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行路难——论王重禄的散文

四十年行路难——论王重禄的散文

一、四十年的艰难跋涉——王充闾散文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广利[1](2021)在《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精神,考察了东北地区散文的发展历程,对东北文化“场域”与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关系作了揭示,并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进行了研究。东北散文的生发演变有迹可循:1919至1931年是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期;随后,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产生的、伪满时期的沦陷区散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东北作家群散文和东北光复后散文则从多个方面丰富了东北现代散文的面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作品为东北文坛增添了风景;新时期以来散文观念的更新又带来东北散文创作面貌的变化。本文在对以上各阶段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进行考察的同时,阐述了东北地域风光、民俗风情和东北民族文化精神,东北移民文化和被殖民的历史遭遇,当代体制文化,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理论倡导和栏目设置等文化“场域”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带来的地域文化色彩。在这一基础上,本文从乡土书写的多向性、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生态关怀、民族情怀等角度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思想艺术面貌进行了分析,包括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乡土体验的个性化和纵深化,知识分子散文对自我主体性的寻求和独特的精神品位,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民族文化情结的倾心抒写等。还分别从作家对东北风物习俗的书写和作品中的“生活美学”气息、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意识、重建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寻求等方面,对迟子建、王充闾、胡冬林、鲍尔吉·原野、格致等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散文创作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分析。此外,本文对东北散文创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创作多元化趋势将长期保持,艺术手法的探索将影响创作的面貌,过分强调思想、概念而忽视散文的文学性和美感的状况将得到改变,不迎合、不造作、真实率性地表达自我、抒写性情的写作姿态将普遍形成。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文化创造意识相对薄弱给散文创作与传播带来消极影响,作家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于优化等。

李刚[2](2012)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与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研究》文中指出回顾90年代的散文写作,一度令我对文学的未来感到乐观,不仅因为在众多的散文文本里面,我们感受到了文学之美以及当代文学的希望,更是因为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写作中依然保留着一份血性和责任感,而后者显然是值得赞许的。文学愈是艰难,读者对知识分子的写作愈是期待。这种期待实际上是对深刻的思想与担当的精神的诉求。庆幸的是,在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学的冲击下,90年代的散文没有辜负读者的这种期待,知识分子以散文的形式对各种“中国问题”做出了讨论,而散文也因其个性化的表达以及与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获得了读者的认可,曾经失落的知识分子在一种良性的互动中,再次建构与确认了自我的认同。90年代散文热点层出不穷,学者散文、文化散文、老生代散文、西部散文、小女人散文、新媒体散文等等,尽管风格不一,但多是在知识分子的参与推动下产生,并体现了知识分子写作的特点。因此,考察90年代散文只有与90年代的知识分子研究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那一个十年散文的文化内涵与高潮成因。更重要的是,90年代散文的成就标志着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实现,而知识分子再次确认的自我身份无疑又将推动散文乃至整个文学的兴盛。全文分为导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缘起、学界相关研究的述评以及本文研究的思路。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对本文选题的背景,即90年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文学处境、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简要地概括与梳理,重点在于探究“散文热”这样一种文学现象产生的现实基础与成因,以及当时的文化语境对知识分子散文写作方式的影响。第二章到第六章对那些能够充分体现知识分子自我认同方式的散文作家和作品进行重点分析,本文认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人格、社会角色、功能定位、学者情怀与俗世价值共同构成了自我认同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五个主要方面。在具体的研究中,本文将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和社会研究相结合,文化研究注重社会文化环境与背景的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理论分析;文学研究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将具体的、个性化的、横断面的比较分析相结合,力争文本研究具有思想深度;社会研究重在分析当下知识分子所关心的“中国问题”以及他们提出的解决路径,并紧密结合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来展开。另外,对90年代散文的考察也不是仅仅将视界局限在这个十年,而是与80年代甚至更早的相关联的知识背景联系起来,与历史的联系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在此基础上,结语部分对90年代散文的价值进行了一个综合的评定,在文学史与知识分子研究的层面上,指出90年代散文之于当代文学的重要价值所在。本文也注意到,90年代散文的良好态势在新世纪的文学写作中似乎并没有保持下去,当90年代的散文写作重新点燃文学的希望时,知识分子们却未能延续这个希望的火种,相比于反思90年代散文的一些失误,这或许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王立,曲晓红[3](2005)在《以原型批评的视角解读作家作品——读石杰《心灵的沟通》》文中认为《心灵的沟通》是一本多角度展示作家创作心路历程的评论着作。该书作者将历史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了深入而辩证的分析。在对作家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作者还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与纵深的比较。作者自觉地将原型批评理论等贯穿于多篇评论之中,显示出其非凡的感悟力、观察力和思辨能力。

如是[4](2002)在《四十年的艰难跋涉——王充闾散文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充闾散文创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作品又表现为不同类型。概而言之 ,即时代社会型、美感哲思型、历史情怀型和生活回忆型。每一类型的创作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特色 ,从中亦可见出王充闾散文创作的总体面貌和发展倾向。

石杰[5](2000)在《王充闾散文创作中的自我超越——论《面对历史的苍茫》》文中认为《面对历史的苍茫》是王充闾散文创作中的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它既表现出对其以往的创作的超越 ,同时也预示了未来语境的转换

二、四十年的艰难跋涉——王充闾散文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十年的艰难跋涉——王充闾散文论(论文提纲范文)

(1)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变奏——对东北散文的一种“史”的考察
    第一节 东北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一、1919—1931: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二、伪满时期沦陷区散文
        三、流亡者的歌哭:东北作家群的散文
        四、东北光复后的散文
    第二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散文
        一、“大我”语境中的多样化抒写
        二、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散文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
        一、散文观念更新下的创作态势
        二、东北各地区的散文创作群体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化“场域”下散文的地域性特征
    第一节 东北地域风光与民族文化在散文中的彰显
        一、东北自然地理风光的文本呈现
        二、东北民族文化特征及精神气质的文本呈现
    第二节 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在散文中的映现
        一、“流人”“闯关东”历史记忆的表达
        二、对被殖民遭遇的回望与凝思
    第三节 当代体制文化对东北散文的影响
        一、“共和国长子”与当代体制文化的关系
        二、对体制文化某些弊端的文学反思
    第四节 东北文学期刊对散文创作的引导
        一、“东北文学”的倡导与创作实践的自觉
        二、栏目导向与散文题材的地域性
第三章 乡土书写的多向性
    第一节 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
        一、东北民俗风情的文本呈现
        二、对童年生活和故乡人物的追忆
    第二节 从历史到哲思:乡土体验的个人化和纵深化
        一、对东北历史文化命脉的理性刺探
        二、以东北典型农作物意象为核心的乡土哲思
    第三节 迟子建散文:朝向故乡的深挚恋歌
        一、童年经历与创作主体思想性格、情感取向
        二、以黑土地风物习俗为载体的故乡抒情
        三、蕴含着“生活美学”的乡土书写
第四章 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
    第一节 知识者文化身份的想象与表达
        一、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对东北文化的干预和形塑
        二、知识分子散文自我主体性的寻求与持守
    第二节 知识分子散文的独特精神品位
        一、渗透于知识表述的知识个性
        二、知识分子文化理想的表达
    第三节 王充闾散文:知识者对精神家园的建构
        一、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
        二、交织着启蒙意识的心路历程
        三、源于浓烈书卷气的独特文调
第五章 东北散文的生态关怀
    第一节 生态散文:大工业时代的“意义化写作”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散文创作
        二、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第二节 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
        一、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
        二、写“物”:发掘万象的盎然生机
    第三节 胡冬林散文:长白山林中的沉潜与呼喊
        一、独异的写作姿态:把书桌搬进森林
        二、鲜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第六章 东北散文的民族情怀
    第一节 鲍尔吉·原野散文对蒙古族文化的守望
        一、草原景色和民族生活的呈现
        二、“怨乡”情结中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格致散文的满族文化情结
        一、民族归属感的表达
        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找寻
结语:无尽的弦歌—对东北散文创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精神魅力的丰足显现——王充闾访谈录
附录(二) 学养·情怀·语言——高海涛访谈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2)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与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重大转型中的 1990 年代文化语境—知识分子散文写作的当下之思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分化与散文的个性化
        一、 80 年代知识分子散文写作的群体性认同
        二、 知识分子团体的分化与散文单维化的消解
    第二节 新启蒙思潮的延续与知识分子的写作立场
        一、 90 年代文学边缘化与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焦虑
        二、 文学边缘化的机遇与知识分子写作立场的坚持
    第三节 消费文化的兴起与散文接受的大众化
        一、 商业社会的崛起与散文的大众化写作
        二、 消费文化与散文热的外援力量
第二章 道德理想主义者的形象重塑—在对立中完善知识分子的道德人格
    第一节 寻找对抗者以确立文化身份
    第二节 洁身洗心的批判
    第三节 构建超越性的彼岸世界
第三章 从立法者到阐述者的话语转型—在沟通中确立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
    第一节 从立法者到阐释者
    第二节 阐释的真实与局限
    第三节 大众化的书写方式
第四章 从大传统到小传统的视角位移—在补白中明确知识分子的功能定位
    第一节 从大传统到小传统的转向
    第二节 小传统的精神力量
    第三节 再建精神家园
第五章 作为岁月的记录者和经历者—在学术中展现知识分子的学者情怀
    第一节 长者的宽容与求真
    第二节 学者的知性与灵动
    第三节 知者的智慧与平和
第六章 作为生活中的诗意表达者—在平衡中把握知识分子的俗世价值
    第一节 市民社会的发展与“小女人散文”的写作
    第二节 “新媒体散文”的写作与散文空间的拓展
    第三节 文化消费与知识分子写作价值的实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3)以原型批评的视角解读作家作品——读石杰《心灵的沟通》(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内容的把握——历史与理性的思考
二、艺术技巧的领悟——纵深的比较与联想

(4)四十年的艰难跋涉——王充闾散文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时代社会型
二、美感哲思型
三、历史情怀型
四、生活回忆型

(5)王充闾散文创作中的自我超越——论《面对历史的苍茫》(论文提纲范文)

四、四十年的艰难跋涉——王充闾散文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D]. 刘广利. 吉林大学, 2021(02)
  • [2]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与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研究[D]. 李刚. 苏州大学, 2012(10)
  • [3]以原型批评的视角解读作家作品——读石杰《心灵的沟通》[J]. 王立,曲晓红.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1)
  • [4]四十年的艰难跋涉——王充闾散文论[J]. 如是.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 [5]王充闾散文创作中的自我超越——论《面对历史的苍茫》[J]. 石杰.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04)

标签:;  ;  ;  ;  ;  

四十年行路难——论王重禄的散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