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导则

天津市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导则

一、天津市美洲斑潜蝇检疫综合防除技术指南(论文文献综述)

杨琪[1](2017)在《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色潜蝇茧蜂的生物学及寄生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海南岛是反季节瓜菜的主要产区,全岛瓜果蔬菜种植量大。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幼虫常潜叶危害,且危害程度重。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对斑潜蝇的自然天敌造成了巨大伤害,还使斑潜蝇获得了抗药性,因此人们必须重新意识到自然天敌在防治美洲斑潜蝇过程中的重要性,生物防治技术亟待发展。黄色潜蝇茧蜂Opius flavus是海南地区美洲斑潜蝇的重要寄生蜂,因此,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其幼虫的形态、成虫的生物学特性、营养和温度对成蜂寿命、生殖力的影响以及成蜂的功能反应,为其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黄色潜蝇茧蜂幼虫分为5个龄期。1龄幼虫的头部有一对发达的镰刀形上颚及一对位于单眼之间的白色乳状突:2龄幼虫为显头型,乳状突缩短,无足;3龄幼虫头壳宽度变窄,并且镰刀形上颚开始退化,体表无刚毛;4龄幼虫比三龄幼虫体型更大,但形态相似,在4龄幼虫的腹部末端,可见许多白色的脂肪粒;5龄幼虫体表有刺,但胸部节间无刺,头部进一步缩小,头与尾占身体比例较小。(2)上午8:00-10:00是黄色潜蝇茧蜂成虫集中羽化的时段。羽化出的成蜂性比(♀/♂)为1.79。多数成虫在羽化当日即可交配,已经交配过的雄虫还可以进行多次交配,而已经交配过的雌虫不再二次交配。寄生蜂搜寻到寄主以后,会用产卵器对寄主进行数次穿刺,并进行产卵。此外,部分寄生蜂在搜寻到寄主以后也会进行取食。(3)用不同的营养配方饲喂寄生蜂,发现其对寄生蜂的寿命有一定影响,结果为:雌蜂在寄主幼虫和20%蜂蜜水同时存在时寿命最长,达25.31d,其次为20%葡萄糖溶液、寄主幼虫加20%葡萄糖溶液,寿命分别为18.52d和17.85d,只饲喂蒸馏水时寿命最短,为1.83d;雄蜂在9个处理下的寿命分别为:1.94d、2.40d、2.27d、13.25d、17.39d、12.89d、13.49d、10.78d和10.52d。黄色潜蝇茧蜂取食葡萄糖及蜂蜜水可显着延长平均寿命。不同营养(寄主幼虫加蒸馏水、寄主幼虫加20%蜂蜜水、寄主幼虫加20%葡萄糖溶液)对寄生蜂雌蜂产卵量的影响,其结果分别为:20.82粒、198.27粒和235.68粒。寄生蜂补充糖源物质,能显着提高雌蜂产卵量,羽化后的3-9d是其产卵高峰期。(4)温度对寿命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雌雄蜂的寿命均减短,22℃时雌雄蜂寿命最长,分别达到了 34.73d和24.30d;34℃时雌雄蜂寿命最短,分别为11.19d和7.42d;低温能显着延长雌雄蜂的寿命,但雌蜂的寿命显着高于雄蜂,雌雄蜂的死亡速率与温度成正比。22℃、26℃、30℃和34℃的雌蜂的总产卵量分别为:158.83粒、235.68粒、183.92 粒和 15.27 粒。(5)本文研究了 22℃,26℃,30℃及34℃下美洲斑潜蝇密度及黄色潜蝇茧蜂自身密度对其寄生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茧蜂对美洲斑潜蝇的寄生功能反应能较好的拟合HollingⅡ方程,瞬时攻击率大小依次为26℃>30℃>22℃>34℃。26℃时寄生蜂的寄生能效最强,是34℃时寄生能效的15倍。同一温度环境下,黄色潜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的寄生量与寄主密度成正比;搜寻效应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搜寻效应与寄主密度之间的关系分别为:S22℃=-0.0119x+0.2074,R2=0.9933;S26℃=-0.0308x+0.2852,R2=0.9655;S30 ℃ =-0.0235x+0.2515,R2=0.9768;S34 ℃=-0.0089x+0.099,R2=0.9789。寄主密度相同时,26℃时黄色潜蝇茧蜂的寄生能力最强,而34℃的寄生量最少。寄生蜂密度相同时,寄生作用率与温度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26℃时达到最大值,而寄生蜂对寄主的寄生作用率与自身密度成反比。黄色潜蝇茧蜂的自身密度对其搜寻、寄生、产卵等活动具有明显的干扰效应。26℃时的搜寻常数最大,干扰系数最低,相反地,34℃的搜寻常数最小,干扰系数最大。高温时寄生蜂的搜寻能力较弱,而适当的温度可提高寄生蜂的搜索能力。

向见,吴春梅[2](2016)在《美洲斑潜蝇无公害药剂防效试验》文中提出研究1%阿维菌素乳油、10%烟碱乳油、25%灭幼脲悬浮剂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效。结果表明:1%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药后1、3、5 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29.12%、49.41%、83.54%,10%烟碱乳油1000倍液药后1、3、5 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20.49%、46.96%、69.00%,25%灭幼脲悬浮剂800倍液药后1、3、5 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23.88%、30.60%、33.15%。

卫清波[3](2013)在《美洲斑潜蝇抗药品系的筛选及其抗性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洲斑潜蝇属于双翅目的斑潜蝇科,是一类重要的蔬菜类作物害虫。因为繁殖力强且危害方式特殊,一直难以防治,而且现已经发现美洲斑潜蝇对应用最广的药剂阿维菌素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因此本实验从生产学意义角度考虑,试图研究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便为美洲斑潜蝇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在实验室内通过药剂的筛选,建立美洲斑潜蝇抗性品系;经过毒力生物测定,杂交等试验得到的数据,分析出抗性的遗传规律;以及用酶活测定,增效剂的使用等方法,分析抗性产生的生理生化机制。所得的主要实验结果为:在室内对美洲斑潜蝇进行了阿维菌素的抗性筛选和抗性遗传方式分析。经过2年的筛选,美洲斑潜蝇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从起初的12.1倍提高到41.8。抗性与敏感品系杂交,根据遗传定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抗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抗性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受多基因控制。经过对敏感和抗性品系的两种美洲斑潜蝇的各种解毒酶活性测定,分析其差异性得到:与美洲斑潜蝇抗药性密切相关的解毒酶有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同时根据各种增效剂的增效差异进行验证得到:增效剂DME和TPP在敏感和抗性品系之间增效效果有差异显着性,因此进一步验证了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与美洲斑潜蝇抗药性有直接的关系。本实验同时还试图筛选抗灭蝇胺的美洲斑潜蝇,最后没有得到对灭蝇胺有高抗性的美洲斑潜蝇,因此,我们认为美洲斑潜蝇对灭蝇胺产生抗性的可能性较小。然而,经过多代灭蝇胺筛选过的美洲斑潜蝇种群,对阿维菌素却表现较高的抗性,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交互抗性。其原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田旭涛[4](2013)在《茉莉酸诱导菜豆和番茄对美洲斑潜蝇的防御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是危害蔬菜的重要害虫。茉莉酸(Jasmonicacid,JA)是一种植物激素,在植物诱导抗虫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美洲斑潜蝇主要寄主菜豆和番茄为材料,从生物学测定和防御酶活性(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脂氧合酶LOX)两方面研究外源JA处理菜豆后对美洲斑潜蝇抗性的诱导作用,为外源JA诱导抗虫性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 JA处理菜豆可使美洲斑潜蝇成虫取食和产卵选择性降低,卵和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幼虫取食量降低,蛹重减轻,其影响程度与JA浓度有关。即0.1和1mmol/L JA显着降低成虫对寄主的选择性,增强其抗生性,而0.001和0.01mmol/L JA仅对幼虫发育历期有显着影响。2. JA处理菜豆对美洲斑潜蝇成虫取食和幼虫发育的影响与诱导时间有关。0.1mmol/L JA处理24h内对成虫取食没有影响,72和120h后诱导抗性显着增强。对幼虫发育的影响与成虫不同,6~24h诱导作用显着增强,72和120h后诱导作用不明显。3. JA处理可以提高菜豆和番茄叶片3种防御酶的活性,活性提高与诱导的JA浓度和诱导时间有关。0.001mmol/L JA对菜豆叶片3种防御酶诱导作用不明显,0.1mmol/LJA诱导效果均显着。4种JA浓度对番茄叶片POD和PPO均具有显着的诱导作用,但0.001和1mmol/L JA对LOX诱导效果不明显。0.1mmol/L JA处理72h后对番茄叶片LOX诱导作用最强,但处理24h后对番茄叶片POD和PPO以及菜豆叶片3种防御酶诱导作用最强。4. JA处理后,菜豆叶片PPO和POD活性与成虫取食和产卵选择性、幼虫取食量和蛹重负相关,与卵和幼虫发育历期正相关。其中,PPO活性增强与抗性提高关系最密切,其次为POD,而LOX与抗性关系不大。

赵宇翔[5](2012)在《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由单一基于生物技术领域扩延至生物武器、生物入侵、疫病、遗传资源等涉及生物体的多个领域,并上升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林业生物安全作为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己引起了科研界和管理部门高度关注和重视。本文以总结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生物安全的定义和管理状况为起点,在界定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基础上,将林业生物安全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4个方面,开展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国内外有关生物安全定义的界定状况,从狭义和广义2个方而界定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其中,狭义定义指基于生物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通过防范和管理措施,达到不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及社会和经济造成现实损害或构成潜在风险的态势;广义定义指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保持和控制其本身不受损害或者不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及社会和经济造成现实损害或构成潜在风险的态势。分析林业生物安全安全定义的结构,确定了其定义由主体、客体、目标和评价系统4个基本要素构成,并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归纳和分析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内涵和特征,得出林业生物安全属国家安全范畴,体现林业特性,具有极端性、相对性、复杂性和管理性,表现出涵盖领域多、生命性强、潜伏性突出和区域性显着的特征。(2)基于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分析和提出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定义、特征和管理过程,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4个方面,构建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确定了开展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范围、时限和日标,并将达到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利用作为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3)识别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源,确定了影响林业生物安全的生物风险因子和非生物风险因子,其中,生物风险因子主要包括林业入侵生物、林业遗传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病等,非生物风险因子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森林火灾、污染等,并就各主要风险因子对林业生物安全的影响及主要影响方式进行了分析。(4)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引入森林保护专业领域中,建立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灰色评价模型。以评价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状况为例,对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出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综合评价值为3.4810,处于较高风险等级,评价结果符合当前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的实际状况。(5)以林业生物安全涉及的林业入侵生物、林业遗传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病4个主要生物风险因子为对象,定性分析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所处的风险态势,探究了林业入侵生物的传播途径、林业遗传资源的丧失途径、林业转基因生物的来源途径、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途径,得出目前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主要风险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获得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的综合评价值为3.8858,处于高风险等级,风险状况严峻,应加以足够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等级。(6)在全面梳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管理体制、制度和机构队伍等的建设情况,分析了当前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特点、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发展趋势,并在借鉴国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状况和管理现状的分析结果,确定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思路、实现途径,并从建立健全法律法制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以及加强培训与应急演练、加大宣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朱银飞[6](2009)在《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管理策略及立法建议》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人们将物种有意或无意地从一地带入另一地,导致了生物入侵。外来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健康及社会、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引起各国普遍重视。北京是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与国际和国内的交流往来十分频繁,是生物入侵的高危地区之一。考虑到中国的《生物入侵基本法》尚需一定时日才能出台,北京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地方立法,完善北京地区生物入侵防范与控制工作的法律体系,建立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管理的长效机制。论文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调研,采用比较、归纳等方法,从入侵北京地区外来种的数量统计分析入手,定量分析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特征,将其关联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中,总结了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及具体的地方立法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现状,对入侵北京的外来物种的种类进行了较为准确的统计:目前成功入侵北京的外来物种已经达到147种,其中植物103种,动物(包括昆虫)34种,微生物10种。2、定量分析了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特征,包括生物类群、起源地、分布、生境类型等自然因素,以及入侵历史、入侵种在中国的第一入侵地(或首次报道地)等。这些特征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联,将生物入侵的过程归纳为3个阶段:启动阶段、入侵阶段及成灾阶段。3、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自然因素是内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是外因。影响生物入侵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外来种的特征(入侵性)、本地种的特征和生境的特征(可侵入性)。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是生物入侵的基础;其结果决定了生物入侵的进程——成功或失败。影响生物入侵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政治、军事及政策法规。社会因素是外来物种入侵北京的前提条件,导致生物入侵过程的启动。影响生物入侵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生产方式、贸易及旅游等。人类经济活动是外来物种入侵北京的必要条件。伴随着经济贸易活动中的物资运输,和文化、体育、科技、旅游等活动导致的人口流动,是外来种入侵北京的最主要的途径;河狸鼠、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豚草入侵北京的过程与该模式相契合。4、提出了北京地区外来物种入侵的管理策略:完善相关立法与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广泛开展公众参与和教育活动、预警机制及快速反应体系、建立监测控制及生态恢复体系。5、在对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的具体法律制度的构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管理办法》的立法建议。

范文忠[7](2007)在《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的发生与防治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洲斑潜蝇个体小,繁殖能力强,传播途径广,蔓延速度快,生态适应性强,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1994年被列为国内检疫对象,1995年被定为国家新增加的进口植物检疫对象。吉林市蔬菜、花卉产业因美洲斑潜蝇危害每年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研究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与防治,对吉林地区的经济有直接的影响。笔者以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为试材,通过大范围调研采样、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发生情况,查明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的主要寄主分属16科64种常见植物,其中感虫植物主要是十字花科、菊科、豆科、葫芦科、茄科等。通过定点定作物观察,查明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在自然条件下,年发生8代,温室中发生11代,世代重叠。通过调查与试验相结合,明确了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防治体系。吉林地区种植美洲斑潜蝇喜嗜的作物并及时处理、采用黄板诱杀美洲斑潜蝇成虫;通过田间药效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16种药剂防治美洲斑潜蝇,调查数据采用DMRT法处理,根据防效、药剂的安全间隔期及毒性分析,筛选出75%灭蝇胺WP2000倍、24.5%阿维菌素柴油EC2500倍、20%吡虫啉WP2500倍、10%一遍净WP1000倍,在幼虫危害初期使用,3~7d防效在77%以上。提出综合防治建议,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吉林地区在严格地检疫基础上,充分利用农业措施;加强天敌的保护与利用;充分利用黄板诱杀技术等;提高农药施用技术,合理地使用化学药剂,有效地防治美洲斑潜蝇,逐步形成吉林地区高效地美洲斑潜蝇防治措施。

刘建[8](2007)在《陕西省林业主要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探讨了外来入侵生物的概念及其在我国及陕西省的危害状况、入侵原因,提出了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及管理对策。随着贸易往来和旅游业的发展,生物入侵对我国的林业威胁不断加剧,正在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来入侵种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物种的灭绝,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生物入侵在陕西乃至全国绝大部分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有意的引种带来的灾害性后果,无意的人为活动带入境内。之所以能够让外来入侵生物在入侵后形成灾害,主要有以下原因:缺乏对引进种的利益与风险进行评估、淡薄的生态意识与不顾生态后果的经济利益驱使下的盲目引进、缺乏严格的科学监管体系或监管不力、缺乏全面检疫的体系与机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和农林生态环境的一个巨大威胁,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已经对我国的林业现状以及陕西林业健康造成了重大损害,严重威胁着陕西的农业生态安全。作者综述了我国陕西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概况及其影响、外来入侵种的传入途径和控制方法,提出了对外来物种入侵应采取的控制对策。

王延松,万忠成,王姝,满瀛[9](2006)在《辽宁省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及控制对策》文中提出外来物种对辽宁省的生态环境、农林牧渔生产、人群健康已经存在较大的影响,并且还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文介绍了外来物种的基本状况,分析阐述了辽宁省的主要外来物种、潜在威胁物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洪荣标[10](2005)在《滨海湿地入侵植物的生态经济和生态安全管理 ——以福建滨海湿地的互花米草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福建滨海湿地的互花米草为个例,采用调查研究与具体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滨海湿地入侵植物的生态经济和生态安全管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福建滨海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现状 目前中国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有近60种,其中福建厦门有27种、分属11个科,福建滨海湿地外来入侵植物最典型的是互花米草。 2.福建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特征 福建海洋生态环境特征主要为:海洋水文复杂、海域风浪大、海底地质地形地貌特殊、海洋灾害多、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复杂、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天然海洋生物种苗场多、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新的经济增长点。 福建大陆海岸线长且曲折,长达3324km;港湾众多,共有125个。潮间带滩涂资源丰富,24个沿海县(市)共有滩涂205919hm2,滩涂平均宽度619m,滩涂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1.72%。潮间带和10个主要港湾潮下带O-5m的底栖生物达1118种,其中多毛类200种,软体动物395种,甲壳类230种,底栖鱼类107种,海藻107种,其它生物79种。沿海滩涂湿地有净化环境、减灾、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自然资源、水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功能,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价值。难而,目前几个主要港湾近岸海域遭受以无机氮为主的营养盐污染比较明显,且污染呈加重趋势。互花米草泛滥成灾,总面积已近1.1万hm2,而且盲目围填海现象比较严重。 3.互花米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互花米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禾本科米草属。株高1~3m,茎粗1cm以上。叶片互生,呈长披针形,叶呈深绿色或淡绿色,叶背面光滑且有蜡质光泽。植物体有盐腺,可排盐。圆锥花序、花期7~10月,两性花;雄蕊3个,花药成熟时,纵向开裂,花粉黄色;种子10~11月成熟,易脱落,千粒重7.5~7.7g,自然脱落的种子可以直接萌发成苗,有后熟特征,干燥时失去萌发力,5%~7%的氯化钠溶液可抑制种子萌发。 互花米草根系发达,通常山短而细的须根和长而粗的地下茎(根茎)组

二、天津市美洲斑潜蝇检疫综合防除技术指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市美洲斑潜蝇检疫综合防除技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色潜蝇茧蜂的生物学及寄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美洲斑潜蝇概述
        1.1.1 美洲斑潜蝇的为害
        1.1.2 美洲斑潜蝇的综合防治
    1.2 天敌的保护及利用
    1.3 斑潜蝇寄生蜂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虫源及饲养
        2.1.2 供试植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黄色潜蝇茧蜂幼虫的形态学观察
        2.2.2 黄色潜蝇茧蜂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2.2.3 营养和温度对黄色潜蝇茧蜂寿命及生殖力的影响
        2.2.4 黄色潜蝇茧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色潜蝇茧蜂幼虫的形态学观察
        3.1.1 卵
        3.1.2 幼虫
        3.1.3 蛹
    3.2 黄色潜蝇茧蜂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3.2.1 黄色潜蝇茧蜂成虫的羽化
        3.2.1.1 羽化节律及羽化率
        3.2.1.2 羽化过程
        3.2.2 茧蜂的交尾行为
        3.2.3 寄主的搜寻与处理
    3.3 营养和温度对黄色潜蝇茧蜂寿命及生殖力的影响
        3.3.1 补充不同营养对黄色潜蝇茧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3.3.2 补充不同营养对黄色潜蝇茧蜂成虫产卵天数及产卵量的影响
        3.3.3 不同温度对黄色潜蝇茧蜂寿命的影响
        3.3.4 不同温度对黄色潜蝇茧蜂产卵量的影响
    3.4 黄色潜蝇茧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研究
        3.4.1 不同温度下黄色潜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的寄生功能反应
        3.4.2 不同温度下黄色潜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的搜寻效应
        3.4.3 不同温度下黄色潜蝇茧蜂的自身密度干扰效应
4 讨论
    4.1 黄色潜蝇茧蜂幼虫的形态学观察
    4.2 黄色潜蝇茧蜂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4.3 营养和温度对黄色潜蝇茧蜂寿命及生殖力的影响
    4.4 黄色潜蝇茧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致谢

(2)美洲斑潜蝇无公害药剂防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调查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美洲斑潜蝇抗药品系的筛选及其抗性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美洲斑潜蝇生态学
        1. 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1 温度
        1.2 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
        1.3 湿度
        1.4 光照
        2. 寄主植物
        2.1 植物气味的吸引和排斥作用
        2.2 植物的叶色和光
        2.3 植物叶片的物理特征
        2.4 取食经历
        2.5 寄主营养水平
        3. 美洲斑潜蝇的天敌
    第二章 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1. 研究历史
        2. 防治策略
        2.1 检疫防治
        2.2 农业防治
        2.3 物理防治
        2.4 化学防治
        2.5 生物防治
    第三章 阿维菌素的在农业上的应用以及研究背景
    第四章 美洲斑潜蝇抗药性的研究背景
        1. 表皮穿透效率降低
        2. 解毒能力和代谢能力的增强
        3. 靶标敏感性降低
    第五章 研究思路及目的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美洲斑潜蝇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品系及敏感品系的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敏感及抗性品系建立的供试虫源
        1.2 选育抗性品系的供试药剂
        1.3 美洲斑潜蝇的饲养方法
        1.4 选育抗性以及敏感美洲斑潜蝇种群的方法
        1.4.1 敏感种群的选育方法
        1.4.2 抗性品系的选育方法
        1.5 毒力测定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敏感种群的毒力测定
        2.2 美洲斑潜蝇抗阿维菌素品系选育结果
        2.2.1 野外美洲斑潜蝇抗阿维菌素品系的选育
        2.2.2 室内品系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筛选
        3. 讨论
    第二章 美洲斑潜蝇对阿维菌素抗性的遗传方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供试昆虫
        1.3 毒力测定方法
        1.4 抗性遗传试验设计
        2. 抗性遗传结果与分析
        2.1 抗性基因的位置和显隐性
        2.2 抗性遗传因子数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美洲斑潜蝇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生化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1.3 供试美洲斑潜蝇
        1.4 增效剂作用测定
        1.5 酶活测定
        1.5.1 提取材料
        1.5.2 酶液的提取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潜叶蝇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酶活比较
        2.1.1 谷胱甘肽-s-转移酶
        2.1.2 乙酰胆碱酯酶
        2.1.3 其他酶
        2.2 增效剂在抗性斑潜蝇体系的增效作用
        3. 讨论
    第四章 美洲斑潜蝇在阿维菌素和灭蝇胺之间的交互抗性
        1. 美洲斑潜蝇对灭蝇胺抗性品系的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2 敏感及抗性品系建立的供试虫源
        1.3 美洲斑潜蝇的饲养方法
        1.4 选育抗性以及敏感美洲斑潜蝇种群的方法
        1.4.1 敏感种群的选育方法
        1.4.2 抗性品系的选育方法
        1.5 毒力测定的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灭蝇胺抗性品系的筛选结果
        2.2 灭蝇胺抗性品系对阿维菌素的抗性
        2.3 美洲斑潜蝇抗灭蝇胺体系的生化酶活比变化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或者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4)茉莉酸诱导菜豆和番茄对美洲斑潜蝇的防御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美洲斑潜蝇及其综合治理
    1.2 外源茉莉酸及其对植物的诱导抗虫作用
        1.2.1 茉莉酸诱导植物抗性对害虫的直接影响
        1.2.2 茉莉酸诱导植物抗性对害虫的间接影响
        1.2.3 JA 诱导植物抗虫性的分子机制
        1.2.4 展望
    1.3 研究目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菜豆和番茄
        2.1.2 供试虫源
        2.1.3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4 主要溶液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外源 JA 处理
        2.2.2 不同浓度 JA 处理菜豆对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性和抗生性的影响
        2.2.3 JA 处理菜豆时间对美洲斑潜蝇成虫取食和幼虫发育的影响
        2.2.4 JA 处理对菜豆和番茄叶片 POD、PPO 和 LOX 酶活性的影响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浓度 JA 处理菜豆对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 JA 处理菜豆对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的影响
        3.2.1 对卵、幼虫和蛹发育历期的影响
        3.2.2 对幼虫存活率和蛹重的影响
    3.3 不同浓度 JA 处理菜豆对幼虫取食量的影响
    3.4 JA 处理菜豆时间对美洲斑潜蝇成虫取食和幼虫发育的影响
    3.5 不同浓度 JA 对菜豆和番茄叶片 3 种酶的诱导作用
        3.5.1 对 POD 的诱导作用
        3.5.2 对 PPO 的诱导作用
        3.5.3 对 LOX 的诱导作用
    3.6 JA 诱导时间对菜豆和番茄叶片 3 种酶活性的影响
        3.6.1 对 POD 的影响
        3.6.2 对 PPO 的影响
        3.6.3 对 LOX 的影响
    3.7 JA 处理菜豆对美洲斑潜蝇抗性的诱导作用与防御酶活性的关系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浓度 JA 处理菜豆对美洲斑潜蝇抗性的诱导作用
        4.1.2 JA 处理菜豆时间对美洲斑潜蝇成虫取食和幼虫发育的影响
        4.1.3 JA 处理对菜豆和番茄叶片 3 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4.1.4 JA 处理菜豆对美洲斑潜蝇抗性的诱导作用与防御酶活性的关系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
        1.1.1.1 国外概览
        1.1.1.2 国内简述
        1.1.2 林业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
        1.1.3 国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概况
        1.1.3.1 国际社会方而
        1.1.3.2 典型国家方面
        1.1.4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预期目标
2 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及内涵
    2.1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界定
        2.1.1 有关概念
        2.1.2 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
        2.1.3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特点
        2.1.4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结构
    2.2 林业生物安全的内涵
        2.2.1 林业生物安全属国家安全范畴
        2.2.2 林业生物安全体现林业特性
        2.2.3 林业生物安全复杂性强
        2.2.4 林业生物安全突出极端性
        2.2.5 林业生物安全具有相对性
        2.2.6 林业生物安全具有管理性
    2.3 林业生物安全的特征
        2.3.1 涵盖领域多
        2.3.2 生命特征强
        2.3.3 潜伏性突出
        2.3.4 区域性显着
    2.4 本章小结
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目标设定
    3.1 风险管理理论
        3.1.1 有关概念
        3.1.2 风险管理理论的历史回顾
        3.1.3 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
        3.1.4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由来
        3.1.5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丛本特征
        3.1.6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方法
        3.1.6.1 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
        3.1.6.2 风险识别
        3.1.6.3 风险分析与评价
        3.1.6.4 风险控制
    3.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
        3.2.1 有关概念
        3.2.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特征
        3.2.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3.2.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过程
    3.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
        3.3.1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
        3.3.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范围
        3.3.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时限
        3.3.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
    3.4 本章小结
4 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识别
    4.1 生物风险因子
        4.1.1 林业入侵生物
        4.1.2 林业遗传资源
        4.1.3 林业转基因生物
        41.4 野生动物疫病
    4.2 非生物风险因子
        4.2.1 气候变化
        4.2.2 森林火灾
        4.2.3 污染
        4.2.4 其他因子
    4.3 风险因子影响林业生物安全的辩证关系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5 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5.1 有关概念
    5.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森林健康评价的区别
    5.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5.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5.4.1 层次分析法
        5.4.2 灰色系统理论
        5.4.3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
        5.4.4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林业生物安全领域中的适用性分析
    5.5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5.1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丛本原则
        5.5.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5.5.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5.5.3.2 指标层次结构的构建
    5.6 林业生物安全多层次灰色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5.6.1 确定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5.6.2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
        5.6.3 建立风险评价样本矩阵
        5.6.4 建立风险评价灰类和风险等级标准
        5.6.5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5.6.6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和构建权矩阵
        5.6.7 综合评价风险评价指标
        5.6.8 计算综合评价值
    5.7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应用实例
        5.7.1 采集评价样本并建立样本矩阵
        5.7.2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5.7.3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
        5.7.4 构建灰色评价权矩阵
        5.7.5 综合评价准则层指标
        5.7.6 综合评价目标层指标
        5.7.7 计算综合评价值
        5.7.8 结论分析
    5.8 本章小结与讨论
6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
    6.1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历史沿革
        6.1.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1949年)
        6.1.2 起步阶段(1949-1978年)
        6.1.3 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0年)
        6.1.4 全面提高阶段(2001年至今)
    6.2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现状
        6.2.1 立法背景
        6.2.2 法律法规现状
        6.2.2.1 法律法规方面
        6.2.2.2 技术法规方面
        6.2.2.3 国际法规方面
    6.3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政策现状
        6.3.1 林业生物安全政策的发展历程
        6.3.1.1 损害管理阶段
        6.3.1.2 损害预防阶段
        6.3.1.3 风险管理阶段
        6.3.2 林业生物安全现有政策
        6.3.3 林业生物安全现有政策分析
    6.4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能力现状
        6.4.1 管理体制
        6.4.2 管理机构
        6.4.3 管理制度
    6.5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科研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6.6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现状分析
        6.6.1 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6.6.2 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6.6.3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6.6.4 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6.6.5 管理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
    6.7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
    7.1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形势分析
        7.1.1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危害不断加剧
        7.1.2 林业遗传资源丧失日趋严重
        7.1.3 林业转基因生物问题将日渐显现
        7.1.4 野生动物疫病发生频次加快
        7.1.5 气候变化等非生物风险因子影响日益明显
    7.2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来源分析
        7.2.1 林业入侵生物的入侵传播途径
        7.2.1.1 自然入侵
        7.2.1.2 人为入侵
        7.2.1.3 天敌释放导致生物入侵分析
        7.2.1.4 林业入侵生物原产地及首次发现地分析
        7.2.1.5 林业入侵生物在国内的传播途径(方式)分析
        7.2.2 林业遗传资源丧失途径
        7.2.3 林业转基因生物来源途径
        7.2.4 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途径
    7.3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
        7.3.1 采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评价样本
        7.3.2 建立评价样本矩阵
        7.3.3 构建灰色评价权矩阵
        7.3.4 综合评价准则层和目标层指标
        7.3.5 计算综合评价值
        7.3.6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8.1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思路
    8.2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途径
    8.3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措施
        8.3.1 建立林业生物安全法制体系
        8.3.1.1 地方性法律法规
        8.3.1.2 国家法律法规
        8.3.1.3 技术性法规
        8.3.1.4 法律法规的实施
        8.3.2 构建林业生物安全政策体系
        8.3.2.1 多元化投入政策
        8.3.2.2 科技支撑政策
        8.3.2.3 多部门协作政策
        8.3.2.4 分类管理政策
        8.3.2.5 政策的制汀与执行
        8.3.3 健全林业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8.3.3.1 组织保障
        8.3.3.2 制度保障
        8.3.3.3 信息保障
        8.3.3.4 能力保障
        8.3.4 加强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培训与应急演练
        8.3.5 扩大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管理策略及立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生物入侵现象与生物入侵概念的解析
        1.1.1 本地种与外来种
        1.1.2 非入侵种和入侵种
    1.2 生物入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际上对生物入侵的研究概况
        1.2.2 国内对外来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
    1.3 外来物种入侵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生物入侵的原因
        1.3.2 生物入侵的传入途径
        1.3.3 外来入侵种扩散过程
        1.3.4 外来物种的入侵机制
        1.3.5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的防治技术
    1.4 国际社会及主要国家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现状
        1.4.1 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立法动态
        1.4.2 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外国立法动态
        1.4.3 国外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5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
        1.5.1 现有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
        1.5.2 现有有关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政策
        1.5.3 我国目前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存在的不足
    1.6 我国特殊生物入侵法律问题研究
        1.6.1 特殊地区生物入侵法律问题研究
        1.6.2 人类传染病原及病媒生物入侵法律问题研究
        1.6.3 改性活生物体(包括转基因生物)入侵法律问题研究
    1.7 北京市生物入侵立法的意义
        1.7.1 国外生物入侵的地方立法
        1.7.2 国内生物入侵的地方立法
        1.7.3 北京市生物入侵立法的意义
        1.7.4 研究方法及对象
2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现状概述
    2.1 与生物入侵相关的北京市概况
        2.1.1 适宜的生存环境
        2.1.2 复杂而便利的人为传播途径
    2.2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环境风险源辨识
        2.2.1 引入外来花木是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个重要风险源
        2.2.2 国外游客入境和国际商贸活动将导致生物入侵的胁迫升高
    2.3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风险的特征分析
        2.3.1 生态系统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较低
        2.3.2 生态扰动可能会加速外来物种入侵
    2.4 北京市生物入侵研究概况
    2.5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概况
        2.5.1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形势严峻
        2.5.2 北京地区外来物种的种类
        2.5.3 对北京地区外来种统计的补充说明
3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模式探讨及实例分析
    3.1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特征
        3.1.1 影响外来种入侵北京地区的自然因素
        3.1.2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社会与经济因素
    3.2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各因素的分析
        3.2.1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因素
        3.2.2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各因素对外来种入侵北京地区的贡献
    3.3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探讨
        3.3.1 生物入侵的过程
        3.3.2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
    3.4 实例分析
        3.4.1 河狸鼠
        3.4.2 美国白蛾
        3.4.3 红脂大小蠹
        3.4.4 豚草
    3.5 讨论
4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管理策略
    4.1 深入研究国家层次的生物入侵基本法的精神
        4.1.1 立法目的
        4.1.2 基本原则
        4.1.3 立法体系
        4.1.4 组织机构建制
        4.1.5 立法调整范围
    4.2 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
        4.2.1 风险评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2.2 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程序
        4.2.3 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4.3 广泛开展公众参与和教育活动
    4.4 预警机制及快速反应体系
        4.4.1 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主体
        4.4.2 预警机制的内容
        4.4.3 快速反应体系的内容
    4.5 建立消除、控制及生态恢复体系
    4.6 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为防控外来生物入侵提供技术支撑
5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立法建议
    5.1 健全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具体法律制度
        5.1.1 组织机构建制
        5.1.2 具体法律制度设置标准
    5.2 北京市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管理办法(草案)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的发生与防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美洲斑潜蝇种类鉴定
        1.1.2 美洲斑潜蝇形态及生物学特征
        1.1.3 影响美洲斑潜蝇发生的因素
        1.1.4 美洲斑潜蝇危害经济损失统计
        1.1.5 国内美洲斑潜蝇研究情况
        1.1.6 美洲斑潜蝇防治现状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3.1 吉林地区研究美洲斑潜蝇的重要性
        1.3.2 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寄主的经济重要性
        1.3.3 吉林省美洲斑潜蝇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4.1 美洲斑潜蝇生物学研究
        1.4.2 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防治研究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第二章 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发生情况研究
    2.1 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寄主及危害调查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小结与讨论
    2.2 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生活史的研究
        2.2.1 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年生活史研究
        2.2.1.1 材料与方法
        2.2.1.2 结果与分析
        2.2.1.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防治研究
    3.1 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防治研究
        3.1.1 农业防治法研究
        3.1.1.1 材料与方法
        3.1.1.2 结果与分析
        3.1.1.3 小结与讨论
        3.1.2 物理防治法研究
        3.1.2.1 材料与方法
        3.1.2.2 结果与分析
        3.1.2.3 小结与讨论
        3.1.3 化学防治法研究
        3.1.3.1 材料与方法
        3.1.3.2 结果与分析
        3.1.3.3 小结与讨论
    3.2 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综合防治建议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的主要寄主分属16 科64 种
    4.2 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年发生8 代
    4.3 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综合防治法研究
    4.4 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防治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陕西省林业主要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概念及对其认识
        1.1.1 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
        1.1.2 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认识
    1.2 外来入侵物种的扩散机制
        1.2.1 外来入侵物种的特点
        1.2.2 被入侵生态系统的特点
        1.2.3 容易遭受外来入侵的区域
    1.3 外来入侵物种的分类
        1.3.1 植物
        1.3.2 动物
        1.3.3 微生物
    1.4 陕西省自然状况与林业资源概况
        1.4.1 自然与地理状况
        1.4.2 林业资源状况
    1.5 陕西省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
第二章 陕西省境内主要入侵林业有害生物
    2.1 国(境)外传入林业有害生物
        2.1.1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
    2.2 外省(市)传入林业有害生物情况
        2.2.1 红脂大小蠹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2.2.2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Takikawa et al
        2.2.3 加拿大一枝黄花 Solidago canadensis
        2.2.4 水杉小爪螨 Oligonychus metagequoiae Kuang
        2.2.5 苹果绵蚜 Eriosoma lanigerum
        2.2.6 柳小吉丁虫
        2.2.7 圆唇散白蚁
第三章 有害生物入侵影响、途径及原因分析
    3.1 中国100 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见表3-1)
        3.1.1 外来入侵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2 外来入侵种对农林业的影响
        3.1.3 外来有害生物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1.4 外来有害生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2 引起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日益严重的原因
    3.3 外来入侵种的传入途径分析
        3.3.1 人类生产的有意引入
        3.3.2 随人类活动无意传入
        3.3.3 自然传入
第四章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预防和管理对策
    4.1 生物入侵的预防控制策略
        4.1.1 建立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御体系
        4.1.2 建立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早期预警体系
        4.1.3 提高对生物入侵的认识,建立引种申报制度
        4.1.4 建立引种后的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
        4.1.5 建立经济制约机制
        4.1.6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做好检疫工作
        4.1.7 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4.2 外来入侵种的控制与防治清除技术
        4.2.1 人工防治方法
        4.2.2 机械防治方法
        4.2.3 替代控制方法
        4.2.4 化学防治方法
        4.2.5 生物防治方法
        4.2.6 综合治理方法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致力于外来入侵生物问题的国家能力建设
        5.1.1 监管能力
        5.1.2 狙击能力
        5.1.3 预警能力
        5.1.4 快速反应能力
        5.1.5 信息处理能力
        5.1.6 教育宣传能力
    5.2 致力于入侵外来生物问题的研究能力建设
    5.3 监测与管理能力建设
    5.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滨海湿地入侵植物的生态经济和生态安全管理 ——以福建滨海湿地的互花米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基本概念
        1.1 滨海湿地
        1.2 生物入侵
        1.3 生态安全
    2.研究意义
    3.研究框架
        3.1 研究目标
        3.2 主要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物入侵的研究和管理概况
    1.国内外研究概况
        1.1 生物入侵的研究概况
        1.2 生物入侵的过程
        1.3 生物入侵的生态危害
        1.4 生物入侵的经济危害
    2.福建海洋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现状
    3.生物入侵的管理研究
        3.1 生物入侵种的控制防除研究
        3.2 生物入侵的管理
    4.生物入侵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核心问题
        4.1 生物入侵的生物学理论探讨
        4.2 生物入侵的防御管理体系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建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特征
    1.福建省海洋生态环境特征
        1.1 海洋水文复杂
        1.2 海域风浪大
        1.3 海底地质、地形地貌特殊
        1.4 海洋灾害多
        1.5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复杂
        1.6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天然海洋生物种苗场多
    2.福建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特征
        2.1 滩涂地理分布特征
        2.2 滩涂的底质组成
        2.3 滩涂的生物特征
        2.4 近岸海域污染
        2.5 局部滩涂互花米草泛滥成灾
        2.6 盲目围填海现象严重
    3.福建沿海滩涂湿地的生态、经济价值
        3.1 环境净化功能
        3.2 减灾功能
        3.3 自然资源功能
        3.4 水源功能
        3.5 生物多样性功能
        3.6 土地资源功能
        3.7 旅游资源功能
        3.8 港口资源价值
        3.9 海岸带资源价值调查评估案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花米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互花米草的生物学特性
        1.1 互花米草的植物学特征
        1.2 互花米草种子的萌发特点
        1.3 互花米草的营养成份
    2.互花米草生态学特性
        2.1 互花米草分布现状
        2.2 互花米草群落的主要特征
        2.3 互花米草的生态适应性
        2.4 互花米草生境及地貌部位
    3.互花米草的生理生化研究
        3.1 互花米草种子耐盐萌发试验研究
        3.2 互花米草耐盐生理反应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花米草在福建滨海湿地的扩散及分布
    1.调查方法概述
        1.1 人工调查
        1.2 遥感调查
    2.互花米草的来源、扩散及分布
        2.1 来源
        2.2 扩散和分布
        主要调查结论:
    3.互花米草的扩展规律
    4.互花米草分布的区域与区位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互花米草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服务功能
    1.互花米草的消浪护岸促淤造陆作用
        1.1 互花米草的护岸功能
        1.2 互花米草的促淤造陆功能
        1.3 互花米草护岸与工程护岸比较
        1.4 互花米草护岸实例
    2.互花米草对潮滩环境的影响
        2.1 互花米草对盐沼矿质元素迁移变化的影响
        2.2 互花米草对Hg富集的影响
        2.3 米草对~(137)Cs,~(90)Sr,~(115m)Cd和~(65)Zn的积累和分布的影响
        2.4 互花米草对盐沼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的影响
        2.5 互花米草对污水净化的影响
    3.互花米草在生物工程中的作用
        3.1 利用互花米草开发保健食品
        3.2 丰富抗逆基因库,用于培育抗逆新种
    4.互花米草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4.1 利用互花米草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4.2 利用互花米草作为有机肥料、燃料和草篱材料
        4.3 利用互花米草作生物饲料,发展养殖业
        4.4 利用互花米草发展食用菌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互花米草的危害、成因与生态风险评估
    1.互花米草的危害
        1.1 互花米草对滨海湿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1.2 互花米草入侵对养殖业生产的影响
        1.3 互花米草对滨海湿地土着植物的影响
        1.4 互花米草对滨海湿地底栖生物的影响
        1.5 互花米草对滨海湿地涉禽种群数量的影响
        1.6 互花米草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互花米草利弊原因分析
        2.1 中国的海洋
        2.2 中国的海岸带
        2.3 中国的海湾与港口
    3.互花米草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估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互花米草的防除方法
    1.互花米草的防治方法概述
        1.1 物理或机械防除
        1.2 农药防除治理
        1.3 生物防治
        1.4 生物替代
        1.5 综合治理
    2.互花米草防治方法的具体案例
        2.1 宁德市二都镇试验点
        2.2 宁德市飞鸾镇试验点
        2.3 宁德市霞浦县试验点
        2.4 厦门市试验点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互花米草的管理与控制
    1.政府要加强对海洋生物入侵的管理
        1.1 政府应加强对海洋动植物引种的管理
        1.2 加强对入侵生物的防治
    2.福建互花米草监视监测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2.1 福建互花米草监视监测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2.2 互花米草监测防除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2.3 互花米草监测防除决策管理系统的构建与运行
        2.4 互花米草预警系统及处置体系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1 福建滨海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现状
        1.2 福建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特征
        1.3 互花米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4 互花米草在福建滨海湿地的分布
        1.5 互花米草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服务功能
        1.6 互花米草的危害、利弊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估
        1.7 互花米草的管理与控制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3.展望
        3.1 进一步加强对外来生物入侵影响的研究
        3.2 加强福建滨海湿地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研究
        3.3 加强互花米草的监控,尽可能控制互花米草的蔓延
        3.4 加强综合开发利用现有的互花米草资源的研究
        3.5 加强互花米草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第一作者发表(接受)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一、第一作者发表(接受)的论文
        二、参加的课题
致谢

四、天津市美洲斑潜蝇检疫综合防除技术指南(论文参考文献)

  • [1]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色潜蝇茧蜂的生物学及寄生作用研究[D]. 杨琪. 海南大学, 2017(02)
  • [2]美洲斑潜蝇无公害药剂防效试验[J]. 向见,吴春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6(23)
  • [3]美洲斑潜蝇抗药品系的筛选及其抗性机理的研究[D]. 卫清波. 海南大学, 2013(02)
  • [4]茉莉酸诱导菜豆和番茄对美洲斑潜蝇的防御反应研究[D]. 田旭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5]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 赵宇翔.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6]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管理策略及立法建议[D]. 朱银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2)
  • [7]吉林地区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的发生与防治初步研究[D]. 范文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10)
  • [8]陕西省林业主要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D]. 刘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9]辽宁省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及控制对策[A]. 王延松,万忠成,王姝,满瀛.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 2006
  • [10]滨海湿地入侵植物的生态经济和生态安全管理 ——以福建滨海湿地的互花米草为例[D]. 洪荣标. 福建农林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天津市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导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