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矮化种质资源人工创制初报

梨矮化种质资源人工创制初报

一、人工创制梨矮化种质资源的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王大江,肖艳宏,高源,孙思邈,李连文,张飞,王昆[1](2021)在《我国苹果属植物野生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野生种质是苹果属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苹果属植物的遗传演化和驯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对苹果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概述了我国近20年苹果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现状,针对苹果属植物野生资源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收集、研究和利用的建议。

杨丽,王玉柱,李锋,孙浩元,张艳波,张俊环,姜凤超,张美玲[2](2021)在《远缘杂交培育李杏砧木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为培育抗寒性强、适用性广泛、矮化的李杏砧木,以173、‘巴黄李’‘小黄李’和‘北国红’为母本,山杏、辽杏和‘串枝红’为父本,配置12个杂交组合,在母本大蕾期进行人工授粉。分别统计授粉后10、20、40 d和采果期4个节点的坐果率,以4个节点的加权坐果率为指标进行排序,评价不同杂交组合效果和各亲本材料杂交效果。结果表明:各杂交组合坐果率随果实发育时期延长呈现下降趋势,且越接近果实成熟,坐果率越低;‘小黄李’×辽杏杂交组合效果评价最好;亲本材料效果评价中,以‘小黄李’为母本的杂交组合效果明显好于以其他3份材料为母本的杂交组合,以山杏为父本的杂交组合效果好于以其他2份材料为父本的杂交组合,但与以辽杏为父本的杂交组合效果差异不大。

王凯琪[3](2021)在《基于两种不同外植体的岷江百合多倍体诱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岷江百合花冠大、花型优美,在百合育种研究中常以其作为亲本进行杂交,从而培育新品种。但在自然条件下,岷江百合属于阴生植物,往往茎秆过高、易倒伏,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扩大岷江百合种质资源库。本研究以岷江百合的不同材料为外植体进行多倍体诱导研究,分别以岷江百合组培苗鳞片和种子为材料,以秋水仙碱为诱导剂,设置不同浓度梯度,以时间为考察因素,经过分化培养来诱导岷江百合多倍体。然后通过形态学、流式细胞分析、根尖染色体压片、气孔密度及大小鉴定、叶绿素含量鉴定和外形指数分析等几方面对变异植株进行鉴定分析,最终准确得到岷江百合四倍体植株。以鳞片为材料的诱变结果:岷江百合鳞片在分化培养基中培养40天,有35%的叶片表现出肥厚、增宽、叶色加深等现象。经过逐个转世代继代培养和流式细胞分析,叶片发生变化的材料分别在80位置、80和160位置、160位置出现峰值,对照组即二倍体仅在80位置有吸收峰出现。这则说明80位置为二倍体植株,80和160位置为嵌合体植株,160位置处为四倍体植株。对80和160位置、160位置分别再进行继代培养,于30天时进行染色体压片观察,每个根尖染色体压片多观察几个细胞分列相,结果发现,嵌合体植株染色体数目既有2n=2x=24,也存在2n=4x=48,四倍体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4x=48。对对照组进行根尖压片,其染色体数目为2n=2x=24。对鳞片诱导得到的二、四倍体植株进行气孔密度和大小鉴定发现,在10×10视野下,四倍体气孔平均数目比二倍体少33个,在10×40视野下,四倍体植株平均长度比二倍体大19.67μm,但气孔宽度并无明显差别。最佳诱导方式:鳞片的最佳处理浓度为0.025%,最佳处理时间为2h,鳞片四倍体诱导率为16.67%。以种子为材料的诱变结果:以岷江百合种子为材料,在培养基内经过萌动处理待种子破壳后,以不同浓度秋水仙碱溶液为诱变剂,以不同时间为考察因素。经过分化培养60天,其中有大约40%的叶片表现出肥厚、增宽、叶色加深等现象。经过逐个转世代继代培养和流式细胞分析,叶片发生变化的材料分别在80位置、80和160位置、160位置出现峰值,对照组即二倍体仅在80位置有吸收峰出现。这则说明80位置为二倍体植株,80和160位置为嵌合体植株,160位置处为四倍体植株。对80和160位置、160位置分别再进行继代培养,与30天时进行染色体压片观察,每个根尖染色体压片多观察几个细胞分列相,结果发现,嵌合体植株染色体数目既有2n=2x=24,也存在2n=4x=48,四倍体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4x=48。对对照组进行根尖压片,其染色体数目为2n=2x=24。对种子诱导得到的二、四倍体植株进行气孔密度和大小鉴定发现,在10×10视野下,四倍体气孔平均数目比二倍体少20个,在10×40视野下,四倍体植株平均长度比二倍体大19.01μm,气孔宽度方面也并没有明显差别。最佳诱导方式:种子最佳处理浓度为0.1%,最佳处理时间为36h,种子四倍体诱导率为12.00%。对岷江百合进行叶绿素含量鉴定,随机挑选岷江百合的二倍体和四倍体植株,选择生长状态一致的叶片,结果发现,四倍体植株叶绿素含量a含量比二倍体植株高1.53mg/g,叶绿素b含量比二倍体植株高0.64mg/g,叶绿素总含量比二倍体植株高2.17mg/g。对岷江百合进行外形指数鉴定,随机挑选岷江百合的二倍体和四倍体植株,结果发现,四倍体植株鳞茎平均周径比二倍体植株大9.25mm;二倍体植株鳞片平均厚度为2.79mm,四倍体植株比其厚1.23mm;二倍体植株叶片平均宽度为9.01mm,四倍体植株叶片平均宽度比二倍体植株宽4.53mm;二倍体植株叶柄平均直径为1.35mm,而四倍体植株叶柄平均直径为1.76mm,比二倍体植株叶柄大0.41mm。本研究以岷江百合的不同材料为外植体进行多倍体诱导研究,用秋水仙碱对其进行诱导处理,通过几种不同方式对得到的植株进行鉴定分析,对比得出岷江百合二倍体和四倍体的差异性,并最终成功得到岷江百合四倍体植株。

邸垫平,路银贵,张爱红,杨菲,田兰芝,苗洪芹[4](2021)在《玉米抗粗缩病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玉米粗缩病是我国玉米种植区主要的病毒病害,发掘优异的抗性种质资源和选育优良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粗缩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在粗缩病重病区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方法,对201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连续2年的抗性鉴定和评价,同时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对其中25份种质开展了进一步的鉴定。结果表明,仅沈137高抗粗缩病;P138、丹3130、辽68、齐318、黄野四、CA339、H191、齐319、X178、SH15、金黄59、R18等12份自交系表现抗病,835、中自01、9046、多黄29、CA335、金黄96B、海9-21、金黄55、沈136等9份自交系表现中抗;方差分析表明,品种抗性不同年份间的鉴定结果差异极显着(F=69.999,P<0.01)。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P138、R18表现中抗,黄野四和金黄55病情指数为46.15、82.14,表现高感粗缩病,进一步验证齐319、丹3130、X178具有稳定抗病性。筛选出的抗病种质除金黄96B外,其余均选自美国的杂交种P78599,抗粗缩病玉米自交系的筛选为抗病品种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田佳星,张国裕,邱艳红,张帆,贾长才,李海真[5](2021)在《西葫芦病毒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葫芦是重要的瓜类蔬菜和经济作物,但病毒病的流行严重影响了西葫芦的生产。本文综述了西葫芦常见病毒病及其主要传播途径、发病症状、防治方法以及抗病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西葫芦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祝开[6](2020)在《宿根矮化病菌侵染甘蔗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蔗(Saccharum spp.L.)是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是世界第一大糖料作物。由革兰氏阳性细菌Leifsonia xyli subsp.xyli(Lxx)引起的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在甘蔗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甘蔗生长进而造成产量和经济损失。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RSD的发生与检测、病原菌Lxx的分离培养及RSD胁迫下甘蔗的超微结构观察,且目前有关甘蔗与RSD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多是对Lxx侵染下甘蔗差异表达基因的克隆与不同胁迫处理下的定量表达研究。由于Lxx难于实现体外分离培养和对其进行遗传操作,故而也限制了Lxx与甘蔗互作机理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甘蔗接种诱导,观察和测定了Lxx侵染对甘蔗生长和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以高感RSD甘蔗品种Badila为材料,利用RNA-Seq与DIA技术分析了在响应RSD病原菌胁迫过程中,甘蔗叶片与茎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利用i TRAQ技术,分析了甘蔗感染RSD后的磷酸化蛋白质表达变化;利用转基因技术对病原菌Lxx18460基因(anti-sigma K factor,Rsk A)的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以果蔗拔地拉(Badila)和桂糖11号(GT11)健康种茎为实验材料,通过接种Lxx纯培养菌液作为RSD染病处理。利用病原菌Lxx的特异性基因Lxx18460,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甘蔗感染RSD后50 d、180 d、210 d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接种Lxx后,随着甘蔗的生长,Lxx18460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逐渐升高。在此期间,Lxx侵染下的甘蔗较对照植株的株高、茎径、单茎重、水势以及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含量均下降,而膜透性和游离氨基酸、钙调素含量增加;同时,抗性基因PAL、ZFP和NBS-LRR在转录水平的相对表达量也在Lxx侵染后上调表达。2.用Lxx菌液接种Badila和GT11健康种茎,通过对两个甘蔗品种四个时期的细胞壁组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Lxx侵染下,Badila染病植株叶片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含量分别较对照植株下降14.88%、13.74%和11.17%,胼胝质和木质素含量分别较对照植株上升13.13%和15.29%;在GT11中,染病叶片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含量分别较对照植株下降7.43%、5.43%和16.7%,胼胝质和木质素含量分别较对照植株上升17.45%和15.07%。受Lxx侵染后,Badila在其工艺成熟期时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总量、全氮积累总量、全磷积累总量、全钾积累总量较对照植株分别显着下降53.5%、12.8%、11.7%、7.4%,而GT11分别下降21.8%、33.8%、6.5%、5.7%,两个品种间具有显着性差异。3.以高感RSD甘蔗品种Badila为材料,对接种Lxx后90 d的叶片与蔗茎基部样品用Illumina RNA-Seq进行测序。结果表明,RSD染病叶片较对照叶片相比共有11,80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7,721个上调表达基因,4,081个下调表达基因;染病蔗茎与对照蔗茎相比共有9,32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426个上调表达,5,059个下调表达。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甘蔗叶片和茎中所起的生物学功能和参与的代谢途径不同,综合来看,主要在光合作用、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的信号通路、植物激素与次生代谢及细胞壁相关途径响应RSD胁迫。4.在转录组学的基础上,利用DIA技术对同样处理的甘蔗品种Badila的实验材料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12个甘蔗样品中共鉴定到的蛋白数量为9,702个,RSD染病叶片与对照叶片的差异表达蛋白有98个,其中上调表达蛋白40个,下调表达蛋白58个;蔗茎中筛选到的差异表达蛋白有407个,其中上、下调表达蛋白分别为179个和228个,说明甘蔗茎较叶片在蛋白水平更为积极和敏感地响应Lxx的侵染。综合叶片与蔗茎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分析结果,这些蛋白显着富集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素和谷胱甘肽生物合成、植物与病原菌互作途径等,这些代谢通路直接或间接参与甘蔗对RSD的响应。甘蔗叶片蛋白质组与转录组的差异表达的关联性为0.1545,而蔗茎中的差异表达关联性为0.3076。甘蔗叶片和茎中分别有11个和38个差异表达蛋白与转录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相关联,其中有7个和27个差异表达蛋白分别与各自的差异基因表达趋势相同,且大部分的关联差异蛋白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和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等相关。5.利用i TRAQ技术对甘蔗感染RSD后的Badila蔗茎基部进行了磷酸化蛋白组研究。结果表明:6个甘蔗样品中共鉴定到3,924个磷酸化肽段,有3,326个磷酸化位点定位在1,879个磷酸化蛋白上。甘蔗茎在Lxx侵染90 d后与对照植株有114个差异磷酸化肽段,其中有63个表达上调,51个表达下调。对差异磷酸化蛋白的Pathway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富集到差异磷酸化蛋白数目较多的通路是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物合成和植物病原菌互作,其中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和精氨酸生物合成为显着富集通路。6.利用转基因烟草对甘蔗宿根矮化病菌膜蛋白基因Lxx18460(anti-sigma K factor)进行了研究,转化Lxx18460后的烟草植株较野生型相比,植株生长高度降低,叶面积变小,生物量下降。净光合速率降低、内源激素合成受到抑制。Lxx18460基因主要在烟草茎中高度表达,在植株生长过程中,该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稳定增加,其表达减缓了烟草植株的生长。Lxx18460基因表达量越高,对烟草的影响越明显。构建了受Ubi启动子控制的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p UBTC-Lxx18460,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进行甘蔗的遗传转化,将目的载体导入甘蔗品种ROC22中。经过组织培养和后期筛选,经PCR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确证获得了转Lxx18460基因甘蔗,蛋白质检测结果也说明该基因已经在转化植株中正确表达为相应的蛋白。总之,本研究通过分析Lxx侵染甘蔗导致的生理及病理变化,探讨了甘蔗对RSD响应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并且对Lxx18460基因功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些工作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甘蔗对RSD的应答机制,为研究RSD与甘蔗互作提供参考。

黄立飞,陈景益,邹宏达,张雄坚,王章英,罗忠霞,杨义伶,姚祝芳,唐朝臣,江炳志,房伯平[7](2020)在《广东甘薯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广东是我国甘薯的优势区域,以种植生产、销售、消费优质食用鲜薯为主,是全国最大的鲜食型甘薯消费市场和集散地。近年广东甘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5万hm2左右,居我国第4位。2006年以来广东甘薯品种改良取得较好进展,截至2019年底,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保存甘薯资源1 981份;选育了33个甘薯品种通过国家品种鉴定或广东省品种审定,其中广薯87和普薯32为代表性品种,广泛种植于南方乃至全国薯区,为甘薯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在杂交不亲和性、航天诱变、病虫害抗性和分子生物学等育种技术方面均取得了很大发展。对2006年以来广东省在甘薯资源收集利用、育种技术、育种成效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潘大建,李晨,范芝兰,孙炳蕊,陈文丰,江立群,张静,吕树伟,刘清,毛兴学[8](2020)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种质资源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文中指出稻种资源是水稻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院60年来,持续开展了稻种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利用等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收集保存国内外栽培稻资源18 800多份、野生稻资源5 158份;研究建立了水稻种质中期库和野生稻圃,确保稻种资源长久安全保存和利用;系统开展了稻种资源农艺性状、抗病虫、抗逆性、品质等性状的鉴定评价,以及资源遗传多样性、分类、核心种质构建、基因挖掘等基础研究;开展种质创新和利用研究,育成大批优良品种应用于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利用优异稻种资源选育水稻优良品种1 000个以上,其中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推广面积达66.67 万hm2以上的品种有31个;"十五"以来向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提供栽培稻、野生稻资源累计近6 000份次,充分展现了种质资源公益性作用。但在国外资源引进、优异基因挖掘与利用等方面仍显不足。拟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通过多学科、多组学相结合,统筹开展稻种资源各项研究工作,促使资源研究再上新的台阶。

刘燕[9](2020)在《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胚发生的内源激素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是兼性无融合生殖植物。为探究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率与多胚苗率、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商用品种‘午夜2号’和采集于甘肃清水、陇西、肃南、甘南、定西、秦州、兰州、陇南8地的野生草地早熟禾为试验材料,利用苏木精-伊红双重染色石蜡切片法观察、分析并鉴定其胚胎发育过程,阐述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特征并统计无融合生殖率;结合纸上萌发法对不同种质资源的多胚苗进行统计,探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高频和低频无融合生殖种质的玉米素(ZT)、吲哚-3-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3)的含量,分析内源激素含量与无融合生殖发生的关系,以期为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材料筛选、种植及遗传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苏木精-伊红双重染色石蜡切片技术对草地早熟禾不同发育时期的胚囊发育特征进行鉴定发现,在供试草地早熟禾胚囊和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囊由特化的珠心细胞发育为无孢子生殖胚囊,双胚囊的现象在胚珠中较为常见。双胚囊中可能都是有性生殖胚囊,也可能是有性生殖胚囊和无孢子生殖胚囊共存的现象。此外,一个胚珠中也会出现三胚囊的情况。无融合生殖率最高的材料来自陇南,可达到71.04%;最低的来自甘南,仅为11.20%;其他种质的无融合生殖率差距比较小,范围在32.00%58.00%;来自清水、兰州、肃南、陇西、秦州、定西的无融合生殖率分别为42.02%、47.80%、51.00%、57.50%、58.60%、68.58%。2、运用纸上萌发法对不同种质资源的草地早熟禾的发芽率和多胚苗率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发芽率与多胚苗率的高低因采集地而异,商用品种‘午夜2号’发芽率可高达85.00%。野生材料种质中发芽率最低的来自定西,仅为14.60%;最高的来自陇南,为79.80%;来自甘南、肃南、秦州、清水、兰州、陇西的发芽率分别为66.00%、54.40%、76.80%、51.00%、65.60%、67.80%。参试草地早熟禾材料多胚苗率的范围在015.29%,多胚苗率最高的来自陇南,可达到15.8%;而来自甘南无多胚苗,全是单胚生长。相关性分析表明,多胚苗率与无融合生殖率存在显着相关性(R2=0.96);3、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草地早熟禾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发现,ZT和ZR在小穗发育初期均呈下降趋势,在抽穗后2 d最低;之后ZT逐渐上升,而ZR在开花期达到峰值后又开始下降。GA3和IAA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但GA3在抽穗后2 d达到峰值,IAA则是在开花期含量最高。在小穗发育初期,低频材料的ABA激素水平无显着变化,而无融合生殖率较高材料的ABA含量均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高低频两种质材料开花期至乳熟期均出现猛增,之后又急剧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融合生殖率与ZT、ZR、ABA、(ZT+ZR)/IAA和(ZT+ZR)/ABA呈显着正相关,与GA3、IAA/ABA和GA3/ABA呈显着负相关,与IAA无显着相关性。因此,高的ZT、ZR和低的ABA含量、高的(ZT+ZR)/IAA和(ZT+ZR)/ABA更可能促进胚珠向无融合生殖途径发育,高的GA3含量可能促进胚珠向有性生殖途径发育。

胡福初[10](2019)在《荔枝矮化性状的鉴定评价与遗传研究》文中提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我国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特色果树,传统管理模式下,荔枝树体高大,可生长至十几米至几十米高,给生产管理造成不便。近年来,矮化栽培已成为我国果园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栽培模式,而矮化品种或砧木的开发利用是实现矮化栽培的重要途径。目前荔枝果园通常采取回缩修剪方式以控制株高实现矮化栽培,矮化种质资源缺乏有效培育和利用,矮化相关性状的发生机制与遗传规律尚不清楚。本研究系统开展了荔枝矮化性状鉴定评价、相关基因的筛选、遗传分离规律及QTL定位等工作,为荔枝矮化资源的发掘与创新利用提供理论参考。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荔枝种质资源的枝梢长度、枝梢粗度、复叶长度、叶柄粗度、节间长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枝皮率等矮化相关表型进行测定分析,发现除了枝皮率之外的7个矮化相关性状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根据相关性状的公因子分析结果,提出了荔枝矮化指数(D值)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建立了基于矮化指数判定荔枝矮化级别的标准,并对120份荔枝资源矮化特性进行了评价分级,分级结果与实践经验的判断基本相符;同时,通过枝皮率的比较分析,明确了枝皮率与枝梢直径呈现显着性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69,而且在枝梢直径相近的情况下,不同品种之间枝皮率没有显着性差异,因而认为枝皮率不适宜作为荔枝矮化性状评价的关键指标。(2)分别以极乔化品种‘妃子笑’和矮化品种‘紫娘喜’的叶片和顶芽为材料,通过RNA-Seq测序比较矮化与乔化品种之间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共组装得到了55,810条unigenes,大约81.69%(45,740)的基因序列能够比对至少1个公共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共计检测到了差异表达基因9190条,其中两品种顶芽之间有3,248个差异表达基因,叶片之间有1750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其它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遗传信息过程”、“氧化磷酸化”等相关生物学过程;重点分析了42个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和69个能量代谢途径中涉及的差异基因,在对部分差异基因以及赤霉素生物合成与代谢相关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之后,将3个Lc GA2oxs转入烟草进行过表达分析,发现Lc GA2oxs在烟草中的超表达导致了转基因植株的明显矮化,说明Lc GA2oxs具有一定的“致矮”功能,并可能参与到荔枝的矮化形成过程。(3)以矮化品种‘紫娘喜’为母本,极乔化品种‘妃子笑’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SRAP分子标记对实生后代进行真假杂种鉴定,调查分析杂交后代矮化相关性状的分离规律及特点。结果表明,通过杂交一共得到了266株实生后代,经SRAP分子标记筛选出194份真杂种,真杂种率为72.9%,最终成活178株用于构建群体;对群体进行田间调查,明确了株高、新梢长度、复叶柄长度等8个矮化相关性状以及矮化指数的分离特点,各表型的变异系数为11.50%~23.23%,中亲优势为-7.37%~18.68%,存在较明显的趋中遗传。总体来看,本研究构建的杂交群体大小适中,目标性状分离显着,符合作图群体构建的相关要求。(4)以‘紫娘喜’ב妃子笑’的F1群体为作图群体,基于GBS技术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构建荔枝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并进行矮化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结果显示,鉴定得到了8,654,911个SNP标记,分为八种分离模式,其中可用于F1个体基因分型的分离类型包括hk×hk、lm×ll、ef×eg、ab×cd和nn×np等5种标记数量5,100,050个;经筛选过滤,3027个SNP标记上图并分布在15个连锁群上,总的遗传距离为1711.97 c M,平均遗传距离为0.57 c M,图谱质量总体较高;对8个矮化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检测到了37个QTL位点,可以解释8.0%至14.7%(平均值=9.7%)的表型变异,在其中的32个QTL区域内发现126个候选基因,根据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及差异表达情况进行分析,获得了82个候选基因的注释信息以及50个双亲间有显着性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在调控荔枝矮化方面的作用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人工创制梨矮化种质资源的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创制梨矮化种质资源的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苹果属植物野生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苹果属植物野生资源的调查与收集
2 苹果属植物野生资源的保存
    2.1 保存方式与保存种
    2.2 保存数量与种下类型
    2.3 保存资源的生态类型
3 苹果属植物野生资源的利用研究
    3.1 鉴定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
    3.2 亲缘关系及遗传演化研究
    3.3 苹果野生资源种质育种和创新利用
4 苹果属植物野生资源的保护利用建议
    4.1 加深摸清野生种质资源的现代家底
    4.2 提高资源原始分布区的原位保存
    4.3 加快资源圃地异位保存方法多样化和安全性
    4.4 加强优异资源的精准评价和系统性研究
    4.5 加强野生及野生近缘种资源在育种中的有效应用和种质创新

(2)远缘杂交培育李杏砧木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本选择与杂交组合配置
    1.2 花粉采集与人工杂交
    1.3 各杂交组合不同果实发育时期的坐果率变化
    1.4 不同杂交组合效果评价
    1.5 不同亲本杂交效果评价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实发育时间与坐果率变化
    2.2 不同杂交组合效果评价
    2.3 不同亲本杂交效果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3.1 亲本选择与杂交组合配置
    3.2 果实发育期与坐果率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下一步设想

(3)基于两种不同外植体的岷江百合多倍体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百合多倍体育种现状分析
    1.1 诱变剂种类及诱导方法
        1.1.1 诱变剂种类
        1.1.2 诱导方法
    1.2 百合多倍体特征
        1.2.1 形态学特征
        1.2.2 细胞学特征
        1.2.3 生理学特征
    1.3 百合多倍体研究应用
        1.3.1 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
        1.3.2 抗逆性增强
    1.4 百合多倍体研究进展
    1.5 百合多倍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1.5.1 嵌合体现象和诱导效率问题
        1.5.2 诱导剂成本高
        1.5.3 继代培养问题
第二章 岷江百合多倍体诱导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秋水仙碱溶液配制
        2.1.3 试验材料处理
        2.1.4 多倍体鉴定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秋水仙碱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材料的影响
        3.1.1 对岷江百合鳞片的影响
        3.1.2 对岷江百合种子的影响
    3.2 不同外植体的岷江百合多倍体诱导
        3.2.1 以鳞片为外植体的岷江百合多倍体诱导
        3.2.2 以种子为外植体的岷江百合多倍体诱导
    3.3 岷江百合多倍体鉴定
        3.3.1 形态学鉴定
        3.3.2 细胞学鉴定
        3.3.3 叶绿素含量鉴定
        3.3.4 外形指数鉴定
第四章 讨论
    4.1 诱导剂及处理浓度和时间的选择
    4.2 诱导材料和诱导方式的选择
    4.3 鉴定方式的选择
    4.4 继代培养问题
    4.5 嵌合体现象
    4.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7 后期展望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5)西葫芦病毒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侵染西葫芦的病毒病
    1.1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
    1.2 黄瓜花叶病毒
    1.3 西瓜花叶病毒
    1.4 番木瓜环斑病毒
    1.5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1.6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
    1.7 中国南瓜曲叶病毒
2 主要传播途径
3 发病症状
4 防治方法
    4.1 种子消毒
    4.2 加强田间管理
    4.3 控制介体昆虫
    4.4 化学防治
    4.5 交叉保护
    4.6 选育抗病品种
5 抗病育种
    5.1 抗病种质资源
    5.2 抗病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开发
    5.3 基因工程育种
6 展望

(6)宿根矮化病菌侵染甘蔗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甘蔗宿根矮化病
        1.1.1 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发生、症状及危害
        1.1.2 甘蔗宿根矮化病的病原菌
        1.1.3 甘蔗宿根矮化病的传播及致病机理
        1.1.4 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检测
        1.1.5 甘蔗宿根矮化病的防治
        1.1.6 甘蔗宿根矮化病病原菌的基因组学研究
    1.2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
        1.2.1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形态及细胞学变化
        1.2.2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生化及分子机制
    1.3 植物应答病原菌侵染的转录组、蛋白组及蛋白质修饰组学研究
        1.3.1 转录组学
        1.3.2 蛋白质组学
        1.3.3 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关联研究
        1.3.4 蛋白修饰组学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宿根矮化病菌侵染对甘蔗生长代谢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制备Lxx接种菌液
        2.1.2 种植材料与接种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3.1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和 Western Blot检测甘蔗宿根矮化病
        2.1.3.2 甘蔗农艺性状测定
        2.1.3.3 水势、膜透性、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2.1.3.4 可溶性糖、水分含量测定
        2.1.3.5 半胱氨酸、甲硫氨酸、钙调素含量测定
        2.1.3.6 防御相关基因表达量测定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甘蔗茎中RNA提取及荧光定量引物的筛选
        2.2.2 Lxx接种后不同时期甘蔗体内的Lxx18460 基因表达
        2.2.3 甘蔗茎中蛋白质质量
        2.2.4 不同时期RSD染病甘蔗体内Lxx18460 蛋白表达
        2.2.5 Lxx侵染对甘蔗农艺性状的影响
        2.2.6 Lxx接种对甘蔗叶片水势、膜透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
        2.2.7 Lxx接种对甘蔗可溶性糖和水分含量的影响
        2.2.8 Lxx接种对甘蔗叶片半胱氨酸、甲硫氨酸、钙调素含量的影响
        2.2.9 Lxx接种对甘蔗叶片PAL、ZFP和 NBS-LRR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宿根矮化病菌侵染对甘蔗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种植及处理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3.1 甘蔗RSD确诊及取样
        3.1.3.2 细胞壁组分的测定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提取结果
        3.2.2 PCR检测结果
        3.2.3 Lxx接种对甘蔗叶片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3.2.4 Lxx接种对甘蔗叶片半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3.2.5 Lxx接种对甘蔗叶片果胶含量的影响
        3.2.6 Lxx接种对甘蔗叶片胼胝质含量的影响
        3.2.7 Lxx接种对甘蔗叶片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宿根矮化病菌侵染对甘蔗干物质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3.1 甘蔗全氮含量测定
        4.1.3.2 甘蔗全磷含量测定
        4.1.3.3 甘蔗全钾含量测定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Lxx接种对甘蔗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2.2 Lxx接种对甘蔗全氮的影响
        4.2.3 Lxx接种对甘蔗全磷的影响
        4.2.4 Lxx接种对甘蔗全钾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甘蔗应答宿根矮化病菌的转录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材料种植与处理
        5.1.3 转录组测序文库的构建
        5.1.4 高通量测序数据基本分析与处理
        5.1.4.1 CDS预测与SSR分析
        5.1.4.2 基因注释
        5.1.5 转录本表达量分析与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5.1.6 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5.1.7 qRT-PCR检测分析
        5.1.8 数据获取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数据质控
        5.2.2 转录组组装
        5.2.3 CDS及 SSR分析
        5.2.4 甘蔗转录组注释
        5.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5.1 Lxx侵染后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分析
        5.2.5.2 差异基因的GO功能富集
        5.2.5.3 差异基因的KEGG Pathway功能富集
        5.2.6 差异表达基因的个性化分析
        5.2.6.1 Lxx侵染后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5.2.6.2 甘蔗响应Lxx侵染的差异表达基因
        5.2.7 荧光定量实验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甘蔗应答宿根矮化病菌侵染的蛋白质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蛋白质提取
        6.1.3 蛋白质定量与SDS-PAGE单向电泳
        6.1.4 蛋白质组测序实验流程
        6.1.4.1 蛋白酶解
        6.1.4.2 High pH RP分离和高效液相
        6.1.4.3 DDA(data-dependent acquisition)质谱检测
        6.1.4.4 DIA质谱检测
        6.1.5 蛋白组数据信息分析流程
        6.1.5.1 数据库选择
        6.1.5.2 DDA数据分析
        6.1.5.3 DIA数据分析
        6.1.5.4 MSstats差异分析
        6.1.5.5 各个数据库项目的注释
        6.1.5.6 差异蛋白的功能注释
        6.1.6 MRM分析
        6.1.6.1 蛋白质提取、质控、酶解、高效液相分离
        6.1.6.2 质谱检测
        6.1.6.3 MRM实验数据及生信分析流程
        6.1.7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关联分析
        6.1.7.1 关联分析流程
        6.1.7.2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关联分析参数设置
        6.1.7.3 关联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蛋白质检测
        6.2.2 蛋白质组数据鉴定
        6.2.2.1 蛋白质组基本鉴定信息
        6.2.2.2 肽段质量评估
        6.2.2.3 蛋白质组的整体分布分析
        6.2.3 蛋白注释
        6.2.3.1 GO分析
        6.2.3.2 KOG分析
        6.2.3.3 Pathway分析
        6.2.4 差异表达蛋白统计分析
        6.2.4.1 差异表达蛋白GO富集分析
        6.2.4.2 差异表达蛋白的Pathway富集分析
        6.2.4.3 差异表达蛋白KOG注释
        6.2.4.4 差异表达蛋白亚细胞定位
        6.2.5 样本中目标差异蛋白的MRM验证
        6.2.5.1 MRM定量信息
        6.2.5.2 目标蛋白相对定量
        6.2.6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6.2.6.1 二个组学关联的数量信息
        6.2.6.2 蛋白组与转录组的相关性分析
        6.2.6.3 关联差异蛋白分析
        6.2.6.4 GO富集关联数量统计
        6.2.6.5 GO富集关联相关性分析
        6.2.6.6 Pathway富集关联数量统计
        6.2.6.7 Pathway富集关联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甘蔗应答宿根矮化病菌侵染的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蛋白质提取
        7.1.3 蛋白样品质控
        7.1.4 实验流程
        7.1.5 数据分析
        7.1.5.1 iTRAQ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基本信息分析流程
        7.1.5.2 磷酸化蛋白鉴定与定量
        7.1.5.3 磷酸化蛋白组功能分析
        7.1.5.4 差异磷酸化蛋白的富集分析
        7.1.6 PRM验证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磷酸化蛋白组鉴定
        7.2.1.1 磷酸化蛋白组鉴定统计
        7.2.1.2 磷酸化蛋白组鉴定数据评估
        7.2.1.3 磷酸化位点统计
        7.2.1.4 定量重复性评估
        7.2.2 磷酸化蛋白组功能分析
        7.2.2.1 GO注释分析
        7.2.2.2 KEGG代谢通路注释分析
        7.2.2.3 COG注释分析
        7.2.3 差异磷酸化蛋白组功能分析
        7.2.3.1 差异磷酸化肽段统计
        7.2.3.2 差异磷酸化蛋白的GO富集分析
        7.2.3.3 差异磷酸化蛋白的Pathway富集分析
        7.2.3.4 差异磷酸化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7.2.3.5 差异磷酸化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7.2.4 样本中目标差异磷酸化肽段的PRM验证
        7.2.4.1 PRM定量信息
        7.2.4.2 目标磷酸化肽段相对定量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转基因烟草的Lxx18460 基因功能分析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8.1.2 种植和处理
        8.1.3 转基因烟草的DNA提取与PCR检测
        8.1.4 转基因烟草的蛋白质提取与Western Blot检测
        8.1.5 农艺性状的测定
        8.1.6 光合速率的测定
        8.1.7 防御酶活性的测定
        8.1.8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8.1.9 Lxx18460 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表达
        8.1.10 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Lxx18460 蛋白质的表达
        8.1.11 转Lxx18460 基因烟草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8.1.12 生理数据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转基因烟草TI代的PCR检测
        8.2.2 转基因烟草TI代的Western Blot检测
        8.2.3 转基因烟草植株与野生型烟草植株的表型观察
        8.2.4 转基因烟草植株与野生型烟草植株的株高、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
        8.2.5 防御酶活性在转基因和野生型烟草植株中的变化
        8.2.6 内源激素含量在转基因和野生型烟草植株中的变化
        8.2.7 Lxx18460 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情况
        8.2.8 Lxx18460 蛋白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情况
        8.2.9 转Lxx18460 烟草与野生型烟草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8.2.10 RT-PCR验证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转Lxx18460 甘蔗的遗传转化
    9.1 材料与方法
        9.1.1 植物材料
        9.1.2 菌种及质粒
        9.1.3 试剂
        9.1.4 主要仪器设备
        9.1.5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置
        9.1.6 目的基因获得
        9.1.6.1 引物设计
        9.1.6.2 目的基因的扩增
        9.1.7 构建重组载体p UBTC–Lxx18460
        9.1.7.1 连接p MD18-T载体及转化E.coli感受态细胞
        9.1.7.2 检测阳性克隆菌株
        9.1.7.3 质粒的提取
        9.1.7.4 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和目的基因的双酶切
        9.1.7.5 目的基因Lxx18460 连接单子叶表达载体p UBTC
        9.1.7.6 转化E.coli感受态细胞及挑选阳性克隆菌株
        9.1.7.7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EHA105 的转化
        9.1.7.8 重组子转化EHA105 后单菌落PCR验证
        9.1.8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甘蔗
        9.1.8.1 甘蔗转化材料的培养
        9.1.8.2 农杆菌侵染液的制备
        9.1.8.3 甘蔗愈伤侵染转化
        9.1.8.4 甘蔗愈伤转化后的培养
        9.1.9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PCR检测
        9.1.9.1 甘蔗DNA的提取
        9.1.9.2 转基因甘蔗的PCR检测
        9.1.9.3 转基因甘蔗的Western Blot检测
    9.2 结果与分析
        9.2.1 目的基因的获得
        9.2.2 载体构建和重组质粒双酶切验证
        9.2.3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检测
        9.2.4 转基因甘蔗的获得
        9.2.5 甘蔗DNA提取与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9.2.6 转基因甘蔗Western Blot检测
    9.3 讨论
    9.4 小结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10.1 全文总结
    10.2 全文讨论
    10.3 论文创新点
    10.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学术活动、发表论文情况

(7)广东甘薯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广东甘薯产业发展概况
2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鉴与创新利用研究
    2.1 种质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2.2 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2.3 核心种质的构建
    2.4 种质资源的评鉴与利用
3 育种技术研究
    3.1 杂交不亲和克服技术
    3.2 航天育种技术
    3.3 病虫害抗性育种平台
    3.4 分子育种技术
4 育种成效
    4.1 广东甘薯育种研究概况
    4.2 区域试验对照种通过更换得到优化
    4.3 紫色甘薯品种获得规模化应用
    4.4 菜用型品种选育取得长足进展
    4.5 品种类型更加丰富
    4.6 育成的优良或特异品种
        4.6.1 广紫薯1号——优质高产抗病鲜食型紫色品种
        4.6.2 广薯87——优质高产抗病兼用型品种
        4.6.3 普薯32——优质鲜食高胡萝卜素型品种
5 展望
    5.1 拓宽资源收集、安全保存、高效评鉴,促进特异资源创新利用
    5.2 立足全产业链发展需求,进行鲜食型通用大品种和特优质专用品种选育
    5.3 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为主,着眼全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编辑等前沿生物技术研究
    5.4 构建完善的脱毒健康种苗繁育体系

(8)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种质资源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种资源收集和保存
    1.1 栽培稻资源收集、整理和保存
    1.2 野生稻资源收集、整理和保存
2 稻种资源鉴定和研究
    2.1 稻种资源鉴定评价
        2.1.1 栽培稻资源鉴定评价
        2.1.2 野生稻资源鉴定评价
    2.2 稻种资源亲缘关系及分类研究
        2.2.1 利用酯酶同工酶研究稻种的亲缘关系
        2.2.2 我国热带山地稻种类亲缘的探讨
        2.2.3 稻米B族维生素含量的研究
        2.2.4 广东普通野生稻细胞质型差异的研究
        2.2.5 广东普通野生稻种群分类研究
    2.3 野生稻资源诱变及组培研究
        2.3.1 野生稻辐照诱变研究
        2.3.2 疣粒野生稻幼胚培养研究
        2.3.3 野生稻与栽培稻杂种后代花药培养研究
    2.4 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及基因挖掘研究
        2.4.1 稻属不同物种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
        2.4.2 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2.4.3 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研究
        2.4.4 稻种资源基因挖掘研究
        2.4.5 稻种资源指纹图谱研究
        2.4.6 稻种资源代谢组学研究
3 稻种资源创新与利用
    3.1 栽培稻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3.1.1 直接利用
        3.1.2 在育种中利用
        3.1.3 应用新技术进行种质改良和创新
    3.2 野生稻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3.2.1 野生稻在常规稻育种中的利用
        3.2.2 野生稻资源在杂交稻育种中的利用
        3.2.3 非AA染色体组型野生稻的利用
    3.3 稻种资源分发利用与研究成果
4 启示与展望
    4.1 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统筹开展稻种资源各项工作
    4.2 加强种质鉴评和创新研究,促进稻种资源有效利用
    4.3 多学科、多组学相结合,加快优异基因挖掘和利用

(9)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胚发生的内源激素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缩写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无融合生殖概述
        1.1 无融合生殖概念
        1.2 无融合生殖类型
        1.2.1 根据胚胎的起源分类
        1.2.1.1 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1.2.1.2 无配子生殖(Apogamy)
        1.2.2 根据无融合生殖发生的完全程度分类
        1.2.2.1 专性无融合生殖
        1.2.2.2 兼性无融合生殖
        1.3 无融合生殖鉴定方法
        1.3.1 形态学观察法
        1.3.2 胚胎学观察法
        1.3.3 胼胝质的沉积观察法
        1.3.4 电子显微镜观察法
        1.3.5 分子生物学方法
        1.4 无融合生殖遗传机理研究
        1.4.1 单基因控制学说
        1.4.2 多基因控制学说
        1.5 无融合生殖人工诱导方法的研究
        1.6 无融合生殖基因工程的研究
        1.7 无融合生殖研究进展
        1.8 无融合生殖在植物育种中的意义
    2 植物多胚苗概述
        2.1 多胚苗概念及类型
        2.2 多胚苗与无融合生殖的关系
    3 草地早熟禾概述及无融合生殖研究现状
        3.1 种质资源分布及形态特征
        3.2 无融合生殖研究现状
        3.2.1 细胞胚胎学研究现状
        3.2.2 植物激素的调控研究现状
    4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概况
    2 试验材料
    3 试验仪器与试剂
    4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 多胚苗率的统计
        4.2 无融合生殖的鉴定
        4.3 无融合生殖率的统计
        4.4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4.4.1 激素提取液的制备
        4.4.2 标准溶液的配制
        4.4.2.1 单独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4.4.2.2 混合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4.4.3 标准样品曲线校正图
        4.4.4 标准样品保留时间、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4.4.5 色谱条件及流动相的选择
    5 数据统计及图片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多胚苗率的统计
        1.1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发芽率的统计
        1.2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野生草地早熟禾单胚苗的发生频率
        1.3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野生草地早熟禾多胚苗的发生频率
    2 无融合生殖的发育及鉴定与频率统计
        2.1 无融合生殖胚胎的发育
        2.2 无融合生殖胚胎的鉴定
        2.3 无融合生殖率的统计
    3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率与多胚苗率相关性分析
    4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
        4.1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内源激素含量及动态平衡变化
        4.1.1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ZT含量动态变化
        4.1.2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ZR含量动态变化
        4.1.3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GA3含量动态变化
        4.1.4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IAA含量动态变化
        4.1.5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ABA含量动态变化
        4.1.6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ZT+ZR)/IAA变化
        4.1.7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ZT+ZR)/ABA变化
        4.1.8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GA3/ABA变化
        4.1.9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IAA/ABA变化
        4.2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内源激素含量及动态平衡之间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胚胎的发育过程
    2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胚胎的鉴定
    3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多胚苗率的统计
    4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率的统计
    5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率与多胚苗率相关性分析
    6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内源激素含量与无融合生殖的关系
    7 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内源激素的动态平衡与无融合生殖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附录

(10)荔枝矮化性状的鉴定评价与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果树矮化栽培技术的应用
        1.1.2 果树矮化性状的鉴定评价
        1.1.3 果树矮化的形成机理
        1.1.4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
        1.1.5 果树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与QTL定位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荔枝种质矮化相关性状的鉴定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矮化相关性状的测定与数据处理
    2.3 结果分析
        2.3.1 荔枝枝梢长度和粗度的鉴定评价
        2.3.2 荔枝枝梢节间长度的鉴定评价
        2.3.3 荔枝复叶柄长度与粗度的鉴定评价
        2.3.4 荔枝叶片大小的鉴定评价
        2.3.5 荔枝枝皮率的测定与分析
        2.3.6 相关形态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2.3.7 荔枝矮化特性的综合评价
    2.4 小结
第3章 乔化和矮化荔枝品种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RNA提取及c DNA文库构建与测序
        3.2.3 数据组装和功能注释
        3.2.4 差异表达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
        3.2.5 定量实时PCR分析
        3.2.6 Lc GA2ox基因的分离及功能分析
        3.2.7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转录组测序及序列组装
        3.3.2 基因注释与功能分类
        3.3.3 乔化和矮化荔枝样品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3.3.4 植物激素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和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3.3.5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和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3.3.6 能量代谢途径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3.3.7 RNA-Seq差异表达基因的q RT-PCR验证
        3.3.8 赤霉素生物合成过程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3.9 Lc GA2oxs的功能验证
    3.4 小结
第4章 “矮化×乔化”F1作图群体的创建及矮化相关性状的评价与分离规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4.2.2.1 DNA的提取
        4.2.2.2 DNA质量检测
        4.2.3 SRAP引物组合筛选及真假杂种鉴定
        4.2.4 杂交后代矮化相关性状评价与分离规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DNA提取与检测
        4.3.2 SRAP引物筛选及真假杂种鉴定
        4.3.3 杂交后代矮化相关性状评价
    4.4 小结
第5章 荔枝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及矮化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GBS文库构建
        5.2.3 高通量测序与数据分析
        5.2.4 SNP发掘和基因分型
        5.2.5 连锁图的构建与评估
        5.2.6 QTL检测
        5.2.7 候选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矮化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
        5.3.2 GBS库构建和序列数据分析
        5.3.3 GBS数据分析
        5.3.4 SNP发掘和基因分型
        5.3.5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与评价
        5.3.6 图谱质量的评估
        5.3.7 矮化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5.3.8 候选基因的差异表达及功能注释
    5.4 小结
第6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6.1 全文讨论
        6.1.1 果树矮化性状的鉴定与评价
        6.1.2 基于转录组技术分离果树矮化基因
        6.1.3 作图群体构建及矮化性状的分离
        6.1.4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与矮化性状的QTL定位
    6.2 结论
    6.3 创新之处
    6.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主持的项目

四、人工创制梨矮化种质资源的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苹果属植物野生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研究现状[J]. 王大江,肖艳宏,高源,孙思邈,李连文,张飞,王昆. 中国果树, 2021(10)
  • [2]远缘杂交培育李杏砧木研究初探[J]. 杨丽,王玉柱,李锋,孙浩元,张艳波,张俊环,姜凤超,张美玲. 中国果树, 2021(09)
  • [3]基于两种不同外植体的岷江百合多倍体诱导研究[D]. 王凯琪. 延安大学, 2021(11)
  • [4]玉米抗粗缩病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J]. 邸垫平,路银贵,张爱红,杨菲,田兰芝,苗洪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06)
  • [5]西葫芦病毒病的研究进展[J]. 田佳星,张国裕,邱艳红,张帆,贾长才,李海真. 中国蔬菜, 2021(05)
  • [6]宿根矮化病菌侵染甘蔗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D]. 祝开. 广西大学, 2020
  • [7]广东甘薯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J]. 黄立飞,陈景益,邹宏达,张雄坚,王章英,罗忠霞,杨义伶,姚祝芳,唐朝臣,江炳志,房伯平.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2)
  • [8]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种质资源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J]. 潘大建,李晨,范芝兰,孙炳蕊,陈文丰,江立群,张静,吕树伟,刘清,毛兴学.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1)
  • [9]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胚发生的内源激素调控研究[D]. 刘燕.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10]荔枝矮化性状的鉴定评价与遗传研究[D]. 胡福初.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梨矮化种质资源人工创制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