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二氧化碳夹带剂从菜籽油中分离芥酸

超临界二氧化碳夹带剂从菜籽油中分离芥酸

一、Separation of Erucic Acid from Rape-Seed Oil Using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with Entrainer(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果[1](2021)在《东北地区不同种源菥蓂种子油提取工艺优化及油品质比较分析》文中指出菥蓂(Thlaspi arvense L.)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菥蓂属(Thlaspi L.)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集中分布在东北三省。近年来菥蓂作为生物燃料生产的一种潜在油料作物受到人们的关注,种子含油量高(20-36%),通过加氢、脱氧、异构化和加氢裂化反应,将菥蓂油催化转化为可再生燃料,菥蓂籽油的性质符合生物柴油生产的原料要求。本试验主要研究了菥蓂种子油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同时对庄河、磐石、宾县、北安和克东五个种源菥蓂种子油的化学性质、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等进行了检测与分析比较,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油料作物菥蓂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本研究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对菥蓂种子油进行了提取与分离。利用Design-Expert V8.0.6 中 BOX-Behnken 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对菥蓂种子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建立了回归方程,得到提取菥蓂种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超声功率为396.47 W,提取时间为56.04 min,料液比为1:39.92,理论上菥蓂种子油的油得率是20.237%,实际油得率为19.990%,两者差值为0.247%。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对五个种源种子油得率进行比较,五个种源菥蓂种子油得率范围为23.170±0.356%-28.260±1.579%,其中宾县种子油得率最高,表明宾县种子在生物燃料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2、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不同种源菥蓂种子油中的脂肪酸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性。芥酸是菥蓂种子油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含量范围为(31.122-35.310)%,其次是亚油酸(16.920-18.952)%和亚麻酸(14.051-15.341)%。首次检测出8,11,14-二十碳三烯酸(C20:3),存在于北安、磐石和克东种子油中,含量分别为1.131%、0.839%和1.029%。磐石和克东种子油中含有14种脂肪酸,北安、庄河和宾县种子油中含有13种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PUFAs/MUFAs)比值范围为0.583-0.674,油酸/亚油酸(O/L)比值范围为0.522-0.679,PUFAs/MUFAs和O/L比值表明宾县和磐石种子油氧化稳定性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亚麻酸和硬脂酸呈显着负相关(r=-0.928,P<0.05),芥酸与二十碳单烯酸呈显着负相关(r=-0.891,P<0.05),芥酸与神经酸呈显着正相关(r=0.919,P<0.05)。3、对五个种源菥蓂种子油的化学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经过数据分析,种子油酸值、碘值、皂化值和过氧化值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五个种源种子油的酸值范围为0.972±0.065 mg/g(北安)-13.015±1.518 mg/g(庄河),五个种源种子油的碘值范围为79.194±7.025 g/100g(庄河)-99.088±0.798 g/100g(宾县),五个种源种子油的皂化值范围为186.510±5.668 mg/g(磐石)-199.600±2.142 mg/g(宾县),五个种源种子油的过氧化值范为0.070±0.052 mEq/kg(北安)-10.600±1.689mEq/kg(庄河)。五个种源菥蓂种子油均属于非干性油,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庄河种子油脂品质低于另外四个种源。北安、宾县、克东和磐石种子油被氧化程度低,酸败程度低,更适合作为生物燃料作物。4、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试验、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试验和铁离子还原能力试验对五个种源菥蓂种子油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试验和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试验所得菥蓂种子油的EC50范围分别为8.653±0.246 mg/mL-19.213±1.676 mg/mL、7.406±0.555 mg/mL-10.612±0.661 mg/mL,铁离子还原能力试验测得五个种源菥蓂种子油FeSO4当量范围为0.108±0.009 mmolFe2+/g-0.297±0.019 mmolFe2+/g。结果表明,不同种源菥蓂种子油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综合考量,宾县菥蓂种子含油量高、芥酸含量高,油脂氧化稳定性高,在生物燃料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史嘉辰[2](2019)在《低温压榨菜籽饼的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高品质油脂需求量的增加,低温压榨菜籽油的产量逐年上升。由于菜籽饼中仍残留10%以上的油脂及丰富的VE、菜籽多酚等有益伴随物,如何提高菜籽饼的综合利用率成为油脂加工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亚临界流体萃取作为一种低温制油技术,具有高效、保质、节能的优点。然而,采用单一亚临界溶剂难以实现对菜籽饼中油脂与有益伴随物的协同萃取,同时关于亚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能量变化规律也缺乏理论研究。为此,本文以低温压榨菜籽饼为试材,构建不同的亚临界混合溶剂体系,对比研究油脂及有益伴随物在其中的迁移规律;并基于热泵原理对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节能效果进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别采用亚临界丙烷,二甲醚,丙烷-乙醇夹带剂溶剂(1%,3%,5%)以及丙烷-二甲醚混合溶剂(1:1,3:1,5:1,v/v)萃取菜籽饼,以油脂及有益伴随物提取率为指标,对比分析不同溶媒萃取所得菜籽油的品质。结果表明,不同亚临界萃取溶剂对饼中油脂提取率均在90%以上,所得菜籽油脂肪酸组成均以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丙烷-二甲醚混合溶剂(5:1,v/v)萃取可显着提高菜籽油中VE含量至207.95 mg/100g,丙烷-3%乙醇夹带剂溶剂萃取可显着提高菜籽油中多酚含量至50.36 mg/100g;丙烷-二甲醚5:1混合溶剂萃取所得菜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分别为3.44 mg/g、2.00 mmol/kg,显着低于单一亚临界溶剂萃取所得菜籽油。由此可见,不同亚临界溶剂萃取所得菜籽油提取率和脂肪酸组成相似,而混合溶剂有利于提高菜籽油中有益伴随物含量、增强油脂氧化稳定性。(2)分别采用亚临界丙烷、二甲醚单一溶剂以及丙烷-二甲醚混合溶剂(5:1,v/v)萃取低温压榨菜籽饼,对比分析菜籽油及有益伴随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规律。结果表明,增大压力有利于提高油脂及有益伴随物的提取率;菜籽饼中油脂及有益伴随物提取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且初始阶段增长速率较快;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得到,油脂及有益伴随物的亚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焓变、熵变为正值,不同温度下吉布斯自由能变为负值;根据Arrhenius方程计算得到菜籽油在丙烷、二甲醚和丙烷-二甲醚混合溶剂中的萃取活化能分别为10.87,20.13和8.75 kJ/(mol·K),均小于菜籽多酚和VE在相同溶剂中的萃取活化能。菜籽油、菜籽多酚和VE在混合溶剂萃取过程中的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3.57×10-125.11×10-12,3.08×10-124.95×10-12和2.85×10-124.91×10-12 m2/s,均大于同温条件下在丙烷、二甲醚单一溶剂体系中的有效扩散系数。由此可见,萃取压力对油脂及有益伴随物在溶剂中的溶解量影响占主导地位,采用Baümler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油脂及有益伴随物的萃取动力学,油脂及有益伴随物的萃取过程为吸热、熵增过程,可自发进行;在本试验采用的溶剂中,菜籽油均为最易被萃取的组分,而丙烷-二甲醚混合溶剂有利于油脂及有益伴随物的协同萃取。(3)基于热泵原理对亚临界流体萃取系统的能量传递过程进行分析,并以班处理量为20 t菜籽饼的亚临界丁烷萃取为例,验算生产过程中萃取系统的实际能耗。结果表明,萃取系统中的脱溶设备相当于压缩式热泵系统中的蒸发器,冷却设备相当于热泵系统中的冷凝器,萃取溶剂相当于热泵系统的工质,经汽化、压缩、冷凝后完成一次热力学循环,并向外释放一定能量;参照二阶舍项维里方程,采用虚拟路径计算获得丙烷、丁烷和二甲醚溶剂的压缩焓变分别为53.99、47.97和51.48 kJ/kg;参照Carruth模型计算得到各溶剂蒸发焓变分别为322.57、351.89和394.45 kJ/kg,进而确定各溶剂热泵系统性能系数理论值分别为6.97、8.33和8.66。在班处理量20 t菜籽饼,料液比1:1(w/v),逆流萃取4次的条件下,理论计算所得溶剂冷凝所需换热面积为27.6 m2,系统能耗为378 kW·h;实际生产中冷凝器换热面积为36.0 m2,系统能耗为450 kW·h,菜籽饼的亚临界丁烷萃取能耗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相近。由此可见,亚临界流体萃取系统的溶媒循环过程与热泵系统工质的压缩、冷凝过程一致,参照热泵理论分析计算亚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中能量传递方法可行。

万楚筠[3](2017)在《菜籽饼脂质的亚临界萃取特性及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低菜籽富含甘油三酯油及磷脂、VE、甾醇和Canolol(2,6-二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等脂质成分,是一种优质脂质和植物蛋白资源,其低温压榨饼脂质残留较高,通常采用的正己烷脱脂工艺,由于其脱溶温度高达120℃,影响脂质和粕的质量。亚临界萃取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提取分离技术,克服了正己烷萃取工艺的缺点,具有较低的萃取和脱溶温度、较高提取效率和低的生产成本等优势,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然而,对于双低菜籽压榨饼亚临界萃取的研究还很缺乏。因此,本论文以双低菜籽低温压榨饼为试材,创新性地系统研究菜籽压榨饼脂质亚临界萃取过程中的溶出与溶解特性、萃取机理和动力学,获得了亚临界脂质萃取的相关基础数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开展了亚临界丁烷萃取(SCBE)菜籽饼中脂质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萃取条件,结果表明:液料比和萃取时间对菜籽油提取率有极显着的影响,且交互作用显着;优化得到的萃取条件为液料比8.30 mL/g,萃取时间90 min和萃取温度35℃,在优化条件下菜籽油提取率高达95.10%。对SCBE的菜籽油品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SCBE油的颜色较正己烷萃取(HXE)油颜色浅,磷含量为113.20mg/kg,约为HXE油的1/2,油脂酸价与过氧化值都显着优于HXE油;超临界CO2萃取(SCO2E)的菜籽油磷含量最低,其它品质指标与SCBE油差异不明显。2.系统研究了粉碎后菜籽饼粉末的表观结构,测得其平均粒径为489μm,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菜籽饼颗粒表面凹凸不平,存在许多大小不一的孔洞,部分孔洞延深到颗粒内部,颗粒表面散布有一些细小油滴。研究了菜籽饼脂质在SCBE过程中的溶出规律,当萃取温度在2050℃变化时:(1)当萃取时间t≤12min时,菜籽油提取率呈线性增长趋势,且提取率增长速率与萃取温度负相关;t>30min时,菜籽油提取率增长不明显;(2)萃取温度对SCBE菜籽油中磷脂含量的影响非常显着;t≤15min时,油中磷脂含量的增加速度与萃取温度呈正相关;(3)萃取温度较低时(20℃),菜籽饼中的VE溶出速度较慢,且甾醇的溶出对温度的变化较敏感;在萃取温度较高时(4050℃),萃取时间和温度都能显着影响Canolol的溶出,而在萃取温度较低时(2030℃),萃取时间对Canolol的溶出影响显着。3.菜籽和饼粕的内部微观结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机械压榨后,菜籽细胞结构被完全破坏,油体大部分被挤压融合;同时存在一些结构相对完整的小油体留存于融合的蛋白体残次结构中;经SCBE后压榨饼中融合油体面积进一步减少,小油体结构被萃取溶剂破坏,大部分脂质被萃出,只剩下蛋白骨架。亚临界萃取动力学的研究表明:Patricelli模型能较好的描述菜籽低温压榨饼SCBE过程中菜籽油和微量成分(磷脂、VE、甾醇和Canolol)的动力学特性,其萃取机制主要为发生在压榨饼颗粒表面的油脂洗涤过程,且整个SCBE为自发过程;在较低温度下,VE最容易伴随着菜籽油被萃出,甾醇次之,磷脂和Canolol萃取速率最慢;而在较高温度时,磷脂的传质系数急剧增大,能被大量萃出,Canolol的传质系数也有较大提升,逐渐与VE和甾醇接近。SCBE的热力学研究发现:磷脂萃取所需要的活化能最高,采用较低温度进行亚临界萃取可以显着降低油脂中磷脂含量;VE的表观活化能最低,在较低的温度也容易被萃出。4.研究了亚临界萃取体系对油菜脂质的溶解特性,联用基团贡献方法计算与确定了油菜脂质和溶剂的汉森三维溶解度参数(HSP)值,结果表明:甾醇和β-Carotene在亚临界丁烷中的溶解性要略优于VE;菜籽油与VE的溶解性较为接近;磷脂的溶解性差异较大,其与丁烷Ra(溶解度参数距离)的平均值为11.81(J/cm3)1/2是VE平均值的1.37倍;Canolol在丁烷中的溶解性相对较差,Ra高达15.13(J/cm3)1/2;在溶解度限制的萃取过程中,甾醇、β-Carotene和VE萃取速率较快、磷脂和Canolol较慢。菜籽饼中脂质与亚临界丁烷的Ra值和它们在20℃的洗涤传质系数呈一定的线性关系(R2=0.752)。5.探究了亚临界萃取体系溶解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丁烷和R134a的溶解度参数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丁烷的δd从0℃的14.96(J/cm3)1/2下降到50℃的13.17(J/cm3)1/2下降了12%;R134a的δd、δp和δh,从0℃到50℃分别下降了18.2%、7.7%和13.6%。菜籽油、VE、甾醇和Canolol的溶解度参数在温度为0℃到50℃的范围内下降不明显。丁烷与R134a混合后其溶解特性的调控自由度明显增大。随着混合溶剂中丁烷比例的降低和R134a比例的升高,菜籽油、VE、甾醇、磷脂和β-Carotene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性呈现先增加,后又逐渐减小的趋势;随着R134a比例的增加,Canolol的溶解性先是缓慢增长,在丁烷与R134a为1:1时达到最大,然后迅速减小。因此,通过调整丁烷与R134a比例,可显着改善亚临界萃取对Canolol的选择性。

张新新[4](2013)在《灵芝孢子油制取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灵芝孢子是灵芝的有性生殖细胞,药用价值远远高于灵芝子实体。灵芝孢子外壁坚韧,一般的物理化学方法很难将其破坏,降低其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率。灵芝孢子油是灵芝孢子粉的脂质提取物,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如三萜类灵芝酸,不饱和脂肪酸和甾体等。灵芝孢子油具有特殊的生理功效,在保健品和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灵芝孢子油几乎不含抗氧化成分,容易氧化,低温易结晶影响产品外观。本论文对灵芝孢子粉破壁和灵芝孢子油的提取和精炼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采用酸热法、超声波法和高能纳米冲击磨法(HNIG)三种方法对灵芝孢子进行破壁,比较破壁灵芝孢子粉的破壁率和油脂得率,最终选择HNIG法为最佳破壁方法。在破壁时间6h,球料比3:1,灵芝孢子粉破壁率达到90.36%,油脂得率达到30.79%。破壁后灵芝孢子粉外观变化显着,平均粒径233nm,大大低于未破壁灵芝孢子粉。扫描电镜照片显示灵芝孢子外壁破裂,内容物成团状溶出。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灵芝孢子粉在破壁前后主要化学成分没有发生显着变化。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灵芝孢子油,研究了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和夹带剂对灵芝孢子油得率和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优萃取条件:萃取时间3h,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8oC,夹带剂用量(乙醇)20%,在此条件下,灵芝孢子油得率达到29.35%。通过对灵芝孢子油的氧化稳定性研究发现,温度、光线和空气是影响灵芝孢子油酸值和过氧化值的重要因素,且温度的影响最大,空气和光线次之。对比几种抗氧化剂对灵芝孢子油的抗氧化效果,发现600ppm VE抗氧化效果最好。对灵芝孢子油进行冬化处理,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冬化条件:结晶温度6oC,养晶时间24h,降温速率I和II分别为3oC/h和0.5oC/h。在此条件下,灵芝孢子油回收率为84.41%,冷冻透明时间在5.5h以上,饱和脂肪酸含量由26.20%降到20.5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由74.73%提高到80.17%。采用分子蒸馏精制灵芝孢子油,考察各操作条件对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影响。确定最佳蒸馏条件:蒸馏温度210oC,刮板转速160r/min,进样速率2mL/min,冷凝温度50oC。蒸馏后灵芝孢子油的过氧化值和酸值分别从25.87meq/Kg和16.99mg KOH/g降至4.95meq/Kg和0.43mg KOH/g。研究各工序段(超临界萃取,冬化分提,分子蒸馏)灵芝孢子油品质的变化。精炼后,灵芝孢子油的过氧化值,酸值和冷冻透明时间均达到国家标准,但是活性成分有所损失。灵芝酸A,甾醇和总三萜的平均损失率分别为11.58%,14.41%和10.84%。分子蒸馏对灵芝孢子油活性成分的影响最大。

闵江[5](2011)在《雷公藤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麻疯树籽的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是环境友好的化工分离技术,在天然产物和中药领域被视为提取分离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结合其它分离技术分别对雷公藤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麻疯树籽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雷公藤是我国传统中药,具有抗炎抗菌、免疫抑制和抗生育等药理作用,其中雷公藤甲素被公认为最主要的活性成分,雷公藤红素被认为具有较大毒副作用,但又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本文在实验室成员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100升超临界流体萃取工业化装置分别对从雷公藤根芯和根皮中提取有效成分的SFE小试工艺的放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以雷公藤根芯为原料,以增加雷公藤甲素的提取率和降低雷公藤红素的提取率为研究目标,按优化的小试工艺条件,以75%乙醇水溶液为夹带剂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时,放大工艺下的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的提取率分别为传统提取方法的1.56和2.27倍;与SFE小试实验结果相比具有相同数量级,表明放大工艺可行。当以雷公藤根皮为原料,以提高雷公藤红素的提取率为研究目标,按优化的小试工艺条件,以乙醇为夹带剂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时,放大工艺下的雷公藤红素的提取率是传统提取方法的1.282.56倍;是SFE小试实验的1.02倍,表明了放大实验与小试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和放大的可行性。本文还利用上述工业规模超临界流体萃取所得的雷公藤根芯和根皮的浸膏为原料,对其中的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红素的进一步分离进行了研究,优化得到了“酸沉-碱化-溶剂萃取”的工艺路线和各步骤的适宜工艺条件。采用高效液相(HPLC)仪器对分离后的三种产品的检测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雷公藤红素产品中检测不到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甲素产品中检测不到雷公藤红素;总生物碱产品中也未检测出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表明优化的分离工艺路线可使雷公藤红素、雷公藤甲素、总生物碱三种有效成分均得到较好的分离和富集。上述研究表明,本文建立的超临界流体萃取-酸沉-碱化-有机溶剂萃取的工艺路线既能高效提取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又能有效地将雷公藤红素、雷公藤甲素和总生物碱三种有效成分分离,从而为中药制剂雷公藤根芯和根皮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技术支持。麻疯树是一种籽油含量很高的非食用油料植物,为世界公认的最有可能成为未来替代化石能源的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树种。为实现对麻疯树籽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对从麻疯树籽中提取籽油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麻疯树籽中具有杀虫活性的皂苷的提取条件进行了考察。首先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从麻疯树籽中提取麻疯树籽油。对工艺参数(如原料粒度、提取温度和提取压力等)对麻疯树籽油提取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麻疯树籽仁粉的粒度为4060目、萃取压力40MPa、萃取温度55℃时,可使麻疯树籽油达到最大提取率为51.5%,回收率为92.1%。其次进行了中试放大实验研究,结果麻疯树籽油的提取率为47.25%,回收率为84.5%。虽然中试的提取率低于小试结果,但优于一般传统的提取方法,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的可行性。另外,本文还以超临界萃取除油后的籽仁为原料,采用乙醇回流法对籽仁中皂苷成分的提取进行了研究。设计正交实验考察了水浴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次数对总皂苷提取率的影响。由极差分析知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为:提取次数>料液比>乙醇浓度>水浴温度;最佳的提取条件为水浴温度80℃,乙醇浓度80%,料液比1:10,提取3次。在所选实验范围内,总皂苷的最大提取率为1.955%,回收率为88.64%。最后,本文还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麻疯树籽油的实验数据,计算了麻疯树籽油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并采用Chrastil方程和修正的Chrastil方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关联,关联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0.10%和3.468%,表明关联结果较好;采用破碎-完整细胞模型和两步扩散模型对SC-CO2萃取麻疯树籽油的传质过程进行了模拟,拟合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08%~3.67%和3.01%~10.24%,表明模拟结果良好。上述理论研究为麻疯树籽油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的工业放大与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潘秋月,刘悦,黄伟素[6](2010)在《超临界流体萃取活性脂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简要综述了超临界流体在脂类萃取、分级方面的应用进展。重点探讨了高附加值油脂及高附加值活性成分的提取,例如从微生物、植物原料中萃取类胡萝卜色素,从脱臭馏出物中回收植物甾醇、生育酚和角鲨烯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的分离分级研究。尽管一些商业规模的生产已获得了成功,但对于超临界流体中多组分脂类混合物的相行为及溶解性的理解非常不够,基础方面的研究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鉴于消费者对"天然"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脂类加工中的应用前景受到关注。

呼晓姝[7](2010)在《元宝枫种仁油的提取及其神经酸分离纯化的研究》文中指出元宝枫种仁油富含多种人体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尤其是神经酸的含量为5.52%,具有极高的保健作用。本文对元宝枫种仁油的提取及其神经酸的分离纯化进行了研究,为元宝枫种仁油和神经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对元宝枫翅果的水分含量、翅果出仁率和种仁含油量进行了动态分析;(2)采用索氏提取法、压榨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元宝枫种仁油进行提取,并对其油脂的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检测;(3)采用低温结晶法和分子蒸馏法对元宝枫种仁油混合脂肪酸中神经酸的分离纯化进行了研究。(4)以小鼠为试验动物,通过水迷宫和跳台试验对元宝枫油混合脂肪酸四级蒸馏产物改善记忆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北京顺义地区元宝枫种仁和油脂形成、累积过程从7月底开始,翅果出仁率和种仁含油率的高峰值均出现在10月底,此时翅果出仁率为34.75%,种仁含油量为46.69%,折合成翅果含油量为16.22%。因此,在北京顺义地区,元宝枫翅果适宜采收期为10月底。且在此时期翅果水分含量在8%~9%,较适宜油脂的提取及开发利用。(2)三种提取方法中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提取效果较为理想,其优化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为石油醚,超声功率为80 W,超声时间为50 min,料液比为1:16,提取3次,提取得率为37.02%。用压榨法制取的元宝枫种仁油其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成分和文献值基本相符,其中北京顺义地区元宝枫种仁油中神经酸的含量(6.07%)较云南地区元宝枫种仁油中的含量(5.52%)高约10%,是提取开发神经酸的有利资源。(3)两种分离方法中分子蒸馏法的分离效果较好。采用刮膜式分子蒸馏器得到适宜的分离条件为:系统压力0.1Pa;蒸馏温度112℃~115℃;进料温度60℃;进料速率25 mL/h~40 mL/h;刮膜器转速300 r/min。经过四级分子蒸馏,可以将原料中的神经酸由原来的6.07%提纯至41.62%,含量提高到原来的7倍,质量收率为36.5%。为了获得较高纯度和质量收率的神经酸,应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analysis)对第三级蒸馏的操作参数进行优化,经SAS软件分析所得第三级分子蒸馏优化条件为:采用刮膜式分子蒸馏器,系统压力0.1 Pa,蒸馏温度114.5℃,进料温度60℃,进料速率12 mL/h,刮膜器转速295 r/min。经过三级蒸馏即可将原料中的神经酸由最初的6.07%提纯浓缩至39.02%,含量提高到原含量的近6.5倍,质量收率为66.6%。(4)通过对元宝枫种仁油混合脂肪酸四级蒸馏产物进行的小鼠水迷宫和跳台试验,可以初步认定其中神经酸对小鼠的记忆有不同程度地改善。在水迷宫试验中,各级蒸馏产物的各剂量组对小鼠的空间记忆,工作记忆以及空间辨别能力的改善较为显着;在跳台试验中,有6个剂量组对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影响比较明显,其它剂量组的效果不明显。

王贝贝[8](2008)在《香榧外种皮化学成分的提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次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从香榧外种皮中提取物进行了工艺研究和成分鉴定,并与传统的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和溶剂提取法),在提取时间、提取物性状、得率以及成分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分离温度和二氧化碳流量等单因素实验对超临界CO2萃取香榧外种皮提取物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在分离压力为5 Mpa和二氧化碳流量15 kg·h-1不变时,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是:萃取压力1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120 min,分离温度35℃,提取物得率为17.5 %。2.超临界CO2萃取出香榧外种皮的提取物中,通过气相色谱和GC-MS(气质联用)分析鉴定出40个组分,发现其中大多为萜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多的是torreyagrandate(香榧酯,14.90 %)和7,15-pimaradien-3-one(7,15-海松二烯-3-酮,14.45 %);由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提取物中,相对含量较多的是limonene(柠檬烯,32.90 %),β-pinene(β-蒎烯,13.48 %);溶剂提取法的得到的产品中,相对含量较多的是limonene(柠檬烯,21.68 %)和α-pinene(α-蒎烯,24.16 %)。3.采用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提取物中,超临界CO2萃取出的香榧外种皮提取物中,二萜类化合物占绝大多数;而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产物以单萜类烯烃居多。4.溶剂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得到的产物中,二萜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都比较高;而溶剂提取法中单萜类化合物含量也比较多,提取物化学成分依据官能团来划分化学成分都比较全面,分布比较均衡。5.超临界CO2萃取法与传统的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和溶剂提取法)提取香榧外种皮试验表明,香榧外种皮提取物在提取时间、提取物性状、得率等均优于传统的提取方法,且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可使提取物的各组分相对含量的数值较全面的反应出来,可以为今后有一些可利用的有价值的化合物提供必要的依据。

杨庆利[9](2008)在《海滨锦葵种子油脂提取及制备生物柴油研究》文中认为生物柴油是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对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海洋滩涂能源油料植物海滨锦葵油脂的提取和制备生物柴油技术进行了研究。1、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海滨锦葵籽油。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海滨锦葵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5℃,CO2流量18kg.h-1,萃取时间为120min,在该工艺条件下萃取三次,海滨锦葵籽油萃取率达到19.35%。2、以海滨锦葵籽仁为原料,利用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仁油。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用量0.024ml.g-1,提取温度63℃,固液比1/6,提取时间为230min,在该工艺条件下海滨锦葵籽油提取率达到24.28%。3、海滨锦葵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搅拌强度为1800r.min-1,催化剂KOH用量为海滨锦葵油质量的1%,醇油摩尔比6/1,反应时间50min,反应温度65℃,在该工艺条件下,酯交换反应三次,酯交换率达到97.8%。4、利用固定化脂肪酶Novo435催化海滨锦葵油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结果表明海滨锦葵油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法制备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47℃,反应时间31h,催化剂用量18%,搅拌强度900r.min-1,醇油摩尔比3.2/1。在该工艺条件下酯交换率达到92.68%。5、利用超临界法制备生物柴油,结果表明海滨锦葵油超临界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00℃,反应压力为12MPa,反应时间为9min,搅拌强度为300r.min-1,醇油摩尔比为30/1。在此条件下,酯交换反应三次,酯交换率可达97.62%。6、利用超声波辅助法制备生物柴油。结果表明海滨锦葵油超声波辅助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波功率为180W,催化剂KOH用量为海滨锦葵油质量的0.6%,反应温度65℃,醇油摩尔比7/1,在该工艺条件下酯交换反应三次,酯交换率达到99.85%。

王琦,高彦祥,刘璇[10](2007)在《不同方法强化超临界CO2萃取的最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了不同强化手段对超临界CO2萃取效率的影响,介绍了夹带剂、超声波、电场等高新技术与超临界CO2萃取耦合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二、Separation of Erucic Acid from Rape-Seed Oil Using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with Entrain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eparation of Erucic Acid from Rape-Seed Oil Using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with Entrainer(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不同种源菥蓂种子油提取工艺优化及油品质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菥蓂的研究现状
        1.1.1 菥蓂的来源与特征
        1.1.2 菥蓂的化学成分
        1.1.3 菥蓂的药理作用
        1.1.4 菥蓂的生物质能源特性
    1.2 植物油脂提取方法
        1.2.1 索氏提取法
        1.2.2 微波辅助提取法
        1.2.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2.4 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法
    1.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1.4 种子油的化学性质
        1.4.1 酸值
        1.4.2 碘值
        1.4.3 皂化值
        1.4.4 过氧化值
    1.5 植物油脂的抗氧化活性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超声波辅助提取菥蓂种子油的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4 试验方法
    2.2 菥蓂种子油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3 菥蓂种子油提取的响应面优化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菥蓂种子油超声波辅助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4.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菥蓂种子油提取工艺
        2.4.3 菥蓂种子油提取工艺条件
        2.4.4 不同种源菥蓂种子油得率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不同种源菥蓂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菥蓂种子油甲酯化
        3.2.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条件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种源菥蓂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3.4.2 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种源菥蓂种子油化学性质分析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试剂制备
        4.2.2 酸值的测定
        4.2.3 碘值的测定
        4.2.4 皂化值的测定
        4.2.5 过氧化值的测定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种源菥蓂种子油抗氧化活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
        5.2.2 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
        5.2.3 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法)的测定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
        5.4.2 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
        5.4.3 FRAP试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低温压榨菜籽饼的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菜籽油及其制取技术概况
    1.2 菜籽低温制油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 菜籽原料预处理
        1.2.2 菜籽油低温压榨
        1.2.3 菜籽饼综合利用
    1.3 亚临界流体萃取在低温制油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1.3.1 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发展
        1.3.2 亚临界流体萃取理论研究
        1.3.3 亚临界流体萃取节能评价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亚临界流体萃取对低温压榨菜籽饼中油脂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菜籽饼成分分析
        2.3.2 菜籽油样品制备
        2.3.3 菜籽油品质分析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低温压榨菜籽饼基本组成
        2.4.2 不同粉碎细度对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2.4.3 不同萃取溶剂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亚临界流体萃取低温压榨菜籽饼中油脂及有益伴随物的溶解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菜籽油亚临界流体萃取
        3.3.2 菜籽油有益伴随物含量测定
        3.3.3 萃取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3.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菜籽油及其有益伴随物的提取率
        3.4.2 菜籽油萃取动力学与热力学
        3.4.3 VE萃取动力学与热力学
        3.4.4 菜籽多酚萃取动力学与热力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热泵原理的油脂亚临界流体萃取节能技术分析
    4.1 引言
    4.2 亚临界流体萃取系统能量传递的定性分析
        4.2.1 热泵系统基本组成及节能原理
        4.2.2 亚临界流体萃取热泵系统溶剂循环过程
    4.3 亚临界流体萃取系统能量传递的定量分析
        4.3.1 萃取系统的工艺参数
        4.3.2 萃取溶剂的热力学参数
        4.3.3 萃取过程的溶剂焓变
        4.3.4 萃取系统的性能系数
    4.4 低温压榨菜籽饼亚临界流体萃取过程能耗的理论计算
        4.4.1 生产方案及物料衡算
        4.4.2 能量计算及换热器设计
        4.4.3 萃取系统能耗分析
    4.5 低温压榨菜籽饼亚临界流体萃取过程能耗的试验验证
        4.5.1 试验与方法
        4.5.2 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工作成果

(3)菜籽饼脂质的亚临界萃取特性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质在菜籽中存在形态概述
    1.2 油料脂质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1.2.1 压榨法油脂提取技术
        1.2.2 水剂及其酶法辅助提油技术
        1.2.3 有机溶剂油脂萃取技术
        1.2.4 超临界流体油脂萃取技术
    1.3 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3.1 亚临界流体的性质
        1.3.2 不同亚临界溶剂在脂质萃取中应用
    1.4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1.4.1 立题的背景
        1.4.2 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亚临界萃取菜籽低温压榨饼中脂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亚临界萃取流程
        2.3.2 单因素试验设计
        2.3.3 响应面试验设计
        2.3.4 正己烷萃取流程
        2.3.5 超临界CO_2萃取流程
        2.3.6 分析测试
        2.3.7 数据处理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萃取温度对亚临界萃取菜籽饼油脂的影响
        2.4.2 液料比对亚临界萃取菜籽饼油脂的影响
        2.4.3 萃取时间对亚临界萃取菜籽饼油脂的影响
        2.4.4 响应面设计方案及试验结果
        2.4.5 亚临界萃取响应面分析与优化
        2.4.6 亚临界萃取低温压榨菜籽饼中油脂的品质特征
    2.5 小结
第三章 亚临界萃取菜籽低温压榨饼中脂质的溶出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菜籽饼粉碎及粒径分布测试
        3.3.2 菜籽饼的亚临界萃取流程
        3.3.3 油脂及微量成分在亚临界萃取中的溶出过程
        3.3.4 脂质微量成分的分析测试
        3.3.5 扫描电镜分析
        3.3.6 数据处理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菜籽饼粉碎后的粒径大小分布和微观形态
        3.4.2 菜籽饼中油脂在亚临界丁烷中的溶出特性
        3.4.3 菜籽油中磷脂含量在亚临界萃取过程中的变化
        3.4.4 菜籽油中V_E含量在亚临界萃取过程中的变化
        3.4.5 菜籽油中甾醇含量在亚临界萃取过程中的变化
        3.4.6 菜籽油中Canolol含量在亚临界萃取过程中的变化
    3.5 小结
第四章 亚临界萃取菜籽低温压榨饼中脂质的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菜籽饼油脂及微量成分的亚临界萃取
        4.3.2 菜籽饼油脂的亚临界萃取相平衡实验
        4.3.3 脂质微量成分的分析测试
        4.3.4 透射电镜分析
        4.3.5 数据处理方法
    4.4 脂质萃取动力学理论研究
        4.4.1 萃取过程中的扩散现象
        4.4.2 扩散传质模型的建立
        4.4.3 扩散传质模型的修正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油菜籽粒和饼粕的内部微观结构
        4.5.2 菜籽饼中油脂亚临界萃取动力学模型与参数
        4.5.3 菜籽油中微量成分亚临界萃取动力学模型与参数
        4.5.4 菜籽饼中油脂在亚临界萃取过程的焓变与熵变
        4.5.5 菜籽饼中油脂及微量成分亚临界萃取的活化能
        4.5.6 菜籽饼脂质亚临界萃取过程对比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亚临界萃取体系对油菜脂质的溶解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表征溶解特性的溶解度参数理论
        5.2.1 溶解度参数的概念
        5.2.2 溶解度参数的发展
        5.2.3 溶解度参数值测试方法
        5.2.4 溶解度参数计算方法
    5.3 油菜脂质亚临界萃取体系溶解度参数研究
        5.3.1 体系物质分子结构信息
        5.3.2 体系物质特征参数值计算
        5.3.3 体系物质溶解度参数值计算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亚临界萃取体系油菜脂质的溶解特性Teas三角图
        5.4.2 亚临界丁烷中脂质溶解特性与萃取传质速率的关系
        5.4.3 亚临界萃取体系油菜脂质分子极性Xp值
        5.4.4 温度对亚临界萃取体系溶解度参数的影响
        5.4.5 温度对油菜脂质与亚临界溶剂相溶性的影响
        5.4.6 油菜脂质在亚临界二元溶剂中溶解特性预测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灵芝孢子油制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灵芝、灵芝孢子粉及灵芝孢子油的概述
    1.2 灵芝孢子油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用价值
        1.2.1 灵芝孢子油的主要成分
        1.2.2 灵芝孢子油的药用价值
    1.3 灵芝孢子油制取的研究现状
        1.3.1 灵芝孢子粉破壁方法概述
        1.3.2 超临界流体(SC-CO2)提取技术
        1.3.3 冬化
        1.3.4 分子蒸馏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本文研究的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灵芝孢子粉破壁技术
        2.2.2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2.2.3 冬化分提
        2.2.4 分子蒸馏
        2.2.5 各处理工序对灵芝孢子油品质的影响
        2.2.6 灵芝孢子油活性成分测定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灵芝孢子粉破壁技术研究
        3.1.1 酸热法破壁
        3.1.2 超声波法破壁
        3.1.3 高能纳米冲击磨法破壁
        3.1.4 灵芝孢子粉破壁前后感官指标的差异
        3.1.5 灵芝孢子粉的扫描电镜照片和显微照片
        3.1.6 灵芝孢子粉破壁前后粒径分析
        3.1.7 灵芝孢子粉破壁前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2 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灵芝孢子油
        3.2.1 灵芝酸 A 含量的测定
        3.2.2 萃取温度对灵芝孢子油得率的影响
        3.2.3 萃取时间对灵芝孢子油得率的影响
        3.2.4 萃取压力对灵芝孢子油得率的影响
        3.2.5 夹带剂添加量对灵芝孢子油得率和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2.6 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3.2.7 灵芝孢子油氧化稳定性研究
        3.2.8 不同抗氧化剂对灵芝孢子油的抗氧化效果比较
    3.3 冬化过程
        3.3.1 灵芝孢子油冷却曲线的绘制
        3.3.2 结晶温度对冬化过程的影响
        3.3.3 养晶时间对冬化过程的影响
        3.3.4 降温速率 I 对冬化过程的影响
        3.3.5 降温速率 II 对冬化过程的影响
        3.3.6 正交试验确定冬化操作条件
        3.3.7 固体脂肪含量
        3.3.8 冬化前后灵芝孢子油的变化
        3.3.9 冬化前后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3.4 分子蒸馏降低灵芝孢子油过氧化值和酸值
        3.4.1 蒸馏温度对灵芝孢子油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影响
        3.4.2 刮板转速对灵芝孢子油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影响
        3.4.3 进样速率对灵芝孢子油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影响
        3.4.4 冷凝温度对灵芝孢子油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影响
        3.4.5 正交试验确定分子蒸馏最佳工艺条件
    3.5 各处理工序对灵芝孢子油活性成分的影响
        3.5.1 各处理工序对灵芝孢子油灵芝酸 A 含量的影响
        3.5.2 各处理工序对灵芝孢子油甾醇含量的影响
        3.5.3 各处理工序对灵芝孢子油中总三萜含量的影响
        3.5.4 灵芝孢子油相关指标分析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附图
附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雷公藤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麻疯树籽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雷公藤的研究进展
        1.1.1 雷公藤简介
        1.1.2 雷公藤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
        1.1.3 雷公藤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制备
        1.1.4 雷公藤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纯化
    1.2 麻疯树的研究进展
        1.2.1 麻疯树简介
        1.2.2 麻疯树的化学成分
        1.2.3 麻疯树的应用
    1.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研究进展
        1.3.1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1.3.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影响因素
        1.3.3 超临界流体/溶质系统的相平衡研究进展
        1.3.4 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传质模型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雷公藤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2.1 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案
    2.4 实验装置与操作步骤
        2.4.1 雷公藤有效成分的超临界流体萃取
        2.4.2 雷公藤有效成分的分离
        2.4.3 雷公藤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雷公藤有效成分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结果
        2.5.2 雷公藤有效成分的分离实验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麻疯树籽油的工艺研究
    3.1 原料及试剂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装置与操作步骤
        3.3.1 麻疯树籽的生物学性状测定
        3.3.2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麻疯树籽油小试实验
        3.3.3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麻疯树籽油放大实验
        3.3.4 麻疯树籽油的物性测定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麻疯树籽的生物学性状
        3.4.2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麻疯树籽油的工艺优化
        3.4.3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放大实验结果
        3.4.4 麻疯树籽油的物性测定结果
        3.4.5 超临界萃取与其他提取方法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麻疯树籽总皂苷的提取
    4.1 原料及试剂
    4.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装置与操作步骤
        4.3.1 麻疯树籽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3.2 麻疯树籽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4.3.3 乙醇回流法提取麻疯树籽皂苷成分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总皂苷测定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考察
        4.4.2 麻疯树籽总皂苷的含量
        4.4.3 乙醇回流法提取麻疯树籽总皂苷的工艺优化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麻疯树籽油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关联
    5.1 理论基础
        5.1.1 麻疯树籽油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计算
        5.1.2 麻疯树籽油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关联
    5.2 麻疯树籽油溶解度的计算和关联结果与讨论
        5.2.1 麻疯树籽油溶解度的计算结果
        5.2.2 麻疯树籽油溶解度的关联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麻疯树籽油的传质过程模拟
    6.1 破碎-完整细胞模型模拟麻疯树籽油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过程
        6.1.1 破碎-完整细胞模型的物理构象
        6.1.2 破碎-完整细胞模型的基本假设
        6.1.3 破碎-完整细胞模型的建立
        6.1.4 破碎-完整细胞模型拟合及结果讨论
    6.2 两步扩散模型模拟麻疯树籽油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过程
        6.2.1 两步扩散模型的物理构象
        6.2.2 两步扩散模型的基本假设
        6.2.3 两步扩散模型的建立
        6.2.4 两步扩散模型拟合及结果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Chrastil 方程拟合麻疯树籽油溶解度数据 Matlab 程序
    附录二 修正的 Chrastil 方程拟合麻疯树籽油溶解度数据 Matlab 程序
    附录三 麻疯树籽仁的密度和堆密度的计算原始数据
    附录四 实验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黏度的计算
    附录五 BIC 模型模拟麻疯树籽油萃取方程参数求解程序示例
    附录六 两步扩散模型模拟麻疯树籽油萃取方程参数求解程序示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超临界流体萃取活性脂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理论进展
2 超临界流体在脂类萃取方面的研究进展
    2.1 超临界流体萃取特种油
    2.2 超临界流体分离类胡萝卜素类的研究
    2.3 超临界流体分离甾醇、生育酚及角鲨烯
    2.4 超临界流体分离磷脂
3 超临界流体技术浓缩多不饱和脂肪酸技术
    3.1 尿素分级耦合超临界萃取工艺
    3.2 酶、超临界萃取技术耦合浓缩多不饱和脂肪酸
    3.3 工业发酵、超临界萃取藕合浓缩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4 展望

(7)元宝枫种仁油的提取及其神经酸分离纯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概论
    1.1 元宝枫概述
        1.1.1 元宝枫资源分布概况
        1.1.2 元宝枫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性
        1.1.2.1 种仁
        1.1.2.2 种皮和果翅
        1.1.2.3 叶片
        1.1.3 元宝枫油及其功能性
        1.1.3.1 元宝枫油的理化特性
        1.1.3.2 元宝枫油的脂肪酸组成
        1.1.3.3 元宝枫油中的维生素E
        1.1.3.4 元宝枫油的功能性
        1.1.4 元宝枫油的开发与利用
    1.2 常用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1.2.1 压榨法
        1.2.2 水代法
        1.2.3 溶剂浸提法
        1.2.3.1 索氏提取法
        1.2.3.2 水酶法
        1.2.3.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2.3.4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1.3 元宝枫油提取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压榨法
        1.3.2 索氏提取法
        1.3.3 浸提法
        1.3.4 超声波辅助提取
    1.4 神经酸的来源和功能
        1.4.1 神经酸的来源
        1.4.2 神经酸的功能
        1.4.2.1 神经酸的医学功效
        1.4.2.2 神经酸的医学应用
        1.4.2.3 神经酸毒性及功能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4 神经酸的开发利用前景
    1.5 神经酸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1.5.1 金属盐沉淀法
        1.5.2 低温结晶法
        1.5.3 CO_2超临界萃取
        1.5.4 薄层层析法
        1.5.5 尿素包合法
        1.5.6 分子蒸馏法提取神经酸乙酯
    1.6 分子蒸馏技术概述
        1.6.1 分子蒸馏的分离原理
        1.6.1.1 分子蒸馏与常规蒸馏
        1.6.1.2 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
        1.6.1.3 分离因数
        1.6.1.4 分子蒸发速率
        1.6.1.5 分子蒸馏的基本原理
        1.6.2 分子蒸馏的特点
        1.6.3 分子蒸馏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
        1.6.3.1 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与纯化
        1.6.3.2 油脂脱酸
        1.6.3.3 从油脂脱臭馏出物中提取天然维生素E
        1.6.3.4 单甘酯的生产
        1.6.3.5 高碳醇的精制
    1.7 研究内容
2.元宝枫种仁油脂积累规律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采样
        2.2.2 水分含量测定
        2.2.3 翅果出仁率测定
        2.2.4 种仁油脂含量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翅果的含水量的变化
        2.3.2 翅果的出仁率的变化
        2.3.3 种仁含油量的变化
    2.4 小结
3.元宝枫种仁油脂提取方法的研究及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元宝枫油脂提取方法的研究
        3.2.1.1 索氏提取法
        3.2.1.2 压榨法
        3.2.1.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3.2.2 元宝枫油脂理化指标的测定
        3.2.2.1 比重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specific gravity)
        3.3.2.2 折光指数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refractive index)
        3.3.2.3 碘价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iodine value)
        3.3.2.4 皂化价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saponification value)
        3.3.2.5 酸价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acid value)
        3.3.2.6 过氧化值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peroxide value)
        3.2.3 元宝枫油脂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2.3.1 油脂甲酯化处理
        3.2.3.2 实验条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元宝枫油脂提取方法的研究
        3.3.1.1 索氏提取法
        3.3.1.2 压榨法
        3.3.1.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3.3.2 元宝枫油脂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3.2.1 元宝枫油脂的理化指标
        3.3.2.2 元宝枫油脂脂肪酸的组成
    3.4 小结
4.神经酸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低温结晶法
        4.2.2 分子蒸馏法
        4.2.2.1 分子蒸馏原料的制备
        4.2.2.2 分子蒸馏过程
        4.2.3 分析方法
        4.2.3.1 脂肪酸的甲酯化
        4.2.3.2 气相色谱法分析神经酸含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低温结晶法
        4.3.2 分子蒸馏法
        4.3.2.1 一级蒸馏的单因素实验
        4.3.2.2 四级蒸馏实验
        4.3.2.3 第三级分子蒸馏提取神经酸工艺的优化
    4.4 小结
5.神经酸改善记忆功能动物试验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动物分组及样品用量
        5.2.2 水迷宫试验
        5.2.3 跳台试验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水迷宫试验
        5.3.2 跳台试验
    5.4 小结
6.结论
    6.1 元宝枫种仁油脂积累规律的研究
    6.2 元宝枫种仁油脂提取方法的研究及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6.3 神经酸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
    6.4 神经酸改善记忆功能动物试验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附录

(8)香榧外种皮化学成分的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天然产物中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2.1.1 从中药和民间药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2.1.2 从海洋生物或其它生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2.1.3 以活性测定为指导的方法来发现先导化合物
    2.2 香榧的研究概况
        2.2.1 香榧功能成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香榧活性成分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研究意义
第三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香榧外种皮精油的研究
    3.1 超临界流体技术的概述
        3.1.1 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原理与特征
        3.1.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
        3.1.2.1 超临界CO_2 萃取技术在中草药上的应用
        3.1.2.2 超临界CO_2 萃取技术在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操作
        3.2.3.1 原料含水率测定
        3.2.3.2 实验操作方法
        3.2.4 产物的分析鉴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萃取压力对萃取物得率的影响
        3.3.2 温度对萃取物得率的影响
        3.3.2.1 萃取温度对萃取物得率的影响
        3.3.2.2 分离温度对萃取物得率的影响
        3.3.3 萃取时间对萃取物得率的影响
        3.3.4 二氧化碳流量对萃取物得率的影响
        3.3.5 各因素对萃取物得率的综合影响
        3.3.6 提取次数对萃取物得率的影响
        3.3.7 重复稳定性实验
    3.4 小结
第四章 超临界CO_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榧外种皮化学成分研究
    4.1 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与应用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
        4.2.3 产物的分析鉴定
        4.2.4 实验方法
        4.2.4.1 水蒸气蒸馏法
        4.2.4.2 超临界CO_2 萃取法操作流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的提取方法对香榧外种皮提取物得率及性状的影响
        4.3.2 不同的提取方法所得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比较
        4.3.2.1 鉴定结果
        4.3.2.2 相对含量的分析
        4.3.2.3 萜类化合物的比较分析
        4.3.2.4 官能团的分类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超临界CO_2萃取法和溶剂提取法提取香榧外种皮化学成分研究
    5.1 浸提提取原理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材料
        5.2.3 产物的分析鉴定
        5.2.4 溶剂提取法
        5.2.5 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溶剂提取法萃取剂对提取物得率的影响
        5.3.2 不同的提取方法对萃取物得率及性状的影响
        5.3.3 不同的提取方法所得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比较
        5.3.3.1 质谱总离子流图的分析比较
        5.3.3.2 两种提取方法的化学成分的分析比较
        5.3.3.3 官能团的分类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9)海滨锦葵种子油脂提取及制备生物柴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生物柴油的生产应用现状
        1 生物柴油的性质及特点
        2 生物柴油的质量标准
        3 生物柴油的生产、使用
    第二节 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研究现状
        1 直接混合法
        2 微乳法
        3 高温裂解法
        4 酯交换法
    第三节 生物柴油生产原料研究现状
        1 能源油料植物
        2 藻类资源
        3 微生物资源
        4 基因工程技术对油脂资源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 油脂提取研究现状
        1 压榨法
        2 浸出法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4、水酶法
    第五节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海滨锦葵籽油的提取工艺条件优化
    第一节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海滨锦葵籽油工艺条件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第二节 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仁油工艺条件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第三章 海滨锦葵油制备生物柴油工艺条件优化
    第一节 海滨锦葵油超强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工艺条件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第二节 海滨锦葵油酶法制备生物柴油工艺条件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第三节 海滨锦葵油超临界法制备生物柴油工艺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第四节 海滨锦葵油超声波辅助制备生物柴油工艺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不同方法强化超临界CO2萃取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夹带剂强化 (CSFE)
2 超声波强化 (USFE)
3 电场强化 (ESFE)
4 结语

四、Separation of Erucic Acid from Rape-Seed Oil Using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with Entrainer(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不同种源菥蓂种子油提取工艺优化及油品质比较分析[D]. 刘静果.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低温压榨菜籽饼的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研究[D]. 史嘉辰. 江苏大学, 2019(02)
  • [3]菜籽饼脂质的亚临界萃取特性及动力学研究[D]. 万楚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4]灵芝孢子油制取工艺的研究[D]. 张新新. 江南大学, 2013(02)
  • [5]雷公藤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麻疯树籽的开发利用研究[D]. 闵江. 天津大学, 2011(06)
  • [6]超临界流体萃取活性脂质的研究进展[J]. 潘秋月,刘悦,黄伟素. 中国粮油学报, 2010(05)
  • [7]元宝枫种仁油的提取及其神经酸分离纯化的研究[D]. 呼晓姝.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8)
  • [8]香榧外种皮化学成分的提取研究[D]. 王贝贝. 南京林业大学, 2008(09)
  • [9]海滨锦葵种子油脂提取及制备生物柴油研究[D]. 杨庆利.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8(07)
  • [10]不同方法强化超临界CO2萃取的最新研究进展[J]. 王琦,高彦祥,刘璇.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07(06)

标签:;  ;  ;  ;  ;  

超临界二氧化碳夹带剂从菜籽油中分离芥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