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诗、语录、孔子诗——以礼为核心的早期诗观

春秋诗、语录、孔子诗——以礼为核心的早期诗观

一、春秋赋诗、言语引诗与孔子《诗》论——以礼用为核心的早期诗学观(论文文献综述)

杨玲[1](2021)在《《左传》引诗的政治隐喻性研究》文中认为

王胜柃,张桂萍[2](2021)在《回顾与展望:20世纪以来的《左传》赋引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以来,《左传》赋引诗研究蓬勃发展,学界在原有成果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对20世纪以来的《左传》赋引诗研究进行梳理,以勾勒赋引诗研究的发展历程,展示赋引诗研究的贡献与不足,探讨赋引诗研究的未来方向。研究发现,《左传》引诗赋诗研究在许多问题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更加多元,研究方法多样,呈现出不断深化、细化、系统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内容和观点重复、议题分布失衡、专门性和系统性研究缺乏等问题。因此,未来的《左传》赋引诗研究应该在进一步推动研究方法多样化、加强系统性研究、延展并拓宽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拓展多学科的交叉视角研究等方面有所作为。

李晴晴[3](2018)在《《左传》引《诗》诗义研究》文中指出《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史料,对后代影响深远。自古以来,历代学者研究甚多,并因此产生了大量赋诗、引诗的学术成果。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诗”之义难以厘清,加之诸多材料鱼目混珠,以至诗义穿凿附会,后人难辨真伪,于穿凿之上又加穿凿,诗义已然面目全非。基于此,本文择欧阳修《诗本义》为一底本,杂采他家学说,披沙拣金,以探《左传》引《诗》之义与本义之关系,从而初步了解《诗》于先秦时期的运用状态,深入挖掘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包括三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选取欧阳修《诗本义》的原因。一、《左传》对所引《诗》之诗义采取的断章取义方式问题。通过统计、列表得知《左传》所引《国风》、《小雅》中大部分篇目诗义具有多变性,以此为基点,分类阐述运用所涉陈情、讽谏、感慨等相关情况,旨在进一步探究《左传》引《诗》断章取义方式的原因和特点。二、《左传》对所引《诗》之诗义采取的诗本义方式问题。基于表格、统计数字可知《大雅》、《颂》中大部分篇目诗义趋于稳定性,根据所引之《诗》诗义的内容倾向,分成伦理道德、个人修养、治国之道等三部分,据此探讨诗义趋于诗本义的原因及特点。三、《左传》重复引《诗》研究问题。第一,重复引用同一诗句,其诗义趋同状况;第二,对同一篇目的运用亦俯拾皆是,从《风》、《雅》、《颂》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附录从四个方面进行分类汇总相关引《诗》情况,第一,《左传》引《诗》汇总及引用语境;第二,以表格形式对《左传》引用情况按照身份、国别等进行具体分类;第三,《左传》引《诗》之义与朱熹《诗集传》诗义进行对比;第四,《左传》引《诗》之义与欧阳修《诗本义》诗义进行对比。

黄凡耘[4](2017)在《春秋邦交用《诗》研究 ——以《左传》、《国语》为主要对象》文中研究说明《诗》是先秦文献典籍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之一。从文学的角度上来说,其用语典雅优美,历久弥新,千百年来的人们都可以从中获得愉悦。从历史的角度上说,其文本方寸之地,包罗万千,记载了许许多多上古史实。从哲学的角度上说,其思想含蓄深远,意义重大。春秋时期,它被时人们所引用,成为一种实用的工具,被广泛的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中。春秋时,诸侯、大夫、行人相互往来朝聘、会盟。他们最喜欢用《诗》来表明心志。本文第一章着重梳理用《诗》的外在表现形式。春秋邦交用《诗》主要以引、赋、歌、颂四种方式为主,每种方式都各有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其中引《诗》较为随意,赋《诗》着重效果,歌《诗》与“乐”、“舞”相配,诵《诗》意在讽刺。第二章探讨了邦交用《诗》的内在机制及功用。首先分析了用《诗》的类别及其用《诗》人的国别。其次探讨了,先秦用诗的扩散路径及地域,即从姬姓国扩散到非姬姓国,重点是非姬姓争霸国如秦、齐、楚等。最后,考察了其功用,主要即礼乐邦交的隐晦之词、政治争霸的谋略手段和文化认同的判断依据。通过研究可以知道,用《诗》来邦交是春秋特有的文化现象,其兴起、繁盛、衰落都有着特定的原因。第三章则对此着重进行分析,并进而探讨用《诗》现象与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文章还进一步结合史实,深入到具体的邦交实例当中,将场景具体还原,进一步探析了其时间范围及其兴衰过程。

屈园[5](2016)在《《左传》赋《诗》考论》文中指出春秋时期,《诗经》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有了广泛应用,并成为“春秋最文明之事”,《左传》赋《诗》情况便是其具体体现之一。前人有关《左传》赋《诗》引《诗》的着述颇多,然而对于《左传》中,只言赋某诗或某诗之某章而不录原诗之类的赋《诗》,此方面之研究则相对寥落。本文主要结合《左传》《诗经》中的相关资料,对《左传》狭义性赋《诗》之原则、发展演变及其产生缘由等进行分析与探究。文章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何为赋《诗》,并进一步对《左传》中此类赋《诗》进行界定,以确定本文之研究对象。第二部分结合《诗经》《左传》之注本、集解、正义及译文等资料,对《左传》中有此类情况之鲁隐公、闵公、僖公、文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时期所赋《诗》之诗本意及其在《左传》中之文意进行简要考述,为探寻《左传》狭义性赋《诗》之原则及演变趋势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基础之上,归纳出《左传》赋《诗》之主要原则:“歌诗必类”、赋诗有答、古诗新意、断章取义,其中“歌诗必类”是赋《诗》者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第四部分根据第二部分之简要考述,探究《左传》赋《诗》之变化趋势:赋《诗》之主体由诸侯及其夫人转变为卿大夫,赋《诗》兴趣点渐趋以《雅》诗为主,赋《诗》行为之群体属性被削弱、个体属性逐渐增强。第五部分着力于《左传》赋《诗》诸多发展变化之原因,主要从《诗》本身的象征意义与功能转型、春秋时代的历史特点与政治形势、诸侯卿大夫的利益需求三个角度进行探究。

王晓鹃[6](2014)在《《左传》现当代研究史回顾》文中认为现当代的《左传》研究仍然是从清末持续到20世纪初的经今古文之争基础上展开的,而"刘歆伪作说"的论争则是研究的核心问题。民国时期,主要以《左传》真伪问题为中心,并由此延伸到对该书的性质、作者及成书年代等基本问题的讨论。建国前30年,随着经学研究的边缘化,学界逐渐展开对《左传》文史之争的讨论,且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是史书。文革后,《左传》研究的核心由文史之争逐渐转变为经史之争并达到了一个高潮。1980年代以后,在研究方法上体现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倾向,一些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等受到学者关注。新世纪以来,学术思想更加多元,研究角度愈发细腻,《左传》文学文化研究亦更趋热闹。

匡柳兴[7](2014)在《略论“兴观群怨”——以《邶风·柏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提出的经典诗论,历代学者对此各有继承与发展,阐释不尽相同。本文根据春秋时期赋诗引诗的社会背景,试探求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思想动机;结合《毛诗正义》和《诗集传》对《邶风·柏舟》的注解,考察后代汉儒、宋儒对"诗可以怨"的解读历程,并分析其异同之原因。

张琦[8](2014)在《先秦儒家典籍的诗用研究》文中认为《诗》是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一部文学典籍,历代关于它的研究论着不计其数。这种学术上的辉煌,也造成了《诗》的研究工作时常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先秦儒家是对《诗》关注度最高、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学派。本文将从《论语》、《孟子》、《荀子》中引诗、诗论的内容入手,将先秦儒家学者在对《诗》的引用和解读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进行梳理,分析和探讨先秦时期儒家在对《诗》接受和传播过程中,所发生一系列变化以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勾勒出儒家对《诗》运用和阐释的发展轨迹,为《诗》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首先对研究诸子散文引诗、论诗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梳理研究,以期使文章具有更加全面的学术视野;其次,对《论语》、《孟子》、《荀子》中涉及到引诗、论诗的部分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归纳出这三部作品中对《诗》内容及文艺思想的理解方面存在的一致性和差异,并探究出现这些一致性和差异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上述三部作品在对《诗》的理解和使用上,表现出的一致性,以及对这种一致性成因的探讨,构成了本研究的总论部分。与此同时,由于儒家自身发展和时代变迁等多方面的原因,也使上述三部作品在对《诗》的理解和使用上,表现出了一些差异。因此,在本文正文的第二部分,笔者将三部作品所呈现引诗、论诗的特点进行概括,并对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加以探究。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二。其一是诗用相关概念的厘清,并根据研究需要,构建了适合本文研究的概念体系;其二是比较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既从宏观的角度关注三部作品在诗用方面的一致性,又从微观的角度关注单一作品中诗用富于个性化的特征。在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时,又着眼于这些特点在儒家发展脉络中承前和启后的作用,以期以点带面,勾勒出儒家对《诗》运用和阐释的发展轨迹。

李小山[9](2012)在《春秋《诗》学研究的新突破——《〈左传〉赋诗研究》评介》文中提出《〈左传〉赋诗研究》一书是近年来春秋《诗》学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该书把握了学术发展趋势,对《左传》赋诗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各国的赋诗活动、《诗》学风尚、文化意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与宏通的文化史观。

柳琳[10](2012)在《二十世纪《左传》文献学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初,西方新思想传入中国,这种文化的冲击,使《左传》学研究也呈现了很多新的特点,产生了一大批用西方思想研究《左传》的学者,这就使二十世纪的《左传》学研究呈现两种不同的研究走向,一是继续传统经学领域的《左传》研究,一是用西方科学思想对《左传》进行新的阐释。基于以上特点,本论文对20世纪的《左传》文献学研究成就,大体从性质、文本内容、注释以及史学角度进行分类研究,力图概括出各类《左传》文献成果的特点和学术价值,说明《左传》文献学研究的进程与现状。本文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前代《左传》学史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回顾了20世纪《左传》文献学研究状况,并进行了梳理,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部分,20世纪《左传》性质问题的讨论,主要包括“刘歆伪作说”的真伪问题,以及《左传》是否为《春秋》之传的讨论。第二部分,《左传》文本内容的研究,主要包括《左传》作者及成书年代问题的讨论,《左传》的称名、材料来源以及相关问题的考论总结。第三部分,对20世纪以来《左传》的白话文注本、译本进行简要介绍,并总结其特点及成就。第四部分,《左传》对《诗》、《书》、《礼》、《易》等先秦经典引用情况的研究成果总结。第五部分,《左传》与同时代或相近时代的其他史籍对比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包括《左传》与《国语》关系问题研究,《左传》与《战国策》史传文学特色对比,以及《史记》对《左传》的继承与发展。结语,简要总结20世纪《左传》文献学成就,并对未来的《左传》文献学研究走向进行展望。

二、春秋赋诗、言语引诗与孔子《诗》论——以礼用为核心的早期诗学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秋赋诗、言语引诗与孔子《诗》论——以礼用为核心的早期诗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2)回顾与展望:20世纪以来的《左传》赋引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以来赋引诗研究的主要议题
    (一)赋引诗概念与特点的探讨
    (二)赋引诗的功用和文化内涵研究
        1.赋引诗的功用
        2.赋引诗的文化内涵
        3.赋引诗的影响
    (三)赋引诗者身份及地域差异的考察
    (四)赋引诗的源起和发展演变研究
        3.赋引诗的兴盛和衰亡原因
    (五)《左传》赋引诗与诗学理论研究
        1.赋引诗与“诗言志”等诗学理论
        2.赋引诗与孔子诗论
    (六)借《左传》赋引诗研究《诗经》的相关问题
        1.借以研究诗旨
        2.借以研究《诗》的传播与接受
        3.借以研究孔子删诗说
        4.借以研究采诗制度
    (七)概论和其他
二、20世纪以来《左传》赋诗引诗研究方法的演进
    (一)文化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
    (二)审美批评
    (三)借助西方文艺理论研究《左传》赋引诗
        1.接受美学
        2.阐释学
    (四)多学科融合
        1.语言学
        2.传播学
        2.心理学
        3.考古学
三、《左传》赋引诗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一)《左传》赋引诗研究的成就
    (二)《左传》赋引诗研究的不足

(3)《左传》引《诗》诗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选题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四、使用欧阳修《诗本义》为底本的原因
第一章 《左传》引《诗》之断章取义方式
    第一节 《左传》所引《国风》、《小雅》诗义整体之多变性
        一、委婉以陈情
        二、曲意以劝谏
        三、个人之感慨
    第二节 诗义多变原因探析
        一、个人引《诗》需求的增加
        二、《风》、《小雅》本身性质所致
        三、引者之志与《诗》之志不一致
    第三节 《左传》所引断章取义方式的特点
        一、多样性
        二、灵活性
        三、功用性
第二章 《左传》所引《诗》之诗本义方式
    第一节 《左传》所引《大雅》、《颂》诗义整体之稳定性
        一、伦理道德
        二、个人修养
        三、治国之道
    第二节 引用义趋于诗本义原因探析
        一、引者之志与《诗》之志一致
        二、《大雅》、《颂》重“德”之性质
        三、《大雅》、《颂》自身之权威性
    第三节 《左传》所引诗本义方式的特点
        一、指向性
        二、单一性
        三、直接性
第三章 《左传》重复引《诗》研究
    第一节 引用同句诗义趋同
        一、礼乐文化的浸染
        二、国别差异的影响
    第二节 重复引用之篇目
        一、《风》之注重德教礼制
        二、《雅》之注重美德修身
        三、《颂》之注重治国理政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春秋邦交用《诗》研究 ——以《左传》、《国语》为主要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相关问题说明
第一章 春秋邦交用《诗》的外在表现形式
    第一节 用《诗》的渊源
        一、《诗》之起源及其权威确立
        二、《诗》与礼乐之天然联系
    第二节 用《诗》的方式与类别
        一、引《诗》
        二、歌《诗》
        三、诵《诗》
        四、赋《诗》
    第三节 用《诗》的场次与比较
        一、《左传》所见邦交用《诗》统计
        二、《国语》所见邦交用《诗》统计
        三、《左传》、《国语》用诗之比较
第二章 春秋邦交用《诗》的内在机制与功用
    第一节 内容及用诗者的国别
    第二节 场合及表达原则
        一、赋《诗》的场合
        二、引《诗》的场合
        三、邦交用《诗》的表达原则
    第三节 主要功用
        一、礼乐邦交的隐晦之词
        二、政治争霸的谋略手段
        三、文化认同的判断根据
第三章 春秋邦交用《诗》的过程及兴衰原因
    第一节 用《诗》的时间变化及兴衰过程
        一、酝酿期和滥觞期
        二、发展期
        三、鼎盛期
        四、消亡期
    第二节 兴盛之原因
        一、内在原因
        二、外在原因
        三、历史原因
    第三节 衰落之原因
        一、主要原因
        二、外在原因
        三、历史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左传》赋《诗》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赋《诗》”定义
二、《左传》赋《诗》考述
    (一)隐公时期
    (二)闵公时期
    (三)僖公时期
    (四)文公时期
    (五)成公时期
    (六)襄公时期
    (七)昭公时期
    (八)定公时期
三、《左传》赋《诗》之原则
    (一)“歌诗必类”
    (二)赋《诗》必有答
    (三)古《诗》新意
    (四)断章取义
四、《左传》赋《诗》之主要变化趋势
    (一)赋《诗》者之变化
    (二)赋《诗》兴趣点之变化
    (三)赋《诗》应对之变化
五、《左传》赋《诗》趋势变化之缘由
    (一)《诗》之象征意义及其功能的转型
    (二)春秋的历史特点与政治形势发展、演变
    (三)诸侯卿大夫的利益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6)《左传》现当代研究史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时期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0 年时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 年时期
    ( 一) 1980 年代
    ( 二) 1990 年代
    ( 三) 新世纪时期
四、小结

(7)略论“兴观群怨”——以《邶风·柏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春秋赋诗、引诗与“兴观群怨”
二、“诗可以怨”———以《邶风·柏舟》为例
    (一) 汉儒与宋儒对“诗可以怨”的继承及发展
    (二) 汉儒与宋儒对《邶风·柏舟》的解读及其原因
三、结语

(8)先秦儒家典籍的诗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说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总论
    一、社会背景——“以诗为语”
        1、最重要的语料来源
        2、政治背景——社会理想范式和经典的话语模式
    二、引诗的基本方法——“断章取义”
        1、《诗》的“箴言化”
        2、作者的“缺席”
    三、变化趋势——“走下神坛”
        1、孔子时代的《诗》
        2、孟、荀时代的《诗》
第二章 《论语》的诗用研究
    一、《论语》的引诗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引诗的倾向:重“南”“风”而轻“雅”“颂”
        2、解诗方法的倾向:道德感发
        3、说诗倾向:“主题先行”
    二、《论语》的论诗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文艺层面:言语和道德发蒙的作用
        2、政治层面:理想的言说方式和社会范式
第三章 《孟子》的诗用研究
    一、《孟子》引诗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大量引用雅诗
        2、“以诗证史”和“以诗说史”
    二、《孟子》的论诗特点及其原因
第四章 《荀子》的诗用研究
    一、《荀子》的引诗特点及其原因
        1、对雅诗的偏爱
        2、引诗基本模式形成
        3、合理设置语境下的“断章取义”
    二、《荀子》的论诗特点及其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二十世纪《左传》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二十世纪《左传》性质问题研究
    第一节 《左传》“经学”论
        一、《左传》是否系《春秋》之传
        二、《左传》刘歆“伪作”说
    第二节 《左传》“史学”论
        一、《左传》“史学”论历史
        二、二十世纪《左传》“史学”论研究成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左传》文本内容研究
    第一节 《左传》作者及成书年代问题讨论
        一、《左传》作者问题讨论
        二、《左传》成书年代问题讨论
    第二节 《左传》学术源流问题讨论
        一、《左传》材料来源
        二、《左传》学术发展史
    第三节 《左传》文本问题讨论
        一、《左传》其名问题
        二、《左传》记事迄止时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左传》译本、注本研究
    第一节 《左传》译本研究
        一、《左传》译本概况
        二、《左传》译本成就
    第二节 《左传》注本研究
        一、《左传》二十世纪注本概况
        二、20 世纪《左传》注本成就
    第三节 《左传》译注本
        一、《左传》译注本概况
        二、20 世纪《左传》译注本成就
    第四节 《左传》单字单句释义
        一、《左传》单字训诂
        二、《左传》句义释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左传》援引先秦典籍研究
    第一节 《左传》引“诗”研究
        一、《左传》引“诗”、赋“诗”研究概况
        二、《左传》引“诗”、赋“诗”特点研究成果
        三、《左传》引“诗”、赋“诗”作用研究
        四、《左传》引诗、赋诗其他研究成果
    第二节 《左传》引《书》研究
        一、《左传》引《书》研究概况
        二、《左传》引《书》研究
    第三节 《左传》引《礼》研究
        一、20 世纪《左传》引“礼”研究概况
        二、20 世纪《左传》引“礼”研究成果
    第四节 《左传》引《易》研究
        一、20 世纪《左传》引“易”研究概况
        二、《左传》引“易”研究成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左传》与其他先秦史籍对比研究
    第一节 《左传》与《春秋》经传对比研究
        一、《左传》、《春秋》文本特征对比
        二、《左传》与《公羊传》、《榖梁传》对比研究
        三、《春秋事语》与《左传》对比研究
    第二节 《左传》与《战国策》对比研究
    第三节 《左传》与《国语》对比研究
        一、《左传》与《国语》关系问题研究
        二、文本特征比较
    第四节 《左传》与《史记》对比研究
        一、《左传》与《史记》史实记载对比
        二、《左传》与《史记》文本特征对比
        三、《史记》对《左传》的继承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春秋赋诗、言语引诗与孔子《诗》论——以礼用为核心的早期诗学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左传》引诗的政治隐喻性研究[D]. 杨玲. 湖北师范大学, 2021
  • [2]回顾与展望:20世纪以来的《左传》赋引诗研究[J]. 王胜柃,张桂萍. 后学衡, 2021(01)
  • [3]《左传》引《诗》诗义研究[D]. 李晴晴.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8)
  • [4]春秋邦交用《诗》研究 ——以《左传》、《国语》为主要对象[D]. 黄凡耘.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17(11)
  • [5]《左传》赋《诗》考论[D]. 屈园. 曲阜师范大学, 2016(11)
  • [6]《左传》现当代研究史回顾[J]. 王晓鹃.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7]略论“兴观群怨”——以《邶风·柏舟》为例[J]. 匡柳兴.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05)
  • [8]先秦儒家典籍的诗用研究[D]. 张琦. 内蒙古大学, 2014(10)
  • [9]春秋《诗》学研究的新突破——《〈左传〉赋诗研究》评介[J]. 李小山. 语文知识, 2012(02)
  • [10]二十世纪《左传》文献学研究[D]. 柳琳. 黑龙江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春秋诗、语录、孔子诗——以礼为核心的早期诗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