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连续旱年(1997-2002年)水文水资源状况分析

河北省连续旱年(1997-2002年)水文水资源状况分析

一、河北省连续枯水年(1997-2002)水文水资源情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翔[1](2021)在《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冀枣衡、沧州及宁柏隆等七大地下水漏斗区,尤其是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占全国的1/3,由此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国家高度重视,自2014年起在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显着改善。通过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落实,高质量完成地下水超采治理各项工作。本文采用大数据、组件和综合集成等技术,建立了集空间数据水网、逻辑拓扑水网和业务流程水网为一体的数字水网,研发数字水网集成平台,基于平台提供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应用,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河北省一体化数字水网。面向河流水系、地表水地下水等实体水网,将地理信息、遥感影像等数据数字化、可视化,构建空间数据水网;将管理单元的对象实体逻辑和用水对象进行拓扑化、可视化,构建逻辑拓扑水网;采用知识图将业务的相关关系、逻辑关联进行流程化、可视化,构建业务流程水网。研发数字水网综合集成平台,搭建可视化操作的业务集成环境,通过三种可视化水网的集成应用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水网,为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和水位考核评估提供技术支撑。(2)提出了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地下水数据资源进行处理与分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将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的数据、方法和模型等进行组件开发提供组件化服务,实现模型方法的融合。采用知识可视化技术描述应用主题、业务流程、关联组件和信息,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过程融合;将数据、技术及业务进行融合,基于平台、主题、组件、知识图工具组织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实现基于数字水网的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融合。(3)提供主题化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基于数字水网集成平台,按照业务融合应用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搭建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的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和计算服务。针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目标,采用组件及知识可视化技术将评价方法组件化、过程可视化,搭建过程化评价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在线评价和决策服务。根据地下水采补水量平衡原理,研究河北省超采区的地下水位考核指标制定的方法,基于数字水网搭建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考核和决策服务。

伊丽[2](2021)在《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分析与补水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湿地是具有水陆相兼性和过渡性的一种独特生态系统,它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综合影响,湿地退化呈现普遍化、加速化和严重化的趋势,严重制约着区域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湿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制度保障。生态需水和生态补水是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两大核心问题,开展湿地生态需水与补水保障方案研究,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雄安新区高速城市化的建设背景下,以白洋淀作为雄安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核心,河流湿地作为生态恢复的纽带,分析白洋淀的生态水文过程演变,计算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情况,模拟分析不同生态补水方案下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情景,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采用统计学方法、趋势性检验分析方法和遥感影像解译分析法等从白洋淀气象要素、水文要素和湿地结构类型进行演变规律的分析,主要结论为:白洋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和多年平均年潜在蒸散发量分别为509.2mm、883.8mm,呈现显着下降趋势,多年平均气温为12.55℃,年平均气温呈现不显着上升趋势;以水位作为典型水文要素进行研究,确定白洋淀最低生态水位和适宜生态水位分别为5.89m和7.14m,确定了年内理想的水位变化过程;白洋淀湿地结构类型变化情况明显,具体表现为居民地面积不断增加、挺水植物面积减少、旱地和开阔水体波动变化。(2)通过构建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计算模型,确定雄安新区发展阶段湿地生态保护目标,计算得到雄安新区湿地的生态需水量。其中,河流湿地丰、平、枯水年生态需水量为19300.2×104m3/a、19366.5×104m3/a和19368.1×104m3/a。白洋淀生态需水量包括白洋淀生态耗水量和生境蓄存量,在丰、平、枯水年生态需水量为40312.8×104m3/a、44371.9×104m3/a和46407.8×104m3/a;受白洋淀生态蓄存水量的影响,白洋淀生态耗水量和生态需水量年内需水变化过程并不匹配。(3)充分挖掘雄安新区湿地多水源联合调配补水的潜力,构建不同水平年雄安新区湿地生态补水保障方案,基于水量平衡原理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平年生态补水需求不同,丰水年考虑上游水库的联合调度补水的方案A2、平水年综合考虑上游水库联合调度、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案B4和枯水年在现有调引水工程的基础之上考虑了南水北调东线应急补水的方案C4基本满足雄安新区生态需水量、白洋淀年内水位变化过程和生态换水量保障需求。

邹文安,曲延光,刘双林,孙虹,魏忠成,张婷[3](2020)在《吉林省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文中提出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具有一定数量和可用质量并能从自然界获得补充并可资利用的水。受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所影响,水资源演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以吉林省第3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分析评价了吉林省1956—2016年水资源数量、质量、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科学合理进行水资源演变分析评价,能够准确掌握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水资源战略规划、实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重要依据。

赖斌[4](2020)在《邯郸永年区冬小麦关键生长期农业干旱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特别是近年来,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中国的中高纬度地方逐渐成为了新的高温、干旱中心。地处中纬度的邯郸市永年区,隶属河北平原南部,是重要的粮产地,干旱时有发生。随着工业、生活用水剧增,水资源矛盾突出,农业供水形势日益严峻,区域农业生产在干旱面前更加脆弱,因此及时的农业预警和评估是区域农业抗旱、防旱的关键手段。邯郸市永年区又是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域,在多种水利工程措施并用和强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斑状化、动态化的土壤下垫面区域分布特征,使得土壤水变化愈加复杂,区域农业干旱预测和预警更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区域土壤水变化监测和分析为基础,构建区域流域水文模型为支撑,实现区域冬小麦关键生长期农业干旱评估。主要成果如下:(1)辨析永年区冬小麦关键生长期土壤水变化规律。永年区土壤体积含水率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同期北部冬小麦种植区土壤体积含水率低于同期南部冬小麦种植区土壤体积含水率。通过分层变化分析,冬小麦在关键生长期时0-20cm、20-40cm以及40-60cm处土层土壤水含率减少速度快于其他土层。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变化来看,永年区冬小麦在进入关键生长期后各层土壤含水量均随时间减少,但其间有一次明显土壤含水率增大表现。(2)构建区域水文模型。基于“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借助水文模型对区域农田水循环进行精细刻画,并可获取区域冬小麦土壤墒情模拟值,并与实测土壤墒情反复对比,进行模型参数率定和模拟验证,纳什效率系数平均值超过0.80,构建了区域水文模型。(3)永年区农业干旱评估。对永年区近60年来面降水量进行排频,分析发现永年区出现枯水年时冬小麦生长期降水量不足全年总降水量的30%,并设计确定P=85%、P=90%及P=95%三种不同干旱降水情景,选择SM-AWC为干旱指标,输入水文模型进行干旱评估。结果表明,不同情景输入下,区域冬小麦关键生长期干旱情况有所波动,其中出现P=90%及P=95%干旱典型年时,4月中旬永年区中部和东部容易发生特大干旱,并且将持续到5月中旬才能缓解。(4)开展了农业干旱演变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底墒条件、土壤粒组划分、灌溉制度以及降水情况都将影响干旱的演变,在枯水年份应在冬小麦进入关键生长期前提高土壤底墒条件,并且应根据干旱发展在4月中旬干旱发展初期进行适时灌溉。本研究针对邯郸市永年区复杂多变的下垫面分布,在解析区域冬小麦关键生长期土壤水变化基础上进一步对典型枯水年降水情景下干旱发展进行探究,尝试分析全区未来发生极端少雨情况下的干旱演变规律,可为永年区冬小麦未来防旱提供科学依据。

李聪[5](2020)在《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水量供需耦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于2019年正式向白洋淀供水,该工程跨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历经6市26个县(市、区),是为解决工程沿线地区农业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而建立的永久性引水工程。由于水源区、受水区属于不同流域,水源区的可供水量、供水时间与受水区的需水量、需水时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工程水源区黄河、受水区沿线及白洋淀进行供需平衡及耦合分析。本文以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受水区白洋淀和沿线农业灌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水平年黄河可供水量、不同水平年白洋淀补水情况和沿线灌区灌溉需水量对水源区供水时间水量、受水区白洋淀补水时间水量和沿线农业灌溉时间水量之间进行合理分析以期为工程运行调度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有:(1)利用白洋淀1920-2016年实测水位数据,采用M-K突变性检验出白洋淀水位变异点为1963年、1965年,1983年后下降趋势显着;通过选择年极端水位、年区间水位持续时间等指标分析了近年来白洋淀水位特征,将白洋淀年内水位变化分为10月1日-翌年3月1日、3月1日-6月1日、6月1日-10月1日三个不同阶段,确定3月1日、10月1日为白洋淀水位变化节点日期。计算不同频率下月最低水位结合年内展布法得出不同水平年水位变化过程,选取不同典型年确定白洋淀不同水平年需水量1.21亿m3、1.76亿m3、2.14亿m3;提出了针对于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白洋淀补水方案,即当白洋淀10月1日水位为6.96m时,可不向白洋淀补水;当白洋淀10月1日水位分别为6.44 m、5.66 m时,通过本工程向白洋淀补水1.21亿m3、1.76亿m3;当白洋淀8月16日水位为5.34 m时,立即启用本工程进行引水,向白洋淀补水1.58亿m3,于1 1月初结束,至翌年1月继续补水0.42亿m3。(2)选取1981-2010年工程沿线27个县的累年降水量数据,分析河北沿线受水区内小麦、玉米、棉花三种作物不同生育期内降水量,表明小麦生育期内降水量最少,小麦越冬期和发育中期降水量自邯郸至沧州呈现逐渐增多趋势。通过定额法计算水平年灌区净需水量为3.68亿m3,毛需水量5.04亿m3。农村水网建设需水量0.0033亿m3并入灌区需水量计算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沿线受水区需水。(3)对黄河和白洋淀1956-2000年径流量资料应用Copula方法构建水源区黄河与受水区白洋淀之间的二维联合分布模型并计算了二者之间丰枯同步、异步概率分别为43.77%,56.23%,以水源区和受水区同时出现枯水年定义为非正常调水状态,正常调水状态的概率为91.99%,说明黄河来水有利于实现对白洋淀的补充。通过黄河分配方案和流量控制指标对黄河可供水量进行分析,确定不同水平年黄河可供水量为6.80亿m3、6.20亿m3、5.60亿m3;对黄河可供水量、白洋淀补水水量和工程沿线受水区需水水量进行耦合分析,确定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各个灌区需从干渠口引水量分别为0.44亿m3、0.16亿m3、0.15亿m3、0.23亿m3、0.03亿m3,工程沿线受水区灌溉水量满足程度为46.67%。

吴智健[6](2020)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潜力与外调水高效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为了缓解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国家启动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年来,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的径流特征发生了显着变化,与中线工程规划时所采用的径流系列有明显的差异性,需要对丹江口水库的可调水量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随着中线工程干渠与沿线调蓄水库的连接工程陆续建成,研究中线工程沿线水库的调蓄能力,对于中线工程扩大其供水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京津冀地区的区域间发展差异造成了外调水的水量分配有可能不符合地区的实际发展需要,所以确定更为合适的外调水水权分配比例对于外调水的高效利用十分关键。本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潜力和外调水高效利用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①利用Mann-Kendall(MK)检验、Markov过程和游程分析对丹江口 1956-2017年入库径流的年际年内特征、趋势及丰枯变化进行研究,水库年径流序列在进入21世纪后年均减少50.5亿m3,且在秋汛期容易发生连续的枯水情况,不利于水库的蓄水和调水。②依据丹江口供水调度图,通过限制下泄流量和对冲规则优化供水调度图,分别能增加对年平均北调水量1.2亿m3和2.6亿m3;构建中线总干渠-沿线调蓄水库联合调度模型,利用河南省和河北省沿线水库对中线工程供水进行调蓄,年均充渠水量分别为2.7亿m3和1.8亿m3。③建立京津冀地区外调水水权分配模型计算三个地区最合适的外调水分配占比,模型算得北京市的配水量高于实际值,河北省的配水量小于实际值,天津市在注重高效性目标时配水的占比最高。

刘美钰[7](2019)在《海兴县水资源安全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类不断加大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导致了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加剧、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一系列水安全问题。如何缓解当前的水安全问题、减小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已经成为水资源管理的焦点和难题。华北平原是北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大部分河流长期干涸,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紧缺问题日趋严峻。本文选取了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为研究区,对20142017年区域的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进而对区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我国的水资源现状,阐述了本研究开展的必要性。在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海兴县的水资源状况以及现状年供用水情况,提出海兴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从水资源供水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四个方面,选取11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将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和灰色关联分析法(GRA)结合,建立了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应用该评价模型对海兴县20142017年的水资源安全状态进行了评价。(3)依据海兴县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在规划水平年2025年该区域将实现当地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外调水和再生水联合供水。然后对2025年50%和75%设计频率下的供需水量进行预测,并进一步分析供需平衡关系,指出了规划水平年不同设计频率下各乡镇的缺水程度。其中,香坊乡缺水程度最为严重。(4)构建了多目标、多水源、多子区、多用户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目标函数考虑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约束条件考虑了水资源承载力约束、需水量约束、用水总量控制、输水能力约束和变量非负约束。采用人工鱼群算法对模型求解,得到不同设计频率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表明:2025年,50%设计频率下,在增加南水北调水和再生水源后,海兴县基本实现供需平衡,南水北调水的跨乡镇调配对降低海兴县的缺水程度具有显着的作用;75%设计频率下,香坊乡的缺水率相比配置前有所下降。(5)针对海兴县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提出了海兴县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上述研究成果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决策依据,为海兴县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也为北方其它县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和优化配置提供借鉴和参考。

代稳[8](2019)在《水系连通变异下长江荆南三口水资源态势及调控方案》文中研究说明河湖水系连通与水资源安全是目前水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查明荆南三口地区河湖水系连通与水资源的关系,筛选水资源安全战略措施,运用数理统计、系统动力学等数学方法从水系连通视角探讨水系连通变异下水资源态势及基于水资源安全的调控方案,取得如下的研究成果:(1)1956-1989年荆南三口地区水系连通度呈下降趋势,总降幅达23.88%,1990-2017年水系连通度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总涨幅不到0.5%。1989年为水系连通度的最小值,是该地区水系连通的变异点,研究时段分为两个时期:1956-1989年(水系连通变异前)和1990-2017年(水系连通变异后)。(2)水系连通变异后该地区水资源时空差异显着。变异后,水资源量呈显着下降趋势,年均线性递减率约为7.39×108 m3/a,汛期锐减趋势明显,但汛期水资源量越来越集中,约占全年总量的70%,促使枯水期水资源量匮乏,藕池河东支断流持续5个月,年均水资源量减少208.32×108 m3;丰枯交替变化的时间周期缩短113a,最强周期震荡时间尺度由28a减小为15a,振荡次数增多13次。空间上,水系连通变异后,松滋河西支、虎渡河、藕池河西支下降趋势显着,下降程度存在差异,藕池河东支断流天数延长,达到267天。(3)水系连通变异后该地区水文干旱特征明显。变异后,水文干旱现象年均发生次数增加到1.222.7次,水文干旱历时平均值增加约1个月,三口五站水文干旱强度平均值增加值分别为104.53×108 m3、57.58×108m3、80.75×108m3、18.15×108m3、105.91×108m3,水文干旱峰值平均值呈增长趋势;变异后水文干旱特征二维联合重现期缩短,相同单变量重现期干旱历时时长更长,干旱强度更大,峰值更高;2006年(枯水年),三口地区五站的缺水量分别为13.82×108m3、5.08×108m3、6.50×108m3、14.2×108m3、9.81×108m3。(4)水系结构、水系连通度与水资源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水系结构各参数和水系连通度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在0.760.88,水系连通度值在0.01380.1857范围内,水系连通度与河长、水面率、河频率、河网密度、河网发育系数、水系分维系数等水系结构参数呈线性增长趋势;水系连通度与水资源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78,水系连通度与水资源呈线性增长趋势。(5)根据DYNAMO语言,运用Vensim分析软件构建荆南三口地区水资源安全调控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现状延续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型、综合协调型四种方案,结果表明综合协调型近远期水资源供需差额分别为-1.44×108m3、-0.93×108m3,水资源量有盈余,远期总人口比现状延续型、资源节约型分别多3.36万人、5.11万人,工业产值分别多55.28亿元、55.72亿元,第三产业工业产值分别多2.06亿元、34.08亿元,牲畜量分别多32.05万头、41.58万头,农田灌溉面积分别多17.12万亩、17.49万亩,实现水资源效益最大化,且该方案综合评价值最高,方案四为该地区水资源安全调控最优方案。综合协调型是实现该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模式。(6)提出基于水资源安全的综合协调发展具体措施:实施水系连通工程与水源工程,建立“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供水工程管理体系,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水资源各行业间合理配置,实现农业高效节约用水,提高国民经济用水效率,提高污水回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陈旭[9](2019)在《变化环境下滦河流域干旱演变特性分析及其未来情景模拟预估》文中研究表明在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的极端性、不确定性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逐渐增多,不少流域的平均气候、水文情势与极端降水以及径流特征值都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近年来滦河流域干旱发生频率及其影响范围均呈增加态势,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开展流域范围内干旱识别、干旱演变规律、干旱驱动机制及未来情景干旱模拟与评估问题的研究,对于滦河流域未来干旱综合应对、科学防旱、有效抗旱以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实例,以分布式水文模型为基础,开展变化环境下历史干旱特性识别、演化规律及驱动机制研究以及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共同作用下流域气象、农业和水文干旱的响应研究。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流域水资源科学规划管理以及防旱、抗旱工作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优选滦河流域7个水文站点月径流序列的最优概率分布,计算得到了各个水文站点的最优标准化径流指数;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水文干旱的趋势特征;研究了干旱特征和干旱频率年际及季节变化的空间演变特性。研究发现广义极值和对数逻辑斯特分布对滦河流域径流序列拟合效果较好,而常用的伽玛分布的拟合效果欠佳。水文干旱在过去51年里有较为明显的加重趋势。在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区域水文干旱的变化趋势有可能继续,即未来一段时间旱情可能加剧。迁安、卢龙、滦县(QA+LL+LX)一带以及隆化(LH)与滦平(LP)的交界区域的干旱最为严重。重度及以上干旱具有持续时间短、破坏严重的特点。轻度及以上的干旱覆盖了整个滦河流域,而重度及以上干旱并未覆盖整个研究区域。(2)基于SWAT模型的水文模拟和时空连续的三维度干旱识别方法,对滦河流域1961~2011年间的水文干旱事件进行了识别;利用三维度可视化,以最严重的三场干旱事件为例重现了其时空演变过程;通过基于Copula函数的干旱多变量频率分析方法,对滦河流域干旱烈度、历时和面积的联合概率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典型极端干旱事件的重现期。结果显示采用时空连续的三维度干旱识别方法识别的干旱结果与旱情记载情况相一致,即本文所采用的三维干旱识别方法是合理可靠性。滦河西部及中下游一带是流域的干旱中心,大规模的干旱事件多集中于此区域。干旱烈度(S)和干旱历时(D)最优概率分布为广义极值分布函数,干旱面积(A)的最优概率分布为对数正态分布;S-D、S-A和D-A的两变量最优概率分布分别为Joe Copula、Gumbel Copula和Joe Copula函数;S-D-A的三变量最优联合概率分布为非对称Gumbel Copula函数,且非对称Copula函数较对称Copula函数更适合于干旱多变量频率分析。滦河流域1961~2011年间最严重干旱事件(2000年6月-2003年6月)的重现期为80年一遇,另外还发生了75年一遇的干旱1场,40~50年一遇的干旱3场。在频率分析中不考虑干旱历时、面积和烈度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严重低估干旱的重现期,对干旱风险管理及其相关的抗旱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都是十分不利的。(3)选取合适的干旱指标(SPEI、SSI和SRI),并以SWAT模型为桥梁搭建指标间的联系,探讨了流域气象、农业和水文干旱之间的的演变特性;运用连续小波和交叉小波变换分析法,研究了气象、农业、水文干旱与大尺度气候环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农业和水文干旱对降水缺乏的响应表现出一定时滞性,且这种时滞性随着干旱尺度的增加而变得显着。滦河流域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农业干旱与水文干旱之间的演化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气象干旱与SOI呈正相关,与Ni?o和MEI呈负相关,最高相关性出现在滞时为0个月和时间尺度为9个月;与AOM气候指数整体最强负相关出现在滞时为6个月和时间尺度为24个月。农业干旱与Ni?o 4、Ni?o 3.4和MEI指数呈较强的正相关,与SOI呈负相关,与Ni?o 4、Ni?o 3.4、SOI和MEI的相关性分别在滞时为7个月、时间尺度为17个月,滞时为10个月、时间尺度为16个月,滞时为9个月、时间尺度为16个月和滞时为9个月、时间尺度为18个月时达到整体最大。水文干旱与AOM和Ni?o 4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分别在滞时为17个月、时间尺度为10个月和滞时为5个月、时间尺度为4个月时达到整体最大。Ni?o 1+2+3+4、Ni?o3.4、SOI、MEI和AOM指数对气象干旱的显着影响集中在16-88月,SOI和AMO对气象干旱影响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尺度(99-164月)。Ni?o 4、Ni?o 3.4、MEI和SOI指数对农业干旱的显着影响集中在16-99月,以及99-187月的年代际尺度。Ni?o 4和AOM指数对水文干旱的显着影响主要集中在16-64月,以及104-177月的年代际尺度。以上研究结果定量地揭示了三种干旱类型及其驱动因素之间的联系,对区域干旱监测和抗旱战略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采用基于贝叶斯加权平均(REV-BMA)的多模式气候变化预测方法得到GCMs集合数据,通过与实测气象要素进行比对,评估了各单模式以及集合模式在滦河流域的适用性;借助SDSM模型降尺度及纠偏处理后得到未来时期(2011-2100年)降水和最高与最低气温要素。多模式集合的回报效果最好。SDSM模型对降水的模拟效果率定期优于验证期,且对相对丰水的夏季模拟效果优于春、秋和冬季,尤其由于冬季降水数值较小,对冬季模拟效果最差;对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模拟效果明显优于对降水的模拟效果。偏差订正后模拟降水的均值偏差明显降低,订正后的降水数据与观测数据分布基本相符;SDSM模型对气温的模拟精度较高,偏差订正后最高与最低气温的均值和概率分布拟合程度改善均不显着,但这并不能说明SDSM模型模拟精度低。因此经偏差订正后的SDSM模型可以用于下一步气候情景构建。(5)利用CA-Markov模型对未来时期(2020s、2050s和2080s)的土地利用进行了预测;将降尺度结合纠偏方法得到的未来时期气象要素和CA-Markov模型预测得到的未来时期土地利用作为SWAT模型输入数据,模拟了滦河流域未来时期的土壤湿度和径流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游程理论及经验正交(EOF)等方法,揭示了滦河流域未来时期气象、农业和水文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未来时期耕地(旱地和水田)面积将继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张,几乎全部靠占用耕地实现。RCP2.6排放情景下滦河中上游的WC、FN、LH西北部、NM西部以及下游的LY、JL+QL北部、XX+ZH地区易遭受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RCP4.5排放情景下滦河上游的WC、FN、NM以及下游的LY、KC、PQ南部、CD西南部、XL东部、JL+QL东北部、XX+ZH地区易遭受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RCP8.5排放情景下滦河中上游东北边界地带(NM东北部、WC东部以及LH东部)易遭受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未来三种排放情形下滦河上游以及中游西南地区易遭受中度及以上农业干旱。RCP2.6排放情景下,滦河中上游的WC和FN东南大部、LH西北大部、LP西北部以及下游的LY、JL+QL北部、PQ东部地区属于水文干旱最容易发生的区域;RCP4.5排放情景下,滦河中上游的FN、NM西南部、WC东南部、LH西北部和LP地区属于水文干旱最容易发生的区域;RCP8.5排放情景下,WC西南和东南部、FN东南部、LH大部、LP西北部、CD东部以及XL、KC和XX+ZH交界地区属于水文干旱最容易发生的区域。相对于RCP2.6和RCP8.5排放情景,RCP8.5排放情景下气象、农业和水文干旱的重现期更短,即干旱更容易发生。

李秀丽[10](2018)在《基于ET管理的水权分配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邯郸市东部平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然而有限的水资源量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需求量的增长,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开展研究,在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的基础上,以研究区域为例,提出了以ET管理理念、水资源高效利用可持续利用为准则的水权分配方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为该地区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研究区域水资源分析 依据区域降水特性和下垫面条件,分析计算自产地表水、地下水,推求了地下水在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的变化;依据区域入境河流上游径流特性、用水状况、上下游分水原则和水利工程条件,分析山区、平原区水力联系,推求了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天然入境水的时空分布。(2)需水预测及供需矛盾分析 以20 1 5年为现状水平年,依据现有经济布局和各行业用水水平预测各行政区、各行业现状水平年需水量,结合现状供水条件进行供需平衡分析,揭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3)水权分配方法研究 采用先进的ET管理理念和水权分配理论,根据研究区域的水资源条件、供水条件和用水水平,分析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允许消耗量);提出了全区及各分区的多年平均、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的目标ET的分配方法,以及目标ET约束下的地表水、地下水水权分配方法;构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体系。(4)“开源”“节流”技术措施研究 基于灌溉试验,重点探讨了不同作物行之有效的节水、高效用水灌溉技术措施;构建了目标ET约束下的农业用水结构体系,以及再生水、微咸水和咸水的安全利用技术及适宜模式。(5)基于高效用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以ET管理为核心、最大水资源可消耗量为准则,结合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构建2025规划水平年的经济社会用水结构体系;分别预测丰、平、枯水平年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含生活、工业、农业及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进一步揭示规划水平年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6)多水源联合调控及优化配置研究基于水权分配,结合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不同区域不同水源在年际年内的以丰补歉措施和地下水动态平衡原则,采用先进技术方法,进行了区域多水源联合调控及优化配置;优化了各行政区的目标ET和地表水、地下水分配方案,构建了以ET为中心的水平衡机制,提出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方法和实施规划。为合理开采地下水、保持地下水动态平衡、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和水权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二、河北省连续枯水年(1997-2002)水文水资源情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省连续枯水年(1997-2002)水文水资源情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下水超采研究现状
        1.3.2 地下水变化特征研究现状
        1.3.3 治理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3.4 数字水网研究现状
        1.3.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论文创新点
2 地下水超采形势与治理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地质
        2.1.4 河流水系
        2.1.5 社会经济
    2.2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2.1 地下水资源量
        2.2.2 地下水开采量
        2.2.3 地下水供水量
    2.3 地下水超采造成影响
        2.3.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成
        2.3.2 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2.3.3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产生
        2.3.4 海水入侵及其危害程度
    2.4 地下水超采治理现状
        2.4.1 地下水超采形势
        2.4.2 治理任务及范围
        2.4.3 治理的相关措施
        2.4.4 治理措施实施情况
        2.4.5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数字水网的构建及关键技术
    3.1 数字水网关键技术
        3.1.1 大数据技术
        3.1.2 5S集成技术
        3.1.3 可视化技术
        3.1.4 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
    3.2 空间数据水网构建
        3.2.1 空间数据处理
        3.2.2 地形地物可视化
        3.2.3 数字水网提取
        3.2.4 空间水网可视化
    3.3 逻辑拓扑水网构建
        3.3.1 拓扑元素概化
        3.3.2 拓扑关系描述
        3.3.3 拓扑关系存储
        3.3.4 拓扑水网可视化
    3.4 业务流程水网构建
        3.4.1 业务主题划分
        3.4.2 业务流程概化
        3.4.3 流程可视化描述
        3.4.4 业务水网可视化
    3.5 一体化数字水网构建
        3.5.1 业务集成环境
        3.5.2 三网集成合一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及实现
    4.1 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
        4.1.1 多源数据融合
        4.1.2 模型方法融合
        4.1.3 业务过程融合
    4.2 面向主题的业务应用
        4.2.1 主题服务模式
        4.2.2 主题服务特点
        4.2.3 业务应用过程
    4.3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实现
        4.3.1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服务
        4.3.2 基于水网的过程化评价
        4.3.3 基于水网的水位考核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数据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5.1 业务应用实例及数据来源
        5.1.1 业务应用系统
        5.1.2 多源数据来源
        5.1.3 应用分析方法
    5.2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5.2.1 地下水位时间变化
        5.2.2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5.3 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分析
        5.3.1 地下水储量反演方法
        5.3.2 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
        5.3.3 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
    5.4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变化
        5.4.2 人为因素变化
        5.4.3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主题化指标库
        6.1.2 评价指标优选
        6.1.3 评价等级划分
    6.2 评价方法选取调用
        6.2.1 评价方法选取
        6.2.2 方法的组件化
        6.2.3 方法组件调用
    6.3 评价结果及应用实例
        6.3.1 指标数据来源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3.3 结果的反馈优化
        6.3.4 过程化评价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地下水治理效果水位考核评估服务
    7.1 水位考核指标制定方法
        7.1.1 考核基本原理
        7.1.2 指标计算方法
        7.1.3 水位考核评分
    7.2 水位考核评估计算示例
        7.2.1 监测数据处理
        7.2.2 水位指标确定
        7.2.3 地下水位考核
    7.3 水位考核业应用务系统
        7.3.1 数据管理服务
        7.3.2 基础信息服务
        7.3.3 考核管理服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字水网开发程序代码
附录B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分析与补水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水文过程研究
        1.2.2 湿地生态需水研究
        1.2.3 湿地生态补水研究
        1.2.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雄安新区湿地概况
        2.1.2 气候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1.4 动植物资源
    2.2 工程概况
        2.2.1 水利工程概况
        2.2.2 防洪工程概况
        2.2.3 调引水工程措施
    2.3 水质概况
    2.4 土地利用概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洋淀生态水文过程演变分析
    3.1 数据的收集
    3.2 生态水文过程演变分析方法
        3.2.1 线性回归法
        3.2.2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
        3.2.3 湖泊生态水位确定方法
        3.2.4 水位变化过程评价指标
        3.2.5 遥感影像的提取及验证
    3.3 白洋淀气象要素演变分析
        3.3.1 降水量演变分析
        3.3.2 潜在蒸散发量演变分析
        3.3.3 气温演变分析
    3.4 白洋淀水文要素演变分析
        3.4.1 历史水位演变分析
        3.4.2 水位时期的划分
        3.4.3 生态水位的确定
        3.4.4 年内水位变化过程分析
    3.5 白洋淀湿地结构演变分析
        3.5.1 湿地结构类型
        3.5.2 湿地结构变化分析
        3.5.3 湿地结构转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计算
    4.1 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4.2 湿地生态需水的内涵
        4.2.1 湿地生态需水基本内涵
        4.2.2 湿地生态需水的影响因素
    4.3 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计算模型的构建
        4.3.1 模型的结构
        4.3.2 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4.4 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计算
        4.4.1 生态目标的确定
        4.4.2 典型年的选取
        4.4.3 生态需水计算参数的选取
        4.4.4 河流湿地生态需水计算
        4.4.5 白洋淀生态需水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雄安新区湿地生态补水保障研究
    5.1 生态补水的概念及内涵
        5.1.1 生态补水概念
        5.1.2 生态补水保障原理
        5.1.3 生态补水保障目标
    5.2 雄安新区湿地来水情况
        5.2.1 天然来水
        5.2.2 再生水
        5.2.3 生态补水
    5.3 雄安新区湿地生态补水保障分析
        5.3.1 生态补水要素分析
        5.3.2 生态补水方案的设置
        5.3.3 生态补水方案保障结果分析
    5.4 建议与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吉林省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资源特点
2 水资源数量情势分析评价
    2.1 降水量
    2.2 地表水资源量
    2.3 地下水资源量
    2.4 出入境水量
        2.4.1 入境水量
        2.4.2 出境水量
    2.5 水资源总量
3 水资源质量情势分析评价
    3.1 地表水水质
    3.2 地下水水质
4 水资源情势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因素
        4.1.1 气候因素
        4.1.2 流域下垫面条件
        4.1.3 本底环境地质条件
    4.2 人为因素
5 水资源情势演变前景分析
6 工作建议

(4)邯郸永年区冬小麦关键生长期农业干旱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土壤墒情监测方法
        1.2.2 农业干旱评估指标
        1.2.3 基于水文模型的干旱识别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4 工程应用价值
第2章 研究区域和历史干旱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象水文
        2.1.3 河流水系
        2.1.4 水文地质
    2.2 历史干旱状况
        2.2.1 建国以前历史干旱灾害
        2.2.2 建国以后干旱灾害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冬小麦关键生长期土壤墒情监测
    3.1 试验仪器选定
    3.2 实地调研与试验设计
    3.3 监测点布设
    3.4 土壤环刀试验开展与成果
    3.5 土壤墒情监测试验开展
    3.6 土壤墒情监测成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域模型构建
    4.1 MODCYCLE模型概况
        4.1.1 模型结构
        4.1.2 模型原理
    4.2 MODCYCLE模型在研究区域的构建
        4.2.1 子流域划分
        4.2.2 气象站点分布及气象驱动数据
        4.2.3 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壤类型
        4.2.4 作物生育期及灌溉制度设计
        4.2.5 模型其他数据处理
    4.3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4.3.1 模型参数率定
        4.3.2 模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冬小麦关键生长期农业干旱评估
    5.1 干旱情景下降水过程设计
        5.1.1 区域面降水水平年分析
        5.1.2 干旱典型年选取
        5.1.3 冬小麦关键生长期降水情景设计
    5.2 区域干旱指标选用
    5.3 不同设计情景下区域冬小麦农业干旱评估
        5.3.1 情景A干旱空间演变特征
        5.3.2 情景B干旱空间演变特征
        5.3.3 情景C干旱空间演变特征
        5.3.4 典型HRU农业干旱演变分析
        5.3.5 典型区域农业干旱时空演变差异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5)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水量供需耦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研究
        1.2.2 白洋淀需水量与补水方案的研究
        1.2.3 调水供水对象需水量的研究
        1.2.4 水源区与受水区丰枯遭遇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工程概况和水源区概况
        2.1.1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概况
        2.1.2 水源区概况
    2.2 受水区白洋淀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特征
        2.2.3 河流水系
        2.2.4 补水情况
    2.3 工程沿线河北受水区基本情况
        2.3.1 研究范围
        2.3.2 自然地理
        2.3.3 气候特征
        2.3.4 河流水系
        2.3.5 需水情况
3 白洋淀补水分析
    3.1 白洋淀水位变化
        3.1.1 水位变异点
        3.1.2 水位变化特征
    3.2 白洋淀补水分析
        3.2.1 月最低水位
        3.2.2 逐月水位过程
        3.2.3 白洋淀补水分析
    3.3 小结
4 工程沿线河北受水区需水分析
    4.1 工程沿线降水量
    4.2 灌区需水
        4.2.1 灌溉范围及灌溉面积
        4.2.2 种植结构
        4.2.3 作物生育期内降水量
        4.2.4 灌区灌溉水量
        4.2.5 灌区需水分析
    4.3 农村水网需水
    4.4 工程沿线供需平衡分析
    4.5 小结
5 黄河供水、白洋淀补水与沿线需水耦合分析甲
    5.1 水源区与受水区丰枯遭遇分析
        5.1.1 研究方法
        5.1.2 应用步骤
        5.1.3 丰枯遭遇结果分析
    5.2 黄河、白洋淀与工程沿线河北受水区供需耦合分析
        5.2.1 水源区黄河供水分析
        5.2.2 受水区需水分析
        5.2.3 供需耦合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6)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潜力与外调水高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丹江口水库入库径流特征变化分析
    2.1 丹江口水库概况
    2.2 基本资料与研究方法
        2.2.1 基础资料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入库径流年际年内变化
        2.3.2 入库径流趋势性特征
        2.3.3 入库径流丰枯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对冲规则的丹江口水库优化调度研究
    3.1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概况
        3.1.1 中线一期工程供水规模
        3.1.2 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
    3.2 丹江口水库调度任务与调度规则
        3.2.1 丹江口水库供水任务
        3.2.2 丹江口水库发电及航运任务
        3.2.3 丹江口水库防洪调度规则和供水调度规则
    3.3 丹江口水库供水调度模型
        3.3.1 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3.3 模型输入
        3.3.4 优化算法
        3.3.5 模型模拟计算结果
    3.4 限制供水调度方案
    3.5 基于对冲规则的水库调度方案
        3.5.1 对冲规则
        3.5.2 对冲规则在丹江口水库调度中的应用
        3.5.3 基于对冲规则的丹江口水库优化调度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线总干渠-沿线调蓄水库联合调度研究
    4.1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沿线分水口门及调蓄水库
        4.1.1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分水口门
        4.1.2 中线总干渠沿线调蓄水库选择
        4.1.3 河南省调蓄水库的基本概况
        4.1.4 河北省调蓄水库的基本概况
    4.2 丹江口水库-总干渠-调蓄水库联合调度模型
        4.2.1 目标函数
        4.2.2 约束条件
    4.3 河南省水库参与调蓄
        4.3.1 河南省水库联通方案
        4.3.2 模型计算结果
    4.4 河北省水库参与调蓄
        4.4.1 外调水与当地水联合调度
        4.4.2 模型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地区外调水水权分配
    5.1 外调水水权分配的原则
    5.2 外调水水权分配模型
        5.2.1 目标函数
        5.2.2 约束条件
    5.3 模型求解
        5.3.1 目标函数权重的确定
        5.3.2 综合赋权方法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海兴县水资源安全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管理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安全研究进展
        1.2.3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条件
        2.1.4 河流水系
        2.1.5 水利工程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海兴县水资源概况
        2.3.1 地表水资源
        2.3.2 地下水资源
        2.3.3 外调水
        2.3.4 非常规水
    2.4 现状年水资源开发利用
        2.4.1 现状供水情况
        2.4.2 现状用水情况
        2.4.3 用水效率
        2.4.4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兴县水资源安全评价
    3.1 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1.2 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3 评价标准的划分
    3.2 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
        3.2.1 确定指标权重
        3.2.2 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3.3 海兴县水资源安全评价
        3.3.1 指标权重的计算
        3.3.2 水资源等级安全计算
        3.3.3 水资源安全等级综合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受水区供需水预测与供需平衡分析
    4.1 供水预测
        4.1.1 供水水源结构
        4.1.2 可供水量
    4.2 需水量预测
        4.2.1 需水预测内容
        4.2.2 需水预测方法
        4.2.3 生活需水量预测
        4.2.4 工业需水量预测
        4.2.5 农业需水量预测
        4.2.6 生态需水量预测
        4.2.7 总需水量
    4.3 供需平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及模型求解
    5.1 子区域的划分
    5.2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5.2.1 目标函数
        5.2.2 约束条件
    5.3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解
        5.3.1 算法原理
        5.3.2 人工鱼群算法步骤
        5.3.3 模型求解
    5.4 结果与分析
    5.5 对策和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8)水系连通变异下长江荆南三口水资源态势及调控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采集与来源
    2.4 技术路线
    2.5 主要研究方法
第3章 水系连通度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3.1 水系连通度演变特征
    3.2 水系连通变异分割点的识别
    3.3 水系连通度变化的驱动因素
    3.4 小结
第4章 水系连通变异下水资源态势
    4.1 水系连通变异下水资源时序变化
    4.2 水系连通变异下水资源空间变化
    4.3 小结
第5章 水系连通变异下水文干旱特征及缺水响应
    5.1 水系连通变异下水文干旱特征
    5.2 水系连通变异下三口地区缺水响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系连通变异对水资源态势的影响机制
    6.1 水系结构、水系连通度与水资源作用机理
    6.2 水系连通变异对水资源量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水资源安全的方案模拟与选优
    7.1 建立水资源安全调控方案系统动力学模型
    7.2 水资源安全调控方案仿真模拟
    7.3 水资源安全调控方案选优
    7.4 实施基于水资源安全的综合发展模式具体措施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变化环境下滦河流域干旱演变特性分析及其未来情景模拟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评价研究进展
        1.2.2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3 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区域概况及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识别
        1.3.1 自然地理概况
        1.3.2 水资源现状与历史干旱事件
        1.3.3 极端降水变化特性分析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最优干旱指数的流域水文干旱时空演变特性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2 水文干旱时空演变特性分析
        2.2.1 最优标准化径流干旱指数的计算
        2.2.2 干旱演变的趋势特性分析
        2.2.3 干旱特征的空间变化特性
        2.2.4 干旱频率的空间变化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域水文干旱时空连续识别及风险评估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基于SWAT模型的分布式水文模拟
        3.2.1 基础数据准备
        3.2.2 子流域及HRU划分
        3.2.3 参数敏感性分析
        3.2.4 参数率定及不确定性分析
        3.2.5 模型验证
    3.3 时空连续的三维度干旱识别方法在滦河流域的应用
        3.3.1 水文模拟及干旱指数计算
        3.3.2 水文干旱事件三维度识别
    3.4 基于COPULA函数的三变量水文干旱频率分析
        3.4.1 干旱变量最优边缘分布的优选
        3.4.2 基于Copula的干旱多变量联合分布
        3.4.3 基于联合重现期的干旱风险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域气象、农业、水文干旱演化特性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2 流域气象、农业和水文干旱演化特性分析
        4.2.1 干旱指数的计算
        4.2.2 气象、农业和水文干旱时空特性分析
        4.2.3 不同类型干旱间关系定量分析
        4.2.4 气象、农业、水文干旱与大尺度气候驱动因子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MIP5模式在滦河流域的适用性分析
    5.1 CMIP5长期试验数据和排放情景简介
    5.2 模式对降水、最高与最低气温时空变化模拟评估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模式对降水、最高与最低气温时间变化模拟能力评估
        5.2.3 模式对降水、最高与最低气温空间变化模拟能力评估
    5.3 SDSM统计降尺度模型的建立及偏差订正
        5.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3.2 预报因子和预报区域的选择
        5.3.3 NCEP/NCAR数据对降尺度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5.3.4 20世纪多模式集合数据对降尺度模型的验证
        5.3.5 SDSM模型的偏差订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变化环境下流域未来干旱模拟与评估
    6.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性及预测研究
        6.1.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2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共同作用下流域未来干旱预估
        6.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6.2.2 未来情境下干旱特性定量评估
        6.2.3 未来情境下干旱空间特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ET管理的水权分配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邯郸市东部平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水权制度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外ET研究概况
        1.2.3 国内外非常规水源利用研究概况
        1.2.4 国内外农业高效用水现状
        1.2.5 国内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概况
        1.2.6 ET管理、水权分配、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水文气象
    2.3 河流水系
    2.4 水利工程
    2.5 社会经济
    2.6 本章小结
3 区域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1 水资源评价分区
    3.2 降水量
    3.3 水资源量
        3.3.1 地表水资源量
        3.3.2 地下水资源量
        3.3.3 水资源总量
        3.3.4 入出境水资源量
    3.4 现状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3.4.1 现状年供水情况
        3.4.2 现状年用水情况
        3.4.3 现状水平年可供水量
        3.4.4 现状水平年需水量
        3.4.5 现状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3.5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3.5.1 研究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3.5.2 缓解研究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途径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ET管理的水权分配
    4.1 水权的内涵
    4.2 水权分配
        4.2.1 初始水权分配
        4.2.2 水权再分配
    4.3 ET管理下的水权分配
        4.3.1 ET的概念
        4.3.2 ET管理理念
        4.3.3 ET计算方法
        4.3.4 基于ET管理的水权分配
    4.4 研究区域的水权分配
        4.4.1 研究区域可消耗ET的分析
        4.4.2 研究区域目标ET分析
        4.4.3 各行政分区目标ET分析
        4.4.4 地表水、地下水水权分配
    4.5 本章小结
5 农业节水与高效用水研究
    5.1 再生水、微咸水安全利用途径
    5.2 农业高效用水途径
        5.2.1 工程节水措施
        5.2.2 农艺节水措施
        5.2.3 管理节水措施
    5.3 研究区域高效用水规划
        5.3.1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5.3.2 灌溉方式规划
        5.3.3 灌溉试验
        5.3.4 农业用水结构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区域规划水平年供需水关系研究
    6.1 研究区域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预测
    6.2 研究区域规划水平年需水预测
    6.3 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6.4 规划水平年目标ET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ET管理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7.1 水资源配置理念
    7.2 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7.2.1 配置原则
        7.2.2 水源条件及水力联系
    7.3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7.4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解
    7.5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7.6 以ET为中心的水平衡机制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河北省连续枯水年(1997-2002)水文水资源情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D]. 于翔.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分析与补水保障研究[D]. 伊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吉林省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J]. 邹文安,曲延光,刘双林,孙虹,魏忠成,张婷. 中国防汛抗旱, 2020(12)
  • [4]邯郸永年区冬小麦关键生长期农业干旱评估[D]. 赖斌.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5]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水量供需耦合分析[D]. 李聪.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潜力与外调水高效利用研究[D]. 吴智健.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海兴县水资源安全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D]. 刘美钰.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8]水系连通变异下长江荆南三口水资源态势及调控方案[D]. 代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变化环境下滦河流域干旱演变特性分析及其未来情景模拟预估[D]. 陈旭. 天津大学, 2019(06)
  • [10]基于ET管理的水权分配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邯郸市东部平原为例[D]. 李秀丽.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河北省连续旱年(1997-2002年)水文水资源状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