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6和IL6R在胶质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IL6和IL6R在胶质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一、IL6和IL6R在脑胶质瘤发病中的作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乾[1](2020)在《联合抑制BRD4与HDAC3通过GLI1/IL-6/STAT3信号通路诱导脑胶质瘤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恶性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呈侵袭性生长,恶性程度高。多数患者生存期仅能达到12至15个月,5年生存率低于5%[1]。作为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恶性胶质瘤具有复杂的基因和信号的改变。现阶段对于恶性脑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即便是具有针对性的分子靶向药物,临床试验治疗效果仍不理想[2],这可能与胶质瘤干细胞的存在密切相关。因此,从胶质瘤干细胞的角度探究脑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差的潜在机制,为治疗脑胶质瘤、改善预后及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研究发现,恶性胶质瘤中存在着表观遗传学调节的异常。表观遗传学调节可以支配脑胶质瘤细胞在致瘤和非致瘤状态之间动态转变。与基因突变不同,表观遗传的改变是可逆的[3,4]。因此,寻找脑胶质瘤表观遗传学关键位点,利用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干预,恢复脑胶质瘤细胞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正常状态,有利于制定新的治疗策略,为脑胶质瘤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新的方向。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istone deacetylase 3,HDAC3)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家族第I类成员之一,可以催化组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的去乙酰化,参与多种基因的转录调控,在细胞发育和肿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5,6]。RGFP966是近年发现的HDAC3抑制剂,作用靶点为HDAC3,对其它HDAC无有效的抑制作用[7]。文献报道,HDAC3抑制剂RGFP966既可以通过诱导凋亡抑制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增殖[8],也可以通过促进恶性血液肿瘤细胞分化而抑制肿瘤的增殖[9],提示HDAC3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对自转基因小鼠(h GFAP-Cre+p53L/LPtenL/+)脑胶质瘤自发模型[10]中提取的脑胶质瘤干细胞进行sh RNA表观遗传学文库筛查,发现HDAC3下调能够明显抑制小鼠脑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GSC)的增殖能力。在脑胶质瘤干细胞异种移植瘤的小鼠模型中,HDAC3抑制剂RGFP966(HDAC3i)能抑制小鼠脑胶质瘤干细胞移植瘤的生长,但仍呈现一定的增长率。有文献证实,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的激活限制了乳腺癌中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HDAC)抑制剂的抗肿瘤效应,因此,推测那些不能被HDAC3i抑制的残留的脑胶质瘤干细胞可能通过某种促生长的基因的乙酰化水平维持异常的自我更新。BRD4是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因子。研究发现,BRD4是BET(Bromodomain and extra terminal domain)家族中一种重要的转录延伸的调节子,可以募集正向转录延伸因子复合体(P-TEFb),并引起RNA聚合酶II的激活,从而促进癌基因,如c-Myc等的表达。组蛋白的乙酰化需要先被“乙酰化阅读器蛋白”识别,然后才能产生最终的转录结果。BRD4是组蛋白乙酰化所介导的转录过程中所需的“阅读器蛋白”。它具有两个串联的溴结构域(BD1,BD2),并通过溴结构域识别并结合组蛋白末端乙酰化的赖氨酸位点,参与表观遗传基因的读取和调控[11]。在四种乙酰化标记位点H3K14ac、H3K27ac、H3K122ac和H4K16ac中,BRD4与H3K27Ac位点的结合与非常高的基因活性密切相关。而BRD4选择性抑制剂JQ1(BRD4i),可与BRD4蛋白的溴结构域竞争性结合,从而取代BRD4蛋白与染色质上的乙酰化赖氨酸的结合,将BRD4置换下来,在包括NUT中线癌、骨肿瘤以及血液系统肿瘤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并可以显着抑制STAT3信号通路[12,13]。同时,前期工作发现,HDAC3i能够诱导STAT3在酪氨酸705位点的磷酸化,而STAT3通路的激活又与肿瘤的生长密切相关。因此,若能抑制这种激活,有望增强HDAC3i对胶质瘤干细胞的抑制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HDAC3i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而BRD4i能够显着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中STAT3信号通路。综上,推测二者联合使用可能会展现出较强的抗肿瘤作用。GLI1是转录因子和Hh信号通路的终端效应因子。GLI1蛋白是Hh信号通路的重要转录因子,能够调节Hh通路的下游基因,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14,15]。已有文献证实,成神经母细胞瘤中BRD4的基因组足迹与GLI1占据的那部分重叠,BRD4能够直接调节Gli(Gli1和Gli2)的转录活性[16,17]。GLI1与IL-6启动子结合并调节IL-6的活性和表达来维持活化的STAT3[18]。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拟对单独应用BRD4i和HDAC3i以及BRD4i联用HDAC3i之后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凋亡以及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行对比,观察BRD4i联合HDAC3i作用下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变化,进一步验证BRD4i联合HDAC3i治疗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协同效应,分析BRD4i和HDAC3i调节STAT3信号通路的方式,揭示BRD4i和HDAC3i协同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的作用机制,寻找脑胶质瘤的新的治疗靶点。目的:1、以GSCs为实验对象,联合BRD4,探究BRD4i联合HDAC3i对脑胶质瘤干细胞生长的影响;2、探究BRD4i联合HDAC3i对脑胶质瘤干细胞联合用药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一、联合抑制BRD4与HDAC3对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影响。体外实验:实验分组:阴性对照组、BRD4i或si BRD4组、HDAC3i组、BRD4i联合HDAC3i组。CCK8检测对GSCs细胞活力的影响;细胞生长计数、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对GSCs增殖能力的影响;神经球成球实验检测GSCs自我更新的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GSCs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TUNEL染色检测GSCs细胞凋亡;q RT-PCR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以及分化标志物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GSCs相关分化标志物的表达。体内实验:实验分组:阴性对照组、BRD4i组、HDAC3i组、BRD4i联合HDAC3i组。在给药治疗期间,每隔一天观察并测量肿瘤的长度和宽度,称量小鼠体重。给药治疗21天后,将小鼠脱颈处死,对肿瘤体积(V=1/2长×宽2)和小鼠体重进行统计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标记物的影响;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q RT-PCR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相关基因以及分化标志物的表达变化;Western-blot分析STAT3以及下游基因蛋白Bcl-2、Mcl-1的表达。二、联合抑制BRD4与HDAC3抑制恶性脑胶质瘤干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采用不同浓度的HDAC3i溶液作用于CSC2078细胞。ELISA试剂盒验证HDAC3的活性;CCK8实验检测HDAC3i对CSC2078细胞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STAT3以及下游基因蛋白水平的变化。利用sh STAT3和HDAC3i作用于CSC2078细胞,Western-blot分析STAT3以及下游基因Bcl-2、Mcl-1蛋白水平的变化;细胞生长计数实验分析细胞的增殖能力;神经球成球实验检测细胞自我更新的能力。不同浓度的BRD4i溶液作用于CSC2078细胞,Western-blot实验检测STAT3、p-STAT3(Tyr705)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利用RNA-seq测序分析BRD4i联合HDAC3i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分子;Western-blot验证对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Ch IP分析HDAC3i对GLI1基因启动子处H3K27位点的乙酰化以及GLI1启动子处BRD4的募集情况;ELISA检测IL-6的分泌水平;Ch IP分析GLI1对IL-6的调控作用;Western-blot分析IL-6以及STAT3通路的变化。结果:一、联合抑制BRD4与HDAC3可以有效协同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生长体外实验: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BRD4i或si BRD4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对GSCs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且呈现出显着的协同效应;细胞生长计数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BRD4i或si BRD4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或si BRD4联合HDAC3i组GSCs数量明显减少;克隆形成实验证实,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GSCs所形成的克隆数量最少;神经球成球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BRD4i或si BRD4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或si BRD4联合HDAC3i组GSCs自我更新能力显着降低;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BRD4i或si BRD4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或si BRD4联合HDAC3i组GSCs发生凋亡的细胞所占的比重最多,且绝大部分细胞发生G1期的细胞阻滞;TUNEL染色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GSCs出现绿色荧光的细胞数量最多,且荧光强度最强;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GSCs促凋亡基因Bim、Bax表达显着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Bcl-XL表达显着下调,周期相关基因以及分化标志物的表达也发生显着变化;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GSCs中成熟的星型胶质细胞标志物S-100β的增强最为明显。体内实验:对肿瘤大小和小鼠体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小鼠肿瘤体积最小,而四组的小鼠体重变化并不存在显着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肿瘤增殖和分化的标记物变化最显着;TUNEL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发生细胞凋亡比重显着增加;q RT-PCR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促凋亡基因Bim、Bax表达显着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Bcl-XL表达显着下调,周期相关基因以及分化标志物的表达变化最为显着;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磷酸化的STAT3以及下游基因Bcl-2、Mcl-1的蛋白表达受到显着抑制。二、联合抑制BRD4与HDAC3通过GLI1/IL-6/STAT3信号通路诱导脑胶质瘤干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ELISA试剂盒验证HDAC3i能显着抑制HDAC3的活性;CCK8结果显示HDAC3i对CSC2078细胞活力产生抑制作用,但即使在作用浓度为1u M(HDAC3活性显着降低)时,细胞活力仍在80%以上;Western-blot结果表明HDAC3i能诱导STAT3在705位点的磷酸化以及下游基因Bcl-2、Mcl-1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利用sh STAT3能显着抑制HDAC3i诱导的STAT3的激活以及Bcl-2、Mcl-1的表达;细胞生长计数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HDAC3i组相比,sh STAT3联合HDAC3i组的GSCs细胞数量显着减少;神经球成球实验结果证实,与阴性对照组、HDAC3i组相比,sh STAT3联合HDAC3i组GSCs神经球成球能力受到显着抑制;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BRD4选择性抑制JQ1(BRD4i)作用于CSC2078细胞之后能引起p-STA T3(Tyr705)蛋白表达水平的不同程度的下降。RNA-seq数据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经过HDAC3i处理的GSCs与BRD4i联合HDAC3i处理的GSCs之间存在1294个重叠基因。在1294个基因中,有35个基因在受到HDAC3i诱导后表达上调,而在加入BRD4i之后,表达受到显着抑制。如图5A所示,相对转录水平=log 2(每个基因的倍数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相对转录水平(|BRD4i&HDAC3i|-|BRD4i|+HDAC3i)计算每个基因的协同指数。例如,Gm20661的相对转录水平为-3.829(BRD4i组),2.205(HDAC3i组)和-1.167(BRD4i&HDAC3i组),因此Gm20661的协同指数为-0.457(|-1.167|-|-3.829|+2.205)。根据此计算方法,在这35个基因中,GLI1的协同指数是最强的。因此,推测GLI1是BRD4i联合HDAC3i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分子;Western-blot证实联合抑制BRD4与HDAC3能显着抑制GLI1的表达,而GLI1下调能抑制STAT3信号通路,si GLI1联合HDAC3i能显着抑制STAT3信号通路以及Bcl-2和Mcl-1的表达;Ch IP-q PCR结果表明HDAC3i能增强GLI1基因启动子处H3K27位点的乙酰化水平并在GLI1基因启动子处募集更多BRD4来参与转录;q RT-PCR和Western-blot证实GLI1的下调能抑制IL-6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同时,ELISA结果表明si GLI1能减少IL-6的分泌;Ch IP-q PCR结果表明GLI1能与IL-6启动子结合直接调控IL-6的转录;Western-blot结果表明si IL-6能抑制STAT3通路,而这种抑制作用又同时能被外源性的IL-6恢复。结论:1、BRD4i联合HDACi协同抑制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和自我更新,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并诱导其向成熟的星型胶质细胞分化。2、HDACi能够增强GLI1基因组蛋白H3K27位点的乙酰化,激活IL-6/STAT3信号通路,限制了HDACi对于脑胶质瘤干细胞的抑制作用;联合BRD4i后,抑制了GLI1的转录,进一步抑制IL-6/STAT3通路,从而发挥协同抗肿瘤的作用。

赵静[2](2019)在《LncRNA-GAS5调控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侵袭能力极强,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和治愈率低“三高一低”的特点,且预后很差,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仅14.6个月。目前,新的药物及治疗手段的发展并未能被证明可显着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是改善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思路。在此临床治疗现状下,本研究拟通过探索新的对胶质瘤恶性行为学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分子,并通过离体及在体实验的方法证明其对胶质瘤细胞恶性行为学调控的具体作用,且进一步对其调控胶质瘤恶性行为学的可能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为寻找新的胶质瘤治疗的潜在靶点打下基础。本研究通过四个部分的实验对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LncRNA-GAS5参与对胶质瘤恶性行为学的调控作用及可能机制进行了证明和阐述:包括收集临床肿瘤标本,检测其中GAS5的表达,并与临床及预后资料进行Cox回归分析及生存分析以明确GAS5与胶质瘤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在不同的胶质瘤细胞系中过表达GAS5,使用CCK-8、流式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等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迁移;进行原代胶质瘤干细胞诱导培养,过表达GAS5,使用克隆球形成实验、干细胞标记物的表达检测、CCK-8、Edu染色等技术,检测GAS5对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干性”及细胞自我更新的调控作用;通过RAP实验筛选与GAS5作用的目标基因并进行PCR验证,进一步筛选出与GAS5表达相关的基因,之后通过Starbase网站预测下游靶基因,并通过PCR、Western Blot、报告基因及挽救实验进一步研究GAS5调控GSCs恶性表型的机制。上述四部分研究的结果显示,胶质瘤组织中GAS5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负相关,与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成正相关;过表达GAS5可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并促进其凋亡;过表达GAS5可削弱胶质瘤干细胞的“干性”及自我更新;其机制可能通过保护let-7e/miR-125a的共同宿主基因SPACA6不被降解,通过let-7e/miR-125a的共同作用及其共同下游IL-6R/STAT3通路,达到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使用let-7e inhibitor或/和miR-125a inhibitor可以部分/完全抵消GAS5的作用。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GAS5的低表达与较高的肿瘤恶性程度及较差的术后生存时间有关;GAS5对于胶质瘤细胞及胶质瘤干细胞的恶性生物行为均有负性的调控作用;其下游机制可能通过抑制SPACA6降解,达到上调let-7e和miR-125a表达的作用,进而通过其下游IL-6R/STAT3通路实现对胶质瘤恶性行为的负性调控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为寻找新的胶质瘤的分子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临床转化意义和应用价值。

陈茁[3](2019)在《阿霉素—多聚甘油—纳米金刚石复合物治疗性干预脑胶质瘤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脑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常见的脑部原发恶性肿瘤,进展迅速、侵袭性强、致死率高。化疗是手术后和放疗后延长患者尤其是高度恶性GBM患者生存期重要的手段。因血脑屏障的存在和GBM自身的病理特点,多数常用化疗药如阿霉素(DOX)等难以在GBM组织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针对此问题,我们前期利用多聚甘油功能化的纳米金刚石荷载DOX,制备了一种纳米药物递送复合物Nano-DOX,并成功利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作为载体,将Nano-DOX递送至实验动物原位GBM移植瘤中,实现对GBM免疫微环境的调控。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C)是脑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也是GBM微环境中的关键组分。AC与GBM细胞有密切相互作用,对GBM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递送至脑中的Nano-DOX会如何影响AC及其与GBM细胞的相互作用?这是本课题的首要研究问题。同时,Nano-DOX是DOX的递送形式,但Nano-DOX与DOX是否具有相同的抗肿瘤作用?这是本课题另一个关键的研究问题。目的:在体外和体内GBM模型中(1)考察Nano-DOX对AC及其与GBM细胞的相互作用的影响,阐明其中涉及的细胞分子机制;(2)以DOX作为对照,考察Nano-DOX对GBM细胞的作用特点。方法:(1)通过单培养和AC/GBM细胞共培养的方式,考察GBM细胞对AC活化的影响,考察AC对GBM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等的影响;在共培养体系加入Nano-DOX后用免疫印迹、ELISA、RT-PCR等技术考察AC与GBM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用SiRNA沉默IL-6和STAT3抑制剂等手段证明IL-6/STAT3信号在AC/GBM细胞相互作用以及Nano-DOX效应中的关键作用;(2)通过流式、免疫印迹、ELISA、电镜等方法检测自噬、凋亡相关蛋白及HMGB1的表达释放等,比较Nano-DOX和DOX作用于脑胶质瘤的不同机制;(3)使用免疫缺陷型小鼠建立原位GBM移植瘤模型,在体验证前述离体实验细胞现象和机制。结果:(1)Nano-DOX抑制GBM细胞和AC之间的交互作用;Nano-DOX抑制GBM细胞与AC之间由IL-6介导的互促作用;Nano-DOX阻断GBM细胞与AC之间由IL-6/STAT3介导的交叉激活。(2)GBM细胞对DOX的毒性敏感但可耐受Nano–DOX;DOX诱导GBM细胞凋亡而Nano-DOX诱导其自噬;DOX下调GBM细胞中HMGB1的表达而Nano-DOX上调HMGB1;抑制自噬削弱Nano-DOX所致的HMGB1表达上调;抑制HMGB1的表达削弱自噬并促进GBM细胞的凋亡;外源性HMGB1促进GBM细胞自噬并抵抗凋亡。结论:1.GBM细胞与AC之间存在由IL-6/STAT3信号介导的交互促进作用;Nano-DOX可抑制脑胶质瘤细胞中STAT3激活,下调GBM细胞中的IL-6表达,从而阻断GBM细胞与AC之间由IL-6/STAT3信号介导的交互促进作用。2.在GBM细胞中,自噬与HMGB1的表达释放存在保护性的交互促进作用;Nano-DOX可诱导自噬与HMGB1之间的交互作用,因而不能诱导GBM细胞凋亡;而DOX无此效应,故GBM细胞不能抵抗DOX的致凋亡作用。本课题为GBM瘤微环境的调控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孙超[4](2019)在《消癌解毒方中有效成分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消癌解毒方是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根据多年辨治肿瘤的临床实践经验,创制的治疗肿瘤的有效验方。导师吴勉华教授课题组通过大量的前期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该方可以有效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然而,对于消癌解毒方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如何发挥抗癌效果以及活性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旨在研究其君药白花蛇舌草的有效活性成分2-羟基-3-甲基蒽醌(HMA)的抗肺癌作用,并观察消癌解毒方提取物的抗肺癌、胶质瘤、乳腺癌和结肠癌作用,以及消癌解毒方中多种有效成分(山萘酚、熊果酸、齐墩果酸、豆留醇、麦角甾醇、常春藤皂苷元、2-羟基3-甲基蒽醌、人参皂苷Rg3、麦冬皂苷B、短葶山麦冬皂苷C、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的抗胶质瘤作用,并进一步深入探讨白花蛇舌草中的有效活性成分熊果酸(UA)和麦冬中的有效活性成分麦冬皂苷D’(OPD’)的联用抗胶质瘤效果,以期探究消癌解毒方抗肿瘤的物质基础,并评价复方中不同组分联用的协同作用。方法:MTS、CCK-8法观察上述提取物及化合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对细胞活性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球形成能力;蛋白芯片检测多种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Real time-PCR法、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HMA可以抑制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促进细胞凋亡,抑制A549细胞的侵袭能力,此抑制作用与下调IL-6诱导的MMP-1,MMP-2和MMP-9有关。HMA可以逆转IL-6诱导上升的JAK2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降低A549细胞上清中一系列炎性相关因子的表达,包括IL-6、IL-6R、G-CSF、IL-8、MCP-1、RANTES和TNF-α等。消癌解毒方水提物、乙醇热提物、乙醇冷提物、正丁醇提取物有一定的抗肺癌、胶质瘤、乳腺癌、结肠癌作用,其中对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显着。乙醇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的效果优于水提物。消癌解毒方中12种有效成分(山萘酚、熊果酸、齐墩果酸、豆甾醇、麦角甾醇、常春藤皂苷元、2-羟基3-甲基蒽醌、人参皂苷Rg3、麦冬皂苷B、短葶山麦冬皂苷C、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对人胶质瘤U118、LN229、SW1783和SW1088细胞的增殖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君药白花蛇舌草中的有效成分UA和臣药麦冬中的有效成分OPB、DT-13和OPD’的作用尤为显着。UA和OPD’可显着抑制人胶质瘤U118、LN229、SW1783和SW1088细胞的生长,呈现剂量依赖性,其中以LN229细胞更为敏感。UA和OPD’联用在抑制LN229细胞的增殖、活性、迁移侵袭能力和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上呈现协同效应,并且能协同增加LN229细胞的凋亡。OPD’能够引起LN229细胞G2/M期阻滞,在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上UA和OPD’联用未显示出协同作用。此外,人凋亡因子蛋白芯片结果显示,UA和OPD’联用可以协同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水平,降低Survivin、Claspin、HO-1和HTRA2的水平。结论:消癌解毒方中有效活性成分HMA可以抑制人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可能与其下调IL-6诱导的JAK2/STAT3通路有关。消癌解毒方中有效成分UA和OPD’具有显着的抗胶质瘤作用,二者联用效果优于单用组,显示出了协同作用。我们的研究验证了中药复方组方的科学性,为部分阐明消癌解毒方的抗癌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并为研究中医复方中不同组分的协同增效作用提供了参考。

蒋炀[5](2018)在《NFAT1调控的IL6/IL6R信号通路对胶质瘤生长和侵袭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与目的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率最高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疾病,具有极高的死亡率。目前,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但患者治疗效果普遍不佳,极易复发,生存时间较短。基于肿瘤免疫和免疫杀伤机制的抗肿瘤免疫治疗被视为最有希望治愈胶质瘤及其它恶性肿瘤的方法。随着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和肿瘤免疫反应研究的深入,免疫微环境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胶质瘤免疫微环境的组成成分极为复杂,包括胶质瘤细胞、浸润的各型淋巴细胞、小胶质细胞、内皮细胞、部分实质细胞等多种细胞以及上述细胞合成、分泌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等,共同发挥促进肿瘤生长、血管发生、侵袭和抗凋亡等作用。因此,针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和明确微环境中不同细胞和细胞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寻找潜在的肿瘤免疫治疗靶点。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是本课题组前期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于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CGGA)和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筛选出的胶质母细胞瘤免疫相关性最高的基因之一。IL6在胶质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中具有较高的表达,并可作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高危影响因子。虽然目前已有部分研究报道了IL6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但白介素6受体(Interleukin 6 receptor,IL6R)在胶质瘤中的作用并未提及,亦无IL6R参与IL6促胶质瘤生长、侵袭的报道。此外,由于胶质瘤的组织成分和分子遗传学背景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传统的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病理分级不能准确评估胶质瘤的具体特征,而分子分型可有效弥补传统WHO病理分级的缺陷。故本研究以IL6R为主要对象,首先观察IL6R在胶质瘤各分子分型中是否存在表达差异,进而观察IL6R的促胶质瘤发生、发展作用,以及是否参与IL6调控胶质瘤作用。活化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1,NFAT1)是本课题长期研究的胶质瘤相关基因,作为免疫调控转录因子,在调控胶质瘤发生、侵袭、肿瘤免疫活化或抑制中均具有重要作用。NFAT1可参与T淋巴细胞的活化,促进IL2、IL4、IL17等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NFAT1还可参与胶质母细胞瘤中IL13Rα2等白介素受体的合成,但NFAT1在胶质瘤中是否具有调控IL6、IL6R的作用尚无研究报道。故本研究进一步针对IL6、IL6R的表达调控进行分析,从而完善IL6、IL6R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研究方法2.1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GlioVis工具(http://gliovis.bioinfo.cnio.es)获取TCGA、CGGA等胶质瘤数据库中IL6、IL6R、NFAT1的表达及患者临床资料信息,采用t检验比较各种分型胶质瘤的IL6、IL6R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是否具有预后意义,并进一步分析NFAT1与IL6、IL6R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UCSC数据库(http://genome.ucsc.edu/cgi-bin/hgGateway)检索IL6、IL6R的启动子区序列,在PROMO(http://alg gen.lsi.upc.es/cgi-bin/promov3/promo/promoini t.cgi?dirDB=TF8.3)中输入IL6、IL6R的启动子区序列,预测是否存在NFAT1的结合位点。2.2胶质瘤细胞培养人胶质瘤细胞系U87、U251、T98G、SNB19均采用含有10%FBS的DMEM高糖型培养基培养,培养条件37℃,5%CO2浓度。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取自手术切除的新鲜临床胶质瘤标本,经Ⅱ型胶原酶,DNaseⅠ、红细胞裂解液处理提取单细胞,培养于2%B27,20ng/mL rh-bFGF和rh-EGF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条件37℃,5%CO2浓度。针对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诱导分化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分子GFAP、原始神经上皮细胞标志物β-ⅢTubulin等,证实胶质瘤干细胞。采用qPCR检测胶质瘤干细胞中各分子分型的标志物表达水平,确定其分子分型。2.3慢病毒感染胶质瘤细胞IL6R和NFAT1过表达慢病毒,IL6R shRNA1、IL6R shRNA2、NFAT1 shRNA慢病毒均由上海吉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并合成,分别感染胶质瘤干细胞M1、N2和胶质瘤细胞系U87、T98G,经western blot,qPCR验证过表达或沉默效率。2.4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收集生长状态良好的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系,全蛋白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胞全蛋白,BCA测定蛋白浓度,加入蛋白样品上样缓冲液,采用4-20%浓度预制胶电泳、转膜、脱脂奶粉封闭、孵育相应的一抗、二抗,ECL曝光检测,检测的指标包括IL6、IL6R、NFAT1等。2.5 qPCR实验收集生长状态良好的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系,采用Takara RNA提取试剂盒提取胶质瘤干细胞mRNA,检测RNA浓度,采用TransScript One-Step gDNA Removal and cDNA Synthesis SuperMix试剂盒去除基因组DNA并反转构建cDNA文库,采用TransStart Tip Green qPCR SuperMix将构建好的cDNA进行定量PCR反应,检测的指标包括IL6、IL6R、NFAT1等。2.6免疫荧光收集生长状态良好的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系,接种至激光共聚焦培养皿中培养,培养24h后观察细胞形态良好则给予4%多聚甲醛固定,0.5%Trinton X-100室温通透,5%BSA室温封闭,分别加入CD133、GFAP、β-ⅢTubulin等抗体4℃孵育过夜,加入相应的荧光二抗室温孵育30min,加入含有Dapi的防荧光淬灭封片剂,尽早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2.7细胞活性检测收集生长状态良好的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系,接种至96孔板中,每孔1000个细胞,每组细胞重复4孔,共铺板5块96孔板,向孔板中加入20μl MTS溶液,37℃孵育3h,采用酶标仪于495nm波长下检测各胶质瘤细胞吸光光度值,绘制细胞增殖曲线。2.8集落形成实验收集生长状态良好的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系,接种至6孔板中,每孔200个细胞,每3-4d换液一次,连续培养两周,采用1%结晶紫染色,倒置显微镜拍照,计数细胞克隆形成数和克隆形成率。2.9细胞划痕实验收集生长状态良好的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系,接种至6孔板中,每孔1×105个细胞,待细胞汇合度100%时以1ml枪头划痕,弃培养基,PBS清洗脱落的细胞,以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24h,倒置显微镜拍照记录各组胶质瘤细胞划痕后0h、24h视野,采用Image J分析计算细胞愈合率。2.10神经球形成实验收集生长状态良好的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接种至24孔板中,每孔细胞数200,连续培养7d,倒置显微镜观察、拍照,记录神经球形成数目、大小。2.11 Transwell实验首先以1:8比例稀释Matrigel基质胶,向Transwell小室的上室中加入100μl稀释的基质胶,放入37℃孵箱中30min等待基质胶凝固,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系,接种至Transwell小室的上室中,每孔8×104个细胞,下室加入600μl 20%FBS的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20h,采用HE染色,倒置显微镜下拍照,计数穿过的胶质瘤细胞数。2.12 Tunel凋亡检测收集生长状态良好的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系,接种至激光共聚焦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2×104个细胞,次日4℃预冷的4%多聚甲醛固定,Trinton X-100通透,加入Tunel反应缓冲液室温避光孵育90min,加入含有Dapi的防荧光淬灭封片剂,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Tunel阳性细胞数,计算细胞凋亡率。2.13免疫组化多聚甲醛固定新鲜提取的小鼠皮下成瘤或颅脑组织,乙醇梯度脱水,二甲苯通透,石蜡包埋后切片。二甲苯脱蜡、酒精梯度复水,去离子水水化,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柠檬酸钠缓冲液抗原修复,山羊血清封闭液室温封闭,IL6R一抗孵育过夜、依次孵育二抗、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溶液,DAB显色,苏木素染色,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通透,中性树胶封片,晾干后正置显微镜下观察、拍照,计算阳性表达率。2.14 HE染色石蜡切片处理同免疫组化,待去离子水水化后,依次给予苏木素和伊红染色,各2min,显微镜观察HE染色深度,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通透,中性树胶封片,大体显微镜拍照观察。2.1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首先向96孔板中加入100μl Assay Diluent RD1W,收集生长状态良好的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系的培养基上清液,同时倍比稀释人IL6标准品,依次加入96孔板中,室温孵育2h,加入生物素化IL6抗体室温孵育2h,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反应液室温避光孵育20min,最后加入反应终止液,采用酶标仪检测各样品和标准品吸光光度值,计算各样品IL6浓度。2.1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系,接种至96孔板中,待汇合度达到70-90%时,经lipo3000转染pGL3-IL6-mt、pGL3-IL6-wt、pGL3-IL6R-mt、pGL3-IL6R-wt及pRL-TK质粒,持续培养48h,采用Dual-Glo?Luciferase Assay System和分光光度计检测荧光素强度,计算各组胶质瘤细胞的相对荧光强度,比较其差异。2.17染色质免疫共沉淀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系,甲醛交联,裂解细胞,超声剪切基因组DNA,留取20μl样品作为Input用于后续检测,余下样品加入适量NFAT1抗体4℃缓慢摆动过夜、洗脱、解交联、纯化DNA后行qPCR检测IL6、IL6R的表达差异,确定NFAT1调控IL6、IL6R与否。2.18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观察胶质瘤细胞状态,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消化后调整细胞浓度至1×108个/ml,向裸鼠颈背部注射200μl,每组胶质瘤细胞注射5只裸鼠,注射后每五天观察裸鼠状态,测量皮下成瘤的长、短径,计算肿瘤体积,肿瘤体积V=(D×d2)/2(mm3),D为长径、d为短径;注射后35d以颈椎脱位法处死裸鼠,剥离瘤体,称量瘤体重量。2.19裸鼠颅内成瘤实验观察胶质瘤细胞状态,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消化后调整细胞浓度至1×108个/ml,采用0.75%的戊巴比妥钠麻醉裸鼠,将裸鼠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切开头皮,于矢状缝右侧2mm、前囟后2mm穿刺,微量注射器缓慢插入颅脑3mm,注射3μl上述细胞悬液,泵控注射,注射速度0.5μl/min,持续注射6min,拔出微量注射器,骨蜡封堵颅骨穿刺口,缝合头部皮肤,待裸鼠苏醒后继续饲养,每日观察裸鼠状态,记录裸鼠存活时间,计算各组生存率。针对当日死亡裸鼠,立即取出脑组织,固定、切片,分别行HE、免疫组化染色,计算颅内成瘤体积。3.结果3.1 IL6、IL6R在不同分型胶质瘤中的表达在TCGA胶质母细胞瘤数据库中,间质型胶质母细胞瘤中IL6、IL6R的表达水平分别均明显高于经典型、神经元型和前神经元型,而IL6、IL6R的表达水平在经典型、神经元型和前神经元型间均无明显差异。在TCGA胶质瘤数据库中,IDH野生型IL6、IL6R表达水平均高于IDH突变型。在TCGA胶质瘤数据库、TCGA胶质母细胞瘤数据库和Rembrandt胶质瘤数据库中,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IL6、IL6R高表达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小于低表达患者。采用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8株不同胶质瘤干细胞,IL6、IL6R在间质型胶质瘤干细胞M1、M2的表达最高,而前神经元型胶质瘤干细胞P1、P2的表达最低。针对目前较为常用的胶质瘤细胞系U87、U251、SNB19、LN229及T98G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恶性程度最高、侵袭性最强的胶质母细胞U87中IL6R的表达最高,恶性程度最低、侵袭性最弱的胶质瘤细胞T98G中的表达最低。3.2 IL6R对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调控采用MTS检测细胞活性,胶质瘤干细胞M1和胶质母细胞U87分别经IL6R沉默后,吸光光度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胶质瘤干细胞N2经IL6R过表达后,吸光光度值明显大于对照组。采用集落形成进一步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胶质瘤干细胞M1和胶质母细胞U87分别经IL6R沉默后,克隆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胶质瘤干细胞N2经IL6R过表达后,克隆形成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本研究进一步采用神经球形成实验检测IL6R对增殖的调控作用,胶质瘤干细胞M1经IL6R沉默后,神经球大小、形成数目亦小于对照组,而胶质瘤干细胞N2经IL6R过表达后,神经球大小、形成数目亦大于对照组。3.3 IL6R对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调控采用细胞划痕检和transwell实验测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作用,胶质瘤干细胞M1和胶质瘤细胞U87经NFAT1沉默后,细胞迁移率和细胞侵袭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胶质瘤干细胞N2经IL6R过表达后,细胞迁移率和细胞侵袭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4 IL6R对胶质瘤凋亡的调控采用Tunel实验检测IL6R表达对胶质瘤细胞的凋亡作用,胶质瘤干细胞M1经IL6R沉默后,凋亡细胞数明显均高于对照组,而胶质瘤干细胞N2经IL6R过表达后,凋亡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3.5 IL6R对肿瘤发生的调控胶质瘤干细胞M1经IL6R沉默后注入裸鼠颅内,与对照组比较,裸鼠生存率显着延长,成瘤组织体积显着减小;而胶质瘤干细胞N2经IL6R过表达后注入裸鼠颅内,裸鼠生存率显着缩短,肿瘤体积明显增大。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再次发现IL6R沉默后皮下成瘤体积及瘤体重量均显着小于对照组,而IL6R过表达后,皮下成瘤体积及瘤体重量均大于对照组。3.6 IL6R介导IL6体外刺激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调控人重组IL6体外刺激胶质瘤干细胞M1和胶质母细胞U87,给药浓度依次为10ng/ml,20ng/ml,100ng/ml,MTS检测结果发现随着IL6作用浓度的增加,M1、U87的吸光光度值逐次递增,且均高于对照组,但IL6作用浓度20ng/ml与100ng/ml时,二者吸光光度值相近,故本课题后续实验IL6作用浓度若无特殊说明均选择20ng/ml。胶质瘤干细胞M1沉默IL6R后,给予IL6刺激后吸光光度值和集落形成数无明显升高,而shRNA对照组给予等剂量IL6刺激后,吸光光度值和集落形成数显着高于IL6未刺激的shRNA对照组和IL6刺激的IL6R沉默组。光学显微镜拍照观察贴壁后的M1细胞发现,shRNA对照组细胞给予IL6刺激后细胞生长迅速,汇合度较高,而IL6R沉默后,给予IL6刺激细胞生长缓慢,汇合度较低。3.7 IL6R介导IL6体外刺激对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调控给予IL6刺激shRNA对照组M1细胞后,细胞迁移率和侵袭的细胞数明显大于IL6未刺激对照组。而IL6R沉默后给予IL6刺激,细胞迁移率和侵袭的细胞数与IL6未刺激IL6R沉默组和IL6未刺激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且均低于IL6刺激后对照组。3.8 IL6R介导IL6体外刺激对胶质瘤细胞凋亡的调控给予IL6刺激shRNA对照组M1细胞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小于IL6未刺激对照组,而IL6R沉默后给予IL6刺激,细胞凋亡率与IL6未刺激IL6R沉默组和IL6未刺激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且均大于IL6刺激后对照组。3.9 NFAT1调控IL6、IL6R与NFAT1的表达本研究首先在TCGA胶质瘤数据库中检测IL6、IL6R及NFAT1的表达,发现IL6、IL6R的表达与NFAT1存在显着的相关性。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发现NFAT1沉默后,IL6、IL6R的表达显着下调,而NFAT1过表达后IL6、IL6R的表达显着升高。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发现NFAT1沉默后,IL6R的表达显着下调,而NFAT1过表达后IL6R的表达显着升高。采用ELISA检测发现NFAT1沉默后,培养基上清液中分泌的IL6水平明显降低,而NFAT1过表达后,培养基上清液中分泌的IL6水平明显升高。本研究进一步针对IL6、IL6R的启动子区进行分析,IL6、IL6R启动子区均存在大概率的NFAT1结合位点,于是设计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ChIP实验,证实NFAT1可参与IL6、IL6R的转录调控。3.10 NFAT1调控肿瘤的发生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进一步探讨NFAT1沉默对肿瘤发生的影响,裸鼠皮下成瘤结果发现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M1的NFAT1沉默后,皮下成瘤体积和重量均明显小于NFAT1对照组4.结论4.1 IL6、IL6R在间质型胶质母细胞瘤和IDH野生型胶质瘤中具有最高的表达,且IL6、IL6R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显着缩短,IL6、IL6R的表达与胶质瘤的侵袭表型相关。4.2针对IL6R过表达和沉默的双向调控,证实胶质瘤中IL6R过表达可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肿瘤发生,抑制凋亡。4.3 IL6R在IL6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抑制凋亡中具有关键作用,IL6R可成为胶质瘤治疗的重要靶点。4.4 NFAT1可直接转录调控IL6、IL6R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并进一步证实NFAT1具有促进胶质瘤发生的作用,与IL6、IL6R的生物学作用一致,完善了NFAT1-IL6/IL6R信号通路,支持NFAT1作为胶质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刘莎莎[6](2017)在《调节性T细胞通过TGFβ-IL6-STAT3信号通路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干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脑胶质瘤(Glioma)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因易复发,病人死亡率高。脑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一群决定脑胶质瘤发生、发展、复发及耐药的关键细胞,因此寻找影响肿瘤细胞干性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由各种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所组成的肿瘤微环境是GSCs存活和干性维持的基本条件。最新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和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能够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干性,然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作为在肿瘤微环境部位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一群重要免疫细胞,其与脑胶质瘤干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仍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探讨Tregs与GSCs之间相互作用及详细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脑胶质瘤患者癌组织与配对癌旁组织86对,采用荧光定量法检测CD133等基因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验证CD133在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收取脑胶质瘤患者的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磁珠分选法获得纯化的Treg细胞;Treg细胞分别与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U87在Transwell板中共孵育;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法和低粘附板成球法和检测孵育后肿瘤细胞干性的变化;多因子法筛选细胞因子TGF-β、IL-6;荧光定量和免疫荧光鉴定TGF-β的来源;Western-Blot技术检测信号通路上p-NF-κB、p-STAT3、CD133、SOX2等蛋白的表达水平,慢病毒转染法构建IL-6稳定敲低的细胞系。结果1.CD133在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并且CD133的表达与病人的生存和预后呈负相关,CD133高表达的病人预后更差;2.Tregs能够通过分泌TGF-β促进脑胶质瘤细胞U251和U87干性基因和成球能力上调;3.TGF-β作用于肿瘤细胞后,通过激活ΝF-κB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自分泌IL-6;4.当阻断肿瘤细胞分泌IL-6时,TGF-β促进肿瘤细胞的干性的能力也明显下调。并且IL-6的表达与病人的生存和预后呈负相关,IL-6低表达的病人具有一个较好的预后;4.肿瘤细胞自分泌的IL-6通过激活STAT3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干性。结论在脑胶质瘤肿瘤微环境中,Treg通过分泌TGF-β促进肿瘤细胞自分泌ΙL-6,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干性,TGF-β和IL-6均可作为脑胶质瘤治疗的潜在靶点,为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时正朋[7](2016)在《共刺激分子B7-H3在人脑胶质瘤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B7-H3是共刺激分子B7家族的重要成员,近年来关于其在肿瘤细胞上的异常表达以及在肿瘤微环境中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B7-H3蛋白在人体正常组织不表达,在肺癌、尿路移形细胞癌、肾癌、神经母细胞瘤以及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被认为与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直接相关。研究发现,在乳腺癌、黑色素瘤和卵巢癌等肿瘤细胞株中抑制B7-H3的表达导致肿瘤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下降,推测B7-H3可以调控肿瘤本身的发生和转移。而在肝癌中,B7-H3的过表达显着增强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粘附迁移能力。此外,一株针对B7-H3的单克隆抗体8H9已经用于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一期检测中。尽管如此,B7-H3调控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脑胶质瘤是中枢脑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人颅内肿瘤的45%-60%。病人术后生存率低,易复发,放化疗效果差,这些都与脑胶质侵袭性生长的特性密切相关。肿瘤细胞的侵袭受到多种表达在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和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调控。最近的研究发现,B7-H3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株中高表达,且B7-H3的基因沉默减弱了脑胶质瘤细胞株的侵袭性,在动物实验中也发现,B7-H3基因表达的降低会明显减少肿瘤细胞对周边组织的侵袭,从而表明B7-H3可能成为治疗脑胶质瘤的靶向分子。但由于受体未知,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清晰,所以,探索B7-H3的未知受体或者与之相作用的分子是B7-H3功能研究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鉴此,本研究将以脑胶质瘤为研究对象,分析B7-H3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观察B7-H3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与B7-H3相互作用的分子及其调控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恶性肿瘤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此外,本研究前期工作通过用表达B7-H3的恶性胸水细胞免疫小鼠获得抗体,从中选取一株表达最高的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共沉淀和质谱测序的方法进行验证,鉴定结果为特异识别B7-H3单克隆抗体。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B7-H3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本论文分为两部分:一、共刺激分子B7-H3在人脑胶质瘤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目的】:分析B7-H3在脑胶质瘤中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在脑胶质瘤细胞上表达的与B7-H3相互作用的分子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脑胶质瘤标本的B7-H3和c-met的表达;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脑胶质瘤标本、细胞株的B7-H3和c-met m RNA的表达;采用si-RNA干扰的方法下调U87的B7-H3的表达;通过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CBA试剂盒通过流式的方法检测细胞因子的分泌;采用蛋白印迹实验探索B7-H3影响侵袭的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变化;采用基因转染的技术建立过表达B7-H3-HA的U87细胞株;通过免疫共沉淀的方法鉴定与B7-H3相互作用的分子;免疫荧光技术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B7-H3和c-met在U87细胞上共表达现象。【结果】:(1)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脑胶质瘤组织(200例)的B7-H3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相关,并与病人生存率呈负相关;(2)抑制脑胶质瘤细胞株U87上B7-H3的表达下调了细胞的侵袭能力,并且引起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以及IL-6和IL-8分泌的下降;(3)相关信号分子AKT,STAT3和JAK2的磷酸化水平都呈不同程度的下调;(4)通过免疫共沉淀的方法发现与B7-H3相互作用的分子为c-met(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而B7-H3的下调可引起原癌基因c-met磷酸化水平的下降。进而共聚焦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B7-H3与c-met在脑胶质瘤细胞株和肿瘤组织中呈共表达。临床标本分析也发现B7-H3与c-met的m RNA和蛋白水平在组织标本中呈正相关。【结论】:脑胶质瘤中B7-H3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以及病人术后生存率相关,抑制B7-H3分子的表达下调了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这有可能是通过抑制了肿瘤细胞中MMP2的表达以及IL-6和IL-8的分泌,并且涉及到AKT/STAT3/JAK2等信号通路。本研究首次证实,B7-H3可与c-met相互作用,并在肿瘤细胞和组织上共表达,提示B7-H3对脑胶质瘤细胞侵袭的作用可能通过与c-met途径介导。这为进一步研究B7-H3的生物学功能和脑胶质瘤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了原创性的理论依据。二、鼠抗人B7-H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生物学功能的鉴定【目的】:通过表达B7-H3的恶性胸水免疫细胞免疫BALB/c小鼠获得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用抗体识别抗原的方法进行免疫共沉淀,并通过质谱测序的方法鉴定对应的抗原,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用表达B7-H3的恶性胸水免疫细胞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用本试验的骨髓瘤细胞(AG8)和小鼠脾脏细胞融合方法选择性培养,用PBMC作为阴性筛选细胞株,用胸水免疫细胞为阳性筛选细胞株,通过流式细胞术对杂交瘤进行筛选。后通过抗原抗体结合的方法,用免疫功共沉淀和质谱测序的技术方法鉴定抗原分子。纯化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成功获得78株特异性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以其中一株筛选表达最高的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命名为Y4F11,因其与胸水免疫细胞和U937的结合最高,用银染和质谱测序的方法检测到细胞经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后结合的抗原分子均为B7-H3。【结论】:成功鉴定Y4F11所对应的抗原分子为B7-H3,为我们进一步研究B7-H3及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建立一种抗体鉴定抗原的方法和实验体系,为我们继续发现更多的细胞表面活化分子和研究它们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手段。

王冰[8](2016)在《IL-34调控FLS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于慢性进展性的自身免疫病,主要特征是滑膜增生、软骨及骨组织破坏,具体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细胞因子网络调节紊乱、滑膜过度增生、侵润及T细胞亚群分化失衡有关。白细胞介素34(Interleukin 34,IL-34)是2008年发现的一种具有维系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生存、发育及活化功能的细胞因子,主要通过与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 stimulation factor-1 receptor,CSF-1R)结合而发挥作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和关节滑液中IL-34的含量均高于正常人,并且与RF及抗CCP抗体呈正相关。滑膜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重要角色,其表面表达高水平CSF-1R,提示IL-34可能通过与其表面受体结合而调控FLS的功能,从而参与了疾病的发病过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IL-34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和进展中所起的作用,并深入研究IL-34通过调控FLS细胞参与RA发病过程的具体机制。方法:收集RA患者外周血并分离出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RA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清IL-34水平;评估IL-34水平与临床各个指标的关系。分离培养RA患者FLS,培养至46代利用流式细胞术鉴定FLS在培养中的纯度,并检测FLS表面IL-34受体(CSF-1R)表达水平;在分离培养的FLS中加入重组IL-34刺激,蛋白芯片技术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不同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加FLS细胞株数,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RT-PCR)及ELISA法验证蛋白芯片结果,检测IL-34刺激前后及加入IL-34受体拮抗剂后细胞中il-6,cox-2的mrna表达水平及细胞培养上清的il-6,pge2的分泌;提取fls总rna,rt-pcr检测caspase8mrna表达水平,观察il-34对fls凋亡的影响,mtt法检测il-34刺激后的细胞增殖;提取fls总蛋白,westernblot检测fls胞内erk-1/2、jnk-1/2/3、p38、nf-κb通路的活化,并用相应的信号通路抑制剂处理fls,加入il-34刺激后rt-pcr检测细胞中il-6,cox-2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的il-6,pge2的分泌;体外分离健康人pbmc,磁珠分选法分离出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分离后cd4+t细胞百分率,需95%以上方可用于实验中;将分离纯化好的cd4+t细胞,与ra患者fls以直接接触或transwell体系共培养,体系中加入cd3/cd28或cd3/cd28及il-34,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百分率;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il-6水平;向ra患者fls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出的cd4+t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il-6受体拮抗剂,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百分率。结果:ra患者血清中il-34水平较健康对照相比显着升高;ra患者血清il-34的含量与esr、crp、rf、抗ccp抗体水平均呈正相关;ra患者fls表面高表达il-34受体(csf-1r),重组il-34可显着促进ra患者fls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尤其是il-6、pge2、ena-78、il-8、gro及mcp-1;重组il-34还可以促进fls的增殖,抑制其凋亡;csf-1r拮抗剂可抑制fls细胞分泌il-6、pge2等因子;westernblot结果显示il-34刺激后的fls胞内p-erk-1/2、p-p38、p-jnk-1/2/3及p-nf-κb显着增多,总erk-1/2、p38、jnk-1/2/3及nf-κb不变;使用p38、jnk-1/2/3及nf-κb抑制剂处理fls后,il-34促进il-6生成被明显抑制,p38及nf-κb抑制剂可明显降低pge2的表达;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获得的pbmc中,csf-1r仅在单核细胞表面可检测到,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活化及非活化状态下均不表达csf-1r;ra患者fls与健康人cd4+t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抗cd3/cd28抗体或抗cd3/cd28抗体/il-34刺激后的共培养体系中th17的产生在直接接触与transwell体系下无明显差异;加入抗cd3/cd28抗体/il-34可显着促进共培养体系中th17的数量增加及共培养体系中il-6的分泌,且il-6水平较单独il-34刺激fls分泌的il-6水平显着升高;il-6受体拮抗剂可显着抑制共培养体系中th17数量增加。结论:血清中il-34水平与ra发病和进展密切相关;il-34在体外可调控fls增殖及抑制其凋亡,并可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及可溶性蛋白的分泌;并且促进IL-6的产生是通过JNK/P38/NF-κB信号通路,PGE2的产生与P38/NF-κB信号通路相关;IL-34可通过促进RA患者FLS分泌IL-6来调控Th17细胞而参与RA发病。

张忠民[9](2015)在《IL-6与NF-κB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中枢神经系统里,脑胶质瘤(Glioma)是临床最常见且最具有挑战性的恶性肿瘤,成年人发病居多。脑胶质瘤在人类肿瘤中是最致命的,近几年在治疗方面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本文主要通过检测人脑胶质瘤中的转录因子NFKBp65(nuclear factor kappa B p65)和IL-6(interleukin-6)在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探讨NF-KB和IL-6在脑胶质瘤中发病机制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为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提供依据,有利于新医新药研发。材料与方法:收集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月到2014年3月在本院住院经开颅手术切除的脑瘤体组织储存的石蜡包埋标本共48例,经病理学证实为胶质瘤,所有标本术前均未经过放疗、化疗或免疫治疗。10例正常脑组织来源于脑良性肿瘤远离肿瘤的深部脑组织和颅脑损伤行内减压手术切除的脑组织,经石蜡包埋储存。实验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按照常规操作步骤对NF-κBp65、IL-6进行HE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脑胶质瘤细胞和正常脑组织的着色补位,用SPSS21.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胶质瘤HE染色结果:胶质瘤细胞(WHO分级I–II级),在显微镜下我们可见形态正常的细胞核,多清晰可见核仁。细胞核分裂像较少,异型性少见。(WHO分级III–IV级)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正常的细胞核很少见,胶质瘤细胞核明显增多,并有一定的聚集趋势,分裂像和异型性增多。1、脑胶质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48例脑胶质瘤组织切片中NF-κBp65的阳性染色表达均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出现棕黄色颗粒,阳性表达率为54.17%(26/48),而在非肿瘤的组织切片中未见到阳性表达。III级中的NF-κBp65阳性率为33.33%(7/21),IIIIV级中的NF-κBp65阳性率为70.37%,两者之间有着显着性差异(X2=6.527,p<0.05),可见高级别的脑胶质瘤,NF-κBp65的阳性表达率也在升高。脑胶质瘤级别与NF-κBp65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性(r=0.467,P<0.01)。2、48例脑胶质瘤组织切片中IL-6阳性染色表达在细胞质中出现棕黄色颗粒,阳性表达率为58.33%(28/48),而在非肿瘤的组织切片中未见到阳性表达。III级中的IL-6阳性率为38.1%(8/21),IIIIV级中的IL-6阳性率为74.07%(20/27),两者之间有着显着性差异(X2=6.291,p<0.05),可见随着脑胶质瘤级别的增高,IL-6的阳性表达强度也在增高。说明脑胶质瘤级别与IL-6阳性表达率呈正向关性(r=0.045,P<0.01)。3、在48例NF-κBp65蛋白阳性者中,在NF-κBp65蛋白的阳性表达的组织标本中有26例。在20例IL-6蛋白的阴性表达的中,NF-κBp65蛋白的阳性表达有2列。NF-κBp65和IL-6之间表达关系密切。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749,P<0.01)。结论:IL-6免疫调节因子和NF-κB转录调节因子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P<0.01),在正常的脑组织中均无表达,而在脑胶质瘤中均有表达,并且恶性程度越高表达率越明显。所以IL-6、NF-κB在脑胶质瘤中表达、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扮演重要角色。

葛彦[10](2011)在《干细胞样脑胶质瘤细胞株的建立及CD40信号对肿瘤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肿瘤干细胞是指癌瘤组织中少量存在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的肿瘤细胞亚群,是肿瘤发生发展、复发和转移的根源,也是进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新型靶点。鉴此,探讨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并深入理解其内在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脑胶质瘤是常见的恶性疾病,呈侵袭性生长,易复发、预后差。脑胶质瘤干细胞可能通过高度的侵袭、迁移能力和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及耐药等机制参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目前肿瘤干细胞的获得主要是从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中分选CD133+细胞群或利用现有常规胶质瘤细胞株诱导神经干细胞球,富集肿瘤干细胞。前者操作复杂,个体差异性大;而后者CD133阳性细胞比例均在2%以下。因此,建立稳定的干细胞样脑胶质瘤细胞株获得细胞模型,在体内外进行肿瘤干细胞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所处的内环境,由肿瘤细胞、肿瘤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免疫和炎性细胞、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等共同组成。在肿瘤病理过程中,肿瘤环境对肿瘤细胞进行塑型,使其有利于肿瘤生长、粘附、侵袭、转移;肿瘤细胞也对所处微环境进行适应和改造。因此,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贯穿于肿瘤发生和发展全过程,并影响着肿瘤的病程和转归。作为肿瘤病理过程中关键的细胞亚群——肿瘤干细胞是如何受到肿瘤微环境的调节,又是如何适应和对肿瘤微环境进行塑型?针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肿瘤病理机制和靶向肿瘤干细胞进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鉴此,本研究选择脑胶质瘤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干细胞样脑胶质瘤细胞株作为体内外研究膜型,进而选择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的炎性因子介导的信号:CD40和IL-6信号为切入点,探讨肿瘤微环境炎性信号对肿瘤干细胞生长、迁移、和血管生成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及机理。一、干细胞样脑胶质瘤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目的】建立干细胞样脑胶质瘤细胞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体内外研究。【方法】从高度恶性胶母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中分离肿瘤细胞并进行体外长期培养建株,进而从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表达、染色体核型分析、生长特性、侵袭性、耐药性、成瘤性等肿瘤干细胞典型特征对这株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①经体外长期传代获得性质稳定的细胞株,命名为G1335。②G1335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呈神经球样生长;在含血清的常规培养条件下,细胞逐渐分化、贴壁生长,呈现出胶质瘤细胞的典型形态。③细胞组织化学染色显示,G1335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Nestin、肿瘤干细胞标志CD133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酸性蛋白GFAP。④染色体高度突变,呈现出典型的肿瘤细胞核型。⑤耐药性实验显示,G1335细胞与其它胶质瘤细胞株相比,具有化疗耐受性。⑥裸鼠体内成瘤的实验显示,3×104的G1335细胞仅10d左右就能形成肿瘤,呈高致瘤性。【结论】G1335细胞是一株稳定的干细胞样脑胶质瘤细胞株,可以用作脑胶质瘤干细胞体内外研究理想的细胞模型。二、肿瘤微环境因素对G1335细胞表达CD40分子的影响【目的】利用干细胞样脑胶质瘤细胞株G1335为细胞模型,体外模拟缺氧和炎症环境等肿瘤微环境因素,探讨对肿瘤干细胞表达协同刺激分子CD40的影响。【方法】利用FCM、RT-PCR等多种方法检测G1335细胞CD40分子和gp130的表达。进而采用细胞因子IFN-γ、TNF-α、IL-6单独或联合缺氧条件培养,检测膜CD40、gp130表达的变化,及其相互调节关系。【结果】①缺氧能明显上调G1335细胞IL-6受体gp130的表达。②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6能持续上调G1335细胞膜CD40表达。③IL-6联合缺氧培养可明显上调G1335膜CD40表达。【结论】肿瘤微环境中缺氧和细胞因子的刺激可上调G1335细胞表达CD40分子,使得CD40-IL-6/gp130信号形成正反馈环路,彼此相互促进。因此,肿瘤微环境因素上调肿瘤干细胞CD40的表达可能是肿瘤微环境作用于肿瘤干细胞的重要途径。三、CD40信号对G1335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及机制【目的】探讨CD40信号对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增殖、侵袭、粘附、促血管生成以及化疗耐受等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探讨sCD40L对G1335细胞的促增殖效应。采用ELISA法、ICC、FCM检测sCD40L激发CD40信号对G1335细胞因子IL-6、VEGF分泌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4表达的影响。Transwell、克隆形成实验研究IL-6对肿瘤干细胞体外迁移、神经球形成的作用。利用FCM、ICC检测CD40信号激发后,肿瘤干细胞表面负性调控分子TGF-β、PD-L1、B7H4表达及重要细胞因子TGF-β、IL-10、VEGF、IL-6表达的调控。采用裸鼠成瘤实验证CD40信号对裸鼠的致瘤作用。【结果】①CD40信号促进G1335细胞体外增殖。②ELISA和ICC表明CD40信号促进G1335细胞分泌细胞因子VEGF、IL-6。③IL-6信号上调G1335细胞膜CXCR4表达,促进G1335迁移能力。④IL-6信号促进G1335细胞形成神经球,维持自我更新。⑤CD40信号能明显上调G1335细胞膜型TGF-β、PD-L1表达,促进TGF-β分泌。⑥裸鼠成瘤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CD40L处理组G1335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所需细胞数量少、成瘤时间短,肿瘤体积和血管密度增高。【结论】肿瘤微环境因素通过激发CD40及其下游信号,促进肿瘤干细胞生长、迁移、和血管生成等恶性生物学行为;而肿瘤干细胞可能在CD40信号的作用下,通过上调负性共刺激分子和负性细胞因子分泌对所在肿瘤微环境进行适应和塑型。

二、IL6和IL6R在脑胶质瘤发病中的作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L6和IL6R在脑胶质瘤发病中的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联合抑制BRD4与HDAC3通过GLI1/IL-6/STAT3信号通路诱导脑胶质瘤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胶质母细胞瘤概述
        1.1.1 胶质瘤的分级
        1.1.2 脑胶质瘤的治疗现状
        1.1.3 胶质瘤干细胞
        1.1.4 脑胶质瘤与表观遗传学
    1.2 HDAC3
        1.2.1 HDAC的分类
        1.2.2 HDAC3与肿瘤
        1.2.3 HDAC3与炎症
        1.2.4 HDAC3抑制剂
    1.3 BRD4
        1.3.1 BET家族
        1.3.2 BRD4与GBM
        1.3.3 BRD4抑制剂与肿瘤
        1.3.4 BRD4抑制剂与炎症
        1.3.5 BRD4抑制剂与其他疾病
    1.4 GLI1
        1.4.1 GLI1与HH通路
    1.5 IL6/STAT3
        1.5.1 IL6/STAT3 通路
        1.5.2 IL6/STAT3与GBM
        1.5.3 GLI1与IL6/STAT3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
        2.1.2 质粒及菌株
        2.1.3 实验动物
    2.2 实验试剂
        2.2.1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2.2.2 转染试剂及试剂盒
        2.2.3 qRT-PCR相关试剂
        2.2.4 Western blot的相关试剂
        2.2.5 ChIP相关试剂
        2.2.6 其他相关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细胞培养与冻存
        2.4.2 ELISA检测HDAC3 活性
        2.4.3 CCK8检测细胞活力
        2.4.4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蛋白的表达情况
        2.4.5 细胞生长计数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2.4.6 神经球成球能力实验检测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
        2.4.7 软琼脂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2.4.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4.9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2.4.10 qRT-PCR检测mRNA的表达水平
        2.4.11 转录组测序
        2.4.12 免疫荧光
        2.4.13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2.4.14 动物实验
        2.4.14.1 脑胶质瘤干细胞异种移植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2.4.14.2 动物实验分组及操作
        2.4.15 HE染色
        2.4.1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5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联合抑制BRD4和HDAC3 协同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生长
        3.1.1 表观遗传学筛查文库
        3.1.2 ELISA试剂盒证实HDAC3 抑制剂能显着抑制HDAC3 的活性
        3.1.3 联合抑制BRD4与HDAC3对GSCS细胞活力的影响
        3.1.4 细胞生长计数观察GSCS的增殖能力
        3.1.5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观察胶质瘤干细胞的增殖能力
        3.1.6 神经球成球实验检测胶质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
        3.1.7 流式细胞数检测脑胶质瘤干细胞周期的变化
        3.1.8 流式细胞数检测脑胶质瘤干细胞凋亡的变化
        3.1.9 TUNEL检测GSCS细胞凋亡的情况
        3.1.10 qRT-PCR检测GSCS凋亡和周期相关基因的变化
    3.2 联合抑制BRD4与HDAC3对TS543 细胞脑胶质瘤干细胞移植瘤的影响
        3.2.1 联合抑制BRD4与HDAC3 可抑制小鼠脑胶质瘤干细胞移植瘤的生长
        3.2.2 联合抑制BRD4与HDAC3 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小鼠模型凋亡的影响
        3.2.3 qRT-PCR检测脑胶质瘤干细胞小鼠模型凋亡和周期相关基因的变化
    3.3 联合抑制BRD4与HDAC3对GSCS分化的影响
        3.3.1 qRT-PCR检测分化相关基因的变化
        3.3.2 免疫荧光检测相关分化标记物的变化
        3.3.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相关分化标记物的变化
    3.4 联合抑制BRD4与HDAC3 通过GLI1/IL-6/STAT3 信号通路协同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生长
        3.4.1 CCK8 检测HDAC3 抑制剂对脑胶质瘤干细胞活力的影响
        3.4.2 Western-blot检测STAT3 以及下游基因蛋白水平的变化
        3.4.3 细胞生长计数检测shSTAT3对CSC2078 细胞增殖的影响
        3.4.4 shSTAT3对CSC2078 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
        3.4.5 BRD4i对 CSC2078 细胞STAT3 信号通路以及下游基因的蛋白水平的变化
        3.4.6 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胶质瘤干细胞小鼠模型中STAT3以及下游基因蛋白水平的变化
        3.4.7 RNA-seq及数据分析
        3.4.8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3.4.9 GLI1对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影响
        3.4.10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检测GLI1 启动子的乙酰化以及BRD4与GLI1启动子的结合情况
        3.4.11 IL-6对STAT3 信号通路的影响
        3.4.12 联合抑制BRD4与HDAC3 诱导周期阻滞和凋亡的模型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LncRNA-GAS5调控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胶质瘤的临床特点
        1.1.1 胶质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1.1.2 胶质瘤的病理分型
        1.1.3 胶质瘤的分子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1.1.4 胶质瘤的治疗现状和发展方向
    1.2 胶质瘤干细胞
        1.2.1 GSCs的来源
        1.2.2 GSCs的分子标记
        1.2.3 GSCs与胶质瘤的行为
    1.3 长链非编码RNA与胶质瘤
        1.3.1 LncRNA的分类
        1.3.2 LncRNAs的功能
        1.3.3 LncRNAs与肿瘤
        1.3.4 LncRNAs与胶质瘤
        1.3.5 LncRNA-GAS5 在肿瘤中的作用
        1.3.6 LncRNA-GAS5 与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密切相关
第二章 LncRNA-GAS5与GBM恶性程度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样本及数据来源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临床标本的收集及处理
        2.2.2 病例资料的来源
        2.2.3 RNA的提取、纯度检测、定量及完整性检测
        2.2.4 反转录PCR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6 统计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LncRNA-GAS5 在高病理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较低级别胶质瘤显着下降
        2.3.2 LncRNA-GAS5 的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显着相关
        2.3.3 LncRNA-GAS5 的表达及胶质瘤的病理分级是胶质瘤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2.4 讨论
第三章 LncRNA-GAS5 对胶质瘤恶性表型的调控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所用细胞及脑组织
        3.1.2 所用主要试剂
        3.1.3 所用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胶质瘤细胞的培养
        3.2.2 提取胶质瘤细胞及胶质瘤或正常脑组织的RNA
        3.2.3 反转录PCR
        3.2.4 实时荧光定量扩增PCR
        3.2.5 LncRNA-GAS5 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细胞感染
        3.2.6 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检测
        3.2.7 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检测
        3.2.8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GAS5 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显着降低,不同胶质瘤细胞系间其表达水平不同
        3.3.2 GAS5 过表达病毒可有效感染U87、SHG-44、A172 胶质瘤细胞系
        3.3.3 LncRNA-GAS5 过表达可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
        3.3.4 LncRNA-GAS5 过表达可诱导胶质瘤细胞的凋亡
        3.3.5 过表达LncRNA-GAS5 可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迁移能力
        3.3.6 Transwell实验再次证实过表达GAS5 可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迁移能力
    3.4 讨论
第四章 LncRNA-GAS5 在胶质瘤干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实验试剂
        4.1.2 主要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原代胶质瘤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4.2.2 LncRNA-GAS5 过表达病毒感染胶质瘤干细胞实验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
        4.2.4 克隆球形成实验
        4.2.5 胶质瘤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培养
        4.2.6 CCK-8 检测细胞增殖实验
        4.2.7 Edu细胞增殖检测
        4.2.8 统计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胶质瘤干细胞的成功分离及鉴定
        4.3.2 GAS5 过表达病毒可有效感染胶质瘤干细胞,过表达GAS5 可降低干细胞标记物的表达
        4.3.3 过表达LncRNA-GAS5 后可抑制胶质瘤干细胞的增殖能力
    4.4 讨论
第五章 GAS5 对胶质瘤恶性增殖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主要成品试剂
        5.1.2 主要实验设备
        5.1.3 PCR引物
    5.2 实验方法
        5.2.1 RAP实验
        5.2.2 报告基因
        5.2.3 Westernblot
        5.2.4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
        5.2.5 荧光实时定量PCR(同前)
    5.3 实验结果
        5.3.1 RAP实验发现GAS5 通过与SPACA6 相结合,保护SPACA6 不被降解
        5.3.2 SPACA6、Let-7e、miR-125a在胶质瘤及胶质瘤干细胞中表达低于正常胶质细胞
        5.3.3 Let-7e/miR-125a可抑制胶质瘤的增殖及迁移能力
        5.3.4 靶基因预测Let-7e、miR-125a可能通过共同下游分子机制IL-6/IL-6R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
        5.3.5 Let-7e可同时抑制IL-6和IL-6R的表达,miR-125a可抑制IL-6R的表达
        5.3.6 报告基因证实Let-7e对 IL-6 以及Let-7e和 miR-125a对其共同下游靶基因IL-6R的表达的调控作用
        5.3.7 表型挽救实验证明GAS5 通过Let-7e、miR-125 发挥其抑制胶质瘤的作用
        5.3.8 IL-6/IL-6R/STAT3 通路参与了GAS5 作为抑癌基因的分子机制
    5.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阿霉素—多聚甘油—纳米金刚石复合物治疗性干预脑胶质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概述
第一部分 阿霉素-多聚甘油-纳米金刚石复合物(Nano-DOX)抑制胶质瘤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由IL-6/STAT3 介导的互促作用
    引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Nano-DOX抑制胶质瘤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
        1.1. Nano-DOX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但可引起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1.2 .Nano-DOX抑制胶质瘤细胞从而阻断其与星形胶质细胞的交互作用
        1.3 小结
        2.Nano-DOX抑制胶质瘤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由IL-6 介导的互促作用
        2.1 .胶质瘤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促进彼此IL-6的表达
        2.2 .IL-6 介导GBC和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
        2.3 .Nano-D下调胶质瘤细胞中的IL-6 从而阻断其与星形胶质细胞中IL-6 的相互上调
        2.4 .小结
        3.Nano-DOX阻断脑胶质瘤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由IL-6/STAT3 介导的激活
        3.1 .胶质瘤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存在IL-6/STAT3 介导的交叉激活
        3.2 .Nano-DOX抑制胶质瘤细胞中STAT3 的活化,进而阻断IL-6 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与胶质瘤细胞之间STAT3的相互活化及其促肿瘤效应。
        3.3 小结
        4.Nano-DOX对小鼠颅内移植脑胶质瘤中IL-6/STAT3 信号的影响
        4.1 .Nano-DOX-mBMDM递送Nano-DOX到原位移植脑胶质瘤中
        4.2 .Nano-DOX下调胶质瘤与星形胶质细胞中IL-6/STAT3 信号的表达
        4.3 .小结
    讨论
第二部分 Nano-DOX诱导脑胶质瘤细胞中自噬与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互促作用
    引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脑胶质瘤细胞对 DOX 的毒性敏感但可耐受 Nano-DOX
        2. DOX 诱导脑胶质瘤细胞凋亡而 Nano-DOX 诱导其自噬
        3. DOX 下调 HMGB1 而 Nano-DOX 上调 HMGB1
        4. 抑制自噬削弱 Nano-DOX 所致的 HMGB1 释放;抑制 HMGB1 表达释放削弱自噬并促进凋亡
        5. 外源性 HMGB1 促进胶质瘤细胞自噬并抵抗凋亡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4)消癌解毒方中有效成分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癌毒”理论学说
        1. 中医典籍对肿瘤的论述
        2. 癌毒理论
        3. 消癌解毒方的抗肿瘤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原发性肺癌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2. 中医对肺癌的认识
        3. 中医治疗肺癌的研究
        4. 现代医学治疗肺癌的研究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胶质瘤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胶质瘤的认识
        2. 中医学对胶质瘤的认识
        3. 现代医学治疗胶质瘤
        4. 中医药治疗胶质瘤的研究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第一节 消癌解毒方中白花蛇舌草有效成分2-羟基-3-甲基蒽醌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HMA抑制肺癌细胞的活性
        3.2 HMA抑制IL-6诱导的A549细胞活性和克隆形成能力
        3.3 HMA诱导IL-6抑制的A549细胞凋亡
        3.4 HMA抑制IL-6诱导的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3.5 HMA抑制IL-6诱导的A549细胞中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
        3.6 HMA增加A459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3.7 HMA抑制A459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消癌解毒方中不同有效成分的联用抗胶质瘤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消癌解毒方提取物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
        3.2 消癌解毒方中多种有效成分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UA和OPD'联用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3.4 UA和OPD'联用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克隆形成
        3.5 UA和OPD'联用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
        3.6 UA和OPD'联用阻滞胶质瘤细胞的周期
        3.7 UA和OPD'联用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
        3.8 UA和OPD'联用抑制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3.9 UA和OPD'联用对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1. 研究的创新点
    2. 研究不足之处
    3. 研究展望
附录
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NFAT1调控的IL6/IL6R信号通路对胶质瘤生长和侵袭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IL6、IL6R在胶质瘤不同分子分型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胶质瘤细胞系和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提取及培养试剂
        2.1.2 免疫荧光相关试剂和材料
        2.1.3 蛋白免疫印迹相关试剂和材料
        2.1.4 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生物信息学检测胶质瘤中IL6、IL6R的表达、预后意义
        2.2.2 胶质瘤细胞培养
        2.2.3 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提取及培养
        2.2.4 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的鉴定
        2.2.5 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中IL6、IL6R的表达
    3 结果
        3.1 在TCGA胶质母细胞瘤数据库中,间质型IL6、IL6R的表达最高
        3.2 在TCGA胶质瘤数据库中,IDH野生型IL6、IL6R的表达高于突变型
        3.3 在TCGA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Rembrandt胶质瘤数据库中,IL6、IL6R的表达均具有预后意义
        3.4 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的鉴定和分型
        3.4.1 胶质瘤干细胞的鉴定
        3.4.2 胶质瘤干细胞的分型
        3.5 IL6、IL6R在间质型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中表达最高
        3.6 胶质瘤细胞系中IL6R的表达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IL6R对胶质瘤增殖、侵袭、凋亡的调控和介导IL6的促进胶质瘤作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胶质瘤细胞系及培养试剂
        2.1.2 慢病毒及感染试剂
        2.1.3 细胞功能学实验相关试剂和材料
        2.1.4 免疫组化相关试剂和材料
        2.1.5 蛋白免疫印迹、qPCR相关试剂和材料同第一部分
        2.1.6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慢病毒感染
        2.2.3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2.2.4 qPCR实验
        2.2.5 细胞活性检测
        2.2.6 集落形成实验
        2.2.7 细胞划痕实验
        2.2.8 神经球形成实验
        2.2.9 Transwell实验
        2.2.10 Tunel凋亡检测
        2.2.11 免疫组化
        2.2.12 HE染色
        2.2.13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
        2.2.14 裸鼠颅内成瘤实验
    3 结果
        3.1 IL6R稳定过表达和沉默胶质瘤细胞的构建
        3.2 IL6R对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调控
        3.3 IL6R对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调控
        3.4 IL6R对胶质瘤凋亡的调控
        3.5 IL6R对肿瘤发生的调控
        3.6 IL6R介导IL6体外刺激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调控
        3.7 IL6R介导IL6体外刺激对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调控
        3.8 IL6R介导IL6体外刺激对胶质瘤细胞凋亡的调控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NFAT1调控IL6、IL6R的表达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胶质瘤细胞培养、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及qPCR相关试剂和材料
        2.1.2 慢病毒及感染试剂
        2.1.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1.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2.1.5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
        2.1.6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胶质瘤细胞培养、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qPCR等方法均同论文第一部分
        2.2.2 慢病毒感染同论文第二部分
        2.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2.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2.2.5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2.2.6 裸鼠皮下成瘤
        2.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
        3.1 TCGA胶质瘤数据库中IL6、IL6R与NFAT1表达的相关性
        3.2 NFAT1调控胶质瘤细胞中IL6、IL6R的表达
        3.3 NFAT1直接参与IL6、IL6R的转录调控
        3.4 NFAT1调控肿瘤的发生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调节性T细胞通过TGFβ-IL6-STAT3信号通路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干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调节性T细胞与肿瘤干细胞之间的相关调控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共刺激分子B7-H3在人脑胶质瘤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atract
研究背景
    1 B7-H3的结构和表达谱
    2 B7-H3的生物学功能
    3 B7-H3与脑胶质瘤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共刺激分子B7-H3在人脑胶质瘤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鼠抗人B7-H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生物学功能的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展望
硕士学位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课题的受资助情况
缩写词表
致谢

(8)IL-34调控FLS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IL-34在RA血清中的表达及对FLS的作用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对象与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L-34促进FLS分泌IL-6 促进Th17数量增加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对象和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IL-34调控PBMC分泌IL-6 促进Th17数量增加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对象和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IL-6与NF-κB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图

(10)干细胞样脑胶质瘤细胞株的建立及CD40信号对肿瘤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干细胞样脑胶质瘤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1. 主要试剂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缺氧和炎症因子对G1335 细胞CD40 分子表达的影响
    1. 主要试剂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CD40 信号对G1335 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及机制
    1. 主要试剂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奖励
缩写词表
致谢

四、IL6和IL6R在脑胶质瘤发病中的作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联合抑制BRD4与HDAC3通过GLI1/IL-6/STAT3信号通路诱导脑胶质瘤凋亡的机制研究[D]. 王乾. 吉林大学, 2020
  • [2]LncRNA-GAS5调控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赵静. 西北大学, 2019(04)
  • [3]阿霉素—多聚甘油—纳米金刚石复合物治疗性干预脑胶质瘤的研究[D]. 陈茁. 武汉大学, 2019(06)
  • [4]消癌解毒方中有效成分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D]. 孙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NFAT1调控的IL6/IL6R信号通路对胶质瘤生长和侵袭作用研究[D]. 蒋炀. 中国医科大学, 2018(12)
  • [6]调节性T细胞通过TGFβ-IL6-STAT3信号通路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干性[D]. 刘莎莎. 郑州大学, 2017(02)
  • [7]共刺激分子B7-H3在人脑胶质瘤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D]. 时正朋. 苏州大学, 2016(01)
  • [8]IL-34调控FLS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 王冰.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2)
  • [9]IL-6与NF-κB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张忠民. 佳木斯大学, 2015(03)
  • [10]干细胞样脑胶质瘤细胞株的建立及CD40信号对肿瘤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D]. 葛彦. 苏州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IL6和IL6R在胶质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