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灰渣对垃圾堆肥温度影响的研究

煤灰渣对垃圾堆肥温度影响的研究

一、煤灰渣对垃圾堆肥温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倪晶霞[1](2021)在《厨余垃圾生物降解菌的筛选及微生物-酶组合降解新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

唐智[2](2020)在《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对流受热面积灰及防治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可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对于焚烧高水分、低热值的垃圾具有燃烧稳定、经济性高的优势。然而由于垃圾成分复杂多样,焚烧过程中容易在受热面形成积灰。积灰会降低受热面的传热能力、缩短锅炉连续运行周期,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停炉。因此研究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对流受热面积灰及防治机理对于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实炉取样的松散性浮灰和块状硬积灰的理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管束浮灰和省煤器浮灰在成分组成上差别不大,浮灰中的主要元素均为Ca、Si、Al和S,但对流管束浮灰中Ca和S的含量高于省煤器浮灰。将块状硬积灰分为积灰内层、中间层和外层,研究发现各层硬积灰中Ca和S的含量较高,主要物相为CaSO4。对流管束硬积灰中Ca和S含量高于省煤器积灰;对流管束和省煤器积灰中Al和Si的含量远低于浮灰中的相应含量。从积灰内层到外层Ca和S的含量逐渐减少,而Al和Si的含量逐渐增加;积灰内层K、Na、Fe和Cl的含量高于其他层。在实际运行的焚烧炉对流受热面中布置积灰采样管,研究管壁温度等因素对积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管壁温度为500℃或700℃左右时,积灰速率均比560℃时高;管壁温度越高,积灰中Ca元素含量越低,而Al、Si、K和Na元素含量越高;熔点较高的硅铝化合物外表面被大量CaSO4以及钙的硅酸盐等物质覆盖;碱金属化合物与硅、铝的化合物会形成易熔的共晶体,在受热时形成粘性灰层,促进灰层很快增厚;CaSO4在积灰过程中起到粘结剂的作用。利用Fluent商业软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烟气流速、飞灰粒径和采样管表面温度等参数对飞灰沉积的影响。研究表明烟气流速从4 m/s增加到10 m/s时,迎风面沉积颗粒的质量逐渐增加,但是当烟气流速增加到12 m/s时,沉积量降低。随着飞灰粒径范围的增大,灰粒沉积速率呈现减小的趋势。迎风面飞灰沉积速率随着管壁温度增高先减小后增加。利用现场取样的受热面松散性浮灰,在自行搭建的小型流化床飞灰沉积试验台上开展受热面飞灰沉积试验,重点研究了浮灰粒径、烟气温度、换热管表面温度和时间对飞灰沉积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粒径增大,浮灰中CaO和SO3含量逐渐降低,而SiO2和Al2O3的含量逐渐增加;粒径较小的浮灰中碱金属Na和K以及卤素Cl的含量较高。积灰中主要富含Ca、S、Si和Al等元素,CaO和SO3含量比浮灰高,而Al2O3和SiO2含量比浮灰低。积灰量随着烟气温度升高而增加。灰粒径对受热面灰沉积的影响比较显着,大粒径灰颗粒难沉积而小粒径灰粒易沉积。在500~650℃管壁温度区间内,600℃时积灰量最小。积灰中CaO和SO3的含量随着管壁温度升高而减少,而熔点较高的Al2O3和SiO2的含量随着管壁温度升高而增加。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飞灰粒径范围的增大,飞灰沉积速率呈现减小的趋势,迎风面沉积颗粒粒径大部分都在10μm以下,细颗粒受到出现在背风侧的湍流波动和热泳力的影响更加显着;烟气温度越高,沉积速率越快;飞灰颗粒的沉积率与采样管表面温度有关,迎风面飞灰沉积速率随着管壁温度增高先减小后增加。从总体情况来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两者有一定的差距,沉积模型有待进一步改进。基于添加剂对积灰熔融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并结合热力学软件HSC Chemistry和FactSage的计算分析,研究CaO、Al2O3、SiO2和高岭土这四种添加剂对于积灰抑制的机理。结果表明:SiO2和Al2O3都有提高灰熔点的作用;随着SiO2和Al2O3掺混比例的增大,灰的熔融温度呈现出单调递增趋势;提高Al2O3/SiO2比能使灰熔点升高;随着CaO含量增加,灰的四个熔融特征温度均大幅升高,这是因为随着CaO添加量的增加,灰渣物相从低熔点的钙长石物相区向熔点较高的钾硅灰石物相区移动;高岭土能提高灰熔点,但当添加比例超过10%以后,熔融温度升高不明显。四种添加剂均能提高灰的熔融温度,从而降低积灰的可能,其中CaO的效果最佳。本文的研究成果深入揭示了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对流受热面的积灰及防治机理,对流化床焚烧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孙玫,肖可可,关文义,薛映,陈海滨,程谦勋,梁莎,胡敬平,侯慧杰,刘冰川,杨家宽[3](2021)在《铁对生活垃圾堆肥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加,其处理处置是极大挑战。在诸多处理处置方法中,好氧堆肥处理技术具有高效稳定的特点,同时具有附加经济价值,是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处置的有效手段之一。铁作为微生物生长代谢必不可缺的元素之一,对生活垃圾好氧堆肥至关重要。首次系统介绍了铁来源、性质及微生物对铁的利用途径,总结了铁对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影响,并从pH、氧化还原电位、有机物降解率、磷的利用率、腐殖质形成程度等方面总结了铁对堆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提出铁作为生活垃圾好氧堆肥的添加剂改善堆肥产物、提高堆肥效率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评价了铁对堆肥的改善作用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可行性,并总结了铁在好氧堆肥处理过程中用作添加剂的优缺点。

谢芬[4](2020)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T工业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杨钊[5](2020)在《燃煤协同处理农村垃圾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垃圾,尤其是秸秆、蔬菜叶、厨余等有机物,产量大、不可回收且易腐烂滋生细菌、病原体,严重影响农户的日常生活。这类垃圾堆肥肥力不够,焚烧污染大气环境,集中处置运输费用高,寻求经济适用的方法对这类固废进行“三化”处置已成为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点任务之一。对农村资源利用现状的调研的结果显示,部分地区仍有燃煤的习惯,尤其是西部及北部地区。水泥窑协同处置已成为城镇垃圾和危险废弃物的终端处置方式之一,为此,借鉴相关经验和思路,运用协同处理的思想和热解技术,改良农村炊具,进行燃煤协同处置垃圾的试验研究。首先,选用蔬菜叶、生物质秸秆、厨余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特征分析、热重分析和热解分析,研究利用燃煤协同热解处置垃圾的可行性;其次,进行燃煤协同处置垃圾试验,探究协同处置垃圾对燃煤的影响,分析这种垃圾处置方式的经济适用性;最后,监测燃煤协同处置垃圾过程中的烟气污染、烟尘污染、固体废弃物,提出控制污染及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合理化建议。得出以下结论:(1)蔬菜叶、生物质秸秆、厨余垃圾三种垃圾的组成元素主要为C、H、O,S、N含量较低,蔬菜叶固定碳较高,生物质秸秆挥发分较高,厨余垃圾灰分高,垃圾混合后有一定的均衡作用。混合垃圾的热值为17453 kJ/kg,约为标准煤的59.63%,热解温度区间为223.8℃641.7℃,最大热解速率温度为329.9℃,热解失重率约为60%。垃圾热解气的组分主要为CO2、CO、H2、CH4、C2H6,其中,CO、H2、CH4、C2H6为可燃气,混合垃圾热解气产量为34.20 L/kg464.67 L/kg,低位热值为569.60 kJ/kg10134.33 kJ/kg,1000℃热解气的热值约占原热值的58.07%,这表明通过热解产气能有效利用垃圾的热值,通过燃煤协同处置垃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反应初期,协同处置垃圾需消耗大量的热量用于垃圾热解,炉温比单纯燃煤低,反应60min后,有热解气产生,炉温比单纯燃煤高。协同处置垃圾试验燃烬后的煤炭灰渣量及灰渣可燃物含量均比单纯燃煤低,这表明,燃煤协同处置垃圾不仅能有效的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还能有效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具有一定的经济实用性。(3)燃煤协同处置农村垃圾过程中主要存在的烟气污染物为NO和SO2,这两种污染物随反应时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协同处置混合垃圾过程中单NO和SO2浓度略高于单纯燃煤。试验过程中的烟尘颗粒物浓度及颗粒物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14中的浓度限值。煤炭灰渣主要成分为SiO2、Al2O3和CaO。垃圾热解残渣含大量焦炭,其灰分主要成分有K2O、Na2O、SiO2、Fe2O3、CaO、MgO和P2O5。煤炭灰渣和垃圾热解残渣灰分中的重金属Hg、Cd、Tl、Sb、As、Pb、Cr、Co、Cu、Mn、Ni含量均比《土壤环境质量》中的Ⅱ级标准低,对土壤环境污染小。

张伊洛[6](2020)在《洛阳市小桑坡村人居环境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人居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横流的污水、成堆的垃圾、斑驳的屋舍成为了村容村貌的黑色斑点,全国还有近1/4的村庄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80%的村庄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处理,约1/3的行政村村内道路没有实现硬化,行路难、如厕难、环境脏、村容村貌差、基本公共服务落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1]。为此习近平主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生态宜居”放在战略的突出地位,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的幸福感。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要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规划,切实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相对于城市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情况更复杂、更恶劣,我国有近6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解决好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才是提升中国整体人居环境的关键。本文在梳理人居环境改造文献的基础上,以洛阳市小桑坡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深入小桑坡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小桑坡村人居环境中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公共文化服务、绿化和景观建设、饮用水安全和居民厕所现状进行描述,发现问题并从农民、政府和社会组织三个角度梳理原因,在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可行、长效、易用的方针下,对小桑坡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公共文化服务改善等环节提出具体的改造措施或方案。本文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和对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小桑坡村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生活污水肆意排放、缺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未分类、大件垃圾处理随意、厕所多为旱厕且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厕改缓慢和厕改补贴机制不合理、厕改方式欠妥、饮用水供应稳定性和水质安全性差、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设施供给不足、村民精神生活匮乏、植被破坏严重、未预留景观建设空间等问题。梳理其原因主要是:资金的短缺、管理和监督机制的缺失、村干部的领导素质有待提升、农户的环保意识与卫生意识薄弱、劳动力的流失、未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未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根据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的改造措施是:引导市场主体参与人居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制定景观建设规划、取水设备定期清洗和消毒、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垃圾分类、引导和激励农户发挥主体作用、开展乡村大扫除活动、允许农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作价抵偿部分厕改费用、村委会为贫困户厕改提前垫资、提高绿化面积和开展村庄景观建设等措施,在改造程序上应是先易后难,循序改造。除此之外,创新提出在农村垃圾分类宣传方式上摒弃“大喇叭”广播、发传单和开大会,充分利用短视频的传播力量,短视频平台和政府联合“炒作”,在民众间引领垃圾分类的潮流,提高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张凯[7](2018)在《典型煤化工厂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时空分布及其风险评价》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煤化工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严重,是现代煤化工亟待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因此,探索土壤重金属危害的防治和防护措施,对我国现代煤化工行业、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现代煤化工厂区土壤重金属的积累特征、空间分布特征,明晰各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并对其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和预警,成为重金属危害防治和防护的必须途径。本文以我国西北某煤化工厂区土壤中重金属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厂区土壤中Pb、Cd、Cr、Hg和As含量的累积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淋滤实验基础上,结合预测模型预测了厂区运行10年、15年、20年后土壤中Pb、Cd、Cr、Hg和As含量的积累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情况;结合厂区土壤中Pb、Cd、Cr、Hg和As的分布特征和厂区生产单元的分布,对各重金属污染物进行源解析;基于积累和分布特征对厂区土壤中Pb、Cd、Cr、Hg和As进行了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方法获得了不同重金属污染物人体健康危害的空间分布图;在重金属污染物含量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了人体健康风险预警。主要结论如下:1.煤化工厂区土壤重金属积累及空间分布特征(1)煤化工厂区土壤重金属积累特征研究表明:Pb平均含量为17.087 mg·kg-1,Cd平均含量为0.553 mg·kg-1,Cr平均含量为93.432 mg·kg-1,Hg平均含量为0.092 mg·kg-1,As平均含量为12.840 mg·kg-1,5种重金属均符合工业用地无机污染物环境质量土壤二级标准,其中Cd、Cr和As平均含量达到宁夏当地背景值的4.94倍、1.56倍和1.08倍,说明煤化工生产过程对As、Cd和Cr在土壤中的富集影响显着;(2)煤化工厂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图表明:厂区土壤中Pb含量最高区域位于进煤廊道附近,并以此区域沿着场内交通方向发展;Hg含量最高区域位于动力单元及其南部区域,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少;Cd含量最高的区域位于进煤廊道和人流出入口附近,并沿场内交通向场内发展;Cr含量最高区域位于气化单元和动力单元的东北部,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少;As含量最高区域位于动力单元右侧至进煤廊道之间,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少。2.未来煤化工厂区土壤重金属积累特征及空间分布预测(1)煤化工厂区土壤重金属含量随时间关系表明:2021年、2026年和2031年,厂区土壤中各重金属达到2011年土壤水平的倍数,Pb分别为1.75倍、2.01倍和2.22倍;Cd分别为10.85倍、13.40倍和15.08倍;Cr(Ⅵ)分别为2.20倍、2.20倍和2.20倍;Hg分别为29.71倍、35.57倍和45.00倍;As分别为2.69倍、3.26倍和3.70倍。(2)煤化工厂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趋势表明:Pb富集的区域一直位于进煤廊道两侧,2026年以后,厂区主干公路两侧、动力单元烟囱周边以及人流出入口都出现了较高程度的Pb富集。Hg富集的区域位于动力单位及其南侧,随着时间推移,污染区域以此为中心不断向四周扩散;2021年后,核心区域的Hg每五年增长速度在0.050 mg·kg-1,周边区域的增长速度随着核心区域的距离增大而降低。Cd浓度的核心区域均位于厂区内主干道路、烟气排放口下风向,以及进煤廊道,并不断向两侧扩散。Cr(Ⅵ)厂区内土壤浓度最高区域位于气化单元及动力单元处,以这两个单元的堆渣场为核心呈阶梯状向四周递减,在2021全厂区范围内全部超标,且最大超标倍数达184.32%。2021年时土壤中As浓度较高区域位于动力单元烟气排放口周围;2026年烟气排放口周围及东南侧出现了水滴状污染区域,至2031年,水滴状高污染区域其他区域的浓度差进一步增大。3.煤化工厂区土壤重金属源解析(1)重金属在各采样点的富集程度表明:Se、Ag、Cd处于显着富集程度,Cr、As、U处于中度富集程度,Ni、Pb处于轻微富集程度,Hg处于无富集程度;Cr、Cd、Pb和Ni元素在各采样点具有相同的富集等级,As、Hg、Se、Ag和U元素在各采样点呈现两种不同的富集等级。(2)重金属相关性分析表明:Pb和Cd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达到0.624;Hg和As、Se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32和0.842,As和Se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689;Cr与Ni、Ag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81和0.761,Ag和Ni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795。(3)重金属含量聚类分析表明:8种重金属元素可以形成三类,Cr、Ni和Ag互相之间相关性很强,归为一类;Se、Hg和As归为一类;Cd和Pb相关性较强,聚为一类。(4)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得分空间分布表明:因子1为交通污染源,主要位于人流出入口、场内交通以及进煤廊道沿线附近,主要影响土壤中Pb和Cd元素的分布;因子2为渣场污染源,主要分布在气化单元、动力单元和甲醇合成单元,主要影响土壤中Cr、Ag、和Ni元素的分布;因子3为烟气污染源,主要分布在动力单元烟囱的下风向,主要影响土壤中Hg、As和Se元素的分布。4.煤化工厂区土壤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评价(1)Cd、As和Cr(Ⅵ)的致癌风险平均值分别为1.75E-06、1.05E-05和2.08E-05;Cd和As的致癌风险主要暴露途径为经口摄入,Cr(Ⅵ)的致癌风险主要暴露途径为呼吸吸入。(2)Cd、As、Cr(Ⅵ)、Pb和Hg的非致癌风险平均值分别为1.95E-02、0.54、8.38E-02、5.94E-04和5.91E-03,均低于非致癌风险安全阈值上限。Cd的非致癌风险主要暴露途径为呼吸吸入,As为经口摄入和呼吸吸入,Cr(Ⅵ)为皮肤接触,Pb和Hg均为经口摄入。(3)重金属风险分布图表明:Cd的风险最高区域分布在进煤廊道和人流出入口附近;As的风险分布在整个厂区污染严重超标,风险中心区域出现在动力单元东南侧,涵盖大部分动力单元、小部分气化单元;Cr(Ⅵ)的风险分布在整个厂区风险全部超标,污染中心区域为气化单元和动力单元;Pb的非致癌风险明显沿交通源分布;Hg的非致癌风险最高值分布在动力单元以及动力单元与进煤廊道之间。(4)重金属健康风险预警表明:未来As对人体危害的包括致癌非致癌风险,高危害区以烟囱下风向为中心,随时间推移向整厂区扩展;Cd和Cr(Ⅵ)对人体危害主要为致癌风险,Cd的高风险区域为人流出入口和进煤廊道附近,且随时间推移,高致癌风险区域沿交通线向全厂域发展;Cr(Ⅵ)高致癌区域位于动力单元和气化单元,随时间推移高致癌区域基本不变;Pb和Hg的非致癌风险危害程度均较低。

邱纲[8](2017)在《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力学特性及其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能够加速填埋场内垃圾的降解,提高气体的产生速率,缩短垃圾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等。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核心技术是利用渗滤液对填埋场进行回灌,由于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相对于传统填埋场而言,有机质的降解速度和垃圾体的沉降进程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是,垃圾体内由于渗滤液的回灌,垃圾体的土工特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由于对随着垃圾体在生物降解的情况下,垃圾体土工特性变化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将十分不利于对填埋场稳定的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垃圾体随时间和降解程度改变的情况下,垃圾体强度参数的变化。通过两组八个反应器的室内试验,每组四个反应器的垃圾试样分别代表不同的降解阶段,并测量每一阶段反应器内甲烷的产量、pH值和挥发性固体含量等。利用三轴压缩试验和共振柱试验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内垃圾体的剪切强度和动力特性进行测定,并对垃圾体土工试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内垃圾体的降解对垃圾体的剪切强度和动力参数有很大影响。垃圾体的内摩擦角由第一阶段的27.2°减小到第四阶段的18.7°;剪切模量由第一阶段的2.08MPa增加到第四阶段的12.89MPa。随着垃圾体降解进程的不断不深入,垃圾体内纤维的分解对垃圾体剪切强度和动力参数有很大的影响。在试验的基础之上,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垃圾体的边坡稳定进行研究。把传统的极限平衡法与FLAC3D下的有限元法计算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垃圾体边坡稳定进行对比,同时分析了垃圾体在静力荷载和动力响应的条件下对垃圾场边坡稳定的影响。研究证明: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稳定性与随时间函数和降解程度改变的强度参数有关,而不是简单的利用垃圾体强度参数的平均值。

张乐伟[9](2016)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也日益突出。受“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生活垃圾一直未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虽然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情况仍不容乐观。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找出影响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的诸多因素,探究其原因,并提出积极的针对性策略措施,以期促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作了阐述,并通过参考大量相关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在此领域的代表性观点和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思路。其次,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概念界定和特性分析,同时以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展开研究内容。再次,对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处理现状进行全面定性分析,选取影响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水平的评价指标,设定权重。然后,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并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处理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和量化评价,具体分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收集模式粗放、环卫基础设施不足、环卫工专业技能一般、处理方式单一落后、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低等,并探究其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本文从政策倾斜、源头分类收集、拓宽资金渠道、提高科研水平等多方面对前文分析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影响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的各因素的权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策略,对主要矛盾加以着重解决,并辅之以其他有效措施。本文的研究将为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处理事业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董彦禄[10](2015)在《某县级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选择及环境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垃圾焚烧是未来我国垃圾处理处置发展的的主要方向。垃圾焚烧厂的建设是一项污染物治理工程,对自然及社会环境具有深远而长久的影响。因此,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工程规划和环境规划之间的协调性,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本文以某地级市为例,通过数据收集以及分析,对垃圾处理处置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结合我国垃圾处理处置规划与政策,选用了垃圾焚烧作为该地级市的垃圾处理方式并对焚烧炉炉型的选择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对垃圾焚烧厂建成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了预测与评价,结论主要有:(1)根据该县级市垃圾产生量及组成,选择焚烧处理技术具有可行性。(2)根据垃圾的特性、焚烧厂的规模以及是否综合利用,焚烧炉炉型选择流化床焚烧炉是可行的。(3)采用AERMOD模型对该焚烧厂运行过程中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表明,焚烧厂运行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较小,项目建成后不会对周围空气环境质量造成下降,二恶英排放不会对周围人群健康产生明显影响。(4)其他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表明,焚烧厂的运行不会对周围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与生态产生明显影响。

二、煤灰渣对垃圾堆肥温度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灰渣对垃圾堆肥温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对流受热面积灰及防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现状
        1.2.1 垃圾焚烧的技术
        1.2.2 国外垃圾焚烧技术的现状
        1.2.3 国内垃圾焚烧技术的现状
    1.3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受热面积灰
        1.3.1 积灰的危害
        1.3.2 垃圾焚烧的飞灰特性
        1.3.3 垃圾焚烧的积灰特性
        1.3.4 积灰机理
        1.3.5 添加剂对减轻垃圾焚烧炉受热面积灰的研究现状
    1.4 飞灰沉积模型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4.1 临界粘度模型
        1.4.2 熔融组分模型
        1.4.3 临界速度模型
    1.5 本论文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法
    2.1 引言
    2.2 试验样品
        2.2.1 浮灰样品
        2.2.2 硬积灰样品
    2.3 现场试验的积灰采样系统及试验步骤
        2.3.1 积灰采样系统
        2.3.2 试验步骤
    2.4 飞灰沉积热态试验台
        2.4.1 飞灰沉积热态试验台介绍
        2.4.2 试验台主要参数
        2.4.3 实验步骤
    2.5 样品分析方法
        2.5.1 X射线衍射仪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5.3 X射线能谱仪
        2.5.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
        2.5.5 激光粒度分析仪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对流受热面烧结积灰特性
    3.1 引言
    3.2 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的燃料和脱硫剂特性
        3.2.1 燃料特性
        3.2.2 脱硫剂特性
    3.3 对流受热面浮灰的理化特性
        3.3.1 表观形貌分析
        3.3.2 组分分析
        3.3.3 粒径分布
        3.3.4 熔融特性
    3.4 对流受热面硬积灰的理化特性
        3.4.1 SEM分析
        3.4.2 元素分析
        3.4.3 XRD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工业规模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受热面积灰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现场积灰采样实验
        4.2.1 现场积灰采样实验介绍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2.1 积灰的生成速率
        4.2.2.2 积灰的微观形貌
        4.2.2.3 积灰的组分
        4.2.2.4 积灰的物相成分
    4.3 飞灰沉积的数值模拟
        4.3.1 基本方程和模型介绍
        4.3.1.1 气相运动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
        4.3.1.2 离散相模型
        4.3.1.3 飞灰颗粒沉积模型
        4.3.2 模型的选择和参数的设置
        4.3.2.1 物理建模和网格的划分
        4.3.2.2 气固两相物性参数
        4.3.2.3 边界条件的设置
        4.3.3 飞灰沉积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3.3.1 烟气流速对飞灰沉积速率的影响
        4.3.3.2 飞灰粒径对飞灰沉积速率的影响
        4.3.3.3 采样管表面温度对飞灰沉积速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化床垃圾焚烧炉飞灰沉积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飞灰沉积试验
        5.2.1 不同粒径分布和烟气温度对积灰的影响
        5.2.1.1 试验样品
        5.2.1.2 采集效率和捕集效率理论
        5.2.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2 不同实验时间对积灰的影响
        5.2.3 不同采样管表面温度对积灰的影响
    5.3 飞灰沉积的数值模拟研究
        5.3.1 模型的选择和参数的设置
        5.3.1.1 物理建模及网格的划分
        5.3.1.2 数值模拟参数的设置
        5.3.2 飞灰沉积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3.2.1 飞灰粒径对沉积速率的影响
        5.3.2.2 壁面温度对飞灰沉积速率的影响
        5.3.2.3 烟气流速对飞灰沉积速率的影响
    5.4 积灰形成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添加剂对垃圾焚烧炉受热面积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原料和方案
        6.2.1 试验原料的选择
        6.2.2 添加剂样品
        6.2.3 试验方案
    6.3 试验结果与讨论
        6.3.1 添加Al_2O_3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规律
        6.3.2 添加SiO_2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规律
        6.3.3 添加CaO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规律
        6.3.4 添加高岭土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规律
        6.3.5 四种添加剂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规律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3)铁对生活垃圾堆肥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现状
    1.2 好氧堆肥工艺
    1.3 铁对生活垃圾好氧生物堆肥的作用
2 铁的性质与利用
    2.1 铁的存在与获取
    2.2 微生物对铁的利用
3 铁对堆肥过程中堆体特性的影响规律
    3.1 铁对堆肥理化参数的调节
    3.2 铁对有机质的影响
    3.3 铁对磷的影响
    3.4 铁与堆体中腐殖质间的相互作用
4 结论与展望

(5)燃煤协同处理农村垃圾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农村垃圾概述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3 燃煤协同处理垃圾研究现状
    1.4 研究可行性分析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试验
    2.1 试验装置
    2.2 试验物料
    2.3 试验仪器
    2.4 试验方法
3 垃圾特性分析
    3.1 特征分析
    3.2 热重分析
    3.3 垃圾热解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协同处置垃圾对燃煤的影响
    4.1 煤的特征分析
    4.2 煤的燃烧状态分析
    4.3 垃圾协同处置对燃煤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污染分析与控制
    5.1 烟气污染
    5.2 烟尘污染
    5.3 固体废弃物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洛阳市小桑坡村人居环境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相结合
        1.4.3 统计分析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工具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人居环境
        2.1.2 农村景观规划
    2.2 理论工具
        2.2.1 有机更新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2.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理论
    2.3 人居环境改造原则
3 洛阳市小桑坡村的基本情况介绍
    3.1 小桑坡村自然地理信息
    3.2 小桑坡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2.1 农业生产情况
        3.2.2 非农生产情况
4 小桑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
    4.1 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4.1.1 无专门的地埋式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设备
        4.1.2 生活污水主要排放在街道和自家化粪池
        4.1.3 污水浓度低且排量小
        4.1.4 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
    4.2 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4.2.1 生活垃圾处理有政策和制度保障
        4.2.2 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已经运行
        4.2.3 厨余垃圾占比大和垃圾处理效果显着
    4.3 小桑坡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4.3.1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简陋
        4.3.2 公共文化内容供给不足和村民精神文明建设缺失
        4.3.3 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深受欢迎
    4.4 小桑坡村居民厕所的现状
        4.4.1 厕所普及率高且多为旱厕
        4.4.2 厕改文件已下发但尚未进行厕改
        4.4.3 居民改厕意愿不高和资金短缺阻碍厕改
        4.4.4 厕所粪便主要用于还田施肥
    4.5 小桑坡村居民饮用水现状
        4.5.1 未通自来水
        4.5.2 供水不稳定和水质差
        4.5.3 打井取水成为主要取水方式
    4.6 小桑坡村村庄绿化和景观建设的现状
5 小桑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5.1 小桑坡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5.1.1 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不合理和村民环保意识薄弱
        5.1.2 污水乱排造成很大的负外部性
    5.2 小桑坡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问题
        5.2.1 生活垃圾未分类和环保宣传方式落后
        5.2.2 大件固废处理随意
        5.2.3 人均保洁员数量少和垃圾清运车容积小
    5.3 小桑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
        5.3.1 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严重匮乏和文化供给未听取民意
        5.3.2 传统文化活动销声匿迹和文化自我供给能力低
        5.3.3 公共文化供给不足助长打牌赌博之风
        5.3.4 公共文化设施破坏严重
    5.4 居民厕所存在的问题
        5.4.1 厕所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和居民卫生意识薄弱
        5.4.2 厕改缓慢和补贴机制不合理
        5.4.3 厕所改造方式欠妥
    5.5 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
        5.5.1 打井过多导致水位下降
        5.5.2 取水设备的未定期消毒和部分居民取水困难
    5.6 小桑坡村绿化和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5.6.1 植被破坏导致绿化面积减少
        5.6.2 未预景观建设空间和村民绿化意识淡薄
        5.6.3 村委会轻建设也轻管理
6 小桑坡村人居环境现状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6.1 政府主体归因
        6.1.1 整体规划的缺失和资金投入不足
        6.1.2 管理和监督的缺失
        6.1.3 村干部领导素质较低和村规民约的缺失
    6.2 村民主体归因
        6.2.1 环保卫生意识淡薄和受教育程度低
        6.2.2 未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和村庄物质基础薄弱
        6.2.3 劳动力时间上的流失
    6.3 社会组织主体归因
        6.3.1 融资渠道狭窄
        6.3.2 社会主体的参与度不高
7 小桑坡村人居环境改造措施
    7.1 生活污水治理措施
        7.1.1 修建污水处理站和采用人工快渗污水处理技术
        7.1.2 污水设备建设的筹资机制
        7.1.3 依据地势铺设管道和建设泵站
        7.1.4 引入市场主体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7.1.5 分步建设有序推进和建立管理机制
    7.2 生活垃圾治理措施
        7.2.1 集中处理作物秸秆和大件固废
        7.2.2 实施垃圾分类和利用短视频宣传垃圾分类
        7.2.3 开展大扫除活动和环保知识进学堂
        7.2.4 增加投资和保洁员清运车的数量
    7.3 公共文化服务的改造措施
        7.3.1 以人为本增加文化广场的硬件设施
        7.3.2 重塑民俗活动和引导村民创造文化活动
        7.3.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抑制赌博风气
        7.3.4 增强监督管理和自下而上增加公共文化供给
    7.4 居民厕所的改造措施
        7.4.1 加快推进厕改和避免一刀切的工作方式
        7.4.2 提升村民卫生意识和对旱厕进行冲水改造
        7.4.3 村委会统一改造和给贫困户先行垫付资金
        7.4.4 允许村民用劳动力和原材料抵偿部分厕改费用
    7.5 饮用水安全改造措施
        7.5.1 禁止建造新井和修建自来水工程
        7.5.2 定期检测和维护水质
        7.5.3 节约用水和涵养水源
    7.6 绿化和景观建设规划与建设
        7.6.1 绿化和景观建设规划
        7.6.2 对农户家门口的景观建设规划
        7.6.3 对街道的景观建设规划
        7.6.4 对文化广场的景观建设规划
        7.6.5 对村庄周围荒地的绿化和景观建设规划
        7.6.6 建立管理机制和提升村民环保意识
        7.6.7 邀请社会团体参与村庄建设
8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小桑坡村人居环境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典型煤化工厂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时空分布及其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1.2.2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源解析方法
        1.2.3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风险的评价
        1.2.4 煤及煤加工利用过程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1.3 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与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环境概况
        2.1.3 现代煤化工厂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采样点的设置
        2.2.2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2.2.3 主要的实验仪器、试剂及分析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煤化工厂区土壤重金属的积累特征和空间分布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积累特征
        3.3.2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煤化工厂区土壤重金属时空模拟预测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淋滤实验及土壤残留率
        4.2.3 土壤环境容量模型
        4.2.4 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纵向迁移特征
        4.3.2 土壤重金属时间-浓度变化趋势
        4.3.3 变化趋势空间模拟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煤化工厂区土壤重金属源解析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土壤重金属源解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评价
        5.3.2 土壤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5.3.3 聚类分析
        5.3.4 主成分分析
        5.3.5 主成分得分空间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煤化工厂区土壤中Cd、As和Cr(Ⅵ)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6.2.3 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致癌风险
        6.3.2 非致癌风险
        6.3.3 重金属的安全阈值
        6.3.4 风险预警
    6.4 本章小结
7 煤化工厂区土壤中Pb和Hg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7.2.3 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非致癌风险
        7.3.2 风险预警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8)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力学特性及其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垃圾的降解
        1.2.1 渗滤液在不同降解阶段的pH值
        1.2.2 垃圾填埋场内不同降解阶段的温度
    1.3 垃圾体的物理特性
        1.3.1 垃圾体的组成
        1.3.2 含水率
        1.3.3 有机质的含量
        1.3.4 水力梯度影响
    1.4 垃圾体的土工特性
        1.4.1 干密度
        1.4.2 剪切强度特性
        1.4.3 降解情况下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1.4.4 位移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1.5 垃圾体的动力特性
        1.5.1 泊松比
        1.5.2 降解和阻尼参数
        1.5.3 动力参数的实验室研究
    1.6 垃圾体的边坡稳定分析
    1.7 研究思路及所做的主要工作
        1.7.1 研究内容
        1.7.2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填埋场垃圾体土工性质的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原位垃圾试样的采集
    2.3 垃圾试样的组成
    2.4 试验设备的研制
    2.5 各降解阶段垃圾试样的形成
        2.5.1 渗滤液的pH值与回灌
        2.5.2 气体收集与测量
        2.5.3 挥发性固体含量的测定
        2.5.4 含水率的测定
    2.6 土工试验
        2.6.1 颗粒级度分布
        2.6.2 土工试验的试样制备
        2.6.3 固结排水三轴试验
        2.6.4 剪切强度测定的现场试验
        2.6.5 共振柱试验
    2.7 覆盖土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填埋场垃圾体土工试验结果分析
    3.1 引言
    3.2 垃圾降解结果分析
        3.2.1 不同降解阶段下垃圾体成分的改变
        3.2.2 含水率的试验结果分析
        3.2.3 挥发性固体的试验结果分析
    3.3 土工试验结果分析
        3.3.1 垃圾体的颗粒级度分析
        3.3.2 干密度
        3.3.3 剪切强度特性
        3.3.4 垃圾体的动力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填埋场边坡稳定的极限平衡分析法
    4.1 填埋场垃圾体的填埋方式
    4.2 垃圾填埋场的边坡破坏形式
    4.3 现行的填埋场垃圾土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4.3.1 瑞典圆弧法
        4.3.2 毕肖普法
    4.4 生物降解作用对垃圾土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4.1 引言
        4.4.2 渗滤液回灌作用下的填埋场边坡稳定
        4.4.3 渗滤液回灌作用下垃圾土边坡稳定模型的建立
    4.5 填埋场边坡位置衬垫系统的稳定性
        4.5.1 衬垫系统的组成及相关设计标准
        4.5.2 垃圾体边坡衬垫系统的稳定分析与计算
    4.6 算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5.1 垃圾填埋场边坡稳定理论分析
        5.1.1 非饱和状态下垃圾体内的流动定律
        5.1.2 非饱和状态下垃圾体的强度理论
        5.1.3 垃圾土体内渗流的基本方程
        5.1.4 垃圾土体边坡稳定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5.2 浸润线的计算
        5.2.1 理论分析
        5.2.2 判别式的讨论
    5.3 动力响应的计算
        5.3.1 动力微分方程的建立
        5.3.2 动力微分方程的求解
        5.3.3 排水有效应力动力分析
    5.4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5.4.1 建立计算模型
        5.4.2 模型生成和边界条件
        5.4.3 材料参数的选取
        5.4.4 计算原理
    5.5 实例应用
        5.5.1 工程条件及力学模型的建立
        5.5.2 边坡稳定性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5.5.3 边坡动力响应分析
        5.5.4 结论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6.1 稳定系数的敏感性分析
        6.1.1 粘聚力对稳定性的影响
        6.1.2 内摩擦角对稳定性的影响
        6.1.3 边坡角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6.1.4 填埋高度对垃圾体稳定性的影响
        6.1.5 垃圾沉降对稳定性的影响
    6.2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与的科研活动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活动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9)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思路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关于农村生活垃圾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生活垃圾的概念
        2.1.2 农村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
        2.1.3 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成分和影响因素分析
    2.2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现状分析
    3.1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现状
    3.2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模式的典型案例——河南省博爱县
    3.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的影响因素评价
        3.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定义
        3.3.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3.3.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模型
        3.3.4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3.3.5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3.3.6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第四章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的实证研究
    4.1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的实证调研方案设计
        4.1.1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问卷调查的样本选取
        4.1.2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问卷调查样本结构分析
    4.2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的量化评价
    4.3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存在的问题分析
        4.3.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3.3 小结
第五章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策略研究
    5.1 发达国家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经验借鉴
        5.1.1 法律法规方面
        5.1.2 垃圾分类方面
        5.1.3 垃圾收集与处理资金方面
        5.1.4 垃圾收集与处理技术方面
        5.1.5 发达国家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2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策略研究
        5.2.1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制定相关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
        5.2.2 做好源头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实现垃圾资源化处理
        5.2.3 拓宽垃圾处理资金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5.2.4 加大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技术水平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1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指标体系专家评判结果
附录2 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3 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10)某县级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选择及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活垃圾处理进展
        1.1.1 卫生填埋
        1.1.2 堆肥
        1.1.3 焚烧
    1.2 垃圾焚烧厂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1.2.1 工程分析
        1.2.2 产业政策
        1.2.3 污染防治措施
        1.2.4 污染环境影响评价
        1.2.5 选址的可行性
        1.2.6 总量控制
        1.2.7 清洁生产水平
        1.2.8 公众参与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垃圾处理工艺选择
    2.1 某县级市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垃圾产生量与成份
        2.2.1 规划服务区内垃圾量现状及预测
        2.2.2 规划服务区垃圾特性现状与预测
    2.3 垃圾处理方案选择
    2.4 焚烧炉型比选
    2.5 焚烧工艺
        2.5.1 垃圾焚烧系统
        2.5.2 蒸汽发电系统
        2.5.3 烟气处理系统
        2.5.4 水处理系统
        2.5.5 灰渣处置系统
第三章 焚烧厂工程分析
    3.1 营运期产污环节分析
        3.1.1 大气污染源
        3.1.2 噪声污染源
        3.1.3 水污染源
        3.1.4 应急垃圾与灰渣污染源
        3.1.5 非正常生产工况下排污与控制
    3.2 污染物源强分析
        3.2.1 营运期大气污染源
        3.2.2 恶臭污染源源强
        3.2.3 营运期固体废物源强
        3.2.4 水污染源源强分析
        3.2.5 噪声源强分析
    3.3 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3.3.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3.3.2 水污染防治措施
        3.3.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3.3.4 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3.3.5 恶臭污染控制措施
第四章 焚烧厂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1 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评价
        4.1.1 营运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4.2 二恶英排放的影响评价
        4.2.1 建设项目二恶英排放特征
        4.2.2 二恶英排放环境影响评价
    4.3 水环境质量影响分析
        4.3.1 河流水温预测与影响分析
        4.3.2 预测模式
        4.3.3 预测结果
        4.3.4 评价结论
    4.4 声环境影响评价
        4.4.1 运营期噪声影响评价
    4.5 废渣的环境影响分析
    4.6 恶臭对环境影响述评
        4.6.1 建设项目恶臭的环境影响分析
    4.7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4.7.1 项目对生态环境中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
        4.7.2 对动植物的影响分析
        4.7.3 对生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预测评价
        4.7.4 对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预测评价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目录
附件
致谢

四、煤灰渣对垃圾堆肥温度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厨余垃圾生物降解菌的筛选及微生物-酶组合降解新方法的研究[D]. 倪晶霞.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
  • [2]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对流受热面积灰及防治机理研究[D]. 唐智. 东南大学, 2020
  • [3]铁对生活垃圾堆肥影响的研究进展[J]. 孙玫,肖可可,关文义,薛映,陈海滨,程谦勋,梁莎,胡敬平,侯慧杰,刘冰川,杨家宽. 环境卫生工程, 2021(01)
  • [4]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T工业园区为例[D]. 谢芬. 湖北大学, 2020
  • [5]燃煤协同处理农村垃圾试验研究[D]. 杨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洛阳市小桑坡村人居环境改造研究[D]. 张伊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7]典型煤化工厂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时空分布及其风险评价[D]. 张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5)
  • [8]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力学特性及其边坡稳定性研究[D]. 邱纲. 东北大学, 2017(06)
  • [9]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D]. 张乐伟. 天津商业大学, 2016(02)
  • [10]某县级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选择及环境影响研究[D]. 董彦禄. 青岛理工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煤灰渣对垃圾堆肥温度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