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统计专家局点评——2001年四川经济

四川省统计专家局点评——2001年四川经济

一、四川省统计专家局点评——2001年四川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唐洁颖[1](2021)在《地理新闻在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坚持反映时代要求,提出含区域认知在内的四大核心素养,强调应在教学内容中积极展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等。地理新闻作为时效性较强的新课程资源,将其应用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出发分析区域内的实际问题,符合地理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本文以地理新闻这一重要课程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区域认知素养之间的关联,并提出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途径,以期为一线教师应用地理新闻提供理论参考。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课程标准及相关文献,了解地理新闻和区域认知素养等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同时分析地理新闻在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中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包括人教版2004年版及2019年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部分)、地理教学以及(包括新高考在内的各省市2010-2020年间文综卷的地理试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理新闻与区域认知的联系日益密切,以地理新闻素材作为背景材料培养及考查学生综合素养的频率呈递增趋势,应用地理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第三部分:根据地理新闻和区域认知培养教学的实际,提出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途径,如合理获取、分类、整理地理新闻,在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地理新闻落实区域认知,借助不同主体的力量推进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等。另外,地理新闻的解读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之间能互相促进,一方面充分挖掘地理新闻基本要素分析区域,能有效渗透、培育区域认知。相对应地,通过地理新闻培养的区域认识素养反过来也能更深入地分析和解读地理新闻事件。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深入剖析地理新闻各个基本要素,是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途径。第四部分:结合运用地理新闻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途径,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并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及分析。结果显示应用地理新闻能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具备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总结研究结论,指出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向姣[2](2020)在《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所经营的东南亚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在四川旅游市场中曾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四川人民收入状况的提升,游客出游东南亚的旅游需求也在持续发生改变,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市场原有的营销模式已经难以持续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客户旅游需求的升级变化以及旅游市场巨大的发展前景,给一些新兴的旅游公司创造了进入的机会,在线旅游平台也随之应运而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四川的传统旅行社开始相继摸索转型路线,以求在这场竞争中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面对游客数量的减少、市场份额的下滑以及外部剧烈的竞争环境,四川中青旅在四川的东南亚旅游产品市场上承受了巨大的威胁,这给四川中青旅接下来的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本文利用PEST分析模型对四川中青旅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公司在市场上目前的营销现状及营销上存在的策略问题等进行了相应的剖析。本文结合了市场营销、服务营销以及服务营销中的旅游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知识,从服务的策略、服务的价格、服务的渠道、服务的促销、服务的过程、有形展示和服务的人等方面对四川中青旅现存在的营销中的问题等给出了相应的营销策略。首先,利用STP营销理论对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找到公司目前的目标市场并进行定位。其次,设计符合目标市场需求的东南亚旅游产品,从产品的服务标准和类型上进行优化,并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再次,从线下线上进一步拓宽营销渠道,达到满足客户的预定偏好,同时优化升级促销策略,尽可能的抓住客户的心里,精准营销客户,加强员工专业技能培训促进服务水平提升,并利用大数据针对客户行为偏好建立客户数据库,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增强客户粘性。最后,不断优化服务过程,结合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旅游产品有形化,增加客户体验感和满意度。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不仅可以对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的营销给予策略上的建议,同时为四川市场上其他类似旅行社的营销提供了参考建议,也给我国传统旅行社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丛海霞[3](2020)在《晚清民国巴蜀词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1874至1949年的巴蜀词坛为研究对象,考察此期巴蜀词学思想、词人生态、题材内容、艺术特质、群体流派等发展演变情况,全面展现其多元风貌及在词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晚清民国巴蜀词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首先,它是千年巴蜀词史发展新变的又一座高峰。巴蜀词坛曾在五代及两宋时期有着辉煌的历史。然金、元、明及清代前中期却十分薄弱,直至晚清才逐步觉醒。近百年时间内,巴蜀词坛不仅唱和活动频繁,创作数量陡然增加,而且质量上乘,出现了不少情格兼重的词史佳作。纵向比较而言,确实堪与五代两宋相提并论。其次,它是晚清民国巴蜀文学不可缺失的一章。与其他文体相比,词之“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的特质在面对不易言说的语境下,有其显着的优势。特别是抗战时期,因为政治宣传的需要,新诗、戏剧、小说等新文学都不免有“带着镣铐跳舞”的局限性,而词这类旧形式,因自五四以来不断被压缩的前期处境,使得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私有化,反而不再受政治宣传的掣肘。遂更能深入地反映战时人民的真实生态。第三,它是中国地域词史研究的重要方阵。巴蜀地处西陲,有山奇水秀自然风光的陶冶,亦有根深蕴厚词学传统的滋育。无论在地域上,还是文化上,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天府”特色。然当下对巴蜀词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宏观上存在“头重脚轻”现象,即五代、两宋时期词人受到格外关注,而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词人研究则相对薄弱;其二,文献整理的不足;其三,词学批评重视不够;其四,研究方法及视角比较单一。基于此,本文采取知人论世与文学地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前者便于准确抽绎作家作品的特质;后者有利于作群体性现象的考察与反思。巴蜀词坛有着悠久的词学传统,晚清民国时期对此既有传承,也有创新。综合来看,此期词学观念有三大特点:第一,推尊词体,强调诗词同源;第二,谲谏批判功能的抬高与词史意识的强化;第三,寄托理念的认同与性灵思想的外化。在建构巴蜀词学历程中,李调元《雨村词话》是词坛浙、常二派此消彼长之间的过渡性存在,也是巴蜀词学星火相传的关键人物。姜方锬《蜀词人评传》则是巴蜀词坛由传统词话向现代词学转型的重要成果。基于以上思想理念的考察,及对创作成就和词史发展的整体观照,晚清民国巴蜀词坛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晚清巴蜀词坛的觉醒(1874-1911)。1874年,张之洞成功创办尊经书院,成为巴蜀文学崛起的重要转折点。书院培育了众多眼界开阔、学识渊博的人才,他们为巴蜀文化的兴盛打下扎实的基础。巴蜀词坛也开始摆脱萧条冷寂的局面,如张祥龄、胡延、朱德宝、宋育仁、周岸登等人开始活跃文坛,他们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凭借精工富艳的才情与坚韧不屈的性格,终在词坛博得一席之地。张祥龄是唯一一个串联北京、吴中两大词群并与湖湘词群交往密切的关键人物。他早期学步姜、张之醇雅,后转师二晏,终以意炼警辟、淳质闳约的独特风貌屹立于巴蜀词坛。胡延与朱德宝都是沉沦下僚的文人,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鼎革易代之际,朱德宝站到了维新阵营,试图通过变法来达到挽救国家危亡的目的;而胡延则坚守在守旧阵营,试图以个人辛勤的付出来切实改变地方百姓的生活。二人从不同视角记录了动荡政局下人民的复杂心声。周岸登是晚清向民国过渡的典型。早期因强调声律,一直以“二窗词客”的身份被划入梦窗一派。其实,《蜀雅》词特别重视情感抒发,整体上呈现出由哀婉凄艳到沉雄霸悍风格的转变趋势。在近百年蜀中词坛,周氏理当胜任探花之誉。第二,民国前中期巴蜀词坛的复兴(1912-1936)。锦城词社是近代巴蜀第一个词学社团,它是词坛由觉醒走向复兴的重要标志。该词社成立于四川成都,活跃于1916至1920年间,先后组织三十余次雅集活动,刊刻《春禅词社词》《花行小集》两部词集,参加人数先后达二十四人,比较着名的有赵熙、邓潜、邓鸿荃、张慎仪、江子愚、林思进等。当时四川频繁的军阀混战并未引起中国词坛其他文人的关注,而锦城词社则从文人角度客观记录了发生在身边的各种动乱,所写作品具有透视普通民众生态、补正史之缺的词史价值。赵熙是锦城词社的重要参与者,其《香宋词》不仅是袁枚性灵说的现代回响,而且真切地反映了清民异代之际遗老耆旧的复杂心声。邓潜受赵熙影响较大,他们有着相似的亡国经历和乱世处境,其词呈现出寄托幽深、孤悲沉郁的整体风貌。张慎仪和江子愚则从各自角度展示内心的不甘和挣扎,是彼时人心思变的一个缩影。第三,民国后期巴蜀词坛的强盛(1937-1949)。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众多高校及文人迁徙至此,巴蜀成为继南京、上海、京津之后,又一引领潮流的诗词重镇。首先,创作力量和数量都陡然猛增;其次,诗词社团、雅集唱和等群体性文学活动更加活跃;第三,词体社会功能显着增强;第四,描写内容由个性生活转向抗日战争;第五,词作风格由崇尚花间的独抒性灵向豪雄悲壮、沉郁顿挫等多元风貌拓展。此期巴蜀籍词人向迪琮和刘冰研成就十分突出。向词提出师法北宋、情格兼重的创作思路;刘词推崇音律,并强调以词记史。二者是认识民初梦窗风流弊和见证抗战词坛苏辛词风崛起的独特窗口。总而言之,在1874至1949年间,巴蜀经历了从词坛边缘向词坛重镇的发展演变过程。终以兼具巴蜀地域文化特色、倡导抒情的性灵本色和立体呈现当地人民复杂心声的三大特质屹立于中国词坛。

李昊原[4](2020)在《《新西康》杂志研究(1938-194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边疆地区侵略的加深,国内有识之士在全国创办了大量研究边疆、民族问题的社会团体和学术机构,撰写并出版了大量论着,创办了众多报刊。抗日战争爆发后,《新西康》杂志于1938年4月1日创刊。本论文以民国中后期大后方《新西康》杂志为研究对象,分为绪论、正文(五章)、结语、附录等四大部分。“绪论”回顾了相关研究学术史,给予了评述;同时,阐释了本研究的学术价值。首先,概述了本文所指“新西康”的含义及其西康建省概况;说明研究对象主要是创办于川康地区的《新西康》杂志,而不是创办于南京的《新西康月刊》。结合期刊史特点,阐述了本文研究意义以及综合性研究方法。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学界对于《新西康》杂志的研究与应用,大致分为五类:一是史料存目,二是文中提及,三是引用文本,四是简要点评,五是相关研究。第一章“《新西康》创刊的时代背景”,主要从国际国内背景、边地开发、时代需要等方面,分析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抗日战争、川康地区形势对创办这一刊物的影响,把《新西康》的创办与发展置于更为广阔的时代形势下加以观照,分析《新西康》杂志顺应全民抗日、建设大后方的大背景而应运而生,发挥着传播新思想、凝聚新民力、建设新西康的特殊作用。第二章“《新西康》杂志办刊历程及发展阶段性”,主要归纳《新西康》杂志从1938年4月1日出版第1卷第1期,到1947年5月第5卷第3期终刊这九年期间的发展历程,并根据这一刊物的历程,划分为初创、兴盛、结束三个阶段,阐述了各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终刊的综合性原因,而不仅仅是办刊经费问题。本章力图厘清《新西康》杂志的来龙去脉和主要成就及其演变过程,从史学角度还原一个长期被人们忽略了的真实的具有独特传播价值的《新西康》。第三章“《新西康》作者及内容分析”,这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章分析了《新西康》主要作者情况,从中可以透见当时西康乃至全国知识分子投身新西康开发建设的热心和传布抗日启蒙先进思想的热情。《新西康》刊发的文章,主要反映西康地区的经济建设、基础设施、防务工作、教育发展和边地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观点,包括了建设思想、形势分析、对策思考、事例研判、考察纪实、文学创作等,其内容丰富,蔚为大观。《新西康》重点宣传当时西康省的治政理念、推行建省方略、注重民众启蒙、加强文化教育、观察并记录民族风情等。这些文章和边地纪录,展现了丰富的康藏民族历史文化,真实反映了西康民众的爱国情怀和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第四章“《新西康》刘文辉署名文章分析”,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二。作为西康地区执政者刘文辉,是《新西康》杂志的主要支持者和撰稿人。他以自己的时局观启发国人认清时代形势,把握时代之变,鼓励西康及国内有志青年“为着民族国家该撒最后的一滴血”;他强调在国难关头,抗战中的西康建设必须力图猛进,告诫人们要清廉、团结、读书,为国家服务,发挥大后方的支撑作用;他高度重视汉藏民族团结,呼吁“发动最高的情感完成光荣的使命”,要把“康族”和汉族凝结成绳结一般,以树立西康的光荣和奠定国防的根基;他积极推进西康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鼓励发挥“整朴勤劳”“亲爱乐群”“有礼守法”“好学力行”的新学风、新精神,通过发展教育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刘文辉通过《新西康》杂志,不断宣传他的治政观点和思想,以期团结上下人心,形成加快建设新西康的共识和力量,力争把西康建成抗战大后方的重要基地。第五章“《新西康》的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一方面分析《新西康》杂志传播的思想观念、治边策略、建设成果等,对当时西康地区和国内读者产生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探讨《新西康》所刊发文章具有的学术价值,以及当今的研究者们不断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阐述《新西康》杂志对当下康藏地区民族团结和期刊平台建设等,仍然具有的现实借鉴作用。“结语”认为,作为民国中后期的《新西康》杂志,在刘文辉主政康区期间发挥了引进现代社会思想观念、输入先进生产技术、实施现代教育、倡导新的生活方式的舆论支持和团结奋进作用。在共赴国难、夯实边地、稳定康区的抗战时期,《新西康》无疑成为西康省各族民众思想的重要引领阵地之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报刊发展史、民族地区报刊发展史上,《新西康》杂志及其支持者刘文辉应占有一席之地。进一步研究《新西康》杂志,既是对抗战时期西康建省的重新检讨,对西康时期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西康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归纳、记取和挖掘,更是对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和民族团结传统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这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与进步,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曹靖[5](2019)在《美年大健康四川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对健康的认知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对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更加关注,希望通过体检等方式发现潜在的自身疾病或隐患,以便开展及时科学的诊治,降低患病的风险,这为健康体检服务行业与体检服务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美年大健康是国内专业的健康体检和医疗服务集团,已在全国布局684家专业体检中心,每年为近3000万人次提供专业健康服务,是医疗和大健康板块中市值和影响力杰出的上市企业。2018年,美年大健康成立四川公司,在各级城市建立体检中心,提供本地化服务。成立以来,尽管取得一定的市场业绩,但公司也存在销售渠道单一、单店收益下滑等突出问题,究其根本,在于四川将主要精力关注在市场开拓中,未开展系统性、有效性的服务营销策略设计与实施。本文以美年大健康四川公司为例,深入开展体检服务的营销策略研究。文章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二章对国内外现有服务营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形成文献综述,接下来对服务营销及其特征、相关理论做了简要介绍;第三章在介绍公司基本信息基础上,结合业务发展情况,总结归纳了公司目前服务营销的工作现状;第四章相继开展了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竞争环境分析与内部环境分析,并由此提炼了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在此基础上,第五章归纳总结了公司在服务营销工作中的不足与原因分析;第六章基于7Ps理论针对开展了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最后是研究总结。开展美年大健康四川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的研究,是提升企业服务营销现状的需要。通过了解美年大健康四川公司的服务营销现状,并结合现状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不适宜的营销模式,提升公司整体的服务营销水平,从而提升客户对公司产品体验过程以及体检服务流程的满意度,最终服务于市场拓展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同时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为国内其他体检服务机构开展服务营销优化工作,也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健蕖[6](2019)在《地震谣言治理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特别是自“5.12”汶川地震以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由此引发的地震谣言在社会上广泛传播,随着我国地震谣言事件进入“高发期”,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造成了公众心理恐慌。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地震谣言的内容、载体和传播形式都在发生变化,过往对于地震谣言的定性研究,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地震谣言治理工作理论指导需求。2018年来,伴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政府很多部门处于机构重组阶段,各部门的职能、权力转移,面对频繁出现的地震谣言,如何根据当前地震谣言传播情况和社会结构重新布置治理工作,已成为政府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论文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信息因素三个方面对地震谣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地震谣言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地震预报技术不过关、地震预报技术不过关的社会背景、谣言制造者谋求利益、群众对地震存在恐惧的心理因素、文字或行为信息被群众误解和、信息源模糊的信息等因素所引起的。本文通过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和全面归纳,总结了地震谣言的5个特点,分别是与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关注度高、同类型谣言泛滥、影响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此外,通过对2018年内发生的34个地震谣言事件传播和治理两方面的关键信息的进行整理统计及对比研究,本文总结了关于当前社会背景中地震谣言出现的新的4个传播情况,分别是传播渠道主要是互联网、少震区更易传播地震谣言、地震谣言类型多样、高学历者也可能是传谣人。为了吸取过往治理失败的教训和总结有效的治理措施,笔者对“南阳、驻马店地震谣言事件”和“九寨沟地震谣言事件”两个案例的治理过程、问题和经验进行了深入剖析,并通过地震背景、治理方式和治理时效三个方面对上述两个案例进行了横向比较,深入挖掘地震谣言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的地震谣言治理工作中主要有存在6个方面的问题:地震谣言治理主体单一、专家力度辟谣不够、治理机制不健全、辟谣平台太少、政府辟谣不及时、谣言治理效果不明显。当下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使得信息传输更快捷,地震谣言的产生环境更加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地震谣言发生时,创新地震谣言治理机制、拓展地震谣言治理技术手段、消除社会公众恐震心理和打击造谣传谣者,才能科学、有序的进行舆论引导,有效防止谣言的产生和扩散,避免社会的恐慌、混乱,进而得到公众的信任与支持,有效提高政府公信力。

王晓强[7](2019)在《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基本理论研究》文中认为行政组织法作为内部行政法,在整个行政法体系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包括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在内的诸多基础性理论命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虽然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已经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基本政策要求,但是如何认识和推进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仍然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具体而言,应包括:如何理解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行政机构设置为何需要法定化、行政机构设置法定范围的划分、行政机构设置法定位阶的确定、行政机构设置法定程度的判断,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了本文分析、探讨的逻辑框架与基本主题。本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对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对象进行分析,即如何理解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从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对行政机构设置进行分析探讨,前者主要从主体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行政机构进行类型化划分,后者则主要从行为角度对设置的范围进行界定,所谓行政机构设置是指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内设机构及派出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规格变更、名称变更等一系列行政组织行为。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源于传统的法律保留、制度性法律保留、行政组织法定主义等,但是又与其存在差别,其将法律、法规、规章一并纳入法定化的调整范围。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必要性。我国行政机构设置总体上经历了萌芽、初创、发展、改革四个阶段,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存在法律、制度、理论等方面的问题。行政机构设置之所以要实现法定化,主要是因为我国行政机构设置领域所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通过法定化的方式予以解决,规则是减少混乱、建立秩序的最有效方式,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是解决行政机构设置随意化、碎片化、行政化、同质化的最有效途径;此外,在理论方面的原因则主要基于法律保留学说的发展、行政组织规范作用的提升、基本权利的客观价值秩序的要求、财政预算理论的推动,以及法规范所具有的一致性、稳定性、权威性等法的一般性特征。第三章,对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域外经验进行分析。着重就美国、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设置的法规范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在行政机构设置领域实现预算控制、行政机构设置的法规范内容尽可能详尽、立法主导行政机构设置、行政机构设置的动态控制机制以及对行政机构设置进行数量控制等制度和措施,都对我国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推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第四章,主要划分了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即哪些行政机构的设置需要法规范依据,哪些行政机构的设置则不需要法规范依据。重要性理论应作为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划分的理论依据,其在法定化范围的判断上具有重要影响。根据行政机构实施行政职责范围的不同,所有的行政机构可以划分为各级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各级人民政府的业务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业务机构的内设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业务机构的派出机构四种类型;内设机构可以根据机构功能、结构的不同,再划分为业务、事务、辅助、监督机构及行政职位五种,并以行政机构设置是否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保障产生影响为标准,将业务类行政机构的全部设置行为纳入法定化范围,其他行政机构的设置行为则排除在法定化范围之外。第五章,主要确定了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位阶与法定化程度。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位阶的确定应当参照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规范中有关行政处罚事项等的设定,对划入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的事项分别予以分析,尝试在行政机构设置领域建立多元多级的法规范体系;而法定化程度的判断,则认为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意味着行政机构设置的过程需要尽可能实现法定化,因而将行政机构设置领域的法规范分为程序方面的要素与其他方面的要素,具体包括提案、方案的编制、审核、决定、备案、监督等程序要素和机构设置的规则要素、结构要素、设置的形式要素等,并且从准则性与单行性法规范并行、明确机构设置的程序要素、数字化表达三方面来增强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程度。

朱晨曦[8](2019)在《近代中国留法大学女教师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子都被局限于家庭范围内,并以“贤妻良母”的身份为最终鹄的。近代以来,女子得以突破个体发展的性别限制,接受新式学校的专业训练,通过求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近代留学女子,先后共万余人,但已有研究中忽视了对留学人数仅次于留美的留法女性群体的研究。而在这些人当中,留法大学女教师因其鲜明的群体特征凸显出来。她们深受法国革命文化影响,呈现出女性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和强大能力,对女子解放运动和近代女子高等教育做出重要贡献。本研究以留法大学女教师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留法大学女教师形成的社会背景;其次,概括了留法大学女教师的群体概况;再次,阐述了大学女教师前往法国留学的三种途径;从次,描述她们在法国的学习和各项社会活动;最后,从教学、学术研究、学校管理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阐明留法大学女教师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的独特贡献。在此过程中,通过对郑毓秀、潘玉良、冯沅君三个个案的剖析,突出留法大学女教师的独特性。本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一、论述了近代中国女性留学法国的背景。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女子留学法国提供了基础和平台,而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局限促使女性向外寻求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受法国革命文化的影响,“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促进以及中法政府的推动,留法大学女教师群体逐渐形成。二、从地域、家庭、学历和专业四个方面论述了留法大学女教师群体概况。留法大学女教师的地域分布呈现从东南沿海向内陆推进,并且,受各地勤工俭学运动影响较大的特点;家庭结构大多由官宦家庭、知识分子家庭和商贾家庭构成,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留法前的学历结构总体而言由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构成,留法回国后,大学女教师大多获得博士学位;专业结构主要以人文社会学科和艺术科为主。三、论述了留法大学女教师以强烈的求知欲望,克服重重困难,分别通过“勤工俭学”运动、官费留法、自费留法三种途径前往法国留学。以郑毓秀为个案,描述了郑毓秀在留法前与封建礼教、旧制度、旧统治阶级的不懈斗争,最后赴法留学寻求理想真谛。四、论述了留法大学女教师在法国刻苦的学习生活和丰富的社会活动。在法国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中,她们开阔了视野,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重点论述了留法大学女教师们受法国革命性的影响,积极勇敢地参加了多项革命活动。以潘玉良为个案,描述了潘玉良在留学法国期间,凭借自身的努力,重新塑造自我,走出身份泥潭。五、论述了留法大学女教师回国后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的成就。受法国教育经历的影响,留法大学女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新式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吸引力和直观性;在学术研究中,她们往往注意跨学科的综合分析;在学校管理中,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关心、爱护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革命性、政治性强。以冯沅君为个案。六、分析总结。留法大学女教师群体的形成是家国命运与女性解放综合作用的结果,她们在多重文化冲突中艰难完成了现代女性身份重构,积极投入到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中并做出重要贡献,推动近代女性角色建构和女子解放运动,唤醒了近代女子参政意识,架起了中法教育、文化交往的桥梁。

崔婧[9](2019)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研究》文中提出消除贫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人类进程中的一大挑战。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前期底子薄导致后期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突出,贫困人口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居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一系列扶贫计划的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得到了大幅的减少,贫困发生率也得到了显着的下降。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发生改变,制约着贫困地区进一步发展的根源矛盾依然存在。2019年是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极为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如何彻底消灭贫困,实现全面脱贫,尤其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脱贫是脱贫攻坚工作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贫困面积广且贫困程度深,历来被称为整个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截至2018年底尚有贫困人口31.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1%。目前财政反贫困的相关研究大多站在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和其他文章相比研究范围更加细化。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文献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及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对已有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建立起本文的理论框架。然后通过暑期实地走访所收集的资料,针对凉山州家庭人均收入低、劳动力不足、贫困发生率高且贫困人群县域分布集中等现状从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公共设施及思想观念等四个致贫原因进行分析。其次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对问卷调查数据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出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未成年子女数量及是否为危房户对贫困具有显着影响,赡养老人数、家庭患有残疾或重大疾病的人数、在读大学生人数及是否遭受灾害等对贫困具有一定的影响。接着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的六个阶段从政策和成效上进行回顾,并从教育、医疗、易地搬迁等八个方面对现阶段财政反贫困的主要措施进行绩效评价后指出财政反贫困目前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政府主导模式下不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于社会联系,而且还导致扶贫资金的来源单一,扶贫资金不足;第二、财政资金属于多头管理,后续的监督管理力度不足;第三、财政政策的制定缺乏与个体和市场的结合。最后根据贫困的现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以及财政反贫困的困难,从政策主体及政策内容等两方面提出了促进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的整体思路,并对社保和税收制度的完善以及财政资金的来源、投向和管理等几个部分提出了系统性的建议。

郭妍[10](2018)在《中医药期刊史研究》文中认为中医药期刊是记录和保存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医药期刊的总体发展史,既能够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某些特点,又能够揭示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特征和趋势。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医药期刊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并尝试探寻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搜集从1897年至2017年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共568种,考察期刊创刊数量,并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作为参照系,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分为七个阶段,即萌发期(1897年-1920年)、数量上的繁盛期(1921年-1937年6月)、低谷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恢复期(1949年10月-1959年)、曲折发展期(1960年-19 75年)、复兴期(1976年-1995年)、平稳发展期(1996年至今)。本研究从形式特征、类别分布特征、刊名特征、内容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特征。其中形式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生存状态、刊期情况、地域分布情况和文章合着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类别分布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的总体类别情况和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刊名特征从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和深刻寓意等方面进行论述,内容特征通过考察各个发展阶段的栏目设置情况予以呈现。在阐述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述了中医药期刊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中医药期刊在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促进中医药知识普及推广、保障文章质量和专题策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探寻中医药期刊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药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二、四川省统计专家局点评——2001年四川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统计专家局点评——2001年四川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地理新闻在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地理课程标准的需要
        二、地理学科特性的需要
        三、地理高考的需要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需要
        五、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地理新闻的研究
        二、关于区域认知的研究
        三、关于地理新闻为与区域认知相结合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区域认知素养
        二、地理新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二、信息加工理论
        三、学习迁移理论
第三章 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现状
    第一节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应用
    第二节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应用
    第三节 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在地理高考中的应用
        一、地理新闻的频次、分值比重分析
        二、区域认知各维度考查分析
        三、地理新闻的类型分析
        四、考查题目类型分析
第四章 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途径
    第一节 收集地理新闻,感知区域认知
        一、地理新闻的获取
        二、地理新闻的分类
        三、地理新闻的整理
    第二节 剖析地理新闻,渗透区域认知
        一、抓取地点信息,明确区域位置(where)
        二、聚焦事件、原因,分析区域特征(what、why)
        三、了解人、物要素,分析区域联系及差异(who)
        四、关注事件进展,谋求区域发展(when、how)
    第三节 运用地理新闻,实践区域认知
        一、课前地理新闻素材:有效融入区域认知
        二、课中地理新闻导学:深入渗透区域认知
        三、课后地理新闻拓展:真正内化区域认知
    第四节 协力推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
        一、教师需丰富知识储备并掌握科学的策略
        二、学生需提高学习意识和地理新闻解读能力
        三、“家校社”需凝聚力量,协同共育
第五章 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效果评价
    第一节 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评价
    第二节 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效果评价
        一、效果评价目的
        二、效果评价的对象
        三、效果评价的方法
        四、效果评价的流程
        五、测验卷内容分析
        六、效果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2019 年新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涉及的地理新闻汇总
    附录B:2010——2020 年各版本地理高考地理新闻类题目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的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的理论基础
        2.1.1 旅游市场营销概述
        2.1.2 服务营销的相关理论
    2.2 国内外旅游营销综述
        2.2.1 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现状
        2.2.2 国外旅游营销研究现状
第三章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3.1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概况
        3.1.1 公司概况
        3.1.2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3.2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策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市场行业环境分析
        3.3.1 客户群体分析
        3.3.2 竞争对手分析
        3.3.3 供应商的分析
        3.3.4 旅游中间商的分析
    3.4 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4.1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营销现状
        3.4.2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市场调研过程及结果分析
    4.1 调研概况
    4.2 调研数据展示
    4.3 调研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5.1 目标市场策略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
        5.1.3 市场定位
    5.2 东南亚旅游产品营销组合策略建议
        5.2.1 东南亚旅游产品策略
        5.2.2 东南亚旅游价格策略
        5.2.3 东南亚旅游渠道策略
        5.2.4 东南亚旅游的促销策略
        5.2.5 服务的人员策略
        5.2.6 服务的过程策略
        5.2.7 东南亚旅游产品有形展示策略
    5.3 企业管理方案研究
        5.3.1 公司组织结构的优化
        5.3.2 加强公司员工培训
        5.3.3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5.3.4 完善奖惩制度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市场客户问卷调查

(3)晚清民国巴蜀词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及范围
    二、定位与特质
    三、分期与体量
    四、现状与不足
    五、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晚清民国巴蜀词学观念与词学理论
    第一节 词学观念的传承与创新
        一、推尊词体,诗词同源
        二、谲谏批判功能的抬高与词史意识的强化
        三、寄托理念的认同与性灵思想的外化
    第二节 李调元《雨村词话》之批评实践
        一、渊源浙派,推崇醇雅
        二、强调性灵,求新尚奇
    第三节 姜方锬《蜀词人评传》之词学思想
        一、编选标准及编纂体例
        二、汇编、汇校、汇评之文献价值
        三、强调情境、振衰复兴的词学思想
        四、辨析源流、开辟新领域的词学史意义
    结语
第二章 晚清巴蜀词坛的觉醒(1874-1911)
    第一节 尊经书院与巴蜀词学的重振
    第二节 更洗铅华出深意:论张祥龄词
        一、词集文献梳理
        二、学步姜张,尚雅遵律
        三、转师二晏,哀婉凄艳
        四、推尊文体,以词记史
    第三节 位卑未敢忘忧国:胡延与朱德宝词合论
        一、浓才艳遇谁消得:论胡延词
        二、差近茗柯、瓣香稼轩:论朱德宝词
    第四节 瘴海蛮荒倦游客:论周岸登词
        一、不拘一格与寄托遥深的词学观
        二、故国与愁怨:《蜀雅》之心灵诉求
        三、哀婉与沉雄:《蜀雅》之气格
第三章 民国前中期巴蜀词坛的复兴(1912-1936)
    第一节 锦城词社考论
    第二节 一代遗民之词心与气骨:论赵熙《香宋词》附邓潜
        一、瓣香随园主性灵
        二、遗民情怀与乱世悲歌
        三、清雅松秀与豪宕孤悲
    第三节 不甘与无奈的挣扎:张慎仪与江椿词合论
        一、“我与我周旋,宁做我”:论张慎仪词
        二、“忠恨谁能识”:论江椿词
第四章 民国后期巴蜀词坛的强盛(1937-1949)
    第一节 抗日战争与巴蜀词学的转向
    第二节 重振雅音复本色,遵格尚律述真情:论向迪琮词
        一、续集再版,重现心迹
        二、师法北宋,情格兼重
        三、沉郁深婉,朴茂重大
    第三节 几根铁骨撑天地,冷抱秋心续楚骚:论刘冰研词
        一、刘冰研着作考
        二、刘冰研生平与交游考
        三、民国战乱生态的透视与人民复杂心迹的描摹
        四、附论刘冰研散曲
    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巴蜀作家词学活动行年考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新西康》杂志研究(1938-194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西康”与西康省成立
    二、本文研究范围及选题意义
    三、本文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
1 抗战后方建设背景下的《新西康》创刊
    1.1 抗日战争对中国及其四川的影响
        1.1.1 保家卫国支援抗战
        1.1.2 激励抗战巩固后方
    1.2 加快西康建设夯实抗战大后方基础
        1.2.1 西康建省策应大局
        1.2.2 边地建设快速推进
    1.3 时代需要传播新思想凝聚广大民力
        1.3.1 舆论先行的时代趋势
        1.3.2 西康报刊的迅速发展
2 《新西康》杂志的发展历程
    2.1 《新西康》创刊初期
        2.1.1 办刊人员与刊物宗旨
        2.1.2 主旨文章与激情号召
        2.1.3 读者定位与海外发行
    2.2 《新西康》鼎盛时期
        2.2.1 时局催生刊物发展
        2.2.2 名家荟萃支撑刊物
        2.2.3 刊物内容丰富厚实
    2.3 《新西康》衰落终刊
        2.3.1 形势严峻波及刊物
        2.3.2 天灾人祸扼杀刊物
3 《新西康》作者及内容分析
    3.1 《新西康》部分作者介绍
    3.2 《新西康》主要文章分析
        3.2.1 杂志内容概况
        3.2.2 重点文章分析
4 《新西康》署名刘文辉文章分析
    4.1 刘文辉生平及政治倾向
        4.1.1 刘文辉生平简介
        4.1.2 “二刘之战”与走到人民阵营
    4.2 刘文辉文章研究
        4.2.1 为着民族国家“应该撒最后的一滴血”
        4.2.2 抗战中的西康建设必须力图猛进
        4.2.3 发动最高的情感完成光荣的使命
        4.2.4 兴办教育以奠定思想和人力基础
5 《新西康》的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
    5.1 《新西康》的社会影响
    5.2 《新西康》的学术价值
        5.2.1 所刊文章的学术含量
        5.2.2 后续研究的学术成果
结语
附1:《新西康》杂志大事记
附2:《新西康》杂志《编后记》汇编
附3:《新西康》部分目录汇总表
附4:刘文辉《二十七年元旦讲演词》全文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5)美年大健康四川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案例研究法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服务营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文献评述
    2.2 服务营销及其特征
        2.2.1 概念界定
        2.2.2 服务营销的特征
    2.3 服务营销7P理论
第三章 美年大健康四川公司及服务营销现状分析
    3.1 企业及业务发展现状
        3.1.1 发展概况
        3.1.2 业务范围
        3.1.3 组织机构
        3.1.4 业务开展流程
        3.1.5 经营业绩
    3.2 服务营销业务开展现状
        3.2.1 产品
        3.2.2 价格
        3.2.3 渠道
        3.2.4 促销
        3.2.5 人员
        3.2.6 过程
        3.2.7 运营
    3.3 小结
第四章 美年大健康四川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基于PEST的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策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技术环境
        4.1.4 社会环境
    4.2 竞争环境分析
        4.2.1 公立医院
        4.2.2 非公体检机构
    4.3 内部环境分析
        4.3.1 环境建设与基础设施
        4.3.2 人员配备
        4.3.3 客户资源
        4.3.4 营销网络
    4.4 美年大健康四川公司SWOT分析
        4.4.1 优势
        4.4.2 劣势
        4.4.3 机遇
        4.4.4 威胁
        4.4.5 小结
第五章 美年大健康四川公司服务营销问题与原因分析
    5.1 产品同质化较严重
    5.2 价格与折扣标准不一
    5.3 销售渠道过于单一
    5.4 宣传模式较为单一
    5.5 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5.6 服务过程创新不足
    5.7 运营执行标准不一
    5.8 小结
第六章 美年大健康四川公司服务营销对策研究
    6.1 产品
        6.1.1 产品组合设计
        6.1.2 塑造产品服务理念
        6.1.3 打造个检产品品牌
    6.2 价格
        6.2.1 定价原则
        6.2.2 个检定价服务策略
    6.3 渠道
        6.3.1 团体客户
        6.3.2 个人客户
    6.4 宣传
    6.5 人员
        6.5.1 建立团队,储备人才
        6.5.2 做好员工服务
    6.6 过程
        6.6.1 健全各阶段服务过程
        6.6.2 建立健康体检管理档案
        6.6.3 完善售后服务过程
    6.7 运营
第七章 研究总结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6)地震谣言治理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
    1.3 主要概念与相关理论
        1.3.1 主要概念
        1.3.2 相关理论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本章小结
2 地震谣言产生的原因与特点
    2.1 .地震谣言产生的原因
        2.1.1 地震预报技术不过关
        2.1.2 谣言制造者谋求利益
        2.1.3 普遍存在的恐震心理
        2.1.4 相关信息被误解
        2.1.5 信息源模糊
    2.2 .地震谣言的特点
        2.2.1 与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
        2.2.2 关注度高
        2.2.3 同类型谣言泛滥
        2.2.4 影响范围广
        2.2.5 传播速度快
    2.3 本章小结
3 地震谣言传播现状分析
    3.1 2018年国内地震谣言概况
        3.1.1 2018年国内地震谣言事件
        3.1.2 事件分析
    3.2 地震谣言传播现状
        3.2.1 传播渠道主要是互联网
        3.2.2 少震区更易传播地震谣言
        3.2.3 地震谣言类型多样
        3.2.4 高学历者也可能是传谣人
    3.3 本章小结
4 地震谣言治理案例研究
    4.1 南阳、驻马店地震谣言治理存在问题分析
        4.1.1 南阳、驻马店地震谣言事件概述
        4.1.2 南阳、驻马店地震谣言辟谣经过
        4.1.3 南阳、驻马店地震谣言治理问题分析
    4.2 九寨沟地震谣言治理经验
        4.2.1 九寨沟地震谣言事件概述
        4.2.2 九寨沟地震谣言事件辟谣经过简述
        4.2.3 九寨沟地震谣言事件治理经验分析
    4.3 治谣比较
        4.3.1 地震背景比较
        4.3.2 治理方式比较
        4.3.3 治理时效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地震谣言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5.1 地震谣言治理现状概述
        5.1.1 政府是治理主体
        5.1.2 治理时效
        5.1.3 治理模式
    5.2 地震谣言治理存在的问题
        5.2.1 .地震谣言治理主体单一
        5.2.2 .专家辟谣不多
        5.2.3 治理机制不健全
        5.2.4 辟谣平台太少
        5.2.5 政府辟谣不及时
        5.2.6 谣言治理效果不明显
    5.3 地震谣言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5.3.1 缺少多中心协同治理
        5.3.2 地震预报技术不过关
        5.3.3 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5.3.4 舆论引导方式不当
        5.3.5 地震谣言监测不到位
        5.3.6 缺少恐震群众的信任
    5.4 本章小结
6 地震谣言治理策略
    6.1 .创新地震谣言治理机制
        6.1.1 加强多主体协同治理
        6.1.2 融入系统化辟谣平台
        6.1.3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6.2 拓展地震谣言治理技术手段
        6.2.1 向公众提供预警服务
        6.2.2 利用大数据技术预防地震谣言
        6.2.3 寻求地震预报公开形式
    6.3 消除社会公众恐震心理
        6.3.1 普及地震科普宣传
        6.3.2 确保建构筑物抗震设防过关
    6.4 .打击造谣传谣者
        6.4.1 健全法律法规
        6.4.2 采取惩罚措施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基本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二)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价值
        (一)有利于完善我国行政组织法的构建
        (二)有利于发展我国行政组织法学理论
        (三)有利于指导行政机构改革的实践
        (四)有利于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三、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方法
    五、研究的结构与思路
第一章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对象
    第一节 静态层面的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一、机构的内涵
        二、行政机构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三、作为行政法学术语的行政机构
        四、类型化的行政机构
    第二节 动态层面的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一、行政机构设置权及设置的外延
        二、机构设置与职权配置的关系
        三、机构设置与职位、编制设置的关系
    第三节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理论变迁
        一、行政组织法中的法律保留
        二、法律保留不能承受之重
        三、从法律保留原则到行政法定原则
        四、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中法的内涵
第二章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依据
    第一节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理论依据
        一、法律保留学说的发展
        二、行政组织规范作用的提升
        三、基本权利的客观价值秩序
        四、财政预算理论的推动
        五、法规范的一般性特征
    第二节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现实依据
        一、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现实状况
        二、我国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所面临的问题
        三、个案分析:环境保护领域的行政机构设置
第三章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域外经验
    第一节 域外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现状
        一、美国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二、德国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三、日本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四、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第二节 域外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基本经验
        一、预算控制行政机构设置
        二、行政机构设置的规定应尽可能详尽
        三、立法主导行政机构设置
        四、行政机构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
        五、对行政机构设置进行数量限定
第四章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
    第一节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的判断标准
        一、从法律保留原则到制度性法律保留原则
        二、法律保留范围的判断标准:从干涉、全面保留到重要性理论
        三、重要性理论应为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的判断标准
    第二节 我国大部分行政机构设置非法定化
        一、中央层面
        二、地方层面
    第三节 判断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时须考虑的因素
        一、行政保留产生的影响
        二、行政机构设置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保障产生的影响
        三、行政机构设置对行政任务正确、有效实施产生的影响
        四、行政机构设置行为本身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的确定
        一、区分行政决策机构与行政执行机构?
        二、业务类行政机构的设置应纳入法定化范围
        三、行政机构的所有设置行为应纳入法定化范围
第五章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位阶与程度
    第一节 法律规范密度的双重性
        一、区分法定化位阶与法定化程度
        二、法律规范密度在我国法律中的表现
        三、法律规范密度确定的不同标准
    第二节 行政机构设置的法定化位阶
        一、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位阶的不同模式
        二、我国行政机构设置的法定化位阶的现状
        三、如何确定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位阶
    第三节 行政机构设置的法定化程度
        一、比较借鉴:域外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程度分析
        二、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程度的现状
        三、行政机构设置的内容要素
        四、如何加强行政机构设置的法定化程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附件:行政组织法规范汇总目录(1949~1999)

(8)近代中国留法大学女教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1.问题提出
        2.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
        1.近代大学女教师群体研究
        2.留法女性研究
        3.留法学生研究
        4.女子留学研究
        5.留学教育研究
        6.女子教育研究
    (三)概念厘定
        1.大学
        2.大学教师
        3.留法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个案分析法
一、留法背景
    (一)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二)法国革命文化对女子留学法国的影响
        1.法国革命文化与新文化运动中妇女解放诉求的契合
        2.法国革命崇拜的发生与确立推动知识女性留学法国
    (三)“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
    (四)中国政府对女子留学的规制
        1.中国政府留学政策演变
        2.大学教员资格规定对女子留学的推动
    (五)法国政府对留法教育的支持
二、群体概况
    (一)地域结构
        1.从东南沿海向内陆推进
        2.各地勤工俭学运动的影响
    (二)家庭结构
    (三)学历结构
        1.留学前的学历
        2.留法回国后学历
    (四)专业结构
三、积极赴法
    (一)投身勤工俭学浪潮
    (二)积极争取官费留法名额
    (三)筹措川资自费留法
    (四)走出困境——郑毓秀
        1.退婚求学拒绝旧式人生
        2.初涉革命打破性别传统
        3.理想破灭赴法求真
四、在法剪影
    (一)刻苦的学习
        1.法语学习
        2.专业学习
    (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1.社会交往
        2.撰文
        3.学生社团与学生自治
    (三)积极勇敢的革命活动
        1.法国革命氛围的影响
        2.学习革命理论
        3.参与革命活动
    (四)重塑自我——潘玉良
        1.潘玉良在法国的学校生活
        2.潘玉良在法国的社会交往
五、学成报国
    (一)从事教学
        1.采用新式教学方法
        2.教学态度认真负责
    (二)学术研究
        1.文科
        2.理工科
        3.艺术科
    (三)学校管理
    (四)社会服务
        1.以文字推动社会发展
        2.支援革命战争
        3.支持妇女解放
        4.参加并创办社会团体
        5.中法交流的使者
    (五)深造自得——冯沅君
        1.教书育人
        2.着书立说
        3.支持革命
六、分析总结
    (一)家国命运与女性解放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在多重文化冲突中艰难完成现代女性身份重构
    (三)积极投入近代女子高等教育并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贫困的研究
        1.2.2 民族地区贫困的研究
        1.2.3 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的研究
        1.2.4 财政反贫困研究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
2 基本范畴界定和相关理论回顾
    2.1 基本范畴界定
        2.1.1 凉山彝族自治州
        2.1.2 贫困和反贫困
    2.2 财政反贫困相关理论回顾
        2.2.1 “人口剩余致贫”理论
        2.2.2 “大推进”理论
        2.2.3 “涓滴效应”
        2.2.4 “收入再分配”理论
        2.2.5 公共财政理论
3 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凉山彝族自治州概况
    3.2 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现状分析
        3.2.1 家庭收入水平低且支出结构不合理
        3.2.2 贫困率和贫困人口变动趋势分析
        3.2.3 贫困人群劳动力不足且文化贫困现象严重
        3.2.4 贫困人群县域分布较为集中
    3.3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贫困特征
        3.3.1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3.3.2 返贫现象严重
        3.3.3 贫困家庭的劳动力缺乏
        3.3.4 地方财力薄弱
    3.4 凉山彝族自治州致贫原因分析
        3.4.1 自然环境恶劣
        3.4.2 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3.4.3 县域经济发展薄弱
        3.4.4 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不足
    3.5 小结
4 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
    4.2 数据说明及调查结果
        4.2.1 数据说明
        4.2.2 问卷调查结果
    4.3 模型的构建及变量的选择
        4.3.1 模型构建与方法
        4.3.2 变量选择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模型结果
        4.4.2 结果分析
5 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历史回顾和问题分析
    5.1 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历史回顾
        5.1.1 单一救济式扶贫(1956-1977)
        5.1.2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5.1.3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5.1.4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5.1.5 综合开发阶段(2001-2010)
        5.1.6 精准扶贫阶段(2011-至今)
    5.2 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主要措施
        5.2.1 教育扶贫工程
        5.2.2 医疗卫生扶贫工程
        5.2.3 易地搬迁扶贫工程
        5.2.4 基础设施扶贫工程
        5.2.5 产业化扶贫工程
        5.2.6 社保扶贫工程
        5.2.7 税收扶贫政策
        5.2.8 信贷扶贫政策
    5.3 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成效
        5.3.1 农村贫困人口逐年下降,贫困人口收入上涨
        5.3.2 贫困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着提高
    5.4 当前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存在的问题
        5.4.1 政府主导模式下财政引导具有一定局限性
        5.4.2 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社会扶持力量薄弱
        5.4.3 扶贫资金管理分散,欠缺监督机制
        5.4.4 扶贫项目缺乏与市场的结合
    5.5 小结
6 促进和完善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的政策建议
    6.1 促进凉山彝族地区财政反贫困的总体思路
    6.2 完善凉山彝族地区反贫困的财政政策建议
        6.2.1 完善财政政策优惠制度
        6.2.2 优化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向
        6.2.3 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的来源
        6.2.4 整合扶贫资金,进一步完善资金的管理模式
        6.2.5 促进参与式扶贫模式的发展
    6.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农村扶贫问卷调查
致谢

(10)中医药期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挖掘中医药期刊的文献研究价值
        1.1.2 呈现中医药期刊的史学研究价值
        1.1.3 促进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和提高
    1.2 中医药期刊史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具有“期刊”的基本属性
        1.3.2 具有“中医药”的基本属性
        1.3.3 出版地区为中国大陆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2. 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
    2.1 中医药期刊创刊的时代背景
        2.1.1 传统中医药学面临西方医学的严峻挑战
        2.1.2 西医学期刊率先出现
    2.2 中医药期刊的雏形--《吴医汇讲》
        2.2.1 《吴医汇讲》产生的时代背景
        2.2.2 《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和内容
    2.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历史分期
        2.3.1 中医药期刊的萌发期
        2.3.2 中医药期刊数量上的繁盛期
        2.3.3 中医药期刊的低谷期
        2.3.4 中医药期刊的恢复期
        2.3.5 中医药期刊的曲折发展期
        2.3.6 中医药期刊的复兴期
        2.3.7 中医药期刊的平稳发展期
3. 中医药期刊形式特征
    3.1 期刊生存状态
        3.1.1 民间团体或个人主持办刊,生存状态以速生速灭为主
        3.1.2 政府参与办刊,仍未完全脱离速生速灭的生存状态
        3.1.3 期刊出版步入正轨,生存状态趋于稳定
        3.1.4 期刊办刊主体向系列化、集群化发展,生存状态稳定
    3.2 期刊刊期情况
        3.2.1 以月刊为主,出版周期不稳定
        3.2.2 刊期逐渐缩短,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3 刊期再次延长,出版周期极不稳定
        3.2.4 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5 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刊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
    3.3 期刊地域分布情况
        3.3.1 萌发自江浙沪地区
        3.3.2 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于东南沿海地区
        3.3.3 仍以上海为中心,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倾向
        3.3.4 办刊中心向北京转移,初现全国散发的趋势
        3.3.5 以北京为中心,呈现全国散发的态势
    3.4 期刊文章合着情况
        3.4.1 文章以独着为主,合着文章极为少见
        3.4.2 文章以独着居多,合着文章有所增加
        3.4.3 合着文章数量超越独着文章,跨机构、跨地域合着显着增加
4. 中医药期刊类别特征
    4.1 中医药期刊的主体--学术类期刊
        4.1.1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总体情况
        4.1.2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
    4.2 中医药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普及类期刊
        4.2.1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初创
        4.2.2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发展
    4.3 中医药信息资源查找和利用的工具--情报检索类期刊
        4.3.1 中医药检索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4.3.2 中医药情报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5. 中医药期刊刊名特征
    5.1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
    5.2 中医药期刊的一般命名方式
        5.2.1 仅以“学科属性”命名
        5.2.2 以“地域名称+学科属性”命名
        5.2.3 学报类中医药期刊的命名
    5.3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深刻寓意
6. 中医药期刊内容特征
    6.1 刊载内容体裁丰富,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
    6.2 刊载内容向纯学术性过渡,中医药传统文体载文量下降
    6.3 以学术性内容为主,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内容激增
7.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作用与展望
    7.1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7.1.1 总体历程分析
        7.1.2 总体形式特征分析
        7.1.3 总体类别特征分析
        7.1.4 总体刊名特征分析
        7.1.5 总体内容特征分析
    7.2 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评价
        7.2.1 传播中医药文化,获取民众之认可
        7.2.2 普及中医药知识,解救民众之疾苦
        7.2.3 搭建中医药沟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
        7.2.4 刊学相辅,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
        7.2.5 凝心聚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7.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探寻
        7.3.1 重视传统中医药栏目,发扬中医药特色
        7.3.2 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发挥期刊学术导向作用
        7.3.3 栏目设置多样化,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7.3.4 加强约稿力度,保障文章质量
        7.3.5 重视专题策划,发展专栏专刊,鼓励专题专科的集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药期刊总目
    附录2: 当前持续出版中医药期刊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四、四川省统计专家局点评——2001年四川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理新闻在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 唐洁颖.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向姣.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晚清民国巴蜀词坛研究[D]. 丛海霞. 吉林大学, 2020(01)
  • [4]《新西康》杂志研究(1938-1947)[D]. 李昊原.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美年大健康四川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曹靖.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地震谣言治理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 刘健蕖.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基本理论研究[D]. 王晓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8]近代中国留法大学女教师研究[D]. 朱晨曦.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9]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研究[D]. 崔婧.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10]中医药期刊史研究[D]. 郭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四川省统计专家局点评——2001年四川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