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级档案综合信息网络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区(县)级档案综合信息网络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一、区(县)级档案综合信息网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卫[1](2020)在《区县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的潮流正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已经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高速发展。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也是档案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区县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经济发达的区县已经基本完成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并开始向“智慧化”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部分区县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为研究案例,对大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分析了大丰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机构人员、基础设施、档案资源、服务利用等四个方面的建设情况,并为区县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本文结构如下: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缘由、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国内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的研究重点和主要研究方法。论文主体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包括档案的概念及演变、档案管理的含义及具体内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特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大丰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从机构人员、基础设施、档案资源、服务利用等四个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以大丰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为例,分析区县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介绍国内外先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经验,国外讲述美国和英国的建设情况,国内介绍全国首家县级“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太仓市档案馆的建设经验。第五部分,通过对公共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为推进区县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陈伟[2](2020)在《信息化时代区县级档案馆优化设计研究 ——以平原县档案馆为例》文中认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我国尚且处于发展阶段的档案事业带来新的思路和机遇,不仅激发了档案馆建筑空间的开放性调整,还推动了数字档案馆、智慧档案馆等一系列将信息技术融入在内的新型档案馆的兴起。档案馆也不再是传统的收集管理档案文件的仓库,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开放以及文化的渗透,早已促使档案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藏管转为藏用、从单一变为综合。区县级档案馆位于我国档案馆体系中的最基层,有着贴近群众生活、体现地域特色、彰显风俗文化等特点,也是我国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发展最快的档案馆,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研究首先以档案馆发展历程为出发点,探讨其演变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特征,分别从政府政策、空间组织、使用职能、信息载体和建造方式五个层面来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指出我国档案馆顺应历史发展和需求做出哪些转变。其次将时代背景代入到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从物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剖析信息化对档案馆特点与表征产生了哪些影响,表明档案馆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融合群众需求和信息技术,弱化储藏管理这一硬性要求,强化开放公共服务的经营理念,进一步总结档案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再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归其根本,对区县级档案馆选址、外部空间、功能设定和建筑形态四大要素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社会需求和建筑实例,整理区县级档案馆同上级档案馆在功能选择上的差异,总结归纳相关规范以外的设计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后续设计研究的方向与成果提供指向性参考。最后从作者主要参与的山东省平原县档案馆优化设计作案例支撑,结合已探讨的研究成果作理论基础,对原设计方案进行深入解读,发现其设计理念和手法缺乏对信息时代档案馆模式的认识与思考,降低了档案馆的公共性和存在性,因此提出对原方案的设计优化。基于原方案评价的结果,明确新方案的优化原则和目标,通过整合场地结构、提升功能空间、改善立面外观等手法,生成适用于目标地区档案馆建筑的最优方案。利用大量图表的方式,对新方案工程图纸进行再分析,更加直观地对课题进行研究,将宏观理论运用到实际作品中,为今后该类作品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陈欣雨[3](2020)在《基于网络调研的我国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的推动与人们档案利用意识的增强使档案信息资源开放形式日益丰富与完善。档案开放目录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一种重要工具,应得到档案馆的关注与重视。现阶段,随着档案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各级档案馆普遍提供了档案信息资源目录网上服务,但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本文在参考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的基础上,从我国档案馆官方网站的档案开放目录现状入手。首先,本文把我国档案馆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共四个级别,分别开展数据调研。以调研数据为依据,分析各级档案馆网站档案开放目录的整体建设情况和不足之处,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档案馆的档案开放目录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分析。其中,国家级档案馆选取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后文简称一史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后文简称二史馆);省级档案馆选取了贵州档案馆,另外加上了相当于省级档案馆的澳门档案馆、香港政府档案处和上海档案馆;市级档案馆以五大区域展开调查,选取了东部地区江苏省省辖市、西部地区四川省省辖市、南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区辖市、北部地区黑龙江省省辖市和中部地区湖南省省辖市的市级档案馆;区县级档案馆选取了上海市闵行区与黄浦区档案馆、湖南省长沙县档案馆。然后,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在档案开放目录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共同点,从档案开放目录的建设规范、建设技术、建设人才、档案机构等角度对我国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归纳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文章认为,在建设规范上,要统一制定档案开放目录建设标准;在建设技术上,要提升相关技术,包括优化档案开放目录查询系统、完善档案开放目录检索功能、建好档案开放目录数据库;在人才建设上,要培养档案人才队伍;在机构建设上,要加强档案机构组织管理,包括增进档案馆际交流合作、搭建档案开放目录共享平台。

赵红柏[4](2020)在《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是城市的最基本组成单位,而小区又是构成社区的核心。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落实地,是智慧体现的浓缩映射区和公众感知享有的直接获得处。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城市人口状况呈现基数大、流动性大、管控难度高的特点,社区警务工作短板和痛点也越来越凸显。本论文分析了目前智慧城市细胞-智慧社区目前的现状及问题,结合平安中国建设及地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相关政策,基于现实社区的种种安防业务与技术需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智慧安防小区管控业务场景分类,从业务架构、系统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部署架构与联网架构等方面进行总体解决方案架构设计,有效运用AI+视频监控技术实现视频物联网融合应用,针对点位布建、多维感知、数据接入与存储及平台应用等重点系统模块进行详细分析与功能设计,最终输出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设计方案。同时课题结合N市X县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建设项目,有效运用AI+视频监控技术与视频物联网融合应用的理念进行总体架构设计,针对重点系统模块进行详细分析与功能设计,输出X县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项目设计方案并进行项目建设部署验证,成效显着,充分证明本论文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先进性,为社区综合治理与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带来良好的社会价值。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设计方案顺应了智慧社区的发展趋势,该系统的相关研究思路和成果在现有的智慧社区建设中显得极为重要,通过该系统实现了社区人口基础信息收集更智能,社区警务工作更及时,科学研判更精准,网格化创新管理联动更精准,实现了公安、社区、用户的有效互动,利用该研究方案,提升了社区社会治理的水平,并可以用于提升用户安全与警民感知,具备良好的推广价值。

徐晓敏[5](2020)在《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目前我国基层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梳理国内外基层卫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确定指标权重,检验指标体系的信、效度,实现定量地对各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评。研究内容:1、通过文献阅读和网络资料收集,整理国内外关于基层卫生信息化的研究现状和基础理论,构建指标备选库。2、提出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评价的初步框架,筛选指标形成评价指标体系。3、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确定三级指标的计算公式。4、对指标体系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构建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进一步筛选和完善指标,形成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3、层次分析法:根据专家对指标重要性的两两判断矩阵结果,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4、加权综合评分法:制定三级指标评分细则,构建评价模型。研究结果:1、制定了一套内容全面的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化的组织管理和规划、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功能与应用、系统互联互通、系统智能化情况、信息化建设成效等7个维度,以及19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2、通过德尔菲咨询和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结果,其中,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信息化的组织管理和规划(16.99)、保障体系(15.26)、基础设施建设(11.67)、信息系统功能与应用(18.78)、信息系统互联互通(15.17)、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情况(8.04)、信息化建设成效(14.10)。3、制定了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确定了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4、综合评价指标模型通过了信、效度检验,计算的克朗巴赫α系数在0.471-0.823之间,表明评价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指标内容经过两轮的专家咨询后确定,表明评价模型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研究结论: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2、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内容,突出重点工作内容。3、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与目前基层卫生信息化工作重点相一致。4、综合评价模型的赋值和计算方法提高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建议:1、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常规评价工作。2、实现评价指标的动态更新。3、不断调整评分细则,保证评分结果的可比性。4、推进评价指标体系的落地与应用。

李树静[6](2020)在《当代中国农村契约秩序研究 ——以北京市延庆区为样本》文中指出契约是当事人对交易标的达成基本共识基础上的交换关系。“契约秩序”意指特定社会组织通过契约安排所达成的运行状态。全方位贯穿于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契约,既内生于农村社会,又与国家权力密切关照,构建了当代中国饶有特色的农村契约秩序。通过契约实现产权价值,是契约秩序的内在功能,契约的缔结形式、内容、契约的履行和纠纷解决方式,是契约秩序的外在表现。本文以北京市延庆区为样本,将当代中国农村契约分为公共事务契约、私人事务契约两大板块,从三个层面对农村契约秩序加以梳理和分析:第一,通过翔实的数据和鲜活的事例展现当代中国农村契约的基本样态;第二,以产权相对性理论为基础,阐释当代中国农村契约秩序在实现产权价值功能方面的实然与应然状态;第三,通过分析契约秩序所具有的系统性特征,从农村秩序系统的外在表征,即农村契约的形式与内容、农村契约的履行、农村契约争议解决三个维度,论证农村契约秩序的法治化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研究北京市延庆区农村公共事务契约基本样态。农村公共事务契约以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为主,因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统称“村民自治规约”)建立在村民合意基础上,并且作为村民自治领域极其重要的社会规范,对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在内的农村公共事务契约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本章将二者共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9年1月前延庆区尚在履行中的四类集体经济合同(资源类合同、资产类合同、资金类合同和其他类合同)基本样态进行分析,发现作为当代中国农村的主要契约类型,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存在多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代表“村集体”行使产权人权能的主体混乱,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关系不清;二是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内容或过度规制,或监管不足,其中,乡镇政府审批和备案流于形式的现象较为突出;三是已签约的村集体资源、资产闲置率较高,产权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四是合同内容违法者不在少数,集中体现在合同期限超过法律规定、违反土地用途管制法规(尤其是在未履行转批手续的情况下将农用地用于非农建设);五是农村集体经济合同面临口头形式不稳定、书面形式不完善的双重挑战。通过对延庆区现存村民自治规约体例形式、内容、制定实施程序的分析,发现尽管随着国家对乡村治理关注程度的加深,村民自治规约的规范化水平有所提高,但目前延庆区村民自治规约的共通问题是:不能充分体现“民意”,村干部、政府的意志过多注入,尤其是村干部与村民代表组建的利益共同体,凌驾于村民之上操纵村民自治决定的情况仍很突出。另外,村民自治规约的频繁变动、村民自治规约与法律难以有机协调,法律法规对于村民自治规约侵犯村民基本权利的救济途径不畅,导致维权之路步履维艰,也是困扰延庆农村的重大难题。第二章,研究北京市延庆区农村私人事务契约基本样态。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具有社会保障属性的用益物权,与之相关的农户家庭承包合同、土地流转合同、农村房屋宅基地买卖合同,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章梳理了延庆区此三类农村私人事务契约及相关制度的演进脉络、契约的稳定性与规范化程度,认为农户家庭承包契约秩序相对稳定,以出租为主要方式的土地流转需要通过村集体实现,延庆区土地大多流转给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用于造林绿化,土地流转存在区域差异,并且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现象普遍。尽管国家对农村房屋宅基地买卖施加诸多限制,但延庆区此等交易意愿强烈,受内生传统规则、外在法律规制以及时代发展进程多重影响,通过契约所交易的农村房屋宅基地因环境而异,相关买卖契约样态不断演变,现实中的农村房屋宅基地的权利主体多元、用途一主多辅。农村家事契约兼具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延庆区农村普遍存在婚约,相应制度调整需求强烈,广泛的“假离婚”现象冲击着当地社会秩序的公平与稳定,父系传统下准契约性质的传统分家协议,逐渐被父系传统弱化下具有契约特征的当代分家协议所取代。第三章,分析农村契约秩序的功能:实现产权价值。农村契约秩序形成的前提是存在用于交换的产权,农村契约秩序的功能在于通过契约交换实现产权价值。以产权相对性为理论基础,本章对村集体资产、家庭财产、宅基地以及农用地的产权内容、产权限制及其价值实现方式展开研究。村集体对其资产所享有的所有权,受到承包权、经营权制约,最终收益权及其处分决策权属于村集体成员。有资格代表村集体行使产权人权能的法律拟制主体包括村民委员会和集体经济组织,二者之间的界分无论在法律规范层面还是在现实执行层面,都不清晰。避免村民委员会和集体经济组织在代表村集体过程中出现僭越,确保村集体意志的载体(包括但不限于村民自治规约)真实反映其成员的集体合意,有赖于村级民主程序的正常履行,解决之策在于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司法审查力度、推动行政干预恰当有据。家庭财产的产权价值实现方式研究,建立在家户关系、家庭结构分析基础上,由于中国农村家庭财产价值实现方式具有契约化特征,应以尊重家庭成员的契约自由为根本原则,但当此等契约严重扭曲了社会公认的价值理念时,需要外部权威力量及时恰度介入。在宅基地产权价值实现方式一节,首先阐述了宅基地产权限制政策的演变过程,推导出2018年后宅基地三权分置与农房使用权放活之必要性,借助宅基地“三权”的具体权利内容分析,建议通过宅基地使用权附条件入市,实现农村房屋和宅基地产权价值的最大化。关于农用地的产权价值实现研究,首先以翔实的数据论证了当前农用地产权价值实现状况,进而分析认为当前中国农村存在一定程度的产权价值攫取问题,建议构建尊重产权人意愿、集体积极参与、国家适度干预和社会广泛动员的农村契约秩序。第四章,论证农村契约秩序的法治化。农村契约秩序具有自成一体的系统性特性,该系统的运作全部围绕契约铺开,契约的形式与内容、契约的履行与争议解决,共同构成了农村契约秩序系统的外在表征。本章通过对农村契约形式与内容的法律规制及实然状况分析,从法治化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与静态展现农村契约秩序的契约形式与内容不同,契约的履行和争议解决更多关照动态运作中的农村契约秩序。分析发现,当代中国农村公共事务契约履行状况较好,土地流转合同履行状况不稳定,农村房屋宅基地买卖契约履行状态欠佳。提升农村契约履约水平,有赖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本章聚焦于公权机关对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所应发挥的作用,建议政府强化程序性服务与指导、法院建立裁判文书依申请公开制度、检察机关配合公益组织推动农村环境公益诉讼以及监察机关强化村干部监管。为稳定农村契约秩序,本章提议构建农村契约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以解决当前以与村民自治规约相伴的农村公共事务契约纠纷、村民自治规约侵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国家法律刺激下的农村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工合同纠纷和农村家庭契约纠纷为主要类型的农村契约争议。所构建的农村契约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应科学定位及有效发挥现有解决方式的作用,司法机关在充分履责的基础上坚守底线,行政裁决与行政复议机构回归为民服务定位,信访部门在发挥纽带职能的同时强化问责,各级调处机构在前线冲锋陷阵将矛盾消解于基层,而农村契约的缔约者自行解决纠纷,至少通过提高缔约能力、强化留痕观念减少纠纷,方为根本之策。农村契约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需要通过统一尺度、搭建平台,信息共享、引导到位,村为平台、各方辅助的方式协调互动,形成农村契约纠纷化解共同体。

周游舟[7](2020)在《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前提,也是全面健康的基础。它关系着家庭幸福、社会进步、民族兴旺发达,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优先领域和重要议题。妇女儿童健康指标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基础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健康素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医疗卫生现代化管理水平,2018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区推进“互联网+公共卫生”创新应用。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5月3日印发《母婴安全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健康儿童行动计划(2018—2020年)》,至此,我国“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的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跨机构、跨地区和跨时间段的协作,需要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和规范化管理支持。然而,重庆市大部分区县的妇幼健康相关机构仍停留在围绕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等医技信息系统展开,甚至采用纸质化的方式管理妇幼保健业务。居民妇幼保健信息、临床信息以不同形式分散存储在不同信息系统及不同机构内,不利于妇幼业务联动及后期妇幼健康信息化的持续建设。本文以重庆市WZ等区县的妇幼信息化建设为调查对象,以打通妇幼信息相关信息系统的障碍为突破口,以构建重庆市区域妇幼健康信息平台为主线,引入公共产品理论、PDCA理论,科学界定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产品属性,融入医疗服务信息共享模式作为信息化手段打破信息孤岛情况的科学依据,从政府、公众以及其他医疗机构的不同角度对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文章采取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分析并最终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有关情况,做好本文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现状和研究内容,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方法、主要创新点。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对妇幼健康、信息化、妇幼健康信息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本文所使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解释。第3章“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成效”,介绍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的主体、目标和内容,以及所具备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信息化基础实施。第4章“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现状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其进行深入查摆。第5章“加强完善重庆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对策”,针对本文提出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一是建设统一的妇幼健康信息平台;二是加强政府大数据平台建设;三是完善信息系统数据采集交换机制;四是加强医疗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五是建立政企联动协调管理机制;六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第6章“结论与展望”,对研究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总结研究结果,并且指出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徐红军[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复议制度变迁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指明行政复议(诉愿)制度作为一种经济、便捷、高效的行政救济制度,具有解决行政纠纷、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和监督行政权有效行使的功能。作为一个近代才诞生的法律制度,行政复议制度从清末产生思想理念,民国时期有所实践,到新中国废止后又重建发展,有着一个本土化的发展过程。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法治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行政复议制度是如何诞生、发展,又是如何废止、重建、中断、恢复、发展,行政复议制度经历了哪些变化,如何理解和解读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的动因和规律,又如何预测和展望行政复议制度在行政救济制度体系中的未来趋势?面对这些问题,本文选取了1978-2018年期间的行政复议制度,在阐述相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制度变化过程作为考察对象,力图通过对制度的出台背景、主要变化和运行效果进行梳理分析,来总结行政复议制度变迁的规律,以期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除了导论和结束语外,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分析行政复议制度的渊源。新中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历史渊源主要是民国时期的诉愿制度,其已具备现代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要素,作为解决行政纠纷主渠道在发挥作用,诉愿制度的实施推动了民众法治理念的形成。新中国行政复议制度思想渊源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民告官”思想、日本诉愿思想和苏联申诉思想。不管是在分散立法阶段,还是在统一立法阶段,新中国行政复议制度表现出来的法的形式始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形式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第二章简要分析行政复议制度的恢复(1978-1990)。新中国成立以后行政复议制度进行了零星的探索,中间因文革原因而一度中断。在改革开放开启、法治观念重塑和法治建设恢复的大背景下,行政复议制度得以恢复并逐渐发挥作用。这一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复议制度,法律、行政法规主要在受案范围、复议管辖和复议程序方面有所规定,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立法形式分散化、立法内容不统一和立法内容不完善等问题。行政诉讼法的出台对于统一规范部分行政复议制度、统一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原则以及推动统一行政复议制度加快出台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侧重分析行政复议制度的统一(1991-1998)。为解决行政复议制度立法分散、重要制度不统一和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在实践发展和行政诉讼法颁布的共同推动下,以行政复议条例施行为标志,行政复议制度在行政法规层面得到了统一,其变化主要表现为受案范围更加明确且明显扩大、复议管辖规定更加全面系统、复议程序更加完善和复议决定规定更加全面,与此同时,为贯彻落实行政复议条例,中央和地方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行政复议配套制度。各级行政复议机关通过成立法制机构、行政复议委员会、行政复议办公室、行政复议应诉机构等方式来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建设。行政复议制度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主要表现为案件发生量超过同期行政诉讼案件量的一半以上,纠错率保持了较高水平,申请人的满意度较高。第四章主要分析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1999-2006)。行政复议条例实施以来,各级行政复议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行政复议制度的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以行政复议法施行为标志,行政复议制度在法律层面得到了统一,其变化主要包括受案范围扩大、复议管辖优化、复议程序完善和决定类型丰富,与此同时,为贯彻落实行政复议法,中央和地方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行政复议配套制度。这一时期,行政复议机构得到增强,行政复议工作力量得到充实,行政复议案件量增长明显,与同期行政诉讼案件量呈逐渐接近趋势,纠错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了较高水平,行政复议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五章重点分析行政复议制度的新阶段(2007-2018)。在行政争议多发、法治政府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大背景下,以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施行为标志,行政复议制度走向新阶段,其主要变化包括申请、受理、审理、决定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同时,中央和地方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行政复议配套制度。行政诉讼法修订也对行政复议机关工作量、受案范围、审查标准等产生了较大影响。与此同时,部分地区也积极开展了行政复议委员会以及行政复议局的试点工作,在畅通救济申请渠道、整合内部行政资源、增强权利救济效果、提升行政复议公信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一时期行政复议案件量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与行政诉讼逐渐接近,纠错率仍然在高位运行。第六章主要对行政复议制度进行评析与展望,从整体上阐释这一制度变迁的动因和特点,进而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行政复议制度变迁动因主要包括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行政体制从集权向放权转型和治理观念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三个方面,制度变迁主要体现了法律传统与法律移植双重影响、法治建设与经济政治发展互动、法制统一与制度创新冲突协调、程序司法化与行政法治化联动、制度设计与实施效果存在偏差等特点。总体而言,行政复议制度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恢复、统一、发展、改革等多个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制度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其作为解决行政纠纷主渠道作用远未发挥。为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本文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在立足本国国情和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完善行政复议基本立法与配套制度、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复议职能。二是通过坚持权利救济主导定位、扩大受案范围,在保障权利与监督权力之间保持平衡。三是通过单独设置复议机构、建立复议官制度、改革审查方式,实现公正优先与兼顾效率的目的。四是通过扩大复议前置范围、完善复议终局制度和取消“共同被告”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五是通过在行政复议委员会中广泛吸收外部学者委员、建立复议机关与研究机构双向交流挂职机制,加强理论与实践互动,推动行政复议理论、制度和实践水平同步提高。

张一鸣[9](2019)在《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地方政府规章,作为地方行政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法规依据,兼有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双重属性,具有数量众多、区域特征强、适用频率高等特点,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为数众多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行政权角度而言,地方政府规章作为地方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管理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在有效补充法律法规之滞后不足、提升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与适应性、规范政府管理与自身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立法权角度而言,地方政府规章作为地方立法的重要部分,是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于加强地方政府法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是对这些规章进行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促进行政自制、确保政令畅通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造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五四宪法确立的违法违宪监督制度到法规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建立健全至今已有60多年发展历程。备案审查制度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监督作用,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规范立法活动、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公权滥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然,备案审查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与实践不相适应的部分,一些不尽完善合理之处也逐渐显现,对于推进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建设日益成为不小的阻碍,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必须加强对于规章的备案审查制度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构建完善的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基本思路是从当前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所面临的困境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构建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运用政治学与法学双重视角,利用“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种分析框架,搭建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框架体系。论文由导论、概述、历史沿革、相关监督机制比较、现实考察、问题、反思及制度完善等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视角、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地方政府备案审查制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探讨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基本问题,包括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概念、内容,阐释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立法监督理论、法制统一理论、行政自制理论。第三部分是“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历史沿革”。分别从思想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法制基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实践基础——违宪违法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的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产生的背景,梳理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第四部分是“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与其他监督机制比较”。从地方政府规章的备案审查监督与权力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行政复议监督以及其他监督机制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第五部分是“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现实考察”。基于行政系统和人大系统的双重视角,从备案的性质、目的和原则,备案的形式审查,备案的方式、时限和公布等方面对地方政府规章备案进行考察;从审查主体、审查方式、审查标准、审查时限、审查结果的处理以及审查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对地方政府规章审查进行考察。第六部分是“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指出现有备案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缺乏统一的审查主体,审查主体权限交叉重合,多头备案的问题使审查流于形式;二是缺乏健全的启动机制,启动机制失灵导致审查力度较弱,过分依靠主动审查,被动审查制度不健全;三是缺乏明确的审查标准,合法性审查标准存在模糊区,合理性审查标准难以把握;四是缺乏统一的审查程序,审查受理程序没有相关规定,审理过程没有相关规定,审查结果没有公开;五是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法律责任缺位,公众参与保障机制缺位,定期清理制度不健全,后评估制度待完善;六是制度缺陷之原因——制度设计与理论实践脱节。第七部分是“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完善”。文中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在国家层面对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工作进行统一立法,在必要性、可行性和体例安排等方面进行阐述论证;二是完善审查启动机制,强化主动审查制度,完善被动审查制度,明确审查时限,完善审查建议的反馈机制;三是细化审查标准与程序,具体包括细化形式审查标准,细化合法性审查标准,细化合理性审查标准,细化程序性审查标准;四是畅通地方政府规章审查渠道,赋予审查建议与审查要求同等待遇,明确适格备案审查主体,扩大行政复议规范性文件审查范围,完善法院有效参与的法律监督体制;五是健全公众参与保障机制、备案审查公开机制、定期清理制度、后评估制度、备案审查责任制度等备案审查监督机制。总之,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维护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协调一致、推进法治国家建设、预防并纠正地方政府规章违法失当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一制度在审查主体、启动机制、审查标准、审查程序、监督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面对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人大系统和行政系统双重监督问题,如何提升这一制度的公信力和约束性,特别是行政系统监督如何避免“自己监督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一方面要承认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和时代发展的特定产物,制度运行有其合理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这一制度可能存在的自我约束的风险。解决之道在于双重备案审查时以人大系统监督为主,在外部监督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发挥好辅助、配合作用,让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有效结合、相得益彰,发挥这一制度的乘法效应。可以说,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出路在于强化人大系统对于规章报备的审核,在人大系统和行政系统双备案通道的现有格局和政治体制之下,逐步明确以人大系统对于政府规章的备案审查为主,并在立法层面明确人大系统的审查意见作为最终结论。

赵志强[10](2019)在《成都市基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对规范政府部门职权做出具体要求,权力清单制度逐步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自该制度实施以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也不能忽视以县级政府为主体的基层政府推行该制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然而,关于权力清单制度的相关研究集中在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关于权力清单制度实施问题的研究集中在省市级政府或者是某一的政府工作部门等方面。为深入了解当前基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社会调查方法,从文献梳理和理论回顾着手,浏览、查询政府网站,实地调研四川省机构编制办、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及其相关区县政府工作部门,对相关政府工作部门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开展访谈,参加相关座谈会,并对社会公众开展半结构式访谈。在此基础上,了解了当前基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施的现状,归纳总结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提出进一步推动基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施的对策与建议。首先,以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和政策执行系统模型为基础,结合当前成都市基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施现状,从政策体系、政策执行机制、政策执行主体和系统环境三个方面构建政策执行分析框架。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半结构式访谈等发现,当前基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行政权力清理不彻底、行政权力确认不深入、权力清单公示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动态调整不到位等问题;同时结合政策执行分析框架中的四个因素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体系建设不完善、执行机制不健全、执行人员队伍建设水平不高、法律法规改革相对滞后等方面。最后,以有限政府理念和整体性治理理论为依托,结合问题分析和原因分析,提出推动基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施的建议,即完善政策内容、加强宣传统一认识、构建完善的政策执行保障机制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二、区(县)级档案综合信息网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区(县)级档案综合信息网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区县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重点和主要研究方法
        1、研究的重点
        2、主要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1、论文的创新
        2、论文的不足
二、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核心概念
        1、档案的概念
        2、档案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3、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和特点
        4、数字档案馆简介
    (二)基本理论
        1、公共组织理论
        2、公共部门资源管理理论
        3、档案管理理论
        4、信息化理论
三、大丰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机构人员方面
    (二)基础设施方面
        1、硬件设施
        2、网络平台
        3、软件系统
    (三)档案资源方面
    (四)服务利用方面
四、大丰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档案意识薄弱,对档案重视程度不够
    (二)档案管理观念落后,制度不健全
    (三)基础设施缺乏,信息化建设资金紧缺
    (四)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偏低,队伍不稳定
五、国内外先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经验介绍
    (一)国外先进经验介绍
        1、美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
        2、英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
    (二)国内先进地区经验介绍
        1、国内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概况
        2、太仓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经验介绍
六、加强区县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提升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1、政府加强对档案事业的整体规划
        2、档案管理部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3、广泛宣传,提升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二)完善档案法律法规,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1、完善档案法律法规,健全档案法律体系
        2、更新档案管理理念,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三)加大档案事业资金投入,完善档案管理基础设施
        1、地方政府加大对档案事业的资金投入
        2、档案管理部门多渠道争取资金
        3、完善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档案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优化档案工作人员结构
        2、完善档案人才培养体系,推行档案员持证上岗
        3、加强激励关怀,提升档案从业人员工作热情
结论
附录 盐城市大丰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
参考文献
致谢

(2)信息化时代区县级档案馆优化设计研究 ——以平原县档案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客观条件
        1.1.2 主观条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信息化时代
        1.3.2 区县级档案馆
        1.3.3 优化设计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概论
        1.4.2 国外相关研究概论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档案馆的演变与信息化时代下的发展趋势
    2.1 档案馆发展中的演变
        2.1.1 空间组织的从封闭到开放
        2.1.2 各级政府的从忽视到重视
        2.1.3 使用职能的从藏管到藏用
        2.1.4 数据信息的从物理到虚拟
        2.1.5 建造方式的从独建到共建
    2.2 信息化推动档案馆发展
    2.3 信息化时代档案馆的特点
        2.3.1 信息化激发档案馆理念的创新
        2.3.2 信息化带动档案馆结构的调整
        2.3.3 信息化推动着档案事业的进程
        2.3.4 信息化促进与其他建筑的共建
    2.4 信息化时代档案馆的表征
        2.4.1 数字档案馆
        2.4.2 智慧档案馆
    2.5 档案馆的发展方向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县级档案馆设计要素响应性研究
    3.1 选址
        3.1.1 选址分析
        3.1.2 选址要求
    3.2 外部空间
    3.3 功能设定
        3.3.1 对外服务用房
        3.3.2 档案库
        3.3.3 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
        3.3.4 办公用房和附属用房
    3.4 建筑形态
        3.4.1 形体和立面
        3.4.2 材料与色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原县档案馆项目概况与方案评价
    4.1 平原县县情
        4.1.1 区位
        4.1.2 历史沿革
        4.1.3 档案馆发展概述
    4.2 项目概况
        4.2.1 基本概况
        4.2.2 项目特殊性
    4.3 原方案设计理念
        4.3.1 设计概念
        4.3.2 体量组成
        4.3.3 外部空间
        4.3.4 平面组织
    4.4 原方案评价研究
        4.4.1 外部空间
        4.4.2 功能设定
        4.4.3 其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原县档案馆优化设计原则及策略
    5.1 优化设计原则
    5.2 优化设计目标
    5.3 优化设计策略
        5.3.1 整合场地结构,丰富场地内容
        5.3.2 优化功能平面,提高空间利用
        5.3.3 深化建筑立面,改善外观品质
    5.4 优化成果的回应与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平原县图书档案馆优化成果实录

(3)基于网络调研的我国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第2章 档案开放目录的基本认知
    2.1 档案开放目录的界定
    2.2 档案开放目录的种类
    2.3 档案开放目录的结构
    2.4 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4.1 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的必要性
        2.4.2 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的可行性
第3章 国外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和启示
    3.1 美国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3.2 英国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3.3 日本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3.4 国外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启示
第4章 我国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1 我国国家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4.1.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4.1.3 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的成绩
    4.2 我国省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2.1 各省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数据调查与分析
        4.2.2 澳门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2.3 香港政府档案处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2.4 贵州省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2.5 上海市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3 我国市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3.1 五大区域省辖市档案馆
        4.3.2 市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不足
    4.4 我国区县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4.1 区县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现状
        4.4.2 区县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不足
第5章 我国档案开放目录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缺乏档案开放目录编制的规则
    5.2 档案开放目录建设技术有待提升
    5.3 档案开放目录建设人才尚不完备
    5.4 档案目录工作缺乏高效的组织和管理
第6章 我国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的完善对策
    6.1 制定档案开放目录的编制规则
    6.2 提升档案开放目录建设技术
        6.2.1 优化档案开放目录查阅系统
        6.2.2 完善档案开放目录检索功能
        6.2.3 建好档案开放目录数据库
    6.3 培养档案开放目录建设人才队伍
    6.4 加强档案目录工作组织管理
    6.5 借鉴国外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经验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政策背景与意义
        1.1.2 业务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现状
        1.2.2 国外现状
    1.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设计目标
    2.1 业务需求分析
    2.2 技术需求分析
    2.3 设计目标
第三章 架构设计
    3.1 业务架构
    3.2 系统架构
    3.3 数据架构
    3.4 技术架构
    3.5 部署架构
    3.6 联网架构
        3.6.1 上下级联网架构
        3.6.2 小区联网架构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4.1 业务场景分析与布建设计
        4.1.1 社区典型场景
        4.1.2 场景布建设计
    4.2 多维感知系统设计
        4.2.1 治安监控子系统
        4.2.2 人员管理子系统
        4.2.3 车辆管理子系统
        4.2.4 报警联防子系统
        4.2.5 消防报警子系统
        4.2.6 移动巡防子系统
        4.2.7 信息发布子系统
    4.3 数据接入与存储设计
        4.3.1 物联设备&采集系统接入
        4.3.2 数据级联设计
        4.3.3 数据存储
    4.4 平台应用设计
        4.4.1 警务室应用
        4.4.2 市县应用
        4.4.3 省厅应用
第五章 业务流程与验证
    5.1 业务流程
        5.1.1 社区实有人口管理业务流程
        5.1.2 社区隐患发现预警业务流程
    5.2 验证实现案例
        5.2.1 背景与需求分析
        5.2.2 系统架构设计
        5.2.3 方案验证成效
        5.2.4 方案实现亮点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发展有关要素分析
    3.2 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4 讨论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4.2 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内容,突出重点工作内容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与目前基层卫生信息化工作重点相一致
    4.4 综合评价模型的赋值和计算方法提高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4.5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5 结论
6 建议
    6.1 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常规评价工作
    6.2 实现评价指标的动态更新
    6.3 不断调整评分细则,保证评分结果的可比性
    6.4 推进评价指标体系的落地与应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6)当代中国农村契约秩序研究 ——以北京市延庆区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农村秩序具有契约偏好
        一、农村契约具有构造社会秩序的作用
        二、诸多与农村契约相关的问题有待解决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推动当代中国农村契约秩序的功能实现和法治化
        二、研究内容:农村公共事务契约和私人事务契约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契约”及其与“合同”的异同
        二、农村契约
        三、农村契约秩序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北京市延庆区农村公共事务契约基本样态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合同
        一、资源类合同
        二、资产类合同
        三、资金类合同
        四、其他类合同
    第二节 契约合意下的村民自治规约
        一、延庆区村民自治规约的总体样态
        二、村规民约
        三、村民自治章程
        四、村民(代表)会议决议
第二章 北京市延庆区农村私人事务契约基本样态
    第一节 农户家庭承包及流转合同
        一、农户家庭承包合同
        二、土地流转合同
    第二节 农村房屋宅基地买卖契约
        一、农村房屋宅基地买卖意愿强烈
        二、农村房屋宅基地买卖契约基本样态
    第三节 农村家事契约
        一、婚姻契约
        二、分家协议
第三章 农村契约秩序的功能:实现产权价值
    第一节 产权与农村契约秩序的关系
        一、产权明晰是契约秩序形成的前提
        二、产权具有相对性
        三、实现产权价值是契约秩序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 村集体资产的产权价值实现
        一、村集体资产的产权人及产权内容
        二、村集体资产的产权价值实现方式
    第三节 家庭财产的产权价值实现
        一、家与户的关系
        二、家庭结构
        三、家庭财产的产权价值实现方式
    第四节 宅基地的产权限制及其价值实现
        一、宅基地的产权限制政策
        二、宅基地的产权价值实现方式
    第五节 农用地的产权价值实现与攫取
        一、当前农用地的产权价值实现状况
        二、农用地的产权价值攫取
        三、农用地产权价值最大化的建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契约秩序的法治化
    第一节 农村契约形式的规范化
        一、立法对农村契约形式的规制
        二、农村契约的实然形式
        三、农村契约形式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二节 农村契约内容的法治化
        一、立法对农村契约内容的规制
        二、完善农村契约文本内容
        三、农村契约内容的法治化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三节 以法治方式推动农村契约履行
        一、农村契约履行状况
        二、公权机关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应发挥的作用
    第四节 农村契约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
        一、农村契约纠纷的主要类型及发生原因
        二、农村契约纠纷多元解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7)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妇幼健康
        2.1.2 信息化
        2.1.3 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PDCA理论
第3章 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成效
    3.1 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3.1.1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概况
        3.1.2 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概况
    3.2 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体系现状
        3.2.1 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体系
        3.2.2 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实施
        3.2.3 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措施
    3.3 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主要成效
        3.3.1 构建了比较完备的组织机构
        3.3.2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方案
        3.3.3 具备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条件
第4章 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调查分析
    4.1 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的调查
        4.1.1 调查方案设计
        4.1.2 调查对象的选择
        4.1.3 调查数据的分类
    4.2 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部分区域信息化建设基本服务缺失
        4.2.2 大数据开发应用不够
        4.2.3 信息系统数据不能互通
        4.2.4 人才队伍配置不足
        4.2.5 协调能力不强
    4.3 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缺乏统一的妇幼健康信息平台
        4.3.2 相关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缺陷
        4.3.3 信息系统数据交换不足
        4.3.4 人才队伍管理欠缺
        4.3.5 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
第5章 加强完善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5.1 建设统一的妇幼健康信息平台
    5.2 加强政府大数据平台建设
        5.2.1 发挥政府统筹医疗大数据管理的作用
        5.2.2 加强移动医疗建设提高数据利用率
    5.3 完善信息系统数据采集交换机制
        5.3.1 确保数据采集稳定有效
        5.3.2 完善医疗专网建设
        5.3.3 政府推行统一标准
    5.4 加强医疗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5.4.1 强化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5.4.2 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5.4.3 加大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5.5 建立政企联动协调管理机制
        5.5.1 建立各级政府机构与企业定期沟通制度
        5.5.2 定期组织信息化建设培训
    5.6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5.6.1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机制
        5.6.2 建立健全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复议制度变迁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理由与研究意义
    二、基本理论范畴阐述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行政复议制度的渊源
    第一节 新中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历史渊源
        一、民国时期诉愿制度概况
        二、诉愿制度的评价
    第二节 新中国行政复议制度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传统“民告官”思想
        二、日本诉愿思想
        三、前苏联申诉思想
    第三节 新中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形式渊源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地方性法规
        五、规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行政复议制度的恢复(1978-1990)
    第一节 行政复议制度的前期探索
        一、行政复议制度的初建
        二、行政复议制度的评价
    第二节 行政复议制度恢复的背景
        一、改革开放开启
        二、法治观念重塑
        三、法治建设恢复
    第三节 行政复议制度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一、行政复议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行政诉讼法出台对行政复议制度的影响
        一、统一规范部分行政复议制度
        二、明确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原则
        三、推动统一行政复议制度加快出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政复议制度的统一:行政复议条例施行(1991-1998)
    第一节 行政复议条例的出台背景
        一、作为行政诉讼法配套立法
        二、实践发展呼吁统一立法
        三、机构不健全与人员不足
    第二节 行政复议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行政复议条例的主要内容
        二、行政复议制度的主要变化
        三、配套制度的制定情况
    第三节 行政复议制度的运行情况
        一、行政复议机构设置情况
        二、行政复议案件情况
        三、对行政复议作用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行政复议法施行(1999-2006)
    第一节 行政复议法的出台背景
        一、经验初步积累
        二、问题逐渐显现
        三、实践需求倒逼
    第二节 行政复议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行政复议法的主要内容
        二、行政复议制度的主要变化
        三、配套制度的制定情况
    第三节 行政复议制度的运行情况
        一、行政复议机构设置情况
        二、行政复议案件情况
        三、对行政复议作用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行政复议制度的新阶段: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施行(2007-2018)
    第一节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出台背景
        一、行政争议多发
        二、法治政府建设
        三、和谐社会构建
    第二节 行政复议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主要内容
        二、行政复议制度的主要变化
        三、配套制度的制定情况
    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修订对行政复议制度的影响
        一、行政复议机关工作量增长明显
        二、受案范围受到影响
        三、审查标准更加严格
    第四节 行政复议制度的运行情况
        一、行政复议委员会和行政复议局试点情况
        二、行政复议案件情况
        三、对行政复议作用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行政复议制度变迁的评析与展望
    第一节 行政复议制度变迁的动因
        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二、行政体制从集权向放权转型
        三、治理观念从人治向法治转变
    第二节 行政复议制度变迁的特点
        一、法律传统与法律移植双重影响
        二、法治建设与经济政治发展互动
        三、法制统一与制度创新冲突协调
        四、程序司法化与行政法治化联动
        五、制度设计与实施效果存在偏差
    第三节 行政复议制度的未来展望
        一、立足国情与借鉴经验
        二、保障权利与监督权力
        三、公正优先与兼顾效率
        四、完善复议与诉讼衔接
        五、加强理论与实践互动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9)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概念
        一、地方政府规章的界定
        二、地方政府规章的特征
        三、备案审查的释义
        四、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概念和内容
    第二节 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与相关制度之比较
        一、与行政法规备案审查制度的比较
        二、与地方性法规备案审查制度的比较
        三、与部门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比较
        四、与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比较
    第三节 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行政自制理论
        二、法制统一理论
        三、立法监督理论
第二章 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思想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二、法制基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
        三、实践基础:违宪违法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
    第二节 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发展脉络
        一、20 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形成阶段(1979 年-1989 年)
        二、20 世纪90年代的规范化阶段(1989 年-1999 年)
        三、21 世纪以来的发展完善阶段(2000 年-至今)
        四、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发展沿革的几个特点
第三章 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与其他监督机制比较
    第一节 地方政府规章的权力机关监督
        一、权力机关对地方政府规章监督的法律依据
        二、权力机关对地方政府规章监督的主要方式
        三、权力机关对地方政府规章监督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地方政府规章的司法机关监督
        一、人民法院对地方政府规章的审判监督
        二、人民检察院对地方政府规章的法律监督
        三、司法机关对地方政府规章监督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地方政府规章的行政复议监督
        一、行政复议对地方政府规章监督的法律依据
        二、行政复议对地方政府规章监督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之比较优势
第四章 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对地方政府规章的备案考察
        一、行政系统备案
        二、人大系统备案
        三、部分地方政府规章备案情况
    第二节 对地方政府规章的审查考察
        一、行政系统审查
        二、人大系统审查
        三、部分地方政府规章审查情况
第五章 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缺乏统一的审查主体
        一、多头备案使审查流于形式
        二、审查主体权限交叉重合
        三、审查机构和人员配备不足
    第二节 缺乏健全的启动机制
        一、主动审查制度有待完善
        二、被动审查制度不尽健全
    第三节 缺乏明确的审查标准
        一、合法性审查标准有待细化
        二、合理性审查标准有待完善
    第四节 缺乏统一的审查程序
        一、审查受理程序缺乏统一规定
        二、审查受理过程未全程公开
        三、审查结果反馈及审查异议制度不尽齐全
    第五节 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一、法律责任缺位
        二、公众参与保障机制缺位
        三、定期清理制度不健全
        四、后评估制度待完善
    第六节 制度缺陷之原因——制度设计与理论基础脱节
        一、制度理论层面之原因
        二、实践操作层面之原因
第六章 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之完善
    第一节 在国家层面对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工作进行统一立法
        一、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统一立法的必要性
        二、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统一立法的可行性
        三、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统一立法之体例安排
    第二节 完善审查启动机制
        一、强化主动审查制度
        二、完善被动审查制度
        三、明确审查时限
        四、完善审查建议的反馈机制
    第三节 细化审查标准与程序
        一、细化形式审查标准
        二、细化合法性审查标准
        三、细化合理性审查标准
        四、细化程序性审查标准
    第四节 畅通地方政府规章审查渠道
        一、赋予审查建议与审查要求同等待遇
        二、明确适格备案审查主体
        三、扩大行政复议规范性文件审查范围
        四、完善法院有效参与的法律监督体制
    第五节 健全备案审查监督机制
        一、健全公众参与保障机制
        二、健全备案审查公开机制
        三、健全定期清理制度
        四、健全后评估制度
        五、健全备案审查责任制度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相关省级政府规章规定
附录 2: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相关地方性法规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成都市基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基层政府
        2.1.2 权力清单与权力清单制度
    2.2 理论基础
        2.2.1 有限政府理论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3 政策执行理论
第3章 成都市基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施现状
    3.1 基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施历程
        3.1.1 总体情况
        3.1.2 成都市区县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践历程
    3.2 成都市基层政府实施权力清单制度的具体措施
        3.2.1 成立牵头单位
        3.2.2 开展业务培训
        3.2.3 编制清单文本
        3.2.4 上报审核
        3.2.5 公布清单
        3.2.6 动态调整
    3.3 成都市基层政府实施权力清单制度取得成效
        3.3.1 清单公示平台建设成效突出
        3.3.2 权责体系得到明确
        3.3.3 基层行政服务更加规范高效
第4章 成都市基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成都市基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1.1 清权环节——清理不彻底
        4.1.2 确权环节——确权不深入
        4.1.3 晒权环节——公示不规范
        4.1.4 监督环节——机制不健全
        4.1.5 调整环节——调整不到位
    4.2 成都市基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策体系建设不完善
        4.2.2 执行机制不健全
        4.2.3 执行人员队伍建设水平不够
        4.2.4 法律法规改革相对滞后
第5章 推动成都市基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施的对策
    5.1 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5.2 加强宣传,统一认识
    5.3 构建完善的政策执行保障机制
        5.3.1 建立部门间信息沟通机制
        5.3.2 建立健全执行监督机制
        5.3.3 构建民主参与机制
        5.3.4 构建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5.4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区(县)级档案综合信息网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县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D]. 陈卫. 吉林大学, 2020(04)
  • [2]信息化时代区县级档案馆优化设计研究 ——以平原县档案馆为例[D]. 陈伟.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3]基于网络调研的我国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研究[D]. 陈欣雨. 湘潭大学, 2020(02)
  • [4]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D]. 赵红柏.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D]. 徐晓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当代中国农村契约秩序研究 ——以北京市延庆区为样本[D]. 李树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重庆市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周游舟. 西南大学, 2020(05)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复议制度变迁研究(1978-2018)[D]. 徐红军.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9]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研究[D]. 张一鸣.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10]成都市基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问题研究[D]. 赵志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区(县)级档案综合信息网络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