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尺度”与“尺度”分析

地图的“尺度”与“尺度”分析

一、地图“比例”与“比例尺”的辩析(论文文献综述)

焦义鹏[1](2021)在《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壤结构破坏,是限制农业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本研究以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李峪土石山区小流域为例,基于ENVI5.1提取李峪小流域2014年10月13日、2016年9月29日、2018年11月1日和2019年10月28日4期的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一步利用二分法估算4期的植被覆盖度(FC),揭示了小流域FC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降雨、气温、地形和土地利用等角度对FC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李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果进行分析;通过Mike SHE和Mike11模型耦合模拟研究区的降雨洪水情况;基于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利用Arc GIS10.0估算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研究区的NDVI和FC总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年的FC的分布呈现从西南向东北增大的趋势。2014、2016、2018和2019年4期平均FC分别为:0.2235、0.6735、0.3919和0.2092,2016年植被改善明显,增长幅度最大,为201.34%;2018年FC较2016年下降了41.81%;2019年受严重干旱和人为因素的影响,2019年的植被较2016年退化明显。(2)研究区的FC与降雨、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有密切的关系。FC与降雨的关系较为密切,相关系数为0.6468,与气温之间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仅为0.3825;地形因子对不同种类植被的影响不同,油松适宜种植在大于45°的东坡,封禁在坡度为20°-35°的西坡和西北坡生长较好,山杏在高坡度的东北坡、东坡、南坡等阳坡FC较高,经济林FC较高值在大于45°的西坡和西南坡;水域、林地、草地、耕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流域FC的关系为正相关,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流域FC的关系表现为负相关。(3)经水土保持措施的修复,流域土壤侵蚀由中度转为微度和轻度侵蚀。流域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年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377 t/km2、476.09 t/km2、208.73t/km2,均为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且流域内无中度以上侵蚀强度。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之前流域内年均侵蚀模数为2670 t/(km2·a),主要为中度侵蚀,说明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流失抑制方面发挥了有力的作用。(4)不同重现期暴雨条件下,洪峰流量随时间推移增加幅度逐渐增大。5年一遇暴雨条件下,2016较2014和2018较2016洪峰分别减小30.89%和44.76%,2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分别减少46.54%和56.08%,5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分别减少29.23%和37.72%,10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分别减小21.52%和29.37%,20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分别减小6%和10.00%。(5)研究区经济、生态和社会指标得分及综合效益得分逐年增高。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经济效益得分分别为0.0066、0.0412和0.2098,生态效益得分分别为0.1189、0.3361和0.3681,社会效益得分分别为0.0398、0.1371和0.2004,综合效益得分分别为0.0749、0.226和0.295。表明水土保持措施给社会、生态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

李梅[2](2020)在《数学图表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颁布,科学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生物学教学中数学图表是考查科学思维常用的方式之一,而国内外研究中数学图表教学主要集中在高中数学图表题解题技巧方面,在初中阶段数学图表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及其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的研究很少。尽管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并不复杂,但数学图表在教学及教学评价中应用在不断增多,因此,本文对初中生物学教学及评价中的数学图表进行分析,总结数学图表的教学策略,探讨初中生物学数学图表教学的教育价值。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数学图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研究问题:如何挖掘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数学图表内容,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策略突出生物学数学图表的教育价值?同时分析山东省现行的3版《生物学》教材、“生物圈中的人专题”及近3年山东省生物学初中学业水平检测试题中数学图表的内容,对教材及教学评价中数学图表的呈列方式、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接着依据调查现状、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教材内容等,针对目前初中生物学数学图表教学中的问题,从认知规律角度提出了数学图表培养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然后通过访谈、课堂观察、试卷分析进行教学实践,验证了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最后对本研究在实施对象、实践时间、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展望。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初中生物学中数学图表的类型主要包括数字表格、坐标图和少量的百分比率图,在教学中可以学生提高图图转化、图文转换、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初中生物学中数学图表教与学的过程整体较好,学生辨识、分析图表的能力有待加强,教学内容还需依据学情及教师教学能力进行挖掘;有效的数学图表辨析策略是:认识数学图表→解读要素内容→数据描述分析→归纳生物学意义;有效的数学图表绘制策略是:明确绘制内容之间的联系→设计数学图表→绘制检查数学图表→辨析数学图表;数学图表教学策略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推理、批判、创造性等科学思维能力。

张芳明[3](2019)在《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四川藏区城镇廊道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四川藏区城镇空间结构生态优化机制研究”(批号:51578454)的资助下展开的。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的转型期,如何统筹好“山水田林湖草”等生态空间,引导城镇走向可持续化集约发展道路,是当下城镇发展的热门话题。作为全国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可持续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是四川藏区的必经之路。近年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大量资金流的注入,并处于城镇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发展的需求,大量人工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与此同时,这种变革给千百年未曾有过重大人工干扰的四川藏区自然生态格局带开了冲击与诸多不稳定因素,例如景观破碎化严重,自然生态廊道被阻、生境情况恶化等。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展开研究。从探究四川藏区自然生态格局与城镇发展现状入手,利用叠加分析法,发现川藏廊道系统现状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落实在空间上即为城镇发展对建设空间的需求和生态效益发挥对生态空间的需求,从而提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问题导向。问题具体表现在生态资源整合、现状规划建设、后期实施管控,针对这三方面问题:首先,量化分析生态资源。基于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综述,本文从生态基础设施(英文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详见1.5小节释义)的视角入手,对川藏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空间尺度、生境类型、景观类型、网络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提取与分析。从而建立了区域—县域—镇域、建成区多尺度体系,并利用MSPA、综合网络分析等方法,分别从中提取出不同生境中的核心区、桥接区、孤岛等七种景观类型,并通过进一步通过网络评价发现不同尺度中生态格局的具体症结所在。接着,规划组织廊道结构。以生态基础设施的分析与提取为生态蓝本,运用最小累积成本法,经过筛选生态枢纽、识别潜在廊道、构建网络结构,构建了区域——县域——镇域、建成区层层密织的廊道网络系统,并通过叠加法量化了人与自然产生矛盾的空间点位。而后以网络系统结构为骨架,分别从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三个方面,对四川藏区区域——县域——镇域、建成区廊道系统进行进一步的规划组织与空间优化,层层渐进的缓解了廊道空间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而构建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廊道系统”。最后,提出实施管理策略。针对四川藏区,从优化区域约束框架、县域细化管控模式、镇域深化设计引导三方面,相应提出了具有适地性的实施策略与管理策略。

南楠[4](2018)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文中提出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承担着统筹安排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各类绿地的重要功能,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城市绿地被其他类型的建设行为侵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情况不佳,影响城市绿地发挥生态和服务功能。而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是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改善规划实施的重要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质性研究法、深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四种方法,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情况和部分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对城乡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管理、园林建设管理等方面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进行访谈,并对城市绿地未成功实施的典型案例进行回溯性分析,综合提出研究结论。论文认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是一个以相关法律法规等为实施依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实施内容,有关制度和实施运作机制为实施方式的体系。论文从“一致性”评估思路出发,总结提出法律法规体系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基础性要求,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分类、内容要求特征、表达形式特征和强制性特征。从“执行力”评估思路出发,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过程维度分析,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方式归纳为三项核心制度和四个实施运作机制,总结了完备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公正性四种基本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是是基于规划对比和实施过程分析等基本方式,对已经实施一段时间或实施期满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结果、实施过程等方面内容开展的评估评价工作,目的是通过评估查找问题和不足,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最终推进规划实施、实现规划目标。其基本理论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价值选择、目标、任务、原则、对象、内容、指标和评估途径等内容。针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核心内容,即评估对象、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论文提出以“建设管控状况”(结果评估)和“实施制度机制”(过程评估)为基础性评估对象:其中,建设管控状况评估以“目标—方案一致性”为评估内容,按照性质、数量、结构、位置、边界五种类型进行评估;实施制度机制评估以完备性、合法性、有效性、公正性为评估内容,并针对以上内容提出了评估指标和评估途径。此外,本论文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发展策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策略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组织策略建议。本论文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体系的论述,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理论和方法的论述,特别是对于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的系统性构建,具有创新性;同时,研究也为构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制度,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提供了借鉴参考。

申起明[5](2018)在《明代风水集成之作《地理人子须知》辩证解读》文中研究说明《地理人子须知》是一部研究风水的经典着作,作者徐善继、徐善述兄弟二人将40年的游历、实践结合历代先贤们的经典,汇编整理成书,几乎将明代以前的主要风水着作都梳理一遍,书中有关于山形水势有一千一百多幅插图,有详尽的真实风水案例。不仅对自身的堪舆实践作了总结,也是对明朝以前历代风水学的一次梳理,涉及面广泛。即使在今日,对于探索园林风水之真谛仍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地理人子须知》中的有关地形选址的方法、环境吉凶的判断方法等同样适用于现代环境管理与规划。本文通过对《地理人子须知》文本的分析,借以了解中国古代的风水与环境选择的思想,并从造园学、景观生态学、美学等方面对其风水理论做出综合分析。总结《地理人子须知》风水理论当代价值,为当代环境的建造及环境保护提供借鉴意义。在总结《地理人子须知》全书中龙、砂、穴、水地理四科的基础上,结合书中对立向的认知,归纳出三种类型的理想风水格局:负阴抱阳——最基本的风水格局,四神兼备——最标准的风水格局,层层缠护——最尊贵的风水格局。另外坐朝、对景以及水口做法也是景观中十分重要的原则,风水手法的呼相喝形也是景观设计和营造中的重要方法。吉形对于人心理的不间断暗示是其产生作用的方法。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形和意,使得环境景观更加美观和中国化。本文力求透过重重迷雾,找出风水最质朴的环境理念,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发掘风水对当今在建设开发和环境改造中有意义的应用和借鉴。

张玲玲[6](2017)在《兰州城市在不同地形条件下扩展的时空过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城市,在西北地区处于“座中四连”的重要位置。它是华东、华北地区通往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更是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重要节点城市,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要的交通、经济、军事等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兰州市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不同于平原城市,兰州市建成区处于河谷盆地范围之内,城市的扩展受河谷地形的限制。研究城市扩展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时空特征,可以量化城市扩展对不同地形条件的的占用情况,以合理利用城市地形条件。本文选择兰州市主城区所处的河谷盆地以及盆地周围的部分山地作为研究范围,首先结合多源高清影像提取建成区实体范围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利用高精度数字线划数据得到DEM,以此为基础得到地形综合指数和城市地貌单元;之后分析了近60年建成区时空变化特征、不同地形综合指数下的景观格局变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情况、城市各地貌单元的地形复杂度、单一地形因子和地形综合指数与建成区扩展间的关系。所得的结论如下:(1)将研究区划分为不同地貌类型,并分析了各地貌类型的地形复杂程度。通过结合高程和坡度得到研究区的25种地貌类型:最广泛的地貌类型为平滩地,面积为49.31km2,占总面积的22.5%。陡坡滩地面积最小,仅有0.33km2。平坦台地、微斜台地、缓坡滩地、缓坡二级阶地、缓坡台地、中坡滩地、中坡二级阶地、中坡台地、陡坡二级阶地、陡坡台地等10类地貌单元总面积和不到研究区的11%。通过计算不同地貌单元内的地形复杂度,发现随着高程和坡度的增大,从平滩地到陡坡台地区域地形条件复杂面积增加。平滩地、平坦二级阶地、平坦三级阶地和微斜滩地内地形条件为“优”“良”的面积占“优”“良”区域总面积的96%以上,是城市建设理想区域。(2)分析了近6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表明,“三荒”地和耕地是城市用地的主要来源,两者一共转出了73.8km2,对城市化面积的贡献率超过了75%。在城市化后的土地类型中,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分别占城市化面积的48.94%和17.25%,转入面积为47.53km2和16.76km2。(3)分析了景观格局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时空变化特征。从景观格局的分析看出,1961-2015年建成区整体形状变化不大、聚集度和连通性上升、破碎度降低。从不同地形条件区域看,地形条件从“优”(高程、坡度和起伏度都较低)到“复杂”区域(高程、坡度和起伏度都较高)聚集度和连通性指数逐渐下降,破碎度指数逐渐升高。周长面积分维数也逐渐升高,表示形状越来越复杂,其中在地形复杂区域内景观形状指数接近1.5,景观形状最不稳定。(4)分析了土地利用扩展斑块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时空变化特征。1961-2015年间扩展斑块类型以外部延展型斑块为主,内部填充型斑块次之,新生型斑块最少。外部延展斑块在各个地形条件下分布均多于其他两种类型;内部填充型斑块在地形条件复杂区域仅有0.2km2,不足总面积的2%,容易受到地形的影响;新生型斑块却突破地形条件,在地形条件较复杂和复杂区域面积为3.54km2,占总面积的60%。(5)分析了城市扩展在不同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下的时空变化特征。从城市扩展在各高程内的情况看,2015年一级到三级阶地内建成区面积已达到130.45km2,占阶地总面积的70%以上。建成区在2000年以后四级和五级阶地内呈现较快发展,年均扩展速度从0.12km2/a增加到了0.42km2/a;从城市扩展在各坡度内的情况看,2015年建成区在平地、微斜平地和缓坡三个区域的面积分别为97.84km2、15.75km2、15.73km2,占这三个区域总面积的70%以上。中坡和陡坡在2009-2015年共增加面积3.23km2,占此区域内54年总增加面积的30%;从城市扩展在各起伏度内的情况看,较低起伏度区域内建成区面积增加最多,为41.55km2。较高和高起伏度区域增加面积分别为28.08km2和18.86km2,不超过研究区总面积的20%,并不是城市扩展的主要区域。(6)分析了不同等级地形综合指数下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从城市扩展在各地形综合指数内的情况看,地形条件为良和较复杂区域是建成区主要所在地,年均扩展速度也高于其他区域,分别为0.52km2/a、0.55km2/a。地形条件为优区域内扩展速度在2000年以前持续上升,之后再波动下降。地形条件一般区域年均扩展强度为0.25km2/a,仅高于地形复杂区域。54年间地形复杂区域内建成区年均扩展强度为0.08km2/a,面积从0.83km2增加到5.37km2。

冯雪冬[7](2015)在《宋代笔记词汇研究》文中提出宋代社会是我国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交往等各领域全面繁荣。尤其是理学的兴起,标志着传统思想文化的革新。社会的发展,必然推动语言前进的步伐。从而,宋代成为汉语史上的关键一环,是汉语古今转变和文白此消彼长的关键时期,由此,汉语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社会上一切细微变化,也无一遗漏地反映在当时的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上面。然而,保存下来的宋代口语文献与其时代地位相比较而言却显得十分逊色,这对於学术研究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宋代笔记文献数量庞大,反映面广泛,语言文白夹杂,又多有作者精心考辨的材料,无疑令後人足以用来从各自角度汲取、利用,并加以发挥。史学家藉以证史实、补阙失,文学家藉以窥测文坛之面貌、汲取文学思想,文化学者藉以深入当时社会生活、采各地民风,语言学家则可以此为语料勾勒一时代之语言面貌、整理语言研究的零散成果、归纳语言研究的理论方法,扩大语言研究的视野。这决定了我们的研究思路:以宋代笔记文献为基础语料,以汉语词汇发展史为研究视野,以宋代笔记词汇研究为中心,以语言、历史、文化、文献等领域的综合研究为旨归。我们的研究是在封闭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选定宋代笔记文献中各类词汇的词语考释、词汇系统、词汇理论和词汇价值的研究;是由选定笔记覆盖至其他笔记文献,进而,结合历代文献语料的词汇史研究;是以词汇学为中心,部分地延伸至历史、文化、文献等领域的综合研究。宋代笔记文献语料,考证与行文材料并举,通语与方言材料同现,共时与历时材料互证,零散与系统研究共存,在汉语史研究上无疑弥足珍贵。就词汇而言,宋代词汇的共时层面,是古今中外、文白雅俗历时沉淀的堆叠。浩瀚纷繁的宋代笔记文献中保存了当时语言中大量的新词新义、方俗词、宗教词、外来词、熟语和日常口语词,弥补了宋代口语文献数量上的不足,与《朱子语类》、禅宗语录等语料在语体上形成互补。针对语料特徵,我们确立了利用宋代笔记文献从事词汇研究所坚持的原则:以文献学的眼光看待词汇问题;正确认识宋代笔记中口语成分;围绕生活习俗进行俗语词汇研究;词语考释注重词义演变、成词理据和定型过程的描摹和解释;方言、俗语研究的过程中,兼顾现代汉语方言的溯源工作。我们所进行的是从词汇考释到词汇系统,从事实描摹到方法论总结,从理论分析到实际应用的逐层深入的研究。词语考释的工作需要以个体为基础分类进行。宋代笔记中的新词、新义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工商业的繁荣,科举制度的完善,军事防御的内忧外困,在词汇中都有充分地体现。同时,新词、新义的内容也是宋代帝王将相的衣食住行,精英文化阶层的讲摩之风,形式各异的民间习俗等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总体看来,宋代笔记中的新词新义在语言学上的主要特徵体现在新义新词、旧义新词并存,类推造词形成系列词群,语言规律外的动因促进新词、新义的产生等几个方面;方俗词语考释既有词义及词义演变的考探,又有立足语言本身,认字辨音,参照史实,考证词语原形,揭示成词依据,追溯词汇衍生的脉络的词汇理据的解析。既有宋代方言词的考察,又有对现代北方方言词语的溯源。同时,从部分词语入手,展现了岭南地区人群概貌、物产工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际信仰等独特的风土人情;至宋代,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已有漫长的历史,“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已经形成,其间,大量的宗教词汇、外来词词汇得以沉淀。宋代笔记中既有佛、道专用词汇,又有经历从一般中土文献到佛道文献,再到中土文献中的一般词汇。专用词汇由於语体的限制,意义相对单一,即便有引申也是发生在宗教环境内部。一般词汇词义的发展,实现了跨越宗教环境的引申,多半是中土词汇经过宗教熔炉提炼後而发生的两次词义“改造”。另有部分词汇是在佛道文化影响下产生并完成的词义演变。笔记中外来词汇体现了来源多样性的特徵,有伴随佛教传入者,有来自其他外国语者,有来自少数民族语言者;宋代笔记中的熟语材料十分丰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成语、谚语、惯用语和行话隐语。成语、谚语、惯用语的定型过程,以及文人隐语、民间隐语的不同特徵,体现了汉语文白雅俗对立、相融、互动发展的趋势;宋代笔记虽然以文言为主,然而,文白夹杂,其中包含大量反映日常生活的常用口语词,反映了汉语口语词发展的状态,提供了口语词的层次信息。归纳笔记文献中的日常口语词群,剥离客观存在的词汇层次,是词汇系统研究的需要,而且,断代的日常口语词汇层次研究与常用词演变研究可以互为补充。口语词层次研究是词汇断代、归类、探源、考辨、求理、综合的全面考察。我们以此为方法,进行了宋代笔记亲属称谓和人体名词的词群层次的个案研究。词汇理论的研究是在词汇考释基础上进行的。一方面我们归纳了宋代笔记作者考证材料中的词汇学研究方法,因声求义、求证方言、钩沉古注、认字辨音、追求语词源流、探究理据、古今对比、二重证据等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法,在考证语料中都有体现;另一方面,结合我们的研究结论,尝试揭示了几条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天人合一”“文如其人”观念与词义引申,“喜怒形於色”与身体行为短语的词汇化,语言俗解与词义演变,以及语言的对称性与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等。对宋代笔记来说,其中的词汇研究必然为笔记文献整理提供语言学上的依据。我们以词汇研究结论为依据,结合调查的已整理的笔记材料,指出了其中因不明词义,词形相近而意义相关,不明词或词形产生时代而导致的误点、误校和漏校问题。同时,宋代笔记词汇研究也具有极大的辞书学研究价值,在大型语文辞书编纂、修订中的词条收录、义项设置、引证释义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于斌[8](2013)在《农用地健康评价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市部分县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土地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还对大气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等地球表层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影响从广度与深度上不断加强,特别是近世纪以来,诸多全球性重大问题不断出现。地球表层正面临着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丧失、大气化学成分改变、渔业衰退、气候变化等问题。其中,尤以农用地生态环境污染及其对人类健康危害倍受关注。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河南省东北部濮阳市以金堤河流域农用地生态健康评价为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区土地肥力、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灌溉水污染,以及运用不同分类方法的评价结果和农用地污染对人体产生的危害进行评价,最后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提出全理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农用地肥力质量评价。根据土壤肥力与耕地产力之间关系,即在一定范围内土壤肥力增长与作物反应或作物产量呈现出相关性,进一步确定各肥力常数值、标准值、极限值。为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对土壤肥力指标权重干扰,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值。利用拟合隶属度经验公式,计算研究区采样点肥力隶属度值;再运用模糊数中加乘法原则,计算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值。根据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值大小,并参考水稻土、红壤、潮土和黑土四大类型的土壤肥力质量分级建议方案,研究区土壤样点肥力综合指数均在6以下,多数土壤样点肥力处于中等级别与贫瘠之间,接近于土壤养分贫瘠或较贫瘠状态。(2)农用地灌溉水污染评价。根据对子路堤(入境处)和贾垓桥(出境处)两个过水断面的全年动态观测,入境处化学需氧量年平均含量34.69(毫克/升),呈现整体幅度减小趋势;出境化学需氧量年平均含量32.29(毫克/升),相对入境化学需氧量变化趋势减少明显;从全年平均化学需氧量含量变化趋势来看,平均含量变化呈现增大趋势。入境氨氮月平均含量1.11(毫克/升),出境氨氮年平均含量1.09(毫克/升),出入境氨氮含量都表现出整体减小趋势;月平均净增加含量也保持着与出入境氨氮量变化相类似的特征,呈现出总体微弱减小趋势。基于氨氮、化学需氧量等11项指标的灌溉水质量评价,灌溉水质量综合平均污染指数为0.50,污染程度属轻度污染级别。(3)农用地大气污染评价。根据研究区大气自动监测仪对研究区地表大气进行全天候检测,二氧化硫平均值0.0261mg/m3,全年呈现总体增大变化趋势;氮氧化物(包括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平均值0.09059mg/m3,全年呈现整体稳定增加趋势;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0.1539mg/m3,从全年变化来看呈现整体减少趋势。基于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为主要指标的空气质量定性评价指数为0.877,空气质量级别为良。(4)农用地重金属污染国标评价。农用地环境标准参考国家土壤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单项污染评价以国家土壤环境标准值作为参比值,为了反映特定区域分异性与重金属污染程度,选择单项污染物实测值与评价标准值来计算单项污染指数,依据土壤环境质量等级标准进行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pH>7.5)和土壤有机物污染指数(有机质≤20g/kg)均小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属无污染级别;其中,许庄和陈楼DDT含量高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污染指数分别为0.23、0.57。(5)农用地重金属地积累污染评价。为判断土壤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对土壤样品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数据呈现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并与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和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进行对比,土壤重金属污染采用G.Muller提出的地质累积指数(Geoacculation Index)来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别对各个土壤样点地积累污染指数进行计算,并进行等级划分和污染评价。其中,除砷、镉污染超标外,其他重金属污染指数均小于0,污染程度为轻度污染。(6)农用地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根据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计算公式要求,参考重金属毒性系数计算重金属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重金属潜在生态总风险指数,并对各个土壤样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进行评价。南王庄、花园、张寨集三个土壤检测点单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中汞生态危害风险指数属中等生态危害程度。除此之外,其他检测点的单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小于40,属轻微生态危害程度。研究区内各个土壤检测点的潜在生态危害风险综合指数均小于150,属轻微生态危害程度。(7)农用地重金属综合污染评价。根据研究区内21个土壤样点污染物实验分析,土壤及其他相关成份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污染物同时超标现象较少。为了全面反映各种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贡献值和突出高污染物分值对土壤环境重要影响作用,兼顾土壤污染物平均值和最大值,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N.L.Nemerow)计算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并依据指数大小和分级标准进行综合污染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污染程度隶属于无污染程度,或属于轻度污染程度以下。(8)农用地健康综合评价。根据农用地健康因子影响程度和层次分析方法要求,把土地健康因子分为土地肥力、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灌溉水污染、大气污染五大类,并对农用地健康实验数据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根据专家经验方法和土壤、水、大气等相关国家环境标准评价指标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判断矩阵相关系数,对土地健康影响因子进行相应层次排序,结合参评指标实验数据计算农用地健康综合指数为0.6。研究结果表明,农用地生态结构合理,生态格局完善,生态系统压力较小,外界干扰力较少,无生态异常现象,生态功能完善,生态稳定,农用地可持续发展性强。(9)人体健康评价。根据农作物重金属富集程度和研究区居民饮食结构计算摄入重金属总量,主要从食物摄入量、手-口摄入量、皮肤吸收量和呼吸摄入量四个方面计算铜、锌、铬、铅、镉、砷、汞、镍、锰、钴等10种重金属。依据人体重金属风险阈值评价研究区居民重金属暴露风险指数,重金属健康风险系数顺序为:铅(18.7168)﹥锰(16.0250)﹥镍(5.1216)﹥铬(4.0300)﹥铜(1.9681)﹥砷(1.3198)﹥锌(0.8142)﹥钴(0.7700)﹥镉(0.6536)﹥汞(0.0204),其中铅、锰、镍、铬、铜、砷6种重金属风险指数均大于1,超过人体日平均容忍量最大值。

车莲鸿[9](2012)在《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背景(一)医改背景下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进展和效果应及时总结和评价在我国,众所周知,“看病贵、看病难”已被定位为重大民生问题,国家为此进行了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是其近期目标之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是新医改近期(2009-2011年)五项重点改革内容,其意义在于“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适度规模”、“合理布局”被确立为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至少有两点需要深入研究,一是各地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进展情况,二是“适度规模”、“合理布局”的评价问题。(二)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具有特殊性,其建设效果亟需评价上海市医院建设面临较特殊的外部环境。上海市早在1997年就明确了由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成新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目标,其后不断整合其医疗资源、不断调整辖区医院布局,域内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动作不断,其中影响和反响最大的是郊区三级综合医院建设项目(“5+3+1”)。为贯彻国家新一轮医改精神,上海市提出“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推进医疗资源整合,形成‘1560’就医圈”,以改善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改革与发展目标。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分析和评价的任务更为紧迫。(三)国内医院规模和布局测评视角、方法待发展,以服务卫生实践规模经济性测评是医院规模研究的适宜方法。近些年来,国内医院规模经济研究趋于活跃,研究方法也趋于多样化,但还存在个别视角如动态研究案例少见、成本函数法研究案例和模型使用不够丰富、DEA法规模经济性多为技术效率测评副产出、核心问题结论不一致、样本医院地域有限等问题。另外、医院规模性受内外环境影响,其他国家的研究、以前的研究不能替代本地化、现阶段的研究。传统的资源人口比值法和卫生公平性测评方法在区域内医院布局方面存在缺陷,空间可达性是区域内医院布局评价的适宜方法。国外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已较为成熟,方法多样、案例丰富,理论和实践应用广泛。近些年来,国内也积累少量研究案例,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受资料等限制,研究方法有限、规模偏小,学术意义大于应用意义,不能满足医院等布局决策实践需要。二、研究目的探索适宜的医院规模和布局评价方法,对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专题评价,为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具体而言,是在对医院规模、布局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和描述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背景与环境、过程与现状,探索和发展医院个体规模和区域内布局的适宜评价方法,对上海市二三级医院规模经济性进行测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上海市医院布局建设的核心内容即三级医院的空间可达性、公平性进行测评,综合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三、内容与方法(一)总体特征本研究的总体特征在于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历史回顾和现状描述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相结合,多角度、多方法综合评价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二)研究内容、具体方法1、医院规模、布局研究的理论分析与方法述评。此部分资料来源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文献,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复习法,通过广泛的国内外文献阅读、梳理,对医院规模、布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2、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背景与环境分析。此部分资料来源于规划文件及各种年鉴,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复习法、统计描述法,对上海市城市发展规划和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人口交通与卫生情况进行分析。3、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过程与现状分析。此部分资料来源于各种年鉴及官网资料,研究综合运用历史回顾和统计描述等手段,对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历史过程、现阶段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描述和分析。4、上海市二三级医院的规模经济性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此部分研究运用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提供的50家二、三级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数据,在对样本医院投入产出规模进行统计描述、分组比较的基础上,先对样本医院经济运行效益进行多指标逐项描述,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单因素、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再使用可变成本函数对其进行规模经济性、边际成本指标测算和单因素、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最后使用DEA法CRS、VRS、NIRS、Malmquist指数等模型对其静态、动态规模经济和技术效率、成本效率进行测评和单因素、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以全面把握医院规模经济性及其影响因素。5、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的空间可达性测评及公平性分析。此部分资料来源于上海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等官网资料、政府文件及新闻报道,并借助互联网地图服务商(搜狗地图)提供的API即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和JavaScript程序代码进行地址解析、距离测算,基于欧式直线距离,使用最近距离、累积机会、引力可达性指数三种模型对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进行测评,分析其地区差异、时间趋势及受益情况,并运用测算结果,使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泰尔指数等技术工具对三级(市级)医院布局公平性进行了测评。6、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进一步优化的建议分析。此部分综合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理论分析结果、背景和环境分析结果、过程和现状分析结果、医院规模经济性和空间可达性及公平性测评结果,有针对性提出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进一步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四、主要的研究结果、结论(一)上海市城市发展大环境要求医院规模总量和空间布局做出调整1、上海城市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增加医院资源配置总量上海城市规划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在长三角地区中处于“核心”、“龙头”地位。其人口基数大,2010年常住人口2302.66万,外来人口比重大(38.67%,2010)、密集高(3632人/平方公里,2010)。经济运行平稳,发展较快,GDP增长率2005年以来一直大于8.2%。域内外交通便捷、有利出行。但其卫生发展滞后于人口和经济发展,2005-2010年累积增长率医生、床位数在16%左右,常住人口为21.82%、GDP为85.63%、财政收支在100%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为71%、农村为65%、卫生系统业务量增长幅度达287-434%,卫生系统效率提升空间极小。2、上海城市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改善郊区(县)医院配置上海市城市化水平高,2009年城镇人口比重为88.6%,城乡一体化多中心都市区发展趋势明显,郊区(县)人口聚集,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郊区(县)常住人口数为1132.2万,比重69.7%,比2005年增长了42.7%和6.5%。2005年以来,郊区(县)GDP逐年增长率一直大于10%,高于市区。随着郊区化进程的推进,郊区人口规模还会增加,经济发展趋势也将更好。(二)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不断调整优化,依然存在问题1、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过程与主要特点1997年以来,上海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融入到上海市医药卫生改革进程之中,在建设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先后受企业医院属地化改革、医疗机构联合重组改革特别是医院集团化运动、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医院新一轮评审、医疗机构间对口支援、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等项工作的影响和推动。其主要特点在于: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共存,政府主导为主;与城市总体发展和布局建设相配合、匹配;医院微观规模建设和整体布局调整相结合;医院规模、布局建设以公立三级医院为主;不同地域、级别的医院间的联系趋于紧密。2、上海大医院规模扩张趋势明显,布局有所改善上海市医院医生、床位绝对数、相对比重呈上升趋势,2000-2010年床位累计增长48.46%、医生累计增长19.41%,2010年医院医生、床位比重依次为80.72%和61.81%。800张以上张床位医院占百张以上床位医院比重由2003年7.14%增至2010年15.06%,500张以上床位医院比重36.75%,仅略低于北京39.13%水平。三级(市级)医院数和执业点数均在增加,并通过医院集团等方式影响其他医疗机构,用其名称冠名的医院分院、门诊部数量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5+3+1”建设项目、部分三级医院搬迁、设分院等改善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的空间布局。3、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依然存在的问题突出的问题在于是郊区(县)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资源不足问题依然存在。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带来人口格局的改变,2010年郊区(县)人口1132.2万,比重69.7%,比2005年增长42.7%和6.5%。2010年中心城区医院每万人口床位数在52.53-209.69之间,高于广大郊区(县)18.62-49.41水平,中心城区该指标普遍增长,郊区(县)则普遍在下降。三级(市级)医院执业点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其他问题还包括: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与上海城市的规划定位要求还有差距;以公立三级医院为主,市场垄断程度加深;加剧产权和管理关系复杂性,管理难度大;需注意老品牌稀释、新品牌建设问题;面临医保预付制约束;未触动医院补偿机制,群众获益有限;有助长现有就医秩序的问题等。(三)医院具有规模经济性,但规模过大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减1、样本医院投入产出规模分析与比较市级样本医院的规模明显大于区级医院。2008-2010年间医院固定资产、服务提供、收入支出规模扩张较为明显,特别是市级医院,医院人员和床位投入增加不明显。市区两级医院“以药养医”补偿机制无改变,药品收入比重在45-47%。2、经济运行效益指标描述分析与比较从住院服务效率与工作负荷、货币投入和收支比值、业务收支比和要素补偿比率、资产水平与盈余发展能力、服务单元费用等几个方面对样本医院经济运行效益进行指标描述,显示市级医院在住院服务效率、经济补偿和资产收益等方面具有优势,区级医院在单元费用、净资产增长方面更具有优势。3、应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经济运行效益及影响因素医院经济运行效益与规模高度相关,因子总得分与核定床位数的相关系数为0.784,市级(三级)医院高于区级(二级)医院。综合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因子得分与Roemer指数、是否是附属医院、是否是西医院、(区级医院)冠名是否有市级医院、医院是否在市区、(市级医院)是否具有郊区分院等无关。4、基于成本函数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和影响因素分析2010年样本医院门急诊边际成本、住院边际成本、短期规模报酬、长期规模经济均值依次为310.28元、14146.29元、0.99、0.84,前两者在增加、后两者在下降。2010年50家医院短期规模报酬、长期规模经济大于1的医院比重依次为44%、24%。研究支持规模过大医院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的结论,规模不经济在住院边际成本、长期规模经济和2010年更为明显。区级医院是否在市区、是否有市级医院冠名对门急诊边际成本的影响有统计意义。5、基于数据包络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和影响因素分析样本医院2010年DEA法规模效率、CRS技术效率、成本效率平均值依次为0.970、0.837、0.741,规模报酬递减医院数33个。2008-2010年规模报酬改变指数为1.0113,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为1.0301。医院规模效率值抛物线特征明显。医院规模与CRS技术效率、成本效率两指数有关但不呈简单线性关系。规模过大引起规模报酬递减。Roemer指数对CRS技术效率有影响。时间因素对成本效率、规模报酬区间分布有影响。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成本函数法、DEA法研究结果均证实规模经济的存在,但成本函数法和DEA法研究结果不支持医院规模经济无限存在的假设,证实医院规模过大也产生规模报酬递减,变化的规模成本函数法短期均衡和DEA法在500张左右核定床位数,成本函数法长期均衡和边际成本在1-000张左右。(四)上海三级(市级)医院可达性、公平性在改善,但地区差异依然大1、基于最近距离法可达性测评结果与结论2012年预期与2007年相比,全市有一半的街道、乡镇到三级(市级)医院最近距离降低,涉及1157万人口数,以崇明县、奉贤区、嘉定区、浦东新区最近距离下降最为明显,其他郊区次之,最后是市区,市区有5个区没有受影响。2012年底预期各街道、乡镇到三级(市级)医院最近距离在169.43-35169.87米之间,均值为6666.47米,最近距离均值郊区(县)是市区6.36倍,浦东地区、扩展区、郊区、崇明三岛地区是市区倍数依次为5.43、3.02、1.17、2.32。2、基于累积机会法可达性测评结果与结论2012年预期与2007年相比,全市5000米、10000米、20000米、50000米、100000米阈值水平下到三级(市级)医院累积机会均值增长依次为0.45、1.63、4.62、12.29、14.98。各地区累积机会增加是有差异的,市区在20000米以下各阈值显着高于郊区(县),地区间累积机会的离散程度不是在下降,而是在增加,尤以20000米阈值最为明显。2012年底预期全市在5000米、10000米、20000米、50000米、100000米阈值水平下累积机会均值依次为4.91、13.35、26.22、50.47、57.92。累积机会市区一直高于郊区(县),郊区(县)基本呈扩展区最高、浦东地区次之,郊区再次之、崇明三岛地区最差的态势。3、基于引力模型法可达性测评结果与结论2012年预期与2007年相比,全市各街道、乡镇到三级(市级)医院引力可达性指数几乎100%增长。当β=1时,2007、2011、2012年全市引力可达性指数均值依次为1.24、1.39、1.70,累积增长率为37.10%,当β=1.2时,2007、2011、2012年依次为1.26、1.41、1.72,累积增长率为36.51%。当β=1时,2007、2011、2012年市区与郊区(县)引力可达性指数均值倍数关系依次为3.68、3.53、2.79,当β=1.2时依次为4.76、4.52、3.32。郊区(县)各地区街道、乡镇到三级(市级)医院的引力可达性指数内部差异在拉大,2007-2012年浦东地区、扩展区、郊区、崇明三岛地区该指标标准差累积增长量当β=1时依次为0.09、0.02、0.06、0.25,当β=1.2时依次为0.11、0.02、0.05、0.50。4、基于可达性指标的公平性测评结果与结论以最近距离、10000米阈值累积机会、20000米阈值累积机会、β=1和β=1.2引力可达性指数为分析指标,使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洛伦茨曲线分析工具,对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布局公平性进行测评分析,显示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布局公平性趋于改善,不公平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以β=1引力可达性指数为例,2007、2011、2012年变异系数依次为0.832、0.793、0.654,基尼系数依次为0.510、0.496、0.413,泰尔指数依次为0.149、0.145、0.101,区域间泰尔指数对总泰尔指数的贡献率依次是75.17%、77.24%、72.28%,洛伦茨曲线2012年最接近对角线,其次是2011年、2007年。动态分析显示,郊区(县)各街道、乡镇到三级(市级)医院最近距离、累积机会、引力可达性指数普遍改善,彰显“5+3+1”建设项目及个别医院设分院等行为对郊区(县)优质医院资源缺乏状态改进成效显着,基于最近距离、累积机会、引力可达性指数的相对公平指标趋于更优,提示医院布局更趋公平。五、研究的政策启示1、与上海经济社会人口发展形势相适应,提高医院资源总量配置水平;2、继续改善郊区(县)医院资源配置水平与质量,改善医院布局公平;3、适当控制医院规模,使医院规模扩张与医院能力、技术发展相适应;4、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医院规模和布局调整成效取得更大效益。六、研究创新与价值1、本研究对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应用:研究者综合性应用了一套基于卫生统计常规数据多视角测评医院规模经济性的方法。具体包括采取经济运行效益逐项描述和综合评价,基于成本函数法测算门急诊、住院服务边际成本、短期规模报酬、规模经济指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测算规模效率指数、动态变动指数及其他效率指数。研究者综合性应用了一套基于街道、乡镇尺度、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获取地理资料、基于空间可达性视角的医院布局适宜性测评方法。该方法借鉴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借助互联网地图服务商API功能获取居民点到医院的距离资料,用最近距离、累积机会、引力可达性指数评价医院布局。并通过对上海数据的分析,使评价更全面,结果更有说服力。评价方法对其他地区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评价也有借鉴意义。2、本研究对上海市二、三级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背景与环境、过程和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医院规模经济性和布局公平性进行了专题评价,结合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了几点建设性建议。3、本研究分析了区级医院是否有市级医院冠名、市级医院是否设立郊区分院等因素与医院规模经济性指标的联系,丰富了医院规模经济性研究。七、研究不足与展望1、受样本量和数据限制,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和影响因素分析部分,某些分析没法深入展开,如病例组合差异对医院规模经济的影响等;2、医院规模经济综合评价指标和权重的确定基于统计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于在更多的实践中加以应用,接受实践检验;3、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以三级医院为主,因时间限制,本研究主要测评了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二级医院的测评有待下一步继续进行。

赵学彬[10](2011)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体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资源,日益上升为一种战略资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促使丹江口水库及其渠道沿线水体逐渐转为一种战略资源,其发展、管理也将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体管理要求进一步提升,水库沿线同时面临着水体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困境,水体安全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管理重点内容。目前水源区的管理处于分散、路径混乱状态,本文从风险管理理论出发,寻找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淅川县境内水体风险节点,通过风险节点与行政管理相衔接探寻水体风险管理的合理路径。本论文旨在解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体管理的困境,保障南水北调为京津唐地区提供优质水资源的同时,为水源区提供良好的水环境与水资源开发潜力。本论文研究内容共六章,按照“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例证分析”的逻辑思路展开。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技术路线及方法;第二章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概述,对淅川县水源区水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初步描述,并根据水源区冲突级别对规划带进行边界界定。并对风险源和冲突关键点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水源区水体风险管理现状和风险管理的可能模式进行了分析。第三章通过对水源区地形图、水文图的风险类型识别,得出了关于风险关键点、风险要素、风险级别的数据。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估计各种环境因素对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带来的可能风险。第四章利用多元统计技术,从大面积、多元混合杂乱信息中,对水源区的风险要素进行识别和评价,进一步量化风险,在此基础上对风险因素进行统计实证分析。第五章在对水体风险的潜在进入因素分析和水源区风险特征识别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水源区水体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对策。第六章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计划。本文试图从内容体系及研究视角两个方面有所突破,注重方法、结论和思想创新,主要创新点体现在:第一,较全面的分析了水源区潜在进入响应和水体风险特征,对风险源和冲突关键点进行了识别与评价,完善了理论基础;第二,将人文、自然与社会经济生态集合到一个研究框架中,使之成为三维研究模式,创新了研究视角。第三,将水源区划分为三带进行风险识别与管理,针对三带的不同特点、环境行为、环境压力程度进行专项管制和政策工具选择,创新了治理机制。

二、地图“比例”与“比例尺”的辩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图“比例”与“比例尺”的辩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被覆盖度
        1.2.2 流域土壤侵蚀的模拟计算方法
        1.2.3 分布式水文模型
        1.2.4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象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资源
        2.1.7 土地利用状况
        2.1.8 经济社会情况
        2.1.9 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
    2.2 数据源与预处理
        2.2.1 数据源
        2.2.2 预处理
    2.3 计算与分析
        2.3.1 归一化植被指数
        2.3.2 像元二分模型
        2.3.3 土地利用分类
        2.3.4 RUSLE模型及各因子计算方法
        2.3.5 洪水模拟
        2.3.6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2.3.7 影响因素分析
第3章 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特征
        3.1.1 流域总体NDVI时空分布特征
        3.1.2 NDVI置信区间的确定
        3.1.3 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特征
    3.2 影响因素分析
        3.2.1 水土保持措施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3.2.2 气象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3.2.3 地形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3.2.4 土地利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土保持效果监测
    4.1 基于RUSLE的土壤侵蚀计算
        4.1.1 RUSLE模型各因子计算
        4.1.2 基于R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及分析
    4.2 暴雨洪水过程模拟
        4.2.1 李峪小流域模型建立
        4.2.2 工况设计
        4.2.3 土地利用对暴雨洪水过程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5.2.1 原始数据及其标准化处理
        5.2.2 判断矩阵的建立及各指标权重
        5.2.3 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数学图表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1.1.2 初中生物学需要用数学的语言解读生命现象和规律
        1.1.3 数学图表是初中生物学思维品质考查常用的方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与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文本分析法
        1.5.4 实验法
第2章 数学图表教学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图表
        2.1.2 数学图表
        2.1.3 数学图表教学
    2.2 研究的教育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3章 初中生物学中数学图表特点分析
    3.1 山东省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数学图表分析
        3.1.1 教材中生物学数学图表的分布
        3.1.2 教材中生物学数学图表特点分析
    3.2 数学图表在生物学学业评价中的应用情况
        3.2.1 数学图表在初中生物学学业评价中的使用频度和评价内容
        3.2.2 生物学数学图表在学业评价中的能力考查目标
        3.2.3 学业评价中数学图表特点分析
第4章 数学图表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4.1 调查目的与设计
        4.1.1 调查目的与方法
        4.1.2 调查对象
        4.1.3 问卷的编制及结构
        4.1.4 问卷的发放、回收与统计
    4.2 调查结果
        4.2.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4.2.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4.2.3 学生访谈结果及分析
    4.3 调查结论
        4.3.1 教师问卷调查结论
        4.3.2 学生问卷调查及访谈结论
第5章 初中生物学数学图表应用的教学策略
    5.1 策略提出的依据
        5.1.1 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5.1.2 初中生物学中与数学图表相关的教学内容
        5.1.3 初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5.1.4 现状调查的结果
    5.2 数学图表应用的教学策略
        5.2.1 数字表格的教学策略
        5.2.2 坐标图的教学策略
        5.2.3 百分比率图的教学策略
第6章 数学图表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
    6.1 实践目的
    6.2 实践对象和时间
    6.3 实践方法
    6.4 实践过程及教学课例
        6.4.1 实践过程
        6.4.2 数学图表教学的课例呈现
    6.5 实施效果分析
        6.5.1 实施效果分析方法
        6.5.2 数字图表教学实施前后数学图表辨析能力变化
        6.5.3 实践班级在常模中数学图表答题效果分析
        6.5.4 个案跟踪结果
    6.6 实践小结
        6.6.1 结论
        6.6.2 改进建议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问卷
附录 B 学生问卷
附录 C 前测试题
附录 D 后测试题
附录 E 数学图表相关试题成绩
作者简历

(3)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四川藏区城镇廊道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学科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研究意义
        1.2.3 实际应用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关键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关键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 相关概念辨析及界定
        1.5.1 城镇廊道系统
        1.5.2 生态基础设施
    1.6 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1.6.1 四川藏区
        1.6.2 生态基础设施
        1.6.3 城镇廊道系统
        1.6.4 基于EI的城镇廊道系统构建方法
    1.7 小结
第2章 四川藏区城镇廊道系统现状问题梳理
    2.1 四川藏区自然生态格局现状
        2.1.1 自然生态格局基本条件
        2.1.2 自然生态格局基本特征
        2.1.3 自然生态空间变化概况
    2.2 四川藏区城镇发展现状
        2.2.1 城镇发展背景
        2.2.2 城镇发展模式
    2.3 四川藏区城镇廊道系统现状问题导向的初步提出
        2.3.1 生态资源整合问题
        2.3.2 现状规划建设问题
        2.3.3 后期实施管理问题
    2.4 小结
第3章 区域—县域—镇域现状EI要素提取与分析
    3.1 基于EI要素的研究尺度划分
    3.2 区域尺度
        3.2.1 EI中不同生境类型的要素数据收集与分类
        3.2.2 EI中不同景观类型的提取与分析
        3.2.3 EI网络评价分析
    3.3 县(市)域尺度
        3.3.1 EI中不同生境类型的要素数据收集与分类
        3.3.2 EI中不同景观类型的提取与分析
        3.3.3 EI网络评价分析
    3.4 镇域、建成区尺度
        3.4.1 镇域生态基础设施要素分析
        3.4.2 建成区生态基础设施要素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EI的四川藏区城镇廊道系统结构基础搭建
    4.1 空间层级构建
    4.2 研究基础与思路
        4.2.1 结构搭建思路
        4.2.2 方法与路径
    4.3 区域层级网络结构搭建
        4.3.1 筛选生态枢纽
        4.3.2 识别潜在廊道空间
        4.3.3 构建廊道网络系统
    4.4 县域层级网络结构搭建
        4.4.1 筛选生态枢纽
        4.4.2 识别潜在廊道空间
        4.4.3 构建廊道网络系统
    4.5 镇域层级网络结构搭建
        4.5.1 筛选生态枢纽
        4.5.2 识别潜在廊道空间
        4.5.3 构建廊道网络系统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EI的四川藏区城镇廊道系统空间规划组织
    5.1 区域层级
        5.1.1 构建目标与原则
        5.1.2 功能结构
        5.1.3 空间布局
        5.1.4 土地利用
    5.2 县域层级
        5.2.1 构建目标与原则
        5.2.2 功能结构
        5.2.3 空间布局
        5.2.4 土地利用
    5.3 镇域、建成区层级
        5.3.1 构建目标与原则
        5.3.2 功能结构
        5.3.3 空间布局
        5.3.4 土地利用
    5.4 模拟绩效评价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EI的四川藏区城镇廊道系统实施管理策略
    6.1 实施策略:全域化
        6.1.1 区域——优化约束框架
        6.1.2 县域——细化管控模式
        6.1.3 镇域——深化设计引导
    6.2 管理策略:协同化
        6.2.1 协同化规划政策编制
        6.2.2 动态化环境影响评价
结论
    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创新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1.1.2 规划认知发展的拉力
        1.1.3 解决实施问题的推力
    1.2 研究对象、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有关概念和理论研究综述
    2.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有关概念
        2.1.1 基础概念
        2.1.2 核心概念
        2.1.3 其他相关概念
    2.2 国外规划实施评估研究综述
        2.2.1 主要理论
        2.2.2 实践案例
        2.2.3 主要特点
    2.3 我国城乡规划实施评估研究综述
        2.3.1 发展历程
        2.3.2 研究领域
        2.3.3 研究对象
        2.3.4 主要方法
        2.3.5 主要问题
    2.4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研究进展
        2.4.1 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实施评估
        2.4.2 对绿地相关规划的实施评估
        2.4.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上一版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
    2.5 现代城市规划有关理论综述
        2.5.1 不确定性理论
        2.5.2 程序规划理论
        2.5.3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启示
    2.6 公共政策有关理论综述
        2.6.1 公共政策概念、构成要素和政策模型
        2.6.2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2.6.3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2.6.4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启示
    2.7 本章小结
3 “一致性”思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3.1 “一致性”评估的前提条件
    3.2 法律法规要求分析
        3.2.1 法律法规的基本体系
        3.2.2 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3.3 规划空间层次分析
        3.3.1 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层次
        3.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层次
    3.4 规划内容构成和内容要求分析
        3.4.1 总则类内容
        3.4.2 布局类内容
        3.4.3 用地类内容
        3.4.4 生态类内容
        3.4.5 保障类内容
        3.4.6 内容要求特征
    3.5 规划表达方式分析
        3.5.1 形式特征分析
        3.5.2 强制性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执行力”思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管控过程分析
    4.1 核心管理制度
        4.1.1 城市绿线制度
        4.1.2 绿色图章制度
        4.1.3 生态控制线制度
    4.2 实施运作机制
        4.2.1 规划制定机制
        4.2.2 计划落实机制
        4.2.3 项目管控机制
        4.2.4 实施监督机制
    4.3 制度机制的基本属性
        4.3.1 完备性
        4.3.2 合法性
        4.3.3 有效性
        4.3.4 公正性
    4.4 制度机制的典型问题
        4.4.1 完备性问题
        4.4.2 合法性问题
        4.4.3 有效性问题
        4.4.4 公正性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理论和方法
    5.1 价值选择
        5.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利益主体及价值取向
        5.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价值选择
    5.2 评估目标
        5.2.1 宏观目标
        5.2.2 微观目标
    5.3 主要任务
        5.3.1 评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情况
        5.3.2 分析规划实施中的问题
        5.3.3 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建议
    5.4 评估原则
        5.4.1 系统性原则
        5.4.2 有限理性原则
        5.4.3 关键性聚敛原则
    5.5 评估对象
        5.5.1 选取建设管控状况和规划实施制度机制为评估对象
        5.5.2 建设管控状况评估对象
        5.5.3 实施制度机制评估对象
    5.6 建设管控状况评估的评估内容
        5.6.1 建设管控状况的评估内容
        5.6.2 评估内容的具体评估分类
        5.6.3 五种评估类型
    5.7 实施制度机制评估的评估内容
        5.7.1 实施制度机制的评估内容
        5.7.2 完备性评估
        5.7.3 合法性评估
        5.7.4 有效性评估
        5.7.5 公正性评估
        5.7.6 小结
    5.8 评估指标
        5.8.1 指标选取原则
        5.8.2 建设管控状况评估指标
        5.8.3 实施制度机制评估指标
    5.9 评估途径
        5.9.1 规划方案—实施影像对比分析
        5.9.2 行政管理过程资料研究
        5.9.3 规划对比分析
        5.9.4 访谈调研
        5.9.5 问卷调查
        5.9.6 实地勘查
    5.10 与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的衔接
    5.11 本章小结
6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发展策略建议
    6.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宏观发展策略
        6.1.1 发展理念论
        6.1.2 两大关系论
        6.1.3 实施方法论
    6.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策略
        6.2.1 提升规划编制理念
        6.2.2 完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6.2.3 优化规划成果表达
    6.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组织策略
        6.3.1 评估主体:“政府+第三方”
        6.3.2 评估程序:五个核心评估环节
        6.3.3 保障措施:法制、技术和机制保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余论
    7.1 结论
        7.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体系
        7.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框架
        7.1.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评估对象、内容和方法
        7.1.4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发展策略
    7.2 研究创新点和局限性
        7.2.1 创新点
        7.2.2 局限性
附录
    附录A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办法》编制初探
    附录B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规范
    附录C 论文研究的案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列表
    附录D 论文研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城市
    附录E 论文研究访谈人员列表和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明代风水集成之作《地理人子须知》辩证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已有对《地理人子须知》的研究
        1.1.2 研究《地理人子须知》的必要性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地理人子须知》综述
    2.1 写作背景
        2.1.1 社会背景
        2.1.2 成书背景
    2.2 徐善继、徐善述生平考证
    2.3 内容概述
        2.3.1 写作方式
        2.3.2 为《地理人子须知》写序的名家
第3章 《地理人子须知》风水环境观
    3.1 风水流派
        3.1.1 形势派
        3.1.2 理气派
    3.2 风水环境主体——阳宅与阴宅
    3.3 对自然的敬畏——《地理人子须知》的环境吉凶观
        3.3.1 吉凶观——环境评价标准
        3.3.2 应验——对风水环境论断的反馈
    3.4 风水图样
第4章 “寻龙”认知初探
    4.1 龙的分类
    4.2 风水对中国山脉的认知
    4.3 龙脉的细化认识
        4.3.1 龙之远势
        4.3.2 龙之近形
        4.3.3 山的五行形体
    4.4 帝都与龙脉
        4.4.1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4.4.2 历代帝都
第5章 点穴——藏风与聚气的辩析
    5.1 穴场形状认知体系
    5.2 确定穴场的依据
    5.3 穴场与周围环境关系分析
第6章 “察砂”认知初探
    6.1 诸砂环境意向分析
    6.2 砂外形图解
第7章 “觅水”认知的科学分析
    7.1 以水界城——水环境意向分析
    7.2 水外形环境图解
    7.3 明堂环境图解
第8章 立向辩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8.1 立向的理论分析
    8.2 空间方位吉凶观
    8.3 立向与龙、砂、水的方位关系分析
第9章 “气”的风水意向
    9.1 气是什么
    9.2 气从哪里来
        9.2.1 大地经络
        9.2.2 宇宙天星
    9.3 气如何起作用
        9.3.1 福荫反气
        9.3.2 天星感应
第10章 风水格局——理想风水模型
    10.1 负阴抱阳——最基本的风水格局
        10.1.1 文化性
        10.1.2 生态实用性
        10.1.3 体现方式——中轴线
    10.2 四神兼备——最标准的风水格局
    10.3 层层缠护——最尊贵的风水格局
        10.3.1 层层缠护的风水模式
        10.3.2 层层缠护的环境景观分析
        10.3.3 对风水景观拟人化的审美意向——喝形
        10.3.4 理想方位——千里江山一向间
第11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二十四龙及与其对应的立向方位归纳表
附录2 《地理人子须知》目录
致谢

(6)兰州城市在不同地形条件下扩展的时空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扩展研究现状
        1.2.2 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现状
        1.2.3 地形效应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特色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特色
    1.4 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1.4.1 技术路线
        1.4.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系
        2.1.5 社会经济情况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处理
        2.2.3 提取信息的修正
    2.3 研究方法
        2.3.1 建成区面积变化及变化率
        2.3.2 地形因子对城市化的影响
        2.3.3 城市地貌类型划分
        2.3.4 景观格局分析
        2.3.5 土地利用斑块的变化模式
第三章 地貌类型划分
    3.1 DEM的构建
        3.1.1 DEM构建方法
        3.1.2 研究区DEM的构建
    3.2 单一地形因子获取
        3.2.1 坡度因子的提取
        3.2.2 地形起伏度因子的提取
    3.3 地形综合指数的计算
    3.4 城市地貌单元的划分
    3.5 城市地貌单元的地形复杂度
第四章 城市扩展的时空特征分析
    4.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2 城市扩展斑块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时空特征分析
    4.3 景观格局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时空特征分析
第五章 城市扩展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时空过程分析
    5.1 城市扩展对高程限制的克服
    5.2 城市扩展对坡度限制的克服
    5.3 城市扩展对地形起伏度限制的克服
    5.4 城市扩展在不同地形综合指数下的时空特征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宋代笔记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现状
    二、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的价值
    三、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宋代笔记文献的词汇学研究价值
    第一节 宋代笔记文献语言材料的基本特征
        一、考证与行文材料并举
        二、通语与方言材料同现
        三、共时与历时材料互证
        四、零散与系统研究共存
    第二节 宋代笔记文献在词汇学研究中的价值
        一、保存大量反映社会生活的新词新义
        二、揭示过渡时期汉语的各类词汇面貌
        三、包含丰富的词语考释材料
        四、拥有系列日常口语词群
    第三节 如何利用宋代笔记文献从事词汇研究
        一、以文献学的眼光看待词汇问题
        二、正确认识宋代笔记中的口语成分
        三、围绕生活习俗进行俗语词汇研究
        四、考探方俗词语源流,做现代汉语方言的溯源工作
        五、追踪宗教词汇、外来词汇来龙去脉
        六、系连零散材料作系统研究
第二章 宋代笔记新词新义研究
    第一节 宋代笔记新词新义的语言学特徵
        一、新义新词、旧义新词并存
        二、类推造词形成系列词群
        三、外因促进新词、新义的产生
    第二节 新词新义与宋代社会的大发展
        一、工商业的繁荣
        二、科举制度的完善
        三、内忧外困下的军事防御
    第三节 新词新义与宋人的日常生活
        一、帝王将相的衣食住行
        二、精英文化阶层的讲摩之风
        三、形式各异的民间习俗
第三章 宋代笔记方俗词汇研究
    第一节 宋代笔记方俗词义考
    第二节 宋代笔记方俗词理据考
        一、认字辨音,考探原形
        二、参照史实,揭示依据
        三、立足语言本身,追溯词汇衍生脉络
    第三节 宋代笔记方俗词研究与岭南风土人情
        一、人群概貌
        二、物产工艺
        三、衣食住行
        四、婚丧嫁娶
        五、人际信仰
    第四节 宋代笔记方俗词与方言研究
        一、方言词
        二、方俗词汇中所见现代北方方言词
第四章 宋代笔记佛道词汇与外来词汇研究
    第一节 宋代笔记中的佛道专用词汇
        一、佛教专用词汇
        二、道教专用词汇
        三、佛道共用专有词汇
    第二节 宋代笔记所见佛道一般词汇之发展演变研究
        一、中土固有而借入佛道文献的词汇
        二、生於佛道语境而跨境引申的佛道词汇
        三、佛道文化影响下的词汇演变
    第三节 宋代笔记中的外来词
        一、来自佛教的外来词
        二、来自外国语的外来词
        三、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外来词
第五章 宋代笔记熟语研究
    第一节 宋代笔记所见成语研究
        一、成语之基本面貌
        二、前代成语之定型考
        三、新生成语之流变考
        四、同源成语考
    第二节 宋代笔记中的惯用语、谚语
        一、惯用语考
        二、谚语考
    第三节 宋代笔记所见隐语材料研究
        一、作者对隐语的探讨
        二、文人隐语
        三、民间隐语
第六章 宋代笔记日常口语词汇层次研究
    第一节 宋代笔记日常口语词汇层次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为什麽要进行汉语日常口语词汇层次的断代研究
        二、为什麽要进行宋代笔记日常口语词层次研究
        三、怎样从事日常口语词汇层次研究
    第二节 宋代笔记亲属称谓类口语词层次研究
        一、父母称
        二、舅姑称
        三、兄姊称
    第三节 宋代笔记人体名称类口语词层次研究
        一、脸面、牙齿和五官
        二、头脑和腿脚
        三、臀和肩臂
        四、皮和肚
第七章 宋代笔记词汇研究与汉语词汇学理论
    第一节 宋代笔记考证材料中的词汇学方法论
        一、因声求义
        二、求证方言
        三、钩沉古注
        四、认字辨音
        五、追求语词源流
        六、探究理据
        七、古今对比
        八、二重证据
    第二节 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几个特征
        一、“天人合一”“文如其人”观念与汉语词义引申
        二、“喜怒形於色”与身体行为短语的词汇化
        三、语言“俗解”与汉语词汇演变
    第三节 语言的对称性与汉语口语词汇的发展演变
        一、“对称规约”与汉语常用词的历时替换
        二、“对称规约”与词义的发展变化
        三、“对称规约”与汉语的古今文白转换
第八章 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宋代笔记词汇研究与文献整理
        一、不明词义者
        二、词形相近而意义相关者
        三、不明词或词形产生时代者
    第二节 宋代笔记词汇研究与辞书编纂
        一、补《大词典》词条
        二、补《大词典》义项
        三、补《大词典》之引证
        四、《大词典》释义、引证商榷
结语
附录:引用宋代笔记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後记

(8)农用地健康评价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市部分县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依据
        1.2.1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基础
        1.2.2 土地污染已影响到人类健康
        1.2.3 土地健康评价方法存在缺陷
        1.2.4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生态健康研究现状
        1.4.2 农用地健康研究现状
        1.4.3 农用地健康概念研究现状
        1.4.4 农用地健康分等研究现状
        1.4.5 农用地分类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思路
        1.6.1 研究内容
        1.6.2 指标体系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水文
        2.1.6 动植物
    2.2 社会经济
第三章 农用地健康评价方法
    3.1 试验方法
        3.1.1 灌溉水试验
        3.1.2 大气试验
        3.1.3 土壤试验
    3.2 评价方法
        3.2.1 单因子评价法
        3.2.2 综合评价方法
第四章 农用地健康评价结果
    4.1 灌溉水
        4.1.1 化学需氧量分析
        4.1.2 氨氮分析
        4.1.3 回归分析
    4.2 大气
        4.2.1 大气变化分析
        4.2.2 大气相关分析
        4.2.3 大气质量分级
        4.2.4 大气质量评价
    4.3 土壤
        4.3.1 土壤肥力评价
        4.3.2 土壤污染国标评价
        4.3.3 土壤污染地积累评价
    4.4 农用地健康
        4.4.1 层次结构
        4.4.2 综合指数
        4.4.3 健康等级
    4.5 人体重金属暴露
        4.5.1 食物摄入量
        4.5.2 手-口摄入量
        4.5.3 皮肤吸收量
        4.5.4 呼吸摄入量
        4.5.5 人体重金属风险评价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5.1 存在问题
        5.1.1 灌溉水污染较为严重
        5.1.2 大气质量较差,呈现污染加重趋势
        5.1.3 土壤肥力较低,污染较为严重
    5.2 对策与建议
        5.2.1 控制排污,减少水污染
        5.2.2 发展绿化,控制扬尘
        5.2.3 保护水土,减少污染
        5.2.4 控制农药化肥,提高肥力
        5.2.5 规范人类活动,发展生态农业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

(9)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 医改背景下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进展和效果应及时总结和评价
        (二) 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具有特殊性,其建设效果亟需评价
        (三) 国内医院规模和布局测评视角、方法待发展,以服务卫生实践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本研究的总体特征
        (二) 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三)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医院规模与布局建设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分析
    一、本研究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的含义、界定
        (一) 医院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界定
        (二) 医院规模、布局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界定
    二、医院规模与布局建设研究的理论阐述
        (一) 医院规模、布局建设和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 医院规模扩张与医院规模经济理论概述
        (三) 卫生服务可及性、空间可达性理论概述
    三、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医院规模经济性和卫生服务可达性测评方法述评
    一、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的方法与研究述评
        (一) 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的常用方法概述
        (二) 成本函数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方法概述
        (三) 数据包络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方法概述
        (四) 医院规模经济性实证研究概述
        (五) 医院规模经济性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评价
    二、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测评的方法与研究述评
        (一) 卫生领域空间可达性测评方法与模型种类
        (二) 空间可达性测评中的距离测量
        (三) 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测评的应用范围
        (四) 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实证研究概述
        (五) 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评价
    三、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背景与环境分析
    一、上海市自然条件、城市性质与发展规划
        (一) 上海市地理区位与自然条件
        (二) 上海市性质定位、发展方向和市域空间结构
        (三) 上海市在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地域分布分析
        (一) 上海市行政区划与地域划分
        (二) 上海市人口发展状况与地域分布分析
        (三) 上海市经济发展状况与地域分布分析
        (四) 上海市交通运输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三、上海市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与地域分布分析
        (一) 上海市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分析
        (二) 上海市卫生资源配置布局分析
        (三) 上海市医疗服务提供及效率分析
        (四) 上海市居民健康状况水平和疾病防治效果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过程与现状分析
    一、上海市医院规模与布局建设的基本过程概述
        (一) 1997年以前上海市医院建设的基本情况概述
        (二) 1997年以来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基本过程概述
    二、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现状的一般分析
        (一) 上海市医院规模总量的绝对量分析
        (二) 上海市医院规模总量的相对量分析
        (三) 上海市医院床位数的频数分布分析
        (四) 上海市医院床位数的区域布局分析
        (五) 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执业点的区域分布分析
        (六) 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分院、门诊部数量分析
    三、上海市现阶段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
        (一) 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主要特点
        (二) 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上海市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资源来源与样本医院基本情况描述分析
        (一) 样本医院资料来源及基本特点
        (二) 样本医院基本情况的统计描述
    二、样本医院经济运行效益的指标描述分析
        (一) 分析维度、指标及资料处理
        (二) 样本医院经济运行效益指标描述
    三、应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经济运行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原理、步骤及资料处理
        (二)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与影响因素分析
    四、基于成本函数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函数模型、变量界定及资料处理
        (二) 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结果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五、基于数据包络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基本原理、指标选择、资料处理
        (二) 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结果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六、本章总结与讨论
        (一) 研究的主要结果总结
        (二) 关于多种方法的使用
        (三) 研究的其他事项说明
第七章 上海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公平性测评
    一、医院空间可达性测评的基本要素界定和数据准备
        (一) 医院服务供给的界定与数据准备
        (二) 医院服务需求的界定与数据准备
        (三) 供需间距离形式选择及数据准备
    二、基于最近距离法的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测评
        (一) 理论原理与方法
        (二) 测评结果的分析
    三、基于累积机会法的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测评
        (一) 理论原理与方法
        (二) 测评结果的分析
    四、基于引力模型法的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测评
        (一) 理论原理与方法
        (二) 测评结果的分析
    五、基于医院空间可达性的三级(市级)医院公平性测评
        (一) 理论原理与方法
        (二) 测评结果的分析
    六、本章总结与讨论
        (一) 研究的主要结果总结
        (二) 空间可达性法的优势
        (三) 关于多种方法的使用
        (四) 研究的其他事项说明
第八章 研究总结、建议与展望
    一、主要的研究结果与结论
    二、研究结果的政策启示
    三、研究的创新与价值
    四、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体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预期创新点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2 水源区界定及其水体风险管理概述
    2.1 水源区区域界定
    2.2 水资源行为研究
    2.3 水源区风险与冲突特征
    2.4 水源区水体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2.5 水源区水体风险管理的可能模式
    2.6 本章小结
3 水体风险的潜在进入因素识别和评估
    3.1 生态公民的分类机制
    3.2 潜在进入机构环境类型分析
    3.3 近邻区进入准入条件
    3.4 潜在进入与环境目标兼容性
    3.5 本章小结
4 水源区风险特征识别与评价
    4.1 水源区风险识别及风险值量化体系
    4.2 水源区风险评价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水源区水体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不同对象的准入政策工具选择
    5.2 水源区的风险防范措施
    5.3 水源区灾害预警应急系统
    5.4 南水北调水源区环境公众参与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的研究任务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地图“比例”与“比例尺”的辩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D]. 焦义鹏.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数学图表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梅. 鲁东大学, 2020(01)
  • [3]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四川藏区城镇廊道系统构建研究[D]. 张芳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和方法[D]. 南楠.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5]明代风水集成之作《地理人子须知》辩证解读[D]. 申起明. 天津大学, 2018(04)
  • [6]兰州城市在不同地形条件下扩展的时空过程分析[D]. 张玲玲. 兰州大学, 2017(03)
  • [7]宋代笔记词汇研究[D]. 冯雪冬.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0)
  • [8]农用地健康评价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市部分县域为例[D]. 于斌. 河南大学, 2013(01)
  • [9]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D]. 车莲鸿. 复旦大学, 2012(02)
  • [1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体风险管理研究[D]. 赵学彬.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地图的“尺度”与“尺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