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编制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编制中的应用

一、RS技术在编制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霍雅琦[1](2020)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指标和技术框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初开始,我国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就开展了实施评估及实施监测工作,在积极学习西方规划技术和理论及不断展开本土实践的共同推动下,我国规划实施评估和监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始终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动态监测评估制度。而随着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推进,依托规划数字平台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成为现阶段的核心工作内容,也使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的实现成为可能。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为目标,并就动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框架两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我国现阶段空间规划在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及实施评估的现状基础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指出了我国空间规划在实现动态监测评估上的困境;对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历程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在规划思想、管控重点、管控手段等方面的转变进行阐述,并详细论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在现状一张底图、指标体系、平台基础等方面的要求。其次,基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构建为动态监测评估带来的变革,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究,重点从指标体系和技术框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支撑动态监测评估的实现。其中,指标体系是监测、评估、预警的主要对象,对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内核-外延”指标体系框架、指标传导及年度监测评估指标筛选进行研究,以支撑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跟踪;技术框架是动态监测评估系统建设的技术支撑,对动态监测评估系统构建的技术环节进行研究,以支撑年度规划实施情况评估论证和预警。最后,结合厦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现阶段的相关探索,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本研究的初步成果,提出了厦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的相关改进提升建议。

崔国庆[2](2019)在《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旱区地下水绿洲是绿洲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干旱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由于水资源补给单一,生态系统能否保持稳定直接关系到绿洲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是绿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也是目前尚未充分探讨和解决的绿洲学难点问题。腰坝绿洲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高原,由地下水系孕育而成,是典型的地下水绿洲,并具有悠久的农业开发历史。近年来,随着绿洲开发程度的不断加大,人口的迅速增长等因素引起了一系列绿洲生态系统不稳定的问题。如出现地下水漏斗,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实现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多个层面综述了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现状,以及该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表征要素等。以腰坝绿洲为例,应用粗糙集理论的综合评价流程,构建了针对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粗糙集、模糊集和粗糙-模糊集理论三种方法评价了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据此提出一种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等级划分思路,对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级进行划分,分析影响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驱动机制。将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价与空间信息技术进行耦合,开发了专门的信息系统平台,可方便、快捷地对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评价。并为科研人员、政府决策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相关服务。本研究结论如下:(1)从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化学、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利用和植被等五个方面研究了腰坝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表征要素。研究表明,腰坝绿洲地下水历经持续和超量开采,地下水位多年变化的总趋势表现为逐年下降。地下水化学类型持续发生变化,TDS平均为1994.80 mg/L,最大值达3861.10 mg/L。土壤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非盐渍化土壤占20%,盐渍化土壤占72%,重盐渍化土壤占8%,土壤整体含盐量在水平方向由东至西逐渐上升,垂直方向由上至下逐渐减弱。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田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85.15%,近年来研究区逐步扩大了油葵、杂交谷子等节水作物的种植面积,随之缩小了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地下水位自2010年起逐渐恢复。(2)本研究在对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表征分析和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划分为五级:一级(非常稳定)、二级(稳定)、三级(基本稳定)、四级(不稳定)、五级(极不稳定)。提出了利用粗糙集理论对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去掉冗余指标,最终构建了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子系统共20个指标组成的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3)借助粗糙集和模糊集理论模型,提出了将粗糙集、模糊集理论相结合的新方法对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腰坝绿洲生态系统在2008年以前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整体处于极不稳定或不稳定状态。2000年、2001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隶属度位于“极不稳定”区间。1998年、1999年、2002年、2006年和2007年的隶属度位于“不稳定”区间。2008年后,其稳定性逐年提高,2018年达到稳定状态。基于粗糙集、模糊集、粗糙-模糊集理论的三种评价结果均客观反映了近20年腰坝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经过研究表明,基于粗糙-模糊集理论的评价方法计算方便,评价结果即能定性又能定量的反映出腰坝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4)通过对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稳定性驱动机制的分析研究表明,绿洲生态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其稳定性驱动机制及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分别从水资源、土壤、植被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因素中,年蒸发量、地下水TDS、干旱度是重要的驱动因子。在人文驱动因素中,耕地面积是重要驱动因子。(5)按照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信息平台的功能和数据库的设计方案,构建了包含基础地理、社会经济、自然灾害、文档数据和元数据共5个数据集35个图层的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空间数据库。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开发了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信息平台,该平台能够便捷的进行评价指标的约简、权重的计算,提高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以及评价结果图形展示的直观性,实现了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的时空响应。

南楠[3](2018)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文中提出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承担着统筹安排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各类绿地的重要功能,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城市绿地被其他类型的建设行为侵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情况不佳,影响城市绿地发挥生态和服务功能。而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是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改善规划实施的重要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质性研究法、深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四种方法,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情况和部分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对城乡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管理、园林建设管理等方面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进行访谈,并对城市绿地未成功实施的典型案例进行回溯性分析,综合提出研究结论。论文认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是一个以相关法律法规等为实施依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实施内容,有关制度和实施运作机制为实施方式的体系。论文从“一致性”评估思路出发,总结提出法律法规体系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基础性要求,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分类、内容要求特征、表达形式特征和强制性特征。从“执行力”评估思路出发,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过程维度分析,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方式归纳为三项核心制度和四个实施运作机制,总结了完备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公正性四种基本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是是基于规划对比和实施过程分析等基本方式,对已经实施一段时间或实施期满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结果、实施过程等方面内容开展的评估评价工作,目的是通过评估查找问题和不足,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最终推进规划实施、实现规划目标。其基本理论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价值选择、目标、任务、原则、对象、内容、指标和评估途径等内容。针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核心内容,即评估对象、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论文提出以“建设管控状况”(结果评估)和“实施制度机制”(过程评估)为基础性评估对象:其中,建设管控状况评估以“目标—方案一致性”为评估内容,按照性质、数量、结构、位置、边界五种类型进行评估;实施制度机制评估以完备性、合法性、有效性、公正性为评估内容,并针对以上内容提出了评估指标和评估途径。此外,本论文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发展策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策略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组织策略建议。本论文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体系的论述,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理论和方法的论述,特别是对于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的系统性构建,具有创新性;同时,研究也为构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制度,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提供了借鉴参考。

董岳[4](2018)在《航摄法在农村土地确权中的应用与评价》文中指出针对目前我国农村部分土地四至不清、权属不明、空间位置不准确、流转不顺畅,农村土地未被有效激发和盘活等问题,本文采用航空摄影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对南昌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权工作,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GPS技术、RS技术,航空摄影技术在土地确权工作中有着,工作效率高、生产成本低、成果精度优、社会延展性高、安全性高等不可替代的优势。(2)确定了航空摄影的工作流程,计算航拍因子、摄影各区的GPS领航数据以及各个摄影项目的航摄时间。通过这些工作,最终确定航线的敷设以及各区检校场、基站的选址。(3)航摄法在南昌县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的应用,确定了像控点的布设、空三加密软件的选择和工作流程、DOM的制作、DEM的制作,通过权属调查并利用工作站、Cass软件、DOM影像数据将工作底图中地块的面积、形状、相对位置、权属关系等进行矢量化,得到空间分布位置准确的农户承包地块分布图。进行公示审核后,建设数据库,将数据入库。通过这一系列工作确认并验证了航摄法的工作流程是可行可靠的,为其他地区用航摄法进行土地确权工作提供可借鉴经验。(4)对测量成果数据的检验和验收合格表明,用航摄法制作大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来进行土地确权颁证的工作方法及作业技术路线科学合理,切合测区实际,质量技术措施严密。依据最终质检结果来看,航摄法在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范梦娜[5](2017)在《基于3S技术的土地综合监管系统构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步入快车道,大量的建设导致用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日益减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保护耕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转变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缓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土地资源的管理涉及大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数据的获取、存储、查询、分析与更新。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纸质存储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本文结合RS、GPS和GIS系统各自的特点,在分析土地整治背景及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构建了土地资源信息化监测监管系统,重点分析了该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及核心数据库,并以临桂县茶洞乡富合村委富合水库土地整治项目为例,构建的基于3S技术监测监管系统对土地整治可研、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和后续管理的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平台实现。(1)分析了土地整治的背景及目前发展趋势。针对新常态下土地资源管理及土地整治项目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的利用与管理方法,分析其国内研究现状,并针对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信息的监测监管方法和系统建设的相关研究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存在问题。(2)探索了3S关键技术与理论。分别从RS、GPS和GIS技术的概念、特点、应用方法和技术结合等几个方面,阐述了3S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技术方案。RS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和遥感数字影像的分类技术,GPS的定位与测量,GIS对数据采集、组织、储存、分析、查询、与管理等,为土地资源监管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3)构建了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信息化综合监测监管系统。在分析土地资源监测监管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系统一体化、数据集成化、信息综合化和成果可视化的“天、地、网”一体化的实施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针对不同来源的监测数据类型进行基于3S技术的系统核心数据库设计,并根据监管系统的功能实现构建了数据管理平台。(4)实现了基于3S技术土地整理项目的信息化的管理。在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系统架构设计的基础上,对土地监管的主要功能及不同项目的类型进行功能设计,并以临桂县茶洞乡富合村委富合水库土地整治为例,构建了土地资源管理监测监管系统,分别在可研、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和项目展示中实现对数据管理与可视化。基于3S技术土地综合监测监管系统的构建研究,提升了土地资源信息的处理效率,实现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管理;3S技术的结合构建土地综合监测监管系统解决了土地资源项目的工作档案管理困难,信息检索复杂,数据分析难以精确化的难题,为土地资源信息的组织、存储、查询及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刘明艳[6](2017)在《基于GIS/RS北京市林地利用规划研究》文中提出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林地资源的科学规划,对我国林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北京市作为研究区,利用RS与GIS作为研究的技术手段,利用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分类统计:至2016年,北京市平原区林地(成林)面积1643.10 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24.60%,山区林地面积8444.79 km2,占山区总面积的86.75%。未来5年山区林地发展以林地保护为主;平原区林地需求量为360.38 km2。以生态效益最大化目标函数,以费用、覆盖率、农地红线、碳吸排平衡为约束条件,建立最优线性规划模型,结合造林成本系数矩阵与固碳效益系数矩阵,得到北京市2016-2020年林地利用规划模型为:maxG=448.39X1 1+561.43X12+517.24X13+159.92X14+433.05X21+542.23X22+499.55154.45X23+555.25X24+695.23X31+640.51X32+198.03X33+X34+343.62X41+430.26X42+396.39X43+122.56X44+607.04X51+760.09X52+700.26X53+216.51X54,经费约束:∑i=1n∑j=1m VijXij≤5519500;覆盖率增长约束:∑i=1nXi/S≥30%;基本农地约束:X4j≤299.47;碳吸排平衡约束:∑i=1n Xi≥997.27。使用Lingo软件求解,得到全局最优解,客观值为159545.73。规划结果为:2016-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有效率利用的林地面积预计新增360.38 km2,达到2027.15 km2。林地规划方案为:农地转化为林地262.37 km2,未利用地转化为林地76.63 km2;现有林地中迹地、未成林地、宜林地均未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因此将其规划为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不同林分类型中,新增阔叶林面积最大,为147.85 km2,混交林次之,为132.81 km2,针叶林和灌木林较少,均为39.86 km2。以缓解道路污染为目标,利空GIS空间分析功能,得到北京市林地利用布局的初步规划结果。

白羽翔[7](2013)在《井工煤矿土地复垦系列专题制图规范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井工煤矿土地复垦项目在我国的逐渐开展,规范化、标准化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方向。井工煤矿土地复垦系列专题图件是项目总体规划设计环节中一项重要内容,图件的规范化制作,不仅能够准确传递项目规划设计的专题信息,同时也可以提高图件制作效率、质量以及美观化的表达。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土地复垦项目专题图件现有制图技术,结合土地复垦项目特点,以目前专题制图理论为基础建立井工煤矿土地复垦项目专题图件规范化研究框架,基于MAPGIS对其中数据信息编辑处理过程,专题图上图要素的综合及图式符号设计,数学基础选择,图面总体配置整饰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规范化研究,完成专题图件上图要素分类,并建立图式符号标准。同时,结合地图学理论基础,在MAPGIS平台下通过部分图件的制作,详细阐述图件制作过程中的具体细则以及部分注意事项,以期达到项目专题图件总体制作过程上的标准、统一,形成规范化的制作工艺流程,为今后土地复垦项目专题图件规范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得出以下成果:(1)统一项目专题图件制作中的数学基础规范;(2)汇总项目图件中专题信息上图要素,并对上图要素进行统一的图式符号设计;(3)基于MAPGIS软件,总结项目专题图件制作中数据信息的处理过程和操作细节,以期形成规范化的数据信息处理流程,不但可以提高图件绘制效率,同时还可保证图件绘制质量;(4)对图面内容整体配置进行规范,使图件内容层次分明,专题信息体现突出,整体效果更加美观;(5)总结项目专题图件的制作过程及步骤,并附加本人制作图件,以期对行业制图工作规范化提供参考。

荆长伟[8](2013)在《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和管理土壤资源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数字土壤”是土壤学融合现代地学和信息科学的产物。建设“数字土壤”是国情所需,也是教学、科研以及农业、国土、水利、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迫切要求。从目前我国土壤信息化的发展状况看,土壤数据库建设是我国数字土壤急需优先开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以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及相关资料为基础,建立覆盖浙江全省的大、中、小系列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并对当前土壤数据库建设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包括土壤图的数字化修复与更新、不同土壤分类体系的参比等进行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关理论与方法,应用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分别对土壤分类多样性及景观格局特征、土壤可蚀性K值及分布特征、城区扩张和土壤资源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建立浙江省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大部分。空间数据库包含1:100万、1:50万、1:25万和1:5万四种比例尺。属性数据库中包含全省2677个剖面数据及表耕层数据。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成实现了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浙江省“数字土壤”的基础。(2)传统土壤图的数字修复与更新基于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后期完善更新的需要,针对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图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修复和更新传统土壤图的研究。1)传统土壤图修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数学基础修复解决原有土壤普查图件坐标缺失问题;图斑要素修复是通过判读历史遥感影像解决要素模糊、图件破损、要素编绘不合理等问题:符号注记修复是解决图例符号陈旧和不规范问题。2)土壤图更新从三个方面进行:数学基础更新是将图件地理参考从北京54坐标更新到西安80或国家大地2000坐标系,以匹配测绘、国土等行业空间数据;行政区划更新是将土壤普查图件按现有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满足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和使用的需要;图斑要素更新是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或土地利用图对土壤普查图件中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包括水系、交通、建设用地等要素进行更新。从而,保持土壤图斑的现势性。(3)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参比利用浙江省1:5万土壤详查数据库,对土壤发生分类土种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亚类进行参比,编制土壤系统分类亚类分布图。结果表明,发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归属较为清楚,但高级单元关系较为复杂。99个土属有62个参比归属唯一,277个土种有252个参比归属唯一。通过土壤分类系统参比,将大比例尺土壤普查成果转换成系统分类体系是可行的,可以满足1:10万的系统分类亚类制图要求。浙江省土壤参比后归属于8个土纲,以雏形土土纲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1.3%;人为土土纲次之,占总面积的21.4%,有机土土纲面积最小,土壤区域分布规律较为明显。这些结果对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省域范围的系统分类制图与应用提供了范例。(4)浙江省土壤多样性研究以全省1:5万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多样性分析理论与方法,对浙江省不同地市范围的土壤多样性、土壤类型景观分布格局特征、普查土种的稀有程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分类单元级别是影响土壤多样性评价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区域土壤多样性的评价必须明确土壤分类级别;2)在土种层次,浙江省11个市的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绍兴、台州、宁波、杭州、金华、湖州、舟山、温州、衢州、丽水、嘉兴;3)在全省的10个土类中,红壤面积最大,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1%;水稻土图斑个数最多,占全省图斑总数的51.3%;黄壤平均图斑面积最大,约为2.85km2;各土类形状指数仍属简单;4)根据斑块个数、分布面积及分布多样性指数分别评选出20个代表性土种及稀有土种,相关结果可作为土壤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依据。(5)浙江省土壤可蚀性利用EPIC模型估算了浙江省277个土种的土壤可蚀性K值,编制了全省30m格网分辨率的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图。结果表明,1)浙江省277个土种的可蚀性K值变化范围为0.116-0.425;2)红壤可蚀性K值与有机碳含量、砂粒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黏粒含量的相关性不显着;3)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以中低侵蚀、中可蚀为主,其土壤面积分别占浙江省土壤总面积的64.2%和26.4%。(6)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基于长时间序列历史遥感影像和1:5万土壤数据库,对浙北平原区1969-2009年间,20个城市的主城区扩张占用土壤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浙北平原主城区面积由1969年的165km2增加到2009年的1171km2,年均扩张25.8km2;2)不同阶段的扩张速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1995-1999年是谷点,1999年至2005年扩张最快,此6年期间扩张面积占总扩张面积的42.7%;3)1987-2009年间,城区扩张导致土壤资源面积缩减835.6km2,侵占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和潮土为主,113个土种遭受侵占,乌潮土、乌松土和黄松土三个土种消失,不同阶段和不同城市侵占的土壤类型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证明,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在农业、国土、水利等部门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限于时间等因素,在土壤数据库的更新,特别是土壤图斑属性的更新,以便保持数据的现时性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十分重要的基础数据,土壤数据库的应用也是极为广泛的。本论文仅尝试了在土壤多样性、土壤可蚀性和土壤资源动态等三个方面的应用,还有其他众多领域、学科和部门亟需进行相关的应用研究。

师灿旸[9](2013)在《土地整治规划相关图件编制技术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土地整治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途径。土地整治规划在编制、审批和实施过程中均涉及大量图件、并需要实时进行更新,而ArcGIS因其强大的图形编辑和空间数据分析功能,正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土地规划设计之中。在具体的土地整治规划工作中,专题地图较其他表现形式更直观、表现力强、易于理解的优势,图件辅助规划文本和说明有着展示和指导作用,在公众参与度越来越高的环境下,专题图又集宣传和使用于一体,所以地图制作质量的好坏对土地整治规划有极大的影响。本文利用XX市土地二次调查成果为实验数据,结合地图制图学和土地整治的相关理论知识,使用ArcGIS为软件平台,利用其地图符号设计功能,设计了满足土地整治规划要求各要素的符号库系统;并深入研究了制图功能中的注记功能,通过深入的研究及试验,制作的图件满足了土地整治规划中各项注记要求。论文所做的工作如下:1.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号库基础上进行添加、删除和新建,利用ArcGIS自身携带符号库的优势,利用基础符号进行组合或添加在其他平台制作的符号图片等方式,制作了一套符合土地整治规程要求的符号库系统。在制作符号库进行各地类编码时,为了方便后期制图工作,首先将其国家土地二调地形图图式标准中地理要素分类及编码完全对应,达到在地物符号填充时通过地物属性码与相应的符号编码匹配能自动实现的目的。2.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依据土地整治的相关理论评价各县(区)新增耕地的潜力大小。由于数据量较大,在研究了潜力大小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visio studio2008开发了潜力测算工具。3.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基于ArcGIS软件,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制作了土地利用现状图,并根据不同的整治类型应用潜力评价计算出的新增耕地潜力,制作了专题地图。

党青[10](2013)在《基于GIS的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土地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居稳定的基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用地紧缺。目前,我国除教育、医疗、科研等基础设施及特殊用地采用划拨出让的方式外,其余均采用招标、拍卖和挂牌的方式进行出让,这一制度虽然发挥了市场竞争机制中出价者高得地的原则,但另一方面竞争机制也导致了地价越来越高以致建成后的住宅、商业建筑远远超出人们正常的购买水平。虽然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缓解这一矛盾,但长此以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为了缓解城市用地矛盾,我国先后于九十年代初期及近几年开展了针对城市地价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工作。通过对城市的土地价格的测算,可以及时掌握城市土地价格的变化,并周期性更新各个地区土地价格。近几年城市地价变化显着,因此,如何更高速、有效的实时掌握地价变化情况成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研究的一个重点;对土地价格进行监测只能单一的从价格上(即数量)上控制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而如何从土地的利用效益、利用潜力、利用的集约性(即质量)上提高土地的利用合理性成为土地合理利用研究的另一个方面。近几年国家全面开展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工作只在部分试点及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展开,且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也大多参考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未能根据每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特点制定符合其特色的评价指标,得出的评价结果未必切合实际。通过查阅大量研究成果及有关文献,笔者发现,前人对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相关研究,大多局限在城市地价研究或土地集约利用性研究,而对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相互关系的定量研究涉及很少。大量的实践表明,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性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地价越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而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又降低了单位面积土地的使用价格。因此,根据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这种定量关系研究,可以起到有效缓解用地矛盾,控制地价盲目增长,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等益处。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引入现代数字科学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遥感技术对城市地价的评估与监测中,建立地价评估地理信息系统;分商业、住宅和工业用途分别制定了针对研究区域的集约利用评价的体系,开展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从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益上给予一定的评价;进一步研究城市地价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之间的关系,借助相关数理统计与分析方法,挖掘两者之间的内部联系,研究发现,地价的高低与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之间呈现出正比例变化,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又会降低单位面积土地价格,反之抑制了单位面积土地的价格,因此,根据两者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控制土地价格的盲目增长,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的集约性。在围绕以上三方面内容所展开的工作中,就如何构建城市地价评价系统、如何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及如何定量分析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细致工作,并结合具体研究区进行了分析和描述。论文取得的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包括以下方面:(1)提出了基于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土地定级方法;本文将基于GIS的栅格空间分析技术引入到对城市土地级别的确定中,将定级单元抽象为栅格数据的像元,像元的大小可依据不同研究地域市场土地区间变化程度确定,利用ArcGIS的栅格空间分析技术实现对不同定级单元因子分值的计算,最终采用多因子聚类法计算得出总分值,划分出土地的等级。该方法对传统的城市土地定级方法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使评定结果更具客观性,等级边界的划分更具科学性,工作的效率和速度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是对土地定级方法的一种创新。(2)在土地价格测算中提出了“数字地价模型”方法,实现了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实时监测和更新;选取不同用途下土地交易样点资料,在栅格化数字地图上标注出合格交易样点资料的位置,并对建立每个交易样点属性信息表,采用不同的地价测算方法对交易样点进行还原测算得出土地的价格。通过数字地价模型将交易样点资料录入到数据库中,可以分月、季度和年等不同的时间段对交易样点资料进行检测,对变化数据重新测算得出新的市场情况下的土地价格。这种方法实现了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实时监测和更新。(3)提出了分用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的新思路及方法;很多地区开展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并未对土地的利用类型进行分类评价,而是在不区分用途的情况下采用统一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对全区域的土地集约度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并未考虑到不同用途下影响集约利用度,也就是说不同用途下集约利用度的评价所考虑的因素因子是不同的,因此,在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时应区分用途分别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评价。(4)对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首次对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往大部分针对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研究只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定性描述,而两者之间存在何种定量关系,如何通过具体的数据牵制两者的发展,对于这些定量关系的研究几乎空白。笔者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及其有关模型的建立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和详细描述。

二、RS技术在编制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S技术在编制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指标和技术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的探索
        1.1.2 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政策和部署
        1.1.3 开展动态监测评估的紧迫性
    1.2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空间规划
        1.3.2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1.3.3 监测、评估、预警
        1.3.4 动态监测评估
        1.3.5 动态监测预警
        1.3.6 指标体系
        1.3.7 技术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空间规划监测评估的基础理论与研究进展
        2.1.1 国外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的基础理论及研究综述
        2.1.2 国内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的基础理论与研究进展
    2.2 空间规划体系及“一张图”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相关研究
        2.2.2 国内空间规划体系及“一张图”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的现状与变革
    3.1 我国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现状分析
        3.1.1 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现状
        3.1.2 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的困境
    3.2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的变革
        3.2.1 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和转变
        3.2.2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的要求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
    4.1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与指标体系
        4.1.1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特征
        4.1.2 指标体系和指标库
        4.1.3 指标选取原则
    4.2 动态监测指标体系
        4.2.1 “一张图”指标体系总体架构
        4.2.2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核心指标体系
        4.2.3 “一张图”指标体系传导
        4.2.4 “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指标筛选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的技术框架
    5.1 总体技术框架
    5.2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5.2.1 自动化采集
        5.2.2 部门填报汇交
        5.2.3 项目流程信息监控
    5.3 指标管理技术
        5.3.1 指标库管理模型
        5.3.2 指标库管理系统
    5.4 模型管理技术
        5.4.1 模型库管理与运行
        5.4.2 模型库框架
        5.4.3 模型应用
        5.4.4 模型阈值
    5.5 监测结果分析技术
    5.6 反馈控制
        5.6.1 年度监测评估报告
        5.6.2 警情发布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厦门“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实践及改进建议
    6.1 背景介绍
    6.2 厦门“一张图”的构建
        6.2.1 空间规划“一张蓝图”
        6.2.2 全域现状“一张图”
        6.2.3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6.3 厦门“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6.3.1 市级总体规划核心指标体系
        6.3.2 核心指标体系的传导
    6.4 厦门“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技术框架
        6.4.1 平台和系统建设概况
        6.4.2 数据采集与处理
        6.4.3 指标模型管理
        6.4.4 智能结果分析
    6.5 厦门市“一张图”现状评价及改进建议
        6.5.1 现状分析评价
        6.5.2 改进提升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核心指标体系详细解释及计算方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绿洲生态系统要素表征研究进展
        1.2.2 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进展
        1.2.3 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研究进展
        1.2.4 空间信息技术在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地貌
    2.2 气候
    2.3 水文
    2.4 土壤和植被
    2.5 社会经济
第三章 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表征
    3.1 地下水动态表征
    3.2 地下水化学表征
    3.3 土壤理化性质表征
    3.4 土地利用表征
    3.5 植被表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
        4.1.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
        4.1.2 基于模糊集的综合评价方法
        4.1.3 粗糙-模糊集评价方法
    4.2 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与建立的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4.2.3 评价指标稳定性等级的界定
    4.3 基于粗糙集的评价指标选取
        4.3.1 数据离散化处理
        4.3.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评价指标约简
        4.3.3 综合评价最终指标体系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以腰坝绿洲为例
    5.1 基于粗糙集的综合评价结果
        5.1.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1.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腰坝绿洲稳定性评价
    5.2 基于模糊集的综合评价结果
        5.2.1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指标权重确定
        5.2.2 基于广义多级模糊集理论的综合评价
        5.2.3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腰坝绿洲稳定性评价
    5.3 基于粗糙-模糊集的综合评价结果
    5.4 三种评价结果对比与分析
    5.5 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驱动机制
        5.5.1 绿洲生态系统演变的驱动因素
        5.5.2 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驱动机制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信息平台开发
    6.1 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空间数据库建立
        6.1.1 空间数据库建设内容与设计路线
        6.1.2 数据类型划分和数据组织
        6.1.3 空间数据库建立
        6.1.4 空间数据库管理与维护
    6.2 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信息平台设计
        6.2.1 信息平台设计目标
        6.2.2 平台的总体结构
        6.2.3 信息平台开发环境设计
        6.2.4 平台的基本功能
    6.3 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信息平台开发及应用
        6.3.1 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
        6.3.2 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实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1.1.2 规划认知发展的拉力
        1.1.3 解决实施问题的推力
    1.2 研究对象、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有关概念和理论研究综述
    2.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有关概念
        2.1.1 基础概念
        2.1.2 核心概念
        2.1.3 其他相关概念
    2.2 国外规划实施评估研究综述
        2.2.1 主要理论
        2.2.2 实践案例
        2.2.3 主要特点
    2.3 我国城乡规划实施评估研究综述
        2.3.1 发展历程
        2.3.2 研究领域
        2.3.3 研究对象
        2.3.4 主要方法
        2.3.5 主要问题
    2.4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研究进展
        2.4.1 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实施评估
        2.4.2 对绿地相关规划的实施评估
        2.4.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上一版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
    2.5 现代城市规划有关理论综述
        2.5.1 不确定性理论
        2.5.2 程序规划理论
        2.5.3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启示
    2.6 公共政策有关理论综述
        2.6.1 公共政策概念、构成要素和政策模型
        2.6.2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2.6.3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2.6.4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启示
    2.7 本章小结
3 “一致性”思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3.1 “一致性”评估的前提条件
    3.2 法律法规要求分析
        3.2.1 法律法规的基本体系
        3.2.2 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3.3 规划空间层次分析
        3.3.1 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层次
        3.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层次
    3.4 规划内容构成和内容要求分析
        3.4.1 总则类内容
        3.4.2 布局类内容
        3.4.3 用地类内容
        3.4.4 生态类内容
        3.4.5 保障类内容
        3.4.6 内容要求特征
    3.5 规划表达方式分析
        3.5.1 形式特征分析
        3.5.2 强制性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执行力”思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管控过程分析
    4.1 核心管理制度
        4.1.1 城市绿线制度
        4.1.2 绿色图章制度
        4.1.3 生态控制线制度
    4.2 实施运作机制
        4.2.1 规划制定机制
        4.2.2 计划落实机制
        4.2.3 项目管控机制
        4.2.4 实施监督机制
    4.3 制度机制的基本属性
        4.3.1 完备性
        4.3.2 合法性
        4.3.3 有效性
        4.3.4 公正性
    4.4 制度机制的典型问题
        4.4.1 完备性问题
        4.4.2 合法性问题
        4.4.3 有效性问题
        4.4.4 公正性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理论和方法
    5.1 价值选择
        5.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利益主体及价值取向
        5.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价值选择
    5.2 评估目标
        5.2.1 宏观目标
        5.2.2 微观目标
    5.3 主要任务
        5.3.1 评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情况
        5.3.2 分析规划实施中的问题
        5.3.3 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建议
    5.4 评估原则
        5.4.1 系统性原则
        5.4.2 有限理性原则
        5.4.3 关键性聚敛原则
    5.5 评估对象
        5.5.1 选取建设管控状况和规划实施制度机制为评估对象
        5.5.2 建设管控状况评估对象
        5.5.3 实施制度机制评估对象
    5.6 建设管控状况评估的评估内容
        5.6.1 建设管控状况的评估内容
        5.6.2 评估内容的具体评估分类
        5.6.3 五种评估类型
    5.7 实施制度机制评估的评估内容
        5.7.1 实施制度机制的评估内容
        5.7.2 完备性评估
        5.7.3 合法性评估
        5.7.4 有效性评估
        5.7.5 公正性评估
        5.7.6 小结
    5.8 评估指标
        5.8.1 指标选取原则
        5.8.2 建设管控状况评估指标
        5.8.3 实施制度机制评估指标
    5.9 评估途径
        5.9.1 规划方案—实施影像对比分析
        5.9.2 行政管理过程资料研究
        5.9.3 规划对比分析
        5.9.4 访谈调研
        5.9.5 问卷调查
        5.9.6 实地勘查
    5.10 与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的衔接
    5.11 本章小结
6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发展策略建议
    6.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宏观发展策略
        6.1.1 发展理念论
        6.1.2 两大关系论
        6.1.3 实施方法论
    6.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策略
        6.2.1 提升规划编制理念
        6.2.2 完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6.2.3 优化规划成果表达
    6.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组织策略
        6.3.1 评估主体:“政府+第三方”
        6.3.2 评估程序:五个核心评估环节
        6.3.3 保障措施:法制、技术和机制保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余论
    7.1 结论
        7.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体系
        7.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框架
        7.1.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评估对象、内容和方法
        7.1.4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发展策略
    7.2 研究创新点和局限性
        7.2.1 创新点
        7.2.2 局限性
附录
    附录A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办法》编制初探
    附录B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规范
    附录C 论文研究的案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列表
    附录D 论文研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城市
    附录E 论文研究访谈人员列表和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航摄法在农村土地确权中的应用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中测量技术的比选
    2.1 土地确权的基本技术路线
    2.2 常用的土地测量技术
    2.3 技术对比
    2.4 航摄法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航摄法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中的应用
    3.1 航空摄影的准备工作
    3.2 数据采集
    3.3 像控测量
    3.4 空三加密
    3.5 1:1000 DOM制作
    3.6 权属调查
    3.7 土地范围测量
    3.8 制作地块分布图和信息公示表
    3.9 公示审核
    3.10 数据库建设
    3.11 本章小结
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评价
    4.1 评价依据
    4.2 数据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及成果
参考文献

(5)基于3S技术的土地综合监管系统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1.4.1 论文技术路线
        1.4.2 研究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3S关键技术及理论
    2.1 3S及其集成技术
        2.1.1 RS技术及应用
        2.1.2 GPS技术及应用
        2.1.3 GIS技术及应用
    2.2 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3 基于3S技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3S技术土地综合监管系统的构建
    3.1 土地资源综合监测监管的特点
    3.2 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系统的构建
        3.2.1 监管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
        3.2.2 监管系统核心数据库的设计
        3.2.3 监测监管系统数据管理平台的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地综合监管系统的功能设计
    4.1 监测监管系统功能的体系设计
    4.2 监测监管系统的主要功能的设计
    4.3 监测监管系统运行及更新的保障
        4.3.1 系统建立核心数据库运行环境
        4.3.2 建立数据汇总和更新机制,编制技术标准规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综合监管系统的功能实现 ——以临桂县茶洞乡富合村委富合水库土地整治项目为例
    5.1 地区概况
    5.2 土地资源信息的获取
        5.2.1 无人机测量控制网的设计
        5.2.2 GPS测量控制网的设计
    5.3 项目过程的监测监管
    5.4 土地综合监管系统的查询与分析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后续研究工作
    6.1 论文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GIS/RS北京市林地利用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概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GIS/RS技术在林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北京市自然环境特征
        2.1.1 气候状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类型
    2.2 北京市人文地理特征
        2.2.1 政治经济概况
        2.2.2 社会文化概况
    2.3 北京市土地利用概况
3. 数据采集与处理
    3.1 地面数据
    3.2 遥感数据
    3.3 基础数据
    3.4 遥感影像预处理
4. 北京市林地利用现状与需求量
    4.1 遥感影像分类
    4.2 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
        4.2.1 平原区林地利用现状
        4.2.2 山区林地利用现状
    4.3 林地需求量分析
5. 北京林地利用数量规划
    5.1 林地利用规划的要点及依据
        5.1.1 规划要点
        5.1.2 规划依据
    5.2 线性规划法原理
    5.3 基于线性规划法的北京市林地利用数量规划
        5.3.1 目标函数的建立
        5.3.2 约束条件的确定
    5.4 造林成本及固碳效益系数确定
    5.5 模型建立与结果解释
6. 北京市林地利用布局规划
    6.1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林地利用布局规划
        6.1.1 栅格数据提取
        6.1.2 数据空间分析
    6.2 规划结果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井工煤矿土地复垦系列专题制图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井工煤矿土地复垦项目的概念
        1.2.1 井工煤矿土地复垦的含义
        1.2.2 井工煤矿土地复垦项目的概念
        1.2.3 井工煤矿土地复垦项目技术支撑体系
    1.3 项目制图规范化的含义
    1.4 项目制图规范化研究的总体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井工煤矿土地复垦专题制图规范化研究的创新和特色
2 矿区土地复垦及专题地图学发展概况
    2.1 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进展
        2.1.1 国外矿区土地复垦进展
        2.1.2 国内矿区土地复垦进展
    2.2 专题制图研究进展
        2.2.1 专题地图的概念
        2.2.2 专题地图中上图要素的研究进展
        2.2.3 专题地图美学研究进展
        2.2.4 专题地图研究进展
        2.2.5 专题制图标准化进展
3 井工煤矿土地复垦专题制图规范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项目专题地图的编制内容和要求
        3.1.1 项目专题地图的编制内容
        3.1.2 项目现状图编制要求
        3.1.3 项目规划图编制要求
        3.1.4 项目损毁预测图编制要求
        3.1.5 项目图件制作存在问题
    3.2 项目专题地图的用途
        3.2.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用途
        3.2.2 项目区土地复垦规划图的用途
        3.2.3 项目区土地损毁预测图的用途
    3.3 项目专题地图的特点
    3.4 项目专题制图的计算机技术
    3.5 项目制图规范化研究体系
4 项目专题地图数学基础规范与数据信息的编辑处理
    4.1 项目专题地图数学基础规范
        4.1.1 大地坐标系及高程基准
        4.1.2 项目专题地图的投影方式
        4.1.3 项目专题地图的比例尺选择
    4.2 项目专题地图数据信息的编辑处理
        4.2.1 矢量数据格式的转换
        4.2.2 图像数据矢量化
        4.2.3 图像数据裁剪
        4.2.4 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
        4.2.5 矢量数据的输出
5 项目专题图件上图要素及其图式符号设计
    5.1 项目专题图件上图要素综合讨论
        5.1.1 项目专题图件上图要素选取原则
        5.1.2 项目专题图件上图要素的选取
    5.2 项目上图要素图式符号设计
        5.2.1 图式符号设计分类
        5.2.2 图式符号设计原则
        5.2.3 图式符号色彩设计原则
        5.2.4 文字注记符号设计
        5.2.5 图式符号设计软件平台的选取
        5.2.6 上图要素图式符号设计基础
        5.2.7 上图要素图式符号设计
6 项目专题图件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6.1 图件绘制流程图
    6.2 数据准备工作
    6.3 项目区现状图的编辑制作
        6.3.1 现状图制作步骤
        6.3.2 现状图的整饰
        6.3.3 现状图的输出
    6.4 项目区损毁预测图的编辑制作
        6.4.1 等值线图制作步骤
        6.4.2 损毁预测分析图的制作
    6.5 项目区规划图的编辑制作
        6.5.1 规划图基本制作步骤
        6.5.2 大范围、多煤层规划图制作方式
    6.6 项目图件电子存档形式
7 项目专题图件图面配置规范化设计
    7.1 图名
    7.2 图签
    7.3 坐标网
    7.4 比例尺
    7.5 指北针
    7.6 辅助表格
    7.7 图例
    7.8 图样
    7.9 文字与说明
    7.10 图号顺序
8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致谢

(8)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目录
表目录
缩写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壤数据库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
    2.1 区域概况及数据基础
        2.1.1 浙江省概况
        2.1.2 基础图件和数据
        2.1.3 技术路线
    2.2 土壤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2.1 底图扫描预处理
        2.2.2 图件几何配准
        2.2.3 数字化采集
        2.2.4 空间数据检查与入库
    2.3 土壤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2.3.1 数据搜集与整理
        2.3.2 属性数据采集
        2.3.3 属性数据入库
        2.3.4 元数据库建设
    2.4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介绍
        2.4.1 浙江省小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4.2 浙江省中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4.3 浙江省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土壤图的数字化修复与更新
    3.1 引言
    3.2 土壤图修复
        3.2.1 数学基础修复
        3.2.2 图斑要素修复
        3.2.3 符号注记修复
    3.3 土壤图更新
        3.3.1 数学基础更新
        3.3.2 行政区划更新
        3.3.3 图斑要素更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现行土壤分类
        4.2.2 土壤分类参比
        4.2.3 土壤分类转换
        4.2.4 土壤图制图综合
    4.3 结果分析
        4.3.1 基层分类单元参比
        4.3.2 高级分类单元参比
        4.3.3 土壤系统分类制图评价
        4.3.4 土壤系统分类单元空间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浙江省土壤多样性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基础
        5.2.2 计算指数
    5.3 结果分析
        5.3.1 不同行政区域土壤多样性比较
        5.3.2 土壤类型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5.3.3 稀有土壤和优势土壤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研究
    6.1 引言
    6.2 数据基础
    6.3 研究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
        6.4.2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图编制
        6.4.3 市县区域土壤可蚀性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7.1 引言
    7.2 区域概况
    7.3 数据基础及研究方法
        7.3.1 数据基础
        7.3.2 研究方法
    7.4 结果分析
        7.4.1 不同阶段城市扩张变化
        7.4.2 浙北平原土壤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7.4.3 城区扩张侵占土壤资源时空变化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构建
        8.1.2 传统土壤图的数字修复与更新
        8.1.3 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
        8.1.4 浙江省土壤多样性分析
        8.1.5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分析
        8.1.6 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9)土地整治规划相关图件编制技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GIS技术及其在土地整治规划中的应用
    2.1 GIS概述
        2.1.1 GIS主要研究内容
        2.1.2 GIS历史发展状况
    2.2 土地整治规划概述
        2.2.1 国内土地整治发展阶段
        2.2.2 土地整治规划目标任务
    2.3 GIS在土地整治规划中的应用
        2.3.1 土地整治规划的流程
        2.3.2 GIS应用于土地整治规划
第3章 土地整治规划中GIS制图关键技术
    3.1 土地整治规划符号库
        3.1.1 点状符号设计
        3.1.2 线状符号设计
        3.1.3 面状符号设计
        3.1.4 色彩在符号库设计中的应用
    3.2 土地整治规划图件的图面整饰
第4章 基于GIS的土地整治潜力分析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4.1.1 XX市概况
        4.1.2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
    4.2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内容
    4.3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4.4 土地复垦整治潜力分析
    4.5 宜农未利用地潜力分析
第5章 XX市土地整治相关图件制作
    5.1 土地利用现状图
    5.2 土地整治相关专题地图
        5.2.1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布图
        5.2.2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图
        5.2.3 土地复垦潜力分布图
        5.2.4 宜农土地开发潜力分布图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基于GIS的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城市地价研究现状
        1.3.1 城市地价
        1.3.2 国内城市地价研究
        1.3.3 国外城市地价研究
    1.4 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
        1.4.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1.4.2 国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1.4.3 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1.5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1.5.1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存在问题
        1.5.2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内容
        1.5.3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路线
        1.5.4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理论方法研究
    2.1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学相关理论
        2.1.1 土地区位理论
        2.1.2 主要区位理论
        2.1.3 地租地价理论
        2.1.4 供需价格理论
    2.2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方法
        2.2.1 RS 在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应用
        2.2.2 GIS 在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应用
    2.3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数据库技术
        2.3.1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数据库设计的原则和目的
        2.3.2 基于 GeoDataBase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数据库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及信息获取
    3.1 数据源
        3.1.1 遥感数据
        3.1.2 其他数据
    3.2 遥感数据预处理
        3.2.1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
        3.2.2 影像增强
        3.2.3 遥感图像的镶嵌和裁剪
    3.3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3.4 遥感影像分类结果
    3.5 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相结合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数字地价模型的地价空间分布研究
    4.1 基于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技术的城市土地分级研究
        4.1.1 城市土地分级的概念
        4.1.2 城市土地分级的类型
        4.1.3 城市土地分级的原则
    4.2 城市土地分级方法
        4.2.1 城市土地分级的基本方法
        4.2.2 城市土地分级的工作程序与方法
        4.2.3 城市土地分级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4.2.4 城市土地分级相关资料收集
        4.2.5 基于特尔斐法的城市土地分级权重值的确定
        4.2.6 城市土地分级指标分值的量化
    4.3 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技术在城市土地分级中的应用
        4.3.1 栅格数据概述
        4.3.2 栅格数据在土地分级中的具体应用
    4.4 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技术在成都市土地分级中的应用
        4.4.1 研究区概述
        4.4.2 研究区分级因素因子指标权重值确定
        4.4.3 研究区分级因素因子指标量化
    4.5 基于数字地价模型的各级别地价测算
        4.5.1 基准地价评估的特点
        4.5.2 基准地价评估的原则
        4.5.3 基准地价测算流程
        4.5.4 基准地价评估资料的调查
        4.5.5 基准地价评估地价区段的划分
        4.5.6 基准地价评估样点资料的选取
        4.5.7 基准地价评估样点地价的计算
        4.5.8 研究区域样点地价的修正
        4.5.9 基于数字地价模型的研究区基准地价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5.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
    5.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内涵
    5.3 本文在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的特色
    5.4 基于 GIS 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思路及技术路线
        5.4.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思路
        5.4.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路线
    5.5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研究
        5.5.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功能区和样本区的建立
        5.5.2 基于多因子综合聚类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计算
        5.5.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5.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资料收集
        5.5.5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确定
        5.5.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化
        5.5.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分值计算
        5.5.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划分
        5.5.9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
    6.1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
        6.1.1 城市土地价格研究
        6.1.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6.1.3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相互关系研究
    6.2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作用机制分析
        6.2.1 土地价格可以有效的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
        6.2.2 土地价格可以有效的控制城市的利用强度
        6.2.3 土地价格可以改变城市的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
    6.3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定量模型研究
        6.3.1 相关分析简述
        6.3.2 回归分析简述
    6.4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思路
    6.5 研究区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实例分析
        6.5.1 商业用途下地价与集约利用关系
        6.5.2 住宅用途下地价与集约利用关系
        6.5.3 工业用途下地价与集约利用关系
    6.6 土地集约利用对策与措施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RS技术在编制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动态监测评估指标和技术框架研究[D]. 霍雅琦. 华侨大学, 2020(01)
  • [2]干旱区地下水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研究[D]. 崔国庆. 长安大学, 2019(07)
  •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和方法[D]. 南楠.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航摄法在农村土地确权中的应用与评价[D]. 董岳.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5]基于3S技术的土地综合监管系统构建方法研究[D]. 范梦娜.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6]基于GIS/RS北京市林地利用规划研究[D]. 刘明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井工煤矿土地复垦系列专题制图规范化研究[D]. 白羽翔.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3)
  • [8]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D]. 荆长伟. 浙江大学, 2013(05)
  • [9]土地整治规划相关图件编制技术方法研究[D]. 师灿旸.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10]基于GIS的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 党青.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编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