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淡水甲藻的形态学和生活史观察

不动淡水甲藻的形态学和生活史观察

一、一种不运动的淡水甲藻的形态学和生活史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琪,郑凌凌,李天丽,宋会银,刘国祥,宋立荣[1](2015)在《一株淡水水华胞甲藻的形态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胞甲藻属(Cystodinium Klebs)是植甲藻目(Phytodinales)一种生活于淡水表层、漂浮、不运动的甲藻类群。由于胞甲藻属材料不易获取、人工培养困难等,目前对该属的分类地位、分子系统发育和生活史等方面的了解仍十分有限。2013年夏季,我们从武汉市官桥基地一个发生严重胞甲藻水华的鱼塘中取样,经过分离和培养,于国内首次成功获得此甲藻,将其编号为FACHB-1781,并保存于淡水藻种库中。经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认该甲藻为胞甲藻属的巴达维亚胞甲藻(Cystodinium bataviense Klebs),其形态特征为:营养细胞近新月形或长卵形,两端渐窄、末端钝圆,背腹侧常向外部隆起,无刺或角状延伸。基于SSU r 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植甲藻目不是单系起源的类群,巴达维亚胞甲藻与Cystodinium phaseolus亲缘关系密切且聚为一枝,而另一些植甲藻类群(如Hemidinium nasutum和Gloeodinium viscum)与其它已知SSU r DNA序列的甲藻类群亲缘关系不密切。

陶晶晶[2](2013)在《滴水湖及其外围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文中提出滴水湖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内,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人工湖泊,也是临港新城水系的核心。滴水湖在塑造城市景观生态,优化地区小气候环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的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临港新城未来城市的发展和旅游观光,同时间接反映出上海市水环境的安全情况。滴水湖的水源来自外围水体,外围的水体环境的好坏也会影响到滴水湖水质状况。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滴水湖及其外围水体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并从2012年4月、7月、10月和12月增加对滴水湖及其外围水体进行理化指标的测定,比较分析滴水湖及外围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演替情况,并对滴水湖及外围水质状况进行生态学评价,最终结合环境背景信息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滴水湖的水质保护和未来旅游开发提供了生物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2011年1月~2012年12月,滴水湖共鉴定浮游植物109种,隶属于8门62属。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1304万个/L,平均生物量为5.75mg/L;种类主要以绿藻门为主,其次是硅藻门和蓝藻门。浮游植物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有5种:蓝藻门的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绿藻门的球衣藻(Chlamydomonas globosa),甲藻门的裸甲藻属(Gymnodinium sp.),隐藻门的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滴水湖湖区各个样点水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均一,差别不大。2、2011年1月~2012年12月,滴水湖外围水体共鉴定浮游植物216种,隶属于8门85属。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1771万个/L,平均生物量为8.83mg/L;种类主要以绿藻门为主,其次是硅藻门和蓝藻门。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有11种:金藻门的色金藻(Chromulina pygmaea),硅藻门的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甲藻门的裸甲藻(Gymnodinium sp.),绿藻门的球衣藻(Chlamydomonas globosa)、四鞭藻(Cateria sp.)、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裸藻门的梭形裸藻(Euglena acus),蓝藻门的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隐藻门的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各样点优势种类存在差异,但是裸甲藻(Gymnodinium sp.)、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 Ehr.)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Uterm)为各样点常见的优势种。3、采用R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滴水湖及其外围水体划分为5种生境,分别为滴水湖(H1-H8)、生物处理区(W2)、滴水湖入湖河(W3、W4和W10)、泥沙型水体(Wl)和普通河道(W5、W6、W7、W8、W9、W11、W12、W14)。5种生境浮游植物种类数及群落结构差异较为明显。泥沙型水体、生物处理区浮游植物数量及生物量均低于湖区。而滴水湖入湖河和普通河道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均高于湖区。从优势种变化来看,滴水湖优势种季节更替较为明显,而外围水体中,生境复杂多样,优势种季节更替不明显。根据浮游植物水质生态学评价,结果显示,目前滴水湖水质处于中-富营养水平,外围水体则处于富营养水平。4、滴水湖及外围水体各组各季节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SPSS相关性分析显示,浮游植物密度与Chla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各理化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盐度与电导率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NTU与TSS和COD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NTU与电导率和TN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5、对滴水湖及外围水体各组浮游植物优势种进行CCA分析,得出DO、SAL、 TN/TP、WT(水温)和pH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更为明显。其中Chromulina pygmaea喜低温、低营养盐、高盐度和高透明度的环境;Gymnodinium sp.适合生长在高盐度、高溶氧和低温的环境中;Merismopedia minima和Euglena acus适合高温生长;Carteria sp.适合生长在高温和高营养盐的环境中。本研究发现Chlamydomonas sp受高温的影响较大。用SPSS和CCA分析均得出滴水湖及外围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与水体中的Chla的浓度相关性较大。

胡圣,刘国祥,周广杰,梅洪,胡征宇[3](2008)在《波兰多甲藻,中国淡水产毒甲藻新记录》文中研究指明2006年,在湖北姊归香溪河高阳镇河段发现一种甲藻,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鉴定该种为波兰多甲藻(Peridinium polonicum),中国新记录。文献显示该藻是一种产毒甲藻,可以在水库或池塘形成水华,造成鱼类死亡。该种为目前淡水甲藻产毒的唯一记录,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值得关注。

游江涛[4](2006)在《热带亚热带典型水库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颗粒物脂肪酸组成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浮游植物是水体颗粒物中最重要的组成,脂肪酸是其细胞组成的基本构件,且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传递的重要物质基础。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浮游植物的组成也随之变化,因此研究不同水库和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与水体颗粒物中脂肪酸分布的关系有利于深入了解富营养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有利于掌握不同类型水华的发生机制。 本研究主要在2004年调查广东省不同营养状态的6座水库和2个湖泊,每2月采样1次。这些水体依据营养水平可以分为4类水体:贫营养水平的新丰江水库和流溪河水库、中富营养水平的飞来峡水库和深圳水库、富营养水平的汤溪水库和契爷石水库、富营养化的浅水湖泊(中心湖和仙女湖)。另外2005年还调查了黄龙带水库一次甲藻水华期间的动态变化。调查的内容包括营养盐等主要水质指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颗粒物脂肪酸组成等。根据调查和测定的数据,本文分析了不同营养状态水体的颗粒物脂肪酸组成的特征,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在颗粒物脂肪酸组成中的作用。 贫营养水平的新丰江水库浮游植物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主。其2月和10月的浮游植物组成分布较均匀,而且2月和10月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歧锥囊藻的数量也明显高于4月和6月的。因此,新丰江水库在2月和10月的脂肪酸种类数很高,浓度也相对较高,脂肪酸多样性高。富含C16:1和EPA的硅藻是流溪河水库主要的浮游植物,但其颗粒物脂肪酸组成主要由饱和脂肪酸组成,EPA和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只出现在10月份,浓度很低。因此淡水硅藻的EPA含量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流溪河水库EPA含量低的小环藻不是营养价值高的食物。 中富营养水平的飞来峡水库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较小,没有明显的优势种。各门藻类在4月和6月分布较均匀,但在12月总细胞数较高,富含饱和脂肪酸的蓝藻占绝对优势。飞来峡水库12月的总脂肪酸浓度最高,其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C18:2、C18:3和DHA。深圳水库则以绿藻,蓝藻和隐藻等为主。深圳水库4月的脂肪酸种类数很多,脂肪酸多样性很高。可检测到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C18:3、C20:2、C20:3、C20:4、EPA和DHA等,其它月份没有检测到多不饱和脂肪酸。

汤宏波,刘国祥,胡征宇[5](2006)在《三峡库区高岚河甲藻水华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2005年2月中下旬,高岚河库湾发生拟多甲藻水华,本文研究了水华爆发期间藻类的生消过程及其基本组成,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在水华形成和消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超高的营养盐,如TN、TP等是此次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物理条件,如气温、水温的回升等是重要的诱因。而水华消亡的原因是营养盐被不断繁殖的甲藻消耗,以至于不能满足甲藻的营养需求,最终部分甲藻下沉到底层。

周广杰,况琪军,刘国祥,汤宏波,胡征宇[6](2006)在《三峡库区藻类水华调查及其毒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峡水库一期工程蓄水近两年(2003年7月—2005年4月)期间,库区发生过多次藻类“水华”,尤其在阳光充足、气温回升的春季。经鉴定形成水华的藻类主要有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sp1,sp2),新星形冠盘藻(Stephanodiscusneoastraea),里海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湖沼红胞藻(Rhodomonas lacustris),实球藻(Pandorina morum)和空球藻(Eudorina elegans);其中以拟多甲藻水华涉及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久,污染程度最为严重。通过对拟多甲藻水华水及其藻细胞提取液的生物毒性测试,表明其对其他水生生物和小白鼠没有明显的生物毒性。

王海珍,刘永定,沈银武,肖邦定,刘永梅[7](2004)在《云南漫湾水库甲藻水华生态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国祥,胡征宇[8](2000)在《一种不运动的淡水甲藻的形态学和生活史观察》文中研究指明作者在湖北省武汉市一腐殖质丰富的小水泥池中发现了一种能形成水华的甲藻,经鉴定为巴达维亚胞甲藻,属植甲藻目,此目是中国新记录。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培养,对其形态学和生活史进行了研究。其营养细胞近新月形,腹部轻微隆起;每个细胞产生两个裸甲藻型的动孢子,动孢子再直接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环境不适时可形成静孢子或胞囊(Cyst);静孢子近球形,由营养细胞收缩形成;球形的胞囊由原生质发育而来,位于母细胞壁内,外壁具“环形山”状的附属物。此种的胞囊为首次发现。

二、一种不运动的淡水甲藻的形态学和生活史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不运动的淡水甲藻的形态学和生活史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一株淡水水华胞甲藻的形态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2实验方法
        1.2.1形态观察
        1.2.2DNA提取、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1.2.3系统发育分析
2结果
    2. 1形态描述
    2.2序列分析
    2.3系统发育分析
3讨论

(2)滴水湖及其外围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浮游植物概述
    1.2 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
    1.3 湖泊富营养化
    1.4 滴水湖及其外围水体自然概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采样点设置与研究方法
    2.1 采样点设置及采样时间
    2.2 样品采集与鉴定
3 滴水湖及其外围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3.1 浮游植物种类变化
    3.2 滴水湖及其外围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3.3 浮游植物数量及生物量组成变化
    3.4 浮游植物密度及各类群的种类数季节变化
    3.5 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4 滴水湖及外围水体水质理化指标时空变化
    4.1 理化指标
    4.2 各组总氮浓度时空变化
    4.3 各组总磷浓度时空变化
    4.4 各组水温、pH、DO、NTU、COD时空变化
    4.5 滴水湖及外围水体水质理化指标单因素评价
    4.6 滴水湖及外围水体生物指标单因素评价
    4.7 小结
5 滴水湖及外围水体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1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SPSS相关性分析
    5.2 四季浮游植物优势种丰度与环境因子CCA相关性分析
6 讨论
    6.1 滴水湖及外围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6.2 滴水湖及外围水体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3 滴水湖及外围水体各组水质理化指标特征
7 总结与展望
    7.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7.2 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动态
    7.3 滴水湖及外围水体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7.4 滴水湖及外围水体水环境理化特征及水质评价
    7.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致谢
附件

(3)波兰多甲藻,中国淡水产毒甲藻新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波兰多甲藻Peridinium polonicum Woloszynska, Polnische Süβwasser-Peridineen, 1916, 271 T.12, fig.1-10.

(4)热带亚热带典型水库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颗粒物脂肪酸组成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脂肪酸的性质、功能及分类
    2.2 微藻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2.2.1 微藻培养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
        2.2.2 微藻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因子
        2.2.3 化学分类标志物
        2.2.4 脂肪酸标志物在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2.2.5 水产养殖业上的应用
        2.2.6 生态学上的应用
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材料
    3.1 研究水库和采样方案
    3.3 水样采集与分析
        3.3.1 浮游植物样品的采集、固定、浓缩与计数
        3.3.2 水质分析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分析
        3.3.3 叶绿素a测定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分析
        3.3.4 颗粒有机碳(POC)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3.3.5 颗粒物脂肪酸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第四章 贫营养水平水库的颗粒物脂肪酸组成特征
    4.1 水库概况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水库营养状态的周年变动
        4.2.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季节变化
        4.2.3 颗粒有机碳的周年动态变化
        4.2.4 颗粒物脂肪酸的周年动态变化
        4.2.5 浮游植物群落、营养状态和颗粒物脂肪酸的关系
第五章 中富营养水平水库的颗粒物脂肪酸组成特征
    5.1 水库概况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营养状况的周年变动
        5.2.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动态变化
        5.2.3 颗粒有机碳的周年动态变化
        5.2.4 颗粒物脂肪酸的周年动态变化
        5.2.5 浮游植物群落、营养状态和颗粒物脂肪酸的关系
第六章 富营养水平水库的颗粒物脂肪酸组成特征
    6.1 水库概况
    6.2 结果分析与讨论
        6.2.1 营养状况的周年变动
        6.2.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动态变化
        6.2.3 颗粒有机碳的周年动态变化
        6.2.4 颗粒物脂肪酸的周年动态变化
        6.2.5 浮游植物群落、营养状态和颗粒物脂肪酸的关系
第七章 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颗粒物脂肪酸组成特征
    7.1 水体概况
    7.2 结果分析与讨论
        7.2.1 营养状况的周年变动
        7.2.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季节变化
        7.2.3 颗粒有机碳的周年动态变化
        7.2.4 颗粒物脂肪酸的周年动态变化
        7.2.5 富营养化湖泊颗粒物脂肪酸组成
第八章 淡水甲藻水华过程浮游植物与颗粒物脂肪酸组成特征
    8.1 水体概况
    8.2 材料与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8.3.1 营养状态
        8.3.2 水华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的种群变动
        8.3.3 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8.3.4 颗粒物脂肪酸的种类、浓度、分布及变化规律
        8.3.5 不同采样点脂肪酸组成特点及时空异质性比较
    8.4 讨论
        8.4.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8.4.2 颗粒物脂肪酸组成特征分析
        8.4.3 影响脂肪酸水平分布、含量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与感言

(7)云南漫湾水库甲藻水华生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的设置
    1.2 水化因子的测定
    1.3 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组成分析
    1.4 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1.5 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处理及观察
    1.6 小白鼠毒性实验
2 结果
    2.1 水体的理化特性
    2.2 水华原因种的确定
    2.3 不同样点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及叶绿素含量
    2.4 甲藻毒性分析
3 讨论

四、一种不运动的淡水甲藻的形态学和生活史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株淡水水华胞甲藻的形态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J]. 张琪,郑凌凌,李天丽,宋会银,刘国祥,宋立荣. 植物科学学报, 2015(04)
  • [2]滴水湖及其外围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D]. 陶晶晶.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
  • [3]波兰多甲藻,中国淡水产毒甲藻新记录[J]. 胡圣,刘国祥,周广杰,梅洪,胡征宇.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8(05)
  • [4]热带亚热带典型水库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颗粒物脂肪酸组成特征的研究[D]. 游江涛. 暨南大学, 2006(05)
  • [5]三峡库区高岚河甲藻水华的初步研究[J]. 汤宏波,刘国祥,胡征宇. 水生生物学报, 2006(01)
  • [6]三峡库区藻类水华调查及其毒理学研究[J]. 周广杰,况琪军,刘国祥,汤宏波,胡征宇. 水生生物学报, 2006(01)
  • [7]云南漫湾水库甲藻水华生态初步研究[J]. 王海珍,刘永定,沈银武,肖邦定,刘永梅. 水生生物学报, 2004(02)
  • [8]一种不运动的淡水甲藻的形态学和生活史观察[J]. 刘国祥,胡征宇. 水生生物学报, 2000(01)

标签:;  ;  ;  ;  ;  

不动淡水甲藻的形态学和生活史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