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西移趋势分析

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西移趋势分析

一、台湾高科技产业西移趋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宁[1](2020)在《中日韩跨界PM2.5转移规律及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日韩两国频繁对中国进行污染指责,认为中国的雾霾导致了日本及韩国空气质量的恶化。中国是否应该对日韩的空气污染承担责任,承担多少责任?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中日韩三国的PM2.5排放情况及其在大气传输作用下的跨界转移规律,并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消费者视角下国际贸易隐含PM2.5排放转移,分析了中日韩三国跨界PM2.5的排放责任。从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揭示它们之间的转移规律,并探索了中日韩跨界PM2.5污染的影响机制、影响因素及未来变化趋势。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大气传输模型,分析生产者视角(即现实情况)下中日韩跨界PM2.5空气污染转移规律。结果发现,基于冬季季风的大气传输作用,中国对日本和韩国的PM2.5污染存在一定影响,韩国对日本PM2.5污染存在一定影响。(2)提出并构建中日韩空气污染跨界传输综合模型,核算中日韩三国间PM2.5的贸易隐含排放,揭示了消费者视角下中日韩跨界PM2.5污染转移规律,分析中日韩三国跨界PM2.5的排放责任。结果发现,通过国际贸易,中国为日本和韩国承担了大量的PM2.5污染排放;在大气传输和国际贸易双重作用下,中国降低日本和韩国的PM2.5排放量和浓度,破除了日本及韩国对中国污染指责。(3)提出并实证中日韩跨界PM2.5转移影响机制模型,并量化影响因素的贡献大小。结果发现,技术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出口规模效应、出口依赖效应和出口结构效应是中日韩跨界PM2.5转移的影响机制。对中日韩三国而言,具体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大小存在显着差异。(4)通过情景分析法,分析中日韩三国在差异性影响因素构成的情景下的PM2.5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及转移趋势。结果发现,2019-2023年在三种情景下中国均为日本和韩国承担了大量的PM2.5贸易隐含排放,中国改善了日本及韩国的空气质量。(5)基于研究内容与结论,从区域、国家和行业三个角度为减少中日韩跨界PM2.5空气污染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孟婧[2](2019)在《青岛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工业的选址与布局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大多起到引导,甚至支配的作用,工业发展往往成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以青岛市为研究对象,对青岛建置以来的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进行研究探索,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界定、目标与意义、内容与范围;并介绍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进行研究的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为研究分析部分。首先,按时间段分别对青岛的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发展情况,并揭示出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现存的一些问题;其次,分析各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工业空间形态的特征,研究分析工业空间演变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相关性,揭示出工业空间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并系统的分析了影响两者以及两者之间作用关系的影响因素;最后,研究分析了青岛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并按其宏观层面与中观层面分别分析其影响结果与影响机制。第三部分为研究结论部分,通过第二部分的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分析,这部分针对于现存的工业与城市空间之间的问题而提出优化建议与解决策略,并将全文研究分析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出研究结论。

叶烨[3](2017)在《福建自贸区背景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致力于立足海峡两岸,充分借助福建对台优势,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和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创新闽台两岸合作新机制,打造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对于身处经济结构转型重要期的福建省和台湾地区来说,福建自贸区的建立为闽台高科技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了发展机遇,因此通过分析当前内外部因素对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影响,探讨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系统内部运行方式,针对性地创新协同合作模式和协同合作机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近些年闽台高科技产业发展特点和合作现状,发现闽台双方合作步入新阶段,带动了福建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但福建和台湾高科技产业差距仍较大,这种差距为双方互补合作提供了基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双方往更高层次发展合作。因此本文借助层次分析法(AHP)从产业投入、产业产出、产业发展环境和产业孵化环境四个二级指标,以及16个三级指标,构建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对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也存在明显的耦合互补效应;并以高科技产业竞争力为序参量构建了福建自贸区视角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系统,分别从动力系统、耦合系统、外部环境控制系统、自组织运行系统出发,探讨其系统运行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以闽台高科技产业内部联系特征为落脚点,从福建自贸区视角提出适应当前内外部影响环境下的宏微观协同合作模式,致力于解决当前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制度层面出发,研究能够促进协同合作模式顺畅进行的协同机制,具体包括建立产官学研金协同管理机制、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协同对接机制、高新技术园区创新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高科技产业金融服务创新机制以及政府简政放权机制。最后对未来闽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希望能够借助福建自贸区的平台以及福建战略地位的提升,提升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水平、建立经济共同发展理念、促进民间交流更加频繁。

郑春勇[4](2012)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产业转移,是当前国内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也是一个为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所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研究的核心旨趣在于从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来考察政府在国内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总结其规律性,探讨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政府如何更好地促进区域产业转移的建议。自建国伊始,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现象就一直存在。比较典型的是发生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线”建设和转轨时期的“东锭西移”。这两次区域产业转移,虽然时代背景不同、政府干预的方式不同,但均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效果不甚理想。而当前国内正在发生的产业转移与以前的区域产业转移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为,现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正在逐步转型,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正在付诸实践,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破解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等难题也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已经着手的重点工作。但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形势来看,我国面临的处境并不乐观: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发达国家推行制造业再造和产业回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顺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开始凸显,不仅发达国家争相到印度、越南等国进行投资,就连我国沿海省市的产业也纷纷向这些地区转移。由此导致我国陷入了东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总量减少、中西部地区可能错失发展机遇的困境。就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而言,呈现出北上、西进和区域整合的基本态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产业转移,并采取了不少干预措施。在中央政府层面,从国务院、发改委、商务部和工信部的相关举措来看,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的立体式干预特点。同时,在干预方式上,注重树立典型;在干预手段上,偏重政策引导;在领域选择上,突出国计民生重点行业和特殊领域;在产业布局上,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在方向顺序上,从东到西,中部试验、西部推行,中西并举。此外,在中央政府推动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政策传导路径的差异还形成了三种作用机制,大致为:中央政府——央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中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在地方政府层面,产业转出地政府、产业承接地政府的表现区别较大,即使同为转出地或同为承接地,政府介入产业转移的力度也各不相同,由此,也就形成了四种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主动调整、被动适应、积极引进、消极承接。其中,前两种是产业转出地政府的行为模式,后两种是产业承接地政府的行为模式。但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又是在动态变化的。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转出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会相互转化,承接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也会相互转化,甚至转出地政府的行为模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会转化成承接地政府的行为模式。政府干预对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在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国政府推动本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做法。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应该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央部委与省级政府的关系以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要分层定位各级政府的职能、促进部际协作、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加强省部合作、发展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在操作层面,应该根据产业转移成熟度来选择政府干预的时机,在区域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政府作用,同时,要加强转出地政府与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另外,为了更好地实施区域产业转移战略,还应该适当满足企业和企业家的合理诉求。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政府干预的合理限度。

何柳[5](2012)在《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文中研究指明近三十年来,台湾海峡两岸的经贸发展迅速扩大并日益深化。1992年,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2003年起,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自此以后,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在这一过程中,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持续升高,而对美国出口依存度则不断降低。台湾主要对外贸易关系发生了重大转移,改变了过去长期且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局面。本论文针对这一现象,主要从1979至2008年间大陆对台政策、美台贸易的演变、台湾内部环境、国际经济环境等四个方面分析台湾外贸的主要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论文的主体共有五个部分,包括四个章节和一个结语,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回顾了由50、60年代美国对台经济援助所开启的美台之间紧密的贸易关系,分析了“美援”对于美台经贸关系的深刻影响,以及之后美台之间投资、贸易情况。随后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到大陆之后两岸间贸易与投资的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对台政治、经贸政策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在此背景下,检视了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和台湾外贸关系的变化。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是两岸从隔绝走向互动的主导因素,也是两岸经贸往来发生发展的政治前提;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开启并主导着两岸转口贸易和间接投资的发展,是两岸经贸往来的决定因素。在大陆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从70年代末期开始两岸间的转口贸易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期已经初具规模。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大陆给予台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起了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快速增长,台湾当局又有限地放松了台商赴大陆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企业将其海外生产基地逐渐扩展到中国大陆,由此导致对美直接出口的减少和对大陆出口半成品和机械设备的增加,台湾对大陆出口的扩大则伴随着其对美国出口的下降。所以,在台商投资的带动下,两岸间接贸易规模和数额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以致最终大陆于2002年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第三章主要检视了1979至2008年这30年间,美台贸易关系的演变轨迹。从美国方面的因素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的原因,并得出如下结论:虽然,就整体而言,美台贸易总额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双边贸易的密切程度和依赖程度却在不断下降,美台贸易在各自贸易格局中的比重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台湾外贸已经改变了过去片面倚靠美国市场的局面。第四章主要检视了近三十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变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探讨台湾内部政治、社会和经济转型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台湾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大陆的影响。政治转型和社会运动的频仍导致台湾经济发展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日益严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增加了经济增长的困境;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取代竞争使得台湾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挑战。两岸经贸的迅速发展适时地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且对其重要性与日俱增。随着两岸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格局不断扩大和深化,大陆市场最终取代美国市场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1979至2008年这三十年之间,台湾主要贸易对象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分析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加强对于未来两岸政治统一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指出台湾的经济前途在大陆。

杨晓燕[6](2012)在《基于区域合作的闽台石化产业深度对接研究 ——以古雷承接台湾石化产业西移建设石化基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石化产业转移趋势背景下,台湾石化产业在岛内深入发展受限,同时面临向外拓展的内外压力,这便造就了台湾石化产业向岛外进行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福建省在天然区位优势下以及自身石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如何承接台湾石化产业转移,如何同转移的台湾石化产业进行深度对接,这是福建省如何抓住台湾石化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进行闽台区域合作发展石化产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建设中国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重点攻关项目,也是福建省石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区域合作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比较分析、综合分析、归纳和推导的方法,对台湾石化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得出台湾石化产业西移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国际产业转移趋势进一步的探讨台湾石化产业转移条件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福建省石化产业发展现状、承接台湾石化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和优势、承接台湾石化产业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闽台石化产业深度对接的思路与构想。同时,以古雷石化基地为闽台石化产业深度对接的新增长区为例,分析古雷石化基地的基础条件和石化产业发展现状,探讨古雷石化基地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并进一步的提出加快古雷石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唐雁[7](2012)在《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源要素的频繁流动、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越演越烈及产业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趋密切等等,迫使各国或地区积极寻求提升区域经济力的途径,也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始,台湾产业转移大陆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区域不断拓展,层次逐步提高的趋势,且在区域选择上逐渐倾于向西部转移。作为西部地区重点打造的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自然也就成为了台湾产业转移的热点;且经过若干年的开放开发,北部湾经济区已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保持和提高区域竞争力。财税政策对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政府运用财税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功能,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集群,不仅有助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更能促进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地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经济发展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的产业集群在形成机制、产业类型、发展阶段与结构特征等方面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关于产业集群和财税政策的关系的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下阐述了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台湾产业转移的原因和趋势、北部湾经济区和台湾进行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及双方存在的合作基础,为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提供了可能。然后在此基础上,从财政体制、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税收环境和税收时限等角度分析了现行的财税政策对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积极效应及其不足之处,并针对其不足部分,提出了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若干财税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包括: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功能,引导和调节台湾产业向北部湾经济区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集聚;调整和改善经济区的税收环境、税收优惠政策,为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营造优越的税收环境;建立和健全与财税政策相配套的推动产业承接的金融措施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对产业集群理论以及相关财税理论的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北部湾经济区和台湾产业转移的发展状况,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财税政策对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影响;这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诠释。上述的创新对分析和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的演进和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可为其他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有较高的借鉴作用。

李伟[8](2010)在《对台招商主体行为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招商工作面临新局面。在我国招商引资实践中,对台招商是十分重要并具有特殊意义的招商行为。当前台湾海峡两岸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对台招商迎来新机遇,南昌正成为台商投资的一方热土。学术界关于招商引资的理论颇为丰富,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市场垄断优势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投资发展阶段论、内部化理论等。虽然学界对招商引资的理论研究很丰富,但主要是从投资方的角度研究资本转移的原因、动力、方式等理论,而对招商引资方如何招商则研究得较少。国内关于对台招商的专题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对台招商研究主要是区域招商经验的总结。本文对南昌市政府、开发区、企业、中介等招商主体的招商行为进行剖析,探讨其成功的经验与工作中的缺失,总结对台招商规律和原则,提出提高对台招商效率和效果的对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指导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也是对台招商引资工作的指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构建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协调的发展观、政府职能转变等原理是分析对台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理论。新制度经济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也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招商主体,指站在招商地区的立场上,在招商方与投资方的交流中居主导地位,通过招商引资行为促成招商引资目的,享有相应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人或组织。所以本文论述的招商主体有政府主体、开发区主体、企业主体、中介主体。招商行为是指招商主体为吸引投资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性的活动。本文对四个招商主体的规制行为、激励行为、调控行为、营销行为、“筑巢引凤”行为、合作行为、并购行为、委托行为进行论述。从1988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南昌以来,南昌台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成为南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09年,南昌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490个,总投资24.5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1亿美元,台资企业在南昌若干产业中已成为支柱和领军企业。目前南昌的台资占全国比例还很小,但增长很快。南昌台资的增长与全国台资的增长存在不同步性,近年以来全国利用台资总额基本保持稳定态势,但南昌却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南昌台资项目平均投资额的增长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台商在南昌投资主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中小企业为主体到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从合资合作经营为主到以独资为主要投资模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到电子信息高科技产业为主。政府、开发区、企业、中介都是对台招商的主体,其行为对招商发挥着独立而独特的作用。然而在招商主体的整体结构中,他们的角色是有明确区分的。与开发区主体、企业主体、中介主体相比较,政府主体在招商中犹如一位当家理事的“家长”,其行为具有主导性和行政性。在招商主体结构中政府主体发挥领导作用,统筹激发调动开发区主体、企业主体与中介主体招商的积极性与能动作用,同时规范相关其他主体的招商原则、行为。政府主体具备法定的行政手段,掌握行政资源,以行政力量调度配置各种重要经济要素,其招商行为具有行政特征。另外,政府招商行为还有整体性、竞争性特征。政府往往着眼于培植区域产业匹配力与竞争力,提升投资环境,激发投资者投资欲望与增强其投资能量与信心。政府主体从提升经济总量,改善产业结构,解决就业等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出发,招商行为着重于整体统筹,全面推进。在对台招商诸主体中,开发区类似于“管家”的角色。国内开发区大多采取准政府的管理模式,管委会既执行行政管理职能,又通过所设立的开发公司从事土地开发行为。开发区在对台招商中既有公平的行政性,又尽可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行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在招商上,企业才是真正的“当事人”和“主角”,其行为具有趋利性和自为性。作为“媒质”的中介主体本身不是直接消费主体,不是商品经营者和生产者,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企业。在组织形式上,它按产权制度的法律特征、承担责任的形式、业务特点等注册组建,在人员构成方面,它必须是由一批具有较强金融意识和法律意识及高水平专业业务能力的专家、行家组成。其招商行为具有居间性和服务性的特征。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经历了由优惠政策招商为主、地方政府动用各种要素发动全民招商的初期“粗放式”招商,向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商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中介与开发区主体的能动作用,以产业招商为主线的演进历程。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有规制行为、激励行为、调控行为、营销行为等。南昌市对台招商政策在对台招商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台招商激励行为在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激励目标和激励内容等激励机制上运用灵活,重点把握对台招商激励目标的战略性、激励环节的整体性、激励方式的综合性、激励内容的综合性。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调控遵循政府统一决策原则、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协调原则、引导鼓励原则、预期原则。近年来南昌城市营销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城市形象大为提升。南昌市开发区在南昌对台招商实践中扮演愈来愈重要角色,已成为对台招商主战场,开发区对台招商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南昌对台招商成败与否。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行为有“筑巢引凤”行为、开发区营销行为、项目推介行为等。“筑巢引凤”就是以完善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服务来吸引台商投资。本文以南昌高新区为例具体论述南昌市开发区的对台招商行为。南昌市高新区营销行为体现在重视树立品牌形象,利用各类标志型“符号”展示南昌高新区,进行南昌高新区整体营销推介;依托城市知名度进行推介宣传;通过诸如“赣台会”、“中国南昌台湾周”、“全国台资企业产业转移暨升级研讨会”等大型对台经贸活动宣传高新区的形象。南昌高新区对台招商项目推介定位明确,坚持产业规划,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为对台招商重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历程伴随着南昌市企业制度改革的演进而发展。在招商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合作行为和并购行为。合作方式主要有外包、产品互购、企业联合、团购、渠道合作、资源互换、收购、融资合伙等。本章以晶能光电和联创光电为案例解剖企业对台招商合作行为。分析表明,企业招商合作行为遵循了合作竞争原理,是成熟企业间的竞合关系,企业通过各自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快速适应市场机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以达到共同的目标。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并购的方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全额支付并购、先改制后并购、部分并购、合作合资后回购、股权转让、证券市场并购。南昌企业对台招商并购主要方向是横向并购,主要方式是协议并购,无偿划拨和要约并购不多。南昌企业并购招商有成绩经验也有缺失,需要进一步优化规范。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成功率较高,绩效较好。在把握国际国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机遇以及发现新的招商引资线索上,企业主体具备天然的优势。南昌市中介对台招商经历了两个阶段:1988—2000年为起步(学习)阶段,2000年以来是南昌对台中介招商的发展阶段。南昌市中介对台招商行为有委托招商方式、合作招商方式和独立第三方招商方式。南昌市对台招商中充分发挥台协台联作用,选择招商中介切合实际,效果良好。研究表明,南昌市还应从打造政策高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支持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环境,为中介组织发展创造良好工作条件;着力培养和选择一批好的中介招商机构等方面促进中介主体在招商中的作用。伴随着对台招商的兴起发展,政府主体、开发区主体、’企业主体、中介主体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居于不同的引资地位。政府、开发区、企业和中介四种不同主体在我国目前招商引资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一类招商主体引资活动都有其存在的理论根据,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它们的行为是互补的。招商引资主体本身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换言之,招商引资主体并不是一个单一主体,它应该是以政府为规制主体、企业为核心主体、开发区为承载主体,中介为服务主体所构成的四位一体的集成主体。而产业招商则是统合和优化诸种招商行为的结合点。本文认为,南昌市对台招商引资在实践当中,应符合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更加市场化。招商实践中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市场机制应发挥主要作用。二是更加科学化。招商引资应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招商引资产业和项目的选择必须遵循比较优势理论,地区形象宣传与项目包装推介必须依据营销学的理论,投资商的寻找必须借鉴目标市场选择理论,谈判与签约也需要一定技巧和方法。掌握这些规律和技巧并科学地运用于实践,将会有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研究表明,南昌市作为典型性的中西部城市,在伟大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中,在对台招商实践中,各类招商主体行为较为得当,招商绩效显着。把握规律,探究缘由,将其升华为有指导借鉴作用的“南昌对台招商模式”,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俞国琴[9](2005)在《我国地区产业转移的系统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这里所讨论的地区产业转移,就是生产力的空间转移,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其基本规律是,某产业由于区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出现,生产成本日益上升,比较效益逐步丧失,这种生产就要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向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另一些发展中区域或地区转移。产业转移的过程是综合性的,它在转移时,不仅伴随着大量的资本和技术的转移,也伴随着其它无形要素的进入,同时产业转移在流动和优化时,具有严谨和高效的关联性和协调性。从而使地区产业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系统,既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也有利于地区经济整体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在经过几十年发展之后,在政策倾斜和地缘优势的社会发展格局里,经济迅速崛起,与中西部的差距越来越大,鉴于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各自面临的困境,东部经济的进一步变化,其产业升级换代已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构造出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东部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既要实现结构调整,也要向外进行产业转移,在国内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产业结构看,东部地区的传统制造业仍在参与国内外分工中占主体地位。从产品结构看,虽相当一部分产业在大的产业分类中属于技术密集产业,如电子工业,但所生产的部分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参与跨国公司全球分工中,所承担的生产环节也主要属于劳动密集产品;即使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其产品层次也比较低。再则,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土地等资源短缺,市场相对饱和,已成为制约东部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中西部产业问题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中西部经济至今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资源分布不均衡。表现为自然资源特别是有色金属蕴藏量丰富,土地辽阔;但人力资本特别是创新人才和企业家极度缺乏,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二是结构性问题多,矛盾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重型化;上游产业(原材料、能源、采掘、冶金等)比重大,产业链条短;工业部门内部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调,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很不充分;产业结构同构化,

陈治人[10](2005)在《闽台高科技产业互补合作研究》文中提出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长期以来一直走在全国各省市吸引台兹前列.但近年来隋着长江三角洲崛起和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福建本身投资环境建设滞后,台资企业大幅度流失。特别是台湾高技术产业投资主要集中于江、浙、沪等地区,福建引资形势十分严峻。 本文运用系统科学、产业经济学、发展战略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采用理论研究与时证分析并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合作的必要性,揭示产业发展具有的互补性,并对互补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互补机制,才能引导两地高技术产业深入、高效的开展互补合作,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四点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互补环境,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强大支撑 (二)促进两岸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双方产业竞争力 (三)推动两岸产业的紧密衔接,形成合理产业分工格局 (四)建立两岸产业协作带,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力的经济增长

二、台湾高科技产业西移趋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高科技产业西移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日韩跨界PM2.5转移规律及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产端和消费端排放核算研究综述
        1.2.2 基于国际贸易的贸易隐含排放研究综述
        1.2.3 基于大气传输的空气污染研究综述
        1.2.4 基于大气传输和国际贸易的空气污染研究综述
        1.2.5 跨界空气污染影响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2.6 文献评述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与文章结构
        1.6.1 技术路线
        1.6.2 文章结构
第2章 生产者视角下中日韩跨界PM2.5 污染转移分析
    2.1 中日韩PM2.5 排放量与浓度分布的差异性分析
    2.2 中日韩大气传输模型的构建
        2.2.1 大气传输模型范围界定
        2.2.2 中日韩PM2.5 大气传输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2.3 生产者视角下基于大气传输模型的中日韩跨界PM2.5 转移分析
        2.3.1 中国PM2.5 空气污染对日本和韩国的影响
        2.3.2 韩国PM2.5 空气污染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2.3.3 日本PM2.5 空气污染对中国和韩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消费者视角下中日韩跨界PM2.5 污染转移分析
    3.1 中日韩空气污染跨界传输综合模型的提出与构建
        3.1.1 大气传输和国际贸易双重影响下的模型框架
        3.1.2 中日韩空气污染跨界传输综合模型构建
    3.2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国际贸易隐含排放核算
        3.2.1 中日韩PM2.5 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3.2.2 中日韩PM2.5 贸易隐含排放量的核算
    3.3 消费者视角下基于大气传输模型的中日韩跨界PM2.5 转移分析
        3.3.1 中国PM2.5 空气污染对日本和韩国的影响
        3.3.2 韩国PM2.5 空气污染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3.3.3 日本PM2.5 空气污染对中国和韩国的影响
    3.4 中日韩跨界PM2.5 污染责任分析
        3.4.1 生产者视角下中日韩跨界PM2.5 污染责任分析
        3.4.2 消费者视角下中日韩跨界PM2.5 污染责任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日韩跨界PM2.5 污染转移的影响机制分析
    4.1 中日韩跨界PM2.5 影响机制理论模型与假设
        4.1.1 中日韩跨界PM2.5 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
        4.1.2 假设的提出
    4.2 中日韩跨界PM2.5 污染转移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4.2.1 变量说明
        4.2.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4.2.3 实证结果分析
        4.2.4 模型检验
    4.3 中日韩跨界PM2.5 污染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与量化
        4.3.1 影响因素分析
        4.3.2 影响因素量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情景假设的中日韩跨界PM2.5 转移趋势分析
    5.1 情景模拟的基本流程及情景设定
        5.1.1 情景模拟的基本流程
        5.1.2 情景设定
    5.2 中日韩经济理想发展情景分析
        5.2.1 情景概况及主要因素
        5.2.2 参数设定
        5.2.3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3 中日韩经济低速发展情景分析
        5.3.1 情景概况及主要因素
        5.3.2 参数设定
        5.3.3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4 日韩贸易争端发展情景分析
        5.4.1 情景概况及主要因素
        5.4.2 参数设定
        5.4.3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表
附录B 个人简介

(2)青岛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界定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主要创新点与框架
        1.5.1 研究主要创新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工业发展与工业空间的研究
    2.2 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2.3 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影响与作用的研究
    2.4 青岛市相关领域的研究
第3章 青岛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发展状况
    3.1 殖民时期—城市初期发展与工业基础的奠定
        3.1.1 城市的萌芽与手工业的发展(1891-1898)
        3.1.2 城市的雏形与德资主导的工业发展(1898-1914)
        3.1.3 城市的拓展与日资主导的工业发展(1914-1929)
    3.2 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的加速与停滞
        3.2.1 城市的整合与华资工业的快速发展(1929-1937)
        3.2.2 城市发展的停滞阶段与工业的缓慢发展(1937-1949)
    3.3 建国初期—城市建设的探索与计划经济下的工业发展
        3.3.1 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探索(1949-1966)
        3.3.2 城市的无序发展与工业的混乱发展(1966-1978)
    3.4 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转型下的工业发展
        3.4.1 城市发展的突破与工业发展改革的探索(1978-1992)
        3.4.2 城市的跳跃发展与工业的快速发展(1992-)
    3.5 现存的工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的矛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岛城市空间形态与工业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分析
        4.1.1 建置时期与殖民时期的组团型形态
        4.1.2 国民政府时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带型形态
        4.1.3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品”字形组团型形态
        4.1.4 21世纪初以来的多中心组团型形态
    4.2 工业空间特征分析
        4.2.1 德占时期的点状分布
        4.2.2 日占时期的块状分布
        4.2.3 国民政府时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带状分布
        4.2.4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品”字形组团分布
        4.2.5 21世纪初的组团型环湾分布
    4.3 影响因素分析
        4.3.1 优越的环境基础,奠定了工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的优势
        4.3.2 政治变革影响下,空间建设的加速与放缓
        4.3.3 交通系统牵引下,空间的持续北拓与飞地发展
        4.3.4 规划政策指导下,工业空间引领城市空间拓展
        4.3.5 技术进步推动下,工业发展引起城市空间剧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分析
    5.1 宏观层面的影响
        5.1.1 影响城市空间整体格局
        5.1.2 引导城市空间拓展方向
        5.1.3 促进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5.1.4 推动城市空间容量增长
    5.2 中观层面的影响
        5.2.1 引领各功能空间共生集聚
        5.2.2 带动厂城空间互嵌
        5.2.3 引导区域道路空间演变
        5.2.4 加速用地属性更替
        5.2.5 调节城市空间强度
        5.2.6 塑造区域空间肌理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策略
    6.1 老工业区合理的规划改造,优化城市空间
    6.2 发展生态工业,构建良好的生态城市
    6.3 依托现有空间基础,加强产业集聚的城市空间形态
    6.4 合理规划工业空间,建立良好城市空间形态
    6.5 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发展,促进产城融合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成果和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3)福建自贸区背景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3 创新和不足之处
        1.3.1 创新之处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高科技产业涵义的综述
    2.2 关于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综述
    2.3 关于福建自贸区建设的研究综述
    2.4 关于福建自贸区对台合作的研究综述
    2.5 关于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的研究综述
    2.6 关于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的研究综述
    2.7 文献评述
第3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现状
    3.1 问题的提出
    3.2 福建高科技产业发展特点
        3.2.1 产业规模稳步扩张
        3.2.2 高科技产业地区分布不均衡
        3.2.3 高科技产业对经济促进作用增强
        3.2.4 产业形成一定的集聚特征
    3.3 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特点
        3.3.1 R&D资金投入强度大
        3.3.2 高科技产业发展体系较为成熟
        3.3.3 高科技产业集聚效应突出
        3.3.4 出口依存度较高
    3.4 闽台高科技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3.4.1 产业规模比较
        3.4.2 产业投入比较
        3.4.3 产业结构比较
        3.4.4 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比较
    3.5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现状
        3.5.1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3.5.2 产业合作出现集聚效应
        3.5.3 行业协会和机构推动技术交流
        3.5.4 福建自贸区的建立效果初现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采用方法:层次分析法(AHP)
        4.2.1 层次分析法介绍
        4.2.2 层次分析法对竞争力研究的指导意义
    4.3 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选择依据
        4.3.2 各级指标及解释
    4.4 对AHP方法各级指标权重的分配计算
        4.4.1 建立树状层次结构模型
        4.4.2 权重计算方法及过程
        4.4.3 权重计算结果及一致性检验
    4.5 原始数据来源及处理
        4.5.1 数据来源
        4.5.2 数据处理
    4.6 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4.6.1 从整体分析
        4.6.2 从二级指标分析
        4.6.3 结论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运行体系
    5.1 问题的提出
    5.2 协同理论对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指导意义
        5.2.1 协同理论的内涵
        5.2.2 指导意义
    5.3 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系统
        5.3.1 动力系统
        5.3.2 耦合系统
        5.3.3 外部环境控制系统
        5.3.4 自组织运行系统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福建自贸区视角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模式
    6.1 问题的提出
    6.2 当前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模式
        6.2.1 代工合作模式
        6.2.2 产业链整合模式
        6.2.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
        6.2.4 校企合作模式
    6.3 当前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6.3.1 高科技企业合作关系不对等
        6.3.2 缺乏战略合作意识
        6.3.3 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
        6.3.4 科技金融服务缺乏质量
    6.4 模式制定依据
        6.4.1 区域产业内部联系特征
        6.4.2 借助福建自贸区建立的机遇
        6.4.3 解决当前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6.5 宏观合作模式
        6.5.1 战略合作模式
        6.5.2 区位对接合作模式
        6.5.3 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模式
        6.5.4 研究成果与产业化结合互补模式
    6.6 微观合作模式
        6.6.1 共享协作发展模式
        6.6.2 PPP招商模式
        6.6.3 高新技术园区对接合作模式
        6.6.4 水平——垂直混合式分工合作模式
        6.6.5 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6.7 本章总结
第7章 福建自贸区背景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机制
    7.1 建立产官学研金协同管理机制
    7.2 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协同对接机制
        7.2.1 产业对接机制
        7.2.2 人才交流机制
        7.2.3 港口合作机制
    7.3 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
    7.4 高新技术园区创新机制
        7.4.1 做好高新技术园区战略规划和调整
        7.4.2 加快高新技术园区法律规章制度的出台
        7.4.3 成立高新技术园区顾问委员会
    7.5 金融服务创新机制
    7.6 政府简政放权机制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的研究
        二、 国内的研究
        三、 对相关研究的简单评价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二、 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三、 府际关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四节 研究框架
        一、 基本概念
        二、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三、 研究方法
        四、 本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及政府作用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代的区域产业转移:“三线”建设
        一、 “大三线”建设中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大三线”建设中区域产业转移的成效
        三、 “小三线”建设中的区域产业转移:以上海为例
        四、 “三线”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及其反思
    第二节 转轨时期的区域产业转移:“东锭西移”
        一、 “东锭西移”的概况
        二、 “东锭西移”实施效益评估
        三、 “东锭西移”的个案分析
        四、 “东锭西移”中的政府表现及其评价
第三章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现状
    第一节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背景与动力
        一、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转型
        二、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
        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四、 破解产业同构难题的任务
        五、 国际产业转移动向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目标、特点与路线
        一、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主体
        二、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目标
        三、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类型
        四、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
        五、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总体路线
第四章 中央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第一节 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依据
        一、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 加快区域产业转移进程
        三、 减少产业转出的负面影响
        四、 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
    第二节 中央政府促进区域产业转移的主要举措
        一、 国务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导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二、 发改委: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 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和“万商西进”工程、支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设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
        四、 工信部:引导纺织产业转移、编制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举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
    第三节 中央政府干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
        二、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三种作用机制
        三、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效果分析
        四、 影响中央政府干预效果的若干因素分析
        五、 中央政府干预可能会导致的问题
第五章 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第一节 区域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及其转化
        一、 转出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主动调整与被动适应
        二、 承接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积极引进与消极承接
        三、 地方政府不同行为模式之间的转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地方政府干预的典型案例分析:广东“双转移”
        一、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背景
        二、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举措
        三、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成效
        四、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困境
    第三节 地方政府干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 地方政府干预的对内效果
        二、 地方政府干预的外在效果
        三、 地方政府干预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国外区域产业转移中政府作用的典型经验
    第一节 美国的区域产业转移
        一、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三、 启示
    第二节 意大利北方向南方的产业转移
        一、 意大利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意大利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三、 启示
    第三节 韩国首都圈向地方的产业转移
        一、 韩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韩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三、 启示
第七章 关于改善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作用的探讨
    第一节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的总体分析
        一、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距离的影响
        二、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方向的影响
        三、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领域的影响
        四、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时机的影响
        五、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效益的影响
    第二节 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内部协调
        一、 分层定位各级政府的职能
        二、 促进部际协作
        三、 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
        四、 加强省部合作
        五、 发展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
    第三节 政府介入区域产业转移的时机与限度
        一、 根据产业转移成熟度来选择政府干预的时机
        二、 在区域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政府作用
        三、 加强转出地政府与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
        四、 满足企业和企业家的合理诉求
        五、 把握政府干预的合理限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学术成果

(5)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星移斗转: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向祖国大陆
    第一节 跨洋经济“蜜月”:台湾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
        一、 美国对台经济援助
        二、 美国——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第二节 两岸经贸“蜜月”:台湾融入祖国大陆市场
        一、 台湾对大陆的投资
        二、 大陆——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小结
第二章 祖国大陆的对台方针和政策的作用
    第一节 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
        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升华(1979-1986 年)
        二、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1987-1994 年)
        三、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分裂”、反“台独”(1995-1999 年)
        四、 新形势下的对台政策“新思维”(2000-2008 年)
    第二节 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一、 优先发展对台贸易的政策(1979-1985 年)
        二、 台商投资优惠政策的制定(1986-2000 年)
        三、 构建政党交流平台,开启互利双赢(2001-2008 年)
    第三节 大陆对台政策对于台湾主要外贸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一、 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
        二、 台湾与大陆经贸关系的变化
    小结
第三章 美国与台湾贸易关系的不断衰退
    第一节 逆势上扬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一、 前所未有的贸易繁荣
        二、 贸易失衡问题的凸显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四、 美台贸易失衡的原因及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
    第二节 激烈的美台贸易摩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一、 平稳增长的美台贸易
        二、 美台贸易冲突的激化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第三节 新形势下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期)
        一、 美台贸易的波动起伏
        二、 美台自由贸易协定
    小结
第四章 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战后至 80 年代中期之前台湾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第二节 台湾内部环境的巨大变化
        一、 政治、社会的变革
        二、 经济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台湾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四节 内外环境的变迁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小结
综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6)基于区域合作的闽台石化产业深度对接研究 ——以古雷承接台湾石化产业西移建设石化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内外学者研究综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研究不足之处
2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概述
    2.1 区域整合理论
        2.1.1 国际区域整合理论
        2.1.2 国内区域整合理论
    2.2 产业转移理论
        2.2.1 全球价值链理论
        2.2.2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2.2.3 雁行模式理论
        2.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5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2.6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3 台湾石化产业发展现状
    3.1 台湾石化产业发展现状
        3.1.1 台湾石化产业总体现状
        3.1.2 台湾石化产业链现状
    3.2 台湾石化产业所处发展阶段
        3.2.1 石化下游发展前期(1947-1967)
        3.2.2 石化中上游萌芽期(1968-1970)
        3.2.3 石化中下游进口替代期(1971-1980)
        3.2.4 石化下游出口导向期(1981-1999)
        3.2.5 石化产业外移期(1999-至今)
4 台湾石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4.1 台湾石化产业需求供给矛盾突出
    4.2 台湾石化产业岛内深入发展受限
        4.2.1 台湾岛内石化上游原料供给受制于产油国
        4.2.2 台湾岛内石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有限
        4.2.3 台湾岛内供石化产业发展的碳排放空间有限
        4.2.4 台湾岛内石化产品的市场空间有限
    4.3 台湾石化产业面临向外拓展的内外压力
        4.3.1 国际及岛内环保施压台湾石化产业
        4.3.2 国际及岛内竞争加剧施压台湾石化产业
    4.4 台湾石化产业内外压力下的发展趋势
    4.5 台湾石化产业转移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4.5.1 台湾石化产业转移条件
        4.5.2 台湾石化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5 福建承接台湾石化产业转移的条件与总体构想
    5.1 福建石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5.1.1 福建石化产业总体现状
        5.1.2 福建石化产业链及集中区域现状
    5.2 福建具备承接台湾石化产业转移的基础与优势
        5.2.1 区位
        5.2.2 环境保护
        5.2.3 基础设施
        5.2.4 市场空间
        5.2.5 政策优势
    5.3 福建省承接台湾石化产业转移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与挑战
        5.3.1 福建省石化产业投入方面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挑战
        5.3.2 福建省石化产业内及产业间主要制约因素及其挑战
        5.3.3 福建省石化产业外主要制约因素及其挑战
    5.4 闽台石化产业深度对接的内涵界定
    5.5 闽台石化产业深度对接的总体思路与构想
        5.5.1 闽台石化产业深度对接的总体思路
        5.5.2 深度对接的空间布局
        5.5.3 深度对接的产业链和区域重点
        5.5.4 深度对接的双赢合作方式
        5.5.6 闽台石化产业深度对接的重点任务
6 闽台石化产业深度对接的新增长区域——古雷
    6.1 古雷是承接台湾石化产业西移的首选地
        6.1.1 区位优势
        6.1.2 资源优势
        6.1.3 基础设施优势
        6.1.4 市场空间优势
        6.1.5 政策优势
    6.2 古雷石化基地建设现状
    6.3 古雷石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
        6.3.1 发展目标
        6.3.2 发展方向
        6.3.3 发展重点
7 加快古雷石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与措施
    7.1.1 明确古雷石化产业基地发展定位
    7.1.2 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7.1.3 进一步增加资金支持力度
    7.1.4 高素质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基地化并举
    7.1.5 加大研发力度探寻高值化发展
    7.1.6 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集聚经济
    7.1.7 建设生态型基地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7.1.8 构建石化基地及港城互动网络
    7.1.9 不断优化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7)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 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1. 产业集群
        2. 北部湾及北部湾经济区
        3. 财税政策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2. 国内外学者对北部湾经济区的研究
        3. 国内外学者对两岸产业合作以及台湾产业转移的研究
        4. 国内外学者对财税政策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研究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五) 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不足
        1. 论文的创新点
        2. 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财税政策支持产业转移及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1.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2. 区域产业集群的产生条件
    (二) 财政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研究
        1. 财政政策支持集群产业链的形成
        2. 财政政策支持集群内企业公共产品的需求
        3. 财政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内外部性问题的解决
        4. 财政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内不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三) 税收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研究
        1. 税收对产业集群在投资方面的影响
        2. 税收对产业集群在劳力供给方面的影响
        3. 税收对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影响
二、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的现状、趋势及其财税政策需求
    (一) 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的现状分析
        1. 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概述
        2. 台湾产业转移概述
        3. 北部湾经济区对台湾产业承接的现状
    (二) 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的趋势分析
        1. 北部湾经济区与台湾地区进行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2. 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的趋势分析
    (三) 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财税需求
        1. 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财政政策需求
        2. 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税收政策需求
三、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的财税政策供给状况分析
    (一) 现行的财税政策的概述
        1. 财政支持政策
        2. 税收支持政策
    (二) 现行的财税政策的效应分析
        1. 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步伐
        2. 增强了北部湾经济区的财政实力
        3. 改善了北部湾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4. 激发了台商投资北部湾经济区的热情
    (三) 现行的财税政策的不足之处
        1. 现行的财政政策的不足之处
        2. 现行的税收政策的不足之处
四、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 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财政措施
        1. 充分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促进台湾产业向经济区的主导产业集聚
        2. 充分发挥财政的调控职能,为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条件
        3. 推进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为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提供制度保障
        4. 确保财政建设资金充分落到实处,以充足的财力支持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
    (二) 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税收措施
        1. 对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充分利用
        2. 积极争取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3. 努力提升税务服务水平
        4. 改革和完善涉外税收政策,加强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国家以及台湾地区间的税收区域合作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8)对台招商主体行为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1.1.2 招商工作面临新局面
        1.1.3 对台招商迎来新机遇
        1.1.4 南昌正成为台商投资的一方热土
    1.2 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招商理论研究
        1.2.2 对台招商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意义
        1.3.1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2 本文研究的问题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基础
    2.1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2.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1.2 服务型政府理论
        2.1.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本文主要概念
        2.2.1 招商主体
        2.2.2 招商行为
        2.2.3 招商主体机制
    2.3 南昌市对台招商概况
        2.3.1 快速发展的南昌
        2.3.2 台商投资南昌的规模
        2.3.3 台商投资南昌的变化趋势
        2.3.4 南昌市对台招商的比较优势
3. 对台招商主体角色分析
    3.1 作为"家长"的政府
        3.1.1 主导性
        3.1.2 行政性
    3.2 作为"管家"的开发区
        3.2.1 管理与服务兼备
        3.2.2 行政与市场兼得
    3.3 作为"当事人"的企业
        3.3.1 趋利性
        3.3.2 自为性
    3.4 作为"媒介"的中介
        3.4.1 服务性
        3.4.2 居间性
4.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行为
    4.1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行为概述
    4.2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规制行为
        4.2.1 对台招商政策演进
        4.2.2 对台招商政策特征
        4.2.3 对台招商政策检视
    4.3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激励行为
        4.3.1 主要激励措施
        4.3.2 激励行为特征
        4.3.3 激励行为检视
    4.4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调控行为
        4.4.1 主要调控方式
        4.4.2 作为调控手段的经济要素
        4.4.3 调控行为原则
        4.4.4 调控行为检视
    4.5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营销行为
        4.5.1 形象营销
        4.5.2 人文营销
        4.5.3 会议营销
        4.5.4 营销行为检视
5. 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行为
    5.1 南昌市开发区概况
    5.2 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的"筑巢引凤"行为
        5.2.1 主要措施
        5.2.2 行为特点
        5.2.3 "筑巢引凤"行为之审视
    5.3 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营销行为
        5.3.1 主要措施
        5.3.2 行为特征
        5.3.3 开发区营销行为的评价
    5.4 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项目推介行为
        5.4.1 主要措施
        5.4.2 行为特征
        5.4.3 项目推介行为评价
    5.5 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行为特点和演进趋势
        5.5.1 开发区对台招商行为特点
        5.5.2 开发区对台招商行为演进趋势
6. 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行为
    6.1 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概述
    6.2 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合作行为
        6.2.1 合作方式
        6.2.2 案例:晶能光电和联创光电
        6.2.3 合作行为评价
    6.3 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并购行为
        6.3.1 并购方式
        6.3.2 并购效果
    6.4 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行为检视
7. 南昌市中介对台招商行为
    7.1 南昌市中介对台招商概述
    7.2 中介对台招商行为方式
        7.2.1 委托招商行为
        7.2.2 合作招商行为
        7.2.3 独立第三方招商行为
    7.3 南昌中介对台招商行为检视
8. 对台招商主体行为的整合与优化
    8.1 对台招商主体的历史变迁
    8.2 打造对台招商的集成主体
        8.2.1 政府规制主体
        8.2.2 开发区承载主体
        8.2.3 企业核心主体
        8.2.4 中介服务主体
    8.3 对台招商路径统合----产业招商
        8.3.1 产业招商的含义
        8.3.2 从"政策招商"到"产业招商"
    8.4 案例:南昌光伏产业对台招商
9. 结语
    9.1 本文创新点
    9.2 本研究之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我国地区产业转移的系统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若干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产业转移的国内外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五节 本文结构
    第六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评述
    第一节 国际学术界有关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国内地区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产业转移与其它经济现象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节 我国地区产业转移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 产业转移的境外经验
    第一节 东亚产业区域转移的总体情况
    第二节 对东亚产业区域转移模式的评论
    第三节 东亚产业转移经验对我国地区产业调整的借鉴
第四章 产业转移理论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我国地区产业结构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第三节 我国地区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
第五章 产业转移的优化模式
    第一节 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
    第二节 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
    第三节 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化模式
第六章 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
    第一节 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
    第二节 产业转移的地区效应分析
第七章 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第一节 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
第八章 产业转移的结构转换升级研究
    第一节 产业转移的结构转换
    第二节 地区产业转移的结构升级研究
    第三节 西部产业转移的结构转换研究
    第四节 中部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第九章 地区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地区纺织业转移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我国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
第十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若干结论
    第二节 地区产业转移系统优化的选择
    第三节 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考
    第四节 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第五节 地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闽台高科技产业互补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提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的互补性分析
    一、闽台高科技产业互补和作的必要性
    二、闽台高科技产业互补合作的可能性
第二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互补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一、闽台高科技互补合作的现状
    二、闽台高科技产业互补合作的效应分析
    三、闽台高科技产业互补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互补合作机制研究
    一、动力机制
    二、协调机制
    三、要素整合机制
    四、约束与保障机制
第四章 促进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合作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互补环境,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强大支撑
    二、促进两岸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双方产业竞争力
    三、推动两岸产业的紧密衔接,形成合理产业分工格局
    四、建立两岸产业协作带,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力的经济增长极
结语
参考文宪

四、台湾高科技产业西移趋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韩跨界PM2.5转移规律及影响机制研究[D]. 马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青岛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D]. 孟婧.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3]福建自贸区背景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研究[D]. 叶烨. 集美大学, 2017(01)
  • [4]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郑春勇. 南开大学, 2012(07)
  • [5]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D]. 何柳. 武汉大学, 2012(10)
  • [6]基于区域合作的闽台石化产业深度对接研究 ——以古雷承接台湾石化产业西移建设石化基地为例[D]. 杨晓燕.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2)
  • [7]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财税政策研究[D]. 唐雁. 广西师范大学, 2012(10)
  • [8]对台招商主体行为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D]. 李伟. 江西财经大学, 2010(05)
  • [9]我国地区产业转移的系统优化分析[D]. 俞国琴.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5(11)
  • [10]闽台高科技产业互补合作研究[D]. 陈治人.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西移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