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区机械设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浅谈林区机械设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浅谈林区机械设备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广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指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规[2021]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6月25日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广州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落地,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谢雄[2](2021)在《林区作业车臂架系统机液耦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区作业车是将工作人员和工作设备等运送到指定高度位置的机械设备,是林区事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臂架系统作为林区作业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空作业全靠臂架系统的正常工作才能实现作业,所以臂架系统的深入研究极为重要。本文结合机械与液压仿真软件,对臂架的机械与液压系统进行联合仿真,深入分析臂架系统的动态特性,对臂架系统进行优化,对未来林区作业车臂架系统的设计及深入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某公司林区作业车臂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机械与液压系统,介绍其工作原理,确定研究重点;运用Creo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将处理后的模型导入ADAMS中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分析臂架三种危险工况下,各部件铰点受力情况及动态特性,为臂架机械系统设计提供参考。2.利用AMEsim软件,对臂架液压系统进行建模,建立臂架液压系统的三个液压回路、控制回路以及仿真验证的总体臂架液压模型,对变幅回路、伸缩回路、举升回路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验证液压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提出的外部数据导入分析法,对于简单运动的机械装置较为实用。3.建立臂架系统机液耦合模型,对耦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以AMEsim为主,ADAMS为辅,分析三种危险工况动态数据,研究臂架系统响应过程,分解各液压油缸详细数据;最后对臂架系统进行试验,验证耦合模型合理性。4.针对臂架系统,结合臂架仿真数据,对臂架系统提出优化措施,并进行优化验证。

徐圣伦[3](2021)在《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不断提高,对林业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森林采伐方面,从大规模的全面砍伐变成了有针对性的间伐。受以上因素影响,大型集材运输设备的使用环境越来越少,而小型的集材运输设备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但目前市场上用于林间集材的小型集材运输设备的发展并不乐观,种类少、应用环境苛刻和功能单一等问题十分常见。为此本文旨在开发设计一款体积小、质量轻、操作方便且能作为工人代步工具的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本文设计的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既能实现林间集材的功能,还可以作为工人代步的工具。采用单履带结构作为行走机构,并根据以上特点,对整体的结构布局进行了确定,相对应的设计了转向机构、集材机构和钣金车体等结构。对动力源及变速机构等重要部件的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与选型。通过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完成了整车的建模。针对钣金车体结构质量过大、加工时间过长的问题,对车体钣金的切割轮廓进行优化,将切割轮廓等效为多个矩形轮廓的集合,通过蚁群算法对矩形轮廓进行合理布置,使被切除轮廓面积达到最大化,从而使车体结构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质量达到最轻。又通过自适应大邻域搜索退火算法优化切割路径,减少切割时间,提高切割效率,能有效的减少钣金原材料的消耗并提高加工效率。运用ANSYS软件对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的钣金车体进行有限元分析,包括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通过静力学分析,验证其刚度和强度是否满足工作要求,保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通过模态分析,得到其固有频率,以防止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共振而造成危险。运用Adams软件对转向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模拟转向过程的运动状态,分析车辆的转向性能。在完成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的整体结构设计后,对其相关的机动性能进行分析计算,包括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的纵向稳定性、越障能力、转向性和接地比压等。完成试验机的制作后,通过验证性试验分析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的纵向稳定性、越障能力、转向性和集材运输能力,验证设计计算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王福军[4](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张旭锐[5](2020)在《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和保障收益权为核心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我国27亿亩集体林地已基本完成确权发证,近5亿农民获得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在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和脱贫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林农作为林业经济活动的微观行为主体,是林地利用最基层的行为决策主体,通过林业生产投入的提高以及林地流转价格的上升,获取直观的经济收益或提高规模效率,增加了农户收入。集体林区一般多位于贫困山区,具有经济发展水平低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特点,为统筹解决保护生态环境和贫困地区脱贫问题,中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并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改变了以往因农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生计单一、注重短期效益等原因导致的林地过渡开发现象,农户生计方式变得多样化,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林改后,林农的自然资本增加,外出务工导致人力资本减少,林业经营投入动力不足、撂荒现象时有发生,且林地生产效率低下,由于生计变化导致农户林地利用行为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集体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农户对经济机会的响应是驱动其对林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变化的最终因素,生计资本的性质与结构决定了林农的林地利用和生计策略行为决策,对林农的林地利用行为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农户家庭收入。因此,研究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行为及收入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山区林业经营农户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基础上,依据农户行为理论、生计资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营理论等理论,打破将林区农户作为同质整体的传统假设,构建了生计资本影响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陕西、江西两省654户农户调研数据,首先,利用熵值法对生计资本进行测算;其次,利用多项Logit模型、OLS回归分析法、分位数回归模型、DEA-Tobit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和门槛回归模型等在非农化进程下从生计资本水平与结构的双重视角深入探讨了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利用集约度、利用效率以及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问题;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林业经营农户特征及林地利用现状。调研样本分析发现,当前林业生产领域户主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多为中年人。林区农户受教育程度不高,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当前林业生产劳动力数量多以2人及以下为主,农户经营林地规模分布较为均匀,涵盖了大、中、小各类规模,但家庭收入不高,多集中于3-5万元之间。农户兼业方面,调查样本中56.12%的农户都进行了林业兼业生产,仅43.88%的农户没有进行林业兼业生产。样本农户林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均林地数量少、产出低、农户林地利用集约水平不高、林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等方面。(2)不同地域、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总体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陕西省农户的自然资本值略高于江西省,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值略低于江西省。商品林经营农户生计资本总值大于公益林经营农户生计资本总值。目前林区农户以弱资本型为主,占比为58.56%,表明林区多数农户的生计资本均处于较低水平。从生计资本分维水平来看,弱金融资本型与弱自然资本型农户占比最大,分别为70.03%和68.96%,强自然资本型和强金融资本型农户类型占比最小,分别为31.04%和29.97%。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在水平和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生计资本结构差异与农户的生计类型特征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受生计资本水平值的影响,且这种差异将会影响到农户的林地利用及其收入。(3)大部分纯林户的林地利用方式都是选择用材林经营,纯林户在经济林和竹林的利用方式上比例差不多,对于林下经济的利用方式比例最小。生计资本影响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在资本禀赋水平上,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选择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在资本禀赋结构上,人力资本占优和社会资本占优对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存在显着影响效应。此外,生计资本异质性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影响也存在差异性,如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及人力资本占优显着影响纯林户林地利用方式;人力、自然、金融三者的资本水平和资本结构均显着影响林业兼业户的林地利用方式;人力、自然、金融资本水平显着影响兼业林业户的林地利用方式,生计资本结构对其影响不显着;社会资本占优仅对非林户的林地利用方式产生显着影响。(4)目前农户的林地经营劳动集约度均大于资本集约度,表明目前我国的林地经营仍在劳动集约经营阶段。从农户类型来看,兼业户的劳动集约度和资本集约度均最大,其中林业兼业户的劳动集约度最大,为0.492,兼业林业户的资本集约度最大,为0.454,其次是纯林户,非林户的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均最小。虽然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在不同类型农户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间的差距并不是太大,如对于林业兼业户而言,资本集约和劳动集约的差距为0.009,这也得益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营林积极性的提高,但整体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经营并未从劳动集约向资本集约转化,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资本的异质性导致劳动和资本间的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影响农户的林地利用集约度。此外,生计资本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程度变化规律具有较大的差异。(5)不同商品林经营类型农户的纯技术效率都普遍高于其规模效率。此外,农户林地经营的综合技术效率在不同的商品林经营类型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而言,经营用材林农户的综合效率为0.204,几乎是经营经济林农户综合效率0.121的两倍,经营竹林农户的综合效率最低,为0.096。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户林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而且针对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农户效率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具体而言,经营用材林农户生产效率主要受劳动力数量、家庭住房价值、能人数量、对林地未来的调整预期等影响;经营经济林农户效率主要受劳动力数量、林地块数、融资渠道、对林地未来的调整预期等影响;经营竹林农户效率主要受农户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林地块数、林地面积、家庭住房价值、融资渠道、对林地未来的调整预期等影响。(6)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具有直接影响,农户林业收入受到生计资本分维水平及结构的制约。农户资本禀赋越丰富,越有助于改善家庭的生计状况,对提高林业收入具有明显作用,其中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正向影响农户家庭林业收入,对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结构分析中,人力资本占优和金融资本占优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表明不同资本结构对农户家庭林业收入具有显着影响效应。此外,生计资本分维水平和结构对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农户收入影响具有异质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收入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人力资本低于门槛值0.521时,人力资本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的作用并不显着,当人力资本高于门槛值0.521时,人力资本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此外,当人力资本高于门槛值0.521时,自然资本能够显着增加林区农户林业收入;而无论人力资本处于何值,金融资本均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当社会资本低于门槛值0.188时,金融资本对增加林区农户林业收入效果不显着,当社会资本高于门槛值0.188时,金融资本能够显着增加林区农户林业收入。(7)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要充分发挥林业扶贫作用,提高农户林业收入水平;二是要实施差异化生计策略,优化农户生计资本结构;三是要重建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优势;四是要关注农户林业政策感知,营造良好林业生产环境;五是要大力促进农户林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六是要不断完善林权改革配套措施,着力提升农户金融资本。

刘海波[6](2020)在《生计与放歌: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文化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为了配合劳动而歌唱的一种民歌体裁。它产生于集体劳动当中,不同的集体性劳动,产生了不同的劳动号子。长白山林区号子是在木材采伐、运送劳动中产生,并在长白山林区流传的不同音乐形态的劳动号子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创造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了汉、朝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是揭示东北地区民间音乐文化形成的活化石,因此,整理和挖掘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深远。本文以长白山林区号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影视拍摄等方法,阐释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歌唱主体的行为,长白山林区号子曲目的时空分布、传承机制,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功能及蕴含的价值,进而揭示人类的生计劳动对人类歌唱行为的影响及意义。本文的基本构架为:绪论、正文与结论三大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围绕以伐木为手段的生计活动与人类的歌唱行为,阐述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动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生计移民的流入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形成。晚清以来,关内及朝鲜半岛天灾人祸交错,大量破产的农民不顾清政府的“禁令”涌入长白山区求生存,其中一部分人选择以砍伐、运木劳动为生计手段,长白山林区号子由此而发源。长白山林区号子先后以不同身份的人群为承载主体,广泛流布于长白山林区的江河、铁路沿线及各大楞场。第三章阐述了长白山林区号子的种类及形态。该章剖析了“伐区作业”“运材作业”“贮存作业”生产环节的不同劳动方式对长白山林区号子的音乐结构、力度、节拍、旋律等音乐元素的深刻影响,进而阐释了生计劳动与林区号子音乐形态之间的深层关联。第四章阐释了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功能与价值。长白山林区号子在劳动过程中具有激发力量、纾解疲劳、信息传达和标识角色的功能。除此之外,长白山林区号子还具有彰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促进长白山林区社会的族际融合、推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社会价值。第五章主要阐述了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未来走向。随着机械臂力逐渐取代人力,长白山林区号子流布的数量持续减少,特别是自长白山林区全面停止采伐以来,原木生产劳动完全退出了长白山林区,与这些劳动相伴而生的林区号子也随之走向没落。如何保护与传承长白山林区号子便成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课题。最后是全文的结论部分。长白山林区号子以其多样的功能,满足了不同形式的采伐劳动的多重需求,致使以运木为生计手段的汉、朝移民与它结下不解之缘,成为长白山生计文化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整合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音乐符号,承载汉、朝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能唤起每一个汉族、朝鲜族成员的家国情怀及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进而促进了长白山林区社会的族际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一体化的进程;它彰显了移民群体“其境愈困,其志愈坚”的精神追求,为长白山林区的林业转型发展乃至东北经济振兴提供精神保障。

姚宗伯[7](2020)在《林业装备驾驶平台自动调平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工林面积为0.69亿公顷,蓄积为24.83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持续保持世界首位。我国在“十三五”确定的规划当中对森林采伐限额为2.54亿立方米,其中人工林占比80.71%。森林采伐趋势向人工林转移,人工林抚育具有严格的季节性,未来林业生产将由劳动力集约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林业装备的使用将革命性地提升林业生产效率,针对林业装备常常在坡地及坑洼等复杂地形行驶与作业,造成驾驶员操作精准度、工作效率、舒适性以及安全性降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林业装备驾驶平台的自动调平系统。此系统采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进行自动调平,首先根据林区复杂的应用场景,针对性地设计了分段嵌入式驾驶平台,在降低重心提高安全性的同时,有效地减轻了自动调平动作对驾驶员舒适性上带来的影响。利用Solid Works软件对整机机械结构进行设计与建模,并给出具体主要参数,同时又设计了一套自动调平系统控制原理及具体可行方案,并根据林业装备主要工况确立了阶段性自动调平控制策略;其次对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进行分析,包括机构位置与速度及加速度的反解计算。基于奇异性分析对并联机构的结构参数进一步优化,最终确定了合理的上、下平台分布圆半径以及支腿长度,并根据参数绘制位形奇异轨迹图。又将任务工作空间与奇异轨迹对比后,为确保绝对安全,设计了一套奇异空间内的液压保护装置,并建立奇异特性触发区间及液压保护原理;最后建立ADAMS运动仿真环境,并与MATLAB/Simulink中建立的控制模块搭建接口进行联合仿真。最终通过自动调平试验平台进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自动调平系统在保持驾驶平台水平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特别是在林业装备大幅度起伏越障的情况下表现更为突出。

张娜[8](2020)在《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老年人口中的失能失智高龄老人比例不断扩大,以照护失能失智老人为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该类型的养老设施通常依托社区建设且为中小规模,多由存量建筑改造而成,因陋就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空间供给与老人需求不匹配、环境品质无法达到舒适性等多方面问题,而作为老人日常行为活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其空间环境的优劣会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居住生活品质。本文以介护型养老设施的公共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梳理设施中失能失智老人的身心特征及行为模式,选取西安市具有代表性的三家介护型养老设施进行深入调研,分别对设施内的公共空间现状、空间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实态、空间物理环境实时数据进行详实记录,以老年人的典型行为为研究主线分别针对公共空间的功能品质及物理环境品质进行深入研究,对比分析出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共性需求以及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现状中的普遍性问题。针对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存在的空间划分不合理、流线交叉、家具设施配置不全等功能品质问题以及夏热冬冷、采光条件差、噪音干扰等物理环境问题,从规模、布局、环境等方面提出优化设计原则,并分别从功能配置、空间布局、家具组织、环境营造、部品优化等空间功能方面以及热舒适改善、采光优化、噪声控制等物理环境方面提出优化设计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改造优化设计验证,运用软件模拟证明策略有效性,希望可以对今后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李乐晨[9](2020)在《街道空间失序识别及规划优化技术 ——以中小学校前空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目前能耗最大的行业为交通运输业,20%的全社会总能耗为交通能耗,这个比例同时还因逐年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以及逐年增加的交通需求、机动车保有量而增高,其中包含着大量因为交通拥堵而产生的非必要交通能耗。在对城市中由交通拥堵引起的的高频大规模街道失序空间进行识别后,发现其主要出现在城市立交桥、大型公建以及中小学校等地,其中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因其显着的规律性,更易通过规划手段调节,因此本研究以中小学校前空间为例,寻求解决街道空间失序的规划优化技术,从而降低交通能耗中的非必要能耗。首先,本文对国内外街道空间失序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总结。总结了国内外街道空间失序研究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其中街道空间失序研究指标主要包含交通状态量化指标和规划影响要素量化指标两部分;总结了国内外街道空间失序识别阶段、模拟阶段、影响要素研究数理分析阶段所用的理论模型及算法,以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软件、平台;在对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研究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提取。其次,提出了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时空精准识别方法,并基于此以西安市为例总结了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的时空特征。基于实时路况数据和人口热力数据,明确了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的判定条件,提出了量化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的交通状态量化指标、时间量化指标以及空间量化指标,形成了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时空精准识别方法,并进一步从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的起始与高峰时间点、持续时长与高峰长度、失序时空等级划分、失序交通状态等级划分、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区域在城市层面的空间分布以及校前空间失序区域空间特征几方面对西安市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总结。再次,采用数理统计及空间叠加等分析方法对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的规划影响要素进行了研究。从土地利用、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和中小学校规划四方面选取了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的规划影响要素并进行了指标量化,利用Person相关分析法对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与各项规划影响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此,通过数理分析和空间叠加分析两种方法对各类规划影响要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分析研究,提取出了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区域的规划特征。最后,从时空两个维度提出了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的规划优化技术。在空间维度,外因方面提出中小学校所在街区用地需小规模多类型、中小学校不应紧邻布置、公交站点和线路应避免位于学校出入口所在路段等规划优化技术,内因方面提出中小学校出入口与道路交叉口间距应至少保持150m间距、中小学校所在街区尺度不可盲目追求小尺度等规划优化技术。在空间维度规划优化技术的基础上,基于中小学校前空间全天使用的特征进行不同时段划分,提出实现全时段校前空间停车设施利用的管理方法,以及融合全时段需求功能的缓冲场地设计办法,作为时间维度上的规划优化技术。本文基于实时路况数据、POI数据等多种网络开放数据,提出了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精准识别方法,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的时空特征,提出了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土地利用、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中小学校出入口四方面的规划影响要素,完成了各规划影响要素与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提取了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区域的规划特征,最终提出了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的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规划优化技术。

李东梅[10](2020)在《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是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实践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家住建部部署的2016年至2020年的历史建筑“五年划定工作”基本结束之际,总结我国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1)国家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较为笼统,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2)地方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未进一步细化,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3)年代界定不清晰是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问题之一。(4)“自下而上”的申报机制造成部分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被忽视。本文的研究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在实践工作中的指导性,促进历史建筑确定工作高效、高质推进展开讨论。为提出这些问题的应对之策,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及资料调查与归纳的方法展开研究。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厘清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背景及其确定工作历程,然后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及其申报体系进行分析,再总结了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机制(评价体系)的经验及从《山东省历史建筑确定专项工作第三方评估》项目中获得的启示,最终提出细化地方标准是加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指导性的重要手段。并基于此,提出了地方细化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三个工作思路:(1)梳理本地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其历史文化特点。(2)对照国家标准,细化地方标准的各项价值。(3)结合各项价值包含的历史时期,分项确定年代界定标准。结合以上研究,本文以西安为例,借鉴住建部《中华文明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城乡载体研究》及陕西省住建厅《陕西文明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城乡载体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历史脉络的方法,将西安市的近现代历史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四大主题类别,以见证国家凝成、工业、商业贸易等9个价值主题对其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将其历史文化发展特点总结为5条。综合以上研究,参照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将西安市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为20条,其中历史文化价值标准13条、艺术价值标准5条、科学技术价值2条,针对各价值项分别确定了年代标准,并选取案例对相应的标准进行说明,以期增强西安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在实践工作中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二、浅谈林区机械设备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林区机械设备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林区作业车臂架系统机液耦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高空作业车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3 臂架及耦合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臂架机械与液压系统分析
    2.1 林区作业车概述
    2.2 机械系统分析
        2.2.1 基本组成
        2.2.2 林区作业车技术参数
    2.3 液压系统分析
    2.4 小结
3 臂架机械系统建模及仿真
    3.1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ADAMS运动学分析
    3.2 机械系统建模
        3.2.1 臂架三维模型的建立
        3.2.2 Creo与ADAMS的数据交流
        3.2.3 在ADAMS中建模
    3.3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
        3.3.1 定义驱动
        3.3.2 定义载荷
        3.3.3 仿真分析
    3.4 小结
4 臂架液压系统建模及仿真
    4.1 AMEsim简介
    4.2 液压系统建模
        4.2.1 液压元件的数学模型
        4.2.2 液压回路建模
        4.2.3 控制回路建模
    4.3 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4.3.1 变幅回路仿真分析
        4.3.2 伸缩回路仿真分析
        4.3.3 举升回路仿真分析
    4.4 小结
5 臂架系统机液耦合建模分析
    5.1 耦合建模的意义
    5.2 ADAMS/AMEsim联合仿真的数据传递方式
    5.3 机液耦合模型的建立
        5.3.1 定义输入输出状态变量
        5.3.2 生成交流文件ADAMS Plant
    5.4 机液耦合仿真分析
        5.4.1 工况一分析
        5.4.2 工况二分析
        5.4.3 工况三分析
    5.5 臂架系统试验
        5.5.1 试验目的
        5.5.2 试验设备与仪器
        5.5.3 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6 小结
6 臂架系统优化
    6.1 臂架安全性优化
        6.1.1 安全性考虑
        6.1.2 安全性数据分析及试验
        6.1.3 优化结果
    6.2 臂架平稳性优化
        6.2.1 平稳性考虑
        6.2.2 平稳性数据分析及试验
        6.2.3 优化结果
    6.3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研究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的结构设计与计算
    2.1 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工作原理分析
    2.2 设计要求
    2.3 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总体结构与布局的确定
        2.3.1 行走机构的设计
        2.3.2 转向系统的设计
    2.4 动力源的选择
        2.4.1 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功率的计算
        2.4.2 选定汽油机的参数和型号
    2.5 传动系统的设计
        2.5.1 带传动的设计
        2.5.2 变速箱的选型
    2.6 集材机构的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车体结构的优化
    3.1 车体结构的设计
    3.2 优化切割轮廓的布局形式
        3.2.1 矩形布局排放规则
        3.2.2 求解矩形布局问题的蚁群算法
        3.2.3 车体结构优化对比分析
    3.3 优化激光切割效率
        3.3.1 切割路径问题表述与模型
        3.3.2 求解切割路径的自适应大邻域搜索退火算法
        3.3.3 针对实际样板切割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整车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及动力学仿真
    4.1 车体的静力学分析
        4.1.1 静力学分析理论依据
        4.1.2 车体的静力学分析
    4.2 车体的动力学分析
    4.3 关键组件动力学仿真
        4.3.1 转向机构动力学仿真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的试验验证
    5.1 主要性能的分析计算
        5.1.1 纵向稳定性分析
        5.1.2 越障能力分析
        5.1.3 转向性分析
        5.1.4 爬坡能力分析
        5.1.5 接地比压计算
    5.2 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样机的试制
        5.2.1 样机制作流程
        5.2.2 试验样机操作说明
    5.3 验证性试验分析
        5.3.1 纵向稳定性试验
        5.3.2 转向性能试验
        5.3.3 集材运输性能试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1.4.1 优秀精神
        1.4.2 中国精神
        1.4.3 区域精神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3.1.1 东北抗联精神
        3.1.2 北大荒精神
        3.1.3 大庆精神
        3.1.4 铁人精神
        3.1.5 大兴安岭精神
        3.1.6 闯关东精神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4.1.1 鲜明的地域性
        4.1.2 广泛的包容性
        4.1.3 艰苦的开拓性
        4.1.4 奉献的无私性
        4.1.5 优秀的传承性
        4.1.6 先进的时代性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农户生计
        1.3.2 农户层面林地利用研究
        1.3.3 农户生计与林地利用及收入的综合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生计资本
        2.1.3 林地利用
        2.1.4 农户收入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规模经营理论
        2.2.5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3 影响机理分析
        2.3.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2.3.2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2.3.3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2.3.4 生计资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2.3.5 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户林地利用行为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的林地资源
    3.2 我国林地资源生产利用现状
        3.2.1 全国林业总产值
        3.2.2 全国木材及竹材资源利用现状
        3.2.3 全国主要经济林资源利用现状
    3.3 调研区域概况与样本特征描述
        3.3.1 调研区域概况
        3.3.2 样本特征描述
    3.4 样本农户林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4.1 人均林地数量少、产出低
        3.4.2 农户林地利用集约水平不高
        3.4.3 农户林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生计资本的综合评价
    4.1 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生计资本指标选取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生计资本的测度
        4.2.1 指标权重确定
        4.2.2 生计资本测算
    4.3 农户生计资本综合评价结果
        4.3.1 农户生计类型划分
        4.3.2 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分析
        4.3.3 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差异
        4.3.4 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结构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作用机理
    5.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5.2.1 变量选择
        5.2.2 模型构建
    5.3 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比较
        5.3.1 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分析
        5.3.2 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生计资本差异分析
    5.4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生计资本水平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4.2 生计资本结构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4.3 生计资本异质性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6.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作用机理
    6.2 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
        6.2.1 林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方法
        6.2.2 林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结果
    6.3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3.1 变量选择
        6.3.2 模型构建
    6.4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生计资本水平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6.4.2 生计资本结构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6.4.3 生计资本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分布规律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7.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
    7.2 农户林地利用效率测算及差异分析
        7.2.1 农户林地利用的效率测算
        7.2.2 效率测算结果及差异分析
    7.3 变量选择及模型构建
        7.3.1 变量选择
        7.3.2 模型构建
    7.4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7.4.1 生计资本水平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7.4.2 生计资本结构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7.4.3 生计资本视角下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
    8.1 农户收入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8.1.1 脆弱性背景冲击
        8.1.2 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影响
        8.1.3 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8.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8.2.1 变量选取
        8.2.2 模型构建
    8.3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
        8.3.1 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及收入分布
        8.3.2 生计资本水平与结构对农户家庭林业收入的影响分析
        8.3.3 生计资本对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农户家庭林业收入的影响分析
    8.4 生计资本间接影响农户林业收入的门槛效应检验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农户林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9.1.2 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及评价
        9.1.3 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9.1.4 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9.1.5 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9.1.6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
    9.2 政策建议
        9.2.1 充分发挥林业扶贫作用,提高农户林业收入水平
        9.2.2 实施差异化生计策略,优化农户生计资本结构
        9.2.3 重建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优势
        9.2.4 关注农户林业政策感知,营造良好林业生产环境
        9.2.5 促进农户林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9.2.6 完善林权改革配套措施,着力提升农户金融资本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生计与放歌: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文化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学术的研究回顾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及田野工作
第二章 移民的流入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发源及流布
    2.1 汉、朝移民的流入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发源
        2.1.1 汉族移民的流入
        2.1.2 朝鲜移民的流入
        2.1.3 木帮的形成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发源
    2.2 伐木生计方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流布
        2.2.1 长白山林区号子流布载体的变迁
        2.2.2 长白山林区号子流布曲目的量变
        2.2.3 长白山林区号子流布方式的多元
        2.2.4 长白山林区号子流布路径的嬗变
第三章 原木生产劳动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音乐形态
    3.1 长白山林区号子及其组成要素
        3.1.1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概念
        3.1.2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组成要素
    3.2 伐区作业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2.1 调查设计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2.2 集材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3 运材作业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3.1 水力运材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3.2 机械运材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4 贮存作业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4.1 平地运木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4.2 上楞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第四章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功能与价值
    4.1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功能
        4.1.1 激发力量功能
        4.1.2 纾解疲劳功能
        4.1.3 信息传达功能
        4.1.4 利益分配功能
    4.2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社会价值
        4.2.1 彰显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2.2 促进了长白山林区社会的族际融合
        4.2.3 推动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
第五章 生计变迁与传承困境
    5.1 长白山林区号子传承困境的表现
    5.2 长白山林区号子传承困境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感谢辞

(7)林业装备驾驶平台自动调平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林业装备发展状况
        1.2.1 国内林业装备发展状况
        1.2.2 国外林业装备发展状况
    1.3 调平系统发展现状
        1.3.1 调平系统在其他领域发展现状
        1.3.2 调平系统在林业领域发展现状
    1.4 并联机构发展状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自动调平系统设计
    2.1 自动调平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2.1.1 自动调平系统整机装备设计与建模
        2.1.2 自动调平系统执行机构设计
        2.1.3 自动调平系统执行机构自由度分析
    2.2 自动调平系统控制原理及方案
    2.3 自动调平系统控制策略
        2.3.1 自动调平系统调平方法
        2.3.2 自动调平系统阶段性控制策略
    2.4 可评价重要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空间解析
    3.1 运动学分析
        3.1.1 位置反解
        3.1.2 速度与加速度反解
    3.2 动力学分析
    3.3 奇异性分析
        3.3.1 奇异位特性
        3.3.2 基于奇异性分析的结构参数优化
        3.3.3 奇异性轨迹
    3.4 工作空间分析
        3.4.1 工作空间介绍
        3.4.2 铰链工作空间
        3.4.3 任务工作空间解析
        3.4.4 奇异空间液压保护装置
    3.5 稳定性分析
        3.5.1 调平作业横坡稳定性分析
        3.5.2 调平作业纵坡稳定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自动调平系统仿真分析
    4.1 反解模块可视化
    4.2 ADAMS运动仿真
        4.2.1 随机路面环境的建立
        4.2.2 ADAMS运动仿真环境的建立
    4.3 MATLAB/Simulink与 ADAMS联合仿真
        4.3.1 搭建联合仿真接口
        4.3.2 MATLAB/Simulink模块
    4.4 联合仿真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自动调平试验
    5.1 自动调平试验平台与路感模拟方案
        5.1.1 自动调平试验平台
        5.1.2 路感模拟方案
        5.1.3 车辆模型调试
    5.2 标定
    5.3 固定坡道测试试验
    5.4 不平路面测试试验
        5.4.1 轻度不平路面试验
        5.4.2 重度不平路面试验
    5.5 高速行驶状态下两种调平策略的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1.1.2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养老策略
        1.1.3 我国养老设施现状问题
        1.1.4 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外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老年人
        1.4.2 介护型养老设施
        1.4.3 公共空间
        1.4.4 空间环境品质
    1.5 研究对象
        1.5.1 研究地区的选取
        1.5.2 西安市典型介护型养老设施的遴选
    1.6 研究内容
        1.6.1 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基础研究
        1.6.2 典型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问题研究
        1.6.3 优化策略的提出与验证
    1.7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论文框架
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品质优化相关基础性研究
    2.1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失能失智老人身心及行为特征
        2.1.1 生理特征
        2.1.2 心理特征
        2.1.3 行为类型以及尺度特征
    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特征
        2.2.1 公共空间功能布局优选性
        2.2.2 公共空间使用功能复合性
        2.2.3 公共空间老年人群多样性
    2.3 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相关标准与规范
        2.3.1 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相关的标准规范
        2.3.2 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相关的标准规范
    2.4 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案例研究
        2.4.1 门厅优化——北京市某养老服务中心改造项目
        2.4.2 公共起居厅优化——北京市泰颐春养老中心
        2.4.3 多功能活动厅优化——北京市石景山某养老设施
        2.4.4 公共空间优化经验借鉴
    2.5 本章小结
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使用现状实态调研
    3.1 实地调研内容与研究计划
        3.1.1 空间功能调研
        3.1.2 物理环境调研
        3.1.3 使用者主观评价调研
    3.2 九九照护认知症团体家屋(简称“九九家屋”)
        3.2.1 养老设施基本信息
        3.2.2 公共空间现状
        3.2.3 老年人典型活动行为
        3.2.4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关系
        3.2.5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关系
        3.2.6 使用者主观评价
    3.3 康源和意日间照料中心(简称“和意机构”)
        3.3.1 养老设施基本信息
        3.3.2 公共空间现状
        3.3.3 老年人典型活动行为
        3.3.4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关系
        3.3.5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关系
        3.3.6 使用者主观评价
    3.4 康隆西城长者屋(简称“西城长者屋”)
        3.4.1 养老设施基本信息
        3.4.2 公共空间现状
        3.4.3 老年人典型活动行为
        3.4.4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关系
        3.4.5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关系
        3.4.6 使用者主观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4.1 使用人员基本信息及公共空间基本现状对比分析
        4.1.1 介护型养老设施基本信息对比
        4.1.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基本信息对比
        4.1.3 老年人公共空间典型行为对比
    4.2 典型生活必需行为——就餐的空间环境需求及其现状问题分析
        4.2.1 老年人就餐行为特征
        4.2.2 老年人的就餐行为与空间功能品质的匹配关系
        4.2.3 老年人的就餐行为与物理环境品质的匹配关系
    4.3 典型休闲娱乐行为——看电视的空间环境需求及其现状问题分析
        4.3.1 老年人看电视行为特征
        4.3.2 老年人的看电视活动与空间功能品质的匹配关系
        4.3.3 老年人看电视活动与物理环境品质的匹配关系
    4.4 典型静养行为——静坐的空间环境需求及其现状问题分析
        4.4.1 老年人静坐行为特征
        4.4.2 老年人的静坐行为与空间功能品质的匹配关系
        4.4.3 老年人的静坐行为与物理环境品质的匹配关系
    4.5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功能品质问题总结
        4.5.1 空间属性与行为活动错位
        4.5.2 空间的划分与界定不合理
        4.5.3 流线设计不合理
        4.5.4 家具布置形式不合理
        4.5.5 设施设备不齐全,适老化设计有待优化
        4.5.6 空间环境设计缺乏人文关怀
    4.6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问题总结
        4.6.1 夏季室温过高,冬季室温过低
        4.6.2 室内自然通风条件较差
        4.6.3 自然采光条件差
        4.6.4 照明灯具照度不足,缺乏局部照明
        4.6.5 建筑构件隔音效果有待改善
        4.6.6 室内活动噪音相互干扰
    4.7 本章小结
5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与方法
    5.1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相关影响要素
        5.1.1 软质要素——空间使用人群特征
        5.1.2 弹性要素——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需求
        5.1.3 硬质要素——既有养老设施现状条件
    5.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原则
        5.2.1 公共空间规模与设施整体规模相适应
        5.2.2 布局的合理性及效率最大化
        5.2.3 空间环境的适宜性及归属感
        5.2.4 空间环境的积极诱导性
    5.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功能品质提升策略和方法
        5.3.1 优化功能配置,删繁补漏
        5.3.2 调整公共空间规模,合理进行空间划分
        5.3.3 优化功能布局,重组流线关系
        5.3.4 重组室内家具,改善空间尺度
        5.3.5 增强环境归属感,创造居家氛围
        5.3.6 完善标识系统,提高使用便利性
        5.3.7 应用适老化部品,提升居住品质
    5.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提升策略和方法
        5.4.1 增强夏季室内隔热与散热
        5.4.2 优化冬季室温舒适性
        5.4.3 改善室内通风条件
        5.4.4 改善自然采光条件
        5.4.5 优化人工照明
        5.4.6 优化建筑构件及设备隔音效果
        5.4.7 优化公共空间内部设计
    5.5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案例实践研究
        5.5.1 优化对象基本现状
        5.5.2 公共空间优化设计方案
        5.5.3 公共空间功能品质的优化与改善
        5.5.4 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的优化与模拟
        5.5.5 优化策略有效性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介护型养老设施使用人群及公共空间现状
        6.1.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6.1.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功能品质优化策略与方法
        6.1.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优化策略与方法
    6.2 论文局限性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标准规范
    外文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西安市养老机构基本信息统计表
    附录二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养老机构室内公共空间使用状况调查
    附录三 :养老设施使用人群基本信息
    附录四 :养老设施交通流线组织状况
    附录五 :养老设施建筑部品部件及设备配置状况
    附录六 :九九家屋——24h各时段养老设施使用人员行为与空间落位
    附录七 :和意机构——24h各时段养老设施使用人员行为与空间落位
    附录八 :西城长者屋——24h各时段养老设施使用人员行为与空间落位
致谢

(9)街道空间失序识别及规划优化技术 ——以中小学校前空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范围和对象
    1.7 相关概念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2.1 国内外街道空间失序研究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2.1.1 交通状态量化指标选取对比
        2.1.2 规划影响要素选取及指标量化
        2.1.3 研究数据类型及获取途径
    2.2 国内外街道空间失序分析方法与技术
        2.2.1 理论模型及算法运用
        2.2.2 软件及平台运用
    2.3 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研究的关键技术
        2.3.1 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概念界定
        2.3.2 交通状态量化指标选取与量化途径
        2.3.3 规划影响要素选取与分析方法
    2.4 小结
3 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时空特征及精准识别方法
    3.1 中小学校校前空间实时交通数据获取途径
        3.1.1 数据源选取
        3.1.2 实时路况数据获取方式
        3.1.3 实时路况数据矢量化整合
    3.2 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识别及量化指标
        3.2.1 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判定条件
        3.2.2 交通状态量化指标选取与量化
        3.2.3 失序时间阶段划分及时间量化指标
        3.2.4 空间量化指标选取与量化
    3.3 西安市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时空特征
        3.3.1 失序起始与高峰时间点分布
        3.3.2 失序持续时长与高峰长度
        3.3.3 失序的城市层面空间分布特征
        3.3.4 失序时空等级划分及特征
        3.3.5 失序交通状态等级划分及类型化
        3.3.6 失序区域空间类型分类
    3.4 小结
4 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规划影响要素研究
    4.1 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规划影响要素选取及指标量化
        4.1.1 基于行业规范的影响要素选取
        4.1.2 基于行为学的影响要素选取
        4.1.3 影响要素指标选取及量化
    4.2 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规划影响要素相关性研究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皮尔逊相关性计算
        4.2.3 规划影响要素相关性排序
    4.3 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区域规划特征
        4.3.1 用地类型及分布特征
        4.3.2 道路系统规划特征
        4.3.3 公共交通站点空间布局与线路规划特征
        4.3.4 中小学校出入口规划特征
    4.4 小结
5 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时空双维规划优化技术
    5.1 外因视角下的空间维度规划优化
        5.1.1 中小学校所在街区用地类型组合及布局优化
        5.1.2 中小学校出入口连接道路等级优化
        5.1.3 公交站点及线路布局优化
    5.2 内因视角下的空间维度规划优化
        5.2.1 中小学校出入口与道路交叉口间距优化
        5.2.2 中小学校所在街区尺度优化
        5.2.3 校前空间缓冲场地形态优化
        5.2.4 校前空间停车设施设置优化
    5.3 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时间维度规划优化
        5.3.1 校前空间不同时段使用特点
        5.3.2 校前空间停车设施分时使用
        5.3.3 校前空间缓冲场地分时使用
    5.4 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研究主要创新点
    6.3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Ⅰ 图表目录
附录Ⅱ 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规划影响要素量化表(西安市二环内)
附录Ⅲ 中小学校前空间失序量化表(西安市二环内)
致谢

(10)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我国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及确定工作历程
        1.4.2 我国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现状及相关研究概述
        1.4.3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及相关研究概述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我国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现状及应用中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2.1 我国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2.1.1 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2.1.2 各方地政府制定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2.2 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 国家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较为笼统,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
        2.2.2 地方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未进一步细化,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
        2.2.3 年代界定不清晰是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问题之一
        2.2.4 “自下而上”的申报机制造成部分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被忽视
    2.3 本章小结
3 地方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工作思路
    3.1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的启示
        3.1.1 美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3.1.2 英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3.1.3 法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3.1.4 加拿大的历史建筑评价体系
        3.1.5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的启示
    3.2 山东省历史建筑确定专项工作第三方评估过程的启示
    3.3 细化地方标准是加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指导性的重要手段
    3.4 地方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的工作思路
        3.4.1 梳理地方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其历史文化特点
        3.4.2 对照国家标准,细化地方标准的各项价值
        3.4.3 结合各项价值包含的历史时期,分项确定年代界定标准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现状
    4.1 西安市第一阶段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4.2 西安市第二阶段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现状及不足
    4.3 本章小结
5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梳理及历史文化特点分析
    5.1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梳理思路及技术路线
    5.2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
        5.2.1 西安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概述
        5.2.2 政治变迁历史脉络
        5.2.3 经济发展历史脉络
        5.2.4 社会发展历史脉络
        5.2.5 文化科技发展历史脉络
    5.3 西安近现代历史文化特点总结
    5.4 本章小结
6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方案
    6.1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标准细则
    6.2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艺术价值标准细则
    6.3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科学技术价值标准细则
    6.4 关于年代界定的补充说明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表目录
图目录
致谢

四、浅谈林区机械设备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2)
  • [2]林区作业车臂架系统机液耦合分析[D]. 谢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3]单履带间伐材运输车的设计与研究[D]. 徐圣伦.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4]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5]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影响研究[D]. 张旭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生计与放歌: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文化解读[D]. 刘海波. 延边大学, 2020(05)
  • [7]林业装备驾驶平台自动调平系统设计与研究[D]. 姚宗伯.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 张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街道空间失序识别及规划优化技术 ——以中小学校前空间为例[D]. 李乐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李东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浅谈林区机械设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