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区养猪业发展前景

青海农区养猪业发展前景

一、青海农区养猪业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焦帅帅[1](2019)在《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与乡村社会研究(1917-1976)》文中认为历史时期,整个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时期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到民国时期的政府为主,民众被动参与再到集体化时期的政府主导,民众积极参与这一复杂发展过程。众所周知,传统社会发展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从而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方式。在畜牧业发展上,亦是如此,并呈现出一家一户一头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方式。民国时期,随着中国民众的衣食住行和审美观念发生变化,阎锡山政府开始注重畜牧业的发展。在政策方面,实行“六政三事”,建立模范畜牧场,颁布有关牲畜管理的法令制度和税收政策;在教育方面,创办畜牧农业学校,注重畜牧人才的培养;在改良方面,引进西方的优良品种,与本地品种进行杂交。然而,在这一具体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培养畜牧人才还是畜牧改良方面,都是“自上而下”推行的,主要是依靠强大的行政权力支持发挥作用,多停留在宣传或示范层面,各项政策并没有真正的传达于民众,影响于民众。即政府与民众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信息交流机制和信息监督机制,政府与民间的呈现着一种单向化的关系。集体化时期,山西畜牧业的发展既注重发挥政府行政力量的作用,也注重发挥民众、模范、饲养员等民间力量的作用。在关注畜牧政策变化的同时,更多关注牲畜发展背后“人”的变化。即饲养员群体构成变化、社会活动、政府如何塑造的问题,试图将牲畜的命运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直白一点的讲,民国时期山西畜牧的发展更多重视“牲畜”的变化,而集体化时代的畜牧业更多注重与牲畜相关的“人”作用,实现“由物及人”的变化。因此,通过研究饲养员的群体特征、车把式地位的变化及将牲畜作为一种话语权等方面的内容,刻画出模范饲养员爱畜如子,一心为集体的形象及车把式对于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谁掌握赶马车的鞭子,谁就掌握整个公社发展的命脉,掌握了整个公社发展的走向。从侧面反映出牲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国家是非常重视牲畜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的牲畜是非常幸福的。更进一步的讲,就是集体化时期的人和牲畜都是非常幸福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原因,主要归功于集体化时代畜牧发展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助关系。所以,本研究以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地区的畜牧业为研究对象,站在社会史的角度,通过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更多地去考察观念、制度、政策、人为因素等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影响。初步探讨畜牧业背后政府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即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着一种由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到国家与社会的单向化再到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化的关系。对如何正确认识民国至集体化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国家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如何实现国家与民众的互动提出思考。

刘利[2](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马伟[3](2018)在《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农业开发”研究(1906~1945)》文中认为日本对我国东北的“农业开发”,是通过涉农会社实现的。其中,“东亚劝业会社”“满拓公(会)社”及“大连农事会社”主要从事土地掠取及农业经营、农业移民、农业金融等业务,“东亚劝业会社”“满蒙畜产工业会社”“满洲畜产公(会)社”“满洲猪毛工业会社”等则从事畜产品买卖、加工、输出等业务。1922年设立的“东亚劝业会社”,致力于东北土地、农产品、大米、牛肉等资源的掠取。截至1935年,该会社在“南满洲和东部内蒙古”掠取土地超过13万町,吉东地区95.32万町。其中部分土地改造为水田,以朝鲜佃农为主要劳力,获取稻谷等实物地租,部分旱田租借给我国汉族农民,以货币地租获利。1936年“东亚劝业会社”解散后,水田业务由“鲜满(满鲜)拓殖会社”接收,旱地业务则由满拓公(会)社所承继。截至1941年,“满拓公(会)社”共掠取土地2002万町,相当于日本本土耕地面积的2.2倍。对于如此规模的土地,除一小部分配给日本移民外,剩余绝大部分一方面由该公社直接采用租佃制度进行经营,另一部分则采用“掠夺型经纪”模式,雇佣土地经理人进行管理,这很大程度造成农业收入体系及分配模式混乱。同时,该公社还试图在“满拓区”内推行改良农法,办法是通过改良农具取代东北传统农具,但因数量严重不足而进展缓慢,最终造成该改良农法流于形式。1929年设立的“大连农事会社”,主要在“关东州”进行土地及农产物的垄断业务,并为日本农民迁移东北积累经验,但大规模移民侵略实施后,该会社的作用降低,但依然以租佃的形式对所掠土地进行控制。畜产方面,“九·一八事变”前,“东亚劝业会社”对农业资源的垄断和掠取有所节制,伪满洲国建立后,借助政治优势,始实行行业垄断。1930~1935年,“东亚劝业会社”还一度向日本海军提供东北冷冻牛肉。该会社解散后,畜产业务整合为“满蒙畜产工业会社”,从事肉类屠宰、加工等业务,并专门供应日本海军及关东军。1937年,“满洲畜产会社”获取该工业会社的全部股份,并完全垄断了伪满肉类、皮革、毛皮、羊毛等畜产物的加工、运输、输出等业务。“满蒙毛织会社”主要从事东北羊毛及澳洲细羊毛的深加工业务,并垄断了东北羊毛业务的输入。1943年升格为“满洲畜产公社”后,着重以制定价格的方式控制东北畜产资源。针对日本对我国东北,乃至东亚的殖民,本文以“结构性殖民理论”三大要素三大维度进行解读及理论提升。三大要素包括重农主义、农业移民及“国策会社”,其中,“国策会社”是核心环节,是推行重农主义和农业移民的基础和载体。而涉农会社体现“国策会社”的意志,并助推其农业殖民政策。三大维度是重农主义而非重商主义,规模性的农业移民而非零星的工业、商业移民,“国策会社”而非商业公司。三大维度处于高位,对殖民地的占有、同化及转化为“地理边疆”的可能性将处于高位。否则即处于低位。相较于西班牙、葡萄牙及英国、法国对美洲殖民,日本对我国东北殖民的政策性无疑处于高位。

唐洪松[4](2018)在《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是土地利用过程中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的生态效率,能够衡量区域土地低碳利用的水平。中国西北地区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和民生发展的双重考验,在中国全面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当下,如何通过调控土地利用强度、结构、规模来提高碳排放效率,对于协调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碳减排之间的矛盾以及全面建成低碳经济社会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为承上启下的关键问题,基于“土地利用碳排放—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土地利用碳减排潜力”的逻辑思路对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体系,运用碳排放系数法估算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并分析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特征。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上升趋势明显,建设用地对碳排放总量的贡献程度远远大于农用地;工矿用地是建设用地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耕地是农用地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农用地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耕地,青海农用地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牧草地;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建设用地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工矿用地,青海建设用地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用地;经济发展较好、资源丰富、人口规模大的省(区)碳排放量较大,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陕西、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第二,总结了生态效率的测算方法,运用比值法和超效率SBM-DEA模型从单要素和全要素两个视角测算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并分析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特征。研究发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碳排放效率时空差异显着。从单要素看,农用地单位能源、资金、水资源投入的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显着,单位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投入的碳排放量变化幅度不大,单位经济产出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建设用地单位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投入的碳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单位资金投入和经济产出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单位劳动力投入碳排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特征。从全要素看,农用地碳排放效率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土利用地碳排放效率历年平均值大小的关系为:陕西>宁夏>新疆>青海>甘肃。第三,运用经济收敛理论和数学模型对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差异性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也各具特征,加之国家政策对各省区影响程度不同,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差异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缩小,总体上是朝着各自的稳态水平发展,“追赶效应”、“竞争效应”不明显,“锁定效应”反而较为明显,即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均不存在σ和绝对β收敛,而存在条件β收敛。第四,从经济、社会、自然三个方面对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影响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因素具有相同性,也存在不同性。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自然灾害、政府干预不利于农用地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有利于农用地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而对外开放程度、人口规模、金融发展等变量对农用地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不显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口规模、金融发展、外商投资不利于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政府干预有利于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而对外贸易对于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不显着;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具有个性,研究结果证实了农用地碳排放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不是很明显。第五,探究了土地利用技术效率进步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减排潜力。研究发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技术效率进步的碳减排潜力差距不大,但是建设用地碳减排的边际成本远远高于农用地,而且随着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碳减排边际成本会变得越来越昂贵;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减排潜力还存在一定空间,但在逐渐缩小,其中,甘肃和新疆还具有一定减排潜力,而陕西、青海、宁夏已经不具备结构调整的减排潜力。第六,西北地区可以采取制定土地低碳利用规划、科学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要素资源配置、加强应用土地低碳利用技术、强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功能、完善低碳土地利用法律法规等措施来提升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

王士权[5](2017)在《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肉羊产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羊饲养量、羊肉产量与肉羊产业产值稳步增长,肉羊产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在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动物性食品消费数量稳步上升的背景下,居民羊肉消费增速明显,为肉羊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然而,肉羊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肉羊生产成本步步上扬、羊肉产量增速放缓、羊肉价格持续上涨与跌落、良种化程度、规模效益与技术效率低下、生产结构不合理引发国内羊肉市场供求失衡等问题。因此,未来如何保证肉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怎样提升产业整体运行绩效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研究对肉羊产业市场绩效进行分析,着重围绕肉羊产业的经济绩效、质量绩效以及羊肉价格变动依次展开,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为政府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肉羊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以产业组织理论、经济效率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与农产品价格形成、波动与传递理论为基础,构建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的整体分析思路。综合"结构主义"学派以及"绩效主义"学派的观点,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静态单向分析思路转变为动态交互性分析,以宏观肉羊生产结构特征为分析切入点,从宏观层面分析肉羊生产的投入产出、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从微观层面分析肉羊生产的经济绩效与质量绩效,并结合羊肉市场价格变动来综合评价产业运行绩效,最终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肉羊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较好,表现为产业总量稳步提升、生产布局趋于合理、规模结构持续优化,肉羊产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中重要的分支产业,未来提升空间依然较大;(2)肉羊生产的成本与收益均保持较快增长,各主要投入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则有所差异,其中生产成本上升主要源于物质与服务费用以及人工成本的推动;(3)肉羊生产技术效率整体提升显着,但技术效率损失与区域间差异依然存在;(4)肉羊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在波动变化中趋于平稳,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且主产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限;(5)农户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配置效率损失相比技术效率损失更加突出;(6)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是由其生产质量控制行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与养殖模式改变所共同决定的,标准化生产是提升肉羊生产质量的关键;(7)羊肉市场价格受国内需求增加、草原政策调整、突发性灾害与疫病以及国际市场冲击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整体上表现为波动上涨特征,且区域间变动差异显着,价格变动具有显着的季节性与波动集群现象;(8)羊肉市场价格纵向关联效应显着、主产区横向市场间羊肉价格整合程度逐步加强。本文的特色与可能的创新在于:(1)采用不同于既有研究的估算方法对宏观层面肉羊生产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研究结果更为精准可信;(2)采用代表性更强的数据对微观层面农户肉羊生产经济效率测算与质量效果评价的分析,研究结论更加贴近现实状况;(3)从纵向产业链与横向区域市场两个维度展开研究羊肉价格的传递与整合,分析更加深入全面。

柳泽新[6](2017)在《西北农区畜牧业生产力评价及发展潜力研究》文中提出西北地区地域辽阔,饲草资源比较丰富,是发展畜牧业的理想区域,并且在国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宏观背景下,国家一再强调优化畜种结构和区域布局,鼓励调结构、转方式,大力支持发展西北地区畜牧业,因此,我国畜牧业主产区逐步向西北转移已成必然趋势。据此,研究西北农区畜牧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潜力,旨在分析其在保障本地区动物源性食品消费需求的前提下,究竟能为区外提供多少畜产品?而且,西北农区能否抓住国家实施畜牧业“西移北进”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值得深入分析研究,其结果可为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区域发展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根据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项目要求,“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除东部4盟外的西部地区,共涉及7个省区。本论文以上述区域的农区部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统计年鉴和文献、典型调查等方式,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灰色预测法GM(1,1)模型和ARIMA时间序列模型,开展了西北农区畜牧业生产力评价及发展潜力研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十二五”期间,西北农区大牲畜、牛、羊存栏量分别以年均0.60%、2.11%、3.88%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分别达到1204.6万头、892.7万头、6551.2万只。但西北农区饲草料供求处于不平衡状态,其中2015年精饲料短缺1909.1万t,粗饲料短缺1727.9万t。2.“十二五”期间,西北农区牛肉、猪肉、羊肉、奶类产量分别以年均2.56%、3.11%、3.08%、0.69%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分别达到63.2万t、82.5万t、239.6万t、982.6万t。其中2015年西北农区畜产品在满足当地自身消费外还可满足该区域外8021.52万城乡居民的需要。3.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20052014年西北农区畜牧业生产综合水平,得出20062007年出现下降趋势,2007年达到最低值,2007年之后逐年呈上升趋势。而且,粮食产量、牛羊存栏数、猪肉产量与奶类产量是影响当地畜牧业生产综合水平的主要因素。4.基于20012015年西北农区畜牧业生产统计资料,应用灰色预测法GM(1,1)模型和ARIMA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按照近15年的发展水平,预测2020年该地区人口将较2015年的增幅为3.70%,粮食、牛肉、羊肉、蛋类和奶类产量较2015年分别增加8.92%、19.7%、11.90%、8.89%、9.71%,发展潜力较大。猪肉产量将有所下降,幅度为12.82%。如果到2020年,当地饲用玉米与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或产量)提高20%、牛羊的净肉率与出栏率提高6%时,西北农区畜牧业生产将实现粗饲料供求平衡。5.根据预测结果以及优化方案,对发展西北农区畜牧业生产提出6点对策建议:(1)加强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2)加大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和科普宣传力度;(3)优化畜种结构、减少耗粮型家畜占比;(4)提高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率;(5)扩大优质高产饲草种植面积;(6)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快畜禽良种推广工作。

郑江平[7](2005)在《新疆羊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畜牧业是新疆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绵山羊一直是新疆畜牧业的主要畜种,50多年来,羊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实现了快速增长。羊产业已成为畜牧业的主导产业。研究羊产业的发展对新疆农业结构优化、农牧民增收以及提高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和经济计量分析方法,首次对新疆羊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本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包括第一、二、三、四章。本部分首先提出了新疆羊产业的概念。接着对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链理论和竞争力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作为指导整个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最后在对世界和中国羊产业的生产、消费、贸易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是世界羊肉、羊毛生产和羊毛消费大国,中国羊肉、羊毛区域化分布已十分明显。今后中国羊产业生产方向应逐渐从以毛为主向以肉为主,肉、毛、皮全面发展转变;由自由放牧向集约化饲养发展转变;羊肉生产向羔羊肉生产转变。第二大部分包括第五、六、七、八、九章,本部分从资源优劣势、羊产品生产、加工、贸易、消费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新疆羊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特点及发展规律。通过对新疆羊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的分析,认为新疆羊产业生产在品种、天然草地和饲草料加工方面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羊产业已成为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全国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鲜活产品仍然是新疆消费的主要方式,羊肉消费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同时新疆羊产业发展仍存在生态系统脆弱、草地退化严重、牧场载畜能力不平衡、饲料生产布局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和饲料安全隐患等制约因素,在羊产品生产加工、贸易方面存在规模小、企业亏损严重、羊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等问题。第三大部分包括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章,本部分首先分析了新疆羊产业链存在城郊型羊产业链、牧区型羊产业链和农区型羊产业链三种模式。研究表明,新疆羊产业纵向链各活动关系对羊产业发展有较大影响。其次从竞争绩效、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三个方面,进一步对新疆羊产品的国内市场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表明,新疆绵羊毛和牧区羊肉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农区肉羊竞争力较弱。在以上研究的基础

黄淑美,伍慕仪[8](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武淑霞[9](2005)在《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氮磷排放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文中认为国内外许多研究均已证明,畜禽养殖业氮磷排放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在我国各主要流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畜禽养殖业氮磷排放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主要采用重点流域实地调研与全国主要农区畜禽养殖业及其氮磷排放特征大时空尺度信息空间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发展及其氮磷排放特征时空演变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我国畜禽养殖业自80年代以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全国畜禽存栏数以猪当量表示每10年增加约3亿头猪。人均肉蛋奶量在70年代以来每10年翻一番,增长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国家,目前人均拥有量(80kg·人-1),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4 kg·人-1)。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受市场需求驱动,预计畜禽养殖业在未来10年将持续增长。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我国畜禽粪便产生氮磷总量大幅度增长,2002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氮总量为1680万t,相当于当年全国化肥投入氮素总量(2506万t)的66%;畜禽粪便产生磷素总量为948万吨,相当于当年化肥投入磷素总量(1060万t)的89%。随着畜禽养殖产业带的发展,在我国部分农区,农田对畜禽粪尿产生氮的承载量急剧增长,目前全国已有超过十分之一地区,耕地承载猪粪尿氮量超过150kgN·hm-2,而在80年代只有1.4%的地区超过50kgN·hm-2。 对重点流域和农区22个县,254个乡镇的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而耕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流域地区和北方集约化农区,农田对畜禽粪便产生氮磷的承载量急剧增长。在太湖流域,80年代初期耕地承载畜禽粪尿氮量平均为80kgN·hm-2,超过150kgN·hm-2的乡镇为17%;超过250 kgN·hm-2的乡镇仅为4%;而目前耕地承载畜禽粪尿氮量平均为226kgN·hm-2,超过250 kgN·hm-2的乡镇为22%;80年代初期耕地承载畜禽粪尿磷量平均为52kgP2O5·hm-2,目前平均为163 kgP2O5·hm-2。在滇池流域目前耕地承载畜禽粪尿氮量平均为275kgN·hm-2,超过250kgN·hm-2的乡镇为41%,而耕地承载畜禽粪尿磷量为169 kgP2O5·hm-2,对我国北方集约化农区100多个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80年代初期耕地承载畜禽粪尿氮量平均为48 kgN·hm-2,所有乡镇均没有超过150 kgN·hm-2;而目前耕地承载畜禽粪尿氮量平均为183 kgNhm-2,磷量平均为114 kgP2O5·hm-2,超过250 kgN·hm-2的乡镇为34%。 对猪禽粪尿氮磷排放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猪禽粪尿氮年排放总量为213.1万t,耕地平均排放量为16.4kg·hm-2,猪禽粪尿磷的排放量为8.6kg·hm-2,江浙闽粤地区最高,氮排放量为28.9 kg·hm-2,磷排放量为16kg·hm-2。晋冀鲁豫地区是近年来猪禽粪尿氮的排放量增长最快的区域。近年耕地均猪禽粪尿氮排放量超过50kg·hm-2的县市占全国的28%,6%的区域超过了75kg·hm-2,中南部和东南部敏感水域周边的县市的猪禽排放量都较多,成为引起这些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农村畜禽粪尿污染己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应该根据面源污染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治理。对于畜禽养殖污染应以在较低成本下促进畜禽粪尿还田为目标。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和种类的畜禽场农田配置、畜禽粪尿贮放设施等提出具体可行的技术规范。

孙兆敏[10](2005)在《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宁南旱作农业区包括固原市四县一区、海原全县和同心县、盐池县大部分地区,总面积3.11 万km2,总人口256 万人。该区是我国居民比较贫困、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人口比较密集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一部分,属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生态恢复和社会经济发展是新时期研究宁南旱作农区发展问题的对立而又统一的两大主要任务。面对该区严酷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在研究宁南旱作农业区的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体系,采取系统综合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和归纳演绎相结合,典型研究、试验示范、引用成熟试验成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多元互补研究方法,通过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力求解决该区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问题,探讨适宜宁南旱作农区的农业发展途径,转变该区农业增长方式,解决长期困扰区域经济发展的难题,增加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实现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基于上述问题,结合国家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题项目的研究,形成了以下结论: 一、提出了在宁南旱作农区发展草地农业的构想宁南旱作农业区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研究过程中,在充分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和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围绕该区生态恢复与经济建设的迫切性,提出在该区必须转变“宜农则农”的农业发展思想,变“以粮为先”为“以草为先”的草地农业发展思路,推广苜蓿人工草地建设,立草为业,草畜结合,建立草畜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二、研究论证了草地农业在宁南旱作农区的战略地位草地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把畜牧业和草地充分纳入农业系统,使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草地与耕地有机结合起来。牧草尤其是以苜蓿为代表的豆科牧草是草地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苜蓿人工牧草种植,不仅可以改变生态环境,而且也是宁南旱作农区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研究提出草地农业生产系统是宁南旱作农业区“生态—经济”重建的有效措施,是宁南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三、提出苜蓿人工草地建设是宁南旱作农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 紫花苜蓿简称苜蓿,是世界上第一个被人工栽培的牧草,以其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被誉为“牧草之王”,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种植。宁南旱作农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

二、青海农区养猪业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农区养猪业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与乡村社会研究(1917-1976)(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论文的主要框架
第一章 因地制宜:山西畜牧业的发展概况及条件
    一、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一)民国之前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二)民初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二、山西畜牧业发展条件
        (一)山西畜牧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二)山西畜牧业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域、环境与畜牧:山西畜牧的空间分布格局
    一、山西的畜牧种类
        (一)使用与役用
        (二)食用与毛用
    二、主要畜牧品种的地域分布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策、教育与改良:民国时期的山西畜牧业
    一、民国山西畜牧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一)阎锡山与六政三事
        (二)民国山西牲畜管理的法令制度
        (三)税收政策
    二、民国山西畜牧教育的发展及影响
        (一)学有所用:畜牧教育思想的提出
        (二)创办农学校,培养畜牧人才
        (三)认识与反思
    三、民国山西畜牧引进及改良
        (一)马的引进与改良
        (二)牛的引进与改良
        (三)猪的引进与改良
    四、畜牧改良的典范—美利奴羊入山西
        (一)六政三事:美利奴羊的引进
        (二)政府主导:美利奴羊的推广
        (三)水土不服:美利奴羊的引进与改良过程
        (四)亡羊补牢:寻求土办法弥补损失
        (五)认识与反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范、话语与牲畜: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的新变化
    一、牲畜与话语:作为政治话语的牲畜
        (一)举足轻重:中央文件报道中的牲畜
        (二)由物及人:新闻报纸报道中的牲畜
        (三)利益博弈:影视小说报道中的牲畜
    二、牲畜与模范:山西地区畜牧模范研究
        (一)畜牧模范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畜牧模范的群体特征
        (三)畜牧模范群体的社会活动
        (四)畜牧模范群体的社会影响
        (五)认识与反思
    本章小结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3)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农业开发”研究(1906~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局限
    三、研究方法、所用概念及史料解析
    四、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设立的历史及资源背景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口政策及农业移民
    第二节 “日本之满蒙特殊地位”产生的思想根源
    第三节 我国东北的农业资源禀赋及其特点
    第四节 日本涉农会社及其主要功能
第二章 “东亚劝业会社”及其对“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农业资源“开发”
    第一节 “东亚劝业会社”的设立及股权变动
    第二节 1906~1922年日人的土地盗买
    第三节 “东亚劝业会社”的土地掠取活动
    第四节 “东亚劝业会社”的农业经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满拓公社”所控土地管理及农耕技术
    第一节 土地经理人制度与“满拓区掠夺型经纪”模式
    第二节 农具与东北垄作耕法
    第三节 “北满改良农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连农事会社”对“关东州”农业资源掠取
    第一节 “大连农事会社”的设立及农业移民
    第二节 “大连农事会社”的土地掠取
    第三节 日本移民的农业经营及“大连农事会社”的地租收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满洲畜产会社”对东北畜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东北畜产资源数量考析
    第二节 “东亚劝业会社”“满蒙畜产工业会社”对畜牛资源的掠取
    第三节 “满蒙毛织会社”的设立及对东北羊毛资源的垄断
    第四节 东北猪的养殖及日人对猪毛资源的控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日本涉农会社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结构性殖民理论”的构建及日本式殖民的特点
    第二节 “国策会社”满铁关系会社及其涉农机构
    第三节 日本涉农会社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结语
附录一 东北古今县名对照表
附录二 日本在中国东北“农业开发”大事记
附录三 东三省各县及“关东州”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
附录四 东三省各县家畜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4)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碳排放效率的经济学根源
        2.2.2 碳排放效率的相关理论
第3章 土地利用碳排放及效率的核算方法
    3.1 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体系构建
        3.1.1 核算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核算体系的构建思路
        3.1.3 核算体系内的温室气体类型
        3.1.4 核算体系的边界和排放范围
        3.1.5 核算方法及碳排放系数确定
    3.2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研究方法
        3.2.1 物质流法
        3.2.2 生态服务价值法
        3.2.3 能值法
        3.2.4 生产前沿分析法
        3.2.5 综合指标体系法
    3.3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测算方法
        3.3.1 单要素视角下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测算方法
        3.3.2 全要素视角下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测算方法
        3.3.3 单要素和全要素核算方法对比分析
第4章 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格局分析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1.3 土地利用概况
    4.2 西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的时序变化特征
        4.2.1 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时序变化特征
        4.2.2 农用地碳排放量的时序变化特征
        4.2.3 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的时序变化特征
    4.3 西北地区不同省(区)碳排放的时序变化特征
        4.3.1 各省(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时序变化特征
        4.3.2 各省(区)农用地碳排放的时序变化特征
        4.3.3 各省(区)建设用地碳排放的时序变化特征
    4.4 西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
        4.4.1 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4.4.2 农用地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
        4.4.3 建设用地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特征分析
    5.1 数据来源
    5.2 单要素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
        5.2.1 单要素视角下各省(区)农用地碳排放效率
        5.2.2 单要素视角下各省(区)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
    5.3 全要素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
        5.3.1 全要素视角下各省(区)农用地碳排放效率
        5.3.2 全要素视角下各省(区)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1 收敛的概念及分类
    6.2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收敛的理论解释
        6.2.1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追赶效应
        6.2.2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锁定效应
        6.2.3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竞争效应
        6.2.4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梯度效应
    6.3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差异的实证分析
        6.3.1 研究方法
        6.3.2 数据来源
        6.3.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7.1.1 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
        7.1.2 社会因素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
        7.1.3 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
    7.2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2.1 研究方法
        7.2.2 变量选取
        7.2.3 数据来源
        7.2.4 结果分析
    7.3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深入分析
        7.3.1 理论分析
        7.3.2 研究方法
        7.3.3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减排潜力及减排成本估计
    8.1 土地利用效率进步的减排潜力
        8.1.1 土地利用减排潜力的估计方法
        8.1.2 结果分析
    8.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减排潜力
        8.2.1 土地利用碳汇的概念
        8.2.2 土地利用碳汇的估算方法
        8.2.3 结果分析
    8.3 土地利用碳减排成本估算
        8.3.1 减排成本的概念
        8.3.2 减排成本的估计方法
        8.3.3 结果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减排及效率提升的措施
    9.1 基本原则
        9.1.1 节约高效性
        9.1.2 优质环保性
        9.1.3 现代集约性
    9.2 基本思路
        9.2.1 规模调控
        9.2.2 结构调控
        9.2.3 强度调控
    9.3 具体措施
        9.3.1 尽快制定土地低碳利用规划
        9.3.2 科学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9.3.3 优化土地利用要素资源配置
        9.3.4 加强推广土地低碳利用技术
        9.3.5 强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功能
        9.3.6 完善低碳土地利用法律法规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及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的经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基本经济理论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肉羊生产结构特征分析
    3.1 肉羊生产的区域结构特征分析
    3.2 肉羊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3.3 肉羊生产的规模结构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肉羊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
    4.1 肉羊生产成本变化情况分析
    4.2 肉羊生产收益变化情况分析
    4.3 肉羊生产单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省际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1 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5.2 肉羊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
    6.1 农户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6.2 农户肉羊生产的配置效率分析
    6.3 影响肉羊生产经济效率的综合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控制行为及效果分析
    7.1 肉羊生产的质量决定
    7.2 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控制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7.3 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控制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7.4 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控制行为的效果分析
    7.5 良种育繁推体系建设与养殖模式改变对肉羊质量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羊肉市场价格变动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8.1 羊肉市场价格变动基本情况
    8.2 羊肉市场价格波动特征的实证分析
    8.3 羊肉市场价格变动主要原因分析
    8.4 羊肉市场价格生产层面变动原因的实证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羊肉市场价格纵向关联与横向整合分析
    9.1 羊肉市场价格纵向关联效应分析
    9.2 羊肉市场价格主产区市场整合与传导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主要政策建议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西北农区畜牧业生产力评价及发展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国外畜牧业发展现状
        1.2.1 澳大利亚
        1.2.2 新西兰
        1.2.3 美国
        1.2.4 荷兰
    1.3 国外经验对我国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启示
    1.4 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及现状
        1.4.1 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
        1.4.2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1.5 国内开展畜牧业评价与发展潜力的方法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意义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域的划分
        2.2.2 统计资料数据收集
        2.2.3 典型调查数据收集
        2.2.4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西北农区调研情况
    3.1 陕西省调研情况
        3.1.1 铜川市铜川新区坡头镇长命村
        3.1.2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
    3.2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调研情况
    3.3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调研情况
    3.4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调研情况
    3.5 新疆调研情况
        3.5.1 石河子市石总场
        3.5.2 阿克苏市乌什县
        3.5.3 五家渠市101团
    3.6 山西调研情况
        3.6.1 运城市永济市屯里村
        3.6.2 吕梁市交城县寨则村
    3.7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调研情况
    3.8 西北农区农户发展畜牧业主障因素
        3.8.1 畜牧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方式落后
        3.8.2 农户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波动能力较差
        3.8.3 资金不足,制约养殖规模的扩大
        3.8.4 年轻劳动力不足,科学技术推广缓慢
第四章 2000~2015 年西北地区畜牧业发展情况
    4.1 西北地区畜牧业产值情况
    4.2 西北地区畜种结构情况
    4.3 西北地区主要畜产品生产情况
    4.4 西北地区秸秆产量及饲料化利用情况
第五章 “十二五”期间西北农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5.1 西北农区基本情况
    5.2 西北农区草食家畜存栏情况
    5.3 西北农区主要畜产品产量情况
    5.4 西北农区食品消费量情况
    5.5 西北农区饲料生产情况
    5.6 西北农区饲草料供求情况分析
第六章 西北农区畜牧业综合生产力评价
    6.1 主成分分析法步骤
        6.1.1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6.1.2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6.1.3 计算方程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6.1.4 计算各个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6.1.5 主成分个数的确定
        6.1.6 计算综合得分
    6.2 西北农区畜牧业综合生产力评价步骤
        6.2.1 数据来源
        6.2.2 标准化处理结果
        6.2.3 主成分分析结构
        6.2.4 综合得分情况
        6.2.5 评估结果及趋势分析
第七章 西北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预测分析
    7.1 西北农区粮食产量预测
    7.2 西北农区人口预测
    7.3 西北农区畜产品产量预测
    7.4 西北农区畜产品供给潜力分析
    7.5 西北农区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
        7.5.1 饲草种植与秸秆饲用率提高方案
        7.5.2 牲畜净肉率与出栏率提高方案
第八章 西北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8.1 西北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8.1.1 饲料短缺,制约畜牧业发展
        8.1.2 牲畜良种覆盖率低,制约畜牧业生产效率
        8.1.3 畜产品加工体系落后,产品质量较差
    8.2 西北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8.2.1 加强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
        8.2.2 加大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和科普宣传力度
        8.2.3 优化畜种结构、减少耗粮型家畜占比
        8.2.4 提高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率,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
        8.2.5 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快畜禽良种推广工作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新疆羊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羊产业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羊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2.2 研究羊产业发展的理论意义
    1.3 产业形成与羊产业的界定
        1.3.1 产业形成
        1.3.2 羊产业的界定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1.6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依据
    2.1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
        2.1.1 国外研究动态
        2.1.2 国内研究的动态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竞争力理论
第三章 世界羊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1 世界羊产业生产、消费与贸易的现状
        3.1.1 世界肉羊业生产现状
        3.1.2 世界羊毛业生产现状
        3.1.3 世界羊产品贸易现状
        3.1.4 世界羊产品消费现状
    3.2 世界羊产业发展模式
        3.2.1 国外集约化饲养模式
        3.2.2 国外羊产业链模式
    3.3 国外羊产业发展启示
        3.3.1 生产方向逐渐从以毛为主转向以肉为主
        3.3.2 从自由放牧向集约化饲养发展
        3.3.3 羊肉生产从成年羊肉向羔羊肉生产转化
        3.3.4 国外畜牧业产业化的产生以商品经济为基础
        3.3.5 以国家的适当干预、调控、扶持和良好政策环境为保证
        3.3.6 以高新科技进入畜牧业领域并广泛应用为前提
第四章 中国羊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4.1 中国羊产业布局与生产现状
        4.1.1 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分布与特点
        4.1.2 中国羊毛生产区域分布与特点
    4.2 中国羊产品贸易现状
        4.2.1 活羊进出口贸易
        4.2.2 羊肉进出口贸易
        4.2.3 羊毛进出口贸易
        4.2.4 羊绒进出口贸易
    4.3 中国羊肉屠宰加工
        4.3.1 羊产品加工的历史
        4.3.2 屠宰加工概况
        4.3.3 中国重点肉羊屠宰加工企业介绍
    4.4 中国羊产品消费现状
        4.4.1 羊肉消费现状
        4.4.2 羊毛市场消费现状
    4.5 中国羊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4.5.1 从以毛为主向以肉为主,肉、毛、奶、皮全面发展转化
        4.5.2 山羊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4.5.3 农区养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5.4 中国羊肉进入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
第五章 新疆羊产业生产资源分析
    5.1 新疆羊产业生产发展史
        5.1.1 缓慢发展时期(1949-1964 年)
        5.1.2 波动停滞时期(1965-1978 年)
        5.1.3 调整、改革、全面发展时期 (1979-1993 年)
        5.1.4 快速发展时期(1994-2003年)
    5.2 新疆羊产业生产资源优势
        5.2.1 羊品种资源优势
        5.2.2 天然草地资源优势
        5.2.3 饲草料资源优势
    5.3 新疆羊产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5.3.1 缺水草地面积大,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5.3.2 牲畜超载过牧,草地退化严重
        5.3.3 季节牧场载畜能力不平衡
        5.3.4 饲料生产布局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
        5.4.5 饲料安全问题制约羊产业发展
第六章 新疆羊产业生产发展状况
    6.1 新疆羊产业生产布局及发展特点
        6.1.1 肉羊生产区域分布及特点
        6.1.2 绵羊毛生产区域分布及特点
        6.1.3 绒山羊生产区域分布及特点
    6.2 新疆羊产业内部结构与生产水平
        6.2.1 畜群结构
        6.2.2 质量结构
        6.2.3 羊产业生产水平
    6.3 新疆羊产业饲养模式及发展特点
        6.3.1 集约化饲养模式
        6.3.2 家庭饲养模式
    6.4 新疆羊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6.4.1 生产方式传统落后
        6.4.2 牧区存在着尖锐的草畜矛盾
        6.4.3 资源产出率低
        6.4.4 缺乏严格的良种管理制度
        6.4.5 新疆羊品种资源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第七章 新疆羊饲养成本收益分析
    7.1 新疆牧区不同绵羊品种成本收益分析
        7.1.1 本种绵羊成本收益分析
        7.1.2 改良绵羊成本收益分析
        7.1.3 本种绵羊和改良绵羊成本收益比较
    7.2 新疆农区养菜羊成本收益分析
        7.2.1 新疆农户养菜羊成本收益分析
        7.2.2 北疆、南疆、东疆农户养菜羊成本收益比较
        7.2.3 新疆与全国主要农区养菜羊成本收益分析
第八章 新疆羊产品加工和贸易分析
    8.1 新疆羊产品屠宰加工现状
        8.1.1 肉羊屠宰加工现状
        8.1.2 毛、绒及其他加工现状
    8.2 新疆羊产品贸易分析
        8.2.1 羊产品进出疆贸易
        8.2.2 羊产品进出口贸易
    8.3 新疆羊产品加工和贸易存在的问题
        8.3.1 屠宰场多且分散,屠宰设备简易落后
        8.3.2 屠宰加工点布局不合理,资源配置浪费
        8.3.3 羊肉加工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加工企业
        8.3.4 食品安全存在隐患
        8.3.5 羊毛市场流通体制不完善
第九章 新疆羊产品消费分析
    9.1 新疆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及变化
        9.1.1 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及变化
        9.1.2 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及变化
    9.2 新疆羊产品消费特点
        9.2.1 羊肉消费特点
        9.2.2 羊毛消费特点
        9.2.3 羊绒消费特点
    9.3 新疆羊肉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9.3.1 收入水平
        9.3.2 消费习惯与偏好
        9.3.3 价格因素
        9.3.4 人口因素
    9.4 新疆羊产品消费发展趋势
        9.4.1 羊产品消费趋势
        9.4.2 未来羊肉产量需求量预测
第十章 新疆羊产业纵向链关系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10.1 新疆羊产业纵向链关系的演变过程
        10.1.1 羊产业纵向链活动与关系
        10.1.2 羊产业纵向链关系的演变过程
    10.2 新疆羊产业纵向链关系模式分析
        10.2.1 城郊型羊产业链模式
        10.2.2 牧区型羊产业纵向链模式
        10.2.3 农区羊产业链模式
    10.3 新疆羊产业纵向链关系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10.3.1 饲草料与羊产品生产活动之间关系对羊产业发展的影响
        10.3.2 羊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之间的关系对羊产业发展的影响
第十一章 新疆羊产品竞争力分析
    11.1 竞争力概念
        11.1.1 农业竞争力概念
        11.1.2 羊产品市场竞争力
    11.2 新疆羊产品国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11.2.1 生产要素
        11.2.2 羊产品国内需求
        11.2.3 相关及支持产业
        11.2.4 食品安全
        11.2.5 成本与价格
        11.2.6 制度因素
        11.2.7 政府
    11.3 羊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测定方法
        11.3.1 羊产品竞争绩效
        11.3.2 羊产品竞争实力
        11.3.3 羊产品竞争潜力
    11.4 新疆羊产品国内竞争力实证分析
        11.4.1 羊产品竞争绩效测定
        11.4.2 羊产品竞争实力测定
        11.4.3 羊产品竞争潜力分析
第十二章 新疆羊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12.1 新疆羊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12.1.1 市场发展思路
        12.1.2 生产发展思路
        12.1.3 产业组织发展思路
    12.2 新疆羊产业区域布局及发展方向
        12.2.1 区域布局的原则
        12.2.2 区域布局和发展方向
    12.3 新疆羊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12.3.1 抓住机遇,加速羊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化
        12.3.2 加强草原建设,促进传统羊产业向现代羊产业转变
        12.3.3 完善羊产业生产加工体系,提高产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12.3.4 坚持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12.3.5 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工作力度,提高羊产业的科技含量
        12.3.6 实施现代化管理,促进细毛羊产业发展
        12.3.7 强化监督管理,确保羊产品质量安全
        12.3.8 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新疆羊产业的发展
        12.3.9 积极开拓市场,扩大产品出口
第十三章 基本结论
    13.1 中国是世界羊肉、羊毛生产和羊毛消费大国,中国羊产品区域化分布明显
    13.2 新疆羊产业生产具有资源优势,也存在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
    13.3 新疆羊产业已成为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13.4 新疆牧区饲养改良绵羊成本收益高于本种绵羊,牧区绵羊的成本收益在全国居中上水平;北疆农区肉羊的成本收益高于南疆和东疆,农区绵羊成本收益在全国不具有优势
    13.5 新疆羊产品生产加工规模小,毛纺织企业亏损严重,羊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
    13.6 羊肉具有较大的市场消费前景,而羊毛消费面临巨大挑战
    13.7 羊产业纵向链组织关系对新疆羊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13.8 新疆的绵羊毛和牧区羊肉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农区肉羊竞争力较弱
    13.9 突出主导产品,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化区域布局,加快新疆羊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历

(9)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氮磷排放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面源概况
    1.2 我国畜禽养殖发展状况及其对面源污染的影响
        1.2.1 畜禽养殖业废弃物对面源污染的影响
        1.2.2 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状况
    1.3 国内外关于畜禽养殖业造成的面源污染的研究现状
        1.3.1 对畜禽养殖业形成面源污染的治理
        1.3.2 了解主要畜禽养殖业排放量和排放特征是制订法规、提高治理效率的前提
    1.4 当前畜禽污染发生与排放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畜禽及生活排污的估算方法
    3.2 实地调查
    3.3 畜禽养殖业发生量和排放量的时空变异研究
        3.3.1 各地畜禽养殖污染的相关参数和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的采集
        3.3.2 畜禽养殖相关数据的采集
        3.3.3 数据分析方法
    3.4 养殖业氮、磷排污计算模型的构建
        3.4.1 我国主要畜禽的养殖与排污方式
        3.4.2 畜禽养殖的粪尿以及氮、磷的含量参数和发生量的计算
        3.4.3 主要畜禽养殖氮、磷排放量计算
        3.4.4 生活污染发生量的的估算
第四章 我国畜禽养殖业及粪尿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
    4.1 1949年以来我国畜禽养殖业的时空变化特征
        4.1.1 1949年以来我国畜禽养殖状况随时间的变化
        4.1.2 建国以来我国畜禽养殖结构随时间的变化
        4.1.3 1980年以来我国不同区域畜禽养殖总量及结构随时间的变化
    4.2 我国畜禽养殖粪尿发生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4.3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畜禽养殖的比较
        4.3.1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畜禽养殖的比较
        4.3.2 我国人均肉蛋奶水平及其地位
    4.4 小结
第五章 我国畜禽养殖业氮的发生与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
    5.1 我国畜禽养殖业氮发生量时空变化特征
        5.1.1 我国畜禽养殖氮发生量的时间变化
        5.1.2 我国省区畜禽养殖业氮发生量时空变化特征
        5.1.3 我国县域畜禽养殖业氮发生量时空变化特征
        5.1.4 主要流域主要畜禽养殖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5.1.5 典型调查区(乡)畜禽粪尿氮发生量变化特征
    5.2 我国畜禽养殖业氮的空间排放特征
        5.2.1 我国不同农业区猪禽粪尿氮排放特征
        5.2.2 不同年代我国县市猪禽粪尿氮排放的时空特征
    5.3 小结
第六章 我国畜禽养殖业磷的产生与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
    6.1 我国畜禽养殖业磷发生量时空变化特征
        6.1.1 我国畜禽养殖磷发生量的时间变化
        6.1.2 我国省域畜禽粪尿粪尿磷发生量时空变化特征
        6.1.3 我国县域畜禽粪尿粪尿磷发生量变化特征
        6.1.4 主要流域畜禽养殖粪尿磷的时空分布特征
        6.1.5 典型调查区(乡)畜禽粪尿磷发生量变化特征
    6.2 我国畜禽粪尿磷的空间排放特征
        6.2.1 我国不同农业区畜禽粪尿磷排放特征
        6.2.2 不同年代我国县市猪禽粪尿磷排放的时空特征
    6.3 小结
第七章 我国畜禽养殖业氮磷发生量在农业面源污染中的贡献
    7.1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类型
    7.2 畜禽养殖业在面源污染中的地位
        7.2.1 我国县级区域畜禽养殖氮发生在农业面源中的贡献现状
        7.2.2 不同农业区畜禽粪尿氮磷发生量与其他面源的比较
        7.2.3 主要流域畜禽粪尿氮磷发生量与其他面源的比较
    7.3 农村畜禽养殖在农业面源污染中的重要地位及控制对策
        7.3.1 农村畜禽养殖在农业面源污染中的重要地位
        7.3.2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的控制对策
    7.4 小结
第八章 我国畜禽养殖业氮磷发生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
    8.1 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畜禽养殖氮发生量的比较
    8.2 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畜禽养殖磷发生量的比较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工作内容与方法
        §2.1 主要研究工作内容
        2.1.1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2.1.2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技术体系研究
        §2.2 研究工作方法与资料来源
        2.2.1 研究工作方法
        2.2.2 资料来源
    §3 国内外草地农业的发展现状与相关理论
        §3.1 国外草地农业系统的发展概况
        §3.2 我国草地农业的发展概况
        §3.3 草地农业相关理论
        3.3.1 生态经济学理论
        3.3.2 产业生态学理论
        3.3.3 区域经济学理论
        3.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4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1 研究设计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
        §4.2 探索和验证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4.3 研究探索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战略与途径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农业发展的现实归纳与总结
        §1.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农业发展现状
        1.1.1 地域分布概况
        1.1.2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农业发展概述
        §1.2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农业发展趋势
        1.2.1 农牧结合
        1.2.2 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并举
        1.2.3 有机与无机结合的土壤培肥制度
        1.2.4 农田集雨与节水农业相结合
    §2 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现状与草地农业展望
        §2.1 宁南旱作农区的地理环境与资源状况
        2.1.1 地理环境
        2.1.2 自然资源状况
        2.1.3 农业生产现状
        2.1.4 社会经济状况
        2.1.5 生态分区情况
        §2.2 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现状评析
        2.2.1 农业发展现状回顾
        2.2.2 新时期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2.3 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3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3.1 草地生态农业是实现宁南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2.3.2 发展草地农业有助于宁南旱作农区聚集规模经济发展
        2.3.3 草地生态农业是宁南旱作农区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2.3.4 环境与生存压力要求宁南旱作农区必须发展草地农业
        §2.4 苜蓿人工草地在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4.1 苜蓿人工草地建设是宁南发展草地农业生态经济的切入点
        2.4.2 发展苜蓿草业是实现宁南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发展的桥梁
        2.4.3 发展苜蓿草业有助于建立宁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2.4.4 发展苜蓿草业有利于提高宁南旱作农区生态农业专业化水平
        §2.5 宁南旱作农区发展草地农业的资源优势
        2.5.1 土地资源优势
        2.5.2 气候资源优越
        2.5.3 宏观政策优势
        2.5.4 市场空间优势
        2.5.5 经济利益优势
        2.5.6 苜蓿加工业前景优势
    §3 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3.1 优化农业结构是促进该区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草地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宁南发展高效农业的目标
        §3.3 草畜产业一体化是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1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
        §1.1 草业生产草地农业模式
        1.1.1 草业生产草地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1.1.2 草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草粮轮作草地农业模式
        1.2.1 草粮轮作在旱作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2.2 草粮轮作技术研究的历史回顾
        1.2.3 草粮轮作技术的研究进展
        1.2.4 草粮轮作发展现状
        1.2.5 草粮轮作草地农业的主要模式
        §1.3 旱作节水草地农业模式
        1.3.1 旱作节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2 旱作节水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选择
        §1.4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
        1.4.1 盐池县四墩子村草地农业系统示范成果
        1.4.2 海原县发展草地农业的实践效果
        1.4.3 红寺堡农业开发区草地农业的实践经验
    §2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
        §2.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2.1.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模式总结
        2.1.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效果评价
        2.1.3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经验
        2.1.4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趋势
        §2.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行组织模式评价
        2.2.1"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的制度缺陷
        2.2.2 生态农业示范户模式的局限性
        §2.3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框架
        2.3.1 草畜产业一体化草地农业的发展定位
        2.3.2 特色种植业的开发
        §2.4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度创新
        2.4.1 政府推动型:"政府+龙头企业+(科教机构)+农户"模式
        2.4.2 经济驱动型:"龙头企业+示范户+农户"模式
        2.4.3 产业带动型:"龙头企业群+农商会(中介机构)+农户"模式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技术体系研究
    §1 试验地基点选择与概况
        §1.1 试验地基点选择
        §1.2 试验区概况
    §2 紫花苜蓿人工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2.1 不同播期对苜蓿生长性状及越冬性的影响研究
        2.1.1 试验材料选择与实验设计
        2.1.2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2.1.3 结果分析
        2.1.4 小结与讨论
        §2.2 不同施肥梯度对苜蓿生长规律的影响研究
        2.2.1 试验对象与材料来源
        2.2.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4 结果分析
        2.2.5 小结与讨论
        §2.3 不同施肥模式对苜蓿生长规律的影响研究
        2.3.1 试验材料选择与来源
        2.3.2 试验设计方法
        2.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4 结果分析
        2.3.5 小结与讨论
    §3 苜蓿微集水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方法
        3.1.3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微集水种植苜蓿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3.2.2 微集水种植对苜蓿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2.3 微集水种植对苜蓿产草量的影响
        3.2.4 不同带型对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4 草粮轮作栽培技术研究
        §4.1 不同轮作方式生物学产量比较
        §4.2 不同轮作方式籽粒产量比较
        §4.3 产能及能量产投比
        §4.4 不同轮作方式下产量的稳定性
        §4.5 小结与讨论
        4.5.1 草粮轮作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生物学产量
        4.5.2 苜蓿轮作的生态适应性增强
    §5 本章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第五章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战略
    §1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运行的宏观支撑体系
        §1.1 草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过程
        §1.2 草地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2 宁南旱作农区发展草地农业的战略思路
        §2.1 进一步提高对发展草地生态农业的认识
        §2.2 确立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原则
        §2.3 加强组织领导和落实工作
        §2.4 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2.5 加快宁南旱作农区农村市场的对外开放
        §2.6 全面启动专业人才战略,实施科技兴区
        §2.7 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保障机制
    §3 宁南旱作农区发展草地农业的战略途径
        §3.1 建立生态化的草地农业产业链
        §3.2 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3.3 大力发展集流节水草地农业
        §3.4 创建特色农业绿色品牌
        §3.5 优化配置草地农业生产格局
        §3.6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7 加大技术推广与服务的力度
        §3.8 运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
第六章 结 语
    §1 主要结论
        §1.1 提出"生态-经济"重建是宁南旱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2 总结提出了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
        §1.3 研究提出了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框架
        §1.4 提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的创新组织模式
        §1.5 构建了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技术支撑体系
        §1.6 提出了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战略与途径
    §2 讨 论
        §2.1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有待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探讨
        §2.2 草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3 草地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2.4 草地农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介

四、青海农区养猪业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与乡村社会研究(1917-1976)[D]. 焦帅帅. 山西大学, 2019(02)
  • [2]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3]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农业开发”研究(1906~1945)[D]. 马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5)
  • [4]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研究[D]. 唐洪松.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5]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D]. 王士权.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6]西北农区畜牧业生产力评价及发展潜力研究[D]. 柳泽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7]新疆羊产业发展研究[D]. 郑江平. 新疆农业大学, 2005(03)
  • [8]《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J]. 黄淑美,伍慕仪. 农业考古, 2005(03)
  • [9]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氮磷排放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D]. 武淑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07)
  • [10]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D]. 孙兆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标签:;  ;  ;  ;  ;  

青海农区养猪业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