行为,结果表明:与原料药和物理混合物相比,ML4000纳米混悬胶囊剂在p H4.5醋酸盐缓冲液(0.5%SDS)中的溶解度显着提高,体外溶出速率显着改善。本课题首次构建了ML4000纳米混悬剂释药系统,提高了难溶性新药ML4000的生物利用度,对ML4000纳米混悬剂及其口服胶囊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参考,对抗炎药物ML4000的临床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盛桂华[7](2015)在《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氯芬酸钠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具有很好的抗炎、镇痛及退热功能,但是存在潜在的消化道、心血管、肾脏及肝脏等疾病的风险。金属药物是生物无机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利用配位化学的手段,整合有机小分子药物和金属离子,发挥其协同作用,是药物设计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一些抗炎药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后,其抗炎活性得到提高,副作用得到降低。本研究以双氯芬酸为主配体,含N的小分子为第二配体,合成了 7个配合物并培养了其单晶,利用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仪、红外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7个配合物均为单核结构,配合物1-3为铜配合物,配合物4-7为锌配合物。配合物1,[Cu(dicl)2(dap)].H20(dicl=双氯芬酸,dap=1,3-丙二胺),以双氯芬酸和1,3-丙二胺为配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主要晶体结构参数 a=8.6297(14),b=14.254(2),c=16.375(3)A,α=1 12.708(4),β=95.733(5),γ=105.806(4)°,V=1739.4(5)A3。配合物 2,[Cu(dicl)2(im)2](dicl=双氯芬酸,im=imidazole=咪唑),以双氯芬酸和咪唑为配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主要晶体结构参数 a=25.815(3),b=7.9833(10),c=21.366(2)A,α=90,β=119.232(3),γ=90°,V=3842.5(8)A3。配合物 3,[Cu(dicl)2(bipy)2](dicl=双氯芬酸,bipy=2,2’-联吡啶),以双氯芬酸及2,2’-联吡啶为配体,属于单斜晶系,C2/c 空间群,主要晶体结构参数 a=25.0787(17),b=1 1.3779(7),c=27.4385(16)A,α=90,β=98.362(3),γ=90°,V=7746.2(8)A3。配合物4,[Zn(dicl)2(tmeda)2](dicl=双氯芬酸,tmeda=四甲基乙二胺),以双氯芬酸及四甲基乙二胺为配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主要晶体结构参数a=24.5279(1 1),b=7.3686(3),c=19.8738(8)A,α=90,β=99.343(1),γ =90°,V=3544.3(3)A3。配合物 5,[Zn(dicl)2(phen)](dicl=双氯芬酸,phen=邻菲罗啉),以双氯芬酸及邻菲罗啉为配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主要晶体结构参数a=26.5122(18),b=12.8673(9),c=11.4305(7)A,α=90,β=110.822(2),γ =90°,V=3644.7(4)A3。配合物 6,[Zn(dicl)2(dap)](dicl=双氯芬酸,dap=1,3-丙二胺),以双氯芬酸及1,3-丙二胺为配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主要晶体结构参数a=1 1.0756(5),b= 12.7419(7),c=14.0693(7)A,α=69.065(1),β=78.253(1),γ =65.037(1)°,V=1677.94(15)A3。配合物7,[Zn(dicl)2(bipy)](dicl=双氯芬酸,bipy=2,2’-联吡啶),以双氯芬酸及 2,2’-联吡啶为配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主要晶体结构参数a=27.254(3),b=1 1.8771(12),c=1 1.8328(12)A,α=90,β=112.337(3),γ=90°,V=3542.9(6)A3。采用大鼠足趾肿胀法研究了双氯芬酸钠及各配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模型组(只致炎未给药)大鼠足趾肿胀率达到50%左右,阳性组即双氯芬酸钠组足趾肿胀率30%左右,7个配合物组足趾肿胀率6%至21%不等,均比模型组和阳性组低,并且差异极显着。这说明与双氯芬酸钠相比,合成的双氯芬酸配合物具有更强的抗炎活性。以胃溃疡指数(Gastric ulcer index)为评价指标,对双氯芬酸钠及各配合物的胃副作用进行了研究。正常对照组无溃疡,双氯芬酸钠组溃疡指数24.40,配合物溃疡指数1.25至11.8不等,均小于双氯芬酸钠组,并且差异显着。这说明与双氯芬酸钠相比,双氯芬酸配合物的胃副作用大大降低。利用冰乙酸致小鼠扭体法,研究了双氯芬酸钠及各配合物的镇痛活性。结果表明,15min内正常组小鼠平均扭体次数为26.83次。双氯芬酸钠组平均扭体次数为12.00次,各配合物组扭体次数为8-17次,统计分析表明配合物组与双氯芬酸钠组差异不显着,这说明各配合物的镇痛效果与阳性对照即双氯芬酸钠相当。测试了双氯芬酸钠及各配合物的抑制脲酶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1-3有很强的抑制脲酶的活性,配合物4-7在最高测试浓度50μM时,无抑制脲酶活性。利用MTT法测试了双氯芬酸钠及各配合物对7种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双氯芬酸钠在最高测试浓度50μM时对受试癌细胞均无细胞毒活性,7个配合物分别对7种受试癌细胞表现出不同的细胞毒活性。对所得7个配合物的抑制细胞增殖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7个配合物能不同程度的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利用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对所得7个配合物的抗炎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7个配合物均能显着降低巨噬细胞产炎症有关酶环加氧酶2(COX-2)及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2(PGE2)、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各配合物均与BSA及HSA形成二元复合物,与BSA及HSA的结合位点数均大于双氯芬酸钠与BSA及HSA的结合位点数,说明配合物与血清蛋白结合良好。具有咪唑和联吡啶这样的平面型小分子配体的配合物2、3和7与血清蛋白的结合常数为105数量级,比其他配合物的与血清蛋白的结合常数高出一个数量级。各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双氯芬酸钠和配合物1、2、3、4、6和7的与小牛胸腺DNA不是以嵌入方式结合的,配合物5很可能是以嵌入方式与小牛胸腺DNA结合。总之,通过我们的研究,得到了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及较小的胃副作用的配合物,部分配合物还具有抗肿瘤、抑制脲酶活性,提高了双氯芬酸的有效性和安全行,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王海玲,高海鹰,丁阳[8](2014)在《RP-HPLC法检查利克飞龙片中的有关物质》文中指出目的:建立利克飞龙片中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60∶40,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2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10μl;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总杂质量。结果:主峰与相邻峰的分离度良好,利克飞龙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8.1162μg/ml(r=0.999 9),检测限及定量限分别为0.25、0.89 ng;3批样品总杂质量≤0.31%。结论: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专属性强,可用于利克飞龙片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刘艳红,周小平,刘荣华[9](2013)在《非甾体抗炎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非甾体抗炎药(NSAID)对炎性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得以广泛应用,而长期使用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随着新类型的非甾体抗炎药发展,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小的非甾体抗炎药成为开发方向。本文综述了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崔涛,曾勇,梅林雨,高晶,伊秀林,司端运[10](2013)在《吡咯里嗪类非甾体抗炎药ML-3000衍生物对人P450同工酶的体外抑制作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吡咯里嗪类ML-3000及其两种NO供体衍生物ML-4000和ML-5000对人P450同工酶CYP2D6、CYP1A2、CYP2C9、CYP2C19和CYP3A4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Gentest公司的高通量P450酶抑制剂筛选试剂盒(High throughput Inhibitor Screening Kit),测定ML-3000、ML-4000和ML-5000对五种P450同工酶CYP2D6、CYP1A2、CYP2C9、CYP2C19和CYP3A4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 ML-3000、ML-4000和ML-5000抑制CYP3A4的IC50分别为7.07、0.40、2.82μmol/L,对其他4个酶(CYP1A2、CYP2D6、CYP2C9和CYP2C19)的IC50均大于10μmol/L。结论 3种化合物对CYP3A4活力均有抑制作用,其中ML-4000的抑制能力最强。3种化合物对其他4个酶基本没有抑制作用。

二、新型非甾体抗炎药ML-300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非甾体抗炎药ML-3000(论文提纲范文)

(1)非甾体抗炎药口服制剂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论文提纲范文)

1 疼痛原因
    1.1 病理特点
    1.2 KOA患者的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2 非甾体抗炎药口服制剂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应用
    2.1 作用机制
    2.2 分类
        2.2.1 对乙酰氨基酚。
        2.2.2 COX非特异性抑制剂。
        2.2.3 COX-1特异性抑制剂。
        2.2.4 COX-2倾向性抑制剂。
        2.2.5 COX-2特异性抑制剂。
    2.3 临床应用
        2.3.1 止痛中的应用。
        2.3.2 关节疼痛、炎症性肿胀的应用。
        2.3.3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3 不良反应
4 结语

(2)自制美洛昔康注射液装量、可见异物及无菌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菌种及仪器
    1.2 方法
        1.2.1 装量检查
        1.2.2 可见异物检查
        1.2.3 无菌检查
2 结果
    2.1 装量检查结果
    2.2 可见异物检查结果
    2.3 无菌检查结果
3 结论

(3)吲哚-2-酰胺类化合物作为COX-2/5-LOX双重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设计思路和理论依据
第二章 吲哚-2-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谱图数据
    2.1 合成路线
    2.2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
    2.3 实验仪器及试剂
        2.3.1 实验仪器
        2.3.2 实验试剂
    2.4 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确证
    2.5 目标化合物的谱图解析
        2.5.1 化合物7e的谱图解析
        2.5.2 化合物8h的谱图解析
    2.6 实验讨论
第三章 生物活性研究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实验
        3.2.2 化合物对COXs/5-LOX酶活性的体外抑制实验
        3.2.3 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的细胞毒性实验
        3.2.4 MTT抗增殖实验
        3.2.5 流式细胞术细胞凋亡实验
        3.2.6 化合物对COXs的分子模拟实验
    3.3 实验结果
    3.4 生物活性结果分析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1.1 化合物设计
        4.1.2 化合物合成
        4.1.3 生物活性研究
    4.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COXs与5-LOX双重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部分化合物谱图
个人简介
致谢

(4)GIT2基因缺失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关节的影响及软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GIT2对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GIT2对大鼠关节软骨组织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GIT2 对关节软骨细胞IL-1β,TNF-α,Aggrecan和 Sox9 表达的调控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抗骨关节炎新药ML4000固体分散体及其片剂的制备与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非甾体类抗炎药
        1.1 经典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1.2 COX/5-LOX双重抑制剂
        1.3 一氧化氮供体型非甾体抗炎药(NO-NSAIDs)
    2 固体分散体概述
        2.1 固体分散体的概念与特点
        2.2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
        2.3 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
        2.4 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影响因素
    3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处方前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ML4000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 HPLC色谱条件的选择
        2.2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3 线性和范围
        2.4 定量限
        2.5 精密度试验(n=6)
    3 ML4000原料药理化性质研究
        3.1 外观性状
        3.2 熔点
        3.3 晶型
        3.4 溶解度
        3.5 引湿性考察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L4000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ML4000固体分散体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ML4000固体分散体中含药量的测定
        2.2 ML4000固体分散体体外溶出方法
    3 ML4000固体分散体处方工艺的筛选与优化
        3.1 不同载体及制备方法的比较
        3.2 不同溶剂种类对溶出的影响
        3.3 不同载体比例对溶出的影响
        3.4 不同溶剂量对溶出的影响
        3.5 ML4000固体分散体制备方法的优化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L4000固体分散体的质量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固体分散体的表征
        2.1 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
        2.2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3 固体分散体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4 固体分散体中药物质量分数测定
    5 溶出重现性考察
    6 初步稳定性考察
        6.1 对光的稳定性试验
        6.2 对热的稳定性试验
        6.3 对湿度的稳定性试验
        6.4 长期留样实验
    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L4000固体分散体片剂的制备及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 片剂含药量的测定
    3 制备工艺的初步设计
    4 处方工艺优化
        4.1 处方筛选评价指标
        4.2 处方单因素考察
        4.3 处方优化
        4.4 优选处方与工艺
    5 片剂的质量考察
        5.1 溶出均一性(批内)
        5.2 工艺重现性(批间)
    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L4000固体分散体片剂的质量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 性状
    3 鉴别
        3.1 紫外光谱法
        3.2 液相色谱法
    4 检查
        4.1 含量测定
        4.2 含量均匀度
        4.3 溶出度
    5 初步稳定性考察
        5.1 影响因素试验
        5.2 湿热加速试验
    6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非甾体类抗炎药ML4000纳米混悬剂释药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ML4000概述
    1.2 纳米混悬剂概述
        1.2.1 纳米混悬剂的优点
        1.2.2 纳米混悬剂制备方法
        1.2.3 纳米混悬剂的表征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ML4000处方前研究及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方法与结果
        2.2.1 ML4000的理化性质研究
        2.2.2 ML4000胶囊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2.2.3 ML4000体外溶出及测定方法的建立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第三章 ML4000纳米混悬剂工艺研究与处方优化
    3.1 仪器与试剂
        3.1.1 仪器
        3.1.2 试剂
    3.2 方法与结果
        3.2.1 ML4000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3.2.2 处方的筛选
        3.2.3 制备工艺筛选
        3.2.4 效应面法优化制剂处方
        3.2.5 验证实验
        3.2.6 ML4000纳米混悬剂的最优处方与工艺
        3.2.7 重复性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第四章 ML4000纳米混悬剂制剂性质的研究
    4.1 仪器与试剂
        4.1.1 仪器
        4.1.2 试剂
    4.2 方法与结果
        4.2.1 纳米粒粒径分布、Zeta电位测定
        4.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4.2.3 包封率及载药量
        4.2.4 纳米混悬剂的含量测定
        4.2.5 纳米混悬剂稳定性考察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第五章 纳米混悬剂的固化及表征
    5.1 仪器与试剂
        5.1.1 仪器
        5.1.2 试剂
    5.2 方法与结果
        5.2.1 ML4000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制备
        5.2.2 冻干粉末理化性质的考察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第六章 纳米混悬胶囊剂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
    6.1 仪器与试剂
        6.1.1 仪器
        6.1.2 试剂
    6.2 方法与结果
        6.2.1 纳米混悬胶囊剂的制备
        6.2.2 纳米混悬胶囊剂质量检查
        6.2.3 纳米混悬胶囊剂的体外释放试验
    6.3 小结与讨论
        6.3.1 小结
        6.3.2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非甾体抗炎药
        1.1.1 非甾体抗炎药分类
        1.1.2 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理活性
        1.1.2.1 抗炎、解热及镇痛活性
        1.1.2.2 抑制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活性
        1.1.2.3 NSAIDs的肿瘤化学预防作用
        1.1.2.4 NSAIDs降低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的危险性
        1.1.3 NSAIDs的安全性问题
        1.1.3.1 消化道副作用
        1.1.3.2 心血管疾病风险
        1.1.3.3 肾脏和肝脏毒性
        1.1.4 NSAIDs研究现状
    1.2 金属在生物和医学中的作用
        1.2.1 生命活动中的金属
        1.2.1.1 生命活动中的铜
        1.2.1.2 生命活动中的锌
        1.2.2 金属及金属配合物药物
    1.3 基于NSAIDs的金属配合物
        1.3.1 NSAIDs配合物
        1.3.2 金属配合物设计策略
        1.3.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实验动物
        2.1.4 细胞株
    2.2 实验方法
        2.2.1 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单晶培养
        2.2.2 配合物结构表征方法
        2.2.2.1 配合物晶体结构解析
        2.2.2.2 配合物电子光谱及红外光谱分析
        2.2.3 配合物动物水平的抗炎活性测试
        2.2.4 配合物胃黏膜损伤副作用评价
        2.2.4.1 胃黏膜损伤程度(溃疡指数UI)确定
        2.2.4.2 胃黏膜HE染色及病理学观察
        2.2.5 配合物镇痛活性测试
        2.2.6 配合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产炎症因子的影响
        2.2.7 配合物抑制脲酶活性测试
        2.2.8 配合物抑制细胞增殖活性及其机制初步研究
        2.2.8.1 配合物抑制细胞增殖活性测试
        2.2.8.2 配合物诱导细胞凋亡研究
        2.2.9 配合物与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2.2.9.1 有关溶液配置方法
        2.2.9.2 荧光光谱法研究配合物与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2.2.10 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
        2.2.10.1 配合物对DNA的紫外光谱的影响
        2.2.10.2 DNA对配合物的紫外光谱的影响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配合物结构表征
        3.1.1 配合物单晶结构解析
        3.1.1.1 配合物1[Cu(dicl)_2(dap)].H_2O的晶体结构
        3.1.1.2 配合物2[Cu(dicl)_2(im)_2]的晶体结构
        3.1.1.3 配合物3[Cu(dicl)_2(bipy)_2]的晶体结构
        3.1.1.4 配合物4[Zn(dicl)_2(tmeda)_2]的晶体结构
        3.1.1.5 配合物5[Zn(dicl)_2(phen)]的晶体结构
        3.1.1.6 配合物6[Zn(dicl)_2(dap)]的晶体结构
        3.1.1.7 配合物7[Zn(dicl)2(bipy)]的晶体结构
        3.1.2 配合物电子光谱分析
        3.1.3 配合物红外光谱分析
    3.2 配合物动物水平的抗炎活性测试
    3.3 配合物胃黏膜损伤副作用评价
        3.3.1 胃黏膜损伤程度(溃疡指数UI)确定
        3.3.2 胃黏膜HE染色及病理学观察
    3.4 配合物镇痛活性测试
    3.5 配合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产炎症相关因子及酶的影响
    3.6 配合物抑制脲酶活性测试
    3.7 配合物抑制细胞增殖活性及其机制初步研究
        3.7.1 配合物抑制细胞增殖活性测试
        3.7.2 配合物诱导细胞凋亡研究
        3.7.2.1 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
        3.7.2.2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
    3.8 配合物与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3.8.1 配合物对BSA和HSA荧光光谱的影响
        3.8.2 配合物对BSA和HSA荧光淬灭机理
        3.8.3 配合物与BSA和HSA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
    3.9 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
        3.9.1 配合物对DNA的紫外光谱的影响
        3.9.2 DNA对配合物的紫外光谱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致谢

(8)RP-HPLC法检查利克飞龙片中的有关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有关物质检查溶液的配制
        2.2.1 供试品溶液:
        2.2.2 自身对照溶液:
        2.2.3 空白辅料溶液:
    2.3 系统适用性试验
    2.4 专属性试验
    2.5 线性关系考察
    2.6 精密度试验
    2.7 检测限和定量限试验
    2.8 稳定性试验
    2.9 有关物质检查
3 讨论
    3.1 流动相的选择
    3.2 耐用性试验
    3.3 柱温的影响
    3.4 波长的确定
    3.5 操作注意

(9)非甾体抗炎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及其相应的作用机制
    1.1 选择性COX-2抑制剂
    1.2 COX/5-LOX双重抑制剂
    1.3 m PGES-1抑制剂
    1.4 NO-NSAIDs
    1.5 LP-PLA2抑制剂
    1.6 TNF-α抑制剂
2 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应用
    2.1 风湿性疾病
    2.2 炎性疾病
    2.3 软组织疾病和运动性损伤
    2.4 疼痛
    2.5 预防心血管疾病
    2.6 预防肿瘤
3 不良反应
    3.1 胃肠道损害
    3.2 肾损害
    3.3 肝损害
    3.4 心血管损害
    3.5 其他
4 展望

(10)吡咯里嗪类非甾体抗炎药ML-3000衍生物对人P450同工酶的体外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药物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待测药物对CYP2D6/AMMC酶抑制实验
        2.1.1 溶液配制
        2.1.2 荧光测定
        2.1.3 数据处理
    2.2 待测药物对其他酶的抑制实验
3 结果
4 讨论

四、新型非甾体抗炎药ML-3000(论文参考文献)

  • [1]非甾体抗炎药口服制剂治疗膝骨性关节炎[J]. 李纪伟,姬树青,董雅楠. 继续医学教育, 2021(09)
  • [2]自制美洛昔康注射液装量、可见异物及无菌检查[J]. 郭华亮,王强,董凤妍,徐海生,李法红. 山东畜牧兽医, 2020(07)
  • [3]吲哚-2-酰胺类化合物作为COX-2/5-LOX双重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学评价[D]. 黄元政.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GIT2基因缺失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关节的影响及软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李辉.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抗骨关节炎新药ML4000固体分散体及其片剂的制备与质量研究[D]. 张艺卓. 河南大学, 2016(03)
  • [6]非甾体类抗炎药ML4000纳米混悬剂释药系统的构建[D]. 宋艳宁. 河南大学, 2016(03)
  • [7]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盛桂华. 南京大学, 2015(06)
  • [8]RP-HPLC法检查利克飞龙片中的有关物质[J]. 王海玲,高海鹰,丁阳. 中国药房, 2014(25)
  • [9]非甾体抗炎药研究进展[J]. 刘艳红,周小平,刘荣华. 江西中医药, 2013(11)
  • [10]吡咯里嗪类非甾体抗炎药ML-3000衍生物对人P450同工酶的体外抑制作用[J]. 崔涛,曾勇,梅林雨,高晶,伊秀林,司端运. 药物评价研究, 2013(04)

标签:;  ;  ;  ;  ;  

一种新型非甾体抗炎药 ML-300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