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和免疫耐受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和免疫耐受

一、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与免疫耐受(论文文献综述)

徐清浪[1](2021)在《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不同临床阶段的水平特征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免疫耐受期、e抗原阳性患者进行随访,评估T淋巴细胞亚群对免疫状态、打破免疫耐受及发生e抗原转换的诊断效能,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组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及住院慢性HBV感染患者共231例,收集基本资料及各临床指标值,分别根据免疫状态、HBV-DNA载量、HBs Ag定量水平进行分组,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与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及评估免疫状态的诊断效能;同时对55例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患者及132例HBe Ag(+)阳性患者进行随访,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对打破免疫耐受、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诊断效能及抗病毒前后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1、HBV感染后免疫耐受组与非免疫耐受组CD3+、CD4+、CD8+细胞绝对值及CD4/CD8比值均低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耐受组CD3+、CD4+细胞绝对值、CD4+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均低于非免疫耐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4/CD8比例随着HBV载量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CD8+细胞绝对值及比例逐渐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HBV感染患者HBs Ag定量高载量组CD3+、CD4+细胞绝对值均低于低、中HBs Ag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载量组CD4/CD8比值大于中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V-DNA与CD3+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0.438、-0.516、-0.703,与CD8+细胞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11。HBs Ag与CD3+细胞绝对值、CD4+细胞绝对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31、-0.429。ALT与CD8+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18、-0.439。TBi L与CD3+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4+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8+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43、-0.531、-0.572、-0.515、-0.453、-0.412。WBC计数与CD3+细胞绝对值、CD4+细胞绝对值、CD8+细胞绝对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86、0.438、0.409。5、抗病毒治疗后,慢性HBV感染患者CD3+细胞绝对值与比例、CD4+细胞绝对值与比例、CD8+细胞绝对值较抗病毒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CD4+细胞绝对值、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对评估免疫状态的检验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827、0.721。7、CD3+、CD4+、CD8+细胞数量与CD4/CD8比值对打破免疫耐受状态的检验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0.892、0.802、0.837。8、CD3+、CD4+、CD8+细胞数量对发生e抗原转换的检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0.872、0.735。结论:1、HBV感染后,普遍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免疫紊乱现象,这一现象在免疫耐受期患者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且随着慢乙肝疾病重症化,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可能出现下降甚至衰竭现象。2、HBV-DNA载量、HBs Ag定量水平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HBV-DNA、HBs Ag载量越高,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越强,而抗病毒治疗可显着改善HBV-DNA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3、CD4+细胞绝对值数量、比例及CD4/CD8比值对HBV感染患者免疫状态有较好的评估效应,CD3+、CD4+、CD8+细胞数量与CD4/CD8比值对预测免疫耐受期患者打破免疫耐受状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床上可动态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辅助评估患者免疫状态及打破免疫耐受可能性。4、检测CD3+、CD4+、CD8+细胞数量对预测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杨爽[2](2021)在《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遵循随机分配的原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中药免煎颗粒剂八珍荔核抗纤方和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对照组予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均治疗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检验指标和乙肝病毒DNA定量等的变化,参考相关指南和标准进行疗效评估,运用统计软件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通过统计和对比结果,得出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⑴干预前比较:两组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HBV DNA定量、症状积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均提示P>0.05,具有可比性。⑵中医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6%,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⑶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⑷中医各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单项中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仅胁下痞块改善程度较轻(P>0.05);对照组对胁下痞块、身倦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等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余各项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胁肋疼痛、脘腹胀满、大便溏烂、身倦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方面,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⑸肝功能指标:对于ALT、AST、TBIL三项指标组内比较,两组治疗方案对三项指标皆有改善作用(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在改善ALT、AST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对TBIL的改善中,差异性不大(P>0.05)。⑹HBV DNA定量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均具有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性不大(P>0.05),治疗组为23例,应答率为76.66%,对照组为21例,应答率为70.00%,提示两组均对HBV DNA定量的应答率有较好的效果。⑺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两组各项安全指标均未见异常;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在降低HBV DNA定量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别。

陈彩凤[3](2021)在《补肾健脾优化方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脾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肝功能(ALT、AST)、HBV DNA、HBs Ag、HBe Ag、LSM值的水平变化,综合评价补肾健脾优化方治疗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该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确切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安慰对照试验设计的方法,将60例纳入对象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口服补肾健脾方优化方,对照组患者口服中药安慰剂,1包/次,2次/d,疗程36周。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血清HBV DNA定量、HBs Ag、HBe Ag、肝功能(ALT、AST)、LSM值的水平变化。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36周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两组患者均较前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实验组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在胁痛、乏力症状方面的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畏寒、腰膝酸软、面色晦暗、纳差、完谷不化、小便清长6个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36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6 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s Ag:组内比较,实验组治疗24周、36周后分别与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24周、36周后分别与0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24周、36周同时段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e Ag:治疗24周、36周后两组患者的HBe Ag水平比较,同时段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第24、36周后分别与0周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24、36周后分别与0周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HBV DNA:治疗24周、36周后,两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比较,同时段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内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组内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6)HBV DNA下降及阴转情况人数:治疗24周、36周后,HBV DNA下降大于1 lg人数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后,HBV DNA下降大于2 lg人数,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HBV DNA下降大于3 lg及转阴情况人数比较,两组同时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7)ALT、AST:ALT、AST分别治疗24、36周后,同时段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24、36周分别与0周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8)LSM值:24周、36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段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实验组治疗24周、36周时,分别与0周相比(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4周、36周时,分别与0周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脾优化方可以缓解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一定程度可以降低HBs Ag、HBe Ag水平,抑制HBV DNA的复制,降低LSM值,对于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具有干预作用。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监测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变化,表明补肾健脾优化方安全性良好。

赵岩[4](2021)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浆IL-21和IL-33水平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致病病原体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机体感染HBV后,可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仅表现为急性感染;若HBV经复杂的机制逃避免疫清除,持续阳性超过半年,则造成机体慢性HBV感染。据报道目前全球慢性HBV感染者数量达2.57亿。全球每年死因指向HBV感染或其并发症的患者数量将近90万。如此庞大的感染人群及因病死亡人数足以证明慢性乙型肝炎对人类健康及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我国计划免疫项目包括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注射,使疾病的发生率在我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因目前世界范围内HBV携带者数量仍十分庞大,我们不能忽略对该病的关注。在慢性感染患者中,持续的HBV感染可导致宿主免疫功能失调,导致CHB患者常伴有CD4+T和CD8+T细胞耗竭。同时,宿主免疫功能的差异也直接影响HBV感染后疾病进展。HBV感染肝细胞后并不直接杀伤肝细胞,但其与抗原提呈细胞等免疫因素相互作用后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炎性反馈致使炎症反应在肝内发生。又因慢性感染的迁延性,肝脏长期处于非正常生理环境下。因为免疫反应是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的致病机制,因此,免疫学在乙型肝炎研究领域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研究HBV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的发生发展,也成为人们全面了解乙型肝炎的重要前提。白介素(IL)是人体免疫功能正常行使功能的重要参与因素,其在病程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及是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IL-21和IL-33都是免疫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目前已知它们参与了诸多疾病的发展,如病毒性肝炎等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病等。针对IL-21及IL-33在乙肝发病过程中的生理功能,有学者进行了动物模型研究。研究发现在小鼠乙肝模型中IL-21和IL-33的缺失是HBV在小鼠体内的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且向小鼠体内注射IL-21和IL-33表达质粒有助于相关病毒蛋白的清除。结合前人进行的研究,我们推测,IL-21和IL-33在HBV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体内浓度水平随病情发展可能有明显改变,且可能与乙肝相关检查结果如肝功能生物化学检查、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病毒载量检查在数值上存在相关关系。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CHB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浆IL-21、IL-33水平差异情况,分析IL-21、IL-33与HBsAg、HBeAg、HBcAb、HBV DNA、及ALT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IL-21和IL-33在CHB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1月10日至2020年11月31日泰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59例CHB患者及29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肝功能(ALT、AST、ALP、GGT)、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eAg、HBcAb)和HBV DNA。将CHB患者分为HBV DNA阳性组(+)、HBV DNA阴性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HBV DNA指标水平差异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IL-21、IL-33的水平,比较各组间IL-21、IL-33水平差异情况;另外,分析IL-21、IL-33与肝功能(ALT、AST、ALP、GGT)、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eAg、HBcAb)及HBV DNA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纳入HBV DNA(+)的CHB患者29例、HBV DNA(-)的CHB患者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29例,三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HBV DNA(+)组患者ALT、AST水平较HBV DNA(-)组CHB患者及健康对照者(HC)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ALP、GGT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HBV DNA(-)组相比,HBV DNA(+)组CHB患者HBc Ab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HBsAg、HBeAg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健康对照(HC)组相比,HBV DNA(+)组、HBV DNA(-)组患者IL-21、IL-33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BV DNA(-)组相比,HBV DNA(+)组患者IL-21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 DNA(+)组患者血浆IL-33水平与HBV DNA(-)组患者相比无显着性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组患者血浆IL-21水平与HBV DNA水平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0.475,P<0.01);而IL-21、IL-33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HBsAg、HBeAg、HBcAb)水平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且其血浆IL-33水平各指标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HBV DNA(-)组及所有CHB患者血浆IL-21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免疫学指标(HBs Ag、HBe Ag、HBc Ab)水平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而血浆IL-33水平与HBc Ab水平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r=0.408,P<0.05;r=0.041,P<0.05),但其与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HBsAg、HBeAg)水平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CHB患者AST、ALT、IL-21、IL-33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着升高,HBcAb HBV DNA(+)组CHB患者HBcAb、IL-21水平较HBcAb HBV DNA(-)组显着升高,IL-21与HBV DNA、IL-33与HBc Ab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提示IL-21、IL-33介导的炎症可能参与了HBV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应答,继而促进了CHB病程的进展。

王亚平[5](2020)在《HBcAb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定量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8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未经治疗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94例。根据HBV感染的不同时期,分为免疫耐受期(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n=22)、免疫清除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n=68)、免疫控制期(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n=41)和再活动期(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n=23),同时纳入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n=16)、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n=15)、肝细胞癌患者(n=9)。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MI),检测其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定量,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CD4+细胞计数等相关指标,分析HBc Ab定量水平在慢性HBV感染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慢性HBV感染不同时期HBcAb中位数水平分别为:免疫耐受期2.16 lgIU/mL,免疫清除期2.77 lgIU/mL,免疫控制期2.62 lgIU/mL,再活动期3.19 lgIU/mL,代偿期肝硬化3.0 lgIU/mL、失代偿期肝硬化3.69 lgIU/mL,肝细胞癌2.25 lgIU/mL。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动期患者的HBcAb水平显着高于免疫耐受期与免疫控制期(p<0.01)。2.慢性HBV感染不同时期的患者,PLT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1),由高至低依次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控制期、再活动期和免疫清除期。进行多重比较后发现,免疫耐受期与免疫清除期(p<0.01)、免疫控制期与免疫清除期(p<0.05)的PL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PLT在慢性HBV感染时期与HBV相关肝硬化、肝癌时期平均水平分别为188×109/L、113×109/L,存在显着差异(p<0.01)。3.在4期慢性HBV感染者中,HBc Ab水平与ALT(r=0.521,p<0.001)、AST(r=0.504,p<0.001)水平显着相关;与GGT(r=0.39,p<0.001)低度相关,与AFP(r=0.292,p<0.001)、PTA(r=0.187,p<0.001)、PLT(r=0.257,p<0.001)水平微弱相关。提示HBc Ab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及纤维化进展密切相关。4.在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区分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血清HBcAb定量水平的AUROC为0.930(95%CI:0.871~0.988,p<0.001),约登指数为0.734,最佳临界值为2.57 log10IU/ml,特异性为0.955,敏感度为0.779。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中,区分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HBc Ab定量水平的AUROC为0.840(95%CI:0.729~0.951,p<0.001),约登指数为0.628,最佳临界值为2.98log10IU/ml,特异性为0.976,敏感度为0.652。结论1.慢性HBV感染的不同时期,HBcAb水平存在差异。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动期患者HBcAb定量水平显着高于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控制期。2.慢性HBV感染的不同时期,PLT水平存在差异。免疫耐受期、免疫控制期PLT水平明显高于免疫清除期。3.在4期慢性HBV感染者中,HBcAb水平与ALT、AST水平显着相关,与GGT低度相关,与AFP、PTA、PLT水平微弱相关。表明HBc Ab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及纤维化进展密切相关。4.HBcAb水平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及肝炎活动密切相关。HBcAb定量水平可用于区分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

梁程飞[6](2020)在《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非侵袭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虽然在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已经有了一些无创的检测肝纤维化的血清标志物,但针对儿童患者的相应有效标志物却很少。目的:评估现有的无创方法,并探讨其他可能的参数,以诊断儿童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方法:我们回顾性纳入57名接受过肝脏活检的慢性乙肝儿童。采用Scheuer组织学评分系统对肝活检标本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进行评估。我们分析了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临床、血液、生化、病毒参数的差异,并同时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诊断S≥2的新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评估非侵入性检测,包括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与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FIB4指数和伽玛-谷氨酰胺转肽酶(GGT)与血小板比率(GPR),并与新模型进行比较。结果:组织学分析显示,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在年龄较大或男性儿童中更为严重。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纤维化分期与年龄,GGT呈正相关,而与ALP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35、-0.322)。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GGT和ALP是S≥2的独立因子,然后输出一个等价转换模型P=e^[0.289*年龄(y)+0.032*GGT(U/L)-0.031*ALP(U/L)+3.721]。对于显着性纤维化的诊断,FIB4和GPR的ROC曲线(AUC)下面积分别为0.802和0.705,APRI无统计学意义。FIB4和GPR的敏感度(Se)、特异度(Sp)、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分别为90.5%、66.7%、61.3%、92.3%、2.7、0.14和47.6%、91.7%、77.0%、75.0%、5.7、0.57。新模型对于诊断显着纤维化的AUC为0.893,Se=81.0%,Sp=88.9%,PPV=80.9%,NPV=88.9%,LR+=7.3,LR-=0.21,表现优于FIB4和GPR。结论:由年龄、GGT和ALP构成新的非侵入性模型对于显着的纤维化有很好的诊断能力,优于FIB4以及GPR等模型,该模型有望成为指导儿童CHB治疗和随访的一个良好指标。

王海荣[7](2020)在《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目前在我国约9300万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中[1],HBV母婴传播占50%[2],其中既往研究报道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可达9.4%~44.4%[3]。当前有系列研究[4]对传统HBV宫内感染进行了拓展与修订,形成了新的HBV宫内传播定义,同时近年来研究提示HBs Ag阳性母亲所生子代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仅为73.26%[5],故该部分人群更易发生HBV母婴传播。如何早期筛检和预警HBV母婴传播的高危人群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领域。由于HBV感染机体可以诱导Thl/Th2细胞不平衡免疫应答是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TLR是目前病毒免疫中的热点,因此,本研究在HBV宫内传播的新内涵基础上,采用巢式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方法,通过描述HBs Ag阳性孕妇妊娠晚期外周血中Thl/Th2细胞因子和TLR 9的水平,筛选出子代HBV宫内传播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早期血清学预警指标,为HBV宫内传播的预防与控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目的1、获取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表达特征,筛选与子代发生HBV宫内传播相关的Th1/Th2细胞因子。2、获取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TLR 9水平的表达特征,掌握其对子代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作用。3、基于随访HBs Ag阳性孕产妇所生幼儿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接种后HBV感染状态及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获取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和TLR 9水平与其幼儿HBV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的关联性。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Th1/Th2细胞因子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341例HBs Ag阳性孕产妇和344例新生儿(双胎3例)及74例健康孕产妇和新生儿孕晚期外周血及其流行病学调查信息。以24小时内子代外周血(未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未接种乙肝疫苗及卡介苗)HBs Ag阳性者为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HBs Ag阴性而HBV-DNA定量≥200IU/ml为发生HBV宫内隐匿性感染。二者合称为发生HBV宫内传播[5]。(2)TLR 9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290例HBs Ag阳性孕产妇和新生儿291例(双胎1例)及45例健康孕产妇及新生儿孕晚期外周血及其流行病学调查信息。(3)队列研究:以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幼儿在本院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接种、签署知情同意者91例,通过调查问卷随访并成功采集其外周血,最终纳入随访队列幼儿为83例。2、流行病学调查(1)流行病学基线调查:孕产妇孕产期的一般情况和新生儿一般情况;(2)流行病学随访调查:新生儿喂养情况和疫苗接种情况。3、实验室检测(1)采集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和新生儿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5项指标;(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孕产妇及新生儿血清中HBV-DNA水平;(3)采用流式液相芯片法检测孕产妇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其中Th1细胞因子包括:IL-2、IL-12、IL-18、INF-γ,Th2细胞因子包括IL-4、IL-6、IL-10;(4)采用ELISA法检测孕产妇血清中TLR 9水平。4、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采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两组比较方差齐者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方差齐者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Kruskai-Walli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因素与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诊断效能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所有的检验显着性标准均设置为0.05。研究结果一、母体孕晚期Th1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1、研究人群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率(DBI)、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率(OBI)、HBV宫内传播率(BIT)、HBV宫内未传播率(NBIT)分别为11.34%(39/344)、36.63%(126/344)、47.97%(165/344)、52.03%(179/344)。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各宫内传播分组外周血中Th1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1)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L-2水平与HBs Ag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FN-γ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01;P=0.021;P<0.0001)。(3)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OBI组外周血的IL-12水平均显着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2;P<0.0001),其中NBIT组IL-12水平显着高于OBI组(P=0.047)。(4)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OBI组外周血的IL-18组水平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22;P=0.014;P=0.007)。3、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h1细胞因子水平状况(1)HBe Ag阳性组IFN-γ、IL-18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但是HBe Ag阳性组孕产妇的IL-12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15)。(2)按103IU/ml、106IU/ml为截点分3个层次,母体HBV-DNA载量103~106IU/ml组中IL-18水平增加,子代发生DBI的风险增加(P=0.045)。4、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期干预情况与Th1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1)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中,DBI组母体IFN-γ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08),OBI组母体IL-12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08);在NBIT组中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母体IFN-γ水平显着高于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P=0.006);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其体内IL-18水平显着高于未注射组(P=0.040)。(2)抗病毒治疗组和注射乙肝疫苗组IFN-γ水平呈现组内分化现象,OBI组母体IFN-γ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27,P=0.029);在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中OBI组母体的IL-18水平均显着高于NBIT组(P=0.047,P=0.036)。5、Th1细胞因子与HBV宫内传播做单因素分析,未筛选出显着相关因素。6、Th1细胞因子和多种变量因素与HBV宫内传播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筛选出显着相关因素。二、母体孕晚期Th2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1、Th2细胞因子中,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L-4、IL-6、IL-10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者对照组(P<0.05)。2、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h2细胞因子水平状况(1)HBe Ag阴性组孕产妇和HBe Ag阳性组孕产妇IL-4、IL-6、IL-10水平显均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5);(2)母体HBV-DNA含量<103IU/ml组中,DBI组母体IL-4水平显着高于OBI组(P=0.011)和NBIT组(P=0.007);HBV-DNA>106IU/ml组中,OBI组母体IL-10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31);DBI组母体IL-4水平在HBV-DNA>106IU/ml组者显着低于HBV-DNA<103IU/ml组(P=0.016)。3、在未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注射乙肝疫苗组中,OBI组母体IL-6水平均显着高于DBI组(P=0.008;P=0.012)。4、单因素分析发现,IL-4与HBV宫内传播显着相关,IL-4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BIT的概率是NBIT的1.003倍(OR=1.003,95%CI:1.000-1.006,P=0.046)。5、多因素分析发现,随着孕产妇外周血IL-4水平增加,DBI风险增加。孕产妇IL-4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发生NBIT的1.005倍(OR=1.005,95%CI:1.001-1.010,P=0.025)。三、母体孕晚期TLR 9在子代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1、研究人群发生DBI、OBI和BIT率分别为9.28%(27/291)、40.21%(117/291)和49.48%(144/291)。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NBIT组、OBI组外周血的TLR 9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者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01),其中NBIT组TLR 9水平显着低于BIT组(P=0.015),DBI组的TLR 9水平显着高于NBIT组和OBI组(P=0.001;P<0.0001)。3、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LR 9水平状况(1)HBe Ag阴性组孕产妇的TLR 9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按BIT程度由重至轻分为:DBI组、OBI组和NBIT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孕产妇TLR 9含量呈增加趋势(P<0.05);无论HBe Ag阴性和阳性组,DBI组TLR 9水平均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1);(2)按103IU/ml、106IU/ml为截点分3个层次,每层均随BIT程度的加重,TLR 9水平呈增加趋势(P<0.05),每层中DBI组TLR 9水平均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5)。4、无论抗病毒治疗与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否和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孕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呈增加趋势,孕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DBI组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001;P<0.0001)。5、单因素分析发现,孕产妇外周血TLR 9水平增加,发生DBI的风险增加。孕产妇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1.39倍(OR=1.392,95%CI:1.224-1.582,P<0.0001),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1.36倍(OR=1.360,95%CI:1.195-1.549,P<0.0001)。6、多因素分析发现:(1)孕产妇外周血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1.44倍(OR=1.442,95%CI:1.247-1.667,P=0.000)。HBV-DNA载量在103~106 IU/ml组中,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0.14倍(OR=0.135,95%CI:0.023-0.781,P=0.025)。(2)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1.43倍(OR=1.434,95%CI:1.237-1.663)。乙肝免疫球蛋白未注射组中,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0.13倍(OR=0.131,95%CI:0.043-0.399)。四、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及TLR 9表达与其幼儿预后的队列研究1、本次调查共随访到83例幼儿及其母亲,随访幼儿中发生HBV隐匿性感染27例(32.53%),未感染56例(67.47%)。总体幼儿乙肝免疫应答率为72.29%;DBI组、OBI组和NBIT组乙肝疫苗应答率分别为81.82%(9/11)、80.00%(28/35)、62.16%(23/37);随访幼儿隐匿性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中发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为88.89%(24/27)、64.29%(36/56)。2、母体孕晚期外周血IL-2高水平者其幼儿转归中HBV感染的风险呈降低趋势(P=0.014)。3、随访幼儿乙肝疫苗无免疫应答组其母亲孕晚期IL-2水平显着高于抗体阳性组幼儿组(P=0.013)。4、将本研究中检测的Th1/Th2细胞因子与TLR 9纳入HBV宫内传播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LR 9灵敏度为43.90%,特异度为76.20%,约登指数为0.201。曲线下面积为0.582(95%CI:0.516-0.649),TLR 9的临界值为1.690pg/ml。因此当TLR9高于此临界值时,提示可能已发生HBV宫内传播。5、将本研究中检测的Th1/Th2细胞因子及TLR 9纳入幼儿HBV感染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2灵敏度为92.30%,特异度为52.40%,约登指数为0.447。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592-0.917),IL-2的临界值为2.275pg/ml。因此当孕晚期母体低于此临界值时,随访幼儿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6、将Th1/Th2细胞因子及TLR 9水平与幼儿HBV免疫应答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IL-2灵敏度为80.90%,特异度为61.10%,约登指数为0.420。曲线下面积为0.677(95%CI:0.521-0.833),IL-2的临界值为2.490pg/ml。因此当孕期母体低于此临界值时,其随访幼儿产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结论基于HBV宫内传播的新内涵,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筛选出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的IL-12、IL-18、IL-4、TLR 9可以作为早期预测HBV宫内传播发生的监测指标,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的IL-2可作为预测子代发生HBV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参考指标。1、HBs Ag阳性孕产妇机体内IL-12、IL-18水平降低,而IL-4、TLR 9高表达者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可能性增加,可一定程度上作为HBV宫内传播预警指标的细胞因子。一定程度上IL-10水平减少易于发生HBV宫内传播,可作为预测HBV宫内传播有效的参考指标。2、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刺激母体IFN-γ、IL-12及IL-18水平增加,及时纠正HBV引起的免疫紊乱,降低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几率,为HBV宫内阻断提供了有效干预指标。3、HBV会抑制孕产妇体内TLR 9的表达,但随着HBV感染病情的加重,TLR 9呈现代偿性上调,呈现组内分化现象,TLR 9可为HBs Ag阳性孕产妇监测管理提供参考。4、妊娠晚期孕产妇的IL-2水平可以预测幼儿转归过程中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孕产妇IL-2分泌能力可能参与幼儿HBs Ab产生的应答。5、孕晚期母体内TLR 9水平高于1.690pg/ml时,提示可能已发生HBV宫内传播;母体孕晚期IL-2水平低于2.275pg/ml时,随访幼儿中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其IL-2水平低于2.490pg/ml时,幼儿产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

马德明[8](2020)在《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一、目的:评价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疗效及安全性。二、方法:(1)收集2016年01月至2019年10月间,中期妊娠期时于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首次诊断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阳性、HBV DNA>5×102 IU/ml、ALT>5×ULN)的203例孕妇及其子代的相关资料。(2)将常规保肝降酶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替诺福韦酯的108例孕妇设为研究组;将仅接受常规保肝降酶药物治疗的95例孕妇设为对照组。治疗后当孕妇复查ALT<2×ULN时,将其保肝降酶的静脉用药改为口服,并予以出院,研究组孕妇继前口服替诺福韦酯至产后4周转肝病科继续治疗。(3)收集两组孕妇在基线、治疗后(4周、8周、12周)、产时、产后4周AL1T及其它相关检验指标在基线和产时的数据,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于孕妇ALT转归、病毒载量、肾功能、钙磷代谢、凝血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将两组孕妇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住院时间和费用、围产期母儿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终止妊娠时间和方式、母乳喂养情况予以记录分析;收集两组活产儿出生时及8个月龄时HBsAg、HBVDNA及身高、体重的数据,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于乙肝母婴阻断及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相关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影响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选择替诺福韦酯治疗的相关因素。(4)统计方法:对全部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则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计数数据,以频数与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所有数据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研究组孕妇产时HBV DNA水平较基线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两组孕妇在产时HBV DNA水平及其转阴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研究组孕妇在启动治疗后不同检测节点上的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组孕妇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平均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两组孕妇在产后4周均出现了 ALT水平的波动。(2)研究组孕妇产时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孕妇产时血小板、血钙、血磷、血清肌酐及估计肾小球滤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研究组孕妇终止妊娠的平均时间晚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早产、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低蛋白血症及贫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孕妇其它围产期母儿并发症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研究组孕妇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研究组活产儿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两组活产儿出生时及第8个月龄时身高、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费用支付方式、肝功能异常史、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相关知识、服药必要性信念为影响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选择替诺福韦酯治疗的独立因素(P值均<0.05)。四、结论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接受替诺福韦酯治疗,有助于其促进乙肝病情恢复、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改善妊娠过程及结局,并可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学效益,且对母儿未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减少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将有助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选择替诺福韦酯治疗。

赵金花[9](2020)在《T淋巴细胞表型对慢性HBV感染免疫状态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探讨T淋巴细胞表型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不同免疫状态的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5年1月1日-2019年5月30日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患者共157名,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77名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依据HBeAg状态、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HBsAg和HBVDNA水平将慢性HBV感染患者的免疫状态分为免疫耐受期和非免疫耐受期。分别获取患者T细胞表型检测、乙肝免疫五项检测、乙肝病毒量检测、血常规及肝功能等主要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计算APRI及FIB-4。结果:Treg和PD-1细胞百分比在免疫耐受期明显高于非免疫耐受期(U值分别为12.000和59.000;P值分别为<0.001、0.013),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8+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在免疫耐受期均显着低于非免疫耐受期,(U值分别为104.000和149.500,P值分别为0.033和0.025);Treg和PD-1细胞百分比在HBVDNA低水平组明显低于HBVDNA高水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78.500和255.000,P值分别为0.003和0.018);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8+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在HBVDNA低水平组明显高于HBVDNA高水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04.000和149.500,P值分别为0.033和0.025)。APRI与Treg百分比呈负相关(P=0.001,r=-0.379),FIB-4与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CD4+CD45RO+T淋巴细胞、CD8+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P值分别为:0.023、0.016、0.041、0.045,r值分别为:-0.259、-0.275、-0.233、-0.229)。Treg、PD-1细胞及CD8+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对评估免疫状态的检验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95%CI:0.6510.936)、0.802(95%CI:0.6780.927)和0.816(95%CI:0.7060.927)。结论: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存在着T淋巴细胞表型水平的改变,不同的T淋巴细胞参与不同的免疫反应,对HBV的清除具有不同的作用。检测T淋巴细胞表型对于了解慢性HBV感染患者免疫状态及如何调整免疫功能,为进一步达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功能性治愈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付敏[10](2020)在《温肾方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温肾方对于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中医症候、HBV-DNA、HBe Ag、肝功能、IL10、IL17的影响,验证其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予温肾方,对照组予安慰剂。治疗12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HBV-DNA、HBe Ag、ALT、TBIL、IL10、IL17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评分:12周后,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HBV-DNA水平:12周后,治疗组患者HBV-D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4)HBe Ag水平:12周后,两组患者HBe Ag比较,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肝功能:12周后,治疗组ALT>正常检测值上限的有12人,对照组有2人,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TBIL比较,P>0.05,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6)IL10、IL17水平:12周后,治疗组患者血清IL10、IL17较前升高,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肾方有助于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改善临床症状,抑制HBV复制,降低患者血清中HBe Ag水平,其机制可能是提高IL10、IL17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反应,从而打破免疫耐受。试验前后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安全性指标及总胆红素无明显变化,表明温肾方安全性良好。

二、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与免疫耐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与免疫耐受(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免疫状态分期
    2.2 研究方法
        2.2.1 观察指标
        2.2.2 标本收集
        2.2.3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
        2.2.4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方法
        2.2.5 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2.2.6 HBV-DNA检测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资料
        3.1.1 不同免疫状态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特征
        3.1.2 T淋巴细胞亚群对免疫状态的评估效能
    3.2 HBV-DNA载量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影响
    3.3 不同HBsAg定量水平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点
    3.4 T淋巴细胞亚群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5 T淋巴细胞亚群对打破免疫耐受的评估效能
    3.6 T淋巴细胞亚群对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评估效能
    3.7 抗病毒治疗对HB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CD8+T淋巴细胞与HBV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
        1.4 治疗方案
        1.5 相关检验指标及意义
        1.6 小结
    2 祖国医学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2.1 病名的探讨
        2.2 病因病机
        2.3 证候分型
        2.4 治疗
        2.5 其他辅助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病例纳入、排除、终止和脱落的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终止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方法
        3.4 疗效评价
        3.5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对比
    2 疗效比较
        2.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2.2 治疗前后两组证候总积分变化比较
        2.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2.5 HBV DNA应答情况比较
        2.6 安全性指标
第四部分 讨论
    1 罗伟生教授肝胆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1.1 病机分析
        1.2 辨证分析
        1.3 辨证与辨病、“衷中参西”
        1.4 八珍荔核抗纤方方药组方分析
        1.5 单味药物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中医疗效分析
        2.3 指标疗效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附表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补肾健脾优化方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脾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认识
        1.1 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
        1.2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定义
        1.3 慢性HBV感染的发病机制及免疫耐受的发生过程
        1.4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疾病进程
        1.5 慢性HBV感染的治疗
        1.6 慢性HBV感染患者免疫耐受期的治疗意见
    2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认识
        2.1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定义
        2.2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病因病机认识
        2.3 中医对HBV感染的辨证分型及体质研究
        2.4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治疗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资料来源
        2.3 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剔除标准、脱落标准
    3 临床研究及实施方案
        3.1 分组
        3.2 疗程
        3.3 治疗方法
        3.4 观察指标
        3.5 疗效判定标准
    4 数据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基线资料分析
        5.2 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补肾健脾优化方的组方药理分析
    2 评估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实验室指标
    3 抗HBV药物的认识
    4 补肾健脾优化方的疗效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证候评分表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治疗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浆IL-21和IL-33水平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采集
        1.3 临床资料采集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方法
        2.1 实验原理
        2.2 操作步骤
        2.3 统计分析
(三)结果
    1.CHB患者与HC健康对照基本信息
        1.1 CHB患者与HC健康对照一般临床资料
        1.2 CHB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CHB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2.1 CHB患者与健康对照者ALT、AST、ALP及 GGT水平
        2.2 CHB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3.CHB患者HBs Ag、HBe Ag及 HBc Ab水平比较
        3.1 CHB患者HBs Ag、HBe Ag及 HBc Ab水平
        3.2 CHB患者HBs Ag、HBe Ag及 HBc Ab水平比较
    4.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IL-21、IL-33 水平比较
        4.1 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IL-21、IL-33 水平
        4.2 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IL-21、IL-33 水平比较
    5.血浆IL-21、IL-33 水平与肝功能指标、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及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BV免疫逃避机制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HBcAb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分组标准
        1.5 标本采集
    2 研究方法
        2.1 HBcAb定量检测
        2.2 其他检测
        2.3 收集资料
    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统计
        1.1 慢性HBV感染不同时期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1.2 HBV相关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1.3 慢性HBV感染不同时期患者的HBcAb定量及其他病毒学指标的比较
        1.4 HBV相关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HBcAb定量及其他病毒学指标的比较
        1.5 慢性HBV感染不同时期患者的血清生化学指标比较
        1.6 HBV相关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血清生化学指标比较
    2 HBcAb水平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1 慢性HBV感染不同时期患者HBcAb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2 HBV相关性肝硬化、肝癌患者HBcAb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 所有受试者HBcAb与 ALT的相关性分析
    3 HBcAb的诊断价值
        3.1 HBcAb在区别自然史不同阶段中的诊断价值
        3.2 HBcAb在区别诊断HBV相关肝硬化、肝癌中的价值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非侵袭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肝组织穿刺及组织学评估
    1.5 生化检验及影像学检查
    1.6 肝纤维化标志物模型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基本信息及临床特征
    2.2 肝组织坏死类型及纤维化类型的分析
    2.3 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的分析
    2.4 年龄、GGT和ALP水平是鉴别肝纤维化从S0-1进展到S≥2的独立预测因素
    2.5 CAAG模型诊断显着的纤维化(S≥2)优于FIB4和GPR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对乙肝免疫耐受期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细胞因子在HBV宫内传播与儿童乙肝疫苗应答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Toll样受体在HBV宫内传播的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母体孕晚期Th1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母体孕晚期Th2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母体孕晚期TLR9 在子代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及TLR9表达与其幼儿预后的队列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
致谢

(9)T淋巴细胞表型对慢性HBV感染免疫状态的影响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命周期及致病机制
        1.1.2 先天性免疫反应
        1.1.3 适应性免疫反应
        1.1.4 HBV感染慢性化的免疫机制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2.2.2 流式细胞术
        2.2.3 免疫状态分期
        2.2.4 肝纤维化程度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结论
    3.1 结果
        3.1.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初治患者的一般特征
        3.1.2 整体研究人群中不同免疫T细胞表型百分比
        3.1.3 不同免疫状态下T淋巴细胞表型百分比的比较结果
        3.1.4 不同HBVDNA水平下各T淋巴细胞表型百分比的比较结果
        3.1.5 不同T淋巴细胞表型的百分比与肝纤维化血液学诊断指标的相关性
        3.1.6 Treg、PD-1及CD8+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对于判别免疫状态的效能检验
    3.2 讨论
    3.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
附录2 综述 慢性肝病与免疫异常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温肾方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文献的研究
    1.1 西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认识
        1.1.1 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1.1.2 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定义
        1.1.3 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风险
        1.1.4 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免疫耐受机制
        1.1.5 现代医学对于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现状
    1.2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认识
        1.2.1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病因病机的研究
        1.2.2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辩证分型的研究
        1.2.3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现状
2.临床研究
    2.1 试验设计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2.6 药物及治疗方法
        2.2.7 观察指标
        2.2.8 疗效判定标准
        2.2.9 统计学方法
    2.3 临床资料
        2.3.1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比较
        2.3.2 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比较
    2.4 研究结果
        2.4.1 试验完成情况
        2.4.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2.4.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2.4.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V-DNA变化
        2.4.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eAg变化
        2.4.6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变化
        2.4.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IL10、IL17比较
3 讨论
    3.1 观察指标的选择
        3.1.1 观察ALT的意义
        3.1.2 观察HBV-DNA的意义
        3.1.3 观察HBeAg的意义
        3.1.4 观察IL10、IL17意义
        3.1.5 观察中医证候的意义
    3.2 温肾方治疗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中医理论基础
    3.3 温肾方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4 温肾方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3.5 结论
4.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研究进展
    1、HBV携带的成因分析
    2、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治疗现状
    3、其他中医疗法
        3.1 中医养生疗法
        3.2 针灸疗法
        3.3 穴位注射疗法
    4、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病毒性肝炎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
附件2:缩略词附表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与免疫耐受(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D]. 徐清浪. 南昌大学, 2021(01)
  • [2]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D]. 杨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补肾健脾优化方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脾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D]. 陈彩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浆IL-21和IL-33水平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D]. 赵岩.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HBcAb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的研究[D]. 王亚平. 青岛大学, 2020(01)
  • [6]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非侵袭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的探索[D]. 梁程飞.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7]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D]. 王海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
  • [8]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D]. 马德明. 苏州大学, 2020(02)
  • [9]T淋巴细胞表型对慢性HBV感染免疫状态的影响及应用价值[D]. 赵金花. 兰州大学, 2020(01)
  • [10]温肾方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疗效研究[D]. 付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和免疫耐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