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沙棘加快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聚焦沙棘加快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一、以沙棘为重点加快三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论文文献综述)

潘营飞[1](2019)在《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林对改变朝阳地区的气候现状、构建生态文明、增强“生态软实力”、创建生态森林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朝阳地区响应国家林业政策的号召,在生态林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生态林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次,梳理了朝阳地区生态林发展状况,并通过对生态林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背景分析,找出生态林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再次,运用SWOT分析法对朝阳地区生态林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了战略分析;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推进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朝阳地区生态林建设历经林业缓慢发展(1949-1978年)、生态林重点工程建设(1979-2016年)和生态森林城市创建(2017年-现在)阶段,生态林占地面积扩展到63万公顷,覆盖率达到31.9%。通过SWOT分析发现,朝阳地区显露出生态林资源结构不合理、地理环境影响大、山区交通条件不便等劣势的同时,还受到病虫害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弱、砍伐及放牧威胁大等冲击;但是,在自然森林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林业安全设施不断完善等方面凸显优势的同时,还拥有着全球生态治理的发起、国内发展政策的出台、生态林工程建设契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等发展机遇。进而,提出了适地适树配置树种、完善保护制度、强化科技研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等可行性建议,以期对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意义。

孟宪毅[2](2018)在《建设生态文明 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文中提出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我国"三北"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40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原国家林业局"三北"局的具体指导下,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等战略任务,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各项任

赵子夜[3](2018)在《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考察》文中指出“三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威胁着边疆人民的生产生活,阻碍着边疆各民族的团结稳定。面对严峻的生态状况,中国共产党经过认真的调研和规划,做出了开展“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为研究内容,综合运用比较史学、计量史学、生态史学等研究方法,系统论述“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情况。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缘起。详细介绍了工程开展前的国内外背景,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具体原因。第三部分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包括工程建设的展开和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经过前期周密细致的勘探研究后,国家林业局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并迅速获得批准,标志着这一重大举措的启动。然而由于“三北”地区幅员辽阔,水文土壤十分复杂,再加上“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时间极其长久以及对生态治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因此党和政府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生态实际制订了不同的建设重点和目标,建设重点也由最开始的平原农区型防护林体系发展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区域型防护林体系、综合性防护林体系以及高标准防护林体系。第四部分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果和经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经过五期工程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改善了民生。这主要归因于工程在建设中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方针。第五部分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问题及启示。系统分析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未来几期的工程建设中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林地修复,加强工程管理,同时强化技术支撑,推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走向新的台阶。

史亚琼,魏静[4](2014)在《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定西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中最新的一个。借助十八大的春风,定西作为西部一个贫困地区,应该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采取有效途径加快生态环境的建设步伐,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夏静芳[5](2012)在《沙棘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与植被配置模式研究 ——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地区为例》文中认为晋陕蒙砒砂岩区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被称作是“地球环境的癌症”。沙棘(Hippophae)属于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是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先锋树种之一。该文结合国家生态建设重点项目“晋陕蒙砒砂岩沙棘生态工程”,在内蒙古准旗项目区,进行了沙棘林人工林的(以下简称“沙棘林”)水土保持功能分析;同时,基于沙棘单一植物种类的植被配置模式,构建更加合理的乔灌草合理配置的准旗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还可获得经济效益,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以期为砒砂岩区乃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该文的试验采用了“标准地法”等方法,对实验区域沙棘林的水土保持功能进行多年观测和研究,采用GPS作为重要更新手段对调查样地进行定点,运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SPSS辅助等方法,分别进行沙棘在不同林龄(2-8a)和不同立地类型(沟坡、梁峁顶、沟底)的水土保持功能对比,取沙棘林木的林下草本、枯落物层、地表土壤层的生态特征作为对比参照,进行了沙棘林的林下草本层生物多样性分析,涵养水源功能分析、改良土壤功能分析以及保水减沙功能分析。还进行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同时,根据对样地调查的成果,根据地貌、土壤侵蚀特性和分布特点,将准旗划分为四个类型区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水土植被配置模式。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沙棘林下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及Gleason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高—低—高的趋势,均匀度则相反,都遵循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体现了沙棘在砒砂岩区的适生性;丰富度、Gleason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按梁峁顶>沟坡>沟底顺序排列,而优势度指数则相反,按沟底>沟坡>梁峁顶顺序排列。这一结果既说明了土层厚度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也说明立地类型对生物多样性特征具有重要影响,这为如何优化配置沙棘人工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2.对比4年生的沙棘林在不同坡位的截留量,总体呈梁峁顶,阳沟坡,阴沟坡,沟谷底递增趋势。在不同林冠层上的截留量,沙棘层明显高于下木及草本层,同时,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植被的截留量随林龄增加呈递增趋势。其中4年生的草本层截留量为沙棘层的40%,7年生的草本层截留量为沙棘层的60%。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延续,沙棘和其下木草本之间取得了更好的互补性,其生态作用也都发挥得更有效。沙棘林在不同土壤类型的截留量,呈现由黄土—砒砂岩—冲积土递增的趋势。3.当立地条件相同时,枯落物持水率和持水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同一林龄的沙棘林,不同的立地条件下,2002年种植的沙棘,在沟底种植,枯落物干重蓄积量是7.25t,持水量是12.62t;在阳坡上,枯落物的干重蓄积量是1.43t,持水量是3.25t;在阴坡上,枯落物的干重蓄积量是4.5t,持水量是5.2t。枯落物为沟底>阴坡>阳坡。土壤渗透率为砒砂岩>砂壤>冲积土,呈递增趋势。4.3年生及以上的沙棘,每年根可向周围扩展1-2cm,根蘖苗可达20株以上,平均每年水平扩展速度为0.5-2.5m。沙棘根系对土壤抗冲性有极明显的增强作用,其增强土壤抗冲能力的大小与≤1mm须根的密度密切相关。当8-12年生沙棘林的有效根密度为60个/100cm2以上时,对于坡度≤20°条件下的任何暴雨强度的径流冲刷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在准格尔旗西南部砒砂岩沟壑区、东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北部库布齐沙漠区及黄河南岸平原区的四个区域,分别提出不同以沙棘为主、为辅和相关的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配置,在选取沙棘为主要树种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乔、灌、草种类,与油松、杨树等乔木,柠条、山杏等灌木,苜蓿、草木樨等牧草构成复合水土保持植被建设的系统,建立了14种砒砂岩地区水土保持植物治理模式,为今后在晋陕蒙甘地区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依据。

郭雨华[6](2009)在《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实施八年,工程效益的好与坏,是项目决策与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国家林业局决策启动了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课题。该课题选择了青海大通县、宁夏盐池县、新疆奇台县、陕西吴旗县、安塞县、山西中阳县、甘肃定西县、河北涉县、内蒙古卓资县等9个工程县作为效益监测与评价的基地,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评价。本文以9个工程县中的青海大通县、宁夏盐池县、新疆奇台县三个工程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试验监测、遥感影像分析等手段方法,统计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并结合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从分析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入手,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物种多样性分析不同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地从低龄林向高林龄的发展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经历了一个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低-高-低”、而优势度、均匀度“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在退耕还林植被演替发展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并不呈单调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因此,在进行植物组成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性。2、以土壤剖面特征指数、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团粒、大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CEC、PH值等参数为指标,评价退耕还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时间的延伸,退耕还林还草地不断从农耕地剖面向天然次生林地剖面的层次发育过渡,理化性质越来越接近于天然林地。3、水文效应分析表明,植物群落植冠层截留量、枯落物持水量随退耕年限的延长而增大。枯落物容水量与枯落物厚度、枯落物蓄积、退耕年限、生物量相关性显着。4、以大通县、盐池县、奇台县退耕还林不同时期TM影像数据为基础,对退耕还林各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大通县、盐池县、奇台县耕地面积均减少,从退耕还林前到2007年,分别减少了0.79%、2.5%、0.08%;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8.89%、2.07%、0.43%,大通县草地面积减少了6.78%,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导致草场退化,未利用地减少了2.25%;盐池县草地面积增加了1.61%,未利用地减少了约3%,部分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场;奇台县草地面积由2000年的9.26%增加到2007年的13.03%,未利用地减少了4.17%。5、按盐池县不同乡镇边界将盐池县划分为不同空间地域单元,提取并分析了不同乡镇荒漠化程度综合指数,揭示了该区荒漠化发展程度的地域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盐池县从北向南荒漠化程度总体上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6、采用机会成本法、恢复费用法等方法,计算出大通县2000~2007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初始总价值为13.14亿元;盐池县2000~2005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初始总价值为17.61亿元;奇台县2000~2006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初始总价值为3.77亿元。7、采用典型调查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

潘迎珍[7](2008)在《沙产业是助推三北工程科学发展的有力武器》文中研究表明1984年,我国着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院士,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的理论,并预言"沙产业属第六次产业革命"。24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和广大沙区干部群众,深入研究沙产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积极探索沙产业的有效实现形式,创建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沙产业典型,有力地促进了沙产业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我结合三北工程建设和这次论坛的主题,同各位嘉宾交流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高乙萍[8](2006)在《榆林沙棘资源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榆林地处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接壤带,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严重,人口增长迅速,从而导致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结合目前开展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选择生态效益好,经济附加值高的优良造林树种是当前生产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沙棘是集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于一身的优良树种。榆林是沙棘的自然分布区,是沙棘的适生地。本文根据沙棘自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榆林现有70多万亩沙棘的基础上,结合榆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利用实地调查方法,分析了榆林沙棘资源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策略。研究表明:①榆林沙棘资源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自然生长阶段、大面积人工造林阶段和良种引种,驯化、推广阶段。从1980年开始,榆林沙棘以每年2000hm2的速度增长,特别是1990年以后,更是成倍增长;②沙棘是耐干旱、耐瘠薄、耐极端温度,喜光照,适应性强,适宜于渗透性良好的土壤。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水资源相对丰富,土壤透气透水性好,有利于沙棘的生长,而且由于气温低,不易形成大面积的病害,因此榆林是沙棘的主要适生地之一。目前榆林约有4.67万hm2沙棘林,生长旺盛,萌蘖力强,无病虫害,栽植的品种主要为中国沙棘。③目前榆林沙棘资源利用及开发的特点是以生态效益为主,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农民通过采摘沙棘叶、果销售,营造沙棘林养羊,从沙棘中获取薪柴,从而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尽管榆林沙棘资源丰富,且其自然条件有利于沙棘的生长和栽植,在生态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资源的利用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沙棘资源利用及开发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现有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榆林所拥有的沙棘目前均为生态型沙棘林,几乎全部处于封山育林阶段,对沙棘叶、果、枝、籽的产品开发基本处于空白;②生态建设进度缓慢,扶育管理不到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生长的沙棘林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没有相应的复壮、平茬、更新措施;③科技工作滞后,新品种开发和推广力度不够。造林树种品种单一,良种繁育、栽植技术落后、粗放,良种引进、推广速度慢,影响了沙棘规模化种植;④政府扶持不力,农民的认识不足。由于目前沙棘的主要利用价值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政府部门的认识等问题,在品种培育、引进、示范、规模种植、管理及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投资少,加之林权问题得不到落实,另外,沙棘的近期经济收益较低,投资风险大,群众认识程度不高,限制了沙棘资源的有效利用。针对以上问题,榆林的沙棘资源有效利用及产业化开发应以农民渴求致富为出发点,当地优势资源为依托,政府主导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重点,龙头带动为核心,规模发展为主体,精品名牌为主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改变榆林沙棘低水平发展现状,实现沙棘产业化为指导思想,采取加强政府的领导和协调功能,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合理规划布局,产业化规模发展,合理建设试验基地,打造精品名牌等对策措施。研究结果对沙棘的合理利用,在榆林实现健康,稳定的沙棘产业化开发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胡建忠,邰源临,卢顺光[9](2005)在《“三北”地区沙棘种植地带划分与对策》文中指出中国“三北”地区不同生态气候地带,需要布设不同适宜性的沙棘品种,并严格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方能达到预期的生态经济效果。“三北”沙棘种植地区,主要包括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生态经济型沙棘种植地带、黄土高原中部半干旱草原气候生态经济型沙棘种植地带、黄土高原北部干旱荒漠草原气候生态型沙棘种植地带、冀北辽西半干旱半湿润草原气候生态经济型沙棘种植地带、东北北部冷湿草原气候经济型沙棘种植地带(简称“五带”)。每一地带基本上都有各自适宜的自然种源区及良种繁育中心(基地、站、点)。沙棘“五带”种植地带划分方案的实质,是防止引种工作中的一窝蜂现象,实现科学规划,精心种植。在保证沙棘引种区域化的前提下,要注意培育沙棘优良品种、防止病虫害蔓延和通过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来拉动国内沙棘种植的步伐。

孙枫[10](2005)在《试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文中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恶劣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工程正是针对这一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从促进经济和政治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实施的一项大型跨世纪林业生态工程。

二、以沙棘为重点加快三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沙棘为重点加快三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论文提纲范文)

(1)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架构、流程与方法
    1.4 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林发展相关理论
    2.1 生态林概念及其特征
        2.1.1 生态林概念
        2.1.2 生态林特征
    2.2 生态林发展相关理论
第三章 朝阳地区生态林发展状况
    3.1 地理概述
    3.2 生态林发展及其制约因素
        3.2.1 生态林发展历程
        3.2.2 生态林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第四章 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4.1 内部环境分析
        4.1.1 优势(strengths)
        4.1.2 劣势(weaknesses)
    4.2 外部环境分析
        4.2.1 机遇(opportunities)
        4.2.2 威胁(threats)
    4.3 战略选择分析
第五章 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对策
    5.1 按适地适树原则配置生态林树种
    5.2 加强管理并完善生态林保护制度
    5.3 坚持科技支撑生态林发展建设
    5.4 加大生态林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5.5 积极开展生态林宣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2)建设生态文明 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实施概况
    1. 基本情况
    2. 工程实施情况
二、主要成效
    1. 生态修复成效
    2. 特色资源培育
    3. 社会效益分析
三、主要特点
    1.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高位推动“三北”工程建设
    2. 完善机制政策, 调动社会主体参与工程建设
    3. 强化科技支撑, 着力提高“三北”工程建设质量
    4. 完善政策机制, 不断创新资金投入和管理模式
    5. 加强后期管护, 持续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6. 发展民生林业, 逆向拉动工程建设

(3)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2.1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
        2.1.1 国内各项秩序的逐渐恢复
        2.1.2 国外防护林建设的经验启发
    2.2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原因
        2.2.1 治理生态恶化
        2.2.2 带动经济发展
        2.2.3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
    3.1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展开
        3.1.1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启动
        3.1.2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
    3.2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演变
        3.2.1 平原农区型防护林体系
        3.2.2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3.2.3 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3.2.4 综合性防护林体系
        3.2.5 高标准防护林体系
第4章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4.1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果
        4.1.1 缓解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4.1.2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1.3 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4.2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经验
        4.2.1 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4.2.2 因地制宜的采取区域性治理
        4.2.3 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支撑
第5章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启示
    5.1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5.1.1 建设资金实际投入不足
        5.1.2 造林工程呈现退化
        5.1.3 工程管理基础薄弱
    5.2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启示
        5.2.1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5.2.2 加强林地修复,改造退化林地
        5.2.3 加强工程管理,完善制度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定西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进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一) 资源约束:资源高消耗之路不可持续
    (二) 生态约束:生态代价惨重之路不可持续
二、定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 定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1. 梯田建设成效显着。
        2. 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突出成效。
        3.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着。
    (二) 定西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1. 农业基础依然非常脆弱。
        2. 造林绿化难度加大。
        3. 治理资金依然非常短缺。
三、推进定西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一) 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
    (二) 进一步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三) 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
        1. 退耕还林工程。
        2.“三北”防护林工程。
        3. 面山绿化工程。

(5)沙棘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与植被配置模式研究 ——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准格尔旗的生态环境建设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水土保持植被建设进展
        1.2.1 水土流失与植被建设
        1.2.2 林草植物措施研究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
        2.1.3 水文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土壤侵蚀类型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划
        2.2.2 人口及分布
        2.2.3 经济情况
    2.3 土地利用概况
        2.3.1 土地利用现状
        2.3.2 土地利用系统特征
        2.3.3 土地结构调整
    2.4 小结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
        3.1.2 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
        3.1.3 社会效益监测与评价
    3.2 研究方法
4 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配置的理论与经验
    4.1 原理
        4.1.1 生态学原理
        4.1.2 物质循环平衡原理
        4.1.3 三大效益互相协调原理
    4.2 原则
        4.2.1 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为主原则
        4.2.2 造林种草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原则
        4.2.3 植被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原则
        4.2.4 整体优化原则
        4.2.5 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4.2.6 典型示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原则
        4.2.7 最小风险与最大效益原则
        4.2.8 可持续发展原则
    4.3 目标
    4.4 经验与主要问题
        4.4.1 经验
        4.4.2 主要问题
5 沙棘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分析
    5.1 生物多样性分析
        5.1.1 草本群落特征值计算
        5.1.2 不同林龄间林下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对比
        5.1.3 不同立地类型间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对比
        5.1.4 灌草层的单位而积生物量对比
    5.2 涵养水源功能分析
        5.2.1 林冠层截留性能
        5.2.2 枯落物溶水性能
        5.2.3 表土层渗吸性能
    5.3 改良土壤功能分析
        5.3.1 沙棘根系固土作用
        5.3.2 有利于土壤剖面的形成
        5.3.3 改良土壤化学性质
        5.3.4 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5.4 保水减沙功能分析
        5.4.1 保水减沙监测数据分析
        5.4.2 保水减沙效益
    5.5 经济效益分析
        5.5.1 经济效益分析依据
        5.5.2 经济效益分析
    5.6 社会效益分析
        5.6.1 社会效益分析
        5.6.2 社会效益评价
6 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6.1 东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
        6.1.1 黄土区梁峁坡地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6.1.2 黄土区沟谷地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6.1.3 黄土区阳坡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6.1.4 黄土区阴坡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6.2 西南部砒砂岩沟壑区
        6.2.1 砒砂岩区盖土缓坡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6.2.2 砒砂岩区陡急沟坡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6.2.3 砒砂岩区沟道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6.3 北部库布齐风沙区
        6.3.1 半固定沙丘地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6.3.2 盖沙土沙地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6.4 黄河南岸平原区
    6.5 共有立地条件类型
        6.5.1 川台地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6.5.2 河涧地生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6.5.3 河谷漫坡盐渍化地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6.5.4 盐碱河滩地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模式
    6.6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退耕还林工程的历史回顾
        1.3.1 国外退耕还林工程的历史回顾
        1.3.2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历史回顾
    1.4 退耕还林(草)的相关研究
        1.4.1 退耕还林政策和管理措施的研究
        1.4.2 关于退耕还林技术的研究
        1.4.3 关于退耕还林效益方面的研究
    1.5 退耕还林效益评价(评估)研究
        1.5.1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方法
        1.5.2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
        1.5.3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现状
    1.6 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大通县概况
        2.1.1 大通县自然概况
        2.1.2 大通县社会经济状况
        2.1.3 大通县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2.2 盐池县概况
        2.2.1 盐池县自然概况
        2.2.2 盐池县社会经济状况
        2.2.3 盐池县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2.3 奇台县概况
        2.3.1 奇台县自然概况
        2.3.2 奇台县社会经济状况
        2.3.3 奇台县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1.1 研究内容
        3.1.2 技术路线
    3.2 外业试验监测
        3.2.1 标准样地设置及选择
        3.2.2 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
        3.2.3 植物群落的土壤特性研究方法
        3.2.4 植物群落的森林水文作用研究方法
    3.3 遥感影像分析
        3.3.1 遥感影像资料及预处理
        3.3.2 遥感影像最佳波段选择与合成
        3.3.3 地形图拼接及遥感影像裁剪
        3.3.4 基于遥感的LUCC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3.4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3.4.1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
        3.4.2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4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分析
    4.1 退耕还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分析
        4.1.1 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4.1.2 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4.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生物多样性特征
    4.2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分析
        4.2.1 退耕还林区土壤质量分析及评价
        4.2.2 退耕还林区水文效应分析与评价
    4.3 小结
5 退耕还林区土地利用/覆被及其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5.1 大通县土地利用/覆被及其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5.1.1 大通县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分析
        5.1.2 大通县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5.2 盐池县土地利用/覆被及其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5.2.1 盐池县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分析
        5.2.2 盐池县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5.3 奇台县土地利用/覆被及其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5.3.1 奇台县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分析
        5.3.2 奇台县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5.4 小结
6 退耕还林区荒漠化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6.1 盐池县荒漠化面积变化分析
    6.2 盐池县荒漠化土地演化规律分析
        6.2.1 模型构建
        6.2.2 荒漠化土地演化规律分析
    6.3 盐池县荒漠化程度综合指数(IIODD)分析
        6.3.1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荒漠化程度等级权重
        6.3.2 基于IIODD的盐池县荒漠化评价
    6.4 盐池县荒漠化程度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6.4.1 不同地域单元荒漠化程度综合指数的提取
        6.4.2 基于IIODD的盐池县荒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6.5 小结
7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7.1 大通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7.1.1 退耕还林保护水资源价值
        7.1.2 退耕还林保育土壤价值
        7.1.3 退耕还林固碳制氧价值
        7.1.4 退耕还林净化环境价值
        7.1.5 改善小气候价值
        7.1.6 退耕还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
        7.1.7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
    7.2 奇台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7.2.1 退耕还林防风沙效益
        7.2.2 退耕还林固碳制氧价值
        7.2.3 退耕还林净化环境价值
        7.2.4 改善小气候价值
        7.2.5 退耕还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
        7.2.6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
    7.3 盐池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7.3.1 退耕还林保护水资源价值
        7.3.2 退耕还林保育土壤价值
        7.3.3 退耕还林固碳制氧价值
        7.3.4 退耕还林净化环境价值
        7.3.5 改善小气候价值
        7.3.6 退耕还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
        7.3.7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
    7.4 小结
8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8.1 大通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8.1.1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评价
        8.1.2 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
    8.2 奇台、盐池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8.2.1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评价
        8.2.2 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
    8.3 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研究结论
    9.2 问题讨论
    9.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导师简介
致谢

(8)榆林沙棘资源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沙棘属植物的起源和分布
    1.2 沙棘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沙棘的开发利用价值及国内外开发现状
    2.1 沙棘的开发利用价值
        2.1.1 沙棘的营养价值
        2.1.2 沙棘的经济价值
        2.1.3 沙棘的生态价值
    2.2 国内外沙棘资源开发状况
        2.2.1 国外沙棘资源开发状况
        2.2.2 国内沙棘资源开发状况
第三章 榆林沙棘资源发展状况及产业化开发前景
    3.1 榆林沙棘资源发展状况
        3.1.1 榆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3.1.2 榆林沙棘种植面积和生长状况
        3.1.3 沙棘良种开发和推广现状
        3.1.4 榆林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及成就
    3.2 榆林市沙棘资源产业化开发前景
        3.2.1 榆林市大规模发展沙棘的可行性
        3.2.2 榆林经济发展的需要
        3.2.3 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3.2.4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四章 榆林市沙棘资源利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现有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4.2 生态建设进度缓慢,扶育管理不到位
    4.3 科技工作滞后,新品种开发和推广力度不够
    4.4 政府扶持不力,农民的认识不足
第五章 沙棘资源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的对策
    5.1 沙棘资源利用及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5.2 沙棘资源产利用及业化发展的对策
        5.2.1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5.2.2 以市场为导向、全面融入市场
        5.2.3 以科技为先导
        5.2.4 造林基地规划布局、产业化规模发展
        5.2.5 打造精品名牌
        5.2.6 合理建设试验基地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以沙棘为重点加快三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论文参考文献)

  • [1]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潘营飞.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2]建设生态文明 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J]. 孟宪毅. 内蒙古林业, 2018(09)
  • [3]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考察[D]. 赵子夜. 吉林大学, 2018(12)
  • [4]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定西的思考[J]. 史亚琼,魏静. 学周刊, 2014(36)
  • [5]沙棘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与植被配置模式研究 ——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地区为例[D]. 夏静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6]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D]. 郭雨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7]沙产业是助推三北工程科学发展的有力武器[A]. 潘迎珍. 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 2008
  • [8]榆林沙棘资源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研究[D]. 高乙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9]“三北”地区沙棘种植地带划分与对策[J]. 胡建忠,邰源临,卢顺光. 自然资源学报, 2005(04)
  • [10]试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A]. 孙枫.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标签:;  ;  ;  ;  ;  

聚焦沙棘加快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