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临床观察

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临床观察

一、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赵庆[1](2020)在《慢性肾脏病Ⅲ~Ⅳ期伴高尿酸血症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Ⅲ~Ⅳ期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初步探讨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Ⅲ~Ⅳ期患者其它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中医症候特点,以寻找中医治疗的有效切入点。方法:通过纳排标准,纳入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住院的慢性肾脏病Ⅲ~Ⅳ期伴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运用软件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资料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或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x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单因素及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将具有显着性的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年龄分布情况:共纳入CKDⅢ~Ⅳ期患者217例,男129例,女88例,年龄最大值85岁,最小值23岁,平均年龄60.73±14.526岁;其中伴有高尿酸血症者为131人,平均年龄60.37±15.474岁;未伴有高尿酸血症者86人,平均年龄61.28±13.018岁。纳入所有患者中年龄≤50岁的有53人,占总人数百分比为24.4,51~65岁的患者有79例,占总人数36.4%,年龄在66~75岁之间的患者有49人,占总人数22.6%,年龄在76~85岁之间的患者有36人,总体占比为16.6%;伴有高尿酸血症的131人中,34人年龄≤50岁,占比为26.0%,有44人年龄在51~65岁之间,占比为33.6%,有28人年龄在66~75岁之间,占比为21.4%,25人的年龄在76~85岁间,占比为19.0%。2、CKD不同分期中高尿酸血症情况:纳入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中,Ⅲa期患者59人,Ⅲb期患者77人,Ⅳ期患者81人;Ⅲa期中伴发高尿酸血症的有26人,占比44.1%,其中男性16人,占比27.1%,女性10人,占比16.9%;Ⅲb期中发生高尿酸血症的有51人,占比66.2%,其中男性28人,占比36.4%,女性23人,占比29.9%;Ⅳ期中发生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有54人,占比为66.7%,其中男性25人,占比30.9%,女性29人,占比35.8%。3、服用治疗尿酸药物情况: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平素服用降尿酸药者有40人(30.5%),在痛风的16人中,有11人平素服用降尿酸药(68.8%)。在降尿酸药物的使用上,无论是否为痛风患者,碳酸氢钠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非布司他,次之为别嘌醇;Ⅲa、Ⅲb、Ⅳ期各期中伴有高尿酸血症的人数分别为26,51,54人,各期服用降尿酸药物的人数占各期高尿酸血症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6.9%,33.3%,29.6%。4、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在CKD不同分期中,本证的分布呈现基本相同的规律,脾肾气虚证独占鳌头,气阴两虚证位居第二,其次为肝肾阴虚证,次之为脾肾阳虚证,次之为阴阳两虚证;CKD不同分期中标证的分布多集中在瘀血证、湿浊证与湿热证这三证中,其中瘀血证更为突出;在本证中,高尿酸血症组脾肾气虚证占比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54.2%VS 3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标证中,高尿酸血症组瘀血证占比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41.2%VS 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尿酸血症组与非高尿酸血症组在证型分布中具有相似的规律,在本证中,脾肾气虚证占比最高,其次为气阴两虚证,次之为肝肾阴虚证,次之为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最少;在标证中,高尿酸血症组与非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证型集中在瘀血证、湿浊证与湿热证这三种证型之中,高尿酸血症组瘀血证占比最高,其次为湿浊证,次之为湿热证,非高尿酸血症组湿浊证占比最高,其次为湿热证,次之为瘀血证。5、CKDⅢ~Ⅳ期合并HUA的相关因素分析:SUA与BMI、BUN、Scr、Fe、iPTH呈正相关,相关性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GFR、尿PH、24h尿蛋白、LVEF呈负相关,相关性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UA与糖尿病呈负相关,与痛风、脑梗死、左室肥厚、左室舒张或收缩功能减低、颈动脉硬化或伴斑块、下肢动脉硬化或伴斑块、肾结石呈正相关,相关性显着(P<0.05)。经回归分析得出,尿PH>6.2、糖尿病、杓型血压可能为CKDⅢ~Ⅳ期伴HUA患者的保护因素,女性、BUN、脾肾气虚证、瘀血证、肥胖、肾结石可能是CKDⅢ~Ⅳ期伴HUA的危险因素。结论:1、CKDⅢ~Ⅳ期患者在50岁到85岁期间,HUA患病率随着年龄段的增加而增加。2、CKD伴HUA患者尿酸的药物治疗率偏低,其中碳酸氢钠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非布司他,次之为别嘌醇。3、HUA与CKDⅢ~Ⅳ期患者的其他合并症相互关联、影响。4、CKDⅢ~Ⅳ期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主要影响证型是脾肾气虚证与瘀血证。

周洋[2](2020)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及间歇期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提供理论基础及临床思路。同时,对急性湿热蕴结证患者给予“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治疗,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制定相关调查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填写表中相关内容,所有入组患者共完成418次中医证候判定表调查,包括急性期当天及间歇期各一次。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痛风发作情况及兼证等,将纳入患者按中医证候分型标准,急性期分为湿热蕴结、痰瘀痹阻2个证型,间歇期分为湿浊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3个证型。观察比较各证型分布特点。(2)结合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ACR/EULAR)痛风诊断标准及湿热蕴结型的中医证候标准进行筛查,筛选144例患者入组。治疗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选用的中药主要有:秦皮、土茯苓、黄连、车前子、萆薢、防风,随证加减。治疗周期为4周。分别在急性期当天、治疗1、2、4周及停药12周时安排访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家族史等基本情况及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治疗前12周及停药后12周发作次数,对关节疼痛、肿胀、皮温升高、屈伸不利、发热、烦躁等症状评分,并记录治疗前、治疗4周、停药12周的实验室指标如血尿酸、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比较治疗不同阶段各项观察指标。观察结束后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研究结果:(1)(1)痛风证型分布:急性期以湿热蕴结证为主,痰瘀痹阻证次之;间歇期以湿浊内蕴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次之,脾肾阳虚证最少。(2)性别、身体质量指数与证型分布无相关性(P>0.05)。(3)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年龄与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着一定规律,年龄较轻者急性期以湿热蕴结证为主,间歇期以湿浊内蕴证为主(P<0.01);年龄较长者则与之相反,急性期以痰瘀痹阻证为主,间歇期以肝肾阴虚证或脾肾阳虚证为主(P<0.01)。(4)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病程与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着一定规律,病程较短者急性期以湿热蕴结证为主,间歇期以湿浊内蕴证为主(P<0.05);而病程较长者则急性期以痰瘀痹阻证为主,间歇期以肝肾阴虚证为主(P<0.05)。(5)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某些合并疾病与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着一定规律,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急性期证属痰瘀痹阻证的可能性大于未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P<0.01),且间歇期多属肝肾阴虚证(P<0.01)。合并冠心病的痛风患者急性期以痰瘀痹阻证为主(P<0.05),间歇期以肝肾阴虚证为主(P<0.01)。合并糖尿病的痛风患者间歇期以肝肾阴虚证为主,以湿浊内蕴证最少(P<0.01)。其余合并疾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结石)与中医证型分布无相关性(P>0.05)。(6)急性期湿热蕴结证患者在间歇期多演变为湿浊内蕴证,急性期痰瘀痹阻证患者在间歇期多演变为肝肾阴虚证(P<0.01)。(2)(1)疗效评价治疗1周后临床痊愈14例,显效45例,有效7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74%;治疗2周后临床痊愈46例,显效74例,有效1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治疗4周后临床痊愈75例,显效57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治疗1周与治疗2周、治疗1周与治疗4周、治疗2周与治疗4周比较,临床控制、显效、有效人数构成比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中医证候积分合计比较治疗1周、2周、4周及停药12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与1周、治疗4周与2周比较,积分显着降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1周、2周、4周与治疗前比较,在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温升高、发红、烦躁、口渴、小便黄、大便粘滞方面均有显着改善(均P<0.01)。无论是治疗1周、2周还是4周,在改善上述症状方面均有效果,并随着疗程的延长其疗效更加显着。(4)发作次数比较停药后12周与治疗前12周比较,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血尿酸方面,治疗4周、停药12周与治疗前比较,血尿酸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4周与停药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方面,治疗4周、停药1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素氮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过程中所有受试者生命体征平稳,呼吸频率、心率、体温、血压未见异常,其中4例患者服药第一周时出现腹泻,调整用药后缓解。结论:(1)(1)痛风证型分布急性期以湿热蕴结证为主,痰瘀痹阻证次之;间歇期以湿浊内蕴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次之,脾肾阳虚证最少。急性期湿热蕴结证患者在间歇期多演变为湿浊内蕴证,急性期痰瘀痹阻证患者在间歇期多演变为肝肾阴虚证。(2)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年龄、病程与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着一定规律。(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可能影响痛风证型的分布,而合并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结石则不影响痛风证型的分布。(4)性别、身体质量指数与证型分布无相关性。(2)(1)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能显着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皮温升高、屈伸不利、发热、烦躁、口渴、小便黄、大便粘滞的症状,并且减少发作次数。(2)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能显着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王梦娟[3](2020)在《冠心病合并HHcy中医证型与Hcy水平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不同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角度出发,将收集到的病例按照是否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分组,对比分析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合并/不合并HHcy在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生化指标、冠脉病变特点、中医证型分布等方面的差异性;并进一步探讨CHD合并HHcy患者中医证型与Hcy水平、冠脉病变的相关性,以期为CHD合并HHcy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收集2019年4月-2019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分为冠心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简称CHD-HHcy组)和冠心病不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简称CHD组)。应用预先制作的临床调查表,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代谢异常病史,吸烟史、家族史,相关的生化指标:Hcy、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尿酸(uric acid,UA)、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Fib),冠脉造影结果;并根据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然后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两组间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方差不齐者两组间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采用Kruskal-Waliis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 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入选冠心病患者215例,其中CHD-HHcy组132例,CHD组83例。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差异显着(P<0.05),CHD-HHcy组以男性偏多,男性占比为62%大于女性占比38%;CHD组以女性偏多,女性占比为52%大于男性占比48%。在年龄、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烟史方面存在显着差异,CHD-HHcy组吸烟史占比为56.1%大于无吸烟史占比43.9%;CHD组吸烟史占比为37.3%小于无吸烟史占比62.7%。在吸烟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代谢异常病史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化指标比较:两组TC、TG、LDL-C、HDL-C、Fib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cy、UA方面,CHD-HHcy组患者血Hcy、UA显着高于CHD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发病类型比较:两组在发病类型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CHD-HHcy组发病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多见,ACS的检出率为83.3%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的检出率16.7%,而CHD组发病以SAP多见,SAP的检出率为50.6%高于ACS的检出率49.4%。5.两组中一般资料中有差异的因素与Hcy水平的关系:男性患者血Hcy水平显着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吸烟史患者血Hcy水平显着高于无吸烟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血Hcy水平显着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冠脉病变特点比较:两组在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分级、Gensini积分这三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CHD合并HHcy组冠脉病变支数以多支病变居多,冠脉狭窄程度分级以3级、4级居多;CHD组冠脉病变支数以单支病变居多,冠脉狭窄程度分级以3级居多;CHD-HHcy组的Gensini评分显着高于CHD组。7.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两组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CHD-HHcy组以痰阻心脉证占比最多,心血瘀阻次之,CHD组以气虚血瘀证占比最多。8.CHD-HHcy组中医证型与血Hcy水平、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CHD-HHcy组不同中医证型间血Hcy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血Hcy水平在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中较高。CHD-HHcy组不同中医证型间在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分级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Gensini积分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心血瘀阻证和痰阻心脉证Gensini积分较高。9.CHD-HHcy组血Hcy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CHD-HHcy组血Hcy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分级、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1.CHD合并HHcy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吸烟者多于不吸烟者,ACS多于SAP;CHD合并HHcy患者血UA水平高于CHD不合并HHcy患者。2.男性性别、吸烟、发病类型与血Hcy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男性、吸烟者、ACS患者血Hcy水平更高。3.CHD合并HHcy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较CHD不合并HHcy患者更严重。4.CHD合并HHcy患者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多见,CHD不合并HHcy患者以气虚血瘀证最多见。5.CHD合并HHcy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较重可能多与痰阻心脉和心血瘀阻相关。6.CHD合并HHcy患者血Hcy水平越高,冠脉病变支数越多,冠脉狭窄程度分级越高,Gensini评分越高,冠脉病变程度越重。

郝金玲[4](2020)在《清热利湿泄浊法治疗湿热蕴结型男性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泄浊法治疗湿热蕴结型男性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并验证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高尿酸血症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内分泌二科的符合湿热蕴结型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清热利湿泄浊法治疗,对照组单纯基础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8周(4周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酸、中医证候积分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安全性指标,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评价两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血尿酸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血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血尿酸水平降低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83.33%,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总积分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NO水平比较:治疗组较治疗前升高NO水平(P<0.05);两组经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NO水平(P<0.05)。(6)血脂(TG、TC、LDL、HDL)比较:治疗后治疗组TG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经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TG水平(P<0.05),其余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在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结果均未见异常。结论:清热利湿泄浊法能降低湿热蕴结型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一定程度上调节一氧化氮和血脂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临床应用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武娜[5](2020)在《祛湿化浊方治疗湿热蕴结型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祛湿化浊方治疗湿热蕴结型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祛湿化浊方的有效性,以拓宽中药治疗该病的临床治病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自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张波名医工作室HUA的患者66例。将66例入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祛湿化浊方,对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西药别嘌醇片,4周为一个疗程,共观察8周。8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单项中医症状积分、血尿酸水平,以及体质指数、腰围等变化情况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服药前后肝肾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以及心电图的变化情况。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32例患者完成治疗,其中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和59.38%,经统计学分析(P=0.011<0.05),表明祛湿化浊方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别嘌醇片。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1)总积分比较:治疗8周后,两组总积分较前均有下降,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说明祛湿化浊方和别嘌醇片对湿热蕴结型HUA均有疗效,而祛湿化浊方疗效更佳。(2)单项积分比较:治疗8周后,治疗组各单项积分较前均下降(P<0.05),对照组渴不多饮单项积分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9项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对渴不多饮改善不明显,但对其他中医症状有改善作用。8周后组间比较头身困重、胸脘痞闷、烦躁、口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6项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祛湿化浊方在关节酸胀、渴不多饮、纳呆食少、便溏不爽、乏力、口腻方面效果优于别嘌醇片。3)血尿酸的疗效分析:经检验,治疗前两组血尿酸水平无统计学差异(Z=0.08,P=0.94>0.05)。治疗8周后,两组血尿酸水平较0周时有明显下降(P<0.05),8周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3.907,P=0.001<0.05),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有差异(Z=-2.873,P=0.004<0.05)。说明治疗8周后治疗组降尿酸效果优于对照组。4)腰围及体质指数变化:治疗8周后,治疗组腰围与BMI较前均有下降,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腰围与BMI较前无明显变化,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可以有效降低腰围及BMI。5)临床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患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的消化系统反应,但经对症处理,病情缓解,未影响整个研究进程。结论祛湿化浊方治疗湿热蕴结型HUA,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降低血尿酸水平,减轻体重,降低体质指数,疗效优于别嘌醇片,结果显示祛湿化浊方治疗湿热蕴结型HUA有效,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图0幅;表11个;参83篇。

原金星[6](2020)在《益气化痰利湿方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益气化痰利湿方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HUA)(气虚痰湿内蕴型)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均给予西药降压治疗,观察组在降压药物治疗基础上服用自拟益气化痰利湿方,共服用14天。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与血尿酸水平的改变。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对比:治疗后观察组主要症状(头如裹)和次要症状(气短、乏力、呕吐痰涎、心悸、失眠)积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除眩晕、胸闷以外其它症状积分无明显下降(P>0.05)。2.血压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压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3.血尿酸水平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病例血尿酸水平对比显示观察组血尿酸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4.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益气化痰利湿方能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头如裹、气短、乏力、呕吐痰涎等),显着降低患者血压、血尿酸,安全性良好好。

李丹[7](2020)在《加减四妙丸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三臂试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高尿酸血症(HUA)伴或不伴有痛风性关节炎(GA)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现有西药降尿酸副作用较多,新型药物尚未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药加减四妙丸、四君子汤联合苯溴马隆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提供科学的、有循证医学依据且副作用较轻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88例患者,经剔除后,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7例高尿酸血症(或伴有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以静脉血尿酸(sUA)水平540 μmol/L作为条件进行分层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和C组;对照组为A组苯溴马隆,观察组B为苯溴马隆联合健脾中药组(四君子汤),观察组C为苯溴马隆联合利湿中药组(四妙丸),所有中药制成颗粒剂,90天为1疗程,服药1-2个疗程。分为治疗期和随访期,分别于治疗期0时点及随后的每0.5月各访视一次;随访期每1.5月回访一次,即第4.5月,第6月。分别记录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1月、第2月、第3月及第6月的静脉血尿酸(sUA)、中医证候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观察疗效。同时随访停药1月后病情复发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静脉血尿酸(sUA)、尿酸排泄率(FEUA%)、肾功能情况及中医湿证评分、舌象特征、SF-36测评、体液分布情况、痛风急性发作频率等评价3组疗效差异。所得数据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高尿酸血症患者88例,对照组苯溴马隆组30例和观察组苯溴马隆联合四君子组30例,观察组苯溴马隆联合四妙丸组28例。入组后经审核,最终纳入有效病例共87例。1、两组患者降尿酸效果比较:组间sUA 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3.603,P=0.032);随着时间的发展,两组sUA在治疗后第1月呈显着下降趋势,组间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97,P<0.001);三组间比较在治疗后第2月的sUA达标率(sUA≤360 μ 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且联合中药的两组较单纯西药组达标率高,其中,苯溴马隆联合四妙丸组达标率最高。2、尿酸排泄分数方面: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内尿酸排泄分数(FEUA%)总体均呈上升趋势,组间效应(F=2.548,P=0.084)及时间效应(F=2.163,P=0.08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肾功能情况比较:三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血肌酐(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其他实验室观察指标方面:三组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治疗3月后,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方面,联合中药治疗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80,P=0.011),三组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其他观察指标:1)湿证方面:三组患者湿证总体呈下降趋势,三组患者的湿证水平不同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43,P=0.037),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30,P=0.006);2)舌象方面:三组患者各组间R、G、B、V、L、a的值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提示其色彩值较治疗前降低,即舌色及舌苔情况较治疗前改善;三组裂纹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655,P=0.033),且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44,P=0.022);各组苔色白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98,P<0.001);各组苔色黄白相兼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66,P=0.023);各组无苔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92,P=0.011);3)SF-36量表方面:三组患者的SF-36各项总分在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5),且在治疗后第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5)。三组患者的精力(VT)(F=3.257,P=0.043)及精神健康(MH)(F=4.88,P=0.01)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生理机能(PF)(F=4.121,P=0.018),VT(F=3.876,P=0.027),一般健康状况(GH)(F=3.451,P=0.039),近1年身体健康变化(HT)(F=12.249,P<0.001)评分组内各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情感职能(RE)评分在苯溴马隆联合四君子组的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效应显着(F=3.755,P=0.014);4)身体成分分析方面:苯溴马隆联合四君子组患者总体评分较治疗前稍有增高,提示该组患者的身体成分总体情况较前改善,其余两组则经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稍有下降。三组各组内身体节段水分(右上肢、躯干、左上肢)、体重、体脂百分比(PBF)、腰臀比(WHR)、腹围、内脏脂肪面积(VFA)、肥胖度、身体细胞量(BCM)、上臂围度、上臂肌肉围度、去脂体重指数(FFMI)、骨矿物质含量、体脂肪、体脂肪含量、身体质量指数(BMI)、脂肪量指数等方面在治疗不同时点段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去脂体重(F=2.527,P=0.049<0.05),肌肉量(F=2.651,P=0.041<0.05),和基础代谢率(BMR)(F=2.604,P=0.044<0.05)方面其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效应,主要表现在苯溴马隆组与苯溴马隆联合四君子组。6、痛风发作频率比较:苯溴马隆组经治疗后痛风发作平均天数显着下降,苯溴马隆联合四妙丸组发作频率较稳定。结论:通过对中药四妙丸及四君子汤联合苯溴马隆与苯溴马隆单纯西药治疗临床效果的对比可发现:1、三组药物治疗均可以达到降尿酸的目的。其中,四妙丸联合苯溴马隆组在治疗后1月血尿酸下降幅度最大,在治疗后的第4.5月和第6个月时两组药物的疗效差异明显,苯溴马隆组的血尿酸水平较低;但在sUA≤360umol/l的达标率方面,两组联合中药组的达标率较苯溴马隆组高;故须结合其他疗效指标及临床症状等综合评估治疗方案的疗效。2、肾功能方面:苯溴马隆组与苯溴马隆联合四君子组在治疗后的第3月至第6月尿白蛋白肌酐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苯溴马隆联合四妙丸组呈下降趋势,且痛风发作频率最低,提示苯溴马隆联合四妙丸组在降尿酸过程中的护肾作用。3、安全性方面:三组的白细胞计数(WBC)各个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中药的两组在治疗后第3月至治疗后第6月WBC呈下降趋势。其中,苯溴马隆联合四君子组WBC水平较苯溴马隆联合四妙丸组低。4、湿证方面:中药联合西药的两组患者的湿证积分相对于西药苯溴马隆组低,且苯溴马隆联合四妙丸组的湿证积分治疗前后呈下降趋势且较苯溴马隆组水平低,而苯溴马隆联合四君子组的湿证积分治疗前后未见明显下降。5、舌象方面:苔色白、苔色黄白相兼、舌质瘀斑、裂纹的改善可以从另一方面体现治疗效果,且中药联合苯溴马隆组较苯溴马隆组疗效佳。其中,苯溴马隆联合四君子组效果最优。6、SF-36方面:三组患者经治疗后,精神、身体健康方面得到改善,三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苯溴马隆联合四君子组的情感职能的差异尤为突出。7、身体成分分析方面:三组患者经治疗后,身体成分总分较治疗前增加,说明降尿酸治疗对于身体水分、脂肪、BMI等方面的改善至关重要。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体内水分的减少及体脂肪相关指标的增加。苯溴马隆联合四君子组效果最优,而苯溴马隆联合四妙丸组欠佳。因此,降尿酸治疗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应积极治疗。此外,中医药在降尿酸治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安全性较单纯西药治疗高,值得不断推广和继续深入探索研究。

刘豪[8](2020)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2~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476例。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应用抗血小板方案不同分为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d组243例,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替格瑞洛90 mg/bid组233例;以两组患者术前血尿酸值为基础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用药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尿酸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238),用药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替格瑞洛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623、20.367、14.01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口服替格瑞洛与口服氯吡格雷对ACS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影响仍有差异[β=-1.139,SE=0.249,Wald x2=20.903,OR=0.320,95%CI(0.196,0.522)];重复测量设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随着用药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用药组别与用药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6.201,P<0.05)。结论:替格瑞洛组较氯吡格雷组对ACS患者血尿酸水平影响更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更高,在用药3个月时血尿酸水平达高峰,需要临床医生重视血尿酸管理,建议患者至少要在用药1个月及3个月时复查血尿酸水平,便于及时调整用药与早期干预

欧兴林[9](2019)在《脱疽的不同证型与相关性观察指标、中医体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医“脱疽”辨证分型与肱踝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一般观察指标(性别、年龄、BMI)、相关性实验室检查指标(血脂四项、血流变学指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不同中医体质的差异或相关性,从而对临床上中医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提高临床医师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周围血管外科门诊、住院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33例,年龄范围为21岁89岁,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脱疽患者中医证型、体质情况,并对本病中医证型与体质、ABI、Bapwv及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探讨。结果:1、本研究共收入33例“脱疽”患者,经辨证分型分为五个主证组,寒湿主证10例,血瘀主证7例,气血俱虚主证6例,瘀滞毒腐主证6例,湿热主证4例。2、五个主证组间单侧最低ABI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五个主证分组间平均Bapwv值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五个主证组间平均Bapwv值非参数的两两比较,统计结果提示寒湿组主证组与瘀滞毒腐主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且寒湿组主证组秩均值小于瘀滞毒腐主证组秩均值,而其余各组间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将33例脱疽患者按Bapwv均值≥1400cm/s归为为硬化组,Bapwv均值<1400cm/s归为非硬化组,探究动脉硬化与五个主证相关性。不能认为研究对象中Bapwv均值分组与主证有关(P>0.05)。4、研究对象中,五个主证与男女性别无关(P>0.05),将脱疽患者分为男女两组,行男女两组平均Bapwv值、单侧最低ABI指数比较:男女两组组间的平均Bapwv无显着性差异,P>0.05。男女两组组间的单侧最低ABI无显着性差异(P>0.05)。5、脱疽患者中Bapwv均值、单侧最低ABI与各项指标相关性:经统计分析提示,血尿酸与平均Bapwv有正相关关系(r=0.492,P=0.004)。年龄与平均Bapwv有正相关关系(r=0.671,P<0.01)。同型半胱氨酸与平均Bapwv有正相关关系(r=0.39,P=0.025)。红细胞压积与平均Bapwv有负相关关系(r=-0.438,P<0.01)。脱疽患者单侧最低ABI指数与相关观察指标相关性:年龄与单侧最低有正相关关系(r=0.163,P=0.014)。6、五个主证组间血脂相关观察、BMI指数指标比较:统计分析提示五个主证组间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BMI<24患者赋值为0,24≤BMI<27患者赋值为1,BMI>27患者赋值为2。经统计分析尚不能认为研究对象中BMI分组与主证存在相关性(P>0.05)。7、五个主证分组间血液流变相关观察指标比较:统计分析提示五个主证组间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五个主证分组间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比较:统计分析提示五个主证组间血尿酸相关观察指标、同型半胱氨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中医体质与脱疽主症比较:经统计分析,尚且不能认为中医体质分型间脱疽五种主症发生有相关性(P>0.05)。结论:1、中医“脱疽”主证分型中,以单侧最低ABI或可作为寒湿主证、血瘀主证与其余主证的辨证分型客观指标之一,但需进一步证实。2、中医“脱疽”辨证分型中,五个主证与下肢缺血程度并非有严格的密切联系,随着疾病的转归,下肢缺血程度好转,单侧最低ABI有升高趋势。3、本研究观察到ABI与年龄有正相关性,但仍需进一步求证。4、诊断为中医“脱疽”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Bapwv值或可作为滞毒腐主证与寒湿主证的辨证客观指标之一。5、中医体质为气虚质的人群较其他体质人群可能更容易患“脱疽”。本研究发现诊断为“脱疽”患者中,Bapwv值与年龄、血沉、同型半胱氨酸为正相关,但仍需进一步证实。

陈芝燕[10](2019)在《加味五苓散治疗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应用加味五苓散治疗痰浊阻滞型高尿酸血症患者,探讨其对尿酸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等)的作用,为中医药防治高尿酸血症及其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临床借鉴。方法:选取84例痰浊阻滞型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加味五苓散,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苯溴马隆片,两组均治疗12周,停药后随访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变化,检测其安全性指标(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计算中医证候评分。且于治疗前后及停药后检测血尿酸(UA)、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FBG、2hPBG)、同型半胱氨酸(Hcy)、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计算BMI指数。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12周后,治疗组在改善倦怠乏力、脘腹痞胀、胸闷不畅、头昏嗜睡、口苦口腻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4周、8周后,两组U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12周后,两组UA水平降低无明显差异(P>0.05);停药4周后,两组UA水平较停药前无明显回升,停药12周后,两组UA水平较停药前及停药4周后有所回升,且治疗组回升低于对照组。3、治疗12周后,治疗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P>0.05);停药12周后,治疗组TC、TG、LDL-C水平较停药前无明显回升。4、治疗12周后,治疗组FBG、2hPBG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P>0.05);停药12周后,治疗组FBG、2hPBG水平较停药前无明显回升。5、治疗12周后,两组Hcy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停药12周后,两组Hcy水平均无明显回升,且治疗组停药后Hcy水平低于对照组。6、治疗12周后,治疗组BMI指数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P>0.05);停药12周后,治疗组BMI指数较停药前无明显回升。7、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是87.5%和9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疗程初期及中期(4周及8周),苯溴马隆片降尿酸的效果更好,后期(12周)及停药后加味五苓散的降尿酸效果更佳,且尿酸水平不易回升。2、加味五苓散能有效降低痰浊阻滞型高尿酸血症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指标(BMI指数、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降低其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肾脏病Ⅲ~Ⅳ期伴高尿酸血症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与高尿酸血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慢性肾脏病与高尿酸血症定义与诊断
        1.1 慢性肾脏病定义及诊断沿革
        1.2 高尿酸血症定义诊断及分型
        2.慢性肾脏病与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
        2.1 高尿酸血症国内外流行病学
        2.2 慢性肾脏病国内外流行病学
        3.尿酸盐的生物作用概述
        3.1 尿酸的生成、排泄及生理功能
        3.2 HUA致病机制
        4.发病机制及治疗概述
        4.1 慢性肾脏病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
        4.2 慢性肾脏病伴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5.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尿酸血症中医研究进展
        1.中医对高尿酸血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1.1 古籍文献对高尿酸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对高尿酸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2.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药临床研究
        2.1 证型体质研究
        2.2 临床治疗研究
        3.单味中药降尿酸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排标准
        1.4 临床数据收集
        1.5 统计方法
    2.研究结果
        2.1 患者基本资料
        2.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3 不同血尿酸水平分组间各检查指标情况
        2.4 慢性肾脏病Ⅲ~Ⅳ期患者血尿酸的相关因素探讨
    3.讨论
        3.1 患者基本情况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3 CKDⅢ~Ⅳ期合并HUA的相关因素分析
        3.4 绪论
    4.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资料收集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痛风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分布
        3.2 中医各证型组间的分布特点
    4 小结
研究二: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试验设计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入组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项目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入组脱落情况及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结果分析
        3.3 实验室指标比较
        3.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和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和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冠心病合并HHcy中医证型与Hcy水平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CHD合并HHcy的认识
        1. 中医学对CHD的认识
        2. 中医学对HHcy的认识
        3. CHD与HHcy的中医联系
        4. CHD合并HHcy的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Hcy及其与CHD关系的认识
        1. Hcy的研究概述
        2. 现代医学对HHcy与CHD关系的认识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研究
        2. 两组冠脉病变特点比较
        3. 两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
        4. CHD合并HHcy患者中医证型与血Hcy水平
        5. CHD合并HHcy患者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
        6. CHD合并HHcy患者血Hcy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讨论
        1. CHD合并/不合并HHcy一般资料的比较
        2. CHD合并/不合并HHcy对冠脉病变影响的比较
        3. CHD合并/不合并HHcy在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上的差异
        4. CHD合并HHcy中医证型与血Hcy水平的关系
        5. CHD合并HHcy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6. CHD合并HHcy血Hcy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表
个人简历

(4)清热利湿泄浊法治疗湿热蕴结型男性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入组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一般资料
        3.3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价
        5.1 血尿酸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3 合并用药
    6 统计分析
结果
    1 病例入选及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比较
    3 疗效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比较
        3.2 两组血尿酸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4 两组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NO水平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TG、TC、LDL、HDL)比较
    4 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HUA的认识
    2 湿热蕴结型HUA的病因病机
    3 清热利湿泄浊法立法依据
    4 组方来源及分析
    5 药物作用及相关药理研究
    6 结果分析
        6.1 血尿酸临床疗效分析
        6.2 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临床疗效分析
        6.3 NO疗效分析
        6.4 血脂(TG、TC、LDL、HDL)疗效分析
        6.5 安全性分析
    7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尿酸血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症候量化表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5)祛湿化浊方治疗湿热蕴结型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病例选择标准
        1.1.4 研究方法
        1.1.5 治疗方法
        1.1.6 疗效观察指标
        1.1.7 疗效评定标准
        1.1.8 安全性评定
        1.1.9 统计方法
    1.2 研究结果
        1.2.1 基本资料
        1.2.2 中医证候疗效
        1.2.3 中医症状积分
        1.2.4 两组血尿酸比较
        1.2.5 降尿酸疗效比较
        1.2.6 体质指数及腰围比较
        1.2.7 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血常规主要项目比较
        1.2.8 不良反应
        1.2.9 对祛湿化浊方治疗湿热蕴结型HUA有效性评价
    1.3 讨论
        1.3.1 对湿热蕴结型HUA病因病机的认识
        1.3.2 导师自拟祛湿化浊方的组方依据及配伍特点
        1.3.3 疗效分析
    1.4 问题及展望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高尿酸血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药学对HUA的认识
        2.1.1 病名溯源
        2.1.2 病因病机
        2.1.3 中医辨证分型的特点
        2.1.4 治法荟萃
    2.2 现代医学对HUA的认识及研究
        2.2.1 HUA的概念及危害
        2.2.2 发病机制
        2.2.3 相关并发症
        2.2.4 治疗方法
    2.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中医症状积分量表
附录B 祛湿化浊方治疗高尿酸血症临床研究患者登记表
附录C 主要食物嘌呤含量及主要营养成分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益气化痰利湿方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2.一般资料
    3.治疗方案及疗程
    4.观察指标
    5.疗效判定
    6.统计分析
    7.研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3.理化指标比较
    4.安全性观察指标
    5.不良反应观察
讨论
    1 对老年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认识
    2 益气化痰方的作用机制
    3 课题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
    4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加减四妙丸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三臂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高尿酸血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1.1 高尿酸血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1.2 高尿酸血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2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治疗新进展
        1.2.1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治疗中医进展
        1.2.2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西医治疗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暂停标准
        2.1.6 中止标准
        2.1.7 不良事件
        2.1.8 脱落标准
        2.1.9 脱落处理
        2.1.10 剔除标准
        2.1.11 患者入选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分组方法
        2.2.2 干预措施
        2.2.3 疗程
        2.2.4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见附录1)
        2.2.5 数据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研究对象的临床基线资料
        2.3.3 主要观察指标结果
        2.3.4 次要观察指标结果
        2.3.5 三组患者的湿证变化趋势
        2.3.6 三组患者的舌象结果
        2.3.7 三组患者SF-36量表评分结果
        2.3.8 身体成分分析结果
        2.3.9 痛风发作率情况
        2.3.10 安全性检查指标资料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降尿酸的结局指标
        2.4.2 西药的安全性
        2.4.3 中药的“祛湿、抗炎”作用
        2.4.4 高尿酸血症与舌象
        2.4.5 高尿酸血症与SF-36
        2.4.6 高尿酸血症与身体成分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脱疽的不同证型与相关性观察指标、中医体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西医学疾病诊断标准
        2.1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诊断标准
        2.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诊断标准
        2.3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形成下肢动脉血栓导致下肢缺血缺氧诊断标准
        2.4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诊断标准
    3 脱疽中医诊断标准
    4 中医体质判定
    5 “脱疽”病例纳入标准
    6 排除、剔除标准
        6.1 病例排除标准
        6.2 病例剔除标准
    7 研究方法
        7.1 观察指标
        7.2 测量方法及判定标准
    8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临床研究结果
    1 脱疽证型相关研究结果
        1.1 纳入研究“脱疽”一般描述
        1.2 脱疽患者中单侧最低ABI、平均Bapwv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
        1.2.1 五个“脱疽”不同证型组间单侧最低ABI、平均Bapwv数值差异性比较
        1.2.2 脱疽患者动脉硬化组与非动脉硬化组相关性研究
        1.2.3 脱疽患者中最低单侧ABI与相关观察指标相关性分析
        1.2.4 脱疽患者中Bapwv均值与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1.3 五个“脱疽”不同证型组间年龄的差异性比较
        1.4 五个主证组间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的研究
        1.4.1 五个主证组间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的差异性比较
        1.4.2 五个主证组与BMI分组相关性研究
        1.5 五个主证分组间血液流变相关观察指标比较
        1.6 五个主证分组间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比较
        1.7 脱疽患者中男女性别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
        1.7.1 脱疽患者中男女组患者Bapwv均值、ABI指数差异性对比
        1.7.2 脱疽五个主证组间性别的相关性比较
        1.8 脱疽主证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第三章 分析讨论
    1 中医对脱疽认识
    2 脱疽患者与ABI、Bapwv分析
        2.1 肱踝指数(ABI)与中医相关认识
        2.2 ABI相关研究结果
        2.3 脱疽与ABI相关研究讨论
        2.4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中医相关认识
        2.5 Bapwv相关研究结果
        2.6 脱疽与Bapwv相关研究讨论
    3 脱疽患者与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分析
        3.1 血脂相关观察指标与中医相关认识
        3.2 BMI与中医相关认识
        3.3 脱疽患者中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研究结果
        3.4 脱疽与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4 脱疽患者血流变学分析
        4.1 血流变学相关指标与中医相关认识
        4.2 脱疽患者中血流变学相关指标研究结果
        4.3 脱疽患者血流变学观察指标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5 脱疽患者与血尿酸分析
        5.1 血尿酸与中医相关认识
        5.2 脱疽患者中血尿酸研究结果
        5.3 脱疽患者血尿酸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6 脱疽患者与同型半胱氨酸分析
        6.1 同型半胱氨酸与中医相关认
        6.2 脱疽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研究结果
        6.3 脱疽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7 脱疽患者与性别差异的分析
        7.1 男女性别差异的中医相关认识
        7.2 脱疽患者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8 脱疽”患者与中医体质分析
        8.1 中医体质相关认识
        8.2 脱疽患者中中医体质研究结果
        8.3 脱疽患者中中医体质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第四章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加味五苓散治疗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高尿酸血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2 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及退出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比较
        3.2 疗效指标观测
        3.3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加味五苓散方药探讨
    2 五苓散的现代临床作用
    3 纳入标准中血尿酸值的解析
    4 对照药物苯溴马隆的选用
    5 研究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肾脏病Ⅲ~Ⅳ期伴高尿酸血症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相关研究[D]. 赵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洋.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冠心病合并HHcy中医证型与Hcy水平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探讨[D]. 王梦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清热利湿泄浊法治疗湿热蕴结型男性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观察[D]. 郝金玲.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5]祛湿化浊方治疗湿热蕴结型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武娜.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益气化痰利湿方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观察[D]. 原金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加减四妙丸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三臂试验[D]. 李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影响的对比研究[D]. 刘豪.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脱疽的不同证型与相关性观察指标、中医体质分析[D]. 欧兴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加味五苓散治疗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观察[D]. 陈芝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