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纹狼蛛毒素HWTX-II的~1H-NMR信号分配和二级结构分析

虎纹狼蛛毒素HWTX-II的~1H-NMR信号分配和二级结构分析

一、虎纹捕鸟蛛毒素HWTX-II的~1H-NMR信号归属和二级结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德宏[1](2018)在《间斑寇蛛卵粒毒素多样性与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间斑寇蛛(Latrodectus tredecimguttatus)是“黑寡妇”蜘蛛的一种,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球蛛科、寇蛛属,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云南、内蒙古、甘肃等地。与其他有毒动物不同,间斑寇蛛的有毒成分不仅存在于毒腺中,而且在身体其他部位如腿、腹部,甚至是卵粒和幼蛛体内也存在。研究间斑寇蛛毒腺外材料中的毒性成分,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蜘蛛毒素作用机制的了解,而且能够拓宽蜘蛛毒素的研究领域,并为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工具试剂、临床药物和杀虫剂的制备筛选更多的前体分子,从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以间斑寇蛛卵粒为实验材料,首次系统地从转录组水平对卵粒的基因表达模式和毒素的多样性进行了系统探究,并对转录组中挖掘的蛋白质类毒素——Latroeggtoxin-V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间斑寇蛛卵粒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到53,284条编码蛋白质的unigenes,其中14,185条unigenes,包括280条编码与已知蛋白质类毒素同源的蛋白质或多肽的unigenes,在现有数据库中产生了显着匹配。这280条unigenes的GO注释和KEGG途径富集分析显示,375个GO术语和18条KEGG途径被显着富集。功能分析表明,这些unigenes编码的蛋白质类毒素具有降解组织蛋白、抑制离子通道、阻断神经肌肉传递、引发过敏反应、诱导细胞凋亡和痛觉过敏等生物活性,提示卵粒毒性的产生基于多种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值得指出的是,在间斑寇蛛卵粒转录组分析中没有发现毒腺毒液含有的寇蛛属蜘蛛代表性蛋白质毒素——Latrotoxins,表明卵粒具有不同于毒腺毒液的毒性机制。转录组分析结果不仅有助于揭示间斑寇蛛卵粒的基因表达谱和卵粒毒性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而且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卵粒毒素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从卵粒转录组数据中挖掘出一条编码多肽毒素(命名为Latroeggtoxin-V)的基因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了克隆、异源表达和重组Latroeggtoxin-V(rLatroeggtoxin-V)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rLatroegtoxin-V可选择性作用于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细胞,不仅阻滞其细胞周期,抑制其增殖和迁移,还诱导其凋亡。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Latroeggtoxin-V属于ATPase抑制剂蛋白质家族。进一步的活性分析显示,rLatroeggtoxin-V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MDA-MB-231细胞中Na+/K+-ATPase的活性,说明Latroeggtoxin-V的抗癌活性可能是基于它影响Na+/K+-ATPase的离子转运和受体功能实现的。研究结果不仅为Latroeggtoxin-V在抗癌药物开发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基于转录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低丰度蛋白质类毒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

李嘉妍[2](2014)在《海南捕鸟蛛毒素-Ⅲ与钠通道亚型Nav1.7选择性相互作用位点的鉴定》文中研究说明海南毒素-Ⅲ(HNTX-Ⅲ)是由海南捕鸟蛛粗毒中分离出来,分子量为3607 Da,含有6个半胱氨酸,3对二硫键的抑制性胱氨酸结结构模体(ICKMotif)的多肽神经毒素。HNTX-Ⅲ选择性作用于电压门控钠通道,对Nav1.7的亲和力最强,半抑制浓度IC50为180nM,其次是Nav1.2和Nav1.3,IC50分别是235nM、500nM。研究表明,HNTX-Ⅲ是一个位点4毒素,与Nav1.7在通道的关闭状态结合。Nav1.7主要存在于外周神经系统,参与了可兴奋细胞的动作电位的起始和传递,研究发现Nav1.7参与了疼痛的信号传导,因此Nav1.7成为镇痛药物研发的新型靶点。为了找到更高专一性的Nav1.7抑制剂,基于HNTX-Ⅲ作了分子设计,构建了一系列HNTX-Ⅲ突变体。同时根据经典的Double cycle研究方式,我们设计了一系列Nav1.7的突变体,通过毒素突变体与通道突变体的相互作用结果,我们成功鉴定了 HNTX-Ⅲ与Nav1.7上的点对点结合方式。结果表明,Nav1.7上的酸性氨基酸残基E818,D890,D891与HNTX-Ⅲ上的碱性氨基酸残基K3,K25,H26,K30通过强烈的静电作用结合;Nav1.7上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L823,V824,F826与HNTX-Ⅲ上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F5,W28形成紧密的疏水核心;而Double Cycle结果显示:V1408仅与V31存在直接相互作用;V1410和D1411与V31,Y32,L33之间都存在直接相互作用;HNTX-Ⅲ上N19,Y20,S24做了丙氨酸突变扫描后,可能由于氢键的改变使得其与Nav1.7结合的亲和力下降。总的来说,海南捕鸟蛛毒素-Ⅲ与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7的点对点结合机制得到了阐释,HNTX-Ⅲ有望作为工具试剂来研究毒素与离子通道相互作用。要基于HNTX-Ⅲ设计更高专一性的Nav1.7的抑制剂,就要了解HNTX-Ⅲ作用于Nav1.7与Nav1.3的分子机制差异,因此,我们检测了一系列HNTX-Ⅲ突变体对Nav1.3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与Nav1.7相似的是,F5,W28丙氨酸突变扫描后IC50下降达100倍,提示,F5,W28 对 HNTX-Ⅲ 与 Nav1.7 和 Nav1.3 都很关键;L33 突变成A后,对Nav1.7的结合力仅下降4倍左右,而对Nav1.3的结合力下降40倍,两者相差10倍,提示,L33对与Nav1.3的结合更加重要;碱性氨基酸残基K25,H26突变成A后对两者的亲和力都有所下降,其中,K25A对Nav1.3的亲和力下降达100倍,而对Nav1.7的亲和力仅下降20倍左右,下降程度相差5倍,相反,H26A对Nav1.7的亲和力下降程度是Nav1.3的5倍;而N19A,Y20A都引起了对两种钠离子通道结合力的大幅下降,最低达20倍以上,且对Nav1.3亲和力的下降程度均为Nav1.7的2.5倍以上;而K3A,S24A,K30A也都引起对两种钠离子通道亲和力3倍以上的改变;有趣的是,K13A对Nav1.3的亲和力有所加强,而Y32A对Nav1.7的亲和力有所加强。总的来说:HNTX-Ⅲ对Nav1.7和Nav1.3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基本重合,但部分氨基酸残基的突变对HNTX-Ⅲ抑制Nav1.7和Nav1.3的亲和力改变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HNTX-Ⅲ突变体Mut1,期待其对Nav1.7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具体的数据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霍林巨[3](2013)在《斑络新妇蛛多肽毒素分子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斑络新妇蛛是在分布于中国,日本,越南等地的一种有毒蜘蛛。它的毒液由许多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物质组成。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该生物资源,阐明斑络新妇蛛毒素分子多样性及其遗传进化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取斑络新妇蛛的毒腺建立cDNA文库,随机挑取单克隆进行测序,共得到高质量的EST总数为1380条,有效序列最短为127 bp,最长为1089 bp,平均长度为578 bp。1380个EST序列经归类后得到601个唯一序列(Unique sequence),包括85个重叠群(contigs)和516个单一序列(singletons)。其中,蜘蛛毒素基因有460个,包括59个重叠群和401个单一序列,占整个转录组的76.53%;与通常细胞蛋白有关的基因113个,包括16个重叠群和97个单一序列,占整个转录组的18.80%。另外还有4.67%没有匹配到与数据相似的序列或者相似性非常低。序列提交到GenBank,序列收录号为KF433089-KF433818。在所得的斑络新妇蜘蛛毒腺cDNA文库中,共获得460个毒素类多肽,占所有测序的表达序列标签的比例为33.33%,去冗余后可得431条全长的毒素前体(含有信号肽,富含酸性氨基酸残基的中间肽和成熟肽)。根据毒素前体肽序列的相似性,采用MEGA5.1 Neighbor-joining Bootstrap method(邻接法)对所有斑络新妇蜘蛛毒素前体肽构建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所有毒素前体肽被分成13个超家族(超家族A-M),并且有些毒素超家族还包含它们的相关家族。另一方面,对普通细胞蛋白相关的转录子进行的基因注释揭示了一些新的可能的毒素成分和毒囊重要细胞生理过程的相关成分,比如蛋白翻译后修饰,细胞运动,蛋白质合成,能量供应等等。斑络新妇蛛毒腺的转录组分析和基因的注释展示了毒腺这个特化的产毒器官中的生理概况。蜘蛛粗毒中富含生物活性物质,从盐到多结构域蛋白质,尤其以多肽类成分为主。我们利用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了斑络新妇蜘蛛毒素粗毒,并通过质谱鉴定了分离纯化到的蜘蛛毒素成分,利用膜片钳技术研究了斑络新妇粗毒对DRG的影响作用,我们发现斑络新妇粗毒对DRG TTX-R型电流、DRG TTX-S型电流有一定抑制作用,还观察到细胞毒作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进行斑络新妇蜘蛛毒素的结构及功能研究,包括斑络新妇蜘蛛毒素对昆虫的活性作用研究。另外,我们基于高通量化酵母双杂交技术对研究ASICS相互作用蛋白质的优势,将ASIC1a、ASIC2a亚基胞外环基因分别构建到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上,成功构建了 2个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ratA1a和pGBKT7-ratA2a,完成了所构建载体的表达及鉴定工作。2个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自激活以及阳性、阴性对照实验。将两个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ratA1a和pGBKT7-ratA2a通过library scale的高通量筛选虎纹捕鸟蛛cDNA文库,经过初步筛选得到1288个准阳性克隆,经SD/Leu/-Trp、SD/-His/-Leu/-Trp、SD/-Ade/-His/-Leu/-Trp/X-α-Ga 验证及显色反应筛选到6个与ASIC1a、ASIC2a相互作用的克隆,提取克隆完成质粒测序,为后续ASICs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实验基础。敬钊缨毛蛛(Chilobrachys jingzhao)是近几年在我国发现的又一蜘蛛物种,分布于广西及海南等地。它的毒液是由许多生物活性成分组成的复杂混合物。我们在敬钊缨毛蛛粗毒中分离得到了敬钊毒素-58(JZTX-58],为了对JZTX-58毒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克隆了敬钊毒素-58(JZTX-58]的基因。并且通过采用表达质粒pVT102U/α和酿酒酵母S78菌株构成的真核表达系统,经过分离纯化、质谱分析鉴定成功表达得到敬钊毒素-58(JZTX-58]蛋白质。我们将继续深入进行敬钊毒素-58(JZTX-58]的结构及功能研究,尤其是我们推测的JZTX-58可能具有抗疟原虫的活性的研究。综上所述,我们构建了斑络新妇蛛的毒腺cDNA文库,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质谱、膜片钳及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斑络新妇蛛毒腺的转录组进行了研究,分离鉴定到一批可能具有较高活性的蜘蛛毒素成分,研究分析了斑络新妇蜘蛛多肽毒素的分子多样性,功能和进化的关系,初步对斑络新妇蜘蛛毒素粗毒进行了功能研究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斑络新妇蜘蛛毒素的功能打下了基础。我们基于高通量化酵母双杂交技术对ASICS相互作用蛋白质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ratA1a和pGBKT7-ratA2a通过library scale的高通量筛选虎纹捕鸟蛛cDNA文库,经过初步筛选得到1288个准阳性克隆,筛选到6个与ASIC1a、ASIC2a相互作用的克隆,为后续ASICs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实验基础。我们成功克隆了敬钊毒素-58(JZTX-58]的基因。并表达得到JZTX-58蛋白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敬钊毒素-58(JZTX-58]蛋白质可能具有的抗疟原虫的活性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冯天翔[4](2012)在《达玛烷型三萜化合物Aglinin A的差向异构体拆分及NMR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通过查阅大量参考文献,总结了的有关米仔兰属(Aglaia)植物特征性化合物近一些年来的研究动态和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手性化合物拆分技术及核磁共振技术等后续实验部分的相关背景知识。对采集于云南地区的碧绿米仔兰叶进行化学成分确定展开研究,运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RP-18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及HPLC等分离手段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系统分离纯化,运用各种波谱分析手段(UV、IR、MS、NMR)及与文献数据对照进行了结构鉴定,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利用1H-NMR,13C-NMR,HMBC,HMQC,ROESY,COSY,等核磁技术对化合物进行了详细鉴定。从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13个化合物分别为三个生物碱类化合物(4、7、12),一个黄酮类(11),四个三萜类化合物(1、5、9、10),一个甾体类化合物(2),一个蒽醌类化合物(13),两个单苯环类芳香化合物(6和8)一个其它类型化合物(3)。此外,对其中分离得到一对异构体1(Aglinin A)做丙酮叉反应后用HPLC拆分,获得的一对Aglinin A的丙酮叉衍生物运用LC-MS、NMR等方法比较分析,以期阐明自然界中存在于碧绿米仔兰等植物的化合物Aglinin A中C-24位上羟基的空间构型。

邓梅春[5](2010)在《敬钊缨毛蛛毒素与虎纹捕鸟蛛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认为敬钊缨毛蛛(Chilobrachys jingzhao)是在我国海南省发现的具有很强毒性的大型蜘蛛。我们从敬钊缨毛蛛毒液中鉴定出了多种具有影响离子通道活性的多肽成分,并且选择了其中四种多肽成分进行深入研究。为了确定JZTX-V作用于钠通道的关键残基,通过固相化学合成的方法,我们将JZTX-V进行了丙氨酸扫描,获得了19个突变体。结果发现:其中15个突变体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TTX-不敏感型(TTX-R)钠通道的活性降低了13-531倍,这些残基应该是JZTX-V结合TTX-R钠通道的关键残基;5个突变体对大鼠DRG细胞TTX-敏感型(TTX-S)钠通道的活性降低了7-70倍,这些残基应该是JZTX-V结合TTX-S钠通道的关键残基。敬钊缨毛蛛毒素一Ⅸ(Jingzhaotoxin-Ⅸ,JZTX-Ⅸ)是从敬钊缨毛蛛毒液中分离鉴定到的一种新型神经毒素,由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含6个半胱氨酸并形成三对二硫键,C-端酰胺化。该毒素与从Ceratogyrus cornuatus中分离得到的Ccotoxin一工I工有高达82%的序列相似性。为了更好的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利用同源模建技术模建了JZTX-Ⅸ的三维结构,该多肽分子为典型的ICK模体结构,分子中包含一段双链反平行β-折叠片。JZTX-Ⅸ能够与多种通道相互作用,包括电压门控钠通道(TTX-S和TTX-R)和Kv2.1通道。JZTX-Ⅸ能够引起TTX-S、TTX-R钠通道以及Kv2.1通道的激活曲线往去极化方向漂移约10 mV,而对TTX-S和TTX-R钠通道的半数稳态失活电压却没有影响。因为JZTX-Ⅸ能够加快通道尾电流的去激活速度,暗示JZTX-Ⅸ能够导致通道从激活状态往静息状态偏移。并且JZTX-Ⅸ对处于静息关闭状态的TTX-S、TTX-R钠通道以及Kv2.1通道均表现出非常高的亲和性。我们推测JZTX-Ⅸ是对通道亚型选择性比较低的通道调制剂,能够捕获电压敏感元件于静息状态。我们进一步检测了JZTX-IX对于钠通道亚型rNav1.4、hNav1.5和hNav1.7的影响,发现JZTX-IX对hNav1.7的亲和力是最高的(IC50值为110 nM)。钠通道定点突变实验表明Domain II上的His754、Phe813和Arg830是决定Nav1.7通道对JZTX-IX的敏感性的关键残基,证明JZTX-IX是通过结合于钠通道DII的钠通道位点4而与钠通道相互作用,是位点4毒素。钾通道定点突变实验表明S3-S4片段的Glu215、Phe274、Glu277、Gln284和Phe285是影响Kv2.1通道对JZTX-IX的敏感性的关键残基,并且Phe274和Phe285两个残基最为关键。JZTX-XI由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含6个半胱氨酸并形成三对二硫键。前期在大鼠心肌细胞上的钠通道研究发现,JZTX-XI可以抑制大鼠心肌细胞上的钠通道的峰值电流(IC50=1.25μM)。利用膜片钳技术鉴定了JZTX-XI对电压门控钠通道亚型的影响,我们发现JZTX-XI偏好作用于Nav1.5通道亚型(IC50值为0.44μM)。JZTX-XI能够引起Nav1.5通道的激活曲线往去极化方向漂移约10 mV,也能够导致Nav1.5通道的半数稳态失活电压往超极化方向漂移约8 mV。因为JZTX-XI能够加快Nav1.5通道尾电流的去激活,暗示JZTX-XI能够导致通道从激活状态往静息状态偏移。我们推测JZTX-XI是一个通道调制型毒素,能够捕获电压敏感元件于静息状态。JZTX-X由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6个半胱氨酸并形成三对二硫键。利用膜片钳技术和电压钳技术鉴定了JZTX-X对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影响。JZTX-X能够抑制Kv4.2和Kv4.3通道,其IC50值分别是68 nM和210 nM。JZTX-X的抑制作用呈现时间依赖性并且这种抑制是可逆的。JZTX-X能够导致Kv4.2和Kv4.3通道电流-电压关系曲线往去极化方向漂移约10 mV,我们推测JZTX-X很有可能是通过与钾通道电压敏感元件相互作用从而抑制Kv4.2和Kv4.3通道。虎纹捕鸟蛛(Ornithoc tonus huwena)是在我国南方发现的具有很强毒性的大型蜘蛛,其粗毒能使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致死。虎纹捕鸟蛛毒素-XVI (Huwentoxin-XVI,HWTX-XVI)是从虎纹捕鸟蛛毒液中分离鉴定到的一种新型神经毒素,由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含6个半胱氨酸并形成三对二硫键。全细胞膜片钳显示,HWTX-XVI能够选择性抑制大鼠DRG细胞N-型钙通道(IC50-60 nM),而对大鼠DRG细胞上的钠、钾通道和其它钙通道亚型都没有明显影响。HWTX-XVI的抑制作用呈现时间依赖性并且这种阻断是可逆的。另外,HWTX-XVI对低电压刺激引起的大鼠输精管平滑肌收缩有明显的阻断作用。上述结果显示HWTX-XVI的分子靶标跟ω-conotoxins GVIA和MVIIA非常相似。腹腔注射HWTX-XVI对福尔马林诱导的大鼠急性炎性疼痛模型有很好的镇痛作用。肌肉注射HWTX-XVI对术后损伤模型的机械性疼痛及热板模型疼痛都有着明显的镇痛作用;而且动物模型在该毒素的高剂量作用下未观测到肌体震颤、运动失调等毒副作用。因此,考虑到N-型钙通道在疼痛传导中的重要作用,HWTX-XVI可能是具有治疗前景的镇痛药物的先导分子。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我们研究了虎纹捕鸟蛛食道下神经节细胞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电生理和药理学特征。结果发现虎纹捕鸟蛛神经元上表达有多种离子通道,至少包括电压门控钙通道、TTX-S钠通道和两种类型的钾通道。它们的药理学特征表现出与哺乳动物的相似性。蜘蛛钙通道对两种众所周知的哺乳动物高电压激活钙通道抑制剂ω-conotoxin GVIA和diltiazem敏感。4-AP和TEA分别能够抑制蜘蛛神经元瞬时外向钾通道和延迟整流钾通道。HWTX-I和HWTX-IV是虎纹捕鸟蛛毒液中两种主要有毒成分。前期工作显示它们分别能够有效抑制哺乳动物神经元上高电压激活钙通道和TTX-S钠通道,然而它们对来自蜘蛛神经元的相应亚型却作用微弱。虎纹捕鸟蛛粗毒对其自身神经元延迟整流钾通道没有作用,并且只能微弱的抑制蜘蛛瞬时外向钾通道(IC5o-51.3mg/L)。我们推测0. huwena Nav DII S3-S4两个酸性残基Asp816和Glu818的取代很有可能是HWTX-IV对虎纹捕鸟蛛钠通道作用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的发现为研究蜘蛛在自我防御和捕猎机制中的离子通道进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蒋立平[6](2008)在《虎纹捕鸟蛛毒素的基因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虎纹捕鸟蛛(Ornithoctonus huwena)是分布在我国云南和广西省的一种毒蜘蛛。它的毒液是由许多生物活性成份组成的复杂混合物,通过蛋白质组学和多肽组学方法从粗毒中已经鉴定了90种蛋白质和47种多肽,但这仅仅为粗毒中的部分高丰度组份。为了克隆虎纹捕鸟蛛毒腺中编码多肽和蛋白质的基因,我们使用表达序列标签(EST)技术,构建了毒腺的定向全长cDNA文库。随机测序后获得468个EST,通过聚类分析,可分成69个族:24个族是重叠群(每个群包括2个EST以上)和65个族是单态(每个族只包括1个EST)。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中68%的EST属于的毒素转录子;13%的EST属于细胞转录子;19%的EST属于新的转录子。所有毒素转录子编码67个开放读码框(ORF),即67个前体肽。根据前体肽序列的差异,除了HWTX-XI和HWTX-XIII外,它们能被分成8个超家族:即HWTX-Ⅰ超家族、HWTX-II超家族、HWTX-X超家族、HWTX-XIV超家族、HWTX-XV超家族、HWTX-XVI超家族、HWTX-ⅩⅦ超家族和HWTX-ⅩⅧ超家族。67个前体肽能被推导出43个成熟肽,序列中含半胱氨酸残基丰富,因此命名为半胱氨酸结毒素(CKT),其中31个是新的成熟肽。非毒素转录子编码41个蛋白质,它们是细胞蛋白质或别的非CKT分子,用真核生物正向同源群(KOG)和基因本体论(GO)注释了这些蛋白质。通过毒腺转录组学和毒液蛋白组学比较发现:仅仅15个CKT分子同时存在于毒腺转录组和毒液蛋白质组中;29个编码CKT的转录子只在转录组中被发现,而它们的翻译产物在毒液蛋白质组中没有被发现。用两种方法却没有鉴定到一个相同分子量的细胞蛋白质或其它毒液成分。此外,首次在蜘蛛毒腺中发现了一个编码EF-hand蛋白质(命名为HWEFHP1)的转录子重叠群,它功能可能与毒素从毒腺组织分泌到毒液有关。当前关于蜘蛛毒素基因组DNA的报道很少。为了深入的研究虎纹捕鸟蛛中编码毒素的基因组DNA是否具有普遍的无内含子特性,我们根据cDNA序列设计特异或简并的引物,克隆并分析了编码三个超家族毒素(HWTX-XI超家族、HWTX-ⅩⅦ超家族和HWTX-ⅩⅧ超家族)的DNA序列,结果发现它们的基因组DNA中都不存在内含子。此外,也从基因组DNA中克隆到19个编码毒素的新基因。为了尽可能多的鉴定到HWTX-XI的亚型,我们设计了简并引物,进行了定向PCR、克隆和进化分析。克隆到编码38个HWTX-XI前体肽亚型的cDNA序列,这是虎纹捕鸟蛛中成员最多的超级族,推导形成31个成熟肽;HW11c21、HW11c25、HW11c40、HW11c50和HW11c10等在HWTX-XI的进化上可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环境的改变,蜘蛛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仅靠天然资源远不能满足对毒素的全面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需要。采用表达质粒pVT102Uα在酿酒酵母S78中表达HWTX-XI的产率达到每升12.5mg。为了探讨这个表达系统是否能成一个表达蜘蛛毒素的通用系统,我们克隆并表达了20个编码毒素样多肽的基因。最后,成功的表达出11个毒素基因。对这些表达产物进行了初步的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功能研究。HW11c4在10μM的浓度下能抑制约50%的Kv1.1电流;HWTX-ⅩⅦbl在10μM的浓度下对大鼠DRG细胞上的高电压激活的钙通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HW11c4、HWllc27和HW11c27m对trypsin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对chymotrysin和thrombin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它的表达产物活性很弱或者还没有找到生物学活性。此外,为从虎纹捕鸟蛛毒腺中筛选到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结合的因子,我们分别构建了虎纹捕鸟蛛的毒腺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和Nav1.8胞外区的Bait质粒,并进行了初步筛选。综上所述,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质谱和膜片钳等技术,我们对虎纹捕鸟蛛毒腺的转录组和基因组DNA进行了研究,克隆了一批有价值的新基因,表达并初步分析了4个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毒素分子的功能。

吕娟[7](2008)在《虎纹捕鸟蛛毒素HWTX-XVIIb1空间结构的核磁共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蜘蛛毒素是蜘蛛用来进行防御和捕食猎物的最基本武器。蜘蛛毒素中富含各种可结合不同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毒素,这些毒素对不同离子通道的选择性和高亲和性为人们研究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手段。对这类毒素进行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毒素与离子通道相互作用机制,也有助于人们了解离子通道本身的结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从蜘蛛毒素中寻找和开发相关的药用分子和工具试剂。虎纹捕鸟蛛[ Selenocosmia huwena Wang = Ornithoctonus huwena(Wang)]是近年在我国广西宁明发现的蜘蛛新种,属捕鸟蛛科(Theraphosidae)。因该种蜘蛛体型大,产毒量高且易于饲养,因此成为一种很好的系统研究蜘蛛毒素的材料。虎纹捕鸟蛛毒素-XVIIb1 (HWTX-XVIIb1)是从虎纹捕鸟蛛粗毒中提取、表达、分离纯化的一种新型多肽,它由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8个半胱氨酸。对该毒素进行了全面的电生理检测,发现HWTX-XVIIb1对大鼠DRG细胞的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没有影响,而对钙离子通道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为了进一步了解HWTX-XVIIb1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本文利用二维1H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了它的空间结构,通过分析水和重水中的DQF-COSY、TOCSY和NOESY谱,识别出HWTX-XVIIb1全部31个氨基酸残基自旋体系;并利用NOESY谱中的dαN、dβN、dNN和dαδ相关完成了序列专一的谱峰归属,从而确认了HWTX-XVIIb1所有的主链质子和几乎所有侧链质子的化学位移。通过分析序列中的NOE相关、3JNH-CαH偶合常数以及H/D质子交换等获得了一系列约束条件,用CNS软件中的模拟退火方法进行计算,得到一组收敛性较好的结构,从中挑选了NOE约束违反小于0.2 ?,二面角约束违反小于2°的20个结构代表HWTX-XVIIb1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研究表明,HWTX-XVIIb1结构中包含一段三链反平行的β-折叠(Met8-Cys9,Cys19-Cys21和Cys28-Cys30)及4个β-转角(Lys4-Glu7,Cys9-Ile12,Cys14-Gly17和Gly24-Arg27),这些与已经探明结构的其它蜘蛛毒素的结构特点基本相同,为进一步研究钙离子通道与毒素的相互作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庄华梅,何德[8](2005)在《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核磁共振(NMR)是一种不破坏样品的无损伤分析技术,是分子结构分析不可或缺的手段。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其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已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多维NMR以及在结构鉴定、构象分析、医学临床检测、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本文还就NMR技术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曾雄智[9](2005)在《几种蜘蛛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敬钊缨毛蛛(Chilobrachys jingzhao)是最近在我国海南省发现的一种蜘蛛新种。通过阳离子交换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层析,从该蜘蛛粗毒中纯化到两种新组分,并分别命名为敬钊缨毛蛛毒素-Ⅴ(Jingzhaotoxin-Ⅴ)和敬钊去整合素—Ⅰ(Jingzhaotin-Ⅰ)。MALDI-TOF质谱鉴定和Edman降解测序结果表明:JZTX-Ⅴ的分子量为3605.73Da,含有29个氨基酸残基;而Jingzhaotin-Ⅰ的分子量为3631.42Da,含有34个氨基酸残基。我们还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法获得了它们的全长cDNA序列,并由此推测出JZTX-Ⅴ和Jingzhaotin-Ⅰ的前体分别含有83和66个氨基酸残基。为了更好的了解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利用同源模建技术模建了敬钊缨毛蛛毒素-Ⅴ和敬钊去整合素—Ⅰ分子的三维结构。Jingzhaotin-Ⅰ是首次报道源于蜘蛛粗毒的一个含有KGD序列的去整合素。该肽拥有抗凝血活性,能够抑制ADP诱导的人血小板的聚集。在较低浓度时它能促进人的血小板聚集,而较高浓度时则抑制血小板聚集,进一步推测它的作用位点可能是血小板糖蛋白受体Ⅱb/Ⅲa。膜片钳和电压钳实验表明,JZTX-Ⅴ能够抑制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上的TTX不敏感型以及TIX敏感型钠通道,其IC50值分别是19.8和35.4nM。JZTX-Ⅴ对处于静息关闭与失活状态的TTX不敏感型与TTX敏感型钠通道均表现出非常高的亲和性。JZTX-Ⅴ能够抑制外源表达于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上的Kv4.2钾通道(IC50值为604.2nM),但对表达的Kv1.2、Kv1.3和Kv1.4钾通道却没有影响。JZTX-Ⅴ能够引起TTX不敏感型与TTX敏感型钠通道的起始激活电压或最大峰值电流激活电压分别往去极化方向漂移约10mV,而它们的半数稳态失活电压却往超极化方向漂移约

熊霞,徐侠,李冬玲,陈平,梁宋平[10](2005)在《Arg26和Lys27突变对海南捕鸟蛛毒素-Ⅳ生物活性影响》文中提出海南捕鸟蛛毒素Ⅳ(hainantoxin-Ⅳ,HNTX-Ⅳ)是一种新型的从海南捕鸟蛛粗毒中分离纯化的作用于河豚毒素敏感型(tetrodotoxinsensitive,TTXS)钠通道阻断剂.采用2D1HNMR技术解析HNTXⅣ的空间结构为胱氨酸抑制剂结模体,为进一步阐述HNTX-Ⅳ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应用固相Fmoc方法化学合成了用丙氨酸代替海南捕鸟蛛毒素Ⅳ第26位精氨酸的单残基突变体R26AHNTXⅣ和第27位赖氨酸的单残基突变体K27AHNTXⅣ.合成的突变体用谷胱甘肽法氧化复性并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纯化.通过MALDITOF质谱测定突变体的分子量.通过核磁共振谱仪测定突变体的空间结构.通过全细胞膜片钳实验比较天然HNTX-Ⅳ(nHNTX-Ⅳ)和两个突变体分子的生物学活性.结果发现,nHNTX-Ⅳ的R26或K27被突变后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R26AHNTX-Ⅳ能明显抑制TTXS钠电流,K27AHNTX-Ⅳ对TTXS钠电流无明显影响.说明第26位的精氨酸与HNTX-Ⅳ的生物学活性无关,而第27位赖氨酸则是HNTX-Ⅳ的关键残基.

二、虎纹捕鸟蛛毒素HWTX-II的~1H-NMR信号归属和二级结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虎纹捕鸟蛛毒素HWTX-II的~1H-NMR信号归属和二级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间斑寇蛛卵粒毒素多样性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蜘蛛毒液—毒腺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1 Sanger测序技术及其在蜘蛛毒液-毒腺转录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1.2 二代测序技术及其在蜘蛛毒液-毒腺转录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2 获取蜘蛛多肽和蛋白质类毒素主要方法
        2.1 直接分离法
        2.2 化学合成法
        2.3 异源表达法
    3 黑寡妇蜘蛛及其蛋白质类毒素研究进展
        3.1 黑寡妇蜘蛛毒腺蛋白质组研究
        3.2 黑寡妇蜘蛛毒腺转录组研究
        3.3 黑寡妇蜘蛛毒腺外蛋白质类毒素研究
    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间斑寇蛛卵粒毒性的转录组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间斑寇蛛卵粒转录组文库构建、测序和组装
        2.2 间斑寇蛛卵粒中蛋白质类毒素的注释和鉴定
    3 结果
        3.1 Illumina测序和reads拼接组装
        3.2 Unigenes的分类和注释
        3.3 Unigenes的GO和KEGG途径富集分析
        3.4 L.tredecimguttatus卵粒细胞的蛋白质类毒素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Latroeggtoxin-V的原核表达和抗乳腺癌活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Latroeggtoxin-V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Latroeggtoxin-V的基因克隆
        2.4 Latroeggtoxin-V的原核表达
        2.5 Latroeggtoxin-V融合蛋白的纯化
        2.6 融合蛋白的酶切和Latroeggtoxin-V重组蛋白(rLatroeggtoxin-V)的分离纯化
        2.7 Latroeggtoxin-V对MDA-MB-231细胞的影响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对Latroeggtoxin-V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2 Latroeggtoxin-V基因克隆与鉴定
        3.3 Latroeggtoxin-V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与分离纯化
        3.4 重组蛋白(rLatroeggtoxin-V)的纯化与鉴定
        3.5 rLatroeggtoxin-V抑制MDA-MB-231细胞的活力
        3.6 rLatroeggtoxin-V诱导MDA-MB-231细胞的凋亡
        3.7 rLatroeggtoxin-V抑制MDA-MB-231细胞的迁移
        3.8 rLatroeggtoxin-V阻滞MDA-MB-231细胞的细胞周期
        3.9 rLatroeggtoxin-V抑制MDA-MB-231细胞的Na~+/K~+ ATPase活性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表(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目录
致谢

(2)海南捕鸟蛛毒素-Ⅲ与钠通道亚型Nav1.7选择性相互作用位点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蜘蛛毒素研究进展
    1.1 蜘蛛毒素的成分及其作用
    1.2 蜘蛛多肽毒素的结构
    1.3 蜘蛛毒素的研究手段
    1.4 蜘蛛毒素的药效学研究
    1.5 研究展望
第二章 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7与HNTX-Ⅲ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残基
    2.1 前言
    2.2 试剂、材料、仪器、步骤
    2.3 结果
第三章 HNTX-Ⅲ抑制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3的关键氨基酸残基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仪器、方法
    3.3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表(中英文对照)
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致谢)

(3)斑络新妇蛛多肽毒素分子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蜘蛛毒素的研究进展
    1.1 蜘蛛毒腺的结构和分泌
    1.2 蜘蛛毒液成份
    1.3 蜘蛛毒素分类
    1.4 蜘蛛多肽毒素的空间结构
    1.5 蜘蛛多肽毒素的基因克隆
        1.5.1 构建cDNA文库
        1.5.2 PCR方法
        1.5.3 RACE方法
    1.6 蜘蛛多肽毒素的表达
        1.6.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1.6.2 酵母表达系统
    1.7 蜘蛛多肽毒素的功能研究和利用
        1.7.1 心脑血管、神经系统
        1.7.2 蛋白酶抑制作用
        1.7.3 镇痛作用
        1.7.4 抗癌
        1.7.5 抗菌
        1.7.6 抗虫、抗疟疾
        1.7.7 其他作用
第二章 斑络新妇蛛多肽毒素分子多样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组织样品
        2.2.2 质粒和菌株
        2.2.3 RNA提取试剂
        2.2.4 缓冲液
        2.2.5 培养基
        2.2.6 试剂和酶
        2.2.7 其它溶液
        2.2.8 提取RNA的实验用品
    2.3 方法
        2.3.1 分离蜘蛛的毒腺
        2.3.2 蜘蛛毒腺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2.3.3 斑络新妇蜘蛛毒腺cDNA的合成
        2.3.4 双链cDNA与载体的连接
        2.3.5 斑络新妇蜘蛛cDNA文库的电转化
        2.3.6 质粒文库的扩增和保存
        2.3.7 PCR鉴定转化子
        2.3.8 DNA测序
        2.3.9 cDNA文库的表达序列标签(EST)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斑络新妇蜘蛛毒腺总RNA的提取
        2.4.2 长距离PCR法扩增斑络新妇cDNA第二链扩增条件的优化
        2.4.3 斑络新妇蜘蛛毒腺cDNA的合成
        2.4.4 斑络新妇蜘蛛毒腺cDNA文库的构建和鉴定
        2.4.5 斑络新妇蜘蛛毒腺cDNA文库的序列测定和整体分析
        2.4.6 斑络新妇蜘蛛毒腺文库中的毒素功能基因
    2.5 讨论
        2.5.1 斑络新妇蜘蛛毒腺文库中的非毒素功能基因的注释
        2.5.2 转录组研究蜘蛛毒素分子多样性
        2.5.3 参与毒素翻译的表达序列标签
        2.5.4 与转录调节相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2.5.5 与毒素折叠相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2.5.6 与转运有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2.5.7 与蛋白泛素化有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2.5.8 与蛋白翻译后糖基化和磷酸化修饰有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2.5.9 与蛋白水解作用相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2.5.10 与信号传导相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2.5.1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第三章 酵母双杂交方法从虎纹捕鸟蛛毒腺中筛选ASICS相互作用蛋白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溶液配制
        3.2.3 主要仪器
        3.2.4 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结果
        3.3.2 载体构建
        3.3.3 诱饵蛋白的自主转录激活活性检测
        3.3.4 虎纹捕鸟蛛毒腺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AD文库)的构建基本过程
        3.3.5 流程图(图6-3)
        3.3.6 酵母双杂交方法从虎纹捕鸟蛛毒腺中筛选ASICS相互作用蛋白质
        3.3.7 自激活实验
        3.3.8 Bait构建构建在pGBKT7质粒上
        3.3.9 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
        3.3.10 筛选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抗疟原虫活性多肽JZTX-58的真核表达及分离纯化
    4.1 前言
        4.1.1 疟原虫
        4.1.2 蜘蛛毒素
        4.1.3 蜘蛛毒素的应用研究
        4.1.4 蜘蛛多肽毒素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意义
    4.2 材料及设备
        4.2.1 敬钊缨毛蛛毒素58的真核表达
        4.2.2 真核表达质粒与菌株
        4.2.3 试剂及其他材料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原理
        4.3.3 实验过程
    4.4 结果和分析
        4.4.1 JZTX-58的分离纯化结果
        4.4.2 JZTX-58的质谱鉴定
    4.5 讨论
主要研究结果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缩写表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达玛烷型三萜化合物Aglinin A的差向异构体拆分及NM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部分
    第一节 楝科植物米仔兰的研究概况
        1.1.1 楝科植物概述
        1.1.2 米兰 Aglaia odorata
        1.1.3 碧绿米仔兰 Aglaia perviridis Hiern
        1.1.4 米仔兰的化学活性成分研究
    第二节 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分析技术
        1.2.1 天然药物的概念
        1.2.2 提取分离分析技术
        1.2.3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分析方法
        1.2.4 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第三节 手性化合物拆分方法及核磁共振技术
        1.3.1 手性化合物的概念
        1.3.2 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方法
        1.3.3 核磁共振技术概况和基本原理
        1.3.4 NMR 技术在构型测定中的应用
        1.3.5 圆二色谱技术在构型测定中的应用
第二章 实验部分
    第一节 从碧绿米仔兰中提取分离天然产物
        2.1.1 化合物列表
        2.1.2 提取与分离
        2.1.3 化合物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第二节 化合物 Aglinin A 的异构体拆分及构型研究
        2.2.1 概述
        2.2.2 Aglinin A 差向异构体的拆分
        2.2.3 脱丙酮反应-还原差向异构体
        2.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实验仪器与材料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附录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5)敬钊缨毛蛛毒素与虎纹捕鸟蛛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及其毒素研究进展
    1.1 电压门控钠通道及其毒素
    1.2 电压门控钾通道及其毒素
    1.3 电压门控钙通道及其毒素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敬钊缨毛蛛离子通道毒素(JZTX-Ⅴ、-Ⅸ、-Ⅺ)的分离纯化及活性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敬钊缨毛蛛毒素-Ⅹ(JZTX-Ⅹ)的分离纯化及其钾通道活性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虎纹捕鸟蛛毒素-ⅩⅥ(HWTX-ⅩⅥ)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学活性鉴定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虎纹捕鸟蛛神经元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生理学特性和药理学特征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缩写表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本论文感谢以下基金项目的资助

(6)虎纹捕鸟蛛毒素的基因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蜘蛛毒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进展
    1.1 蜘蛛毒腺的结构
    1.2 蜘蛛毒液的成分
    1.3 蜘蛛毒素基因的克隆
        1.3.1 构建毒腺cDNA文库克隆毒素基因
        1.3.2 定向PCR克隆毒素基因
        1.3.3 通过RACE克隆毒素基因
    1.4 蜘蛛毒素基因的表达
        1.4.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1.4.2 酵母表达系统
        1.4.3 昆虫细胞表达系统
        1.4.4 植物表达系统
第二章 虎纹捕鸟蛛毒腺转录组学研究
    2.1 基于虎纹捕鸟蛛转录子分析的分子多样性研究
        2.1.1 前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2 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比较分析的虎纹捕鸟蛛的毒液组学研究
        2.2.1 引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第三章 虎纹捕鸟蛛毒素基因组学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从虎纹捕鸟蛛毒腺中定向cDNA克隆、表达和鉴定Kunitz型毒素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虎纹毒素多肽基因的真核表达、结构与功能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利用酵母双杂交从虎纹捕鸟蛛毒腺中筛选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结合的因子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主要研究结果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7)虎纹捕鸟蛛毒素HWTX-XVIIb1空间结构的核磁共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虎纹捕鸟蛛毒素研究综述
    1.1 虎纹捕鸟蛛毒素的组成
    1.2 虎纹捕鸟蛛多肽类毒素的结构
    1.3 虎纹捕鸟蛛毒素的药理学研究
        1.3.1 作用于电压门控钙,钠离子通道的虎纹捕鸟蛛毒素
        1.3.1.1 作用于电压门控Ca~(2+)离子通道的虎纹捕鸟蛛毒素
        1.3.1.2 作用于电压门控Na~+离子通道的虎纹捕鸟蛛毒素
        1.3.2 具有其它生物学活性的虎纹捕鸟蛛毒素
    1.4 虎纹捕鸟蛛多肽类毒素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蛋白质结构综述
    2.1 蛋白质结构研究方法概述
        2.1.1 X-射线晶体衍射方法
        2.1.2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
        2.1.3 电子显微学方法
    2.2 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蛋白质结构的方法
        2.2.1 核磁共振研究蛋白质结构的主要特性参数
        2.2.1.1 化学位移
        2.2.1.2 J-偶合常数
        2.2.1.3 弛豫时间
        2.2.1.4 核Overhauser 效应
        2.2.2 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多维核磁实验
        2.2.3 基本的二维核磁共振实验
        2.2.3.1 同核二维谱实验脉冲序列
        2.2.3.2 异核二维谱实验脉冲序列
        2.2.4 共振峰指认策略
        2.2.5 由核磁共振数据构建蛋白质溶液三维结构模型
    2.3 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蛋白质溶液结构的进展与前景
第三章虎纹捕鸟蛛毒素HWTX-XVIIb1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3.2.2 引物设计及PCR 扩增编码成熟肽部分的基因
        3.2.3 基因的克隆
        3.2.4 多肽的表达、纯化、脱盐和质谱鉴定
        3.2.5 HWTX-XVIIb1 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的影响
        3.2.6 HWTX-XVIIb1的空间结构研究
        3.2.6.1 NMR 实验样品的准备
        3.2.6.2 NMR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3.3 结果
        3.3.1 HWTX-XVIIb1 cDNA 序列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3.3.2 PCR、表达及分离纯化
        3.3.3 HWTX-XVIIb1 的质谱鉴定
        3.3.4 HWTX-XVIIb1 的生物学活性
        3.3.5 HWTX-XVIIb1 的空间结构
        3.3.5.1 HWTX-XVIIb1 的氢谱谱峰的完全归属
        3.3.5.2 HWTX-XVIIb1 自旋体系的识别
        3.3.5.3 HWTX-XVIIb1 序列专一性归属
        3.3.5.4 结构确定前的二级结构单元分析
        3.3.5.5 结构计算约束条件
        3.3.5.5.1 距离约束
        3.3.5.5.2 二硫键约束
        3.3.5.5.3 二面角约束
        3.3.5.6 结构计算
        3.3.5.7 结构分析与评价
        3.3.6 结构描述
        3.3.6.1 主链折叠和二级结构
        3.3.6.2 氢键网络
        3.3.6.3 二硫键
        3.3.6.4 HWTX-XVIIb1 的空间表面结构
    3.4 讨论
        3.4.1 HWTX-XVIIb1 空间结构的计算
        3.4.2 HWTX-XVIIb1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4.3 NMR 研究HWTX-XVIIb1 溶液结构中的问题
    3.5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表
致谢

(9)几种蜘蛛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钠、钾离子通道及其毒素研究进展
    1.1 离子通道的主要类型
    1.2 离子通道的主要功能
    1.3 离子通道的主要研究方法
    1.4 钾离子通道及其毒素研究进展
    1.5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毒素的结构与功能
    1.6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敬钊缨毛蛛毒素-V和敬钊去整合素-I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敬钊缨毛蛛毒素JZTX-I的~1H-NMR信号归属、二级结构以及磷脂膜结合活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雷氏大疣蛛毒素的分离纯化及活性鉴定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虎纹捕鸟蛛毒素HWTX-II的~1H-NMR信号归属和二级结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间斑寇蛛卵粒毒素多样性与功能分析[D]. 徐德宏.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2]海南捕鸟蛛毒素-Ⅲ与钠通道亚型Nav1.7选择性相互作用位点的鉴定[D]. 李嘉妍.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7)
  • [3]斑络新妇蛛多肽毒素分子多样性研究[D]. 霍林巨.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3)
  • [4]达玛烷型三萜化合物Aglinin A的差向异构体拆分及NMR研究[D]. 冯天翔.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1)
  • [5]敬钊缨毛蛛毒素与虎纹捕鸟蛛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 邓梅春.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5)
  • [6]虎纹捕鸟蛛毒素的基因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D]. 蒋立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08(04)
  • [7]虎纹捕鸟蛛毒素HWTX-XVIIb1空间结构的核磁共振研究[D]. 吕娟. 国际关系学院, 2008(05)
  • [8]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J]. 庄华梅,何德. 生物磁学, 2005(04)
  • [9]几种蜘蛛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 曾雄智.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9)
  • [10]Arg26和Lys27突变对海南捕鸟蛛毒素-Ⅳ生物活性影响[J]. 熊霞,徐侠,李冬玲,陈平,梁宋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04)

标签:;  ;  ;  ;  ;  

虎纹狼蛛毒素HWTX-II的~1H-NMR信号分配和二级结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