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正义的关系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正义的关系

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公正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润[1](2021)在《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重大战略,高屋建瓴地做出了法治建设的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现实需要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有利于加快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推动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新的“四个全面”战略,迫切需要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作为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为国家各项建设事业保驾护航。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法治思想,汲取了古代优秀法治思想的智慧,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实践性、辩证性的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形成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大环境。本文总结了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廓清法治建设的核心关键、构建法治建设的严密体系、推进法治建设的实施路径。提炼了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即继往开来的创新性、旗帜鲜明的人民性、统筹全局的辩证性。凸显了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体现在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层面,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指南;实践上有利于促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保障“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在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法治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建设法治国家的号角已经吹响。我国法治建设任重道远,法治工作人员肩负着奉法强国的重大使命,我们要以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南,坚定地进行现代化国家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实现国泰民安的奋斗目标。

蒋传光[2](2021)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法治的一般原理,围绕为什么实行依法治国、怎样实行依法治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体系完备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容,可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政治方向、战略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六个方面去把握,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二十二个坚持。

林佳[3](2020)在《P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县管校聘”作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管理改革的一项新机制,是实现县域内教师队伍统筹使用、均衡配置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水平,进而推动县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健康快乐。五年多来,这一新政落实情况怎样,政策相关各方的态度如何,改革推进中还存在什么样的阻力与问题,改革该如何进一步深化,已成为重要的课题。浙江省P县是国家级“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县管校聘”工作推进卓有成效,多省教育行政部门专程组团前往考察学习。因此,基于“县管校聘”的P县调查由此展开。本研究采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为探究当前P县“县管校聘”的实施现状,研究首先通过呈现P县的政策文本与实施案例将其“县管校聘”作为一个“靶子”。其次,基于“靶子”所反映的政策宣传、程序公平、配套措施、改革成效等维度在该县按比例随机抽取部分中小学校进行“县管校聘”的问卷调查,并借助SPSS软件对数据的分析了解P县“县管校聘”的基本情况。与此同时,研究者还结合各学校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少数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的访谈构建语料库,并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论利用Nvivo软件对相关资料进行逐级编码形成与本研究高度相关的编码聚类。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与访谈资料的编码发现:“县管校聘”制度在P县已经实现中小学(包括高中)全覆盖。虽然“县管校聘”的政策制定者、政策实施者与政策受众对改革所持态度差异显着,但政策实施中,P县的政策宣传工作充分,操作程序公平公正,相关配套机制完善,改革成效卓着。总体而言,P县的实施模式是成功的,并且较好发挥了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的作用,对其他县(区)的推进“县管校聘”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启示:1.试点先行与全县覆盖相结合;2.改革推进与制度建设相结合;3.方案制定与实际校情相结合;4.民主推选与效绩考核相结合;5.刚性流动与柔性关怀相结合。当然,P县“县管校聘”改革推进中的阻力和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包括以下五点:1.学校教师观念转变难;2.校长治理能力受考验;3.标准弹性导致把握难;4.实施频率过高导致稳定降;5.人情因素导致“经念歪”。基于上述研究发现,研究者认为“县管校聘”体制改革的实践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改进:1.促进教师观念转变,提升政策理解支持度;2.加强校长实施培训,营造公正的用人制度;3.细化相关条件标准,减少政策实施的漏洞;4.改变政策实施频率,形成灵活管理新机制;5.完善考核监督机制,提高竞聘上岗公平性。

张洋[4](202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及其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对人类近代以来“最大限度实现人民权利”的理想进行的新的求索,是保障和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的正确之路,是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之路,是一条充满无限光明和希望之路。既包括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的质的规定性和指导思想,又包括依据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而确定的严谨的制度安排,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又有有效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植根于中华文化、锻造于政治实践、呈现了制度优势,并为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产生的外溢性影响等等,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为了使人们能够切实地全面了解和正确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正本清源,坚定道路自信,急需全面系统探究和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科学分析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发展逻辑、实质、科学内涵、表现形态、实践模式、基本特征、独特优势、基本经验、路径拓展、时代价值与国际影响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增强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从而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话语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论文主体部分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主要分析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起点与现实依据、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开辟与拓展的逻辑轨迹。阐述了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重任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其历史奠基和逻辑起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历史是其由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其现实依据,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是其重要理论基础,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的正确理论观点是其重要思想先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其开辟与拓展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其亦在探索中成功开辟、不断拓展、成熟和丰富完善。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践形态”,主要分析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质与科学内涵、表现形态与具体体现、基本特征。这条道路实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之路。其主要内涵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模式创新”,主要分析和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和超越、对西方政治发展模式的破除、对民主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澄清。坚持“以苏为鉴”,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结合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突破和超越了苏联政治发展道路模式,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这条道路超越了西方所谓的“多党制”“议会制”“司法独立”和“三权分立”等政治实践范畴和理论范式,为人类政治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这条道路并不是民主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翻版。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优势”,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党和人民伟大的政治创造,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第五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路径思考”,笔者认为,应从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等方面,探究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路径选择。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时代价值”,主要分析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世界影响与时代意义。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蹚出了一条中国新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黄亚红[5](2020)在《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历程。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把握好改革的全面性、科学性、时代性成为时代之需。文章首先对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所处的国内外背景进行分析。从国际上来看,和平与发展依旧是世界的主题,但是国际形势依旧严峻。从国内看,四十多年的改革成就斐然,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其次,文章循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梳理历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改革的理论成果、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个人因素,探究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再次,在深入挖掘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形成渊源的基础上,从改革的性质和定位、价值导向、评价标准、根本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航向几个方面厘清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基本框架。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党的制度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来认识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及其重要举措。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统一、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来系统总结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方法论。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增强对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最后对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意义和价值做了深刻的总结和探讨,在理论上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延伸,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全球治理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在实践上是巩固以往发展成果和破解新时代发展难题的关键,又进一步落实了“四个全面”布局的不断展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时间表与路线图。总之,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时代价值,是一个科学、全面的理论系统,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科学地回答了改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新时代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雪闪[6](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文中认为切实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以适应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和政治旨归。在新时代,如何全面审视问题和成绩、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趋势和走向、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中国政治发展要求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以此为主题,力图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多学科交叉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对策思路。全文结构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提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的总体框架。第一章阐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论述政治文化和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相互关系,把政治文化社会化寓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目标中并概括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主要特征和时代价值。第二章梳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思想资源,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根本指导地位,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政治文化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指导价值,同时探讨西方政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理论对我党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镜鉴。第三章回顾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实践历程,以政治文化建设问题为线索对革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十八大以来三个阶段的重要史实进行剖析,进而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视角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基本经验。第四章分析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条件,认清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所面临的社会转型、党内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文化全球化等多种挑战的客观环境和约束性条件,站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布局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大格局的逻辑起点。第五章阐述构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现实路径,提出要以经济建设筑牢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经济基础,要以求真务实作风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民意基础,要稳步推进反腐倡廉涵养理性的社会心态,要通过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舆论导向、理论创新加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制度保障,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政治文化社会化提供价值指导,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彭佳楠[7](2020)在《邓小平发展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广阔背景下,邓小平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发展观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邓小平发展观。邓小平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改革开放历史抉择后,重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展开的。在邓小平发展观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深入阐释邓小平发展观,对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除了绪论外,正文部分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对邓小平发展观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第一,主要围绕邓小平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展开的。邓小平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曲折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教训、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理论基础方面主要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第二,主要围绕着关于发展观的内涵、关于发展的战略地位、关于发展的推动力、关于发展的道路、关于发展的方法论原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的。邓小平发展观是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核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发展的地位是发展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发展的推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改革和人民群众,发展的道路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等等,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第三,分析了邓小平发展观对于指导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阐明了邓小平发展观与习近平新发展理念一脉相承的关系。从新时代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三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发展观的当代价值。

白雪云[8](2020)在《刍议正确处理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文中认为本文阐述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出了对策性建议。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要把握好三个"度";要坚持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中不稳定因素最终也要依靠发展来解决的这一原则;要坚持创新理念。

邱佛梅[9](2019)在《“一体化”导向的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治是国家治理的根基。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体现“科学法治观”以及法治发展的“中国性”和“时代性”。梳理历史脉络,我国法治建设从早期提出“法治国家”(1997)到建设“法治政府”(2004),再发展为建设“法治社会”(2012),既折射法治中国建设的进步,也从侧面反映出三者之间的平衡性与协调性不足,主要表现为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失调、发展失衡。基于“三位一体”法治建设的目标导向和战略部署,以及充分发挥“以评促建”的激励功能,构建评价体系和机制,科学评价和比较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水平,发现存在问题、分析成因,是“三位一体”法治建设的逻辑使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依据“定义法治→量化法治→反思法治”的逻辑思路,融合实证分析与规范论证方法,从比较研究的视角,以“一体化”为目标导向及理论基础,探讨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体系构建和实证结果。首先,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是“三位一体”法治建设的关键所在,对其评价及比较具有强大的现实需求;其次,基于“技术+价值+实效”的分析框架,法制建设、保障机制、心理认同、法治秩序是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基本维度,客观指标、专家评议和公众满意度测量构成主要评价方式;再次,针对G省2017年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省法治政府指数为78.30,法治社会指数为68.74,二者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公正司法、社会守法两个维度存在明显短板;最后,尽管影响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建设水平的因素较多,但主要源于我国国情和法治建构策略更加强调法治政府建设优先,虽抓住了主要矛盾,但也导致公众法治认同感较低、社会自治发育较慢等问题。由此,加快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应推动法治发展动力机制社会化和完善地方法治建设驱动力,形成“国家—政府—社会”三位一体主体格局,合理调配法治资源与完善法治运行组织,提高社会公众对法治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论文力图有所创新:一是选题。从比较的视角聚焦问题,将立论置于重大现实问题和需求之中,其中法治社会评价及实证为全新的研究领域。二是体系。融入绩效评价理念,体现结果导向和公众满意度导向,科学论证评价维度,实现了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可比性。三是方法。融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比较研究方法运用法治评价领域,进行大样本量的社会调查,开展实证研究。但同时,研究对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逻辑关系论述不足,对评价标准分析较为单薄等。有待进一步探讨。

张璐[10](2019)在《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改革”与“开放”多数情况下是放在一起使用的,开放也是一种改革,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与旗帜,它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注入动力与活力。只有通过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历经四十载的惊涛拍岸,使中国从“经济欠发达国家”成为“最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新时代条件下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新形势新任务与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曲折的分析,开始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探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通过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推进。40年的沧桑巨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波澜壮阔,取得诸多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解决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从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出发,作出一系列精辟论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邓小平、习近平的改革思想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二者的改革思想虽打上了不同的时代烙印,但改革依然面临着相同的基本国情与时代主题,所以无论改革走到哪一步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间的血肉联系。从改革过程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发现我国体制机制的弊端,带领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现了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性。改革40年以来,中国一直在高速发展,站在新时代的路口上,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的背景下,习近平在继承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基础上,从“全面”与“深化”两个角度,提出一系列关于改革在目标、领域、模式、侧重点、思维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新论述。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理论层面上充实、丰富与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层面上能够更好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带领全党及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实现两个“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公正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公正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法治建设与法制建设
        1.3.2 全面依法治国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2 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背景
    2.1 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治思想
        2.1.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法治思想
        2.1.3 中国古代主要法治思想
    2.2 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现实背景
        2.2.1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需要加强法治建设
        2.2.2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构筑法治环境
        2.2.3 加强党的建设需要厉行法治
3 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3.1 廓清法治建设的核心关键
        3.1.1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3.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1.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2 构建法治建设的严密体系
        3.2.1 以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为基石
        3.2.2 以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前提
        3.2.3 以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为重点
        3.2.4 以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为约束
        3.2.5 以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为依托
    3.3 推进法治建设的实施路径
        3.3.1 科学立法推进良法善治
        3.3.2 严格执法树立法律权威
        3.3.3 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
        3.3.4 全民守法建成法治社会
    3.4 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3.4.1 继往开来的创新性
        3.4.2 旗帜鲜明的人民性
        3.4.3 统筹全局的辩证性
4 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4.1 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4.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
        4.1.2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4.1.3 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指南
    4.2 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4.2.1 有利于促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4.2.2 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2.3 有利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保障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
    (一)坚持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1.法治和人治问题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2.全面依法治国是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经验和教训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3.法治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手段
        4.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5.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基础
    (二)坚持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依托
        1.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
    (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1.正确认识党和法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根本问题
        (1)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2)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2.坚持党的领导的方式
        (1)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
        (2)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
        (3)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3.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法治建设同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
        4.完善党对法治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反映
        3.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
    (四)坚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学习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相结合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
    (一)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关键环节
    (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四)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
    (一)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1.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2.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3.突出和强调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
        4.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
        5.加强宪法教育,增强宪法意识
        6.坚持“一国两制”宪制体制,依法治港、治澳
        第一,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第二,特别行政区要实行依法治理。
    (二)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推进科学立法
        2.推进严格执法
        3.推进公正司法
        4.坚持全民守法
    (三)坚持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1.满足人民对良法的期盼
        2.完善立法规划,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善治
    (四)坚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1.完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法律制度
        2.要严格执法,有法必依
        (1)下大气力解决有法不依问题
        (2)严格文明公正执法是一个整体,不能偏废
        (3)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
        (4)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
    (五)坚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1.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2.坚持司法为民理念
        3.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4.反对司法腐败,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一,筑起防止司法腐败的最严密篱笆墙。
        第二,坚持以司法公开透明促司法公正。
        第三,加强对司法活动的舆论监督。
        第四,建立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司法追责制度。
        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制度构建
五、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关系
    (一)坚持处理好政治与法治的关系
    (二)坚持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1.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破”和“立”的辩证统一
        2.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三)坚持处理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1.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2.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四)坚持处理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
        1.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功能互补
        2.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
六、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2.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3.维护法律权威
        4.发挥社区在普法中的作用
    (二)坚持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
        2.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纪律严明、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三)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1.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厉行法治
        2.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3.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一,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二,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
        第三,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对民众有示范作用。
        4.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逾越,坚决纠正和解决法治不彰问题
        5.依法完善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
结 语

(3)P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价值
        3.问题限定
    (二)文献综述
        1.文献趋势分析
        2.文献观点的分类综述
        3. 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研究难点
        2.研究创新点
    (五)核心概念
        1.城乡教育均衡
        2.教师流动
        3.县管校聘
一、P县“县管校聘”的实施概述
    (一)P县“县管校聘”的历程概况
    (二)P县“县管校聘”的文本解读
        1.“县管校聘”的指导思想
        2.“县管校聘”的竞聘原则
        3.“县管校聘”的竞聘模式
        4.“县管校聘”的竞聘程序
        5.“县管校聘”的工作要求
    (三)P县“县管校聘”的实施案例
        1.细化基础工作,保障政策实施
        2.科学设计方案,有序组织竞聘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县管校聘”的调查设计
    (二)“县管校聘”的问卷试测与数据处理
        1.项目分析
        2.因子分析
        3.信效度分析
        4.正式问卷的形成与发放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县管校聘”的调查结果与初步分析
        1.人口学特征
        2.“县管校聘”改革实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县管校聘”的投票影响因素分析
        4.“县管校聘”教师态度的差异性分析
四、访谈编码与剖析
    (一)话说“县管校聘”的政策宣传
    (二)话说“县管校聘”的程序公平
    (三)话说“县管校聘”的配套措施
    (四)话说“县管校聘”的人文关怀
    (五)话说“县管校聘”的改革成效
    (六)话说“县管校聘”的态度差异
    (七)话说“县管校聘”的现有阻力与问题
五、研究结果与建议
    (一)“县管校聘”的调查结论
        1.“县管校聘”的实施模式概况
        2.“县管校聘”的政策宣传充分
        3.“县管校聘”的实施程序公平
        4.“县管校聘”的配套措施完善
        5.“县管校聘”的改革成效卓着
        6.“县管校聘”政策相关者的态度差异显着
    (二)“县管校聘”P县模式的启示
        1.试点先行与全县覆盖相结合
        2.改革推进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3.方案制定与实际校情相结合
        4.民主推选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5.刚性流动与柔性关怀相结合
    (三)“县管校聘”政策实施的阻力与问题
        1.学校教师观念转变难
        2.校长治理能力受考验
        3.弹性标准导致把握难
        4.频率过高导致稳定降
        5.人情因素导致“经念歪”
    (四)“县管校聘”可持续发展的深化建议
        1.促进教师观念转变,提升政策理解支持度
        2.加强校长实施培训,营造公正的用人制度
        3.细化条件统一标准,预防政策实施的漏洞
        4.改变政策实施频率,形成灵活管理新机制
        5.完善考核监督机制,提高竞聘上岗公平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县管校聘”调查问卷
    附录 B“县管校聘”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及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与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四、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发展逻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起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奠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渊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践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开辟与拓展的轨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成功开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逐步展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整体推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全面拓展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践形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践模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表现形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具体模式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模式创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一)苏联政治发展模式的评析
        (二)苏联政治发展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影响
        (三)突破与超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西方政治发展模式迥异
        (一)西方政治发展模式的评析
        (二)合理吸纳和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三)中国绝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对民主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澄清
        (一)民主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评析
        (二)中国绝不能走民主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优势与基本经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
        (一)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具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支撑
        (三)拥有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有效的制度体系
        (四)具有合理的议行合一的权力结构模式
        (五)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
        (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三)必须坚持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必须坚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五)必须坚持走自己的政治发展之路
第五章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路径思考
    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一)完善人大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四)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
    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一)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二)切实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
    三、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二)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三)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一)完善国家治理的组织架构
        (二)深化简政放权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三)优化地方各级权力配置
    五、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一)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二)进一步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
        (三)进一步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工作
        (四)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五)进一步巩固壮大港澳台海外爱国力量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时代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贡献
        (一)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新“版本”
        (二)成为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一面伟大旗帜
        (三)提供了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有益的现实参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对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的示范效应
        (一)提供了一条后发国家的政治现代化之路
        (二)提供了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问题的重要经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对维护世界稳定与和平事业的贡献
        (一)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稳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
        (二)提供了推动全球治理和促进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的中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2.1 国际背景
        2.1.1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2.1.2 国际形势严峻
    2.2 国内背景
        2.2.1 四十多年改革成就斐然
        2.2.2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第3章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形成的渊源
    3.1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1.2 历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改革的理论成果
    3.2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形成的主观因素
        3.2.1 习近平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
        3.2.2 习近平个人非凡的人物品格
        3.2.3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形成历程
第4章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内容诠释
    4.1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基本构架分析
        4.1.1 改革的性质和定位
        4.1.2 改革的价值导向
        4.1.3 改革的评价标准
        4.1.4 改革的根本目的
        4.1.5 改革的基本原则
        4.1.6 改革的基本航向
    4.2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
        4.2.1 经济体制改革
        4.2.2 政治体制改革
        4.2.3 文化体制改革
        4.2.4 社会体制改革
        4.2.5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4.2.6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4.2.7 国防军队改革
    4.3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分析
        4.3.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4.3.2 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4.3.3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
        4.3.4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统一
        4.3.5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
第5章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意义与价值
    5.1 理论价值
        5.1.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延伸
        5.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1.3 为全球治理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5.2 实践意义
        5.2.1 是巩固以往发展成果的关键
        5.2.2 是破解新时代发展难题的根本指引
        5.2.3 进一步推动了“四个全面”布局的开展
        5.2.4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时间表与路线图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基本理论阐述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一、政治文化
        二、政治社会化
        三、政治文化社会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特征
        一、政治导向性:与执政党建设和社会发展逻辑相契合
        二、实践创新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相衔接
        三、人民主体性: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贴近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当代价值
        一、巩固执政地位,支撑中国共产党合法性和正当性
        二、凝聚思想共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推动民主进步,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论述
        一、批判斗争是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二、报刊书籍是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关键载体
        三、革命实践是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有利条件
    第二节 列宁关于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思想
        一、以科学思想灌输作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基础工程
        二、以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根本选择
        三、以群众文化革命作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西方关于政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启示
        一、注重经济社会相统一
        二、重视大众传媒的力量
        三、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四、广泛地开展公民教育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和经验
    第一节 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和经验
        一、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
        二、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经验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和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
        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经验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和经验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经验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现实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社会转型挑战
        一、市场化推进中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困境
        二、网络信息化对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影响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自身建设问题
        一、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
        二、党的政治文化社会化教育机制不健全宣传不到位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面临的全球化影响
        一、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全球化冲击
        二、面对西方文化强势输出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根本前提
        一、深刻把握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二、以经济发展筑牢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经济基础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首要任务
        一、以求真务实为民作风夯实党的民意基础
        二、稳步推进反腐倡廉涵养理性的社会心态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制度保障
        一、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完善舆论导向机制,促进政治文化社会化融合覆盖
        三、健全理论创新机制,增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内生力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重点领域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植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精神家园
        二、妥善协调不同政治文化间的关系,增强政治文化的包容力
        三、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邓小平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文献研究法
        0.3.2 理论与实践结合法
        0.3.3 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
    0.4 创新点
1 邓小平发展观的形成
    1.1 邓小平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1.1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1.2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曲折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1.1.3 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2 邓小平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
        1.2.2 列宁的发展观
        1.2.3 毛泽东的发展观
2 邓小平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1 关于发展观的内涵
        2.1.1 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1.2 发展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2 关于发展的战略地位
        2.2.1 发展才是硬道理
        2.2.2 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2.3 关于发展的推动力
        2.3.1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3.2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3.3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依靠力量
    2.4 关于发展的道路
        2.4.1 “三步走”发展战略
        2.4.2 推动社会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
        2.4.3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
        2.4.4 抓住机遇推动中国发展
    2.5 关于发展的方法论原则
        2.5.1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
        2.5.2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5.3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2.5.4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 邓小平发展观的当代价值
    3.1 新时代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3.1.1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3.1.2 以解放思想的创新思维推动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3.1.3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3.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
        3.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2.2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3.3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3.3.1 必须坚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3.2 必须明确“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3.3.3 牢牢把握新时代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刍议正确处理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2、把握好三个“度”
    3、坚持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中不稳定因素最终也要依靠发展来解决的这一原则
    4、坚持创新理念
三、结语

(9)“一体化”导向的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核心概念
        四、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理论研究
        二、关于法治评价的价值之争与理论研究
        三、关于“三位一体”法治中国建设研究
        四、简要评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体系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比较研究方法
        二、实证研究方法
        三、规范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及其比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及其比较的目标导向
        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概念内涵及逻辑关系
        二、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是“三位一体”法治建设根基
    第二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及其比较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及其比较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及其比较研究的科学基础
    第三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实践规律
        一、法治政府评价和法治社会评价的实践探索
        二、法治政府评价和法治社会评价的实践规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体系构建
    第一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法治发展水平评价与法治建设绩效评价的区别
        二、融入绩效理念观测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建设水平
    第二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框架标准
        一、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分析框架
        二、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价值标准
    第三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方法体系
        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二、定量评价中主客观指标互补互证的方法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赋值的方法
    第四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比较
        一、评价指标体系生成的法律依据
        二、法治政府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法治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
        四、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特点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实证比较
    第一节 量化分析:中国G省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建设水平
        一、实证评价条件与案例选择理由
        二、数据来源、评分标准及样本结构
        三、G省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建设水平的评价结果比较
    第二节 规范分析: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社会建设措施的实施效果比较
        一、法治建设措施指标设定
        二、建设指标实现程度比较
    第三节 比较发现: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存在问题
        一、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社会建设不协调是关键问题
        二、国家的法治进程与建设目标相比仍然有距离
        三、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动力机制单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实证结果诠释
    第一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结果落差诠释
        一、理念上更加强调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地位
        二、实践上法治政府建设步伐早于法治社会建设
        三、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建设水平的经济影响因素
    第二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结果落差影响
        一、正面影响
        二、负面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体化”目标导向的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建设路径
    第一节 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机制
        一、推动法治建设动力机制的社会化
        二、完善地方驱动力实现“一体化”法治建设
        三、以评价驱动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第二节 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采用软法与硬法相结合的混合法模式
        二、合理调配法治资源与完善法治运行组织
        三、提高社会公众对法治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四、提高整体法治水平与缩小法治建设差距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外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邓小平和习近平改革思想相关概述
    一、改革的相关概述
        (一)改革与革命
        (二)改革的理论依据
        (三)改革的社会作用
    二、邓小平改革思想概述
        (一)邓小平改革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习近平改革思想概述
        (一)习近平改革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习近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
        (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二)坚持共同富裕目标
    三、坚持相同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四、坚持改革与开放相协调
        (一)正确处理改革与开放关系
        (二)坚持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
    五、坚持共同的改革依据与时代主题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二)和平与发展是共同面临的时代主题
第三章 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发展
    一、新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
        (二)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二、新推进的全面改革领域
        (一)“全面”与“深化”的体制革新
        (二)全方位、整体性改革
    三、新转变的改革模式
        (一)宏观思考与总体规划
        (二)“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的统一
    四、新强调的改革侧重点
        (一)新常态下经济转型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新强化的改革思维方法
        (一)更重视以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全面深化改革
        (二)更注重以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全面深化改革
        (三)更侧重以辩证思维和法治思维统领改革
    六、更全面的改革评判标准
        (一)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
第四章 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意义
    一、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继承与发展的理论意义
        (一)坚持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二)更好地释放向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奋进的社会主义活力
        (三)有效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及“中国梦”的实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公正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王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J]. 蒋传光. 学习与探索, 2021(01)
  • [3]P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的调查研究[D]. 林佳.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及其模式研究[D]. 张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研究[D]. 黄亚红. 南昌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D]. 徐雪闪. 苏州大学, 2020(06)
  • [7]邓小平发展观研究[D]. 彭佳楠. 辽宁大学, 2020(01)
  • [8]刍议正确处理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J]. 白雪云. 新西部, 2020(03)
  • [9]“一体化”导向的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比较研究[D]. 邱佛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张璐. 大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正义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