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用户接入设备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ATM用户接入设备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ATM用户接入设备中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赵盛烨[1](2021)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的超融合技术,解决了无线通信技术中按身份分配不同通信权限的问题。其中,“云计算技术”是基于实时数据通信的控制方法,“区域”描述了精准限定的物理覆盖范围,“安全通信技术”是特定区域的受控通信控制技术。前人在通信速率和便捷程度的需求下,研发出的通信系统往往只是解决了通信的效率、可靠性、便捷性问题,较少考虑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保密机构的破坏和这些机构的特殊需要,在各类通信协议的标准当中也不存在这样的信令集供特殊功能的通信设备研发。同时,当前在网的2G-3G通信系统出于通信效率考虑较少地使用了计算机辅助单元,因此作者在研究提升云计算算法效率的基础上,将2G-3G通信系统进行上云改良,再结合4G和5G通信协议,研究通信系统对移动台终端鉴权和定位的原理,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特定终端用户群体实现了这一目标,同时该固定区域之外的移动台用户不受该技术体系的影响。文章以区域安全通信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针对云计算中异构数据跨源调度传输耗时问题,现有的调度方法很多都是通过启发式算法实现的,通常会引起负载不均衡、吞吐量和加速比较低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在真正进行调度之前进行了数据预取,大大减小了调度时的计算量,从而减小了调度资源开销。然后,更新全部变量,对将要调度的异构数据跨源子数据流质量进行排列,并将其看做子流数据的权重,每次在调度窗口中选择异构多源子流数据中最佳质量的子流数据进行调度传输,直到全部数据子流处理完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方法能够在云环境下对异构数据进行跨源调度,同时具有较高的负载均衡性、吞吐量和加速比。2.提出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算法。云计算中,云平台的资源分配,不仅面对单节点的资源请求,还有面对更复杂的多节点的资源请求,尤其对于需要并行运行或分布式任务的用户,对云集群中节点间的通信都有非常严格的时延和带宽要求。现有的云平台往往是逐个虚拟机进行资源分配,忽略或者难以保障节点间的链路资源,也就是存在云集群多资源分配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云资源描述方法,并且对粒子群云资源分配方法进行改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云资源进行分配,提高了云资源的平均收益和资源利用率,在资源开销方面相比于传统方法减少了至少10%,而且有更短的任务执行时间(30ms以内)。3.提出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无线网络影响因素较多,总是无法避免地产生定位误差,为取得更好的可靠性与精准度,针对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提出一种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构建基于到达时延差的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获取到达时延差信息,根据移动台对应服务基站获取的移动台到达时延差与到达角度数据,利用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多次更新定位估计,结合小波变换,架构到达时延差/到达角度混合定位算法,依据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环境的到达时延差数据采集情况,将估算出的移动台大致位置设定为不同种类定位结果,通过多次估算实现移动台动态定位。选取不同无线网络环境展开移动台动态定位仿真,分别从到达时延测量偏差、区域半径以及移动台与其服务基站间距等角度验证算法定位效果,由实验结果可知,所提算法具有理想的干扰因素抑制能力,且定位精准度较高。4.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系统。系统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整个系统是完整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通过SDR软件定义的射频通信架构,实现系统间的通信超融合。对于非授权手机与非授权的SIM卡要进行通信阻塞,同时要对手机与SIM卡分别进行授权,当有非授权手机或者授权手机插入非授权SIM卡进入监管区域中后,要可实现对其通讯的完全屏蔽和定位,软件系统应对非法用户进行控制,所有非法用户的电话、短信、上网都应被记录和拦截。硬件系统主要对顶层模块、时钟模块、CPU接口模块、ALC模块、DAC控制模块进行了设计。同时,本文使用改进的卷积定理算法提高了信号的保真度。5.智能化区域安全体系研究。未来的区域安全管理员还需要对多个进入的移动台终端进行鉴别,解决谁是终端机主、是否有安全威胁、真实身份是什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智能化区域安全通信体系,并将其保存在存储设备中,该体系可以实现自我学习。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满足了特定领域特定场景下的区域安全通信需求。

张宇[2](2021)在《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需要便捷和高质量的通信服务。近些年,地面通信网络快速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更高速率、更大带宽的通信服务。但地面通信网络依赖地面基站,因而面临着覆盖范围有限、易受地面灾害影响等问题。卫星网络不依赖地面基站,能够实现全球覆盖且不受地面灾害影响。但现有卫星网络所使用的微波无线通信有天线尺寸大、功率消耗大、速率有限、带宽有限、频谱资源紧张、较易受到星间环境干扰等缺点,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通信网络提出的高数据速率、大通信容量、抗干扰等新需求。卫星光网络在卫星网络中使用空间光通信来弥补微波无线通信的不足,不仅具有卫星网络的全球覆盖能力,还具有数据速率高、通信容量大、功耗低、天线尺寸小、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能够满足通信新需求。同时,卫星光网络组网面临着网络拓扑动态变化、网络资源有限、硬件资源有限等问题,进而限制了其在未来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和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分别从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平台和基于星间激光链路的组网协议两个角度对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展开了研究,其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拓扑优化和预判保护的业务传输保障设计卫星光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导致星间激光链路的频繁中断,进而影响卫星光网络中的业务传输。针对该问题,本文设计了考虑链路可用时间的拓扑构建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增加所建立网络拓扑中星间链路的可用时间;设计了预判保护机制,该机制能够预判网络拓扑规律性变化导致的星间链路中断,提前建立新的业务路径。结果表明,拓扑构建算法使得在其所构建的网络拓扑中,各时间片内稳定不变的动态链路占所有动态链路的70%以上,从而增加了网络拓扑的稳定性;预判保护机制能够保障拓扑规律性变化时的业务的稳定传输。2)基于OSPF优化的链路状态数据库自更新机制和单向链路机制卫星光网络中较长的链路传输时延增加了传统OSPF(Open Shor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的收敛时间;同时其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使得传统OSPF协议需要频繁产生泛洪信息来更新网络拓扑变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OSPF协议进行了优化,设计了链路状态数据库自更新机制,该机制能够根据网络拓扑变化规律自行更新本地链路状态数据库,以有效提高路由收敛速度并减少网络资源消耗;设计了单向链路机制,该机制使得OSPF协议能够识别单向链路并将其链路状态更新到链路状态数据库,从而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3)基于标签交换的AOS帧转发机制卫星光网络通信多遵循 CCSDS(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Space Data Systems,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框架,其中AOS(Advanced Orbiting Systems,高级在轨系统)帧在各节点转发时需要进行拆包、组包、高层协议处理等操作,从而占用有限的卫星平台硬件处理能力。针对该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标签交换的AOS帧转发机制,该机制使得中间节点通过标签交换实现AOS帧的转发,从而能够避免上述操作并对AOS帧进行快速转发。结果表明,AOS帧转发机制能够加快中间节点转发效率并减少硬件性能消耗。其中在相同的FPGA逻辑和CPU资源消耗下,该机制处理IPv6和IPv4报文的速度分别比传统机制快3.6倍和2.9倍。综上,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进行了研究,为当前卫星光网络组网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未来卫星光网络的组网和应用提供了一些分析与参考。

马方[3](2016)在《星地混合网信令协议的扩展及其原型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星地混合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距离远、地理条件限制小、组网灵活和易于实现等优点,是新一代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在这种一体化融合网络中,信令系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相对于地面网络,星地混合网络具有卫星信道时延大与误码率偏高、星上资源有限和星上处理能力偏低等缺点,这对星地混合网络的信令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星地混合网络的信令系统进行研究,提出适应卫星特殊环境的信令方案。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的优势及其不足,概述星地混合网络,并介绍星地混合网络信令系统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其次,比较已广泛使用的基于流量工程的资源预留协议(RSVP-TE)和基于约束路由的标签分发协议(CR-LDP),结合星地混合网络对多种交换类型和资源预留的功能需求,说明RSVP-TE信令协议更适合于星地混合网络,然后从标签交换通道(LSP)的建立、信令消息及对象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最后,基于RSVP-TE信令协议,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针对卫星网络时延大,误码率偏高和卫星交换节点处理能力有限的特点,改进星上信令处理方案中标签交换路由器(LSR)和标签边缘路由器(LER)的功能结构;扩展应用于地面网络的RSVP-TE信令协议中的部分消息,包括设计用于建立嵌套LSP的多粒度分层标签对象和多粒度分层标签请求对象的结构、精简信令消息中的对象;给出多粒度LSPs(MG-LSPs)并行建立的信令流程,并分析信令消息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时延。(2)根据RSVP-TE协议原型系统的功能要求,设计与实现信令系统框架中的RSVP-TE信令协议模块。在分析消息结构及消息格式的基础上,给出详细的信令消息处理流程,并采用C/C++编程语言实现这一处理流程。(3)从基本的RSVP协议、MG-LSPs的建立以及标记交换等方面测试RSVP-TE协议原型系统的功能,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陆路[4](2014)在《混合卫星通信网信令协议的研究与原型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军事卫星网络的不断发展,现有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小的微波卫星网络已逐渐难以满足其高速率和实时的传输要求。激光通信具有传输速率高、保密性好和设备轻便等优点,但其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大,故结合激光通信与微波通信优势的激光微波混合卫星通信网络是现代军事卫星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激光通信引入到原有微波卫星网络会带来信息传送的多种形式,需要新的信令协议的支持,研究激光微波混合卫星网络的信令协议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介绍了混合卫星网络的功能和结构,分析并总结了现有的信令协议,详细地描述了RSVP-TE协议的消息和对象及其工作过程。针对卫星网络时延大、误码率偏高和卫星交换结点处理能力有限的特点,分析混合卫星网络信令系统的功能要求,提出两种混合卫星网络信令协议方案,并比较两种方案。根据信令协议的功能需求,基于信令系统框架结构,完成信令协议中部分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实现,并在仿真环境中对信令协议原型实现进行了测试。

孙咏[5](2013)在《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信技术业务的飞速发展和Internet的全球兴起,IP和ATM技术不断发展并相互融合。IP与ATM融合技术为解决路由器带宽问题和IP QoS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IP与ATM融合技术主要分为两大模型:重叠模型和集成模型。重叠模型就是将IP当成一个网络与ATM网络互连,不更改ATM网络的协议模块,而将IP的功能叠加在ATM上。集成模型是将IP路由器的智能和管理性能集成到ATM交换中形成的一体化平台。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完成IP与ATM的混合交换,采用集成模型,将ATM层看作是IP层的对等层,IP网络与ATM网络采用独立的协议体系、路由策略以及地址分配规则。运用三级CLOS混合可重构交换机在资源分配上的优点,保证IP分组交换速率,降低IP分组传输时延。本文结合实验室承担的科研项目“具有Qos保证的电路与分组混合交换网络”,分析比较了现有的IP/ATM融合技术,阐述了研究IP/ATM融合技术的意义以及IP/ATM融合技术运用到卫星通信网络的必要性。然后本文阐明在IP/ATM融合中信令系统的地位和重要性,根据信令系统的设计需求,提出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网络的信令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本文在第三章中具体研究了适用于本系统的ATM信令系统,并提出了一种具有QoS保证的IP专用信令,以满足IP传输的服务质量需求。文中定义了信令系统的状态转移,信令格式,详细说明了信令消息的交互流程,分析了终端用户系统以及交换机信令系统的模块划分和设计,定义了两种不同格式的转发表,阐明了它们的维护更新方式。本文在第四章介绍了测试环境和测试中用到的关键技术,交代了具体模块的测试步骤。最后测试证明了文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能够成功传输,文件传输能够达到预期速率,说明本系统成功实现了ATM和IP的混合交换,ATM信令系统和IP专用信令系统运作良好,达到预期目标。

王燕[6](2009)在《星上交换地面检测设备信令实现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卫星ATM(SATM)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星上交换信令处理技术,它能够建立地面用户之间的连接,实现数据接入、带宽分配和连接管理等诸多功能。而基于SATM的Internet接入技术的关键问题之一是通过扩展信令协议实现异网间的业务信息适配和控制协议转换。本文结合相关的科研项目“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在研究卫星ATM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和原理的基础上,针对支持以太网接入深入讨论星上交换ATM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问题。根据ATM网络工作模式,将信令消息进行拓展,提出以太网的无连接传输方式和ATM面向连接传输方式之间协调工作的解决方案,使ATM网络能够很好地融合以太网并且兼容部分IP协议;详细阐述了单播和组播连接控制工作流程及提出信令软件实现方案,并对其中主要模块的功能进行了详细描述,对具体实现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经过调试,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能够完成星上ATM信令系统的基本功能,达到预期目标。

东萍[7](2008)在《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网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是高速发展的地面宽带网络向太空的延伸。ATM技术具有资源分配灵活、支持多媒体业务和多播、且具有国际标准的特点,ATM技术的灵活性和服务质量保证与卫星通信覆盖面广的特点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卫星通信组网和在广域范围支持用户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卫星ATM(SATM)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星上信令处理技术,它能够建立地面用户之间的连接,实现数据接入、带宽分配和连接管理等诸多功能。本文结合本室承担的合作项目“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研究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与ATM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探讨星上ATM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问题。分析了异种网络间业务信息适配技术和控制协议转换技术,给出详细的呼叫连接控制工作流程。提出信令软件实现方案,对其中主要模块的功能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具体实现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已经进行的调试和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能完成星上ATM信令系统的基本功能,可以达到预期目标。

史芳,鲍民权,刘焕峰,邱智亮[8](2007)在《一种新的星上交换连接控制实现方案》文中提出对采用ATM信令的星上交换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卫星交换系统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交换连接控制方法。该方法借鉴了软交换的思想,将呼叫处理与交换分离,由地面上的专用信令地球站实现连接控制,而卫星只需实现交换功能。实验表明,这种改进方案可以实现星上交换功能,且降低了卫星交换系统的实现复杂度,提高了星上交换系统的可靠性。

王楠[9](2006)在《星上交换信令实现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星上采用ATM交换模式,不仅能够增加网络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分组交换网的优点,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卫星ATM交换既继承了卫星通信的优点,又充分发挥了ATM技术的特点。本文结合相关的科研项目: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星上ATM信令处理技术”,深入研究了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ATM信令处理技术,针对卫星通信的特点,提出了基于ATM星上交换的UNI信令系统设计方案,并在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环境下进行了实现与验证,实践证明星上信令系统设计合理,能够根据卫星通信的特点实现用户的连接建立、保持和释放。文中,第一章介绍了ATM技术与卫星通信系统(SATCOM)相结合的潜在优势,及基于ATM的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第二章介绍了ATM的信令系统协议栈及其协议分层结构;第三章提出了基于ATM信令的SATCOM的实现方案,给出了方案原理图以及信令呼叫建立/释放流程图,并深入地阐述了其中的关键技术—信令处理和交换控制分离的卫星信令系统实现方案的技术特点,即交换在卫星上进行,但信令的处理在地面进行;第四章介绍了软件系统实现平台VxWorks,并详细介绍了方案中软件部分的具体实现;第五章介绍了软件调试与验证。

王楠,邱智亮,刘焕峰[10](2005)在《基于SATCOM的ATM信令实现方案》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ATM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信令交换技术的一种实现方案。首先介绍了ATM技术与卫星通信系统相结合的潜在优势,及其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ATM技术的关键问题;其次介绍了ATM的信令系统的协议栈及其协议分层结构,提出了基于SATCOM的ATM信令交换的实现方案,最后给出了信令系统实现的软、硬件平台。

二、ATM用户接入设备中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TM用户接入设备中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移动通信系统
        1.2.2 通信系统与通信终端
        1.2.3 区域安全通信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安全通信理论基础
    2.1 移动通信研究对象
        2.1.1 2G移动通信技术
        2.1.2 3G移动通信技术
        2.1.3 4G移动通信技术
        2.1.4 5G移动通信技术
    2.2 SDR设备原理
    2.3 云计算技术
        2.3.1 虚拟化
        2.3.2 云计算安全
        2.3.3 云计算与通信的超融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
    3.1 相关研究
    3.2 算法模型
        3.2.1 异构多源数据的预取
        3.2.2 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方法
    4.1 相关研究
    4.2 算法模型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
    5.1 相关研究
    5.2 基于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
        5.2.1 TDOA下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
        5.2.2 融合及平滑过渡
        5.2.3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
        5.2.4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流程
    5.3 实验仿真分析
        5.3.1 实验环境与评估指标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通信系统设计
    6.1 软件系统设计
        6.1.1 功能设计
        6.1.2 界面设计
        6.1.3 信令模组设计
    6.2 硬件系统重要模块设计
        6.2.1 时钟模块设计
        6.2.2 CPU接口模块设计
        6.2.3 ALC模块设计
        6.2.4 DAC控制模块设计
    6.3 实验部署与验证
        6.3.1 实时控制过程和验证
        6.3.2 传输验证实验设计
        6.3.3 实验设备部署
        6.3.4 天馈系统实验方案
        6.3.5 实验安全事项
        6.3.6 实验环境要求
        6.3.7 实验验证测试及调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背景综述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卫星光通信发展现状
        1.2.2 卫星光网络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工作
    1.4 本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卫星光网络组网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SDN技术
        2.2.1 SDN技术基础
        2.2.2 SDN技术在卫星网络中的应用
    2.3 MPLS技术
        2.3.1 MPLS技术基础
        2.3.2 MPLS技术在卫星网络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平台研究
    3.1 引言
    3.2 仿真平台架构
        3.2.1 平台模块组成
        3.2.2 平台内部交互
        3.2.3 平台管控架构
    3.3 功能设计
        3.3.1 网络物理架构
        3.3.2 网络拓扑构建
        3.3.3 网络路由计算
    3.4 仿真和分析
        3.4.1 星座性能分析
        3.4.2 拓扑仿真分析
        3.4.3 网络性能仿真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星间激光链路的组网协议研究
    4.1 引言
    4.2 组网协议架构
        4.2.1 平面架构
        4.2.2 模块架构
    4.3 管理平面设计
        4.3.1 管理中心
        4.3.2 网管代理
    4.4 控制平面设计
        4.4.1 连接控制模块
        4.4.2 路由模块
        4.4.3 信令模块
        4.4.4 链路模块
    4.5 传送平面设计
        4.5.1 传送平面代理
        4.5.2 硬件模块
    4.6 仿真和测试
        4.6.1 软件仿真
        4.6.2 硬件测试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附录1: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3)星地混合网信令协议的扩展及其原型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星地混合网络概述
        1.1.1 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
        1.1.2 星地混合网络
    1.2 星地混合网络信令系统研究状况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内容安排
第二章 星地混合网络及其信令协议基础
    2.1 星地混合网络及卫星交换节点
        2.1.1 星地混合网络架构
        2.1.2 卫星交换节点及优势
    2.2 星地混合网络信令协议及比较
        2.2.1 星地混合网络信令系统的功能
        2.2.2 星地混合网络的信令协议
        2.2.3 RSVP-TE和CR-LDP信令协议的比较
    2.3 基于GMPLS的RSVP-TE协议简介
        2.3.1 基于GMPLS的RSVP-TE协议发展历程
        2.3.2 RSVP-TE协议
        2.3.3 基于GMPLS的RSVP-TE协议
    2.4 GMPLS网络中的LSPs
        2.4.1 LSP概述
        2.4.2 LSP分层与嵌套
    2.5 RSVP-TE用于卫星网的适应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星地混合网络的信令扩展及其处理方案
    3.1 星上信令处理方案
    3.2 星地混合网络中LER和LSR的功能结构
        3.2.1 LSR的功能结构
        3.2.2 LER的功能结构
    3.3 RSVP-TE的功能增强
        3.3.1 多粒度分层标签请求对象结构设计
        3.3.2 多粒度分层标签对象结构设计
        3.3.3 各级标签组成结构
        3.3.4 精简RSVP-TE消息中的对象
    3.4 多粒度LSPs并行建立流程
    3.5 LSPs建立时间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SVP-TE信令的原型实现
    4.1 RSVP-TE协议的原型系统功能
    4.2 信令系统的框架结构
    4.3 RSVP-TE模块及其功能
    4.4 信令消息及其处理
        4.4.1 信令消息结构
        4.4.2 消息及其定义格式
        4.4.3 信令消息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型实现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测试目的
    5.2 测试配置
    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混合卫星通信网信令协议的研究与原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卫星微波通信与激光通信概述
        1.1.1 卫星微波通信
        1.1.2 卫星激光通信
    1.2 国内外卫星网络信令协议研究现状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内容安排
第二章 混合卫星网络结构及信令协议
    2.1 混合卫星网络功能和结构
        2.1.1 混合卫星网络功能
        2.1.2 混合卫星网络结构
        2.1.3 卫星节点交换体制和交换结构
    2.2 信令协议简介及比较
        2.2.1 RSVP-TE协议简介
        2.2.2 SIP协议简介
        2.2.3 协议比较
    2.3 RSVP-TE协议
        2.3.1 RSVP-TE协议消息
        2.3.2 RSVP-TE协议对象
        2.3.3 RSVP-TE协议的扩展
        2.3.4 RSVP-TE协议的工作过程和嵌套LSP
    2.4 小结
第三章 混合卫星网络信令方案设计与信令协议原型实现
    3.1 混合卫星网络信令系统及其功能
        3.1.1 混合卫星网络信令系统
        3.1.2 混合卫星网络信令系统功能
    3.2 混合卫星网络信令方案设计
        3.2.1 信令地面处理方案
        3.2.2 增强RSVP-TE协议方案
        3.2.3 两种方案比较
    3.3 信令协议原型实现
        3.3.1 信令系统框架结构
        3.3.2 部分外围模块设计及其数据结构
        3.3.3 RSVP-TE模块设计及其数据结构
        3.3.4 信令消息处理
    3.4 小节
第四章 混合卫星网络信令协议原型实现测试
    4.1 测试环境介绍
    4.2 测试环境配置
    4.3 测试结果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5)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IP/ATM 融合技术的意义
        1.1.2 IP/ATM 融合技术应用于宽带卫星多媒体通信系统的意义
        1.1.3 基于 IP/ATM 混合交换的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IP/ATM 混合交换的理论分析
    2.1 IP 和 ATM 的比较
        2.1.1 思想和目标的差异
        2.1.2 技术差异
        2.1.3 IP 和 ATM 对 QoS 的支持
    2.2 IP/ATM 融合技术
第三章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
    3.1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需求
    3.2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呼叫/连接状态
        3.2.1 呼叫/连接状态定义
        3.2.2 信令系统定时器定义
    3.3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 ATM 信令系统设计
        3.3.1 ATM 信元信令格式设计
        3.3.2 UNI 信令点到点连接交互流程及状态转移
        3.3.3 NNI 信令点到点连接交互流程及状态转移
        3.3.4 点到多点连接交互流程及状态转移
    3.4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 IP 专用信令系统设计
        3.4.1 IP 专用信令系统概述
        3.4.2 IP 分组交换专用信令格式设计
        3.4.3 IP-UNI 信令点到点连接交互流程及状态转移
        3.4.4 IP-NNI 信令点到点连接交互流程及状态转移
        3.4.5 IP 连接带宽拓展流程
第四章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模块设计及实现
    4.1 用户终端信令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4.1.1 开发环境简介
        4.1.2 IP 终端用户信令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
    4.2 交换机信令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4.2.1 交换机信令系统开发环境简介
        4.2.2 交换机信令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
第五章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测试验证
    5.1 测试环境
        5.1.1 硬件平台
        5.1.2 软件平台
    5.2 IP 专用信令系统测试验证
        5.2.1 管道建立申请/接收模块验证
        5.2.2 管道拓宽申请/接收模块验证
        5.2.3 管道连接拆除模块验证
        5.2.4 通信过程测试验证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6)星上交换地面检测设备信令实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ATM技术与卫星通信系统相结合的研究意义
    1.2 传统以太网接入卫星ATM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ATM信令、IP与ATM融合及IP组播路由原理概述
    2.1 ATM信令系统原理
        2.1.1 ATM-UNI信令协议栈
        2.1.2 ATM的逻辑连接机制
        2.1.3 ATM呼叫连接控制过程
    2.2 IP与ATM融合技术
    2.3 IP组播路由及DVMRP概述
        2.3.1 IP组播路由
        2.3.2 DVMRP及其控制消息
第三章 星上交换ATM信令系统的设计方案
    3.1 星上交换ATM信令实现方案
    3.2 连接标识VPI/VCI分配策略
        3.2.1 广播消息通道
        3.2.2 用户消息通道
    3.3 单播链路的建立与释放
        3.3.1 网关信令处理单元工作流程
        3.3.2 星上信令处理单元工作流程
    3.4 组播链路的建立与释放
        3.4.1 组播链路的建立与释放原理
        3.4.2 DVMRP协议中IP组播树的建立
        3.4.3 信令系统实现控制协议转换流程
第四章 星上交换信令软件的实现与调试验证
    4.1 在信令软件设计中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VxWorks的应用
    4.2 系统软件模块的设计
        4.2.1 系统软件模块划分及模块功能
        4.2.2 呼叫/连接控制模块
        4.2.3 呼叫/连接控制模块若干实现方法
    4.3 软件调试方法及结果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7)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网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媒体信息业务
    1.2 IP/ATM网络
    1.3 宽带卫星通信:ATM卫星通信系统
        1.3.1 ATM技术与卫星通信系统相结合的潜在优势
        1.3.2 基于ATM交换的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
        1.3.3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卫星ATM信令及QoS保证原理概述
    2.1 ATM信令系统原理
        2.1.1 ATM信令协议栈
        2.1.2 ATM的逻辑连接机制
        2.1.3 ATM呼叫连接控制过程
    2.2 IP/ATM网络融合技术
        2.2.1 局域网仿真(LANE)
        2.2.2 在ATM上的传统IP(CIPOA)
    2.3 SATM网络的QoS保证
        2.3.1 ATM的QoS机制
        2.3.2 ATM的QoS实现
        2.3.3 网络中数据信息的ATM 业务类型划分
第三章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网信令系统的设计方案
    3.1 SATM系统设计方案
    3.2 SATM信令系统工作流程
        3.2.1 单播工作流程
        3.2.2 组播工作流程
    3.3 网络资源分配
        3.3.1 连接接纳分配带宽
        3.3.2 动态调节带宽分配
    3.4 ATM信令系统扩展消息定义
        3.4.1 标准消息格式
        3.4.2 扩展消息定义
第四章 信令系统软件的实现与调试验证
    4.1 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4.1.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
        4.1.2 VxWorks中的任务间通信
    4.2 系统软件模块的设计
        4.2.1 系统软件模块的功能及模块划分
        4.2.2 呼叫/连接控制模块
        4.2.3 呼叫/连接控制部分接口设计
    4.3 软件调试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8)一种新的星上交换连接控制实现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软交换的基本思想
2 星上交换系统
    2.1 星上交换系统的结构
    2.2 专用信令地球站的功能
    2.3 卫星交换的功能及实现
3 星上交换系统的地面模拟
4 结束语

(9)星上交换信令实现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ATM技术介绍
        1.1.1 ATM的基本概念
        1.1.2 ATM协议参考模型和信元结构
    1.2 卫星通信系统
        1.2.1 卫星通信系统简介
        1.2.2 卫星通信的主要应用领域
    1.3 ATM技术与卫星通信系统相结合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1.3.1 基于ATM交换的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
        1.3.2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ATM信令系统原理
    2.1 ATM信令概述与ATM信令协议栈
        2.1.1 ATM信令概述
        2.1.2 ATM信令协议栈
    2.2 ATM信令系统呼叫连接建立与释放
        2.2.1 ATM信令呼叫连接建立、释放消息
        2.2.2 ATM逻辑连接的建立与释放流图
        2.2.3 ATM的逻辑连接机制
第三章 星上信令实现方案
    3.1 星上信令系统设计方案
        3.1.1 星上信令实现方案原理
        3.1.2 星上信令呼叫的建立及释放
    3.2 星上信令实现方案关键技术研究
        3.2.1 信令系统的转发表
        3.2.2 采用VC交换的星上信令系统结构设计
        3.2.3 采用VP交换的星上信令系统结构设计
        3.2.4 星上信令系统中计时器变量的修正
第四章 星上交换信令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4.1.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
        4.1.2 VxWorks中的任务间通信
    4.2 系统软件模块的设计
        4.2.1 系统软件模块的功能及模块划分
        4.2.2 呼叫/连接控制模块
        4.2.3 呼叫/连接控制部分接口设计
第五章 软件调试与验证
    5.1 硬件调试环境
    5.2 软件调试
        5.2.1 点到点连接的调试
        5.2.2 点到多点连接的调试
        5.2.3 模拟卫星转发的调试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10)基于SATCOM的ATM信令实现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ATM与卫星通信技术相结合潜在优势及关键问题
    2.1 ATM技术与卫星通信系统相结合的潜在优势
    2.2 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ATM的关键问题
3 信令交换系统基本介绍
4 基于SATCOM的ATM信令交换方案设想
    4.1 基本方案
        4.1.1 基于SATCOM的ATM信令系统的呼叫建立及释放过程
        4.1.2 地面模拟过程
    4.2 基于SATCOM的ATM信令软件工作平台
    4.3 基于SATCOM的ATM信令硬件平台
5 结束语

四、ATM用户接入设备中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D]. 赵盛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9)
  • [2]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研究[D]. 张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星地混合网信令协议的扩展及其原型实现研究[D]. 马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3)
  • [4]混合卫星通信网信令协议的研究与原型实现[D]. 陆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6)
  • [5]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孙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6]星上交换地面检测设备信令实现技术[D]. 王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S2)
  • [7]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网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东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7)
  • [8]一种新的星上交换连接控制实现方案[J]. 史芳,鲍民权,刘焕峰,邱智亮.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07(01)
  • [9]星上交换信令实现方案的研究[D]. 王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05)
  • [10]基于SATCOM的ATM信令实现方案[J]. 王楠,邱智亮,刘焕峰. 中国数据通信, 2005(06)

标签:;  ;  ;  ;  ;  

ATM用户接入设备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